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美学概论复习指导
(一)单选
1、原始审美意识的特点:宗教性、装饰性、生活化。
2、美学学科的诞生:标志---1750年“美学之父”鲍姆嘉通《美学》第一卷的出版。
3、美学学科的界定:属于人文科学。哲学与艺术美形态的统一:艺术是美学研究的基石,哲学是美学研究的方向。
4、审美的文化动力:民族文化对审美的影响、地域文化、不同历史时期文化。
5、艺术具体分类:视觉艺术(直观性、绘画);听觉艺术;视听综合艺术;想象艺术;
6、美学的研究对象:人类的审美活动----人是审美关系的主体,人是审美价值的主体,人是
审美对象的主导者;
7、丑作为独立的审美形态存在:(第一部)卡尔·罗森克兰茨《丑的美学》1853年。
(二)名词解释
1、异化:人是主体是目的,变成的工具和手段,变得非人了。如科考对人的异化。
2、社会美:指存在于社会生活、社会事件中体现人类情感、理想和意志等生命意义的审美现象。
3、自然美:审美活动中对人具有特定审美价值的自然物和自然现象的品质特征。
4、艺术美:指各种艺术作品表现出来的美,本质是人为的用感性的形式来体现人的生命意义、活力的艺术形象等。
5、形式美:指自然社会和艺术中各种感性形式因色彩、线条、形体和声音的有规律组合所显现出来的审美特性。
6、丑:指一种不和谐,具有絮乱、嘈杂、破败、粗陋、畸形、虚假等特征。A.丑作为美的否定面而存在,表现在美与丑相对并举;统一度对象具有美丑的双重性特征以及时代、名族、文化因素的影响。B.丑作为独立的审美形态存在:(第一部)卡尔·罗森克兰茨《丑的美学》1853年;丑不存在美的范围内,艺术创作虽不可美化丑,但必须遵循美得一般规律来突出美的特征,艺术表现丑时,令人不快或讨厌的细节中的非本质的东西被消除了。罗丹《欧米哀尔》、梵高《包扎耳朵的自画像》、戈雅《战争的灾难》。
7、荒诞:是丑的极端化形式,是理性协调的颠倒,表现为极度的不合理、不正常,给人以无可奈何、哭笑不得的痛苦感受,是属于现代语境下的审美范畴。特点:无意义,不合情理,也不合理性,在荒诞艺术中通常的情感,是一种无可奈何的苦笑,用喜剧的面孔来表演悲剧性的主题,让人觉得生活无意义和孤立感。尤奈斯库《秃头歌女》《椅子》《未来在鸡蛋中》;贝克特《等待戈多》《哑剧》《美好的日子》。
8、审美经验:指审美主体在审美活动中形成的体验和感受,主客体相互作用产生的。
9、艺术审美接受:指主体对艺术作品在精神上情感上的认同和欣赏过程。
10、艺术:人类审美意识最集中最典型的物态化表现,是人类自由自觉创造审美价值、生命理想之境的实践方式。艺术分类的原则:审美感受和知觉方式。
11、共鸣:指艺术审美过程中,接受主体被艺术作品深深打动,以至于同艺术作品的情感和艺术创作主体的情感产生相同或相通,达到物我合一,物我两忘的心理状态。
12、移情:指接受主体主动把自己的生命情感投射、灌注到作品形象上,使之也染上接受主体的生命活动色彩,仿佛有了同样的思想、情感、意志,成为接受主体主观体验的情感表现。
13、内模仿:“由物及我”的内心运动。
(三)简答
一、审美发生论观点:
1、模仿说:A.人物:柏拉图、德谟克利特、亚里斯多德;B.核心观点:艺术与自然的关系;C.三人模仿说的不同之处:柏拉图是机械的模仿,德谟克利特是偶然的模仿,亚里斯多德是能动的创造性的模仿。
2、巫术与图腾崇拜说:A.人物:弗雷泽《金枝》;B.核心观点:原始艺术来源于早期巫术活动;
3、性本能说:达尔文把审美能力泛化,认为动物也可以进行审美活动;弗洛伊德把性欲等无意识因素在艺术中的作用泛化。
4、游戏说:游戏是自由的活动也是审美游戏。A.人物:席勒、斯宾塞(共性:无功利性);B.核心观点:审美活动与游戏的共性。
二、审美的劳动起源说:
1、人物:马克思、恩格斯;
2、核心:强调审美活动中人的重要性和生产劳动对人的重要性。
3、观点:劳动为审美提供了前提和基础;劳动为审美发生提供了现实素材;促进劳动生产成为艺术创造的动力。
三、审美活动的主体与客体:1.审美主体:A.定义:有审美需要、审美能力,在审美活动中的人;B.性质:个体性与群体性的统一;主动性与受动性的统一;时代性与发展变化性的统一;C.功利的态度;认知的态度;审美的态度;2.审美客体:A.定义:具备审美属性,被审美主体感受到的对象物;B.条件:对象物具有一定审美属性;被审美主体感受和体验到;
C.特征:发展性;由生活形态到审美意象再到艺术形象的变化;人自身成为审美客体。
四、审美关系及其价值特征:1.审美关系:是审美主体和审美客体的矛盾统一;2.审美关系的价值特征:主体:认识关系(合规律性)--真;实践关系(合目的性)--善;审美关系(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美;审美关系包括前两者。
五、西方古典美学中对美的本质的论述:1.美在心灵/理念/快感:柏拉图的美在理式;休谟尔的美即美感即快感;黑格尔的美是理念的感性的显现(运用辩证法从内容和形式两方面);
2.美在比例/尺度/属性:a.毕达哥拉斯的美在数的和谐:一切立体图形中最美的是球形,一切平面图形中最美的是圆形;b.狄德罗的美在关系:一个物体它之所以美是由于人们觉察到它身上的各种关系;c.奥古斯丁美在完整、秩序;3.美是神秘(温克尔曼、歌德、丢勒)
