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油题材小说的突破之作

时间:2019-05-14 21:22:3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石油题材小说的突破之作》,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石油题材小说的突破之作》。

第一篇:石油题材小说的突破之作

石油题材小说的突破之作

——评孙秋生长篇小说《流动的黑金》

孙玉田

一部飘着油墨芬芳的长篇小说《流动的黑金》(以下简称黑金)摆在笔者的案头,广袤的地球,地层切面流动的黑色液体,大地矗立着的高高的井架,褐色的牛皮纸凹凸封面设计,上下两部四百多页的厚度,淡淡栗色的印刷文字,插页那些记忆中的石油老照片,让我顿感这部长篇小说的厚重——它就是石油的颜色,它是代表工业题材创作向度的一种标志物!

当我将这部长达60万字的《黑金》读完,笔者周身被一股热浪荡激着,眼前闪烁着一片的光明,我禁在问自己:这是出自一位曾在一线井队工作过的业余作者之手吗?转念一想,这无需置疑,确定如此。小说的作者就是生于斯长于斯的石油员工,他的名字叫孙秋生!

说起石油题材来,这与其行业特性有关。作为文学的大概念,冠以石油之名,是因石油文化与中国石油的崛起发展相生相伴,它涵盖了小说、散文、诗歌、歌曲、戏曲、影视等多种样式,而小说无疑是其主打的门类,理由不外乎它更具表现石油题材恢宏壮阔的场景与生动鲜活人物,一直以来倍受石油行业内外作家的青睐。其实,笔者认为,石油题材的范围或多或少地狭窄了点,也没必要将文学按行业来分类,这不尽科学,也不具规范。我还是认为,它应该当结于工业题材为宜,这样更能和现代大工业的发展相匹配、相融合,进而与全国甚至世界这种大题材的创作相比较,进而促其发展繁荣。

随着中国社会整体的进步,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发展,全球经济一体化步伐的加快,世界多元文化的浸润融合,中国产业工人思想观念的变化,相形之下,工业题材小说一直以来与农村题材小说比较并不占优势,一定程度上滞后改革开放以来产业调整,改制变轨的变革,作品创作上的表面化、浅层化、模式化、概念化、图解化倾向明显,时代化、人性化、个性化、多元化,生活化、进而汇入城市化文学创作的后劲不足。就表现石油主题的小说作品而言,中、短篇作品具多,长篇巨制匮乏,思想性与艺术性双管齐下、并蒂开花,展现时代精神和鲜活生动的典型人物性格,深刻发掘产业主题,唱响时代主弦律,传递正能量的作品显得单薄乏味,不尽人意。

当我们深感包括石油在内的工业题材小说难于突破的困惑之时,孙秋生的《黑金》恰似一匹黑马“横空出世”,让人们“柳暗花明”地看到了这一题材小说向前推进的一抹新绿,感受到了一股清爽的春风。具体说,石油题材的长篇小说迄今为止,还没有一部长达60多万元字的巨制问世,且主题鲜明、内容直入石油上游采掘业之故事。我们并无夸张地讲,《黑金》一举填补了石油长篇小说的空白,对石油题材小说的创作具有突破创新意义。据笔者所知,此书在编审出版过程中,中国文联出版社、天津百花出版社的编审、校验人员给予书稿充分肯定,认为该书对以往石油题材小说具有颠覆性,看好这部小说的后期走向。

小说《黑金》的作者勇敢地把以故事放到了九十年代末,中国能源企业深化改革,逐步向市场化推进的历史背景下,滨港集团所属的一个项目部,作为石油上游采掘钻井先头部队,开赴中国西部黄土高原荒凉赤贫的西普地区进行石油钻探施工期间发生的故事。石油,这个被誉为流动的“黑金”的物向,不仅成为世界各国的战略能源和经济发展的争夺物,而且也成为了一种极具诱惑的标的物。一个刚刚从自我封闭、自成一体、独立“王国”的石油群体,在踏入芸芸众生的大千世界,进入各色人等的社会大舞台,面对与社会各层面不同人物的交往,还有那纷繁复杂,险滩丛丛的市场经济大潮,他们能应对吗?他们能适应吗?他们能融入其中并能娴熟地成为市场化的弄潮儿?小说作者以文学的笔触,精彩的描写,丰富的生活体悟,不容回避的敏感热点话题,全景式地再现了一幅石油企业走向市场的宏大场面,塑了一批具有“这一个”的典型人物形象,展现了一个有志向、有担当、有责任,有情感、会生活、能战斗,勇于奉献石油人的群体。他们为了国家能源安全,抛家舍业,为寻找“黑金”来到了条件艰苦的西普,开始了尽乎“部落”的生活——荒凉与寂寞呑噬着他们,单调与乏味困扰着他们,无奈与焦虑笼罩着他们,灵与肉,善与恶,美与丑,野蛮与冲动,男人与女人,心理与生理,人性与良知,在缠绕着、碰撞着、迸发着,进而生发出了可歌可泣、动人心魄的故事来。

我以为,《黑金》作为一部石油工业题材小说之所以具有突破性与创新性,其主要原因是其写石油非石油、写石油人非传统意义上的石油人,小说故事又非仅仅拘泥于大漠、荒原、陕北农村、井场、井架等等这些石油所特有的空间标志物,而是将场景、人物、描写、情感纠葛、矛盾冲突、主题揭示,放在了一个宏观的历史背景下,放在了城市化的进程中,放在了改革开放的市场经济的前沿,一句话,作者所具备创作的先锋意识和不凡思维是这部长篇小说成功创作的关键。

生活的泉源与作家的责任担当是《黑金》具有突破性的重要一环。习近平同志在主持全国文艺工作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时指出:“人民是文艺创作的源头活水,一旦离开人民,文艺就会变成无根的浮萍、无病的呻吟、无魂的躯壳。能不能搞出优秀作品,最根本的决定于是否能为人民抒写、为人民抒情、为人民抒怀”。小说作者孙秋生有着数十年钻井一线工作生活的背景,他当过井队司钻,成本员、会计,项目经理,有着外闯市场的厉炼,他体验过钻井一线的艰辛困苦,他懂得真实的钻井工人和其内心世界的波澜,他见证了市场经济的浪遏飞舟,他读得懂石油人情感世界的人性善美,他的经历和素材仿佛就是他手里攥着的一把硬棒棒好牌。然而,仅仅有好食材也末毕做出佳肴来,一丛好牌也不见得胜券在握。重要的是会把生活的真实,艺术的、美学的转换为文学的真实。这一点做到了。作者是满怀一种历史的责任感和开放的视野,把石油转型改制,实施“走出去”战略,汇入市场经济滚滚洪流的大场面、大故事,浓缩于一个子公司下属的一个项目部这样的空间范围内,通过在这个集群里生发的故事,映衬出一个历史进程中的宏大主题,小中见大,窥一豹而见一斑。值得称道的是,小说敢于触这一时期一些敏感的神经——诸如 “四类井”承包开采,贪婪势力觎觊承包工程及物资采购,权力寻租与资本欲望的膨胀,钻井工人与地方女性的恋爱婚姻,集群内男女之间的感情纠葛,这难以回避的敏感话题作者没有回避绕行,而是真面应对,以令人折服且又不是敷衍的文学手法将其化解释然,这不仅标志作者的成熟,更是一种题材创新的成功突围。

