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原创】2011高考语文古诗词鉴赏专项训练:诗(6)
2011高考语文古诗词鉴赏专项训练:诗(6)
1.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江上早秋①(明)袁凯
靡靡菰蒲已满陂,菱花菱叶共参差。即从景物看身世,却怪飘零枉岁时。得食野凫争去远,避风江鹳独归迟。干戈此日连秋色,头白尤多宋玉悲。
【注】①此诗为袁凯1356年所作,此时诗人正好40岁,人到中年;而1351年,韩山童等发动河工起义,1353年,张士诚率盐丁起兵,攻克高邮等地,1355年刘福通率红巾军起义,1356年朱元璋的军队攻下金陵。(1)首联描写了怎样的景象?在全诗有何作用?(4分)[来源:学科网ZXXK](2)指出“宋玉悲”在诗中的具体内容,并简要赏析尾联在写法上的特点。(6分)
答案:(1)江边铺满东倒西歪的菰蒲,长着高低参差的菱花和菱叶,(2分)②点明江上早秋季节,为全诗渲染了悲凉的氛围。(2分)
(2)①身世飘零之若。②光阴蹉跎之叹。③穷途落魄,功业无成之伤感。④战祸连年,社会动荡之忧患。(答出任意三条得三分)(2)借景抒情或者用典。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西塞山怀古 刘禹锡
王濬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千寻铁锁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头。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从今四海为家日,故垒萧萧芦荻秋。
[注] ①西塞山:三国时吴国的西部要塞。②王濬:西晋龙骧将军,建造大型战船以伐吴。③往事:这里指东吴和六朝破亡的历史。④四海为家:指国家统一。
(1)这首诗开头四句叙述“王濬伐吴”这一史实,运用了什么手法?试作简要分析。(4分)(2)这首诗结尾一句写景起到了怎样的作用?请作简要赏析。(4分)
④
③
②
①
答案:(1)(4分)运用了对比手法,—“下”—“收”,—“沉”—“出”,写出了吴国的“金陵王气”,在王濬大军摧枯拉朽般的攻势下不堪一击的这段历史。诗人借用典故,怀古慨今,暗示江山一统、四海一家是历史的必然这样的主题思想。
(2)(4分)诗人以景衬情,感慨不尽之意寄于言外。往日的军事堡垒西塞山,如今已荒废在一片秋风芦荻之中,破败荒凉的西塞山恰似那些割据一方的藩镇,最终逃脱了灭亡的命运。其讽刺入木三分,而诗人对割据一方的藩镇势力的警告可谓义正辞严。3.阅读下面一首唐诗,按照要求,完成赏析。(5分)
燕子来舟中作
杜甫
湖南为客动经春,燕子衔泥两度新。旧入故园尝识主,如今社日远看人。可怜处处巢居室,何异飘飘托此身。暂语船樯还起去,穿花贴水益沾巾。
〖注〗此时作者滞留湖湘,以舟为家。此诗写于从岳州前往潭州途中,这是一首咏物诗,作者通过描写燕子的形象来抒写自己的怀抱,请就后三联作简要分析。[来源:学,科,网Z,X,X,K]
答案:本诗借燕言情,借燕抒怀,表达了作者凄楚、悲怆的漂泊之感。(1分)作者运用想像和拟人等手法描绘了燕子的疑惑不解,居无定所、天涯飘荡和多情眷恋。(3分)诗歌既有燕怜人,又有人怜燕,人燕浑然一体。凄楚悲怆,感人肺腑。(1分)
说明:对诗句具体分析,只要能包含上述内容的,一样给分。
附诗歌内容鉴赏:作者写燕子,先描写燕子冬去春来,忙于衔泥筑巢,点明了诗人留滞湖湘,以舟为家;颔联运用想像和拟人描绘一只疑惑的燕子,通过写故园相识的旧燕,正凄然而又疑惑地看着自己,写出了作者流浪他乡的沧桑变化。颈联描绘的是燕子的居无定所、天涯飘荡,诗人对燕子的悲悯,实际上是对自己漂泊处境的自怜自惜。尾联描写燕子的多情:小燕子为了安慰我的寂寞,翩然飞来,暂歇船樯,它不忍离去但为了生计又不得不离去,穿花贴水,徘徊顾恋,令诗人老泪纵横。燕子的同情深深地写出了作者生活的凄惨。本诗句句咏燕,但是又是句句关连着自己的茫茫身世。体物缘情,浑然一体,使人分不清究竟是人怜燕,还是燕怜人,凄楚悲怆,感人肺腑。燕子实际上就成了诗人自己的化身。4.阅读王冕的两首咏梅诗,按要求回答问题。
墨
梅
我家洗砚池头树,朵朵花开淡墨痕。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
白
梅
冰雪林中著此身,不同桃李混芳尘。忽然一夜清香发,散作乾坤万里春。1.这两首诗表现了画中梅花的什么特点?(3分)
2.这两首诗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志趣?请作具体分析.(4分)3.从两首诗艺术手法的角度写一段鉴赏文字。(5分)
答案:1.高洁、清秀;淡雅、素朴。(两点1分 三点2分 四点3分)
2.作者用只求“清气”、“清香”充塞天地之间,抒发了自己不向世俗献媚的坚贞、纯洁的志趣。(每问2分)
3.这两首诗都运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用梅花象征高洁的品质,使抽象事物形象化,形象鲜明生动。5.阅读下面诗歌,然后回答问题。(8分)
八月十五日夜湓亭望月
白居易
昔年八月十五夜,曲江池畔杏园边。今年八月十五夜,湓浦沙头水馆前。西北望乡何处是,东南见月几回圆。昨风一吹无人会,今夜清光似往年。
中秋月
苏轼[来源:学.科.网]
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
注:①此诗为作者被贬为江州司马后所作。②杏园:唐时朝廷举办庆宴的场所。
(1)两首诗都写到了中秋之月,但却有着不同的感慨,请简要说明两首诗分别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2)请就《八月十五日夜湓亭望月》这首诗中运用的对比手法进行简要分析。
答案:⑴白诗:抒发了被贬后面对与往昔相似的中秋明月而产生的愁闷(抑郁、惆怅、失落等)之情(或抒发了思乡之情、怀旧之情)。(2分)苏诗:面对不可永在的中秋美景,抒发了人生难料、前景未卜的感叹。(2分)[来源:学科网] ⑵诗中将昔年与今年进行对比。具体表现为:①地点对比。去年中秋是在京城中的曲江池畔杏园边欢度的,今年中秋却是在被贬后的湓江边度过。②情景对比。欢乐之景与冷清之景对比。③情感对比。乐情与哀情的对比:昔之乐游,今之苦叹;昔之欢快,今之愁苦。(写出两点即可得4分)6.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1-2题。(6分)
②①
马 嵬
[清]袁 枚[来源:学科网ZXXK] 莫唱当年《长恨歌》,人间亦自有银河。[来源:学&科&网Z&X&X&K] 石壕村里夫妻别,泪比长生殿上多。[来源:Z,xx,k.Com] 1.作者在《随园诗话》中说赋此诗是“借古人往事,抒自己之怀抱”。这首诗“借古人往事”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请作简要分析。(3分)
2.这首诗最主要的表达技巧是什么?请作简要分析。(3分)
答案:1.“石壕村里夫妻别,泪比长生殿上多。”作者强调广大百姓的苦难远非帝妃悲剧可比,从而表现了关心民众疾苦、同情平民百姓的思想感情。
2.这首诗用了对比(映衬)的表达技巧,将《长恨歌》所描写的唐玄宗和杨贵妃的爱情悲剧与《石壕吏》所表现的普通百姓遭受徭役离乱而家破人亡的苦难作了尖锐的对比。[来源:Zxxk.Com] 7.阅读下面的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江楼夕望招客 白居易[来源:学科网]
海天东望夕茫茫,山势川形阔复长。灯火万家城四畔,星河一道水中央。风吹古木晴天雨,月照平沙夏夜霜。能就江楼消暑否,比君茅舍校清凉。
(1)诗的第三联精妙传神,请加以赏析。(4分)
答:
▲
(2)关于此诗,有人说“夕”字统领全篇,有人说“望”字统领全篇,你的看法呢?请结合全诗作简要分析。(4分)[来源:Zxxk.Com] 答:
▲
答案:(1)晴本无雨,夏本无霜。风吹古木,声如落雨;月照平沙,似见寒霜。这两句借助联想和想像,运用新奇的比喻,逼真而传神地写出了夏夜清凉优美的风光,意境高妙。(本题4分。答出表达技巧1分,结合诗句解说2分,答出表达效果1分)
(2)①全诗以“夕”字统领全篇。首联写海天茫茫,山川阔长,都是“夕”中之景;颔联写“灯火”“星河”,颈联写风吹古木,月照平沙,这些景物都笼罩在“夕”字之中。正因为身处“夕”中的江楼,能够消暑,故尾联向朋友发出邀请,回应题中的“招客”。
②全诗以“望”字统领全篇。首联写眺望的远景,壮阔而又高远;颔联写近景,万家灯火,映在水中的星河闪烁,都是俯瞰所见;颈联由上而下写风吹古木,月照平沙。而尾联则是“东望”所感,向朋友发出邀请。
③说全诗以“夕望”来统领全篇,亦可。8.阅读下面两首古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采莲曲(唐)白居易
菱叶萦波飐荷风,荷花深处小船通。逢郎欲语低头笑,碧玉搔头落水中。
采莲词(唐)张潮
朝出沙头日正红,晚来云起半江中。赖逢邻女曾相识,并著莲舟不畏风。
(1)两首诗都写了采莲女,形象有所不同。请简要说明。(4分)(2)两首诗在写人的手法上有哪些异同?请具体分析。(4分)