六、当代中国美学:1.理论:a.主观论美学:高尔泰、吕荧:强调人的主体性意味、人的自主性,批判人的异化的现象;b.机械唯物论美学:蔡仪;《新美学》《新艺术论》;c.客观实践论美学:李泽厚《美的历程》《华夏美学》《中国思想史》d.主客观统一论美学:朱光潜《西方美学史》《谈美》《美学批判文集》2.理论依据:马克思主义唯物论和反映论;核心观点:美的本质就是事物的典型性,在个别中见出一般;3.美的本质是真与善的统一(李泽厚):核心观点:美是客观的,同时美又是客观性和社会性的统一;4.由唯心主义美学到马克思主义美学:美学思想核心:美是主客观的辩证统一5.美学大讨论的意义:对美的本质问题作了各种尝试性的回答;
七、人的本质和美的本质:1.人的本质在于真正的劳动(有意识的生命活动):自然的人化:a.人的活动在自然中打上印记,并体现人的力量和创造;b.人的自然化:人将大自然的属性、规律内化到主体的精神,观念和思维活动中去;c.真正的劳动(自由性、创造性)与异化的劳动(强制性、敌对性);2.美是人类生产劳动实践的产物:a.美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b.美是自由的形象。c.美在创造中;d.美是具有的历史的,永恒绝对的美是不存在的。
八、真善美的关系:
1、真指客观世界自身的变化、发展规律;“求真”寻求事物的本质状态、发展规律;
2、善指内在的目的性、功利性,指有用或有道德;
3、真、善、美得关系:
(1)、联系:美与真、善都是事物或事物属性相对于人的一种价值,美与真善在根本上是统一的;(2)、区别:美有特殊性,有感性生动的形式;真和善的内容在生动鲜明的形式上表现出来,成为具有感染性和新颖性的形象,才称其为美;从具体事物来看,由于它与人的关系和内容与形式间的矛盾,真的未必尽美,善的也未必尽美,而美的也未必尽真、尽善。
九、社会美及其类型:
1、类型:A.人的美:人的内在美(心灵美);人的外在美(动态美高于静态美);B.人文环境的美:(1).社会关系(精神方面):名族精神、社会风俗、民俗、制度等;(2).生活环境(物质方面):物质创造产品,历史文化遗迹;C.日常生活的美:人的衣食住行中;人的生活场景中;
2、特征:以内容取胜;具有直接现实性;具有相对稳定性。
十、自然美及其形式:
1、自然美的产生和发展:A.实用阶段:实用为主,审美为副产品;
B.比德阶段:自然美是道德情感的象征;C.畅神阶段:以在自然中获得情感体验为目的。
2、特点:A.以自然属性为存在基础:以自然属性为特征的自然美会有普遍性特征;不同的民族对于太阳的相似审美体验;B.自然美侧重形式:直接与人的感官相适应,由感觉来把握;
C.自然美有特定的内容:与人的主体情感相关;D.自然美具有象征性、多面性和不确定性;
3、自然美的形式:A.形象美:以空间形式呈现以及在主体引起的心理感受;B.色彩美;C.动态美和声音美:以时间形式呈现以及在主体引起的心理感受。
十一、艺术美的特点:
1、是艺术家的创造性活动:由艺术感受到艺术构思再到艺术传达;由对生活观察到对生活的加工再到艺术表现;
2、艺术美是主客观的统一:审美活动中艺术家、审美个性和客观生活的统一;
3、艺术美具有非物质实用性;
4、艺术美具有超时空性。
十二、形式美的构成及其规律:
1、构成:色彩(具有情感性和象征性)、线条和形体、声音;色彩、声音、线条和形体所具有的表现力是构成形式美的基础,但还不等于就是形式美,只有当它们按照一定的方式结合起来才能组成美的形式,这“一定的方式”就称之为形式美。
2、形式美的构成规律:(1)、整齐一律:节奏感、秩序感,又显得构成规律单调呆板;(2)、对称均衡:对称指形式各要素在上下、前后、左右相同或相等,生物体自身结构的一种合规律的存在形式;均衡指事物在上下、左右、前后等两方面等量不等形的情况。(3)、调和对比:调和是两种或两种以上相接近的形式因素并列呈现的外观形态,调和是在变化中趋向于统一;对比是两种或多种极其不同、反差巨大的形式因素并列呈现的外观形态,在变化中趋于差异;(4)、比例匀称:要求事物的各部分构成之间合乎一定的比例关系;(5)、节奏韵律:A.节奏:时间上的间隔与连续所产生的变化过程;力量强弱变化;B.韵律:在节奏的基础上赋予了一种情感,呈现出特有的韵味和情绪;(6)、多样统一(和谐):多样是整体所包含的各部分在形式上的区别和差异性;统一是各组成部分在形式上的共同性及整体关系。
十三、和谐为基础的审美类型:
1、优美:阴柔之美、秀美,给人的情感体验是力度平和、舒缓,在外在形式上小巧、光滑、圆润,给人的心理感受是一种平静、舒畅、轻松好审美快感。
2、壮美:阳刚之美,审美意蕴、情感力度较强,具有宏大、奔放、雄浑等形式,给人的心理体验通常是张扬、激情、希望,在诗歌中多有体现;A.有博大的体态;B.磅礴的气势;C.动态的颈健、迅疾之力。
3、中和之美:介于前两者之间的范畴,兼具优美和壮美两种情感特征的审美类型,又低于壮美的激情,刚柔相济,阴阳相和变现为一种温柔敦厚、含蓄平和的审美体验。A.清理上适度;B.形式上多样统一;C.境界上追求天人合一。