多元化、特异化、个性化是《黑金》具有突破性的一大亮点。在过往的石油题材的小说中,我们看到的多是概念化、程式化、图解化、绝对化的东西,人物塑造上亦多为“高、大、全”,好就是绝对好,无瑕疵;坏就是坏到底,一无是处,否则难免会陷入“歌德”还是“缺德”的泥潭,不仅局限了小说家的创作思维,还让读者一沾石油小说就望而却步,感到乏味,不想读不爱读。难怪人们一提起石油人就是满身油污,一身野气,道道服,破棉袄,远看要饭的,近看钻探的。其实,这已是七十年代以前艰苦条件下的误像。时值当下,今社会上的一些人对石油人了解较少,甚至还有一些误解,这没关系,我想,读了这部小说,或许能让你从品味石油人真实的生活中,了解石油人的特有品质,会让你耳目一新,产生文学的共鸣。

《黑金》这部洋洋洒洒上下两部五卷四十四章近800页的长篇,光有姓氏名谁的人物多达近二十位,当把它看下来,一定会有不一样的感觉——那就是作者颠覆了以往石油小说的缺陷,将具有时代特点的全新文学气息传递给你,一顿不同凡响的色香味型精神美餐让你回味无穷。

我以为,一部成功长篇不在于故事如何精彩,关键是典型人物的塑造是否成功,生动鲜活能否立起来。《黑金》对人物的描写刻画力透纸背——梁思勇、黎建斌、黄毛、梁婧婧、林队、乔伊、雯娟、黄宛平、段昆、路平遥等人物悉数从小说中跳出,映入读者眼帘,名利、诱惑、交易、情感、欺诈,各色人物,各种场景,性格的细微描写,形成盘根错节的人物关系,形成了一个宏大的舞台,演绎着跌宕起伏的故事,仿佛如鲜嫩春笋层层剥离展露真容、栩栩如生——男主人公、项目部副经理梁思勇,一个投身石油 事业的钻井人,性格刚毅正直,不畏诱惑,不惧权势,坚守着做人的底线,常年的野外工作,让他养成的习性的些粗野,这反到显得更加男人了,让女人情有独钟;司钻黄毛由同情保护从乡下逃婚出来的姑娘梁婧婧到相恋相爱终成眷属,让我们看到了人性的本真和悲悯情怀,而他外表的痞气野性与善良的内心于性格上形成了巨大反差,让人们看到了钻井人性格中的多元性。还有像黎建斌的圆滑老道,雯娟的豪爽泼辣,乔伊内向温柔,黄宛平高雅端庄,路平遥的凶狠骠悍,段昆的狡诈阴险,人物的刻画都体现出性格的多样性,且人如其人,像如其像,十分到位,彰显文学艺术在塑造典型人物“这一个”的定律原则。

作者人性的善美与爱情的永恒主题大胆又不失健康的嵌入小说中,给读者奉献出石油人真实健康的情感世界画面。这应该也算是小说具有突破性的这点。小说写爱情,从古到今并非新鲜事,但石油题材小说不忌讳并勇敢契入,应该就是一个特点了。《黑金》有两条故事架构主线,除了石油外部市场主线外,就是情感主线,而这条线并非游离第一条主线,而是融入其中,切入故事的情节中,融入人物的性格里,展示于矛盾冲突的进程,可见这种铺垫布局作者是有意突破固写爱情所僵化固有模式的另一种选项。为体现这条线,作者浓妆重彩地写了黄毛与梁婧婧的两位年轻人的爱情故事;同时,又写了梁思勇与雯娟、乔伊、黄宛平近乎三角恋情的情感纠葛,使小说更具人性的色彩、生活的真实。

一直以来,石油人的生活被披上了神秘面纱。仿佛他们是不食人间烟火的苦行僧。由于中国石油建国初期人员来自部队,延续至今的“准军式化”的管理模式并末得到彻底改变,远离城市“根据地”式的生活,还有早年石油系统确立的“先生产,后生活”的理念,扭曲了人类本应有的爱情与性爱,使人性最美好的东西撂置了,湮灭了,沉寂了。因此,在石油题材的小说中的爱情或性爱描写几乎是凤毛麟角,既使有点也是撒芝麻盐。《黑金》作者把创作的视角延伸到了广阔的社会层面,让封闭的石油人融入当代城市生活,于是大胆地触及了它,这应该是一个进步,正是小说的展示的情感故事,让小说更具了勃勃生机,青春亮丽,那些在西普市场特定的生态中演绎出来的缠绵悱恻、凄美绵长、敢爱敢恨、勇于担当的情感的故事,既真实亦唯美,彰显了小说的美学价值和人性的辉焰。长篇小说《黑金》,应该说是近年来笔者读到的思想性与艺术性较优秀的石油题材的成功之作。作者在题材上的创新与突破是值得肯定的。限于篇幅,有关写作技巧方面的问题我就不再赘述。如果让我指出小说不足,我认为作者在主题的开掘上还有空间,文学语言的把握上仍需再下功夫。

孙秋生的石油题材小说创作历经二十余年,先后有《疤痕》、《看井》、《爱一个人很苦》、《撴钻》等几十篇中、短篇小说在《地火》《参花》《热土》发表。我认为,他的石油题材小说已不再是纯石油意义上概念了,他跻身工业题材小说行列亦不无可能。欣悉作家已开始将创作视角延伸由石油人油田生活与城市化进程融合新的高度发展,这部《黑金》就是其有益的尝试,并为其作品树立了向度的标杆。这位在石油打拼数十年的作家,正在构划其后两部有关石油题材向城市化迈进的长篇,以实现石油一线与二线、油城与大都市生活跨越的“三部曲”。

第二篇:革命历史题材的小说

革命历史题材的小说

《红岩》作者是:罗广斌、杨益言。主要内容是:1948年,在国民党的统治下处在黎明前最黑暗的时刻。敌人为了得到口供,妄图用炎热、蚊虫、饥饿和干渴动摇革命者的意志。为了粉碎敌人的阴谋,龙光华、许云峰、江姐、成岗、刘思扬等人英勇牺牲了。伴随着解放军隆隆的炮声,去迎接黎明时分灿烂的曙光。

