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论毛泽东艰苦奋斗的思想及其时代价值
论毛泽东艰苦奋斗的思想及其时代价值
内容提要:毛泽东在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过程中,不仅大力提倡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处处以身作则,率先垂范,为世人树立了光辉的榜样,而且还将艰苦奋斗的思想转化成具体的方针、政策,将其升华为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传统和政治本色,成为凝聚党心民心、激励全党和全国人民为实现国家富强、民族兴旺的强大精神力量,成为党保持与人民群众血肉联系的一个重要法宝。在改革开放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而面临新的严峻考验的今天,认真研究毛泽东艰苦奋斗的思想及其新的时代内涵,并实践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去,具有重要的意义。
艰苦奋斗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中华民族历经劫难而不衰,屡遭侵略而不亡,并且不断发展壮大,凭的就是中华儿女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的顽强毅力。“我们民族历来有一种艰苦奋斗的作风,我们要把它发扬起来。”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继承了这一优良传统,并结合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实践赋予其新的内涵,将其升华为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传统和政治本色,成为凝聚党心民心、激励全党和全国人民为实现国家富强、民族兴旺的强大精神力量,成为党保持与人民群众血肉联系的一个重要法宝。
一、毛泽东有关艰苦奋斗的思想和实践 毛泽东在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过程中,大力提倡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并将艰苦奋斗的思想转化成具体的方针、政策。可以说,毛泽东艰苦奋斗的思想是在中国革命实践中产生,又随着中国革命和建设实践的发展而不断丰富和发展的。
(一)井冈山时期主要表现为“坚定信念、节俭清廉、不畏艰难、甘苦与共”。井冈山时期艰苦奋斗作风的形成,直接来源于针对国民党妄图扼杀革命于摇篮之中而必须进行艰苦抗争、不懈奋斗的要求。1927年,毛泽东在井冈山建立第一个红色根据地。国民党反动派为了把新生的苏维埃政权扼杀于摇篮之中,对井冈山根据地不仅在军事上发动一次又一次围剿,而且在经济上采取严密、残酷的封锁,致使物资供应十分缺乏。“在白色势力的四面包围中,军民日用必需品和现金的缺乏,成了极大的问题。”“有时真是到了极度。”面对如此艰苦恶劣的生活条件和斗争状况,毛泽东从以下两个方面来坚持斗争,战胜困难:一方面是从理论上阐述中国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消除一部分人对革命的悲观失望情绪,坚定革命的意志,充满必胜的信念。另一方面是从物质上实行开源节流措施。首先是大力发展经济,增加财政收入;其次是厉行节约,反对贪污浪费。毛泽东要求一切政府工作人员明白“贪污和浪费是极大的犯罪”,要“节省每一个铜板为着战争和革命事业,为着我们的经济建设。”第三是破除旧军队官兵待遇不同的等级制,要求官兵一律平等,同甘共苦。毛泽东由于把发扬艰苦奋斗精神和坚定革命信念紧紧结合起来,从而使“红军的物质生活如此菲薄,战斗如此频繁,仍能维持不敝”,才使红色根据地由小变大,逐渐形成燎原之势。坚定信念、艰苦奋斗由此成为井冈山精神的鲜明特色。
(二)延安时期主要表现为“自力更生、勤俭朴素、蓬勃向上”。1936年12月,毛泽东在《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一文中第一次使用“艰苦奋斗”这一科学概念:“中国共产党以自己艰苦奋斗的经历,以几十万英勇党员和几万英勇干部的流血牺牲,在全民族几万万人中间起了伟大的教育作用。”随着日本侵略者对我敌后抗日根据地连续大规模疯狂的“扫荡”,再加上国民党顽固派的围困和封锁,以及连续几年的严重的自然灾害,致使根据地粮食、衣物、药品等极度缺乏,为此,毛泽东发出了“自己动手,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克服困难”的号召,并和中央领导同志带头参加大生产运动,极大地激励了广大军民的生产热情,有效地克服了困难。毛泽东在根据地倡导勤俭办一切事业,推行精兵简政的方针,号召全党和全国人民学习先进人物无私利他的精神和无畏的献身精神,抵制金钱和酒色的引诱,培育出了艰苦奋斗、勤俭朴素、蓬勃向上的精神品质,从而造就了延安“十个没有”的奇迹。大生产运动、精兵简政等把自力更生、勤俭朴素和艰苦奋斗紧密结合起来,使得艰苦奋斗精神进一步得到弘扬和发展,成为延安精神的重要内涵。
(三)西柏坡时期主要表现为“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突出“两个务必”。该时期是中国革命即将在全国取得胜利,党的工作重心将由农村转向城市的一个历史紧要关头,毛泽东以战略家的眼光提出“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两个“务必”的提出,标志着毛泽东艰苦奋斗思想又有了新的发展,即把谦虚、谨慎、不骄、不躁与艰苦奋斗联系起来,从而丰富了艰苦奋斗的内涵。
(四)新中国成立后主要表现为“勤俭建国,反对奢侈浪费”。新中国成立后,形势十分严峻,百业待兴。可以说,艰苦奋斗是在新中国成立初期特殊的国内外形势下,摆脱困境、恢复经济、巩固政权的唯一选择。毛泽东分析客观情况,把艰苦奋斗的精神拓展到新中国的建设事业中,要求全党“保持过去革命战争时期的那么一股劲,那么一股革命热情,那么一种拚命精神,把革命工作做到底”。他结合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实际,带领全党全国人民发扬艰苦创业的精神,用三年时间恢复国民经济、七年时间完成社会主义改造,提前完成了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建设任务,为新中国奠定了建设和发展的物质基础。在这期间,还进行了整党整风、抗美援朝、开展了“三反”“五反”运动。对于新中国的建设方针,毛泽东明确指出:“任何社会主义的经济事业,必须注意尽可能充分地利用人力和设备……节约一切可能节约的人力和物力。”“要使我国富强起来,需要几十年艰苦奋斗的时间,其中包括执行厉行节约、反对浪费这样一个勤俭建国的方针。”三年困难时期,面对天灾人祸给国民经济和社会带来的严重困难,毛泽东没有悲观、屈服,而是带领全国人民自强不息,与全国人民共渡难关,终于粉碎了各种外来的封锁、干涉和制裁,建立了独立完整的国民经济体系。由此看来,毛泽东不仅在革命战争年代大力提倡艰苦奋斗精神,而且也十分重视党执政以后能否继续保持和发扬艰苦奋斗优良作风的问题。勤俭建国、反对奢侈浪费是毛泽东艰苦奋斗思想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具体运用、体现和必然结论,这不仅丰富了艰苦奋斗思想的内涵,而且使之成为毛泽东社会主义建设理论的重要内容。
二、毛泽东艰苦奋斗思想的时代内涵 毛泽东在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实践中,之所以能够长期坚持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不仅仅是因为客观上我们面临艰苦的环境,更重要的是主观上在继承、发扬中华民族艰苦奋斗优良传统的基础上,结合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实际,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和时代特色。一是把中华民族勤俭节约、艰苦朴素的传统美德提升为中国共产党人的优良传统。毛泽东对中国历史十分熟谙,并善于从中华民族优良传统和经验教训中汲取营养。毛泽东最早把艰苦奋斗确定为中国共产党人的一种特有作风。1937年,毛泽东把“艰苦奋斗的工作作风”作为抗日军政大学的教育方针加以提倡。1938年4月1日,毛泽东在陕北公学第二期开学典礼的讲话中指出:“共产党也有他的作风,就是:艰苦奋斗!这是每一个共产党员,每一个革命家的作风。” 1945年6月,毛泽东把“愚公移山”的历史典故加以改造,通过提倡愚公移山精神,赋予艰苦奋斗以中华民族特色的价值观,鼓舞全体人员“下定决心,不怕牺牲,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在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即将取得胜利、中国共产党地位即将发生根本转变之际,毛泽东把艰苦奋斗和谦虚谨慎、不骄不躁一起作为“两个务必”向全党提出来,足见他对党的艰苦奋斗优良传统和作风的高度重视。新中国成立后,这一优良传统和作风在全党得到了大力弘扬和提倡。毛泽东正是在继承艰苦奋斗这个优良传统的基础上,用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对其加以改造、创新并赋予新的时代内涵,以为人民、为实现共产主义远大理想的方向和目标取代了为个人、为少数人奋斗的方向和目标,从而形成了无产阶级的思想作风和工作作风,并经过在革命实践中的弘扬,成为中国共产党人优良的革命传统。二是把艰苦奋斗提升为共产党人应有的政治本色和品格,作为夺取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胜利的精神动力和有力保证。毛泽东认为,艰苦奋斗与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没有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就不能激发艰苦奋斗的工作作风;没有艰苦奋斗的工作作风,也就不能执行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所谓的政治方向就是一个政党所要达到的最终理想和奋斗目标。由于中国共产党肩负着解放全人类、实现共产主义的历史使命,所以毛泽东指出:“艰苦奋斗是我们的政治本色。”同时,毛泽东还指出,艰苦奋斗不仅仅是生活中过苦日子,它更是一种品格要求,艰苦奋斗本身不是目的,艰苦奋斗是为了实现中国共产党的理想信念、追求和目标。今后要是违背了这一条,走到别的道路上去了,就“违背共产党的宗旨和井冈山的追求”。很明显,毛泽东把艰苦奋斗理解为中国共产党人为国家、民族和人民而奋斗的政治品格。这一认识定位历经革命、建设、改革几个历史时期并没有改变。同时,毛泽东要求全党在中国革命和建设进程中要始终发扬艰苦奋斗精神,使其成为夺取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胜利的精神动力和有力保证。在革命战争年代,毛泽东指出:“没有中国共产党在过去十五年间的艰苦奋斗,挽救新的亡国危险是不可能的。”新中国成立前夕,国家财政经济困难,毛泽东指出:“中国人民已经具有战胜困难的极其丰富的经验”,那就是“只要我们仍然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只要我们团结一致,……我们就能在经济战线上迅速地获得胜利”。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一向把艰苦奋斗作为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精神力量,并提出厉行节约、反对浪费的勤俭建国方针。毛泽东正是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用艰苦奋斗的思想和精神武装了全党和全国人民,并在这种精神的引领下,取得了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的伟大胜利。
