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渊明田园诗的美学特色

时间:2019-05-13 12:46:5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陶渊明田园诗的美学特色》,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陶渊明田园诗的美学特色》。

第一篇:陶渊明田园诗的美学特色

论陶渊明田园诗的美学特色

(甘肃省平凉市崆峒区香莲乡电力希望小学 薛兰兰)

【摘要】 陶渊明是魏晋南北朝时期著名的诗人。开创了田园诗派的先河。作为田园诗的鼻祖,他以其独特的诗风。非凡的诗句、意境和情趣的完美融合以及富有哲理的情、景、理的统一等里程碑式的美学成就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具有极为重要的地位,他笔下的田园诗充满诗情画意且富于浓郁的劳动美并艺术地创造出诗歌平淡丰富的语言之美,对后世产生深远的影响。陶渊明之所以能影响后世并获得如此高的地位是与其诗作多方面非凡的创作艺术分不开的。

【关键词】 陶渊明 田园诗 美学特色

语言美 劳动美 意境美 含蓄美

随着社会的变迁与发展,每个时代总会产生别具时代特色的产物,以适应政治和社会制度的需要。正如春秋战国时期“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出现儒、道、法等空前的思想的繁荣,魏晋南北朝时期在中国古代历史上是不同寻常的阶段:就政治而言,社会动荡不安,政权更迭频繁,士族门阀制度过度膨胀;就思想文化而言却是继战国“百家争鸣”之后我国历史上又一解放的“第二个”活跃期。更值得一提的是东晋时期,内容上“世极迍邅,而辞意夷泰”①玄言诗严重脱离现实,完全脱离社会实际而服务于上层阶级,取...悦于胡权阶级;艺术上则“理过其辞,淡乎寡味”②失去艺术的形象性和生动性。此时的文学总体已走向“山穷水尽”的境地。时代造就英才,无独有偶,陶渊明这位魏晋南北朝时期最有成就的文学家以旗手的身姿出现于文坛,他以个人的亲身体验为出发点,冲破玄言诗的束缚给诗坛带来新的创作气息,以朴素自然接近白描的语言,多方面的艺术技巧和风格开创了田园诗这一新..体,并迎来田园诗创作的第一个高峰,为古典诗歌开创了新的境界。

高尔基说“文学是人学”,艺术来源于生活真实又远远高于生活,是艺术化的社会生活。要全面了解陶渊明及其田园诗的艺术技巧和美学特色,先应了解其不平凡的坎坷一生。陶渊明出身于没落的官僚家庭,胸怀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想有一番作为,然而在那个特定的时代尤其是反动的门阀制度垄断整个社会的情况下怀才不遇壮志难酬。只到29岁才出仕,先后曾担任祭酒、参军、县令等职,后终因不愿为“五斗米折腰”而辞官还家归隐,自此再未出仕。对他而言,广泛而丰富的社会经历为其创作积累了深厚的素材。隐逸田园是理想化为泡影无法实现人格独立的消极反抗,歌唱劳动不耻务农则表现了诗人光明峻洁的人格和坚决不与黑暗势力同流合污的高尚品质。

陶渊明现有诗作题材广泛不拘一格,内容新颖,然而在他的全部诗作中最富开创性影响最能代表其成就的却是描写田园风光和农村生活并抒写闲情逸致的田园诗。陶渊明田园诗言简意丰朴素自然,集情趣与意境于一体,反映作者对社会与现实的认识。表达自己对理想与人生的深刻思考,更为直接和明显的是提示作者对田园与隐居生活的热爱与向往,纵观陶渊明田园诗的美学成就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朴素自然,平实冲淡的语言美

陶渊明田园诗多反映纯朴恬静的农村生活,诗人多用自然流畅、通俗浅近的语言,接近白描的手法对淳朴的田园劳动与优美的田园风光进行描写,创作了为数不多的被称为“田园语”的田园诗,成为我国诗歌史上第一位田园诗人,使劳动第一次作为审美对象进入文人的诗作,陶渊明的所处的那个时代,虽然“理过其辞,淡乎寡味”的玄言诗已逐渐衰微,以山水诗为主的新派诗却“俪采百家之偶。争价一句之奇”③追求诗歌的形式美,这无疑给诗歌的健康发展带来一定的弊端。在此种情况下儿为田园诗派开创者的陶渊明,以作家特有的敏锐的洞察力和时代责任感,力挽狂澜扫清种种障碍,打破了诗坛的不利局面,给诗坛带来了清新的气息,用“比较接近说话”④的“田园诗”开创了全新的审美领域成就。

陶渊明诗以朴素自然见长以平实冲淡为工,却绝少使用浓艳的色彩,夸张的语调,深奥的词汇,生僻的典故,甚至连形容词也极少使用,一切平平淡淡,通篇简洁少作铺排,可谓朴实无华、朴素自然。

陶诗语言虽然朴素,却并不是随口而出信手拈来,而是经过高度的艺术提练毫无雕琢痕迹的语言。如“暖暖远人村,依依墟里烟”写乡村的幽静恬美,“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反映劳动的艰辛与劳作的不易。此外还用采菊、山气、飞鸟、池鱼、狗吠等身边日常所见的形象,以朴素的接近白描的手法入诗仍显示出极不寻常的诗意。又如“蔼蔼堂前株,中夏贮清阴,凯风因时来,回飚开我襟”(《和郭主簿》其一)写夏日闲适幽静、自由安逸的生活环境,“贮”字这一个极为平常的字眼,用在此处却极为形象新鲜,准确生动不言而喻。拟人手法的准确运用赋予庭堂前的那片绿荫以人的思想和情感,似乎习习凉意除去了夏日的酷热。而细细体味则好像清幽凉爽的清阴可随意贮存林下随时汲取一样。清阴如此,南风似乎也很体贴人意,及时吹来撩开衣襟除去酷暑带来丝丝凉意。这足见语言的自然准确且平易近人。

陶诗中也无华丽或艰涩的词句,几乎所有的语言表面看似平淡自然毫无特色,实则淳厚有味,既质朴无华又韵味绵长,既冲淡平实又豪放有力。正

如元好问所说“一语天然无古诗,豪华落尽见真淳”⑤。这种独特的自然平淡折射出陶诗语言艺术的卓越成就。

(二)情、景、理有机融合的意境美 ...陶渊明的田园诗既富于朴实自然的意境又富有意蕴深远的情趣,做到了景为情设、情景交融,同时又渗透着生活的哲理,达到情景理的完美结合,可谓妙趣横生。陶诗的意境在形似与神似高度统一、情景理融合的前提下强调的并不是生活本身,更不刻意表现生活的琐碎,而是把真挚的思想感情融入所描写的对象中去,达到主体和客体的结合与统一,艺术真实与生活真实的衔挡与渗透,将诗情与哲理、与景物紧密结合起来,给人以清新自然、毫不枯燥的感觉,着重反映诗人的“自然”哲学。

陶诗不仅生动描绘了农村的自然风光展现田园的美景,同时还抒发诗人不满现状却无可奈何的情怀,揭示人物的内心情感,更为可贵的是在情景交融的意境中成功创造出令人神往的艺术境界,并揭示出深刻的哲理,做到情景理相辅相成融为一体。这种景为情设,情因景生,情景交融,充满诗情画意且富有哲理意境的诗篇,不仅以情感人更以理警人给读者丰富而深刻的审美感受,从中领略到田园生活的无穷乐趣。如《饮酒》其五就是典型一例。在诗中作者创造出静谧安闲物我相融的意境,充分表达出自己摆脱世俗复归自然的恬淡心境,而“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则由美景过渡到真情终至哲理,从中认识到恬美闲适的田园生活才是自己真正的人生,这种转化顺理成章毫无生涩之感。他之所以悠闲安静是由于“心远”,似有真意欲辨之时却“忘言”,诗人没能说清道明,只留下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感慨,用“已忘言”将“欲说还休”之情一笔带过,并给读者留下丰富的想象空间,无怪乎评曰

“愈远愈真,语有尽而意无穷”⑥

抒情中说理也是陶田园诗特色之一。如“人生归有道,衣食因其端”(《庚戌岁九诗汇辞月是于西田获早稻》)“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气度悟时曷,不眠知夕永”(均《杂诗》)“问君何能尔,心远在自偏”(《饮酒》)这些明白如话且暗含深刻哲理的格言般的诗句言浅意深意味无穷,耐人寻味。

(三)真实、恬静的劳动美

所有创造美的劳动的共性是自由自在性,虽然每一种创造美的劳动都是具体劳动,比如种植活动但是,这些具体形式的劳动活动都有一个共同特征:都是体现劳动的自由自在性的活动,那种凡是体现了人类劳动的自由自在性的劳动成果则被看成是美的东西。美是自由自在地劳动,美的事物正因为是由劳动的自由自在性构成,美表现在任何事物之上时,这种事物都是劳动的结果的表现者或者直接是劳动的自由自在性的表现者。作为劳动的结果,作为这种劳动的自由自在性质的反映,自由自在性被镶嵌在劳动过程以及劳动结果之中。作为直接的自由自在性的表现者,美直接就是这种劳动的主题,这种劳动直接地为了美而产生,比如艺术劳动,这种劳动的形式本身就是美,即美是自由自在的形式。

