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诗词中的杨柳意象(写写帮整理)

时间:2019-05-15 05:56:4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古典诗词中的杨柳意象(写写帮整理)》,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古典诗词中的杨柳意象(写写帮整理)》。

第一篇:古典诗词中的杨柳意象(写写帮整理)

古典诗词中的杨柳意象

在我国古典诗词曲中,杨柳是最常见的意象之一,也是最优美动人、缠绵多情的一个意象。仔细而深入地探究杨柳意象在古诗中的作用,对于了解古代文化传统,提高民族文化素养,增强诗词鉴赏能力是大有裨益的。

▲借杨柳抒写惜别深情 “长安陌上无穷树,唯有垂柳管别离。”(刘禹锡《杨柳枝词九首》)蕴含惜别之意是杨柳意象最本质的艺术特征。古代诗词曲借杨柳意象来抒写离别之情的佳句可谓不胜枚举。“春风知别苦,不遣柳条青。”(李白《劳劳亭》)“渭城朝雨邑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光无故人。”(王唯《送元二使安西》)“扬子江头杨柳春,杨花愁杀渡江人。”(郑谷《淮上与友人别》)“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苏轼《水龙吟》)“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柳永《雨霖铃》)“柳丝长玉骢难系,恨不倩疏林挂住斜晖。”(王实甫《西厢记》)这些佳词丽句都以柳传情,缠绵悱恻。

杨柳意象与离别联系在一起,首先,是因为杨柳姿态婀娜柔美,温婉多情,“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诗经 •小雅•采薇》)杨柳的依依不舍之态和人们的依依惜别之情水乳交融地吻合在一起,以至南朝刘勰在《文心雕龙•物色》篇中称赞道:“灼灼状桃花之鲜,依依尽杨柳之貌。”认为“杨柳依依”生动地表现了杨柳的婉软美好之态,“以少总多,情貌无遗”。从《诗经》这个源头开始,我国古典诗词曲中的杨柳意象便有了惜别的暗示性和启发性。

其次,是因为古人有折柳送别的习俗,所谓“载酒送春别,折柳系离情”。这一习俗到唐代尤盛。当时长安人多到灞桥折柳送别。据《三辅黄图》载:“灞桥在长安东,跨水作桥,汉人送客到此桥,折柳赠别。”这是折柳与赠别有密切联系的最早记载。“高拂危楼低拂尘,灞桥攀折一何频。思量却是无情树,不解迎人只送人。”(裴说《柳》)“灞桥烟柳,曲江池馆,应待人来。”(陆游《秋波媚》)“杨柳青青著地垂,杨花漫漫搅天飞。柳条折尽花飞尽,借问行人归不归。”(无名氏《送别》)

再次,“柳”与“留”谐音,折柳送行,含有殷殷挽留之意,表达眷眷难舍之情。“西城杨柳弄春柔,动离忧,泪难收。犹记多情,曾为系归舟。碧野朱桥当日事,人不见,水空流。”(秦观《江城子》)

还有一点是,古曲中有《折杨柳》的送别曲子。例如,汉乐府《横吹曲》中就有《折杨柳》曲。北朝民歌《折杨柳歌辞》有“上马不提鞭,反折杨柳枝”的句子。唐朝诗人王之涣的《凉州词》:“黄河远上白云间,孤城一片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其中的“杨柳”指的就是《折杨柳》曲。李白的《春夜洛阳城闻笛》)更妙:“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闻笛声而激起乡愁,触动离忧,何也?皆因此笛吹奏的是《折杨柳》曲!

▲借杨柳歌咏美好春光

杨柳生长于春,茂密于夏,枝叶葳蕤,生机蓬勃,所以古人常借咏柳来赞美春光歌咏大自然。例如,“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陶渊明《归园田居》)“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韩愈《初春小雨》)“春风杨柳欲青青,烟淡雨初晴。”(晏殊《诉衷情》)“叶底黄鹂一两声,日长飞絮轻。”(晏殊《破阵子》)“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宋祁《玉楼春》)“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贺铸《青玉案》)春光明媚,美景如画,令人流连忘返。借杨柳歌咏美好春光,最负盛名的当数唐朝诗人贺知章的那首《咏柳》:“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运用比喻、拟人手法,不但表现了柳叶的精致之 1

美,歌颂了春天的盎然生机,而且唤起了读者的联想,给人留下了极为广阔的想像空间,堪称咏柳的千古绝唱。

也有借杨柳表达惜春伤春之情的。例如,“杨柳丝丝弄轻柔,烟缕织成愁。海棠未雨,梨花先雪,一半春休。而今往事难重省,归梦绕秦楼。相思只在,丁香枝头,豆蔻梢头。”再如,“参差烟柳灞陵桥,风物尽前朝。衰杨枯柳,几经攀折,憔悴楚宫腰。”(柳永《少年游》)把伤春、惜别和相思之情有机地融合在一起。

▲借杨柳描写女子和爱情

从审美的角度讲,杨柳随风披拂,娇羞依人,千般姿态,万种风情,极具女性的阴柔美,因而古人常用杨柳来形容女子的身姿容颜。“芙蓉如面柳如眉”(白居易《长恨歌》),“樱桃樊素口,杨柳小蛮腰。”(白居易《不能忘情吟》)以“柳眉”、“柳腰”状女人俏丽之姿、优雅之态,如在目前。

杨柳给人的审美愉悦还体现在对爱情的描写上。“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欧阳修《生查子》)多美的意境,多美的爱情!“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江上”并非“江岸”)唱歌声。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刘禹锡《竹枝词》)诗歌以杨柳起兴,寓情于景,描写了一幅融诗情、画意、哲理为一体的绝妙图画。也有借杨柳描写爱情悲剧,抒写感世伤怀之情的:“莫攀我,攀我太心偏。我是曲江临池柳,这人折了那人攀,恩爱一时间。”(《敦煌曲子词》)以杨柳自比,直抒胸臆,其身遭遗弃的痛苦和怨愤,求爱不得的无奈和悲哀,怎不令人潸然泪下,感慨系之?!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兮,雨雪霏霏”。杨柳妩媚婀娜,摇曳多姿。它诞生于《诗经》这方沃土里,茁壮于陶渊明的草庐旁,繁荣于唐诗宋词的艺苑中,历来为诗人画家所钟爱,为文人墨客所青睐。千百年来它寄托了多少相思离愁,又承载了几多羁旅情怀。

“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杨柳东风树,青青夹御河”。杨柳代表着春风,象征着春天,它是春的使者。所谓“风回小院庭芜绿,杨柳春相续”你看,庭院绿意盎然,柳睁开了眼睛。春天是一个多么令人神往的绿色世界啊!“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美丽的黄鹂在嫩绿的柳枝间尽情的欢唱,春天又是一个多么富有生机的世界啊!“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春风居然裁出了丝绦,可见春天是一个多么富有创造力的季节!诗人们就是这样把对春天的热爱赞美之情融于对杨柳的描绘中。

“杨柳枝,芳菲节,可憎年年增离别”。自汉代以来,人们送别亲朋好友,爱折柳枝相赠来表达依依惜别之情,至唐代“折柳”这一风俗便成为赠别或送别的代称。“霸岸晴来送别频,相偎相依不胜春,自家飞絮犹无定,争解垂丝绊路人。”(罗隐《柳》)诗人运用比兴手法,借助春柳的形象,抒写暮春晴日长安城外灞水岸边的送别情景,字里行间洋溢着浓浓的离情别绪。杨柳啊,你留给多少亲朋挚友惜别的痛苦辛酸!

