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2017高考冲刺--古诗词鉴赏分题材突破训练
2017高考冲刺--古诗词鉴赏分题材突破训练(建议用时:45分钟)
一、山水田园诗
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问题。【导学号:54012108】 登望楚山最高顶[注] 孟浩然
山水观形胜,襄阳美会稽。最高唯望楚,曾未一攀跻。石壁疑削成,众山比全低。晴明试登陟,目极无端倪。云梦掌中小,武陵花处迷。暝还归骑下,萝月映深溪。【注】 这首诗是诗人孟浩然游越回故乡襄阳后作。
(1)诗歌的七至十句使用了哪些表现手法?结合这四句诗简要分析。
(2)诗歌最后两句描写了一幅怎样的图画?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答案】(1)①想象。
七、八两句,写诗人登上望楚山,极目远望遥远的天际;
九、十两句,写诗人想象云梦泽只有巴掌大小,而桃花源隐没在花丛中。以此表现望楚山的高大。②夸张的手法。把云梦泽写成巴掌般大小。③反衬(对比)的手法。用云梦泽的小反衬望楚山的高大。
(2)诗歌最后两句描绘了一幅月夜山溪图。诗人骑着骏马踏着银色的月光,从山上奔驰而下;月儿透过藤萝映照在深深的溪流上,宛如沉璧。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问题。池上早秋 白居易
荷芰绿参差,新秋水满池。早凉生北槛,残照下东篱。露饱蝉声懒,风干柳意衰。过潘二十岁,何必更愁悲。
(1)诗歌前两联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请结合诗句简要赏析。
【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形象的能力。
【答案】 诗歌的前两联描绘了一幅秋水满池,碧波荡漾,荷花点点,菱芰点缀,秋风徐来,栏杆生凉,夕阳照篱的初秋荷塘图。(2)请简要分析诗歌颈联的深刻含意。
【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内容的能力。
【答案】 颈联写了吃饱偷懒的蝉和衰老枯干的柳,实际上是诗人自比;诗人以蝉自托,表现了诗人不敢再随便说话了,害怕触怒当权者;以柳自比,暗指诗人此时已经年迈体衰。颈联表达了诗人无限悲愁的情感。
二、边塞军旅诗 3.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问题。塞上赠王太尉① 宇 昭
嫖姚②立大勋,万里绝妖氛。马放降来地,雕闲战后云。月侵孤垒没,烧彻远芜分。不惯为边客,宵笳懒欲闻。
【注】 ①这首诗,是诗人作客边塞时,为王太尉出师攻辽大捷所写。②嫖姚:嫖姚校尉,指西汉大败匈奴的霍去病。
(1)“雕闲战后云”中有一个字用得生动传神,请找出来并简要分析。
(2)诗歌的首联和尾联是如何使用对比手法的?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答案】(1)“闲”字用得好。前文描写了激战的场景,但现在是宁静的气氛,战马散放在敌军缴械投降的地方,雕悠闲地盘旋在战后的云海中,表现出激战后战场的静谧。
(2)首联,写了王太尉立下战功,灭了敌人的威风,表达了诗人对王太尉的敬佩之情;尾联,写了自己因为不是战士,所以不习惯边塞,懒得听笳的声音。首尾联通过对比,更加突出王太尉戍守边关的艰辛和取得胜利的可贵。4.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问题。奉陪封大夫①九日登高 岑 参
九日黄花酒,登高会昔闻。霜威逐亚相,杀气傍中军②。横笛惊征雁,娇歌落塞云。边头幸无事,醉舞荷吾君。
【注】 ①封大夫:即封常清,诗中“亚相”“吾君”都是对他的尊称。②中军:此处指代主帅。
(1)本诗后面两联,诗人是如何抒发情感的?请简要赏析。
【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艺术技巧的能力。解题时可从表达方式、修辞手法、表现手法等入手。通过分析,诗歌后两联没有使用修辞手法。从表达方式来看,使用了描写和抒情的表达方式。通过描写节日里战士们的欢愉活动,表现了欢聚佳节的愉快之情。通过“征雁”“塞云”等景物描写,间接抒发了思乡之情。“幸”“荷”直接表达诗人心情,抒发了对边境安定的欣喜之情和对封大夫的爱戴之情。
【答案】 ①间接抒情。颈联借欢聚场景的描绘间接表达边塞将士欢聚佳节的愉悦之情,同时含蓄地表达了对故乡亲人的思念之情。②直接抒情。尾联“幸”字直接抒发了对边境安定的欣喜之情,“荷”字直接抒发对封大夫的爱戴之情。(2)与范仲淹《渔家傲•秋思》中的将军形象相比,本诗中的封大夫有什么不同?请简要分析。
【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形象的能力。解题时可从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的角度分析人物形象,如颔联写了封将军给人以“霜威”和“杀气”的感觉,体现了他的威严峻厉;颈联写他与将士们宴饮歌舞的情景,体现了他能苦中作乐的洒脱;尾联“边头幸无事”体现了他能征善战、威名远播,“醉舞荷吾君”通过士兵对他的爱戴侧面表现了他的魅力。范词中的将军通宵不眠,发为之白,战争没有取得胜利,还乡无从谈起,空有思乡之情。【答案】 ①本诗描写了封大夫特有的“霜威”“杀气”,突出了他能征善战、声威远震的特点;②将士们纵情醉舞、荷“吾君”,表现了他治军有方、深受爱戴的特点;③登高饮酒、聆赏笛歌,也暗示了他高雅的情趣和苦中作乐的洒脱境界。
三、怀古咏史诗
5.阅读下面两首诗歌,回答后面的问题。【导学号:54012109】 杨柳枝词 刘禹锡 其 一
炀帝行宫汴水滨,数枝残柳不胜春。晚来风起花如雪,飞入宫墙不见人。其 二
扬子江头烟景迷,隋家宫树拂金堤。嵯峨犹有当时色,半蘸波中水鸟栖。
(1)赏析第一首诗“数枝残柳不胜春”一句中“数”和“残”两个字的妙处。
【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的语言的能力。隋宫,距刘禹锡生活的时代,已有很多年历史了,其衰败可想而知。此时,往日的繁华全然不见,唯见数枝残柳在风中摇曳。“数”与“残”,都渲染了隋宫的衰败,是诗人愁情的触发点。答题时要将“数”与“残”置入句子描写的景象与画面中,分析其表现的情思和隐含的情感。
【答案】 ①“数”说明数量之少,已不再是当年成林成片的样子;“残”写出了杨柳残败不堪,已不再是当年郁郁葱葱、浓荫蔽日的样子。②“数”“残”从数量和状态两方面,写出了隋宫外面的杨柳残败的样子,从而映衬出隋宫破败、倾圮、荒芜的景象。
