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医学心理学重点
医学心理学大纲掌握内容
第一章 绪论
医学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与健康和疾病关系的学科,是根据我国医学教育发展的需要而建立起来的新兴交叉学科,它既关注心理社会因素在健康和疾病中的作用,也重视解决医学领域中的有关健康和疾病的心理或行为问题。医学心理学的研究范围主要包括:
1.研究心理或行为的生物学和社会学基础及其在健康和疾病中的意义; 2.研究心身相互作用关系及机制;
3.研究心理社会因素在疾病过程中的作用规律; 4.研究各种疾病过程中的心理和行为特征及变化规律;
5.研究如何将心理学原理及技术应用于人类的健康促进及疾病防治。学科性质:
医学心理学一方面是涉及多学科知识的一门交叉学科;另一方面,从基础和应用的角度来看,它既是医学的一门基础学科,也是一门临床应用学科。1.交叉学科 2.基础学科 3.应用学科 医学模式转变的动因
1.人类疾病谱发生变化,心脏病、恶性肿瘤、脑血管病、意外死亡等已取代传染病成为主要死亡原因。2.证明心理、社会、行为因素与目前导致人类主要死亡的疾病有关。3.对心理社会因素与躯体疾病的中介机制有较深入的了解和认识。4.随着现代生活节奏的加快和竞争的激烈,压力对人健康的影响越趋明显。5.随着物质文明的发展,人们对心理健康的需求不断增加。
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是一种系统论和整体观的医学模式,它要求把人看成是一个多层次的、完整的连续体,也就是在健康和疾病的问题上,要同时考虑生物的、心理和行为的,以及社会的各种因素的综合作用。
医学心理学的量化方法 1.描述 2.序量化 3.间接定量 4.直接定量
观察法是通过对研究对象的科学观察和分析,探讨心理行为变化规律的一种方法。
第二章 心理学基础
记忆:是人脑对过去经历过的事物的反映。
思维:是人脑对客观现实概括的、间接的反映,是认识的高级形式。情绪和情感是指人们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身需要的态度体验。
情绪的功能
1.情绪是适应生存的心理工具 2.激发心理活动和行为动机 3.心理活动的组织作用 4.情绪是人际交往的手段
情绪状态的分类
医学心理学大纲掌握内容
1.心境 2.激情 3.应激 情感的分类 1.道德感 2.理智感 3.美感
情绪的维度与两极性
1.情绪的动力性有增力和减力两极 2.情绪的激动性有激动与平静两极 3.情绪的强度有强、弱两极 4.情绪的紧张度有紧张和轻松两极
表情:
人的外显行为主要指面部可动部位的变化、身体的姿态和手势,以及言语器官的活动等等,这些与情绪情感有关联的行为特征称为表情。
人格:是指一个人的整个精神面貌,具有一定倾向性的、稳定性的心理特征的总和。
人格的特征 1.独特性与共同性 2.社会性与生物性 3.稳定性与可塑性 4.整体性 人格心理结构 1.人格倾向性 2.人格心理特征 3.自我调节系统
需要:是个体对生理和社会的客观需求在人脑的反映,是个体的心理活动与行为的基本动力。一般把需要分为生理性需要和社会性需要。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 1.生理的需要 2.安全的需要 3.归属和爱的需要 4.尊重的需要 5.自我实现的需要
动机:是引起和维持个体的活动,并使活动朝着一定目标的内部心理动力。
动机冲突 1.双趋冲突
医学心理学大纲掌握内容
2.双避冲突 3.趋避冲突 4.双重趋避式冲突
挫折:动机受到干扰阻滞、被迫暂时放弃或完全受阻所导致的需要不能满足的情绪状态,都称为挫折。
心理的社会学基础 1.环境与心理
2.文化环境对人心理和行为的影响 3.人的心理和行为社会化
第四章 主要理论流派
行为:
狭义的行为:个体活动中可以直接观察并进行科学研究的对象。
广义的行为:个体内在的和外在的各种形式的运动,也包括主观体验、意识等心理活动和内脏活动。
潜意识:是指个体无法直接感知到的那一部分心理活动,主要内容是不被外部现实、道德、理智所接受的各种本能冲动、需求和欲望,或明显导致精神痛苦的过去事件,如已经被意识遗忘了的童年时期不愉快的经历、心理上的创伤等。
自我防御机制:是自我为了对抗来自本能的冲动及其所诱发的焦虑,保护自身不受潜意识冲突困扰,而形成的一些无意识的、自动起作用的心理手段。
内脏操作条件反射
通过内脏学习过程可获得对内脏的意识控制;
某些心身疾病症状的产生如心跳加快、肠蠕动增加、哮喘等可能与个体的意识性条件操作有关; 生物反馈、气功治病等的原理可能与内脏学习有关;(为临床疾病治疗提供了新思路)内脏学习现象也是对传统的随意和不随意神经肌肉系统概念的一种挑战。
操作性条件反射:又叫工具性条件反射。它的关键是描述了有机体(动物或人)做出一个特定的行为反应,这个行为反应导致环境发生某种变化,即发生了一个由有机体引起的事件。
社会学习理论称作观察学习或模仿学习,人类的大量行为的获得不是通过条件作用的途径进行的。观察学习四个具体过程
1.注意过程,集中观察所要模仿的行为示范,是后面过程的基础; 2.保持过程,把观察得到的信息进行编码并储存在记忆中的活动; 3.运动再现过程,通过自己的运用结合再现被模仿的行为;
4.动机确立过程,多数有目的的模仿行为都需某种动机力量的支持。观察、记忆和重现,如果没有动机推动和支持,都有可能不发生。
认知的主要内容 1.认知心理学 2.认知与情绪的关系 3.与心理治疗有关的认知理论
医学心理学大纲掌握内容
第五章 心理评估
心理评估:是依据心理学的理论和方法对人的心理品质及水平作出的鉴定。
心理评估的方法 1.观察法 2.会谈法 3.调查法
4.心理测验法及临床评定表
所谓心理测量就是依据一定法则,用数量化手段对心理现象或行为加以确定和测定。
标准化心理测验的基本条件 1.施测条件 2.主试者因素 3.受试者因素 4.信度、效度及常模
信度reliability:是指一个测验工具在对同一对象的几次测量中所得结果的一致程度。效度validity:是指一个测量工具能够测量出其所要测东西的真实程度。常模norm:是指某种测验在某种人群中测查结果的标准量数。
在应用心理测验时,应坚持下述原则: 1.标准化原则 2.保密原则 3.客观性原则
智商:是智力的量化单位,即通过智力测验将智力水平数量化,用数字的形式表达出来,以便于人民的理解与比较。