十四、冲突为基础的审美类型:1.崇高:基于对立和冲突基础上的审美体验,强调人与自然主体与客体,感性和理性之间的对立,情感力度非常强烈,在崇高产生中,人会产生痛感,人感到自己的渺小、压抑,而在对象物身上常表现狂放,无限模糊、神秘等令人感到压抑的形式特征。A.巨大的威力,超常的体积,给审美主体以巨大的威胁、压力;B.艺术形态,属于激情的艺术,其情感力度超出了理性规范而震撼人心;C.包含丑的因素,是由于丑的掺入而导致美的和谐形式的破裂,从而走向新的美学形态,是美在严重冲突中化合而成的一种复杂审美类型。D.崇高和优美的区别:崇高是以对立为基础,关注对象的内容,情感由痛感转化为快感;优美是以和谐为基础,关注对象的形式,情感直接是快感;2.悲剧:A.六要素:形象、性格、情节、言词、歌曲、思想(最强调情节);B.亚里士多德“悲剧是 对一个严肃、完整、有一定长度的行动的模仿”C.黑格尔认为悲剧是由同时具有合理性的工具相互对立的双方之间的矛盾冲突所决定的。D.马克思、恩格斯;悲剧的实质是由“历史的必然要求和这个要求的实际上不可能实现之间的悲剧的冲突”所决定的。E.悲剧发展史:a.命运悲剧(古希腊时期):埃斯库罗斯《普罗米修斯》《阿伽门农》;索福克勒斯《俄狄浦斯王》《安斯戈涅》;欧里庇得斯《美狄亚》《特洛亚妇女》;b.性格悲剧(文艺复兴):莎士比亚“四大悲剧”:《哈》《麦克白》《李尔王》《奥赛罗》;c.社会悲剧(19到20世纪):阿瑟·米
勒《推销员之死》;鲁迅《祝福》;F.悲剧的美感特点:a.悲剧美感的心理轨迹不是直线的,而是曲线的。先痛感——快感,被压抑感——到振奋感;b.悲剧美感的心理构成侧重于理智的因素;c.悲剧美感过程充满矛盾。
十五、审美经验的历史探讨:
1、将审美经验归结为主体意识:柏拉图“迷狂说”;夏夫兹博里“内在感官”“内在的眼睛”;休谟“人的特殊结构”;康德“主题的心意功能”“主体的先天共同感”;克罗齐“美感就是直觉”。
2、将审美经验归结为客观对象:亚里斯多德:美感是人对所看所听的对象特征的关注和兴趣;费尔巴哈:美感是由美的对象规定的。
十六、审美经验的本质和特征:
1、本质在于实践性:主客体相互作用而产生的心理体验,是人的高级精神活动现象,人对客观对象的积极把握。
2、美感和非美感的区别:A.美感和日常感觉的区别:日常感觉(无聊感、焦虑感);B.美感和认识感道德感的区别;C.美感与快感的区别:关系:a.快感由生理上得到满足引起的,美感由精神;b.美感包括快感,在快感基础上产生;c.美感是人特有的一种特殊的快感。.3、美感的特性:A.直觉性:直接被对象的感性特征所打动;B.超功利性与潜在功利性的统一:无功利就是超功利在自由的愉悦中实际潜在的存在着对主体功利要求的满足,即美的潜在功利性。C.心理和生理的相互作用:生理是美感的基础,心理会影响美感的产生。
十七、审美经验的心理构成:
1、审美感知:限制性、综合性、选择性、错觉和幻觉;
2、审美想象:A.审美联想:相似、接近、对比联想;B.审美想象:与情感密不可分,情感是其动力和内在逻辑;特点是自由性、创造性、客观制约性;C.审美情感:审美经验中最为活跃的因素,特点是超现实性、虚幻性;D.审美理解:用感性形式对审美活动的直接、整体把握和领会,是审美经验的理性因素;表现形式是悟、顿悟;特点具有非确定性、朦胧多义性和不可言传性。
十八、审美经验的过程(英伽登):
1、预备阶段(虚静):特点是日常生活经验的中断;
2、高潮阶段(会心和舒畅):特点是对生命本质属性的体悟和感性愉悦的产生;
3、回味(体验)阶段:特点是主体的情绪、情感、从审美的激动中趋向平静和缓和。
十九、艺术审美的创造过程:三个阶段:艺术感受、艺术构思和艺术传达。
1、艺术感受:起点和基础;
2、艺术构思:核心是借助审美联想和想象产生审美意象。艺术构思中的灵感:突发性、迷狂性、创造性;
3、艺术传达:实践活动的过程,完成阶段;两种形式:再现/表现;再现特点:侧重对象的形象和特性,以复现模仿为主要表达方式;表现特点:侧重主体情感和审美需要,以象征、夸张、变形等为主要表达方式。
二十、创造过程流程:物象通过想象和联想到审美意象,然后通过表现再现到艺术形象;物象是起点,审美意象是核心,艺术形象是完成。
二十一、艺术审美接受:
1、艺术作品与接受主体的相互关系:接受主体的能动作用;艺术作品的制约作用;
2、艺术审美接受的心理特点;各种心理因素的统一;是一个“情理交融”的过程;审美接受是各种心里现象;共鸣、移情、内模仿;
3、审美接受与艺术作品层次:艺术作品包括艺术语言、艺术形象、艺术意蕴;审美接受包括审美直觉、审美体验、审美升华;艺术语言----审美直觉、艺术形象---审美体验、艺术意蕴---审美升华;
二十二、当代艺术的审美变迁:
1、从古典到现代(越来越远离日常生活的过程):A.现代艺术中艺术意义发生了新变化;B.现代艺术反形而上学,反传统,反理性,反审美;
2、从现代到后现代:A.从“精英”式的艺术向大众的艺术转变;B.消解了艺术的主体价值,危及了艺术存在的本身。
二十三、美学学科的发展及现状:
1、古典美学由繁荣走向解体:席勒“游戏说”、老子“虚境说”;
2、现代主义美学:a.唯意志论美学(叔本华、尼采);b.表现主义美学(克罗齐);c.符号论美学:苏珊朗格;d.精神分析美学:弗洛伊德;
3、后现代主义美学的诞生:特点:反深度性、反中心性、反体系性;
二十四、美学学科界定的意义:提高对审美活动的重要性认识;提高参与审美活动的各种能力;正确理解美的本质以校正审美价值观念。
二十五、外观的美和形式的美:
1、外观的美:事物非实用的外在形式体现的美;
2、形象的美:主体主观想象所创造的美的形象;
3、两者的关系:A.联系:在非艺术中外观的美可以成为形象的美的条件,在艺术中前者可以成为后者的表现手段和构成部分。B.区别:前者依附事物的实用价值,属于依附美,广泛存在于客观世界中。
二十六、美与现代科技的一致性:现代科技提高了人类劳动和生活的审美层次和质量;提供了新材料、新手段,开拓了审美空间;提供了更多的新的审美形式,为人类展示了更多审美内容。
