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读史[推荐阅读]

时间:2019-05-14 20:45:5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毛泽东读史》,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毛泽东读史》。

第一篇:毛泽东读史

毛泽东关于学习历史的五句至理名言

内容提要

毛泽东同志写过一篇题为《纪念孙中山先生》的文章,称孙中山先生“是一个谦虚的人”,理由是他“很虚心”地注意研究中国历史的情况、当前的社会情况和外国的情况。毛泽东同志提倡以谦虚之心学习历史,有五句话应视为至理名言:

一、“读历史是智慧的事”;

二、“读历史的人,不等于是守旧的人”;

三、“只有讲历史才能说服人”;

四、“看历史,就会看到前途”;

五、“马克思主义者是善于学习历史的”。

毛泽东同志写过一篇题为《纪念孙中山先生》的文章,称孙中山先生“是一个谦虚的人”,理由是他注意研究中国历史的情况、当前的社会情况和外国的情况,“知道他是很虚心的”。初读这段论述,觉得有些不解:注意研究历史,怎么就是“谦虚”和“虚心”的表现呢?最近频频读到“历史是什么玩意儿”之类的调侃语,以及一些把历史本应带给我们的智慧和经验任意消解掉的奇谈怪论,渐渐有所理解了。历史是人类活动的记录和记忆,老老实实地研究和学习它,从中获取经验、智慧、启示和借鉴,也就是尊重它和敬畏它,自然是谦虚和虚心的体现。

毛泽东同志提倡以谦虚之心学习历史的论述很多,其中有五句话应视为至理名言。

“读历史是智慧的事”

1920年12月,毛泽东同志在给蔡和森等人的一封信中说,他读历史时发现一种有意思的现象,那些干出傻事蠢事的专制主义者非等到人家来推倒,决没有自己肯收场的,原因是其欲望冲动压倒了理性智慧。由此,毛泽东同志提出,“读历史是智慧的事”,多了解点历史上那些专制主义者的结局,让“智慧指导冲动”,或许能少干点傻事蠢事。此前,袁世凯称帝败亡时,毛泽东同志也发表过类似的议论,说袁世凯以及劝袁称帝的人不真正懂得历史,没有汲取“王莽、曹操、司马懿、拿破仑、梅特涅之徒”的教训,乃世间“最愚者”。

把是否读史懂史同是否具有理性智慧联系起来,是青年毛泽东已经体悟到的一个重要道理。他一生好史,有多方面的理由、需要和收获,其中定然有益智的成分,有一种获得智慧的求索精神与乐趣。他读《三国志》,认为蜀国之误始于此前诸葛亮《隆中对》里的战略构想。这个战略提出,将来得益州后派一上将守荆州,自己守汉中,大本营设在成都。本来就兵少势弱,又如此三分兵力,焉有不误的道理。如此诘问《隆中对》,未必有用于现实,但其中的经验教训却完全可能成为使人变得高明的营养。毛泽东同志后来说“错误和挫折教训了我们,使我们变得更加聪明起来”,就是这个意思。了解历史,总结前人和自己经历的过去,最起码的一条,就是尽量不重复前人蛮愚的错误。为了澄清党的历史上的错误思想,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时亲自主持编辑了党的历史文献集《六大以来》,并说:“同志们读了之后恍然大悟,发生了启发思想的作用。”用“恍然大悟”来形容读史的效果,揭示的就是益智、启智的作用。

“读历史的人,不等于是守旧的人”

如果对自己的过去懵懵懂懂甚至一团漆黑,不可能成为一个明白人。如果研究历史不是为了今天的需要,一切拘泥于历史,恐怕也不算是一个明白人。对过去和今天都不太明白的人,自然很难干出有光明前景的事业。