“垂柳万条丝,春来织别离,行人攀折处,是妾断肠时。“(代叔伦《堤上柳》)青青的垂柳啊,你垂下的万条柔丝,编织了多少离情,又缝进了多少别绪,你使夫妻们肝肠寸断,又使多少情侣们爱意缠绵,泪水涟涟。

“袅袅古堤边,青青一树烟,若为丝不断,留取系郎船。”(雍裕之《江边柳》)诗中的女主人公没有折柳送别。反而希望柳丝绵绵不断,以便把情人的船儿系住永不分离。难以割舍的依恋之情通过柳丝的这一意象表现得何等真切,又何等凄婉。

“绊惹春风别有情,时间谁敢斗轻盈,楚王江畔无端种,饿损纤腰学不成。”(唐彦谦《垂柳》)。这首诗的开篇惟妙惟肖的写出了垂柳的婀娜多姿,别具柔情,然后笔锋一转,另辟蹊径,联想到楚灵王“爱细腰,宫女多饿死”的故事,针砭时弊,讽刺矛头直指皇帝为首的封建官僚集团,于柔情中见犀利,含蓄中露锋芒,愤世嫉俗之情可谓淋漓尽致!

“参差烟树霸陵桥,风物尽前朝。衰杨古柳,几经攀折,憔悴楚宫腰。夕阳闲淡秋光老,离思满蘅皋。

一曲《阳关》,断肠声尽。独自凭兰桡。”这是柳永的一曲《少年游》。作者借霸桥暮色、衰杨古柳、夕阳残照等一系列物象寄情,将羁愁与伤感的双重惆怅进行了强烈的渲染,字字跳荡着浪迹异乡、沦落不遇的愤慨;句句蕴涵着对现实的不满和诅咒。高度的概括了封建社会无数游宦漂泊的文人的凄苦忧愤的心境。

因为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折柳象征着离别,所以杨柳往往成为引发相思、触动离愁的媒介,寄托着相思怀人之情感。“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该诗前两句写少妇经过梳妆打扮之后,兴冲冲的登上翠楼去欣赏春景,忽然间无情的杨柳闯入了她的眼帘,撩拨起她的相思,使她想起了当年与丈夫折柳送别的场景,激起她对丈夫的无比思恋。孤独、寂寞、悔恨之情便油然而生。“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这是柳永《雨霖铃》中有名的诗句,它把杨柳、晓风、残月这三件最能触动相思离愁的事物集中成为一幅鲜明而又凄凉的画面。因为此时是他离开心爱的人儿的第二天早晨,“执手相看泪眼”的图景还依然鲜明的留在心上。面对眼前的凄凉景象,而前路是“千里烟波”还要继续前行,离自己的恋人越来越远,他怎么能不思念万分呢?这惹人的杨柳啊,就如同他那绵绵的相思深深地扎根于他痛苦的心畔。

“春风杨柳万千条,六亿神州尽舜尧”(毛泽东)。中国人民如春风中的杨柳那么蓬勃,那么多姿,那么富有活力和生机,他们在社会主义春风的吹拂下,意气风发,欣欣向荣,婆娑舞弄。充满了希望,充满了无比伟大的创造力,毛泽东借春风中的杨柳抒发了对劳动人民的无比热爱和深深赞美之情。

出门顺风栽杨柳

清明前后,谷风习习,柳条依依,柳叶如眉,不禁想起温州鼓词艺人吟唱的“出门顺风栽杨柳,回家金杏满树红”的俚语。温州人素有外出务工经商的习惯,每年清明前后,春和景明,便打点家生伙出门做生意,家人邻里预祝他顺风顺水在外地发达赚银,广进财源。像杨柳那样栽到哪里,就在哪里生根、立业,叶茂枝盛,待到秋后回家时,门前屋后金杏满枝硕果,红红似火。这虽是一句古老的吉祥讨彩的祝语,却应验当今数百万温州能人在祖国大江南北、长城内外、以至越洋过海在外国创业之身,像杨柳那样随土而安、异域生财。数不尽的温州村、温州城正是温州人出门顺风栽杨柳的写照,更是温州人的骄傲。杨柳,不仅是温州人的吉祥物,也是中华民族借以咏吟胸臆、寄托心志的具有诗情画意的素材,侧面体现中华传统文化的积淀。

杨柳的柳字与留字谐音,提到柳便在人们的心目中油然滋生挽留客人、亲人的意境。早在汉代便有折柳送别暗寓殷勤挽留之情。到隋唐两宋更盛。隋代无名氏的《送别》诗:“杨柳青青著地垂,杨花漫漫搅天飞。柳条折尽花飞尽,借问行人归不归?”唐代长安东边的灞水上有座灞桥,是东去洛阳的必经之路,京城人送客至此,大盛折柳示留之风。因而灞水两岸遍植杨柳。南朝那位才尽的江郎曾有 “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的句子,后人便改称灞桥为销魂桥。唐代裴说《柳》诗:“高拂危楼低拂尘,灞桥攀折一何频,思量却是无情树,不解迎人只送人。”怨柳树无情,实怨离人无情。被误归李白名下的《忆秦娥》词中“秦楼月,年年柳色,灞陵伤别”的灞陵就是指这座销魂桥。离人在此桥折柳话别,难禁热泪。现代常闻于歌坛的近人李叔同的《握别》:“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句,也是借晚风笛声中的柳丝来抒发“知交半零落”后好友又要分手的伤感!

杨柳的柳字与留字谐音,提到柳便在人们的心目中油然滋生挽留客人、亲人的意境。早在汉代便有折柳送别暗寓殷勤挽留之情。到隋唐两宋更盛。隋代无名氏的《送别》诗:“杨柳青青著地垂,杨花漫漫搅天飞。柳条折尽花飞尽,借问行人归不归?”唐代长安东边的灞水上有座灞桥,是东去洛阳的必经之路,京城人送客至此,大盛折柳示留之风。因而灞水两岸遍植杨柳。南朝那位才尽的江郎曾有 “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的句子,后人便改称灞桥为销魂桥。唐代裴说《柳》诗:“高拂危楼低拂尘,灞桥攀折一何频,思量却是无情树,不解迎人只送人。”怨柳树无情,实怨离人无情。被误归李白名下的《忆秦娥》词中“秦楼月,年年柳色,灞陵伤别”的灞陵就是指这座销魂桥。离人在此桥折柳话别,难禁热泪。现代常闻于歌坛的近人李叔同的《握别》:“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句,也是借晚风笛声中的柳丝来抒发“知交半零落”后好友又要分手的伤感!

第二篇:浅谈中国古典诗词中的杨柳意象

浅谈中国古典诗词中的杨柳意象

摘要:在博大精深的中国古典诗词中,杨柳是一个永恒璀璨的意象。在古代,杨柳并不是杨跟柳的合称,而是单指柳树。古人借杨柳表达多种情意,有借杨柳抒发惜别深情,有借杨柳歌咏美好春光,有借杨柳描写女子的美丽形态,有借杨柳书写爱情与闺怨,还有借杨柳揭示一些生活哲理。

关键词:杨柳,惜别,依恋,闺怨,哲理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依依的垂柳,陌生的岸边,清晨的凉风,残缺不全的弯月,柳永在这里创造了一个适合千古离别故事发生的场景。为什么将杨柳安排在这么一个离别的场合呢?杨柳为什么会被赋予惜别的内涵呢?古典诗词中的杨柳跟我们今天所说的杨树与柳树是一回事吗?杨柳作为一个经典的文学意象,除了蕴含惜别之情,还有哪些深刻的含义呢?下面我们具体来看看杨柳在古代文人骚客笔下历久不衰的原因。