陶渊明的田园诗多以自然景物和农村生活为题裁,归隐田园亲自参加劳动之后的诗意展现。由于归隐躬耕,有机会接触下层劳动人民,对劳动的艰辛与不易或亲眼目睹或亲自体验,再加上他笔下的描写对象都是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事物和景物,如“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巅”等都是充满乡村泥土气息农家生活的缩影。

首先,表现农村的恬静和自己悠闲的心境。

经过入仕、出仕、归隐一系列奔波之后,诗人疲于仕途为官,在长期的田园劳动节中深感田园生活的恬静美好,脱离自己并不欣赏的官场,回到田园复归自然,历经坎坷和磨难终于找到了人生的真谛,因此更加体会到田园生活自由和情趣,在反映田园乐趣表现现实生活的诗篇中作了具体细致的描写。如被王国维称为“无我之境”⑦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充满乐观自信的心境,真实而深刻在表现出农村自然环境和生活环境的幽雅恬静,形象而生动在点染出自己悠闲自在无忧无虑的坦荡心境。

陶渊明的田园诗以现实主义为主要创作倾向,在真实准确反映生活的同时还带有浪漫主义情调和色彩,前人曾有过“陶渊明的田园诗基本倾向是浪漫主义”⑧的看法,认为陶渊明的田园诗“贯穿着坚持理想,为理想而抗争的精神,是与浪漫主义诗人相通,属于浪漫主义诗歌范围的”⑨,联系部分诗作,此种看法不无道理,说明陶渊明田园诗所具有的浪漫主义创作手法确实存在,在真实展现田园劳动的艰辛农村生活辛苦的同时恰当运用浪漫手法将辛劳淡化把辛苦诗意化,从而将现实生活恰当艺术化。如《饮酒》其五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这首诗寥寥数语仅有50字,却以其特有审美眼光去看待劳动从而表现田园生活苦中有甜,苦中有乐的劳动美,并以审美的态度去讴歌田园劳动生活,将生活的本来面目和浪漫主义手法接合起来。开头“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是说自己住在罕无人至的境地却与豪门贵族少有往来,在东篱下悠然采菊偶一抬头见到南山,“悠然”二字足见手法之高妙,宋人曾评曰“因采菊而见南山,近乎会意”⑩,悠然之际见到另一种风景。“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

还”,南山的山气在傍晚的时候越发可爱,成群的飞鸟此刻结伴而归似故意引发诗人复归自然的心境。

其次,歌咏农事劳动,抒写劳动意趣。

不耻务农歌颂劳动是陶渊明田园诗劳动美的另一特色,《归园田居》其三真切抒写了自己参加劳动的感受,充满情趣。从“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可看到披星戴月从草木丛生的小径上荷锄而归的劳动者形象,以“晨兴”概括出全天的辛苦。此诗虽没有精雕细刻之句却由归途所见抒发诗意并表达他的体验和感受,结尾则流露了对官场仕途不满和厌恶。“民生在勤,勤则不匮。宴安自逸,岁暮奚冀?担石不储,饥寒交至,顾则俦列,能不怀愧!”(《劝劳》其五)则谈到对农事的看法,表明诗人对农业劳动的意义,确有一定的认识,超过了一般士大夫的思想局限,使他的田园诗闪烁着进步的光辉。

再次,反映农村的凋敝,展现生活的贫苦与艰辛。

《归园田居》其四通过荒墟、丘垄、井灶以及“桑竹残朽株”的描绘,展现了一幅农村遭受战祸**后的残破荒芜的凄凉景象,伤感之余反映出当时农村的真实情况。又如“炎火屡焚如,螟蜮恣中田”写出干旱之际各种害虫肆无忌惮在侵害农作物;“风雨纵横至,收敛不盈廛”写出水灾之后收获的粮食不能维持一家人的生活,“夏日长抱饥,寒夜无被眠”(均见《怨诗楚调示主簿邓治中》)则反映了自己的饥寒之苦。这类诗中可间接反映出农民的贫困和疾苦,概括出当时农民悲惨的生活情景。

(四)朦胧淡雅的含蓄美

含蓄是一种修养,一种情趣,也一种韵味,它是文坛常用的一种艺术化的表达形式。在生活中,当很想表达一种内心的强烈愿望,却又觉得难以启齿的时候,或由于环境污染或条

件限制而不适宜直接表达时就可借助“含蓄“。,缺乏修养,缺少情趣,没有味道的人,则难有含蓄。

陶诗善写田园风光、自然景色。综观陶渊明笔下的田园风光、自然景色鲜明生动,充满活力和生机,融注了诗人由衷的感情。然而陶渊明的诗作总是因情而生、触景生情,有感而发,将眼前之景通过眼前的意象以欲说还休、说不清道不明的方式表达出来,给读者以丰富而广阔的想象和深远而自然的联想,而不是合盘托出,让读者直接知晓作者独特而细腻的思想倾向,这或许才是诗人的真情流露,也是诗人写作意旨之所在。例如《饮酒》其三”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由实化虚,以虚涵实,实现虚实融合。诗人从大自然里得到了许多启示,领会到人生的确良真谛,但又感到无法用言语表达,当然,也无须用言语表达。诗人由”欲辩“而达”忘言“,这也是一种新的人生境界吧!就艺术而言,它涵盖了更多的,更丰富的、无法用语言表达的内容,各中滋味,就留给读者自己品味了。这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情感作者并没有更多更为直接的揭示或说明而只是以“已忘言”几字一笔带过。

再例如《归园田居》其三:“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诗中以通俗而平淡的字词简略地描绘了劳作的辛苦,也正是这辛苦的劳作使他获得了心灵的极大慰藉。诗中的”愿"即理想,指归隐田园,不与世俗同流合污。隐居躬耕的心愿。不愿为荣华富贵出卖灵魂。理想田园世界中,他终于发现了自己人格的尊严,朋友的挚情,无地位尊卑,无贫富悬殊差别的人际关系,无尔虞我诈,相互倾轧的人生理想。这是陶诗思想意义的集中反映,也是陶诗平实,质朴,清新,自然风格的源泉。

推波助澜,开创田园诗派

在特定的时代特殊的情况下陶渊明别开宗义力挽狂澜,开创田园诗派,与以谢灵运为代表的山水诗并驾齐驱,同为扫荡玄言诗奠定山水田园诗的基础做出贡献,为古典诗歌开辟了新的境界,成为我国古代文学史上第一位田园诗人,在田园诗的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陶渊明的田园诗就狭义而言指那些直接描写田园风光和农村生活并抒发闲情逸致的诗作,若就广义而言则包括反映诗人全部农村生活的作品。不可否认的是在陶之前有关反映农村劳动生活和田园风光的诗已有所见,如《诗经》国风中的一些劳动民歌不仅描写了劳动的生活,而且也片面涉及到农村风光,有关田园生活的描写占了相当大的比重,如《幽风〃七月》在直接写农奴们一年四季的劳动和生活时写了田园景色,《伐檀》反映了下层劳动人民的艰辛并对上层统治阶级有所不满。汉乐府民歌中的《江南》写江南姑娘的采莲活动,都可视为田园诗的滥觞,然而只到魏晋之际陶渊明才开始有意识的创作田园诗,第一次把劳动入诗扩大了诗的描写范围,在不少诗作中描绘农村美景和农村生活的安逸,歌颂了劳动人民的辛勤劳动之美,开创了田园诗派拓宽了诗歌领域。

陶渊明开创的田园诗派也日臻完善不断发展壮大,并形成一定的规模,在诗坛上成为独树一帜的流派,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陶诗已有所明显的不足。虽不及王维、孟浩然开创的山水田园派意义深远影响深广,更不比宋范成大给田园诗更丰富、更深刻的思想内容,既描写了农村优美景色又歌颂劳动的欢乐与农民的质朴,同时还揭露了残酷的封建剥削制度,更具深远而广博的现实意义并赋予田园诗新的生命和意义。然而他毕竟是田园诗的开创者和迎

来田园诗第一个创作高峰的诗人,在拓宽诗歌领域,丰富诗坛,冲击“淡乎寡味”的玄言诗等方面可谓空前之举,陶渊明在诗歌史上的革新作用尤其独具特色的美学成就谁又能轻易抹杀?后世所取得的丰硕成果与陶渊明这位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田园诗人分不开的,这正是陶渊明田园诗美学成就和影响之所在。

(三)陶渊明的田园诗以其独特的审美内容和艺术成就,在我国诗歌领域开拓了一片新天地,在美学史上都具有重要意义,他的田园诗给后世诗人尤其田园诗人宝贵的启示和潜移默化的影响,陶以卓越的艺术成就在中国诗歌史上独树一帜影响深远。