《红日》作者是:吴强。主要内容是:描写在 解放战争时期,中国人民解放军华东野战军在山东歼灭国民党部队整编七十四师的故事。故事以军长沈振新、政委丁元善所率领的一支部队为主线,环绕着山东战场上著名的莱芜、孟良崮两大战役,描绘了波澜壮阔的战斗场面和可歌可泣的英勇事迹。

《小兵张嘎》改编自当代著名作家徐光耀的代表作。这部作品自1961年发表至今,已经五十多年了。小说和电影中的“张嘎”,因其“英气”与“嘎气”,已成为新中国几代人童年记忆中的最灿烂的一部分。讲述了小嘎子在老钟叔,老罗叔,区队长,奶奶的引导下,成为一名名副其实的八路战士的过程

《铁道游击队》作者是刘知侠。主要内容是:为了抑制日本侵略者的入侵,配合中国军队与日军交战,中国共产党在山东枣庄成立了以刘洪为队长的铁道游击队 他们的目的是袭击铁路沿线。破坏敌人的运输补给线。并为山里的八路军提供弹药。

《小游击队员》是作家王愿坚的作品。其主要内容是: 樟伢子的父母掩护红军伤员时被白鬼子杀害了,带着对敌人的刻骨仇恨,成了孤儿的他四处寻找红军时遇到了红军的侦察员。在协助侦察员去敌区侦察时不慎被敌人发现,侦察员被俘。机智勇敢的樟伢子把敌人的工事情报图送给了游击队,游击队歼灭了敌人,救出了侦察员。樟伢子经历了战火的考验,成为了一名光荣的小游击队员。

《赤色小子,》 作者: 张品成, 瘦小,是小主人公的名字。他是个在杀亲仇人的门下成长起来的孤儿!瘦小是个创造红色革命辉煌的孩子,他,为中国的崛起和努力平拼搏,做出了血的牺牲!他是个正义之子!

而他,却是瘦小的杀亲仇人,他是个劣绅,是个剥削农人财产的胖子地主!

瘦小,在4岁时,父母被胖子地主所杀,被迫跟随叔叔在仇人门下作小工。瘦小从此过上了像狗一样的卑微、艰苦的生活。一年,胖子地主被人抄家了,地主,一下子,变成了普普通通的底层农民。瘦小心中的仇怨终于得以发泄了!就在那一年,瘦小的他跟随志愿军,征战沙场,成了一名战士!可惜,英年早逝,瘦小因为英勇上阵而战死在沙场上……

第三篇:革命历史题材小说发展

革命历史题材小说

一、革命历史题材小说的概念与发展过程

二、中短篇革命历史题材小说:作家与作品

三、50年代末至60年代初的长篇小说丰收

四、长篇革命历史题材小说:作家与作品※

五、寻求新的替代:革命英雄传奇

一、革命历史题材小说的概念与发展过程 概念:

革命历史题材因所具有的革命内涵而与中国文学传统中的历史题材严格区分开来,它特指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革命斗争历史,具体地说,中国共产党领导和参与的三次国内革命战争和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构成了革命历史小说叙述的主要对象。

开端:解放区文学

革命历史题材小说一开始就在表现对象和思想内涵上有着较明确的规范,并由此而同“历史小说”严格区分。至于在解放区创作的那批作品,也就成了革命历史题材小说的奠基之作。特殊意义:革命历史小说承担特殊的意识形态功能和思想教育功能。

从意识形态方面来说,革命历史小说讲述的是革命之所以产生的必然性,人民由挫折、失败走向胜利的规律性,以及无产阶级及其先锋队推翻一切反动阶级取得革命胜利的合理性。为了实现教育功能,革命历史小说高扬理想主义和英雄主义精神。艰苦卓绝中的乐观主义,生死考验而前的坚贞不屈,构成了革命历史小说中常见的场景和主人公的性格核心。由于题材的特殊性,革命历史小说在表现理想主义和英雄主义时,往往比其他题材的小说更具有震撼力和崇高感。

发展原因:受到特别关注 在党和政府的重视下,革命历史小说有着诸多良好的发展条件:中国人民浴血奋战的革命历史为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许多作家亲身经历了这些伟大斗争,为英雄立传的激情和责任感促使他们把笔触伸向那些可歌可泣的业绩;建国前在战争控惚的岁月里作家没有足够的精力来从容地进行艺术构思,建国后和平的环境为他们提供了有利条件。

这些都使革命历史小说在建国初期能够迅速崛起,成为与描写农村生活创作并驾齐驱的两大题材之一。其涉及作家之广,创作成果之多,艺术水准之高,持续时间之长,在本时期的创作中都是独占鳌头的。

发展过程:

50年代至60年代初期

60年代:左倾思潮带来严重干扰

本时期革命历史题材小说的艺术特点(1)强烈的故事体和纪实体特征

(2)革命历史小说的成熟,集中地体现在长篇小说创作上,其标志是作家对“史诗性”的追求和一批作品体现出来的“史诗风范”。(3)革命历史小说对于历史和历史人物内心世界的审视,都不可能进人一个更深刻的层面,缺少个人的视野和个性化的表现。对作品规模的片面追求也使得不少革命历史长篇小说产生了“半部杰作现象”。

二、中短篇革命历史题材小说:作家与作品 1.孙犁的小说

2.茹志鹃、刘真的小说 3.王愿坚、峻青的小说 1.孙犁的小说 创作题材:

北方农村和农民所经历的时代风云变幻:从抗日战争到土改到变工互助、到合作社。这是将他1944年的成名作《芦花荡》、《荷花淀》到建国初期的《山地回忆》、《吴召儿》等,再到《风云初记》、《铁木前传》等作品贯穿起来的一条线索。

总体风格:

尽管他的作品也不乏英雄主义和理想主义,但在他的创作中,浪漫主义情调却具有鲜明的个人色彩,即透过那些复杂纷繁的革命斗争、社会生活的描写,寄寓着作家本人对纯美的乡土风物、纯朴的人际关系、纯厚的人伦情感、纯真的童年生活的深切眷恋和向往,这使得孙犁关于革命历史的叙述成为田园牧歌、乡村情歌和革命颂歌的交响,表现出个性化的抒情风格。

