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专家指导:踏入高三 学习要抓住几个关键词
当2011年高考烽烟尽消,当莘莘学子带着新的梦想昂首阔步走进大学,2012年高考已经起锚。对于开学就迈入高三的学生来说,新学期到底意味着什么不言而喻。开学的头一周,各学校必定会召开全年级的动员大会,每个班主任每个任课老师也会纷纷为学生鼓舞士气。“高考倒计时”、“冲刺的一年”、“胜败在此一举”……类似的声音都会从开学的第一天起飘荡在新高三学生的耳边。
面对扑面而来的种种声音,不少新高三学生表示在开学这段时间有些不知所措,陷入紧张不安之中。那么如此重要的一年该如何过呢?对此,记者采访了不少高三一线老师和刚经历过高考的学生,新高三学生们不妨看看他们是怎么平稳度过高三这一年的。
心态:调整心态,为自己把好脉
关于心态,不少学生和家长认为谈到心态就是空话,事实上真正能做到高三一年中持续淡定、镇静、从容、理性的家长太少。当然只要学生能适时地调整和反思纠偏,那基本可以平稳并较正常地度过高三这一年。面对考生的成绩波动、心理起伏、状态摇摆、目标现实差距、专业选择多变、志愿确定反复等重要问题,任何一个不良心态反应都可能影响到最后高考的走势。
小王在高一高二时基础不是太好,快进入高三了,他心里很担心,怕辜负父母的期望,所以一提到将要到来的高三生活就战战兢兢,怎么也没法静下心来。“面临高考,其实端正心态,放松心情比埋头苦读更重要”,崔老师是一所重点高中的特级教师,她表示,在她教过的学生里,有的进入高三时成绩并不好,但经过心态调整,加上学习方法的改进,成绩突飞猛进的大有人在。“大可不必为了过去学习不是很好而对高三抱有畏惧心理。在开学前一定要把心态放端正,只要有毅力再加上正确的学习方法,完全可以考上理想的大学”。
崔老师建议,高三学生正确地自我定位非常重要,对自己整体情况的正确认知将直接影响到整个学年的复习节奏。有些学生可能觉得考进好学校的希望不大,那么就可以集中精力掌握基础知识,不用把时间浪费在难题怪题上,更不用埋头“题海战术”,高考中基础分仍占很大比例,要确保不失该拿的分,况且基础题做熟练了,面对较难的题目时也会更灵活变通,有更多向上进步的可能性。
方法:不被考试牵着走,复习讲究轻重缓急
经历过高三的学子都会对这一年里考试之频繁印象深刻:周考、月考、三次模拟考、毕业考、期中/期末考、联考等,花样繁多。
有多年带毕业班经验的何老师提出,学生不要被这么多考试牵着鼻子走,模拟考也好、小测验也好,其实都只是一种评估手段,并不能完全代表实际水平,如果学生一切跟着考试走,每次大考小考都用劲准备,会打乱原有的复习节奏,反而达不到很好的效果,不如按照自己的复习节奏走,周考、月考顺其自然来得好。
另外,何老师认为,每个学生对知识点掌握情况的个体差异很大,因此应制订出最适合自己的复习计划,从最薄弱的环节入手。应在对自己的水平整体定位后,充分认识对各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如,英语的弱势是阅读还是完形填空、数学的弱势是立体几何题还是数形结合题等,有针对性的复习才是有效率的复习。学生千万不要畏惧困难而把薄弱点留到最后,留到最后的往往都是来不及的,弱势的部分只会更弱势,而高中学科知识点往往环环相扣,一个薄弱点会牵连到众多题型,也会影响到综合大题的解答。
变化:制定目标,关注高考变化
新高三生还要了解以往考试的基本情况,如试卷结构、试题特点等,对高考有一个基本的认识,还要了解一下今年的考试变化,包括题型、内容、题量、分值等,把握高考趋势,明确复习重点,只有对高考有较全面的了解,复习时才能做到心中有数。
而且,新高三生除了要了解高考的变化外,还要在知识的梳理、能力的形成、方法的掌握上提前做好准备。新高三生不要过度玩乐,要高度重视知识的积累,独立完成对学科知识网络的构建,从知识的接受者转变成知识的梳理者,把自己所学的知识尽可能全部梳理一次,从中发现自己的薄弱点,有针对性地查缺补漏,强化自己的知识储备。比如,梳理语文的文言文、古诗词,英语的词汇、语法,数理化的公式、定理等。梳理这些知识要以课本为主,适当参考其他资料。
效率:注重学习效率,增强时间观念
“高三是不是每天都得考试,每天都得做很多题,做很多卷子?”对很多刚踏入高三的学生来说,埋头深入题海是他们脑海里对高三的第一印象。
与高
一、高二相比,高三的学习最大的特点就是快节奏、高效率。为此,新高三生还应该针对高三学习的特点,修正学习方法和策略,以求在最短的时间内把学习的效果最大化。
不少高三科任老师都表示,高三的学习一定要抓基础,并把知识网络化、系统化,在此基础上学以致用,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因为现在的高考正由知识型向能力型转化。有的同学喜欢陷入题海战术,觉得自己做题越多越好,却忽视了最基本的课本知识。高考所考查的是学生对知识的整体把握和驾驭,所以有牢固的知识基础是非常必要的。对于高三学生来说,从现在开始就应该扎扎实实打牢基础,第一步就应从巩固课本知识做起。