二十六、喜剧:
1、古希腊文:狂欢游行之歌;悲剧源于神话,喜剧源于生活,先有悲剧再有喜剧;阿里斯托芬《鸟》《阿卡奈人》《蛙》;莎士比亚《威尼斯商人》《仲夏夜之梦》《皆大欢喜》《第十二夜》;
2、原因:社会形态的制约;
3、喜剧性冲突的两个条件:丑失去了它的庇护手段,成为愚蠢的丑,可笑的丑;美对丑的戏谑、讽刺是机智的,有创意的,出人意料的,因而它所创作的笑是爆发的,令人忍俊不禁的。
4、喜剧的类型:滑稽、对比、讽刺(条件是必须具有真实性、柔和型)、幽默。幽默和讽刺的区别:讽刺带有攻击性,幽默可以对自己和自己亲近的人。
5、“笑”的理论:霍布斯“突然荣耀感”、康德“预期失望说”、柏格森“生命机械说”。
(四)论述
一、1、书法艺术:A.书法源于自然(以自然为师);B.审美特征:形态的完成、情感的表达、意境的创构;C.线条:主体感、力感、动感、情感、呼应与对比;
2、建筑艺术:具有象征性的视觉艺术;审美特征:功用和审美,技术和艺术的统一。
3、摄影艺术:技术支持下的视觉艺术;审美特征:纪实性和艺术性的统一;梅生先生:《古都寻梦》皇家文化;《高原阳光》西部文化;《残河遗韵》心理情感;核心:真正去认识题材,把内心的情感表达出来。
4、音乐艺术:通过有组织的乐音来表现主题情感世界的方式。审美特征:抒情性、象征性。
5、电影和电视艺术:审美特征:逼真性、技术性、综合性;
6、舞蹈艺术:人的身体按一定节奏进行连续性动作的艺术形式;审美特征:抒情性和表现性、重视造型、抽象性和概括性;
7、戏剧艺术:演绎矛盾艺术的冲突的发生、发展和解决的艺术;审美特征:各种艺术形式的有机融合、以矛盾冲突为核心、直观性、更接近现实生活;
8、文学艺术:一种想象艺术,用文字来诉诸人的想象力构建审美意象;审美特征:形象性、总体性、间接性、深刻性;文学原著和影响改编。
第二篇:美学概论
一〃名词解释 1. 美
它是美学研究的中心范畴,能引起人美感的客观事物的共同本质属性,是内容与形式,真与善,规律性与目的性,形象性,感染性,社会性,主观性,客观性,新颖性等属性的统一。A.美有主观性B.美有客观性C.美有社会性D.美有实践性 8.“日出江花红似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反映了诗人的()情绪。
A.兴奋欢乐B.追忆C.思恋D.通感 9.人类的审美意识最早出现于
2.美学
它是古老而又年轻的学科,产生于人类社会实
践中,是人类对现实生活美,自然美,特别是对艺术美进行审创造和审美欣赏的经验总结。它能帮助人们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培养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提高审美能力,按照美的规律去创造美和欣赏美。3.美感
它是人们在接触到客观的审美对象时,所引起的感知,想象,情感。理解等审美感受,是一种赏心悦目和怡情的心理状态,是一种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独特思维方式。4.审美素质
关于美的创造,欣赏,评价等方面的素质,也是人必须的一种文化素质,人们将它渗透到创造主体的心智中去,使之变成一种改造客观世界和完善自身的价值取向 5.审美能力
是人们在创造与欣赏活动中,发现美,感受美,认识美,欣赏美,理解美,评价没,表现美,创造美等方面的能力。二〃单项选择
1.在西方美学史上,对美的本质首先提出并加研
究的是:
A.柏拉图B.苏格拉底C.亚里士多德D.康德
2.提出“美是理念感性显现”的美学家是A.柏拉图B.黑格尔C.休谟D.博克 3.“美不常珍,恶不终弃”说明美的A.客观性B.相对性C.绝对性D.社会性 4.弗洛伊德认为,自然风景之所以美,是人们把他当成了()的代替品
A.母亲B.情人C.父亲D.自身 5.美感是下列何者的产物
A.社会实践B.主观愿望C.主观意志D.生物本能
6.马克思说“对于不辨音律的耳朵来说,最美的音乐也毫无意义。”说明
A.耳朵很重要 B.感官的重要性C把握音律很重要D.个体美感的获得,是通过感官去感知,通过心灵去领悟
7.美学家狄德罗说过:卢浮宫的没,不论是有人或无人,都同样存在。这说明()A.中古时代B.近古时代C.奴隶时代D.远古时代 10.“美是比例与和谐“的美学理论的提出者是A.柏拉图B.苏格拉底C.毕达哥拉斯学派D.亚里士多德 11.《欧米哀尔》的作者是
A.罗素B.达芬奇C.罗丹D.米洛 12.“移情说”,美学的代表人物是
A.费希特B.丹纳C.克罗齐D.立普斯 13.《淮南子》中说“佳人不同体,美人不同面,而皆悦于目”它说明美具有
A.多样性B.客观性C.社会性D.相对性 14.某些原始人把上门牙敲掉而以为美,于是整个部落的人都将上门牙敲掉,这种现象说明原始人的审美活动具有
A.愚昧性B.重复性和雷同性C.落后性D.跟风性
15.黄山一堆乱石头,在()的作用下,变成了“猴子观海”“猪八戒吃西瓜”4
A.直觉与感受B.想象与联想C.鬼斧神工D.冰川作用
16.风景画最早诞生于
A.荷兰B.法国C.西班牙D.英国 17.“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是A.以意境为主,意象辅之B.以意象为主,意境辅之C.意境意象并举,无主次D.意境意象都不突出
