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社会学结业小论文

时间:2019-05-14 20:30:1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政治社会学结业小论文》,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政治社会学结业小论文》。

第一篇:政治社会学结业小论文

政治社会学结业小论文 有关政治参与

政治参与是一种近代的政治概念,是政治文明进程的一个重要变量。政治参与,亦称参与政治,顾名思义就是一定的政治主体从事政治的活动。政治参与的一般意义就是普通的公民通过一定的方式去直接或间接地影响政府的决定与政府活动相关的公共政治生活的政治行为。公民直接或间接地以各种方式对与其利益相关的政治活动施加影响的活动,其目的是使自身的利益在公共政策中得到最大的满足。

在古希腊,雅典城邦内的所有政事都要全体成年男子的批准,这种直接民主制是最早的政治参与。

现代政治学者对政治参与的认识存在很多分歧。从过程的角度,政治参与被认为是“全国或地方、个人或集体支持或反对国家结构、权威和有关公意分配决策的行动“[。从功能的角度,政治参与被简单认为就是平民试图影响政府决策的行动。狭义上,认为政治参与只包括合法的参与方式;广义上,政治参与则还包括了诸如消极抵制、集体不服从、抗议、游行、暴动、恐怖活动、暗杀以及革命等所有能够影响政府的行为。

研究表明,社会经济地位高的人往往要比处于社会底层的人在政治上更为积极。这主要是因为社会经济地位高的人能够掌握更多的政治资源和影响力,同时也有更多的利益需要维护,也有更多的可能参与各种政治组织。

在现代民主体制中,公民是政治的积极参与者,相信通过政治参与能够对政府施加影响。参加选举投票是公民最基本、最普遍的政治参与活动。通过选举,公民表达自己的政治意,公共政策得到民意的支持,政府从而获得合法性。此外通过选举,公民以选票对政府的工作做出评判。通过参加政党和社团等方式进行政治结社的活动,可以提高公民自身的的政治表达的有效性。公民有时也参与政策的制定和对公职人员的罢免活动。公民还通过公民不服从的方式以良心自由的原则进行非暴力的公共行为。此外公民的政治参与还包括随机的参加游行示威、政治集会,以及为个人或小团体利益与政府官员的个人接触。

政党是政治参与扩大化的产物,反过来它又促进了政治参与。在大多数民主国家实行的是竞争性的政党制度,选民通过对政党候选人的选择,可以对政府行为实现一定程度的控制。

利益集团与政党不同,其目的是通过影响政府决策来达到自己的政治诉求。一般通过政治捐款,参加选举,院外游说等方式来达到目的。

而非政府组织又与利益集团不同,非政府组织从事社会公共利益,政治参与的手段主要是通过影响社会舆论向政府施压。

政治参与的途径有两种。一种是制度化的参与,另一种是非制度化的参与。制度化的参与,政治参与程度与政治制度化程度较高的社会,其现代化进程会保持一个良性的发展;反之则容易引起社会动荡。

政治参与程度与政治制度化程度较高的社会,民众的政治参与有一套比较稳定的制度在社会各阶层间起着缓冲的作用。在现代,选举是政治参与中制度化程度高,公民控制政府最为有效的工具。

与制度化的政治参与不同,非制度化的政治参与带有相当程度的随机性和不可预见性。在现代政治中,公民与公职人员的个人接触以及关系网是一种重要的非制度化参与。但是这种利益表达方式受到经济地位的影响很大。此外,游行示威、抗议、骚乱等群体性事件也是一种非制度化的参与方式。

在西方,一般认为政治参与的主要形式为:

①投票。能够产生集合性效果,从而影响政府。但投票形式受到定期举行的时间限制,选票又无法充分、具体地表达公民的特殊意愿。这种形式缺乏主动性。②竞选。也能形成集合性效果,并能较具体地表达公民的偏好,具有较多的主动性。

③公民自发行为。即个人同政府和政府官员的接触行为,例如写信、访问等。这种参与形式的时间和内容通常由参与者决定,其内容一般与个人利益有关,参与者可充分地表达自己的意愿。

④组织政党、社团或利益集团等。这类活动能产生集合性效果,往往比自发行为对政治的影响更大。

西方政治学者认为,政治参与形式与公民的3种政治取向有关: ①关注并热衷于政治和公共事务; ②高度的党派认同感;

③希望对自己生活于其中的社团的共同利益作出贡献的信念。

一般认为,第一种取向同投票、竞选和地方性参与这类有广泛集合性效果的参与形式有关;第二种取向亦然,但具有更大的主动性;第三种取向也同引起集合性效果的参与形式有关,但主要表现在地方性的活动中。

美国政治学者G.A.阿尔蒙德认为,公民的自发行为虽然也作为一种参与形式影响政治过程,但不一定由政治取向引起。

大量的研究表明,社会经济地位(如职业地位、受教育水平、家庭收入等)与政治参与之间有着紧密的关联。社会经济地位高的人,往往比那些处于社会底层的人们在政治上表现更积极。如何解释人们社会属性与政治参与之间的这种关联性?西方学者分别从不同的角度给出了各种各样的答案。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社会经济地位高的人往往能够掌握更多的政治资源,如竞选捐款、政治信息、政治知识和技能等等。

(2)由于在现有体制中有着更多的利益需要维护,从而刺激了这一阶层的人们对政治更强烈的兴趣,这使得他们的政治功效意识比其他任何阶层都要强。

(3)政治组织是现代政治活动的基本形式,政党、利益集团、志愿者协会等是动员公民进入政治系统、实现利益表达的有效手段。对于在社会经济方面占据优势地位的阶层和个人来说,他们有更多的可能参与这些组织。

(4)而对于那些处于社会底层的人们来说,由于缺乏社会经济地位较高的人们诸多优越条件,他们对自己在政治系统中的影响力没有足够的信心,其政治功效意识也相当低,这就使他们经常对政治问题和政治活动态度冷淡,漠不关心。

政治参与的不平等性从根本上说是阶级权力向国家领域转化的结果。按照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的观点,在阶级社会中,只有那些占据特殊经济地位、掌握足够政治资源并具有根本性利益指向的政治主体,才能够成功地以国家或政府的名义行使其权力。政治权力的分配是以财产的分配状况为基础的。如果说一个社会公民的政治参与状况意味着政治权力在社会各阶级之间的分配状况的话,那么政治权力正是一个阶级经济上的统治地位在政治领域内的反映。

在不同的国家,不同的社会和不同的时代,公民政治参与的程度是不同的。西方政治学者认为,影响政治参与的主要因素有:

①社会环境。包括教育、职业、收入、年龄、性别、种族、宗教、社会的流动性及居住条件。一般认为,政治参与率较高的是以下几种人:受教育程度较高、收入较高的中年男性;定居者和都市居民;种族、宗教及自愿组成的团体的主要成员。

