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语言学概论复习指导
语言学概论知识要点
1.2.3.4.5.语言学的功用4-5 儿童学习语言的过程14-16 语言的符号性质,为什么说语言是一种符号系统?25-30 如何理解语言符号的系统性?31-34 人的语言能力与其他动物的交际系统有何不同?34-42 6.声音的四个物理属性,在语言上如何体现?48-50 7.常见的元音、辅音的发音部位、发音方法及其音标写法56-69 8.什么是音位及音位变体?如何归纳一个语言的音位?不同语言之间的音位区别特征有哪些? 9.常见的语流音变有哪些?83-85 10.词法与语素。语法手段主要有哪些?99 11.组合的层次性与歧义分解100-102 12.13.14.15.16.17.语法范畴主要有哪些?109-112 词语搭配的限定因素145-147 文字发明对人类的意义152-153,汉字的优缺点165-166页。书面语/口语的关系,风格差异。167-172 语言发展的特点177 社会方言主要有哪些?汉语的地域方言主要有哪些,分布在哪里?海外华侨主要是什么方言?
18.什么是亲属语言?亲属语言与方言有何共同之処?如何分别?两个语言系统的接近,是如何造成的?有可能是语言接触,有可能是同源,两者有联系,有区别。230 民族共同语的形成与规范190-197 语言接触的结果;借词与语音折合198-204 语言融合问题,有哪些积极与消极面205-212 语言接触的特殊形式213-220 如何重新建立古代的语音系统?16次课,历史比较 19.20.21.22.23.24.语法发展
25.词汇发展问题,新词的产生,词义的演变
导言
一、语言学的对象和任务
二、语言学在科学体系中的地位
三、语言学的功用
第一章 语言的社会功能
第一节 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
一、语言和说话
二、语言是人类社会的交际工具
三、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
第二节 语言是思维的工具
一、思维离不开语言
二、儿童学习语言的过程
三、思维不能离开语言的实验根据
四、关于聋哑人的思维
五、思维能力是全人类共同的
六、人类思维在机器中的再现 第二章 语言是符号系统
第一节 语言符号的性质和特点
一、什么是符号?为什么
二、符号应该具备的条件
三、语言符号的任意性和线条性
第二节 语言符号的系统性
一、语言的层级体系
二、组合关系和聚合关系
第三节 语言系统是人类特有的
一、语言能力
二、语言是其他动物和人类
三、人类语言和所谓动物
第三章 语音
第一节语音研究的诸方面
一、语音的最小单位
二、音标
三、应该从哪些方面去研究语音?
第二节 音响
一、语音四要素
二、音质的音响分析
三、研究音响的仪器
第三节 发音
一、发音器官
二、两类音素:元音和辅音
三、元 音
四、辅音
第四节 音位
一、对立和互补
二、音位和音位变体
三、音质音位和非音质音位
第五节 音位的聚合
一、区别特征
二、聚合群
第六节 音位的组合
一、音节
二、语流音变
第四章 语法
第一节 语法和语法单位
一、说话要符合规则
二、语法规则
三、语法单位
第二节 组合规则
一、语素组合成词的规则
二、词的组合的五种基本类型
三、语法结构的意义和形式
四、组合的层次性
五、组合的递归性
第三节 聚合规则
一、词类
二、形态
三、语法范畴
第四节 变换
一、变换和句型
二、变换和句法同义
第五节 语言的结构类型和普遍特征
一、语言的语法结构类型
二、语法结构不能分优劣
三、语言的普遍特征
第五章 词义
第一节 词汇和词义
一、词和词汇
二、词的词汇意义
三、词义的概括性
第二节 词义的聚合
一、单义和多义
二、同义词
三、反义词
第三节 词义的组合
一、词语的搭配
二、词义和环境
三、“言内意外”
第六章 文字和书面语
第一节文字和语言
一、文字的作用
二、文字是记录语言的书写符号系统
三、汉字和汉语
第二节 文宇的起源、发展和改革
一、文字的起源
二、文字的发展
三、文字的改进和改革
第三节 书面语
一、口语和书面语
二、书面语的保守性和书面语的改革
第七章 语言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
第一节 语言发展的原因和特点
一、社会的发展是语言发展的基本条件
二、语言中各种因素的相互影响和语言的发展
三、语言发展的特点
第二节 语言的分化
一、语言随着社会的分化而分化
二、社会方言
三、地域方言
四、亲属语言和语言的谱系分类
第三节 语言的统一
一、语言随着社会的统一而统一
二、共同语
三、共同语的规范
第八章 语言的接触
第一节 语言成分的借用和吸收
一、借词
二、结构规则的借用
第二节 语言的融合
一、语言系统的排挤和替代
二、融合的原因
三、自愿融合和被迫融合
四、融合的过程
第三节 语言接触的一些特殊形式
一、“洋泾浜”
二、混合语
三、国际辅助语
第九章 语言系统的发展
第一节 语音的发展
一、何以知道语音的发展
二、语音演变的规律性
三、语音对应关系和历史比较法
第二节 语法的发展
一、组合规则的发展
二、聚合规则的发展
三、语法发展中的类推作用
第三节 词汇和词义的发展
一、新词的产生和旧词的消亡
二、词语的替换
三、词义的演变
第二篇:语言学概论复习指导
语言学概论复习指导
一、选择题(本题共 20 小题,每小题 1分,满分20 分)
复习指导:课本中涉及的定义、概念、术语等
二、判断题(本题共 20小题,每小题1分,满分 20 分)
复习指导:课本中涉及的定义、概念、术语等
三、名词解释题(本题共 5小题,每小题 3分,满分 15 分)
注: 8选5 1.Creole;
2.Bilingualism;
3.Cognitive linguistics;
4.Surface structure;
5.Illocutinary act;
6.Contrastive analysis;
7.Garden path sentence;
8.Interlanguage;
四、简答题(本题共 3小题,每小题5分,满分 15 分)
注: 5选3 1.One of the design features of human language is arbitrariness.Can you briefly explain what this feature refers to? Support your argument with examples.2.Please explain the phenomenon “iconicity of order” by listing examples.3.Bound morphemes can be classified into two categories: derivational morphemes and inflectional morphemes.Can you briefly explain what these two categories refer to respectively? Support your argument with examples.4.What is Saussure’s distinction between langue and parole? 5.What is meant by the term idiolect?
五、问答题(本题共2小题,每小题15分, 满分共30 分)
注: 3选2 1.According to the British linguistist G.Leech, meaning in its broadest sense can be
classified into seven types, one of which is connotative meaning.Please briefly explain the definition and characteristics of connotative meaning.Support your argument with examples.2.There are basically two approaches to the question of first language acquisition: behaviorist and innateness approaches.Please explain these two approaches respectively.3.What do you think about the course English Linguistics and what have you learned from it? Do you think mastering certain knowledge about linguistics is helpful for learning English better?
第三篇:语言学概论复习
知识点
1.共时语言学:从横的方面,以同时的、静态分析的方法描写分析语言在某一时期或阶段的状况。2.历时语言学:从纵的方面研究语言发展的历史,各个观察一种语言的各个结构要素在不同发展阶段的历史演变。涉及到一种语言的叫历史语言学,涉及到多种语言或方言的叫历史比较语言学。
3.语言的定义:从言语中概括出来的由词汇和语法构成的音义结合的符号系统。4.言语的定义:指说话的动作或说出来的话(行为动作的结果)5.语言的任意性:指语言符号的音和义的结合是任意的,它们之间没有什么必然的、本质的联系,也就是说它们的结合是不可论证的,完全是使用语言符号的社会约定俗成的。任意性又叫约定性。
6.语言的线条形:指在交际过程中,语言符号只能一个跟着一个依次出现,在时间的线条上绵延,不能在空间的面上铺开。
7.组合关系:语言符号顺着时间顺序前后相续,构成高一级单位。
8.聚合关系:言语链上每一个符号可以换成别的符号以构成新的符号序列。9.音素:从音质的角度划分出来的最小语音单位。记录音素的符号叫音标[a] 10.音位:音位是特定的语言或方言中从语音的社会功能角度划分出来的具有区别意义作用的最小的语音单位。音位的标写方式:/ a / 11.音位变体:是同一个音位的不同的变异形式,是音位在特定语音环境中的具体体现或具体代表。音位的作用是区别意义的(辨义)功能 12.音位条件变体:指出现的语音环境各不相同而又同属一个音位的两个或几个音素。有辨义功能,例:[a、A、、、]是 / a /的条件变体。
13.音位自由变体:指可以在同一语音环境里出现而又不能区别意义的两个或几个音素。福州话声母 [n][l]。/ n / 的自由变体:[n][l] 14.音位划分的方法:
对立原则:指不同的音素出现在相同的语音环境里,它们的差别会引起语素或词的语音形式的改变,进而区别语素或词的意义。处在对立关系中的音素都具有辨义功能,因而分属不同的音位。
例:普通话 度[tu51]-兔[t‘u51 ] -怒[nu51 ] -路[ lu51 ]
互补关系:指几个不同的音素各有自己的出现环境,它们从不在相同的语音环境中出现和互相替换。具有互补关系的几个音素在相同的语音环境里是互相排斥的,因而不能起区别意义的作用,可以归并为同一个音位。
[p]只出现在[s]后,不送气音 sport [p‘]只出现在词首,送气音port 语音相似:是指说某种语言的那个语言社团的人们感觉若干音素发音上有相似之处。几个处于互补位置上的音素是否可以归并为一个音位,还要看它们在发音上是否相似。既互补而又语音相似,才可以归并为同一个音位。汉语/a/:[a]、[A]、[]、[]、[]英语/p/ [p][p‘]
15音质音位:以音素为材料,通过音质的差别来起辨义作用的音位。音质音位在语音组合的线性序列中都各自占有一个时间段落,例:[kuan]
16非音质音位:通过音高、音强、音长的差别来起辨义作用的音位 非音质音位包括调位(音高的不同)、重位(音强不同,轻重音不同)、时位(音长的差异)17音节的定义:音节是音位和音位组合构成的最小的语音结构的单位,也是听觉上最自然、最容易分辨的最小语音单位。18.音节的基本结构类型:以元音为核心的音节的基本结构类型有四种:(V代表元音,C代表辅音)①V、② C-V、③ V-C、④ C-V-C 开音节:以元音收尾的音节。闭音节:以辅音收尾的音节。19音节结构的分析方法:
①元辅音分析法:以元辅音为基本分析单位。如:V、C-V、V-C、C-V-C。②声韵调分析法:以声母、韵母、声调为基本分析单位。20语流音变现象
同化:两个邻近的不同的音位,受到影响而变得跟它相同或相似。异化:两个邻近的相同或相近的音位,其中一个受到影响而变得不相同或不相近。弱化:较强的音位由于所处的地位或受邻近音的影响而变成一个较弱的音。元音的弱化表现为发音的用力程度减弱、辅音的弱化表现为发音阻力减小。脱落:有些较弱的或不重要的音在发音时丢失了,或为了发音的方便而省去。增音:语流中有时加进了原来没有的音。-i +[A]→[iA] 来呀 21.语义的概念:思想内容,情感内容
理性意义:是语义中反映思想的部分,是人们对主客观世界的认识。非理性意义:是说话人的主观情感、态度以及语体风格等方面的内容。22.语言意义和言语意义 言语意义(语境意义)是语言形式在特定的交际场合和知识背景等语境因素的作用下所表达的个别的、临时的意义。
语言意义是语言形式本身所表达的一般的、稳定的意义。23.词义的构成:理性意义、非理性意义 词的理性意义:也叫概念义,它是同词的语音形式结合在一起的人们对客观对象的关键性特征的概括反映。(通俗意义,即人们对客观事物非本质特征的概括反映。科学意义,即人们对客观事物的本质特征的概括反映。)词的非理性意义:感情色彩、语体色彩、形象色彩
24.义素分析的原则:对等性原则、系统性原则、简明性原则
25义素分析的步骤:确定对比范围、比较词义的异同、整理和描写
26语言意义:是语言系统中社会公认的、固有的意义,它是抽象、概括、相对稳定的,不受上下文和语境影响的,常常是多义的。
语境(言语)意义:是在言语使用中,因具体语境不同而产生的特定意义和临时意义,它具有个别的、单义的,多变的等特点。27单纯词和合成词(按语素划分词类)
单纯词就是由一个语素构成的词。如英语的:bus(公共汽车)come(来)合成词就是由两个以上语素构成的词。如:icebox(冰柜)gentlemanly 28单音节词和(双)多音节词(按音节划分词类)
单音节词:只有一个音节的词,例:sun太阳,只有[s n]一个音节 多音节词:含有两个或两个以上音节的词,water水,有[w ][t ] 29同音词和同形词三种关系(按音形关系划分词类)同音不同形:机、基、击、肌、公式、工事、公事、攻势 同形不同音:乐(音乐/快乐)
同音又同形:花(花店/ 眼花/ 花钱)
30基本语汇和一般语汇(按地位用途划分词类)
基本语汇:人们常用的,表达日常事物现象的,构成新词基础的那一部分词。一般语汇:基本语汇以外的其他词,包括新造词、古语词、方言词和外来词。31语素:是语言中最小的音义体。例:“姐jie214”就是语素,不能再分解。例:books中的book有实在的意义,其中的“-s”表复数的意义,都是是语素。“thinking”、“talked”、“friendly”中的“-ing”、“-ed”、“-ly”等都是语素。32语素与音节和字符的关系
汉语:通常是一个语素对应一个汉字,也对应一个音节。外语:互不对应
33词根语素:是表示基本词汇意义的语素,是词的核心部分。在单纯词的结构里,词根表示独立和完整的词汇意义。如:天、葡萄、走、红、girl、warm、red 34词缀语素:指词中不具有独立词汇意义但又能构成新词的语素。词缀语素不能独立成词,只有联结于一定的词根才能起构词的作用。词缀往往用来表示辅助意义或表征词类,者:读者、编者、作者 er:worker、teacher、reader 35词尾语素:是位于词末的一种构形语素,用来表示一个词语的形态变化。一般不能构成新词,仅增加一些抽象的语法意义,如英语词worked中表示过去时的-ed、workers中表示复数的-s都是词尾语素。36自由语素和黏着语素
自由语素:指既可以单独成词,又可单说的语素。人、天、好、跑、谁、他 黏着语素:是永远不能单独说出来的语素。如:A类、B类、C类。37构词语素和构形语素
词根语素和词缀语素可以用来构成新词,所以又可以合称为构词语素 词尾语素可以用来构成形态变化,所以又称为构形语素 38语的固定性和整体性
固定性:不能随意颠倒成分、不能插入其他成分、不能置换原有成分
整体性:语表达的意义不一定就是词语的搭配结果,往往有引申义和比喻义。39语法的定义: 是组词造句的规则。语法规则:直觉知识和约定习惯。40语法规则的特点
高度的抽象性:指的是对具体东西进行类的概括。
强大的递归性:指的是相同的规则可以在一个结构里重复使用,语法作用不变。严密的系统性:指的是语法规则具有制约性和解释性。相对的稳定性:指的是语法的变化发展比较缓慢。41语法规则:
组合规则:指的是语法单位一个接着一个组合起来的规则。如语素组成词 聚合规则:指的是处在语言链条的某一个环节上的语法单位相互替换的规则。42语法形式:是表现语法意义的形式,是语法意义的外部标志。
例:英语表示复数的语法意义,在词干后面加上词尾s表示复数的语法形式。43语法意义:是语法单位在组合中所产生的意义,是词进入组合之后由语法结构所赋予的意义。例:“红太阳”是偏正结构,表示修饰关系,这里的修饰就是语法意义。44语法形式和语法意义的比较和关系
例:高级汽车:语法意义→修饰与被修饰 语法形式→定语+中心语
语法意义是语法形式建立的客观依据,语法意义通过一定的语法形式表现出来。45语法手段:是指把具有相同性质的语法形式概括起来所形成的一些类别。如:动词“see”附加上词尾ing,表示进行体,英语名词“books”附加上词尾s,表示复数,语法形式不同,但语法形式的性质是相同的,属同一语法手段。46语法范畴:是指把具有共同内容的语法意义概括起来所形成的一些类别。如英语中单数、复数可概括为“数”的范畴,阴性、中性可概括为“性”的范畴。47语言起源的基本条件
心理条件:人类的思维能力必须发展到一定的水平。
生理条件:人类的发音器官必须进化到能够发出各种清晰的声音。社会条件:人类社会必须发展到有使用语言的渴求的阶段。48语言发展的外因:社会的发展是语言发展的基本条件
语言作为社会的交际工具,是社会成员之间最重要的联系纽带,是人类组成社会的条件之一,因而它和社会的发展有密切的关系。⑴ 社会的进步推动语言的发展
⑵ 社会的分化和统一推动语言的发展 ⑶ 社会的接触推动语言的发展
49地域方言:同一种语言由于语音、语汇和语法等方面的差异而在不同的地区形成的地域分支或变体就叫作地域方言,简称方言。如北京话、广州话、上海话。50亲属语言:从同一种语言中分化出来的几种独立的语言,彼此具有历史同源关系,这种语言就叫做“亲属语言”。
51社会方言:使用同一种语言的社会成员因阶层、职业、性别、年龄、文化程度、宗教等社会因素的不同形成不同的社会群体,不同的社会群体之间使用语言有各种差异,这些差异就是同一种语言的社会变体,一般称为社会方言。
52方言成为基础方言的条件:由客观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条件决定的。53借词:也叫“外来词”,指的是音和义都借自外语的词。
例:汉语的“沙发、拷贝、逻辑、雷达、巧克力”等就是从英语借入的借词。54意译词:词义来自外语,而词的语音形式和构词方式则都是本族语言的。例:汉语的“电话”(telephone)就是意译词。
55仿译词:是用本族语言的语素逐个对译外语原词的语素造成的词,这种词不仅把原词的词义翻译过来,而且保持了原词的内部构成方式。例:汉语的“黑板(black-board)、蜜月(honeymoon)”等就是仿译词。56双语现象:是指不同民族的杂居地区,一个民族或其中的多数人能同时讲两种不同语言的现象。
57双言现象:指某一言语社团使用两种方言或分别使用共同语和方言的社会现象。
58语言融合:指的是一种语言排挤和替代其他语言而成为不同民族的共同交际工具的语言现象。例如,我国的北魏时期,汉语取代了鲜卑语。
59语言混合:指来源于不同语言的成分混合在一起,从而产生一种与这些语言都不相同的新的交际工具的现象。语言混合现象有两种:洋泾浜语和克里奥耳语。60语言融合的条件:
主观条件:统治者推行语文政策来学习语言,使得语言融合成为现实。如:北魏孝文帝推行的汉化政策就是典型的例子。客观条件:
社会历史条件。在民族融合过程中,一方发生语言融合,该语言能够替代其他语言而成为不同民族共同的交际工具,主要取决于语言使用者在经济、文化发展水平和人口数量上的优势,语言使用者在政治上的统治地位并不是决定的因素。各民族的杂居。同人口数量占优势的民族生活在同一地区,形成杂居的局面,在一个较长的时间内保持密切的联系,形成语言融合。例如鲜卑族的语言汉化。61产生双语现象的原因
使用不同语言的人杂居在一起,由于社会交往的需求,容易产生双语现象。如:我国少数民族同汉族杂居,少数民族中的成员除了讲本族语外,还会讲汉语。外语教育也会促进双语现象的产生。不少人通过外语教学可以在本族语言之外还能学会一种或几种其他民族的语言,从而获得双语能力。62语言融合的方式
自愿融合:在语言的接触中,有些民族的统治者,顺乎历史发展的规律,自觉地放弃本民族的语言,选用经济、文化比自己先进的民族的语言。例:满语与汉语 被迫融合:有的民族的统治者,为了保持本民族的语言进行了艰苦的斗争,但是迫于经济、文化发展的需要,最终还是不得不放弃本民族的语言,选用经济、文化比自己先进的民族语言。例:金女真语与汉语的融合。63文字的作用
1.扩大了语言的交际职能。
2.文字通过书面语能更好的记录人类的文化活动。3.文字能促进思维的发展。64口语和书面语的联系
1.口语是第一性的,书面语是第二性的。
2.书面语是在口语的基础上产生的,是口语的加工形式。3.二者有共同的语音、词汇、语法系统。65口语和书面语的区别
1.口语强调说和听,而书面语强调写和看。
2.口语的使用中变化多和简单,书面语用词范围宽,将就句法结构。3.口语的发展变化较快,书面语发展缓慢,具有稳固性。
二、填空题
1.语言学三大发源地:中国、印度、希腊-罗马 2.传统语文学包括:文字、音韵、训诂
3.语言传递信息的过程:编码、发送、传递、接收、解码
4.结构主义语言学派别:布拉格学派、哥本哈根学派、美国描写语言学派 5.语言的社会功能:交际工具、思维工具 6.语言的定义:音义结合的符号系统 7.语言具有:任意性、线条形
8.语言的社会文化功能:交际功能、文化录传功能、语言是信息的载体、人际互动功能
9.语言的心理功能:有思维功能、心理调节功能、认知功能、智力开发功能、审美愉悦功能
10.语言系统包括:语音、语义、词汇、语法 11.布洛卡失语症:大脑左半球前部(“布洛卡区”)受损伤后,能听懂别人说的话,可自己基本上不能说话了。(说话机能受损)12.维尔尼克失语症:(感觉性失语症)大脑左半球后部的(“维尔尼克区”)受损伤后,能够说出一些词语,发音也很准确,但词语之间在意义上没有联系,构成不了完整的句子,而且也听不懂别人说的话。(理解说话机能受损)13.儿童获得语言的假设:模仿说、天赋说、认知说
14.语音的定义:语音是由人的发音器官发出的,负载着一定的意义,并作为语言符号系统载体的声音。15.声音的四要素:音高(声音的高低,频率)音强(声音的强弱,振幅)音长(声音的长短,振动时间)音质(声音的品质或个性,发音体、方法、共鸣器)16.语音的四大属性:物理属性、生理属性、心理属性、社会属性
17.元音和辅音的区别:气流是否受阻、发音器官紧张的状况、气流的强弱、声带是否颤动。
18语义的性质:概括性、模糊性、民族性
19基本语汇的特点:全民常用性、稳固性、三是能产性(即构词能力强)20语的分类:专有名词、惯用语、谚语、歇后语、成语、减缩词语 21构词法:直接成词、转化生词、语汇构词、语法构词 22语的总体的特点:结构的固定性和整体性 23语法单位:语素、词、词组、句子 24单句和复句
单句:主谓句、非主谓句
复句:联合复句(并列复句、连贯复句、递进复句、选择复句、解说复句)
偏正复句(因果复句、转折复句、假设复句、条件复句、目的复句)
25文字:是记录语言的书写符号系统。
26文字与语言:文字是在语言的基础上产生的,又是记录语言的书写符号。27文字的起源:实物记事(结绳、刻木)画图记事
一、语言和言语的区别与联系。
(一)语言和言语的区别
1.语言是表达思想的交际工具,言语则是使用语言工具的行为和结果。就这一点而言,它们是工具与对工具运用的关系。