18.“曲高和寡”“知音难求”反映了接受主体与作品之间的A.矛盾B.鸿沟C.不一致D.不协调 19.“得意而忘象,得象而忘言”这就是A.观B.悟C.品D.体 20.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里的“乐”体现了美育的A.形象性B.愉悦性C.独创性D.逻辑性 三.多项选择题
1.以下给人以优美感受的自然景观是
A.荷塘月色B.电闪雷鸣C.瀑布飞流D.春暖花开E.波涛汹涌
2.审美教育是通过审美的方式来感化我们的身心,使之
A.净化B.升华C.提高D.纯化E.美化 3.以下作品是从生活丑转化为艺术美的是
A.果戈里的《死灵魂》B.罗丹的《老妓》C.米勒的《扶锄的农民》D.达芬奇的《蒙娜丽莎》联系:意境和意象都是主体与无相碰撞时形成的一种心理状态,都具有主客一体,E.徐悲鸿的《奔马》
4.下列诗句所包含的意境为无我之境的有 A.“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
B.“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C.“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D.“寒波澹澹起,百鸟悠悠下”E“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5.审美教育的任务就是鼓舞人们去
A享受美B爱美C欣赏美D追求美E创造美 6.在书法创作的过程中书法家运笔必须注意的三个方面是
A笔骨B.笔法C.笔锋D.笔势E.笔力 7.下列作品表现意象感性特征的名画是
A.八大山人的《猫》B.《向日葵》C.《思想者》D.《巴尔扎克》E.《文心雕龙》 8.以下给人优美感受的作品是
A.《蒙娜丽莎》B.《命运交响曲》C.《春
江花月夜》D.《蓝色多瑙河》E.《欧米哀尔》
9.下列说法中说明美的多样性的是A.“忧心忡忡的穷人甚至对最美丽的景色都毫
无感觉” B.“食必常饱,然后求美,衣必常暖,然后求丽”C.“佳人不同体,那不同眠,而皆悦于目”D.“西施,王嫱状貌不同,世称其美好钧也”E.“楚王好细腰,宫中多饿死”
10.不可能出现在原始人所画的洞穴壁画中的是
A.山川树木B.晨雾晚霞C.野牛D.绿草如茵E.野马 四.简答题
1.简述美感与美的关系 2.谈谈丑的审美意义 五.论述题
意象的孕育是意象生成的第一阶段,意象的孕育指艺术意象在艺术家头脑里的构思过程。
眼中之竹——胸中之竹-----手中之竹(意象的孕育与产生,2)意象的孕育:起源于主体与客体的感性相遇,客体(客观事物)在这种相遇中,与主体情意结合形成头脑中的形象(意象),3)意象的产生,艺术家头脑中的意象得到物化(物态化)内在的情意转化成外在的形象(意象)
是以王维《鹿柴》为例,分析意境和意向的关系
物我合一的特征。
区别:1.意象主要是指审美的广度,意境主要指审美的深度。意境深邃,意象广阔。2.意象具有形而下的特征,以个别,特殊为表现形态,意境具有形而上的特征,指向一般性,普遍性。意境不能离开意象而独立存在,但又必须超越意象方能达到;意象以个别、特殊为特征形态,意境则通向一般,有普遍性。3.意象主要属于艺术范畴,意境主要属于哲学范畴
而意境则指的是心灵时空的存在与运动,其范围广阔无涯,与中国人的整个哲学意识相联系。所以,境界有审美的,亦有非审美的,如道德、宗教、学术等境界。这是意象所不及的。
简答题
美和美感的关系是,同时诞生,同时存在,美是客观的,美感是主观的。作为同一活动中的主客两方,美和美感就必须相互依存,同生同在,但是他们也不是绝对的主观和绝对的客观,而是相对来说,美是客观的,美感是主观的。此外,美感的形成是社会实践和自然界人化的结果,并随着人类社会的演进而不断丰富,也是历史传承的结果,所以我们的审美实践中的美感无意中都带有了前人的审美经验的总结,受到了前人的影响。历史传承的文明是客观世界中的存在,它的影响使我们的主观的美感中掺杂了客观的经验总结;人化的审美对象,相对的客观审美对象也相应产生了相对主观的美感。所以美感也是相对主观的。
11、理解丑的美学意义?
答:丑是美的对立面,从而能以丑衬美。它和美相互依存,相互斗争,又相互转化。没有丑,就不可能有美。其次,世界的发展有待于丑的刺激。恶和丑是刺激人们前进的一种重要动力。再次,审丑历来都是人们审美活动的一个重要方面,历来的文学艺术都有表现奇丑怪异的杰作。最后,现实生活中的丑,经过艺术家的心灵点化,转化成艺术中的美,即“花丑为美”,进而成为抨击丑的巨大的艺术力量。
第一,丑的现实表现是实在的,可以说是广泛的表现。有时候,这么丑文化的美是对比的美,但却不能说美是对比的,才诞生丑。我们只能承认丑是根据需要和对比产生的。2.其次,丑的社会性是有辩论的色彩性,我们生活里没有丑的事物,也绝对没有漂亮的眼睛3.再则,我们已经被现行的理论给搞糊涂了。我们认为。丑对美学的最大意义不在于它的对比性,而在于它最忠实的现实表现。我们认为一个文艺作品中的丑,不是对作品的解释,而且对事物的内容作出的解释。4.丑的美学意义非凡,也是在于它能够比视觉的美,触觉的神经,以及听觉的有序,更容易变化。
第三篇:美学概论
美学概论
期中作业
姓名: 杨瑾 班级: 13税收一班
学号: ***7
2014年11月3日
1..你喜欢花吗?花是大自然的象征吗?你再什么情况下会送花给朋友?我们在什么情况下会接受别人送花?