一、杨柳的释义

汉典中对杨柳的解释有三种,其一为泛指柳树;其二为杨树和柳树的并称;其三为借指侍妾、歌姬。《战国策·西周》中有这样一个典故:“楚有养由基者,善射;去柳叶者百步而射之,百发百中。”在该典故中善射者所射的明明是柳叶,可由此概括而成的成语却为“百步穿杨”;我国神话传说中观音菩萨手持的净瓶名为“杨枝净水瓶”,如果大家有留意的话,会发现瓶中插着的却是柳枝,所以我们有必要对古代的杨树与柳树的含义提出质疑。那么古典诗词中的杨柳到底为何意呢?姑且让我们先来看两首诗吧!“杨柳”一词最早见于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诗经》中的《小雅·采薇》篇有这么一句千古名句:“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兮,雨雪霏霏。”此外,南朝人费昶在其《和萧记室春旦有所思》一诗中也有这样的描写:“水逐桃花去,春随杨柳归。杨柳何时归,袅袅复依依。”我们不难看出,这些诗句中所提到的杨柳明显地都是指柳树(确切地说是指垂柳),因为现代植物学意义上的杨树叶圆、树高、枝挺,是绝无“依依”、“袅袅”之态的。清代张英等奉敕于康熙年间编撰而成的类书《渊鉴类函》中“杨柳”条目下诸多的古诗文例句中“杨柳”词义均被解为“柳”。而当代《汉语大词典》中所收录的以“杨柳”为词素的三音节词十余条,其中的“杨柳”的意思亦皆为“柳”,如“杨柳腰”就是“柳腰”的同义词。我们再来看看我国最早的一部解释词义的专著《尔雅》中对“杨”与“柳”的解释,《尔雅·释木》中有“柽,河柳。旄,泽柳。杨,蒲柳。”由此可见,在古代,杨是柳的一种。在古典诗词中,杨柳实则专指柳树。当然,由柳树这个本义延伸出去,就有了汉典中对杨柳的第三种解释,即借指侍妾、歌姬,如白居易的《别柳枝》:“两枝杨柳小楼中,嫋嫋多年伴醉翁。”一诗中的杨柳则指白居易家中的歌姬。

二、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刘禹锡在《杨柳枝词九首》中写到:“长安陌上无穷树,唯有垂柳管别离。”蕴含惜别之意是杨柳意象最本质的艺术特征。古代交通与通讯都很不方便,此一别,就不知何年何月才能再相见了,今日的生离甚至有可能成为明天的死别,所以古人对分别那么敏感,表现得那么哀痛也是可以理解的。古人在分别时要折柳相送,这是一种流传久远的民间习俗,在文人墨客中更为常见。我国折柳送别的习俗最早见于《诗经·小雅·采薇》中:“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兮,雨雪霏霏。”想当初离开的时候,杨柳依依随风吹;如今回来路途中,大雪纷纷满天飞。“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以乐景写哀情,春天,垂柳随风飘扬,在这美好的时光里,“我”却要出门到遥远的地方去,远离家乡。当然,此处的“杨柳依依”我们也可以理解为被折下的柳枝传达出友人或者是亲人对“我”的依恋之情,一个“杨柳”意象就把这种离愁别绪表达得淋漓尽致。“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柳永作为婉约派的代表诗人,也留下了与杨柳有关的缠绵悱恻的诗意。自古以来多情的人最伤心的是离别,更何况又逢这萧瑟冷落的秋季,这离愁哪能经受得了!谁知我今夜酒醒时身在何处?怕是只有杨柳岸边,面对凄厉的晨风和黎明的残月了。为什么柳永要说离别伤醉之后在杨柳岸边呢?很显然,古人分别喜欢折柳相送,因而要在杨柳岸边送别。杨柳一旦跟最伤心的离别扯上关系,就会被赋予跟离别一样的忧伤感情,因而柳永这首《雨霖铃》中运用了杨柳一个意象,就使离人更感肝肠寸断。施肩吾的《杂曲歌辞·杨柳枝》:“伤见路傍杨柳春,一枝折尽一重新。今年还折去年处,不送去年离别人。”也写到折柳送别,路傍的杨柳一年复一年被离人攀折,杨柳逢春依旧可以长出新的枝条,尽管还是折着去年那一处的杨柳,但已经不是送去年离别的人(而是又有亲友离别)了。此处的折柳还有一种物是人非的感觉,不觉令人更加感伤了。此外,借杨柳抒发惜别之情的诗词还有王唯的《送元二使安西》:“渭城朝雨邑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郑谷的《淮上与友人别》:“扬子江头杨柳春,杨花愁杀渡江人”; 宋璟的《送苏尚书赴益州》:“园亭若有送,杨柳最依依”; 李白的《春夜洛城闻笛》:“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白居易的《忆江柳》:“曾栽杨柳江南岸,一别江南两度春。遥忆青青江岸上,不知攀折是何人。”„„古典诗词中借杨柳抒发惜别之情的佳句真是俯拾皆是,数不胜数。

那么,为什么古人分别时要折柳相送呢?为什么要借杨柳来表达惜别之情呢?我们最经常听到的解释是,“柳”与“留”谐音,折柳相送暗含挽留之意,也有以柳作为留念的意思,表达不忍分别之情,希望对方永远不忘自己。但我认为折柳送别在古代作为一种非常普遍的风俗,能留传那么久,绝不可能只是因为一个谐音,肯定会有其他因素。清朝褚人获云:“送行之人岂无他枝可折而必于柳者,非谓津亭所便,亦以人之去乡正如木之离土,望其随处皆安,一如柳之随地可活,为之祝愿耳。”送行的人难道没有其他的树枝可折却必须用柳枝送人,并不是说柳枝在江边亭旁便于采摘,人离开要去他乡就好比树木离开土壤,希望他能够随遇而安,这正如柳树枝随便在哪都能存活,用柳枝来表达住祝愿罢了。柳树与其他树木相比,其特点是“随地可活”,随手折一枝柳条来插在地上,它也会活起来,最后变成一棵茂盛的柳树。送行的人借杨柳的这种品性来祝愿或者是勉励远行的亲友要随遇而安,尽快适应新的环境,在他乡也能生活得安适,一切遂愿。褚人获的这一说法无疑比通常流传的谐音一说更有哲理性与文化品味。此外,我觉得应该还有一种文化传承的原因,前面我们说过,我国折柳送别的习俗最早见于《诗经·小雅·采薇》中:“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兮,雨雪霏霏。”《诗经》作为五经之一,其深广的文化传承作用是毋庸置疑的,古代的读书人必然要读到的,而且这几句诗还是名句,通俗易懂,琅琅上口,更便于口耳相传。古人作诗讲究“无一字无来处”,喜欢引经据典,《诗经》无论在当时还是现在都无疑是经典,故“杨柳依依”便奠定了后来的送别诗的文化基调。

三、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

春天是一年中最美丽的季节,古往今来,人们几乎用尽了所有美好的词语诗句来形容、赞美春天。春天有太多景物值得赞颂了,繁花似锦、绿草如茵、绿柳成荫、莺歌燕舞、花香鸟语„„杨柳在这百花争艳的季节实则是很平凡的,那么古典诗词是如何通过杨柳这个意象来歌咏美好的春光呢?唐代诗人贺知章的《咏柳》可以说是借杨柳来歌咏美好春光的代表之作,“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像碧玉一样梳妆成的高高柳树,千丝万缕的柳枝都垂下了绿色的丝条。不知道这细细的柳叶是谁裁剪出来的,乍暖还寒的二月春风恰似剪刀。这里借写柳条的美好姿态来赞美春天的神奇,无形的不可捉摸的春风被诗人用“似剪刀”形象地描写出来,春风一吹,就能梳理出千万条嫩绿的柳条,春风吹到哪里,哪里就是一片绿色的生机。晏殊的《诉衷情》:“春风杨柳欲青青,烟淡雨初晴”则描写了一幅春雨过后垂柳青翠欲滴的美丽画面,展现了春日里的美好场景。“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这是南宋志南和尚描写春天景象的诗句,生动而脱俗,遂成为千古名句。雨,是杏花浸湿过的雨,似乎更纯净;风,是杨柳筛滤过的风,似乎更清爽。悠然徜徉在这样的春色里,该是何等的惬意啊!清朝高鼎的《村居》有:“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这两句诗描写农村的春天,农历二月,村子前后青草渐渐发芽生长,黄莺飞来飞去。杨柳披着长长的绿枝条,随风摆动,好像在轻轻地抚摸着堤岸。在水泽和草木间蒸发的水汽,烟雾般地凝聚着,杨柳似乎为这浓丽的景色所陶醉了。“拂堤杨柳醉春烟”一句把杨柳当作人来写,杨柳为烟雾迷蒙的景色陶醉,人则为烟柳图而陶醉,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一股浓浓的春意在这两句诗中表露无遗。“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陶渊明《归园田居》);“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宋祁《玉楼春》)„„都是借杨柳歌咏美好春光的。