艺术特征:※

1.寄风云变幻于诗情画意,这是孙犁小说抒情风格的主要表现。2.善于刻画女性人物形象:李佩钟、小满儿

3.叙述方式上,以简洁明了的手法记事写人;叙述中采用抒情主体融入情节的结构方式。4.小说语言“如话性”和“如画性”兼具。

5.在叙事风格上,孙犁对革命历史的叙述是温和的、温情的,甚至在明朗的基调中时而流露出一些淡淡的感伤和怅然。2.茹志鹃、刘真的小说

茹志鹃的文学成就主要在短篇小说创作方面,题材多来自解放战争时期和五六十年代的社会生活,属于前者的有《关大妈》、《百合花》、《澄河边上》、《三走严庄》等,属于后者的有《高高的白杨树》、《静静的产院》、《春暖时节》、《里程》、《如愿》、《阿舒》等。代表作品:《百合花》结构的“细致严密”且“富于节奏感”,故事发展与人物刻画很好结合,以及“通篇一气贯穿,首尾灵活”和“前后呼应的手法”

茹志鹃小说的艺术特色:

首先是情感的体验重于事件的叙述。

细节的妥善安排使茹志鹃的小说具有细致的结构。

更适合于表现“生活激流中的一朵浪花,社会主义建设大合奏里的一支插曲”,茅盾把她的风格概括为“清新、俊逸”。

刘真的革命历史题材小说大多叙说的是自已在革命队伍中的童年印象,多采用第一人称的儿童口吻叙述,作品中的主人公也时常叫“刘清莲”或“小刘真儿”。以童年视角来写童年印象,构成了刘真短篇小说创作的一个显著特征。3.王愿坚、峻青的小说 王愿坚

王愿坚(1929~1991),出生于山东省诸城市相州镇相州七村。1944年底,王愿坚参加了滨海军区第三军分区政治部宣传队,开始了文艺创作。1954年王愿坚创作了他的第一篇小说《党费》。1958年初,创作了《七根火柴》、《三人行》和《赶队》等歌颂二万五千里长征英雄事迹的作品。

“文化大革命”开始后,遭到公开批判,并于1969年初下放到安徽省军区独立师体验生活。1972年,调回北京改写反映红军长征的《万水千山》电影剧本,后又与陆柱国合作改编电影文学剧本《闪闪的红星》,并创作电影剧本《四渡赤水》。

他的代表作《党费》、《七根火柴》、《普通劳动者》等多篇小说,长期被选入大、中、小学语文课本,并被译成英、法、日、俄、德、朝等多种外文,在国内外产生了较大影响。

臧克家(中)与王愿坚(右)

《闪闪的红星》剧照 潘冬子(王愿坚编剧)王愿坚小说的艺术特色

1.王愿坚的创作是从战地报道开始的,他的小说体现了从报道、故事到短篇小说的艺术转变。

2.以回忆体的方式来叙述革命故事,从而突现出对“革命历史”的追忆和回味,是王愿坚短篇小说的一个显著特点。

3.注意克服以前创作中存在的拉杂臃肿,缺乏艺术上的凝练和精粹等毛病,尝试着从故事中提取诗意。

4.作为一位部队作家,王愿坚的小说创作更强调作品的教育意义。

峻青,(1922-1991),原名孙俊卿,当代作家。山东海阳县人。1922年3月生。幼年家贫,只读了几年小学,13岁便去工厂当童工。抗日战争爆发后参加革命工作。1941年写出第一篇作品《风雪之夜》,后担任报纸的记者和编辑工作。解放后任文艺界领导工作。从1954年起写了一系列优秀短篇小说,如《黎明的河边》、《党员登记表》、《老水牛爷爷》等。散文创作也成就斐然,代表作有《雄关赋》、《秋色赋》等。

峻青的作品大多取材于自己生活、工作和战斗过的胶东半岛,主要叙述自己曾经历过的1942年前后的抗日战争到1947年前后的解放战争中最艰苦的斗争生活。峻青小说的艺术特色

1.峻青的小说也是从战地报道中演化出来的,充满了跌宕起伏的戏剧性和紧张感,以此来表现战争的残酷和英雄的崇高。

2.在尖锐的矛盾冲突中塑造人物,也是峻青采用的主要方法。

3.用场景的营构和景物的描写来渲染气氛和烘托人物,使峻青的小说具有油画般的质感。4.峻青的小说也有某些不足:如缺乏节制的抒情和议论与紧凑的故事情节显得很不和谐,故事的回叙部分往往拖沓、冗赘,在后来那些抚今追昔、新旧对比的作品中,这一弱点尤其突出,以至于让说教性压倒了故事性。

三、50年代末至60年代初的长篇小说丰收

从1957年《红旗谱》等的出版到1963年《李自成》第一卷的问世,在此六七年间,长篇小说不仅数量空前,而且佳作联袂,琳琅满目,形成了中国当代文学史上长篇小说创作的一个丰收期。成就与特色※

第一,在反映生活上,注重历史事件与历史过程的记录,形成了以革命历史题材和农村生活题材为主干,辅之以历史题材和城市生活题材的基本格局。

第二,在人物塑造上,注重描写无产阶级英雄,呈现出以英雄人物为主体,中间人物、转变型人物相环绕,辅之以反面角色的人物画廊。

第三,在艺术风格的探求上,恢宏、明朗、刚健、高昂构成了这批小说总体性的民族风格和时代风格。

促成这次长篇小说丰收的因素

首先,由于长篇小说创作比其他文学样式更需要作家的生活积累、资料积累和艺术积累,而相对完整的历史过程的记录,人生经验的回顾与反思,也更适合长篇小说的表现。因此,一批从中国革命中走过来的作家,当他们开始回味这一历史过程,表达自己在这一血与火的历史过程中的特殊经验时,便较多地选择了长篇小说这一文体。而他们长期的生活积累与艺术准备,则为其创作的成功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其次,就社会条件来说,新中国的成立也为长篇小说的作者提供了较好的创作环境。由于长篇小说的生产周期较长,需要一个相对安定的环境。

最后,社会生活的安定也促成了新的需求。读者对长篇小说阅读需要的增长,对作家从事长篇创作无疑也是一个有力的刺激和推动。

四、长篇革命历史题材小说:作家与作品※ 1.梁斌的《红旗谱》 2.杨沫的《青春之歌》 3.欧阳山的《三家巷》 4.吴强的《红日》 5.曲波的《林海雪原》

6.罗广斌、杨益言的《红岩》 7.周而复的《上海的早晨》 1.梁斌的《红旗谱》

梁斌《红旗谱》

第一代:朱老巩、严老祥、朱老明、冯兰池 第二代:朱老忠、严志和、冯贵堂 第三代:大贵、运涛、江涛、春兰 干部形象:贾湘农、夏应图 朱老忠:农民英雄

严志和:地道的农民:革命性与如软弱性

电影剧照

小说主要是以冀中平原锁井镇两家农民三代人和一家地主两代人之间的矛盾冲突为基本情节展开的。而阶级斗争的严酷事实则将锁井镇划分为以朱老忠、严志和两家为代表的农民阶级跟以冯兰池家为代表的地主阶级两大敌对阵营。

