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浅谈双因素理论在管理中激励
浅谈双因素理论在管理中激励
摘要:人的一切有目的的行为都是出于对某种需要的追求,当人的某种需要得不到满足时,将形成寻求满足需要的动机,这正是产生激励的起点。双因素理论是激励的一种理论,管理者可以从人的需要出发,通过对员工个性的把握,根据双因素理论来设计合理的激励机制以解决需求问题。本文以海底捞企业成功的管理制度为例,分析其管理制度中所运用到的双因素理论,从而启发如何在管理中运用双因素理论达到成功的激励作用。
一、双因素理论的概念和主要内容
双因素理论是美国的社会心理学家赫兹伯格提出的,双因素理论,即保健因素-激励因素理论是赫兹伯格最主要的成就。
20世纪5O年代末期,赫茨伯格和他的助手们在美国匹兹堡地区对二百名工程师、会计师进行了调查访问。访问主要围绕两个问题:在工作中,哪些事项是让他们感到满意的,并估计这种积极情绪持续多长时间;又有哪些事项是让他们感到不满意的,并估计这种消极情绪持续多长时间。赫茨伯格以对这些问题的回答为材料,着手去研究哪些事情使人们在工作中快乐和满足,哪些事情造成不愉快和不满足。结果他发现,使职工感到满意的都是属于工作本身或工作内容方面的。使职工感到不满的,都是属于工作环境或工作关系方面的。他把前者叫做激励因素,后者叫做保健因素。
其中,保健因素的满足对职工产生的效果类似于卫生保健对身体健康所起的作用。保健从人的环境中消除有害于健康的事物,它不能直接提高健康水平,但有预防疾病的效果;它不是治疗性的,而是预防性的。保健因素包括公司政策、管理措施、监督、人际关系、物质工作条件、工资、福利等。当这些因素恶化到人们认为可以接受的水平以下时,就会产生对工作的不满意。但是,当人们认为这些因素很好时,它只是消除了不满意,并不会导致积极的态度,这就形成了某种既不是满意、又不是不满意的中性状态。而激励因素能带来积极态度、满意和激励作用,这是那些能满足个人自我实现需要的因素,包括:成就、赏识、挑战性的工作、提高了工作职责,以及成长和发展的机会。如果这些因素具备了,就能对人们产生更大的激励。从这个意义出发,赫茨伯格认为传统的激励假设,如工资刺激、人际关系的改善、提供良好的工作条件等,都不会产生更大的激励;它们能消除不满意,防止产生问题,但这些传统的“激励因素”即使达到最佳程度,也不会产生积极的激励。按照赫茨伯格的意见,管理当局应该认识到保健因素是必需的,不过它一旦使不满意中和以后,就不能产生更积极的效果。只有“激励因素”才能使人们有更好的工作成绩。
赫茨伯格及其同事以后又对各种专业性和非专业性的工业组织进行了多次调查,他们发现,由于调查对象和条件的不同,各种因素的归属有些差别,但总的来看,激励因素基本上都是属于工作本身或工作内容的,保健因素基本都是属于工作环境和工作关系的。但是,赫茨伯格注意到,激励因素和保健因素都有若干重叠现象,如赏识属于激励因素,基本上起积极作用;但当没有受到赏识时,又可能起消极作用,这时又表现为保健因素。工资是保健因素,但有时也能产生使职工满意的结果。
二、双因素理论在管理中的激励作用-以海底捞管理模式为例
海底捞火锅店已经在全国多个城市开设了分店,并且规模越来越大。海底捞在食客中以良好的服务素质而著名。曾经有一位火锅业同行在夜里10点慕名前往,服务员的一句话让他终身难忘,服务员真诚地说:“哥,您别等了,今天吃不上了。改天给我们打个电话我们提前给您留个位。”此时距离打佯的时间还有近3个小时。等待区人声鼎沸但其乐融融,并非通常所见的抱怨和焦急。人们喝着免费豆浆、柠檬水,亲朋好友间或是在惬意地聊天,或是已经摆开了牌局。除此之外,等位的顾客还可以享受到免费擦鞋、免费上网或免费美甲的服务。等待尽管漫长到两三个小时,但一点都不煎熬。
在我看来,海底捞能有如此忠诚的员工,服务如此的周到,得益于海底捞独特的员工管理体系,这一成功的员工管理体系使其发展出现了快速增长的情况,并使分店得到了不断发展。
如以下的管理模式: ● 海底捞中的服务员大多是通过熟人介绍过来的,比如老乡、同学、亲戚或者家人等。虽然这种方式被一些人看来简直有些不可思议,但海底捞却这样认为,餐饮业一直以来就属于劳动密集型企业,而且员工的流动性非常高,要想管理好员工,首先要让他们对企业产生强烈的归属感,让他们把企业当成家一样对待,而这就需要企业对待他们要像家人一样,这样才能激发出他们对企业的认同感,也愿意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中去。● 在海底捞工作的每一名员工都会享受到企业为他们提供的住房福利。比如,海底捞为员工租的房子全部是两、三居室,且每个房间都安有空调和电视机。为了节省员工的上下班时间,管理者还会考虑将房子租在距离店面步行不到20分钟路程的小区,并且每个房子中还有专门为员工提供保洁、洗衣等人性化服务的家政公司。此外,如果员工是夫妻,还会考虑分给他们一个单独的房间,以体现出人性化的特征。据不完全统计,海底捞每年为北京的员工租房的费用就是一笔不小的开支。
● 给优秀员工的父母寄“养老保险”海底捞在留人制度方面还有这样一个规定:为了激励优秀员工在工作中取得的成绩,公司建立了一个名为“员工家属养老金”的账户,规定每个月给大堂经理、店长以及在工作中有突出表现的员工的父母发放几百元的养老费用。因为这些员工大多来自于农村,他们的父母基本都没有养老保险,而海底捞这样做的目的就是给他们发保险金,以解决他们的养老问题。无疑,当员工的父母拿到养老金后,出于人情方面考虑,他们也自然会叮嘱自己的孩子要在海底捞好好干,不要辜负了企业对他们的厚望。