总之,陶渊明以其非凡的艺术手法史无前例的美学成就在田园诗及中国古代诗歌史上开创辉煌业绩,其独特的艺术成就及技巧风格如一颗璀璨的明珠永放光茫。自陶后,田园诗便成为独树一帜的流派,多方面的美学成就如一面文学发展的旗帜,耀眼非凡,一直影响着诗歌的发展。

【注释】 ⑴刘 勰《文心雕龙〃时序》

⑵钟 嵘《诗品序》 ⑶苏 轼《东坡题跋》

⑷王运熙《汉魏六朝唐代文学论集》 ⑸元好问《论诗绝句》 ⑹温汝能《陶诗汇集》

⑺王国维《人问词话》

⑻与⑼孙静《谈陶渊明田园诗的浪漫主义》

第二篇:《浅析陶渊明田园诗的艺术特色》

《浅析陶渊明田园诗的艺术特色》

摘要:

陶渊明是我国东晋时代最杰出的是诗人。他的诗歌创作以田园诗成就最大。陶渊明的 生活和思想发展对他的田园创作有着极其深远的影响。他的田园诗艺术特色最受后人称道的是“平淡自然”的风格,对后世的文学创作也有着深远的影响。

关键词:陶渊明 田园诗 艺术特色

正文:

陶渊明是魏晋南北朝时期成就最大的文学家之一,对后世的影响极其深远。他的艺术特色最受后人称道的就是其“平淡自然”的艺术风格。这一风格主要受道家思想的影响。陶渊明个性倾向于自然,不喜拘束,于是在与现实官场不合后,便转而求本性的发挥,转向自然。加上自汉、魏后,儒家经学渐衰,老庄思想兴起,正配合了他爱好自然的本性,道家以宁静淡泊为操守,冷淡世情,向往自得,其余外物,顺乎自然。觉察到了虚伪而繁烦的宗法伦理对人性的摧残,希望能超越世俗的人际关系网,获得个人内心的平静自在。或院于山林,或隐于阡陌,有明显的出世倾向。陶渊明正是这种思想的实践者。他不慕名利、喜爱山水,其《归园田居》中写到“少无适俗韵,性本爱青山。”通过《桃花源记》可以看出他对美好淳朴社会的向往,希望能找到一个如《桃花源记》中描写的理想世界。那里土地平阔,屋舍俨然;那里阡陌交通,鸡犬相闻;那里黄发垂髫,怡然自乐。而这和老子笔下“小国寡民,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的生活图景何其相似?于是在他41岁时辞去了仅任职83天的县令一职,并欣喜地认为“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归隐柴桑,真正回归了他理想中的“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的田园生活。道家思想宏通开阔,可以说陶渊明正是这种思想的实践者。

在玄言诗盛行的时代,他的出现,给沉闷的文坛带来了新的气息。他的田园诗独具田园风格,为中国诗歌发展开辟了一块新园地。“古今尊陶,统归平淡”,和同时的淡乎寡味的玄言诗截然不同,包含了对日常生活的热爱。平淡自然不仅是陶渊明的人格修养,也是他的审美追求,因而在陶诗渊明中出现的经常是一些日常常见的事物,没有奇特的意象,不雕章丽句。诗人的清闲感受,真切的体验,化俗为雅,化平凡为神奇,也是陶渊明田园诗隽永的原因。

他田园诗的艺术特色我认为应该可以从三个方面论述。

一、用白描的手法创造出高远超俗的意境

白描手法原是中国绘画的传统技法之一,它要求画家只用白线勾描,不着颜色,不加渲染地勾画出物体的特征。而描写景物。文学创作采用白描法,是指以简洁、质朴的语言,粗线条地勾画景物轮廓的方法。采用这种方法绘景,往往能取得以少胜多的艺术效果。白描是陶渊明田园诗的基本创作手法,诗人要在诗歌中表现自己的人格,审美理想;反应田园风光的文学特质,就必须采用与之相符的写作手法---白描,这也使得他的诗歌在不经意中勾画出来事物的形态,显得十分逼真,他的诗歌笔态清逸,意态丰满,田园的景象形象自然,真切,蕴味无穷。陶渊明的田园诗大多是用白描的手法,但是诗却并不因此而显得肤浅,没有文学欣赏价值,田园风光景物的白描式,使陶诗读起来就像一幅写生画,所画景物的色彩、线条都宛如实物实景。陶渊明的诗风天然本色、精练传神的语言。他善于提炼日常生活口语入诗,沾染着浓厚的生活气息,也常用比喻、象征、寄托等手法,即使使用典故也是俗语化。他的语言很朴素、简洁,景物描写鲜明、准确,如:《归园田居》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

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诗在真实的描写中创造了一种优美又超俗的意境。没有过多地堆砌词汇,没有过多地渲染,只寥寥数笔,便勾勒出景物的特征,突出景物的特色,用笔虽少,但并不显得空洞无物,既简洁,又传神,让我们感觉的有真意,无粉饰,不做作,不卖弄。我们看到的不只是榆柳、桃李中的几间草屋,村落中的几缕炊烟,听到的不只是深巷中的犬吠,树头的鸡鸣,所有这一切都构成了一种安宁静谧、淳朴自然的境界。不讲究辞藻上的华丽,粗略几笔则勾勒出景物的神韵,形似更神似,此种白描的功底,于平淡中透出丰富的联想,可谓极平常之景各生趣味,无一修饰之语,而其间无穷妙味。方宅、草屋、榆柳、鸡、狗、等„„无不是常见的生活,无不是易见的事物。又如:《癸卯岁始春怀古田舍二首》其二∶

先师有遗训,忧道不忧贫。

瞻望邈难逮,转欲志长勤。

秉耒欢时务,解颜劝农人。

平畴交远风,良苗亦怀新。

虽未量岁功,即事多所欣。

耕种有时息,行者无问津。

日入相与归,壶浆劳新邻。

长吟掩柴门,聊为陇亩民。

这首诗从孔子遗训“忧道不忧贫”之不易实践叙起,夹叙田间劳动的欢娱,联想到古代隐士长沮、桀溺的操行,而深感忧道之人的难得。或说理,或叙事,或写景,或抒情,看似散杂,不见首尾,其实散而有骨,理、事、景、情交融汇合,最后道出主旨:“聊为陇亩民。”此诗运用白描的手法,语言朴素之至,初读甚至觉得有些枯淡,但细细寻味,就会发现其中有生动的场景、活泼的思想、浓郁的情趣。苏轼说陶诗“质而实绮,癯而实腴”,不加雕饰却又胜于雕饰的白描手法,这是一种艺术的辩证法。这中间其实经过了诗人艰苦的艺术劳动,那是一个弃绝雕饰、返朴归真的艺术追求过程,没有一番苦功是无法达到这种艺术创造境界的。他的诗中的语言简单而又优美,精炼但不尚雕饰,通俗易懂,雅俗共赏,对于诗人来说,生活中草木皆词,云雨皆韵,那么的顺其自然,信手拈来。他的诗好像并不是为了创作而写诗,只是作者的心中所想,我手写我心,我词抒我情。就好像我们当今的日记,有感而发,不局限于其他的外界影响。这也正是他诗歌隽永流传的原因之一,正所谓;“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虽然在人境,但诗人的情感可以置身世外,那么的质朴,那么的率真。用词也是那么的简单,直取生活中的事物。他的用词还非常的精炼,用出来更是恰到好处。

二、语言平淡自然而又具有很强的表现力

他的诗作不尚藻饰,不事雕琢,而是管用朴素自然的语言和疏淡的笔法精炼的勾勒出星斗的形象,表达出深厚的意蕴,从而达到写意传神的艺术效果,然而事实上他的诗并不是没有锤炼和推敲的,而是高度的提炼之后显出的平淡自然,从这一角度看他在此的提炼可以说是达到了极高的造诣。陶渊明田园诗歌的意境美,其韵味醇厚而又自然宁静。他的诗常常取自自然和平常的生活,但看似信手拈来的随意之笔,却又无处不透露出诗人细巧的心思:取景,山水田园远近相依,既有草庐村舍,又不乏自然之美;记事,家长里短有情有趣,既有田耕之乐,又充满生活气息。这是陶渊明的生活旨趣,也是其田园诗的总体艺术特色,他作诗不存祈誉之心,生活中的所感所悟,一切顺其自然的娓娓道来,《五柳先生传》中写道:“常著文章以自娱,颇示己志,忘怀得失。”表现的正是他写作的初衷。他创作只是自娱,而并非娱人,不为时论所写,颇示己志,他爱的是自然,自然也是他最高的美学理想,正如宋人黄彻所说:“渊明所以不可及者,盖无心于非誉、巧拙之间也。”陶渊明爱的是自然,求的是自然,自然就是他最高的美学理想。萧统《陶渊明集序》说陶诗“语时事则指而可想,论怀抱则旷而且真。”黄庭坚说陶诗“不烦绳削而自合”。朱熹说:“渊明诗所以为高,正在不待安排,胸中自然流出。”这些话正道出了陶渊明田园诗的风格特点。他的诗诗人把所见所闻巧妙组合,呈现新的意境,给人以美感。朱熹的《朱子语类》说:“渊明诗平淡,出于自然”,就是说其诗风的“平淡”,表现自然,毫无矫饰。这即是陶渊明是的语言特色,也是艺术风格的体现,在他的诗歌中很难找到惊人的语句,都是质朴的语言,与生活口语想接近,读起来亲切悦耳,趣味盎然,平淡中淡化了诗歌与读者的界限,使得读者在不知不觉中步入了诗歌的佳境当中,如《归园田居》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在诗中没有看到华丽夸张的词汇,没有深奥难懂的语句,到像是在跟读者对自己生活的过程进行分享和倾诉,娓娓道来,通俗易懂,同时诗在一定程度上引起了读者的共鸣,妙趣横生的事物,都载于笔下,仿佛就像自己在回忆一段往事,或者亲眼所见,身临其境,一些常见的景物、工具,如“豆苗”“荷锄”“草木”在作者的笔下,此时此刻,给人的感觉异样的强烈。又如全都是如同日常交际中的白话一般,却有着出其不意的新意表现效果。元好问这样说;“一语天然万古新,豪华落尽见真淳。”而通过作者的描写,所有的景物也不单单是一草一木,表现出来的更像是一种平和的心境,自得的情怀。不为得豆而去种豆是什么心境,得之我幸,不得我命。轻松自在,顺其自然。这种隐者的境界。也只有作者这种平淡自然的手法所能表现的出来。这种平淡自然的表现手法在陶的田园诗中处处可见,比比皆是;像这种平淡自然语言的而又具有很强的表现力的诗句有很多,比如: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日月掷人去,有志不获骋。”等!