毛泽东同志尊重历史,但从不拘泥于历史。上个世纪50年代,有人从毛泽东同志的一些现实决策中觉得他“轻视过去,迷信将来”。这个话传到毛泽东同志那里,他在1958年1月28日的最高国务会议上专门作出解释说:“历史是要的。要读历史,我赞成郭沫若那个古史研究。读历史的人,不等于是守旧的人。不迷信将来还得了呀!人类就是希望有个将来。”毛泽东同志承认自己“迷信将来”。至于说他“轻视过去”,恐怕有些误解。只不过一生重视读史的毛泽东同志比较看重现实这个立足点,总是希望从现实这个立足点出发去争取一个好的将来罢了。提出“读历史的人,不等于是守旧的人”,当时可能有自辩之意,但也揭示出了读史的要义,即了解历史是为现实和争取美好的将来服务的,学习古人是为今人增益的。1942年,毛泽东同志发表过一篇题为《如何研究中共党史》的讲演,里面说:“如果不把党的历史搞清楚,不把党在历史上所走的路搞清楚,便不能把事情办得更好。”很明显,弄清过去,是为了把眼下的事办好。这样做,才是对历史的真正尊重和敬畏。

不能说毛泽东同志读史没有个人的兴趣,但借史明理、借古喻今、古为今用,却是他读史的常态和目的。许多问题,了解其来龙去脉,处理起来会有更多的思路,也更主动、更有效。毛泽东同志很善于从历史中获取灵感,常顺手拈来一些史实,以说明现实工作中需要解决的问题,思考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这种情况多见于他的会议讲话和读史批注当中。比如,他读到《史记》记载萧何曾经实行“耕三余一”的政策,就思考:“那个时候能够做到这一点,可能是因为地多人少,土地肥沃。现在我们的东北,有些地区也还可以种两三年地,多余出一年的粮食来。但是,全国现在很难做到‘耕三余一’,这个问题值得研究一下。”他在《汉书》里读到汉武帝曾经沿汾河乘楼船到闻喜一带,就感慨地说:可见当时汾河水量很大。现在汾河水干了,我们愧对晋民呀!由此赞成“引黄济汾”的设想。凡此等等,立足今天,把历史读活,思想自然会丰富起来。而且,把历史与现实、昨天与今天紧密地联系起来,自然也就不会滑向“守旧”一路。

“只有讲历史才能说服人” 这句话出自毛泽东同志1961年6月在中央工作会议上的讲话。起因是他觉得不少干部不懂得什么是社会主义,什么叫按劳付酬、等价交换,于是就说:“我们搞了十一年社会主义,现在要总结经验。我今天讲的就是总结经验,我下回还要讲。我们是历史主义者,给大家讲讲历史,只有讲历史才能说服人。”

提出这个命题的认识论意义是很深刻的。现实的经验可以说服人,历史的经验同样可以说服人。现实来源于历史,历史的经验实际上是时间远一些的现实经验。历史的经验之所以能说服人,原因不外三个:其一,讲历史的要义在于总结经验;其二,历史里有能够为今天的人们受用的经验;其三,了解了历史的经验,就能了解现实经验的来龙去脉,故有助于加深对现实经验的了解。程思远先生陪同李宗仁先生回国后,问过毛泽东同志共产党取得胜利的原因是什么。毛泽东同志的回答是:我们是靠经验吃饭的。总结和升华不同历史时期的经验,就是以谦虚之心敬畏历史,目的是寻求和把握事物的规律。对此,刘少奇同志也说过两句名言:一是“历史里边也有普遍真理”;二是“不学地理、历史,你就‘理论不起来’”。毛泽东同志敬畏历史,正是因为那里面有理论、有规律这些大学问和真学问。他的具体说法是:“规律自身不能说明自身。规律存在于历史发展的过程中„„不从历史发展过程的分析下手,规律是说不清楚的。”“凡事要从历史和环境两方面考察才能得到真相。”“研究问题应该从历史的分析开始。”