②心理因素。包括对权力、功名和地位的需求及社会政治责任感等。这些受家庭、同事及社会政治文化的影响,并同个人的性格特点有密切联系。美国学者所作的抽样调查表明,个性刻板、神经衰弱、狂躁的人参与意识较低;缺乏自信心、情绪悲观的人表现出较高的政治冷漠。

③政治系统。西方政治学者认为,公民政治参与的程度,在一定意义上取决于现实的政治系统是否提供了充分、有效、平等的参与形式和途径。政治系统的民主化程度越高,为公民提供的参与形式和途径就越多。

马克思主义政治学者认为,公民实际参与政治的程度与一个国家的社会制度的性质有密切的关系。尽管一些资本主义国家经过几百年的发展,形成了比较完备的民主体制和运行机制,实质上资本主义国家的政治权力仅是资产阶级享有的,而工人阶级和广大群众政治参与的程度是很有限的。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使人民群众成为国家的主人,劳动人民真正参与政治和管理国家,享有广泛的政治权利。在中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以及民主选举、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等制度都为人民群众参与政治、实现自己的政治权利提供了各种保障和途径。随着社会主义制度的不断发展和完善,人民群众政治参与的水平将越来越高。

现代民主理论认为,政治参与是公民沟通政治意愿、制约政府行为,从而实现公民政治权利的重要手段。而政治参与的有效性及其规模、程度也成为学者们判断一种政体是否民主的重要指标。随着现代国家在社会生活中的影响不断增强,民众通过政治参与表达自己的政治意愿,使直接或间接影响自身利益的政府政策更多的以民意为基础,日益成为一个政治系统稳定运行的重要保证。

在现代政治系统中,政治参与的功能和意义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对作为政治参与主体的公民来说,政治参与发挥着重要的政治学习功能。如果说现代民主政治是一种公民政治,那么培养具有独立的理性判断能力的权利和义务主体、具有民主意识的公民则是建立现代民主政治的基本前提。通过政治参与,公民可以“学习如何发挥自己的政治作用,变得关心政治,增强对政治的信赖感,并感到自己是社会的一员,正在发挥着正确的政治作用,从而得到一种满足感”。而且,在政治参与过程中,民众可以逐步养成宽容和妥协精神,后者正是现代民主制度赖以建立的政治文化基础。

其次,政治参与是合法性的重要途径。所谓合法性,就是一个政治系统内成员对系统的心理认同和群体忠诚。它是政治系统赖以存续并维持长久生命力的基石。政治系统可以通过各种政治参与渠道吸收各种社会利益诉求、民众意愿,然后做出政治选择,从而使政策输出以民意为基础。一个参与渠道畅通、能够以系统内大多数民众的利益和意愿为依归的政治系统必然增强民众对该系统的信任感和归属感,其统治能力也会得到增强。而对一个长期压制公民参政要求的政治系统来说,其政府政策必然无法反映民众意愿,因此该系统的合法性也会遭到削弱。

最后,政治参与是在国家与社会之间杠杆。现代政治社会学研究表明,国家权力有着不断扩张的强大惯性,如果缺乏足够的制约手段,最终将会吞噬整个社会机体内部的自组织系统和自治能力。对国家权力的制约不仅要求在体制内以权力制约权力,而且要以社会权力对国家权力构成外在的平衡力量,而“民主的政治参与可以在国家和社会之间稳妥的矫正政府的行动与公民的意愿和选择之间的矛盾”。

现代民主政治的核心问题是:公民如何能够控制政府的行为?通过充分而有效的政治参与实现民众对政府的有效控制不仅是现代民主应有之义,而且是在国家与社会之间建立权力平衡机制的关键所在。

马克思就曾对公民的选举权在制约国家权力方面的重要意义给予过高度评价,他说“选举是市民社会对政治国家的直接的、不是单纯想象的而是实际存在的关系。因为显而易见:选举构成了真正市民社会最重要的政治利益。由于有了无限制的选举权和被选举权,市民社会才上升到最为自己真正的、普遍的、本质的存在的政治存在”。

第二篇:政治社会学

政治社會學

任課教師:吳玉山 98學II學期

Spring 2010

政治社會學旨在探討社會各部門對政治過程的影響。在本課程中,將透過各種具有代表性的理論來介紹五種主要的研究途徑:經濟決定論,族群理論、文化及意識型態決定論、國際環境決定論,與國家自主理論。這五種理論對於解釋民主政權、右翼威權主義政權,以及左翼社會主義政權都各有特色,我們在介紹各家理論的時候會分別加以討論。本課程的目的在介紹各家學說及各種研究途徑,俾學生能了解此一學術領域的概況,並熟悉主要的研究工具。本學期共上課15星期,30堂課。除課程介紹外共分五大部分,分別介紹經濟、族群、文化,國際環境,及國家自主等五大途徑。學生頇參加期末考試,考核成績時並計入課堂表現。

課程安排:

第一週(2/24):課程介紹與政治社會學的五種主要途徑

內容:

政治社會學是以社會環境為自變項,以政治過程為應變項,探索政治現象變動根源的學科。在政治社會學當中,有哪些種主要的途徑?

討論:

1.什麼是「政治」?

2.政治社會學是用什麼方法研究政治現象?

3.除了政治社會學的方法之外,還有什麼其他的研究政治現象的方法?這些方法的優點和缺點在哪裡?

第二週(3/3)及第三週(3/10):右派科技決定論-原型與現代化理論

內容:

政治社會學當中的傳統典範是科技經濟決定論。它的原型出現在Adam Smith和Herbert Spencer等人的著作當中。這個學術傳統後來逐漸演化成右派和左派的科技經濟決定論,前者肯定資本主義的發展,後者則斷言資本主義的毀滅,但兩者都是以科技和經濟的發展作為社會和政治變動的根源。在二十世紀後半葉,右派的科技經濟決定論在美國形成了盛極一時的現代化理論(modernization theory)。這個理論主張經濟的富裕必然帶來政治的民主。科技決定論除了解釋西方式民主和社會主義兩種政治體制之外,也被用來解釋右翼威權主義。最顯著的例子便是Guillermo O’Donnell用官僚威權主義(Bureaucratic Authoritarianism)的概念來解釋拉丁美洲從1960年代到1980年代軍人政權取代民主政權的過程。

政治社會學課程大綱 1 閱讀:

Adam Smith, The Wealth of Nations(New York: Penguin Books, 1983), introduction, pp.11-82.Morton R.Davies and Vaughan A.Lewis, Models of Political Analysis(London: Pall Mall Press, 1971), pp.31-58.[G.A.Almond and David Easton] 本書有中譯本,《現代政治系統的模型理論》,譯者為孟樊及郭淑敏,遠流,1992.Seymour M.Lipset, Political Man: The Social Bases of Politics(Baltimore: The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 1981), pp.45-63.討論:

1.Smith是怎麼樣把政治現象和維生模式與社會分工聯繫在一起的?為什麼他認為科技的進步會帶來自由?