第六章 心理应激
心理应激定义
根据过程模型定义:个体在应激源的作用下,通过认知、应对、社会支持和个性特征等中间多因素的影响或中介,最终以心理生理反应表现出来的作用“过程”
根据系统模型定义:心理应激可以被定义为个体的生活事件、认知评价、应对方式、社会支持、人格特征和心身反应等生物、心理、社会多因素构成相互作用的动态平衡“系统”当由于某种原因导致系统失衡,就是心理应激。
应激源(生活事件):就是引起应激的刺激,也就是应激的原因,包括来自心理的、社会的、文化的和生物的各种事件。
认知评价的概念
所谓评价就是指个体对遇到的生活实践的性质、程度和可能的危害情况做出估计。
(认知评价过程分为初级评价和次级评价。初级评价是个体在某一事件发生时立即通过认知活动判断其是否与自己有利害关系。一旦得到有关系的判断,个体立即会对事件的是否可以改变即对个人的能力作出估计,这就是次级评价。)
应对方式
应对可以被直接理解成是个体解决生活事件和减轻事件对自身影响的各种策略,故又称为应对策略。定义为:应对是个体对生活事件以及因生活事件而出现的自身不平稳状态所采取的认知和行为措施。
(心理防御机制与应对比较相近,但两者理论基础不同,前者是精神分析理论的概念,是潜意识的;后者是应激理论的概念,主
医学心理学大纲掌握内容
要是意识的和行为的。但两者也存在着一定联系,例如两者都是心理的自我保护措施。)
应对的分类
1.从应对的指向性看问题关注的应对情绪关注的应对(emotion-focused coping)
2.从是否有利于缓冲应激看分为积极应对和消极应对
社会支持:是指个体与社会各方面所产生的精神上和物质上的联系程度。
社会支持保护健康的机制研究 有两种理论解释:
1.缓冲作用假说:社会支持本身对健康无直接影响,通过提高个体对日常生活中伤害性刺激的应对能力和顺应性,从而削减应激反应,起到缓冲生活事件的作用。
2.独立作用假说:通过社会支持本身的作用以维持个体良好的情绪进而促进健康。
应激的心理反应 1.情绪性应激反应 2.认知性应激反应
表现为:意识障碍;注意力受损;记忆、思维、想象减退等
3.行为性应激反应
主要包括:逃避与回避、退化与依赖、敌对与攻击、无助与自怜、物质滥用。
心理应激的生理反应以神经解剖学为基础,最终可涉及全身各个系统和器官(包括GAS三阶段)。这其涉及神经、内分泌和免疫三条中介途径。但必须指出,这三条中介途径其实是一个整体,而且其中有关细节问题正是目前深入研究的领域。
(1)心理-神经中介机制
(2)心理-神经-内分泌中介机制
(3)心理-神经-免疫机制
应激的行为反应
逃避与回避 退化与依赖 敌对与攻击
无助(helplessness)与自怜 物质滥用(substance abuse)
应激与疾病的伴随关系 共同的生理反应假说:
→生理反应→躯体损害 应激刺激→脑内模块
↑
↓
→心理反应→身心疾病 薄弱部位假说:
→易感性基础→躯体损伤
医学心理学大纲掌握内容
应急刺激→应激反应
↓
→正常躯体
身心疾病 应激管理的切入点 1.针对应激刺激的管理 2.针对认知评价的管理 3.针对应对方式的管理 4.针对社会支持的管理 5.针对个性特征的管理 6.针对应激反应的管理
应激易感模型:是一个概念,简言之就是通过各种定性定量的方法在人群中筛选出应激易感者,并进行多种途径的干预。
第七章 健康行为
健康行为:指有助于个体在生理、心理和社会上保持良好状态的行为,包括健康的饮食习惯、不吸烟、规律运动、维持合理体重等。
损害健康行为:是指偏离个人、团体乃至社会健康所期望的方向,是一组相对明显、相对确定的、对健康有不良影响的行为。
影响健康行为的因素 1.民间医学
2.文化环境和文化适应
3.教育、职业、收入、社会地位和城乡差异 4.落后习俗 5.工业化和媒体宣传
药物成瘾:是由于反复使用某种药物所引起的一种周期性或慢性中毒状态。
酗酒的预防和干预(心理治疗)
早期干预:适量饮酒的概念及安全饮酒量。制定严格的饮酒法律,控制青少年饮酒。
吸烟的预防和干预
预防青少年吸烟;改变吸烟环境 戒烟
网络成瘾诊断标准 1.耐受性增强; 2.成瘾症状;
3.上网频率总是比事先计划的要高,上网时间总是比事先计划的要长; 4.企图缩短上网时间的努力,总是以失败告终; 5.花费大量时间在和互联网有关的活动上;
6.上网使用病人的社交、职业和家庭生活受到严重影响;
7.虽然能够意识到上网带来的严重问题,仍然继续花大量时间上网; 如果在12个月中的任何时期有多于所列的三种症状出现,即为网络成瘾。
医学心理学大纲掌握内容
网络成瘾治疗的根本宗旨是预防为主。心理治疗采用警示卡、团体治疗和家庭治疗。采用药物+心理治疗+行为规范+家庭治疗的综合疗法帮助患者戒除网瘾。
第八章 病人心理
病人:即为患病的个体。
病人角色:人称病人身份,是一种特殊的社会角色,是处于患病状态中同时有求医的要求和医疗行为的社会角色。
病人角色的转换和适应
角色适应:是指病人与病人角色的期望基本相符,如承认自己患病,积极接受治疗,主动采取各种措施促进恢复健康,疾病痊愈后能及时地从病人的角色在转换到原来正常的社会角色。
病人的心理需要 1.患病期间的生存需要 2.患病期间的安全需要 3.社会联系和交往的需要 4.患病期间尊重的需要 5.患病时的自我成就需要 慢性病病人的心理特征 1.主观感觉异常 2.抑郁心境 3.怀疑心理 4.病人角色强化 5.药物依赖和拒药心理
对心理问题进行干预,包括:
1.支持性心理治疗,慢性病病程长、病情容易反复,所以,要充分理解和尊重病人,给予心理支持和安慰,帮助病人建立社会支持系统,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2.情绪管理,帮助病人学习识别和觉察自己的情绪变化,培养积极乐观的情绪,让病人意识到保持积极乐观的情绪,有利于机体的康复。
3.认知行为治疗,以更加合理的思考模式来评价自己的疾病、生活和工作,发展有效的应对策略来应付生活中的变化,学习适应性的行为,使病人保持良好的心态,提高病人对慢性病综合干预计算的依从性。
康复期心理问题 1.错误认知: 2.不良情绪 3.不健全人格
康复期心理问题干预的原则 1.培养积极的情绪状态 2.动员心理的代偿功能 3.纠正错误的认知
4.积极进行康复运动锻炼,合理地使用运动锻炼程序,对残疾人和病人有良好的心身康复作用。
医学心理学大纲掌握内容
5.调动各种积极的社会因素来帮助病人的康复,如家庭、社会、各有关专业人员均参与伤残病人康复工作,给予全方位的支持和帮助。
手术病人心理问题及干预 1.手术前焦虑