讲历史之所以能说服人,还因为通过历史现象来揭示、认识和把握规律比抽象的理论推演更有认识上的冲击力,更易于人们相信和接受,更能够发挥教育人的作用。毛泽东同志在1956年曾经这样说过,是100多年来帝国主义强国压迫我们,才“教育了我们”;“我们说不服的人,蒋介石一教,就说得服了”。由此,我们不难理解,毛泽东同志为什么那样推崇郭沫若的《甲申三百年祭》,用为“延安整风教材”;又让人把陕北老先生李建侯写李自成兴衰的《永昌演义》抄写一部,说是“以为将来之用”。进北京城的时候,毛泽东同志反复告诫大家“绝不当李自成”。“不当李自成”,成为新中国成立前后最能说服和教育党员领导干部保持谦虚谨慎、艰苦奋斗等优良作风的口号。可见,如果把历史这门科学学好用好了,也就会像英国著名史学家汤因比说的那样:“古典教育是一种无价的恩惠”。

“看历史,就会看到前途”

这是毛泽东同志1964年7月会见外宾时说的话。原话是:“亚非拉人民斗争的前途,这是大家关心的问题。如果要看前途,一定要看历史。从亚洲、非洲、拉丁美洲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十几年的历史来看,就知道亚非拉人民将来的前途。”“凡是压迫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的帝国主义、殖民主义总有一天要走的,只要人民团结起来,加强斗争„„所以,我们看历史,就会看到前途。”1945年抗战胜利时,谈到国民党会怎样对待中国共产党,毛泽东同志也说过类似的话:“看它的过去,就可以知道它的现在;看它的过去和现在,就可以知道它的将来。”上面这两个关于从历史看到前途、看到未来的判断,都是应验了的。

还是那句老话:知道了从哪里来,就会更清楚地知道到哪里去。到哪里去,就是对前途、对未来的眺望和预判。有人甚至说,能看见多远的过去,就能看见多远的未来。此话有些极端,意思倒还鲜明。不善于从总结历史中认识和把握社会发展的规律,就不会拥有顺应时代、把握未来的历史自觉;有了对历史经验和规律的研究与把握,可以更清楚地知道前进的方向和道路,就有可能开辟事业的新境界和光明前景。正是在这个意义上,俄国思想家赫尔岑认为:“充分地理解过去,我们可以弄清楚现状;深刻认识过去的意义,我们可以揭示未来的意义;向后看,就是向前进。”通向未来的路不是陡然出现的,往往藏伏在已经走过的路当中。对于不甚明了的未来方向,适当地向后看并不是多余的,更不是倒退。向后看是为了向前看,为了向前看需要向后看,而且向后看也不是光停留在对过去的知其然上,还要知其所以然,这样才能知道哪条路可以比较好地通向光明美好的未来。毛泽东同志在井冈山时期,从中国历朝历代对农民起义剿而难灭的历史中,看出红军和红色政权是可以存在的;又从历代农民起义为什么总是失败或胜利后成为改朝换代工具的历史中,看出中国革命只有靠具有先进思想的领导力量来领导才会有胜利的前途。

“马克思主义者是善于学习历史的”

1964年1月,毛泽东同志向巴西客人介绍中国革命的经验后,提出了这个观点。马克思主义者为什么会善于学习历史?因为马克思主义者不仅掌握了辩证唯物主义,同时掌握了历史唯物主义即唯物史观。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作为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核心内容。马克思、恩格斯甚至认为:“我们仅仅知道一门唯一的科学,即历史科学。”两位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许多基本观点都是通过对自然史和人类史的考察得出的。他们之所以把历史科学称作“唯一的科学”,意在强调,历史是人类在认识和改造包括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在内的整个世界的过程中形成和积累的实践经验、理论认识、知识智慧、思想方法等等的百科全书。这本书需要时常翻阅,而且常读常新。不光马克思主义者这样认为,近代西方的有识之士也不乏这样的认识。法国的托克维尔就说他发现了一个令人难以置信的现象:“有多少道德体系和政治体系经历了被发现、被忘却、被重新发现、被再次忘却、过了不久又被发现这一连续过程,而每一次发现都给世界带来惊奇,好像他们是全新的,充满了智慧。”当今世界,一些以现代面目出现的观点,往往不过是古老主题的变种。