三:情、景、事、理的浑融

在陶渊明的田园诗中,飞禽走兽,花卉草木和山山水水都有着深刻的内涵,往往将深刻的哲理融入诗歌的形象中,让平实的素材表现出不平凡的意境,把自己对人生,对现实的深刻认识形象化,把诗情与哲理紧密结合起来。陶渊明写景并不追求形似,叙事也不曲折,而是透过人人可见之物,普普通通之事,表达高于世人之情,写出人所未必能够悟出之理。陶诗重在写心,写那种与景交融,对人生彻悟的心境,在南风下张开翅膀的新苗,伴随他除草归来的月亮,依依升起的炊烟,不嫌他门庭荒芜重返旧巢的春燕,仲夏堂前林荫,床上的清琴,壶中的浊酒,以及他诗中常出现的青松秋菊孤云飞鸟,都已即是客观的又是体现诗人主观感情与个性的,即是具体的又带有隐士的理念.且看<<饮酒>>其五: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闻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

前四句讲了“心”与“地”,也就是主客观之间的关系,只要心远,就不会受尘俗喧嚣的干扰.“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偶一举首,心与山悠然相会,自身已与南山融为一体,那日夕的山气,归还的飞鸟,在心里构成天真美妙的风景,蕴藏着人生的真谛。

《拟挽歌辞》其三也是情景事理四者浑融的佳作:“荒草何莽莽,白杨亦萧萧。严霜九月中,送我出远郊。四面无人居,高坟正嶕峣。马为仰天鸣,风为自萧条。幽室一已闭,千年不复朝。千年不复朝,贤达无奈何。向来相送人,各自还其家。亲戚或馀悲,他人亦已歌。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

这首诗先写亲友为自己送葬的情事,“荒草”、“白杨”烘托出悲凉的气氛。然后说人皆有死,谁也不能避免,而一个人的死去对活着的人来说并无太大的影响,不必过于执着。最后两句以理语作结,统摄了全诗。死亡是人的一大困惑,这个困惑被陶渊明看破了。

田园诗派诗中的“理”不是抽象的哲学说教,而是在生活中亲自体验到的,其中包涵着生活的情趣。他的田园诗表现了他对宇宙、历史和人生的认识,是探求其奥秘和意义的结晶,而这一切又是用格言一样既有情趣又有理趣的语言表现的,取得了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效果。

陶的田园诗即有情趣,又有理趣,他无意于模山范水,也不在乎什么似与不似,只是他写出自己胸中的一片天地,他的诗发乎于事,源乎景,缘乎情,以理为统摄。如:“人生归有道,衣食固其端”;“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等这写自然平淡的诗句,就像格言一样,言浅意深,发人深思,他的诗平淡中有风采,质朴中有工致,简练中有深蕴。他对宇宙人生的思考往往是景物情感相结合,诱导人的理性与悟性,吧人引向深沉高远的境界。

透过人人可见之物、普普通通之事,表达高于世人之情,写出人所未必能悟出之理。发乎事,源乎景,缘乎情,而以理为统摄。

于是“诗缘情而绚丽”陶渊明的诗的魅力在于其性情中自然流露出的语言创作出冲淡之美的艺术境界,在于诗句充满感情力量,但同时又舒缓,和平,少有激荡与眼睛冷静的思维相结合,创造出高远拔俗的意境,在平凡生活素材中提炼深沉的意蕴和这里,从而实现田园诗的情景交融,天人合一的境界。总体而言,陶诗的境界都比较完整,胜在以整体为单位感染读者,而非一字一句吸引人,创作出完整的意境也是陶渊明田园诗的艺术的重要特色。陶渊明的诗善于白描的写作手法,勾勒景物,点染环境,不描摹舞台而以写意为主,诗中出现了古松,秋菊,白云,归鸟,都具有象征的意义,表现诗人的自身品格和情感,陶诗还长在抒情写景中用朴素的语音,表达两位一些人生哲理,情境理融合在一起,创作出浑厚深远的诗歌意境。

【四】:小结

陶渊明田园诗从田园生活这个独特的角度抒写了他对于社会生活的种种感受。从那些白描一般的画面,质朴、平淡的生活场景中,不仅可以看到一个不同流俗、情操高洁的诗人自我形象,而且透过诗人的喜怒哀乐,还可以窥视到当时社会现实的某些侧面。所以陶渊明的田园诗不论是在表现宁静自然、悠然自得,还是热爱生活、热爱自然,亦或是揭露仕途险恶、社会黑暗,方方面面都能不露痕迹地把事理融入情景之中,平淡自然。诗中景、情、理水乳交融,互相渗透,互相衬托,从而形成“物我的同一,理想化的诗意憧憬,情、事、景、理的交融,以及形似与神似的统一”的诗歌意境,这种深厚醇美的艺术境界,决定了陶渊明在中国文学史上无法替代的地位。陶诗在当时并不是太受重视,他的田园诗的艺术影响在中国诗史上也是极为广泛和深远的。从鲍照、江淹起,唐宋以来学陶诗相继成风,杜甫说:“焉得思如陶谢手,”白居易说:“常爱涛彭泽,文思何高玄,”等等龚自珍对陶渊明的人品和诗给予两位极其高度的评价,直到梁启超还说:“唐以前的诗人真能把他的个性端出来和我们接触的就是陶渊明了”可见陶渊明极其创作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影响极其深远广泛,直到今他的诗深刻的意蕴,仍然是展示在我们面前的一个十分广阔的,有待我们进一步开拓和研究的。

参考文献:

[1]《魏晋南北朝隋唐文学史》中山大学出版社 1999年版 [2]《中国古代文学史》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0年版 [3]《中国历代文论精选》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3年版 [4]《魏晋文学与魏晋人格》湖北教育出版社 1998年版 [5]《陶渊明集》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83年版

[6]《中国古代文学史(上册)》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7]《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上册)》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8]《陶渊明诗文常析集》巴蜀书社出版1998年版

第三篇:陶渊明田园诗代表作

陶渊明田园诗代表作:

饮酒(其五)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归园田居(其一)陶渊明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1 导言

陶渊明是中国文学史上影响极为深远的著名诗人和散文家,特别是他的田园诗为中国古典诗歌开辟了一个新的境界,巧妙地将情、景、理三者结合起来描述农村风光和田园生活,诗歌风格清新、自然,描写细腻,具有强烈的艺术魅力。

这首诗充满了逃离樊笼、获得自由的欣喜之情。他终于从“尘网”中解脱,就象鸟归山林,鱼回深池一样快活地长嘘了一口气。在他眼中,故园附近的景物都倍感亲切,就象阔别多年的老友再次相逢,不由得脱口而出地一一数其名字,以发泄无法遏制的激情。方宅、草屋、榆柳、桃李似乎都张开双臂欢迎他,有了生命,而狗吠、鸡鸣都充满了诗意。这与官场的令人室息、仕途的坎坷陷阱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长期的田居生活和参加生产劳动,陶渊明

已经与农民有了共通的语言,这对一个士大夫知识分子来说是难能可贵的。

农事歌咏在陶渊明的田园诗中占据了极大的篇幅。作为一个农业劳动的参与者,以怡然自得的心情,把农村生活如实地大量写入诗中,这是陶渊明在我国诗歌史上的创举。除了反映农作的诗篇外,他还以喜悦的心情写下了许多优美的农村自然图景和生活图景。如前所引的“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巅”;“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表现了完美的生活情趣和民俗特征。