四、樱桃樊素口,杨柳小蛮腰

“樱桃樊素口,杨柳小蛮腰”白居易这两句诗堪称形容美女的经典之作。美姬樊素的嘴小巧鲜艳,如同樱桃;小蛮的腰柔弱纤细如同杨柳。现代人形容美眉们说什么樱桃嘴、小蛮腰或杨柳腰,就是从白居易那里学过来的。见过垂柳的人都知道柳条随风摆动的婀娜多姿,这不难让人联想到妩媚多情的女子,但要是把女子的腰比作柳条,未免也太夸张了,无论多细的腰也不可能跟柳条相提并论,所以,我以为白居易的夸张跟想象力能跟李白媲美了。同样是白居易的诗:“芙蓉如面柳如眉,对此如何不泪垂”,这两句则出自他的《长恨歌》,前面的诗句将女子的细腰比作杨柳,这两句诗则将女子细细的眉毛比作杨柳,看来白居易是很善于借杨柳来形容女子的美貌的。白居易在《长恨歌》中极言杨贵妃的美貌,诗的前面就有“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这是杨玉环刚得到唐玄宗恩宠的时候,至于“芙蓉如面柳如眉,对此如何不泪垂”则是杨贵妃在安史之乱中被处死后,唐玄宗怀念杨贵妃时想起她的模样,觉得眼前的芙蓉花就是杨贵妃的脸,那细柳就是杨贵妃的眉毛。同一个倾国倾城的美丽女子,在“新承恩泽”时是百般的娇媚动人,而在悲剧后的回忆中又是何等的楚楚可怜。用杨柳比喻女子的眉毛,于是就有了“柳眉”一词,在一些诗词中我们也可以看到有“柳眉”,如唐代诗人李商隐 《和人题真娘墓》:“柳眉空吐效颦叶,榆荚还飞买笑钱”以及五代词人李珣《望远行》:“露滴幽庭落叶时,愁聚萧娘柳眉”。我们不得不敬佩白居易的神来之笔,仅仅是借一个杨柳的意象,就能将一个美女的形象跃然纸上。当然,除了白居易以后,还有其他作家也用杨柳来比喻女子。曹雪芹在《红楼梦》中也运用到杨柳来形容林黛玉——“娴静时如娇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白居易借用了杨柳纤细的特点来形容女子的细腰与细眉,曹雪芹则借用杨柳随风摆动的特点来形容女子的纤弱。“弱柳扶风”写出林黛玉行动时腰肢款摆、风姿绰约的体态,林黛玉体弱多病,曹雪芹将她的走动时的模样比作纤细柔弱的杨柳随风摇曳的样子,一副楚楚动人的模样,不觉令人心生怜惜之情。

五、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爱情从来都是一件千回百转的事情,所以爱情是一个永恒的话题,古往今来描写爱情的作品实在是数不胜数,人们用尽了各种词语来形容爱情,用尽了各种事物来比喻爱情,那么在古典诗词中,杨柳又是怎样跟爱情结合起来的呢?“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欧阳修的这两句诗堪称恋人间约会的经典之作,被无数后人所引用。佳人相约在月亮爬上柳树梢头之时,黄昏之后。皎洁如水的月光,婆娑起舞的垂柳,随风摆动的柳条恰若那纯情少女的飘逸长发。多么令人陶醉的一幅画面啊,相信这样的约会不会不让人怦然心动。在这里,杨柳这个意象的作用就在于创造出了一个美好的充满诗情画意的场景,婀娜多姿的杨柳仿若那个相约的风姿绰约的女子,令人神往。南宋词人吴文英的《风入松》:“楼前绿暗分携路,一丝柳,一寸柔情”,写出了词人对情人的相思之情。楼前绿荫浓暗处是昔日依依惜别的地方,当中的每一缕柳丝,都寄托着一寸柔情。西园是梦窗(吴文英的号)牵魂梦绕之地,是他跟情人悲欢离合地方,梦窗和情人在柳丝飘荡的路上分手,自此柳成为其词中常出现的意象。梦窗睹物思人,杨柳依依,多么美好的场景啊,但是心爱的人已经不在身边了,昔日的欢声笑语只能成为今天的凄美回忆,怎能不令人黯然伤神?这里的杨柳则是起到了以乐景衬哀情的作用。“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刘禹锡在《竹枝词》中借杨柳这个意象描写了一幅清新优美的画面,绿柳如烟,随风飘曳,春水如镜,倒映着满江的新绿,江边那恬静而怡美的少女充满了美好而甜美的憧憬,一阵歌声和着春风幽幽而来,撩动了眼角眉梢都是情的少女情怀,少女抬头望去,一叶扁舟载着那人和悠远的歌声,缓缓划过如镜的水面,在少女的心里掀起阵阵涟漪。杨柳的婀娜多姿渲染了少女怀春的心情。《敦煌曲子词·望江南》:“莫攀我,攀我太心偏。我是曲江临池柳,这人折了那人攀,恩爱一时间。”这首词以一个沦落风尘的女子的口吻写出妓女无法得到永恒的爱情的悲凉处境,劝客人不要爱上自己,不要跟自己在一起,其实是在感怀自己的际遇,“我”不过就像曲江边一棵临池垂柳而已,这个过来折一支,那个也过来折一支,折完就走了,或许永远都不会再想起“我”。这首词站在杨柳的角度写出杨柳被人不断攀折却转身就忘掉的凄惨状况,流露出对风尘女子得不到爱情的悲悯之情。“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王昌龄的这首《闺怨》描写出上流贵妇赏春时的心理变化,闺阁中的少妇,从来不知道忧愁,春日里细心打扮,独自登上翠楼赏春。忽然看见小路尽头的杨柳又被春风吹绿了,猛然意识到一年又过去了,时光易逝,而夫君还没归来,才后悔当初怂恿丈夫去边疆建功立业。青翠的杨柳是春天很好的象征,杨柳青青,本来是很美好的场景,但闺中妇人由此却看到韶光易逝,青春不再,丈夫远在边疆,难跟丈夫共享这美好的春色,不由心生怨愁。郭震的“陌头杨柳枝,已被春风吹。妾心正断绝,君怀那得知。”跟王昌龄的《闺怨》有异曲同工之妙,都是写少妇由春日里嫩绿的杨柳引起的怨与愁。