马克思主义者以谦虚之心敬畏和学习历史,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和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周扬在晚年比较毛泽东同志和王明的不同学风时,便有这样的评价:王明这些教条主义者,读了很多马列主义的书,但是读了不能用,“毛泽东和鲁迅对社会有很丰富的了解,有丰富的历史知识,就可以用马克思主义来研究这些问题。如果你没有太多社会、历史知识,你的马列主义就只能变为教条。”谭震林也说:毛泽东同志“读过大量的中国社会历史著作,对中国农民的问题和中国社会的历史有着深切的了解,因而,一旦接受了马克思主义,他对中国革命的基本问题,很快就具有深刻的正确的见解”。

善于学习历史,是马克思主义政党、是所有共产党人应该具有的厚重品质和优秀传统。进入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邓小平同志亲自主持《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的起草工作,此后又明确地说:“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就是我们总结长期历史经验得出的基本结论”。江泽民同志多次讲,不知道历史与现实的联系,不掌握中外历史上的成功与失败、经验与教训,怎么治理社会、治理国家啊?党的十六大以来,胡锦涛同志主持的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很多学习内容都是关于历史的。最近,中央又专门召开了全国党史工作会议。凡此等等,都体现了我们党以谦虚之心学习历史的优良传统。

(陈 晋 作者为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副主任、研究员)原题:毛泽东同志关于以谦虚之心学习历史的名言

第二篇:毛泽东诗词贺新郎读史

毛泽东诗词贺新郎读史

这首词上阕起笔就是“人猿相揖别”,说出人类刚诞生时那惊心动魄的一刻。但表面写来却是那么轻松,好像只是人与猿作了一个揖就从此分道扬镳了一般。这个“揖别”用得极为形象,而富有谐趣,富有十分厚重的历史感。接着是漫长的人类之“蒙昧时代”,几百万年就这么过去了,这就是人类发展最早的阶段——石器时代。这个时代在诗人眼中不过是磨过的几个石头,仿佛只是一个人的成长过程中的儿童时代。一个“磨”字让人顿生漫长而遥远之感,而“小儿时节”让人感到诗人对人类的把握是那么大气又那么亲切,这一句有居高临下之气势,更有对往事如烟之浩叹。

“人世难逢开口笑,上疆场彼此弯弓月,流遍了,郊原血。” 是全词中最经典之语,指的是自从人类进入了阶级社会以后,人民就没有什么好日子过了:战火不歇,流血遍野。一下子抓住了阶级历史是由血写成之本质,看得人触目惊心,感慨万千。

把这首词翻译成白话文就是:与猿拱手作别进化到了原始社会的人类犹如呱呱坠地,再经过磨石为工具的石器时代人类进入了少儿时期。炉中火焰翻滚,那是青铜时代,也不过就是经过了几千个春夏秋冬。纵观历史,也如人这一生多忧愁而少开怀。放眼历史,尽是征战杀伐刀箭疆场。这大好河山,哪一处没有战争没有流血。一部历史读罢,我已满头白发,我自己的人生也走到了暮年。回顾起来不过是那些同样的事情一再发生,什么王侯将相功名利禄,有多少人为其白首执迷。那些所谓的英雄人物难道是真风流?我看不尽然。盗跖、庄蹻、陈胜、吴广这些敢于揭竿而起挑战统治者的权威的人,那才是真豪杰。词未写完,天已破晓。天亮了,人民翻身了。

毛泽东的这首《贺新郎·读史》写于1964年春,是其一生读书,尤其是读中国历史书的艺术性的总结,充满诗情画意及历史唯物主义的特点。这首诗从人类诞生一直写到现在,纵贯几百万年的悠久历史,而着墨仅仅115个字,如大写意的国画,用笔不多,却挥洒自如,意境、情趣、神韵具备,把读者带进了滚滚向前的历史长河,与之共悲欢。这是一首以政治家的气魄、诗人的才华、史学家的渊博、理论家的思辩发出的吟唱,大气磅礴,吞吐烟云,雄盖古今,为中外文坛有史以来所罕见之大手笔。