(2)历代评论家都认为这两首诗有异曲同工之妙。试从“异曲同工”的角度,分析这两首诗的表现手法及其表达效果。
【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的艺术技巧的能力。“异曲同工”即有异有同。在表达技巧与表达效果上,两首诗歌都以写景为主,都是借景抒情,但在景与情的关系上有区别,一首诗中景象凋零,一首诗中景象葱茏,而对历史沧桑的哀叹却又是一致的。
【答案】 ①第一首诗中诗人极力渲染隋宫外杨柳残败衰颓的样子,借以衬托隋宫的破败,以哀景写哀情;而第二首诗中,诗人极写宫树的葱郁茂盛、景色迷人,以宫树的葱郁茂盛来反衬隋宫的破败荒芜,以乐景写哀情。②这两首诗都用了借景抒情的表现手法,同样是写树,虽一残败衰颓,一葱郁茂盛,但都渲染了隋宫的破败荒芜,都表达了诗人心中的兴衰之叹。6.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的问题。一萼红 登蓬莱阁有感① 周 密
步深幽。正云黄天淡,雪意未全休。鉴曲寒沙,茂林烟草,俯仰千古悠悠。岁华晚、飘零渐远,谁念我、同载五湖舟?磴古松斜,厓阴苔老,一片清愁。回首天涯归梦,几魂飞西浦,泪洒东州。故国山川,故园心眼,还似王粲登楼。最负他、秦鬟妆镜,好江山、何事此时游!为唤狂吟老监②,共赋消忧。【注】 ①本词是词人在元军攻占南宋都城临安后流亡时所作。②老监:指自号“四明狂客”的唐朝诗人贺知章,他曾任秘书监。
(1)上片营造了怎样的意境?表现了词人哪些情怀?请结合作品简要赏析。
(2)请简要赏析“最负他、秦鬟妆镜,好江山、何事此时游”。
【答案】(1)上片通过描写昏黄的云彩、鉴湖的寒沙、浓密的烟草、古老的苍松、厚厚的青苔等,营造了一种萧瑟、孤寂、悲凉的意境;表达了词人亡国后的抑郁沉重、孤独寂寞、抚今追昔的感慨之情。
(2)这两句使用拟人的手法极力铺陈祖国山河的美好,山像美女的云鬟,水像梳妆的明镜,如此美丽的景色,词人因为什么事情到现在才游览呢?江山易主,故园不在。这几句集中抒发了词人国破家亡的痛苦。
四、托物言志诗
7.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问题。戏题牡丹 韩 愈
幸自同开俱隐约,何须相倚斗轻盈。陵晨并作新妆面,对客偏含不语情。双燕无机还拂掠,游蜂多思正经营。长年是事皆抛尽,今日栏边暂眼明。
(1)诗歌前四句表现了牡丹怎样的特点?诗人使用虚词“同、俱、何须、并、偏”对牡丹的描写有何作用?
【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艺术技巧的能力。牡丹的特点可从“隐约”“不语情”“轻盈”“新妆面”等词中总结。虚词对牡丹描写的作用要结合虚词后面的词语一起理解,从内容与结构两方面去考虑其作用,可突出牡丹的美,暗含诗人的喜悦之情,照应题目等。
【答案】 朦胧含蓄、柔美清新。突出牡丹竞相展示自己的美,照应标题“戏题”,暗示诗人的喜悦之情。
(2)与前两联相比,本诗后两联描写牡丹的角度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
【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颈联和尾联,无一语明写牡丹,却表现出牡丹的美。颈联中燕于花中拂掠,蜂于花中经营;尾联中诗人为赏牡丹抛尽世事,观花而眼明。这些均从侧面写出了牡丹的美。
【答案】 侧面描写,颈联通过描绘牡丹花开之后燕舞蜂忙的嬉闹场面来表现牡丹的美,尾联通过写词人见牡丹而心喜,忘却多年尘俗之事的愉悦之情来表现牡丹的美。8.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问题。【导学号:54012110】 梅 花 左 纬
几度寻春信,空归及暮鸦。试摇枝上雪,恐有夜来花。望月穿深坞,迎风在浅沙。若同桃李发,谁肯到山家?
(1)请简要分析首联中的“几度”和“空归”体现的诗人的情感。
(2)诗歌的颔联和颈联是如何描写诗人探梅的?结合诗句简要赏析。
【答案】(1)“几度”表现诗人的希望和热情,“空归”体现了诗人的失望之情;“几度”“空归”结合,体现了诗人反复的希望与失望,表现了诗人的爱梅之情和对美好春天的渴望与追求。
(2)以动作描写的手法展现诗人探梅。颔联,写诗人白天探梅的活动:诗人每次探梅都会摇落梅树上的雪花,害怕夜里它们就要开花。颈联写诗人月下探梅:诗人在皎洁的月光下穿过深坞,迎风站在岸边观察含苞待放的梅蕊。
五、送别怀人诗
9.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的问题。浪淘沙•九日会饮分得雁字① 赵 鼎②
霜露日凄凉。北雁南翔。惊风吹起不成行。吊影苍波何限恨,日暮天长。为尔惜流光。还是重阳。故人何处舣③危樯。寄我相思千点泪,直过潇湘。
【注】 ①九日会饮分得雁字:指在重阳节宴饮时写诗分到了“雁”的题目。②赵鼎(1085-1147):字元镇,南宋中兴贤相。这首词是词人南渡后所作。③舣:停船靠岸。(1)词人在上阕中是怎样描写“雁”的?请简要赏析。
【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艺术技巧的能力。上阕中描写“雁”有直接描写和间接描写。直接描写中“南翔”“不成行”“吊影苍波”属于动作和神态的描写,展示了一只内心悲苦的孤雁形象。间接描写主要是用写景加以烘托,如“霜露日凄凉”“惊风”“日暮天长”等,营造一种凄凉的秋天的氛围,烘托出雁的孤寂、凄凉、冷落。在修辞手法的使用上,上阕使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如“何限恨”,赋予“雁”以人的情感,直接表达“雁”的无限感伤的形象。
【答案】 ①直接描写动作和神态,写了大雁的“南翔”“不成行”“吊影苍波”的动作、形态,形象而有韵味;②烘托手法,用“霜露”“惊风”“日暮天长”等烘托大雁的孤寂、凄凉、零落;③拟人修辞,说雁“何限恨”,把雁人格化,增强了作品的艺术效果。(2)词的下阕表达了词人什么样的情感?请简要分析。
【解析】 本题考查评价诗歌的思想情感的能力。“惜流光”表面是替“雁”感到惋惜,实则是表达自己对时光流逝的感慨。“还是重阳”的意思是“又到重阳”,其中包含着时光的流逝,也包含着自己南渡又是一年,表达对国破家亡的悲伤之情。同时,重阳在古代是“佳节”,是亲人们的日子,“每逢佳节倍思亲”,词人想到的是故人,想到他们此时不知漂泊在何处,就借“雁”带去自己的相思之情。下阕把“雁”作为信使,让它带去自己的相思。
【答案】 表达了词人对时光流逝的感叹,对亲友的思念,对国家残破的痛惜。光阴逝去,佳节又至,故人不知在何处漂泊,请大雁给漂泊在潇湘的故人们带去无尽的思念。10.阅读下面这首南北朝诗歌,完成后面的问题。江津送刘光禄不及 阴 铿
