第一篇:试论陶渊明田园诗的文化精神
陕西理工学院毕业论文
试论陶渊明田园诗的文化精神
薛千千
(陕西理工学院文学院 汉语言文学专业2013级本科1班,陕西 汉中 723001)
指导教师 刘昌安
【摘要】陶渊明开创了田园诗的新时代,呈现出田园诗歌崭新的艺术境界,创立了中国古典诗歌的一个流派。陶渊明深受老庄思想和隐逸风气的影响,一直对自然有着喜爱,在陶渊明归耕田园的二十多年中,他亲身体验到田园生活的快乐,写出了大量赞美田园风光和农村纯朴劳动生活的诗篇。但也饱尝到了农村生活的艰辛,从不同的角度和侧面反映了这一社会现实。他的田园诗题材广泛,有其独特的艺术特点,本文主要从陶渊明田园诗歌中的自然、自由、和谐人生的精神体现来探讨对后世的巨大影响。
[关键词]陶渊明;田园诗歌;质性自然;自然和谐;文化精神
陶渊明是中国文学史上杰出的诗人,他的诗歌之所以历久弥新,一直保持长久的生命力,在于陶诗一直沿袭魏晋诗歌的古朴之风而进入更纯更熟的境地,他成功地将自然提升为一种美的至境,他创造了中国诗歌意境中一种新的、美的类型,一种意韵极为醇厚而又朴实无华的冲淡美。陶诗中对田园生活真实、深入的描写,体现出人与自然契合的情境,是对现实田园生活的真切写照。这自然与人和谐的思想对当今社会构建有着重要的借鉴。
一、陶渊明的生平及田园诗歌的发展历程
梁启超曾经说过,陶渊明“不过庐山底下一位赤贫的农民,耕田便是他唯一的事业。”他之所以归隐田园甘愿去做一介农民是因为其经历了一段反复曲折和痛苦矛盾的过程。
陶渊明所处在东晋时期,当时社会阶级矛盾十分尖锐。这个时期门阀制度森严,社会上以门
[1]2
3陕西理工学院毕业论文
没有出现一首专门描写自然山水为主要内容的诗篇,之后在汉乐府诗中的铺采摛文的辞赋,其中有较多的自然风光描写只是曹操的一首《观沧海》才算是为汉以前诗坛献上的一首真真正正的山水乐章。魏晋以前的自然风光诗歌还不被人们所关注还只是一块璞玉。
真正将自然山水作为一种独立的审美对象,以自然山水为题材写诗,魏晋时期,这时政治黑暗,出现了隐逸之风,孕育了山水诗的形成,大部分士大夫们归隐以山水自然为乐土,因此将自己的生活理想也融入到这片乐土中,山水诗便多了起来。到了晋宋时代,由于玄学的兴盛,玄言诗孕育了山水诗,终以陶渊明、写谢灵运这两位大诗人的出现形成了田园山水诗寄情于田园山水,追求精神的自然的超脱,从不同的角度揭示了大自然的美,开创了新的诗风。到了盛唐时期,以王维、孟浩然为代表,对田园山水诗不断的美学追求,将其推上了另一座高峰。
二、陶渊明田园诗歌的自然和谐思想
人与自然的关系,从本源上来说,人类是自然生物不断进化的产物,是浩瀚宇宙中渺小的一份子,“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4]123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是相互合一的,纵观人类文明的演进历程,人与自然的关系经历了一段本应平常而又曲折异化之路。
陶渊明田园诗中就描绘了很多田园风光和农村生活,那些情景大多反映出人与自然和谐的思想。大多写到平淡的田园风光和日常的农村生活,反映出了归隐后恬淡的心境与情趣。在表现手法上,这些诗歌多用白描的手法,语言朴素自然,没有华丽的词藻修饰,但这并不意味着诗歌就平淡无味。都是陶渊明农耕生活的真实写照。但是,陶渊明的田园,不单纯是一般农村生活的一个角落,而是陶渊明创造了一个理想王国,在诗人看来这是一块不受污浊现实干扰的净土,他的田园诗,除了现实的田园风物、田园生活情景,还蕴含着一种理想的因素,可以说是陶渊明理想社会生活境界的艺术体现。如《归园田居》其一:[5]56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这首诗的前八句,通过对归田经历带有倾向性的叙述,表现归田的欣喜之情。他早年没有世俗的气度,后来出仕,简直是误入尘网。其中可以从“网”字看到诗人在《感士不遇赋》中所写到的“密网裁而鱼骇,宏罗制而鸟惊”的味道。因此诗人在那里失去了在田园中自由自在的生活境界,像是笼中鸟、池中鱼一般。但是羁鸟无时不想着原来自由飞翔的森林,池鱼无时不想着原来自由浮游的河海,所以他虽然身在宦途,却心系田园,终于下定决心弃官归田了。陶渊明回到田园中生活会是怎样的一种情景呢?接下来的诗句就描写了:宅地十多亩,草屋八九间,榆柳成荫的屋后,堂前桃李罗列。隐隐约约的村庄,伴有依稀的袅袅炊烟,狗在深巷里叫鸡在树头上啼。一切都是那么的淳朴而又宁谧!从“尘网”中走出来,重返这个天地,这意味着什么呢?在诗的最后两句“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给我们说到,诗人从“樊笼”回返到“自然”的天地里来了。
陶渊明所说的“自然”不是一般所指的自然风物的大自然,而是道家自然主义的自然。道家哲学认为,“道”即“自然”。万物皆体道而生,皆有自然之本性,能保持本性,因任自然,则万物各得其所,和谐融洽。陶渊明特别憎恶充满心机伪诈的现实,社会吸收了老庄自然观来建构自己的理想社会蓝图,与丑恶的现实相抗衡。从“樊笼”到“自然”,不只是简单地从世俗官场向田园生活场所的转换,而是标志着两种社会生活原则的变更。这也是陶渊明田园诗的独特创造,也是他的田园诗具有的生命源泉。还有陶渊明“质性自然”的性情,他的诗质朴无华,他一心向往的耕种,他的田家翁语,就是那个时代最普通农家生活的情调。诗人有着清高超逸的人格,生活体验真切丰富,只要原本地写出来就有感染力。正如宋人黄彻所说:“渊明所以不可及者,盖无心于非誉、巧拙之见也。”[6]141而它的魅力,则是在历史发展到更高形态后逐渐展开和丰富的,尤其是在社会本身日趋复杂和文明对生命本性规定压抑更沉重以后,那顾清新质朴的自然风物,陕西理工学院毕业论文
那日出而作,日入而息的自然规律,那次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的艰苦而又自由的生活本身,却逐渐显示出巨大的魅力,他所表现的“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和谐的社会”,尤其突出了人与自然和谐的重要性。因此,陶渊明的诗开创了田园诗歌的新天地。
还有一首他写的日常田园生活情态的诗—《饮酒》其五:[5]65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这首诗说的是诗人结庐在人境之中,并非跑到了深山老林之中去了隔开了人世的喧扰,他是如何做到这一点的呢?因为“心远”,从心里把那个污浊的现实抛开,走进自然中去进入一个“别有天地非人间”的境界。在这个自由的天地里,诗人如何生活呢?他平日无事,便在东边篱笆下采采菊花,在采菊的过程中将周边的自然风光全部收到眼底,随机产生了一种无拘无束、自由自在的生活情境,那暮色苍茫之中,夕阳返照之大,一群飞鸟结伴投林归巢,飞鸟清晨腹饥,便出林觅食。日暮饱腹,便结伴归林。完全是自然的生活状态。这些正和当下诗人生活的现状相一致。结语中的“真”其本质就是自然,诗人归田以后过着顺应本性的生活与自然和谐相处。王国维就曾称其“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写景如此,方为不隔”。[7]23王国维所谓“不隔”就是指诗意上的自然,也就是物与人之间的一种物我合一境界。陶渊明有句自评语曰:“质性自然,非矫厉所得。”(《归去来兮辞序》)[5]82,可以看出“自然”不但是陶渊明对自己性格的一种定位,也是他所追求的一种精神境界。还比如“凄凄岁暮风,翳翳经日雪。倾耳无希声,在目浩已洁。”(《癸卯岁十二月中作与从弟敬远》)[5]74诗人在不经意间就把人们在冬雪里的一切细微感觉展现的淋漓尽致。这种感觉所体现的和谐,便是人与自然融合为一。陶渊明利用一些景语在诗中都会与诗人所描写的感情微妙的融合在一起,就会成为诗人胸怀志趣的有机组成部分。