六、着意栽花花不发,无意插柳柳成阴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陆游这两句诗用语浅近,含意丰富;仿佛信手拈来,然而出人意表。四月的一天,春光明媚,陆游独自一人到西山游览,经过一山又一水,山峦重叠,流水缭绕,让人有一种迷路的感觉,转个弯,忽然望见一个村子前面柳树成荫,繁花似锦。陆游借用杨柳这个意象,描写出难以言状的美妙的山村自然风光,然而它的含义还不仅于此,青青的杨柳象征美好的事物,这两句绮丽的诗就揭示了一个深刻的道理:面对困难险阻,我们不要畏惧,不要退缩,只要我们勇于开拓、永不言败,那么我们总会到达充满光明与希望的崭新境界。“请君莫奏前朝曲,听曲新翻杨柳枝”(刘禹锡《杨柳枝词九首》)借劝对方不要再弹奏前朝的旧曲,而听他唱已经翻新的《杨柳枝词》揭示出不要总是对过去耿耿于怀,要善于畅想未来的道理。元朝关汉卿在其《包待制智斩鲁斋郎》中有这么两句诗:“着意栽花花不发,无意插柳柳成阴”,刻意种下一株花,细心呵护,却没有发芽,无意中插下的一枝柳条,却已经长成郁郁葱葱的一片。关汉卿抓住杨柳容易成活这个特点,揭露出生活中存在的一个现象:刻意去做的事情,因为太过心急与刻意,反而可能失败,一个无心之举却有可能带来意想不到的结果。进而揭示出一个深刻的道理:我们做事要以平淡之心处之,以一颗平常心去面对这个世界。

关于杨柳这个意象的内涵还有很多,在此就不一一举例了。总而言之,杨柳意象最本质的艺术特征是蕴含惜别之意,除却这个意蕴,还有代表明媚的春光,象征美好的爱情,对时间的伤逝,对生活的体会等等内涵。中国古典诗词中的杨柳意象好比一坛埋藏在地下的陈年美酒,我们越是细细品味就会越觉得有味道。所以,杨柳这个意象还是值得我们去深入探究的。

第三篇:古典诗词中的月意象

古典诗词中月的意象

班级: 姓名: 学号: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水调歌头》,这是苏东坡的浅浅吟唱,“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意思》,青莲居士俯仰之间流露出淡淡的忧伤……明月——黑夜中的精灵是许多诗词家亲密的伴侣。她以打黑暗背景中皎洁的形象赐予诗人灵感和幻想,于是,李白吟诵出“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月下独酌》的哀伤;陶渊明描绘了“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归园田居五首之三》的恬淡画面。可以说是,交界的月光洒满了古代诗歌世界的每一个角落,没有月光的照耀,古典诗歌就会变得干瘪、生硬。

古典诗歌中,“寓情于景”这种表现手法比比皆是,而黑夜中的月亮,以其独具特色的存在姿态必然受到了万千诗词作者的青睐。由于主人公心态、诗词创作背景等因素的不同,古典诗歌中以明月为意象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团圆与思念。古典诗歌中,圆月通常是团圆的象征。“今夜月明人尽望, 不知秋思落谁家。”(王建《十五夜望月》)这一象征义的生成, 显然与我国历史悠久的传统节日中秋节有关。每年的八月十五秋高气爽,圆月当空, 银光洒遍人间。家家祭月, 赏月, 亲人团聚。所以, 中秋节又称团圆节, 是中华民族重要的传统节日。《古诗十九首·明月何皎皎》写道:“明月何皎皎, 照我罗床帏。忧愁不能寐, 揽衣起徘徊。客行虽云乐, 不如早旋转。出户独彷徨, 愁思当告谁!引领还入房, 泪下沾衣裳。”曹植的《杂诗二首》也描写了相似的境界:“俯视清水波, 仰看明月光。郁郁多悲思, 绵绵思故乡。”两首诗的内容都是游子见月思乡。《诗经·陈风·月出》最早唱出了月下怀人的怨歌。其诗共三章, 第一章为:

月出皎兮, 佼人僚兮。舒窈纠兮, 劳心俏兮!皓月当空, 清辉万里, 诗人想念一位俊俏的美人。她那舒徐的神情、苗条的姿影, 使诗人忧思焦虑, 难以安静。在诗人创造的皎洁、空明、幽静的境界中, 皎月与美人相互辉映;月下佳人, 成为千古相传的令人遐思的理想。而且, 月又是引起思念的触媒。月下怀人念远, 一直是古典诗歌常用常新的基本抒情模式之—。唐人继续沿用月意象的这种现成涵义, 如, 张九龄《望月怀远》:“海上生明月, 天涯共此时。情人怨遥夜, 竟夕起相思。”李白《长相思》:“孤灯不明思欲绝, 卷帷望月空长叹。”白居易《八月十五夜禁中寓直寄元四稹》:“三五夜中新月色, 二千里外故人心。”不过, 沿用时并未忽视创新。他们大大拓展了月下怀人这一抒情模式的表现容量, 利用暗示团圆之盼与思念之苦的明月, 来表现戍卒与征妇的离散的悲愁。

离愁别绪之情是抒发在诗词作品中是非常普遍的,明月天生具有这中寓意,所以,大量诗词作品中以月作为抒情或者歌咏的对象,是很符合审美观点的。这点在唐诗宋词中体现的淋漓尽致。

故园。明月是亲友团圆的希望和期待,基于此特点,月的意象有自然而然有故乡联系在了一起,成为游子心中一块永远也割舍不掉的眷恋。徐祯卿《月》诗写道:“故园今夜月, 迢递向人明。”屈大均也有相同的体验:“吹笛关河夜,衣裳清露滋。谁能见秋月, 不起故山思。”《吹笛》。月是故乡月,寂寞惆怅的夜晚,一轮明月高悬,游子注视着,远方的亲朋好友也期盼着。此时,月亮便在游子有家乡之间构架了一座精神沟通和慰藉的桥梁,使得游子的惆怅得以抒发,情感得以表达。虽然,家乡远在万里之遥,但是借助于月,彼此却可以“千里共婵娟”(《水调歌头》苏轼)因此, 一个漂泊者, 不论他是在踯躅旅途, 或是在独守客舍寒窗, 只要在明月的照耀下, 心灵就会体会到故园的温馨, 沉浸于对家乡的思念之中。徐祯卿的《月》诗, 非常真实地传达了月与故园的这种神秘而美妙的联系。千百年来, 在羁旅行役之思的篇章中, 月意象频频出现。不同时代的诗人, 都善于在明月中寄寓对故园的无限深情。

永恒。时间的车轮从未停止行驶,但天空中那轮明月依然亘古不变的续写着永恒的传说和故事。她目送漂泊的游子回温暖的家,她见证了月下游子思乡的眼泪,她寄托了一个个孤单身影的思念,她依旧叙说着绵长的呢喃......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这样唱道:“江 畔何人初见月? 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无穷已, 江月年年只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 但见长江送流水。”张若虚笔下月亮渗透着哲学的意味。诗作中,诗人将月的永恒与人生的短暂作比,构成诗意的对比。古人、今人, 一代又一代, 相续无穷, 而江月仍是原来的江月;人生短暂, 而江月却不知从何年开始, 也没有终结。在月光的照耀下, 过去了一个又一个王朝, 上演了一出又一出戏剧。明月, 跨越时空, 阅尽沧桑兴亡, 见证历史。处在动荡不居的兴亡潮流中的每一个个人,感到人生的渺小、短暂, 把天上的明月视为永恒的化身, 显然是既具体又深刻的体验。由此形成月意象的又一种现成涵义。面对历史陈迹, 感叹兴亡的作者, 把明月作为历史的见证者, 吟出了一首又一首挽歌:

山围故国周遭在, 潮打空城寂寞回。

淮水东边旧时月, 夜深还过女墙来。

——刘禹锡《石头城》

自胡马窥江去后, 废池乔木, 犹厌言兵。渐黄昏, 清角吹寒, 都在空城⋯⋯ 二十四桥仍在, 波心荡, 冷月无声。念桥边红药, 年年知为谁生?