依然临江渚,长望倚河津。鼓声随听绝,帆势与云邻。泊处空余鸟,离亭已散人。林寒正下叶,晚钓欲收纶。如何相背远①,江汉与城。
【注】 ①相背远:远别,各分东西。② :城曲,指诗人回去的地方。(1)诗歌的三至六句在景物描写上有何特点?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的能力。
【答案】 ①视听结合。诗歌的第三句写听不到行船时的鼓声,是听觉;第四句写看到船帆与云彩相接,是视觉。②对比衬托。
五、六两句,用余鸟飞翔衬托船已远行,用人已散反衬诗人来迟。
(2)诗歌的最后四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结合诗句简要概括。
【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思想情感的能力。
【答案】 ①因朋友远离的悲凉之情。诗人送朋友不及,看到秋风中的落叶、垂钓者回家的景象,表达了诗人独立苍茫,凄苦无着的悲凉之情。②对诗人和朋友你去我返的相背命运的无奈和对朋友的关心、留恋之情。朋友孤身一人远行,诗人一人孤单回城,表达了对命运的无奈和对朋友的留恋、关心之情。
六、羁旅思乡诗
1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问题。【导学号:54012111】 桂林道中作 李商隐①
地暖无秋色,江晴有暮晖。空余蝉嘒嘒②,犹向客依依。村小犬相护,沙平僧独归。欲成西北望,又见鹧鸪飞。
【注】 ①李商隐:晚唐诗人,河南沁阳人。受牛李党争牵累,一生不得志。写作本诗时,诗人为广西桂林观察使郑亚的幕僚。②嘒嘒:蝉鸣声。(1)颔联运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请简要分析。
【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艺术技巧的能力。“嘒嘒”表示蝉的叫声,“依依”是指依依不舍。诗人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赋予秋蝉以人的情感,它好像在对客居他乡的人发出依依不舍的鸣叫。诗人把自己的情感寄托在物象之上,这种艺术手法叫作寓情于物(移情)。【答案】 运用了寓情于物(移情)的手法。诗人将主观情感移置于客观物象,在秋蝉身上赋予人的情感;在诗人听来,秋蝉的鸣叫声好像在安慰、挽留客居之人,表达对来客的依依不舍。
(2)这首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情感?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思想情感的能力。注释中介绍了李商隐的不得志和写作背景,从中可以看出本诗的情感基调。首联描写“无秋色”“有暮晖”之景,暮色夕阳自然引发诗人思乡之情。颔联中的“客”点明诗人寄居他乡,颈联中“独归”体现客的孤独寂寞之感。尾联“欲成西北望”直接表明思乡之情。
【答案】 表达了客居异乡的寂寞孤独和思念故乡的情感。“无秋色”“有暮晖”隐含着一丝客居异乡的愁绪,“空余”“独归”等表现了难以排解的孤独寂寞之感。尾联“西北望”“鹧鸪飞”则抒发了深切的思乡之情。
12.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问题。清江道中 廖行之
客里春愁万斛量,随身抖擞一奚囊[注]。了无池草入诗梦,粗有山花供酒狂。半载飞蓬成底事,几钩新月误相望。夕阳又傍空山宿,杜宇声中入异乡。
【注】 奚囊:诗囊。李商隐《李长吉小传》:“每旦日出,与诸公游,恒从小奚奴,骑距驴,背一古破锦囊,遇有所得,即书投囊中。”
(1)诗中的“春愁”具体指什么愁?首句是怎样写“愁”的?这样写有何效果?
【解析】 本题考查理解诗歌思想内容,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通过分析诗句,全诗写诗人羁旅在外,思乡的愁苦。从诗题“清江道中”,诗句“客里”“半载飞蓬”可以看出诗人羁旅在外的漂泊之苦,是对“春愁(春天的愁苦)”的最好解释。从诗句“几钩新月误相望”“入异乡”可以看出诗人思乡的浓重之愁。诗歌首句“客里春愁万斛量”将“愁”赋予体积,化抽象为具体,凸显诗人的愁苦,极似李清照的“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此类试题注意从诗句手法及其效果作答。
【答案】 “春愁”指漂泊之愁、思乡之愁。写“愁”有体积,可以用斛计量,这样写把抽象的愁写得具体形象。
(2)尾联为何写“杜宇声”?
【解析】 本题考查理解诗歌的意象的能力。“杜宇”即子规,此鸟又叫布谷,春末夏初,农民播种时出现,叫声凄苦,好似人言“不如归去”,所以诗歌中多用来渲染凄苦氛围,表达孤寂思乡之情。
【答案】 杜宇即子规,叫声哀怨动人,酷似人言“不如归去”。用子规的叫声烘托自己入宿异乡的心境,以渲染凄苦悲凉的气氛,抒发深切的思乡之情。
七、爱情闺怨诗
13.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的问题。南乡子 周邦彦
晨色动妆楼。短烛荧荧悄未收。自在开帘风不定,飕飕。池面冰澌趁水流。早起怯梳头。欲绾云鬟又却休。不会沉吟思底事,凝眸。两点春山满镜愁。
(1)词的上阕景物描写的时空安排很有特点,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
【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艺术技巧的能力。本题需要从时间和空间的角度分析上阕的内容。从时间上看,前两句写清晨来临,但室内的短烛还在燃烧,暗示蜡烛燃烧了一夜。后两句写春天来临,冬天的冰已经融化,暗示等待又是一年。从空间上看,前两句先写室外,再写室内。后两句先写眼前,再写远处,眼前为实,远处为虚。
【答案】 ①从时间上看,前两句写夜尽晓至,后两句写冬去春来,具有明暗冷暖交替的特点。②从空间上看,前两句由室外的晨光写到室内的残烛,后两句从眼前的风帘写到远处的融冰;内外、上下、远近,布置巧妙。
(2)词的下阕前两句表现了词中人物什么样的情绪?是如何表现的?请简要阐述。
【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思想情感的能力。“女为悦己者容”,但眼前“悦己者”并不在身边,闺中女子独守空房,孤单愁苦的心情折磨着她,“思君令人老”,女子“怯”是不敢看到镜中因相思而憔悴的面容,终于鼓起勇气正视自己,进行妆扮,却又觉得愁苦不堪而停止了。【答案】 ①表现词中人物孤独苦闷的愁绪。②是通过人物自身心理和动作的细节来表现的。清早起来原本不想梳头,迟疑之后,刚刚打算绾起秀美的长发,却难以抑制内心的忧伤,精神有些恍惚,不觉又停了下来。