● 将员工的安全放到最重要的位置在海底捞对员工的管理中,还有一项人情味十足的管理制度:将员工的安全放到日常培训最重要的位置。也就是说,在日常管理中,企业管理者会不厌其烦地向员工传递安全的重要性。比如,让厨师长对其他厨师培训如何预防被油滴溅伤皮肤的安全技能;告诉服务员在传菜过程中如何避免被热菜烫伤。通过这样的安全培训,使员工有效地保护了自己,并能让员工感受到企业人性化的管理方式,从而自发地为企业创造价值。
● 海底捞为员工设计好在本企业的职业发展路径,并清晰地向他们表明该发展途径及待遇,以及良好的晋升通道,层层提拔。每个在这里工作的员工都觉得工作有奔头、未来充满着希望。海底捞的管理人员几乎都是从底层提拔上来的,而且不论年龄、不论资历,能者居之。
从以上的管理制度来看,海底捞的员工管理模式中在激励理论方面,综合运用了内容型、过程型、结果反馈型激励理论。
其中,海底捞的服务员都是通过熟人介绍来工作的,使员工形成了良好的人际关系。而海底捞为员工提供的住房福利,给予员工父母的“养老保险”,以及将员工的安全放到日常培训最重要的位置。这充分地满足了双因素理论中的保健因素。
而海底捞的晋升机制公开、透明、有着清晰的递进关系,让每个人都能看到希望,找到自己的目标,给予了每位员工一个公平的发展空间。这满足了双因素理论中的激励因素。海底捞的员工管理中,同时具备了保健因素以及激励因素,即满足了双因素理论的条件,表示给该企业的员工带来了极大的满足,产生了激励,对企业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推进作用。
三、两种因素间的关系
我们可以结合保健因素和激励因素来看双因素理论在管理中的应用。在我们的组织中的许多领域,而不仅仅是工资和奖金这些保健因素,如果使用得当,也可以成为激励因素。海底捞就是一个成功的例子,例如为员工提供良好的住房条件,一方面满足了员工的基本需要,另一方面人性化的住房福利对员工的满足感有一定程度上的提高,从而产生了激励。然而,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内在激励的重要性越来越显著,许多发达国家的组织管理者积极需找内在激励的方法,以调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提高劳动生产率,如:工作丰富化、工作扩大化、弹性的工作时间等。要注意的是,单纯的物质鼓励是有限的,在管理中应该处理好物质鼓励与精神鼓励的关系,注意区别保健因素和激励因素,前者的满足可以消除不满,后者的满足可以产生满意。
【参考文献】
1.双因素理论的概念,《管理心理学》,北京邮电大学出版社,殷智虹、叶敏 编著 2.海底捞的管理模式,中国人力资源开发网
第二篇:双因素理论在高校教师激励中的运用.
双因素理论在高校教师激励中的运用
论文 关键词:双因素理论
高校教师
激励
论文摘要:双因素理论将员工工作中的因素分为保健因素和激励因素,对于激励员工,保健因素是基础是前提,激励因素是关键的决定性的,要调动员工的积极性,不仅要注意物质利益和工作条件等外部因素,更重要的是利用那些内部因素。
双因素理论又称激励—保健因素理论,是由美国心 理学 家弗雷德里克.赫兹伯格(Frederick
Herzberg)提出来的。赫兹伯格在20世纪50年代后期,通过对2000多名工程师和 会计 师的访谈调查发现,人在工作中的满意感是激励人的工作行为的重要力量,而导致满意和不满意的因素是性质完全不同的两类因素。其中成就、认可、工作本身、责任感、工作前途、职位晋升等出自工作本身的内在性因素,可以构成对职工的很大强度的激励和职工对工作的满意度,这类因素的改善能够激发人的工作积极性,推动生产率的提高。赫兹伯格将这类因素称为“激励因素”。而另一些因素,如改善政策与行政管理、工作条件、薪资、人际关系、工作安全性等来自工作环境的因素,有缺陷和不具备时,会引起职工的不满意,改善这些因素,只能消除职工的不满,却不能使职工受到激励,不能促进生产率的提高。这类因素称为“保健因素”。从激励的角度看,保健因素不加以改善,员工一定会产生不满,但改善后也只是消除了不满,无法使员工产生满意感,而激励因素不加以改善,并不会产生不满,但加以改善后员工一定会产生满意感,因此只有激励因素才能真正地激励员工。
一高校教师的需求特点
有资料表明,目前高校教师最希望实现的目标依次是提高收入(占30.7 %)、改善住房条件(占18.4%)、取得教学科研成就(占16%)、晋升专业技术职务(占15.8%)、进修
(占12.4%)、晋升管理或领导职务只占5.5%、其他(1.2%)o可见在收入和住房等基本生活问题有保障之后,高校教职工最希望实现的目标就是取得教学科研成就。I21
(一)物质需要
物质需要的满足是人生存、交往、发展 的客观要求,也是商品 经济 的客观要求。因此,对物质利益的需求仍是当今时代高校教师共同的基础性心理需要趋向。当前我国高校教师收入普遍不高,衣食住行等基本生活条件尚未得到改善,这决定了教师的物质需要远未满足。对高校教师而言,必须以满足物质需要发展精神需要,并通过发展精神需要调节物质需要。
(二)学习与自我发展的需要
随着 科学 技术的快速发展,学科专业的调整变化,现代 教育 技术手段的广泛应用,高校教师必须具备教学与科研的创新能力,将知识服务于社会的能力,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和教育手段的能力。这促使教师不断更新知识、提高技能。因此,终身学习,持续教育成为高校教师的内在要求。
(三)职务职称评聘的需要