第三篇:读《毛泽东》有感

读《毛泽东》有感

《毛泽东》这本书主要讲述了毛主席的生平事迹以及他的成长历程 毛泽东生于湖南韶山的一座小山村里,父亲毛顺生,母亲文其美,下有两个弟弟一个妹妹,毛泽民、毛泽覃和毛泽建(红),毛泽东自幼聪明,喜欢读书到痴迷的地步,在家上完两年私塾之后在家务农,一有空就在一颗大树下读书,可谓如饥似渴,父亲怪他不干活,惩罚他,他照样这样读书,去东山学堂,开阔眼界,思想受到新的冲击与解放,他当过兵,学过商业,制造过肥皂,各行各业广泛涉猎,这也为以后的政治立场奠定了基础。毛泽东的政治道路可谓一波三折,毛泽东在早期先是组织人民罢免湖南督军张敬尧,再者组织泥瓦匠反对湖南政府的压迫,这些都取得了胜利,这是他在湖南本地有了一定的群众基础与支持,并与1921年参加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成为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然而中央对于毛泽东所做的一切确认为他是右倾主义者,对其大加挞伐,并认为其在湖南搞得运动是过火了,而后毛泽东便回到湖南实地考察,因此发表了具有重大意义的《湖南农民运动的考察报告》,经过八七会议之后,毛泽东同志被派往湖南策划农民起义,在攻打长沙不下的情况下,他带领秋收起义部队进驻井冈山,建立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并与朱德在此会师,后在江西建立苏维埃政权,定都瑞金,国民党反动派自然不愿意看到共产党发展壮大危害自己的统治,由此对以瑞金为中心的中华苏维埃政权进行围剿,由于有毛泽东同志的正确领导,前四次的围剿都被成功粉碎,国民党反动派自然不甘心,悍然以几十倍红军的兵力,又发动了第五次围剿,由于此时的毛泽东同志在党内的领导地位被剥夺,加上由于博古李德等人的错误指导下,红军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被迫走上震惊中外的两万五千里长征,后中央认识到毛泽东同志路线的正确性,在遵义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重新恢复了毛泽东同志在党内的领导地位,从此红军在毛泽东同志的正确带领下,三渡赤水,飞夺泸定桥,历尽重重险阻,摆脱国民党反动派的围追堵截,成功在陕西与红军主力部队会师,建立以延安为中心的陕甘宁革命根据地,从此中国革命焕然一新。

这本书对我造成很大的感触,只有为人民谋利益的政党才能永葆青春和活力,才能被人民所支持和拥戴,毛主席在马克思主义思想的引导下,帮助广大中国人民建立了人民当家做主的新中国,中国革命的胜利、新中国的建立是马列主义与中国革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产物,新中国在毛泽东思想的指导下,各项建设有条不紊的展开,一步步走向辉煌,改革开放,经济的腾飞,也正是因为有了伟大的毛主席,千千万万中国贫苦农民才得以站起身,当国家的主人,才得以吃得饱穿得暖,享受幸福生活,中国人民摆脱了屈辱的任人宰割的历史,走向辉煌的新中国!看了这本书,了解到革命前辈为了新中国的建立是如此的抛头颅,洒热血,作为21世纪的中国新青年更应该好好学习,努力学习文化知识,提高创新能力,在以后做一个对社会发展有用的人,向革命前辈学习,发扬中国优良传统,为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为了实现中国梦而不断努力!

第四篇:读毛泽东观后感

思政理论课实践教学 “中外名著阅读活动”论文

题目:青春需奋斗 ——读《毛泽东传》有感

作者:陈可欣

学号:1220400321

班级:12信息3班

日期:2014年11月12日

星期三

内容摘要:本书由罗斯〃特里尔,一个美国的毛主席研究专家,以一个全新的角度,采取了通常以叙述为主的传记手法,站在一个纯学术的、客观的立场上,解读毛主席,讲述了毛泽东从少年时代的相关事情一直到毛泽东去世时的人生历程,贯穿了毛泽东整个的生活史,而且书中运用了大量精美的图片,使历史以真实可感的形象直观地展示在读者面前。尽管有些观点不同于国内某些毛主席传记所载,但是,从中我们仍然感受到了作者对毛主席一生勤奋好学精神的推崇,这种精神也是值得我们新世纪的青年学习和传承的。