2.言语是个人的,语言是社会的。言语是个人的言语行为,以个人的意志为转移,因而言语具有个人因素。每个人使用的词语和句子结构等方面都有个人的特色。语言是属于社会的,语言要遵循一个原则:全社会都能顺利地进行交流。3.语言是有限的、封闭的,言语是无限的、开放的。语言的材料、规则是有限的,相对稳定的,因而也是相对封闭的。如现代汉语有400多个音节,上千个语素,几十万个词,语法规则更加有限。
(二)语言和言语的联系
1.语言存在于言语之中,言语是语言存在的形式。语言是从言语中概括出来的,没有言语就无所谓语言。
2.语言是对言语的规范,语言来源于言语而又作用于言语,言语或言语行为必须遵循一定的规则——语言规则。如果不遵循这些规则,就会造成交际的障碍。
二、如何理解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
1.文字是记录语言的书写符号,它打破了语言交际中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大大增强了语言的交际功能的发挥。但是,文字在交际中的重要性远不能和语言相比。(1)文字是辅助性的,处于从属地位。一个社会可以没有文字,但不能没有语言;没有语言,社会就不能生存和发展。(2)人类语言的历史和人类社会的历史一样漫长,而文字仅有数千年的历史。今天世界上没有文字的语言比有文字的语言多得多。
因此,文字是在语言基础上产生的一种最重要的辅助性交际工具。
2.旗语、电报代码、数学符号等交际工具,大多是在语言和文字的基础上产生的,离开语言和文字,它们就不能独立存在。这些交际工具使用的范围相当狭窄,表达的内容极其有限,而语言的服务领域非常广阔。所以旗语等只是适用于某些特殊领域的辅助性交际工具。
3.脸部表情、手的动作乃至整个躯体的姿态都可以参加到交际中来,起到交际工具的作用。如汉族人用点头表示“肯定”,用摇头表示“否定”。在特定的场合,使用体态语方式进行交际会收到更好的效果。但是体态语充其量也只能作为语言交际的一种辅助性交际工具,它无论如何也代替不了语言的交际功能。总之,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文字旗语身势等是建立在语言基础之上的最重要的辅助性交际工具,不能取代语言的重要交际的功能。
三、语言与思维的关系
语言是思维的工具,思维离不开语言,同时语言也离不开思维。1.思维离不开语言。
(1)思维必须在语言材料的基础上进行。思维要以语言作为工具。一个正常的人在任何情况下都不可能脱离语言进行思维。
(2)思维活动的成果需要依靠语言才能得以巩固和存在。没有语言,没有句子,概念也就无所依托,推理也难以进行,思维恐怕也不存在了。
所以,语言在思维过程中具有很大的作用,既参与形成思想,又参与表达思想。2.语言也离不开思维。语言作为思维的工具,只有具有思维活动,只有在思维过程中运用才有存在的意义,如果没有思维活动,没有思维活动的结果和认识活动的成果,无所谓交际和思想,语言作为交际的工具也就失去了存在的价值。所以语言和思维是相辅相成的,二者各以对方为存在条件。
四、语言和思维的区别
抽象思维与语言有密切关系,不能把语言和思维完全等同起来。
1.语言是思维的工具,是物质的,而思维是使用工具的主体,是一种精神活动。因为语言的所有单位——语素、词、词组、句子等,都是以声音为物质外壳的,思维作为大脑的特质是观念的,它没有物质性,没有质量、重量、长度等。2.语言和思维的构成方式不同,且构成形式并非一一对应。思维的组成成分是概念、判断和推理,它是按照逻辑规律构成不同的判断来进行推理的;语言是由语音、词汇和语法组成的,语言是运用词语和语法规则构成种种不同的句子。3.语言与思维的生理机制不完全等同。人大脑的左半球是掌管语言和抽象思维的,被称为“优势半球”。而人脑的右半球则是掌管形象思维和直观动作思维的。语言的生理机制在左半球,而思维的生理机制与左右半球都有关。
4.语言具有民族特点而思维是全人类共同的。这是语言和思维最根本的区别。思维是大脑的功能,人类大脑的生理构造都是一样的,没有民族性,因而大脑的功能——思维能力也没有民族性,全人类一样。但是由于思维的方式不同,所有语言具有民族性特点。
五、如何理解语言符号的任意性
1.语言符号的任意性,即语言符号的音和义的结合是任意的,它们之间没有什么必然的、本质的联系.完全是使用语言符号的社会约定俗成的。2.语言符号任意性的具体表现
(1)音义的结合是任意性的,完全是约定俗成的。
(2)不同语言有不同的音义联系,汉语的语音形式和英语的语音形式不相同。
(3)不同语言音义联系不对等,如long,汉语表示“龙”意义,英语表示“长”。(4)同一语言的音义关系也有任意性,如同样的事物在有不同的读音。3.语言符号的强制性
符号的任意性特点是就创制符号时的情形来说的,指最初用什么样的语音形式来表示什么样的意义内容是任意的。但是语言符号一旦进入交际,也就是某一语音形式与某一意义结合起来,就具有了强制性,谁也不能任意改变它。六.语言的层级系统及特点
(一)语言的层级系统:语言是一套层级装置,这套层级装置包括两层三级。1.底层是一套音位,一种语言的音位是有限的,这些有限的音位按照一定的规则进行组合而构成语音,基本上就能满足意义表达的需要,构成语言符号。
2.语言的上层是音义结合的符号和符号序列。第一级是语素,它是语言中音义结合的最小结构单位,是构词材料;第二级是词,它是造句材料;第三级是句子,它是交际的基本单位。
(二)语言层级系统的特点
1.语言的上层和底层之间有质的区别。底层语言单位(音位)只是符号的形式,本身没有意义;而上层语言单位则既有形式,又有意义。所以,从音位到语素具有质的飞跃(音义结合)。
2.下一级语言单位与上一级语言单位有量的区别。任何语言中音位都是很少的,一般只有几十个。到语素这一级,数量多达几千。
3.在语言底层和上层中,语言单位都是通过一定的组合规则生成的。通过一定的组合规则,可将上一级语言单位分析为若干下一级语言单位的组合。整个语言层级装置的奥妙就在于以少数有规则地组成多数,一级一级地翻番增量,就可以从几十扩大到无穷。
七.如何理解音位的定义
音位是特定的语言或方言中从语音的社会功能角度划分出来的具有区别意义作用的最小的语音单位。1.辨义功能
音位是从社会功能角度划分出来的具有区别意义作用的语音单位,音位的这种区别意义的作用叫做“辨义功能”。凡彼此的差别能起区别意义作用的音素,就属于不同的音位。如:[]和[]不属于同一音位,[a]、[A]、[]是一个音位,2.音位是具有辨义功能的最小的语音单位
所谓“最小的”是指从中不能再切分出更小的语音单位。如汉语普通话的[A]、[an]、[]具有辨义功能,切分成更小的语音单位:[]、[A]、[a]、[]、[]、[],其中[]、[]、[]属于一个音位。
3.音位总是属于特定的语言或方言的
音位总是属于特定的语言或方言的,总是特定的语音系统的成员,不存在超语言或超方言的音位。每种语言或方言的音位都形成一个具有自己特点而不同于其他语言或方言的系统。处于不同系统中的音位是各不相同的。
1.不同的语音系统各有不同的音素,因此具有不同的音位。
英语有舌叶辅音音位//、//、/ /、/ /,汉语普通话则没有。2.相同的音素在不同的系统中所起的作用不一定相同,因而不同语言或方言表面上相同的音位实际上并不对等。普通话里[a]和[]的差别不能区别意义,它们同属于/a/;法语里 [a]和 []的差别能够区别意义,它们属不同音位。
八、归纳音位的基本原则 1.对立原则
对立关系是指不同的音素可以出现在相同的语音环境里,它们的差别会引起语素或词的语音形式的改变,进而区别语素或词的意义。处在对立关系之中的音素都具有辨义功能,因而分属不同的音位。“度”[51]—“兔”[51]—“怒”[51]—“路”[51]中的[][][][]4个音素出现在相同的语音环境([ 51])中,具有区别词的语音形式和意义的作用,它们分属4个不同的音位。如果不同的音素出现在相同的语音环境中,不能区别词的语音形式和意义,那么它们是非对立的关系。“爸”[A51]读成[A51]意义没有改变。
2.互补原则
互补关系指几个不同的音素各有自己出现的环境,它们从不在相同的语音环境中出现。具有互补关系的几个音素在相同的语音环境里是互相排斥的,因而不能起区别意义的作用,把它们归并为同一个音位,使它们成为这个音位的几个条件变体。如,在英语里,[]和[]也各有出现环境,如sport和port,[p]只出现在[s]后,读成不送气音,[]只出现在词的开头,读送气音。[p][]出现的位置不会相同,它们没有区别词的语音形式和意义的作用。因此可以把它们归入同一个音位 / /。互补关系是归并音位的一个重要原则。3.语音相似原则
所谓语音相似,是指说某种语言的那个语言社团的人们感觉若干音素相似(发音部位、方法,以及舌位、唇形等比较接近)。几个处于互补位置上的音素是否可以归并为一个音位,还要看它们在发音上是否相似。既互补而又语音相似,才可以归并为同一个音位。例如[a]、[A]、[]、[]、[]不但互补,而且在语音上也相似,不区别意义,就可以认为它们是同一音位。
九、语义民族性的含义和表现
由于不同的民族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有所不同,对客观事物的概括和分类也会存在着差异,因而不同语言的语义也会有所不同,这就是语义的民族特点。
1.词语的理性意义方面。不同的民族语言会有所不同,因为用什么样的语音形式固定词义,完全由不同民族约定俗成,因此在两种语言中,词义上完全对应的词语不是很多。汉语用“哥哥”、“弟弟”,英语用brother表示哥哥或弟弟。
2.词语的非理性意义方面。说不同语言的人有时对同样事物会作出不同的主观评价,反映在词义上,形成了不同的感情色彩。如汉语的“狗”与英语的dog,两个词的理性意义基本相当,但感情色彩有很大的差别。
3.词语的多义化过程方面。各个民族的生活环境、劳动条件、风俗习惯、历史文化背景、思维方式等具有不同的特点,英语的“cat”本来指“猫”,后又衍生出“心地恶毒的女人”的意思,而汉语的“猫”则没有衍生出这种意思。
十、举例说明义素分析的价值。
1.义素分析可以清楚、简洁地说明词义的结构,便于比较词义之间的异同,便于揭示近义词、反义词等词义关系。
高:[+距离、+离地远]
低:[+距离、-离地远 ] 2.义素分析还有助于说明词语组合的语义限制条件。
语言中词与词的组合不是任意的,必须遵循一定的组织规律,而且要受到语义的制约。例如,“我喝饭”是病句,它虽合乎“主动宾”的结构,属于语义搭配不当上。“喝”的语义是“把液体咽下去”,其宾语须具有[+液体]的义素。3.有助于解释句法歧义现象。义素分析法的成功运用解决了“台上坐着主席团”这个长期争论的语法难题。
4.义素分析可以使语义的描写形式化,因而对机器翻译、人机对话等自然语言的计算机处理具有重大的意义。例如亲属称谓的词语义特征(义素):男性或女性、直系或旁系。这些义素分别用符号的正反来代表。如以A代表男性,A代表女性,B表直系,B表旁系。
十一、词语搭配的语义条件限制
词语搭配的语义条件限制是多方面的。1.要符合现实的理据。
语言中有些词语和词语的组合,如“月亮吃月饼”虽然合乎语法规则“主—动—宾”(名+动+名),但却违反了客观现实中的实际情况。2.词语的搭配还要合乎语言表达(社会使用)的习惯。
有些词语的搭配,很难从情理上加以解释,这只是跟社会成员使用语言的习惯有关。比如汉语的“繁重”和工作任务相配,“沉重”和实物或心绪相配。3.受语义场中其他成员的制约。
处于同一语义场中的成员,它们之间是相互制约的。北京话中“吃”的对象只限于固体食物,只能和表示固体食物的词语搭配;而上海话中的“吃”的对象除了固体食物之外,还包括流体食物、液体饮料(如“吃粥”、“吃酒”等)。4.受词义的附加色彩和修辞需要的制约。
词义组合不但要求逻辑事理前后一致,还要求感情褒贬、语体风格等相一致。例如带褒义的词不能用于贬义,常用于口语的词不大和书面语词相配等。
十二、社会的发展是语言发展的基本条件(语言发展的外因)
语言是社会成员之间最重要的联系纽带,是人类组成社会的条件之一,因而它和社会的发展有密切的关系。1.社会的进步推动语言的发展
(1)社会的进步带来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生产关系的改变以及社会生活各方面的变化,新事物、新概念不断出现,这些都要求语言不断产生各种各样的词语来适应交际的需要。