2.Spencer把社會和有機體相類比是合適的嗎?

3.Almond和Easton等人為戰後美國的政治科學奠基,他們的理論對於政治發展是不是有一些特定的假設?

4.Lipset等人認為經濟發展是遏制共產主義最好的方法,這個看法成為美國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對外政策的重大基礎。這個理論的基礎在哪裡?

5.官僚威權主義的學說讓經濟發展可以和威權主義聯繫在一起,這是代表民主只是特定的經濟發展階段的產物、威權主義有可能再現嗎?

6.美國及其西方盟友試圖在阿富汗建立民主體制,這是不是違反了現代化理論的基本假設?美國在阿富汗所遭遇的問題,是不是顯現了現代化理論的效用?

第四週(3/17)及第五週(3/24):左派科技決定論-馬克斯主義

內容:

左派的科技經濟決定論是對現代資本主義的反動,但是卻採用了資本主義認為生產力是推動社會進步的推論方式。這個學派集大成的人物便是馬克思(Karl Marx)。馬克思主義粗略地來分有兩種:青年的馬克思主義和成熟的馬克思主義。前者後來成為西方馬克思主義的濫觴;後者則指導了第二國際的思想,並成為日後共黨國家的官方意識形態。此處的左派科技決定論是以成熟的馬克思主義為主,並且強調馬克思在「《政治經濟學批判》序言」當中的歷史唯物主義。

閱讀:

馬克思和恩格斯,〈共產黨宣言〉,《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頁250-286。馬克思,「《政治經濟學批判》序言」,《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二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年),頁81-85.。

討論:

1.比較「異化」(alienation)和「剝削」(exploitation)的概念。

2.Smith和Marx的理論相同和相異處何在?對他們兩個人而言,生產力的進步對社會和政治制度會帶來什麼影響?

3.馬克思主義當中價值體系的基礎在哪裡?

政治社會學課程大綱 2 4.歷史唯物論的預言為什麼沒有成真?這一點對馬克思主義在知識上和政治上的影響有多大?

5.馬克思的唯物論可不可以幫助我們理解現代資本主義國家的政治現象?這個理論對於臺灣當前的政治環境有沒有任何解說力?

6.在21世紀,馬克思主義已經完全失去了它的分析效用與激動人心的能力了嗎?在2008年底金融海嘯席捲全球之後,各國的左派重新站起來批判資本主義,而馬克思的《資本論》也在德、日等許多國家大賣,這是否表示馬克思所代表的左派思潮隨時都可能因為資本主義的失誤與週期性的危機而獲得生機?

第六週(3/31)、第八週(4/14),與第九週(4/21):民族主義的緣起、過程,與影響(第七週4/7放溫書假)

內容:

觀察一個社會的構成,除了分工結構之外,族群是一個重要的構成要素。歷來對於族群和相連繫的概念,例如民族與國族,有各種不同的定義與理論,有些強調基因與體質、有些強調文化、有些強調社會價值的分配、有些強調過程因素,有些則強調微觀的理性抉擇。族群構成對於政治的影響明顯可見,特別是在冷戰結束之後,衝突的族群與認同成為世界上各個地區騷亂的根源。它衝擊著新興的民主政體、創造出分離主義,並帶來緊張的國際關係。族群無法化約成物質和經濟的範疇,因此必頇對它做獨立的研究。冷戰結束後族群問題顯然越演越烈,因此對族群問題的研究也更為迫切。

閱讀:

Diagram: The Process of Nationalist Movement

Ernest Gellner, Nations and Nationalism(Ithaca: Cornell University Press, 1983), pp.1-7.Anthony Smith, Theories of Nationalism(New York: Holmes & Meier Publishers, 1983), pp.ix-xxxvi.江宜樺,《自由主義、民族主義與國家認同》(台北:揚智,民國87年),第二章。Frans de Waal著,陳信宏譯,《猿形畢露:從猩猩看人類的權力、暴力、愛與性》(台北:麥田,民國96年),第三章,頁159-207。Jared Diamond著,《第三種猩猩:人類的身世與未來》(台北:時報,民國89年),第十六章,頁328-362。

Russell Hardin, “Self-interest, Group Identity,” in Albert Breton, et al.eds., Nationalism and Rationality(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5), pp.14-42.吳玉山,「書評: Nationalism and Rationality」,《理論與政策》,第11卷,第2期(民國86年春季號),頁173-176。

Donald L.Horowitz, “Self-Determination: Politics, Philosophy, and Law,” in Margaret Moore, ed., National Self-Determination and Succession(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3), pp.181-214.David Laitin, Identity in Formation: The Russian-Speaking Populations in the Near Abroad(Ithaca: Cornell University Press, 1998), pp.11-35.討論:

1.族群意識和民族主義是如何產生的?

2.人類的族群性是根源於靈長類動物的通性嗎?這是基因決定的嗎? 3.在民族主義興起的過程當中,理性計算是否扮演任何角色?

政治社會學課程大綱 3 4.民族主義有可能和自由主義相融合嗎?

5.民族主義的興起對於新興民主政體會帶來怎樣的影響?

6.我們應該如何看待民族自決?是不是任何一個族群團體都自然會要求脫離更廣泛的國家組織、又自然會壓抑較低層級的政治認同?

7.在台灣有族群問題嗎?用族群來理解台灣的認同歧異是合適的嗎? 第十週(4/28):文化及意識型態決定論之一-涂爾幹與韋伯

內容:

文化及意識形態決定論是歐洲大陸的傳統。這一派的理論家對於科技和經濟的進步所帶來的影響抱持比較悲觀的態度。這是因為歐陸的工業革命是在壓力之下快速展開的,因此社會所承受的痛苦一般而言比英國來得大。諸如社會學的鼻祖孔德(Auguste Comte)和實證社會學的大師涂爾幹(Emile Durkheim)都認為快速的社會變動有可能帶來社會解組。韋伯(Max Weber)雖然被視為是自由主義的思想家,但是他對於快速的現代化仍有所疑懼。歐陸的學者又比盎格魯-薩克森的學者著重文化的因素,韋伯的《新教倫理和資本主義精神》便是其中的經典之作。在這裡可以檢視出德意志唯心論的傳統。

閱讀:

David Landes, “Culture Makes Almost All the Difference,” in Lawrence E.Harrison and Samuel P.Huntington, eds., Culture Matters: How Values Shape Human Progress(New York: Basic Books, 2000), pp.2-13.Anthony Giddens, Capitalism and Modern Social Theory(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71), pp.119-132.E.C.Cuff, W.W.Sharrock, and D.W.Francis著,林秀麗、林庭瑤與洪惠芬譯,《特新社會學理論的觀點》(臺北:韋伯文化,2008),第三章「韋伯」與第四章「涂爾幹」,頁40-90。

討論:

1.涂爾幹由早期的樂觀主義轉變到晚期的悲觀主義是由於他體認到什麼現象?