三是把艰苦奋斗提升为我们党深入群众、保持和人民群众血肉联系的基本途径和重要标志。在革命和建设的长期实践中,艰苦奋斗理念始终与个人主义、享乐主义以及资产阶级腐朽的生活方式根本对立,与脱离群众,不关心群众生活的官僚主义、形式主义水火不容。毛泽东把艰苦奋斗同党的思想政治工作结合起来,体现了一种与广大人民群众保持血肉联系,为民谋利益的工作作风。这种作风正是我们党深入群众、保持和人民群众密切联系的基本途径和重要标志。早在1934年,毛泽东在《关心群众生活,注意工作方法》一文中指出:“一切这些群众生活上的问题,都应该把它提到自己的议事日程上。应该讨论,应该决定,应该实行,应该检查。要使广大群众认识我们是代表他们的利益的,是和他们呼吸相通的。”土地革命时期,红军中存在有不耐烦和群众在一块作艰苦的斗争,只希望跑到大城市去大吃大喝的个人主义和流寇思想。抗战爆发后,又有一部分党员产生了“过去艰苦斗争的生活不愿意继续的情绪”。对此,毛泽东给予了严厉的批评。毛泽东指出:“共产党员是一种特别的人,他们完全不谋私利,而只为民族与人民求福利。他们生根于人民之中,他们是人民的儿子,又是人民的教师,他们每时每刻地总是警戒着不要脱离群众,他们不论遇着何事,总是以群众的利益为考虑问题的出发点,因此他们就能获得广大人民群众的衷心拥护,这就是他们的事业必然获得胜利的根据。”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进一步把党同群众的关系比作鱼和水的关系,认为“如果党群关系搞不好,社会主义制度就不可能建成;社会主义制度建成了,也不可能巩固。” 在1956年11月召开的党的八届二中全会上,毛泽东还就这一问题回顾历史说:“我们长征路上过草地,根本没有房子,就那么睡,朱总司令走了四十天草地,也是那么睡,都过来了。我们的部队,没有粮食,就吃树皮、树叶。同人民有福共享,有祸同当,这是我们过去干过的,为什么现在不能干呢?只要我们这样干了,就不会脱离群众。”这说明,党只有和人民群众同甘苦、共患难,才能真正构建起与人民群众密切联系的客观基础。四是把艰苦奋斗的精神通过宣传教育提升为广大党员和人民群众的自觉行动。毛泽东艰苦奋斗的思想虽然是我们党在领导中国人民进行革命和建设的实践中形成的,但仍需要广大党员和人民群众去认识、了解和发扬光大。因此,一方面,毛泽东提出要对广大党员进行宣传和教育。革命战争年代,即便艰苦的环境本身就是对共产党员必须保持艰苦奋斗作风的最好教育,毛泽东仍然强调要加强这方面的宣传和教育。抗战期间,毛泽东多次在中央党校、抗日军政大学和陕北公学对学员们进行艰苦奋斗作风的教育。抗战胜利前夕,他把郭沫若写的《甲申三百年祭》列为整风文献,让全党高级干部学习,叫同志们“引为鉴戒,不要重犯胜利时骄傲的错误”。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更加重视在党员特别是领导干部中进行艰苦奋斗的宣传和教育。他要求共产党员特别是领导干部,要自觉地大兴艰苦奋斗之风,抵制在一些地方蔓延起来的铺张浪费之风,要“认真贯彻执行勤俭建国,勤俭办企业,勤俭办一切事业的方针,厉行节约,反对浪费”。另一方面,毛泽东提出要重视对人民群众特别是青年一代的宣传和教育。早在民主革命时期,毛泽东就明确指出,单是广大党员有艰苦奋斗的作风还不够,“要教育全国人民,使他们都不怕困难,而且能克服困难。”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强调:“我们以后对工人、农民、士兵、学生都应该宣传艰苦奋斗的精神。”毛泽东还特别要求,学校要大力进行艰苦创业的教育,“教育部应当编写一些课文,专门论述艰苦奋斗的,从小学到大学都要讲。”对广大党员和人民群众进行宣传和教育时,毛泽东十分注重发挥榜样的作用。毛泽东首先从自己做起,率先垂范。他一生节俭、孜孜以求,生命不息,奋斗不止,始终保持了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另外,他还为全党树立了张思德、白求恩、雷锋、王进喜等榜样,激励全党和全国人民艰苦创业。同时,毛泽东也抓反面教材。他在战争年代处决了与自己有故交的大贪污犯肖玉璧,建国初将党的高级干部刘青山、张子善双双枪决,以另一种方式教育广大党员和领导干部,要务必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决不要意志衰退,决不能放任腐败现象滋长下去。
三、毛泽东倡导的艰苦奋斗精神的时代价值
毛泽东倡导的艰苦奋斗精神在中国革命和探索建设社会主义实践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是革命的传家宝。在改革开放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而面临新的严峻考验的今天,认真研究毛泽东艰苦奋斗的思想及其新的时代内涵,并实践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去,具有重要的意义。
第一,艰苦奋斗是我国现代化建设中任何时候都必须坚持的一项基本原则。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继承并弘扬毛泽东倡导的艰苦奋斗精神,领导全国人民,解放思想,改革开放,凝聚力量,攻坚克难,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国家面貌发生新的历史性变化。在我们取得了一系列历史性成就的同时,有的人却淡忘、轻视、低估甚至丢弃了艰苦奋斗。事实上,艰苦奋斗精神在任何时候都不会过时,它是我国现代化建设中任何时候都必须坚持的一项基本原则。对此,邓小平指出:“现在我们搞四化,情况会逐步好起来,但是好起来也要保持艰苦奋斗的精神”。江泽民指出:“我们党正是靠艰苦奋斗不断发展壮大起来的。过去干革命需要艰苦奋斗,今天搞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同样要靠艰苦奋斗。”胡锦涛指出:“现在,我国经济总量扩大了,物质条件比过去改善了,但我国还是发展中国家,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全体人民的生活还不富裕,国家建设需要办的事情还很多。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坚持厉行节约、反对浪费的方针。即使我国将来进一步发展了,综合国力更强大了,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好传统仍然不能丢。”习近平也指出:“抓改进工作作风,各项工作都很重要,但最根本的是要坚持和发扬艰苦奋斗精神。……能不能坚守艰苦奋斗精神,是关系党和人民事业兴衰成败的大事。”党的几代领导人的谆谆告诫,音犹在耳,发人深省。他们把艰苦奋斗当作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立足点和基本方针,当作党和国家政府机关密切联系群众、有效抵制和克服各种腐败现象的根本大计。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践行毛泽东艰苦奋斗的思想。第二,艰苦奋斗是激励全国人民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精神力量。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当前和今后一个相当长的时期都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大业看,我们过去取得的巨大发展,只是万里长征走完了第一步,未来的事业将是一个时间跨度更漫长、历史任务更艰巨的过程。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局势和国内繁重艰巨的建设目标和任务,我们没有任何理由陶醉于已有的成绩而稍有懈怠,没有任何理由固步自封而止步不前,没有任何理由满足现状而不思进取。我们要清醒地认识到复杂的国际形势和激烈的国际竞争给我们带来的严峻挑战,清醒地看到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存在的困难和风险,不断增强忧患意识,自觉地把毛泽东倡导的艰苦奋斗作风贯穿和体现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伟大实践中。同时,我们要把艰苦奋斗教育与建立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结合起来,努力使艰苦奋斗精神成为社会主义和谐文化的重要内核而不断得到发扬光大。
第三,艰苦奋斗是拒腐防变,凝聚人心,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必然要求。当前,我们在党风建设上出现不少的问题,极少数腐化堕落分子在人民群众中的影响极坏,直接损害了党的伟大形象和威信,损害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能否保持艰苦奋斗的政治本色,事关人心向背,事关党的生死存亡。对此陈云郑重指出:“党风问题是有关党的生死存亡的问题”。所以,我们必须清醒认识党所承担的历史使命和面临的严峻挑战,只有更加自觉地坚持弘扬党的艰苦奋斗优良作风,用艰苦奋斗精神来教育全党,特别是党的领导干部,用他们的模范作用来号召人民群众,这对于形成艰苦奋斗的社会新风尚将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如果丢掉了艰苦奋斗的作风,那就必然会脱离群众。牢记党的根本宗旨与始终坚持艰苦奋斗是有机联系在一起的,只有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才能保持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和革命品格;只有坚持艰苦奋斗优良作风,才能更好地履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确保我们党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
第四,艰苦奋斗是在新的起点上实施科学发展、实现“中国梦”的思想保证。党的十八大为中国描绘了一幅通向未来的梦想蓝图。“中国梦”既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的梦想,更是人民生活幸福的梦想。由于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级,在发展进程中,人口多、人均资源少、环境承载能力较弱,但经济增长却存在着高消耗、低效率和环境破坏严重等问题,这些问题严重制约着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影响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立足这个基本国情,我们只有大力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大创新力度,才能实现经济社会的科学发展。梦在前方,路在脚下。总书记说:“有梦想,有机会,有奋斗,一切美好的东西都能够创造出来。”实现中国梦是一项充满艰辛和创造的伟大事业,伟大的事业需要全党全国人民脚踏实地、开拓创新的艰苦奋斗精神。从这个意义上讲,毛泽东所倡导的艰苦奋斗精神正是当前我们所要弘扬的崇高精神。
第二篇:毛泽东批评与自我批评思想的时代价值?