三、陶渊明田园诗中的文化精神
追求和谐一直是隐士们普遍认同的一种思想。陶渊明诗作中所营造的思想,更是将“和谐”两字展现的淋漓尽致。陶渊明认为人最主要的是能够把握好度,不然结果就会与自己的初衷相违背,要掌控好度,用和谐的方法来解决问题。如《桃花源记》中所创造的一个“世外桃源”的理想国,则是古人对和谐社会的展现。桃花源中“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食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中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5]102在这样的理性社会,没有君主,没有贫穷,没有战乱,没有欺诈,人们和睦相处,过着自食其力、健康幸福的生活,呈现出一派和谐的景象。桃花源的理想世界,反映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向往,同时也表现了人们对丑恶黑暗的社会的不满和憎恨,完全不同于当时黑暗的社会。正因为陶渊明处在充满战乱、饥荒、百姓流离的封建社会中,由于身临其境因此能深刻的体会到现实社会制度带给老百姓多少灾难与痛苦,正因为这些切身体验感悟激发了他对现实社会不满而去寻找一个理想社会的迫切愿望。桃花源虚构了一个没有压迫和剥削、丰衣足食、自得其乐的世外桃源,一个文明和谐的大同社会是中国历代人民对理想社会的向往和追求。还有《桃花源记》中呈现的世界,是一个没有君主,没有压迫,没有剥削,男耕女织,幼有所长,老有所养,人心淳朴而又酷爱自由的新天地。从文化传统来看,它融入了《老子》小国寡民等思想和《礼运》天下为公的精华,又扬弃了其选贤与能及民至老死不相往来之成分,而自成一新境界,实为中国自《礼运》之后的一大文化瑰宝。就陶渊明个人而言,这一社会理想,不仅是为自己而创造的,亦是为他所生活与共的农民,为普天下人而创造的,正是他民胞情怀的精诚之凝聚。真而且淳,尤为渊明诗民胞情怀的特色。例如他的诗《读山海经》:“孟夏草木长,绕屋树扶疏。众鸟欣有托,我亦爱吾庐。”[6]98《拟古》之三:“翩翩新来燕,双双入我庐。先巢故尚在,相将还旧居。自从分别来,门庭日荒芜。我心固匪石,君情定何如。”[6]77这一草一木,一花一鸟,都是诗人亲切可爱的朋友。诗人把自然
陕西理工学院毕业论文
万物赋予了生命力,同时也让自己的心灵境界扩大了。诗人与物为友,与物相游,便进入了一个忘欲忘我、净化心灵,通过自然来求得安顿的境界。顺此方向,再向上一路,便是天人合一的境界。
陶渊明认为,人是万物之灵。远古的人们,有神明智慧,靠正道和仁义等而成名。那时无论作官还是为民,都能够保持自己的本分,过一种自足称心的生活。后来时世动荡社会退化,人有了等级制的概念,有了严密而宏达的法网。人们惊恐不安,社会失去了和谐!陶渊明对上古时代人与人和谐生活的向往,在《桃花源记》中有明显的表现。陶渊明用想象的形式表现了秦末大乱后社会上失去了人与人之间和谐生活的场面,却在某个山林里存在一个桃花源。桃源中“春蚕收长丝,秋熟靡王税”,人们没有额外的负担更不存在剥削。本篇作品虽有否定文明进步的内容,但牵动诗人情怀的是在古老的生活方式中蕴涵的和谐的生活,而这种生活正是陶渊明生活的时代社会所缺失的。这是人类对超越现实状况的理想的一种追求。它在引导人们超越现实、追求未来的发展过程中,有积极作用。古老的生活方式尽管是那样和谐,但它毕竟早已不复存在。当他置身现实时,特别是当他参加了田园劳动后,尽管有时会感到孤独,但总的来说,他没有高居人上,而是主动走进农民、尊重农民、亲近农民。陶渊明在田园生活中特别重视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这种和谐让他欣慰:耕种有时息,行者无问津。日入相与归,壶浆劳近邻.过门更相呼,有酒斟酌之。农务各自归,闲暇辄相思。相思则披衣,言笑无厌时。通过这些诗句可以看出诗人与农民关系联系十分紧密,经常往来,相见只谈农事;写诗人与农民过门相呼,一起饮酒,相思时就披衣相聚,言笑不止;写诗人劳动之余以酒慰劳近邻。通过诗句真切地表现了人与人之间的那种淳朴、和谐。并且与官场上的争权夺利和尔虞我诈形成了鲜明的对照。陶渊明生活在农村,生活中也会有许多的不如意,但陶渊明的作品却很少反映生活中不美好的内容。在过去的一些评论中认为陶渊明的作品掩盖了农村生活中存在的矛盾,粉饰了当时农村的生活。这样的批评,不止有些苛求,同时也缺乏对陶渊明的深入理解。现实生活内容丰富,但也复杂。文人面对社会现实,应当允许他们有所侧重,有所选择。陶渊明生活于农村,特别注重表现的是当时农村生活中的一些美好的东西,是农家之乐。陶渊明重视农村中美好的东西,特别崇尚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做到了脚踏实地,面向现实,注意在实践中追求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但他没有拘于现实,而是有所超越。如果只拘于现实、缺乏理想,就会遗忘理想,弱化人们对理想的不断追求。同样,如果只有理想,不注重实践,就会把人们引向虚无飘渺的境地。陶渊明最难能可贵的地方,在于他能够将理想同现实相结合在一起。也是现代社会构建和谐社会所需要的,那就是理想与现实要结合起来。
我认为,陶渊明开创了田园诗歌的新时代,创造了中国诗歌意境中的一种新的、美的类型,一种朴实无华的美。他通过亲自体验农耕生活感受出对人生自然的追求,对农民的关爱,对理想社会的向往。现在随着社会的发展,文化精神在日常生活中越来越重要了,自古以来,华民族就崇尚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以及人自身的全方位的和谐。浏览中国文化史的发展历程, 古代诗人陶渊明所赋田园诗具有自然、朴素和纯真的艺术魅力对当代和谐社会的构建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陶渊明田园诗中继承道家思想形成的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思想对于构建和谐社会的影响。
[参考文献]
[1]梁启超.《清代学术概论》【M】.北京:中华书局,2010.[2]逯钦立.《陶渊明集》[M].北京:中华书局,1979.[3]袁行霈.《陶渊明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4]王德友.《老庄意境与现代人生》[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8.[5]李华.《陶渊明诗文选》[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6]龚斌.《陶渊明转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7]王国维.《人间词话》[M].北京:中华书局,2012.