当然,这不仅是一般的地主农民之间的阶级斗争,它是作者立足于新的时代理念,对民主革命时期农民历史命运以及中国革命史所进行的艺术概括。

重要人物形象:

朱老忠:反抗性;侠义性;坚韧性。朱老忠是作者向当代文学贡献的一个跨越新旧两个时代的的农民革命英雄艺术典型。严志和:革命性与软弱性

正是因为有了严志和以及串联穷人与冯老兰对簿公堂的朱老明、一心盘算发家致富的朱老星、庄稼活和木匠活的好把式伍老拔、封建礼教观念浓厚的老驴头、具有正统观念和狭隘意识的老套子等一批个性鲜明地地道道的农民形象,与朱老忠理想化的英雄形象构成互补,才使《红旗谱》对中国农民的历史命运和革命历程反映得更为真实与浑厚。

《红旗谱》的艺术特点

1.具有史诗气度,描写重大历史事件

2.着力刻画农民英雄形象(老一代农民和青年农民)

3.作者努力寻求阶级斗争这一时代主题与民族心理、乡村风俗和传统文化的联结,用作者的话说就是:“想完成一部具有民族气魄的小说”。4.不足:缺乏统一性 2.杨沫的《青春之歌》

杨沫(1914-1995)杨沫主要作品有《青春之歌》、《苇塘纪事》、《芳菲之歌》、《英华之歌》、《自白——我的日记》、《不是日记的日记》等。

自传体成长小说

林道静:女性革命知识分子 关于《青春之歌》的论争

1960年的修改本,改动、删削了那些林道静在“接受了革命教育以后”仍然流露的“小资产阶级感情”,并增加表现林道静在深泽县与工农结合的七章,和“力图使入党后的林道静更成熟些,更坚强些” 的参加、领导北大学生运动的三章。

青春三部曲:《青春之歌》、《芳菲之歌》和《英华之歌》

3.欧阳山的《三家巷》

《三家巷》以打铁工人出身的知识分子周炳的思想性格发展为中心,以“革命加爱情”为基本线索,描绘了三家巷三代人30年间的风风雨雨,悲欢离合,力图由此反映从1919年到1949年整个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人民革命从城市到农村,以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又从农村回到城市的革命斗争历程。其中,“六二三”反帝风暴、省港大罢工、蒋介石集团的反革命背叛、广州起义、上海白区斗争、震南村的自发反抗、抵制日货运动、延安的“抢救运动”、解放区的土地改革等等,都有浓墨重彩的描绘,显示了作者反映“中国革命的来龙去脉”的夙愿。

4.吴强的《红日》

情节:撤出涟水——莱芜大捷——孟良崮战役:华东战场全局 人物:军长沈振新、副军长梁波、战士刘胜等 艺术:更加开阔;人物更具有丰富性

上海某公园的吴强雕像

谁不说俺家乡好(电影《红日》插曲)5.曲波的《林海雪原》 曲波(1923-2002),山东黄县人。15岁参加八路军,解放战争初期任团指挥员,奉命率领一支小分队深入牡丹江一带的林海雪原进行剿匪战斗。这一斗争经历,为他后来创作《林海雪原》提供了生活依据。解放后,他转到地方工作。1955年开始创作《林海雪原》,1957年出版。此后,又相继完成了《山呼海啸》、《戎萼碑》、《桥隆飙》等长篇小说。

40年代内战初期,东北解放军的一支30多人的小分队,深入人迹罕至的长白山区和绥芬草原,围剿数十倍兵力于己的国民党军队残部。小说主要描写四次战斗——奇袭虎狼窝、智取威虎山、绥芬草原大周旋和大战四方台:这些事件依次构成小说的线索。

《林海雪原》的“独创性”,人们大体上注意这样的两个方面: 一是艺术方法方面的“民族特色”,即借鉴中国古典小说如“水浒”、“三国”、“说岳”等的结构和叙事方式。

另一是夸张、神奇化赋予故事、人物的“传奇性”,这包括人物活动的环境(深山密林、莽莽雪原)的特征,故事情节上的奇特,以及人物性格上的“浪漫”色彩。

黑龙江省海林县杨子荣烈士纪念馆 6.罗广斌、杨益言的《红岩》

罗广斌、杨益言,都是曾被囚禁于国民党监狱的中共党员,重庆解放前夕越狱脱险。《红岩》的写作方式 “组织写作” :《红岩》约十年的成书过程,是当代文学“组织生产”获得成功的一次实践。这种“组织生产”的方式在后来的“文革”期间,成为重要作品的主要生产方式。创作动机是充分政治化的。作者从权威论著、从更掌握意识形态含义的其他人那里,获取对原始材料的提炼、加工的依据,放弃“个人”的不适宜的体验,而代之以新的理解。因而,从某种意义上说,《红岩》的作者是一群为着同一意识形态目的而协作的书写者们的组合。

主要人物 江姐 许云峰 齐晓轩

重庆歌乐山

《红梅赞》

《绣红旗》

7.周而复的《上海的早晨》 周而复(1914-2004),安徽旌德人。30年代开始文学活动,1938年到延安。40年代的创作主要是报告文学《诺尔曼·白求恩片断》和长篇小说《白求恩大夫》。除《上海的早晨》外,还著有表现抗日战争期间重要历史事件和人物的长篇《长城万里图》(共六卷:《南京的陷落》、《长江还在奔腾》、《逆流与暗流》、《太平洋的拂晓》、《黎明前的夜色》、《雾重庆》)。

多卷本长篇《上海的早晨》在对城市生活的展示上,范围有了一些扩大。这是五六十年代不多的以资本家为主要表现对象的小说。

工人阶级在共产党领导下,向“不法资本家”展开斗争,揭露其唯利是图的本性,在斗争中团结、教育、改造,是这部庞大的作品的主要内容。

毛泽东关于“民族资产阶级”的“两面性”的论述,是作者人物性格设计上的依据。

不过,在这部作品中,仍提供了50年代初期城市生活的某些状况,尤其是围绕资产者的日常生活、经济活动的图景,和城市在改造过程中,原先城市中心力量在迅速边缘化过程中的复杂反应。

五、寻求新的替代:革命英雄传奇 知侠《铁道游击队》 冯志《敌后武工队》 曲波《林海雪原》(前已讲述)

文学创作要为大众所“喜闻乐见”,能为广大“劳动群众”所阅读,这一关系到文学“方向”的问题,并没有真正解决。人们会注意到这样的事实:大部分创作的读者,仍以青年学生和知识分子为主,新文艺作品并未很好“占领”“旧小说”的读者群,即使如赵树理这样的作家,立志用自己的通俗化小说来争夺农村读者,其成效也是值得怀疑的,更遑论城镇的广大的“小市民读者”了。