龙源期刊网 http://www.xiexiebang.com 毛泽东批评与自我批评思想的时代价值
作者:薛琳
来源:《中国延安干部学院学报》2015年第02期
【摘要】批评与自我批评是中国共产党“三大优良作风”之一。毛泽东将马克思主义建党理论和中国的实际相结合,提出了具有鲜明中国气派的“批评与自我批评”的党的建设思想。这一思想对于当前党员干部加强党性修养、巩固党内团结、保持先进性与纯洁性、密切党群关系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批评与自我批评;党性修养;党内团结;纯洁性与先进性;党群关系
【中图分类号】D26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码号】1674—0351(2015)02—0054—05 批评与自我批评是中国共产党“三大优良作风”之一,毛泽东曾说过:“有无认真的自我批评,也是我们和其他政党互相区别的显著的标志之一。”[1]1096 由于认识能力不同、知识储备以及工作水平的差异,我们难免在工作中出现这样那样的错误,关键是我们要从中吸取教训、改正错误。对此,革命导师有深刻认识,恩格斯曾讲:“伟大的阶级,正如伟大的民族一样,无论从哪方面学习都不如从自己所犯错误的后果中学习来得快。”[2]432列宁指出:“我们要从错误中学习。在这方面,正像在所有其他方面一样,我们说我们要通过自我批评来学会办事。”[3]576批评与自我批评,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建设中最革命和最富生机的部分。
毛泽东是中国共产党的缔造者之一。他将马列主义政党建设理论与中国传统文化的有益成分相结合,提出了具有鲜明中国气派的“批评与自我批评”的党的建设思想。
一、毛泽东批评与自我批评思想的形成
毛泽东“批评与自我批评”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产物。毛泽东称赞“斯大林论布尔什维克化十二条”(其中第八条就是批评与自我批评)为我们党的“圣经”,但是他特别强调:“„圣经‟不是教条,是可以变化的。”[4]414其中的“变化”二字,就是要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也即实现马克思主义理论同中国实际相结合,也要实现这一理论同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
毛泽东“批评与自我批评”思想形成可以追溯到1929年12月召开的“古田会议”,他不仅明确提出“党内批评是坚强党的组织、增加党的战斗力的武器”的论述,更对“批评”这一“武器”的任务进行了规定,他说:“批评的主要任务,是指出政治上的错误和组织上的错误。至于个人缺点,如果不是与政治的和组织的错误有联系,则不必多指摘,使同志们无所措手足。”[5]91-92在《矛盾论》中,毛泽东首次完整地提出了“批评与自我批评”的概念,他从对立统一规律这一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规律出发,不仅提出“共产党内正确思想和错误思想的矛盾……是阶级矛盾对于党内的反映”,更从方法论角度强调,“不同质的矛盾,只有用不同的方法才能解决”,龙源期刊网 http://www.xiexiebang.com “共产党内的矛盾,用批评与自我批评的方法去解决”,“党内如果没有矛盾和解决矛盾的思想斗争,党的生命也就停止了”[5]306。
在延安整风中,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吸取了苏区肃反和苏联“大清洗运动”中“残酷斗争,无情打击”的教训之后,特别强调党内斗争要坚持“思想批评从严,组织处理从宽”的原则,秉承“惩前毖后,治病救人”的方针,达到“团结——批评——团结”。在“延安整风”中,毛泽东不仅正确运用了“批评与自我批评”这一锐利武器,更是使其实现了中国化,他指出:“知无不言,言无不尽”,“言者无罪,闻者足戒”,“有则改之,无则加勉”,这些中国的有益格言,正是抵抗各种政治灰尘和政治微生物侵蚀我们同志的思想和我们党的肌体的唯一有效的方法。[1]1096 新中国成立后,有些老干部、老党员开始“以功臣自居”,“骄傲自满”起来,各级政府中“命令主义”、“官僚主义”开始显现,甚至出现了贪污腐败、违法乱纪的现象。为“反”掉这些大大损害了共产党的威信的“坏人坏事”[6]266,毛泽东强调各级政府要“展开批评和自我批评”,以“改善党和人民的关系”。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为了消除党政机关的“衙门作风”和领导干部的“官僚习气”,毛泽东提出要将“批评与自我批评”用于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他指出:“在人民内部,有缺点,有问题,要从团结出发,用批评和自我批评的方法,提出意见,提出要求,解决问题,达到团结。”[7]175并强调“批评与自我批评……是解决人民内部矛盾的方法,而且是唯一的方法” [8]293。
二、毛泽东批评与自我批评思想的时代价值
(一)“批评与自我批评”是加强党性修养的主要方法。毛泽东指出:“有许多党员,在组织上入了党,思想上并没有完全入党,甚至完全没有入党。”要在思想上入党,“首先需要在思想上整顿,需要展开一个无产阶级对非无产阶级的思想斗争”[1]875。思想入党的过程,就是加强党员自身党性修养的过程。刘少奇认为:所谓党性修养“就是每个党员用无产阶级的思想意识去同自己的各种非无产阶级的思想意识进行斗争;用共产主义的世界观去同自己的各种非共产主义的世界观进行斗争;用无产阶级的、人民的、党的利益高于一切的原则去同我们自己的个人主义思想进行斗争”[9]121。无论是“思想斗争”,还是“三个斗争”,其核心都是要用批评与自我批评的武器,改造我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批评与自我批评作为思想斗争的武器,它可以帮助我们党员弘扬正气,反对邪气,用科学的、正确的、进步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去同非科学的、错误的、落后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进行坚决的斗争。1941年7月1日中央政治局通过的《中央关于增强党性的决定》,明确规定全党要“用自我批评的武器和加强学习的方法,来改造自己使适合于党与革命的需要。”[10]147。延安时期负责党的组织工作的陈云同志曾强调:“自我批评是共产党员学习的宝贵武器,虚心地接受党的批评是一个党员进步的必要条件。”[11]50
在今天社会转型的大背景下,要改造主观世界,增强全体党员的“免疫力”和“抵抗力”,就必须拿起批评与自我批评的武器,解剖思想、检查行为、改正错误,正如毛泽东所说的:“我龙源期刊网 http://www.xiexiebang.com 们应该抑制自满,时时批评自己的缺点,好像我们为了清洁,为了去掉灰尘,天天要洗脸,天天要扫地一样。”[1]935
(二)“批评与自我批评”是实现党内团结的关键环节。党的团结是党的生命,思想上、政治上的团结是组织团结的保证。“党内批评是坚强党的组织、增加党的战斗力的武器。”[5]90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帮助犯错误的同志认识错误、改正错误,提高全党的马克思主义觉悟,是实现全党团结统一的前提条件。毛泽东指出:“我们主张积极的思想斗争,因为它是达到党内和革命团体内的团结使之利于战斗的武器。每个共产党员和革命分子,应该拿起这个武器。”[12]359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有助于党员分清是非、解决问题,增强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自觉性和主动性,进而更加紧密地团结在党的周围。
在实际活动中,毛泽东对批评与自我批评的内容和态度进行了规定。关于内容,毛泽东强调:“分析就要批评,批评自己也要批评别人。我们分析一个事物,首先加以分解,分成两个方面,找出哪些是正确的,哪些是不正确的。哪些是应该发扬的,哪些是应该丢掉的,这就是批评”[13]253,“批评的主要任务,是指出政治上的错误和组织上的错误。”他特别强调:“至于个人缺点,如果不是与政治的和组织的错误有联系,则不必多所指摘”[5]91-92。关于态度,毛泽东表示:自我批评要有“真正的好心,必须对于自己工作的缺点错误有完全诚意的自我批评,决心改正这些缺点错误”[1]874。对批评别人应采取的态度,他提出:批评应该是严正的尖锐的,要“长两只„角‟”,“要有名有姓,哪一个部门,要指出来”,否则“不那样尖锐,不切实刺一下,他就不痛,他就不注意”,[6]406但又应该是诚恳的、坦白的、与人为善的。只有这种批评态度,才对团结有利,冷嘲暗箭是一种销蚀剂,是对团结不利的。[14] 通过批评与自我批评的武器来查找自身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的根源。民主平等展开对话,有针对性地提出批评意见,通过尖锐而真诚的思想交锋,解决思想问题,打通思想环节,才能实现党内更紧密的团结。
(三)“批评与自我批评”是保持党的先进性、纯洁性的锋利武器。毛泽东在“七大”政治报告中指出:“无数革命先烈为了人民的利益牺牲了他们的生命,使我们每个活着的人想起他们就心里难过,难道我们还有什么个人利益不能牺牲,还有什么错误不能抛弃吗?”[1]1097善意地、实事求是地指出他人的缺点和错误,实际上是关心帮助他人的负责任之举。毛泽东对此有着深刻认识,他曾多次表示:“我们有批评和自我批评这个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武器。我们能够去掉不良作风,保持优良作风” [15]1439,“任何政党,任何个人,错误总是难免的,我们要求犯得少一点。犯了错误则要求改正,改正得越迅速,越彻底,越好。”[15]1480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提出要通过批评与自我批评进行党内监督,他指出:“定期召开会议,进行批评和自我批评,这是一种同志间互相监督,促使党和国家事业迅速进步的好办法。”[16]156党内批评监督是防范腐败的重要手段,“大吼一声”、“猛击一掌”、“拉拉袖子”、“拍拍肩膀”等预防手段,可以教育党员干部,把问题解决在发生之前、发生之初。因此,毛泽东强调:“批评要及时的批评,不要老是爱好事后的批评。”[6]436
龙源期刊网 http://www.xiexiebang.com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明确提出“要把批评和自我批评摆在重要位置”,他向全体党员、干部提出了“照镜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的总要求,对自己的作风之弊、行为之垢来一次“大排查、大检修、大扫除”。这就要求全党同志要勇敢地拿起批评与自我批评这一锐利武器,认真地检讨、纠正自己工作中的不足,并在今后的实际工作中加强我们的党性修养,提高我们的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使我们党永葆马克思主义的纯洁性和无产阶级先锋队的本色。
(四)“批评与自我批评”是密切党群关系的有效方法。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我们党的力量源泉和胜利之本。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密切联系,关键在于我们党能否虚心听取群众的意见,前提就是我们是否具有批评与自我批评的作风。
在1929年的古田会议上,毛泽东就提出了要发动群众来批评我们的红军,“以影响红军的党和红军的官兵”[5]88。在延安时期,毛泽东真诚听取群众的批评意见,通过“精兵简政”和“大生产运动”减轻了民众负担,并利用为张思德开追悼会的机会,教育全党干部要听得进群众呼声,努力改正错误,他指出:“因为我们是为人民服务的,所以,我们如果有缺点,就不怕别人批评指出。……只要我们为人民的利益坚持好的,为人民的利益改正错的,我们这个队伍就一定会兴旺起来。”[1]1004-1005在七大上谈到“群众路线”时,刘少奇特别强调领导干部要认真地、诚恳地进行自我批评,唯此,一般党员和普通群众的“积极性也就会提高,内部团结也就会达到,工作也就会改进,缺点也就会克服,而且负责人的威信不独没有损失,反而会提高”[9]364。