答:作为一个女孩子,我十分喜欢花。我曾经无数次幻想我走向礼堂的那瞬间,无论我怎么幻想我的手中一定会有一束鲜花,鲜艳欲滴。古诗有云:“春城无处不飞花”,这个世界上有许许多多的花,它们无时无刻地在每一个角落散发着各自的芳香。
我认为花是大自然的象征,是大自然的精灵,更是美的化身。五颜六色、香气四溢的鲜花,让人们赏心悦目,心旷神怡。花让人具体的感受到大自然的美好,花也成为人们联络感情、交流思想的使者。人们根据花卉各自的特征,赋予其一种象征意义,进而用花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和语言,通过赠送鲜花传情达意。
我会在亲朋好友生日的送花,我会选送百合花、一品红、石榴花等鲜花,表示火红年华和前程似锦。我也在老人寿辰时,选送百合花、长寿花、万年青等鲜花,祝贺老人健康长寿。春节时,我会选择表示吉祥、喜庆、欢乐、富贵寓意的玫瑰、剑兰、红掌、水仙、百合、天堂鸟等鲜花送人。母亲节来临时,我会选择康乃馨或香水百合、玫瑰等鲜花献给母亲。父亲节来临时,我则选择表示威严意味的百合或飞燕草、剑兰等鲜花献给父亲。而且我觉得不仅仅在这些特殊的日子里面可以送花,赠人玫瑰手有余香,我也会在不经意间送好友一束花让彼此有一整天的好心情。
我认为只要送花,我都会接受,无论在什么情况下。我热爱美丽的花,我期待着给我送花。
2.古希腊的美学---古希腊的建筑美学
答:古希腊是美学发展的一个高峰,我认为要是面面俱到的阐述,就要写整整一篇论文了,所以我就简单的说说古希腊的建筑美学。
古希腊,是享誉世界的闻名古国。建筑,是镶嵌在古希腊灿烂文明史上的一颗璀璨明珠。早在2500多年以前,古希腊建筑就以规模宏大、雕刻精致、造型优美而举世闻名。重建于公元前五世纪的雅典卫城,体现了那一时期最辉煌的艺术成就。古希腊建筑美学思想的发端,据记载,是从公元前6世纪毕达哥拉斯学派开始的。从毕达哥拉斯到公元前4世纪的亚里士多德止,这期间,古希腊建筑美学思想开始萌芽。而古希腊的发展时期大致为公元前8~前1世纪,即到希腊被罗马兼并为止。古希腊建筑的结构属梁柱体系,早期主要建筑都用石料。限于材料性能,石梁跨度一般是4~5米,最大不过7~8米。石柱以鼓状砌块垒叠而成,砌块之间有榫卯或金属销子连接。墙体也用石砌块垒成,砌块平整精细,砌缝严密,不用胶结材料。虽然古希腊建筑形式变化较少,内部空间封闭简单,但后世许多流派的建筑师,都从古希腊建筑中得到借鉴。
在此期间的希腊文化,经历了古风时期、古典时期和希腊化时期的过渡。神庙就是希腊最重要的建筑类型,早期是木制的。公元前6世纪,产生了第一批石砌的神庙,出现了多立克柱和爱奥尼柱的萌芽。希腊的雕刻也多附属于建筑,神庙的砌筑,也推动了雕刻艺术的发展。剧场,是希腊另一重要的建筑类型。古希腊的戏剧和音乐,脱胎于祭祀酒神狄奥尼斯的仪式。在公元前5世纪,希腊取得了希波战争的胜利,在战争中沦为的废墟上重建了雅典卫城。这时希腊的多里克柱和爱奥尼柱已开始趋于成熟,一种匀称、明朗、典雅为主要特征的建筑风格成形。附属于建筑的雕刻艺术也达到了巅峰时刻。通常把这个时期称为“古典时期”。公元前4世纪起,马其顿帝国的建立,使希腊摆脱了小城邦的局限,建筑的主流开始由神庙转向会议室、图书馆、博物馆等世俗建筑。促进希腊文化与埃及、叙利亚文化的融合。华美的科林斯柱,是希腊式审美情趣的表现。
古希腊建筑的思想随着古希腊美学思想的改变而改变,这种改变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毕达哥拉斯、赫拉克利特、德谟克利特等思想家主要从感性的角度关注世界,他们把自然本源作为关注焦点,认为美是自然本身的一种本质属性。如毕达哥拉斯学派,将建筑美和宇宙的美的秩序,看作是一种“数”的自然属性。这阶段被称为自然哲学阶段。第二阶段,从苏格拉底到柏拉图,这一时期的思想家开始考虑自然、人和社会在内的本体,美便被赋予了社会属性。被称为“人文哲学阶段”。第三阶段发生在希腊化时期,随着马其顿的远征,希腊突破了小城邦的局限,自然科学技术出现了飞跃。亚里士多德则在自然科学技术发达的基础上,让自然科学方法和社会科学方法得到了统一。
古希腊的美学思想对建筑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建筑也表现出了时代的印记。而古希腊的建筑美学思想,也是在古希腊建筑艺术的实践土壤中酝酿和萌发出来的。在今天看来那些宏伟的古建筑无不在向我们叙说着那个时代的艺术风貌,也让人们看到了古希腊人民的伟大智慧,感受到了自由的思想气息。
3.分析自在之美和自为之美
答:自在与自为是19世纪德国古典哲学家黑格尔的专门术语。用以表述绝对理念发展的不同阶段。“自在”即潜在之意,“自为”即展开、显露之意。自在之美和自为之美则是苏格拉底提出的,前者是毕达哥拉斯学派代表的美的看法,即“美是事物本身的美”;后者则是苏格拉底自己的观点,他认为“事物适合使用者即美。结合黑格尔的论述,自在之美是事物潜在之美,本身就存在的。而自为之美则是被使用者揭露了的美。
老师在上课讲过一个故事。这个故事在网上也能找到,故事如下:
苏格拉底与他的弟子亚里斯提普斯的一段关于金盾和粪筐怎样才美的对话: 亚里斯提普斯:粪筐能说是美的吗?
苏格拉底:当然,如果粪筐适用而金盾不适用。
亚里斯提普斯:你是否说,同一事物既是美的又是丑的?
苏格拉底:当然,而且同一事物也可以同时既是善的又是恶的,例如对饥饿的人是好的,对发烧的人却是坏的。因为任何一个东西如果它能很好的实现它共用的方面,它就同时是善并且美的,否则它就同时既是恶的又是丑的。
由此可见,苏格拉底认为”实用决定一切”。一个事物,它算不算的上没,在于它能否给使用主体带来效用以及带来多大的效用。“自为之美”具有主观能动性,而“自在之美”则是客观独立的。比如一朵花,用自在之美来说,它开在那里就是美的,这是这朵花本身的美。按自为之美来说,一个热爱花的人,比如我,对我来说,这朵花是美的。可是对于一个花粉过敏的人来说,花会导致他过敏,因此这朵花是不美的。这是自在之美和自我之美的区别,自在之美是形而上学的,自为之美则是具有实践意义的。
自在之美与自我之美是无法割裂的,自在之美是自为之美的物质基础,自我之美是而自在之美则的进一步升华,是“美”这种物质的最终代表。在审美主体的客观实践之下,自在之美转化为自为之美,形成美的统一,使美得到极大的完善。因此我们要辩证统一的看待自在之美和自为之美。
4.亚里士多德对美的论述有什么特点?
