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河北2017年教师招聘考试学科知识与能力知识点—中国古代音乐史篇
河北2017年教师招聘考试学科知识与能力知识点—中国古代
音乐史篇
导语:中国古代音乐史中的知识在历年考试中出现频繁,所以掌握好这一部分知识十分重要。为方便大家更好掌握,下面对这一部分知识点进行了梳理总结。
重要考点1:贾湖骨笛
河南舞阳县贾湖骨笛是迄今为止中国考古发现的最古老的乐器,约有8000年可考的历史。
重要考点2:六代乐舞
六代乐舞又称“六舞”,被后世儒家奉为雅乐的最高典范。包括: 黄帝《云门》(或叫《云门大卷》)尧《大咸》(或叫《咸池》)舜《韶》(或叫《九韶》,孔子评价“三月不知肉滋味”“尽善尽美”)夏《大夏》(歌颂大禹治水的功绩)商《大濩》(歌颂商汤伐桀的功绩)周《大武》(歌颂武王伐纣的功绩,孔子评价为“尽美未尽善”)重要考点3:诗经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今存《诗经》共305首,分为风、雅、颂三类。“风”就是各国的民歌;“雅”是贵族文人的作品;“颂”为古老的祭歌和舞曲。重要考点4:八音分类法
周代按照制作材料将乐器分为“八音”:金、石、土、革、丝、木、匏、竹。这种乐器分类法名称的产生,标志着我国古代器乐艺术的发展已经进入了一个成熟的阶段。
金类:钟、铙;石类:石磬、玉磬;土类:埙、缶;革类:土鼓、足鼓;丝类:琴、瑟;木类:柷、圄(yu);匏类:簧、笙;竹:箫、管。
重要考点5:三分损益法
春秋时期产生了以弦长为计算基础的乐律学理论。“三分损益法”是我国古代最早记载的,采用数学运算求律的方法。最早记载于《管子·地员篇》中。
中公讲师解析
第二篇:中国古代音乐史考试重点
中国古代音乐史考试重点
第一章 远古
(一)名词解释
1.陶埙:用陶土制作的圆形或者橄榄形的吹奏乐器。内空,外有吹音孔、按音孔。
出土地点:陕西西安半坡遗址、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山西太原义井村遗址„„
2.骨笛:河南省舞阳县贾湖村新石器时代遗址(“贾湖骨笛”):猛兽骨制成,共出土25支。
(二)问答题
考古发现我国远古时期有哪些乐器?它们在音乐史上有什么价值? ①乐器有:陶埙、骨哨、骨笛、陶钟、陶鼓、陶角;
②价值:贾湖骨笛的发现证明了9000年前中国音乐文明的起源;
贾湖骨笛是迄今为止中国发现最早的乐器,标志着中国乐器史的开端;
贾湖骨笛1200的历史反映了这一时期古代先民的音乐文化。
第二章 夏、商、西周
(一)名词解释
1.雅乐:春秋时代的孔子,他所说的雅乐,是指西周以来礼乐制度中的音乐。
2.礼乐制度:
中国古代的礼乐制度产生于西周,其音乐活动主要有以下两方面的内容和特点——
①等级化的音乐制度 ②繁复的音乐礼节 3.六代乐舞:
被儒家封为雅乐的最高典范—— 皇帝之乐《云门》以祀天神 尧之乐《大咸》以祭地示 舜之乐《九韶》以祀四望 禹之乐《大夏》以祭山川 商之乐《大濩》以享先妣 周之乐《大武》以享先祖
4.大司乐:
西周时建立的宫廷音乐机构,其机构负责人“大司乐”的职能——
①掌管宫廷音乐活动——即宫廷音乐机构
②掌管朝廷贵族子弟的学习,培养王、贵族子弟的音乐学习
“世子”、“国子”——相当于音乐学校
5.八音:
是以乐器的制作材料来划分的,其中包含金、石、土、革、丝、木、匏、竹。
6.十二律:
在西周时产生,其中包括黄钟、大吕、太簇、夹钟、姑冼、仲吕、蕤宾、林钟、夷则、南吕、无射、应钟。
(二)问答题
1.周代礼乐制度有哪些特点? ①等级化的音乐制度:
不同等级的贵族享受音乐有相应的规定 舞队编制:“佾”——方阵
“天子用八,诸侯用六,大夫四,士二。”——《左传·隐公五年》
乐队使用:“县”——通“悬”
“正乐县之位,王宫县,诸侯轩县,卿大夫判县,士特县。”
——《周礼·春宫宗伯》 ②繁复的音乐礼节
对内容、乐舞、宫调、乐器都有规定
2.简述商、周时期的音乐教育。产生了音乐机构:大司乐 负责人:大司乐
职能:①掌管宫廷音乐活动——即宫廷音乐机构;②掌管朝廷贵族子弟的学习,培养王、贵族子弟的音乐学习。
“世子”、“国子”——相当于音乐学校 第三章 春秋战国的音乐
(一)名词解释 1.《诗经》音乐:
我国第一部歌词总集、音乐总集、全部入乐演唱
2.《楚辞》音乐: “楚辞”:战国时期在楚国民歌基础上形成的一种歌曲体裁,后成为一种诗的文字形式。
《楚辞》:战国时期楚国诗人屈原依据民间歌调填辞的诗作。
代表作:《九歌》、《天问》、《招魂》 3.《成相篇》:
作者是战国时期思想家荀子,是今存最早的说唱作品的底本。4.双音钟:
每件钟的正鼓部(及隧部)和侧鼓部(即鼓部)能分别奏出相距大三度或小三度两个音。5.三分损益法:
“凡起五音者,先主一而三之,四开以合九九,忆事生黄钟小素之首,以成宫;三分而益之一,为百有八,为徵;不无三分而去乘,适足以生商;有三分而复于其所,以是生羽;有三分而去乘,以是生角。”
(二)问答题
1.湖北随县曾侯乙墓出土乐器的音乐特点及其历史价值?