每个人都是社会的人,都有社会认同的需要。社会认同的需要可以从自我提高的内驱力和附属的内驱力两个方面来概括。所谓自我提高的内驱力是个体因自己胜任能力或工作能力而赢得相应地位的需要,它把成就看作是赢得地位或自尊心的来源。附属的内驱力是个人为保持他人的赞许或许可而表现出来的把工作做好的一种需要。131因此,社会认同的需要即是对尊重和成就的需要。在高校中,教师的尊重需要直接表现为对更高一级职称、职务的追求,原因在于职称、职务是高校教师个人成就和社会地位的主要标志。
二双因素理论在高校教师激励中的运用
(一)保健因素
1、薪金、福利。就目前来说,高校教师的工资水平普遍偏低,特别是核心岗位、关键岗位上的优秀人才的薪酬水平
远远低于市场水平,据《中华英才网》对2004年上半年全国
各大行业薪资水平的调查显示:教育科研机构位干第12位,低于其他行业(通讯电信业、医疗设备业、金融 业、制药生物工程、电子 技术、互联网、电子商务等)。(4]高校教师对收
入表示基本满意、满意或很满意的教职工占30.8,而表示
不太满意或很不满意的约占67.7。其中表示很满意的人只
有0.5,表示很不满意的却有20,表示不太满意的人占
了将近一半。由此可见,尽管近几年我国高校教职工工资收入普遍有较大提高,但是教职工总体上对收入情况仍然不太满意,高校教职工收入水平与教职工的期望存在比较明显的差距。]z]长期的低工资低福利,造成了单向、失衡的人才流动,人才引进十分困难,而优秀人才又不断外流,于是,只能将自己培养的学生留下来,学生们不断继承衣钵,造成高校严重的封闭发展,内部循环。因此,应该从制度上提高教师的薪酬福利,使教师的薪酬能吸引优秀人员从教。在福利方面,可以根据教师的年龄层次,实行套餐式福利,从而满足不同年龄段教师的实际需要,以达到激励教师的目的。
2、和谐的人际环境。和谐、优越的工作环境带来身心的愉悦。如:高校管理者高超的领导 艺术、学校以人为本的大学文化、同事间互相帮助和协作的良好氛围、和谐的人际关系、名誉和社会地位等,均是确保教师队伍稳定、学校教师激励有效的重要因素。在学校实际管理中,我们时常看到这样的情景:相当一部分教师能够承受生活的清贫和工作的艰辛,却要求得到学校领导的信任、尊重和理解,同事的支持和帮助。可见,良好的“人际环境”能够增强学校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因此,在对教师进行管理时,重视制度管理与人文关怀的结合,建立多向沟通渠道,提倡领导者和人才之间、人才与人才之间进行思想认识交流沟通,达到人格感情相互认可,依靠双方的相互理解和相互尊重,建立良好的心灵互动关系,使人才在民主、和谐的人际氛围中自觉自愿地发挥积极性和奉献精神。
3、自由的学术环境。高等学校的学术地位决定着高校在某一学科领域的地位和影响力,决定着其毕业生的质量,进而决定着大学在社会上的地位和声誉。所谓自由宽松的学术环境是指高校教师和科研人员能根据个人对学科 发展 的把握,自主选择研究方向,开展深入的学术探讨和研究工作。
高校可以通过组建学术团队来推动学校学科建设、人才队伍建设和学术发展与进步,提高学校科技工作的规模和质量,实现科技创新的跨越式、可持续发展。团队的主要任务是产生原创性重大科研成果,承担各类国家重大科研计划项目,培养杰出的学术带头人和优秀的创新人才群体。通过组建“创新学术团队”可以满足教师的成就需要,可以提高其揭望在学术上有所造就的期望值。
〔二)激励因素
1、完备教师职业生涯设计。在当今社会,追求自我发展和自我实现是一种趋势,高薪和工作条件即使能成为激励手段也有可能是暂时的,任何别的组织也可以效仿和提供同样甚至更好的条件。所以高校必须坚持和个人一起发展的原
则激励人才和留住人才,否则,将不可避免地造成人才流失。
基于这个目的,可以面向不同类型教师推行三阶梯激励
体制,建立相应的多渠道职业发展路径:一是专业技术职业
生涯路径,即“教师~教研室主任~系主任~校级领导”的路径,它适合那些综合素质高、教学科研能力强、具有较高管理水平的教师。二是职称职业生涯路径,对于教学水平高、具有专业发展潜力的教师,按“见习教师~助教~讲师~副教授~教授(硕导、博导)”的方向来发展;而对于科研水平高、教学能力偏弱的教师,则可以按“实习研究~助理研究员~副研究员~研究员(硕导、博导)”方向发展。三是管理职业生涯路径,即按“科员~副主任科员~主任科员~科长~处长”方向发展的路径,适用于那些对从事教学科研不太适合,但有较强管理能力的教师。
2、民主管理的参与。民主管理的实质是对教师授权。授权之所以能产生激励作用,是因为这种授权强化了外在激励因素,使教师获得了“主人翁感”、“信任感”、“责任感”这些心理感受激励着教师不断努力,因为决策是自己做出的,做出决策的人总是力求通过努力使决策得到落实,并获得所期待的结果。既然教师是学校的主体,要依靠教师办学,学校的发展、规划、定位,与教师切身利益有关的各项事务,都必须与教师协商,吸收教师参加政策和制度的制定。关于专业改造、学科建设、科学 研究、学生培养模式等问题,更应该以教师的意见为主。
3,完善教师培训制度。高校教师有学习和自我发展的需要,高校就应该为教师提供和创造丰富的培训机会,如设立教师培训基金,制定师资培训规划和培训计划,强调人本化、个性化;在师资培训工作中,赋予教师在培训的选择上有更多的自主权和空间,使教师能够根据自己的需要和特点进行自主的学习。同时,开展各种学术交流括动,聘请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来校讲学、做学术报告,使教师能借此更多的了解相应的学术前沿问题;以举办国际会议和全国专业学会年会的形式,开展学术交流和合作研究,提高教师的学术水平;开展教师进修合作项目及学术活动,加强校际之间交流,沟通信息,互相学习,共同发展;举办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多彩的讲座,建立“教授 论坛 ”,组织教师学术沙龙,活跃学术气氛,创造良好学术氛围。