答案:(1)白诗描写的是一位情窦初开、腼腆羞涩的采莲姑娘(2分);张诗描写的是一群互助(或“团结”)、勇敢的采莲姑娘(2分)。
(2)①两首诗前两句都通过景物描写烘托人物形象(2分,“烘托’,也可写成“衬托”:或者写“景物描写为人物}l:场作铺垫’’)。②白诗后两句采用细节描写(或“神态描写”)勾画人物形象(2分)。③张诗后两句采用白描手法(或“动作描写”)勾画人物形象(2分)。9.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登拟岘台 陆游
层台缥渺压城堙,倚仗来观浩荡春。放尽樽前千里目,洗空衣上十年尘。
萦回水抱中和气,平远山如蕴藉人。更喜机心无复在,沙边鸥鹭亦相亲。
(1)此诗颔联中的“洗”十分生动传神,请简要分析其妙处。(4分)答:
(2)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诗歌后两联进行分析。(4分)答:
答案:(1)“洗”字将浩荡春意喻为无边绿水,化静为动,化无形为有形,生动地写出了春意之深之广;而且“洗”字写出了诗人内心强烈的情感变化:无边春意征服了诗人,使之尘滤一空,心灵进入一个澄明之境,从而凸现了春色给诗人的心灵震撼,极为传神。
(2)颈联写景,情景交融,物我合一;尾联表达诗人心醉美景,浑然忘机。这首诗通过写诗人登临拟岘台的所见所感,生动地写出了诗人深深地陶醉于浩荡春意的心旷神怡之感与冲淡平和的心境。10.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2题。(6分)
清溪行 李白
清溪清我心,水色异诸水。借问新安江,见底何如此? 人行明镜中,鸟度屏风里。向晚猩猩啼,空悲远游子。
【注】是天宝十二载(753)秋后李白游池州(治所在今安徽贵池)时所作。
1.诗人以 手法侧面表现清溪水色的清澈,又以 的手法正面表现清溪的清澈。(每空1分,共2分)
2.有人说这首诗的诗眼是“清”字,你同意吗?请结合全诗作简要分析。(4分)答案:1衬托;比喻(2分)
2.同意,“清溪清我心”,诗人一开始就描写了自己的直接感受,清溪的水色给他以清心的感受,点明了水色的特异之处。(1分),二、三两联用反衬比喻等手法着力描写了清溪的清溪的清澈美丽,营造了一种明净纯澈的意境(1分)最后又创造了一个情调凄凉的清寂境界,(1分)诗人在这美丽的清溪畔,固然清心,但听到猩猩的一声声啼叫,似乎在为自己远游他乡而悲切,流露出诗人内心一种落寞悒郁的情绪。(1分)
jb1000
第二篇:高考语文 古诗词鉴赏 明诗鉴赏100例
2015古诗词鉴赏:明诗鉴赏100例
目录
1.高启《梅花》
2.王守仁《龙潭夜坐》 3.谢榛《秋日怀弟》 4.扬基《春草》
5.高启《黄氏延绿轩》 6.薛慧《泛舟》 7.李梦阳《秋望》 8.刘羽《一鹭图》
9.杨一清《山丹①题壁》 10.屈大均《摄山秋夕》
11.谢肇淛《钱塘逢康元龙①》 12.顾炎武《又酬傅处士次韵》 13.于谦《上太行》 14.李攀龙《平凉》 15.孙承宗《二月闻雁》 16.吴承恩《舟行》 17.谢榛《苦雨后感怀》 18.汤显祖《秋发庾岭注》 19.袁中道《夜泉》 20.沈周《栀子花诗》 21.徐祯卿《济上作》 22.张弼《渡江》 23.高启《春暮西园》 24.李攀龙《出郭》
26.刘基《五月十九日大雨》 27.袁中道《朝耕》 28.贝琼《经故内》 29.徐渭《题墨葡萄诗》 30.粱辰鱼《屈原墓》
31王世贞《九日风阻郑家口》 32.扬基《闻邻船吹笛》 33.于谦《咏煤炭》
34.唐寅《菊花》李白《感遇》 35.王世贞《登太白楼》 36.吴嘉纪《落叶》 37.刘基《过南旺守闸》 38.徐贲《写意》
39.顾炎武《酬王处士九日见怀之作》 40.唐寅《和沈石田落花诗》 41.陶安《泊江州》 42.黄峨《又寄升庵》 43.李东阳《九日渡江》 44.高翥《秋日》 45.戴珙《盟台夕照》 46.茅坤《夜泊钱塘》 47.孙承宗《渔家》 48.袁凯《江上早行》 49.高启《孤雁》 50.王灿《客中》
51.李攀龙《和聂仪部明妃曲》 52.【明】杨基《天平山中》【唐】卢仝《喜逢郑三游山》53.王稚登《新春感事》 54.徐祯卿《偶见》
55.戚继光《登盘山绝顶》 56.何景明《竹枝词》 57.徐渭《龛山凯歌》 58.金銮《柳堤》 59.高启《卖花词》 60.顾文昱《白雁》 61.戚继光《马上作》
62.袁宏道《竹枝词·其四》 《竹枝词·其二》 63.龚鼎孳《百嘉村见梅花》 64.丘浚《五指山》
65.王稚登《湖上梅花歌(其二)》 66.王阳明《寻春》
67.蓝仁《题古木苍藤图》 68.唐寅《画鸡》 69.高启《晚次西陵馆》 70.汤显祖《香岙逢胡贾》 71.杨基《梦游西湖》
72.李攀龙《于郡城送明卿之江西》 73.高启《寻胡隐君》 74.孟洋《烟》 75.韩洽《闻雁》
76.何景明《雨夜》 77.戚继光《登舍身台》 78.钱谦益《和盛集陶落叶》
79.谢榛《秋兴》 杜甫《秋兴(其三)》 80.屈大均《壬戌清明作》 81.夏完淳《别云间》 82.谢榛《渡黄河》 83.袁凯《白燕》
84.王世贞《宿香山寺》 86.康海《冬》
87.李昌祺《归自南阳》
88.唐温如《题龙阳县青草湖》 89.孙承宗《二月闻雁》 90.邵亨贞《贞溪初夏》 91.夏完淳《即事(其二)》 92.夏完淳《即事》 93.马中锡《晚渡咸阳》 94.谢榛《怨歌行》 95.高启《秋望》
96.顾炎武《雨中至华下宿王山史家》
97.【明】高启《咏蔺相如》 【宋】范成大《蔺相如墓》 98.吴宪章《访客舟中》 杜甫《客至》 99.吴文泰《送人之巴蜀》 100.杜庠《赤壁》
1.阅读下面一首明诗。回答问题。梅花 高启
琼姿只合在瑶台,谁向江南处处栽? 雪满山中高士卧,月明林下美人来。寒依疏影萧萧竹,春掩残香漠漠苔。自去何郎无好咏,东风愁寂几回开?
[注]何郎:南朝诗人何逊,其《扬州法曹梅花盛开》被历代文人誉为咏梅佳作。1.这首咏梅诗的颔联是为人传诵的名句,请你自选角度做简要的赏析。(4分)2.诗歌的颈联为什么要写“竹”和“苔”?(3分)参考答案:
1.诗人以高士、美人设喻,又以雪满山中和月明林下为背景来烘托高士、美人。雪中的梅花如高士横卧山间,月下梅花如清雅的美人从林间款款而来,化静为动,生动形象地刻画出梅花的神韵,给人广阔的想象空间,突出了梅花孤傲高洁的精神风貌,这也正是作者高洁襟怀的象征。(手法:比喻/烘托/化静为动1分,结合诗句1分,梅花品格/作者襟怀2分)2.写“竹”和“苔”是为了衬托梅花的高洁。竹和苔都是清雅之物,和梅花互相映衬,深化了诗歌的意境。(衬托手法2分,解说1分)
2.阅读下面一首明诗,回答问题。龙潭夜坐 王守仁①
何处花香入夜清,石林茅屋隔溪声。幽人月出每孤往,栖鸟山空时一鸣。草露不辞芒屦湿,松风偏与葛衣轻。
临流欲写猗兰②意,江北江南无限情。
[注]①此诗作于王守仁由贬所龙场驿起任南京太仆寺少卿的次年游滁州之时。②猗兰:即《猗兰操》,琴曲名。传为孔子所作,说孔子自卫返鲁,见到隐谷之中,香兰独茂,与众草为伍,因而感伤自己生不逢时。
1.诗中描摹了龙潭夜怎样的景象?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5分)2.本诗采用了多种艺术手法,请指出三种并结合诗句简要赏析。(6分)参考答案 1.诗中前三联着意描写夜里山中澄澈寂静的景象。(1分)通过描写夜色中清幽淡雅的花香、潺潺的溪水声、鸟儿的鸣叫声以及草上露水、松林之风,(2分)渲染了月夜的静谧氛围,凸显了诗人月下独行的落寞心境。(1分)结句诗人笔锋陡转,以“无限情”直接抒发了自己不因失意而消沉之情怀。(1分)
2.诗中运用了衬托、拟人、用典、综合运用多种感官描写等多种艺术手法。①衬托手法。首联以深夜在茅屋里听到溪声,反衬出山间的寂静。(或:颔联以人往的动态、鸟鸣之声衬空山之静。)
②拟人手法。颈联中的“不辞”“偏与”赋予“草露”“松风”人的情感,表达出与自然默契合一的快乐。
③用典。尾联运用猗兰操一典,表达诗人感伤自己生不逢时的情感。
④综合运用多种感官描写。嗅觉:夜色中清幽淡雅的花香;听觉:潺潺的溪水声、鸟儿的鸣叫声、松林之风;视觉:草上露水。(每一点2分,答3即可。)
3.阅读下面一首明诗,回答问题。秋日怀弟 谢榛①
生涯怜汝自樵苏②,时序惊心尚道途。别后几年儿女大,望中千里弟兄孤。秋天落木愁多少,夜雨残灯梦有无。遥想故园挥涕泪,况闻寒雁下江湖。[注]①谢榛:字茂秦,明代文学家,“后七子”之一。②樵苏:打柴砍草,代指日常生活。1.诗的前四句是从哪些方面表现“弟兄孤”的? 2.颔尾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有着怎样的效果? 参考答案
1.①生计(生活)上,弟弟“自樵苏”,我则飘泊在江湖;②时间上,“儿女大”,极言分别之久;③空间上,“望中千里”,极言相距之远。(3分。每点1分)2.运用了比喻、对偶、夸张等修辞手法(3分);借秋日落叶、夜雨残灯烘托愁思之深,表现了对兄弟间深厚的感情和思念的痛苦(2分)。(5分。第一问答出“比喻”给3分,只答“对偶”或“夸张”给1分)
4.阅读下面一首明诗,回答问题。春草 杨基
嫩绿柔香远更浓,春来无处不茸茸。六朝旧恨斜阳里,南浦新愁细雨中。近水欲迷歌扇绿,隔花偏衬舞裙红。平川十里人归晚,无数牛羊一笛风。1.简析颈联运用的表现手法。(3分)2.尾联意境隽永,请作赏析。(4分)参考答案
1.虚实结合。实写眼前的春景,春草和野花幻化成了旧时的歌扇和舞裙,历史与现实奇妙交织,构成梦幻般的图画。表现对往昔繁华的追念和人生无常的感叹。(答“联想”和“想象”也可。)