答:我认为亚里士多德对美的论述有以下几个特点
第一,美产生于大小和秩序。个部分排列要适当;而是要有一定的体积、大小、规模,强调秩序是亚里士多德一贯的美学思想,他通过事物自身的秩序,对称和确定性来说明美的原因。他指出,自然是一切秩序的原因,秩序和确定性存在于自然、天体、人和社会中。
第二,美产生于一定的尺度。他说:“一个美的事物——一个活东西或一个由某些部分组成之物——不但它的各部分应有一定的安排,而且它的体积也应有一定的大小;因为美要依靠体积与安排,一个非常小的东西不能美。”任何事物,不管人造物还是自然物,其形成有四种原因:质料因、形成因、动力因和目的因。四因可以最完满地体现在事物中,从而创造出美和合目的性的有机整体。如果它们在事物中的体现缺少某种尺度,过分或不及,那么,整体就受到损害,从而失去美、艺术性、效用和合目的性。美的范围包括神和人、人的躯体、社会、实物、行为、自然。美就是“整一性”。“秩序、匀称与明确”就是“整一性”。“整一性”是艺术作品的标志:“美与不美,艺术作品与现实事物,分别就在于美的东西和艺术作品里,原来零散的因素结合成为统一体。”同时,他还指出,悲剧、史诗等叙事性艺术作品“整一性”的内在根据还是“可然律、必然律”。整一性”是个体中一种统一的运动,它以内在的有机性而使个体具有丰富而又一致的性质和特征。从事物的最高因来说,这种“整一性”的根源来自于最高的善。因此,“整一性”既有感性的形式特征,又具有精神的、理性的根源。这种美,与外在形式相关,也与精神和理念相通。
第三,美是客观的,美自身就具有价值并给人以愉悦。他认为,同一事物不可能既美好又不美好,因而具有客观性.亚里士多德认为美应符合两个条件:一是因而美必须具有的可观性和整体感.可观性指其使人易于观察,与人的视觉或听觉相吻合的东西。体感是亚里士多德对美学的一大贡献.整体不只是指艺术是对一个完整行为的摹仿,更重要的是指艺术作品内部各种成分的协调整合,以至于若是挪动或删减其中的任何一部分都会使整体松裂和脱节。
第四,他区别了美与善,解脱了把美学判断与道德判断混淆起来的倾向。确认美与善不同,善永远居于实践中,美则是在不运动的东西中。他的意思也许可以这样理解,所有的美都是善,但并不是所有的善都是美,只有既是善的同时又是愉悦的才是美的。因为善本身就是完美,所以事物内在的这种善的动因,实质上也是美的动因。因此,自然事物都有美与善的趋向,它们的生长过程,就是美与善的显现过程。因此,说到底,美是一种善,其所以引起快感,正是因为它善。整个自然界显得异常和谐、完整,像是一个万能设计者精心设计的艺术品。它的存在,就是美的法则的证明。美的主要形式是“秩序、匀称与明确”。
5.学习美学的一点心得体会
美学概论,一听就觉的是一种很概括的一门学问,真的要去说清楚他恐怕很难。老师在上课讲了很多专业的东西,可能因为我的思想水平比较低,我不是很能理解。所以我只能自己说说什么是美了。无庸置疑,“美是什么”这一问题是美学研究的基本问题。我觉得大体可以分为2种感觉,一个就是视觉上的,也就是通常说得饱眼福吧,那样的美应该多了一些表观的感觉;还有一种就是精神上的感觉的美,我想那种美应该裹了一些欣赏在里面。因为感觉在变所以美也就在变。不同的人对美有不同的感受,有的人认为相貌上的美是最重要最直观的美;有的人认为心灵上的美是最可爱最长久的美。无论哪种美,这些想法和个人对美德定义都是不无道理的。人们觉得花儿美,是因为它娇艳欲滴,香气怡人,所以花儿的美是通过视觉和嗅觉的体验得出的;人们觉得歌曲美(排除其他类似演唱者的个人魅力等因素),是因为它声声入耳,愉悦人心,所以歌曲的美是通过听觉的体验而得出的;人们觉得丝绸美,是因为它手感细滑,造型别致,所以丝绸的美是通过触觉和视觉的体验而得出的;人们觉得菜肴美,是因为它色香味俱全,所以菜肴的美是通过视觉,嗅觉,味觉一并体验得到的。由此可见,不同的感官感受到的美是不一样的。我只学了9周的美学课,只是学到了美学的一点点皮毛,美学真的是一门很难得到一个统一说法的学问,就算专家也不能给出完全确定的答案,我认为美学是在我们生活中逐渐发掘的,也就是说,只有渐渐的在生活中慢慢发掘,每个人都会有不同的关于美的定义。所以要是真的要把“美”完全的弄清楚,是一向很艰巨的工程,但是我不会放弃对于美的发掘,我会在接下来的课里面加强对其的理解,加深对美的定义。
第四篇:语言学概论复习指导
语言学概论知识要点
1.2.3.4.5.语言学的功用4-5 儿童学习语言的过程14-16 语言的符号性质,为什么说语言是一种符号系统?25-30 如何理解语言符号的系统性?31-34 人的语言能力与其他动物的交际系统有何不同?34-42 6.声音的四个物理属性,在语言上如何体现?48-50 7.常见的元音、辅音的发音部位、发音方法及其音标写法56-69 8.什么是音位及音位变体?如何归纳一个语言的音位?不同语言之间的音位区别特征有哪些? 9.常见的语流音变有哪些?83-85 10.词法与语素。语法手段主要有哪些?99 11.组合的层次性与歧义分解100-102 12.13.14.15.16.17.语法范畴主要有哪些?109-112 词语搭配的限定因素145-147 文字发明对人类的意义152-153,汉字的优缺点165-166页。书面语/口语的关系,风格差异。167-172 语言发展的特点177 社会方言主要有哪些?汉语的地域方言主要有哪些,分布在哪里?海外华侨主要是什么方言?