(2)社会的进步带来了人的思维的发展,人类的思维变得越来越复杂、精密。而思维的发展则促进了语言的发展,使语言表达在形式上更多样化,在结构上更严密,在表意上更精确,在效果上更趋向完善。2.社会的分化和统一推动语言的发展
(1)社会的分化和统一会推动语言的分化和统一,语言随着社会的分化而分化,随着社会的统一而统一。社会出现地域分化时 形成不同的地域方言。
(2)在一个社会的内部会形成不同的社会集团,产生社群分化。如知识分子说的话不完全同于工人所说的话,年轻人说的话不完全同于老年人所说的话。
(3)如果不同的社会之间交往增多,也会使不同语言或地域方言之间的相互影响得到加强,其间的差异逐渐减少,语言也就会逐渐趋向统一。普通话。3.社会的接触推动语言的发展
随着社会的发展,不同的社会、民族之间的接触频繁起来,各方面的交往越来越多,必然引起从而引起语言的变化,推动语言的发展。五四以来的西学东渐。
十三、语言发展的内因
1.语言发展的内因是语言结构各要素的相互影响引起语言的发展。2.从系统论的观点来看,语言系统下面的子系统及其要素处在对立统一的关系之中,相互间呈现出一种平衡的状态,它们分工合作,构成一个严密的系统。如果其中的某个要素因某种原因发生了变化,破坏了原有的平衡,那么系统内部有关的要素就会重新调整相互间的关系,使其达到新的平衡。
3.例如,古代汉语词语结构以单音节为主,而现代汉语词语结构以双音节为主。这种词汇系统的变化,却是由语音系统的变化引起的。在古汉语中,语音系统比较复杂,如塞音、塞擦音等声母有清浊之分,声调分平、上、去、入,韵尾有两套:-m、-n、-ŋ 和-p、-t、-k,因而单音节词之间可以保持有效的区别。
而汉语大量双音节词的产生又引起了语音、语法的一系列变化,如轻声、儿化的出现,一些实词的词缀化以及构词规则的复合化等。
十四、语言发展的特点
渐变性和不平衡性是语言发展的两大特点。
1.渐变性。指语言是逐步发展演变的,不允许采用突变的方式发生巨大变化。(1)语言是人类须臾不可脱离的工具,这一根本属性决定它必须是稳固的,不能以突变的方式演变和发展,否则社会的交际活动难以顺利进行。
(2)社会在不断发展变化,这又促使语言要满足社会交际的需要,而不断发展。例如“网吧”、“网虫”就是随着网络技术发展出现的新词汇。
(3)稳固和发展这两个互相对立的要求决定了语言一方面不能不变,一方面又不能变得过于急剧。语言只能以渐变的方式来进行变化。
又如“他”由先秦的无定代词演变成第三人称代词则经历了大约一千多年。2.不平衡性。不平衡性是指在语言系统的各个要素之间以及在不同的地域之间,语言发展的速度和方向是不一致。
(1)语言系统内部各个组成要素发展变化的速度不平衡。(2)同一组成要素内部各组成成分之间的发展速度也不平衡。(3)语言在不同地域的发展速度和发展方向不一致。
十五、语言融合的社会条件
语言融合是在一定的条件下发生的,在语言融合过程中,哪一种语言在竞争中获胜而取代对方,也是由相关的因素决定的。
1.主观条件 :统治者推行语文政策来学习语言,使得语言融合成为现实。如北魏孝文帝推行的汉化政策就是典型的例子。2.客观条件
(1)社会历史条件。在民族融合过程中,一种语言能够替代其他语言主要取决于语言使用者在经济、文化发展水平和人口数量上的优势,语言使用者在政治上的统治地位并不是决定的因素。如少数民族政权被汉化。
(2)各民族的杂居。同人口数量占优势的民族生活在同一地区,形成杂居的局面,在一个较长的时间内保持密切的联系。例如鲜卑族鲜卑语才逐渐被汉语替代。
十六、说明语言接触的具体表现形式。
1.语言成分的借用与吸收。不同语言之间相互影响一般总是从引进借词开始,语言成分的借用与吸收是语言接触最常见的现象。说法语的日尔曼人曾长期占领和统治英格兰,在长期的接触和交往中,英语从法语中吸收了大量的语言成分。2.出现双语现象。使用不同语言的人如果在同一个社会杂居,还可能产生双语现象。例如,我国广西壮族自治区,由于壮族人长期和汉族人生活在一起,大部分壮族人都是壮语和汉语的使用者。
3.出现语言融合现象。在一定历史条件及长期的发展过程中,不同民族的接触和融合还会出现语言融合现象。例如 鲜卑族的统治者提倡鲜卑人学习并使用汉语,结果汉语取代了鲜卑语,成为鲜卑族和汉族共同的交际工具。4.出现语言的混合。
(1)在不同语言频繁接触的地区,会出现语言混合现象。例如,在旧上海外国商人聚居的地方出现的混杂着汉语成分的“洋泾浜英语”。
(2)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洋泾浜语有可能转变为“克里奥耳语”被当作母语来学习和使用。例如,海地有以法语为基础的克里奥尔语。
第四篇:英语语言学概论期末复习
第一章 绪论
1.1 什么是语言
1.2语言的性质
(1)语言具有系统性(systematic)(2)语言是一个符号系统
语言符号是一种象征符号。
(3)语言符号的任意性(arbitrariness)与理据性(motivation)(4)口头性
(5)语言是人类特有的(6)语言是用于交际的
寒暄交谈(phatic communion)马林诺夫斯基提出的,认为语言除了用于表达思想、交流感情外,还可以用语言营造一种气氛或保持社会接触。这种不用于表达思想、交流感情的语言使用,叫寒暄交谈。
1.3语言的起源
1.4语言的分类
1.4.1系属分类(Genetic Classification)
历史比较语言学通过比较各种语言在不同时期语音、词性、曲折变化、语法结构上的相同特点来建立语言族系。
将语言分为语系(family)——语族(group)——语支(branch)——语言
英语、德语属印欧语系日耳曼语族西日耳曼语支。法语属印欧语系罗曼语族中罗曼语支。
汉语属汉藏语系汉语族。
1.4.2 类型分类(Typological Classifacation)根据词的结构类型,可分为
(1)孤立语(isolating language)又叫词根语,一个词代表一个意思,缺少形态变化,语序和虚词是表达语法意义的主要手段。汉语是典型的孤立语。
(2)粘着语(agglutinative language)简单词组成复合词,而词性和意义不变。在词根前、中、后粘贴不同的词缀实现语法功能。日语、韩语、土耳其语是典型的黏着语。
(3)屈折语(inflectional language)词形变化表语法关系的语言。英语是不太典型的屈折语。
(4)多式综合语(polysynthesis language)把主、宾和其它语法项结合到动词词干上以构成一个单独的词,但表达一个句子的意思。因纽特语是典型的多式综合语。根据句子的语序类型,可分为SVO、SOV、OSV、OVS等
1.5语言的功能 1.5.1 一般功能
1.5.2元功能(metafunction)
1.6什么是语言学(linguistics)1.7语言学中的重要区分
(1)语言(langue)和言语(parole/langage)
索绪尔对语言和言语作出了区分。认为,语言是一个言语集团的所有成员共享的抽象的语言系统。言语是语言在世纪使用中的实现。语言是习惯、规则,而言语是对习惯、规则的具体运用。语言是抽象的、稳定的,而言语是具体的、变化的。索绪尔认为言语是纷繁多变的,容易引起混乱,无法穷尽的语言事实对于系统的语言研究是很困难的,语言学家应该从纷繁的言语中抽象出规则,并将其作为语言学研究的主题。即作为科学的语言学研究的对象应该是语言,而不是言语。
(2)规定(prescriptive)和描写(descriptive)
如果一种语言研究是描写和分析人们实际使用的语言,那就是描写性研究。如果一种语言研究的目的是为人们如何正确使用语言制定规则,告诉人们应该怎么说,不应该怎么说,那就是规定性研究。在语言学史上的传统语法时期,语言研究的规定性的。现代语言学多为描写性研究。语言研究是描写还是规定是区别现代语言学和传统语法的重要标准。
(3)共时(synchronic)和历时(diachronic)
在某一个时间点上对语言进行描写时共时研究;在某一个时间段内对语言的描写则是历时研究。共时是历时的基础,历时是共时的延伸。只有在对一种语言的各种共时状况都成功研究之后,才能对其历史发展中的变化进行研究。即索绪尔认为共时研究应限于历时研究。
(3)组合(syntagmatic)和聚合(associative)
索绪尔认为,语言的能指和所指之间的关系时任意性的,所以很难单独解释每一个符号的意义,而必须从符号与符号之间的关系来了解符号的价值。组合关系结构的要素之间的关系,是水平关系(链条关系)。聚合关系时一个结构中某个特定位置上可以互相替换的各要素之间的关系,是垂直关系(选择关系)。组合是个语言要素之间的排列,聚合是各语言要素之间的选择。
(4)语言能力(competence)和语言运用(performance)
语言能力和语言运用是美国语言学家乔姆斯基(Chomsky)在《句法理论要略》中提出的一对概念。语言能力指一个理想的语言使用者关于语言规则系统的潜在语言知识。语言运用则指在语言交际中这种语言知识的实际使用。一个语言使用者具有一套内化的语言规则,这套规则使他能够说出和理解无限多的句子并能够辨别句子是否合乎语法,是否具有歧义。每一个理想的语言使用者的语言能力都是完美的、稳定的,具有普遍性。而语言运用则是不完美的、易变的,具有偶然性。
索绪尔的语言和言语的区分与乔姆斯基的语言能力和语言运用之间的区别在于。索绪尔的语言是一个社会的观点,认为语言是社会的产物,是适用于一个言语集团的一套约定俗称的习惯和规则。乔姆斯基的语言能力是个人大脑的特征,是一个心理学的观点。
1.8语言学的运用
第二章 语音和音系
2.1 语音及语音学 2.1.1什么是语音 2.1.2语音学及其研究对象 2.1.3语音学的分支学科
2.2 发音
(1)发音器官
(2)音素(phone)
音素是从音质的角度划分出来的最小语音单位。音素分为元音音素和辅音音素。
2.3 国际音标(International Phonetic Alphabet——IPA)
国际音标是1888年由国际语音学会创制的,用来记录一种未知语言语音的符号系统。国际音标的原则是“一个音素,一个符号;一个符号,一个音素”。
国际音标标音有宽式标音(broad transcription)和严式标音(narrow transcription)两种。宽式标音是音位标音,严式标音是音素标音。
2.4英语的元音和辅音 2.4.1元音 2.4.2 辅音
2.5音位
2.5.1什么是音位
2.5.2归纳音位的方法和原则
2.6 最小对立对(minimal pairs)
2.7区别性特征(distinctive features)
2.8 序列限制规则(sequential constraints)2.8.1什么是序列限制规则 2.8.2英语中的序列限制规则
若词的开头是l或r,则其后必为一个元音。除部分叹词外,每一个词至少要有一个元音。三辅音序列通常为:S+清塞音+流音
2.9 音节(syllable)2.9.1英语的基本音节结构
节首(onset)+节峰(peak/nucleus)+节尾(coda)2.9.2英语的音节结构特点
(1)一个音节必须要有一个节峰。
(2)节峰通常由元音充当。最小的音节是单个元音。
(3)节首辅音和节尾辅音都可省略。首辅音可出现1-3个,节尾辅音可出现1-4个。(4)一个音节有节尾辅音,叫闭音节(closed syllable)。(5)一个音节没有节尾辅音,叫开音节(open syllable)
(6)英语中有闭音节词,也有开音节词,但充当开音节节峰的只能是长元音和双元音。2.10 重音(stress)
2.11 声调(tone)
2.12 语调(intonation)
第三章 形态学和词汇
形态学(morphology)是语法学的一个分支。它研究词的内部结构和构词规则。
3.1词和词类 3.1.1什么是词
词是“最小的自由单位”(Bloomfield),即词是语言中能够独立运用的最小单位。
3.1.2词类(word classes)
(1)开放词类(open class)和封闭词类(closed class)封闭词类:介词(preposition)、限定词(determiners)、代词(pronouns)、连词(conjunctions)、情态动词(modal verbs)、基本动词(primary verbs)开放词类:名词(nouns)、实动词(lexical verbs)、形容词(adjectives)、副词(adverbs)