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党的执政地位发生了根本变化,针对我们党和党员可能出现的问题,毛泽东不仅在建国前夕就告诫我们全体党员要践行“两个务必”,更是在《党章》这部“党法”中特别规定,党“更加需要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特别是鼓励和支持党内的自下而上的批评和人民群众对党的批评,禁止压制批评的行为”[17]273。在《八大政治报告稿》上,毛泽东专门写下了批语,“首先是阶级的监督,群众的监督,人民团体的监督”,“我们要加强党内的自我批评和依靠广大劳动人民的监督来克服缺点和错误”,“借助于各民主党派和无党派民主人士的批评来克服缺点和错误”[18]402。有些干部的“家长制”、“一言堂”的霸道作风,加之“大跃进”消极后果的不断显现,使党群关系、干群关系出现了恶化趋势。为扭转这一趋势,全党开展了一次深入的批评与自我批评。毛泽东自我批评道:“凡是中央犯的错误,直接的归我负责,间接的我也有份,因为我是中央主席。我不是要别人推卸责任,其他一些同志也有责任,但是第一个负责的应当是我。”针对有些领导干部压制批评声音、打击报复批评者的恶劣倾向,毛泽东更是警告道:老虎屁股摸不得,凡是采取这种态度的人,十个就有十个要失败。他更是号召干部和群众“偏要摸”老虎屁股![8]296 广大党员干部只有更广泛地倾听群众意见,接受群众监督,自觉运用批评与自我批评的武器改正工作中的缺点和错误,真心接受群众的检验,才真正谈得上是对人民负责任和以人民利益为重。
三、毛泽东批评与自我批评思想的现实启示
龙源期刊网 http://www.xiexiebang.com 毛泽东“批评与自我批评”思想源于实践、发展于实践,具有着很强的时代性和针对性。但是,毛泽东“批评与自我批评”思想中的某些内容也打上了鲜明的“时代”烙印,有很突出的“斗争”色彩,如何结合时代特点,解决现实问题?本文提出三个切入点。
(一)领导带头自我批评,营造浓厚民主氛围。当前批评与自我批评开展不起来或者开展效果不好,最主要的原因就是领导干部不愿意听批评的声音,特别是“一把手”容不下身边“杂音”。陈云曾讲:“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首先应从领导做起,……如果工作出了毛病,作为领导者,自己应首先承担责任。”[11]100有的“一把手”担心因自我批评,而失去政治威信,个人“丢脸”,甚或“丢官”,进而羞于抑或抵制自我批评。看看党的历史,这种想法却是错误的。毛泽东在延安整风中和“七千人大会”上所做的自我批评,不仅没有降低威信,反而赢得了同志们的支持与拥护。邓小平曾指出:“有错误,自己讲,而且讲够,又能倾听别人批评的意见,这就有了主动,就可以使大家心情舒畅。这样做绝不会损害自己的威信,只会提高自己的威信。”[19]309
“批评”与“自我批评”二者不可分割,要让其他同志敢批评自己,关键是“一把手”要有胸怀、能容人。毛泽东曾讲:“让人讲话,天不会塌下来,自己也不会垮台。不让人讲话呢?那就难免有一天要垮台。”[8]310-311胡乔木在总结“延安整风”中批评与自我批评成功的经验时,就提出“必须放手发扬民主,各级领导者应以身作则,作恳切的自我批评,保证下级有完全的批评自由,禁止压制报复”[20]1398。
(二)保障党员政治权利,塑造良好的政党文化。由于批评双方担心“穿小鞋”、“伤和气”、“丢选票”,使批评者不敢批评他人、被批评者也不接受他人的批评,因而党内批评要么开展不起来,要么流于形式。破解这一难题的关键就要是通过制度设计,保障批评双方的权利不受损害,使批评双方敢说真话、能说真话,其关键一环就是要建立相关当事人的回避机制或退出机制,以消除可能引发双方矛盾的外部条件。在保护权利的基础上,还要有相应的激励机制,其目的是通过表扬、鼓励、奖励措施,使批评者能提出有价值、有针对性的批评意见,切实帮助被批评者改正错误。
上述制度不仅可以修炼党员批评别人与自我批评的政治素养,也有助于提高党员批评与自我批评的勇气,进而形成批评和自我批评的政党文化。有利于养成批评双方的积极心态,使批评者怀有对党的事业、对他人负责的高度责任心,使被批评者养成海纳百川的胸怀和勇于改正错误的决心,以及遵守党内制度的自觉性。
(三)广泛发动群众,通过网络批评监督政府。习近平指出:“各级领导干部都要欢迎舆论监督,主动接受舆论监督,通过运用舆论监督,改正缺点和错误,努力把工作做得更好。”[21]551950年4月19日,新中国成立不到200天,中共中央就发出了《关于在报纸刊物上展开批评和自我批评的决定》,指出:“在一切公开的场合,在人民群众中,特别在报纸刊物上展开对于我们工作中一切错误和缺点的批评与自我批评。”[22]在今天,网络新媒体快速兴起,新媒体能以最短的时间传播海量资讯,同时它具有传播主体和传播渠道的广泛性和包容性,因而越来越成为民众表达自己意见的平台。网络媒体门槛低、扩散快、形式活。中国共产
龙源期刊网 http://www.xiexiebang.com 党要积极大胆的使用新媒体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在网络上公开民主生活会信息、党员述职述廉情况和相关问题的整改承诺,通过论坛、微博、微信、“QQ”等网络平台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积极发挥新媒体的社会监督作用,展现这一传统优良作风的时代性、开放性和包容性。
参考文献:
[1]毛泽东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列宁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4]毛泽东年谱:(1893-1949)中卷[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5]毛泽东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6]刘少奇选集:上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1.[7]毛泽东文集:第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8]毛泽东文集:第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9]毛泽东文集:第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10]中共中央文献选集:第13册[Z].北京: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11]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陈云论党的建设[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5.[12]毛泽东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3]毛泽东文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14]在本报改版座谈会上 毛泽东同志号召整顿三风要利用报纸批评绝对平均观念和冷嘲暗箭办法[N].解放日报,1942-04-02.[15]毛泽东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6]毛泽东选集:第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7.[17]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9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龙源期刊网 http://www.xiexiebang.com [18]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著.中国共产党历史:第2卷(1949-1978)(上册)[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11.[19]邓小平文选: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20]中共中央政策研究室党建研究局编.老一辈革命家论党的建设:第3卷[M].北京:党建读物出版社,2001.[21]习近平.之江新语[M].上海:浙江人民出版社,2007.[22]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关于在报纸刊物上展开 批评和自我批评的决定[N].人民日报,1950-04-22.【责任编辑刘滢】
Abstract:Criticism and self-criticism is one of “the three fine styles”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Mao Zedong adapted Marxist theory on party building to the Chinese conditions and put forth this concept for the Party,s ideological building,which is of distinctive Chinese characteristics.At present time this notion is still of great significance for strengthening Party spirit of its cadres,consolidating the intra-party unity,keeping its vanguard nature and purity,and maintaining close ties with the masses.Key Words:criticism and self-criticism; Party spirit; intra-party unity; purity and vanguard nature; ties between the Party and the masses
第三篇:论长征精神及其时代价值
长征精神及其时代价值的研究
[摘 要]长征锻造了中华民族精神之魂――长征精神。长征精神的科学内涵包含着五个方面的内容。长征精神的内涵不仅仅对当时有着深刻的意义,对当今社会也有着巨大的作用。长征精神为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提供了宝贵的精神财富;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动力;对于青少年的成长成才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关键词]长征;长征精神;时代价值
长征精神,是中国共产党及其所所领导的工农红军于20世纪30年代创造的一种举世闻名的精神,是在艰苦险恶的环境中激发、凝聚而成的。
一、长征精神的形成
1933年10月,蒋介石调集100万军队对革命根据地进行第五次军事围剿。由于王明“左”倾冒险主义的错误领导,红一方面军在第五次反“围剿”战争中失利,不得不进行战略转移。1934年10月10日,党中央和红军总部率领红军主力及后方机关8万余人从瑞金出发,开始长征。湘江之战后,蒋介石重新调整部署,向黔阳、洪江地区转移兵力,企图围歼红军于北出湘西的路上。在此危急时刻,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主席毛泽东要放弃原定的与红
二、红六军团会合的计划,改向国民党统治力量最薄弱的贵州前进。12月18日,红军抵达湘黔边时,中共中央政治局在黎平举行会议,接受了毛泽东的主张,决定中央红军向以遵义为中心的川黔边地区前进。1935年1月,党中央在遵义召开了政治局扩大会议,集中全力纠正了当时具有决定意义的军事上和组织上的问题。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从而在最危急的情况下挽救了中国共产党、中国红军和中国革命。遵义会议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个伟大的转折点。红四方面军1935年4月取得了嘉陵江战役的重大胜利,向西转移。该方面军和地方武装及苏区机关人员等共8万余人,开始长征。5月9日红四方面军渡过金沙江,中央红军渡过金沙江以后继续北进。在北进的道路上险渡大渡河,6月12日中央红军的先头部队在北进的途中与红四方面军会师。红
