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于丹《论语心得》读后感 刘琪(小编推荐)
[于丹《论语心得》读后感 刘琪]
读完于丹教授的《论语心得》已经有快有两个月的时间了, 本书分了7个部分来解读论语:天地人之道、心灵之道、处世之道、君子之道、交友之道、理想之道、人生之道,于丹《论语心得》读后感 刘琪。其中我感觉很多道理是在社会生活中比较实用的.下面跟大家一起分享我在天地人之道、心灵之道、处世之道中的一些感受和心得。
《论语》强调人的力量是无比强大的,如果做一件事情能够使天、地、人成为一个完美的整体,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天时、地利、人和,那么这个事情一定可以成功。然而尽人事而知天命,如果个人已经尽力了还是没有达到预期的结果,那就是人算不如天算的结果,凡事还是要懂得知足常乐吧。
人们常说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所以一个老师的心灵思想直接影响一批学生的思想观念。于丹在心灵之道中这样说道:人首先要能够正确面对人生的遗憾,要在最短的时间内接受下来,而且要用内心的淡定与坦然弥补遗憾。因此我们在与学生接触的时候要先让自己的心平静下来。不要把自己不良的情绪传染给学生。平静自己烦躁的心情,于丹是这写到的当不幸降临了,最好的方法就是让它尽快的过去,这样你才会腾出更多的时间去做更有价值的事情,你才会活得更有效率,更有好心情。不仅我们有一个好的心态,还要把这种好的心态传播出去教育学生在今天这么一个竞争激烈的时代,保持良好的心态比历史上任何一个时期更加重要。要使学生明白在这个时代无论做什么都要有一个坦荡荡的胸怀,读后感《于丹《论语心得》读后感 刘琪》。现在我们生活的环境是相对独立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活圈。我们如何和自己周围的人相处呢?如何适应这样的社会?于丹在论语心得中是这样说的:无论对朋友还是对领导,都要保持一定的距离,掌握好亲疏的分寸。距离和独立是一种对人格的尊重,这种尊重即使在最亲近的人中间也应该保有最美的境界。除了有正确的交际观点,我们在为人处世上还要自我做起。在与别人交谈或评价他人时要先考虑一下自己是否有资格去评价他人。所以我们在为人处世上应该时时刻刻要遵循于丹论语心得中提出的多思、多想、多听、多看、谨言、慎行。在工作中努力做到少说多做,做事要积极,说话要谨慎。在遇到问题和处理问题时说话要用脑子,做事要考虑后果。用这种不在其位,不谋其政的处世心态要约束自己要求自己。并贯穿到教学中去,使学生能从自己的观念中提前适应社会。无论以后在社会中做什么工作都能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真正做到在其位,谋其政。学习于丹《论语心得》,感觉最深的就是能启发我们的心智,触动我们的心灵,教给我们很多为人处世的方法,做人的规矩、道理,让人在不经意中增加了智慧的法码,给予了力量的源泉,得到了快乐的幸福,真正品味出那份平平淡淡才是真的细腻意境。
于丹的心得让我体会到了什么是智慧,什么是和谐,什么是无畏。在于丹对《论语》通俗化的解读中,无论是心灵之道还是处世之道,无论是君子之道还是朋友之道,于丹都用一种大气的胸怀,独到的眼神,加以审视、领悟,并用轻松自然的口吻娓娓道来。以上是我对这本书的肤浅之见,希望各位老师给予点解,愿与大家共勉.