陕西理工学院毕业论文
[8]叶嘉莹.《汉魏六朝诗讲录》[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9]刘介民.《中国传统文化精神》[M].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1997.Try to talk about tao yuanming's pastoral poetry
culture spirit
Xue Qian-qian(Grade 2013, Class 1, Major Chinese, School of Liberal Arts, Shaanxi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Hanzhong 723001, Shaanxi, China)
Tutor: Xue Qian-qian Abstract: Tao yuanming started a new era of pastoral, present a pastoral poetry new realm of art, created a genre of Chinese poetry.Tao yuanming was influenced by the genius of the zhuang zi thought and reclusion, always have a love for nature, in tao yuanming to plow a field more than 20 years, he profoundly to experience rural life of happiness, write a lot of praise and pastoral scenery beautiful poem and rural simplicity of your working life.And taste of the hardships of rural life, from different angles and sides reflects the social reality.His pastoral theme is extensive, has its unique artistic characteristics, this article mainly from the tao yuanming pastoral poetry of natural, free and harmonious spirit embodied in life to explore the enormous influence on later generations.Key Words: Tao yuanming.Pastoral poetry;Qualitative nature;Natural harmony;Cultural spirit
第二篇:陶渊明田园诗代表作
陶渊明田园诗代表作:
饮酒(其五)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归园田居(其一)陶渊明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1 导言
陶渊明是中国文学史上影响极为深远的著名诗人和散文家,特别是他的田园诗为中国古典诗歌开辟了一个新的境界,巧妙地将情、景、理三者结合起来描述农村风光和田园生活,诗歌风格清新、自然,描写细腻,具有强烈的艺术魅力。
这首诗充满了逃离樊笼、获得自由的欣喜之情。他终于从“尘网”中解脱,就象鸟归山林,鱼回深池一样快活地长嘘了一口气。在他眼中,故园附近的景物都倍感亲切,就象阔别多年的老友再次相逢,不由得脱口而出地一一数其名字,以发泄无法遏制的激情。方宅、草屋、榆柳、桃李似乎都张开双臂欢迎他,有了生命,而狗吠、鸡鸣都充满了诗意。这与官场的令人室息、仕途的坎坷陷阱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长期的田居生活和参加生产劳动,陶渊明
已经与农民有了共通的语言,这对一个士大夫知识分子来说是难能可贵的。
农事歌咏在陶渊明的田园诗中占据了极大的篇幅。作为一个农业劳动的参与者,以怡然自得的心情,把农村生活如实地大量写入诗中,这是陶渊明在我国诗歌史上的创举。除了反映农作的诗篇外,他还以喜悦的心情写下了许多优美的农村自然图景和生活图景。如前所引的“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巅”;“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表现了完美的生活情趣和民俗特征。
陶渊明的田园诗不仅反映了他个人的田园生活经历,更广阔地反映了当时农村的生活状况,既是诗,又是史。
2、田园诗反映的思想矛盾
作品不仅是作家真实的外在生活的反映,更是作家精神生活的镜子。陶渊明早年寄身仕途,亲尝了宦海浮沉之苦,中年以后躬耕垄亩,饱经风霜雨露,渐进晚年,更目睹了王朝换代的巨变。不容否认,他的田园诗有“颖脱不羁,任真自得”的反映封建士大夫闲适自得的个人情趣的“超然静穆”的一面,但是由于他早年政治上极度苦闷,晚年生活上极度贫困,感发出来的诗篇就不仅是超然世外、飘飘欲仙式的。从他的田园诗,我们还可以看出他的心灵深处的痛苦与矛盾。
首先是儒家的“用世”思想与道家的“避世”思想的矛盾。陶渊明自幼深受儒家思想的熏陶,自然懂得儒家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道理,更明白儒家标榜的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
显然,陶渊明年轻时也有过远大报负,梦想建功立业,展翅高飞。但是,他的理想并未成为现实。曾经也有过功业未竞的焦虑。尽管他后来极力遮掩这一点,声称出仕只是为了糊口养家,但我们可以明白他的初志并非如此。只是经历了仕途挫折后,他才归隐田园,并不是真的忘怀了现实,生来就要作隐士。
归隐田园,是对黑暗现实的另一种抗议。
儒家主张“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主张“天下有道则现,无道则隐”。隐士出现的本身,就已证明了当时的现实是“天下无道”。
陶渊明的田园诗,既体现了道家崇尚自然的意识,又表现了心理上闲适自得的一面,特别是庄子顺应自然的宇宙观,对他有深刻的影响,但他并没有忘却世事,精神深处常常进行着“独善”与“兼济”、“出仕”与“归隐”的激烈斗争。表明“仕”与“隐”的思想互相在斗争,他怕某一天改变心意出去作官,而辜负了现在的志向。
其次是苦难的社会现实与乌托邦理想的矛盾。这深刻反映在《桃花源记并诗》之中。桃花源的理想显然有孔子“大同”思想与老子“小国寡民”思想的痕迹。但它的产生,不仅仅是对孔子、老子思想的简单复制,而具有时代特征。天堂的影子在人间,“桃花源”的设计正表明了当时广大人民摆脱苦难,建立一个“春蚕收长丝,秋熟靡王税”的理想社会的愿望。东晋末年,士族地主大量兼并土地,失去土地的人民背井离乡,逃避山林。陶渊明长期生活在农村,与农村各层人民长期相处,休戚与共,有着密切的交往和真挚的感情,对他们的痛苦生活、美好愿望十分熟悉和了解。诗人在这基础上,设计出了“桃花源”这样一个没有剥削、没有压迫的理想社会。但是,桃源理想在当时是根本无法实现的乌托邦,这一点陶渊明也有自知之明,通往桃花源的路径再也找不到了。即使如此,桃花源的理想在封建社会的漫漫长夜里点燃了一支火炬,通过桃花源,人们可以对照自己生活的这个不公平的世界,从而激励人们奋起反抗。正因为《桃花源诗》闪烁着人道主义的光辉,所以代表了诗人思想发展和艺术实践的最高成就。
田园诗反映陶渊明的思想是多方面的,而他思想中的矛盾也不仅仅表现在上述两个方面。文学本身就是苦闷的象征,陶渊明的田园诗也一样。我们从他的飘逸洒脱中,依稀可以发觉他心灵上的创痛。“流泪抱中叹,倾耳听司
晨”,“理也可奈何,且为陶一觞”,表明他对世
事并没有冷淡和忘却。消极归隐,借酒浇愁,都无法消除他思想中的矛盾。今天我们读陶诗,不仅要欣赏他清丽自然的诗句,还要理解这些诗句后面的深刻意蕴。
3、田园诗的艺术特色
陶渊明的田园诗是中国文学史上的瑰宝,它开创了中国古典诗歌的一个重要流派,在艺术上取得了重大成就。特别是在描写农村风光和田园生活上,别开生面,以其强烈的艺术魅力,给读者以美的享受。陶渊明田园诗的艺术特色是多方面的。在他的笔下,田园、劳动第一次具有真正的审美意义。他开创的诗歌传统,被后代许多诗人继承和发扬。如唐代的王维、孟浩然、储光羲、韦应物、柳宗元等人,都是他的这一传统的继承者。而李白、白居易、辛弃疾、苏轼等大诗人,都直接或间接地受到陶渊明的影响,由此可见陶诗的艺术影响。