——姜夔《扬州慢》

多少不可一世的王朝, 都烟消云散了, 只有曾经照临这种种兴亡的明月, 仍然光照人寰。对具体的王朝的虚无主义的体验, 最终走向对历史长河的真实性的肯定, 对永恒的冥思幽讨。而这种肯定与思索, 正是借明月意象折射出来。

月亮的象征意象还有很多,而且她也是随着时代的发展有一定的变化,在此不在赘言。月亮意象这一具有深厚寓意的概念是深深植根于中华民族厚重的历史积淀和文化传统中的,在理解月亮在诗词作品中的作用与其象征意义时,我们务必与当时的社会背景相联系,那样定会获得丰硕的收获。

第四篇:古典诗词中常见的意象

古典诗词中常见的意象 什么是意象 意象

“意”——诗人的思想、情感、意念、感兴。“象”——物象、形象。

渗透着诗人主观情意的客观物象,是“意”与“象”的统一。意象是诗歌中浸染了作者感情的东西,是诗人感情的载体。

第一,不同的意象表达同一类思想感情

一、忧愁类意象

所谓“忧愁类意象”是指诗人用来表达忧愁、悲伤心情或渲染凄冷、悲凉气氛的客观物象,或睹物愁生,或寄愁于物,或借物抒愁。细雨、烟雾

细雨蒙蒙,烟雾无边,寄托诗人无边的愁绪和郁闷的心情。

“无边丝雨细如愁”(秦观)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崔颢)

梧桐

在古诗中梧桐是凄凉悲伤的象征。如:

金井梧桐秋叶黄,珠帘不卷夜来霜。熏笼玉枕无颜色,卧听南宫清漏长。(王昌龄《长信秋词》)杜鹃

古代神话中,蜀王杜宇(即望帝)因被迫让位给他的臣子,自己隐居山林,死后灵魂化为杜鹃。于是古诗中的杜鹃也就成为凄凉、哀伤的象征了。如:

杨花落尽子规(杜鹃)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寒蝉

寒蝉经过一番秋雨后,便剩下几声若断若续的哀鸣,命折旦夕。因此,寒蝉就成为悲凉的同义词。如: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柳永《雨霖铃》)水

因水的绵软不绝,诗人常以水喻愁。如: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李白《宣州谢脁楼饯别校书叔云》)芭蕉

芭蕉,常常与孤独忧愁特别是离情别绪相联系。

葛胜仲《点绛唇》:“闲愁几许,梦逐芭蕉雨。” 羌笛、胡茄

羌笛是出自古代西部的一种乐器,它发出的是一种凄切之音。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范仲淹《渔家傲》)丁香

常指愁思的情结。如: 自从南浦别,愁见丁香结。(牛峤《感恩多》)猿啼

出现在诗歌中常常象征着一种悲伤的感情。

郦道元《水经注·江水》中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乌鸦

按照迷信的说法,乌鸦是一种不祥的鸟,它经常出没在坟头等荒凉之处。在中国古典诗词中常与衰败荒凉的事物联系在一起。

秦观《满庭芳》:“斜阳外,寒鸦万点,流水绕孤村。”

二、思念类意象

所谓“思念类意象”是指诗人用来抒发思乡怀人的情感或离愁别绪的物象。这些意象已经成为思乡或惜别的代名词。月亮

在我国古代诗歌中,用月亮寄托思乡之情是常用的笔法。“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杜甫《月夜忆舍弟》)柳

柔弱的柳枝那摇摆不定的形体,能够传达出亲友离别时那种“依依不舍”之情。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李白《春夜洛城闻笛》)鹧鸪

鹧鸪的形象在古诗词里也有特定的内蕴。鹧鸪的鸣声让人听起来像“行不得也哥哥”,极容易勾起旅途艰险的联想和满腔的离愁别绪。如: “落照苍茫秋草明,鹧鸪啼处远人行”(唐人李群玉《九子坡闻鹧鸪》)鸿雁

鸿雁是候鸟,每年秋季南迁,常常引起游子思乡怀亲之情和羁旅伤感。如: “人归落雁后,思发在花前。”(薛道衡《人日思归》)

南浦、长亭 ——离别之所

在中国古代诗歌中,南浦是水边的送别之所。

春草碧色,春水绿波。送君南浦,伤如之何!(江淹《别赋》)长亭,是陆上的送别之所。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李叔同《送别》)芳草

芳草,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喻离恨

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李煜《清平乐》)

浮云

用漂移不定的流云比喻在外漂泊的游子,如: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李白《送友人》)

三、爱情类意象

所谓“爱情类意象”是指诗人用以表达爱恋、相思之情的物象。

由于“莲”与“怜”音同,所以古诗中有不少写莲的诗句,借以表达爱情。如:

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青如水。(南朝乐府《西洲曲》)梅子 梅子的成熟比喻少女的怀春。如: 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李清照《点绛唇》)鸳鸯

指恩爱的夫妇,如,得成比目何辞死,愿作鸳鸯不羡仙。(卢照邻《长安古意》)燕

燕子因结伴飞行而成为爱情的象征。如 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晏几道《临江仙》)

四、节操类意象

所谓节操类意象是指诗人用来表现高尚品质的物象,或赞美,或自况。菊花

菊花虽不能与国色天香的牡丹相媲美,也不能与身价百倍的兰花相并论,但作为傲霜之花,它坚强的品格和清高的气质一直得到文人墨客的青睐。如:

“孤标傲世携谁隐,一样花开为底迟?”(《红楼梦》林黛玉《问菊》)梅花

梅花在严寒中最先开放,然后引出烂漫百花散出的芳香,因此梅花与菊花一样,受到了诗人的敬仰与赞颂。如:

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陆游《咏梅》)

松树是傲霜斗雪的典范,自然是众人讴歌的对象。如: 愿君学长松,慎勿作桃李。(李白《赠书侍御黄裳》)

以上介绍的只是意象的最常见寓意。其实,不少意象是有着丰富多样的寓意。如:蝉,古人以为蝉餐风饮露,是高洁的象征,常以蝉的高洁表现自己品行的高洁。如骆宾王《在狱咏蝉》的“无人信高洁”,李商隐《蝉》的“本以高难饱”“我亦举家清”,王沂孙《齐天乐》的“甚独抱清高,顿成凄楚”,虞世南《蝉》的“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他们都是用蝉喻指高洁的人品。而寒蝉则是悲凉的同义词。宋人柳永《雨霖铃》开篇是“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还未直接描写别离,“凄凄惨惨戚戚”之感已充塞读者心中,酿造了一种足以触动离愁别绪的气氛。三国人曹植的 “寒蝉鸣我侧”(《赠白马王彪》)诗句也表达同样的情思。

第二、同一意象表达不同思想感情

一、燕子

(1)表现春光的美好,传达惜春之情。相传燕子于春天社日北来,秋天社日南归,故很多诗人都把它当做春天的象征加以美化和歌颂。

“燕子来时新社,梨花落后清明”(宴殊《破阵子》)

“鸟啼芳树丫,燕衔黄柳花”(张可久《凭栏人·暮春即事》)

2)表现爱情的美好,传达思念情人之切。

燕子素以雌雄颉颃xié háng,飞则相随,以此而成为爱情的象征

“思为双飞燕,衔泥巢君屋”,“燕尔新婚,如兄如弟”(《诗经·谷风》)“燕燕于飞,差池其羽,之子于归,远送于野”(《诗经·燕燕》)

花开望远行,玉减伤春事,东风草堂飞燕子”(张可久·《清江引》)。正是因为燕子的这种成双成对,才引起了有情人寄情于燕、渴望比翼双飞的思念。

“暗牖悬蛛网,空梁落燕泥”(薛道衡·《昔昔盐》)“罗幔轻寒,燕子双飞去”(晏殊·《破阵子》)“月儿初上鹅黄柳,燕子先归翡翠楼”(周德清·《喜春来》)

(3)表现时事变迁,抒发昔盛今衰、人事代谢、亡国破家的感慨和悲愤。燕子秋去春回,不忘旧巢,诗人抓住此特点,尽情宣泄心中的感慨。燕子无心,却见证了时事的变迁,承受了国破家亡的苦难,表现了诗人的“黍离”之悲,负载可谓重矣。刘禹锡的《乌衣巷》:“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文天祥的“山河风景元无异,城郭人民半已非。满地芦花伴我老,旧家燕子傍谁飞?”(《金陵驿》)。