4、合理的晋升。职位的升迁和职称的晋升能够使得人获得巨大的满足感和成就感,人们也总是习惯以职位高低去评价一个人的成功,所以晋升一直是组织激励员工的重要手段,也是高校教师不懈追求的目标。由于高校的管理职位非常有限,只是少部分人有管理职位的升迁机会,难以满足广大教师的需求。并且出色的教师却未必是出色的领导者,为了保证教师的利益,激励其安心工作,高校应该提供与管理阶梯相对应的技术阶梯,使得专业型教师在技术阶梯上升迁同样获得相应的满足。当然也可以为他们在校外各学术团体、学会争取各种社会任职来满足他们的晋升需要。高校应制定相应的晋升机制,这种机制将会从本质上提高教师的满意度,从而激发他们的工作热情。.双因素理论告诉我们,对于激励员工,保健因素是基础是前提,激励因素是关键的决定性的,它能唤起员工工作的热情。采取某项激励措施以后,并不一定带来满意,更不等于劳动生产率能够提高。物质需求的满足是必要的,然而作用也是有限的、不能持久的。要调动人的积极性,小仅要注意物质利益和工作条件等外部因素,更重要的是利}}j那些内部因素。
第三篇:激励理论在管理中的应用
激励理论在管理中的应用
摘要:激励理论是领导者在管理中必须首当其冲的的战略。激励因素不仅是应用在企业管理中,现在的教育者对受教育人群的管理措施采用激励理论也是一个必要的环节。因为追求生活的需要是人的一种本能,所以每一个人都有最基本的、与生俱来的需要。作为企业的管理者,首先就应该洞察员工的最基本需求,给员工最基本的生活保障,如今激励的目标大都定位在员工的物质、薪金、职位等方面,其实激励在于平常的一点一滴,成功的管理者应该是最优秀的激励者。(205)
关键词 :激励
激励理论
激励应用
企业管理
引言:管理心理学的宗旨就是研究人类心理和行为的规律性,调动人们的工作积极性。激励理论就是为实现这一目标的理论,所以激励理论在管理心理学中有重要的地位。根据目前我国的企业人才应用形势来看,在人才竞争的巨大压力下,有效管理和开发人才资源在很大程度上都依赖于企业战略、整体结构与文化、管理等对员工的调动、吸引、激励的程度。能否最大程度的开发员工的天赋与能力是企业成败的关键性指标。(184)
美国著名学者詹姆士发现:一个人的能力在平时的表现和经过激励的表现几乎差一倍。在企业中,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潜能,只是需要伯乐去挖掘、去开发,而管理者则需要担当好伯乐的角色,去激励自己的员工,充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发挥员工的潜能,从而更好的为企业效力,以提高企业生产效率,为企业创造更大的利润。(153)
一、激励
激励是激发和鼓励人朝着所期望的目标采取行动的过程。行为、动机、激励这三方面在管理战略中具有密不可分的关系,人是有理性思考的,人的行为同时很大程度上也会受感情的支配,而且许多情感是人很难控制的,如果管理者能够感觉到员工的某些行为,则会发现其无法控制的动机。动机是驱使人产生某种行为的内在力量,是个体和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形成动机的条件有:内在的需要、欲望;外部的诱导、刺激。其中内在的需要是使人产生某种动机的根本原因。所以动机也能趋势人的行为,激励人有更高的目标。激励在企业管理中具有相当大的作用,所以激励理论是企业管理者的一门必修课。(267)
二、激励理论
激励理论分为需要层次理论、双因素理论、ERG理论。
(一)需要层次
马斯洛认为根据人的社会地位、年龄阶段、教育程度等方面的不同,人类需要的强度并不都是相等的,他将人的需要由低到高分为五种类型:
1、生理需要;
2、安全需要;
3、归属和爱的需要;
4、尊重的需要;
5、自我实现的需要。这五个层次,是一个由低到高逐级形成并逐级得以满足的。生理需要与安全、保障需要称为较低级的需要,而社交、归宿需要、尊重需要与自我实现需要称为高级的需要。
每个人都有这五个层次的需要,只是年龄阶段不同,所需求的时期也就会有差别,社会地位和教育程度的不同,需求的程度也会有区分。而且,当低层次的需求得到满足后,高层次的需求才会被追求。
(二)双因素理论
双因素理论是美国的行为科学家赫茨伯格提出来的,又称激励保健理论。双因素理论认为引起人们工作动机的因素主要有两个:一是保健因素,二是激励因素。
• 保健因素:保健因素是指造成员工不满的因素,它包括组织政策、监督方式、人际关系、工作环境和工资等因素。保健因素不能得到满足,则易使员工产生不满情绪、消极怠工,甚至引起罢工等对抗行为;但在保健因素得到一定程度改善以后,无论再如何进行改善的努力往往也很难使员工感到满意,因此也就难以再由此激发员工的工作积极性。
• 激励因素:激励因素主要是指能造成员工感到满意的因素,包括成就感、别人的认可、工作本身、责任和晋升等因素。如果激励因素能够得到改善,则会使员工感到满意,能够极大地激发员工工作的热情,提高劳动生产效率;但激励因素即使管理层不给予其满意满足,往往也不会因此使员工感到不满意。