关键词:毛泽东,历史,革命

中国共产党自1921年成立以来,主要经历了革命、奋斗和建设三个阶段,整整九十年间,涌现出一大批为国为民、前赴后继、不怕牺牲的优秀共产党人,而毛泽东同志是他们中间最杰出的代表之一,他是当之无愧的中国共产党创始人、奠基者,他是最伟大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领袖。有毛泽东同志参与的55年(1921至1976年),占现有九十年党史的百分之六十以上,基本包括了革命和奋斗的绝大部分时期。

阅读《毛泽东传》,就是要更加客观、深入的了解他,更加客观、深入的了解党史,并以史为鉴,以更好的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通过阅读《毛泽东传》,让我更加深刻认识到毛泽东同志的伟大,而这些伟大又是如此平凡,理应成为共产党人的基本准则,每一个共产党员都应当认真去学习、去坚持。

人的一切行为都是为了特定利益,而存在区别的是,这种特定利益是公益,还是私利?一般来说,人大体可以分为三种,第一种人是自私自利的,他们一心只企划个人的私利,甚至为了个人私利,不惜违反制度、损害他人、践踏法律;第二种人是基本道德的,他们虽然也追求个人的利益,但不会做出损公利私的事情;第三种人是大公无私的,他们为了人民的利益,甘愿奉献,甚至牺牲。

毛泽东同志就是第三种人,大公无私的人,在少年时代,他就已经自觉同情弱者和劳苦大众:“一次他帮父亲去卖猪,在回来的路上,他把全部收入都给了一个乞丐”、“背着父亲把稻米送给一位揭不开锅的乡亲”、“还和家里的长工一起让父亲的吝啬行为不能得逞”;在革命时代,“他以铲除所有的不平等让社会进入一个新时代为毕生使命”,“在几十年的战争生涯中他家中四分之三的人以身许国”;在党内,他从来就没有小派系、小山头,一切从党的事业出发,一切都为了国家和民族的最高利益,一切都为了人民解放和生活幸福。

毛泽东是中国的大救星,是受苦受难的贫苦人民心目中的观世音。当中国处于军阀割据,列强瓜分中国,统治者腐朽无能,老百姓处于水深火热、华夏文明危急存亡之时,这个厌恶四书五经、讨厌儒学、反感父亲管束而又极度渴望新知、不顾反对毅然外出求学的叛逆男孩走上历史舞台,他重新审视中国革命前景,预见了中国的社会主义道路,想常人不敢想,为常人不敢为,追从自己内心的渴望,不受外界错误思想的束缚,即使孤立无助也依然坚持自己的革命主张,走农村包围城市道路,以广大人民的力量去实现星星之火燎原之势。事实证明,他的对的,也是在纠正左倾错误之后,确立了毛泽东为领导核心之后,中国的革命形势发生了质的变化,中国的革命前景也更加光明,中国的胜仗越打越多。而在完成抗日战争之后,毛泽东的政治眼光更加独到,看清了老蒋的野心,只身前往重庆,粉碎国民党的谣言,赢得了人心。解放战争胜利后建国之初,中国更是迅速复兴。

毛泽东同志在《为人民服务》一文中提到:我们的共产党和共产党所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是革命的队伍。我们这个队伍完全是为着解放人民的,是彻底地为人民的利益工作的。只有为了人民利益的政党,人民才会真心拥护他。“与蒋介石不同,毛泽东没有征兵征粮引起人民的反对”、“他的干部也不像蒋介石的部下那样用大部分时间来建造自己的安乐窝”。共产党人正是赢得了中国“老百姓”的支持,才最终赢得了革命战争的胜利。