2.尾联通过描绘一幅充满田园气息的牧人晚归图,平川十里,牧人暮归,草色茫茫,牛羊蠕动,晚风习习,笛声悠扬,营造了一个恬淡优美的境界,抒发了诗人的淡淡闲愁(或表达了诗人对闲适生活的向往)。
5.阅读下面一首明诗,回答问题。黄氏延绿轩 高启
葱葱溪树暗,靡靡江芜湿。雨过晓开帘,一时放春入。1.“葱葱”、“靡靡”两个叠音词有什么作用? 2.“一时放春入”表现了怎样的情景? 参考答案 1“葱葱”,状写出溪边树木的葱茏茂盛的特点;“靡靡”写“江芜”在微风吹拂下摇曳起伏的情态。这里的“靡靡”,指风吹草伏的样子。两个词写出春雨后水边草木之貌,增强了诗歌的形象性和抒情性,同时也增添了诗歌的音律美和修辞美。
2.雨后开帘,满野春色一齐涌进房中来。这句用了比拟的手法,把春光的浓郁蓬勃,扑面而来而不可阻遏之势,十分形象地表达了出来,而诗人的喜悦之情也溢于言表。
6.阅读下面一首明诗,回答问题。泛舟 薛蕙
水口移舟入,烟中载酒行。渚花藏笑语,沙鸟乱歌声。晚棹沿流急,春衣逐吹轻。江南采菱曲,回首重含情。
(1)这首诗歌记述了_______(季节)泛舟的经历,表达了诗人______ 的情感。(2分)(2)这首诗歌的颔联“藏”与“乱”字用得十分精警,请结合全诗分析这两个字的表达效果。(5分)参考答案
1.春日 闲适安逸
2.藏字写出了花之多花之密,写出了布满野花的水中小洲其间有欢声笑语摇曳;乱字写出了沙渚上飞鸟振翅鸣叫,表明鸟鸣扰乱了飘荡在水上的歌声,也写出了鸟儿之多(1分)这里的藏和乱字,使本来静止的自然之物具有一种顽皮的动感,全诗动静结合(2分)人与自然交融,人在花丛笑,鸟鸣相和之,以至水面无法知道,是歌声乱了本来栖息的沙鸟,还是鸟声搅乱了人声,描绘出一幅欢快、灵动的画面(1分)传达出诗人对江南美好风光与生活的热爱之情。
7.阅读下面一首明诗,回答问题。秋望 李梦阳
黄河水绕汉宫墙,河上秋风雁几行。客子过壕追野马,将军弢箭射天狼。
黄尘古渡迷飞挽①,白月横空冷战场。
闻道朔方多勇略,只今谁是郭汾阳②。【注】①飞挽:是“飞刍(草)挽粟(粮)”的省说。②郭汾阳:唐代著名的将军郭子仪,曾经平定安史之乱,大破吐蕃,被封为汾阳郡王。
1.第三联用的是什么修辞手法?请结合诗句作简要分析。(4分)2.这首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3分)参考答案
1.①对比。将黄河渡口的繁忙和战场上的沉寂进行对比,突出战争即将来临前的肃杀景象。②双关。一个“冷”字,既指战场的清冷和寒冷,又指诗人心上的那份寒意。
2.本诗通过描写战云密布下的塞上风光,抒发对安边卫国的良将的向往,体现了诗人忧国伤时的忠贞情怀。
8.阅读下面一首明诗,回答问题。一鹭图 刘羽
芳草垂杨荫碧流,雪衣公子立芳洲。一生清意无人识,独向斜阳叹白头。
1.首句“芳草垂杨荫碧流”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有什么作用?(2分)2.第四句“叹”字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2分)参考答案 1.(2分)描绘了一幅春意盎然的画面:萋萋芳草,依依杨柳,与清清溪流交相掩映(概括描述皆可)。以优美的背景烘托(或从正面衬托)白鹭美好的形象。2.(2分)抒发虽有高洁的志向却不被人理解的愁苦之情。
9.阅读下面一首明诗,回答问题。山丹①题壁 杨一清②
关山逼仄③人踪少,风雨苍茫野色昏。万里一身方独往,百年多事共谁论。东风四月初生草,落日孤城蚤闭门。记取汉兵追寇地,沙场尤有未招魂。
[注]①山丹:即今甘肃山丹县,明代设山丹卫,地处河西走廊蜂腰部,自古为东西交通要道;汉时霍去病曾率兵在此与匈奴作战。②杨一清:明朝人,官至内阁首辅,曾三次出镇西北边关。③逼仄:狭窄的意思。
1.诗的首联描绘了怎样的景象?有何作用?(4分)2.诗的尾联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请简析。(4分)3.从题材看,这是一首 诗。(1分)4.对本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全诗紧扣“秋望”,诗中之景物皆“望”中所见,透着凄清的秋意。B.首联中作者看到汉朝宫墙外是黄河水环绕,有世事沧桑的伤感。
C.颔联中再现了训练场上将士们的活动,表现了他们意气风发的精神面貌。D.尾联以问句作结,意味绵长,表达诗人深深的隐忧与热切期待。5.联系全诗,赏析“迷”和“冷”的表达效果。(4分)
参考答案
1.描绘了一幅关山狭窄险峻、人烟稀少、黄昏日落、风雨苍茫的边关苍凉景象。写出了边塞整体景色,为全诗沉郁顿挫、雄浑恢宏的总体特色定下了基调。(4分)6 2.示例1:通过追慕汉家将士保家卫国、开疆拓土的功绩,表现了诗人因追怀前人而产生的昂扬奋发的激情和在边塞建功立业的渴望。
示例2:通过写古代将士战死沙场无人招魂,表现了诗人对战场死难者的同情怜悯以及对造成灾难的战争的厌倦之情。(4分,其他回答只要言之成理亦可)4.(1分)边塞诗 5.(3分)B 6.(4分)“迷”写的是渡口滚滚黄尘中难以看清运输粮草的车队、船队,“冷”写的是月下清冷、寒冷的战场,也隐约透出又指诗人心上的那份寒意。黄河渡口的繁忙和月下清冷的古战场、以及练兵场的紧张共同预示着战争即将来临。
10.阅读下面一首明诗,回答问题。摄山秋夕 屈大均
秋林无静树,叶落鸟频惊。一夜疑风雨,不知山月生。松门开积翠,潭水入空明。渐觉天鸡晓,披衣念远征。
[注]屈大均,广东番禺人,清兵陷广州后,投身抗清斗争。失败后,削发为僧。32岁还俗,两次北游,联络反清志士,力图恢复大明。此诗写于北游途中,摄山,又名栖霞山。1.这首诗颔联中的“疑”字特别精当,极具表现力,试作简要分析。(3分)2.简要分析这首诗的表现手法。(4分)参考答案 1.“疑”是怀疑的意思,通过对主人公的心理刻画,侧面写出了落叶沙沙,一夜不曾停止,形象生动地描绘了一个极不宁静的摄山秋夕。
2.这首诗主要运用了以景衬情(借景抒情)的手法。首联描写树上的叶片纷纷坠落,使得栖息在树上的鸟儿被频频惊起,渲染秋夜山林的不平静,正面衬托作者心绪的不平静。颈联描写门外浓密的青松,通澈的潭水,这种安谧恬静又反衬了作者心中的波澜。为尾联作者披衣上路继续远行,念念不忘联络反清志士做了充分的铺垫。
11.阅读下面一首明诗。回答问题。钱塘逢康元龙① 谢肇淛
黄梅细雨暗江关,我入西吴君欲还。马上相逢须尽醉,明朝知隔几重山。
[注]①钱塘:与诗中的“江关”都指钱塘江边的杭州城。康元龙:作者同乡诗友,“尝游历边塞,无所遇”而归故乡。
1.请分析此诗起句中的“暗”字对全诗有什么艺术效果。(3分)2.请结合全诗,具体评析“马上相逢须尽醉”所表现出来的诗人复杂而丰富的情感。(3分)参考答案
1.此诗起句用一“暗”字,就形象传神地描绘出黄梅时节,杭州城细雨纷飞暗淡凄迷的景象,渲染了一种低回迷茫的离别氛围,也给全诗蒙上一层依依惜别的感伤色彩(或:为全诗定下伤感的情调)。(3分)2.诗人要与诗友一醉方休,表现了诗人异乡邂逅同乡诗友喜出望外的心情,以及刚见面又须分手的离情别绪(也表现了诗人对故乡的思念,对不得志的朋友的劝慰,以及彼此羁旅漂 7 泊的感慨等)。诗人想借酒表达感情,借酒化解悲愁,“须尽醉”率真豪爽,情感真挚热烈。(3分,意思对即可。)
12.阅读下面一首明诗,回答问题。又酬傅处士次韵 顾炎武①
愁听关塞遍吹茄,不见中原有战车。
三户已亡熊绎国②,一成犹启少康家③。苍龙日墓还行雨,老树春深更著花。待得汉廷明诏近,五湖同觅钓鱼槎。
[注]①顾炎武是明末清初的诗人。明亡后,奔走南北,从事反清活动。②语见《史记·项羽本纪》中的“楚法三户,亡秦必楚也。”③少康奔虞氏,依靠一成土地、一旅武装与同姓部落的帮助,恢复了夏朝的统治。
10.下列的诗句跟这首诗中的颈联意思最为相近的一项是(2分)A.归去,也无风雨也无睛。(苏轼《定**》)B.老骥伏橱,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曹操《观沧海》)C.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辛弃疾《京口北固亭怀古》)D.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罗隐《蜂》)2.全诗所表达的内容,首联与后三联形成一个强烈的反差,你是如何理解的 ?(4分)参考答案 1.B.2.首联以“愁听”和“不见”,写出国家当时令人忧虑的形势。(1分)接下三联,分别写明朝必复的坚定信念、自己虽老而斗志弥坚并表露了自己功成身退的心迹。(2分)前后对比,更表现了作者爱国精神的可贵和民族气节的坚定不移。
13.阅读下面一首明诗,回答问题。上太行① 于谦
西风落日草斑斑,云薄秋空鸟独还。两鬓霜华千里客,马蹄又上太行山。
[注]①此诗作于作者巡抚山西、视察太行山时。
1.试分析“云薄秋空鸟独还”一句景物描写的特点。(4分)2.结合全诗,分析“千里客”的形象。(4分)参考答案
1.动静结合(1分),鸟的飞动点活了天高云淡的静态画面,使整幅画面有了生气(1分);衬托(反衬)(1分),用鸟的渺小衬托秋空的辽阔,使诗歌意境更为开阔。(1分)
2.西风劲草,落日暮云,高天归鸟,何等苍茫、壮阔!大自然的壮阔正衬托出诗人博大的胸襟。(1分)塑造了一位虽年事渐高,仍不忘为国事四处奔忙,矢志报国的志士形象(2分),一位忧国忘家的政治家形象。(1分)
14.阅读下面一首明诗,回答问题。平凉① 李攀龙
