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古典诗词中传统意象的特定含义
古典诗词中传统意象的特定含义
1、树木类:
黄叶:凋零 成熟 美人迟暮 新陈代谢
绿叶:生命力 希望 活力
竹:气节 积极向上
柳:送别 留恋 伤感 春天的美好
折柳:有惜别怀远之意。
杨柳:伤别情怀
堤柳堆烟:往事如烟,用来抒发兴亡之感。
红叶:代称传情之物,后来借指以诗传情。
松柏:坚挺 傲岸 坚强 生命力
梧桐:凄凉、凄苦、悲伤的象征。
2、花草类:
花开:希望青春人生的灿烂
花落:凋零失意人生、事业的挫折惜春对美好事物的留恋、追怀。
桃花:象征美人
兰:高洁
牡丹:富贵美好
草:生命力强生生不息希望荒凉偏僻离恨身份、地位的卑微
禾黍:黍离之悲(国家的今盛昔衰)
岁寒三友(松、竹、梅):象征人高洁的品格
梅子:的成熟比喻少女的怀春。
丁香,指愁思或情结,红豆:男女爱情的信物,喻男女爱情或朋友情谊。
菊:隐逸高洁脱俗
梅:傲雪坚强不屈不挠逆境
莲:表达爱情 纯洁清高
3、动物类
猿猴:哀伤凄厉
鸿鸽::理想追求
鱼:自由惬意
鹰:刚劲自由人生的搏击事业的成功
狗、鸡:生活气息田园生活
(瘦)马:奔腾追求漂泊
乌鸦:小人俗客庸夫哀伤
沙鸥:飘零伤感
鸟:象征自由
双鲤:代指书信。
(孤)雁:孤独思乡思亲音信消息
鸿雁:书信游子思乡怀亲之情和羁旅伤感。
鹧鸪鸟:勾起旅途艰险的联想和满腔的离愁别绪。
寒蝉:悲凉
鸳鸯,指恩爱的夫妇,燕子:
(1)表现春光的美好,传达惜春之情。
(2)表现爱情的美好,传达思念情人之切。
(3)表现时事变迁,抒发昔盛今衰、人事代谢、亡国破家的感慨和悲愤。
(4)代人传书,幽诉离情之苦。
(5)表现羁旅情愁,状写漂泊流浪之苦。
4、风霜雨雪水云类: 海:辽阔力量深邃气势
海浪:人生的起伏
海浪的汹涌:人生的凶险江湖的诡谲
江水:时光的流逝岁月的短暂绵长的愁苦。历史发展
烟雾:情感的朦胧、惨淡前途的迷惘’渺茫理想的落空、幻灭
小雨:春景希望生机活力潜移默化式的教化
暴雨:残酷热情政治斗争扫荡恶势力的力量荡涤污秽的力量
春风:旷达欢愉希望
东风:春天美好
西风:落寞,惆怅衰败游子思归
狂风:作乱摧毁旧世界的力量
霜:人生易老环境恶劣,恶势力的猖狂,人生坎坷、挫折
雪:纯洁美好环境的恶劣恶势力的猖狂
露:人生的短促生命的易逝
云:游子飘泊
天阴:压抑愁苦寂寞 天晴:欢愉光明 金风:秋风
水:绵软不绝,常以水喻愁。
5、器物类
玉:高洁地重游脱俗
珍珠:美丽无瑕
簪缨(冠):官位名望
捣衣砧:妇女对丈夫的思念。
西楼小楼:闺怨之情;
丝竹:音乐;
汗青:史册;
三尺:法律;
寸管:笔;
青鸟:信使
吴钩:泛指宝刀、利剑。
昆山玉:比喻杰出的人才。诗的类别所抒发作者的思想感情或主旨
a.送别诗——表达对友人的无限眷恋,依依不舍等离愁别绪。b.怀古诗——是通过对古人建功立业事迹的赞扬,表达自己对建功立业的渴望或表达自己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愤懑。一是通过对昔盛今衰的古今变化来借古讽今。
c.咏物诗——通过对所咏之物的赞美来表达自己的思想,品格或精神。d.思乡诗——表现游子对家乡的思念,对亲人的牵挂,如与战争联系在一起,则大多反映征人厌倦战争,渴望与家人团聚,渴望安宁平静的生活。e.边塞诗——大多表达将士们奋勇杀敌的国激情,也有一些是对统治者无休止开扩疆土的不满。
f.闺怨诗——是青春易逝的哀怨,对自由幸福生活的向往,二是妇女对丈夫的思念。
g.田园诗——表达对田园生活的热爱、向往,对黑暗官场生活的厌弃,恬淡的情怀等。
第二篇:古典诗词中传统意象的特定含义
古典诗词中传统意象的特定含义
1、树木类:
黄叶:凋零 成熟 美人迟暮 新陈代谢
绿叶:生命力 希望 活力
竹:气节 积极向上
柳:送别 留恋 伤感 春天的美好
折柳:有惜别怀远之意。
“杨柳”:伤别情怀
堤柳堆烟:往事如烟,用来抒发兴亡之感。
红叶:代称传情之物,后来借指以诗传情。
松柏:坚挺 傲岸 坚强 生命力