但是在革命结束后,面对这个国家应该何去何从时,历史无法给他指引,这是全新的篇章,而不仅仅是像以前那样,共产党的使命仅仅是将某个篇章推向高潮。他那种从古代帝王、水浒传、马克思主义、共产主义中混杂而成的世界观实在是太模糊而无力了,他们最终让步于他自己的个人意志。也许在他的心里是想在自己的有生之年看到社会主义吧,然而大跃进无可避免地失败了,在不那么有理想主义色彩的其他国家领导人面前,这让他丢脸,他暂时退居二线,带着对党内绝对权威丧失的一丝不满。然后就是对整个国家的发展与他想象的不一样的愤怒。有一次在党内会议上他说“现在,几盒香烟就能收买一个党支部书记,如果把女儿嫁给一个干部,那就要什么有什么。”无论毛泽东的期望的中国应该是什么样子的,他都不指望党来完成,他要完全靠自己。

毛泽东的错误主要集中建国后的经济建设时期。在文化大革命期间,他开给这个国家的一剂猛药,好像是为自己的理想而对中国实行的一种高级治疗。他让他的红卫兵和党作斗争,这样的故事使中国差点滑向无政府主义,最终他自己结束了红卫兵的使命,当然是在政治局里大部分他不喜欢的人退出后,一个因为巨大的成功而变成完全自负的人。对于国内的经济建设,毛泽东走上了与刘少奇、邓小平不同的道路。同样面对布拉格之春,毛泽东认为只有加强道德教育才能防止此类事件发生,而刘少奇却认为只有执政党努力去提高中国人民的生活水平才能防止此类事件发生。58年以后因大跃进的错误和其他考虑,毛将国家主席的位子让给了刘少奇,邓小平也当上了党的总书记。两人的发展策略都是务实的,可以说具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雏形,在他们的治下,农村生产大队的作用被弱化,黑市交易也合法化,也就是说可以商品交换了。但一起而来的,肯定还有一些不好的现象。毛终身重视道德作用,他真的相信资产阶级在党内复辟了,他尤其无法容忍共产党内的腐败行为,于是他积蓄力量后来发动了文化大革命。文革将无数老革命打成了反革命,毛泽东的权力得到稳固,但由于健康的的恶化,他开始掌握权力而不施展权力。刘少奇试图挽救毛泽东的错误,他想召开政治局会议来纠正,但失败了。

我认为,毛泽东的错误有一部分源于他斗争的个性以及偏执的性格。他信仰永恒变动的世界,偏爱的是斗争高于一切,认为一切现象都充满矛盾。他说,“政治家是掌握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的医生”。同时他固执己见,对共产党以及新中国一度进行近乎独裁的统治。另外,毛泽东早年拒绝出国留学的行为限制了他的眼界。诚然,这使他更好地认识中国,但也使他对资本主义的了解停留于书本,停留于中国。他知己而不知彼,无法从资本主义中提取精华,无法进一步了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历史的引力无处不在。毛泽东虽然已经离开我们30多年了,但他和他的同志改变了中国的命运,也给20世纪的中国和世界打上了深深的烙印投下了自己巨大的身影。当代中国人必须明智的对待毛泽东的历史遗产,因为他已经与中国历史融为一体,不可分割。毛泽东是一位富有魅力的革命家,他领导下的中国并不是乌托邦理论的一只插曲,而是对中国社会的重建,具有深远的影响。尽管他有过过失,但他开辟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也改变了中国的发展方向。难怪与人这样说:毛泽东的历史,本身就是一部浓缩的中国现代史;读懂了马泽东,也就读懂了中国的过去、现在和未来,读懂了中国人和中国的事。

“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毛泽东是我们应该崇敬的人,而在崇敬的同时更多的是每一代中国人对毛泽东优良品质的学习,毛泽东的成就并不是一朝一夕所成就的。他是当代大学生的好榜样,他的经历、他的奋斗史都值得我们深深思考,尽管我们不能和他相提并论,也没有身处他所在时代的环境,但是为理想不懈奋斗的精神是相通的,乐于奉献的品质是一致的,我们也应该树立远大的目标,更好地发挥自己的价值。读《毛泽东传》不只是要去了解毛泽东的一生,而读一本书的价值更多在于丰富自我的思想,了解自己所不知。现在风华正茂的我们要从书中丰富自己的世界观,找到自己的人生路,这才是读书的价值所在。我们要学习毛主席那种在革命年代的精神,学习他那坚忍不拔的毅力,做一位新时代的年轻人