一、红四方面军会师后,提出了北上建立川陕甘根据地的战略方针。1936年10月,红二、四方面军同红一方面军在甘肃会宁会师,至此,伟大的长征胜利结束。
二、长征精神的科学内涵
(一)崇高理想,坚定信念
二万五千里长征,规模大、历时长、行程远、自然环境恶劣、敌人力量强大,是中国革命历史上一场惊心动魄的战争,是中国革命传统的一块丰碑。长征途中,红军遇到过数不清楚的困难,有时甚至陷入绝境。在长征的路途中战士们没有粮食,甚至连续几天不能进食,但他们仍然继续作战。许多战士们在长征的的途中受伤,得不到及时的治疗,死在路上。有不少作战队员为了掩护大部队的转移,直接献出了自己的性命。爬雪山、过草地,战士们每天重复着相同的经历。漫漫征途,万水千山,艰难险阻,是坚定的革命理想和信念支持着红军,使他们有必胜的信心。共产主义的理想和信念给了红军战胜困难的无穷力量。红军老战士吴兴回忆说:“我们翻越了一座又一座雪山,我想我们这些人也许永远翻不完这些山了,没什么希望了。但我坚信,即使我们真的倒下去,中途失败了,那我们的下一代也不一定会继续我们为竟的事业,继续前进,革命终将成功。”[1]坚定的理想和信念,是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胜利的力量源泉。崇高的理想、坚定的信念,是红军在长征中克服困难战胜敌人的精神动力。坚持信念,坚持到底,坚持到最后,这些心中的信念都是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取得胜利的精神支柱。
(二)不怕艰险,不怕牺牲
回顾长征,红军面临着人数众多、装备齐全、凶险无比的敌人,在长征中红军的作战队员发挥了不怕牺牲、不怕困难、勇于奉献的革命精神。长征途中,红军不畏艰险、勇往直前。17名战士在敌人的的枪林弹雨下抢渡大渡河,22名战士飞夺泸定桥。他们不怕牺牲、勇往直前。红军以自己的伟大壮举,显示了共产主义运动无比顽强的生命力,表现了共产党人无坚不摧的战斗力。余秋里是红军十八团的首任政治委员。在战争中受到敌人的伏击,为了救队友,遭到了敌人的射击,射中了他的左臂,他仍然继续作战。在长征的过程中,还有许许多多的这类英雄事迹,这些英雄不怕艰难、不怕牺牲,拼搏抗战。而这种不怕艰难、不怕牺牲的精神不只是存在去长征的战场之上,同时也存在于敌人的刑场之上。在长征的过程中,有许多红军的指挥员和红军的主要领导人在被捕后,仍然顽强反抗,不怕敌人的屠刀,他们有着视死如归的精神。正是这种举世罕见的牺牲,使长征得到了前所未有的胜利。
(三)独立自主,实事求是
早在1930年5月,毛泽东就写下了《反对本本主义》一文,就明确地指出:“马克思主义的„本本‟是要学习的,但是必须同我国的实际情况相结合。我们需要„本本‟,但是一定要纠正脱离实际情况的本本主义。”[2]红一方面军在第五次反“围剿”战争中的失败和红军长征初期惨重的伤亡,都是由王明“左”倾错误所造成的。其主要的原因就是不从中国的实际出发,把共产国际决议和苏联经验神圣化、绝对化,机械地照搬照抄苏联的经验。使红军不得不进行战略额转移,开始长征。在这紧急的关头,1935年1月,党中央在遵义召开了政治局扩大会议。集中全力的批评了“左”倾冒险主义的军事路线,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挽救了中国共产党、中国红军、中国革命。遵义会议是一次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会议,它将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革命的实际相结合来解决中国的问题。遵义会议是历史的转折点,在危急的时刻,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从此中国革命走上了正确的道路。
2006年10月22日,胡锦涛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伟大的红军长征,翻开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新篇章。长征途中,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坚持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正确解决了关乎党和红军前途命运的三个全局性问题,即引领红军向哪里去的战略方向问题,使党和红军摆脱被动局面的军事指挥问题,结束“左”倾教条主义错误在中央的统治问题,从思想上确保了红军长征胜利。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结合起来,走适合国情的革命道路,实行符合实际的战略策略,这一我们党在血的教训和生死存亡考验中认识并确立起来的思想路线及其取得的重大思想成果,对中国革命产生了深远影响。[3]
(四)团结统一,顾全大局
在长征途中,面对极其艰险的环境,只单单有不怕牺牲的气魄、崇高的理想、坚定的信念是远远不够的,也需要革命团结、顾全大局,形成团结的集体,才能去战胜敌人。党内的团结是长征胜利的基本保证。
一方面,遵义会议上既推选了以毛泽东为领导的新的领导集体,同时又广泛的团结了犯错误的人。会议上指明了党内所犯的错误,毛泽东等人迅速解决了这些错误,并且对犯错误的同志采取帮助、团结的方针,不轻易放弃任何一个人,将全党人紧密的团结在一起。另一方面,红军内部的官兵来自四面八方,在长征中大家一起翻山越岭,共同经历生死。各路的红军战友之间,都如同兄弟,情同手足,互相帮助,团结作战。团结就是力量,团结就是胜利。始终高举团结的旗帜,相互支援,相互配合。坚决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团结统一顾全大局,完成长征的胜利。
(五)为了群众,依靠群众
红军是一只人民的军队,他来自于人民,并未人民服务。中国共产党始终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一颗花生两颗仁,红军百姓是一家;红军本是老百姓,百姓也就是红军”这首革命歌谣,生动表现了当年红军与根据地人民群众不可分割的鱼水关系。[4]人民群众对红军的支持是长征胜利坚强的后盾。在长征的途中,战士们遇到过许多凄惨的人民,他们吃不上饭、穿不暖,生活十分的凄惨,许多红军将自己的全部干粮给予他们,而不考虑自己以后的生活。同样,在长征的途中,由于红军治军严明,高度的组织性,也受到了许多老百姓的爱戴,老百姓们主动将粮食送给他们,帮他们渡过难关。
三、长征精神的时代价值
(一)长征精神为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提供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外国的一位学者曾说过: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腾飞,往往要付出道德沉沦的代价。[5]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不仅在生产力的发展上应当体现社会主义的优越性,而且应该具有与社会主义制度相适应的思想道德水平。我国的经济发展与道德建设,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应该是相辅相成的。我们应该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长征精神体现了信仰的力量、道德的力量,这些都对当代社会人们的信仰缺失、道德沦陷等不好的社会现象有这巨大的警示作用。近年来,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下,党风出现了严重的偏差,一些以权谋私、贪污腐败的现象滋生出来。反腐倡廉成为一个热门的话题,在反腐倡廉中就是要大力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弘扬长征精神,抵制和克服不健康的东西。长征精神蕴涵着长征时期红军战士所具有的优良传统,为党风建设提供了依据。长征途中正是因为人们有着崇高的理想和坚定的信念,在极其险恶的环境中才能取得胜利。在今天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也需要人们,特别是共产党员有坚定的信念,要始终坚持崇高的共产主义的信仰,要有高尚的道德情操。在建设社会主义经济的同时,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二)长征精神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动力
习近平指出:弘扬中国梦必须坚持中国精神,这就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长征精神作为民族精神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增强民族的凝聚力有着必不可少的作用,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动力。在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各民族文化交流日趋频繁!国际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我们进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长征”,与昔日红军长征的任务、条件大不相同。然而,要在一个充满国际经济竞争和综合国力较量的国际环境中,在一个地域辽阔、人口众多、情况复杂、发展任务异常艰巨的大国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缩短和消除两三个世纪至少一个多世纪所造成的差距,跻身世界发达国家之列,其艰难险阻远甚于当年的长征。当年的长征红军面临着敌人的凶残,先进的武器,充实的粮食。漫漫征途,万水千山,红军凭借着不怕牺牲、不怕艰苦、顽强拼搏的艰苦奋斗的进取精神取得了长征的胜利。在今天这些无比珍贵的精神对我们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新长征”仍然有着强大的支撑作用。因而更需要弘扬为国家为民族为人民的共同理想和共同利益,不畏艰险、不怕牺牲、顽强拼搏进取的艰苦奋斗精神。
(三)长征精神对于青少年的成长成才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建设社会主义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需要新时代的长征精神,需要高素质的人才,需要以大学生为主体的青年一代奋发有为。
首先,长征精神的理想信念教育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理想信念是人们对未来的向往和追求,是其世界观和政治立场在奋斗目标上的集中体现,是确立人生价值取向的最高准则。理想信念一旦形成,就会成为支配人们行动持久的精神动力。[6]在长征途中,面对千难万险,正是因为红军有坚定的理想信念才会取得最终的胜利。在如今这个全球性大的背景下,大学生也应该有坚定的理想信念,不能被西方腐朽思想所侵蚀,要坚定自己的理想信念,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其次,长征精神的艰苦奋斗是大学生迫切需要学习的。艰苦奋斗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如今的我们没有过饥肠辘辘的感觉,大家都是在家长的细心呵护中成长的,也不知道艰苦奋斗是什么。要以长征途中鲜活的事例对大学生进行艰苦奋斗精神教育。要培养大学生勤俭节约的意识和生活习惯。引导大学生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从现在做起,“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引导大学生树立科学的消费观念,强调合理消费和适度消费,反对过度消费、高消费、超前消费,使大学生养成勤俭节约的生活习惯。其次,要对大学生进行集体主义教育。团结统一,顾全大局是长征胜利必不可少的因素之一。当代大学生应该树立集体主义意识,要强调个人对集体的责任,处理好个人和集体的统一关系。参考文献:
[1]韩延明:《红色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研究》[M]。人民出版社,2013年6月版,第66页。
[2]《毛泽东选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11-112页。
[3]胡锦涛:《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06年10月。
[4]韩延明:《红色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研究》[M]。人民出版社,2013年6月版,第72页。
[5]陈宇:《长征精神论》[M]。蓝天出版社,2006年10月版,第278页。
[6]陈会宁,黄科:《长征精神对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2006年6月。
第四篇:论雷锋精神的时代价值
论雷锋精神的时代价值
论雷锋精神的时代价值
刘书林
李树武
(清华大学 高校德育研究中心,北京 100084)
[关键词] 雷锋精神;科学内涵;时代价值
[摘要]
在纪念毛泽东“向雷锋同志学习”题词40周年之际,全国各界掀起了学习和研究雷锋精神的热潮。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还要不要学习以及怎样学习雷锋精神,其实质是雷锋精神的时代价值问题。从某种意义上说,越是搞市场经济,越是需要雷锋精神。雷锋精神具有长久的生命力,当前要正确地弘扬和实践雷锋精神,尤其是其艰苦奋斗精神,并注意辨析对雷锋精神的某些误解。
[中图分类号] D6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2528(2003)04-0056-05
在纪念毛泽东
“向雷锋同志学习”题词40周年之际,全国各界兴起了学习和研究雷锋精神的热潮。这足以证明雷锋精神在当代中国人的精神世界中的影响和地位。思想理论界也从各个角度对雷锋精神进行了研究。主要的疑问和热点问题是,今天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还要不要学习雷锋精神,怎么学习雷锋精神?问题的实质是雷锋精神的时代价值问题。
一、雷锋精神的实质及其产生的社会历史条件
要研究雷锋精神的时代价值,首先要研究雷锋精神的实质及其产生的条件。实际上,雷锋精神所体现的是新中国社会主义公民的代表形象。雷锋精神典型地反映了社会主义公民的新特点,给人们树立了一个社会主义公民的榜样。这种新人的感召力,加上雷锋的普通战士和平民形象,得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认同和共鸣。我们今天讲“四有”新人,其实雷锋就是社会主义新人的榜样。如果说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指明了社会发展的希望,那么雷锋精神的出现则指明了一代新人的精神境界和希望。
40年来,雷锋精神和学雷锋活动能够长盛不衰,根本原因就在于雷锋精神集中体现了以集体主义为原则、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的社会主义思想道德的本质特征和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指引了青年实现人生理想的正确方向。雷锋精神就是自觉地把人民的利益、社会的利益、他人的利益摆在第一位,使个人的利益服从人民的利益。这种社会主义集体主义精神在雷锋身上成为自觉的行动。雷锋精神实质上就是集体主义精神、社会主义精神、共产主义精神的统一。
雷锋精神的产生具有深刻的社会历史条件。
第一,雷锋精神是社会主义政治、经济、文化的产物。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确立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政治制度;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建立了公有制的经济基础;在革命和建设的实践中,马克思列宁主义和毛泽东思想的指导地位也在我国人民群众中逐步确立起来。社会主义的经济、政治、文化条件的确立,极大地改变了中国人民的精神面貌。一个社会主义的中国屹立在东方,以崭新的面貌出现在世界民族之林。但是反映这个时代的一代新人到底是个什么样子?这种新人的精神状态是什么样子?无论是过去的战斗英雄还是经济恢复时期的模范,都很难典型地体现这一代新人的面貌。雷锋的出现,正是这个新的社会和新的时代各方面条件孕育的结果。
第二,雷锋精神是社会主义社会教育和实践的产物。雷锋与一切革命道德传统的模范人物一样,具有“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特点。他的思想不是天生的,而是在具体的实践活动中形成的。雷锋的一生虽然短暂,但他接受了新中国的学校教育,特别是懂得认真学习和实践当时最先进的、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雷锋得自毛泽东思想的精神财富是显而易见的。同时,他又在工作中经受了实践锻炼,因此逐渐成长为一个具有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觉悟的模范人物。雷锋的言论和行动,与旧社会体现的“人性是自私的”谬论划清了界限。他不愧为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哺育的战士。
第三,雷锋精神是社会主义国家新型人际关系孕育的产物。雷锋作为一个典型的社会主义新人的出现,与其周围的社会环境和具体经历有关。他对人民像春天般的温暖,对敌人像冬天那样严酷,对个人主义像秋风扫落叶一样无情。这样爱憎分明的立场,推动他把有限的生命溶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中去。他到处助人为乐,到处做好事。他表现了对人民的真诚热烈的爱。这种热烈而真挚的爱,其实来自新社会体现的社会主义人际间的温情。雷锋在旧社会体验到的是私有制社会的残酷和冷淡。他的父母和其他亲人相继在旧社会去世。这个孤儿体验到旧社会的黑暗和专制。新社会建立后,他得到了党和政府的关心和哺育,到处充满了他不曾想像到的关爱和真诚。雷锋在旧社会形成的冰凉的心被新社会人民大众的互相关爱暖化了、升温了。面前这个新社会使雷锋充满了希望,他觉得自己无论怎么奉献都无法报答这个社会带给自己的关爱。他忘我的奉献、高度的道德责任感,都是从这里涌流出来的。人民对他的爱,唤起了他对人民的无限热爱。这种对人民无限的热爱,又转化为他为人民服务的高尚精神。
以上几个方面是雷锋精神产生的社会基础和基本条件。只要这些基本条件存在,雷锋精神就有传播和发展的内在力量。
今天,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对雷锋精神的理解,出现了不同的声音。有人认为,过去我们曾经提倡的雷锋精神过时了,包括“爱憎分明”的革命精神、“助人为乐”精神、“钉子”精神、“傻子”精神、“螺丝钉”精神等等,不再适用于今天的现实了,提出要赋予学雷锋新的内涵,“重新界定雷锋精神”。还有的人认为,雷锋的行为是高尚的,是符合社会文明进步要求的,但主导这种行为的思想却是爱憎分明的阶级觉悟、感恩戴德的传统意识,要重新阐述雷锋行为与思想反差的历史原因。甚至有人认为,学雷锋运动在1963年到1976年成了空前绝后的政治运动,是“以阶级斗争为纲”指导的、计划经济条件下的“乌托邦式社会主义运动”(新华网,2003年3月5日文章,来源:《发展论坛》)。这些认识,直接影响到在现实生活中对雷锋精神的弘扬。
对雷锋精神的不同评价,其实涉及对雷锋精神内涵的认识。今天,我们学习雷锋精神到底要学习他的哪些精神?也就是说,雷锋精神具有永久价值的内容有哪些呢?这是值得总结的。
关于雷锋精神的科学内涵,李长春在纪念学雷锋活动4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和《人民日报》在2003年
3月5日的社论《发扬光大雷锋精神》中作了概括和总结:学习雷锋,就要像雷锋那样,志存高远,胸怀宽广,牢固树立远大理想。共产党员、共青团员尤其要切实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自己的智慧和力量。学习雷锋,就要像雷锋那样,紧跟时代步伐,永不满足,永不懈怠,发奋学习。要认真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习同自己业务有关的经济、政治、科技、文化等方面的知识,更好地适应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学习雷锋,就要像雷锋那样,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和艰苦奋斗的作风,做一颗永不生锈的螺丝钉,在平凡岗位上兢兢业业、努力工作,在日常生活中勤俭朴素、厉行节约,坚决反对贪图享受、铺张浪费的不良风气,用自己的诚实劳动创造美好的生活。学习雷锋,就要像雷锋那样,大力弘扬文明新风,用实际行动促进团结友爱、诚实守信、助人为乐、见义勇为的良好社会风气的形成,自觉做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传承者、社会主义道德规范的实践者、新型人际关系的倡导者。
以上内容可以概括为四点:(1)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2)勤奋学习,特别是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3)谦虚谨慎,不骄不躁,艰苦奋斗;(4)积极推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可见,这些内容正是40年来广大群众所理解的雷锋精神的十分重要的内涵。这样的精神,是无须“重新界定”的,更不能把雷锋的行为与思想割裂开来、否定他的思想。它不是“以级阶斗争为纲”指导的、计划经济条件下的所谓“乌托邦式社会主义运动”的产物。雷锋是社会主义公民的榜样,是共产主义的战士。只有在新的形势下,保持对雷锋精神的正确理解,才能使雷锋精神长驻。
二、雷锋精神的当代价值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还能不能学习雷锋精神?在新的形势下应该怎样学习雷锋精神?这实际上就是如何认识雷锋精神在当代的价值问题。从某种意义上说,越是搞市场经济,越是需要雷锋精神。
社会和时代在发展,而雷锋精神却具有永恒的价值和长久的生命力。伟大的时代需要伟大的精神。在新世纪新阶段,要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要完成十六大确定的各项任务,不仅需要物质文明的发展,也需要精神文明的发展。大力弘扬雷锋精神,让雷锋精神与时代同行,对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构建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思想道德体系,形成良好的社会风尚,把广大群众的积极性、创造性极大地调动起来,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具体说来,雷锋精神永存的原因有以下几点。
第一,雷锋精神产生和传播的社会基础仍然存在。我们搞的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它与过去不同的是一个经济体制的转换,而不是社会制度发生了质的变化。当年促使雷锋精神产生和传播的基本社会基础依然存在。社会根本的条件未变,雷锋精神也不会失去传播的条件。40年来,特别是最近20年来,雷锋式的模范人物仍在不断涌现,雷锋精神不断发扬光大,全国人民特别是青少年都记得雷锋,怀念雷锋,学习雷锋,这就是雷锋精神当代价值的体现。弄清楚了雷锋精神的社会基础,我们就可以看出,那种认为雷锋精神不适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已经过时的观点是没有根据的。