第二篇:《于丹论语心得》读后感
《于丹论语心得》读后感
首先感谢胡总对《于丹论语心得》这本书的馈赠,让我有机会对论语,乃至古文有了新的感知。我是一个现代主义者,对于古人的东西不厌烦,但也不喜欢,总感觉古文很枯燥,尤其是那种“之乎者也”让我感觉很庸俗,但读了《于丹论语心得》后,我感觉到古人孔子的伟大,孔子用简短的语句来表述出人生的真谛,我真的折服了。
在读这本书之前,我对于孔子的认识,只是在上学时的一些了解。只知道,孔子,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人,中国春秋末期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的创始人。在书中于丹教授却用通俗易懂的小故事把《论语》中孔子的一些为人处事表述的淋漓尽致。使我对孔子乃至几千年来的传统文化有了一个新的认识,也使孔子的形象在我的眼中变得清晰、亲切而温暖。
在《天地人之道》中说到“神于天,圣于地”这仅仅六个字却道出了中国人的人格理想:既有一片理想主义的天空,可以自由翱翔,而不妥协于现实世界上很多的规则与障碍;又有脚踏实地的能力,能够在这个大地上去进行行为的拓展。于丹教授又说“只有理想而没有土地的人,是梦想主义者不是理想主义者;只有土地而没有天空的人,是务实主义者不是现实主义者”,而我们要做的就是“神于天,圣于地”,使天、地、人成为一个完美的整体,让梦想与理想相结合,让我们站在土地上仰望天空。
书中说“人人都希望过上幸福快乐的生活,而幸福快乐只是一种感觉,与贫富无关,同内心相连。”细细品味“与贫富无关,同内心相连”,是呀,我们的眼睛,总是看外界太多,看心灵太少。让幸福与我们擦肩。我曾在电视上看到过这样一个故事,说是在美国有一个叫做“实现梦想”的节目。一个参加者叫汤姆。他的梦想是这样的:“金钱买不到快乐是富人说的,而金钱能买到快乐是穷人说的。我就是个穷人,很想体验一下,能帮我实现这个梦想吗?”于是接下来的场面是这样的:汤姆在众人的欢呼声中,惊讶万分地接过一张78万美元的支票。主持人告诉他:“今天你必须花完这些钱。你现在己经是一个富人了,明天还有78万等着你,后天,大后天,直至你生命的结束。” 这位小伙子到底是怎样去购买快乐的,电视台没有全程播放,24小时后,我看到的却是汤姆一脸疲惫的
回到演播大厅的情景。对主持人的问话毫无表情的一一作答。”最后,当主持人问道:“现在感觉怎么样,很幸福吧?”汤姆却突然站起身来。无论主持人怎么劝说,都不能使他平静下来。最后,主持人不得不请心理治疗师上来劝慰他。一场“金钱到底能不能买到快乐”的游戏就这样结束了。最后,电视上出现了这么一个画面:当汤姆痛苦地躺在沙滩上享受日光浴时,不远处,一个流浪汉也在快乐地晒着太阳。这就是书中所叙述的那份“感觉”吧。每每当我因为没有钱而抱怨时,就会想起这个故事,让我波动的心重拾平静。
书中又说:“人生百年,孰能无憾?人这一生中总会遇到这样那样不如意的事情。”是的,人生在世不如意十之八九,可是怎么去对待生活中的缺憾呢?《论语》中告诉我们要承认现实生活中的不足之外,并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弥补这种不足。其实就像于丹教授书中所说一样,有半瓶子酒,悲观主义者说,这么好的酒怎么就剩半瓶了!乐观主义者则说,这么好的酒还有半瓶呢!这就是心态的不同。心态的不同,会带来完全不同的生活质量。当一个不幸降临时,也许我们个人的力量无法改变它,但我们可以改变自己的心情和态度,让它尽快过去,这样我们才会腾出更多的时间去做更有价值的事情。其实生活只是需要一种积极的态度。追求什么,人生就离什么不远了。
我是一向不知道怎么处理人事关系的,可读过这本书之后,让我对对人处事有了一个清晰明朗的“度”。我的“度”来源于孔子的“以直报怨,以德报德”和子游的“理君数,斯辱矣;朋友数,斯疏矣”。即用高尚的人格去坦然面对这一切和本着平等和理性的态度去尊重每一个人,掌握好亲疏的分寸。如果你和你的一个男性朋友过分亲密,会产生不必要的误会,如果你和你的一个女性朋友过分疏远,又会产生不必要的隔阂。
俗话说“朋友多了,路好走”。可在现在这个社会并非如此,我的意思不是说,不交朋友,而是不能乱交朋友。而孔子就告诉我们了,要交什么样的朋友,哪些朋友是益友,哪些又是损友?这对我以后的交友观有了很大的帮助。我很喜欢书中的一个故事,故事是这样的,说有一个国王他富有天下,可他仍然不快乐,于是派人找来了御医,御医告诉他要找到天下最快乐的人,然后穿上他的衬衫,他就会快乐了。国王就派人四处寻找最快乐的人,最后找到一个穷光蛋,他甚至连一件衬衫都没有,可他就是天下最快乐的人。我之所以喜欢这个寓言是因为它
是现实世界的讽刺写照,人们一直追求富足安逸的生活,不懂享受,哪怕他已经足够富有,他还会追求更高的利益,等到离世的那一天,猛然才发现,这一生竟一直在忙碌追求,没有一个良师益友,没有真正的快乐过。如此人生,悲矣!但我们并不是就要听从天命,自生自灭。我们要的是在追求中享受,在享受中成长。