2.如何用機械的聚合(mechanical solidarity)和有機的聚合(organic solidarity)來解釋社會的穩定?

3.韋伯的詮釋社會學有何獨特之處?

4.韋伯對於社會行為的分類對於吾人了解社會現象有何意義?

5.韋伯對於權威的分類能不能夠幫助我們了解臺灣和中國大陸在戰後的政治經驗? 6.你可以找到現實生活周遭的加利斯瑪嗎?

第十一週(5/5):文化及意識型態決定論之二:西方馬克思主義與新馬法蘭克福學派

內容:

雖然馬克思是唯物主義者,在馬克思主義的陣營當中也有強調文化因素的,那便是西方馬克思主義者,而以法蘭克福學派(Frankfurt School)為代表。法蘭克福學派的思想特徵是批判理論(critical theory),此一理論認為資本主義的穩定是基於統治階級對於文化的壟斷,他們反對傳統理論把社會當成自然現象來研究,認為這樣做就是順從現存秩序,等於是用智力勞動來維護資本主義。批判理論認為人是歷史的主體,可以改變社會。知識不是對於外在客觀世界的理解,而是主客體辯證互動過程的一個環節。這樣的批判理論後來又進入了國際關係的領域,形成了社會建構論的重要基礎。

政治社會學課程大綱 4

閱讀: 李英明,《晚期馬克思主義》(臺北:揚智文化,1993),頁17-43。洪鐮德,《西方馬克思主義》(臺北:揚智文化,2004),第一章,頁1-34與第九章,頁361-384。

E.C.Cuff, W.W.Sharrock, and D.W.Francis著,林秀麗、林庭瑤與洪惠芬譯,《特新社會學理論的觀點》(臺北:韋伯文化,2008),第八章「西方馬克思主義」,頁201-222。

討論:

1.法蘭克福學派在德國興起的時代背景是什麼?為什麼新左派在1960年代末期大行其道?

2.成熟的馬克思主義強調唯物論,為什麼西方馬克思主義轉過頭來強調文化的因素?

3.批判理論對於資本主義的批評適不適用於今日的臺灣?

4.社會現象可以完全客觀地來理解嗎?在觀察社會現象的時候,是不是必頇加上除了科學以外的其他視角與眼光?

第十二週(5/12):文化及意識型態決定論之三:歷史的終結vs.文明衝突論

內容:

從1980年代末開始,世界上發生了兩個影響極其重大的事件,一個是蘇聯集團的崩解帶來了冷戰的結束,一個是九一一事件和反恐戰爭牽動全球。前者使得自由派的學者福山(Francis Fukuyama)大膽說出歷史已經找到了最適合人類的制度,而自由民主便是「人類意識型態演化的終點」;後者則使得杭廷頓(Samuel P.Huntington)的文明衝突論一時之間成為顯學。和福山大相逕庭,杭廷頓在冷戰結束後便大膽預言,在後冷戰時期宗教和文明的歧異會是人類衝突的最主要根源。由於九一一事件被判斷為是伊斯蘭激進份子反西方的作為,因此杭廷頓在1993年的理論被認為具有很強的解釋力。從2005年年底開始持續延燒的穆罕默德先知漫畫事件更是突出了西方和回教世界的價值衝突。不論是「歷史的終結」或是「文明的衝突」都著重在理念的影響力,並且把世界的發展繫於一套理念的勝利或是多套理念的衝突,因此屬於文化與意識型態決定論。

閱讀:

Francis Fukuyama, The End of History and the Last Man(New York: The Free Press, 1992), pp.xi-xxiii, 39-51.Samuel P.Huntington, “No Exit: The Errors of Endism,” in America and the World(New York: Council on Foreign Relations, 2002), pp.29-42.Samuel P.Huntington, “The Clash of Civilizations?” in America and the World(New York: Council on Foreign Relations, 2002), pp.43-70.先知漫畫舉隅:侮蔑可以作為自由嗎?文明衝突的一例

討論:

1.自由民主制度確實是人類歷史的最後歸趨嗎?

2.九一一是否能夠代表一般性的文明衝突?還是一個特例?

3.和西方文明衝突的是伊斯蘭文明,還是少數特定的伊斯蘭教派? 4.美國對於九一一的反應是否合於文明衝突的定義?

政治社會學課程大綱 5 5.是福山對呢,還是杭廷頓對?

6.從先知漫畫事件看起來,應該是言論自由為先,還是尊重他人的宗教為先?

7.在評斷文明衝突的事情上,是不是不可能產生共通的標準?價值是不是內於特定文明、因而是完全相對的?

第十三週(5/19):國際環境決定論之一-國際政治經濟競爭

內容:

不論是科技決定論、民族主義論,或是文化意識形態決定論都是以本國的社會環境當作政治現象的決定因素。這種看法在討論現代化先行者的歐美國家時容或有一定意義,但是當討論非西方國家的政治發展之時,就明顯地看出輕忽國外因素的缺點。國際環境透過挑戰(challenge)、依賴(dependence)、和示範(demonstration)三種機制來影響一國內部的政治過程。就挑戰而言,葛申克朗(Alexander Gerschenkron)在《從歷史的眼光看經濟落後》一書當中,提出一國的政治制度決定於其經濟發展的程度和動員資本的難易,經濟上愈落後的國家愈需要專政體制,蓋非如此無法快速累積資本,以與先進國家從事國際競爭。國際環境在此便是透過競爭機制來影響一國的內部政治過程。挑戰的結果也可能造成革命,如史考茨柏(Theda Skocpol)所言。由挑戰的機制所造成的國內政治形態常是著重發展和威權的。

閱讀:

Andrew C.Janos, Politics and Paradigms: Changing Theories of Change in Social Science(Stanford: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1986), pp.65-95.Alexander Gerschenkron, Economic Backwardness in Historical Perspective(Cambridge, Mass.: The Belkap Press of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62), pp.5-30.Theda Skocpol, “France, Russia, China: A Structural Analysis of Social Revolutions,” in Theda Skocpol, Social Revolutions in the Modern World(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4), 133-166.討論:

1.所謂「單線演化論」的缺點在哪裡?