高三学生的另一大困惑是面对琳琅满目的教参、教辅,难以选择,有些学生会一下子买好几本教辅,今年刚考上福建师范大学的小吴表示,自己刚进高三的时候也是这样,买了一堆教辅材料回来,结果最后有用的也就两三本。这并不合理,各书之间有很多重合处,同时做三本教辅和做五本教辅所达到的效果差别不大,且浪费时间。建议学生只用一本教辅作为核心,弄懂、吃透,其他只做参考和补充。但这本“核心教辅”务必选择专业出版社的出品,专业出版社的审核比较完备,不会有大的错误误导学生。高三学年的每分每秒都是珍贵的,把任何一分钟花在无用功的事情上都是一种浪费,爱惜自己的时间、爱惜自己的精力,是专家们对高三学子们的共同建议。本报记者林超连
第二篇:专家指导:踏入高三 学习要抓住几个关键词
学联教育 暑假班
学联教育指导:踏入高三 学习要抓住几个关键词
当2014年高考烽烟尽消,当莘莘学子带着新的梦想昂首阔步走进大学,2015年高考已经起锚。对于开学就迈入高三的学生来说,新学期到底意味着什么不言而喻。开学的头一周,各学校必定会召开全年级的动员大会,每个班主任每个任课老师也会纷纷为学生鼓舞士气。“高考倒计时”、“冲刺的一年”、“胜败在此一举”„„类似的声音都会从开学的第一天起飘荡在新高三学生的耳边。
面对扑面而来的种种声音,不少新高三学生表示在开学这段时间有些不知所措,陷入紧张不安之中。那么如此重要的一年该如何过呢?
心态:调整心态,为自己把好脉
关于心态,不少学生和家长认为谈到心态就是空话,平稳并较正常地度过高三这一年。面对考生的成绩波动、距、专业选择多变、志愿确定反复等重要问题,考的走势。
建议,个学年的复习节奏。础知识,比例,更多向上进步的可能性。
周考、月考、三次模拟考、毕业考、期中/模拟考也好、小测验也好,其实都只是一种评估手如果学生一切跟着考试走,每次大考小考都用劲准备,会打不如按照自己的复习节奏走,周考、月考顺其另外,老师认为,每个学生对知识点掌握情况的个体差异很大,因此应制订出最适合自己的复习计划,从最薄弱的环节入手。应在对自己的水平整体定位后,充分认识对各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如,英语的弱势是阅读还是完形填空、数学的弱势是立体几何题还是数形结合题等,有针对性的复习才是有效率的复习。学生千万不要畏惧困难而把薄弱点留到最后,留到最后的往往都是来不及的,弱势的部分只会更弱势,而高中学科知识点往往环环相扣,一个薄弱点会牵连到众多题型,也会影响到综合大题的解答。
变化:制定目标,关注高考变化
学联教育 春季高考
学联教育 暑假班
新高三生还要了解以往考试的基本情况,如试卷结构、试题特点等,对高考有一个基本的认识,还要了解一下今年的考试变化,包括题型、内容、题量、分值等,把握高考趋势,明确复习重点,只有对高考有较全面的了解,复习时才能做到心中有数。
而且,新高三生除了要了解高考的变化外,还要在知识的梳理、能力的形成、方法的掌握上提前做好准备。新高三生不要过度玩乐,要高度重视知识的积累,独立完成对学科知识网络的构建,从知识的接受者转变成知识的梳理者,把自己所学的知识尽可能全部梳理一次,从中发现自己的薄弱点,有针对性地查缺补漏,强化自己的知识储备。比如,梳理语文的文言文、古诗词,英语的词汇、语法,数理化的公式、定理等。梳理这些知识要以课本为主,适当参考其他资料。
效率:注重学习效率,增强时间观念
学生来说,埋头深入题海是他们脑海里对高三的第一印象。不少高三科任老师都表示,在此基础上学以致用,应用到实际生活中。有的同学喜欢陷入题海战术,高考所考查的是
教辅,难以选择,有些学生会一下子买好几本教辅,买了一各书之间有很多重合处,同时且浪费时间。建议学生只用一本教辅作为核心,爱惜自己的时间、爱惜自己的精力,是专 林超连
办学目的:提成绩,拿高分,直击高考。
师资配置:一线名师、资深高考命题研究专家倾力授课。
授课要点:查缺补漏,专题强化,融会贯通,讲解考点,难点,传授应试技巧,得分技巧,决胜高考。
学联教育 春季高考
第三篇:解读制度建设要抓住三个关键词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内涵极为丰富,需要反复深入学习。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全局和长远出发,准确把握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的演进方向和规律,深刻回答了“坚持和巩固什么、完善和发展什么”这个重大政治问题。认真学习领会解读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对制度建设的要求和部署,可以抓住三个关键词:制度优势、系统集成和守正创新。