陶渊明的田园诗不仅反映了他个人的田园生活经历,更广阔地反映了当时农村的生活状况,既是诗,又是史。

2、田园诗反映的思想矛盾

作品不仅是作家真实的外在生活的反映,更是作家精神生活的镜子。陶渊明早年寄身仕途,亲尝了宦海浮沉之苦,中年以后躬耕垄亩,饱经风霜雨露,渐进晚年,更目睹了王朝换代的巨变。不容否认,他的田园诗有“颖脱不羁,任真自得”的反映封建士大夫闲适自得的个人情趣的“超然静穆”的一面,但是由于他早年政治上极度苦闷,晚年生活上极度贫困,感发出来的诗篇就不仅是超然世外、飘飘欲仙式的。从他的田园诗,我们还可以看出他的心灵深处的痛苦与矛盾。

首先是儒家的“用世”思想与道家的“避世”思想的矛盾。陶渊明自幼深受儒家思想的熏陶,自然懂得儒家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道理,更明白儒家标榜的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

显然,陶渊明年轻时也有过远大报负,梦想建功立业,展翅高飞。但是,他的理想并未成为现实。曾经也有过功业未竞的焦虑。尽管他后来极力遮掩这一点,声称出仕只是为了糊口养家,但我们可以明白他的初志并非如此。只是经历了仕途挫折后,他才归隐田园,并不是真的忘怀了现实,生来就要作隐士。

归隐田园,是对黑暗现实的另一种抗议。

儒家主张“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主张“天下有道则现,无道则隐”。隐士出现的本身,就已证明了当时的现实是“天下无道”。

陶渊明的田园诗,既体现了道家崇尚自然的意识,又表现了心理上闲适自得的一面,特别是庄子顺应自然的宇宙观,对他有深刻的影响,但他并没有忘却世事,精神深处常常进行着“独善”与“兼济”、“出仕”与“归隐”的激烈斗争。表明“仕”与“隐”的思想互相在斗争,他怕某一天改变心意出去作官,而辜负了现在的志向。

其次是苦难的社会现实与乌托邦理想的矛盾。这深刻反映在《桃花源记并诗》之中。桃花源的理想显然有孔子“大同”思想与老子“小国寡民”思想的痕迹。但它的产生,不仅仅是对孔子、老子思想的简单复制,而具有时代特征。天堂的影子在人间,“桃花源”的设计正表明了当时广大人民摆脱苦难,建立一个“春蚕收长丝,秋熟靡王税”的理想社会的愿望。东晋末年,士族地主大量兼并土地,失去土地的人民背井离乡,逃避山林。陶渊明长期生活在农村,与农村各层人民长期相处,休戚与共,有着密切的交往和真挚的感情,对他们的痛苦生活、美好愿望十分熟悉和了解。诗人在这基础上,设计出了“桃花源”这样一个没有剥削、没有压迫的理想社会。但是,桃源理想在当时是根本无法实现的乌托邦,这一点陶渊明也有自知之明,通往桃花源的路径再也找不到了。即使如此,桃花源的理想在封建社会的漫漫长夜里点燃了一支火炬,通过桃花源,人们可以对照自己生活的这个不公平的世界,从而激励人们奋起反抗。正因为《桃花源诗》闪烁着人道主义的光辉,所以代表了诗人思想发展和艺术实践的最高成就。

田园诗反映陶渊明的思想是多方面的,而他思想中的矛盾也不仅仅表现在上述两个方面。文学本身就是苦闷的象征,陶渊明的田园诗也一样。我们从他的飘逸洒脱中,依稀可以发觉他心灵上的创痛。“流泪抱中叹,倾耳听司

晨”,“理也可奈何,且为陶一觞”,表明他对世

事并没有冷淡和忘却。消极归隐,借酒浇愁,都无法消除他思想中的矛盾。今天我们读陶诗,不仅要欣赏他清丽自然的诗句,还要理解这些诗句后面的深刻意蕴。

3、田园诗的艺术特色

陶渊明的田园诗是中国文学史上的瑰宝,它开创了中国古典诗歌的一个重要流派,在艺术上取得了重大成就。特别是在描写农村风光和田园生活上,别开生面,以其强烈的艺术魅力,给读者以美的享受。陶渊明田园诗的艺术特色是多方面的。在他的笔下,田园、劳动第一次具有真正的审美意义。他开创的诗歌传统,被后代许多诗人继承和发扬。如唐代的王维、孟浩然、储光羲、韦应物、柳宗元等人,都是他的这一传统的继承者。而李白、白居易、辛弃疾、苏轼等大诗人,都直接或间接地受到陶渊明的影响,由此可见陶诗的艺术影响。

陶渊明的田园诗的艺术特色,可以归纳为以下四个方面。

A、清新的笔法。这与当时诗坛上流行的形象模糊、晦涩难解、淡而寡味的玄言诗形成了鲜明的对照。陶渊明刻划田园山水,绝不追求华丽的语言与表面的形似,而是随意点染,清新自然,而有无尽的神韵。如:“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饮酒》之五)。这幅在南山衬映下的薄暮美景,在诗人的会心感受下呈现在眼前。在这首诗中,“见”字体现了全诗的神韵。“见”字之妙在于表示是南山自然地反映入眼中,是诗人采菊时偶然的视线触及,也是心境悠然才能得到的。如果改用“望”字,就是刻意追求,意味索然,而且与“悠然”不相应了。这首诗典型地体现了陶渊明清新自然的笔法。这类笔法在陶诗中不胜枚举。如“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巅”(《归园田居》之一),随意拈来,即成佳句,耐人寻味。

B、细腻的描写。陶渊明的田园诗植根于田园生活,他对田园生活的切身感受,融化在诗歌之中,最平常的方宅草屋,绿树繁花,远村近烟,鸡鸣狗吠,在他的细腻描写下,都显示出无限的生机,构成一幅幅美丽的乡村图画。

C、质朴的语言。陶渊明的田园诗能够千古流传,与它语言的质朴关系很大。陶渊明独特的生活经历,朴素的农村生活和平淡的田园景色,要求尽可能采用近似“田家语”的朴素的语言和白描手法,从而形成田园诗平淡自然的风格,达到“一语天然万古新,豪华落尽见真淳”(元好问《论诗三十首》)的艺术效果。陶源明的田园诗,农家生活气息浓厚,又体现了“贫士”诗人自己的性格。我们以他的《移居》第二首诗为例:

春秋多佳日,登高赋新诗。过门更相呼,有酒斟酌之。农务各自归,闲暇辄相思。相思则披衣,言笑无厌时。此理将不胜,无为忽去兹。衣食当须纪,力耕不吾欺。

诗酒相和,欢聚言笑,经纪衣食,不忘力耕,平淡、枯燥的乡间生活,在他的笔下,却如此富有诗意。他并没有雕词琢句、裁云绣月,用的只是朴素的口语化句子,如实写来,他的诗篇看来古朴无华,读起来却琅琅上口。又如“平畴交远风,良苦亦怀新。虽未量岁功,即事多所欣”,用朴素精练的语言,逼真地描绘了自然景物。吟读此诗,仿佛眼前展现了一片广阔的田野,清风徐来,绿油油的庄稼碧波荡漾,生意盎然。象这样朴素明朗、生动自然的语言,理所当然地获得了历史上更多读者的喜欢。

D、情、景、理交融的艺术境界。

诗歌创作中,情、景、理三者交融是至关重要的,而情又是最为重要的。离开情的景就没有了生气,离开情的理更是“淡乎寡味”的空理。景和理如果没有浓厚的感情渗透,便失去了作品的生命力。在陶渊明的田园诗中,飞禽走兽、花卉草木和山山水水都饱含了强烈的思想感情;同时,诗人又善于寓情于理,把自己对人生、对现实的深刻认识形象化,把诗情与哲理、与景物紧密结合起来,因而给人以清新自然、毫不枯燥的感觉。如《归鸟》诗,全

篇寓意明显,这只倦飞的归鸟,正是作者人格的象征。归鸟的一举一动,都体现着诗人的思想和性格,诗中的每一项景物,无不带上陶渊明的感情色彩。又如《饮酒诗》第五首:“结庐在人境”一章,无法说是田园诗还是咏怀诗、哲理诗,因为诗中景、情、理水乳交融,互相渗透,互相衬托,无论你从哪个角度去欣赏,都能领略到不同的奇趣,享受到无尽的美。这种深厚醇美的艺术境界,决定了陶渊明在中国文学史上无法替代的地位。

4、结束语

陶渊明的文学成就,特别是他的田园诗,千百年来一直是人们研究的热点。他的田园诗,有其赖以产生的社会文化背景,反映了丰富的社会生活内容,也反映了他的出仕与归隐,希望与失望,痛苦与欢乐的思想矛盾。从中我们可以看出生逢乱世、怀才不遇的封建知识分子复杂的思想感情,即使退隐以后,也并未忘情政治,心情并未真正平静下来。他的诗文,平易朴实,清峻自然,淳厚有味,语言真切,朴素,简洁,明确,通俗而精练,深入浅出,在当时崇尚雕琢,追求形式,骈俪盛行的时代,他异军突起,独树一帜,创作出的那些质朴优美,生动活泼并富有情韵的作品,具有非常进步的意义。他开创的田园诗体,为古典诗歌开辟了一个新的境界。