2.葛申克朗對於十九至二十世紀歐洲國家的政治社會制度發展的看法能不能適用於二十世紀末的非西方世界?比較臺灣和中國大陸的制度差距,以及南韓與北韓的制度差距。葛申克朗的理論對此如何解釋?

3.史考茨柏(Theda Skocpol)如何用國際因素來解釋社會革命?她對於中國革命的描述是否正確?

第十四週(5/26):國際環境決定論之二:世界體系理論及依賴理論

內容:

「依賴」是國際環境當中影響一國內部政治過程的第二個機制。依賴理論(dependency theory)的產生,一方面反映了傳統途徑輕忽國際因素的理論缺陷,使其對於世界上若干地理區域(尤其是拉丁美洲)長久以來無法發展的現象難以解釋,一方面和1960年代西政治社會學課程大綱 6 方社會的文化反思息息相關,蓋其對於當時居於主流地位的現代化理論提出強烈的批判。當時學術界受到此一衝擊影響甚巨,因此有學者視之為典範轉移。依賴理論約略可以分為兩種:一為絕對論,例如法蘭克(Andre Gunder Frank),認為依賴完全不能帶來發展;另一種為相對論,例如卡多索(Fernando Henrique Cardoso),認為依賴會帶來「依賴性的發展」。這兩種理論都認為一國內部的政治發展受到對外依賴關係的制約。由依賴的機制所型塑的國內政治現象是從屬的、剝削和被剝削的。

閱讀:

Immanuel Wallerstein, “The Rise and Future Demise of the World Capitalist System,” in Frank J.Lechner and John Boli, ed., The Globalization Reader(Malden, Mass.: Blackwell, 2000), pp.57-63.Theda Skocpol, “Wallerstein’s World Capitalist System: A Theoretical and Historical Critique,” in Theda Skocpol, Social Revolutions in the Modern World(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4), pp.55-71.James A.Caporaso, “Dependency Theory: Continuities and Discontinuities in Development Studies,” 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 vol.30, no.4(Autumn 1980), pp.605-628.討論:

1.依賴理論的出現真的帶來了典範轉移嗎?

2.從依賴理論於1960年代末在西方的興起可以帶給我們什麼知識社會學上的省思? 3.為什麼依賴理論比較能夠解釋拉丁美洲的發展狀況,但是似乎對於東亞的發展模式比較不能適用?

4.依賴理論如何理解臺灣出口導向的成長模式,和中國大陸的外向型經濟與高成長? 5.李奧納多狄卡皮歐(Leonardo Dicaprio)所主演的電影「血鑽石」(Blood Diamond, 2006)中所描述的悲慘情景,是否可以用依賴的理論來加以理解?

第十五週(6/2):國家自主論之一-極權與後極權主義理論

內容:

依賴理論在1970年代盛極一時,但是到了1980年代,學術界開始強調國家自主理論,和傳統的多元主義與馬克思主義的國家論分庭抗禮。在過去國家被當成是社會力量角逐的場所,但是國家自主論在工業先進國家和開發中國家都發現國家擁有自己的目標,並且透過強制力和行政組織的資源來加以實現。這個學術途徑的興起和史考茨柏等人在1980年代初所倡議的「召回國家」運動息息相關。在國家自主理論當中,極權主義(totalitarianism)和發展國家(developmental state)是兩個最顯著的例子。極權主義最初是指稱兩種國家類型:共黨專政體制和法西斯國家。根據布里辛斯基(Zbigniew Brzezinski)等人的看法,極權主義國家都具有以下的特徵:至高無上的領袖,主導一切的意識型態,作為控制樞紐的黨,恐怖統治,以及對武力,信息,和經濟的全盤壟斷。由於法西斯國家的迅速覆亡,極權主義便成為共產政權的代稱。雖然在史達林(在中國大陸是毛澤東)死後,極權體制發生了一些鬆動,但是這種政治體制對於社會的控制力無疑是最高的。

閱讀:

Carl J.Friedrich and Zbigniew K.Brzezinski, Totalitarian Dictatorship and Autocracy(New 政治社會學課程大綱 7 York: Praeger, 1963), pp.3-13.Seweryn Bialer, Stalin’s Successors: Leadership, Stability and Change in the Soviet Union(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9), pp.47-61.Zhelyu Zhelev著,錢佳緯譯,《法西斯主義》(臺北:台灣民主基金會,2007),第二章「法西斯極權國家的特性」,頁141-173。

討論:

1.極權主義是如何產生的?

2.極權主義對於描繪共產黨一黨專政的國家是一個有效的概念嗎?今天的中國大陸能否稱為極權主義?

3.恐怖統治是不是極權主義的一個必要成份?

4.後極權主義的威權主義和一般的威權主義有什麼不同?

第十六週(6/9)國家自主論之二-發展國家

內容:

發展國家(developmental state)是用來描述以促進經濟成長為首務的東亞威權體制。這個概念最初是由詹隼鳥(Chalmers Johnson)以戰後日本經濟奇蹟為基礎發展出來,後來類推適用到臺灣和南韓。這個模式強調威權體制、官僚主治、產業政策和所得的帄均分配。在1980年代中國大陸的經濟快速發展,也伴隨著「新權威主義」的理論產生,同樣是借重臺灣、南韓等的經驗,主張威權體制配合著資本主義的發展,會是促進經濟成長最適當的政經制度。發展國家無疑是國家自主理論的一個明顯的例證。但是晚近經濟學者如Paul Krugman等認為一些發展國家的經濟成長不是由於制度正確,而是由於有便宜的生產因素,因而斷言發展國家的高經濟成長不會持久。此種論斷形成了對於發展國家有助於經濟高速成長理論的嚴重挑戰。東亞經濟危機更對於發展國家提出了嚴重的挑戰,可是另一方面,中國大陸經濟的快速崛起似乎又驗證了發展國家對於促進經濟發展的有效性。

閱讀:

Meredith Woo-Cumings, “Introduction: Chalmers Johnson and the Politics of Nationalism and Development,” in Meredith Woo-Cumings, ed., The Developmental State(Ithaca: Cornell University Press, 1999), pp.1-31.Chalmers Johnson, “The Developmental State: Odyssey of a Concept,” in Meredith Woo-Cumings, ed., The Developmental State(Ithaca: Cornell University Press, 1999), pp.32-60.Paul Krugman, “The Myth of Asia's Miracle,” Foreign Affairs, vol.73, no.6(November/December 1994), p.62-78.討論:

1.發展國家的產生有沒有特殊的歷史背景?其他的開發中國家有沒有仿效的可能? 2.經濟發展與民主必然是相對的嗎?