陶渊明的田园诗的艺术特色,可以归纳为以下四个方面。
A、清新的笔法。这与当时诗坛上流行的形象模糊、晦涩难解、淡而寡味的玄言诗形成了鲜明的对照。陶渊明刻划田园山水,绝不追求华丽的语言与表面的形似,而是随意点染,清新自然,而有无尽的神韵。如:“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饮酒》之五)。这幅在南山衬映下的薄暮美景,在诗人的会心感受下呈现在眼前。在这首诗中,“见”字体现了全诗的神韵。“见”字之妙在于表示是南山自然地反映入眼中,是诗人采菊时偶然的视线触及,也是心境悠然才能得到的。如果改用“望”字,就是刻意追求,意味索然,而且与“悠然”不相应了。这首诗典型地体现了陶渊明清新自然的笔法。这类笔法在陶诗中不胜枚举。如“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巅”(《归园田居》之一),随意拈来,即成佳句,耐人寻味。
B、细腻的描写。陶渊明的田园诗植根于田园生活,他对田园生活的切身感受,融化在诗歌之中,最平常的方宅草屋,绿树繁花,远村近烟,鸡鸣狗吠,在他的细腻描写下,都显示出无限的生机,构成一幅幅美丽的乡村图画。
C、质朴的语言。陶渊明的田园诗能够千古流传,与它语言的质朴关系很大。陶渊明独特的生活经历,朴素的农村生活和平淡的田园景色,要求尽可能采用近似“田家语”的朴素的语言和白描手法,从而形成田园诗平淡自然的风格,达到“一语天然万古新,豪华落尽见真淳”(元好问《论诗三十首》)的艺术效果。陶源明的田园诗,农家生活气息浓厚,又体现了“贫士”诗人自己的性格。我们以他的《移居》第二首诗为例:
春秋多佳日,登高赋新诗。过门更相呼,有酒斟酌之。农务各自归,闲暇辄相思。相思则披衣,言笑无厌时。此理将不胜,无为忽去兹。衣食当须纪,力耕不吾欺。
诗酒相和,欢聚言笑,经纪衣食,不忘力耕,平淡、枯燥的乡间生活,在他的笔下,却如此富有诗意。他并没有雕词琢句、裁云绣月,用的只是朴素的口语化句子,如实写来,他的诗篇看来古朴无华,读起来却琅琅上口。又如“平畴交远风,良苦亦怀新。虽未量岁功,即事多所欣”,用朴素精练的语言,逼真地描绘了自然景物。吟读此诗,仿佛眼前展现了一片广阔的田野,清风徐来,绿油油的庄稼碧波荡漾,生意盎然。象这样朴素明朗、生动自然的语言,理所当然地获得了历史上更多读者的喜欢。
D、情、景、理交融的艺术境界。
诗歌创作中,情、景、理三者交融是至关重要的,而情又是最为重要的。离开情的景就没有了生气,离开情的理更是“淡乎寡味”的空理。景和理如果没有浓厚的感情渗透,便失去了作品的生命力。在陶渊明的田园诗中,飞禽走兽、花卉草木和山山水水都饱含了强烈的思想感情;同时,诗人又善于寓情于理,把自己对人生、对现实的深刻认识形象化,把诗情与哲理、与景物紧密结合起来,因而给人以清新自然、毫不枯燥的感觉。如《归鸟》诗,全
篇寓意明显,这只倦飞的归鸟,正是作者人格的象征。归鸟的一举一动,都体现着诗人的思想和性格,诗中的每一项景物,无不带上陶渊明的感情色彩。又如《饮酒诗》第五首:“结庐在人境”一章,无法说是田园诗还是咏怀诗、哲理诗,因为诗中景、情、理水乳交融,互相渗透,互相衬托,无论你从哪个角度去欣赏,都能领略到不同的奇趣,享受到无尽的美。这种深厚醇美的艺术境界,决定了陶渊明在中国文学史上无法替代的地位。
4、结束语
陶渊明的文学成就,特别是他的田园诗,千百年来一直是人们研究的热点。他的田园诗,有其赖以产生的社会文化背景,反映了丰富的社会生活内容,也反映了他的出仕与归隐,希望与失望,痛苦与欢乐的思想矛盾。从中我们可以看出生逢乱世、怀才不遇的封建知识分子复杂的思想感情,即使退隐以后,也并未忘情政治,心情并未真正平静下来。他的诗文,平易朴实,清峻自然,淳厚有味,语言真切,朴素,简洁,明确,通俗而精练,深入浅出,在当时崇尚雕琢,追求形式,骈俪盛行的时代,他异军突起,独树一帜,创作出的那些质朴优美,生动活泼并富有情韵的作品,具有非常进步的意义。他开创的田园诗体,为古典诗歌开辟了一个新的境界。
第三篇:浅析陶渊明田园诗风格
浅析陶渊明田园诗风格
内容摘要:陶渊明作为中国文学史上杰出的诗人,他开创了田园诗歌新的艺术境界。本文简要论述了陶渊明田园诗平淡自然的艺术风格。陶渊明的田园诗恬淡自然,不加雕饰,极尽语言之美,简练丰富,不相重复,包含了作者高度的匠心。陶渊明的田园诗歌虽然平淡,却不浅薄,且还富有悠远的意境。陶渊明的田园诗随意点染,清新自然,而有无尽的神韵。诗歌内容丰富、充实,意蕴深厚,多侧面、多角度地反映了田园隐居生活的各个方面。他开创的田园诗,为古典诗歌开辟了一个新的境界。
关键词:恬淡自然;意境悠远;朴实无华
陶渊明(365-427),出生于东晋末年,字元亮,或云名潜,字渊明,谥号靖节先生,桪阳柴桑(今江西九江)人。
陶渊明是中国文学史上影响极为深远的著名诗人和散文家,特别是他的田园诗为中国古典诗歌开辟了一个新的境界,巧妙地将情、景、理三者结合起来描述农村风光和田园生活,诗歌风格清新、自然,描写细腻,具有强烈的艺术魅力。陶渊明田园诗的艺术特色是多方面的,在他的笔下,田园、劳动第一次具有真正的审美意义。他开创的诗歌传统,被后代许多诗人继承和发扬。如唐代的王维、孟浩然、储光羲、韦应物、柳宗元等人,都是他的这一传统的继承者。
现从艺术特点、意境特点、语言特点、笔法特点四方面浅析陶渊明田园诗风格。
(一)艺术的特点:恬淡自然、醇厚隽永。
纵而观之,其田园诗的题材和内容多采自归隐后的生活,他将劳动视为自然的生活方式,认为自躬自耕式的生活虽苦且累,然而却是最贴近田园的纯自然性质的生活。其诗所描写的对象,亦是习见常闻的事物,如村舍、鸡犬、桑麻、豆苗、耕种、风雨等,都是直写其物其事,而不讲究词藻上的华美,粗略几笔即勾勒出景物的神韵,形似更神似。此种白描功底,于平淡中透出丰富联想,于联想中生出诗的“淡永”意境。可谓“极平常之景,各生趣味”、“无一修饰之语,而其间无穷妙味。”如“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归园田居》其一),未及“人”字却有“人”在诗中之实感,读来颇有闲趣;“蔼蔼堂前林,中夏贮清阴”(《和郭主簿》其一),一个“贮”字,情景交融,平生绮丽;“众蛰各潜骇,草木纵横舒”(《拟古》其三),读来但觉春意四溢、草木满堂,自然中显神奇。
(二)意境的特点:开创了诗歌的意境美,诗韵味极醇厚而又朴实无华的冲淡美。
陶诗常常取发“自然”和平常人的生活,却通过诗人的组合,又呈现了新的意境,给人以美感。“日入室内暗,荆薪代明烛,”(《归田园居》其五)不过是极平常的一束照明的荆条,但是诗人写出来就增强了亲邻之间欢聚谈笑的生活气氛。这一气氛的形成,也正是诗人甘愿归隐躬耕,坚守精神家园的结果。“敝庐何必广,取足蔽床席。”(《移居二首》其一)就具体地写出他安贫守俭的生活,看似平淡,但平淡之中,却透着一种超然洒脱。陶渊明之前诗中很少见的那平凡事物,如桑、麻、鸡、狗等等事物,一经陶渊明写入诗篇,和他的生活、志趣融合起来,就无不充满奇趣盎然诗意。读过陶诗的人,都会对他描写的农村景物留下深刻的印象。“鸟哢欢新节,泠风送馀善。”和“平畴交远风,良苗亦怀新,”(《癸卯岁始春怀田舍二首》)同样是写春风,但都写得这样简练丰富,不相重复。
(三)语言的特点:质朴无华,不加雕饰,极尽语言美。苏轼曾说陶诗“质而实绮癯而实腴。”这是他的诗平淡之中有无限的丰采,简练之中有浓厚的情味。这是对他的田园诗的语言风格而言的。像“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相见无杂言,但道桑麻长,”《归田园居》其二除了精选的名词,动词而外,几乎看不见什么是形容词,但是谁都能感受到诗句形象鲜明。钟嵘说渊明“文体省净,殆无长语,”就准确指出了陶诗这一特点。陶诗不用夸张的铺排和绮艳的色彩,不用刻意雕琢的对仗和深僻的典故,他诗句的魅力,在于全是以他性情中自然流出的言语,于内在的感情力量。他之所以选择这样纯净的去尽华饰的语言,是因为他向往的是闲适淡泊的人生,他要表达的情怀,是一片纯真心地,而不是矫饰的感情世界。陶诗的语言是质朴无华,不加雕饰,极尽语言之美。陶诗的语言不是未加工锤炼的粗糙平俗的民间口头语言,而是语言巨匠剥落浮华后高度凝炼所能达到的更高境界和水平。