(2)变化词(variable words)和非变化词(invariable words)
根据词形是否呈现出有规律的变化,把词分为变化词和非变化词。变化词:名(数)、代(性、数、格)、动(时体)、形(级)、副(级)非变化词:连、介、叹词等
(3)词汇词(lexical words)和语法词(grammatical words)
根据词的功能,把词分为表达词汇意义的词汇词和无词汇意义,只有语法功能的语法词。
词汇词:名、动、代、形、副、数 语法词:连词、介词
(4)实词(cotent words)和虚词(empty/function words)
根据词所表达的意义,分为实词和虚词。实词指那些具有词汇意义的词,虚词只表语法关系。实词表达语言的主要内容,虚词则从语法角度把它们连接起来。实词即词汇词,虚词即语法词。
3.2 形态(morpheme)
3.2.1词素/语素
语素是语言中最小的音义结合单位(不能再拆分)。一个语素可能是一个完整的词,也可能使一个词缀(affix)。
3.2.2 语素变体(allomorphs)
同一语素在不同的构词环境中会有不同的形式,这些不同的形式就是语素变体。语素变体可分为:
(1)语音条件变体:变体的选择由基础词的语音形式决定。如:英语中的复数的语素变体有[s](pests)、[z](dogs)、[iz](houses),动词过去式的变体有[t](stopped)、[d](played)、[id](wanted)
(2)语素条件变体:变体的选择由基础词的词汇形式决定。如:英语中的不规则复数、不规则的动词
3.2.2 语素类型
(1)自由语素(free morpheme)和粘着语素(bound morpheme)根据语素是否可以独立使用,可以分为自由语素和黏着语素。·自由语素是可以独立成词的语素。如:teach ·粘着语素即词缀(affix),通常要附着在其他语素上。有前缀(prefix),如:un-、in-、dis-;中缀(inffixes),如men、mice、feet;后缀(suffixes),如:-er、-ed等。
(2)屈折语素(inflectional morpheme)和派生语素(derivative morpheme)
粘着语素可根据是否构成新词分为屈折语素和派生语素。
屈折语素:对一个已有的词汇项提供更多的语法信息。英语中多为后缀,如-s、-ed 派生语素:指完全创造一个新词的语素。英语中的前缀和部分后缀,如-er、dis-
3.3 屈折与构词
3.3.1屈折(inflection)
指区别统一词汇单位不同语法形式的任何形式或形式改变。屈折是语法关系的标志,这个关系是通过添加词缀实现的。添加对象往往是名、动、代、形等实词。词缀只表示数量、人称、体、格、语气、时态等语法关系。不改变被添加成分的语法范畴。
3.3.2 构词法(word-formation)
3.4 词位(lexeme)
3.5习语(idioms)和谚语(proverbs)
第四章 句法
句法是一个由一套数量有限的抽象规则组成的系统。这些抽象规则成为句法规则,根据句法规则,不同的单词组合在一起产生符合语法的句子。
句法学是研究语言中词组合成句子的规则。它研究句子结构成分之间的相互关系和组成句子序列的规则。
句子语言中最大的语法单位。
4.1句子结构
4.1.1句子的线性排列:传统语言学认为,当说出、听到或读出、写下一个句子时,句中的词单位是按照线性排列在一起的。
4.1.2等级结构(hierarchical structure):布龙菲尔德(Bloomfield)认为,句子的结构不仅仅是线性(linear)的,而且是等级结构,有些词之间的相互关系比其他词之间的关系更密切。4.1.3直接成分分析法
(1)成分(constituents):整个句子和名词词组、动词词组都叫做结构。单词叫做成分。直接成分(immediate constituents)是直接谓语结构体层面之下的成分,最后一层的成分即语素,叫最终成分(ultimate constituents)。(2)直接成分分析法(immediate constituents)
美国结构主义语言学派的句子分析方法,是对句子句法结构组合形式层次性的分析,把句子的各个部分不断一分为二知道不能再切分为止。也叫层次分析法或二分法。直接成分分析法的缺点:不是所有结构都能被分为两部分(3)用直接成分分析法分析歧义句
4.2内向结构和外向结构
4.2.1内向结构(endocentric constructions)
又叫向心结构。是一个其分布功能可以等于其中一个充当助词或中心词的成分的结构,也叫主词结构(headed construction)。一般说来,名词短语、动词短语、形容词短语和副词短语都是内向结构。
根据内向结构中主词的数量,又分为从属内向结构和并列内向结构 ·从属内向结构(subordinate endocentric constructions):凡是结构中只有一个支配性主词,其他成分为该主词的修饰成分,这样的结构成为从属内向结构。·并列内向结构(coordinate endocentric constructions):凡是结构中有一个以上句法地位相等的主词,互不依靠,这样的内向结构成为并列内向结构。
4.2.2外向结构(exocentic constructions)
指一个其分布功能不等于它的任何一个成分,没有明显主词或中心词的结构。如:介词短语、条件从句、简单句等。
4.3 句子结构类型
4.3.1简单句(simple sentence)包含一个主谓结构,能够独立作为句子的单句。
4.3.2并列句(coordinate/compound sentence)又叫复合句。是由and、but、or之类的连词连接在一起的两个单句组成的句子。两个单句的地位相同,都可以作为独立单句存在,一个不从属于另一个,它们的关系是并列的。
4.3.3复杂句(complex sentence)包含两个以上的单句,其中一个可以包含在另一个句子中的句子。复杂句的两个单句语法地位不平等,一个从属于另一个,被包含或从属于另一个单句的句子通常叫做子句/从句(the incorporated/subordinate clause/embedded clause),包含或主导子句的句子叫做主句(matrix clause)。
子句在主句中相当于一个语法单位,可以充当主、宾、同位语和状语。主句和子句之间往往有一个从属性的连接词(subordinate),它不仅标志着子句的开始,还显示子句在主句中的功能。
4.4语法范畴
通过语法形式表达出来的语法意义的类别叫语法范畴。语法范畴是同类的语法意义的进一步概括。
(1)数(number)
是表示客观对象数量的范畴,指把所指从一个和多于一个中区别开来的曲折范畴。英语中有数量范畴的有名词、动词、人称代词、指示代词。(2)性(gender)
指依照性别把名词分成不同类别的语法范畴。语法性(grammatical gender)不等同于自然性(natural gender)。
英语中具有性范畴的是名词、人称代词。(3)格(case)
即用词性变化表达名词、代词在短语和句子中跟其他词发生的种种关系。原始印欧语有8个格,现代英语中只有主格、宾格和属格。(4)时(tense)和体(aspect)
时态:表明相对于说话时刻,事件所发生的时间的曲折范畴。是以说话时为基准的句子所表事件、命题所在的时间位置。(客观)
体:相对于具体时间段而言,是区分时间地位的动词范畴的总称。“观察时间进程中事件构成的方式。”(主观)
4.5转换生成语法(transformation-generative grammar)
1957年,乔姆斯基(Chomsky)提出转换生成语法(transformation-generative grammar),简称TG。
4.5.1转换和生成
TG提供一个描写人类语言的模型。TG试图找到一个规则系统,这个规则系统能够反映某种个语言的母语人形成合语法的句子的语言能力。
“生成”:提供可以被用于生成合语法的句子的规则。“转换”:基本的句子可以被转换为同义的短语或更复杂的句子。
4.5.2表层结构和深层结构
根据TG的理论,每个句子都由两个层次的结构组成:
·表层结构(deep structure)是语言的形式结构,转换后的阶段(a post-transformational stage),是在交际中直接可见的句子的真实形式。——语音 ·深层结构(surface structure)是思维形态结构,转换前的阶段(a pre-transformational stage),是相对抽象的句子结构。——语义
语言的生成,是心理上的认知(深)经过一个投射、衍生的变化过程(转换)演化成具体的语言形式(表)的过程。
4.5.3短语结构规则
乔姆斯基的TG追求用一种高度抽象的形式化原则来揭示人脑模糊的语言生成机制,这就要求对句子的各种组成成分进行形式表达。
句子的结构表达式(改写规则):S——NP+VP(句子S改写为名词短语NP和动词短语VP)
在成分结构树形图中,一个成分包含所有的在其下的小成分,每个分支点叫节点(node),节点与每个成分的句法范畴相对应,成为短语标记(phrase marker)
4.5.4移位
NP移位(NP-movement)被动句是主动句经过NP移位产生的。
WH移位(WH-movement)主要发生在wh-问句中,陈述句变疑问句经历了wh-移位。
第五章 语义学 语义学(Semantics)是研究语言意义(词的意义和句子意义)的科学。5.1意义理论
5.2 Leech 的七大类意义
5.3 歧义(ambiguity)
5.4 研究语义的三种方法
5.4.1语义三角形理论(semantic triangle)
该理论是由Ogden和Richards提出的。指一个词的符号代表的事物,通过利用“概念” 在语言使用者的大脑中和这个词的形式相联系,即词语所指事物间没有直接关系,而是以概念为中介的。
5.4.2刺激——反应论(stimulus and response theory)
以布龙菲尔德为代表的行为主义语言学家认为:一个语言形式的意义是说话者在一个特定语境中说出这个语言形式,这个语言形式在听话者身上引起了反应,这个反应就是这个语言形式的意义。
S——r„„s——R 刺激反应论的优点在于用动态的视角研究语义产生的过程,重视语言行为和语言效果之间的联系。缺点在于:并不是所有的词语都能引起反映;对于同一个语言符号,来自不同文化圈,甚至同一文化圈的人也可能有不同的反应。
5.4.3 Fries对意义的区分
5.5 语义场和语义关系
5.5.1语义场(semantic field)
语义场理论是20世纪30年代发展起来的。语义场理论认为,语言的词汇不是简单的独立词项的列表,而是组织成一些区域,即“场”。场内的词以各种方式互相联系互相定义。
单个词的意义依赖于相同词汇、概念场中的其它词的意义。同一个语义场的词语是在同一个语义要素支配下组成的。同一个语义场的词语互相依存、互相制约,一个词词义范围的扩大或缩小会影响周围的词语。
5.5.2语义关系
(1)同义关系(synonymy)
意义相同或相近的词之间是同义关系。具有同义关系的词叫同义词(synonyms)。绝对同义词(absolute/true synonyms)意义完全相等,在任何时候都可以替换的词。严格说来,语言中并不存在绝对同义词。
相对同义词(relative synonyms)概念意义相同,内涵意义的某一个方面(来源、搭配意义、情感意义、语体意义、语义程度等)有细微差别的词。
(1)反义关系(antonymys)
意义相反或相对才词之间是反义关系。具有反义关系的词叫反义词(antonyms)。·互补反义词(complementary antonyms):意义上绝对矛盾,对一个的否定意味着对另一个的肯定,非此即彼,非彼即此。如:alive——die ·等级反义词(gradable antonyms)具有可插入中间状态特性的反义词,等级是程度问题。等级反义词的语义两极相比较而存在,具有语义的相对性。如:hot——cold ·关系反义词(relational opposites):指语义关系既相互对立,又相互依存,一项词义的存在以另一项词义的存在为前提的反义词。行为活动的反向对立:come——go 社会关系的反向对立:husband——wife 空间或时间的反向对立:above——below
(4)上下义关系(hyponymy)