梧桐:凄凉、凄苦、悲伤的象征。
2、花草类:
花开:希望青春人生的灿烂
花落:凋零失意人生、事业的挫折
惜春对美好事物的留恋、追怀。
桃花:象征美人
兰:高洁
牡丹:富贵美好
草:生命力强生生不息希望荒凉
偏僻离恨身份、地位的卑微
禾黍:黍离之悲(国家的今盛昔衰)
岁寒三友(松、竹、梅):象征人高洁的品格
梅子:的成熟比喻少女的怀春。
丁香,指愁思或情结,红豆:男女爱情的信物,喻男女爱情或朋友情谊。
菊:隐逸高洁脱俗
梅:傲雪坚强不屈不挠逆境
莲:表达爱情 纯洁清高
3、动物类
猿猴:哀伤凄厉
鸿鸽::理想追求
鱼:自由惬意
鹰:刚劲自由人生的搏击事业的成功
狗、鸡:生活气息田园生活
(瘦)马:奔腾追求漂泊
乌鸦:小人俗客庸夫哀伤
沙鸥:飘零伤感
鸟:象征自由
莼[chún]羹鲈脍:指家乡风味,借指思乡之情。
双鲤:代指书信。(孤)雁:孤独思乡思亲音信消息
鸿雁:书信游子思乡怀亲之情和羁旅伤感。
鹧鸪鸟:勾起旅途艰险的联想和满腔的离愁别绪。
寒蝉:悲凉
鸳鸯,指恩爱的夫妇,燕子:
(1)表现春光的美好,传达惜春之情。
(2)表现爱情的美好,传达思念情人之切。
(3)表现时事变迁,抒发昔盛今衰、人事代谢、亡国破家的感慨和悲愤。
(4)代人传书,幽诉离情之苦。
(5)表现羁旅情愁,状写漂泊流浪之苦。
4、风霜雨雪水云类: 海:辽阔力量深邃气势
海浪:人生的起伏
海浪的汹涌:人生的凶险江湖的诡谲
江水:时光的流逝岁月的短暂绵长的愁苦。历史发展
烟雾:情感的朦胧、惨淡前途的迷惘、渺茫理想的落空、幻灭
小雨:春景希望生机活力潜移默化式的教化
暴雨:残酷热情政治斗争扫荡恶势力的力量
荡涤污秽的力量
春风:旷达欢愉希望
东风:春天美好
西风:落寞,惆怅衰败游子思归
狂风:作乱摧毁旧世界的力量
霜:人生易老环境恶劣,恶势力的猖狂
人生坎坷、挫折
雪:纯洁美好环境的恶劣恶势力的猖狂 露:人生的短促生命的易逝 云:游子飘泊
天阴:压抑愁苦寂寞 天晴:欢愉光明 金风:秋风
水:绵软不绝,常以水喻愁。
5、器物类
玉:高洁地重游脱俗
珍珠:美丽无瑕
簪缨(冠):官位名望
捣衣砧:妇女对丈夫的思念。
西楼小楼:闺怨之情;
丝竹:音乐;
汗青:史册;
须眉:男子;
巾帼:妇女;
桑梓:故乡;
轩辕:祖国;
三尺:法律;
寸管:笔; 青鸟:信使
吴钩:泛指宝刀、利剑。
昆山玉:比喻杰出的人才。
第三篇:古典诗词中的月意象
古典诗词中月的意象
班级: 姓名: 学号: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水调歌头》,这是苏东坡的浅浅吟唱,“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意思》,青莲居士俯仰之间流露出淡淡的忧伤……明月——黑夜中的精灵是许多诗词家亲密的伴侣。她以打黑暗背景中皎洁的形象赐予诗人灵感和幻想,于是,李白吟诵出“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月下独酌》的哀伤;陶渊明描绘了“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归园田居五首之三》的恬淡画面。可以说是,交界的月光洒满了古代诗歌世界的每一个角落,没有月光的照耀,古典诗歌就会变得干瘪、生硬。
古典诗歌中,“寓情于景”这种表现手法比比皆是,而黑夜中的月亮,以其独具特色的存在姿态必然受到了万千诗词作者的青睐。由于主人公心态、诗词创作背景等因素的不同,古典诗歌中以明月为意象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团圆与思念。古典诗歌中,圆月通常是团圆的象征。“今夜月明人尽望, 不知秋思落谁家。”(王建《十五夜望月》)这一象征义的生成, 显然与我国历史悠久的传统节日中秋节有关。每年的八月十五秋高气爽,圆月当空, 银光洒遍人间。家家祭月, 赏月, 亲人团聚。所以, 中秋节又称团圆节, 是中华民族重要的传统节日。《古诗十九首·明月何皎皎》写道:“明月何皎皎, 照我罗床帏。忧愁不能寐, 揽衣起徘徊。客行虽云乐, 不如早旋转。出户独彷徨, 愁思当告谁!引领还入房, 泪下沾衣裳。”曹植的《杂诗二首》也描写了相似的境界:“俯视清水波, 仰看明月光。郁郁多悲思, 绵绵思故乡。”两首诗的内容都是游子见月思乡。《诗经·陈风·月出》最早唱出了月下怀人的怨歌。其诗共三章, 第一章为:
月出皎兮, 佼人僚兮。舒窈纠兮, 劳心俏兮!皓月当空, 清辉万里, 诗人想念一位俊俏的美人。她那舒徐的神情、苗条的姿影, 使诗人忧思焦虑, 难以安静。在诗人创造的皎洁、空明、幽静的境界中, 皎月与美人相互辉映;月下佳人, 成为千古相传的令人遐思的理想。而且, 月又是引起思念的触媒。月下怀人念远, 一直是古典诗歌常用常新的基本抒情模式之—。唐人继续沿用月意象的这种现成涵义, 如, 张九龄《望月怀远》:“海上生明月, 天涯共此时。情人怨遥夜, 竟夕起相思。”李白《长相思》:“孤灯不明思欲绝, 卷帷望月空长叹。”白居易《八月十五夜禁中寓直寄元四稹》:“三五夜中新月色, 二千里外故人心。”不过, 沿用时并未忽视创新。他们大大拓展了月下怀人这一抒情模式的表现容量, 利用暗示团圆之盼与思念之苦的明月, 来表现戍卒与征妇的离散的悲愁。
离愁别绪之情是抒发在诗词作品中是非常普遍的,明月天生具有这中寓意,所以,大量诗词作品中以月作为抒情或者歌咏的对象,是很符合审美观点的。这点在唐诗宋词中体现的淋漓尽致。
故园。明月是亲友团圆的希望和期待,基于此特点,月的意象有自然而然有故乡联系在了一起,成为游子心中一块永远也割舍不掉的眷恋。徐祯卿《月》诗写道:“故园今夜月, 迢递向人明。”屈大均也有相同的体验:“吹笛关河夜,衣裳清露滋。谁能见秋月, 不起故山思。”《吹笛》。月是故乡月,寂寞惆怅的夜晚,一轮明月高悬,游子注视着,远方的亲朋好友也期盼着。此时,月亮便在游子有家乡之间构架了一座精神沟通和慰藉的桥梁,使得游子的惆怅得以抒发,情感得以表达。虽然,家乡远在万里之遥,但是借助于月,彼此却可以“千里共婵娟”(《水调歌头》苏轼)因此, 一个漂泊者, 不论他是在踯躅旅途, 或是在独守客舍寒窗, 只要在明月的照耀下, 心灵就会体会到故园的温馨, 沉浸于对家乡的思念之中。徐祯卿的《月》诗, 非常真实地传达了月与故园的这种神秘而美妙的联系。千百年来, 在羁旅行役之思的篇章中, 月意象频频出现。不同时代的诗人, 都善于在明月中寄寓对故园的无限深情。
永恒。时间的车轮从未停止行驶,但天空中那轮明月依然亘古不变的续写着永恒的传说和故事。她目送漂泊的游子回温暖的家,她见证了月下游子思乡的眼泪,她寄托了一个个孤单身影的思念,她依旧叙说着绵长的呢喃......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这样唱道:“江 畔何人初见月? 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无穷已, 江月年年只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 但见长江送流水。”张若虚笔下月亮渗透着哲学的意味。诗作中,诗人将月的永恒与人生的短暂作比,构成诗意的对比。古人、今人, 一代又一代, 相续无穷, 而江月仍是原来的江月;人生短暂, 而江月却不知从何年开始, 也没有终结。在月光的照耀下, 过去了一个又一个王朝, 上演了一出又一出戏剧。明月, 跨越时空, 阅尽沧桑兴亡, 见证历史。处在动荡不居的兴亡潮流中的每一个个人,感到人生的渺小、短暂, 把天上的明月视为永恒的化身, 显然是既具体又深刻的体验。由此形成月意象的又一种现成涵义。面对历史陈迹, 感叹兴亡的作者, 把明月作为历史的见证者, 吟出了一首又一首挽歌:
山围故国周遭在, 潮打空城寂寞回。
淮水东边旧时月, 夜深还过女墙来。
——刘禹锡《石头城》
自胡马窥江去后, 废池乔木, 犹厌言兵。渐黄昏, 清角吹寒, 都在空城⋯⋯ 二十四桥仍在, 波心荡, 冷月无声。念桥边红药, 年年知为谁生?