(四)笔法的特点:清新自然。这与当时诗坛上流行的形象模糊、晦涩难解、淡而寡味的玄言诗形成了鲜明的对照。陶渊明刻划田园山水,绝不追求华丽的语言与表面的形似,而是随意点染,清新自然,而有无尽的神韵。如:“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饮酒》之五)。这幅在南山衬映下的薄暮美景,在诗人的会心感受下呈现在眼前。在这首诗中,“见”字体现了全诗的神韵。“见”字之妙在于表示是南山自然地反映入眼中,是诗人采菊时偶然的视线触及,也是心境悠然才能得到的。如果改用“望”字,就是刻意追求,意味索然,而且与“悠然”不相应了。这首诗典型地体现了陶渊明清新自然的笔法。这类笔法在陶诗中不胜枚举。如“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巅”(《归园田居》之一),随意拈来,即成佳句,耐人寻味。
陶渊明将自己的所有才华和精力都倾注到田园诗的创作上,取得了无可伦比的成就,一下子便将田园诗推向了峰巅。总而言之,陶渊明的诗歌内容丰富、充实,意蕴深厚,多侧面、多角度地反映了田园隐居生活的各个方面,表现了诗人高洁脱俗的人生志趣,向我们展示了一个真切实在而又深怀远意的心灵世界。他的田园诗,有其赖以产生的社会文化背景,反映了丰富的社会生活内容,也反映了他的出仕与归隐,希望与失望,痛苦与欢乐的思想矛盾。从中我们可以看出生逢乱世、怀才不遇的封建知识分子复杂的思想感情,即使退隐以后,也并未忘情政治,心情并未真正平静下来。他的诗文,平易朴实,清峻自然,淳厚有味,语言真切,朴素,简洁,明确,通俗而精练,深入浅出,在当时崇尚雕琢,追求形式,骈俪盛行的时代,他异军突起,独树一帜,创作出的那些质朴优美,生动活泼并富有情韵的作品,具有非常进步的意义。他开创的田园诗体,为古典诗歌开辟了一个新的境界。陶渊明的田园诗在今天,倍受现代人关注。
参考文献:
①罗宗强、陈洪主编《中国古代文学史
(一)》,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②袁行霈主编《陶渊明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7月第1版。
③张培恒、骆玉明主编《中国文学史》,复旦大学出版社,1997年4月第1版。
④中国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编 《中国文学史》,人民文学出版社,1962年版。
⑤李建中主编《魏晋文学与魏晋人格》,湖北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⑥刘大杰主编《中国文学发展史》,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5月新1版。
⑦上海教育学院编《中国古代文学读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年版。
第四篇:浅谈陶渊明的田园诗
浅谈陶渊明田园诗的艺术特色
分 校:学生姓名:学 号:指导教师:完稿日期:
目录
摘要................................................................2 关键词..............................................................2 导言................................................................2
一、陶渊明田园诗的艺术特色我认为应该可以从三个方面论述..............3
(一)、用白描的手法创造出高远超俗的意境.............................3
(二)、语言平淡自然而又具有很强的表现力.............................4
(三)、情、景、事、理的浑融........................................6
二、结论...........................................................7 参考文献...........................................................8 摘要: 陶渊明是我国东晋时代最杰出的是诗人。他的诗歌创作以田园诗成就最大。陶渊明的生活和思想发展对他的田园创作有着极其深远的影响。他的田园诗艺术特色最受后人称道的 是“平淡自然”的风格,对后世的文学创作也有着深远的影响。
关键词:陶渊明 田园诗 艺术特色
导言:陶渊明是魏晋南北朝时期成就最大的文学家之一,对后世的影响极其深远。他的艺术特色 最受后人称道的就是其“平淡自然”的艺术风格。这一风格主要受道家思想的影响。陶渊明个性倾向于自然,不喜拘束,于是在与现实官场不合后,便转而求本性的发挥,转向自然。加上自汉、魏后,儒家经学渐衰,老庄思想兴起,正配合了他爱好自然的本性,道家以宁静 淡泊为操守,冷淡世情,向往自得,其余外物,顺乎自然。觉察到了虚伪而繁烦的宗法伦理 对人性的摧残,希望能超越世俗的人际关系网,获得个人内心的平静自在。或院于山林,或 隐于阡陌,有明显的出世倾向。陶渊明正是这种思想的实践者。他不慕名利、喜爱山水,其 《归园田居》中写到“少无适俗韵,性本爱青山。”通过《桃花源记》可以看出他对美好淳朴 社会的向往,希望能找到一个如《桃花源记》中描写的理想世界。那里土地平阔,屋舍俨然; 那里阡陌交通,鸡犬相闻;那里黄发垂髫,怡然自乐。而这和老子笔下“小国寡民,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的生活图景何其 相似,于是在他 41 岁时辞去了仅任职 83 天的县令一职,并欣喜地认为“实迷途其未远,觉 今是而昨非。”归隐柴桑,真正回归了他理想中的“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的田园生活。道家思想宏通开阔,可以说陶渊明正是这种思想的实践者。
在玄言诗盛行的时代,他的出现,给沉闷的文坛带来了新的气息。他的田园诗独具田园风格,为中国诗歌发展开辟了一块新园地。“古今尊陶,统归平淡”,和同时的淡乎寡味的 玄言诗截然不同,包含了对日常生活的热爱。平淡自然不仅是陶渊明的人格修养,也是他的 审美追求,因而在陶诗渊明中出现的经常是一些日常常见的事物,没有奇特的意象,不雕章丽句。诗人的清闲感受,真切的体验,化俗为雅,化平凡为神奇,也是陶渊明田园诗隽永的原因。
一、陶渊明田园诗的艺术特色我认为应该可以从三个方面论述:
(一)用白描的手法创造出高远超俗的意境
白描手法原是中国绘画的传统技法之一,它要求画家只用白线勾描,不着颜色,不加渲 染地勾画出物体的特征。而描写景物。文学创作采用白描法,是指以简洁、质朴的语言,粗 线条地勾画景物轮廓的方法。采用这种方法绘景,往往能取得以少胜多的艺术效果。白描是 陶渊明田园诗的基本创作手法,诗人要在诗歌中表现自己的人格,审美理想;反应田园风光 的文学特质,就必须采用与之相符的写作手法---白描,这也使得他的诗歌在不经意中勾画出 来事物的 形态,显得十分逼真,他的诗歌笔态清逸,意态丰满,田园的景象形象自然,真切,蕴味无穷。陶渊明的田园诗大多是用白描的手法,但是诗却并不因此而显得肤浅,没有文学 欣赏价值,田园风光景物的白描式,使陶诗读起来就像一幅写生画,所画景物的色彩、线条 都宛如实物实景。陶渊明的诗风天然本色、精练传神的语言。他善于提炼日常生活口语入诗,沾染着浓厚的生活气息,也常用比喻、象征、寄托等手法,即使使用典故也是俗语化。他的 语言很朴素、简洁,景物描写鲜明、准确,如: 《归园田居》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
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诗在真实的描写中创造了一种优美又超俗的意境。没有过多地堆砌词汇,没有过多地渲染,只寥寥数笔,便勾勒出景物的特征,突出景物的特色,用笔虽少,但并不显得空洞无物,既简洁,又传神,让我们感觉的有真意,无粉饰,不做作,不卖弄。我们看到的不只是榆柳、桃李中的几间草屋,村落中的几缕炊烟,听到的不只是深巷中的犬吠,树头的鸡鸣,所有这 一切都构成了一种安宁静谧、淳朴自然的境界。不讲究辞藻上的华丽,粗略几笔则勾勒出景 物的神韵,形似更神似,此种白描的功底,于平淡中透出丰富的联想,可谓极平常之景各生 趣味,无一修饰之语,而其间无穷妙味。方宅、草屋、榆柳、鸡、狗、等??无不是常见的 生活,无不是易见的事物。又如: 《癸卯岁始春怀古田舍二首》其二∶
先师有遗训,忧道不忧贫。瞻望邈难逮,转欲志长勤。秉耒欢时务,解颜劝农人。平畴交远风,良苗亦怀新。虽未量岁功,即事多所欣。耕种有时息,行者无问津。日入相与归,壶浆劳新邻。长吟掩柴门,聊为陇亩民。