14.阅读下面两首元曲,完成后面的问题。【双调】寿阳曲 夜忆(其二)卢 挚
灯将残,人睡也,空留得半窗明月。孤眠心硬熬浑似铁,这凄凉怎捱今夜。【双调】寿阳曲 夜忆(其三)卢 挚
灯将灭,人睡些,照离愁半窗残月。多情直恁的心似铁,辜负了好天良夜。(1)结合作品分析两首曲子中的“灯”“人”“月”等描写的内容和抒情主人公的情感。
(2)两首曲子中的“似铁”表达的情感有何不同?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答案】(1)用“灯”的“残”“灭”和“月”的“明”“残”点明时间已经是深夜,用“人睡也”表现抒情主人公苦思不得其解后的无奈之举,用“人睡些”表现抒情主人公不能入睡而勉强入睡的孤寂、哀怨之情等。(2)①第一首曲子,“浑似铁”写抒情主人公孤枕难眠,难以忍耐,但又无可奈何,只能硬撑硬熬,表现了抒情主人公处境的凄凉。②第二首曲子,“心似铁”是抒情主人公对远去的情人的责怪,责怪他心硬似铁,迟迟不归,以致这美好的时光被白白弃掷。
第二篇:高考古诗词鉴赏
高考古诗词鉴赏
考点一
1.概括诗词的中心思想:怀才不遇、寄情山水、惜春悲秋、忆友怀旧、相知相思、4.古诗的语言特点主要有:
①.倒置:突出强调某个意思或某些别恨离愁、忧国忧民、蔑视权贵、壮志难酬、报国无门等。
2.古代诗歌按内容可分为:咏史抒怀、思乡思情、赠别互勉、边塞军旅、羁旅行役、爱情、节令、讽喻、咏物等。3.常见的表达技巧:比喻、拟人、夸张、象征、对偶、对比、互文、双关、比兴、借代、反问、设问、排比、通感、衬托等修辞;烘托、渲染、白描、联想、想象、用典、欲扬先抑、铺垫映衬、点面结合、借古讽今、小中见大、虚实相生、托物言志、寓情于景、寓情于事、以动衬静、委婉含蓄、以乐景衬哀求、用象征化抽象为具体、用映衬或对比突出形象特征等。
考点二
感情基调:惜别、思乡、哀愁、孤独、惆怅、感伤、达观、闲适、恬淡、喜悦、遭贬孤愤、忧国忧民、怀才不遇、壮志未酬、愤世嫉俗等。
考点三
1.古诗词开头常见形式:①.提携纲领,即景生情;②.突兀而起,出人意料;③.设问开篇,引人注意;④.先声夺人,烘托气氛;⑤.先言他物,起兴开篇;⑥.议论发端,领起全篇。2.古诗词结尾常见形式:①.议论收尾,蕴涵哲理;②.画龙点睛,一语中的;③.抒情作结,绾结全篇;④.以情结情,余韵徐歇;⑤.问句收尾,启人思索。3.古诗有以下几种写景抒情的形式:
①.先写景,后抒情; ②.先抒情,后写景; ③.边写景,边抒情。
词语,诗歌常把句子的语序予以倒置。②.省略:诗歌的语言凝练、集中,因此常常会有成分的省略。③.列锦:被称为诗中的“蒙太奇”。
指不用实词和虚词,仅用名词或名词性短语直接排列组合构成诗句。
它的意象繁密,增强理画面立体感和纵声感。由于省略了起关联作用的词语,使诗句为读者留下更多艺术空间和想象空间,丰富诗歌内涵。
④.互文:即互文见义,本是两个词
要合在一起说,但由于受字数、音节的限制,便在上下句分开说。理解时,要将两个词合在一起理解。⑤.叠音:具有增强语言的韵律感,对所描写的内容起突出强调作用。
考点四
常见概述古诗词语言特色和风格的词语
1.语言特色:质朴、平实、清新、朴素、雅致、华丽、绚丽、幽默、活泼、诙谐、庄重、简约、简洁、精练、生动、含蓄、明快、通俗、口语化、明白如话,委婉等。
2.语言风格:豪放、雄奇、沉郁、直率、委婉、婉转、风趣、工丽、苍凉雄健、委婉蕴藉、飘逸洒脱、苍凉悲壮、缠绵悱恻、情真意切、气势雄壮、自然流畅、忧郁激愤、沉郁顿挫、清新典雅、新鲜活泼、气势磅礴、奇特新颖、平白清新、语淡清浓等。
考点五
把握古诗的内容和情感
1.古诗中常见的形象(意象)
羁旅离愁:折柳、阳关、长亭、短亭、烟波、夕阳、西风、寒蝉、归雁、子规、鹧鸪、浮云等。
相思怀远:登楼、凭栏、登高、捣衣、寒砧、流萤、悲秋、鸳鸯等。
边关战乱:烽火、烽烟、狼烟、干戈、天狼、黑河、玉关、金河、塞上等。
常见概述古诗形象(意象)特征的词语
人物形象:豪放潇洒、英姿飒爽、武艺不凡、斗志昂扬、不拘小节、天真顽皮、勇猛彪悍、干练果决、英武豪迈、寂寞惆怅、饱经磨难、顾影自怜、孤身影单、百无聊赖、零落漂泊、怀才不遇、壮志难酬、悠然自得、安闲宁静、情趣高雅、心如止水、夜不能寐、孤独苦闷、辗转漂泊、羁旅天涯等。
景物形象:凄凉、悲伤、高洁、哀伤、凄清、凄切、孤独、离愁、纯洁、姿态美好、清雅高洁、晶莹澄澈、绚丽多姿、凌雪傲霜、冷落萧条、凄凉荒寒、衰败荒凉、寂静清冷、荒凉冷落、零落憔悴、苍凉黯淡、幽静闲适、清秀可人、静谧安详、和平宁静、浪卷云涌、气势飞动、馨香四溢、蜂飞蝶舞等。
古诗中常见的乐曲曲调的意蕴
折柳——乐府曲之一,多写离别伤怀之情。后庭花——即“玉树后庭花”,相传为南朝后主所制乐曲。
关山月——乐府曲调,多写征戎离别之情。霓裳羽衣曲——相传为唐玄宗改编的乐舞曲,表现歌舞升平的景象。行路难——古曲名,多言世路艰难及离别悲伤之情。
黍离——表达亡国之痛。
2.品味诗歌的意境
常见概述古诗意境特点词语
雄浑苍茫、孤寂、闲适、雄阔、悲壮、凄迷幽怨、悲凉凄清、苍凉沉郁、和平静穆、明丽鲜艳等。
第三篇:高考语文诊断与突破训练:古诗词比较鉴赏(含答案)
限时对点规范训练22 比较鉴赏题
(用时:45分钟 满分:49分)1.阅读下面两首诗歌,然后回答问题。(7分)
衰 荷 [唐]白居易
白露凋花花不残,凉风吹叶叶初干。无人解爱萧条境,更绕衰丛一匝看。
题败荷 [元]王翰
曾向西湖载酒归,香风十里弄晴晖。芳菲今日凋零尽,却送秋声到客衣。
(1)两首诗都写“残荷”,但在表现“残”这一特点上有所不同,请简要分析。(3分)答:
(2)两首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4分)答:
答案(1)白诗主要写了霜露中荷花将落未落,雨后风中荷叶被吹干的情境,通过描写荷花败落前的“萧条”,让人不禁想象花凋叶落后的景象;王诗先写荷花曾经花开十里、飘香十里的盛景,又写荷花如今在秋风中凋零的景象,通过前后对比来突出荷花败落的凄惨。
(2)白诗后两句议论抒情,诗人将“无人解爱”与自己“更绕衰从一匝看”进行对比,表达了自己的人生之惑:为什么别人不爱凋零的荷花?从而抒发了自己对萧条景色的喜爱之情。
王诗最后两句由写景引向写人,诗人由残荷想到自己漂泊在外的客居身份,“却送秋声到客衣”写出了诗人在秋风中的萧瑟,表达了诗人对往昔美好的怀念和对自己现实处境的感慨。
2.阅读下面两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7分)
子夜吴歌 李 白 秋 歌
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
冬 歌
明朝驿使发,一夜絮征袍。素手抽针冷,那堪把剪刀。裁缝寄远道,几日到临洮?