2.手术前焦虑反应的原因及影响因素 3.手术前焦虑对手术的影响
手术后病人心理反应的特点 1.手术后常见的心理障碍 2.术后病人心理反应的影响因素
手术病人心理问题的干预 1.心理支持与指导 2.行为控制技术
癌症病人常见的心理变化 1.休克-恐惧期 2.否认-怀疑期 3.愤怒-沮丧期 4.接受-适应期
癌症病人心理问题的干预原则 1.告诉病人真实的信息 2.纠正病人对癌症的错误认知 3.处理病人的情绪问题
第十章 心身疾病
心身疾病或称心理生理疾病,指心理社会因素在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起重要作用的躯体器质性疾病和躯体功能性障碍。(心身关系分为三类: 1.心身反应 2.心身障碍 3.心身疾病)
心身疾病的特点
1.以躯体症状为主,有明确的病理生理过程。2.某种个性特征是疾病发生的易患素质。
3.疾病的发生和发展与心理社会应激(如生活事件等)和情绪反应有关。
4.生物或躯体因素是某些心身疾病的发病基础,心理社会因素往往起“扳机”作用。5.心身疾病通常发生在自主神经支配的系统或器官。6.心身综合治疗比单用生物学治疗效果好。
心身疾病的发病机制
心理动力理论:这一理论强调潜意识心理冲突在各种心身疾病发生发展中的作用。
医学心理学大纲掌握内容
心理生理学理论:心理社会刺激→应激反应→神经内分泌免疫变化→疾病发生
学习理论:某些社会环境刺激引发个体习得性心理和生理反应,如情绪紧张、呼吸加快、血压升高等,由于个体素质上的问题,或特殊环境因素的强化,或通过泛化作用,使得这些习得性心理和生理反应可被固定下来而演变成为症状和疾病。
综合的心身疾病发病机制:不再拘泥于某一学派,而是综合心理动力学、心理生理学和行为理论等各种理论,互相补充,形成了综合的心身疾病发病机制理论。
心理社会因素在高血压发生和发展中作用 1·慢性应激。长期慢性应激状态较急性应激事件更易引起高血压。2.人格特征 受压抑的愤怒表达和过分的愤怒表达与高血压发病有关。在不良环境下(受教育程度低下、社会经济地位低下),采用不成熟应对方式的人容易患高血压。3.婚姻状态 根据Framingham的资料,寡妇和鳏夫的血压高于配偶健在者。4.不良行为因素 发病率与高盐饮食、超重、肥胖、缺少运动、大量吸烟及饮酒等因素有关,这些不良行为因素又直接或间接地受心理或环境因素的影响。高血压的心理社会干预 1.松弛训练 2.生物反馈是内脏学习的过程,血压成为一种能被患者“随意”操作的内脏行为,从而达到降压目的。3.运动疗法 耐力性运动训练或有氧运动训练均有中度降压作用。有人还指出运动可提高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防止粥样斑块形成。4.改变生活习惯 减重、限盐、戒烟和控制饮酒是降压的有效措施。心理社会因素在冠心病发生和发展中的作用 1.A型行为模式 较高的成就欲望,富于挑战和竞争精神,争强好胜,不耐烦,有时间紧迫感等。(B型行为:有耐心的,谦虚的,放松的,有安全感的)冠心病患者大都有A型行为。2.生活事件。有1/2~2/3的心肌梗死病例有诱因可寻。其中情绪激动、精神紧张及体力劳动最为多见。日常烦恼和生活事件对冠心病的影响,是通过主观评价、应对方式和A型行为为中介的。3.损害健康行为 吸烟、缺乏运动、过食与肥胖、对社会压力的适应不良等。冠心病的心理社会干预 1.教育患者 认识疾病、减少焦虑。2.危险行为的矫正 矫正A型行为、吸烟、酗酒、过食和肥胖、缺少运动等不良生活方式。3.焦虑抑郁的治疗 心理社会因素在糖尿病发生与发展中作用
1、应激性生活事件。糖尿病的发生与应激性生活事件有一定关系。急性应激可使正常人在饱餐后血糖反应峰值延迟。地震、重大火灾后,糖尿病的发病率较灾前明显增加。心理应激可使正常人显示糖尿病的某些症状(如血糖升高、尿中糖和酮体含量增多)。一些患者由于生活事件的突然袭击,病情迅速加剧,甚至出现严重的并发症。
2、糖尿病人格。Dunbar(1936)认为大多数糖尿病患者性格不成熟,具有被动依赖、做事优柔寡断、缺乏自信、常有不安全感。这些人格特点被称作糖尿病人格。大量研究表明,糖尿病患者具有内倾型、不稳定型及掩饰型个性特征。糖尿病患者的综合心理社会干预 1.糖尿病患者及其家庭的健康教育; 2.改变生活方式; 3.治疗不良情绪; 4.对出现复杂并发症、病情反复者应当及时向患者提供心理支持和有效的药物治疗。
慢波睡眠(slow wave sleep,SWS):又称非快动眼睡眠(NREM)。此时相没有快速的眼球运动,全身肌肉张力下降,但仍保持一定的张力。脑电图随睡眠程度的加深逐渐变慢,根据脑电图变化特点,又可将慢波睡眠区分为4个期。S1期:浅睡期。此期持续0.5~7分钟,对外界刺激仍有反应,有躯体麻木、颤动和浮沉感等,仍有思维活动,醒后可以回忆;
医学心理学大纲掌握内容
不同的文化背景,不同民族,对疼痛的耐受性也是不同的。
疼痛的心理干预
(1)认知疗法 对疼痛的认知评价以及应对策略的正确与否都对疼痛产生重大的影响。临床证明,凡能减轻焦虑、紧张、抑郁、恐惧情绪的心理措施,都可有效地减轻疼痛。
(2)行为疗法
行为学派认为疼痛、焦虑和恐惧都是通过患者学习而获得的行为,同样可用习得的方法减轻与疼痛有关的行为模式,以达到治疗疼痛的目的。(3)暗示疗法
使用安慰剂和积极的自我暗示可治疗疼痛。(4)生物反馈疗法和各种放松疗法
放松疗法种类很多,常用者有调息法、肌肉顺序收缩松弛法、气功、太极拳、散步等。生物反馈疗法是一种自我放松训练疗法,对紧张性头痛、偏头痛、背痛、腰疼等效果较好。(5)转移注意力 疼痛患者都有白天疼痛较轻、夜间疼痛较重的体会,这便是白天事多分心,而夜间注意力集中在疼痛部位的结果。看电视、听音乐、与好友谈话、打牌、游戏、跳舞、散步等都是转移注意力的方法。(6)药物的治疗
第十一章 异常心理问题
人正常的心理活动:是一个完整的统一体,各个心理过程之间互相联系、相互影响,协调一致地在实践活动中发挥作用。
心理异常:是指个体的心理过程和心理特征发生异常改变,是大脑的结构或机能失调;或是指人对客观现实反映的紊乱和歪曲。
心理异常的判断标准 1.内省经验标准 2.统计学标准 3.客观检查标准 4.社会适应标准
神经性厌食症:是一种多见于青少年女性的进食行为异常,特征为故意限制饮食,使体重降至明显低于正常标准,为此采取过度运动、引吐、导泻等方法以减轻体重。
神经性贪食症:也是一种进食障碍,特征为反复发作和不可抗拒的摄食欲望及暴食行为,病人有担心发胖的恐惧心理,常采取引吐、导泻、禁食等方法以消除暴食引起发胖的极端措施。