(1)音乐特点:①形制:共65件,含一件鎛钟,分3层悬挂,钮钟和甬钟;②音域:5个八度;③律制:复合律制,三分损益律和纯律结合,十二律齐全,可旋宫转调;④双音钟:正鼓部、右鼓部呈三度;⑤学术价值:钟上刻有2800多个乐律学铭文
(2)历史价值:①它是目前发现的先秦时期的最大一套编钟,数量多,编制复杂;②它证实了我国2000多年前双音钟的出现;③钟上的大量乐律学铭文是历史文献所没有的,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
2.曾侯乙编钟的乐学理论有哪些特点?
其乐学理论是“之调式”体系。即以“某律为宫之某音”的称谓法,与《周礼·春宫》所载“为调式”称谓不同。3.简述孔子的音乐观?
(1)音乐技艺:善唱歌,会击磬,学琴于师襄
(2)音乐评论:
“闻韶乐,三月不知肉味”
“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音乐与教育
六艺:礼、乐、射、御、书、数(3)音乐主张:
①强调音乐的社会功能,主张礼、乐治国——孔子音乐思想的核心与灵魂 ②“安上治民,莫善于礼;移风易俗,莫善于乐。” ③尽善尽美:“子谓《韶》尽美矣,又尽善矣;谓《武》美矣,未尽善矣。” ④提倡雅乐、古乐,反对郑声、新乐,恶郑声之乱雅乐也。4.简述《乐记》的主要音乐思想内容?(1)核心内容:系统论述了儒家的礼乐思想。
(2)主要观点:
①音乐的本质:音乐是情感的艺术,也是声音的艺术
代表论述:
“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
“凡音者,生人心者也。情动于中,故形于声;声成文,谓之音。”
②音乐与政治:密切联系,音乐反映政治状况、社会风气
代表论述:
“审政以知乐”
③音乐的社会功能:端正社会风气,是社会和谐,礼乐是治理国家的方法之一
代表论述:
“礼乐刑政四达而不悖,则王道备矣。” 第四章 秦、汉音乐
(一)名词解释 1.汉乐府:
乐府始建于秦朝,汉武帝扩建,兴盛于汉代
职能:广泛采集民间歌谣、民间音乐舞蹈,加工配乐,编曲填词,研究音乐理论,演唱、演奏,例如《木兰辞》、《孔雀东南飞》
作用:促使民间音乐蓬勃发展,主管是是为适应统治阶级在宫廷的享乐需要,客观上保存、保护了民间音乐。2.《广陵散》:
(1)时间:东汉末年产生(2)内容:“聂政刺韩王”的悲壮故事,戈矛杀伐之气(3)规模:45段
(4)流传:魏晋,嵇康“从此《广陵散》绝矣”
刊印于明代《神奇秘谱》——我国最早的古琴谱 3.琵琶:
圆形音箱琵琶——阮咸(阮),由“鼗鼓”发展而来,圆盘、直柄四弦
梨形音箱琵琶——琵琶 4.箜篌:
卧箜篌——类似琴瑟,又如琵琶一般用拨来演奏的乐器
竖箜篌——西域传入中原的乐器。原出于古代西亚的亚述地区,后往东流传是中国的竖箜篌,往西流传就是希腊的竖琴。5.京房六十律:
京房:西汉律学家,第三个从理论上发现“仲吕不能生黄钟”的人;发现了以管定律的缺点,提出以弦代管定律的主张。
六十律:用三分损益法产生十二律后,继续往下生至六十个律。
(二)问答题
相和歌与相和大曲的艺术特点。(1)相和歌:丝竹更相和,执节者歌(流行于北方)
相和歌的高级形式:相和大曲——大型歌舞套曲
结构:艳—曲—趋(或乱)三段结构
(引子—主体—尾声)
(器乐—歌唱—舞蹈)
(散板—中板—快板)
(2)相和大曲:平调、清调、瑟调
第五章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音乐
(一)名词解释
《碣石调·幽兰》:
现存最早的,唯一的琴曲文字谱,今5000字
文字谱:记录琴曲的专用乐谱,记录左手按弦位置,有收入和弹奏,“指位谱”体系。
南朝丘明传谱,清末学家杨守敬在日本发现,外交家黎庶昌收入《古逸丛书》
“碣石调”——曲调形式
“幽兰”——乐曲的内容
音调来自汉代民歌《陇西行》,又名《步出夏门行》。
(二)问答题
1.简述清商乐的来源及其艺术特点。(1)来源:魏晋时期,相和歌迁到南方与江南民间音乐一起统称为清商乐。
(2)组成:
①吴歌:即吴声歌曲,长江下游,以首都建邺(今南京)为中心地带的民间音乐;
②西曲:即“荆楚西声”,汉江流域(如江陵、襄阳)的民歌。
(3)演唱形式:徒歌——“被诸管弦”(“被”通“披”,覆盖)
(4)音乐结构:除主体部分外,前有“和声”(引子)、后有“送声”(尾声)2.简述嵇康《声无哀乐论》的主要思想内容。
(1)核心思想:“声无哀乐”,“心之与声,明为二物”,音乐是客观存在的,感情是主管存在,两者之间,并无因果关系。
(2)音乐是一种独立的客观存在,在于它自身的自然的和谐;
(3)音乐与人的情感无关,只有善恶的差别;
(4)音乐引起的哀乐是因为听着哀乐在心。
第六章 隋、唐、五代的音乐
(一)名词解释 1.曲子:
唐代城市里流行一种歌调,音乐来源于民间传统音乐和外来音乐两方面,将齐言诗(五言、七言诗)填曲演唱。
2.《阳关三叠》:
原作是王维(701-761)的诗《送元二使安西》,入乐演唱后盛传于唐代。3.变文:
唐代的一种说唱艺术形式,源于说唱古代印度的佛教故事。是僧人进行俗讲时的讲唱本子。4.《胡笳十八拍》:
南宋以后出现,歌词为蔡琰(文姬)的《悲愤诗》,讲述一生的悲苦遭遇,音乐风格为汉蒙音乐的融合 5.《离骚》:
晚唐琴家陈康士所作的琴曲。
内容:以屈原的诗《离骚》为词,后发展为独奏曲。表达了“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精神追求。
6.多部伎:
设十部之伎于庭,以备华夷。”(1)隋代宫廷燕乐(俗乐):由节俭到奢侈
①隋文帝时期:
七部乐:国伎,清商乐,高丽伎,天竺伎,安国伎,龟兹伎,文康伎
②隋炀帝时期:乐户 九部乐:清乐(原清商乐)、西凉(元国伎)、龟兹、天竺、康国(新增)、疏勒(新增)、安国、高丽、礼毕(原文康伎)
(2)唐代宫廷燕乐的九、十部乐:
①九部乐:燕乐(新增)、清乐、西凉乐、龟兹乐、天竺乐、康国乐、疏勒乐、安国乐、高丽乐
②十部乐:燕乐、清乐、西凉、龟兹、天竺、康国、疏勒、安国、高丽、高昌(新增)7.坐部伎:
3—12人,在宫廷的室内厅堂上表演,堂上乐音乐细腻优美,小型歌舞。有六部乐舞。8.立部伎:
64—180人,在广场庭院中演出,堂下乐音乐热闹喧腾,主要用鼓笛、龟兹乐器,大型歌舞。有8部乐舞。9.唐大曲:
是一种融器乐、声乐、舞蹈于一体的大型体裁的乐曲。分清乐大曲、法曲大曲、胡乐大曲3种类型。
大曲的结构:
散序——中序——破 三段体 器乐——歌唱——舞蹈
序歌、序舞—缓歌、缓舞—急歌、急舞 10.《霓裳羽衣舞》:
唐代法曲大曲的精华之作,唐玄宗作曲,原作已失传,宋代姜夔在故纸堆中发现商调《霓裳曲》十八阙,并对其中一段填词,名为《霓裳中序第一》。11.奚琴:
中国向内引进的奚族乐器。拉弦乐器,竹片在两弦之间来回拉擦发音,当今二胡类乐器的前身。12.敦煌乐谱:
五代时期,四弦四相的琵琶指位谱。
发现于敦煌莫高窟、藏经洞,道士王圆篆,英国考古学家斯坦因,法国考古学家伯希和 13.减字谱:
隋唐时期出现,简化文字谱的古琴记谱法
(二)问答题
1.简述隋唐宫廷燕乐中的外来音乐。
隋唐时期,随着国势强盛,君臣同庆和与外邦民族的频繁交往促使燕乐音乐活动发展起来。(1)隋代宫廷燕乐(俗乐):由节俭到奢侈
①隋文帝时期:
七部乐:国伎,清商乐,高丽伎,天竺伎,安国伎,龟兹伎,文康伎
②隋炀帝时期:乐户 九部乐:清乐(原清商乐)、西凉(元国伎)、龟兹、天竺、康国(新增)、疏勒(新增)、安国、高丽、礼毕(原文康伎)
(2)唐代宫廷燕乐的九、十部乐:
①九部乐:燕乐(新增)、清乐、西凉乐、龟兹乐、天竺乐、康国乐、疏勒乐、安国乐、高丽乐
②十部乐:燕乐、清乐、西凉、龟兹、天竺、康国、疏勒、安国、高丽、高昌(新增)
这些外来“乐部”中,西凉乐和龟兹乐的影响是较大的。2.简述唐大曲的音乐特点。
(1)是一种融器乐、声乐、舞蹈于一体的大型体裁的乐曲。分清乐大曲、法曲大曲、胡乐大曲3种类型。(2)大曲的结构:
散序——中序——破 三段体 器乐——歌唱——舞蹈
序歌、序舞—缓歌、缓舞—急歌、急舞
第七章 宋、元音乐
(一)名词解释 1.词调音乐:
(1)词调音乐:隋唐时期的曲子发展到宋代,成为词调音乐。①创作方法:依声填词
②变体:剪字、偷声、摊破、犯 ③体裁:令、引、近、慢(2)代表人物:
①姜夔,号白石道人,又称姜白石,南宋的词人、音乐家,“婉约派”代表人物。
②《白石道人歌曲》:共17首词曲,其中14首自度曲、2首古曲、1首范成大写曲。用俗字谱记谱。③代表作:《扬州慢》、《鬲溪梅令》、《杏花天影》 2.诸宫调:
诸宫调——说唱音乐的代表
(1)定义:充分运用宫调变化的长篇说唱形式,是一种以唱为主的大型说唱。由多套曲牌组成。每套曲牌同一宫调,各套宫调则不同,因此叫诸宫调。
(2)创造者:北宋、汴京、瓦子勾栏艺人孔三传
(3)音乐来源:唐宋大曲,曲子、北方民间歌曲
(4)伴奏乐器:鼓、拍板、笛、锣、琵琶
(5)保留曲目: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
3.董西厢:
董解元,金章宗时人。解元,为金元时期文人通称。
《西厢记诸宫调》是根据唐代诗人元稹写的传奇《会真记》改编的。4.正杂剧:
宋杂剧初期,艳段、正杂剧、散段三段各自独立。正杂剧表演一个完整的故事,是杂剧的主体。5.郭沔:
字楚望,曾入南宋大将张岩家为琴师。代表作《潇湘水云》。6.《潇湘水云》:
琴乐,作者是南宋郭沔。
内容:用山水烟波浩渺,云水苍苍,来表达作者对民族危亡的忧思之情和元兵入侵的愤慨。7.《海青拿天鹅》:
元代琵琶曲。
海青:一种雕,用来捕捉天鹅
内容:反应北方少数民族的狩猎生活。
8.蔡元定十八律:
作于南宋时期。
十八律:通三分损益法计算出十二律后,继续推算出六律。
(二)问答题
1.简述宋元时期说唱音乐的特点?(1)鼓子词
(2)诸宫调——说唱音乐的代表 ①定义:充分运用宫调变化的长篇说唱形式,是一种以唱为主的大型说唱。由多套曲牌组成。每套曲牌同一宫调,各套宫调则不同,因此叫诸宫调 ②创造者:北宋、汴京、瓦子勾栏艺人孔三传
③音乐来源:唐宋大曲,曲子、北方民间歌曲
④伴奏乐器:鼓、拍板、笛、锣、琵琶
⑤保留曲目: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3)陶真、崖词(4)货郎儿
2.简述姜白石的音乐创作?