——姜夔《扬州慢》
多少不可一世的王朝, 都烟消云散了, 只有曾经照临这种种兴亡的明月, 仍然光照人寰。对具体的王朝的虚无主义的体验, 最终走向对历史长河的真实性的肯定, 对永恒的冥思幽讨。而这种肯定与思索, 正是借明月意象折射出来。
月亮的象征意象还有很多,而且她也是随着时代的发展有一定的变化,在此不在赘言。月亮意象这一具有深厚寓意的概念是深深植根于中华民族厚重的历史积淀和文化传统中的,在理解月亮在诗词作品中的作用与其象征意义时,我们务必与当时的社会背景相联系,那样定会获得丰硕的收获。
第四篇:浅谈古典诗词中月的意象
浅谈古典诗词中月的意象
月亮,古今诗人最钟情的诗歌意象之一,频繁出现在古典诗词作品之中。为什么众多诗人对“月”这一意象情有独钟呢?月的意象与诗歌意境的呈现又有什么关系呢?苏轼《水调歌头》歌咏:“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月”这一意象寄托着诗人悲欢离合的主观情思。
一、悲——永恒、无常
“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刘禹锡驻足“石头城”的秦淮河畔,仰望苍穹,一弯“旧时月”引起了诗人对历史的浩叹和追思,感慨系之。月作为历史的见证,阴晴圆缺,循环往复,亘古不变,月在诗人眼中是“永恒”;石头城昔日繁华,今日萧条,可谓“无常”。在永恒与无常的鲜明对照中,在历史与现实的梦幻交错中,诗人不禁悲从中来。
李煜说:“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虞美人》),世事无常,如烟似梦,往昔歌舞升平、雕梁画栋的故国金陵如今只能在追忆中重现——所谓无常;而春花秋月亘古不变——所谓永恒。春花秋月的良辰美景只能越发衬托出国破家亡、君王沦为阶下囚的悲哀。
张若虚从“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的发问中引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的感伤。虽年年岁岁“月”相似,却岁岁年年“人”不同。人生就如同历史长河中稍纵即逝的浪花一般,显得短暂而渺小,而明月、宇宙才是伟大而永恒的存在。诗人以月作为人生的参照物,通过对月之永恒与人生无常的哲学思辨,抒发了绵绵无绝期的悲痛之情。
李白的“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唯愿当歌对酒时,月光长照金樽里。”悠悠万世,一轮皎洁的明月长挂碧天苍穹,毫不吝惜地倾泻着邈邈银辉,它晚升日隐,与人总是若即若离。今人看不到古时的明月,古时的人也看不到今天的月亮,明月长在,而人生短暂。面对亘古如斯的明月,诗人不觉感慨系之,引发了对人生哲理的探求,把宇宙的浩瀚无际、时空的苍茫无限与人生的短暂渺小巧妙融合,抒发了永恒与无常之悲。
李白《苏台览古》中的“只今惟有西江月,曾照吴王宫里人”,杜牧《润州二首》中的“大抵南朝皆旷达,可怜东晋最风流。月明更想桓伊在,一笛闻吹出塞愁”,姜夔《扬州慢》中的“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传达的都是永恒与无常之悲。
二、欢——美人、爱情 1.月与美人
在古人审美世界里,月的形态美与女子的容貌、身姿之美最为相似,明月是美人的象征,从而创造出众多用月描绘美人的句子,如人们常说的“花容月貌”、“闭月羞花”等。晏殊的《浣溪沙》中“鬓弹欲迎眉际月,酒红初上脸边霞。”他用“月”与“霞”来隐喻女子的眉和脸,从而描绘出这位美人的娇艳。再如晏几道的《蝶恋花》中“斜贴绿云新月上,弯环正是愁眉样”,描写一位深闺少女午睡醒后的慵懒之态。以“绿云”暗喻少女乌发,以“新月”暗喻少女乌发之下的愁眉。李白诗中月之意象也多有这种象征、比喻意。如“眉目艳皎月,一笑倾城欢”(《古风》二十六),写女子的美丽胜过皎洁的月亮;“衔杯映歌扇,似月云中见”(《相逢行》),就是以月比人,写歌女用扇子遮面的娇羞模样,恰似时而云翳雾罩、时而半露娇面的云中美月。天上美月,地上佳人交相辉映,相辅相成,至此诗人将天上人间巧妙融合,可望不可及的美月似乎相伴左右,身旁的佳人宛若天上仙子,如月的佳人带给诗人视觉和心灵的双重慰藉,这里的月是欢乐的意象。
对嫦娥曾有微词的李商隐也赞美:“青女素娥俱耐冷,月中霜里斗婵娟。”嫦娥和青女在夜凉如水的月光中,争着显示自己的美好姿态,月成为美人的象征。2.月与爱情