(4)代人传书,幽诉离情之苦。

唐代郭绍兰于燕足系诗传给其夫任宗。任宗离家行贾湖中,数年不归,绍兰作诗系于燕足。时任宗在荆州,燕忽泊其肩,见足系书,解视之,乃妻所寄,感泣而归。其《寄夫》诗云:“我婿去重湖,临窗泣血书,殷勤凭燕翼,寄于薄情夫。”(5)表现羁旅情愁,状写漂泊流浪之苦。燕子的栖息不定留给了诗人丰富的想象空间,“年年如新燕,飘流瀚海,来寄修椽”(周邦彦·《满庭芳》); “望长安,前程渺渺鬓斑斑,南来北往随征燕,行路艰难”(张可久·《殿前欢》); “有如社燕与飞鸿,相逢未稳还相送”(苏轼·《送陈睦知潭州》)。

三、鸿雁

(1)大雁是候鸟,定期南飞北返,这就容易使那些滞留外乡,不能按期定时回家的人对比自己,生发出无尽的忧思,寄寓自己浓浓的乡愁。

故园渺何处?归思方悠哉。淮南秋夜雨,高斋闻雁来。(《闻雁》韦应物)晓发梳临水,寒塘坐见秋。乡心正无限,一雁过南楼。(《寒塘》赵嘏)

(2)我国古代有“鸿足传书”的传说,因为古代人们和外出的亲人难通音讯,所以又让大雁承担了“信使”的使命。

雁来音信无凭,路遥归梦难成,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李煜《清平乐》)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李清照《声声慢》)

(3)雁总是结阵成“人”字或“一”字形集体迁徙的,因此孤雁(断雁,孤鸿,断鸿)也就成为诗人表达自己孤苦漂泊的意象。蒋捷《虞美人·听雨》:“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眠罗帐。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悲歌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

三、登高(登楼,登台)

(1)我国地域辽阔,历代文人漂泊异地,音讯不通,一旦登楼远望,家乡桑梓景物,亲戚故旧面影,纷纷涌上心头,免不了愁从中来。因此登楼怀远是常见情思。相望始登高,心随雁飞灭。愁因薄暮起,兴是清秋发。(孟浩然《秋登万山寄张五》)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欲寄彩笺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晏殊《蝶恋花》)

不忍登高临远,望故乡渺邈,归思难收。叹年来踪迹,何事苦淹留!(柳永《八声甘州》)2)登高,置身于高山或高台之巅,实际上也是置身于无垠的空间与永恒的时间交集之点。面对无垠的空间,人会愈来愈真切地感受到个人被放在天地间的渺小;面对永恒的时间,人会愈来愈痛切地感到生命的短暂。这种个人的渺小感和生命的短暂感,激发人对自己人生价值的迫切追问。而追问的结果往往是:人生如寄,韶光易逝,壮志未酬而华发已生。因此登高极易引发怀才不遇、壮志未酬之悲。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万里悲秋常作客,多年多病独登台。(杜甫《登高》)

四、日暮(夕阳)

(1)日落西山自然给人衰落凄凉之感。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李商隐《登乐游原》)斜阳外,寒鸦数点,流水绕孤村。(秦观《满庭芳》)

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辛弃疾《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2)受古老的农业文明的影响,人们长期过着一种“日出而作,日没而息”的生活,这种生活方式必然对我们民族的心理产生某种深层影响。具体地说就是在人们心里产生一种根深蒂固的观念:太阳落山了,就该回家了。

日暮不仅给人衰落凄凉之感,也是客愁思家的一个符号,而且这两者往往融为一体。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崔颢《黄鹤楼)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马致远《天净沙·秋思》)答题示例1:

绝句二首(其一)杜甫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注:此诗写于诗人经过“一岁四行役”的奔波流离之后,暂时定居成都草堂 此诗描绘了怎样的景物?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答:此诗描绘了一派美丽的初春景象:春天阳光明媚,四野青绿,江水映日,春风送来花草的芳香,泥融土湿,燕子正繁忙地衔泥筑巢,日丽沙暖,鸳鸯在沙洲上静睡不动(步骤一:描景)。这是一幅明净绚丽的春景图(步骤二:境——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表现了诗人结束奔波流离生活安定后愉悦闲适的心境(步骤三:情——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

阅读下面诗词,完成(1)—(3)题。

独坐敬亭山(李白)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1)“众鸟”二句写了什么样的境界?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2)诗的三、四句写诗人对敬亭山的喜爱之情,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3)从抒情方式上看,本诗属于哪种抒情方式?

(1)这两句诗描写了一群山鸟的喧闹声消失之后显得格外清静,一片白羽般的云彩飘去后感到特别幽静的境界,以烘托诗人心灵的孤独与寂寞。这里运用了“以动衬静”的反衬手法,更现其幽静。

(2)运用拟人化的手法,写敬亭山与诗人相对而视,脉脉含情,情意无限。

(3)融情于景。全诗没有抒情的句子,诗人把自己的感情完全融入对敬亭山的描写之中。

第五篇:浅谈古典诗词中月的意象

浅谈古典诗词中月的意象

月亮,古今诗人最钟情的诗歌意象之一,频繁出现在古典诗词作品之中。为什么众多诗人对“月”这一意象情有独钟呢?月的意象与诗歌意境的呈现又有什么关系呢?苏轼《水调歌头》歌咏:“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月”这一意象寄托着诗人悲欢离合的主观情思。

一、悲——永恒、无常

“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刘禹锡驻足“石头城”的秦淮河畔,仰望苍穹,一弯“旧时月”引起了诗人对历史的浩叹和追思,感慨系之。月作为历史的见证,阴晴圆缺,循环往复,亘古不变,月在诗人眼中是“永恒”;石头城昔日繁华,今日萧条,可谓“无常”。在永恒与无常的鲜明对照中,在历史与现实的梦幻交错中,诗人不禁悲从中来。

李煜说:“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虞美人》),世事无常,如烟似梦,往昔歌舞升平、雕梁画栋的故国金陵如今只能在追忆中重现——所谓无常;而春花秋月亘古不变——所谓永恒。春花秋月的良辰美景只能越发衬托出国破家亡、君王沦为阶下囚的悲哀。

张若虚从“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的发问中引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的感伤。虽年年岁岁“月”相似,却岁岁年年“人”不同。人生就如同历史长河中稍纵即逝的浪花一般,显得短暂而渺小,而明月、宇宙才是伟大而永恒的存在。诗人以月作为人生的参照物,通过对月之永恒与人生无常的哲学思辨,抒发了绵绵无绝期的悲痛之情。

李白的“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唯愿当歌对酒时,月光长照金樽里。”悠悠万世,一轮皎洁的明月长挂碧天苍穹,毫不吝惜地倾泻着邈邈银辉,它晚升日隐,与人总是若即若离。今人看不到古时的明月,古时的人也看不到今天的月亮,明月长在,而人生短暂。面对亘古如斯的明月,诗人不觉感慨系之,引发了对人生哲理的探求,把宇宙的浩瀚无际、时空的苍茫无限与人生的短暂渺小巧妙融合,抒发了永恒与无常之悲。

李白《苏台览古》中的“只今惟有西江月,曾照吴王宫里人”,杜牧《润州二首》中的“大抵南朝皆旷达,可怜东晋最风流。月明更想桓伊在,一笛闻吹出塞愁”,姜夔《扬州慢》中的“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传达的都是永恒与无常之悲。