姜夔,号白石道人,又称姜白石,南宋的词人、音乐家,“婉约派”代表人物。
《白石道人歌曲》:共17首词曲,其中14首自度曲、2首古曲、1首范成大写曲。用俗字谱记谱。
代表作:《扬州慢》、《鬲溪梅令》、《杏花天影》
3.简述元杂剧的音乐特点?
元杂剧的音乐特点:
(1)元杂剧的结构:四折——楔子(2)表演组成:曲(歌唱)、宾白(说白)、科(动作)三分部,一个角色主唱
(3)唱曲来源:唐宋大曲、鼓子词、唱赚、诸宫调、民间歌曲,称为“北曲”。
(4)音乐特点:一折一宫一“套数”,曲牌联缀
固定格式:[端正好]-[滚绣球]-[倘秀才]-[叨叨令](5)音乐风格:七声音阶,节奏较快,风格刚健豪放,以遒劲为主
(6)伴奏乐器:琵琶、鼓、笛、拍板、锣
4.简述元代南戏的音乐特点?
南戏的音乐特点:
①南戏的结构:短小灵活、一本有十几至几十出
②表演组成:任何角色都可唱,独唱、对唱、合唱多种形式
③唱曲来源:南方民间歌舞大戏、大曲、词调、唱赚、诸宫调,成为“南曲”
④音乐特点:多个宫调,曲牌联盟 ⑤音乐风格:五声音阶,节奏缓慢,风格委婉细腻
第八章 明、清音乐
(一)名词解释 1.四大声腔:
(1)海盐腔:浙江海盐,产生于元代(2)余姚腔:浙江余姚,产生于元末明初
(3)弋阳腔:江西弋阳,形成于元末(4)昆山腔:江苏昆山
地域:均出自江南和东南沿海地区 2.四大徽班:
“三庆”、“四喜”、“和春”、“春台”。“三庆”班以连演整本大戏见长;“四喜”班以昆曲而著称;“和春”班擅演武戏;“春台”班以童伶出色。3.谭培鑫:
与孙菊仙、汪桂芬被称为京剧的“新三派”,他不仅在唱腔上能继承前辈的传统,又能广泛吸取青衣、老旦、花脸等各行的唱法及昆曲、梆子腔的音调而创新;在舞台语音上,以湖广音兼夹京音而统一了京剧的语音;在表演上则能文能武,是一个真正的文武昆乱不挡的艺人,被后人赞誉为“无派不学谭”。4.《谿山琴况》:
作者徐上瀛,明代,虞山派代表人。全面、系统地论述古琴艺术表演艺术的美学专著,提出“24况”:“和、静、清、远、古、澹、恬、逸、雅、丽、亮、采、洁、润、圆、坚、宏、细、溜、健、轻、重、迟、速”。
5.《神奇秘谱》:
明代朱权编校,收琴曲62首,《广陵散》、《高山》、《流水》都被收入。6.新法密律:
把八度音程平均分成12份,将八度的频率比值升12次方,得出的方根就是平均律半音。
解决了“黄钟不能还原”的千古难题。
地位:世界上第一个创立十二平均律学说
(二)问答题
1.简述魏良辅对昆山腔的改革和发展。
(1)时间:明代(2)改革者:魏良辅(3)改革手法:
①演唱方面:讲究唱法,文字分声母和韵母(头韵、腹韵、尾韵),创制“水磨腔”(细腻水磨,一字数转,轻柔婉折,圆润流畅);
②节奏方面:节奏、速度比较舒缓 ③作曲方面:创制新曲牌,吸收南曲、北曲的曲牌
④伴奏乐器:增加笛、箫、琵琶、三弦等
⑤保存传统剧目和曲牌
代表作:梁辰鱼《浣纱记》——首部成功之作 汤显祖:“临川四梦”:《牡丹亭》、《紫荆记》、《邯郸梦》、《南柯梦》 孔尚任:《桃花扇》、洪升:《长生殿》
2.简述四大徽班进京和京剧的产生。(1)形成:1790年,乾隆八十大寿 “四大徽班”进京——徽剧(二黄调)
湖南艺人进京——汉调(西皮调)“徽汉合流”形成京剧,称“皮簧戏”(2)声腔:西皮与二黄合流后的一个声腔系统——皮簧戏(3)结构形式:板腔体(4)名角:“同光十三绝”,程长庚、谭鑫培等等
3.简述朱载堉的乐律学成就。
(1)朱载堉:明代乐律家,历算学家(2)“新法密律”:把八度音程平均分成12份,将八度的频率比值升12次方,得出的方根就是平均律半音。
解决了“黄钟不能还原”的千古难题。
地位:世界上第一个创立十二平均律学说
(3)“异径管律”:解决管口误差的方法
(4)乐律著作:《律学新说》、《乐学新说》、《律吕精义》
第三篇:河北《音乐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初级中学)
河北《音乐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初级中学)
一、考试目标
1.音乐学科知识能力。掌握音乐学科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熟悉音乐学科发展历史,了解我国和世界多民族音乐文化,具备必要的音乐美学基础知识,关注音乐学科最新发展动态。
2.音乐教学设计能力。具有先进教育理念,掌握音乐教学基本理论与方法,了解初中生身心发展和认知规律、知识水平及成长需要,能够依据《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实验)》和音乐学科教材,进行课堂教学设计。
3.音乐教学实施能力。热爱音乐教学工作,熟悉音乐课堂教学基本程序,具备组织与调控课堂教学的基本能力,能够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实施教学,并掌握必要的现代教育技术。
4.音乐教学评价能力。具有正确的音乐教学评价观,了解评价基本方式与方法,能对学生音乐学习过程与结果进行评价,善于对音乐教学活动进行反思,提出改进措施与方法。