词的含义间有特殊——一般的语义关系。即“x是y的一个种类”。意义上抽象的词叫上义词(superordinate),意义上具体的词叫下义词(hyponyms)。同一组下义词地位相同,相互之间成为并列下义词(co-hyponyms)。
(5)整体部分义关系(meronymy)
词的涵义有整体——部分关系。即“x是y的一部分。”
5.6一词多义与同音/同形异义 5.6.1一词多义(polysemy)
5.6.2同音/同形异义(homonymy)
5.7语义分析(semantic analysis)
5.7.1成分分析(componential analysis)
结构主义语言学家提出的一种分析词汇意义的方法,依据这种方法,所有实词的意义都可以分解成比词更小的“语义特征”(semantic features)和“语义成分”(semantic components)。语义成分分析就是从一组意义相关的词语中抽取其共同特征的方法。这些共同成分就是语义成分,或称义素(semes)。语义成分分析法借鉴音位学中区分音素和语音区别性特征的方法,对词的意义构成也进行切分。语义成分分析法用大写词表示语义成分,用+表存在,-表相反。
语义成分分析法的优点在于能够揭示词的语义关系(同义、反义、上下义)。能够判断词语搭配是否合理,判断句子意义能否被接受。局限在于语义特征的数量限制、语义特征的提取具有较强的主观性,并且二元分析对语义的复杂性来说有很大局限,还可能有循环定义之嫌。
5.7.2述谓分析(predication analysis)
述谓分析是又Leech提出的一种分析句子语义的手段。
述谓分析结构中,述谓结构(predication)是基本单位,它是对一个句子的抽象概括。一个述谓结构包含论元(argument)和谓词(predicate)。论元是与谓语有直接语义关系,并受谓词支配的语义成分,是述谓结构逻辑上的参与者,一般是一个句子中的名词性成分。谓词是对论元的述说,或者陈述一种与轮原件的逻辑关系。句子的语法形式不影响述谓。
根据论元的数量,将述谓结构分为
单位述谓结构(one-place predication)双位述谓结构(two-place predication)三位述谓结构(three-place predication)缺位述谓结构(no-place predication)。
第六章 语用学和语篇分析
语用学是从功能的角度研究语言使用。它关注语篇中意义如何从说者/作者传递到听者/读者的规则。是研究特定语境中的话语生成与话语理解的。语用学所关心的是说话人(或写作者)所传递的和听话人(读者)所理解的意义。
6.1语用学和语义学的区别
语义学关注的是语言本身的意义,即抽象的、内在的、语言本身的特性——句子意义。语用学关注的是不能直接仅从语言本身得出的意义,而是交际过程中语言意义的表达和理解——话语意义。
6.2言语行为理论(speech act theory)
言语行为理论是语用学中的重要理论之一,最早由20世纪50年代后期英国哲学家Austin提出的。传统上,哲学家们认为句子要么是陈述一个事实,要么是描述一个事实。哲学家们所关心的是如何验证某一陈述是真实的还是谬误的。
Austin认为,语言除了表述作用外,还有多种多样的非表述作用。语言的用途不应该仅仅是陈述事情,语言常用来“做事情”,语言交流的基本单位不是语句,而是通过这一语句引起的言语行为,每一语句都可以引起一定的言语行为。
表述句(constative)断言或陈述事实,描述状态、报到事态,是可验证的。(言有所叙)施为句(performative)不是报道、描述和表述功能,而具有实施某些行为的功能,是不可验证的。(言有所为)
言语行为理论认为,说话人在说话同时实施了三种行为:
·言内行为(locutionary act)指说话这一行为本身。说出词、短语和句子的行为,它是通过句法、词汇和音位等来表达字面意义的行为。(以言指事)
·言外行为(illocutionary act)是表达说话者的意图的行为,即说话本身也可能正在做出允诺,提出警告,是在说某些话时所实施的行为。(以言行事)
·言后行为(perlocutionary act)是通过某些话所实施的行为,或将某些话所导致的行为,它是华语产生的后果或引起的变化。(以言成事)
言内行为是通过说话表达字面意义,言外行为是通过字面意义表达的说话人的意图,说话人的意图一旦被听话人领会,便可能带来后果或变化,这便是言后行为。
实现言语行为的条件:根本条件、命题内容条件、预备条件、真诚条件。
6.3间接言语行为(indirect speech act)
6.3.1直接言语行为(direct speech act)和间接言语行为(indirect speech act)
1975年,塞尔(Searle)以Austin的言语行为理论为基础提出直接言语行为和间接言语行为的区分。直接言语行为通过话语直接表达话语意图的言语行为。间接言语行为通过话语间接表达话语意图的言语行为。即通过实施某一种语言行为来间接地实施某一种言语行为。
6.3.2规约性间接言语行为和非规约性间接言语行为 ·规约性间接言语行为(conventional indirect speech act):指对“字面意义”作一般性退单而得出的间接言语行为。即根据句子的句法形式,按习惯可以立即推到出间接的“言外行动”。这类行为就是那些已经被约定俗成地表达了的间接言语行为,而且已经形成一种习惯用法或语言形式。其主要特征是:它的间接言外行动在某种程度上已经固定在语言形式之中,并未人们普遍接受。如:疑问表请求。
·非规约性间接言语行为(non-conventional indirect speech act)要依靠预警和说话双方共知的语言信息来推到,因此较复杂和不确定。它更多地取决于互知的背景信息和所处的语境,在这种言语行为中,人们所使用的间接言语行为句并不是间接言语行为的习惯表达方式,因而说话者的用意与其所使用的语句的字面意义之间关系较复杂,较不固定,而且因不同的语境而异。非规约性的间接言语行为比规约性间接言语行为的间接程度更大,听话人必须做出正确的推理才能理解说话人的意旨。
6.4合作原则
Grice提出的一个关于指导会话行为的原则,这个原则的内容包括一个合作原则和四个合作准则。
合作原则指在言语交际过程中,谈话双方应当有一个共同的谈话目的,在这个共同的谈话目的的基础上进行合作。合作准则
·数量准则(Quantity Maxim)交谈中应包含交谈目的所需的信息,并且不超出所需信息。·质量准则(Quanlity Maxim)说话要真实,不说自知不真实的话或缺乏足够证据的话。·关联准则(Relevant Maxim)说话要贴切,要与谈话目的有关联,不能答非所问 ·方式准则(Manner Maxim)说话要清楚明白,避免晦涩和歧义。
会话含义即隐涵意义是说话人在遵守合作原则的前提下,故意违反某些合作准则而产生的言外之意。
常规的会话含义具有四个特征:可推理性、可取消性、开放性、不可分离性。
6.5礼貌原则
6.5.1面子理论(Facing theory)
也叫面子保全论(Facing saving theory)。20世纪50年代,英国社会心理学家Ivring Goffman从社会学角度提出面子(face)这个概念。他把“面子”界定为“一个人在某一具体交际场合中,通过采取言语动作而为自己获得的正面社会价值,是按照社会所赞许的属性而创造的自我形象。”
面子理论设定社会集团中具有正常交际能力的人都是具有面子需求的理性人。“面子”即使每一个社会成员意欲为自己赢得的那种在公众中的“个人形象”(the public self-image)。
面子分为积极面子(positive face)和消极面子(negative face)。积极面子是指需要得到对方的承认和喜爱,与对方达成共识。消极面子是指希望有自主的权利,不希望别人强加与自己,干涉自己的行为。6.5.2礼貌准则(1)礼貌策略
在言语交际中,为了减少对面子的威胁,交际者应采取一些礼貌策略。这些礼貌策略分为积极礼貌策略和消极礼貌策略。前者是针对听话者的积极面子,表现为表扬对方的职业、地位,成就、相貌等。后者是针对听话者的消极面子,表现为自我克制,尽量不去侵犯对方的人身、财产、自由等。
(2)礼貌准则:得体准则、慷慨准则、赞誉准则、谦逊准则、一致准则、同情准则。
6.6 预设(presupposition)
预设指暗含在语句中的一种预先设定的信息。6.6.1 语义预设(semantic presupposition)
语义预设是指一个命题以另一个命题为先决条件。语义预设是从语句的意义或命题的真假值来考察和定义的。语义预设是建立在句子或命题的真值之上的,句子或命题仅仅是根据逻辑和语法来考察。按照语义预设的真假值来分析,预设得不到满足,句子无意义。但事实上,在语言的运用过程中,有些话语不是真假值可以衡量的,但是话语是有意义的。
6.6.2 语用预设(pragmatic presupposition)
(1)语用预设关注说话人和听话人之间的关系。它可以被定义为说话人和语境中句子的适当性(得体性)之间的关系。指那些对语境敏感,与说话人和听话人的信念、态度、意图有关的前提条件。语用预设具有共知性、恰当性和可取消性。
(2)预设触发语(presupposition triggers):在命题中,产生预设的特定词语。也叫前提触发语。
专有名词和定指、叙事动词、选择限制性动词、状态变化动词、重复类副词、强调结构
6.7交换结构和相邻语对 6.7.1语篇(text)
语篇是语言使用的单位,定义语篇的主要标准是看是否是一个完整的语义单位。
6.7.2交换结构(exchange)
交换结构是对话语篇的最小单位。一个交换结构可能是双方的问答,也可能是互致问候,或典型的三段式交谈。
6.7.3相邻语对(adjacency pair)
(1)相邻语对是会话结构的基本单位。指两个会话参与者之间单个“刺激——反应”序列。这种成双成对出现的语句就是相邻语对。(2)优选(preference):由于文化、环境、政治等原因,在特定的语境中,会存在一种答复优于或更先于另外一种答复的情况。这就是所谓的优选。优选是说话人在进行答复时进行的选择。选择通常分为合意与不合意两种。合意的应答通常更直接,没有较长的延时或明显的停顿。不合意的应答则是标记性的,常出现停顿、延时等语言特征。
(3)前置语列(pre-sequence)日常会话中,为了避免可能出现的某些尴尬局面,在实施某一言语行为之前,先要对实施这一行为的条件进行试探,这种为试探条件而进行的预备性对话,叫前置语列。
6.8衔接(cohesion)
语篇衔接指的是将句子或话语等较大单位的不同部分联系起来的话段或篇章的表层结构特征。
衔接手段分为语法衔接和词汇衔接。语法衔接包括指称(照应)、替代、省略等。词汇衔接包括同现、复现等。6.8.1 指称(reference)
指称也叫照应,是语篇中的指代成分(reference item)与所指对象(referent)之间的相互解释关系。是语篇实现其语法上(结构上)的衔接和语义上的连贯的一种主要手段。
在语篇中,如果对于一个词语的解释关系不能从本身获得,而必须从该词语所指的对象中寻求答案,这就产生了照应关系。
(1)根据指称对象是在语篇语境中还是语篇语境外,可分为:
外指(外照应)exphora:所指对象无法在语篇中找到参照点。听话人需要从情景语境、文化语境以及人们的共识中识别所值对象,所以指示成分和所指对象之间没有涉及语篇衔接问题。
内指(内照应)endophora::所指对象可以在语篇中找到参照点。内指分为回指和下指。
回指(anaphoric reference)指照应上文出现过的成分,指示成分的所指对象在语篇的上文。下指(cataphoric reference)指照应下文将要出现的成分,指示成分的所指对象在语篇的下文。
(2)根据实现照应的手段,分为 ·人称照应(personal reference)
照应中最常见的一种,指通过人称范畴(包括人称代词、物主代词、领属代词)进行照应。人称照应也分为内指和外指。第一人称、第二人称分别指称说话人和其他听话人的,所指对象是不言而喻的,所以通常是外指。第三人称除了说话人和听话人之外的人,是内指,且主要是回指。人称照应中只有第三人称具有内指的语篇衔接功能。·指示照应(demonstrative reference)
指说话人通过之名事物在时间或空间上的远近来确定所指对象。在英语中,主要通过this、that、these、those、here、there等来实现的。·比较照应(comparative reference)