关键词一:制度优势制度是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长期性问题。“经国序民,正其制度”。新中国成立70年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不断发展和完善,已经成为一套行得通、真管用、有效率的科学制度体系,是中华民族迎来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的根本制度保障。我国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及其执行能力的集中体现,两者相辅相成,构成统一的整体,只有将二者有机联系起来,转化为国家治理的效能,才能更好地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新时代,扭住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问题不放,深入研究并作出重大决定,体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瞻远瞩的战略眼光和强烈的历史担当,对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关键词二:系统集成全会通过的《决定》,全面总结、系统集成了党领导人民在我国国家制度建设和国家治理方面取得的成就、积累的经验、形成的原则,重点阐述了坚持和完善支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根本制度、基本制度、重要制度,对需要深化的重大体制机制改革、需要推进的重点工作任务,作出了战略部署。在实践中还要把各方面的具体制度连成一体、系统集成,使其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发挥整体效应,彰显制度优势,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例如,从系统集成的角度看,要把健全监督制度与“完善担当作为的激励机制”“坚持不懈锤炼党员、干部忠诚干净担当的政治品格”有机联系起来。在构建一体推进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体制机制的同时,建立广大党员、干部“很想干、很能干、很愿干”的体制和机制。
关键词三:守正创新《决定》明确了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这样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之中,究竟要“坚持和巩固什么、完善和发展什么”。在坚定制度自信,打牢根基、发挥优势的基础上,着重把短板补齐、让弱项变强。例如,《决定》强调“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制度体系,提高党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水平”。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党是最高政治领导力量。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制度体系,必然是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重中之重。这一重大制度安排,主要体现为六个方面的制度——建立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制度,完善坚定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的各项制度,健全党的全面领导制度,健全为人民执政、靠人民执政的各项制度,健全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制度,完善全面从严治党制度。这些都充分体现了守正与创新的统一。特别是把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作为加强党的建设的永恒课题和全体党员、干部的终身课题,形成长效机制,就是一项重大的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和制度创新。又如,《决定》强调“坚持和完善人民当家作主制度体系,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其中一个重要方面是“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决定》指出:发挥人民政协作为政治组织和民主形式的效能,提高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水平,更好凝聚共识。完善人民政协专门协商机构制度,丰富协商形式,健全协商规则,优化界别设置,健全发扬民主和增进团结相互贯通、建言资政和凝聚共识双向发力的程序机制。“完善人民政协专门协商机构制度”,综合承载了人民政协的性质定位,突出了新时代赋予人民政协职能定位的新内涵,既秉承了历史传统又反映时代特征,体现了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新要求。“健全发扬民主和增进团结相互贯通、建言资政和凝聚共识双向发力的程序机制”,则是以推动人民政协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来彰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和先进性,在很多方面体现了“守正”和“创新”。