性心理障碍:又称性变态或性欲倒错,泛指在两性行为方面的心理和行为明显偏离正常,是指一组以性对象歪曲和性行为异常为特征的心理障碍。
性心理障碍分类 1.性对象的障碍 2.性偏好障碍 3.性别认同障碍 4.其他
人格障碍是指人格特征明显偏离正常,使病人形成了一贯的反映个人生活风格和人际关系的异常行为模式。
人格障碍分类 1.偏执性人格障碍
1121314-
第二篇:医学心理学考试精华重点总结
医学心理学考试重点总结
1.心理学:是医学和心理学相结合的交叉学科,研究有关健康和疾病种的心身相关性,解决医学领域中的心理行为问题。
2.主要理论有:a行为学习理论:(原理)认为人的正常的或病态的行为,都可通过学习过程而形成。学习食支配人的行为和影响心身健康的一个重要因素。如果对行为学习各环节进行干预,可以矫正问题行为,进而治疗和预防一些疾病。B精神分析理论:原理是通过催眠术对癔症病人进行治疗和研究。C认知理论:原理是指信息为人接受之后经历的转换,简约,合成,储存,重建,再现和使用等加工过程。D人本主义理论:原理是认为人的意识经验视为人的行为基础,即不赞成精神分析学派把人堪称本能的牺牲品,认为人的行为是非理性的过程所决定的,道德与善行是非自然的悲观看法。E心理生物学理论:原理是研究采用严格的实验设计,客观的测量手段和可靠的数理统计,能准确地揭示心身之间的某些本质联系。
3.心理健康:a没有心理障碍或心理导致的机体不适。B有一个积极良好的心态。
我国心理健康的标准:智力正常 情绪良好 人际和谐 适应环境 人格完整
4.心理应激(psychological stress):当个体察觉需求和满足需求的能力不平衡时,所表现出的心身紧张性反应状态,其结果是适应或适应不良。或个体察觉生理,心理,社会系统受到威胁和挑战时的一种适应和应对过程。
5.心里评估(psychological assessment):应用多种方法所获得的信息,对个体某一心理现象作全面,系统和深入的客观描述,这一过程称为心理评估。心理测验:指对个人行为样本客观的,标准化的测量。
心里评估与心理测验的联系与区别: 6.心理治疗(psychotherapy):也称精神治疗:以医学心理学的各种理论体系为指导,以良好的医患关系为桥梁,运用心理学的技术和方法,通过医护人员的言语,表情,行动或通过某些仪器以及一定的训练程序,影响或改善病人的认知,情绪和行为,消除或缓解心理问题,达到治疗的目的。7.心理治疗原则及举例
关系的和谐性医患关系
问题的针对性心理,行为,心身等问题
治疗的计划性收集信息,预测出现的变化和
准备采取的对策
手段的综合性药物或理疗
严格的保密性不得将病人具体资料公布于
众,学术活动或教学的引用应用化名
方法的灵活性社会文化和自然环境因素 立场的中立性不替病人做选择和决定 亲有的回避性
8.心身疾病:是介于躯体疾病与神经症之间的一类疾病。
狭义心身疾病:心理社会因素在发病,发展过程中起重要作用的躯体器质性疾病。
广义心身疾病:心理社会因素在发病,发展过程中起重要作用的躯体器质性疾病和躯体功能性障碍。9.心身疾病的诊断要点:a疾病的发生包括心理社会因素,明确其与躯体症状的时间关系b躯体症状有明确的器质性病理改变,或存在已知的病理生理学变化c排除神经症或精神病和躯体疾病。10.异常心理:指个体的心理过程和心理特征发生异
常改变,又称变态心理。
其判断标准:经验标准统计学标准医学标准社会适应标准11.病人角色:角色行为冲突角色行为缺如角色行为适应角色行为减退角色行为强化角色行为异常
12.医患关系模式:a主动-被动型:这种模式主要存在于昏迷,休克,全麻,有严重创伤及精神病这类病人的医疗过程,此类病人一般部分或完全的失去了正常的思维能力。
B指导-合作型:这种模式主要存在于急性病病人的医疗过程,病人神志清楚,但病情重,病程短,对疾病的治疗及职业了解少。
C共同参与型:这种模式主要存在于慢性疾病的医疗过程中,病人不仅清醒,而且对疾病的治疗比较了解。
13.医学咨询和心理治疗的区别:
医学心理咨询心理治疗 对象病人普通咨客
范围焦虑性障碍综合性医院有关病人抑郁性障碍精神科及相关的病人睡眠障碍各类行为问题慢性疼痛,无器社会适应不良
质性病变
不明原因躯体症状 强迫性神经症 神经性厌食与贪食 性心理障碍 学习障碍
躯体疾病伴心理反映过程准备阶段问题探索阶段探讨反应阶段分析认识阶段行为转变阶段治疗行动阶段发展阶段疗效评价阶段
结束巩固阶段
心理评估:应用多种方法所获得的信息,对个体某一心理现象作全面,系统和深入的客观描述。
第三篇:最新医学心理学
一、序论
1.医学心理学:是心理学和医学相结合的一门学科,将心理学的理论和技术应用于医学实践,研究心理因素在疾病的发生,预防,诊断和治疗作用的一门学科。其研究对象是“人”。
2.医学心理学的研究任务:
①研究各种疾病的发生,发展和变化过程中心理因素的作用规律;②研究心理因素特别是情绪对各器官生理,生化功能的影响;③研究人的个性心理特征在疾病发生,发展,转归,康复中的租用;④研究如何通过人的高级心理机能和认知思维来控制或调动自身生理机能,以达到治病,防病和养生保健的目的。
3.几个关键人物及作用
①1852年,德国洛采为医学心理学奠定了基础;②1879年,德国冯特创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③1896年,美国韦特卖创立了第一个心理诊所,美国心理学之父
4.医学模式:是指一定历时时期内医学的基本观点,概念框架,思维模式和发展规范的总和。
分类:①神灵主义模式,②自然哲学医学模式,③生物医学模式,④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系统沦为框架,心身一元论为基本思想。
5.医学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①观察法,自然观察法和控制观察法,②实验法,③调查法,④个案法,⑤测验法
二、心理学基础
1.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现象发生、发展规律的科学。
心理现象:也叫心理活动,它指的是人对客观事物和现象的反映。
心理现象分为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特征两个方面。
2.心理的实质:所谓想“人的心理实质”,就是从理论上弄清楚什么事心理,心理与物质是怎样的关系,心理如何发生以及人的心理有哪些主要特点等问题。其主要内容:心理是物质世界中的一种反映形式,脑是心理的器官,心理是客观现实的反映。