二、考试内容模块与要求
(一)学科知识与技能
1.掌握和运用与初中音乐教学密切相关的基本乐理、视唱练耳、基础和声、曲式与作品分析等音乐基本知识与基础理论。
2.具备音乐鉴赏能力、音乐表演能力(演唱、演奏、自弹自唱)、指挥能力(合唱或乐队)与创编能力(歌曲创作或改编)。
3.熟悉中外音乐史发展脉络和不同时期、不同流派代表人物的主要作品,了解中外多民族音乐文化的不同特点。
4.了解音乐美学基础知识,具备一定的音乐审美能力,关注与时代同步发展的音乐学科最新信息与动态。
(二)教学设计
1.熟知初中音乐课程性质、课程理念、课程目标,掌握《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实验)》所规定的内容和要求,了解世界著名音乐教育体系。
2.能够依据音乐课程基本理念,针对初中生身心发展与学习需要,运用学科知识选择与处理教学内容,把握重点难点,充分利用课程资源,进行音乐教学设计。
3.能够依据音乐课程基本理念、音乐教学内容和学生状况,进行课堂音乐教学目标设计,能够关注学生主体,突出学科特征,体现多维目标。
4.能够依据音乐课程基本理念、教学内容、目标和学生状况,进行教学过程设计,能够选择多种方法与教学手段,合理安排教学环节。
(三)教学实施
1.能够根据学生实际和教学内容,有针对性地运用教学方法,采用多样教学手段,积极完成教学任务。
2.能够利用自身音乐特长,创设良好的音乐教学情境与教学氛围,激发学生音乐学习兴趣,提高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能够师生互动、教学相长。
3.能够对课堂音乐教学进行有效地组织与调控,重视教学现场的生成意义与课堂环境、资源的客观变化,强调教学过程的学生参与,鼓励学生在互动、互助中达成学习目标。
4.能够在课堂中体现一定的教学策略,强调情感体验,关注合作探究,加强综合实践,注重目标达成,能够在教学中面向全体学生并鼓励学生的个性发展,不断提高音乐学习效率。
(四)教学评价
1.坚持发展性、自主性评价原则,以评价促进学生音乐能力的发展。
2.能够对学生音乐学习的过程和结果进行评价,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过程与方法、知识与技能三维目标贯穿评价始终。
3.掌握自评、他评、互评等多元评价方法与手段,帮助学生了解自身学习状况,培养音乐学习自信心。
4.能够对音乐教学进行自我评价与反思,针对问题及时提出改进音乐教学的方案与措施。
三、试卷结构
模 块比 例题 型
学科知识与技能43%单项选择题 音乐编创题 音乐作品分析题
教学设计30%单项选择题 教学设计题
教学实施17%单项选择题 案例分析题
教学评价10%课例点评题
合 计100%单 项 选 择 题 : 约40% 非 选 择 题 : 约60%
四、题型示例
1.单项选择题
根据下列谱例选择正确答案
谱例
A.晚会 B.瑶族舞曲 C.春节序曲 D.节日序曲
2.音乐编创题
为歌曲《送别》片段编配和声及键盘伴奏音型。
送别
3.音乐作品分析题
分析下列《七子之歌》歌曲谱例,回答:
(1)作品风格
(2)曲式结构
(3)旋律特征
(4)演唱要求
谱例
4.教学设计题
对《七子之歌》进行“歌唱教学”设计(教学对象:七年级)要求:
(1)设计理念与学情分析。(2)确定教学目标。(3)确定教学重点和难点。(4)设计简易教学过程。5.案例分析题
音乐课中教师播放《空山鸟语》,要求学生为乐曲命名。学生们发挥想象力,各抒己见。给 出的曲名有“争执”、“百鸟争鸣”、“山谷鸟鸣”等。有一位农村来的学生起的名字是“捉鸡”,并做了解释:“老太太的鸡从鸡笼跑到了院子里,她急着到处 捉,又来了一群小伙子,拿着笤帚一起捉,打翻了院子里所有的东西,也没捉到。”这个同学的解释引来一片笑声。
面对这一情况,你将如何进行引导? 6.课例点评题
对下列课例进行点评分析。
永远的莫扎特
教学年级:初中—年级 课 时:1课时
教学内容:《第四十交响曲》片段《G大调弦乐小夜曲》 教学目标:
1.通过欣赏莫扎特的音乐作品,了解和享受古典音乐; 2.能够用唱、奏、指挥等多种形式积极参与音乐、体验音乐;
3.欣赏《第四十交响曲》片段及《G大调弦乐小夜曲》,探索音乐要素与音乐情绪间的关系,感受、发现并了解古典乐曲的形式美,了解莫扎特。
教学重点:采用多种形式帮助学生学会欣赏,并能主动探索音乐要素与音乐情绪间的关系。
教学难点:让学生亲近并喜欢古典音乐,产生主动了解和感受古典音乐的愿望。
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播放S.H.E《不想长大》
导 入
边拍边唱《不想长大》 播放《第四十交响曲》片段 教师:你对莫扎特了解多少 第二次播放《第四十交响曲》片段
《第四十交响曲》片段 出示图形谱,带领学生第三次欣赏。教师:用了怎样的符号,为什么? 引导学生再次跟着图形谱欣赏。第五次欣赏,请学生对比声乐作品与器
乐作品的表现力。
播放《G大调弦乐小夜曲》呈示部。播放第一句旋律。教师用钢琴弹奏,欣赏
请学生比较效果。
播放第二句旋律。教师:和第一句比
有什么变化?