再如,《决定》强调“坚持和完善党和国家监督体系,强化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明确了这方面必须完善和发展的方向,并作出了工作部署,这是非常必要的。我们党长期执政,必须高度警惕“权力是最大的腐蚀剂”。从政治学的原理看,“不受制约的权力难免腐败,绝对不受制约的权力导致绝对腐败”。人民群众最痛恨腐败现象,腐败是我们党面临的最大威胁。只有以反腐败永远在路上的坚韧和执着,深化标本兼治,保证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才能跳出历史周期律。党和国家监督体系是党在长期执政条件下实现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的重要制度保障。而完善党和国家监督体系、深化纪检监察体制改革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填补好监督的空白。纪检监察是监督专责机关,不是单纯办案机关,既要惩处极少数违法违纪者,更要教育帮助绝大多数同志少犯错误或不犯错误,体现出对干部的严管厚爱。
第四篇:专家指导:高三毕业生要学会在沉寂中积蓄
高三了,每一天都可以从教室前面的倒计时牌上感觉到时间倏忽而过的身影。
已过了初入毕业班时的兴致勃勃、意气风发;过了备受老师家长恩宠的特殊待遇阶段;过了听到学弟学妹们说,“看,那是毕业班的学生”时的清高与骄傲„„许许多多的信誓旦旦零落到今天都已经渐渐模糊不清。
每天都在黎明中醒来,又在别人早已熟睡的鼾声中合上疲惫的双眼,你的身影是否已经不再如这个年纪本该的那样挺拔和坚毅。
肩负着师长的殷殷期盼,承受着来自学习、情感、同学交往各方面的压力,是否还不敢告诉老师、父母,因为怕看到他们眼神中闪过的担忧和失望„„你是否默默忍受着那对梦想可望而不可及的焦灼。
向前看,向后看,为何长夜漫漫
其实这种心态可谓是回头看看激情不再,往前想想前路漫漫。这正是因为学习动力的停滞。在刚进入高三时,几乎所有的学生都怀着最美好的目标和期待,大家雄心壮志,想要踏实地学很多知识,并最终收获丰硕的果实。然而现实是残酷的,仅仅是一年后要考上某大学的最终目标,远远不能支持高三这一年的艰辛与沉寂。当学习任务日渐繁重的时候,当第一次月考成绩不理想的时候,抬头看看那一年后的目标,也许你会觉得这目标显得遥远了点,不足以为眼前的疲倦的你提供支持和动力。
这不是大家的耐力和毅力问题,而是人的本性使然。我们都会对那些更实际的,与现实联系更紧密的目标产生更大的接近动力;而对那些相对较远、较大的目标渐渐产生疏离,因为许久过去了,那目标依然如海市蜃楼一样的遥远,自然体会不到达到目标的成功与喜悦。就这样,远期目标对大家来讲就只成为了一个抽象的符号,找不到一个可以暂时抚慰自己的成功以及继续前行的理由,只能听凭时光噬咬着最初的梦想和热情。
何处是那只让心靠岸的船——设置阶段性的目标和期待
就如汽车每行一段路就需要加油一样,人也需要一个阶段一个阶段地为自己加油,享受一些小小的但却是那样清晰可见的成功。只有这样,大家才能有勇气一步步走得动力十足。人们都说,高考是长跑,不是冲刺的短跑;正因为如此,同学们更需要把这漫长的一年划分成许多的阶段,为自己的每一个阶段设置一些目标,一旦达到了一个阶段性目标就给自己一些奖励和积极的反馈。
重庆市大足县某中学的高三学生张勇,在新学年的前两个月给自己设置了一个目标,把自己最差的生物学科的薄弱知识点彻底弄清楚,先不去想这是别人在高三前就已经做到的事情了,只要做到了这一点就算成功。结果通过暑假两个月的补习,他做到了,在他以前的基础上进步了,圆满完成了新学年第一阶段的任务,张勇为此特意奖励自己去宝顶山玩了半天。各位朋友,从现在起,动手写下你在这一周、这一月、下一月、再下一月、这半年想要达到的目标吧,同时也想想达到目标后要给自己什么样的奖励。当许许多多的成功堆积起来的时候,大家也会积累起更多自信,而这些都是最终能取得成功的制胜法宝。
人最大的敌人是自己。一个对自己失去信心的人会在主观上把挫折放大很多很多倍,于是自己把自己吓着了,自己就先放弃了。心理学上有叫“期望*价值理论”的,认为人们参加一项活动的动力取决于他们认为自己在何种程度上能取得成功乘以他们赋予成功的价值。中间的乘号很重要,因为任何数乘以零结果都等于零,所以如果说对成功的期望和此过程的价值中任何一者为零或接近于零的话,动机就接近于零。高考成功的价值自不待言,但大家对成功的期望又如何呢?你们又在内心里认为自己有多大可能获得成功呢?