★ 赫茨伯格的双因素理论和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既有区别,又有联系。需要层次理论针对的是人类的需要和动机,而双因素理论则针对满足这些需要的目标或诱因。保健因素相当于低层次生理需要、安全需要,激励因素相当于高层次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126)
(三)ERG理论
奥尔德佛提出,认为人有三种核心需要:生存需要、关系需要、成长需要,各种需要可以同时具有激励作用。同时提出挫折退化的观点,认为如果较高层次的需要得不到满足,对满足低层次需要的欲望就会加强。
三、激励理论在管理上的应用
管理者要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就要考虑员工不同层次的需要,不仅要注意工资、工作环境等保健因素,使员工产生不满,更为重要的是利用工作本身对员工价值这类激励因素去激发其工作热情,要去激励员工,必须重视员工的成就感、认同感、责任感以及个人成长等方面。根据社会各方面调查,企业一般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激励员工:目标激励、角色激励、物质激励、竞争激励、信息激励、奖惩激励、参与激励、情感激励、晋升与调职激励、示范激励。(202)
无论企业选择什么样的激励的方法,都必须要运用到实际中才有用,才会让企业的生命力更加旺盛。作为管理者,你首先要让你的员工爱上他的工作,他才会做好他的工作,这就需要企业做到:(85)
(一)给员工提供一个好的工作场所,工作的环境是他们随时都能感受到的,如果环境不佳,则会使员工对工作的情绪不佳,无心投入到工作中去,所以让员工有好的心情去工作,这样公司的业绩肯定会有所增长。
(二)根据员工的性格特点、技术能力、学识程度,给他们适当的工作岗位,让他们发挥到自己的特长,当他们能够学以所有的时候,就会有种存在感,并且会有更加积极的情绪去为企业效力。
(三)给员工竞争、培训的机会,进入二十一世纪,知识和科技竞争剧烈的时代,一切都更新过快,一个企业要在这样的环境下占据一席之地就必须不断学习,而这对于员工来说就是机会,不同的工作内容会使人不断的产生新鲜感,同时也会让他们看到自己的不足,虚心在企业中工作、学习。
(四)不仅要有正面的激励,也要有负面的激励。正面激励让员工互相学习,努力进取,负面激励可以更好的使员工有责任感、意识感的同时也能激励他们不断地完善自己。
(五)对薪酬做出合理的计划,在公平的前提下,使酬薪有激励性。首先,企业应当根据市场变化适当的提升薪酬,其次,还要根据每个人的工作量、业绩等方面的不同,拉开其薪酬层次,但是要把握住一个度,不能有太大的差距,否则就会让员工感觉不公平。将薪酬分为固定部分和可活动部分,不同时期进行适当的调整。
(六)使管理者和员工之间建立一定的交流空间,了解员工的情绪性变化,给其支持和鼓励,相互理解,使员工对企业有归属感,进而全身心的投入到工作中去。(七)根据不同的企业设立不同的员工自由活动区间。例如,客服工作者每天的工作让其身心会受到很大的压力,这时企业应该给员工一个发泄的空间,鼓励他们不要压抑自己的情绪,同时也不可能让这种情绪影响到其他人,当他们重新回到工作中时又是一个崭新的自己,从而企业的整体形象也得到了保障。(732)
四、企业管理者的成功案例
1.沃尔玛公司是世界上雇员最多的企业,有8500家门店,分布于全球15个国家,2001年、2002年,连续名列《财富》杂志500强榜首。巨大的成功离不开独特的激励机制——把员工视为合伙人。其总裁吉姆・沃尔顿尤其重视人才的应用,它曾说过:“高技术的设备离开了高层的管理人员以及为了整个系统尽心竭力工作的员工是完全没有价值的。”由此可见,在他的管理理念中对于员工尤其重视。山姆将“员工是合伙人”这个激励机制具体化的政策分为三个计划:利润分享计划、雇员持股计划和损耗奖励计划。通过他为公司制定的一系列有效政策,让员工也成为企业重要的一部分,使员工感觉到的不仅仅是个人利益,而是将个人利益巧妙的融入到整体利益之中,正式这出色的组织、激励机制以及独特的发展战略,使得沃尔玛成在世界上众多企业中成为最具光环之一的企业。(347)
2.“考核和奖金”通用电气公司用奖优惩劣来提高员工的积极性,包括提高工资、晋升职务、发给奖金等方法来激励员工上进,而他们才采取的这项措施被要求需要严格的考核,如果存在漏洞的话,则会产生不公平性,使员工的积极性受到挫伤。职工经考核之后,分为杰出、优秀、良好、合格、不合格五个等级,并分别给予不同的奖励或处罚,同时奖金也是通用电气公司的一种激励手段。惩罚措施对于这样庞大的企业来说也是必不可少的,有奖励有惩罚不仅在激励员工的同时也适当的约束其行为。(221)
3.日本丰田公司汽车产量居世界第三,仅次于美国的通用汽车公司和福特汽车公司,1999年位居《财富》杂志500强第十位。丰田公司的经营宗旨是“事业在于人”,由此可看出他对管理人的重视。其不限于高工资、高福利等物质的激励手段,他们还认为只有当员工觉得自己的能力得以发挥、自己的想法和工作成果得到企业和大家承认的时候,才会有更大的干劲。因此,丰田公司为了各方面的激励员工,建立了“申报制度和建议制度”。丰田公司为了鼓励职工提出自己的想法,规定建议一经采纳即给予其奖金奖励,因此调动了员工的积极性,为企业提出了很多的具有建设性的意见,也很大程度上促进了企业的发展。丰田公司采取的措施使员工之间有充分交流的机会,互相探讨,增加企业员工之间的凝聚力,继而之为企业获取利益。(329)