G大调弦乐小夜曲》 引导学生聆听第三句旋律。意哪个地方比较特别。
听着音乐进入教室。和教师一起拍拍唱唱。
聆听音乐。学生:„„ 聆听,关注演奏乐器。跟着图形谱欣赏乐曲。
再次欣赏这段乐曲。
聆听音乐。聆听、演唱和比较。用各种形式哼唱感受旋律。聆听并用形体动作来感受音乐。
受。引导学生聆听第四句旋律,提醒学生注复听音乐,用手势表达对音乐的感播效《G大调弦乐小夜曲》再现部,用聆听音乐的同时,观察教师的手手势引导学生关注古典音乐的形式美。势,感受古典音乐的形式美。播效《G大调弦乐小夜曲》展开部,引
导学生聆听并参与音乐。播放视频《G大调弦乐小夜曲》 教师:你能谈谈对本堂课的感受吗?
聆听并且参与音乐。
完整欣赏。学生:„„
小 结 点题:莫扎特是永远的,古典音乐也将
永恒存在。
http://hb.zgjsks.com/html/2013/zx_1202/747.html?wt.mc_id=bk10487
第四篇:2015教师招聘音乐备考资料——中国古代音乐史问答题(九)
中公教育.给人改变未来的力量
2015教师招聘音乐备考资料——中国古代音乐史问答题
(九)1、什么是“大曲”和“法曲”?它们各自有什么特点? “大曲”又称燕乐歌舞大曲,是一种综合器乐、歌唱和舞蹈,含有多段结构的大型乐舞。它是汉魏时的相和大曲与清商大曲进一步向更高程度的再发展。它代表了隋唐音乐文化的高度水平。歌、舞、乐三位一体、结构庞大、节奏与速度复杂多变是大曲的重要特点。大曲的结构通常分三大部分:
散序——由器乐演奏,以散板式的自由节拍为主。中序——以歌唱为主,由器乐伴奏,多为抒情的慢板。破——以舞蹈为主,气氛热烈,节奏快捷。
这种音乐形式在唐代的各种音乐中都可见到,如立部伎中的《破阵乐》、清乐中的《玉树后庭花》、胡乐中的《凉州》等。《霓裳羽衣舞》是唐代著名的歌舞大曲之一,是一部较具浪漫主义气息的作品。它是由唐玄宗创作的,又叫“法曲”。
中公教育.给人改变未来的力量
“法曲”也是隋唐宫廷燕乐中的一种重要形式,因用于佛教法会而得名。其风格特点是较为清淡,其曲调和乐器的运用承袭了汉民族的清乐体系的精华,但同时又吸收了佛教、道教和外族音乐。《霓裳羽衣曲》即是法曲之中著名的一首。原作已失传。现存的《霓裳中序第一》是宋代音乐家姜夔从故纸维中发现的商调《霓裳曲》十八阕,并对其中的一段加以填词,名为《霓裳中序第一》。
2、唐代有哪些音乐机构?它们担负着什么样的职能? 唐代音乐机构的规模是空前的。太常寺是唐代最高的行政机构,大乐署、鼓吹署隶属于太常寺,属于政府管理的音乐机构,兼管雅乐和俗乐。教坊和梨园则隶属于宫廷管辖。
1)大乐署是对宫廷艺人进行训练和考核的严格管理机构。乐工要经严格的训练,学习标准极高。通常十年进行一次大规模的考核。大乐署的人数最多时达11447人。
2)鼓吹署是专门管理仪仗中间的鼓吹音乐,是卤(lu)薄和军乐的官署。
3)教坊是从政府管理的音乐机构中独立出来的、由宫廷直接管理的音乐机构,专门为宫廷燕乐的表演培养音乐人材,由皇帝直接派专人来管理。教坊中的乐工是具有高水平的歌舞、器乐人材。
4)梨园是唐玄宗在禁苑设立的音乐机构。以教习、演奏法曲为主。梨园乐工是从太常乐工中精选出来的,只有300多人,以演奏“丝竹之戏”为主。
中公教育.给人改变未来的力量
唐代音乐机构的建立都是为了适应当时音乐发展的需要,尽管它们的规模、职能各不相同,但却培养了大批音乐人材,促进了唐代音乐曲发展。
3、唐代民间俗乐中,“曲子”和“变文”是怎样的两种音乐形式? 由于唐代的政治稳定、经济繁荣,国家富裕,人民安居乐业,在社会的下层,民间俗乐受到广大民众的喜爱。“曲子”和“变文”是当时民间俗乐的主要形式。
“曲子”是隋唐时期一种可以填写各种歌词的新兴的民间歌曲形式。它是前代长期积累下来的汉民族传统音乐与从西域传人的音乐在社会上的遗留。它一经流入都市,很快得到市民和文人的喜爱。尤其是到了唐代,曲子更为兴盛,它那朗朗上口的特点使市民百唱不厌,使文人们纷纷填写曲子词,使民间歌手、乐工对其选择、加工、定型。因此,这种新颖的长短句形式逐步向更高的艺术形式发展。《敦煌歌辞总编》共收入唐、五代的曲子词约1300多首。曲子的内容大多反映了当时人民现实生活的各个方面。
“变文”是唐代佛教寺院用于宗教宣传的—种说唱形式。其名称来源子佛教语汇。佛教中“转换旧形名‘变’”,所以佛教塑像、画图均称为“变”。佛教徒在宣讲教义时为了将深奥的佛教哲理通俗化,利用讲故事方式进行宣传,这种方式就称为“俗讲”,所用的讲唱本子叫“变文”。变文是一种散文和韵文更替出现的表演方式,表演者
中公教育.给人改变未来的力量
先用散文来叙述一遍故事内容,之后用韵文的形式演唱一遍。变文所讲的内容可大致分为两类:
1)讲说佛经故事、宣扬因果报应、轮回思想等佛教经义的变文,如《昭莲变文》、《维摩诘经变文》、《地狱变文》等。