“SMART”,让你动力十足
除了要有阶段性目标之外,心理学家经过研究还发现,设置目标时如果遵循“SMART”原则的话,会让目标变得非常有效,具有较大的激励作用。
“SMART”是五个英文单词的首字母缩写。“S”是指“Specific”(具体的),意思是设定的目标一定要具体。模糊抽象的目标等于没有目标,看不见,摸不着,起不到动力作用。有个故事说一个人掉进河里了,他拼命挣扎,但由于晚上起雾了,所以看不清楚河岸到底在什么地方,所以只能按照自己头脑中的河岸方向奋力地游。最后,终于筋疲力尽,与世长辞了。等第二天人们打捞上他尸体的时候发现,其实他离河岸仅仅只有一米的距离了!我们假设说当天的视野良好,他能清楚得看到河岸这个具体目标的话,我想,再累,他也是能再游这一米的„„。“M”是“Measurable”的缩写,指目标要可衡量、能量化,这样我们才好评估自己是不是达到目标了,才能有效地决定是否对自己实施奖励;“A”是“Attainable”的意思,即设定的目标是通过努力可以达成的,否则目标只会让自己收获无助感和对自己能力的极大否定;“R”代表“Relevant”,表明设置的某个目标必须要和其他目标具有相关性,这就类似于我们前面所说的阶段性目标,一个个的阶段目标是达到最终目标的组成部分,一定是在一条前进路线上的;最后目标必须具有明确的截止期限,也就是“T”所表达的意思——Time-based,目标的设立要有一个评估是否完成的最后期限,不能无限制地往后推移。否则目标就只是一个永远也无法达到的虚无缥缈之地,对大家起不到任何动力作用。结语:
对高三所承受的一切际遇怀抱敬畏与执着,对每一天的成功给予肯定,再用聪颖(SMART)的目光看到前路是一片开阔,我想,那未来的成功便不再是遥不可及,而是指日可待。
请耐得住寂寞,在寂寞中储备能量,在寂寞中蓄势待发„„只因为,那梦想的光芒一直在熠熠生辉„„
来源:高校招生
第五篇:“写人要抓住特点”作文指导
“写人要抓住特点”作文指导
生活是五彩缤纷的,生活中的人千姿百态。在日常生活中同学们会接触很多人,特别是自己熟悉的人。他们有的勤劳,有的懒惰;有的处处为别人,有的时时为自己;有的铺张浪费,有的俭省节约„„将身边不同类型的人用文字真实地记下来,就是写人的作文。写人的作文要通过人物的语言行为,表现他的思想、情感和个性特征,使他们栩栩如生,跃然纸上。
一、抓住人物典型事例
人物的思想品质和性格特征是通过一件件具体的事例反映出来的,所以,写人一定要抓住最能表现人物品质的典型事例来写,才能使人信服,活灵活现。最能说明人物思想品质并以此表现世事道理的事物就属于典型事例的范畴。“轰轰烈烈”的大事是典型事例,看似平凡实则包含着人物不平常品质的小事也是典型事例。
俗话说:“一滴水可以折射出太阳的光辉。”通过一件典型事例写人,是“写人”作文的基本要素之一。没有典型事例,文章就平淡无奇,“写人”就没有了真正的意义。应用典型事例的目的是为了说明某一种事理,所以,同学们应用典型事例时一定要结合生活实际,不能无中生有,捕风捉影。
二、展示人物个性
1.“言为心声。”一个人的语言表达是展示他性格特征的镜子,正如鲁迅先生所说,人的语言“能使读者由说话看出人来”。所以,写人一定要重视语言描写,选择他有代表性的语句,来刻画他的内心世界,表现他的个性和思想。语言要符合人物的身份。作文中的人物的真实语言尤为重要,千万不可凭想象“张言李腔”。
2.动作描写表现人物性格。除语言外,人的行为也是受人的思想感情支配的。动作描写对刻画人物性格、表现人物品质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要描写人物的行为,就必须细心观察人物的动作,精心选择最准确、最恰当的词。一个行为动作的描写,就可能使人物有个性。《爸爸的花儿落了》一文中,当“我”赖床不起时,爸爸站到床前,瞪着“我”,一个“瞪”字,就写尽了爸爸的严厉,接下来故事可想而知。
三、善于联想