(1)两首诗表达的思想感情有何异同?(3分)答:
(2)两首诗写作角度明显不同,请结合诗歌内容简要赏析。(4分)答:
答案(1)两首诗都写到了女子对远方征夫的深情思念。《秋歌》还表达了普通百姓对和平生活的向往(或“对统治者穷兵黩武的批判”);《冬歌》则突出了女子担忧征夫受寒,渴望冬衣早日送达的急切心理。(意思相近即可)(2)《秋歌》着眼于大的场景,通过对长安城“万户捣衣”的描写,塑造了思念丈夫的女子群像;《冬歌》着眼于小的画面,通过女子“絮征袍”的具体描写,塑造了牵挂征夫的典型形象。(意思相近即可,其他角度言之成理亦可)3.阅读下面两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7分)
秋闺思 张仲素
秋天一夜静无云,断续鸿声到晓闻。欲寄征衣问消息,居延城外又移军。
望夫词 施肩吾
手燃寒灯向影频,回文机[]上暗尘生。
注
自家夫婿无消息,却恨桥头卖卜人。
注 回文机:前秦苻坚时秦州刺史窦滔被徙流沙,其妻苏惠善属文,把对丈夫的思念织为回文旋图诗,读法宛转循环,词意凄婉。
(1)两首诗开头两句描写手法有何不同?(3分)答:
(2)两首诗都写到了“消息”,张诗的“问消息”和施诗的“无消息”的具体内容有何不同?两首诗都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4分)答:
答案(1)张诗为动静结合,施诗为细节描写。
(2)张诗的“问消息”是要探问出征的丈夫身在何处,施诗的“无消息”是不知道丈夫何时回家。两首诗都表达了对离家在外的丈夫的思念之情。
4.阅读下面两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7分)
钟山晚步 王安石
小雨轻风落楝花,细红如雪点平沙。槿篱竹屋江村路,时见宜城卖酒家。
晚步西园 范成大
料峭轻寒结晚阴,飞花院落怨春深。吹开红紫还吹落,一种东风两样心。
(1)简要分析诗句“细红如雪点平沙”的表达效果。(3分)答:
(2)两诗中“晚步”而生的情感有什么不同?请简要分析。(4分)答:
答案(1)“细红”以楝花的色彩代指楝花,“如雪”喻指楝花在轻风中轻盈飘飞的姿态,“点平沙”生动描写出楝花坠落沙地的美态。
(2)王诗表达了闲适之情,“时见”一词显得悠闲,“晚步”赏景见情趣;范诗表达的是一种“怨”情,怨春风吹开红紫花朵又吹落,有情也无情,“晚步”赏景见情趣、理趣。
5.阅读下面陈子昂的两首诗,然后回答问题。(7分)
送魏大从军
匈奴犹未灭,魏绛复从戎。怅别三河道,言追六郡雄。雁山横代北,狐塞接云中。勿使燕然上,惟留汉将功。
春夜别友人
银烛吐青烟,金樽对绮筵。离堂思琴瑟,别路绕山川。明月隐高树,长河没晓天。悠悠洛阳道,此会在何年。
注 ①春秋时魏绛曾以和戎政策消除了晋国边患。②东汉时的车骑将军窦宪,他曾经以卓越的战功,大破匈奴北单于,又乘胜追击,登上燕然山,刻石记功而还。
(1)第一首诗主要用了什么艺术技巧?请简要分析。(3分)答:
(2)陈子昂的这两首诗都是送别诗,但表达了不同的情感,请简要分析。(4分)答:
答案(示例)(1)用典。全诗用霍去病、魏绛、六郡豪杰、窦宪等典故,肯定了魏大从戎是御边保国的壮举,激励出征者立功沙场,扬名塞外。
(2)《送魏大从军》从大处着眼,激励出征者立功沙场,全诗语气慷慨雄壮,充满了奋发向上的精神,感情豪放激扬。《春夜别友人》借景物描写来表达朋友间的深挚情意,离情缠绵而不过分哀伤。
②
①
6.(2014·浙江部分一级达标学校联合测试)阅读下面这两首诗,然后回答问题。(7分)
赠李十二牡丹花片,因以饯行
元 稹
莺涩余声絮堕风,牡丹花尽叶成丛。可怜颜色经年别,收取朱阑一片红。
赠江客 白居易
江柳影寒新雨地,塞鸿声急欲霜天。愁君独向沙头宿,水绕芦花月满船。
(1)元诗和白诗分别选取了黄莺、柳絮、牡丹花,江柳、鸿雁、霜天和芦花等意象,写了____________时节的景色。(2分)(2)两首诗都是送别诗,表达的情感有何异同?(5分)答:
答案(1)暮春
(2)①同:都表达对朋友离别的依依不舍之情。
②异:元诗着重表达对朋友的宽慰之意,赠朋友花片以表祝愿,花虽开尽,来年会再开,寓意美好。白诗着重表达对朋友独自离去的担忧和悲愁之情。
7.阅读下面的元曲,然后回答问题。(7分)
卖花声·怀古二首
张可久(一)阿房舞殿翻罗袖,金谷名园起玉楼,隋堤古柳缆龙舟。不堪回首,东风还又,野花开暮春时候。
(二)美人自刎乌江岸,战火曾烧赤壁山,将军空老玉门关。伤心秦汉,生民涂炭,读书人一声长叹。
注
①西晋富豪石崇筑金谷园以行乐。②这里指班超从戎的故事。
(1)第(一)首曲子开头先用三个典故:一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是西晋富豪石崇筑金谷园行乐,三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三个典故都是封建统治者穷极奢靡而终不免败亡的典型。(2分)(2)赏析第(二)首曲子的主要表现手法。(5分)答:
答案(1)秦始皇在骊山建阿房宫行乐 隋炀帝修运河南下扬州游乐
(2)①运用典故的手法。列举三事:一是霸王别姬的故事,二是吴蜀破曹的故事,三是班
②
①
超从戎的故事。这些都是史料记载的英雄美人或轰烈或哀艳的事迹。②运用对比的手法。不管哪个封建朝代,民生疾苦更甚于穷途末路的英雄美人。在这种对比上,最后激发直呼的“读书人一声长叹”,也就惊心动魄了。
第四篇:古诗词鉴赏综合训练
古诗词鉴赏综合训练(含答案)
1.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2)题。