2)讲说民间故事、传说和历史故事的世俗性变文,如《伍子胥变文》、《王昭君变文》、《孟姜女变文》、《李陵变文》、《董永变文》等。
目前在敦煌藏经洞仍保存着我国最早的说唱本子。但更重要的是唐代变文在我国民间说唱音乐的发展过程中所起到的举足轻重的作用。
4、什么是“八十四调”、“二十八调“和“十八律”? “八十四调”是由隋代的万宝常、郑译根据苏袛婆“五旦七调”理论发展而来的。“五旦七调”是龟兹乐调,“旦”意为“均”,是指一个音列的定位。以何律为宫的音阶即称为何均。如以黄钟为宫的音阶称为“黄钟均”或“黄钟宫”。“五旦”是指以黄钟、太簇、林钟、南吕、姑洗为宫音构成的各种不同类型的调式音阶。“七调”是指以七声音阶中任何一音作主音,又可构成七种不同的调式。“八十四调”理论是以“七声”与“十二律”旋相为宫。用十二律构成十二均,每均可构成七种调式,所得八十四调,它的提出建立了我国古代官调理论中较为完整的体系。
“二十八调”是唐代宫廷燕乐所用的宫调体系,又称“燕乐二十八调”、“俗乐二十八调”,与隋代八十四调有着密切的渊源关系。
中公教育.给人改变未来的力量
由于各代乐律音高标准不同,对“二十八调”的解释有“为调式”和“之调式”两种体系。宋人肯定了“七均四调”的说法,即七均有七种调高,每种调高又有宫、商、角、羽四种调式。清人凌廷堪《燕乐考源》一书认为,“二十八调”应是四均七调,即四均为四种调高,七调为七种调式。现今的一些古老乐种,如西安鼓乐、福建南音、智化寺音乐等多强调四宫的传统。
“十八律”理论是由南宋乐律学家、理学家蔡元定所创立,此理论是在用三分损益法生成十二正律之后,继续计算出六律(这六律被称为变律)而构成的一种律制。十八律在理论上合理地解决了三分损益律各种音阶转调后音程关系不统一的问题,十八律理论在律学方面的突破,使三分损益律的理论更趋于完善,具有一定的历史价值。
5、曲子在宋代的发展如何?流传至今的宋代歌曲集是哪一部,作者是谁? 宋代曲子是在民间歌曲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艺术歌曲.继承了隋唐以来的民歌、曲子、大曲、法曲中的部分音乐,在宋代盛极一时,成为一种具有这个时代特色的音乐形式。其曲调被称为“曲子”,歌词被称为“曲子词”,简称“词”,多为长短句。
宋代曲子的体裁形式主要来源于唐大曲中的某一部分,如令、慢、引、近、序、歌头等。曲子的创作手法主要是依乐填词,还有一些常用的技法:“减字”、“偷声”、“摊破”、“犯调”。
《白石道人歌曲》是流传至今的较为珍贵的歌曲集,是南宋词坛上著名词人姜爱(1155一l 221,因号为白石道人,故世称姜白石)
中公教育.给人改变未来的力量
所集。其中收入词曲17首(自度曲14首,古曲填词2首,为范成大曲填词l首),旁注宋俗字谱;祀神曲《越九歌》10首,旁缀律吕字谱;琴歌(古怨)1首,旁缀减字谱;另有《圣宋铙歌鼓吹曲》歌词14首。姜白石不仅一身文采,还擅长自度曲,其代表作是《扬州慢》、《杏花天影》。他一生在游历飘零中度过,又时逢战乱,因此,他的作品多带有惆怅、伤感的色彩,慨叹其身世的凋零,也流露出淡淡的爱国情思。
6、宋代市民音乐的发展及其历史意义如何? 宋代自建立之日起,社会逐渐稳定、经济不断发展,工商业空前繁荣,都市发展尤为迅速,城市人口急剧增加,出现了一个新的社会阶层——市民阶层。为了适应市民阶层文化生活的需要,各种各样的市民文化层出不穷。琳琅满目、世俗情趣浓厚的音乐形式,活跃在城镇中的瓦子勾栏、艺场酒楼等娱乐场所之中。
以娱乐为主的商业集中点“瓦子”(又称“瓦舍”、“瓦肆”)和瓦子中民间艺人表演的场子“勾栏”,其规模之大、数量之多、容纳人数之广,在宋代笔记《东京梦华录》中可略窥一班;在汴京,“大小勾栏五十余座,”有的“可容数干人。”除了瓦子勾栏之外,茶坊、酒肆、歌馆及寺庙中的音乐活动也极为活跃。它们为各种技艺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场所。
在瓦子勾栏中,民间艺人的表演艺术形式种类繁多、技艺精熟。主要形式有:小唱、嘌唱、诸官调、杂剧、舞旋、影戏、说诨活、杂扮、叫果子等。其中,宋杂剧在瓦舍勾栏的社会艺术活动中吸收各种
中公教育.给人改变未来的力量
技艺而发展自身,成为一门颇具特色、遍布城乡的戏曲艺术。另外,勾栏中也汇聚了很多优秀的艺人,如小唱艺人李师师、徐婆惜、封宜奴等人。他们日益娴熟的技艺使得众多市民为此着迷,往往“不以风雨寒暑,诸棚看人,日日如是”(《东京梦华录》)。还有一些流浪艺人“路歧人”,在街头巷尾表演技艺,表演一些器乐合奏或类似鼓词、道情这样的说唱形式。