通过形容词、副词的比较级形式和其他一些具有比较意义的词语实现的照应。比较照应分为一般比较(general comparison)和特殊比较(particular comparison)。一般比较比较的是事物间的相似性和相异性。如:same、equal、identical、different、else。特殊比较是对某一数量或质量进行比较。如:better、more、less等。
6.9替代和省略
根据语言的经济原则(Economy Principle),人们在会话中或语篇中,会尽可能低避免重复,使表达简洁、紧凑,但又不失清晰,不致歧义,并且使上下文衔接连贯。6.9.1替代(substitution)
指的是用替代词(pro-word)来代替上文中出现过的词、词组、分句或其他语法结构。(1)名词性替代(Nominal substitution):指用一个名词来替代另一个名词。在英语中,常见的名词性替代词有one/ones、the former/the latter、the same(2)动词性替代(verbal substitution):用动词do来替代前述动词或动词词组的语言现象。(3)分句性替代(clausal substitution):英语中某些分句,特别是宾语从句,有时可用替代词so/not 来代替。So代替肯定式,not替代否定式。
6.9.2省略(ellipsis)
(1)名词性省略(Nominal ellipsis):指在名词短语内的省略,包括名词、名词的修饰成分及整个名词短语。
(2)动词性省略(verbal ellipsis):指在动词词组中的省略,包括动词、助动词及整个谓语。(3)分句性省略(clausal ellipsis):省略整个分句或分句的一部分。
6.9.2词汇衔接(lexical cohesion)
词汇衔接指语篇中出现的一部分词汇相互之间存在语义上的联系。(1)同现/搭配(collocation)
词汇同现指个别词项共同出现的倾向性。(2)复现/重复(reiteration)
包括五种形式:重复、同义、反义、上下义、整体-部分义。
第七章
语言和社会文化
7.1 语言变体(language varieties)
指具备相同社会特征的人在相同的社会环境中所普遍使用的某种语言表现形式。
“语言变体”是一个内涵很宽泛的概念,大至一种语言的各种方言,小至一种方言中某一项语音、词汇或句法特征,只要有一定的社会分布的范围,就是一种语言变体。
7.1.1在语言接触中产生的语言变体(1)通用语(Lingua franca)
通用语是一种语言变体,是使用不同的语言的人之间进行交际的媒介,它是由于各种原因不同语言背景的人进行交际所接受的一种共同语。共同语可以不同民族间的共通语(如英语),也可以是一个民族的本族语(如普通话),也可以是没有母语人,只有简单的词汇和语法结构的混合语。(2)皮钦语(Pidgin)
指不同种语言混和而成的混合语。特点是词汇量很小,没有固定的语法、句法。从语言学的观点看,皮钦语只是语言发展的一个早期阶段,指在没有共同语言而又急于进行交流的人群中间产生的一种混合语言,属于不同语言人群的联系沟通用的语言。使用皮钦语的人在本族群内或家庭内仍然使用本族群的固有语言。皮钦语在外来者的经济文化不占有绝对优势的情况下,只是一种短暂的语言现象。(3)克里奥耳语(creole)
克里奥尔语是由皮钦语发展而来的。把皮钦语就作为母语传递给后代,随之就发展成克里奥耳语。克里奥尔语词汇量扩大,且形成了严密固定的语法。
通用语、皮钦语和克里奥尔语这三个概念容易混淆。从语言学角度来看,通用语是一种多语接触区各语种社区通用的语言,它有可能是一种自然语言,也可能是一个混杂语,皮钦语是混合语,它不够完善、功能有限,不是任何一个语言社区的母语。克里奥尔语是皮钦语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较完备的语言,它能覆盖一切生活中需要表达的现象,是皮钦语使用者后代的母语。
(4)世界语(Esperanto)是最为广泛使用的人工语言。1887年波兰眼科医生柴门霍夫(Łazarz Ludwik Zamenhof)在印欧语系的基础上创制的。其定位是国际辅助语言,不是用来代替世界上已经存在的语言。今天,以世界语为母语的人士约1000人。能流利使用的人估计十万到两百万人。
7.1.2同一语言的变体
(1)地域方言(regional dialect)
地域方言是语言的地域性变体。一般说来,同一种地域方言分布在同一个地区或同一个地点。也有在地域上不相连属的,从而形成方言岛(speech island)或方言飞地(outlier)。地域方言之间最显著的区别一般在语音方面,但语法和词汇也可有不少区别。地域方言的差别是很大的,许多语言都存在着无法相互通话的地域方言。事实上,地域方言与独立语言之间是没有明确的界限的,有许多地域变体(例如汉语的地域变体),究竟是方言还是独立语言都存在争议。
(2)社会方言(social dialect)
社会方言是语言的社会性变体。使用同一种地点方言的人,因职业、阶层、年龄、性别、语用环境、个人风格等不同,语言特点也有不同。社会方言最常见的显著差异在词汇方面,有时也有发音、音位的差异。一般来说,社会方言的差别较小,可以自由通话。(3)标准方言(standard dialect)
标准方言不是某个社会群体或社会阶层的语言变体,而是在若干方言之上经规范之后的变体,它已超越了地区的限制,成为全社会通用的交际手段,是一种超方言变体。它也是官方、教育和大众传媒的工具,是有威望的语言变体,是全社会成员学习和仿效的对象。(4)族裔变体(ethnic varieties)
7.2 语言和文化
萨丕尔-沃尔夫假说(Sapir-Whorf Hypothesis)
一种语言的结构会影响使用者的习惯性思维。语言范畴一旦组成连贯的系统,就有可能影响一个人的世界观。
强势:语言决定论——语言形式决定思维,对现实的感知不能独立于语言。
弱势:语言相对论——语言影响思维,语言创造某些认知上的偏向,引导我们注意现实的某些方面,语言差别反映思维差别。
第五篇:(0126)《语言学概论》复习思考题
(0126)《语言学概论》复习思考题
一、选择题。每小题有四个备选答案,选出一个正确答案,并将它的番号填入题干的括号内。
1、[ i ]是一个()
①舌尖元音
②舌面元音
③卷舌元音
④舌根元音
2、现代汉语属于()
①历时语言学
②共时语言学
③应用语言学
④普通语言学
3、下面划线部分作为词根的是()
①阿姨
②作者
③儿子
④第一
4、根据语言的形态分类,汉语属于()
①孤立语
②屈折语
③粘着语
④多式综合语
5、“他读书”中的“书”和“我看报”中的“报”之间的关系为()
①组合关系
②聚合关系
③线性关系
④任意关系
6、语言中发展速度最慢的是()
①语音
②语义
③语法
④一般词汇
7、从造字方法看,兼用表意表音两种方法的文字叫()
①表意字
②假借字
③指事字
④意音文字
8、英语tooth→teeth采用的语法手段是(4)
①加词尾
②加词缀
③变换重音的位置
④词根内部音素的变化
9、多义词的中心意义与本义()
①完全一致
②在少数词中是一致的③在多数词中是一致的④完全不一致
10、按照普通话及重庆话的读音,“路”、“庞”、“移”等字都没有代表读音的部分,这说明它们()
①不是形声字
②是形声字
③没有表音的成分在内
④读音古今变化很大
11、以声音的高低来区别意义的语言单位叫
①时位
②重位
③调位
④音质音位
12、一般说来,新词、古词、方言词、行业词和外来词等
①属于一般词汇
②属于基本词汇
③有的属于基本词汇,有的属于一般词汇
④有时属于基本词汇,有时属于一般词汇
13、语言符号与它所代表的事物之间(4)
①在意义上有一定的联系
②在特征上有一定的联系
③在意义和特征上都有一定的联系
④在意义和特征上都没有联系
14、现代汉语的“着”、“了”、“过”也表示()的语法范畴
①体
②时
③态
④人称
15、社会方言的特点反映在(2)方面最明显。
①语音
②词汇
③语法
④行业用语
16、鹦鹉可能一口气背出若干首诗,这说明()
① 鹦鹉有比较低级的语言能力
②鹦鹉有一种机械模仿声音的本能
③鹦鹉可以就有限的内容跟它的主人交际 ④鹦鹉具有比其他动物强的语言能力
17、音位的条件变体和自由变体()
①前者区别意义,后者不区别意义
②前者出现的环境是互补的,后者可以出现在同样的环境中
③前者不能出现在同样环境中,后者出现的环境是互补的 ④前者是对立关系,后者是互补关系
18、一种语言中的词汇和语法,()
①前者是有限的,后者是无限的②前者是无限的,后者是有限的 ③都是无限的④都是有限的19、词是语言中()
①最小的单位
②音义结合的最小单位
③能够独立运用的最小单位
④用于交际的基本表述单位
20、世界语(Esperanto)是()
①法国人设计的②德国人设计的③波兰人设计的④美国人设计的21、随着语言的发展,印欧语系语言大多由“宾—动”型变成“动—宾”型,这是语法()
①词类的发展
②组合规则的发展
③聚合规则的发展
④语法范畴的消长
22、下列特征中,普通话辅音音位 /t/ 具有的区别特征是(1)。
①塞
②塞擦
③舌根
④送气
23、词在组合中的意义()。
①是一般的、概括的②是具体的、个别的③是模糊的、两可的④是多义的
24、下列语言单位中,属于自由词组的是()。
①胸有成竹
②智力投资
③半斤八两
④守株待兔
25、“名无固宜,约之以命,约定俗成谓之宜,异于约则谓之不宜”这句话是两千多年以前我国著名哲学家(4)说的。
①孔子
②孟子
③韩非子
④荀子
26、重庆人将“沙坪坝”的声母和韵母发成[sam pa],这种情况属于语流音变中的(3)
①异化
②弱化
③脱落
④清化
27、语言学的三大发源地是()
①中国、印度、埃及
②中国、埃及、古罗马
③中国、印度、古希腊和古罗马
④中国、印度、古希腊
28、按照语言之间的亲属关系对语言进行分类,称之为语言的()。
①形态分类
②结构分类
③功能分类
④谱系分类
29、汉字跟汉语的基本关系是一个汉字记录一个语素,但也有少数汉字只表示一个音节,从这个角度看,汉字是一种()
①语素文字
②表意文字
③语素一音节文字
④音节文字
30、元音音质的不同取决于()
①发音体振动的频率
②发音体振动的幅度
③发音方法的成阻方式
④舌位的高低、前后和唇形的圆展
31、()是基本词汇的一个主要特点
①不一定有构词能力
②构词能力比较弱
③有比较强的构词能力
④每个词都有构词能力
32、声音的高低完全决定于()
①发音体振动的强弱
②发音体的振幅
③发音体振动的频率
④人的性别和年龄
33、汉语/ k / 和 / ts / 两个音位系列在(2),合并为/t /音位系列。
①开口呼、合口呼前
②齐齿呼、撮口呼前
③开、齐、合、撮四呼前
④只在齐齿呼前
34、下列英语的读音中,包含有复辅音的是()。
①sick
②up
③go
④strand
35、“拖拉机”一词是(1)
①意译词
②仿译词
③借词
④方言词
36、在汉词和英语的词汇中,借词占的比重()
①汉语大于英语
②英语大于汉语
③两者相差无几
④英语是汉语的一倍
37、“洋泾浜”()
①可以作为母语为学习
②没有人把它作为母语来学习
③可以作为第一语言进行交际
④不可以用作书面语形式
38、成都话和上海话的差异,主要体现在(2)
①语法
②语音
③词汇
④语义
39、方言形成的原因在于()
①社会的不完全分化
②社会的完全分化
③文字的分化
④水土的差异
40、法语、西班牙语、葡萄牙语的母语是()
①日耳曼语
②拉丁语
③古斯拉夫语
④古希腊语
41、英语conduct[ˊ kndkt ](引导),重音在前时是“品行”的意思,重音在后[knˊ
dkt ]
时是“引导”的意思。这种现象是()。①调位不同
②重位不同
③时位不同
④重音法不同
42、汉语中“北平→北京”、“德律风→电话”,产生词语替换的原因是(4)
①社会的因素
②语言系统内部的因素
③前者是语言系统内部因素,后者是社会因素
④前者是社会因素,后者是语言系统内部因素
43、构成反义词的一组词()
①不属于同一意义领域
②多数属于同一意义领域
③少数属于同一意义领域
④必须属于同一意义领域
44、现代汉语“看→看过”采用的语法手段是(1)
①加词尾
②词序
③加后缀
④虚词
45、《庄子》里“匠石运斤成风”中的“匠石”,现代汉语说“名叫做石的工匠”。这个差别所反映的汉语语法发展事实属于(1)