春色萧条白日斜,平凉西北见天涯。
惟余青草王孙路,不入朱门弟子家。
宛马如云开汉苑②,秦兵二月走胡沙。欲投万里封侯笔,愧我谈经鬓有华。
[注]①平凉城在汉唐盛世时并不属于边塞地界,可是明王朝自永乐年间弃大宁徙东胜,宣德年间又迁开平与独石,嘉靖时复弃哈密、河套,嘉峪关以外大片土地尽失。②“汉苑”原指汉朝马苑,这里借写明代平凉府的大牧马场。平凉府西有群牧监。“宛 马”原为汉代著名的大宛马,这里借指当地饲养的西北良种战马。“如云”形容奇多。秦兵,指明朝军队。
1.请指出首联诗句景与情的关系,并对其加以分析。(5分)2.该诗的尾联运用了哪一种表达技巧?并请分析诗人内心有着怎样复杂的情感。(6分)参考答案 1.(5分)首联是景中有情(触景生情、情因景生、哀景衬哀情)。(1分)先是描写西北边塞平凉城处冷落、萧条的春天之景,(2分)抒发了因土地尽失而黯然神伤的情感(2分)。2.(6分)用典的手法,(1分)借用了班超投笔从戎的典故,(1分)表示自己愿意效法班超投身于收复失地、保卫国土的完整的事业。(2分)却又叹息自己如今两鬓斑白、心有余而力不足了(壮志难酬)。(2分)
15.阅读下面一首明诗,回答问题。二月闻雁 孙承宗①
几听孽鸟语关关②,尽罢虚弦落照间③。却讶塞鸿偏有胆,又随春信到天山。
[注]①孙承宗在天启年初奉命督师山海关、蓟辽、天津、登莱诸初军务,此诗为该时期之作。他的诗词创作风格直追稼轩气象,是明末著名的边塞和英烈诗人。②关关,指受伤离群的雁的悲鸣之声。③虚弦,空弦,指失群孽雁纷纷听到没有弓箭的空弦之声。1.请指出诗中“孽鸟”有什么特点,并分析诗人的用意。(5分)2.有人说诗中“塞鸿”反衬了“孽鸟”,你是否赞同?并请结合诗句加以分析。(6分)参考答案 1.(5分)在飞回北方的途中受伤离群,惊弓丧胆(2分)。在诗中比喻打了败仗的胆小惧战的边关将领。(3分)2.(6分)不赞同这个说法,实际上是“孽鸟”反衬“塞鸿”。(2分)离群胆小的孽鸟,对塞鸿始终勇敢地随着春天的信息坚持北飞感到惊讶,(2分)诗人借此讽刺了那些胆小惧战的败将,高度地赞扬了忠勇的爱国主战的将士们。(2分)
16.阅读下面一首明诗,回答问题。舟行 吴承恩
白鹭群翻隔浦①风,斜阳遥映树重重。前村一片云将雨,闲倚船窗看挂龙②。[注]①浦:水边或河流入海的寺方。
②挂龙:夏季由积云强烈发展而成的积雨云,顶部向上突起作峰状可塔状,云底乌黑色,民间称为“挂龙”。
1.首句中的“翻”字极富表现力,凸显了一幅怎样的画面?(2分)2.“闲倚船窗看挂龙”中你看到了怎样的诗人形象?(2分)参考答案: 1.(2分)“翻”字写出了白鹭在水边迎风轻巧、敏捷地翻飞翱翔,描绘(突显)了一幅充满生机的画面。
2.(2分)看到了一个心情闲适,倚窗而立,欣赏大自然的美好和多变,心中充满对大自然的热爱的诗人形象。
17阅读下面一首明诗,回答问题。即事 夏完淳
复楚情何极,亡秦气未平。
雄风清角劲,落日大旗明。缟素酬家国,戈船决死生!胡笳千古恨,一片月临城。
[注]夏完淳:明末少年抗清英雄,著名诗人。
1.首联运用了什么典故?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4分)2.结合全诗,简要赏析最后一句。(4分)参考答案
1.(1)“复楚” “亡秦”运用了项羽、刘邦(或陈胜、吴广)等秦末起义军灭秦的典故(2分),表达了作者反清复明的雄心壮志(2分)。
2.作者借景抒情(或“以景结情”)(1分),写惨淡的月色笼罩城池,营造了寂静悲凉的气氛,表达了深沉的亡国破家之痛(3分)。
18.阅读下面一首明诗,回答问题。苦雨后感怀 谢榛
苦雨万家愁,宁言①客滞留。蛙鸣池水夕,蝶恋菜花秋。天地惟孤馆,寒暄一敝裘。须臾古今事,何必叹蜉蝣。[注]①宁言:更不必说。
1.请简要说明颔联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图景。(2分)2.请简要分析诗中所表达的复杂情感。(4分)参考答案 1.(2分)描绘了一幅蛙鸣池中、蝶恋菜花充满生机的秋景图。2.(4分)示例:诗人因雨而滞留异乡,产生了“惟孤馆”的漂泊愁苦之感,并由此引发了人生如“蜉蝣”一般短暂无常的慨叹,但结尾又以“何必”二字表达了诗人的超脱与豁达。
19.阅读下面一首明诗,回答问题。秋发庾岭注 汤显祖
枫叶沾秋影,凉蝉隐夕晖。梧云初暗霭,花露欲霏微。岭色随行棹,江光满客衣。徘徊今夜月,孤鹊正南飞。
[注]作者上书抨击朝政,触怒权贵,被贬为徐闻典史,此诗写于赴任途中。1.开头两句的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4分)2.结合全诗,简要分析诗中“孤鹊”这一意象。(4分)参考答案
1.①点明时令特征;(1分)②描写秋天萧条景色烘托内心思想感情,(1分)为全诗定下凄凉伤感的基调(1分)。
2.①“孤鹊”体现了愁苦与茫然,(1分)②作者以“孤鹊”自喻,(1分)表现了内心的孤寂与伤感(2分)。
19.阅读下面一首明诗,回答问题。夜泉 袁中道
山白鸟忽鸣,石冷霜欲结。流泉得月光,化为一溪雪。
1.诗中用以动衬静的手法来表现山泉夜景幽静的诗句是。(1分)2.用优美的语言描绘“流泉得月光,化为一溪雪”所表现的画面。(不超过40字)(2分)参考答案:
1.山白鸟忽鸣(1分)
2.皎洁的月光照在清泉上,那泉水浸染上明月的白色,仿佛成了一溪洁白的雪。(2分)
20.阅读下面一首明诗。回答问题。栀子花诗 沈周
雪魄冰花凉气清,曲栏深处艳精神。一钩新月风牵影,暗送娇香入画庭。[注]沈周,明朝“吴门画派”的领袖。
1.栀子花为常绿灌木,夏季开花,起首句为什么会有“冰雪”之喻?全诗体现了诗人怎样的情致?(5分)
2.诗的后两句尤为奇妙,历来颇得诗评家的青睐,请作简要赏析。(6分)参考答案:
1.(5分)(1)栀子花呈白色,又因其在夏季开花,所以喻其花魂为雪铸,喻其花为冰质,以突出其冰清玉洁的形象在夏天给人们带来的清凉之气、舒爽之感。体现了诗人对夏夜栀子花形象的喜爱以及由栀子花、夜风所营造的清新、雅致、幽静、恬适氛围的欣赏、沉醉。2.(6分,每答对一点给2分)
①运用拟人手法,形象写出了“栀子花”在夜风中的风情。②一“牵”一“送”,夏夜微风的情态可掬;言“影”言“香”,栀子花的精魂大有飞动之感。③如钩新月,暗香浮动,视觉与嗅觉相结合,营造出幽美恬静的意境。
21.阅读下面一首明诗,回答问题。济上作 徐祯卿
两年为客逢秋节,千里孤舟济水旁。忽见黄花倍惆怅,故园明日又重阳。
1.诗中前两句,诗人通过那些意象的对比,表现了诗人目前怎样的生存现状?(4 2.诗中尾句与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中“每逢佳节倍思亲”意境相通,请分。其异同点。(4分)参考答案
1.“两年”之长正逢“秋节”相思之切,“千里”之遥恰现“孤舟”之小,对比强烈,意蕴悠长。鲜明地刻画出了作者两年多来客居他乡,面对此时——秋日重阳佳节;面对此地——千里之外,济水之滨,孤舟之上;内心满溢着孤独、忧伤之感。
2.相同点在所抒之情。二者均为诗人漂泊在外,面对重阳佳节而引发了浓厚的思乡之情。不同点在抒情的方式。徐诗含蓄,语不深而情深;王诗直抒胸臆,融浓情于笔端。
22.阅读下面一首明诗,回答问题。渡江 张弼
扬子江头几问津,**如旧客愁新。西飞白日忙于我,南去青山冷笑人。孤枕不胜乡国梦,敞裘犹带帝京尘。交游落落俱星散,吟对沙鸥一怆神。1.“客愁”在诗中表现在哪些方面?请加以概括。(4分)2.指出“吟对沙鸥一怆神”中“沙鸥”意象的作用。(2分)参考答案: 12.(6分)1.奔波忙碌(几问津、忙于我),孤身在外(孤枕),思念家乡(乡国梦),朋友零落(交游落落)。2.以到处飞翔的沙鸥衬托作者的孤单漂泊。
23.阅读下面一首明诗。回答问题。春暮西园 高启
绿池芳草满晴波,春色都从雨里过。知是人家花落尽,菜畦今日蝶来多。请任选一个角度赏析本诗。答案角度提示:
从语言的角度:可分析总体语言风格;也可抓住满过知等字分析炼字的精彩。
从形象的角度:可联系诗中意象作具体分析,也可以联系写景状物分析虚实相生,动静皆备的特色。
从表达技巧的角度:可分析白描渲染衬托等艺术手法,也可在句法上分析承接的特点。从评价作品思想内容的角度:可分析作者对春暮的态度,也可评价末句暗点西园的用意。如答案不在以上角度内,但言之成理也可。
24.一首下面一首明诗,回答问题。出郭 李攀龙
出郭随吾适,人家杜曲①边。溪流萦去马,山路入鸣蝉。
禾黍殷秋②作,茅茨入昼眠。
可能祛物役,归买汶阳③田。[注]①杜曲:地名。②殷秋:深秋。③汶阳:汶上。《论语•雍也》:“季氏使闵子骞为费宰,闵子骞曰:“善为我辞焉!如有复我者,则吾必在汶上矣。”
1.诗的颔联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其后一句写景运用了什么手法?(4分)2.这首诗采用了哪些表现手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4分)参考答案:
1.颔联通过描写回环的溪流、幽深的山路、热闹的蝉鸣以及骑马而去的人,描绘出一幅秋日幽静安闲的山间风景图。(2分)以动衬静。(2分)2.借景抒情,用典。(2分)对官场生活的厌倦,对乡间恬静、安闲、自由生活的向往。(2分)
26.阅读下面一首明诗,回答问题。五月十九日大雨 刘基
风驱急雨洒高城,云压轻雷殷①地声。雨过不知龙去处,一池草色万蛙鸣。[注]①殷:震动。
1.试对本诗描述的夏天所特有的雷阵雨前后的自然景象作简要分析。(5分)答:
2.诗人喜欢通过自然景观抒发人生的哲理,使天籁中赋有理趣。本诗蕴含着怎样的理趣,请作简要分析。(2分)参考答案:
1.这首诗非常形象地描述了夏天所特有的雷阵雨前后的自然景象。前两句极力描述大雨的磅礴威猛气势:风急雨骤,黑云压城,电闪雷呜,大雨倾盆。(2分)后两句描述雨过天晴的恬静平和景象:雷雨过后,池塘水溢,草色滴翠,蛙声一片。(2分)前两句的景与后两句的景形成鲜明的对照,给人以回味。(1分)2.理趣:大风大雨虽然猛烈,但维持的时间决不会长久;(1分)一个人在生活中遇到挫折时,应当勇敢顽强,难关终将过去。(1分)(意思对即可)
27.阅读下面一首明诗,回答问题。朝耕 袁中道
荷锄出茅屋,月色白如素。过林滴水声,一天好雾露。东方犹未光,灿灿动霞路。不觉叱牛声,惊起双白鹭。
1.诗歌描写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现出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回答。(4分)2.从整首诗来看,诗人采用了怎样的手法来写景?请结合诗句加以分析。(4分)参考答案:
1.诗歌描写出一幅清新、美丽、自然的乡村晨景图(2分),表现了作者对纯朴自然的乡村自然景色与田园生活的热爱、赞美之情,同时表现出农家生活的快乐、闲适之情(2分)。2.诗人采用动静结合(以动写静)的手法来写景(2分)。农村的早晨极为清静,路过小树林,能听到树叶上滴落水珠的声音;早起耕耘的农人吆喝耕牛的声音,惊起一双白鹭。突出表现了乡村的自然宁静。(具体分析2分)评分标准:手法2分,分析2分。
28.阅读下面一首明诗,回答问题。经故内 贝琼
山中玉殿尽苍苔,天子蒙尘岂复回。地脉不从沧海断,潮声犹上浙东来。百年禁树知谁惜,三月宫花尚自开。此日登临解题赋,白头庾信不胜哀。
[注]贝琼(1314~1379)初名阙,字廷臣,别号清江。约生于元成宗大德初,卒于明太祖洪武十二年,年八十余岁。此诗作于元末,当是经过南宋朝廷的故宫遗址所作。1.结合诗词鉴赏相关知识,分析本诗中间两联在写景方面的特点。(4分)2.本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请结合全诗加以分析。(4分)参考答案:
1.一是远近结合,颔联写远景,颈联为近观;二是虚实结合,地脉并未断裂、钱塘潮声依旧拍打堤岸是实,南宋王朝已成历史是虚,百花依旧应时争妍吐艳是实,赏花人不再是虚。两联结合,既富现实感,又有空灵之趣,进而启发读者飘渺思绪,驰骋于时间与空间之中,以体会作者深沉而怅惘的意绪。
2.诗人借对南宋王朝故宫遗址衰败、颓圮的景象的描写,抒发了一种淡淡的怅惘之情:不仅有对国家昔盛今衰的伤感之情,还有着对历史沧桑的感慨和对人生的思索。
29.阅读下面一首明诗,回答问题。题墨葡萄诗 徐渭
半生落魄已成翁,独立书斋啸晚风。笔底明珠无处卖,闲抛闲掷野藤中。
[注]徐渭(1521—1593),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字文长,号天池山人,晚年号青藤道士。他性情纵放,少年屡试不第。他是文学家兼书画家,诗文、戏曲著作颇丰,中年,以后开始学画,擅长画花鸟,兼山水、人物,水墨写意,气势纵横奔放,不拘绳墨。
1.第三句“笔底明珠无处卖”中的“明珠”指什么?这句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2.古人写诗讲究炼字,你认为第四句诗中最精彩的一个字是什么?请简述理由。参考答案
1.诗中的“明珠”表面上是比喻所画的“墨葡萄”,实际上喻指诗人自己肚子的才识。这句诗表达了诗人怀才不遇的深沉感喟。2.“闲”字。诗人运用反复手法,突出这个“闲”字,旨在表现诗人一生飘零、寂寞孤苦的境遇,表达了诗人“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怅惘与不平。本该一展抱负,却遭“闲抛闲掷”,个中遗憾与愤懑,均借这一“闲”字言出。
30.阅读下面一首明诗,回答问题。屈原庙 粱辰鱼①
寒云掩映庙堂门,旅客秋来荐水蘩。山鬼暗吹青殿火,灵儿昼舞白霓旛。龙舆已逐峰头梦,鱼腹空埋水底魂。斑竹丛丛杂芳杜,鹧鸪飞处欲黄昏。
[注]①梁辰鱼:戏剧家,生活在君庸巨昏、阉党当政的明末时代。②水蘩:即白蒿,可食,古代用为祭品。③灵儿:与“山鬼”皆为屈原作品中民间传说的山神、仙灵的形象。④峰头梦:指楚怀王梦与巫山神女在阳台幽会之事。⑤杜:指杜蘅,香草名。1.在“鱼腹空埋水底魂”一句中哪个字用得最妙?请作简要赏析。(4分)2.诗的尾联描绘了怎样的情景?这样结尾有何作用?(4分)参考答案 1.示例:“空”字用得最妙。此句慨叹屈原投水自尽,一个“空”字,包含着对屈原大业未竟、理想成空的深深惋惜;同时也揭示出,在昏庸黑暗的统治下,纵使志士仁人尽忠竭志,到头来也一切成空,落得可悲结局。(另有言之成理的赏析亦可,共4分)
2.示例:诗的尾联描绘了屈原庙周围萧索凄凉的景色:那泪痕点点的丛丛斑竹仿佛对着香草杜蘅低泣;那哀怨声声的深山鹧鸪好像对着黄昏落日悲啼。这样结尾的作用:既是与首联相呼应,进一步渲染和烘托了旅客纷纷前来瞻仰拜谒屈原庙的情感氛围;也是以景结情,情寓景中,给人无尽的情思和想象,表达了诗人对屈原悲剧的同情和对时世的忧愤。(每问2分,共4分)
31.阅读下面一首明诗。回答问题。九日风阻郑家口 王世贞
野戍秋高鼓角哀,萧萧木叶走黄埃? 横驱浊浪蛟龙斗,复掩深林虎豹来。短发霜风欺落帽,异乡天地畏登台。只应诸季莱萸酒,妒杀黄花傍汝开。作者简介
王世贞是明代文坛盟主、史学巨匠。出生于以衣冠诗书著称的太仓王氏家族。王氏家族乃魏晋南北朝时期世代簪缨的琅琊王氏的余脉,唐宋时期王氏家族曾长期定居于浙江桐庐,唐有刺史朐封,五代有衙推仁镐,宋有司谏缙,世世贵显。元初王梦声被行省征辟为昆山州儒学正,始定居太仓。梦声祖孙三代任教职,以儒传家。太仓王氏自王侨、王倬兄弟于成化年间同举进士,自此科第蝉联。世贞祖父倬,成化十四年进士,终南京兵部右侍郎,为弘治正德年间名臣。父忬,嘉靖二十年进士,终总督蓟辽右都御史兼兵部左侍郎赠兵部尚书,为嘉靖年间名臣。[注]诸季:诸弟
1.颔联是怎样写风的?结合诗句简要说明。(3分)2.结合全诗,简要分析词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4分)参考答案
1.比喻(或夸张)。把秋风卷起的巨浪比喻为蛟龙在酣斗,巨浪卷入深林似乎要把虎豹驱赶出来,运用比喻和夸张,从江河和深林两个领域写出了风的大。
2.诗的前四句写了受大风阻止,自己不能如愿赶回家。后四句紧扣“九日”重阳,写自己不能在重阳之日与家人团聚,抒发了诗人浓烈的思乡之情。
32.阅读下面一首明诗,回答问题。闻邻船吹笛 杨基
江空月寒露华白,何人船头夜吹笛。参差楚调转吴音,定是江南远行客。
江南万里不归家,笛里分明说鬓华。
已分①折残堤上柳,莫教吹落陇头花![注]①分:料,料想。
1.下面对诗歌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开头与结尾处的景物描写相呼应,寄寓了诗人深厚的情感,营造了优美的意境。B.第三句写笛声由“楚调”转为“吴音”,其中暗含了吹笛人的内在情感。C.末尾两句情味深长,“折柳”含伤别之意,“陇头花”即“陇头梅”,含思念之情。D.这首诗的体裁为七言古诗,语言质朴无华,意蕴丰富,感人至深。2.本诗以“闻邻船吹笛”为题,请简要分析“笛声”表现的丰富内涵。(2分)3.全诗以“江空月寒露华白”起笔,请结合诗歌内容对此加以赏析。(3 分)参考答案 1.(3分)A(诗歌结尾两句不是写景,而是诗人的心理感受)2.(2分)笛声表现了吹笛人羁旅行役之苦(或吹笛人作客他乡之久、飘泊别家之远、形色憔悴之状);表现了吹笛人的思乡之情。(意思对即可,答对1点1分,2点满分。)3.(3分)“江空月寒露华白”,描写了秋江月夜空寂、寒露满地的凄清图景,渲染了凄凉的氛围(1分),为闻笛提供了背景,奠定了全诗悲凉、凄楚的感情基调(1分),更有利于表现吹笛人的羁旅之苦以及思乡之情(1分)。(附:“陇头花”即“陇头梅”。陇头梅:大庾岭地处亚热带,十月即见梅花。旧时岭上多梅,故又称“梅岭”。觉德潜在《唐诗别裁集》中说:“陇头疑是岭头。”据《荆州记》,陆凯一范晔相善,自江南寄梅花一枝,诣长安与范,并赠诗曰:“折梅逢驿使,寄与陇头人。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
33.阅读下面一首明诗。回答问题。咏煤炭 于谦
凿开混沌得乌金,藏蓄阳和意最深。爝火燃回春浩浩,洪炉照破夜沉沉。鼎彝元赖生成力,铁石犹存死后心。但愿苍生俱饱暖,不辞辛苦出山林。
1.《咏煤炭》中托物言志,借以明志的名句是哪句?此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怀?4分 2.“爝火燃回春浩浩,洪炉照破夜沉沉。”两句诗写得好,请简要分析。4分 参考答案
1.但愿苍生俱饱暖,不辞辛苦出山林。
抒发诗人至死也要为国家出力的爱国之情。2.“爝火燃回春浩浩”形容煤炭燃烧给人们带来温暖,就像春回大地一般。“洪炉照破夜沉沉”写出炉火火势之大能够冲破沉沉的黑夜。诗人用用比喻手法具体描写煤炭的能量之大。
34.阅读下面明诗和一首唐诗,回答问题。菊花 唐寅
故园三径吐幽丛,一夜玄霜坠碧空。多少天涯未归客,尽借篱落看秋风。感遇 李白
可叹东篱菊,茎疏叶且微。虽言异兰蕙,亦自有芳菲。未泛盈樽酒,徒沾清露辉。当荣君不采,飘落欲何依。