3.中國大陸和日本與東亞四小龍是屬於同一類的國家嗎?中國大陸符合發展國家的要件嗎?他有可能是一種「後極權資本主義發展國家」嗎?

政治社會學課程大綱 8 4.威權主義下的經濟發展會對政治帶來什麼影響?此種經濟發展會不會限於因素驅動的外延式成長,在生產因素充分就業後就無以為繼?1997年的東亞金融危機是不是顯示了發展國家的缺陷?

5.2008年年底所出現的金融風暴從國際資本主義核心的美國和歐洲爆發,接著席捲全世界。展現相當國家干預特色的新興市場經濟在此一危機中表現不同,有較有肆應能力者(如中國大陸),也有受創較重者(如俄羅斯)。這樣的態勢對於發展國家的理論代表什麼意義?在「發展國家vs.新古典經濟學」的對抗中又代表什麼意義?

第十七週(6/16):端午節

第十八週(6/23):期末考試

政治社會學課程大綱 9

第三篇:政治社会学教学计划

政治社会学教学计划

重点研讨题

1、政治社会学与政治学、社会学的关系

2、政治社会学方法与政治学、社会学方法比较

3、政治权力与政治权威

4、社会分层与政治分层

5、公民权利与社会政治组织

6、政治文化、政治认同与政治合法性

7、政治社会化、民主化与政治参与及政治稳定

8、政治文明与政治发展及政治变革

研讨程序

1、课前:(1)课前一周查阅参考文献,撰写备讲稿;(2)课前一天检查备讲提纲、参考文献目录及提要。

2、课堂:(1)试讲、问答;(2)讨论、评议。

3、课后:(1)总结心得体会;(2)撰写课堂研讨论文;(2千字)(3)撰写期未论文。(1万字)

参考教材

1、孔德元等:《政治社会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年7月。

2、梁丽萍:《政治社会学》,中央编译出版社,2009年9月。

3、毛寿龙:《政治社会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1月。

4、[英]基思·福克斯:《政治社会学》,华夏出版社,2008年4月。

5、[美]安东尼·奥罗姆:《政治社会学——主体政治的社会剖析》,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年3月。

6、[法]莫里斯·迪韦尔热:《政治社会学——政治学要素》,华夏出版社,1987年10月。

说明

1、每个题目的课堂研讨时间为4学时(试讲和问答2学时,讨论、评议2学时)。

2、平时成绩由备讲稿(提纲、参考文献提要)、课堂研讨论文和期未论文组成:

(1)每人按教学计划进度准备各专题讲稿,每次课前一天交课程秘书检查评阅,合格者每次记4—7分,总计不超过40分。(须于当天上课前统一交任课老师审核)

(2)课堂研讨论文须联系课堂讨论撰写,并于下次课前一天交课程秘书检查评阅,合格者每次记6—9,总计不超过60分。(须于当天上课前统一交任课老师审核)

(3)期末论文选题可在重点研讨题范围内自拟,开课第三周课前统一提交并讨论商定,课程结束前一周定稿提交。论文公开发表者,可评为优等。(95——99分)

3、课堂教学由课程秘书主持;试讲人和评议人以当堂抽签方式决定。(由课程秘书负责)

第四篇:政治社会学推荐书目

政治社会学推荐书目

1、韦伯《经济与社会》

2、迈克尔曼《社会权利的来源》,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3、丹尼尔•朗《权利论》

4、莫尔《民主与专治的社会起源》,华夏出版社,19875、亨廷顿《变化中的政治秩序》

6、哈贝马斯《公共领域的结构与转型》

7、利普塞特《政治人:政治的社会基础》,《一致与冲突》(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

8、帕特南:《使民主运转起来》

9、林德布洛姆:《政治与市场——世界的政治制度》

10、黄仁宇《大历史不会萎缩》

11、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12、斯塔夫里五诺斯《全球通史》、《全球分裂》

13、布罗代尔《十五至十八世纪的物质文明:经济与资本主义》

14、沃勒斯坦《现代世界体系》

15、韦伯 著《宗教社会学》广西师大出版社

16、大卫•科兹《来自上层的革命》

17、鲁思.本尼迪克特《菊与刀》商务印书馆

18、孟德拉斯 著《农民的终结》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19卢梭《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