3.心理过程包括认识过程,情感过程,意志过程
认识过程
①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
感受性:感觉器官对适宜刺激的感受能力称作感受性。分为绝对感受性和差别感受性,前者刚刚能感受到最小刺激的能力,后者刚刚能察觉出最小差异量的能力。
感受性是感觉阈来衡量,二者呈反比关系。
感受阈限:是指引起某种感觉刺激的持续了一定时间的刺激量。
感受性的变化:各种感觉器官的感受性并非一成不变,常因内外部条件的变化而变化。包括感觉的适应和感觉的对比。
②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整体属性的反映。
知觉的特性:整体性,选择性,理解性,恒常性
③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
注意本身不是独立的心理过程,而是伴随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想象等心理过程的一种状态。
注意种类:无意注意,有意注意,有意后注意
注意的特征:注意的范围,注意的稳定性,注意的分配,注意的转移
④记忆:
根据信息在头脑中保持的时间的长短可将记忆分为:瞬时记忆,短时记忆,长时记忆;根据记忆内容分为:形象记忆,逻辑记忆,运动记忆,情感记忆。
记忆的基本过程是:识记过程,保持过程,再认过程,再现过程。
⑤思维:是对客观现实概括间接反映。
根据性表现:反映的是一类事物的共同的本质属性;反映的不是事物的外部联系,而是事物的内部的规律性联系。
⑥想象:是在外界刺激的影响下,在人脑中对过去形式的若干表象进行加工改造而建立新形象的心理过程。想象就是表象的加工。
根据想象有无预定目的,可把想象分为无意想象(如触景生情,浮想联翩)和有意想象(分为再造想象,创造想象和幻想)
情感过程:
①情绪与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己需要与愿望而产生态度的体验。
②情绪种类:心境,激情,应激③情感种类:道德感,理智感,美感④情绪与情感的区别联系
情绪属低级层次是和机体的生理需要能否获得满足向练习的体验,为任何动物共有,有明显的情境性,激动性,临时性。
情感属高级曾经,是和机体社会需要能否获得满足相联系的体验,为人类所特有,有明显的稳定性,深刻性,持久性。
意志过程:
人在实践活动中自觉的确定目的,根据目的调节自己的行为,客服困难,从而实现目的的心理过程叫做意志。
意志的特征:明确的目的,克服困难,意识对行为的调节
4.个性:一个人整体的精神面貌,是指一个人带有倾向性,较稳定的心理特征的总和。
个性的形式和发展的因素:①生物因素,个性形式的自然基础;②环境因素,个性形成和发展的决定因素;③实践活动;④自我教育。
个性的一般特征:个性的复杂性;个性的独特性;个性的稳定性
个性的心理结构:个性倾向性(人的需要,动机,兴趣,信念和世界观);个性心理特征(能力,气质和性格)
个性倾向性:一般认为个性倾向性由需要,动机,兴趣,理想,信念和世界观等组成①需要:是有机体的内部环境和外部生活条件的需求在人脑中的反映,它通畅以意向,愿望和动机的形式表现出来,需要同人的活动紧密相连,是人活动的基本动力。
需要的种类:
按需要对象性质分类:物质需要,精神需要;
按需要的起源分类:生理需要,社会需要
简述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
马斯洛认为,人的一切行为都是由需要引起的,而需要是分层次的,这个层次依次是: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是最高层次的需要,代表个性发展的最高水平)
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的局限性:
首先,他的理论依据观察和推理较多,当然反映了一定的客观事实,但缺乏客观的测量指标。
其次,他离开了社会历史条件,离开了社会制度和借机地位抽象的谈人生,这是行不通的,他的理论只单纯强调个人发展,没有强调为实现人类理想,为劳苦大众献身的需要,这是不可取的。
②动机:是直接推动一个人进行活动的内部动因和动力
动机形式要具有两个条件,及需要和外界的刺激或诱因。
动机具有三种功能:一是引起和发动个体的活动,二是指引活动向某一目标进行,三是维持,增加或制止,减弱活动的力量。
动机的种类:分为有意识动机与无意识动机。
③兴趣:是力求认识某种事物,与肯定情绪状态相联系的积极的意识倾向。
兴趣按倾向性分为:直接兴趣(对活动本身产生)和间接兴趣(对活动结果产生)
④理想:是对未来有可能实现的目标的向往和追求。
⑤信念:是坚信某观点的正确性,并按照自己的观点,原则去行动的动机表现形式。
⑥世界观:是一个人对整个时间的总的看法和态度,其中包括对人生的看法—人生观,世界观是个性心理的核心,也是人行为举止的最高调节器。
个性心理特征:包括能力,气质和性格。
①能力:人类成功完成某项活动必须具备的某项心理特征。
分类:一般能力(智力),特殊能力。
能力差异性的表现:能力的类型差异,能力发展的水平差异,能力表现的早晚差异
制约能力发展的主要条件包括:素质,环境,教育及实践活动。
②气质:是不依活动目的和内容为转移的典型的稳定的心理活动的动力特性。
气质的特征:①气质是心理活动的动力的特性,②气质的天赋性,③气质具有独特性和稳定性。
气质的类型:胆汁质,多血质,粘液质,抑郁质
气质的生理机制理论:巴甫洛夫—高级神经活动类型学说。
神经系统具有强度,平衡性和灵活性三种基本特征。
③性格:是一个人在对现实生活的稳定态度和习惯化的行为方式中表现出的个性心理特征。
性格具有态度,意志,情绪,理智特征
性格的类型:按活动倾向分为外向型和内向型;按照一个人独立性的程度分为顺从型和独立性。
影响性格形式的因素:性格形成的生物学条件;家庭因素;学校教育的作用;社会文化因素;性格形成过程中的主观因素。
三、医学心理学的基本理论
①行为学习理论:一般指刺激—反应理论,是心理学关于行为的性质和行为改变过程的理论,主要包括:巴甫洛夫的经典条件反射学说,华生的刺激反应理论,桑代克的尝试错误论和斯金纳的操作条件反射等。
行为:一般指个体在主观因素影响下产生的外部活动,如表情,动作和语言等。
学习:是指经验和行为的获得,发展和变化过程。
②精神分析理论包括:潜意识理论,人格结构学说,性心理学说,释梦理论。