1.两首诗表达的思想感情各是什么?(2分)
2.两诗都刻画了“菊”的形象,但在表达情感时他们的作用却不相同,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5分)参考答案
1.第一首表达的是游子思归之情,第二首表达的是怀才不遇的无奈之感。(2分)
2.第一首通过遥想故园菊花的开放,感知到了秋天的来临,从而触发了思乡之情,菊花是情感的触发点。第二首是托物言志,以菊自喻,通过写菊的“茎疏叶微”,虽“自有芳菲”却“徒沾清露”,正当盛时却无人采摘,来象征自己不得赏识的际遇。(5分)
35.阅读下面一首明诗,回答问题。登太白楼 王世贞
昔闻李供奉,长啸独登楼。此地一垂顾,高名百代留。白云海色曙,明月天门秋。
欲觅重来者,潺湲①济水流。【注释】①潺湲:水缓缓流动貌。
1.诗中追忆的那位曾经登临此楼的著名诗人是____。(1分)2.对作品鉴赏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A.首联追忆先贤,展示长啸登楼的豪迈身姿,笔力雄健。B.颔联崇仰高士,思接千载,使全诗具有历史的纵深感。C.颈联写海天明月.气势壮阔,为全诗增添高远意境。
D.全诗前两联写心中所忆,后两联写眼前所见,虚实结合。3.请从情景关系的角度对尾联作简要赏析。(4分)参考答案
1.李白(1分)。2.D(3分)。
3.作者登楼,希望能够寻找到像李白这样的高士,但是眼前只有滚滚向前的济水,默默流淌无止无息。以苍凉的画面映衬作者怅惘的心情,可谓是情景相生,使感情更加深沉;同时作者将自己的万千情感凝聚在一幅简单的画面之中,又可谓蕴藉含蓄,意境悠远。(4分)
36.一首下面一首明诗,回答问题。落叶 吴嘉纪①
枝上曾几日,夜来秋已终。又随天地意,乱下户庭中。不静月斜处,偏惊白头翁。何须怨摇落,多事是春风。
【注】①吴嘉纪(1613——1684),字宾贤,号野人,明末清初诗人。明亡后绝意仕途,隐居家乡,以布衣终身。
1.全诗是怎样描述秋天落叶的?为什么落叶偏使白头翁“惊”呢?(5分)2.诗的尾联是什么意思?它体现了作者什么样的人生态度?(6分)参考答案 1.(5分)暮秋月夜,风吹叶落,散落的枯叶在院子里发出萧萧瑟瑟的声音。白头老翁之所以“惊”,是因为他从落叶中感到了时间的推移,感慨自己生命流逝,人生衰老。答出描述秋天落叶的,给2分;答出为什么“惊”的,给3分。2.(6分)落叶何必要埋怨秋风将它摇落呢?这是因为它在春风中就隐含了多变故的命运。生命规律就是有兴必有衰,应当从容面对,表达了诗人达观从容的人生态度。(如答成“面对自然规律的盛衰变故,表达出无奈或感慨”,言之成理亦可)答出尾联意思的,给3分;答出人生态度的,给3分。
37.阅读下面一首明诗,回答问题 过南旺守闸① 刘基
客路三千里,舟行二月余。壮颜随日减,衰鬓受风疏。
蔓草须句②国,浮云少昊③墟。秋心如汶水,荡漾绕青徐。
【注】①刘基,元至顺年间进士,助明太祖朱元璋成就帝业,该诗作于他弃官还乡之时。南旺:在今山东省汶上县城西南古运河边。守闸:停船等待河上闸门开启。②须句:春秋诸侯国名,在今山东省东平县境。③少昊:传说中的古部落首领,曾建都于曲阜。1.作者在诗中表达了哪些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5分)2.这首诗运用了哪些表达技巧?各有什么效果?(6分)参考答案
1.表达了诗人对人生短暂、繁华易逝的伤感和政治上失意,急于回乡的愁苦心情。
2.用典,使抒情委婉含蓄,发人深省;运用比喻,将抽象的“秋心”写得具体可感,丰富了诗歌的意境。
38.阅读下面一首明诗,回答问题。写意 徐贲
看山看水独坐,听风听雨高眠。客去客来日日,花开花落年年。
[注释]①写意:国画的一种画法,用笔不求工细,注重神态的表现和抒发作者的情趣。1.诗歌前两句通过“____________ ”和“____________ ”将人物置于山水之中、风雨之中,使主人公与大自然紧紧融合在一起,寥寥几笔勾画出了人物的形态。(2分)2.诗歌第一句写“独坐”,第三句又说“客去客来”,这样前后有矛盾吗?说说你的看法。(2分)参考答案 1.独坐,高眠
2.其实这样并不矛盾,独坐是指自己独身而坐, 体现出一种超脱的境界,来往的客的喧嚣更能衬托出自己独身而坐的超凡脱俗。
39.阅读下面一首明诗,回答问题。酬王处士九日见怀之作 顾炎武【注】
十日静秋老,相望各一涯。离怀消浊酒,愁眼见黄花。天地存肝胆,江山阅鬓华。多蒙千里讯,逐客已无家。
【注】顾炎武,明清之际著名学者、诗人。明末投身反宦官、权贵斗争。清兵南下,参加人民抗清起义。入清后,多次拒绝清廷征召,流亡北方,考察山川形势,志存恢复。1.分析“江山阅鬓华”中“阅”的妙处。
2.一般认为顾炎武的诗风接近杜甫——表达沉着蕴藉,感情严肃深挚。请结合诗歌多重主题作简要分析。参考答案
1.”有看到、见证之意。这里用了拟人手法,生动逼真地写出了江山见证了我头发变白的过程,表明了作者对恢复明朝矢志不渝、坚持到底的决心。
2.①这首诗既有对远在他乡的友人的思念,又有对自己身世飘零的感慨,更隐含着深沉的爱国情怀。
②诗人把多重感情和眼前的具体情境紧密结合在一起,对爱国情怀表达含蓄而深沉。所以说诗风接近杜甫。
【附】这是一首酬答诗。王处士,名炜,是作者的好友。此诗写出了他们虽天涯沦落,却肝胆相照的友情,写得沉着深挚。它在抒写离情别愫之中,又交织着对国家兴亡的深沉感慨,而这两种情感却是如此有机地熔铸在一起,整首诗苍凉沉郁,情深意切,表达了作者对清朝统治者的不满,对恢复明朝统治的矢志不渝。颇能打动读者的心弦。诗文的风格深沉蕴藉,语势有停顿转折。
杜甫诗风—沉郁顿挫:沉郁是指其作品思想内容的博大精深,题材的严肃,感情的深沉、深挚;顿挫是指其表现手法的沉着蕴藉,出语谋篇的曲折、变化的多端。)
40阅读下面一首明诗,回答问题。和沈石田落花诗 唐寅
万紫千红莫谩夸,今朝粉蝶过邻家。昭君偏遇毛延寿,炀帝难留张丽华。深院青春空白锁,平原红日又西斜。小桥流水闲树落,不见啼莺有吠蛙。
1.诗中颔联主要运用了哪种表现手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4分)2.请结合全诗,赏析尾联的妙处。(4分)参考答案
1.用典(1分)使用了王昭君不被赏识,张丽华不得君王留幸之典,(1分)表达出诗人怀才不遇,仕途不顺,不得重用的苦闷。(2分)2.“不见莺啼有吠蛙”寓指春去夏至,花落时节;(1分)呼应首联(或呼应标题)(1分)以景作结,(1分),委婉地表现了作者的孤独寂寞(或无奈与自嘲)。(1分)
41.阅读下面一首明诗,回答问题。泊江州 陶安
江云绀绿夕阳边,江水空明海气连。一点远帆如白鸟,数声急鼓隔苍烟。浔阳九派疑无地,庐阜千峰直造天。清夜开樽酹司马,琵琶亭下月当船。
【注】江州:今江西九江。陶安:元末明初诗人。
1.请赏析“一点远帆如白鸟”这句诗,有人认为是量词用得好,有人认为是比喻用得好,你的看法是什么?
2.最后一联的表达技巧是什么?表达了诗人何种感情? 3.这首诗描写了江州哪些景象,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参考答案
1.点:突出了远帆的“远”,因为远,远帆细小,像一个小点一样,所以用“点”较恰切。(1分)“如白鸟”,也是因为距离远,而江面又是水天相连,感觉到远帆像一只白鸟在移动。(1分)量词和比喻的运用,都突出了江面的寥阔苍茫。(1分)2.运用典故。(1分)在清夜在浔阳江头,诗人想起了白居易的《琵琶行》,酾酒祭奠,表达了诗人对白居易的凭吊和同情。(1分)3.诗中描写了江州傍晚的景物。(1分)绀绿的江云围绕在夕阳的倒影旁,江水空阔明亮,与水上的雾气相连。远处一只帆船,黄昏的急鼓声在青霭中传过来。江州支流众多,水面广阔,而远处的庐山的山峰直插云霄。(2分)作者借景抒情,表达了对江州美景的赞美,又有人在旅途的淡淡的离愁。(2分)
42.阅读下面一首明诗,回答问题。又寄升庵 黄峨
懒把音书寄日边,别离经岁又经年。郎君自是无归计,何处青山不杜鹃。诗人简介
黄峨(1498-1569)明女文学家。字秀眉,四川遂宁人。文学家杨慎之妻,人称黄安人。能诗词,散曲尤有名。所作有《杨夫人乐府》,其中多与杨慎《陶情乐府》所收者相混,近人将两人之作合编为《杨升庵夫妇散曲》。又有《杨状元妻诗集》。
【注】日边:天边极远之地。此指作者丈夫杨升庵远谪的滇南之处。自是:应该是。
1.信是自己写的,又“懒”得发出,这不前后矛盾吗?请分析诗歌首句“懒”字的妙处?(4分)2.“郎君自是无归计,何处青山不杜鹃。”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心境?请结合全诗作简要赏析。(4分)参考答案 1.(4分)诗人与丈夫分别既久,年复一年,了无归期,其间鸿雁频传,却久候佳讯不至(1分);一个“懒”字,既刻画了寄信人慵懒不爽的精神状态,又反映了长期思夫望夫的痛楚(2分),并奠定了全诗缠绵悱恻的基调,可谓一石三鸟,足见诗人择词炼字的功夫(1分)2.(4分)表现了诗人久盼夫归而不得的痛苦、矛盾的心境(1分)。第三句承上而转以轻松的口吻,似乎在说:对方不能回来既成事实,“自是”无法可想,就地索性听任自然吧(1分)。然而表面的豁达毕竟掩盖不了内心的真情,末句将这种深情推向了极致(1分):自己和丈夫“日边”暌隔,心曲难诉,特请杜鹃致意,而那阵阵“不如归去,不如归去”的啼鸣,正暗示着女诗人对远方亲人的呼唤。(1分)43.阅读下面一首明诗,回答问题。九日渡江 李东阳①