鹧鸪天 代人赋①
辛弃疾
陌上柔桑破嫩芽,东邻蚕种已生些。平冈细草鸣黄犊,斜日寒林点暮鸦。山远近,路横斜,青旗②沽酒有人家。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
[注]①这首词作于作者遭弹劾解官归居时。②青旗:酒旗,酒店门外用青布做的幌子。
(1)词的上阕描绘了什么样的景象?请简要叙述。
【参考答案】词的上阕描绘了初春时乡村一派春意盎然的景象。田间桑树萌发出新芽,东邻家蚕卵已孵出幼蚕;平缓的山坡上长着细嫩青草,黄色的牛犊在那儿鸣叫;夕阳斜照着初春傍晚的树林,晚归的乌鸦散落在那儿栖息。
(2)词的最后两句作者运用了哪种写作手法?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词题为“代人赋”,作者为什么要以此为题?请简要说明。
【参考答案】运用了对照(或对比)的写作手法。作者将城里愁风畏雨的桃李,与乡间溪头迎春开放的荠菜花相对照,借景抒情,表达了他解官归居后鄙弃城市官场,热爱田园生活的感情,题为“代人赋”,实则为己赋,采用代人填词的形式,以荠菜花自况,效果独特。
[解析](1)由词中所描绘的“桑”“蚕”“细草”“黄犊”“斜日”“暮鸦”等意象构成的意境可知,叙述时抓住关键词,注意每个事物的情态和特点。
(2)“愁风雨”的“桃李”和在春光中争艳的“荠菜花”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一褒一贬,态度鲜明,也表明了作者的思想感情。联系诗歌的写作背景可知作者绝非在纯粹地写“桃李”“荠菜花”,而是和诗人的自身境遇有关,因此,所谓的“代人赋”只是托辞而已,其实是表达了自己的内心思想。
2.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题目。
踏莎行 雪中看梅花
(元)王 旭
两种风流,一家制作。雪花全似梅花萼①。细看不是雪无香,天风吹得香零落。
虽是一般,惟高一着。雪花不似梅花薄。梅花散彩向空山,雪花随意穿帘幕。
[注]①萼,花萼,这里指花瓣。
(1)词中的“两种”指的是梅花与雪花,“一家”指的是大自然。
(2)指出这首词的写作手法并简析作者的情感。
【参考答案】手法:对比(反衬)。情感:对梅与雪的品格有所褒贬,突出了对梅花的喜爱和赞赏之情。
[解析](1)根据题目及词的意思,两种是指“雪花”与“梅花”,作者就是通过梅花与雪花的对比,表达对梅花的赞美,词中“风流”是指“风度”或者“气质”,“一家”是指“大自然”或者“寒冬”。“两种风流,一家制作”这句意指梅与雪同处于冬天,都是大自然的产物但气质不同。
(2)这首词通过雪花与梅花的对比,着意歌颂梅花的品格。分析时应该抓住最后两句“梅花散彩向空山,雪花随意穿帘幕”,这两句生动地表现了梅花的孤高与雪花的随和,构成了鲜明的对比,形象地说明了“梅花惟高一着”之意。表达了作者对梅花的喜爱与赞美之情。
3.阅读下面的曲词,回答问题。
折桂令 问秦淮
孔尚任
问秦淮旧日窗寮,破纸迎风,坏槛当潮,目断魂消。当年粉黛,何处笙箫?罢灯船端阳不闹,收酒旗重九无聊。白鸟飘飘,绿水滔滔,嫩黄花有些蝶飞,新红叶无个人瞧。
(1)“当年粉黛,何处笙箫?”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参考答案】借代、反问。
(2)“白鸟飘飘,绿水滔滔,嫩黄花有些蝶飞,新红叶无个人瞧”描写了什么样的景色?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参考答案】通过“白鸟”“绿水”“嫩黄花”“新红叶”等描绘了初秋景色。又通过“飘飘”“滔滔”“有些蝶飞”“无个人瞧”等表达了因昔盛今衰引发的冷寂落寞之情。
[解析] 此曲选自清代孔尚任的传奇《桃花扇》结尾的一套北曲《哀江南》。这套曲子,通过教曲师傅苏昆生在明朝灭亡后重游南京所见的凄凉景象,话兴亡之感,抒亡明之痛,表达了强烈的追怀哀思。南京原是明代开国皇帝朱元璋的国都,后来燕亡朱棣迁都北京。李自成攻入北京,崇祯自缢,清兵乘机入关后,明代宗室苏昆生(长期生活在秦淮河上的唱曲名家)目睹了明朝的灭亡。明灭亡后,他故地重游,抚今追昔,百感交集,唱出这套沉郁、悲壮的曲子。
曲词文字较为浅显易懂,透过文字,作者的思想情感也表现得较为明显。抓住关键词 “旧日窗寮”“破纸”“坏槛”,扑面而来就是一股衰败、凄凉之气,“粉黛”自然令人想起“六宫粉黛”无颜色,借代的修辞一目了然。“嫩黄花”“新红叶”点明了初秋的时令,而“端阳不闹”“重九无聊”“无个人瞧”等又倍添冷清萧索之感,今昔对比,心中无限伤痛。
4.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满江红 登黄鹤楼有感
岳飞
遥望中原,荒烟外,许多城郭。想当年,花遮柳护,凤楼龙阁。
[注]万岁山前珠翠绕,蓬壶殿里笙歌作。到而今,铁骑满郊畿,风尘恶。
兵安在?膏锋锷。民安在?填沟壑。叹江山如故,千村寥落。何日请缨提锐旅,一鞭直渡清河洛。却归来,再续汉阳游,骑黄鹤。
[注]万岁山、蓬壶殿:指宋徽宗时构筑的土山苑囿、亭台宫殿。(1)这首词中的对比是由哪两个句子领起的?“万岁山前珠翠绕”一句中用了哪种修辞手法?
【参考答案】“想当年”“到而今”两个句子领起。
借代。
(2)词中写了哪些“风尘恶”的景象?
【参考答案】“铁骑满郊畿”、士兵“膏锋锷”、百姓“填沟壑”、“千村寥落”。
(3)词的开头写作者登黄鹤楼遥望中原,结尾说“再续汉阳游,骑黄鹤”,反映出作者的思想感情有何变化?