③人本主义心理学理论
患者中心论(自己叙述问题和自己解决问题)是人本主义关于心理治疗的学说,由罗杰斯首创。他反对医生对患者作出频繁的指示,拟定医疗方案的传统做法,而强调来访者的经验和主观世界,采用“非指示疗法”,后来发展为“患者中心疗法”。
④认知心理学理论
艾理斯的观点:是把认知心理学运用于临床的创始人之一。他认为神经症症状不是由于情绪困扰,而是不正确的信念造成的,有些人根据想象而不是根据事实行事。
贝克的观点:他提出情绪障碍认知理论认为,人的情绪障碍不一定都是由神秘的,不可抗拒的力量所产生,相反,它是可以从平常的事件中产生。
⑤心理生理学理论
坎农:丘脑假说;塞里:应激适应假说;巴甫洛夫:高级神经活动学说;沃尔夫,思格尔
⑥几种条件反射类型
经典条件反射理论:实验:
食物刺激—唾液分泌
cvcs
非条件反射
食物刺激(非条件刺激);给予(中性刺激)—唾液分泌—强化
给予(CS)—唾液分泌(CR)条件反射
意义:强调了环境刺激与人行为之间的关系
特点:强化(环境刺激对行为的促进作用);泛化;消退。
操作条件反射:积极;消极;消退;惩罚。
内脏操作条件反射
四、变态心理学
①变态心理学:又称病理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异常心理过程和异常个性心理特征的科学
正常心理和异常心理的判断标准:内省经验标准,统计学标准,医学标准,社会适应标准。
五、心理应激
①全身适应综合症(GAS)的全过程分为警觉,抵抗,衰竭三个阶段
②应激:是机体与环境直接缺乏适应,是机体对各种各样的刺激,包括环境的,心理的,生物的刺激所呈现的一种非特异性反应。
应激原:凡是向有机体提供适应要求,并引起应激反应的客观变化都是应激原,也可称为刺激原或刺激。
心理应激:是指以心理社会因素造成的精神紧张刺激为应激原,作用于人体后引起的非特异性适应性反应,这种反应不仅是生理的,也是心理的应激反应的形式分为生理应激反应和心理应激反应。前者包括神经内分泌方面的变化,生理方面的变化和免疫方面的变化;后者包括情绪反应(焦虑,悲伤,抑郁,愤怒,恐怖),行为反应(战斗和逃避,退化与依赖,敌对与攻击,物质与滥用),认知上的反应(主要指不良认知活动,言语混乱,感知混乱,不现实的想象等)。
③心理防御机制:又称为心理防卫反应,是指人们为了应付心理压力或挫折,适应环境而使用的一种策略。
心理防御机制的常见形式:否认,转移,退化,合理化,压抑,升华,幽默。
六、心身疾病:也称心理生理疾病,是指那些心理社会因素在疾病的发生发展演变,转归一级治疗预防过程中起主导作用,有病理改变的一类躯体疾病。
心身疾病的理论基础:心里动力学理论,心理生理学理论
心身疾病的诊断程序:躯体诊断,心理诊断。
完整心身疾病的诊断:①病人人格(性格的类型或特点);②病人当前的心理状态;③致病的心理社会因素;④躯体疾病的诊断。
心身疾病的防治原则:①用药物治疗躯体疾病;②改变环境;③精神药物的治疗;④心理治疗
常见的心身疾病:消化性溃疡;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原发性高血压;支气管哮喘;癌症。
致病因素:社会,文化,心理,躯体因素。
七、临床心理测验
心理测验:是指在标准情境下,对个人的行为样本进行客观分析和描述的一类方法,心理测验实施的条件:①效度:指一个测验能够量出索要测量的事物的真实程度,反映测量工具的准确性或真实性。②信度:指一个测量在对同一对象进行几次测量中所得结果的一致程度,即测量工具的可靠性与稳定性。③常模:为了对个别测量结果进行正确评定,必须与规范的标准比较后才能作出判断,这种标准称为常模。④标准化:测量一致性。⑤鉴别力:区分段。
八、论述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疗法的理论基础和治疗方法
①潜意识理论是精神分析理论的基石,他把人的心理分为意识和潜意识两个部分,意识指人能自觉的到的东西,是与语言有关的那部分心理活动。潜意识
有两层含义,一是指人们对自己的一些行为的真正原因和动机不能意识到,二是指人们在情形的意识下面,还有一个潜在进行着的心理活动。前意识则介入两者之间属于潜意识,是靠近意识附近的心理活动。弗洛伊德认为人的心理活动中有一种保持意识生活不受干扰,不受潜意识侵犯的压抑作用,强迫那些潜意识的冲动留在原处,并一次又一次的顶回企图来闯的潜意识。
②人格结构学说:以为人格结构由本我,自我,超我三个部分组成。
③性心理学说:把性作为潜意识的核心问题,他认为潜意识中被压抑的欲望,归结人的性欲冲动,人的性本能是一切本能中最基本的东西,是人行为的唯一重要动机。
④释梦理论:梦是对清醒时对被压抑到潜意识中的欲望的表达,弗洛伊德把梦境分为“显梦”和“隐义”。梦工作有四个基本过程:凝结,移置,象征,润饰
九、名词解释
思维:对客观事物间接的,概括的反映,它所反映的是客观事物共同的,本质的特征和内在联系。
思维的特点:概括性:在大量感性材料的基础上,把一类事物共同的特征和规律抽取出来,加以概括。间接性:人们借助于一定的媒介和一定的知识经验对客观事物进行间接的认识。思维是对经验的改组。
思维的分类:直接动作思维,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直觉思维和分析思维;辅合思维和发散思维;常规思维和创造思维。
情绪:一种由客观事物与人的需要相互作用而产生的包含体验,生理和表情的整合性心理过程。
情绪的几种状态:依据情绪发生的强度,持续性和紧张度,可以把情绪状态分为心境,激情和应激。心境:人比较平静而持久的情绪状态,缓和而微弱,持续时间较长。激情:一种有激动性和冲动型,力度较强,发作短促的情绪状态。冲动一过迅速弱化或消失的,通常由专门对象引起,指向性较为明显的情绪体验。应激:出乎意料的紧张与危险情境所引起的适应性反应。
情绪的认知理论:评定-兴奋学说;认知-评价论;三因素学说;美·沙赫特。把情绪的产生归之于三个因素的整合作用:刺激因素,生理因素和认知因素。这一理论的基本观点是:认知的参与以及认知对环境和生理唤醒的评价过程是情绪产生的机制。各种情绪状态的特征是交感神经系统以一定形式的普遍唤醒。人们通过环境的暗示和认知加工对这些状态进行一定的解释和分类。认知对刺激引起的一定的生理唤醒的引导与解释导致情绪的产生。