用真情真言写人,首要的就是“真”。要把人写真,就要对所写的人物进行观察分析。如何观察分析?除了对描写对象进行语言、行为和外貌的判断外,有时还要对他的内心活动进行一番推敲。这样,就可以表里如一地刻画出人物的品格。
我们读过的文章中,经常见到这样一类话:“我想„„”“他在心里盘算着„„”“老师的话又在我耳边想起”“我的心里像打翻了五味瓶,酸甜苦辣一起涌上心头„„”。这些都是对人物内心世界的描写。有了心理描写,人物就鲜活起来,文章就生动起来。
四、以貌传神,写出人物特点
外貌描写又叫肖像描写,指对人物体态、容貌、衣着、神情的描写。只有抓住人物特点,写好外貌,才能把人物栩栩如生地展现在读者面前。一般应抓住:突出人物的精神风貌;着重写出人物的个性特征;抓住特点进行描写,能从动态中表现人物特点;注意描写顺序。
描写人物的外貌,要抓住给人印象最深刻、最突出的特征。有些同学写人时缺乏真情实感,把别人写过的东西背出来便用,描写人的外貌往往千人一面,什么“圆圆的脸蛋,水汪汪的眼睛,乌黑的头发”,不管男女老少都一样。同学们如果对所写人物外貌进行认真的“捕捉”,就会发现,世界上没有外貌相同的人。描写因人而异,“千人一面”让人乏味。
人的外貌各不相同,作文千万不能像流水账,一点不少,从头写到脚。实际上,“这一个”之所以不同于“那一个”,往往只体现在某一个或几个主要的特征中。眉毛胡子
一把抓,外表写得很全,实际是湮灭了主要特征,达不到目的。所以,写人外貌时,一定要根据文章主题的需要,抓住特征,善于取舍。
写人是作文的基本命题。写人,可以侧重写人物的外部表现,即写他在做些什么,或者有哪些动人事迹;也可侧重写人物的内心活动,写他在一件事面前,在与别人交往中,或在一种特定的环境中的内心变化,和随之产生的喜、怒、哀、乐之情;也可以交错地写人的外部表现和心理活动。
写人的文章应注意以下几点:
一、交代清楚他是什么人,如他的年龄、性别、外貌、职业、性情,及与自己的关系。
例文
1、我最敬佩的人是我小学时的袁海老师.袁老师二十多岁(年龄),一张娃娃脸(外貌),教龄短得吓人,却教起毕业班,而且有一些学生进了“大桥”、“二中”等重点中学。这位老师十分有个性(性格)。因为他个子矮,同学们都叫他“矮冬瓜”、“武大郎”(外貌)。他呢,对这些绰号来者不拒,拒者不束。有时这位老师甚至和同学称兄道弟,有时还向同学借游戏卡。(和自己的关系)
例文
2、我的爷爷,是一个脾气有点儿倔的人(性格),在家里经常与奶奶发生“冲突”。他说过,他会的字都是他自己小时侯自学的,真了不起,学了不少的字。因此,他比较喜欢看新闻,并经常与我一起评论评论世界上的新闻。但是,他最擅长的是下象棋。他在我们小区的小公园里是下得最棒的,谁也下不过他。不过,这也有点儿夸张,偶尔输一两盘也是免不了的。(爱好)
二、要写出人物的特点。就是要写出这个人与其他人不同的地方。只有把特点写出来了,才能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文章也才能与众不同,有了新意。
例文
3、我们的初一(1)班
走进初一(1)班的教室,气氛与别的班是截然不同的。你会觉得你喜欢这个大家庭了。每个同学也如此,我们每天生活在这个教室里那种感情是别人所不能体会到的。这里充满了学习的空气,思考的味道,但有时也会嗅到饭菜的味道。
我们几个同学:赵亮、关超、韩婧、张春晓几乎每天都要留在教室里吃饭,当然还有我。一到中午,这里没有了上课的严肃气氛,俨然成了同学们肆无忌惮的游戏场所。但令人道胃口的是,赵亮是个“天才”,居然在吃饭时提到屎这一类令人作呕的词,而他还自以为聪明的大口吃饭,待他吃完自己那份,仿佛还不解恨,反而“乞讨”说:“给我一点儿饭,可怜可怜我这个可怜的穷孩子吧。”如果你给夹菜,他会以手相接,吃完后把手往衣服上一抹,扬长而去。我们两只眼瞪两只眼,惊奇的说不出话来。
三、要通过具体的事件来表现人物,所选的事件要能充分表现这人性格和品质。当你把事情写好了,人物也就写好了。