南宋民间还出现了一些艺人的行会组织——书会和社会。书会是指专门为说话人、戏剧演员编写话本和脚本的行会组织。其成员主要由一些失意文人组成。他们常被称为“书会先生”或“书会才人”。社会是专门从事表演艺术的职业艺术组成的行会组织。比如绯绿社(杂剧社)、遏云社(唱赚)、同文社(耍词)、清音社(清音)、绘革社(影戏)、律华社(吟叫)。这些行会组织对提高当时民间艺术的水平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宋代市民文化的蓬勃发居,促使音乐的主流由宫廷转向民间。戏曲艺术得以确立和发展,从而替代了原来的歌舞艺术。各类丰富多姿的音乐艺术形式争奇斗艳,标志着我国民族传统音乐步入一个新的阶段。宋代音乐文化向着普及面更广、综合性更强的艺术形式发展。
第五篇:教师招聘考试知识点汇总——教育写作与面试篇
1.2.3.4.5.6.7.8.9.第一章 教育写作 学工作总结。标的不同分为:练习计划、复习计划、作文计划等。条文形式,简单的计划多采用表格形式,大的单位,时限长的计划多采用文件形式。第二章 教师招聘面试 务,可以把说课分为一节课的说课、一个单元的说课和一本书的说课;按照说课的功能,可以把说课分为研讨性说课、示范性说课、评比性说课和检查性说课。说课与备课、上课的关系?
(一)说课与备课的关系:
说课与备课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说课与备课的联系在于二者都是为上好课服务的,都属于课前的一种准备工作,二者都需要教师花费一定的时间和精力来研究课程标准、确定教学目标以及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并结合相关的教学理念,选择并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法,设计最优化的教学程序,以期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说课与备课的区别主要表现在:
(1)说课与备课的形式不同 备课是教师个体独立进行的一种静态的教学研究行为;
说课是教师集体共同开展的一种动态的教学研究活动。在对教学问题的研究与反思方面,说课显然比备课更加深入、透彻和细致。
(2)说课与备课的内容不同 备课主要是教师解决怎样上好一节课的问题;而说课不
仅要解决怎样上好一节课的问题,而且主要回答为什么要教这些内容和为什么这样教的问题,它重在说理。
(3)说课与备课的对象不同 教师备课是自己独立地进行教学设计,不需要直接面对
学生。而说课的听众主要是教育工作者,说课时有一定的经验介绍和交流性质,对教师的理论要求比较高。
(4)说课与备课的目的不同 备课是教师为了上好一节课,使教学活动能够正常、规
范、高效地开展,它以全面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不断促进学生的发展为最终目的;说课是为了促进教师学习与反思、改进与优化备课,以提高教师整体素质和实现教师专业化发展为最终目的。
(二)说课与上课的关系:
说课与上课是教学过程中两个紧密联系、相互促进的教学环节。通过说课展示上课构想,对上课各个环节进行反思,使上课思路更加清晰,教学更具计划性,从而提高上课质量。
说课与上课的区别主要表现在:
(1)说课与上课的目的不同 上课的目的是通过将书本知识传授给学生,培养学生的知识技能,教给学生适当的学习方法,引导学生学会学习;说课的目的则是向听者介绍关于一节课的教学设想,使听者了解教师的课堂教学设计。
(2)说课与上课的内容不同 上课的内容是面对学生教哪些知识、如何去教;而说课
则是教师阐述自己的教学构想、说明自己如何教、学生怎样学,并说明其理论
依据。
(3)说课与上课的对象不同 上课是具体的施教过程,是教师与学生的互动过程,其
对象是学生;而说课则是教师同行之间展开的一种教学研究活动,其对象是同
行教师、评议者、学校领导或教学专家等。
(4)说课与上课的形式不同 上课一般采用课堂教学的形式,是师生之间的双边活动,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读、讲、议、练、评等方式掌握知识技能;而说课
则是以教师的解说为主。
总之,备课是说课、上课的前提和基础,而说课、上课是备课的表述和检验,说课重在对教学内容的分析和设计,上课则是把教学任务付诸实践。
10.序是说课的重点部分。
11.说课中应注意的问题?
第一,处理好课程标准与教材的关系,教材不是唯一的标准。课程标准是教学的依据,具有法定的指导作用,教材是根据课程标准编写的。
第二,处理好说课和备课的关系,说课不能照教案说。
第三,处理好说课与上课的关系,说课不能视听课对象为学生。
第四,说课要注意详略得当,突出“说”字,切忌“读”和“背”。
第五,准备说课教案时要多问几个“为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