爱情诗词中常常出现“月”的意象:一是因为月夜特有的浪漫气息,特别适合烘托恋人间的柔情蜜意、勾勒有情人的缠绵缱绻;二是因为月亮的皎洁无暇、亘古长存可以象征爱情的坚贞不渝、天长地久。
在这类诗词中,“月”暂时摆脱了传统的悲愁意象,变得温柔而朦胧,清新而明朗,正如人们常说的“花前月下”,充满了诗情画意。如晏几道《六么令》中“闲云归后,月在庭花旧栏角”一句交代了恋人幽会的地点环境,渲染了情境氛围。再如张先的《诉衷情》:“花前月下暂相逢,苦恨阻从容。何况酒醒梦断,花谢月朦胧。花不尽,月无穷,两心同。此时愿作,杨柳千丝,绊惹春风。”全词用花、月的意象贯串而成,借“花前月下”象征昔日相恋,借“花谢月朦胧”象征爱情受阻,借“花不尽,月无穷”象征对爱情的美好期愿与执着追求。天上月,地上花交相辉映,共同构成了一幅朦胧优美、花好月圆的图画,此时的月是爱情誓言的见证,是甜蜜欢愉的见证。不论是描绘美人,还是抒写爱情,都频繁使用“月”的意象,将款款深情和欢欣喜悦寄托于明月。此时的月不是冷清,不是悲愁,而是在诗人含情脉脉的眼中幻化为温情与喜悦。
三、离——分别、思念
白居易曾叹息“商人重利轻别离”,可生性浪漫的诗人们正好相反,常常为生离死别而叹息不已。不管是与亲人、友人、恋人还是与故国家园的分离,当时的情怀都会在诗人心中久久萦绕——成灰亦相思,从而创作出大量的离别诗,其中不乏借助“月”来寄托离情别绪的作品。另外,此类作品中的月都不是“满月”“圆月”而是“残月”“新月”,取残缺、不得团圆之意,这与诗作传达的离愁别绪分外吻合。苏轼《水调歌头》中的“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应是境界最开阔的,诗人遥祝天下饱受离别之苦的亲人、友人、恋人可以身心无恙,共赏月光。
李白的《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诗人把对朋友的一腔思念化作奇思妙想,请明月清风代劳去夜郎转达自己的问候,寄托自己对老友的牵挂与思念。自居易的《长相思》:“思悠悠,恨悠悠,恨到归时方始休。月明人倚楼。”用最浅显通俗的语言描绘了一幅思妇盼归图——痴心的女子斜倚在雕梁画栋的阁楼窗外,仰望月空,形单影只,百无聊赖,一腔思念与怨恨绵绵无绝期,只有到心上人回来的那一刻方能罢休。这里的月是相距千山万水的恋人惟一能共同欣赏的景物,满怀心事只能与月倾诉,这里的月是相思之物。李清照的《一剪梅》:“雁字回时,月满西楼。”柳永《雨霖铃》中的“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周邦彦《风流子》中的“望一川暝霭,雁声哀怨;半规凉月,人影参差。”苏轼《江城子》中的“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月作为恋人间相思的意象不胜枚举。
李白《静夜思》中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杜甫的“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范仲淹《苏幕遮》中的“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都不约而同选择“月”的意象寄托思乡之情。
四、合——团聚、团圆
新月如钩,满月如镜,与“残月”“新月”相对的“满月”“圆月”历来象征着团聚、团圆,至今保留着中秋赏月的传统,对中秋的满月有一份长久的期待与珍惜。唐宋诗人在咏叹团聚的作品中多用到“月”的意象。在浩瀚的古典诗词里,众位诗词巨匠将自己对理想的讴歌,对未来的向往,对爱情的礼赞,对生命的叹息,对命运的无奈都融入月的世界里,在月光笼罩下倾诉一腔情怀。不论是悲、欢、离、合,都融入朗朗的明月,在物我合一中达到灵魂的飞升,今天读来仍余韵袅袅,荡气回肠。
第五篇:古典诗词中常见的意象
古典诗词中常见的意象 什么是意象 意象
“意”——诗人的思想、情感、意念、感兴。“象”——物象、形象。
渗透着诗人主观情意的客观物象,是“意”与“象”的统一。意象是诗歌中浸染了作者感情的东西,是诗人感情的载体。
第一,不同的意象表达同一类思想感情
一、忧愁类意象
所谓“忧愁类意象”是指诗人用来表达忧愁、悲伤心情或渲染凄冷、悲凉气氛的客观物象,或睹物愁生,或寄愁于物,或借物抒愁。细雨、烟雾
细雨蒙蒙,烟雾无边,寄托诗人无边的愁绪和郁闷的心情。
“无边丝雨细如愁”(秦观)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崔颢)