这首诗从孔子遗训“忧道不忧贫”之不易实践叙起,夹叙田间劳动的欢娱,联想到古代 隐士长沮、桀溺的操行,而深感忧道之人的难得。或说理,或叙事,或写景,或抒情,看似散杂,不见首尾,其实散而有骨,理、事、景、情交融汇合,最后道出主旨:“聊为陇亩民。” 此诗运用白描的手法,语言朴素之至,初读甚至觉得有些枯淡,但细细寻味,就会发现其中 有生动的场景、活泼的思想、浓郁的情趣。苏轼说陶诗“质而实绮,癯而实腴”,不加雕饰却 又胜于雕饰的白描手法,这是一种艺术的辩证法。这中间其实经过了诗人艰苦的艺术劳动,那是一个弃绝雕饰、返朴归真的艺术追求过程,没有一番苦功是无法达到这种艺术创造境界 的。他的诗中的语言简单而又优美,精炼但不尚雕饰,通俗易懂,雅俗共赏,对于诗人来说,生活中草木皆词,云雨皆韵,那么的顺其自然,信手拈来。他的诗好像并不是为了创作而写 诗,只是作者的心中所想,我手写我心,我词抒我情。就好像我们当今的日记,有感而发,不局限于其他的外界影响。这也正是他诗歌隽永流传的原因之一,正所谓;“问君何能尔?心 远地自偏”虽然在人境,但诗人的情感可以置身世外,那么的质朴,那么的率真。用词也是 那么的简单,直取生活中的事物。他的用词还非常的精炼,用出来更是恰到好处。
(二)语言平淡自然而又具有很强的表现力
他的诗作不尚藻饰,不事雕琢,而是管用朴素自然的语言和疏淡的笔法精炼的勾勒出星 斗的形象,表达出深厚的意蕴,从而达到写意传神的艺术效果,然而事实上他的诗并不是没 有锤炼和推敲的,而是高度的提炼之后显出的平淡自然,从这一角度看他在此的提炼可以说 是达到了极高的造诣。陶渊明田园诗歌的意境美,其韵味醇厚而又自然宁静。他的诗常常取 自自然和平常的生活,但看似信手拈来的随意之笔,却又无处不透露出诗人细巧的心思:取 景,山水田园远近相依,既有草庐村舍,又不乏自然之美;记事,家长里短有情有趣,既有 田耕之乐,又充满生活气息。这是陶渊明的生活旨趣,也是其田园诗的总体艺术 特色,他作 诗不存祈誉之心,生活中的所感所悟,一切顺其自然的娓娓道来,《五柳先生传》 中写道: “常 著文章以自娱,颇示己志,忘怀得失。”表现的正是他写作的初衷。他创作只是自娱,而并非 娱人,不为时论所写,颇示己志,他爱的是自然,自然也是他最高的美学理想,正如宋人黄 彻所说: “渊明所以不可及者,盖无心于非誉、巧拙之间也。”陶渊明爱的是自然,求的是自 然,自然就是他最高的美学理想。萧统《陶渊明集序》说陶诗“语时事则指而可想,论怀抱 则旷而且真。黄庭坚说陶诗 ” “不烦绳削而自合” 朱熹说:。“渊明诗所以为高,正在不待安排,胸中自然流出。这些话正道出了陶渊明田园诗的风格特点。” 他的诗诗人把所见所闻巧妙组合,呈现新的意境,给人以美感。朱熹的《朱子语类》说: “渊明诗平淡,出于自然”,就是说其 诗风的“平淡”,表现自然,毫无矫饰。这即是陶渊明是的语言特色,也是艺术风格的体现,在他的诗歌中很难找到惊人的语句,都是质朴的语言,与生活口语想接近,读起来亲切悦耳,趣味盎然,平淡中淡化了诗歌与读者的界限,使得读者在不知不觉中步入了诗歌的佳境当中,如《归园田居》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在诗中没有看到华丽夸张的词汇,没有深奥难懂的语句,到像是在跟读者对自己生活 的过程进行分享和倾诉,娓娓道来,通俗易懂,同时诗在一定程度上引起了读者的共鸣,妙 趣横生的事物,都载于笔下,仿佛就像自己在回忆一段往事,或者亲眼所见,身临其境,一 些常见的景物、工具,如“豆苗” “荷锄” “草木”在作者的笔下,此时此刻,给人的感觉异 样的强烈。又如全都是如同日常交际中的白话一般,却有着出其不意的新意表现效果。元好 问这样说; “一语天然万古新,豪华落尽见真淳。”而通过作者的描写,所有的景物也不单单 是一草一木,表现出来的更像是一种平和的心境,自得的情怀。不为得豆而去种豆是什么心 境,得之我幸,不得我命。轻松自在,顺其自然。这种隐者的境界。也只有作者这种平淡自 然的手法所能表现的出来。这种平淡自然的表现手法在陶的田园诗中处处可见,比比皆是; 像这种平淡自然语言的而又具有很强的表 现力的诗句有很多,比如: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 马喧。”“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日月掷人去,有志不获骋。”等!
(三)、情、景、事、理的浑融
在陶渊明的田园诗中,飞禽走兽,花卉草木和山山水水都有着深刻的内涵,往往将深刻的 哲理融入诗歌的形象中,让平实的素材表现出不平凡的意境,把自己对人生,对现实的深刻认 识形象化,把诗情与哲理紧密结合起来。陶渊明写景并不追求形似,叙事也不曲折,而是透过 人人可见之物,普普通通之事,表达高于世人之情,写出人所未必能够悟出之理。陶诗重在写心,写那种与景交融,对人生彻悟的心境,在南风下张开翅膀的新苗,伴随他除草归来的月亮,依依 升起的炊烟,不嫌他门庭荒芜重返旧巢的春燕,仲夏堂前林荫,床上的清琴,壶中的浊酒,以及他诗中常出现的青松秋菊孤云飞鸟,都已即是客观的又是体现诗人主观感情与个性的,即是具体的又带有隐士的理念.且看<<饮酒>>其五: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闻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
前四句讲了“心”与“地”,也就是主客观之间的关系,只要心远,就不会受尘俗喧嚣的干 扰.“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偶一举首,心与山悠然相会,自身已与南山融为一体,那日夕 的山气,归还的飞鸟,在心里构成天真美妙的风景,蕴藏着人生的真谛。《拟挽歌辞》其三也是情景事理四者浑融的佳作: “荒草何莽莽,白杨亦萧萧。严霜九 月中,送我出远郊。四面无人居,高坟正嶕峣。马为仰天鸣,风为自萧条。幽室一已闭,千 年不复朝。千年不复朝,贤达无奈何。向来相送人,各自还其家。亲戚或馀悲,他人亦已歌。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 这首诗先写亲友为自己送葬的情事,“荒草”“白杨”烘托、出悲凉的气氛。然后说人皆有死,谁也不能避免,而一个人的死去对活着的人来说并无太大 的影响,不必过于执着。最后两句以理语作结,统摄了全诗。死亡是人的一大困惑,这个困 惑被陶渊明看破了。田园诗派诗中的“理”不是抽象的哲学说教,而是在生活中亲自体 验到的,其中包涵着生活的情趣。他的田园诗 表现了他对宇宙、历史和人生的认识,是探求 其奥秘和意义的结晶,而这一切又是用格言一样既有情趣又有理趣的语言表现的,取得了言 有尽而意无穷的效果。
陶的田园诗即有情趣,又有理趣,他无意于模山范水,也不在乎什么似与不似,只是他 写出自己胸中的一片天地,他的诗发乎于事,源乎景,缘乎情,以理为统摄。如:“人生归有 道,衣食固其端”“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等这写自然平淡的诗句,就像格言一样,言 ;浅意深,发人深思,他的诗平淡中有风采,质朴中有工致,简练中有深蕴。他对宇宙人生的思考往往是景物情感相结合,诱导人的理性与悟性,吧人引向深沉高远的境界。
透过人人可见之物、普普通通之事,表达高于世人之情,写出人所未必能悟出之理。发乎事,源乎景,缘乎情,而以理为统摄。
于是“诗缘情而绚丽”陶渊明的诗的魅力在于其性情中自然流露出的语言创作出冲淡之 美的艺术境界,在于诗句充满感情力量,但同时又舒缓,和平,少有激荡与眼睛冷静的思维 相结合,创造出高远拔俗的意境,在平凡生活素材中提炼深沉的意蕴和这里,从而实现田园 诗的情景交融,天人合一的境界。总体而言,陶诗的境界都比较完整,胜在以整体为单位感 染读者,而非一字一句吸引人,创作出完整的意境也是陶渊明田园诗的艺术的重要特色。陶 渊明的诗善于白描的写作手法,勾勒景物,点染环境,不描摹舞台而以写意为主,诗中出现 了古松,秋菊,白云,归鸟,都具有象征的意义,表现诗人的自身品格和情感,陶诗还长在 抒情写景中用朴素的语音,表达两位一些人生哲理,情境理融合在一起,创作出浑厚深远的 诗歌意境。
二、小结