二、欢——美人、爱情 1.月与美人

在古人审美世界里,月的形态美与女子的容貌、身姿之美最为相似,明月是美人的象征,从而创造出众多用月描绘美人的句子,如人们常说的“花容月貌”、“闭月羞花”等。晏殊的《浣溪沙》中“鬓弹欲迎眉际月,酒红初上脸边霞。”他用“月”与“霞”来隐喻女子的眉和脸,从而描绘出这位美人的娇艳。再如晏几道的《蝶恋花》中“斜贴绿云新月上,弯环正是愁眉样”,描写一位深闺少女午睡醒后的慵懒之态。以“绿云”暗喻少女乌发,以“新月”暗喻少女乌发之下的愁眉。李白诗中月之意象也多有这种象征、比喻意。如“眉目艳皎月,一笑倾城欢”(《古风》二十六),写女子的美丽胜过皎洁的月亮;“衔杯映歌扇,似月云中见”(《相逢行》),就是以月比人,写歌女用扇子遮面的娇羞模样,恰似时而云翳雾罩、时而半露娇面的云中美月。天上美月,地上佳人交相辉映,相辅相成,至此诗人将天上人间巧妙融合,可望不可及的美月似乎相伴左右,身旁的佳人宛若天上仙子,如月的佳人带给诗人视觉和心灵的双重慰藉,这里的月是欢乐的意象。

对嫦娥曾有微词的李商隐也赞美:“青女素娥俱耐冷,月中霜里斗婵娟。”嫦娥和青女在夜凉如水的月光中,争着显示自己的美好姿态,月成为美人的象征。2.月与爱情

爱情诗词中常常出现“月”的意象:一是因为月夜特有的浪漫气息,特别适合烘托恋人间的柔情蜜意、勾勒有情人的缠绵缱绻;二是因为月亮的皎洁无暇、亘古长存可以象征爱情的坚贞不渝、天长地久。

在这类诗词中,“月”暂时摆脱了传统的悲愁意象,变得温柔而朦胧,清新而明朗,正如人们常说的“花前月下”,充满了诗情画意。如晏几道《六么令》中“闲云归后,月在庭花旧栏角”一句交代了恋人幽会的地点环境,渲染了情境氛围。再如张先的《诉衷情》:“花前月下暂相逢,苦恨阻从容。何况酒醒梦断,花谢月朦胧。花不尽,月无穷,两心同。此时愿作,杨柳千丝,绊惹春风。”全词用花、月的意象贯串而成,借“花前月下”象征昔日相恋,借“花谢月朦胧”象征爱情受阻,借“花不尽,月无穷”象征对爱情的美好期愿与执着追求。天上月,地上花交相辉映,共同构成了一幅朦胧优美、花好月圆的图画,此时的月是爱情誓言的见证,是甜蜜欢愉的见证。不论是描绘美人,还是抒写爱情,都频繁使用“月”的意象,将款款深情和欢欣喜悦寄托于明月。此时的月不是冷清,不是悲愁,而是在诗人含情脉脉的眼中幻化为温情与喜悦。

三、离——分别、思念

白居易曾叹息“商人重利轻别离”,可生性浪漫的诗人们正好相反,常常为生离死别而叹息不已。不管是与亲人、友人、恋人还是与故国家园的分离,当时的情怀都会在诗人心中久久萦绕——成灰亦相思,从而创作出大量的离别诗,其中不乏借助“月”来寄托离情别绪的作品。另外,此类作品中的月都不是“满月”“圆月”而是“残月”“新月”,取残缺、不得团圆之意,这与诗作传达的离愁别绪分外吻合。苏轼《水调歌头》中的“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应是境界最开阔的,诗人遥祝天下饱受离别之苦的亲人、友人、恋人可以身心无恙,共赏月光。

李白的《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诗人把对朋友的一腔思念化作奇思妙想,请明月清风代劳去夜郎转达自己的问候,寄托自己对老友的牵挂与思念。自居易的《长相思》:“思悠悠,恨悠悠,恨到归时方始休。月明人倚楼。”用最浅显通俗的语言描绘了一幅思妇盼归图——痴心的女子斜倚在雕梁画栋的阁楼窗外,仰望月空,形单影只,百无聊赖,一腔思念与怨恨绵绵无绝期,只有到心上人回来的那一刻方能罢休。这里的月是相距千山万水的恋人惟一能共同欣赏的景物,满怀心事只能与月倾诉,这里的月是相思之物。李清照的《一剪梅》:“雁字回时,月满西楼。”柳永《雨霖铃》中的“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周邦彦《风流子》中的“望一川暝霭,雁声哀怨;半规凉月,人影参差。”苏轼《江城子》中的“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月作为恋人间相思的意象不胜枚举。

李白《静夜思》中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杜甫的“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范仲淹《苏幕遮》中的“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都不约而同选择“月”的意象寄托思乡之情。

四、合——团聚、团圆

新月如钩,满月如镜,与“残月”“新月”相对的“满月”“圆月”历来象征着团聚、团圆,至今保留着中秋赏月的传统,对中秋的满月有一份长久的期待与珍惜。唐宋诗人在咏叹团聚的作品中多用到“月”的意象。在浩瀚的古典诗词里,众位诗词巨匠将自己对理想的讴歌,对未来的向往,对爱情的礼赞,对生命的叹息,对命运的无奈都融入月的世界里,在月光笼罩下倾诉一腔情怀。不论是悲、欢、离、合,都融入朗朗的明月,在物我合一中达到灵魂的飞升,今天读来仍余韵袅袅,荡气回肠。

下载古典诗词中的杨柳意象(写写帮整理)word格式文档
下载古典诗词中的杨柳意象(写写帮整理).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浅析古典诗词中的菊花意象

    浅析古典诗词中的菊花意象 【摘要】菊花之进入文学作品,最早从屈原开始,后经陶潜益彰,历代文人骚客多加咏之,由此而愈来愈显其在文学上的审美价值。在这些诗篇中,诗人借菊......

    中国古典诗词常用意象

    中国古典诗词常 用意象 1、 树木类: 树的曲直:事业、人生的坎坷、顺利黄叶:凋零 成熟 美人迟暮 新陈代谢绿叶:生命力 希望 活力竹:气节 积极向上 柳:送别 留恋 伤感 春天的美好......

    古典诗词意象的总结

    古典诗词意象 一、 树木类: 1. 绿叶:生命力 希望 活力 2.竹:气节 积极向上 3.柳:送别 留恋 伤感 春天的美好 折柳:是汉代惜别的风俗。后寓有惜别怀远之意。“杨柳”:伤别情怀 堤柳......

    古典诗词主题意象(五篇)

    一.探索古典诗词的渊源 1.什么是古典诗词,什么是意象?以及意象的起源和发展史: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如果从《诗经》算起的话,中国诗歌发展的历 史已经有3000多年了,所以说,我们中......

    古典诗词中传统意象的特定含义

    古典诗词中传统意象的特定含义 1、 树木类: 黄叶:凋零 成熟 美人迟暮 新陈代谢 绿叶:生命力 希望 活力 竹:气节 积极向上 柳:送别 留恋 伤感 春天的美好折柳:有惜别怀远之意。 “......

    古典诗词中的咏月意象大全

    古典诗词中的咏月意象 诸子散文,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是中国古代文学发展的主体形式,在这些文学作品中,作者往往表达了自己的感情,或托志,或怡情,或喻理,或讽世,可谓用心尽也。......

    中国古典诗词中“月”意象的解读

    中国古典诗词中“月”意象的解读 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存在着一脉朴素无华、隐逸高蹈、诗意绵绵的月文化,它是一种表达个体生命体验的文化,是与老百姓的情感方式密不可分的民间文......

    古典诗词中的月亮意象教学设计

    问明月几时有,探千古明月情——古典诗词中的月亮意象招远市蚕庄镇蚕庄初级中学 司金川教学目标:1.体会《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的情感,做到熟读成诵;2.通过反复朗读,品味古典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