秋风江口听鸣榔②,远客归心正渺茫。万古乾坤此江水,百年风日几重阳。
烟中树色浮瓜步③,城上山形绕建康。直过真州更东下,夜深灯火宿维扬。
【注】①李东阳:明代茶陵人。成化八年,以礼部左侍郎兼文渊阁大学士参与机务,后进太子少保、礼部尚书。这首诗是诗人主持应天乡试时所作。在乡试放榜后,诗人从南京渡江经扬州北上,恰逢重阳,佳节思亲,因赋此诗。②鸣榔:捕鱼时敲打船舷所发出的声响。③瓜步:镇名,东临长江。后面的建康、真州和维扬,分别是今南京、仪征和扬州。
1.填空:首联交代渡江的时令、景色和 ;颔联以万里长江之永恒 百年人生之短暂,寓情于景。
2.颈联、尾联连用四个地名,流转自如。比较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的诗句,比较两者所抒发的感情的异同。参考答案
1.心境 反衬
2.同:都抒发了归乡的喜悦之情。异:杜甫之喜既是个人之喜也是家国之喜,且长期离乡背井,故思归急切;李东阳之喜纯是个人之喜,且只是小别妻孥,故思归舒缓。
44.阅读下面一首明诗,回答问题。秋日 高翥
庭草衔秋自短长,悲蛩传响答寒螀。豆花似解通邻好,引蔓殷勤远过墙。诗人简介
高翥是明代江湖派中较有才情的诗人。他的一些诗具有民歌风味,如《秋日田父辞二首》写农村风俗,语言朴素自然;《春情四首》如民间情歌;《无题》诗也写得与竹枝词相仿佛,如:“风竹萧萧淡月明,孤眠真个可怜生。不知昨夜相思梦,去到伊行是几更?”他擅长以平易自然的诗句写出寻常不经意的景色,如“草色溪流高下碧,菜花杨柳浅深黄”(《晓出黄山寺》),把草色和溪流、菜花和杨柳这些常见的景物写得相映成趣。《多景楼》以深秋晚景衬托故国之思,笔致雅淡。1.古人说:“一叶而知秋”,作者开篇就抓住了对秋天的到来最敏感的小草来写,你认为哪个字能写出秋天小草的神韵?请作具体分析。2.古人在谈到诗歌创作时曾说:“作诗不过情??景二端。”请从“景”和“情”的角度赏析三、四两句。参考答案
1.衔。作者通过一个“衔”字,把无形的秋具体化了,仿佛是小草伸长脖子首先衔住了秋的衣角,而后秋天才会张开它金色的翅膀去拥抱整个庭院乃至世界。(4分)
2.长长的豆荚藤蔓上缀着一朵朵淡色的小花,弯弯曲曲地越过墙头,伸向隔壁邻居院中。作者把自然景物描写得如此有人情味,含蓄地表现了平时与邻居之间的和睦相处、友好往来的情形,饱含着诗人满腔的感激之情。(4分)
45.阅读下面一首明诗,回答问题。盟台夕照 戴珙
赵去秦亡岁月长,盟台空自委斜阳。高堆影倒暮山紫,虚址光回秋草黄。归鸟争巢喧雉堞,牧童横笛下牛羊。英雄一代知何处,怀古令人空断肠。【注】盟台,渑池会秦赵会盟之处。
1.这首诗的颔联和颈联在写景上有何特色?请简要分析。
2.结合首联和尾联两次出现的“空”字,分析诗歌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参考答案
1.有声有色,(视觉和听觉)动静相衬。(2分)颔联从视觉的角度来写。在斜阳的映照下,高高的山岗倒映出紫色的剪影,盟台旧址上秋草已经开始泛黄。紫色的山,黄色的草,一片肃穆萧瑟的景象。这是静态的描写。(1分)颈联是从听觉来写。古城墙边,归巢的鸟儿争相喧鸣,牧笛声中,牧童赶着牛羊回家了。鸟喧、笛鸣,渲染出夜幕降临前的喧闹,与其他景致的空寂形成对比。这是动态的描写。(1分)
2.首联:诗人感叹赵去秦亡,物是人非,只有昔日的盟台仍空自笼罩在惨淡的斜阳下。(1分)尾联:不知曾经的英雄们在哪里,在此怀古只能令人空自伤怀。(1分)从首联盟台之空,到尾联人心之空,面对历史遗迹,诗人内心感到英雄无觅的孤独沧桑悲切之感。(2分)
46.阅读下面一首明诗,回答问题。夜泊钱塘 茅坤
江行日已暮,何处可维舟? 树里孤灯雨,风前一雁秋。离心迸落叶,乡梦入寒流。酒市哪从问,微吟寄短愁。1.诗歌颈联“迸”“入”两字精妙传神,请选择其中一个字结合诗句具体说明。(3分)2.诗歌尾句在诗歌结构中所起的作用是什么?“短愁”指什么“愁”?(4分)参考答案
1.“迸”在诗中用以形容树叶凋落之态(1分)“迸”字显示了力量(1分),突显了自己离愁的沉重。(1分)或:从语音上看,“迸”字为去声,发音气促而低沉,让人觉得叶离母体有一种强动所致,不是自然落叶,而是断裂迸下。(2分)有了这样的感觉,每一片落叶都让他惊心魄,百感交集。(1分)“入”字,形容出乡愁和江水浑融无迹之态(1分),化无形的乡梦为有形(1分),诗人的乡愁如钱塘江水一样膨湃起伏,无休无止。(1分)
2.第八句总括全诗(2分,答案为“卒章显志”得1分,答案若只说“抒发情感”0分)“短愁”指羁旅之愁(1分)思乡之感(1分)或:二字涵盖了上文提到的“孤灯”“一雁”所表之情,“离心”“乡梦”之感。
47.阅读下面一首明诗回答问题。渔家 孙承宗
呵冻提篙手未苏,满船凉月雪模糊。画家不识渔家苦,好作寒江钓雪图。
1.对这首诗词句的解说,错误的一项是: A.“呵冻提篙手未苏”,意思是说用嘴吹热气使冻僵的手变暖,但提着竹篙的手仍然很僵硬,没有感觉。B.“满船凉月雪模糊”,描绘的是冷月照着渔船,白雪一片茫茫。C.“画家不识渔家苦”,指画家们不了解渔民的悲苦。
D.最后一句的“寒江钓雪”指的是柳宗元的《江雪》诗。这一句说的是画家们模仿《江雪》描绘的情景去钓鱼。
2.关于这首诗的内容,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这是一首批评画家不能真实反映渔民痛苦生活的诗。
B.开头两句通过细节描写和环境渲染,把渔民的辛苦勾勒出来了。
C.后两句发议论,批评文人画家只表现自己的闲情雅趣,不反映渔民的痛苦。D.该诗运用了对偶、夸张的修辞手法。参考答案
1.D(末句是说画家只是表现自己的闲情雅趣而不真实反映渔民的痛苦生活。)(此诗
2.D(无对偶、夸张手法,可以说用对比手法,让渔民的痛苦与画家的闲情雅趣形成鲜明的对照。)
48.阅读下面一首明诗,回答问题。江上早秋① 袁凯
靡靡菰蒲已满陂,菱花菱叶共参差。即从景物看身世,却怪飘零枉岁时。得食野凫争去远,避风江鹳独归迟。干戈此日连秋色,头白尤多宋玉悲。
【注】①此诗为袁凯1356年所作,此时诗人正好40岁,人到中年;而1351年,韩山童等发动河工起义,1353年,张士诚率盐丁起兵,攻克高邮等地,1355年刘福通率红巾军起义,1356年朱元璋的军队攻下金陵。
1.首联描写了怎样的景象?在全诗有何作用?(4分)
2.指出“宋玉悲”在诗中的具体内容,并简要赏析尾联在写法上的特点。(6分)参考答案
1.江边铺满东倒西歪的菰蒲,长着高低参差的菱花和菱叶,②点明江上早秋季节,为全诗渲染了悲凉的氛围。
2.①身世飘零之若。②光阴蹉跎之叹。③穷途落魄,功业无成之伤感。④战祸连年,社会动荡之忧患。⑤借景抒情或者用典。
49.阅读下面一首明诗,回答问题。孤雁 高启
衡阳初失伴,归路远飞单。度陇将书怯,排空作阵难。呼群云外急,吊影月中残。不共凫鹥宿,蒹葭夜夜寒。【注】鹥(yī),水鸥。
1.请结合首联具体分析其是如何扣题的。(4分)2.请结合尾联,说一说这首诗的主要表现手法,表达了诗人什么情怀?(5分)参考答案
1.这只大雁刚刚飞出衡阳就与雁群失散了,不得不独自飞翔,漫漫的万里归路上,是何等的孤独凄凉。作者用“失伴”与“单”来紧扣题目中的“孤”字。(4分)
2.托物言志及拟人的手法。尾联意思是:哪怕是独自露宿在芦苇丛里,也要坚韧的忍耐寒夜的侵袭;但绝不会为了取暖而与野鸭或水鸥挤在一起。借此表达诗人孤傲的情怀。(5分)
50.阅读下面一首明诗,回答问题。客中 王灿
冷雨成阴已夕阳,水边楼阁亦寒塘。菊花当笑异乡客,每每登高在他乡。1.诗中谈及什么传统节日,说说理由。2.后二句哪个词最传神,请说明理由。参考答案
1.节日为重阳。(1分)由登高之俗与菊花可见。(2分)2.“笑”字。运用拟人手法(1分),赋予菊花以人的情感(1分)。菊花笑关山客在家人团聚齐登高的重阳日却独自在异乡登高(1分),此句从黄花的视角看关山客,以“轻松”笔调巧妙地写思乡怀亲之情(1分)。
51.阅读下面一首明诗,回答问题。和聂仪部明妃曲 李攀龙
天山雪后北风寒,抱得琵琶马上弹。曲罢不知青海月,徘徊犹作汉宫看。
【注】聂仪部是作者的好友,他曾有一首《明妃曲》见赠,作者以此诗唱和酬答。明妃,即王昭君,晋时因避司马昭讳,改称王明君,亦称明妃。
请你展开想象,描述诗歌三四句的情境,说说它塑造了一个怎样的主人公形象? 参考答案
【示例一】作者把王昭君置于一个假想的情境:在弹完曲调的那一瞬间,昭君竟把眼前高悬的“青海月”误以为是“汉宫月”来凝视遐想。在犹抱琵琶的恍惚中,她魂魄逸飞,似乎跨过了千山万水,又回到了魂牵梦绕的故乡。这两句诗塑造了一个身行万里,心怀祖国,魂系故土的悲剧形象。
【示例二】一曲弹罢,昭君鬓发低垂,泪洒衣襟,举头望明月,竟以为身处汉宫。一刹那的恍惚与时空的交错,编织出一个美丽而凄凉的神话。一个一往情深,魂系故土的昭君形象,悲情地站在我们面前。
52.阅读下面一首明诗一首唐诗,回答问题。天平山中 【明】杨基
细雨茸茸湿楝花,南风树树熟枇杷。徐行不记山深浅,一路莺啼送到家。
喜逢郑三游山 【唐】卢仝
相逢之处花茸茸,石壁攒峰千万重。他日期君何处好,寒流石上一株松。
1.这两首诗虽然用了相同的形容词“茸茸”,但描写的景物特点却不尽相同:卢诗是形容花草的,杨诗是形容细雨的。(各不超过4个字)(2分)2.分别赏析两首诗的后两句。(5分)参考答案
1.柔嫩茂盛 温和细密
2.杨诗通过情景交融的手法,既表达了一路沉醉花香鸟语的悠然心情,又从侧面衬托出天平山的景色之美;卢诗通过问答式话语的设置,既抒发了希望再次相遇好友的美好情意,又彰显出自己不媚世俗、傲岸不羁的人格追求。