情绪与健康的关系:良好的情绪调节能促进身心健康:情绪调节可以减少表情行为,降低情感体验,从而减轻焦虑等负面情绪对人们的不良影响。不良的情绪调节不利于身心健康:长期压抑悲伤和哭泣容易引起呼吸系统疾病,抑制爱会引起支气管疾病和癌症,不表达情绪会加速癌症的恶化,对愤怒的压抑与心血管疾病及高血压的发病率有着密切联系。
意志:一个人自觉的确定目的,并根据目的来支配,调节自己的行动,克服各种困难,从而实现目的的心理过程。
动机的功能:激活动能,具有发动行为的作用,能推动个体产生某种活动,使个体由静止状态转向活动状态。指向功能,动机不仅能激发行为,而且能将行为指向一定的对象或目标。维持和调节功能,表现为行为的坚持性。
冲突的形式:接近—接近型冲突,一个人以同样强度追求同时并存的两个目的但又不能兼得时产生的内心冲突。回避—回避型冲突:一个人同时遇到两个威胁性的事件,但又必须接受其一才能避免另一个时产生的内心冲突。接近—回避型冲突:一个人对同一目的产生两种队里的动机,一方面好而趋之,另一方面恶而避之的矛盾内心冲突。多重接近—回避型冲突:一个人面对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目的,每种目的都具有吸引和排斥作用,而不能简单地选择一种目标,回避另一种目标,必须进行多重的选择而引起的内心冲突。
意志品质优良与不良:优良:自觉,果断,坚韧,自制。不良:怯弱,优柔寡断,懒惰,冲动。
人格的特征:独特性:人与人没有完全一样的人格特点。功能性:稳定性:不易改变,人格是由多种成分构成的一个有机整体,具有内在的一致性,受自我意识的调控。人格一定程度上会影响一个人的生活方式,甚至会决定某些人的命运,因而是人生成败的根源之一。
人格的因素:气质,性格,认知风格,自我调控系统。
气质:表现在心理活动的动力特征上的个性心理特征。
气质的分型:传统的气质类型的理论:胆汁质(热血),多血质(开朗),粘液质(安静),抑郁质(抑制);艾森克理论:气质的二维模型,四个组合,各包含八种特质;荣克理论:内外倾向。
性格的核心:态度,意志品质,气质。个性的核心是性格。
能力:一种心理特征,是顺利实现某种活动的心理条件,液体能力:在信息加工和问题解决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能力。晶体能力:获得语言、数学等知识的能力,它取决于后天的学习,与社会文化有密切关系。
斯皮尔曼二因素说:提出能力由两种因素组成:G因素(一般能力或一般因素)—人的基本心理潜能,是决定一个人能力高地的主要原因。S因素(特殊能力或特殊因素)—保证人们完成某些特定的作业或活动所必须的。
元认知:对认知的认知,关于个人自己认知过程的知识和调节这些过程的能力,对思维和学习活动的知识和控制。
心理学研究方法:观察法,实验法,调查法,测验法,统计分析法。
心理学流派核心观点:
构造主义:(冯特,铁欣钠)心理学应以意识经验为研究对象,并主张运用实验内省方法对意识构造进行分析,从而找出意识的构成元素及其结核方式和规律。
机能主义:(詹姆士,杜威,安吉尔)主张心理学应以意识为研究对象,心理学应当研究意识的技能而非意识内容,并反对对意识进行繁琐的元素分析。
行为主义:(华生)反对研究意识,主张心理学研究行为,反对内省,主张用试验方法。
格式塔学派(韦特海默,柯勒,考夫卡)强调经验和行为的主体性,认为整体大于部分之和,并由此主张心理学应从整体的动力结构观出发来研究心理现象。
精神分析学派:(弗洛伊德)人类的一切个体的和社会的行为,都根源于心灵深处的某种欲望或动机,特别是性欲的冲动。
条件反射:在非条件反射的基础上经后天的学习而产生的反射,是习得行为,由高级中枢在后天建立的暂时性联系来完成的。
信息加工系统:将人看作是一个信息加工的系统,认为认知就是信息加工,将操作符号转化为物理符号系统。人脑接受外界输入的信息,经过头脑的加工处理,转换成内在的心理活动。感受器(接受外界信息)—效应器(作出反应)—加工器—记忆(贮存和提取符号结构)—操作显示。
感觉: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
感受性变化规律与感受阈限的关系:绝对感受性与绝对感受阈限:E=1/R(E代表绝对感受性,R代表绝对感受阈限);差别感受性与差别阈限:K=ΔI/I(I为原刺激量,ΔI为差别阈限,K为常数)
感觉适应:由于刺激物对感受器官的刺激而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
感受对比:同一感受器接受不同的刺激而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
知觉: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受器官的客观事物整体属性的反映。
知觉的产生过程:自上而下的加工:由外部刺激开始加工,依赖于直接作用与感官的刺激物的特征。自下而上的加工:由有关知识对象的一般知识开始的加工,依赖于感知的主体,不仅要加工由外部输入的信息,而且要加工在头脑中已经储存的信息。
知觉特性:选择性:人在知觉客观世界时,总是有选择的把少数事物当成知觉的对象,而把其他事物当成知觉的背景,以便更清晰地感知一定的事物与对象。整体性:在知觉过程中,人能够在过去经验的基础上把由多种属性构成的事物知觉为一个统一的整体。理解性:人在知觉过程中,以过去的知识经验为依据,力求对知觉对象作出某种解释,使它具有一定意义。恒常性:当知觉的客观条件在一定范围内转变时,知觉的映像在相当程度上都保持着它的稳定性。知觉定势:主体对一定活动的预先的特殊准备状态。
空间知觉:对物体的空间关系的认识。深度知觉:涉及
三维空间的知觉,不仅能够直接物体的高和宽,而且能够知觉物体的距离,深度,凹凸等。运动知觉:物体的运动特性直接作用于人脑,为任务所认识。
似动现象: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条件下,人们在静止的物体看到了运动,或者在没有连续位移的地方,看到了连续的运动。
记忆:在头脑中累及和保存个体经验的心理过程,从信息加工的观点来看,记忆就是人脑对外界输入的信息进行编码,储存和提取的过程。
记忆的分类:内隐记忆:在个体无法意识的情况下,过去经验对当前作业产生的无意识的影响。外显记忆:在意识控制下,过去经验对当前作业产生有意识的影响。
艾宾浩斯遗忘规律:遗忘的过程是不均衡的,学习了之后立即开始,过程最初近战很快,以后逐渐缓慢,到了相当时间,几乎不再遗忘,可以说遗忘的规律是先快后慢,呈负加速性变化。