在四五十年代之交,“解放区”的一些作家曾写作表现革命战争生活的长篇小说,如《吕梁英雄传》(马烽、西戎)、《新儿女英雄传》(孔厥、袁静)等。它们采用“旧小说”的章回体形式,运用接近日常口语的叙述语言,并有很强的行动性和故事性。这些作品的出现,被看作既“有着旧小说的遗迹”,但又“‘扬弃’了中国的旧小说”的创作。

这种对“旧小说”既承继、又改革的创作,在此后的一段时间,虽说并未受到大力提倡,但也出现了若干的长篇,如50年代出版的《铁道游击队》、《敌后武工队》、《烈火金钢》等几部语言通俗,有很强故事性的小说。在五六十年代,对小说的评价尺度,主要来自“经典”的写实主义小说;当时,并不认为对不同类型的小说,在尺度上应有所区分。《铁道游击队》

知侠(1918-1991),河南汲县人。1938年到延安参加革命。除长篇《铁道游击队》外,还出版有短篇小说集《铺草集》、《沂蒙故事集》和中、短篇集《沂蒙山的故事》等。短篇《红嫂》在60年代曾被改编为戏曲、舞剧等多种形式。

《铁道游击队》

长篇小说《铁道游击队》出版于1954年。小说写抗日战争期间,山东临沂、枣庄一带的铁路工人和煤矿工人,在中共领导下组织游击队,在临枣、京浦铁路线一带展开活动。夜袭洋行、飞车夺枪、撬铁轨、炸火车、化装成日敌潜入临城等,都是富有传奇性的情节。在笔法、情节设计等方面,借鉴了侠义小说的表现方法。

《铁道游击队》 主题曲:《弹起我心爱的土琵琶》

刘洪、芳林嫂

王强

《敌后武工队》

冯志的长篇《敌后武工队》出版于1958年。它以1942年日本军队对冀中抗日根据地展开的“扫荡”为背景,写八路军的武工队在敌占区所开展的斗争。

思考题

1.十七年革命历史小说的总体艺术特色是什么? 2.孙犁小说的艺术特点是什么? 3.茹志鹃小说的艺术特色有哪些?

4.为什么在50年代末、60年代初形成了长篇小说的创作高峰,这些长篇小说的艺术特点有哪些?

5.掌握《红旗谱》、《青春之歌》、《三家巷》、《红日》、《林海雪原》、《红岩》、《上海的早晨》六部长篇小说的主要人物形象和艺术特色。

第四篇:革命题材的小说简介

1、刘知侠的《铁道游击队》以刘洪,王强为首的枣庄煤矿工人,在党的领导下,以铁路线为主要战场,和日寇汉奸展开殊死斗争的故事。故事从打洋行开始,到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结束。描绘了我党领导的艰苦的坚持敌后的抗日战争,为取得抗日战争的胜利,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2、《红日》是一部以解放战争为题材的长篇小说,故事以国民党的王牌整编74师在1946年的深秋向我军连水城第二次的进攻开始,直到1947年的被我军全部歼灭为止。作者吴强在《红日》中对大踏步前进、大踏步后退,以歼灭敌人的有生力量为目标的运动战做了最生动的诠释。全书主要以孟良崮战役为背景,描述了惊心动魄的战争的场面,刻画了我军的高、级指挥员和众多的战士的英雄的形象。

3、徐光耀《小兵张嘎》故事以1934年的白洋淀为背景,嘎子梦想参加八路,梦想得到一支属于自己的真枪。奶奶为了保护八路老钟牺牲了,嘎子只身上县城找传说中的罗金保,打鬼子替奶奶报仇。嘎子从此以小八路自居,紧接着又和区队八路打了一场挑帘战,嘎子缴获一把真枪。眼看梦想全部实现,枪却被区队长收了。嘎子想不通,和打赌认识的小伙伴胖墩一起重返县城。嘎子要单独替奶奶报仇。特派员刘燕却与孩子们在一起。经过种种误会和巧合,以嘎子为首的孩子们,粉碎了敌人的阴谋,配合区队八路使药品顺利过境,一举歼灭肥田斋藤一伙日本鬼子。

4、《小游击队员》是作家王愿坚的作品。其主要内容是: 樟伢子的父母掩护红军伤员时被白鬼子杀害了,带着对敌人的刻骨仇恨,成了孤儿的他四处寻找红军时遇到了红军的侦察员。在协助侦察员去敌区侦察时不慎被敌人发现,侦察员被俘。机智勇敢的樟伢子把敌人的工事情报图送给了游击队,游击队歼灭了敌人,救出了侦察员。樟伢子经历了战火的考验,成为了一名光荣的小游击队员。

5、张品成的《赤色小子》 以“赤色小子”为总题的中、短篇小说集。作品以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的斗争生活为题材,以“围剿”与反“围剿”时苏区红军与白军的殊死战斗为背景,栩栩如生地刻画了一群红军小战士的感人形象。故事波澜迭起,险象环生,中篇“好看”,短篇则读来“有味”。十篇作品不论思想内容还是艺术表达都堪称精粹之作。

第五篇:浅谈鲁迅小说农村题材的艺术性

浅谈鲁迅小说农村题材的艺术性

[摘要]中学鲁迅作品教学是中学语文教学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从20世纪20年代初起,鲁迅作品几乎是作为第一批现代白话文学作品进入中学语文课本的。此后,几乎所有各套中学语文课本都入选相当数量的鲁迅作品。可以说,古今中外所有的作家,没有谁能够像鲁迅这样在我国的中学语文教育领域如此受到语文教育工作者的关注。于是,不同时代的中学语文教科书怎样解读鲁迅作品,不同时代的中学语文教师怎样教学鲁迅作品,就成为一个很值得探究的问题。