4.海尔集团的激励体制使其从一个名不见经传的濒临破产的小企业成为世界一流的大企业,海尔的激励体制主要分为两方面: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他不仅从奖金、升职等方面鼓励员工,更注重对员工创造价值的认可,当海尔把一个普通工人发明的一项产品,以这位工人的名字命名时,在工人中很快就兴起了技术革新之风。例如:工人李启明发明的焊枪被命名为“启明焊枪”,杨晓玲发明的扳手被命名为“晓玲扳手”。这一精神上的激励措施在很大程度上激发了普通员工对创新的激情,此后则不断的出现员工创造的成果,使员工对自己的工作有意识无意识的产生了一种热情,也让企业的技术从最基本的方面开始革新。(275)结束语:在飞速发展的今天,若一个公司想要在这个众多企业纷纷云起的时代立足扎根,就必须有自己独特的战略。其中,激励理论的应用就是必须拥有的策略之一,激励是现代企业管理中最重要、最基本的职能。企业必须重视对员工的激励,使员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得到充分发挥,不断努力学习和创新,综合运用不同种激励机制,把激励的手段和目的结合起来,改变思维模式,建立起适应企业特色、时代特点和员工需求的开放的激励体系,才能在激烈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213)
参考书目: 1柳菁:《激励理论在企业管理中的应用》,2012年第29期
2德鲁克:《管理:任务、责任、实践》, 华夏出版社;2008年5月1日第1版 3杨勇 林会云 高庆国:《激励在现代企业管理中的重要作用》,煤炭技术,2008 年4月
4刁在亮:《论激励理论在企业管理中的运用》,黑龙江科技信息,2008年24 期
5任彩银:《浅议企业管理中的激励机制》,石家庄联合技术职业学院学术研究,2006年9月 6黄其坤:《浅谈企业管理中的激励原则和激励措施》,时代经贸,2008年7月 7德鲁克:《卓有成效的管理者》,机械工业出版社,2009年9月1日 8马斯洛:《人的动机理论》,科学普及出版社,1943年出版 网络文章:
1宗和:世界名企员工激励成功案例
http://wenku.baidu.com/view/55a4f44f2b160b4e767fcffb.html 2赵云鹏:浅谈激励理论 http://
第四篇:基于双因素激励理论的企业人力资源治理变革
摘要:在以知识为基础的社会财富创造系统中,经济发展所依靠的资源重点已转向人,人是众多资源中最重要、最宝贵的资源。目前,人力资源的开发与治理已成为决定我国企业生存与发展的关键因素。借助双因素激励理论,在企业发展对人力资源治理提出新要求的基础上,只有通过对企业发展中影响因素分析,才能发现影响人力资源发展的关键因素,逐步完善企业人力资源治理机制和用人机制。关键词:双因素激励;人力资源;治理机制;治理变革
Abstract:The 21st century brings the world into an era of knowledge economy, focusing onpublic wealth creation system, in which the resources for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start to turn to human element.Human is core of all social activities and the most important resources.In Chinese enterprises the development and management of human resources is closely related to their survival and growth.With the double factor drive theory, in view of the conditions of enterprises, the *** finds out the factors influencing the development of enterprises, pointing out the significance of utilizing human resources by improving HR management.Key words:double factor drive;human resources;management mechanism;management transformation
一、双因素激励理论推动人力资源治理变革
激励因素——保健因素理论是美国的行为科学家赫茨伯格(Fredrick Herzberg)提出来的,又称双因素激励理论。赫茨伯格在美国匹兹堡地区对200名工程师、会计师进行了调查访问,结果发现:使职工感到满足的都是属于工作本身或工作内容方面的;使职工感到不满的,都是属于工作环境或工作关系方面的。他把前者叫做激励因素,后者叫做保健因素。
保健因素的满足对职工产生的效果类似于卫生保健对身体健康所起的作用。保健从人的环境中消除有害于健康的事物,它不能直接进步健康水平,但有预防疾病的效果;它不是治疗性的,而是预防性的。保健因素包括公司政策、治理措施、监视、人际关系、物质工作条件、工资、福利等。当这些因素恶化到人们以为可以接受的水平以下时,就会产生对工作的不满足。但是,当人们以为这些因素很好时,它只是消除了不满足,并不会导致积极的态度,这就形成了某种既不是满足、又不是不满足的中性状态。那些能带来积极态度、满足和激励作用的因素就叫做激励因素,这是那些能满足个人自我实现需要的因素,包括:成就、欣赏、挑战性的工作、增加的工作责任以及成长和发展的机会。假如这些因素具备了,就能对人们产生更大的激励。从这个意义出发,赫茨伯格以为传统的激励假设,如工资刺激、人际关系的改善、提供良好的工作条件等,都不会产生更大的激励;它们能消除不满足,防止产生题目,但这些传统的“激励因素”即使达到最佳程度,也不会产生积极的激励。