材料位置与遗忘的关系:近因效应:最后呈现的材料最易回忆,遗忘最少。首因效应:最先呈现的材料较易回忆,遗忘较少。中间部分的材料最后回忆起来,遗忘最多。
提高记忆效率的方法:复习—及时复习,复习多样化,合理的分配复习时间(分散复习)
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社会认知理论:儿童通过观察他们生活中重要的人物的行为而学得社会行为,这些观察以心理表象或其他符号表征的形式储存在大脑中,来帮助衙门模仿行为。交互决定观:个体、环境和行为是相互影响,彼此联系的。观察学习的过程:注意过程,保持过程,复制过程,动机过程。
第四篇:医学心理学-第六版-教学及学习大纲及重点
医学心理学
第六版
教学、学习大纲与重点
第一章 绪 论
[学习要求] 掌握:
1. 医学心理学的定义和研究内容。
2. 医学心理学的学科性质、特点、应用范围。3. 医学模式转变的原因。
4. 新医学模式对健康和疾病的认识。
熟悉:
1. 医学心理学的分支和相关学科。2. 医学模式的定义。3. 医学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了解:
1. 我国医学心理学的发展历史与现状。2. 国内外医学模式的转变现状。
第二章 心理学基础
[学习要求] 掌握:
1.感觉、知觉的概念 2.感觉、知觉的基本分类 3.记忆的概念 4.记忆的基本分类 5.遗忘及其规律 6.思维、想象的概念 7.思维、想象的基本分类 8.注意的概念 9.注意的基本分类
10.情绪与情感的概念与分类
11.情绪理论:詹姆斯-兰格理论、坎农-巴德理论及情绪的认知理论12.动机冲突的基本形式
第三章 心理发展与心理健康
[学习要求] 掌握:
1.心理健康的概念及判断标准。2.儿童、青少年期的心理特点。
熟悉:
1.如何维护儿童、青少年的心理健康;
2.儿童、青少年时期的心理健康与各种疾病的关系
3.中年期的生理及心理特点,及如何维护中年人的心理健康; 4.老年期的生理及心理特点,及如何维护老年人的心理健康。
了解:
1.人的发展和生命周期的概念和观点。2.儿童、青少年期的生理特点
第四章 主要理论流派
掌握:
1.精神分析心理结构和人格理论的内容。
2.经典条件反射理论、操作性条件反射理论与社会学习理论 3.人本主义理论:马斯洛需要理论及罗杰斯自我论的要点。4.Ellis的ABC理论 5.Beck的认知行为治疗假说 6.心理生物学的主要研究领域 7.人性主义理论中人性的三个属性
熟悉:
1.马斯洛需要理论与奥尔德弗需要理论的不同。2.操作性条件反射理论 3.Kelly的个人构念理论 4.认知与情绪的关系 5.心理生物学的理论发展史 6.中医心理学的发展史
了解:
1.心理动力学研究简史
6.心理评估的发展与现状
第六章 心理应激
[学习要求]
掌握:
1.心理应激理论的主要内涵。2.应激系统模型的基本特征
3.生活事件(应激源)的概念、分类和生活变化单位。4.应对方式和社会支持的定义和分类。
5.应激的心理反应和生理反应的主要内容以及应激反应的心身中介机制。6.应激易感模型的概念及其主要内容。
熟悉:
1.一般适应综合征(GAS)概念及其分期。2.认知评价在应激过程中的作用。3.应对方式在心理病因学中的意义。4.社会支持保护健康的作用机制。5.个性与应激因素的关系。6.应激与疾病的伴随关系的解释。7.个体层面的应激管理的内容。
了解:
1.心理应激的宏观和微观研究方向。
2.应激系统模型在临床心理咨询、婚恋指导和压力管理中的应用。3.生活事件不同量化方法存在的问题。4.心理应激反应对健康的积极和消极意义。
5.心理反应、心身反应、心身障碍、心身疾病概念的比较。6.应对指导模式的主要内容。
1.病人的心理需要
2.求医行为的原因、类型和影响因素 3.病人心理干预的基本方法 4.不同病期病人的心理特征 5.手术前焦虑反应的原因 6.术后病人心理反应的影响因素 7.伤残病人康复期心理问题 8.癌症病人心理问题的干预
了解:
1.病人角色的权利和义务 2.影响病人角色适应的因素 3.求医行为的类型和原因 4.手术病人心理问题的干预 5.伤残病人康复期心理问题的干预 6.癌症病人常见的心理变化
第九章 医疗行为中的人际关系[学习要求] 掌握:
1.医患关系的概念。
2.建立良好医患关系的基本原则
3.医患关系的特点、类型和主要影响因素。
熟悉:
1.医生的责任、权利和义务。2.病人的基本权利。
3.沟通的概念和沟通中应注意的问题。
了解:
1.广义医患关系的主要内容 2.医生的心理特征。3.沟通的结构、分类和功能
1.异常心理的理论解释
2.自杀的成因、动机,有关自杀的误解 3.常见的性心理障碍及其干预 4.人格障碍的分类、成因及其干预 5.其它睡眠障碍的表现及防治原则
第十二章 心理干预
[学习要求] 掌握:
1.心理干预的基本概念。2.健康促进与预防的基本概念。3.心理治疗的基本概念。4.心理咨询的基本概念。5.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的区别。6.心理治疗的基本过程和原则。
熟悉:
1.预防性干预的基本概念。2.综合医院临床各科的心理问题。3.社会适应不良及其他行为问题表现。
4.心理治疗的基本技术。了解:
1.心理治疗的简史
2.实施各种心理治疗技术时应注意的问题
第十三章 心理干预各论[学习要求] 掌握:
1.精神分析治疗的基本技术
2.行为治疗技术,如系统脱敏疗法、冲击疗法、厌恶疗法的方法
9.支持疗法的适应证 10.集体心理治疗的发展历程 11.家庭治疗的流派和种类 12.危机干预的伦理学原则
第五篇:医学基础知识重点:医学心理学及其应用范围-医学心理学
医学心理学属于医学基础知识需要掌握的内容,中公卫生人才招聘考试网帮助大家梳理知识-医学心理学及其应用范围。
心理学:心理学是研究人的行为和心理现象的科学。
医学心理学:医学心理学则是研究医学领域中的心理学问题的科学,其本体学科是心理学。
医学心理学的应用范围:
1.防治心身疾病
2.解决伤残,缺陷,慢性病患者和老年人存在的心理行为问题
3.解决护理工作中的心理学问题
4.对健康人群的心理健康保健
5.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
例题
医学心理学是哪一门科学的分支学科?
A、医学
B、社会学
C、心理学
D、生理学
E、生理心理学
正确答案:C
呼伦贝尔人事信息考试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