18.什么是亲属语言?亲属语言与方言有何共同之処?如何分别?两个语言系统的接近,是如何造成的?有可能是语言接触,有可能是同源,两者有联系,有区别。230 民族共同语的形成与规范190-197 语言接触的结果;借词与语音折合198-204 语言融合问题,有哪些积极与消极面205-212 语言接触的特殊形式213-220 如何重新建立古代的语音系统?16次课,历史比较 19.20.21.22.23.24.语法发展
25.词汇发展问题,新词的产生,词义的演变
导言
一、语言学的对象和任务
二、语言学在科学体系中的地位
三、语言学的功用
第一章 语言的社会功能
第一节 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
一、语言和说话
二、语言是人类社会的交际工具
三、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
第二节 语言是思维的工具
一、思维离不开语言
二、儿童学习语言的过程
三、思维不能离开语言的实验根据
四、关于聋哑人的思维
五、思维能力是全人类共同的
六、人类思维在机器中的再现 第二章 语言是符号系统
第一节 语言符号的性质和特点
一、什么是符号?为什么
二、符号应该具备的条件
三、语言符号的任意性和线条性
第二节 语言符号的系统性
一、语言的层级体系
二、组合关系和聚合关系
第三节 语言系统是人类特有的
一、语言能力
二、语言是其他动物和人类
三、人类语言和所谓动物
第三章 语音
第一节语音研究的诸方面
一、语音的最小单位
二、音标
三、应该从哪些方面去研究语音?
第二节 音响
一、语音四要素
二、音质的音响分析
三、研究音响的仪器
第三节 发音
一、发音器官
二、两类音素:元音和辅音
三、元 音
四、辅音
第四节 音位
一、对立和互补
二、音位和音位变体
三、音质音位和非音质音位
第五节 音位的聚合
一、区别特征
二、聚合群
第六节 音位的组合
一、音节
二、语流音变
第四章 语法
第一节 语法和语法单位
一、说话要符合规则
二、语法规则
三、语法单位
第二节 组合规则
一、语素组合成词的规则
二、词的组合的五种基本类型
三、语法结构的意义和形式
四、组合的层次性
五、组合的递归性
第三节 聚合规则
一、词类
二、形态
三、语法范畴
第四节 变换
一、变换和句型
二、变换和句法同义
第五节 语言的结构类型和普遍特征
一、语言的语法结构类型
二、语法结构不能分优劣
三、语言的普遍特征
第五章 词义
第一节 词汇和词义
一、词和词汇
二、词的词汇意义
三、词义的概括性
第二节 词义的聚合
一、单义和多义
二、同义词
三、反义词
第三节 词义的组合
一、词语的搭配
二、词义和环境
三、“言内意外”
第六章 文字和书面语
第一节文字和语言
一、文字的作用
二、文字是记录语言的书写符号系统
三、汉字和汉语
第二节 文宇的起源、发展和改革
一、文字的起源
二、文字的发展
三、文字的改进和改革
第三节 书面语
一、口语和书面语
二、书面语的保守性和书面语的改革
第七章 语言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
第一节 语言发展的原因和特点
一、社会的发展是语言发展的基本条件
二、语言中各种因素的相互影响和语言的发展
三、语言发展的特点
第二节 语言的分化
一、语言随着社会的分化而分化
二、社会方言
三、地域方言
四、亲属语言和语言的谱系分类
第三节 语言的统一
一、语言随着社会的统一而统一
二、共同语
三、共同语的规范
第八章 语言的接触
第一节 语言成分的借用和吸收
一、借词
二、结构规则的借用
第二节 语言的融合
一、语言系统的排挤和替代
二、融合的原因
三、自愿融合和被迫融合
四、融合的过程
第三节 语言接触的一些特殊形式
一、“洋泾浜”
二、混合语
三、国际辅助语
第九章 语言系统的发展
第一节 语音的发展
一、何以知道语音的发展
二、语音演变的规律性
三、语音对应关系和历史比较法
第二节 语法的发展
一、组合规则的发展
二、聚合规则的发展
三、语法发展中的类推作用
第三节 词汇和词义的发展
一、新词的产生和旧词的消亡
二、词语的替换
三、词义的演变
第五篇:语言学概论复习指导
语言学概论复习指导
一、选择题(本题共 20 小题,每小题 1分,满分20 分)
复习指导:课本中涉及的定义、概念、术语等
二、判断题(本题共 20小题,每小题1分,满分 20 分)
复习指导:课本中涉及的定义、概念、术语等
三、名词解释题(本题共 5小题,每小题 3分,满分 15 分)
注: 8选5 1.Creole;
2.Bilingualism;
3.Cognitive linguistics;
4.Surface structure;
5.Illocutinary act;
6.Contrastive analysis;
7.Garden path sentence;
8.Interlanguage;
四、简答题(本题共 3小题,每小题5分,满分 15 分)
注: 5选3 1.One of the design features of human language is arbitrariness.Can you briefly explain what this feature refers to? Support your argument with examples.2.Please explain the phenomenon “iconicity of order” by listing examples.3.Bound morphemes can be classified into two categories: derivational morphemes and inflectional morphemes.Can you briefly explain what these two categories refer to respectively? Support your argument with examples.4.What is Saussure’s distinction between langue and parole? 5.What is meant by the term idiolect?
五、问答题(本题共2小题,每小题15分, 满分共30 分)
注: 3选2 1.According to the British linguistist G.Leech, meaning in its broadest sense can be
classified into seven types, one of which is connotative meaning.Please briefly explain the definition and characteristics of connotative meaning.Support your argument with examples.2.There are basically two approaches to the question of first language acquisition: behaviorist and innateness approaches.Please explain these two approaches respectively.3.What do you think about the course English Linguistics and what have you learned from it? Do you think mastering certain knowledge about linguistics is helpful for learning English bet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