双因素理论促使企业治理职员留意工作内容方面因素的重要性,特别是它们同工作丰富化和工作满足的关系,因此是有积极意义的。物质需求的满足是必要的,没有它会导致不满,但是即使获得满足,它的作用往往是很有限的、不能持久的。要调动人的积极性,不仅要留意物质利益和工作条件等外部因素,更重要的是要留意工作的安排,量才录用,各得其所,对人进行精神鼓励,给予表扬和认可,给人
以成长、发展、提升的机会。随着温饱题目的解决,这种内在激励的重要性越来越明显。
二、人力资源治理的制度设计
打开企业“黑箱”并加以抽象,激励就必须使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和首创性得到充分的发挥,不断努力学习和创新,使人减少对物的知识的不对称,最大限度地使自己的熟悉与客观物质世界相一致。另外,在人的组织系统中也存在着信息不对称。在企业经营治理中,企业经营治理工作者处于信息交汇中心,与企业外部治理层相比,企业经营者把握的信息多或具有信息上风,而委托者把握信息少,或处于信息劣势,同时企业内部各个阶层之间也存在着这种信息不对称。信息不对称包括动机不对称和知识不对称,从理论上讲,知识不对称是可以解决的,而动机不对称则难以克服。
第五篇:浅谈激励理论在学校管理中的应用
浅谈激励理论在学校管理中的应用
保山曙光学校刘春杉
【摘要】学校是一种特殊的服务机构,是教育人、培养人的摇篮,其宗旨是为了提高人的素质。而服务的执行者是教师,因此管理和激励教师,使得每一位教师得其位,位适其人,最终实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才是学校服务到位的关键所在。然而我们的教育崇尚倒下,我们的学校管理更是缺乏服务的意识和服务的观点,总是以一种高高再上的“姿态”领导和指导教师工作,也就造就了今天所谓的“师道尊严”。因此提倡学校管理中的“人本位”,也就成为学校管理中重中之重。
【关键词】激励理论学校管理
一、激励理论概述
学校管理者要组织和激励教职员工实现学校的管理目标和教育目的,就必须了解在学校管理活动中教职工的心理现象及其规律,掌握一些学校管理心理学只是。激励理论是管理心理学的核心,在学校管理中,采取各种形式的激励手段,可以调动学校教职员工的积极性,因此理解掌握并能自觉运用激励理论是学校管理工作极为重要的一环。
管理心理学所说的激励是指激发人的动机的心理过程,这个过程可表示为:需要引起人的动机,动机又引起行为,行为又指向一定的目标。所以激励过程其实质就是要使刺激变量(即对有机体的反应发生影响的刺激条件,如环境刺激、目标反馈等)产生持续不断的兴奋,从而引起积极的行为反应,即反应变量。当目标达到后,经反馈又强化了刺激,呈现出循环往复,延续不断的过程。国内外的实践证明,适当的运用激励机制并据此进一步研究改进工作环境、组织结构、管理方法和谐调人际的关系,可以缓和劳资矛盾,形成“同舟共济”意识,齐心协力共创佳绩。从精神上、物质上引导教职员工充分发挥他们的劳动创造性和工作积极性,提高工作效率和工作效益,推进学校的可持续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二、激励是以教职员工的需要为基础的心理学研究表面:人的动机是由于他所体验的某种为满足的需要或为达到的目标所引起的。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是激励理论中最基本、最重要的理论。它把人的需要从低到高分为五个层次,依次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交需要、尊重需要、自我实现需要。各层次的需要可以相互转换。人们各式各样的需求正是激励的基础,只有需要达到满足,人才会有较高的积极性。激励手段必须针对教职员工的需要,才会产生几级的效果,并且还应该引导教职员工的需要向高层次发展,总之,只有让教职员工满意的激励措施才是有效的,要建立使教职员工满意的激励措施,就要立足于教职员工的需要。
而教师作为专业技术人员,其工作具有创造性,它不同于体力劳动,也不同于行政性和操作性的工作,而是依靠自己的知识禀赋和灵感,因对各种可能发生的情况,推动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其工作过程具有个性化,工作成果难以测量,并不是通过简单的考试成绩就能决定教师的业绩。教师的工作在极大程度上依赖于自身的智力投入,学生的发展往往是多个教师集体智慧和努力的结晶,难以分割,这给衡量个人绩效带来了困难。
教师作为“人”,其自身也具有较强的自主意识和独立的价值观。教师的心目中有非常明确的奋斗目标,他们工作,并不仅仅为了征得工资,而是有着发挥自己专长、成就事业的追求,他们更在意自身价值的实现,并期望得到社会的认可。因此,教师从事的教育事业实际上是一种教师自我的实现方式。
三、激励理论在学校管理中的运用
任何理论只有运用到实际中才有意义。激励也是如此。现在,大多数企业已经引入了激励,而学校的激励才开始形成,还在探索阶段。要管理好有用之才,并让其尽心尽力地为学校服务,学校内部顺畅的管理模式和先进的管理思想是关键因素之一。因此不能一味的采用之前的“控制”来管理教师,我认为引领是一种更好的管理。那作为学校的管理者如何更好的管理学校,靠什么来实现引领呢?