参考文献:

1.《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学习文件选编》(党中央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领导小组办公室)

2.《论群众路线——重要论述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 党建读物出版社)3.《厉行节约 反对浪费——重要论述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4.《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 党员干部读本》(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

第五篇:读《毛泽东》有感

读《毛泽东》有感

在读《毛泽东》这本书的时候,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息。毛泽东主席于1893年12月26日,诞生在湖南省湘潭县韶山冲一个农民家庭。在1949年9月开始担任中华人民政府主席。同年的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主持开国大典。1954年1月至1975年4月担任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直至1976年9月9日,在北京逝世。

1912年7月,毛泽东下决心退学自修。他每天都到长沙定王台湖南图书馆去借书自学。从他的住地湘乡会馆到定王台有三华里路。那时候,没有公共汽车,毛泽东步行去定王台,早出晚归,早上第一个到,晚上最后一个走,中午出来买两块米糕充饥,坚持不断。当时,有一个管理员对毛泽东的刻苦自学非常敬佩,后来在毛泽东的影响也走上了革命的道路。他在回忆这段情况时说,那时候,我们图书馆每天早上一开门就“欢迎”毛泽东,因为他每天必到,也来得最早,而且在外面等候多时了,每天下午关门,要“欢送”毛泽东,因为他走得最晚,不撵他,他还不走。毛泽东在后来回忆这一段生活时也说:“那时进了图书馆,就象牛闯进了菜园子,尝到了菜的味道,就拼命地吃”

由此,我便想到了我自己,每次都是老师强迫着读书。记得又一次,老妈让我读书,我就一直拿住书,坐在椅子上玩钢笔。我为自己的做法感到很惭愧。

以后,我要学习毛主席“四多”的读书方法——多读,多

写,多想,多问。

下载毛泽东读史[推荐阅读]word格式文档
下载毛泽东读史[推荐阅读].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读毛泽东语录

    读毛泽东语录《批评与自我批评》,摘要如下: 共产党是不怕批评的,因为我们是马克思主义者,真理是在我们方面,工农基本群众是在我们方面。 《在中国共产党全国宣传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毛泽东》读有感

    勇气与睿智成就伟大 ——读《毛泽东》有感 是谁,从一个简陋的农舍中走向了国际领导人的舞台?是谁,从一个农民的儿子成长为大国的领袖?又是谁,从一个山娃子蜕变为伟大的政治家、军......

    读毛泽东有感[大全]

    读《为人民服务》有感《为人民服务》这篇文章是毛主席一生中的光辉著作之一,很久以前就已经拜读过,而且印象深刻。这次重温这篇文章,读后倍感受益匪浅,自己的思想认识,再次得到......

    读《毛泽东传》(最终定稿)

    读《毛泽东传》之湖南自修大学的一点思考 (一) 1921年秋季,湖南自修大学在“船山学社”成立。他的创始人或者叫创办人,是毛泽东。在两年多的时间里,这所学校学生最多时达到200人......

    读毛泽东观后感

    读毛泽东观后感 伟大的毛泽东。毛泽东,一个伟大而又神圣的名字,有人说:“他是诗人,也是革命家;他指挥千军万马,自己却从未开过一枪。”所以,又有人说:“毛泽东是用笔杆子打天下的。......

    读史感悟

    用批判的眼光看待世界 —初读《全球通史(第七版)》有感 最早接触《全球通史》是在高中,其实说接触也是谈不上的,因为那只是因为在高考各类模拟试卷中的材料题中见到过很多来自......

    读史有感

    《史记》之读书笔记引言:《史记》对中国古典文学和史学所造成的影响是难以估量的,正因为有了《史记》,中华民族的压顶苍穹才会笼罩正气支持我们一代代华夏子民坚苦奋斗,顽强勃发......

    关于毛泽东《沁园春·雪》传播小史

    龙源期刊网 http://.cn 关于毛泽东《沁园春·雪》传播小史 作者:谢泳 来源:《中国教育科学》2013年第11期 在毛泽东的所有诗词中,最有名的要算是《沁园春·雪》了。 关于这首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