例文
4、秦伯伯也非常乐于帮助人。有一次,我中午放学回家吃饭,到了家门口才发现自己忘记带钥匙了,此时我的肚子已饿得咕咕叫,我呆站在家门口不知任何是好。这时,秦伯伯正在打扫卫生,见我呆站在那不进家,就问:“小鬼,干啥不进家?”我此时真是哑巴吃黄连----有口难言,可又不能不回答,于是我哭丧着脸,用几乎听不到的声音说:“我没带钥匙,”秦伯伯笑了,他拍拍我的头说:“走,我带你去吃饭,”我的脸一阵红一阵白,很不意思地说:“算了吧,饿一顿也不要紧”秦伯伯很严肃地说:“那怎么能行,不吃饭会把身体搞坏的,你不用跟我讲客气,”说完拉起我的手就走,俗话讲“尊敬不如从命”,于是我就跟着秦伯伯下楼吃饭。我们来到一家环境和卫生都很好的快餐店,秦伯伯为我买了一份“滑蛋饭”,并坐在我的对面,看着狼吞虎咽地把它吃完。
在回家的路上,秦伯伯说:“人是铁,饭是钢,你又不是在文化大革命期间,一天几两米,省着吃;现在,学习那么紧,饿着肚子可不行。”听了着番话,我激动极了,默默地点点头„„
四、要抓住人物细微的动作及其心理变化,给予具体,生动的描写。即抓住细节刻画人物,使原来比较平板、模糊的形象变得栩栩如生,有血有肉。
例文五: 试卷又发下来了。有的试卷的上面写着鲜红的“100”,得着这样卷子的人自然很高兴,其中有的人不免洋洋自得,腿不停地上下摆动,有一种飘飘然的感觉。有的人把头埋在桌子上,不用问就知:一定没考好,他头下压着的试卷上露出了好几个红红的大叉,其醒目程度不亚于别人的“100”。有的则拿着得分不高不低的卷子叽叽喳喳地谈着:“其实这道题我会做,就是马虎了。”“本来我都做对了,又改错了。”„„话音最大的是我的同桌。他一手拍着试卷,一手拍着大腿,不住地嚷嚷着:“只差一分,只差一分!为什么只差一分呢?”他的试卷上红蓝黑色俱全:黑色的试题、蓝色的回答、红色的勾勾叉叉,这些和别人的差不多。但是,在他的试卷的右上角,赫然写着的是一个红色的“59”,好象比别人试卷上的分数都要大、都要醒目。他的话音吸引了不少同学前来围观,一时间教室里沸沸扬扬。
例文六„„妈妈终于火了,抬手给了我一巴掌,我捂着火辣辣的脸,一转身跑了出去。天又黑又冷,我裹紧大衣,漫无目的地在大街上走着。我一边走一边和自己赌气:“我决不回去!决不!”就这样,路越走越长,天越走越黑。哎,去哪儿呢?,反正连家都不要了,去哪儿都无所谓。我的脚步渐渐慢下来,最后,索性找个地方坐下。以后怎么办?我摸遍全身,只找到一角钱,哼哼,乞丐都比我富有,我自潮。抬头一看,月亮已经升得很高了,怕是半夜了吧,我有些胆突突地,万一碰上坏人怎么办?想到这里,我随手捡起一块石头抱着。“咕噜噜——”是肚子在抗议了,可我实在无力填饱它,无奈,只得站起身,继续走下去。
起风了,我不住地哆嗦,真该死,晚上怎么这么冷呀,我赶紧跑起来,希望能增加热量,结果没跑几步,就累得上气不接下气了。风越刮越大,我忙找了个旮旯躲进去,把头缩进大衣里,不知是饿的还是累的,我竟蹲着睡着了。不一会儿,被恶梦惊醒,便再也不想睡了。衣服外面寒风刺骨,肚皮里面饥肠辘辘,此刻我多么希望能有人来关心我呀!可是,街上连个人影也看不到。我总算是体会到了当个流浪着的滋味,不过,我跟他们不一样,他们是无家可归,我是有家不回。哎,何必和妈妈顶嘴呢,她说她的,我听着就是了,其实,我也知道她说的对,就是烦她太唠叨了,我真是太任性了。也不知道现在爸妈在干什么?是满市找我,还是等我回去?说不定,妈妈把喷香的饭菜都做好了。还有,我出来这么长时间,小鸟有人喂吗?今晚还有好节目呢,况且我的作业还没写呢,明天可怎么上学呀!我受不了了,回家,回家!我站起身,拼命地往家跑。
跑着跑着,我看到站在十字路口的一个人影,没错,是妈妈!她站在寒风里,两手搭在嘴边,一声一声地呼唤着我的名字,嗓子都喊哑了。我鼻子一酸,心里热辣辣的,“妈妈——”我大声答应着,直向妈妈奔去„„
这是我第一次离家出走,可也是最后一次了。妈妈,您能原谅我吗?