第四篇:浅析陶渊明田园诗风格

浅析陶渊明田园诗风格

内容摘要:陶渊明作为中国文学史上杰出的诗人,他开创了田园诗歌新的艺术境界。本文简要论述了陶渊明田园诗平淡自然的艺术风格。陶渊明的田园诗恬淡自然,不加雕饰,极尽语言之美,简练丰富,不相重复,包含了作者高度的匠心。陶渊明的田园诗歌虽然平淡,却不浅薄,且还富有悠远的意境。陶渊明的田园诗随意点染,清新自然,而有无尽的神韵。诗歌内容丰富、充实,意蕴深厚,多侧面、多角度地反映了田园隐居生活的各个方面。他开创的田园诗,为古典诗歌开辟了一个新的境界。

关键词:恬淡自然;意境悠远;朴实无华

陶渊明(365-427),出生于东晋末年,字元亮,或云名潜,字渊明,谥号靖节先生,桪阳柴桑(今江西九江)人。

陶渊明是中国文学史上影响极为深远的著名诗人和散文家,特别是他的田园诗为中国古典诗歌开辟了一个新的境界,巧妙地将情、景、理三者结合起来描述农村风光和田园生活,诗歌风格清新、自然,描写细腻,具有强烈的艺术魅力。陶渊明田园诗的艺术特色是多方面的,在他的笔下,田园、劳动第一次具有真正的审美意义。他开创的诗歌传统,被后代许多诗人继承和发扬。如唐代的王维、孟浩然、储光羲、韦应物、柳宗元等人,都是他的这一传统的继承者。

现从艺术特点、意境特点、语言特点、笔法特点四方面浅析陶渊明田园诗风格。

(一)艺术的特点:恬淡自然、醇厚隽永。

纵而观之,其田园诗的题材和内容多采自归隐后的生活,他将劳动视为自然的生活方式,认为自躬自耕式的生活虽苦且累,然而却是最贴近田园的纯自然性质的生活。其诗所描写的对象,亦是习见常闻的事物,如村舍、鸡犬、桑麻、豆苗、耕种、风雨等,都是直写其物其事,而不讲究词藻上的华美,粗略几笔即勾勒出景物的神韵,形似更神似。此种白描功底,于平淡中透出丰富联想,于联想中生出诗的“淡永”意境。可谓“极平常之景,各生趣味”、“无一修饰之语,而其间无穷妙味。”如“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归园田居》其一),未及“人”字却有“人”在诗中之实感,读来颇有闲趣;“蔼蔼堂前林,中夏贮清阴”(《和郭主簿》其一),一个“贮”字,情景交融,平生绮丽;“众蛰各潜骇,草木纵横舒”(《拟古》其三),读来但觉春意四溢、草木满堂,自然中显神奇。

(二)意境的特点:开创了诗歌的意境美,诗韵味极醇厚而又朴实无华的冲淡美。

陶诗常常取发“自然”和平常人的生活,却通过诗人的组合,又呈现了新的意境,给人以美感。“日入室内暗,荆薪代明烛,”(《归田园居》其五)不过是极平常的一束照明的荆条,但是诗人写出来就增强了亲邻之间欢聚谈笑的生活气氛。这一气氛的形成,也正是诗人甘愿归隐躬耕,坚守精神家园的结果。“敝庐何必广,取足蔽床席。”(《移居二首》其一)就具体地写出他安贫守俭的生活,看似平淡,但平淡之中,却透着一种超然洒脱。陶渊明之前诗中很少见的那平凡事物,如桑、麻、鸡、狗等等事物,一经陶渊明写入诗篇,和他的生活、志趣融合起来,就无不充满奇趣盎然诗意。读过陶诗的人,都会对他描写的农村景物留下深刻的印象。“鸟哢欢新节,泠风送馀善。”和“平畴交远风,良苗亦怀新,”(《癸卯岁始春怀田舍二首》)同样是写春风,但都写得这样简练丰富,不相重复。

(三)语言的特点:质朴无华,不加雕饰,极尽语言美。苏轼曾说陶诗“质而实绮癯而实腴。”这是他的诗平淡之中有无限的丰采,简练之中有浓厚的情味。这是对他的田园诗的语言风格而言的。像“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相见无杂言,但道桑麻长,”《归田园居》其二除了精选的名词,动词而外,几乎看不见什么是形容词,但是谁都能感受到诗句形象鲜明。钟嵘说渊明“文体省净,殆无长语,”就准确指出了陶诗这一特点。陶诗不用夸张的铺排和绮艳的色彩,不用刻意雕琢的对仗和深僻的典故,他诗句的魅力,在于全是以他性情中自然流出的言语,于内在的感情力量。他之所以选择这样纯净的去尽华饰的语言,是因为他向往的是闲适淡泊的人生,他要表达的情怀,是一片纯真心地,而不是矫饰的感情世界。陶诗的语言是质朴无华,不加雕饰,极尽语言之美。陶诗的语言不是未加工锤炼的粗糙平俗的民间口头语言,而是语言巨匠剥落浮华后高度凝炼所能达到的更高境界和水平。

(四)笔法的特点:清新自然。这与当时诗坛上流行的形象模糊、晦涩难解、淡而寡味的玄言诗形成了鲜明的对照。陶渊明刻划田园山水,绝不追求华丽的语言与表面的形似,而是随意点染,清新自然,而有无尽的神韵。如:“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饮酒》之五)。这幅在南山衬映下的薄暮美景,在诗人的会心感受下呈现在眼前。在这首诗中,“见”字体现了全诗的神韵。“见”字之妙在于表示是南山自然地反映入眼中,是诗人采菊时偶然的视线触及,也是心境悠然才能得到的。如果改用“望”字,就是刻意追求,意味索然,而且与“悠然”不相应了。这首诗典型地体现了陶渊明清新自然的笔法。这类笔法在陶诗中不胜枚举。如“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巅”(《归园田居》之一),随意拈来,即成佳句,耐人寻味。

陶渊明将自己的所有才华和精力都倾注到田园诗的创作上,取得了无可伦比的成就,一下子便将田园诗推向了峰巅。总而言之,陶渊明的诗歌内容丰富、充实,意蕴深厚,多侧面、多角度地反映了田园隐居生活的各个方面,表现了诗人高洁脱俗的人生志趣,向我们展示了一个真切实在而又深怀远意的心灵世界。他的田园诗,有其赖以产生的社会文化背景,反映了丰富的社会生活内容,也反映了他的出仕与归隐,希望与失望,痛苦与欢乐的思想矛盾。从中我们可以看出生逢乱世、怀才不遇的封建知识分子复杂的思想感情,即使退隐以后,也并未忘情政治,心情并未真正平静下来。他的诗文,平易朴实,清峻自然,淳厚有味,语言真切,朴素,简洁,明确,通俗而精练,深入浅出,在当时崇尚雕琢,追求形式,骈俪盛行的时代,他异军突起,独树一帜,创作出的那些质朴优美,生动活泼并富有情韵的作品,具有非常进步的意义。他开创的田园诗体,为古典诗歌开辟了一个新的境界。陶渊明的田园诗在今天,倍受现代人关注。

参考文献:

①罗宗强、陈洪主编《中国古代文学史

(一)》,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②袁行霈主编《陶渊明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7月第1版。

③张培恒、骆玉明主编《中国文学史》,复旦大学出版社,1997年4月第1版。

④中国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编 《中国文学史》,人民文学出版社,1962年版。

⑤李建中主编《魏晋文学与魏晋人格》,湖北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⑥刘大杰主编《中国文学发展史》,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5月新1版。

⑦上海教育学院编《中国古代文学读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年版。

第五篇:浅谈陶渊明的田园诗

浅谈陶渊明田园诗的艺术特色

分 校:学生姓名:学 号:指导教师:完稿日期:

目录

摘要................................................................2 关键词..............................................................2 导言................................................................2

一、陶渊明田园诗的艺术特色我认为应该可以从三个方面论述..............3

(一)、用白描的手法创造出高远超俗的意境.............................3

(二)、语言平淡自然而又具有很强的表现力.............................4

(三)、情、景、事、理的浑融........................................6

二、结论...........................................................7 参考文献...........................................................8 摘要: 陶渊明是我国东晋时代最杰出的是诗人。他的诗歌创作以田园诗成就最大。陶渊明的生活和思想发展对他的田园创作有着极其深远的影响。他的田园诗艺术特色最受后人称道的 是“平淡自然”的风格,对后世的文学创作也有着深远的影响。