梧桐
在古诗中梧桐是凄凉悲伤的象征。如:
金井梧桐秋叶黄,珠帘不卷夜来霜。熏笼玉枕无颜色,卧听南宫清漏长。(王昌龄《长信秋词》)杜鹃
古代神话中,蜀王杜宇(即望帝)因被迫让位给他的臣子,自己隐居山林,死后灵魂化为杜鹃。于是古诗中的杜鹃也就成为凄凉、哀伤的象征了。如:
杨花落尽子规(杜鹃)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寒蝉
寒蝉经过一番秋雨后,便剩下几声若断若续的哀鸣,命折旦夕。因此,寒蝉就成为悲凉的同义词。如: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柳永《雨霖铃》)水
因水的绵软不绝,诗人常以水喻愁。如: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李白《宣州谢脁楼饯别校书叔云》)芭蕉
芭蕉,常常与孤独忧愁特别是离情别绪相联系。
葛胜仲《点绛唇》:“闲愁几许,梦逐芭蕉雨。” 羌笛、胡茄
羌笛是出自古代西部的一种乐器,它发出的是一种凄切之音。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范仲淹《渔家傲》)丁香
常指愁思的情结。如: 自从南浦别,愁见丁香结。(牛峤《感恩多》)猿啼
出现在诗歌中常常象征着一种悲伤的感情。
郦道元《水经注·江水》中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乌鸦
按照迷信的说法,乌鸦是一种不祥的鸟,它经常出没在坟头等荒凉之处。在中国古典诗词中常与衰败荒凉的事物联系在一起。
秦观《满庭芳》:“斜阳外,寒鸦万点,流水绕孤村。”
二、思念类意象
所谓“思念类意象”是指诗人用来抒发思乡怀人的情感或离愁别绪的物象。这些意象已经成为思乡或惜别的代名词。月亮
在我国古代诗歌中,用月亮寄托思乡之情是常用的笔法。“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杜甫《月夜忆舍弟》)柳
柔弱的柳枝那摇摆不定的形体,能够传达出亲友离别时那种“依依不舍”之情。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李白《春夜洛城闻笛》)鹧鸪
鹧鸪的形象在古诗词里也有特定的内蕴。鹧鸪的鸣声让人听起来像“行不得也哥哥”,极容易勾起旅途艰险的联想和满腔的离愁别绪。如: “落照苍茫秋草明,鹧鸪啼处远人行”(唐人李群玉《九子坡闻鹧鸪》)鸿雁
鸿雁是候鸟,每年秋季南迁,常常引起游子思乡怀亲之情和羁旅伤感。如: “人归落雁后,思发在花前。”(薛道衡《人日思归》)
南浦、长亭 ——离别之所
在中国古代诗歌中,南浦是水边的送别之所。
春草碧色,春水绿波。送君南浦,伤如之何!(江淹《别赋》)长亭,是陆上的送别之所。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李叔同《送别》)芳草
芳草,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喻离恨
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李煜《清平乐》)
浮云
用漂移不定的流云比喻在外漂泊的游子,如: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李白《送友人》)
三、爱情类意象
所谓“爱情类意象”是指诗人用以表达爱恋、相思之情的物象。
莲
由于“莲”与“怜”音同,所以古诗中有不少写莲的诗句,借以表达爱情。如:
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青如水。(南朝乐府《西洲曲》)梅子 梅子的成熟比喻少女的怀春。如: 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李清照《点绛唇》)鸳鸯
指恩爱的夫妇,如,得成比目何辞死,愿作鸳鸯不羡仙。(卢照邻《长安古意》)燕
燕子因结伴飞行而成为爱情的象征。如 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晏几道《临江仙》)
四、节操类意象
所谓节操类意象是指诗人用来表现高尚品质的物象,或赞美,或自况。菊花
菊花虽不能与国色天香的牡丹相媲美,也不能与身价百倍的兰花相并论,但作为傲霜之花,它坚强的品格和清高的气质一直得到文人墨客的青睐。如:
“孤标傲世携谁隐,一样花开为底迟?”(《红楼梦》林黛玉《问菊》)梅花
梅花在严寒中最先开放,然后引出烂漫百花散出的芳香,因此梅花与菊花一样,受到了诗人的敬仰与赞颂。如:
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陆游《咏梅》)
松
松树是傲霜斗雪的典范,自然是众人讴歌的对象。如: 愿君学长松,慎勿作桃李。(李白《赠书侍御黄裳》)
以上介绍的只是意象的最常见寓意。其实,不少意象是有着丰富多样的寓意。如:蝉,古人以为蝉餐风饮露,是高洁的象征,常以蝉的高洁表现自己品行的高洁。如骆宾王《在狱咏蝉》的“无人信高洁”,李商隐《蝉》的“本以高难饱”“我亦举家清”,王沂孙《齐天乐》的“甚独抱清高,顿成凄楚”,虞世南《蝉》的“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他们都是用蝉喻指高洁的人品。而寒蝉则是悲凉的同义词。宋人柳永《雨霖铃》开篇是“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还未直接描写别离,“凄凄惨惨戚戚”之感已充塞读者心中,酿造了一种足以触动离愁别绪的气氛。三国人曹植的 “寒蝉鸣我侧”(《赠白马王彪》)诗句也表达同样的情思。
第二、同一意象表达不同思想感情
一、燕子
(1)表现春光的美好,传达惜春之情。相传燕子于春天社日北来,秋天社日南归,故很多诗人都把它当做春天的象征加以美化和歌颂。
“燕子来时新社,梨花落后清明”(宴殊《破阵子》)
“鸟啼芳树丫,燕衔黄柳花”(张可久《凭栏人·暮春即事》)
2)表现爱情的美好,传达思念情人之切。
燕子素以雌雄颉颃xié háng,飞则相随,以此而成为爱情的象征
“思为双飞燕,衔泥巢君屋”,“燕尔新婚,如兄如弟”(《诗经·谷风》)“燕燕于飞,差池其羽,之子于归,远送于野”(《诗经·燕燕》)
花开望远行,玉减伤春事,东风草堂飞燕子”(张可久·《清江引》)。正是因为燕子的这种成双成对,才引起了有情人寄情于燕、渴望比翼双飞的思念。
“暗牖悬蛛网,空梁落燕泥”(薛道衡·《昔昔盐》)“罗幔轻寒,燕子双飞去”(晏殊·《破阵子》)“月儿初上鹅黄柳,燕子先归翡翠楼”(周德清·《喜春来》)
(3)表现时事变迁,抒发昔盛今衰、人事代谢、亡国破家的感慨和悲愤。燕子秋去春回,不忘旧巢,诗人抓住此特点,尽情宣泄心中的感慨。燕子无心,却见证了时事的变迁,承受了国破家亡的苦难,表现了诗人的“黍离”之悲,负载可谓重矣。刘禹锡的《乌衣巷》:“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文天祥的“山河风景元无异,城郭人民半已非。满地芦花伴我老,旧家燕子傍谁飞?”(《金陵驿》)。
(4)代人传书,幽诉离情之苦。
唐代郭绍兰于燕足系诗传给其夫任宗。任宗离家行贾湖中,数年不归,绍兰作诗系于燕足。时任宗在荆州,燕忽泊其肩,见足系书,解视之,乃妻所寄,感泣而归。其《寄夫》诗云:“我婿去重湖,临窗泣血书,殷勤凭燕翼,寄于薄情夫。”(5)表现羁旅情愁,状写漂泊流浪之苦。燕子的栖息不定留给了诗人丰富的想象空间,“年年如新燕,飘流瀚海,来寄修椽”(周邦彦·《满庭芳》); “望长安,前程渺渺鬓斑斑,南来北往随征燕,行路艰难”(张可久·《殿前欢》); “有如社燕与飞鸿,相逢未稳还相送”(苏轼·《送陈睦知潭州》)。
三、鸿雁
(1)大雁是候鸟,定期南飞北返,这就容易使那些滞留外乡,不能按期定时回家的人对比自己,生发出无尽的忧思,寄寓自己浓浓的乡愁。
故园渺何处?归思方悠哉。淮南秋夜雨,高斋闻雁来。(《闻雁》韦应物)晓发梳临水,寒塘坐见秋。乡心正无限,一雁过南楼。(《寒塘》赵嘏)
(2)我国古代有“鸿足传书”的传说,因为古代人们和外出的亲人难通音讯,所以又让大雁承担了“信使”的使命。
雁来音信无凭,路遥归梦难成,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李煜《清平乐》)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李清照《声声慢》)
(3)雁总是结阵成“人”字或“一”字形集体迁徙的,因此孤雁(断雁,孤鸿,断鸿)也就成为诗人表达自己孤苦漂泊的意象。蒋捷《虞美人·听雨》:“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眠罗帐。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悲歌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