第二,雷锋精神是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更好地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其实质是为人民谋利益,也就是为人民服务,这与雷锋精神的核心是一致的。在我国现阶段,我们不能要求每个人都成为雷锋,但提倡雷锋精神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发展所需要的,所有的人都应该努力实践为人民服务。如果能够在全社会弘扬雷锋精神,人人都能努力学习雷锋,发扬雷锋精神,杜绝损人利己、损公肥私等不良行为,并不断提高为人民服务的能力和水平,那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就能够健康地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也将不断获得巨大成功。
第三,雷锋精神能够制约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从市场经济发展的实际来看,它在推进经济发展的同时,也产生了许多负面的影响。享乐主义、个人主义、利己主义等错误思潮不同程度地影响着社会上各种不同的群体。其中,有些经不起考验的人就会走向极端,走向人民的对立面。所以,为了制约市场经济带来的负面影响,也要重视雷锋精神的导引作用。当社会上出现急功近利的思潮时,人们就更加崇敬雷锋的远大理想;当社会上出现享乐主义倾向时,人们就更加认识到雷锋艰苦朴素的宝贵;当社会上出现假货和欺诈现象时,人们就更加渴望真诚;当社会上出现个人主义思潮时,人们就更加体会到雷锋所体现的集体主义精神的正确;当社会上出现人情冷淡的风气时,人们就更加渴望雷锋那“春天般温暖”的情谊。这就是雷锋精神至今仍然在人民群众中具有生命力的原因。雷锋精神是人民的需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需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不仅要有经济的发展,也要有精神文明的发展。雷锋精神就是精神文明发展的一面永不褪色的旗帜。
第四,党的三代领导人都提出向雷锋学习的号召本身,就说明雷锋精神的当代价值长盛不衰。继毛泽东“向雷锋同志学习”的号召之后,邓小平在1975年批评当时的社会风气不好,反映为“雷锋叔叔不在了”,呼唤雷锋精神。在新时期,江泽民题词向雷锋同志学习,反映了雷锋精神在社会主义新中国的永久的价值,包括了雷锋精神的当代价值。
三、雷锋精神与艰苦奋斗精神
雷锋精神的一个重要内涵,就是艰苦奋斗的精神、自强不息的精神。这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艰苦奋斗是我们党的政治本色。不论是在革命战争年代,还是在受到外部封锁、经济十分困难的时期,我们共产党员临危受命、艰苦奋斗,都是为了人民的利益而拼搏,从而与人民群众保持血肉联系。党的十六大之后,胡锦涛在革命圣地西柏坡,重新强调了毛泽东在党的七届二中全会上提出的“两个务必”的思想,号召全党同志继续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继续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实际上雷锋精神正是这一精神的光辉体现。因此,从这一角度看来,在目前的社会条件下,学习弘扬雷锋精神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
雷锋体现的艰苦奋斗精神,是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现实连在一起的。他的“节约箱”,他节约军服送给灾区群众,他穿的衣、袜补了又补,都是认识到国家当时还不富裕,需要厉行节约。这是一个共产主义战士的自觉行为,体现了为社会着想的艰苦奋斗的精神。
雷锋体现的艰苦奋斗精神,是一种作风。他认为,应该保持艰苦奋斗的精神,才不会变质。在党的八届二中全会之后,他了解了国家的经济形势,听从了党关于勤俭节约的号召,毅然把自己买的皮夹克、料子裤等收进箱底,并决心时刻检查自己的思想,“我要不断地加强学习,提高自己的思想觉悟,坚决听党和毛主席的话,经常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随时清除思想上的毛病,在伟大的革命事业中做一个永不生锈的螺丝钉。”
雷锋体现的艰苦奋斗精神,是一种政治立场。他的艰苦奋斗作风,是从保证自己在政治上永远不忘本、不变质出发的。他每到一处,就忆苦思甜,教育青少年,教育同志,要热爱人民,热爱党,热爱社会主义。这种强烈而真挚的感情来自雷锋坚定正确的政治立场,特别是他的爱憎分明的阶级立场。他不愧为一名无产阶级的共产主义的战士。
雷锋体现的艰苦奋斗精神,是与他的群众观点联系在一起的。雷锋对人民群众像春天般的温暖,他永远保持普通一兵的本色,坚持为人民服务,坚持助人为乐,这些都是他永远不脱离群众的表现。雷锋在去世前,早已是沈阳军区树立的学习榜样。但他并不居功自傲,没有停留下来不再进步的想法。他艰苦奋斗,自强不息,不断向共产主义的思想境界攀登。这典型地体现了毛泽东同志“两个务必”的教导。
雷锋精神包含的内容,正是今天我们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所需要的精神。因此,要完成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这个光荣而艰巨的历史任务,同样需要继续大力弘扬和实践雷锋精神。
四、解读当前对雷锋精神的几种误解
20多年的改革开放实践,出现了许多新情况、新问题、新局面。人们生活的社会环境发生了极大的变化。社会环境的变化也影响到人们思想观念的变化。雷锋精神和学习雷锋的活动也遇到了一些挑战。为了把学习雷锋精神的活动健康永久地开展下去,就必须对目前流行的关于雷锋的种种说法加以辨析,去伪存真,真正理解雷锋精神的本质。
近来,有人提出,今天在不损害社会公共利益和他人利益的前提下,追求个人利益是正当的,如何与雷锋的“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结合起来?如何把无私奉献与竞争意识和市场经济的一般规则结合起来?如何要求社会弱势群体学雷锋?这确实是应该探讨清楚的一系列问题。雷锋精神是高尚的,但它的实质又体现在普通群众的生活中。在个人与社会和集体之间,雷锋精神体现的是集体主义的精神。集体主义本身就有尊重个人正当利益的内涵。无论过去和现在,这一点没有变化。至于把无私奉献与市场经济的原则相结合,辽宁鞍山市出租车行业的“雷锋车队”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这个车队的参加者有12位出租司机。他们一般是按市场原则办事,但格外坚持对危重病人、70岁以上老人和有特殊困难的人不收费。这个车队被广大群众称为“雷锋车队”。至于弱势群体能不能学习雷锋,辽宁抚顺市的何凤新同志的事迹就作了明确的回答。他原来是一位刑满释放人员,由于受到党和政府的教育,洗心革面,重新做人,决心以雷锋为榜样做个好人。他选择的职业是个体蹬三轮运输,每天努力劳动才能挣得10多元钱。虽然如此,20多年来,他常常捐赠困难的人们,有时一次甚至拿出上千元,自己乐此不疲。他在极为平凡的岗位上,一心为人民服务,赢得了人民群众的好评,两次当选为省人民代表。他作为弱势群体中的一员,照样能够学雷锋,并做出了成绩。
有人认为,现在一些学雷锋的活动过于形式化,是否能够起到实际的作用?其实,形式与内容不是对立的。一些学习雷锋的活动形式,如做好事之类,不能说对青少年的思想教育没有积极的影响。青少年的道德品质有一个养成的过程,学习雷锋的各种活动形式,就是这种养成过程中不可或缺的实践活动。当然,学习雷锋不能停留在活动形式的表面上,而应该沿着雷锋思想成长的轨迹,在思想上结出果实,培育出永久的思想上的动力。
有人借新发现的雷锋的遗物,产生了改变雷锋形象的思想倾向。有人认为,雷锋戴过“英纳格”手表,有当时认为有些奢侈的皮夹克、毛料裤和皮鞋等,就要重新塑造一个“消费型”的雷锋,改变雷锋的形象。这是枉费心思的。对于这件事,我国著名伦理学家罗国杰教授早在1992年写的《雷锋精神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一文中,就进行过研究。他指出,雷锋到鞍山工作后,总穿着在农场发的带着油泥和补丁的衣服,有些同伴说雷锋太土了,寒酸。在这些人的劝说下雷锋到商店买下了这些有奢侈之嫌的东西。不久党的八届八中全会召开,号召勤俭节约,反对浪费。雷锋受到很大教育,他认识到在当时的情况下穿戴这些东西是不合适的,就把这些东西包起来,放到箱子里,并在日记里写下了这样的话:“螺丝钉要经常保养和清洗,才不会生锈,人的思想也是这样,要经常检查,才不会出毛病。”(《罗国杰文集》下卷,河北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224~225页)可见雷锋自己已经解决的问题,今天却被用来“修改”雷锋精神,是站不住脚的。
更有甚者,有人还宣扬“雷锋精神在新时代中显露出人性的光芒”。他们认为,雷锋也拥有一个普通人所有的感情和欲望,“在他身上显露着当今这个时代所需要的人格魅力和人性光芒”,“在雷锋身上我们看到了人性的关爱”(新华网,2003年3月3日文章)。这并不是什么新鲜说法,早在改革开放之初,就有人责备雷锋不懂得自己的利益,是“奴性”、“头脑简单”。今天又把雷锋歪曲成抽象人性的代表,这更是没有根据的。雷锋精神中的爱憎分明的阶级立场,决不是什么抽象的“人性光芒”;他为人民服务的精神也根本不是出自抽象的“人性的关爱”。雷锋作为一个共产主义战士的形象太鲜明了,他与抽象的人道主义和抽象的人性没有什么内在的关系。
第五篇:论毛泽东的思想精髓
论毛泽东的思想精髓---实事求是
关键字:实事求是 毛泽东军事思想 精髓 理论意义 现实意义
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是毛泽东思想的精髓,也是毛泽东军事思想的精髓。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实践证明,我们什么时候坚持了实事求是,我们的事业就会取得巨大进步,什么时候偏离了实事求是我们的事业就会受到挫折和失败。深刻理解毛泽东军事思想精髓实事求是的科学内涵,在军队和国防建设中具有重大理论和现实意义。
摘要〕 实事求是是毛泽东哲学思想的精华,是中国 共产党和中华民族最宝贵的精神财富。毛泽东的实事求是思想是对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 主义中国化的科学概括,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基石。
一、实事求是的科学内涵
在马克思列宁主义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的过程中,毛泽东牢牢的把握住马克思主义的精神实质,提出并阐释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是‟就是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即规律性,„求‟就是去探索。我们要从国内外、省内外、县内外、区内外的实际情况出发,从其中引出其固有的而不是臆造的规律性,即找出周围事变的内部联系,作为我们的行为指导。” 1977年5月到9月期间,邓小平明确的提出了“精髓”的概念,他指出:“马克思、恩格斯创立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思想路线,毛泽东同志用中国语言概括为„实事求是‟四个大字。”
二、实事求是即毛泽东军事思想的精髓
(一)实事求是的思想体现于毛泽东军事思想体系的各个方面
第一,实事求是的思想首先体现为对待马克思列宁主义军事理论的一种科学态度。革命战争时期,毛泽东与党内盛行的对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本本主义和教条主义左倾和右倾错误思想进行了针锋相对的斗争,他明确了对待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要“让哲学从哲学家的课堂上和书本里解放出来,变为群众手里的尖锐武器。” 在这种科学态度的指引下,毛泽东将马列主义理论活学活用,提出了“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 等著名论断,他注意利用一切间隙开展社会调查、察看战场地形、客观分析敌我矛盾,不教条,不盲从,养成了实事求是求真唯实的作风,写出了《中国社会各阶级分析》、《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等一系列调查文章,准确地把握分析中国的国情和革命战争的形势,及时的调整军事战略策略,对于工农武装割据,农村包围城市、抗日战争的持久战略、解放战争战略决战等重要军事理论思想的形成,确保不同革命时期各个战争、战役和战斗的胜利,发挥了关键作用。