[评析]这篇作文,选材新颖,详略安排得当,主要情节记叙细致入微,在记叙中,恰当地插入了心理描写、行为描写,从“我决不回去”到“拼命地往家跑”,再到“直向妈妈奔去”,生动地表现了一个十几岁的女孩离家出走的情景和心理变化过程,从离家出走这一反面事例,体现了作者对母爱的感受,本文的立意也是深刻的。文章采用顺叙写法,比较适合读者更关心后果的这一类事件,假如把后果(回家)先写出来,就减少了读者往下读的兴趣。
五、在进行人物语言描写时,要符合人物的身份和性格,因为不同的年龄、职业、性格等的人物,他们所讲的话是不同的,即使是同一个人,在不同的情况下所讲的话也是不同的。
例文八、一个人每天不知要和别人说多少话,我们把说的话经过加工后写到文章里,这就是对话描写。请看例文《小金鱼》中的一段:
有一天,妈妈不在家,莉莉的小伙伴强强到她家来玩,看见鱼缸里的小金鱼说:“我们来换一下。你把小金鱼给我,我把哨子给你。”
“我要哨子有什么用?”莉莉说,“我看鱼比哨子好。”
“鱼有什么好?哨子会叫,可是鱼呢,难道鱼也会叫?”
“鱼为什么要叫?”莉莉说,“鱼不会叫,但它会游泳,难道哨子也会游泳?”“是真的?”强强笑着说,“有谁见过哨子游泳?不过,鱼会被猫吃掉。那时候,你哨子没有了,鱼也没有了。哨子可不会被猫吃掉,它是铁做的。”
这段对话,惟妙惟肖地写出了莉莉舍不得把小金鱼换给强强的心情,也写出了强强调皮巧妙地说服莉莉把鱼换给他的情景。“难道鱼也会叫?”“有谁见过哨子游泳?”这些语言都很符合儿童年龄特征,只有孩子才会说出这样的话,大人们是绝不会这样说的。可是,我们有些同学作文时,不懂得如何恰如其分地进行对话描写,往往只凭自己的想象,用自己的语言来代替人物的语言。如让目不识丁的老奶奶说出满口的新名词,让一个幼儿园的小朋友讲出长篇的大道理,使人不相信。可见,对话描写要准确地表现人物的身份、年龄、思想作风和性格特点,让什么人说什么话
六、要紧紧扣住人物的特点和文章所要表达的中心思想来写人,不要想到什么就写什么,马虎拼凑,拉拉杂杂,更不能重复罗嗦,画蛇添足,使人看了不知在说什么。课堂思考
1、根据文章的中心思想,恰当地选择下面十个材料。选中的材料,在括号里注上“详” 或“略”字样,不选的材料,在括号里画上×,并口头说明所以这样取舍的原因。
中心思想:通过王可学习英语的几件事,表现他谦虚好学的精神。
① 早晨,天气晴朗,空气清新,校园美丽而幽静。()
② 王可背着书包上学校,进了教室后,他立刻洒水扫地,累得满头大汗。()③ 早自习时,王可向学习委员吴健请教几个英语单词的读音,他学得非常认真。()④ 同桌陈正嘲笑王可英语发音不准,干学不会,拙嘴笨腮。()
⑤ 王可放学回家,一路上请同学帮助他矫正英语发音的错误,甚至还向英语成绩比他差的同学求教。()
⑥ 马路上,人来人往,熙熙攘攘,陈正骑着自行车从大家身旁掠过,并和大家开玩笑,说他要飞到家,好去看电影。()
⑦ 上英语课,老师让陈正读课文,陈正读不上来,受到老师的批评。课后,王可热情地帮助陈正读英语课文。()
⑧ 陈正不认真学习,认为学习太枯燥,王可找他谈话,耐心地说服他,帮助他。()⑨ 期末考试,王可英语的笔试成绩居全班第一,口试成绩也很优异,可是他还是请求一位口语比他好的同学帮助他继续练习口语。()
⑩ 一天,王可的嗓子疼痛,全身发烧,只好在家休息。他躺在床上预习英语遇到困难,正好吴健来看望他,他立刻向吴健请教,请吴健的帮助下,他还纠正了两处翻译错误,心里很愉快。吴健走后,他又读了一会儿,方才罢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