陶渊明田园诗从田园生活这个独特的角度抒写了他对于社会生活的种种感受。从那些白描一般的画面,质朴、平淡的生活场景中,不仅可以看到一个不同流俗、情操高洁的诗人自我形象,而且透过诗人的喜怒哀乐,还可以窥视到当时社会现实的某些侧面。所以陶渊明的 田园诗不论是在表现宁静自然、悠然自得,还是热爱生活、热爱自然,亦或是揭露仕途险恶、社会黑暗,方方面面都能不露痕迹地把事理融入情景之中,平淡自然。诗中景、情、理水乳交融,互相渗透,互相衬托,从而形成“物我的同一,理想化的诗意憧憬,情、事、景、理的交融,以及形似与神似的统一”的诗歌意境,这种深厚醇美的艺术境界,决定了陶渊明 在中国文学史上无法替代的地位。陶诗在当时并不是太受重视,他的田园诗的艺术影响在中 国诗史上也是极为广泛和深远的。从鲍照、江淹起,唐宋以来学陶诗相继成风,杜甫说:“焉 得思如陶谢手,”白居易说:“常爱涛彭泽,文思何高玄,”等等龚自珍对陶渊明的人品和诗给 予两位极其高度的评价,直到梁启超还说:“唐以前的诗人真能把他的个性端出来和我们接触 的就是陶渊明了”可见陶渊明极其创作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影响极其深远广泛,直到今他的诗深刻的意蕴,仍然是展示在我们面前的一个十分广阔的,有待我们进一步开拓和研究的。
参考文献:
1《魏晋南北朝隋唐文学史》中山大学出版社 1999 年版
2《中国古代文学史》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0 年版 3《中国历代文论精选》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3 年版
4《魏晋文学与魏晋人格》湖北教育出版社 1998 年版
5《陶渊明集》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83 年版
6《中国古代文学史(上册)》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0 年版
7《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上册)》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0 年版
8《陶渊明诗文常析集》巴蜀书社出版 1998 年版
第五篇:陶渊明的田园诗
陶渊明的田园诗
代表作: 饮酒(其五)
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归园田居(其一)
陶渊明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导言
陶渊明是中国文学史上影响极为深远的著名人和散文家,特别是他的田园诗为中国古典诗歌开辟了一个新的境界,巧妙地将情、景、理三者结合起来描述农村风光和田园生活,诗歌风格清新、自然,描写细腻,具有强烈的艺术魅力。
陶渊明的诗,可以分为述怀、哲理和田园诗三部分,共约六十首左右,而田园诗三十首左右,约占一半。陶渊明的田园诗在中国诗史上占据着极为重要的地位,是中国田园诗的奠基之作。他继承了古代农事诗的优良传统,扩大了诗歌题材,并在思想艺术上有新的突破,在玄言诗弥漫的东晋诗坛上,独树一帜,为诗歌的发展开辟了新的道路。隋唐以后大批以田园诗创作著称的诗人和诗作陆续涌现,都直接或间接地受到陶渊明的影响。
陶渊明的田园诗在东晋末年产生,与当时的社会文化背景紧密相关。魏晋时期,地主庄园经济进一步发展。永嘉之乱后,南逃的士族地主在东晋政权的庇护下,广置田园,掠夺土地,阶级矛盾日益激化。思想意识形态领域中,崇自然、尚清谈的玄学风气极盛,加上佛教的广泛传播,儒家经学暂时没落。当时的士族文人往往生活糜烂,意志颓废,精神上纷纷向“玄之又玄”的老庄道学寻求寄托,有的纵情山水,以隐居逃避现实,所以文学领域玄言诗、山水诗盛行一时。与此相反,一部分不满现实的文人士大夫,深感仕途黑暗,于是弃官归隐,躬耕自食,去探索人生的真谛,寻求个人安生立命的场所,渐渐与统治集团有了距离,因而更接近于广大劳苦大众。陶渊明就是这些文人士大夫中的杰出代表。
陶渊明的田园诗创作,还有其独特的个人生活经历和思想基础。他出身于一个没落士族地主家庭,少年生活在农村环境,家乡故园的风光,这些都对他的思想和创作提供了充足的养料。仕宦归来,他“未尝有所造诣,所之唯至田舍及庐山游观而已”(《晋书·隐逸传》)。他的后半生更是长期活动在百里之内的农村,接触的多是田野村夫,议论的多是稻麦桑麻,过着粗衣淡食的贫士生活。长期的农村生活实践,为他的田园诗提供了取之不尽的生活源泉。
另外,个人的人生志向对他的田园诗创作有重要的影响。“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归园田居》之一),道出了他从小就喜爱“丘山”的志向。“望云渐高鸟,临水愧游鱼”(《始作镇军参军经曲阿作》)表达了他渴慕自由的性格。虽然我们不能单纯强调作家个人气质对生活道路的选择和文学创作的影响,但我们也没有理由忽视这一点。 陶渊明田园诗所反映的生活内容 陶渊明三十岁左右进入仕途,或出或入,终因不愿为“五斗米”折腰,解绶去职,归隐田园,息交绝游,开始了真正的隐士生活,写下了大量的田园诗。这些田园诗反映的生活内容丰富多彩。初归田园后,陶渊明用他的笔描绘了他对田园生活的喜悦。这在他的《归去来兮辞》中已有充分表现,而在《归园田居》诗第一首中更表达得淋漓尽致: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十三年。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巅。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这首诗充满了逃离樊笼、获得自由的欣喜之情。他终于从“尘网”中解脱,就象鸟归山林,鱼回深池一样快活地长嘘了一口气。在他眼中,故园附近的景物都倍感亲切,就象阔别多年的老友再次相逢,不由得脱口而出地一一数其名字,以发泄无法遏制的激情。方宅、草屋、榆柳、桃李似乎都张开双臂欢迎他,有了生命,而狗吠、鸡鸣都充满了诗意。这与官场的令人室息、仕途的坎坷陷阱形成了鲜明的对比。陶渊明归隐田园后,亲自参加了农业劳动,他认识到人生于世必须劳动,否则会受饥寒。他写下了《劝农》诗:
气节易过,和泽难久。翼缺携丽,沮溺结耦。相彼贤达,犹勤陇亩,矧兹众庶,曳裾拱手!
民生在勤,勤则不匮。宴安自逸,岁暮奚翼!儋石不储,饥寒交至,顾尔俦列,能不怀愧!
在更多地接触到劳动人民,参加农业劳动以后,陶渊明更加深刻地认识到农民耕田的艰辛:
人生归有道,衣食固其端。孰是都不营,而以求自安。开春理常业,岁功聊可观。晨出肆微勤,日入负来还。山中饶霜露,风气亦先寒。田家岂不苦?弗获辞此难。四体诚乃疲,庶无异患干。(《庚戍岁九月中于西田获早稻》)
劳动,对一个士大夫知识分子来说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但诗人已认识到劳动是必要的,他对躬耕生活有了感情,对农民的苦难有了同情,并和农民之间有了经常性的交往:农务各自归,闲暇辄相思,相思则披衣,言笑无厌时。(《移居》之二)
由“相思”到“言笑”,和农民之间建立起了相通的思想感情。再看《归园田居》之二: 时复墟曲中,披草共来往。相见无杂言,但道桑麻长。桑麻日已长,我土日已广。常恐霜霰至,零落同草莽。
可以看到,长期的田居生活和参加生产劳动,陶渊明已经与农民有了共通的语言,这对一个士大夫知识分子来说是难能可贵的。
农事歌咏在陶渊明的田园诗中占据了极大的篇幅。作为一个农业劳动的参与者,以怡然自得的心情,把农村生活如实地大量写入诗中,这是陶渊明在我国诗歌史上的创举。除了反映农作的诗篇外,他还以喜悦的心情写下了许多优美的农村自然图景和生活图景。如前所引的“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巅”;“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表现了完美的生活情趣和民俗特征。
总之,陶渊明的田园诗不仅反映了他个人的田园生活经历,更广阔地反映了当时农村的生活状况,既是诗,又是史。 田园诗反映的思想矛盾
作品不仅是作家真实的外在生活的反映,更是作家精神生活的镜子。陶渊明早年寄身仕途,亲尝了宦海浮沉之苦,中年以后躬耕垄亩,饱经风霜雨露,渐进晚年,更目睹了王朝换代的巨变。不容否认,他的田园诗有“颖脱不羁,任真自得”的反映封建士大夫闲适自得的个人情趣的“超然静穆”的一面,但是由于他早年政治上极度苦闷,晚年生活上极度贫困,感发出来的诗篇就不仅是超然世外、飘飘欲仙式的。从他的田园诗,我们还可以看出他的心灵深处的痛苦与矛盾。