第二,实事求是的思想体现为科学的战争认识论与方法论以及灵活的战略战术原则。在毛泽东的军事理论著作里随处都可以发现实事求是思想闪耀的光芒。一是,重“实事”二字,准确地把握当时的国情和敌我双方态势。早在1939年12月毛泽东就指出:“认清中国的国情,乃是认清一切革命问题的基本的根据”,所以毛泽东一直把宏观上认识和把握国情了解敌我双方态势作为革命战争中制定军事战略和方针路线政策的首要问题来抓。正如他在《毛泽东选集》的第1卷第1篇文章《中国社会各阶级分析》的第1句就劈头指出:“谁是我们的敌人,谁是我们的朋友,这是革命的首要问题。” 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的“工农武装割据,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思想和抗日战争时期的持久战略的就是在其对国情敌情客观分析和准确判断的基础上而形成的。同时毛泽东在微观上也极度关注对战争、战役和战斗矛盾的分析和把握,他主张“总以打胜仗为原则”、“不打无把握之仗”、“慎重初战”的原则,提出了“将创造战场的任务当作战略任务”的著名论断,主张战争战斗开始之初要综合分析敌对双方军队的军事思想、作战意图、作战编成、作战形式和作战手段,“主张选择地形,布置战场,利用我方手中掌握的地利条件,配合其他有利条件,以达到以我们的劣势去歼灭优势的敌人”,逐步形成了成熟的“诱敌深入”、“积极防御”的战略战术原则。二是,重“求”字,积极探索战争规律和战争指导规律。毛泽东不但强调了战争规律的客观性和可知性,而且积极地从实事求是的角度说明了认识战争规律的全过程和方法,他认为对战争规律的认识过程是一个逐步深化的过程,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即“指挥员使用一切可能的和必要的侦察手段,将侦察得来的敌方情况的各种材料加以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思索,然后将自己的情况加上去,研究双方的对比和相互的关系,因而构成判断,定下决心,做出计划”,第二阶段即变主观形态的军事计划为战争行动的过程,即一个从理论到实践又从实践到理论的往复过程。在认识战争规律的方法上,毛泽东提出了“用客观的观点认识战争”、“用全面的观点去认识战争”、“着眼其特点和着眼其发展” 的方法,在把握全局的基础上主张注意抓“有关全局的重要关节”。三是,重“是”字,坚持从实践中检验和发展战争规律和战争指导规律。毛泽东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和“通过战争来学习战争”,他善于从战争实践中认真总结战争中的规律性的东西,制定了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原则。在中国革命战争的实践中,在毛泽东的军事思想理论体系的发展中,几乎处处都可以找到唯物辩证法的踪迹,从其对战略形势判断、战略时机把握、战争形式转换等纷繁复杂的战争矛盾的正确把握处理中我们足可以看出毛泽东对战争规律认识的程度,他将战争理论与战争实践达到完美统一。
(二)实事求是的思想贯穿于整个中国革命战争的实践过程之中。
毛泽东认为“真理的标准只能是社会的实践”,“而“理论联系实际是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核心问题”,所以实践是检验实事求是的正确性最有力的证据。在中国革命建设的各个时期,以毛泽东为首的共产党人坚持实事求是,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军事理论同中国的革命和建设的实践相结合,达到了理论与实践完美的结合。
首先,实事求是思想贯穿于中国革命各个时期。在土地革命时期,毛泽东根据国内革命形势、阶级状况和敌我力量对比,坚决抵制住“城市中心论”错误路线,走上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建立和发展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使革命队伍在敌人疯狂的镇压围剿之下不断发展壮大;在抗日战争时期,毛泽东客观分析了中国和日本帝国主义的特点,根据敌强我弱、敌小我大、敌退步我进步、敌寡助我多助的特点,提出并实行持久战略,同时将游击战争也提到战略的高度。解放战争时期,毛泽东通过战争形势的发展和敌我力量对比的分析,采取了直接从战略防御到战略进攻的独特方式,缩短了解放战争的进程。新中国成立后,在国防建设问题上,基于对战争与和平的准确把握,毛泽东根据国内和国际形势的发展变化,及时调整国防建设指导思想,分别提出了“新的世界大战是能够制止的”、“存在着战争可以避免和不可以避免这样两种可能性” 和“立足于早打、大打、打核战争”的指导思想。另外,在不同的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统一战线和土地革命政策都采取了灵活机动的策略,最大限度的团结和发动各个
阶级的力量反对敌人,有力的保证了革命的胜利。
其次,实事求是思想贯穿于战争、战役和战斗之中。在土地革命时期,在敌我力量对比十分悬殊的情况下,面对国民党军队围追堵截,毛泽东等领导的中央红军灵活的采用避敌主力、诱敌深入和集中优势兵力、先打弱敌、各个歼灭的积极防御的作战方针,粉碎了国民党反动派的多次“进剿”和四次“围剿”的胜利,使革命队伍不断壮大,作战形式也由游击战向运动战转变。在抗日战争时期,毛泽东在客观分析研究战争每一要素的基础上,提出并形成了持久战略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联合国民党发动一切力量进行抗日,同时将作战形式由运动战又转成游击战,并将游击战提到战略的高度。在抗日战争胜利后国民党撕毁协议,国共矛盾激化,内战又全面爆发,面对国民党反动派的猖狂进攻和敌强我弱的严峻形势,将作战形式由游击战又转回到以运动战为主,多种形式向配合,实行“以歼灭敌人有生力量为主而不是保守地方为主” 的诱敌深入战略方针,集中兵力各个歼灭敌人,同时提出了人民民主统一战线,先后粉碎了国民党军队的全面进攻和重点进攻,我军也很快转入战略进攻,开始了外线的进攻,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逐渐打破了敌人的全面防御后,采取“打前所未有的歼灭战” 的战略方针,通过三大战役的战略决战而取得了解放战争决定性胜利。对每一次战役和战斗,我党的军事将领都形成了战前分析敌我力量对比、察看地形和战后无论胜败总结的制度。同时党中央也为实地作战指挥的将领提供了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的空间,充分体现了实事求是的作风,如在辽沈战役中,1948年4月到10月,毛泽东与林彪在到底进攻长春和进攻锦州问题上发生分歧,期间双方各执电报达百余份,他们各持己见,各行己见,毛泽东有指示,有批评,有告诫,但绝无强迫命令他指示:“你们如果不同意这些指示,则望你们提出反驳”。最后经过反复权衡林彪才下了决心攻打锦州,奠定了辽沈战役的胜局。
第三,实事求是奠定了理论创新的哲学基础和思想基础。江泽民同志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一个政党永葆生机的源泉。”新的实践需要新的理论来指导,实事求是是对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路线的概括和总结,它内在地要求不断的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不断进行理论创新,不断探索真理、发展真理。如果不进行理论创新,我们就不能紧跟时代和形式发展的潮流,也就不可能沿着马克思主义指引的方向向前发展。实事求是在思想上首先表现为对待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科学态度。正是因为坚持实事求是,求真唯实的态度和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巨大勇气,我们党才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和建设实践紧密结合,才有了一次又一次的理论创新,才有了毛泽东军事思想、邓小平新时期军队建设思想和江泽民国防和军队建设思想。
(二)现实意义:
第一,实事求是是军队和国防建设必须坚持的基本原则。实事求是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的认识论和方法论,是新时期军队和国防建设必须要坚持和遵循的基本原则。我们军队和国防建设在制定战略方针和规划时,必须要坚持从时代和国际形势出发,从我国国情出发,从军队建设的自身实际出发,任何时候都不能违背这个原则。
第二,实事求是为抵制“左倾”和“右倾”思想路线提供了锐利的思想武器。我们党和军队在政治路线和军事路线上的几次“左倾”和“右倾”错误思想路线酿成了惨重的教训。从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到新中国的成立,中国革命经历了多次大起大落,建国前毛泽东在总结革命成败的经验时就指出“一切大的政治错误没有不是
离开辩证唯物论的”,他们之所以犯了“左倾”、“右倾”或者教条主义、经验主义的政治路线和军事路线的错误,主要是因为没有真正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对国情、军情的认识把握不清,将马克思列宁主义军事原理与中国革命的实践隔离开来,所以才给革命造成了巨大的损失,血的教训说明了任何时候都不能违背实事求是这一原则。党和军队建设的成功实践也同时表明,只有坚持实事求是,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坚持理论联系实际,我们才可以抵制军事思想中形形色色的错误观点和思潮的影响,才会避免犯左的或者右的错误,我们的革命和事业才会取得成功。
第三,实事求是为新时代军事变革和军事理论创新指明了方向。二战以后世界战争形势风云变换,特别是海湾战争和科索沃战争以后,军事变革成为世界各国军事发展的主旋律,自2003年以来各国的军事变革均呈现出加速发展的趋势。只有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才能正确的观察思考战争与和平、军事斗争与军事建设问题,才能制定一套科学的军事理论,才能不落后挨打。当前的国际军事变革的形势决定了我们新时期军队和国防建设工作努力的方向,我们必须适应高技术条件下的军队建设、军事变革、军事斗争的重大变革,积极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探索新规律。
第四,实事求是为继承和发扬部队优良传统树立了典范。我军在长期的建设和发展中形成了一整套的优良传统,集中体现了人民军队的根本性质,反映了我军政治工作的本质特点和规律,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长远的指导意义,但在这些传统却在逐渐地被忽视和冷落。其中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是由于受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官兵的思想观念发生巨大变化,而有些老的传统就显得相对过时了,部队思想工作的极度弱化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毛泽东、邓小平和江泽民对待马克思主义的历史不同阶段的发展理论上的科学态度给我们树立了典范,在对待部队优良传统必须也要坚持实事求是态度,即要坚持继承优良传统与改革创新相统一,强化精神支柱与运用物质利益相统一,要以纪治军与依法治军相统一。
参考书目:
1、毛泽东选集
2、毛泽东文选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4、列宁选集
5、邓小平选集
6、毛泽东传
7、毛泽东军事思想教程
8、毛泽东军事文集
9、中国人民解放军战史简编
10、毛泽东哲学批注集
11、毛泽东著作选读
12、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100例
13、毛泽东军事思想原理
14、毛泽东著作选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