三、登高(登楼,登台)
(1)我国地域辽阔,历代文人漂泊异地,音讯不通,一旦登楼远望,家乡桑梓景物,亲戚故旧面影,纷纷涌上心头,免不了愁从中来。因此登楼怀远是常见情思。相望始登高,心随雁飞灭。愁因薄暮起,兴是清秋发。(孟浩然《秋登万山寄张五》)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欲寄彩笺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晏殊《蝶恋花》)
不忍登高临远,望故乡渺邈,归思难收。叹年来踪迹,何事苦淹留!(柳永《八声甘州》)2)登高,置身于高山或高台之巅,实际上也是置身于无垠的空间与永恒的时间交集之点。面对无垠的空间,人会愈来愈真切地感受到个人被放在天地间的渺小;面对永恒的时间,人会愈来愈痛切地感到生命的短暂。这种个人的渺小感和生命的短暂感,激发人对自己人生价值的迫切追问。而追问的结果往往是:人生如寄,韶光易逝,壮志未酬而华发已生。因此登高极易引发怀才不遇、壮志未酬之悲。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万里悲秋常作客,多年多病独登台。(杜甫《登高》)
四、日暮(夕阳)
(1)日落西山自然给人衰落凄凉之感。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李商隐《登乐游原》)斜阳外,寒鸦数点,流水绕孤村。(秦观《满庭芳》)
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辛弃疾《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2)受古老的农业文明的影响,人们长期过着一种“日出而作,日没而息”的生活,这种生活方式必然对我们民族的心理产生某种深层影响。具体地说就是在人们心里产生一种根深蒂固的观念:太阳落山了,就该回家了。
日暮不仅给人衰落凄凉之感,也是客愁思家的一个符号,而且这两者往往融为一体。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崔颢《黄鹤楼)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马致远《天净沙·秋思》)答题示例1:
绝句二首(其一)杜甫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注:此诗写于诗人经过“一岁四行役”的奔波流离之后,暂时定居成都草堂 此诗描绘了怎样的景物?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答:此诗描绘了一派美丽的初春景象:春天阳光明媚,四野青绿,江水映日,春风送来花草的芳香,泥融土湿,燕子正繁忙地衔泥筑巢,日丽沙暖,鸳鸯在沙洲上静睡不动(步骤一:描景)。这是一幅明净绚丽的春景图(步骤二:境——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表现了诗人结束奔波流离生活安定后愉悦闲适的心境(步骤三:情——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
阅读下面诗词,完成(1)—(3)题。
独坐敬亭山(李白)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1)“众鸟”二句写了什么样的境界?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2)诗的三、四句写诗人对敬亭山的喜爱之情,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3)从抒情方式上看,本诗属于哪种抒情方式?
(1)这两句诗描写了一群山鸟的喧闹声消失之后显得格外清静,一片白羽般的云彩飘去后感到特别幽静的境界,以烘托诗人心灵的孤独与寂寞。这里运用了“以动衬静”的反衬手法,更现其幽静。
(2)运用拟人化的手法,写敬亭山与诗人相对而视,脉脉含情,情意无限。
(3)融情于景。全诗没有抒情的句子,诗人把自己的感情完全融入对敬亭山的描写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