首先要营造相互尊重及和谐的工作环境,实行弹性工作制。
工作场所中的快乐,是提供优越服务的关键。教师更多地从事思维性工作,僵硬的工作规则对他们没有多大的意义。因此,组织中的工作设计应注意考虑体现教师的价值,尽可能地创造一个舒畅的工作环境。建立以团队友谊为重的学校风格和学校文化,使教师觉得工作本身就是一种享受,能在教学工作中大
显身手,充分实现自我价值,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教师工作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当然,学校管理也应避免过分强调自主带来的负面效应,不能一味地放任自流,而应对教师工作的质量进行控制。
其次,是改革管理制度,建立新型的人际关系。
管理的最高境界是“无为而治”,即通过对教师的内在控制来激发其工作热情。长期以来,学校对教师的管理,把“控制”看作是管理的基本只能,教师只有听从安排,服从需要。对于教师而言,单纯依靠严格的管理达不到预期效果,因为即使你采用强制手段,限制了人,但你无法控制其工作态度和工作行为,其产出质量和数量必然受到影响。因此,应抛弃传统刻板的管理方式,突破原有的思维模式和动作方式,使管理方式更为多元化、人性化、柔性化,以激励其主动献身与创新的精神。我以为,学校应做到一下几点:(1)在组织内部建立公平、公开、透明的管理机制,让所有教师在既定的、大家认同的规则面前,公平、公开地竞争;(2)要建立健全有利于人际沟通的制度,提倡管理者与教师之间的双向沟通,靠理解和尊重,靠高尚的人格和互动的心灵建立管理者和教师之间的关系,并通关这种心灵沟通和感情认可的方式,使教师在自觉自愿的情况下主动发挥其潜在的积极性与创造性,愿意为之付出,尽心尽力为学校工作,为学生服务,古语云“士为知己者死”便是这样的道理。
第三,形成完善的激励机制,激发教师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实现激励体系的多维化发展,以满足人们随生活质量的提高而出现多种需求的需要,从而激发知识型员工的工作热情和创造力。当然物质利益是发挥积极性的基本因素,但精神需求也是一种巨大的推动力,是较物质需求更高层次的需求,可以持久地起作用。因此,在提高教师的综合待遇时,要侧重工作满足感,包括工作的挑战性和趣味性,允许创造性和实现个人满足,成绩认同等方面。
第四,为教师提供学习、培训机会。
重视教师的个体成长和事业发展无庸讳言。人最关心自己的利益和价值,教师的薪酬和生活是有保障的,他们来到组织中的目的,是在争取劳动报酬的同时,寻求一种自我价值的实现,追求高层次的自我超越和自我完善。因此,学校除了为教师提供一份与贡献相称的报酬外,还应健全人才培养机制,为教师提供收教育和不断提高自身技能的学习机会,使其具备实现自我价值的能力。
第五,为教师制定职业生涯规划。
有关调查显示,求职者尤其是高学历的求职者,选择工作时最看重的就是发展前途。对于我们民办学校而言,发展需要稳定,稳定更需要有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持久地为学校努力。为了能更好地让能力强、素质高的教师为学校工作、为学生服务,与其能力相匹配的薪酬固然是一个重要因素,还要提供清晰的职业定位,重视教师的职业生涯规划制定,充分了解教师的个人需要和职业发展意愿,结合学校实际,为教师提供适合其要求的升迁道路,使教师的个人发展与学校的可持续发展得到最佳结合。教师才有动力为学校贡献自己的力量。教职员工的职业生涯规划设计,是一种长期激励措施,是一种必不可少的激励手段。
激励中存在的问题有很多,并且会随着经济的发展滋生出新的问题。因此,学校应根据实际情况,综合运用多种激励机制,把激励的手段和目的结合起来,改变思维模式,激发员工的潜力和工作热情,提高学校的核心竞争力,才能保证学校持续、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