[关键词]创造力与想象力 艺术构思

鲁迅于1881年出生在浙江绍兴一个官僚地主的家庭里,从小对图书极为热爱, 自幼喜欢描绘,搜集书谱,抄书,种花…….6岁时鲁迅告别了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拜本城中极方正、极有学问的寿镜吾老先生为师,一直读到17岁。在这里,他熟读了儒家的经典,又在课余广泛阅读了儒家之外的各种杂书:小说,野史,笔记……不仅关注历史、人事,也注意观察自然。鲁迅的童年也有阴影:在他13岁那年,他的原来在京城做官的祖父因故入狱,不得不随着全家到亲戚家避难;此后他的父亲又长期患病,终至死亡,家境便迅速败落下来。家庭的变故对少年鲁迅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他是家庭的长子,上有孤弱的母亲,下有幼弱的弟妹,他不得不同母亲一起承担起生活的重担。天真活泼的童年生活结束了,他过早地体验到了人生的艰难和世情的冷暖。他 经常拿着医生为父亲开的药方到药店去取药,拿着东西到当铺去变卖。在过去家境好的时候,周围人是用一种羡慕的眼光看待他这个小‚公子哥儿‛的,话语里包含着亲切,眼光里流露着温存。但现在他家穷了下来,周围人的态度就都变了:话语是凉凉的,眼光是冷冷的,脸上带着鄙夷的神情。周围人这种态度的变化,在鲁迅心灵中留下的印象太深刻了,对他心灵的打击也太大了,这使他感到在当时的中国,人与人之间缺少真诚的同情和爱心。人们是用‚势利眼‛看人待物的:对有钱有势的人是一种态度,对无钱无势的人又是另一种态度。多年之后,鲁迅还非常沉痛地说:‚有谁从小康人家而坠入困顿的么,我以为在这途路中,大概可以看见世人的真面目。‛(《〈呐喊〉自序》)这样开拓了鲁迅广阔的精神空间,为鲁迅以后思想与文学的发展,奠定了宽广深厚的知识基础。

一、艺术构思

农村童年生活的典型形象描写在鲁迅小说中占有显著的地位,《故乡》描绘了近代中国农村破产的图景,小说以抒情的笔调,竭力渲染了童年生活的美丽,将回忆中海边西瓜地上手捏钢叉的小英雄闰土,和眼前被生活压瘪了的同一个闰土对照,写出中国农民在‚多子、饥荒、苛税、兵、匪、官、绅‛层层逼迫下的深重的灾难。闰土的形象在过去农村里具有相当普遍的代表性,他淳朴,勤劳,象大地一样沉默和厚实,承受了一切艰辛和痛苦。过多的艰辛和痛苦使闰土变成麻木。精神的摧残在这里超过了生活的胁逼,一种壁垒森严的等级观念已经注入闰土的头脑,他默认了那条横亘在自己和童年伙伴之间的不可逾越的界线,并且向主宰命运的‚神‛低头。二十余年来的变化的确太大 了,第一人称‚我‛的想象在现实面前碰得粉碎,本来清楚地留在记忆里的‚神异的图画‛因而也忽地模糊。作品还动用杨二嫂的小市民习气烘托闰土诚实的性格,写来一波三折,使简单的情节表现得跌宕有致。‚我‛希望下一代有‚新的生活‛——‚未经生活过‛的生活,说明作品的着重点不是对往昔的缅怀,而是对现实的挑战,并且引导人们去确信前途:‚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在涉及自己艺术手法的时候,鲁迅又作了这样的解释:‚我力避行文的唠叨,只要觉得够将意思传给别人了,就宁可什么陪衬拖带也没有。中国旧戏上,没有背景,新年卖给孩子看的花纸上,只有主要的几个人(但现在的花纸却多有背景了),我深信对于我的目的,这方法是适宜的,所以我不去描写风月,对话也决不说到一大篇。‛(注:《南腔北调集〃我怎么做起不说来》)鲁迅在这里反对的是拖带和唠叨,并非绝对地排除陪衬。在有些短篇里,他也偶尔写到背景,例如《**》里的农村晚景,《社戏》里的水乡夜色,却又清新明远,仿佛美丽的水墨画一样。他写的对话往往和动作相呼应,在极经济的笔墨里曲折地传达出人物的身分和神情,莫不声态毕现,恰到好处。

鲁迅的思想除揭露、批判国人因长期遭受封建主义的禁锢与毒害造成的精神愚昧和麻木之外,也包括他对民众品质情操上的优点的肯定。其目的都是为了促使民族精神的向上。《故乡》里的少年闰土和《社戏》里的双喜、阿发非常相似,他们都纯朴而善良,生气勃勃、富于创造精神。这两篇作品以注满深情的笔调,抒写出了尚未被封建思想所污染的少年们的思想境界有多么可爱。英俊活泼的农家少年闰土与‚我‛亲密无间,以哥弟相称,关系十分和谐。双喜与阿发也是农家少年,他们对于来自书香门 3 弟的‚我‛亦复如此,亲若一家人,一起去掘蚯蚓、钓虾,又热心地帮助我实现了去看社戏的愿望,归航中还煮了罗汉豆来请‚我‛的客。鲁迅还特意写了一笔:‚我们年纪都相仿,但论起行辈来,却至少是叔子,有几个还是太公,因为他们合村同性,是本家。然而我们是朋友,即使偶而吵闹起来,打了太公,一村的老老小小,也决没有一个会想出‘犯上’这两个字来‛。未蒙封建思想污染的那个天地,是多么值得留恋、值得追念!二.运用对比的手法表现主题

《社戏》以田园牧歌式的乡村童年生活与污浊的、充满市侩气息的都市风情相比照;《《故乡》让我们看到了未受封建传统思想侵蚀的少年闰土和身受其害的中年闰土的反差何其强烈。在‚我‛和闰土是在二十年后才重逢的。再度相见时,闰土已判若两人了:外貌的巨大变化,突出地显示了他人生磨难的深重和生活的艰辛、困苦。这自然令人同情。但更让人感到悲哀的是他精神状态的今非昔比:童年的闰土乐观、活泼、机敏,此时的他却已变得麻木而颓唐了;以前同我哥弟相称,现在却强命儿子水生向‚我‛打拱,自己则称呼‚我‛为‚老爷‛,并说儿童时代的平等相待是‚不懂事‛。‚懂‛的是什么‚事‛呢?是封建传统伦理罢了,‚不懂事‛时的关系其实是纯净无邪的;而此时的所谓‚懂事‛,则是他懂得遵循封建等级观念的约束、心灵已被传统惯例所扭曲和锈损了!小说还写到了闰土从‚我‛家拣去的东西中有香炉和烛台,看来他已失望于现实人生,在无奈中只得将未来的希望寄托于冥冥之中的神灵了。