20、费孝通:乡土中国,江村经济

21、黄宗智:华北小农经济与社会变迁,长江三角洲的小农家庭与乡村发展

22、杜赞奇:文化、权力与国家

23、施坚雅:中国农村的市场和社会结构

24、弗里德曼:中国东南的宗族组织

25、斯科特:农民的道义经济学,弱者的武器

26、王铭铭:社区的历程,社会人类学与中国研究

27、苏力:法治及其本土资源,送法下乡

28、吴毅:村治变迁中的秩序与权威,小镇喧嚣

29、贺雪峰:新乡土中国,乡村治理的社会基础

30、罗兴佐:治水:国家介入与农民合作

31、朱晓阳:罪过与惩罚

32、阎云翔:私人生活的变革

33、温铁军:中国农村基本经济制度研究

34、曹锦清:黄河边的中国

35、张乐天:告别理想——人民公社制度研究

36、于建嵘:岳村政治

37、梁漱溟:中国文化要义

第五篇:党校结业论文

通过一个多月的党校学习,我对党、对党的事业又有了更多、更深的认识;也更坚定了自己加入中国共产党,为党的伟大事业去奋斗的信念.尽管我还不是一名党员,甚至离党员的标准还很远,但我想谈谈自己通过这一个多月的学习,对中国共产党、对共产主义事业的认识.以前,读过关于党的一些书,自以为懂得了共产主义;现在才逐渐明白,要进入共产主义思想的大门,成为一个合格的共产党员,并不那么简单.这不但要从理论上弄懂什么是共产主义,而且要坚信和实行,接受血与火的洗礼,经得住成功与失败、顺利与挫折等种种严峻的考验.对于这一点,革命老前辈、教育家徐特立曾经讲过一段意味深长的话.他说,参加共产党意味着无条件无保留地献身革命,而“不是为达到什么个人的目的,不是为个人地位、报酬和享乐.如果是胜利则来,困难则去,有利则来,不利则去,只能同享乐,不能共患难,这还叫什么革命者,更谈不到加入共产党.这种人离共产主义思想的大门远得很,说得确切些,他们连共产主义思想的大门都还没有看到哩.”徐老在这里,提出了进入共产主义思想大门的标准,就是看能否“无条件无保留地献身革命”.这一点,也正是党的十二大通过的新党章所要求的:“中国共产党党员必须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不惜牺牲个人的一切,为实现共产主义奋斗终身.”这一要求在十六大修改后的党章中仍然强调着.要达到这个要求,就不仅仅是组织上入党,更重要的是从思想上入党,也就是要加强思想意识的修养,牢固地树立起共产主义世界观.只有这样,才能对共产主义有坚定的信仰,信之弥坚,才能把党和人民的利益摆在高于一切的位置,不计较个人的地位和报酬,做到“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始终保持共产主义的坚定性和纯洁性.可以看到,有些人参加中国共产党不是无条件无保留的,而是有条件有保留的.他们不是革命第一,工作第一,他人第一,而是出风头第一,图清闲第一,为自己第一.他们加入党的组织不是图的实现共产主义,而是图的个人“实惠”,一旦感到个人无利可图就叹息共产主义“太渺茫”,动摇信念,停顿不前。更严重的是,有人装着共产党员的门面,干着损人利己、损公肥私、违反党纪国法的事情.这种人如果不用共产主义思想去战胜自己头脑里肮脏思想,不用共产主义思想塑造自己的心灵,是不可能跨入共产主义思想的大门的,相反,会走到同共产主义思想相违背的道路上去.近年来,人们谈的最多的是“反腐”问题.不能不看到,近些年来,走私贩私、贪污受贿、投机诈骗、盗窃国家和集体财产等严重犯罪活动,有了明显的增加,在少数地区、少数人员中还相当猖獗.从打击经济领域严重犯罪活动揭露的事实来看,许多重大案件都牵连到一些党员、干部甚至领导干部.他们有的公然同社会上不法分子相勾结,直接参与犯罪活动;有的在国家或集体的幌子下,干着挖社会主义墙角的勾当;有的支持、包庇犯罪分子,充当保护伞.因此,有些人开始怀疑中国共产党,怀疑共产主义事业.甚至有个别党员同志也有这种想法.他们所以把共产主义大目标看得很渺茫,一个重要原因是,他们观察分析问题的观点和方法有问题,眼睛总盯在社会阴暗面上.不错,在现实生活中,确实存在一些丑恶、污秽的东西.这没有什么奇怪.正因为如此,才更加需要我们共产党人保持共产主义的纯洁性,充分发挥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带领人民群众去战胜和清除这些丑恶的东西.另外,只要我们不是一叶障目,就不难看到,战斗在各条战线上的大批先进模范人物,具有高尚的共产主义思想,用自己的行动奏出一曲曲共产主义的颂歌,影响和激励着身边的群众,推动社会主义事业向前发展.无数事实说明,共产主义既不是可望不可即的,也不是只在教科书里,而就在现实生活中,就在我们身边.如果看不到这一点,有意无意夸大社会阴暗面,并以此为理由,抛弃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心安理得地去奔个人的小目标,那就没有资格做个共产党员.诚然,共产主义大目标不是短时间就能够实现的.但能不能因此说它像海市蜃楼,可望不可即,从而放弃对大目标的追求呢?甚至损害国家和人民的利益,而谋取私利呢?绝对不能.一百多年前,当马克思、恩格斯庄严宣告共产主义制度必将代替资本主义制度时,不仅引起形形色色的敌人的反对,连马克思的一些亲戚朋友也感到他所预言的共产主义社会是不可能成为现实的,认为马克思致力于共产主义的理论研究是在白白糟蹋自己出色的才华.然而,马克思并没有因此而丝毫动摇自己的信仰和追求.随着革命实践的深入发展,共产主义科学思想体系不断得到体验和证实.特别是社会主义革命在一些国家的胜利,使一切革命者看到了共产主义的曙光.社会主义是共产主义的低级阶段,社会主义每前进一步,也就向共产主义接近一步.我们建设社会主义取得的巨大胜利昭示人们,共产党人为之奋斗的共产主义,绝非虚幻缈茫的,而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尽管征途漫漫,道路曲折,但共产主义的实现和资本主义的灭亡都是同样不可避免的.也正因为这样,共产主义这个“幽灵”在一百多年间,虽然始终受到各种反动势力的反对和攻击,但她却像燧石一样,越是敲打越放射出灿烂的光辉,显示出她无可比拟的强大生命力,被越来越多的人所信仰和追求.作为一个共产党员,怎能喟叹什么“共产主义大目标太遥远”呢?!

如果再深究一步:一些党员同志为什么在观察和认识社会时发生那样明显的偏差,为什么会那样轻易地放弃自己的理想和信念呢?除了私心杂念在起作用之外,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他们缺乏理论根基.毛泽东同志在湖南第一师范读书时,看到不少同学都爱谈论理想、志向,有的想当政治家,有的想当军事家,有的想当教育家,等等.但毛泽东却认为,这不能算立志,只不过是一种模仿和盲从.真要立志必须研究哲学、论理学,以求得宇宙的真理,作为自己言行的准则,立为前进的目标,并尽毕生的力量为实现这个目标而努力奋斗.只有这样,才能叫做立志、有志和真志.所以他说:“十年未得真理,即十年无志;终身未得,即终身无志.”坚定的共产主义信仰来自对共产主义思想体系的深刻认识.倘若对共产主义思想体系一知半解,甚至连马克思主义的ABC都不甚了了,那么,当前进道路上遇到风浪时,就难免产生动摇和彷徨,甚至忘掉入党的誓言,另图他求.所以,每一个共产党员,都应该加强理论学习,努力提高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修养水平,以坚定共产主义信念,做一个清醒的自觉的革命者.在这里,我想到了敦煌石窟.敦煌石窟是艺术史上的一个奇迹.四百九十多个洞窟临崖而立,气势雄伟;窟内的梁柱佛阁金碧辉煌,绚丽多彩;彩塑有四千四百多身,大的高达三十三米,小的长仅十厘米,个个姿态优美,栩栩如生;大量的壁画更是艺术珍品.由这些,组成了一个举世罕见的建筑、雕塑和绘画的综合艺术宝库.敦煌石窟建于前秦建元二年,即公元三六六年,至唐代武则天时,已有窟室千余龛.这其间就经历了三百余年时间.以后的五代、宋、西夏、元等,又陆续增添了不少有着精美壁画和雕塑的洞窟.展现在我们面前的这一宏伟建筑,经过了多少代人的辛勤劳动啊!假如敦煌石窟最初的设计者和建筑者们,因为看不到石窟的最后完成,而放弃自己的努力,敦煌石窟能出现在祖国大地上吗?同敦煌石窟相比,共产主义事业的宏伟和艰巨是不言而喻的.实现共产主义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需要若干代人的艰巨努力才能完成.假如我们大家都因看不到共产主义的最后实现而放弃自己的努力,怎能建立起今天的社会主义制度呢?想当年,多少革命先烈在英勇拼杀、流血的时候,他们明白自己很可能看不到全国解放的那一天,更不要说共产主义了.但他们决不稍或懈怠,放弃努力和奋斗.他们心中想的是什么?如同革命烈士何敬平在身陷魔窟渣滓洞后所慷慨宣言的:“今天,我们坐牢了,坐牢又有什么稀罕?为了免除下一代的苦难,我们愿--愿把这牢底坐穿!”“为了下一代”,这就是一个革命者的襟怀.那些由于自己看不到共产主义实现而把眼光盯在“实惠”上的人,同先烈相比,应该感到羞愧吧.敦煌石窟的事业是从打第一凿、画第一笔时开始的,是积累了千百人的劳动成果才形成的.尽管一个工匠画师毕其一生,只能完成他的一小部分,但是,不管这部分多么微不足道,也都是石窟这个整体所不可缺少的.共产主义事业何尝不是这样!它不是遥远的,看不到的,而是现实的,每日每时都在我们眼前进行着.在社会主义社会里,无论哪一条战线,哪一种行业,哪一个岗位,都是建造共产主义大厦的一部分.干好本职工作,就会加速共产主义的实现.每个同志都应该把自己的工作和共产主义大业联系起来.敦煌石窟建筑在陡壁悬崖之上,当年的工匠画师经年累月奋斗其中,其艰苦程度不难想象.同样共产主义事业也只有经过艰苦奋斗才能创造出来.每一个革命者都需要有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精神,把革命利益当作第一生命,在个人利益与革命利益发生矛盾的时候,勇于牺牲个人利益.其实,我们今天的生活条件和工作条件同战争年代相比,要好得多了.如果我们身在福中不知福,害怕艰苦,贪图安逸,斤斤计较个人利益,净想着给自己捞“实惠”,那还能不能加入中国共产党?或还称得上是什么共产党员?