【参考答案】由开头对昔盛今衰的悲慨、对外敌入侵践踏大好河山的愤恨、对统治阶层奢侈误国的隐隐痛心、对抗击敌人收复失地的决心,转到想象中“提锐旅”“清河洛”之后再登黄鹤楼的舒畅心情。
[解析] 这首词写于岳飞出兵收复襄阳六州驻守鄂州时。全词采用散文化写法,层次分明。从篇首到“蓬壶殿里笙歌作”为第一段。写在黄鹤楼之上遥望北方失地,引起对故国往昔“繁华”的回忆,“想当年”三字领起,“花遮柳护”四句极其简练地道出北宋汴京宫苑之风月繁荣。“珠翠绕”“笙歌作”,极力写出了歌舞升平的壮观景象。“珠翠”,妇女佩带的首饰,这是指代宫女。“珠翠绕”当然也是夸张说法。第二段由“到而今”起笔(回应“想当年”),直到下片“千村寥落”止。写北方遍布铁蹄的占领区,生活在水深火热中的人们的惨痛情景。与上段歌舞升平的景象形成强烈对比。“铁蹄满郊畿,风尘恶”二句,花柳楼阁、珠歌翠舞一扫而空,惊心动魄。过片处是两组自问自答的短句。“兵安在?膏锋锷”“民安在?填沟壑”。战士浴血奋战,却伤于锋刃;百姓饥寒交迫,却无辜被戮,死无葬身之地。作者恨不得立即统兵北上解民于水火之中。最后三句,作者乐观地想象胜利后的欢乐。眼前他虽然登黄鹤楼、作“汉阳游”,但心情是无法平静的。待到得胜归来,“再续汉阳游”时,那种快乐,恐怕只有骑鹤的神仙才可体会呢!词的末句“骑黄鹤”三字兼顾现实,深扣题目,表示今日“靖康耻,犹未雪”,未能尽游兴,“待重头收拾旧山河”后,定再驾乘黄鹤归来,重续今日之游以尽兴。乐观必胜的信念与精神洋溢在字里行间。从“想当年”“到而今”“何日”说到“却归来”,以时间为序,结构严谨,层次分明,语言简练明快。
5.读下面这首词,完成(1)~(2)题。
西江月
黄陵庙(又题阻风三峰下)
张孝祥①
满载一船秋色,平铺十里湖光。波神②留我看斜阳,唤起鳞鳞细浪。
明日风回更好,今宵露宿何妨?水晶宫里奏《霓裳》,准拟③岳阳楼上。
[注]①张孝祥:南宋初词人。这首词,因船行洞庭湖畔黄陵庙下为风浪所阻而作。作者与友人信中提到:“某离长沙且十日,尚在黄陵庙下,波臣风伯亦善戏矣。”②波神:水神。③准拟:准定。(1)这首词的风格与宋代哪两位词人比较接近?这种风格的词人属于哪一流派?
【参考答案】苏轼、辛弃疾 豪放派
(2)在这首词中,作者是以怎样的胸怀对待**险阻的?举出两处具体描写,略作分析。
【参考答案】第一问:达观、豪迈的胸怀。第二问:“波神留我看斜阳,唤起鳞鳞细浪”两句描写,由自我想象而进入一种主观幻觉心理的境界。词人不说自己的行船为大风所阻,不得行驶的实况,相反却抒写自己幻觉的意象,水神热情地邀请他欣赏那美好的夕阳景色。晚霞映照的水面,闪动着像鱼鳞般的波纹。作者的用意不是正面描绘汹涌澎湃的波浪,而是着眼于波臣风伯的“善戏”。豪迈气势、乐观胸怀,略见一斑。
[解析](1)题较为简单,分清豪放派与婉约派即可。(2)第一问紧承上题。第二问:如“波神留我看斜阳,唤起鳞鳞细浪”。
6.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江间作四首(其三)
潘大临①
西山通虎穴②,赤壁隐龙宫。形胜三分国,波流万世功。
沙明拳宿鹭③,天阔退飞鸿。最羡渔竿客,归船雨打篷。
[注]①潘大临(约1057-1106):字邠老,黄州(今湖北黄冈)人,善诗文,曾随苏轼同游赤壁。②西山:在湖北鄂州西,山幽僻深邃。③拳宿鹭:指白鹭睡眠时一腿蜷缩的样子。
(1)第三联两句中各有一个字用得十分传神,请找出来,并说说这样写的好处。【参考答案】“拳”和“退”。用“拳”字形象地表现出鹭鸟在沙滩上栖息时的神态。用“退”字别致、生动地表现出鸿鸟在天空中飞行的状态。这样写构成了作者江边所见的一幅静动结合的画面。
(2)从全诗看,作者向往一种什么样的生活?请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向往一种隐逸的生活。①诗的前两联,作者从眼前之景,转入怀古,遥想当年赤壁之战时的人事,而今安在?从而发出了“波流万世功”的感叹。②诗的后两联,作者赞叹宿鹭、飞鸿的闲适,接着又仿佛看到了渔翁的扁舟,联系到“波流万世功”的感叹,于是提出“最羡渔竿客”,想驾一叶小舟在烟雨朦胧中归去!
[解析] 这首诗大约作于宋哲宗绍圣二年(1095)到元符元年(1098)之间,诗人是时隐居黄州。该诗从怀古开始,联想历史上的英雄借助这虎踞龙盘的形胜处所,建立盖世功业,如滚滚东去的万叠波浪一样流之无穷。后四句写眼前实景,写悠闲的白鹭、高飞云端的鸿雁,直抒自己对垂钓轻舟生活的羡慕。(1)找出第三联中的传神字,即找诗眼,特别要注意其中动词的表现力。(2)作者向往的生活中蕴含着作者的情感,而这种情感是通过对景物的描写来体现的,要注意诗中意象闲适的特点。
7.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题目。
题李世南①面扇
蔡肇②
野水潺潺平落涧,秋风瑟瑟细吹林。
逢人抱瓮③知村近,隔坞④闻钟觉寺深。
注释:①李世南:北宋著名画家,擅画山水。②蔡肇(?-1119):字天启,丹阳(今属江苏)人。曾任吏部员外郎、中书舍人等职。③瓮:这里指水瓮。④坞:地势周围高而中央凹的地方,这里指山坞。
(1)请简单描述一下李世南画的扇面中应有的景物。这样一幅画面呈现出什么样的气氛?