关键词:陶渊明 田园诗 艺术特色

导言:陶渊明是魏晋南北朝时期成就最大的文学家之一,对后世的影响极其深远。他的艺术特色 最受后人称道的就是其“平淡自然”的艺术风格。这一风格主要受道家思想的影响。陶渊明个性倾向于自然,不喜拘束,于是在与现实官场不合后,便转而求本性的发挥,转向自然。加上自汉、魏后,儒家经学渐衰,老庄思想兴起,正配合了他爱好自然的本性,道家以宁静 淡泊为操守,冷淡世情,向往自得,其余外物,顺乎自然。觉察到了虚伪而繁烦的宗法伦理 对人性的摧残,希望能超越世俗的人际关系网,获得个人内心的平静自在。或院于山林,或 隐于阡陌,有明显的出世倾向。陶渊明正是这种思想的实践者。他不慕名利、喜爱山水,其 《归园田居》中写到“少无适俗韵,性本爱青山。”通过《桃花源记》可以看出他对美好淳朴 社会的向往,希望能找到一个如《桃花源记》中描写的理想世界。那里土地平阔,屋舍俨然; 那里阡陌交通,鸡犬相闻;那里黄发垂髫,怡然自乐。而这和老子笔下“小国寡民,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的生活图景何其 相似,于是在他 41 岁时辞去了仅任职 83 天的县令一职,并欣喜地认为“实迷途其未远,觉 今是而昨非。”归隐柴桑,真正回归了他理想中的“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的田园生活。道家思想宏通开阔,可以说陶渊明正是这种思想的实践者。

在玄言诗盛行的时代,他的出现,给沉闷的文坛带来了新的气息。他的田园诗独具田园风格,为中国诗歌发展开辟了一块新园地。“古今尊陶,统归平淡”,和同时的淡乎寡味的 玄言诗截然不同,包含了对日常生活的热爱。平淡自然不仅是陶渊明的人格修养,也是他的 审美追求,因而在陶诗渊明中出现的经常是一些日常常见的事物,没有奇特的意象,不雕章丽句。诗人的清闲感受,真切的体验,化俗为雅,化平凡为神奇,也是陶渊明田园诗隽永的原因。

一、陶渊明田园诗的艺术特色我认为应该可以从三个方面论述:

(一)用白描的手法创造出高远超俗的意境

白描手法原是中国绘画的传统技法之一,它要求画家只用白线勾描,不着颜色,不加渲 染地勾画出物体的特征。而描写景物。文学创作采用白描法,是指以简洁、质朴的语言,粗 线条地勾画景物轮廓的方法。采用这种方法绘景,往往能取得以少胜多的艺术效果。白描是 陶渊明田园诗的基本创作手法,诗人要在诗歌中表现自己的人格,审美理想;反应田园风光 的文学特质,就必须采用与之相符的写作手法---白描,这也使得他的诗歌在不经意中勾画出 来事物的 形态,显得十分逼真,他的诗歌笔态清逸,意态丰满,田园的景象形象自然,真切,蕴味无穷。陶渊明的田园诗大多是用白描的手法,但是诗却并不因此而显得肤浅,没有文学 欣赏价值,田园风光景物的白描式,使陶诗读起来就像一幅写生画,所画景物的色彩、线条 都宛如实物实景。陶渊明的诗风天然本色、精练传神的语言。他善于提炼日常生活口语入诗,沾染着浓厚的生活气息,也常用比喻、象征、寄托等手法,即使使用典故也是俗语化。他的 语言很朴素、简洁,景物描写鲜明、准确,如: 《归园田居》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

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诗在真实的描写中创造了一种优美又超俗的意境。没有过多地堆砌词汇,没有过多地渲染,只寥寥数笔,便勾勒出景物的特征,突出景物的特色,用笔虽少,但并不显得空洞无物,既简洁,又传神,让我们感觉的有真意,无粉饰,不做作,不卖弄。我们看到的不只是榆柳、桃李中的几间草屋,村落中的几缕炊烟,听到的不只是深巷中的犬吠,树头的鸡鸣,所有这 一切都构成了一种安宁静谧、淳朴自然的境界。不讲究辞藻上的华丽,粗略几笔则勾勒出景 物的神韵,形似更神似,此种白描的功底,于平淡中透出丰富的联想,可谓极平常之景各生 趣味,无一修饰之语,而其间无穷妙味。方宅、草屋、榆柳、鸡、狗、等??无不是常见的 生活,无不是易见的事物。又如: 《癸卯岁始春怀古田舍二首》其二∶

先师有遗训,忧道不忧贫。瞻望邈难逮,转欲志长勤。秉耒欢时务,解颜劝农人。平畴交远风,良苗亦怀新。虽未量岁功,即事多所欣。耕种有时息,行者无问津。日入相与归,壶浆劳新邻。长吟掩柴门,聊为陇亩民。

这首诗从孔子遗训“忧道不忧贫”之不易实践叙起,夹叙田间劳动的欢娱,联想到古代 隐士长沮、桀溺的操行,而深感忧道之人的难得。或说理,或叙事,或写景,或抒情,看似散杂,不见首尾,其实散而有骨,理、事、景、情交融汇合,最后道出主旨:“聊为陇亩民。” 此诗运用白描的手法,语言朴素之至,初读甚至觉得有些枯淡,但细细寻味,就会发现其中 有生动的场景、活泼的思想、浓郁的情趣。苏轼说陶诗“质而实绮,癯而实腴”,不加雕饰却 又胜于雕饰的白描手法,这是一种艺术的辩证法。这中间其实经过了诗人艰苦的艺术劳动,那是一个弃绝雕饰、返朴归真的艺术追求过程,没有一番苦功是无法达到这种艺术创造境界 的。他的诗中的语言简单而又优美,精炼但不尚雕饰,通俗易懂,雅俗共赏,对于诗人来说,生活中草木皆词,云雨皆韵,那么的顺其自然,信手拈来。他的诗好像并不是为了创作而写 诗,只是作者的心中所想,我手写我心,我词抒我情。就好像我们当今的日记,有感而发,不局限于其他的外界影响。这也正是他诗歌隽永流传的原因之一,正所谓;“问君何能尔?心 远地自偏”虽然在人境,但诗人的情感可以置身世外,那么的质朴,那么的率真。用词也是 那么的简单,直取生活中的事物。他的用词还非常的精炼,用出来更是恰到好处。

(二)语言平淡自然而又具有很强的表现力

他的诗作不尚藻饰,不事雕琢,而是管用朴素自然的语言和疏淡的笔法精炼的勾勒出星 斗的形象,表达出深厚的意蕴,从而达到写意传神的艺术效果,然而事实上他的诗并不是没 有锤炼和推敲的,而是高度的提炼之后显出的平淡自然,从这一角度看他在此的提炼可以说 是达到了极高的造诣。陶渊明田园诗歌的意境美,其韵味醇厚而又自然宁静。他的诗常常取 自自然和平常的生活,但看似信手拈来的随意之笔,却又无处不透露出诗人细巧的心思:取 景,山水田园远近相依,既有草庐村舍,又不乏自然之美;记事,家长里短有情有趣,既有 田耕之乐,又充满生活气息。这是陶渊明的生活旨趣,也是其田园诗的总体艺术 特色,他作 诗不存祈誉之心,生活中的所感所悟,一切顺其自然的娓娓道来,《五柳先生传》 中写道: “常 著文章以自娱,颇示己志,忘怀得失。”表现的正是他写作的初衷。他创作只是自娱,而并非 娱人,不为时论所写,颇示己志,他爱的是自然,自然也是他最高的美学理想,正如宋人黄 彻所说: “渊明所以不可及者,盖无心于非誉、巧拙之间也。”陶渊明爱的是自然,求的是自 然,自然就是他最高的美学理想。萧统《陶渊明集序》说陶诗“语时事则指而可想,论怀抱 则旷而且真。黄庭坚说陶诗 ” “不烦绳削而自合” 朱熹说:。“渊明诗所以为高,正在不待安排,胸中自然流出。这些话正道出了陶渊明田园诗的风格特点。” 他的诗诗人把所见所闻巧妙组合,呈现新的意境,给人以美感。朱熹的《朱子语类》说: “渊明诗平淡,出于自然”,就是说其 诗风的“平淡”,表现自然,毫无矫饰。这即是陶渊明是的语言特色,也是艺术风格的体现,在他的诗歌中很难找到惊人的语句,都是质朴的语言,与生活口语想接近,读起来亲切悦耳,趣味盎然,平淡中淡化了诗歌与读者的界限,使得读者在不知不觉中步入了诗歌的佳境当中,如《归园田居》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在诗中没有看到华丽夸张的词汇,没有深奥难懂的语句,到像是在跟读者对自己生活 的过程进行分享和倾诉,娓娓道来,通俗易懂,同时诗在一定程度上引起了读者的共鸣,妙 趣横生的事物,都载于笔下,仿佛就像自己在回忆一段往事,或者亲眼所见,身临其境,一 些常见的景物、工具,如“豆苗” “荷锄” “草木”在作者的笔下,此时此刻,给人的感觉异 样的强烈。又如全都是如同日常交际中的白话一般,却有着出其不意的新意表现效果。元好 问这样说; “一语天然万古新,豪华落尽见真淳。”而通过作者的描写,所有的景物也不单单 是一草一木,表现出来的更像是一种平和的心境,自得的情怀。不为得豆而去种豆是什么心 境,得之我幸,不得我命。轻松自在,顺其自然。这种隐者的境界。也只有作者这种平淡自 然的手法所能表现的出来。这种平淡自然的表现手法在陶的田园诗中处处可见,比比皆是; 像这种平淡自然语言的而又具有很强的表 现力的诗句有很多,比如: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 马喧。”“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日月掷人去,有志不获骋。”等!