从《故乡》里这个活跃在瓜田海滩上,健壮、活泼,见多识广,口齿伶俐的闰土,我们很容易联想到《社戏》中摇着航船生 4 气勃勃,敢于闯荡的双喜、阿发、桂生……,这群农民的孩子和闰土一样,虽然小小的年纪,却都有适应农村生活的本领,他们除了放牛、撑船、钓虾外,‚没有一个不会凫水的,而两三个还是弄潮好手‛。劳动生活锻炼了他们的胆量,大自然广阔的天地丰富了他们的智慧,而且他们都有着劳动人民传统的淳朴、厚道和热情。长年生活在这偏僻的海边小村上的农民,十之有九都不识字,不懂得那么多的圣贤经传。小朋友们在一起玩乐,虽然年纪相仿,‚但论起行辈至少来,却至少是叔子,有几个还是太公,一村老老小小,也绝没有一个会想出‘犯上’这俩个词来‛。村里的农民们,都是慷慨好客,友爱热情,一家有客人,都是大家的小朋友们在田野里放牛、钓虾,钓的虾都是小客人。这些农民的孩子,千方百计地劝说大人,让他们摇着船带小客人去看戏,并尽心地照料途中的安全。看戏回来的航程中,偷罗汉豆吃是《社戏》最引人兴趣的场面。因为煮豆是要请客吃的,所以阿发兴奋地说:‚偷我们的吧,我们的大得多呢‛。这样淳朴、厚道的思想,在‚人不为已,天诛地灭‛地旧社会里,象一粒光明的火种,使人心明眼亮,看到生活地未来和希望。

这种高尚的品质,并不是阿发、双喜们独有的,在闰土身上也看到它的闪光。闰土邀请迅哥夏天到他海边的乡下管西瓜时,在士大夫家庭生长的迅哥,冲口而出地问道:

‚管贼么?‛

‚不是。走路的人口渴了摘一个瓜吃,我们这里是不算偷的。要管的是獾猪、刺猬、猹‛。

这虽然是两句漫不经心的平常对话,却真实地反映了生活在不同阶级的年龄相仿的两个不经事的孩子,思想有多么大的差异。我们把迅哥、闰土的谈话和阿发让‚偷‛自己的罗汉豆联系起来,就清楚地看到,劳动人民艰苦的生活,培养了友爱无私的品德,在他们中间一直保持着淳厚的风习,几千年来和有产者的自私庸俗相对抗并且战胜了它。作家满怀热情地称赞了农民的孩子闰土,而那个书香门第出身的小少爷迅哥,在娇生惯养的环境中长大,象温室晨的花朵,经不起风吹雨打。他虽是死背了些经传,地现实生活中却表现得无知无识,胆小怕事;怕牛,不会钓虾,更不要说撑船了。可是,迅哥还能和那些农民的孩子们合得来,哥弟相称地玩在一起。在阶级森严的社会里,他们为什么能哥弟相称并如此亲昵呢?二十年后的闰土回答这个问题的时候说:‚晕成什么规矩,那时是孩子,不懂事。‛也就是说,这些孩子们的身心,还没有受到那些陈旧‚规矩‛的严重残害。鲁迅描写了这些农村孩子健康的身体和美丽的心灵,也写了他们安宁的牧歌般的生活环境。他反复咏叹闰土活动的海边沙地上,种着一望无际的碧绿的西瓜,上面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社戏》的夜航中,江南的夜色描绘得同样迷人。虽然作家为他故乡自然景色的美陶醉了。他怀着浓厚的眷恋情绪说:‚我疑心这是画上见过的仙境。‛值得注意的是在鲁迅描写故乡‚仙境‛般美妙的时候,是和童年时代对农村孩子的友谊联系在一起,是在对遥远的往事回忆中,而且无论看瓜、刺猹、看社戏,又都是夜晚的活动。在迷茫的夜色中,就更使人们感到那金黄的圆月下,海滨沙地上一望无际的碧绿的西瓜景色的清新辽阔,田野河边演出社戏时仙境般的情况引人遐想。

三、汉语言丰富无穷的表达魅力。

(一)、利用‚副词‛表达自豪的情感。《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写道:‚不必说碧绿的菜畦……也不必说鸣蝉在树叶里长吟……单是周围短短的泥墙根一带……‛这两句连用两个‚不必‛,再紧承一个‚单‛字,使语言表达形式上紧凑流畅,内容上欲擒故纵,充分展示了百草园里的无穷乐趣,揭示了‚我‛眼中的百草园——一个无与伦比的童年生活乐土,并把‚我‛由此产生的自豪感,表现得淋漓尽致。

(二)、利用‚副词‛表达欢悦的情感。‚忽然‛‚忽而‛本只是一般性的情态副词,但在鲁迅先生笔下往往被赋予某种极富感染力的欢悦情感。《故乡》一文中,当母亲第一次提及‚闰土‛时,‚我‛立刻有一种异样感觉:‚这时候,我的脑里忽然闪出一幅神异的图画来……‛而在回忆完儿时和‚闰土‛的交往后,又写道:‚现在我的母亲提起了他,我这儿时的记忆忽而全部闪电似的苏生过来……‛两例中的‚忽然‛‚忽而‛所携带的情感,都是‚我‛渴望见到‚闰土‛时,无法控制的欢悦心情的自然流露。

(三)、利用‚副词‛表达失望的情感。《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中,写‚我‛将被迫离开‚百草园‛这片乐土,而不得不去‚三味书屋‛读书时,情不自禁地想:‚……也许是因为拔何首乌毁了泥墙罢,也许是因为将砖头抛到间壁的梁家去了罢,也许是因为站在石井栏上跳了下来罢……‛此段话,连用三个‚也许‛来推测‚去读书‛的原因,字里行间一种儿童无邪的失望情绪自然流淌于其中,读来平添一种伤感,更增添了一份对封建教育制度严重束缚儿童身心发展的认识。

作为一位杰出的汉语言大师,鲁迅先生的笔下,总是能经常让人感受到利用‚副词‛来表达某种情感,这只是鲁迅先生善于驾驭语言的一个极其微小的侧面体现。它启示我们,丰富多彩的汉语言中,词无论‚性别‛,是没有明显的轻重关系的,只要善于结合情境,根据需要来灵活使用,那么任何词语的表达潜力都将是没有穷尽的,这就是伟大的汉语言的魅力。

我们知道因作者在写作时注入了情感,在教学中就要饱含深情,唤起学生的情感体验,与课文中的情感交流。学生要积极,主动投入学习中,做到有所思、有所悟、真正能投其所好进行学习。教师领起学生共同评价课文,引导学生在感知,理解的基础上做出审美判断,识别真善美和假丑恶,提高审美鉴赏的能力,使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论认识。

综合以上三个方面的论述,主要是针对教师怎样分析鲁迅作品,怎样在中学语文教科书解读鲁迅作品,语文教师怎样教学鲁迅作品。只是对中学语文教育中有关鲁迅教学的看法。在许多方法上的一些探讨有待进一步学习和研究的内容。

参考文献:

《鲁迅的生平及杂文》——李何林 1976年 陕西人民出版社出版 《我所认识的鲁迅.回忆鲁迅》——许寿裳 1956年 人民文学出版社

《彷徨》《彷徨》 鲁迅 1976年12月 人民文学出版社

《呐喊》——鲁迅 1976年 人民文学出版社

下载石油题材小说的突破之作word格式文档
下载石油题材小说的突破之作.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