【参考答案】画面大概是:有条小溪从两山之间流出,树林里树叶飘落,一个人抱着瓮在路上(或在溪边),山谷那边隐约露出寺庙。[画面中应有小溪、山(山坞)、树林(落叶)、人、瓮、寺庙等六种景物。] 这幅画面呈现出的是乡村野外恬静、安详的气氛。(2)古人的题画诗往往会阐发画面以外的意趣,你觉得这首诗哪些描写表现了画面以外的景和趣?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参考答案】①“水潺潺”声音的描写,②“秋风瑟瑟”声音的描写,③联想到附近有个村庄的描写,④远处寺庙传来“钟”声的描写,都表现了画面以外的景和趣。
这样写的好处是:①使画面上静止的景物活动了起来,变得有声有色。②拓展了画面,使之更显丰富多彩。
[解析](1)本诗属题画诗。解答时,先读懂全诗,找出构成画面的景物,串联在一起,进行描述,再从整幅画面中体会其气氛。
(2)画面往往展现的是具体的物象,为静止的事物。动的景物不能展现,如“水潺潺”和“秋风瑟瑟”。由物象所感知到的东西也不能展现,否则就没有想象的余地了。如诗中的“村”与“寺”。
8.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问题。
秋雨夜眠 白居易
凉冷三秋夜,安闲一老翁。卧迟灯灭后,睡美雨声中。灰宿温瓶火,香添暖被笼。晓晴寒未起,霜叶满阶红。
(1)请写出本诗诗眼,并结合相关内容谈谈其成为诗眼的理由。
【参考答案】诗眼是“安闲”或“安闲一老翁”。理由:全诗紧紧围绕“安闲”二字展开,“卧迟”“睡美”“未起”等诗句都表现出老翁的安闲,此句也勾画出老翁喜静厌动、恬淡寡欲的形象与心境。
(2)分析末句“霜叶满阶红”这一环境描写的作用。
【参考答案】①照应首句,使诗歌浑然一体。②运用反衬手法,夜来的风雨加深了“寒”意,不久前还红似二月花的树叶,一夜之间就被 秋风秋雨无情地扫得飘零满阶。写自然环境的冷酷无情正是为了反衬老翁的“安闲”,突出老翁的清净淡泊。(或运用双关手法,“霜叶”既指自然环境,又指政治风雨,反映出诗人对政治的风雨已毫不在意,政治上心灰意懒、生活上孤寂闲散的状况)
[解析](1)解答此类题,首先,必须明白“诗眼”的含义,即最能表现诗歌主旨的词语或短语。其次,要能准确概括诗歌的主旨,如本诗表现了诗人安逸闲适的生活情调;再次,回答其成为诗眼的具体理由时,必须从该词语(短语)对全诗起统率作用的角度分析,具体分析全诗是怎样围绕这一词语或短语展开描写、抒发感情的。
第五篇:古诗词鉴赏十大题材主题归类[最终版]
古诗词鉴赏十大题材主题归类
序题材内容 主题倾向
诗例
号 1
山水田园(闲适隐逸)2 咏物言志3 边塞征战4 思妇闺怨5 咏史怀古6 赠友送别热爱自然,喜爱山水田园美景; 淡泊名利,与世无争,追求自由闲适生活;
憎恶黑暗现实,厌恶仕途纷争,不愿同流合污,保持高洁人格;
仕途失意,用山水田园美景慰藉心灵。赞美不慕名利、芳洁高尚的品格; 抒发独立不羁、刚正不阿的情怀;
表达执着理想、永不言弃的追求;
讴歌甘愿献身、九死不悔的精神; 倾吐蔑视权贵、直道而行的正气。
杀敌疆场、保家卫国的豪情壮志; 勇抗侵略、建功立业的远大抱负;
奋勇作战、视死如归的牺牲精神; 边关壮丽、为国戍边的神圣豪迈; 反对战争、渴望和平的心灵诉求; 长年戍边、思乡怀亲的苦闷无奈。
良人远征、独守空房的寂寞孤独; 聚少离多、音信杳然的无奈悲戚;
反对战争、渴望团聚的美好愿望; 思念游子、牵挂盼归的深切期待; 年华易逝、红颜憔悴的悲愁哀叹; 相知相离、梦醒时分的心灵挣扎。
追慕古人、建功立业的理想抱负; 感慨古迹、沧海桑田的历史变迁;
昔盛今衰、兴衰浮沉的历史教训; 人生苦短、年华易逝的深沉感喟; 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心灵悲愤; 山河破碎、渴望统一的灵魂倾诉。
依依不舍、相会无期的离别苦痛;
情深谊长、思念牵挂的真挚友情;
浮萍飘蓬、邂逅相遇的欣喜快乐;
孟浩然《过故人庄》;柳宗元《独坐敬亭山》;王维《山居秋暝》;陶渊明《归园田居》;
杜荀鹤《小松》;王安石《梅花》《孤桐》;郑板桥《竹石》;于谦《石灰吟》;骆宾王《咏蝉》;陆游《卜算子·咏梅》;王冕《墨梅》《白梅》;
王昌龄《从军行之四》;陈陶《陇西行》;李益《从军北征》;王翰《凉州词》;王之涣《凉州词》;李贺《雁门太守行》;柳中庸《征人怨》;李白《塞下曲》;
元稹《行宫》;王昌龄《闺怨》;李白《子夜吴歌》;金昌绪《春怨》;欧阳修《蝶恋花(庭院深深)》;晏殊《蝶恋花(槛菊愁烟)》;
杜牧《赤壁》《题乌江亭》;杜甫《蜀相》;刘禹锡《乌衣巷》《蜀先主庙》;李白《登金陵凤凰台》《越中览古》;王安石《乌江亭》;李商隐《隋宫》;辛弃疾《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张养浩《山坡羊·潼关怀古》; 王维《送元二使安西》;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李白《渡荆门送别》《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送友人》
羁旅思乡8 即景感怀(忧时伤国)雅趣哲理(谈禅说理)悼亡游仙
祝愿劝勉、早日重逢的衷心期待。
戍守边关、思乡怀远、有家难回的绵绵乡愁;
羁旅愁思、厌倦漂泊、渴望回乡的似箭归心;
浮萍飘蓬、千里相思、乡梦惊醒的寂寞孤独;
登高远眺、家国万里、音书渺茫的忧思愁心;
追忆死者、阴阳两隔、永生难忘的刻骨思念。
兵荒马乱、民不聊生的深切同情; 战争频仍、山河破碎的忧时伤国;
贫富对立、世道不公的批判谴责; 朝廷无道、国运衰微的拳拳忧心; 年华易逝、壮志未酬的无奈悲叹。
天地永恒、人生渺短的伤感; 豁达乐观、享受自然的愉悦; 老当益壮、壮心不已的激情;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高适《别董大》;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
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江城子(十年生死)》;范仲淹《苏幕遮(碧云天)》;李白《静夜思》;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王建《十五夜望月》;张籍《秋思》;刘禹锡《秋风引》;杜甫《月夜忆舍弟》;纳兰性德《长相思(山一程)》;马致远《天净沙·秋思》;秦观《鹊桥仙(纤云弄巧)》;
刘禹锡《石头城》;陆游《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诉衷情(当年万里觅封侯)》;杨万里《初入淮河四绝句》;李约《观祈雨》;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父赋壮语以寄之》《采桑子·书博山道中壁》;岳飞《满江红·登黄鹤楼有感》;
王之涣《登鹳雀楼》;白居易《放言》;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竹枝词》;陆游《游山西村》;苏轼《题西林壁》《琴诗》《定**(莫听竹林穿叶声)》;王安石《北山》;杜秋娘《金缕衣》;唐令能《小儿垂钓》;杨万里《宿新市徐公店》;朱熹《观书有感之一》《观书有感之二》;陶渊明《杂诗之一》;高鼎《村居》;《汉乐府·长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