(三)、情、景、事、理的浑融

在陶渊明的田园诗中,飞禽走兽,花卉草木和山山水水都有着深刻的内涵,往往将深刻的 哲理融入诗歌的形象中,让平实的素材表现出不平凡的意境,把自己对人生,对现实的深刻认 识形象化,把诗情与哲理紧密结合起来。陶渊明写景并不追求形似,叙事也不曲折,而是透过 人人可见之物,普普通通之事,表达高于世人之情,写出人所未必能够悟出之理。陶诗重在写心,写那种与景交融,对人生彻悟的心境,在南风下张开翅膀的新苗,伴随他除草归来的月亮,依依 升起的炊烟,不嫌他门庭荒芜重返旧巢的春燕,仲夏堂前林荫,床上的清琴,壶中的浊酒,以及他诗中常出现的青松秋菊孤云飞鸟,都已即是客观的又是体现诗人主观感情与个性的,即是具体的又带有隐士的理念.且看<<饮酒>>其五: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闻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

前四句讲了“心”与“地”,也就是主客观之间的关系,只要心远,就不会受尘俗喧嚣的干 扰.“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偶一举首,心与山悠然相会,自身已与南山融为一体,那日夕 的山气,归还的飞鸟,在心里构成天真美妙的风景,蕴藏着人生的真谛。《拟挽歌辞》其三也是情景事理四者浑融的佳作: “荒草何莽莽,白杨亦萧萧。严霜九 月中,送我出远郊。四面无人居,高坟正嶕峣。马为仰天鸣,风为自萧条。幽室一已闭,千 年不复朝。千年不复朝,贤达无奈何。向来相送人,各自还其家。亲戚或馀悲,他人亦已歌。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 这首诗先写亲友为自己送葬的情事,“荒草”“白杨”烘托、出悲凉的气氛。然后说人皆有死,谁也不能避免,而一个人的死去对活着的人来说并无太大 的影响,不必过于执着。最后两句以理语作结,统摄了全诗。死亡是人的一大困惑,这个困 惑被陶渊明看破了。田园诗派诗中的“理”不是抽象的哲学说教,而是在生活中亲自体 验到的,其中包涵着生活的情趣。他的田园诗 表现了他对宇宙、历史和人生的认识,是探求 其奥秘和意义的结晶,而这一切又是用格言一样既有情趣又有理趣的语言表现的,取得了言 有尽而意无穷的效果。

陶的田园诗即有情趣,又有理趣,他无意于模山范水,也不在乎什么似与不似,只是他 写出自己胸中的一片天地,他的诗发乎于事,源乎景,缘乎情,以理为统摄。如:“人生归有 道,衣食固其端”“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等这写自然平淡的诗句,就像格言一样,言 ;浅意深,发人深思,他的诗平淡中有风采,质朴中有工致,简练中有深蕴。他对宇宙人生的思考往往是景物情感相结合,诱导人的理性与悟性,吧人引向深沉高远的境界。

透过人人可见之物、普普通通之事,表达高于世人之情,写出人所未必能悟出之理。发乎事,源乎景,缘乎情,而以理为统摄。

于是“诗缘情而绚丽”陶渊明的诗的魅力在于其性情中自然流露出的语言创作出冲淡之 美的艺术境界,在于诗句充满感情力量,但同时又舒缓,和平,少有激荡与眼睛冷静的思维 相结合,创造出高远拔俗的意境,在平凡生活素材中提炼深沉的意蕴和这里,从而实现田园 诗的情景交融,天人合一的境界。总体而言,陶诗的境界都比较完整,胜在以整体为单位感 染读者,而非一字一句吸引人,创作出完整的意境也是陶渊明田园诗的艺术的重要特色。陶 渊明的诗善于白描的写作手法,勾勒景物,点染环境,不描摹舞台而以写意为主,诗中出现 了古松,秋菊,白云,归鸟,都具有象征的意义,表现诗人的自身品格和情感,陶诗还长在 抒情写景中用朴素的语音,表达两位一些人生哲理,情境理融合在一起,创作出浑厚深远的 诗歌意境。

二、小结

陶渊明田园诗从田园生活这个独特的角度抒写了他对于社会生活的种种感受。从那些白描一般的画面,质朴、平淡的生活场景中,不仅可以看到一个不同流俗、情操高洁的诗人自我形象,而且透过诗人的喜怒哀乐,还可以窥视到当时社会现实的某些侧面。所以陶渊明的 田园诗不论是在表现宁静自然、悠然自得,还是热爱生活、热爱自然,亦或是揭露仕途险恶、社会黑暗,方方面面都能不露痕迹地把事理融入情景之中,平淡自然。诗中景、情、理水乳交融,互相渗透,互相衬托,从而形成“物我的同一,理想化的诗意憧憬,情、事、景、理的交融,以及形似与神似的统一”的诗歌意境,这种深厚醇美的艺术境界,决定了陶渊明 在中国文学史上无法替代的地位。陶诗在当时并不是太受重视,他的田园诗的艺术影响在中 国诗史上也是极为广泛和深远的。从鲍照、江淹起,唐宋以来学陶诗相继成风,杜甫说:“焉 得思如陶谢手,”白居易说:“常爱涛彭泽,文思何高玄,”等等龚自珍对陶渊明的人品和诗给 予两位极其高度的评价,直到梁启超还说:“唐以前的诗人真能把他的个性端出来和我们接触 的就是陶渊明了”可见陶渊明极其创作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影响极其深远广泛,直到今他的诗深刻的意蕴,仍然是展示在我们面前的一个十分广阔的,有待我们进一步开拓和研究的。

参考文献:

1《魏晋南北朝隋唐文学史》中山大学出版社 1999 年版

2《中国古代文学史》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0 年版 3《中国历代文论精选》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3 年版

4《魏晋文学与魏晋人格》湖北教育出版社 1998 年版

5《陶渊明集》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83 年版

6《中国古代文学史(上册)》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0 年版

7《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上册)》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0 年版

8《陶渊明诗文常析集》巴蜀书社出版 1998 年版

下载陶渊明田园诗的美学特色word格式文档
下载陶渊明田园诗的美学特色.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陶渊明的田园诗与谢灵运的山水诗不同的美学价值

    陶渊明田园诗与谢灵运山水诗比较 Comparison between Tao yuanming and Xie lingyun in idyll and scenic poem 【摘要】陶渊明与谢灵运分别是我国田园诗和山水诗的开拓者,二......

    陶渊明的田园诗(五篇范文)

    陶渊明的田园诗 代表作: 饮酒(其五)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归园田......

    定稿浅析陶渊明的田园诗.5篇

    浅析陶渊明的田园诗 姓名:李洁 报名号:1152 【内容摘要】 陶渊明有“田园诗人”之称,田园生活是他创作诗歌的主要题材,论文结合陶渊明的诗歌创作对其田园诗的思想内容、艺术风......

    陶渊明田园诗的风格

    陶渊明田园诗的风格 陶渊明(365-427年)字元亮,一说名潜,浔阳柴桑人,私谥靖节,世称靖节先生。陶渊明是我国魏晋南北朝时期最杰出的诗人,也是我国古代诗歌史上的伟大诗人之一。他的诗......

    试论陶渊明田园诗的艺术特色(中文本科)

    浅谈陶渊明的田园诗 陶渊明是我国古代著名诗人,他长于诗文词赋,其诗大多描写农村生活和自然景色,语言质朴精练,真实感人,具有独特的田园诗风格,开创了文人诗歌创作的新领域,这是他......

    略论陶渊明的田园诗5篇

    略论陶渊明的田园诗 [摘要]本文主要从陶渊明为什么会写田园诗、陶渊明的田园诗表达了什么丰富的内容和意蕴以及陶渊明田园诗的艺术风格这三个方面论述了陶渊明的田园诗。陶......

    试论陶渊明田园诗的文化精神

    陕西理工学院毕业论文 试论陶渊明田园诗的文化精神 薛千千 (陕西理工学院文学院 汉语言文学专业2013级本科1班,陕西 汉中 723001) 指导教师 刘昌安 【摘要】陶渊明开创了田园诗......

    论陶渊明田园诗的审美追求

    郑州轻院民族职业学院 专科毕业论文 题 目 论陶渊明田园诗的审美追求_ 学生姓名 张伟 专业班级 09文秘 学 号 0903010150 院 (系) 郑州轻工业学院民族职业学院 指导教师(职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