①组合规则的发展
②聚合规则的发展
③结构关系的变化
④语法范畴的变化
46、[a,i,u,y]的音质取决于(1)
①口腔的大小
②振幅的大小
③各个共振峰的绝对频率
④基音的频率
47、如果说社会的阶级分化也影响到语言,那么这种影响主要表现在()中。
① 语言的风格变异
②运用语言的个人特点 ③语言的社会变异
④不同的使用场合
48、汉语拼音方案中韵母之间的关系是()
①聚合关系
②组合关系
③意义关系
④语法关系
49、音位的条件变体和自由变体()① 前者区别意义,后者不区别意义
② 前者出现的环境是互补的,后者可以出现在同样的环境中 ③ 前者不能出现在同样环境中,后者出现的环境是互补的 ④ 前者是对立关系,后者是互补关系 50、在汉语中,一个汉字大体代表一个(3)① 音位
②词
③音节
④音素
51、()的发展变化是语言发展的基本条件。
①自然条件
②气候
③文化
④社会
52、汉语“舞台”一词在“历史舞台”中的词义是(3)① 本义
②中心意义
③隐喻方式产生的派生意义
④换喻方式产生的派生意义
53、同音词指(3)
①语音相同的词
②音同形同的词
③语音相同而意义不同的词
④音同形同而意义不同的词
54、语法结构中最重要的两个单位是()。
①语素和词
②词和词组
③句子和句组
④词和句子
55、普希金是俄罗斯语言的一代巨匠,他的语言至今仍是学习俄语的楷模。这里两次用到“语言”,两次的含义(4)
①完全相同
②基本相同
③完全不同
④有联系又有区别
56、下面词组中没有歧义的是()。①北京劳模中青年居多
②咬死了猎人的狗 ③小王也找过了
④小王学会开车
57、莎士比亚曾经借罗密欧的嘴说道:“玫瑰花即使换了另一个名称,仍旧如此芬芳。”这句话(3)。
①只是文学家的幻想,从语言学的观点看是不对的 ②是不是正确,要看换一个什么花的名称
③是正确的,反映了命名时约定俗成的道理
④从科学的观点看没有意义,因为不可能给玫瑰花更名
58、语言系统中演变发展最快的是()。①词汇
②语音
③语法
④语义
59、“恶化”的“恶”与“厌恶”的“恶”的语音区别主要在于()方面。
①音重
②音质
③音长
④音高 60、英语see→saw采用的语法手段是(3)。
①加词缀
②加词尾
③词根内部音素的变化
④变换重音的位置
二、解释题:
1、组合关系:两个以上连续的语言符号有条件、按规则组合起来的关系。
2、聚合关系:能互相替换,具有相同性质和作用的语言符号之间的类聚关系。
3、对立关系:具体语言(或方言)中有区别词的语言形式作用的音素之间的关系。
4、互补关系:具体语言(或方言)中没有区别词的语言形式的作用,出现环境互补的音素之间的关系。
5、音位变体 :在具体语言(或方言)中属于同一音位的不同音素。
6、音质音位]:以音素为材料,通过音质的不同来区别词的语音形式的音位。
7、非音质音位:在具体的语言(或方言)中有区别词的语音形式作用的音长、音重、音高等单位。包括调位、重位、时位。
8、区别特征:一个音位具有的某种不同于别的音位的语音特征
9、音节:说话时,发音器官的紧张度、听感上的响度的每次增减所形成的语音段落。说话时,发音器官的紧张度、听感上的响度的每次增减所形成的语音段落。
10、复元音:同一音节里两个或两个以上元音组合起来构成的音。
11、复辅音:同一音节里处在同一紧张度增强或减弱阶段上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辅音的组合。
12、语流音变:在语流中,由于受各种音位相邻的影响,或者说话的高低、快慢、强弱因素的影响而在发音上产生的某种变化。包括:同化、异化、弱化、脱落等。
13、语法单位 :能在组合的某一个位置上被替换下来的、音义结合的片断
14、语素:语言符号中音义结合的最小单位
15、词:造句时能够独立运用的最小的音义结合的单位
16、单纯词:词干由一个词根语素构成的词
17、合成词:词干由两个或两个以上构词语素组成的词。依其结构又可分为复合词和派生词
18、复合词 :由词根语素和词根语素按照一定的语法规则构成的合成词。
19、派生词:由词根语素与词缀语素组合起来的合成词 20、语法意义:词的变化及词在组合中体现出来的语法意义。
21、语法形式 :表达语法结构意义的形式。
22、词类:依据词的组合规则和聚合规则划分出来的语法类别
23、形态:词与词组合时发生的词形变化所形成的聚合
24、语法范畴:语法形式表达出来的语法意义的类
25、文字
:记录语言的书写符号系统
三、简答题:
1、简述音位定义的三个要点。
(1)音位是能够区别语音形式的语音单位;(2)音位总是就一定语言(或方言)而言的;(3)音位是最小的语音单位(但要注意与音素的区别)。
2、按照语素的内部结构,可将语素分成哪几种语素?它们的定义如何?
根据语素在词中的作用。可将其分为词根语素、词缀语素、词尾语素。词根语素是能够体现词的词汇意义的语素;词缀语素是粘附在词根上构成新词的语素;词尾语素是加在词干后面,改变词的形式而不构成新词的语素。
3、简述语言符号同它所代表的现实现象之间的关系。(1)音义之间的关系是任意的,不可论证的;
(2)语言符号的音义结合的统一体。音义的结合是社会约定俗成的;
(3)意义是人们对现实现象的概括的反映,是联系声音同现实现象之间的桥梁;
(4)音义结合的语言符号代表了现实现象。
4、阐述语言发展的原因。
(1)社会的发展是语言发展演变的基本条件
社会的进步推动语言的发展;不同社会间的联系、交往和接触要影响语言的发展;社会的分化和统一要影响语言的发展。
(2)语言结构各要素的相互影响要引起语言的发展演变。
(3)语言的交际功能或交际价值的实现是语言发展的又一重要条件。
5、音位和音素有什么不同?
①音素是从语音的生理、物理属性方面来说明其特点的,依据音节的发音动作来分析,一个发音动作就可以得到一个音素,由于发音动作特点的不同,构成了语音中的不同音素。而音位则是从语音的社会属性的角度归纳出来的语音单位,一种语言里的音素有很多,但可以归纳为为数不是太多的音位系统。一个音位可以概括两个以上的一类音素。②音位有辨义的作用,而音素则不一定。③音位是就具体的语言或方言而言的,而音素是就所有语言而言的。
6、阐述社会方言和地域方言两个概念。
社会方言是指社会内部不同年龄、性别、职业、阶级、阶层的人们在语言使用上表现出来的、在全民语言基础上产生的语言变体。地域方言是指一种语言的地方变体。
7、什么是词的本义、中心意义、派生意义?
词的本义:一个词产生时最初的意义。是就具历史渊源而言的。
词的中心意义:一个词在某个历史阶段最常用的意义。是就多义词在某个历史阶段的各个意义之间的关系而言的。
词的本义:一个词产生时最初的意义。是就具历史渊源而言的。
词的中心意义:一个词在某个历史阶段最常用的意义。是就多义词在某个历史阶段的各个意义之间的关系而言的。
8、什么是民族共同语?共同语形成的条件是什么?
民族共同语是在一种语言的某种方言的基础上形成的,并引导方言发展以至最后取代方言的共同交际工具。共同语形成的条件是:(1)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所在地;(2)通行地区广,使用人口多;(3)能够代表整个语言的发展趋势;(4)如果有文字,往往有用这种方言写成的大量文献。
9、以汉语为例,阐述如何根据文字来考察语音的历史演变。
(1)从形声字的声符去考察古音。(2)据“反切”考察古音。(3)根据古诗词的韵脚考察古音。(4)通过借词的读音考察语音的历史演变。
10、“洋泾浜”有哪些特点?
(1)语音当地化;(2)词汇数量少;(3)语法规则减少到最低程度,并受当地语法规则的影响;(4)只有口头形式,没有书面语;(5)只用于特殊场合(商业交往),不作母语或第一语言,变体很多。
11、什么是语言的融合?什么是自愿融合和被迫融合?
语言的融合是一种语言排挤和替代其他语言而成为不同民族的共同交际工具,其他语言则因不再使用而逐渐消亡。
自愿融合:在语言的接触中,某一民族的统治者自觉地放弃本民族的语言,选用经济文化比自己先进民族的语言。
被迫融合:为了保持本民族的语言进行了艰苦的斗争,但是迫于经济、文化发展的需要最终不得不放弃本民族的语言,选用经济、文化比自己先进民族的语言。
12、语言发展的特点是什么?(1)渐变性;(2)不平衡性。
13、词的组合有哪几种基本类型? 主谓结构 反映陈述对象和陈述内容的关系。
述宾结构 反映动作(述语)和受动作支配的动作(宾语)的关系。
述补结构 反映述语及其程度、结果、趋向的关系。
偏正结构 反映修饰与被修饰的关系。
联合结构 反映并列或选择的关系。(以上五种类型,要能举出正确的例子
14、简述语言发展的不平衡性。
(1)语言系统各部门发展变化的不平衡。(2)在语言的某一部门内部,同样的语言现象由于所处的条件不同,其发展也不平衡。(3)同一语言现象的发展速度、发展方向,在不同的地区也可以不一样,即语言发展的不平衡性在不同地区的表现
15、词汇的发展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1)新词的产生;(2)旧词的消亡;(3)词语的替换。
16、举例说明同义词中的“同”和反义词中的“反”是对立的统一。
客观现实现象中存在着各种不同的关系,有相近的关系,也有对立的关系。词义在反映这些现象时也就存在着同义和反义两种不同的关系。同义中的“同”与反义中的“反”是对立的统一。一方面,反义词是异中有同,以共同的意义领域作为前提,没有“同”就无所谓“反”。另一方面,同义词又是同中有异,同义词在基本意义相同的条件下显示出意义、色彩、用法上的细微差别,“大同”中显出“小异”来,而“小异”往往反映着同一现实现象中的对立双方的细分。
17、什么是语言联盟?
指没有直接亲属关系或者亲属关系比较疏远的语言,由于长期共处在同一地区或者毗邻地区互相影响而在语言结构上产生共同或相似特征的现象。
18、什么是语言的混合?
在语言频繁接触的地区,几种不同的自然语言成分混杂而成的、与原来那些语言都不相同的新的交际工具。语言混合包括“洋泾浜”和“克里奥尔”两种形式。
四、论述题:
1、试论语言与思维的联系和区别。
(1)语言与思维相互依存,思维离不开语言,语言也离不开思维。
A.思维要在语言材料的基础上进行。①语言对思维有固定作用。②语言对思维有再现作用。
B.语言总是要表达一定的思维内容的,因此,语言也离不开思维:一是伴随思维过程,二是表达思想成果。
(2)语言和思维是两种异质现象,不能将二者混为一谈。
A.语言是思维的工具,是物质的,而思维是使用工具的主体,是一种精神活动; B.语言与思维的生理机制不完成等同;C.语言与思维的构成方式不同,构成形式亦非一一对应;D.语言具有民族特点、地方特点,而思维能力是全人类共同的
2、试论语言与言语的区别和联系。(1)语言和言语的区别
A.语言是说话、表达思想的工具;而言语是使用语言工具的行为和结果。B.言语具有个人因素,语言更具社会因素。C.语言相对封闭,而言语则相对开放。
(2)语言和言语的联系
一方面,语言存在于言语之中,言语是语言的存在形式。从哲学意义上讲,语言和言语是一般与个别的关系,抽象与具体的关系;另一方面,语言是对言语的规范,语言来源于言语而又作用于言语,言语必须遵循语言规则
3、试论语法聚合规则的发展。
(1)形态的改变;(2)语法范畴的消长;(3)词类的发展
4、联系汉语实际,论词义演变的原因和结果。
词义的演变的原因:(1)社会的发展和现实现象的变化;(2)人们对现实现象认识的发展或深化;(3)词义与词义之间的相互影响也会引起词义的变化。
词义演变的结果:(1)词义的扩大;(2)词义的缩小;(3)词义的转移
5、论词义组合(搭配)的条件。
(1)受现实现象之间实际关系的制约;(2)受同一语义系列中其他成员的制约;(3)要符合社会的使用习惯;(4)受词义的附加色彩和修辞需要的制约
6、试论决定音质不同的条件。
1)发音体的不同;(2)发音方法的不同;(3)共鸣体或共鸣状态的不同
7、试论文字的作用。
首先,文字的产生是人类进入文明社会的一大标志。其次,文字产生以后,还会积极地影响语言,促进语言的丰富和发展。(1)克服了语言交际在时空上的局限性,扩大了语言的交际功能。(2)文字有利于共同语的规范和语言的统一。(3)有时候文字要影响人们的读音。第三,文字对民族间的文化交流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