别人说“看一本好书,就像品一杯香茶。只有慢慢的去品,多多的回味,才会感觉茶香四溢。如果像是想要解渴,大口大口的喝了下去,就完全不懂了茶的美味之处。”而我更感觉一本好书,像一面“镜子”。《于丹论语心得》一书,就是我们大家的一面“镜子”,它会时刻提醒我们怎样才能过上我们心灵所需要的那种快乐生活。
好书,不能独享,人生哲理不能独自酝酿,特写出读这本好书的读后感,望胡老师批评指导。
第三篇:于丹论语心得读后感
于丹论语心得读后感
读《于丹论语心得》,让我领略到的是一种智慧,是对自己的得失缺憾的正确对待,是一种心态,一种融入到现代社会中的理性道德。也让我品味了一道丰盛的精神美餐,体味生命的意义。
教师是一个特殊的职业,需要为师,就必须学习,对一个好老师而言要求他能够达到为学、为师、为人的和谐统一的境界。学习要有积累,要博闻强记,要广博。有了厚实的功底,才能关键时刻发挥作用。我们常说活到老学到老,什么样的学习是好的学习?“入乎耳,发乎口”可以再去讲给别人,这是一种学习。还有其他“学习”吗?有!于丹老师说,关于“学习”一词,国际上有一个通行的标准说得好:是导致行为改变的学习。孔子早在2000多年前就提出简单标准,“学以致用”。经过学习导致一个人重塑整个价值体系,行为方式变得更有效率、更便捷、更合乎社会要求,这才是一个好的学习。今天这个信息时代,可学的东西太多了,应当按照孔子所说的那种为己之学,学以致用,才能在学习中汲取必要的营养,推动自己的事业。
时间无限,自然永恒。如何在有限的人生中感受到真正的快乐呢?通过学习于丹的《论语心得》,老师们体会到一是做好人生的加减法。
政治教师:孙洪云
第四篇:于丹《论语心得》读后感
于丹《论语心得》读后感
北京师范大学于丹教授紧扣21世纪人类面临的心灵困惑,结合其深厚的古典修养,运用女性特有的细腻情感,从中国人的宇宙观、心灵观、处世之道、交友之道、人格修养之道、理想和人生观等七个方面,从独特的个性视角出发来解读《论语》。全书以白话诠释经典,以经典诠释智慧,以智慧诠释人生,以人生诠释人性,以人性安顿人心。穿越两千多年的时间隧道,体悟经典的平凡智慧。
于丹《论语》使我懂得了怎样在自然和社会中和谐,如何在复杂的社会环境中以一种平和的心态坦然处世。对他人要做到“恕”字,正所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对待同事、朋友、邻居,都要以一颗仁爱之心去为他们考虑,要充分体谅到别人的难处,这样才能使自己得到别人的认同。
这正如同我们的村官生活,面对老百姓,我们要做到戒骄戒躁,帮百姓之所需,解群众之忧愁。和老百姓打交道其实也没那么难相处,或许你只需要帮他解决个小问题,他都会一直记在心里。在《论语》中我学会了处世,但更多的是它教会了我怎样做人,做一个谦恭廉让,知耻铭志的社会有用之人。
在工作中,我们是要有理想的。理想之道在于方向,人生之道则在于过程。而方向与过程的关系就如同引线与风筝的关系。这个“过程”能走多远关键在于你手中的理想之线
到底有多长!这条线代表着内心的愿望,代表着心灵的指向,内心越淡定,越从容,就越会舍弃那些激烈的、雄阔的、张扬的、外在的形式,而尊重安静的,内心的声音。这会使我们在工作的时候,能够不失去自我,能够有担当责任的坚韧,能够把工作做到最好,既做村官,就一定要把村官当好。孔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一个人的目标、追求都取决于这个人的志向,志不正,路则斜。我们要从实际出发,量材而衣,依据自己的实际能力制定一个真正属于自己的志向。这个志向可能很小,但一定要现实。鱼的志向永远不会是能在天空飞翔,冰的志向也永远不会是变成火,在我们独处一处时,我们是否想过自己所做的事情是否有意义?自己的行为是否超出了道德的底线?在论语《侍坐》中,孔子的众多弟子在谈到自己的理想时,孔子最欣赏的却是在我们今天看来最没出息的曾皙的,他没什么大的追求,只想在春天来到时沐浴在春风之中,享受着心灵的洗涤。虽然简单,却是最实际的,也是最高境界的。从中我懂得了什么是脚踏实地,什么是踏踏实实。我们应该有曾皙的那种平和心态,结合实际为自己树立一份属于自己的志向。曾有人比喻说:“理想像爬山,攀的越高,摔得也越疼。”圣人的智慧就在这里,他们的理想可能很小,很没志气,但正是这种坦然造就了圣人的快乐人生。他们的要求很低,很容易得到满足,而恰恰困扰现代人的就是无限膨胀的贪念无法得到满
足,他们自以为自己有理想,但却为了自己的一点点贪欲放弃了自己的全部,甚至不惜出卖自己的良心与灵魂,可到最后却什么都没有,为了生活去努力,到头来却放弃了生活,多么可悲!于丹的《论语心得》像一把火炬为我们苦苦追求的快乐人生指明了方向,那就是用心去品味人生,修身养性,将自己的情感和生命融入自然状态,以淡泊的襟怀,旷达的心胸,超逸的性情和闲适的心态去感受我的村官生活,在快乐中不断成长。
这就是论语,这就是圣人的智慧,也是于丹和她的《论语心得》教会我们的东西。她将这些像太阳每天从东边升起、春天播种、秋天收获一样朴素的真理,穿越时空的尘埃,在日益繁盛而迷惑的物欲世界中,将经典转换成朴实、易懂的语言唤醒我们内在的心灵,找到一种平和却又温馨的归宿地与栖息地。而我们也将在圣人的智慧照耀下学会怎样去工作、怎样去生活,追求到我们所追求的快乐人生!