首先是儒家的“用世”思想与道家的“避世”思想的矛盾。他在《饮酒》诗中说:“少年罕人事,游好在六经”。六经,指儒家的六部经典。这极鲜明地反映了陶渊明自幼深受儒家思想的熏陶,自然懂得儒家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道理,更明白儒家标榜的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我们看他的诗:
忆我少壮时,无乐自欣豫。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杂诗》之五) 显然,陶渊明年轻时也有过远大报负,梦想建功立业,展翅高飞。但是,他的理想并未成为现实。“日月掷人去,有志不获聘,念此怀悲凄,终晓不能静”(《杂诗》之二),表现他曾经也有过功业未竞的焦虑。尽管他后来极力遮掩这一点,声称出仕只是为了糊口养家,但我们可以明白他的初志并非如此。只是经历了仕途挫折后,他才归隐田园,并不是真的忘怀了现实,生来就要作隐士。
归隐田园,是对黑暗现实的另一种抗议。儒家主张“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主张“天下有道则现,无道则隐”。隐士出现的本身,就已证明了当时的现实是“天下无道”。
陶渊明的田园诗,既体现了道家崇尚自然的意识,又表现了心理上闲适自得的一面,特别是庄子顺应自然的宇宙观,对他有深刻的影响,但他并没有忘却世事,精神深处常常进行着“独善”与“兼济”、“出仕”与“归隐”的激烈斗争。他的诗句“不言春作苦,常恐负所怀”,为什么有这种焦虑呢?正表明“仕”与“隐”的思想互相在斗争,他怕某一天改变心意出去作官,而辜负了现在的志向。
其次是苦难的社会现实与乌托邦理想的矛盾。这深刻反映在《桃花源记并诗》之中。桃花源的理想显然有孔子“大同”思想与老子“小国寡民”思想的痕迹。但它的产生,不仅仅是对孔子、老子思想的简单复制,而具有时代特征。天堂的影子在人间,“桃花源”的设计正表明了当时广大人民摆脱苦难,建立一个“春蚕收长丝,秋熟靡王税”的理想社会的愿望。东晋末年,士族地主大量兼并土地,失去土地的人民背井离乡,逃避山林。陶渊明长期生活在农村,与农村各层人民长期相处,休戚与共,有着密切的交往和真挚的感情,对他们的痛苦生活、美好愿望十分熟悉和了解。诗人在这基础上,设计出了“桃花源”这样一个没有剥削、没有压迫的理想社会。但是,桃源理想在当时是根本无法实现的乌托邦,这一点陶渊明也有自知之明,通往桃花源的路径再也找不到了。即使如此,桃花源的理想在封建社会的漫漫长夜里点燃了一支火炬,通过桃花源,人们可以对照自己生活的这个不公平的世界,从而激励人们奋起反抗。正因为《桃花源诗》闪烁着人道主义的光辉,所以代表了诗人思想发展和艺术实践的最高成就。
田园诗反映陶渊明的思想是多方面的,而他思想中的矛盾也不仅仅表现在上述两个方面。文学本身就是苦闷的象征,陶渊明的田园诗也一样。我们从他的飘逸洒脱中,依稀可以发觉他心灵上的创痛。“流泪抱中叹,倾耳听司晨”,“理也可奈何,且为陶一觞”,表明他对世事并没有冷淡和忘却。消极归隐,借酒浇愁,都无法消除他思想中的矛盾。今天我们读陶诗,不仅要欣赏他清丽自然的诗句,还要理解这些诗句后面的深刻意蕴。田园诗的艺术特色
陶渊明的田园诗是中国文学史上的瑰宝,它开创了中国古典诗歌的一个重要流派,在艺术上取得了重大成就。特别是在描写农村风光和田园生活上,别开生面,以其强烈的艺术魅力,给读者以美的享受。陶渊明田园诗的艺术特色是多方面的。在他的笔下,田园、劳动第一次具有真正的审美意义。他开创的诗歌传统,被后代许多诗人继承和发扬。如唐代的王维、孟浩然、储光羲、韦应物、柳宗元等人,都是他的这一传统的继承者。而李白、白居易、辛弃疾、苏轼等大诗人,都直接或间接地受到陶渊明的影响,由此可见陶诗的艺术影响。
陶渊明的田园诗的艺术特色,可以归纳为以下四个方面。
4.1清新的笔法。这与当时诗坛上流行的形象模糊、晦涩难解、淡而寡味的玄言诗形成了鲜明的对照。陶渊明刻划田园山水,绝不追求华丽的语言与表面的形似,而是随意点染,清新自然,而有无尽的神韵。如:“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饮酒》之五)。这幅在南山衬映下的薄暮美景,在诗人的会心感受下呈现在眼前。在这首诗中,“见”字体现了全诗的神韵。“见”字之妙在于表示是南山自然地反映入眼中,是诗人采菊时偶然的视线触及,也是心境悠然才能得到的。如果改用“望”字,就是刻意追求,意味索然,而且与“悠然”不相应了。这首诗典型地体现了陶渊明清新自然的笔法。这类笔法在陶诗中不胜枚举。如“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巅”(《归园田居》之一),随意拈来,即成佳句,耐人寻味。
4.2细腻的描写。陶渊明的田园诗植根于田园生活,他对田园生活的切身感受,融化在诗歌之中,最平常的方宅草屋,绿树繁花,远村近烟,鸡鸣狗吠,在他的细腻描写下,都显示出无限的生机,构成一幅幅美丽的乡村图画。我们看他的诗:
怅恨独策还,崎岖历榛曲。山涧清且浅,遇以濯吾足。漉我新熟酒,只鸡招近局。日入室中暗,荆薪代明烛。欢来苦夕短,已复至天旭。(《归园田居》之五) 诗中的意思是:扶着拐杖,从崎岖弯曲的山间小路回来,先在山涧小溪中洗一洗走得发烫的脚。然后斟满一壶酒,宰杀一只鸡,请来邻居,痛饮几杯。太阳下山了,就用火把照明,只恨夜太短。这首诗展示了浓厚的生活情调,表现了陶源明对田园美和田园生活的敏锐观察力。他善于挑选富有诗意的题材,并通过细腻的描写,给人以美的享受。
4.3质朴的语言。陶渊明的田园诗能够千古流传,与它语言的质朴关系很大。陶渊明独特的生活经历,朴素的农村生活和平淡的田园景色,要求尽可能采用近似“田家语”的朴素的语言和白描手法,从而形成田园诗平淡自然的风格,达到“一语天然万古新,豪华落尽见真淳”(元好问《论诗三十首》)的艺术效果。陶源明的田园诗,农家生活气息浓厚,又体现了“贫士”诗人自己的性格。我们以他的《移居》第二首诗为例:
春秋多佳日,登高赋新诗。过门更相呼,有酒斟酌之。农务各自归,闲暇辄相思。相思则披衣,言笑无厌时。此理将不胜,无为忽去兹。衣食当须纪,力耕不吾欺。
诗酒相和,欢聚言笑,经纪衣食,不忘力耕,平淡、枯燥的乡间生活,在他的笔下,却如此富有诗意。他并没有雕词琢句、裁云绣月,用的只是朴素的口语化句子,如实写来,他的诗篇看来古朴无华,读起来却琅琅上口。又如“平畴交远风,良苦亦怀新。虽未量岁功,即事多所欣”,用朴素精练的语言,逼真地描绘了自然景物。吟读此诗,仿佛眼前展现了一片广阔的田野,清风徐来,绿油油的庄稼碧波荡漾,生意盎然。象这样朴素明朗、生动自然的语言,理所当然地获得了历史上更多读者的喜欢。
4.4情、景、理交融的艺术境界。诗歌创作中,情、景、理三者交融是至关重要的,而情又是最为重要的。离开情的景就没有了生气,离开情的理更是“淡乎寡味”的空理。景和理如果没有浓厚的感情渗透,便失去了作品的生命力。在陶渊明的田园诗中,飞禽走兽、花卉草木和山山水水都饱含了强烈的思想感情;同时,诗人又善于寓情于理,把自己对人生、对现实的深刻认识形象化,把诗情与哲理、与景物紧密结合起来,因而给人以清新自然、毫不枯燥的感觉。如《归鸟》诗,全篇寓意明显,这只倦飞的归鸟,正是作者人格的象征。归鸟的一举一动,都体现着诗人的思想和性格,诗中的每一项景物,无不带上陶渊明的感情色彩。又如《饮酒诗》第五首:“结庐在人境”一章,无法说是田园诗还是咏怀诗、哲理诗,因为诗中景、情、理水乳交融,互相渗透,互相衬托,无论你从哪个角度去欣赏,都能领略到不同的奇趣,享受到无尽的美。这种深厚醇美的艺术境界,决定了陶渊明在中国文学史上无法替代的地位。 5 结束语
陶渊明的文学成就,特别是他的田园诗,千百年来一直是人们研究的热点。他的田园诗,有其赖以产生的社会文化背景,反映了丰富的社会生活内容,也反映了他的出仕与归隐,希望与失望,痛苦与欢乐的思想矛盾。从中我们可以看出生逢乱世、怀才不遇的封建知识分子复杂的思想感情,即使退隐以后,也并未忘情政治,心情并未真正平静下来。他的诗文,平易朴实,清峻自然,淳厚有味,语言真切,朴素,简洁,明确,通俗而精练,深入浅出,在当时崇尚雕琢,追求形式,骈俪盛行的时代,他异军突起,独树一帜,创作出的那些质朴优美,生动活泼并富有情韵的作品,具有非常进步的意义。他开创的田园诗体,为古典诗歌开辟了一个新的境界。
参考文献
[1]《中国文学史》,人民文学出版社。
[2]《中国古代文学读本》,教育科学出版社。
[3]《中国文学发展史》,上海古籍出版社。
[4]《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上海古籍出版社
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人人网 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