中国共产党的组织不是一个偶然的事件,也不是出于一些青年人一时激情,更不是为谋取个人的权势和私利,而是为把一个苦难的旧中国逐步引向共产主义的理想目标.几十年来,党的事业都是向着这个目标前进.为什么要入党?也是为这样一个目标.可是,在党内,在要求入党的人中,有没有忘记这个目标,或者根本不知道这个目标得人?不能说没有.还有的人则只把共产主义目标当作一句挂在嘴边的空话,他们觉得做一个党员,对他们来说是一件有利可图的事.学习党的历史,对于促进改变错误的观点,是会有帮助的.中国共产党是在一个几亿人口的、多民族的、政治经济发展都不平衡的大国里进行了长期战斗的党.党经历了和平的和武装的、合法的和非法的各种不同形式的斗争,经历了旧社会、新社会这样截然不同的历史时期,经历了胜利和严重的挫折、失败,经历了党内和党外敌人的进攻,积累了极其丰富的经验.研究这些经验,是学习活生生的马克思主义的最好方法.学习党的历史,可以使我们对中国社会的各种矛盾有更深刻的了解,对于今天社会的现状和发展前景也可以看得更加清楚.看到党在历史上是怎样处理各种问题的,这种处理又得到了什么结果,就可以更加地领会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就可以知道怎样来处理今天所面临的各种问题.党的历史上的英雄人物犹如群星灿烂.他们的思想、情操、道德、品质,达到了过去历史上的英雄豪杰们所不能达到的高度.他们无数可歌可泣的事迹为我们提供了生动的教材.从他们身上,可以形象地看到,什么是党性,什么是共产主义道德,党员个人与组织应该有什么样的关系,什么样叫做一个合格地共产党员.总之,不论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要充满信心、坚定不移地为共产主义的崇高理想而奋斗,在共产主义思想体系的指导下观察和处理一切问题.为了党的事业,为了党的声誉,哪怕个人要吃亏,也心甘情愿;有损党的威信,侵犯人民利益的事,一点也不去沾边.“毕生事鼎革,党性出天然”,党性要达到“出天然”的程度,必须经过长期的艰苦磨练.尽管共产主义思想的大门是庄严的,但对每一个同志又是敞开着的.在这座“大门”的入口处,最忌自私和怯懦、犹豫和徘徊,只有浑身正气、大公无私、不怕邪恶、勇往直前(本文权属文秘之音所有,更多文章请登陆www.xiexiebang.com查看)的人才能进得门来,并且能坚定地走下去,一直达到光辉灿烂的境界.后记:

以上是我对党、对共产主义事业的新的认识,也许一些想法还很幼稚,但确为这段日子以来的学习所得,且为有感而发.我知道,说永远比做容易,做永远比坚持容易.迈进共产主义大门并非易事,但我会用自己的行动增强自身的思想道德、科学文化修养,增强自身的说服力,争取早日入党!

若我光荣地加入中国共产党,我会一生坚定地走下去!无怨无悔!

下载政治社会学结业小论文word格式文档
下载政治社会学结业小论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结业论文

    数学后进生的成因分析及其转化策略 赵勇 沙洋县拾桥镇丁岗小学 448270 摘 要 小学数学后进生的成因是多方面的:学校、家庭、社会教育的缺失;数学学习的挑战性;自我心理调适不当......

    结业论文

    入党积极分子培训结业考核之——党校结业论文 让更好的自己加入共产党 以前总是觉得学习理论知识是一种形式主义,是一种学了又学的重复劳动。 诚然理论知识是枯燥的、乏味的,......

    结业论文

    《推销实务》 结业论文 论文题目:房地产销售分析 姓名:于佳佳学号: 192009321042 班级:09营销2班 二零一一年五月十七号 目录 1. 房地产的发展趋势 ..............................

    结业论文

    我的班级我的组 ----小组合作学习课改探究 石洞中学 陈容 摘要: 随着各地课程改革的深入,我校也展开了轰轰烈烈的课改工程,作为热爱课改的一员,我在班级管理和学科教学中大胆......

    结业论文

    跟随党的脚步 这一次,我有幸参加的这期党课培训,这次机会来之不易,而我也没有浪费,在这次党课培训后学到了很多。 作为一名新世纪的青年人,出生于中国大地,脚下踏的是烈士鲜血浸染......

    结业论文

    中职教师国家级培训教学研究论文 试述畜牧兽医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与实践途径指 导 教 师: 姓 名: 培训专业: 职 称: 谷振山 畜牧兽医 讲师 学员单位:穆棱市职教中心学校 二......

    结业论文

    不同捐赠模式的税负比较分析 不同捐赠模式的税负比较分析 【摘要】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为了提高产品的竞争力,树立良好的社会形象,企业往往会发生对外捐赠行为,这就为企业进行......

    结业论文

    结公司名称:姓名:班级名称:联系方式: 业论文“用诚信塑造价值链”与企业发展【摘要】:诚信是人类永恒的主题,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和评判一个事物道德的基准。随着市场经济和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