第五篇:于丹论语心得读后感
《论语》这部书,教给我们很多为人处世的方法,做人的规矩、道理,这些办法通过于丹的白语化,用许多浅显的故事,而变得懂俗易懂,看起来很朴素的语言,但在原则中透着一些变通,更简单的说:它告诉我们的是为人处世的原则。
自古就有一部《论语》治天下之说,中国的统治者也有很多人用此治理天下,在今天这个日新月异,竞争激烈的社会中,现实生活中的处处不合时宜,让每个人都难免会感到有缺憾事和不如意感,也许我们无力去改变事实,而通过《论语》的解读,可以改变我们看待这些事情的态度,告诉我们如何用平和的心态来对待生活之中的缺憾和苦难,如何在工作中把这种缺憾转化为动力和力量,把工作做得更好更实。人生百年,孰能无憾?人这一生中总会遇到这样那样不如意的事情。人首先要能够正确面对人生的遗憾,要在最短的时间内接受下来,不要纠缠在里面,一遍一遍地问天问地,这样只能加重你的苦痛,还要尽可能地用自己所可以做的事情去弥补这个遗憾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是我们中国人传统的道德理想,《在论语》中孔子谈理想时,并不认为志向越高远就越好,真正重要的是一个人的内心定力与信念。无论你的理想是大是小,实现所有理想的基础,在于找到内心的真正感受,一个人的内心的感受永远比他外在的业绩更加重要。
我们都想要建立一个大的坐标,让我们从自知之明去建立心灵的智慧,在我们每一天忙碌的间歇里面,给自己一点点心灵的仪式,而不至于像个人格分裂的演员一样不敢面对自己的内心,其实在今天这样一个后工业文明的社会里,于丹的论语读后感所想传递出的是这样一种温柔的思想力量,淡定的、清明的理念,它鼓励了我们对内心的关照,让我们有理由相信我们的理想是有根的。
人们常说,在家靠父母,出门靠朋友,社会环境中朋友是最重要的,从你的朋友身上可以照见自己的影子,其实物以类聚,人以群分,朋友也如此,从身边朋友的身上也可以直接的反映出你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好的朋友如一本好书,他可以打开整个你的世界,让你接触到外面的精彩。对方是什么样的人,你只要观察他的社交圈子,就可以看到他自己的价值取向,朋友的好坏可以影响到你的人生。
无论是孔子的《论语》还是于丹的读后感,都说做人的境界,君子是大家心目中理想的人格标准,君子的力量始于人格与内心。如果一个人在当今的社会中,反省自己的行为,而能够不后悔、不愧疚,要使自己做过的每件事都禁得住推敲,实在是极不容易的事情。我们无法左右外在的世界,只有让自己的内心选择能力强大,明白如何取舍,一个人内心对自己要求严格一点,对别人就会厚道一点,平时大家老说做人要厚道,厚道并不是窝囊,而是他可以包容和悲悯别人的过错,可以设身处地站在别人的立场上想问题,因此只有给予才会带给你最终的欢愉,不是说:赠人玫瑰,手有余香嘛!做人无论成功与否,能做到“不怨天,不尤人”才是君子之度。做一个最好的你自己,按照自己的社会定位,从身边做起,让自己成为内心完善的人。
论语是道德与智慧的凝结,(xiexiebang.com www.xiexiebang.com)它是一个循循善诱的教师,又是一个正直、坦率、宽容的友人,由它可以映射着我们的道德情操、品性修养的镜子,让我们在生活中找准自己的方向。我想无论是古贤圣人还是于丹所想表达的意义在于,以简约的语言点出人生大道,让后世的子孙一一去实践,让那种古典的精神力量在现代的规则下融合成为一种有效的成分,让我们每一个人真正建立起有效率、有价值的人生,这大概就是《于丹论语读后感》所给予我们的终极意义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