53.阅读下面一首明诗,回答问题 新春感事 王稚登
信有清风不厌贫,吹帘入幌转相亲。红颜薄命空流水,绿酒多情似故人。服药难辞星入鬓,闭门长与竹为邻。黄金散尽真堪惜,前日亲知是陌尘。【注】王稚登少年成名,“奖引寒素,敦笃故旧”,遇人危难,不惜倾身援救,但是人至晚年,黄金散尽,热闹已逝。
1.诗的最后一联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请简要分析。(4分)2.本诗运用了多种表达技巧,请举出两种并分析。(4分)参考答案 1.(4分)最后一联表达了作者对所谓亲知的势利嘴脸的愤慨与鄙夷。诗人也曾富有过,也曾周济过亲朋,可是当诗人散尽黄金时,以前那些曾得过救助、受过恩惠的亲人知交都如同路人,让人深感世态的炎凉。2.(4分)①拟人。一二句写出了清风不厌弃贫寒、与人相亲的形与神,第四句以“多情”来写绿酒,第六句赋予竹以邻居的身份,将“清风”“绿酒”“竹”写得可亲可感,同时也写出了作者清正的品格喜好。②比喻。第三句将自己的大好年华比作逝去的流水,意指虚度;第四句将绿酒比作老朋友,形象地再现了自己的现实处境。③反衬。一二句写清风“不厌贫”“相亲”反衬出人之厌贫爱富;四句写“绿酒多情似故人”,反衬出旧人的寡情;第六句“竹为邻”反衬出亲朋的疏远冷落;以物衬人,语不言人而意在写人。
54.阅读下面一首明诗,回答问题。偶见 徐祯卿
深山曲路见桃花,马上匆匆日欲斜。
可奈玉鞭①留不住,又衔春恨到天涯。①玉鞭:马鞭
1.诗中“留不住”指留不住什么?全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心情? 2.你认为这首诗的诗眼是什么?请简要分析。参考答案
1.“留不住”指留不住落日,留不住匆匆而逝的时光。行进在曲折的深山小路上,孤独寂寞,偶见路旁灼灼的桃花,不禁春兴大起,惊喜异常。本应驻足留恋,无奈天色将晚,红日西斜,手中的马鞭也奈落日不得,只能催马匆匆行路,空留美景于身后。全诗表现了诗人欲赏春景而不得的无奈心情。
2.春恨。欲赏春景而不得的无奈,不禁引发诗人对春天的怅恨之情,引发对人生缺憾的悲慨,落日留不住,美景留不住,韶华易逝。而漂泊天涯的游子,又不知经历过多少回的离愁别恨。“春恨”二字,将旅途偶见的感触升华,扩大了诗的内涵。
55.阅读下面一首明诗,回答问题。登盘山绝顶 戚继光
霜角一声草木哀,云头对起石门开。朔风边酒不成醉,落叶归鸦无数来。但使玄戈销杀气,未妨白发老边才。勒名峰上吾谁与,故李将军舞剑台。
【注】①李将军:指汉将李广,他与匈奴战,无不胜,匈奴畏服。1.前四句写了怎样的景色?渲染出怎样的氛围?(5分)2.后四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6分)参考答案
1.北国秋末,霜天晓角,草木似乎都为之震惊悲哀。此句状写了盘山绝顶两峰对峙、风起云涌的雄阔之景。渲染了边塞的肃杀、悲凉的氛围。2.表达了作者为消除战祸,宁愿守边到老的决心。
56.阅读下面一首明诗,回答问题。
竹枝词 何景明
十二峰①头秋草荒,冷烟寒月过瞿塘②。青枫江上孤舟客③,不听猿啼亦断肠。诗人简介
何景明(1483~1521)字仲默,号白坡,又号大复山人。明代文人,终年仅三十九岁。弘治十五年(1502)进士,授中书舍人。正德初,宦官刘瑾擅权,何景明谢病归。刘瑾诛,官复原职。官至陕西提学副使。“前七子”之一,与李梦阳并称文坛领袖。其诗取法汉唐,一些诗作颇有现实内容。有《大复集》。
【注】①十二峰:指巫山十二峰。②瞿塘:即瞿塘峡,险峻为三峡之首。③孤舟客:作者自指。
1.本诗描写了怎样的景象?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请简要概括。(6分)2.请从抒情的角度对本诗的写作手法作简要赏析。(5分)参考答案
1.本诗描写了船过高峻险阻的瞿塘峡时荒凉凄清的景象。(3分)表达了作者飘泊异乡、孤寂伤感的心情。(3分)(其他言之成理者,亦可酌情给分。)2.全诗用借景抒情(或“寓情于景”)的写作手法来抒发作者漂泊异乡的孤寂情怀。(2分)秋草荒芜、冷烟萦月、猿声凄厉,荒凉凄清的秋景既凸显了江峡的阴森恐怖、令人心悸,也寄寓着诗人孤舟过峡的孤旅愁思。(3分)(其他言之成理者,亦可酌情给分。)57.阅读下面一首明诗,回答问题。龛山凯歌【注】 徐渭
短剑随枪暮合围,寒风吹血着人飞; 朝来道上看归骑,一片红冰冷铁衣。
【注】公元1555年冬,明军在龛山沉重打击了骚扰东南沿海的倭寇。徐渭据所见所感,写下《龛山凯歌五首》,此为其二。
1.这首诗的一、二两句描绘了一个什么样的场面?请简要分析。(5分)2.“一片红冰冷铁衣”的细节描写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6分)参考答案
1.描绘了战士们浴血奋战、英勇杀敌的惊心动魄的激烈场面。(2分)在夜幕的掩护下,战 士们或持短剑,或挥长枪,将敌人包围,直杀得敌人血肉横飞,鲜血飞溅。(3分)2.①从侧而表现昨夜激战的艰苦惨烈和辉煌战果;②“红”给人鲜明夺目的视觉感受,“冷”给人强烈真切的触觉感受,这些细节描写形象地写出了战斗的激烈悲壮,敌人的死伤惨重,战十们的骁勇善战。
③表达了作者对展示们的赞美之情。
58.阅读下面一首明诗,回答问题。柳堤 金銮
春江水正平,密树听啼莺。十里笼睛苑,千条锁故营。雨香飞燕促,风暖落花轻。更欲劳攀折,年年还自生。诗人简介
金銮(1494~1587),明代诗人。字在衡,号白屿,陇西人,侨居建康。性任侠,喜交游。往来淮扬两浙,与盛时泰、吴怀梅诸人交谊颇笃。銮工诗,风流婉转,得江左清华之致,(钱谦益语)有徙倚轩集。又解音律,善填词,好作嘲调小曲,有萧爽斋乐府二卷。又尝取古词,辨其字句清浊为一书,为后人所宗。
1.下列对本事的赏析,不正确的是(3分)A.一二句点题,写“春江”暗含江边之“堤”,写“密树”点出堤上之“柳”。B.三四句承题,“十里”承“春江”,写堤长;“千条”承“密树”,状柳茂。C.三四句写柳堤晴日的静景,五六句写雨天的动景,以静写动,借静衬动。D.“啼莺”“飞燕”“风暖”“落花”具体生动的描绘出暮春世界的美丽景色。2.雨本无香味,但诗人在“雨香飞燕促”中却说雨“香”,这是用嗅觉来变大触觉和视觉的修辞方法。下列诗句中“香”子的运用和本诗类似的两项是(4分)A.花经宿雨香难拾,莺在豪家语更娇。(唐·郑谷《阙下春日》)B.蒹葭影里和烟卧,菡萏香中带雨披。(宋·杨朴《莎衣》)C.几经夜雨香犹在,染尽胭脂画不错。(宋·刘子翚《海棠花》)D.映日暖云流似水,浥尘香雨润如膏。(明·邱睿《都城春日》)3.这首诗运用了由景及理的写法,这种写法在王之涣《登鹤雀楼》(白日依山尽)、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离离原上草)、苏轼《题西林壁》(横看成岭侧成峰)等诗中也有体现。任选上述诗歌中的一首,也可选取其他诗作,具体说明期中景和理的内容,并分析景理之间的关系。(不少于150字)(10分)
参考答案 1.C 【解析】三四两句并非纯写晴天景色,十里笼晴苑是化用“台城柳”典故,千条锁故营则是暗指“细柳营”,这两句主要目的是为了扣住“柳”这一咏写重点。五六两句也不仅是雨天景色,“风暖落花轻”应是晴天。更重要的问题是三四五**句的手法绝非以静衬动,因为其中动景是飞燕落花,但本诗的核心书写对象则是柳,如果说成是以静衬动,则是以柳树去衬托飞燕落花,主次完全颠倒了。相反,此处应是以动衬静。2.DE 【解析】读题干可知,本题需要选出的是用“嗅觉”表达“触觉”和“视觉”,因此即使考生不了解“通感移觉”的概念,也应该知道此“香”绝非嗅觉上的香味。选项ABC写的都是真实的花香,因此全部排除。3.略
【解析】本题在题干要求里需要答出两层次要点:1,任选上文一首诗或自选另一首诗,归纳概括出诗中的“景”和“理”分别是什么内容;2,在此基础上分析“景”与“理”之间的逻辑联系,为什么从这部分内容可以过渡到下一层意思。考生须答全两个层次,并且注意语言文字的流畅表述和层次感。字数需要达到要求。
59.阅读下面一首明诗,回答问题。卖花词 高启
绿盆小树枝枝好,花比人家别开早。陌头担得春风行,美人出帘闻叫声。移去莫愁花不活,卖与还传种花诀。余香满路日暮归,犹有蜂蝶相随飞。买花朱门几回改,不如担上花长在。
1.对下列诗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卖花郎的花与众不同,枝叶繁茂青翠,花朵鲜艳美丽,花期也早于其他人家。B.卖花郎担着花担一路走来,脚步如春风般轻盈,他的叫卖声引来美人出帘买花。C.日暮之时,卖花郎卖花归来,只有蜂蝶相随,他因担有余花,心情孤寂而无奈。D.诗的结尾两句运用对比手法,含蓄地表达了作品的主旨,意蕴丰富,给人启迪。2.有人评价这首诗“亦俗亦雅”,请任选一个角度对这一特点加以分析。(4分)参考答案 1.C 2.要点:①指出本诗的“雅 ”、“俗”之处(2分,雅、俗各1分)。②具体分析其中的“雅”、“俗”(2分,雅、俗各1分)。雅俗兼备的可综合分析。
角度:内容方面——如选材等;形式方面——如语言风格、修辞方法等。
答案示例:我认为本诗的确如此。本诗的所谓“俗”是指它的语言,明确清理,通俗易懂,例如作者在描写卖花郎花与众不同时候说花朵鲜艳、花期比别人早;卖花郎担着花叫卖,脚步如春风;日暮担花回家时候的轻快等等,都明丽自然,毫无雕饰,给人一种朴拙的美。所谓“雅”则表现为它的主旨,特别是运用对比手法,将朱门几度更改,人事变换不定,荣华富贵如沧海一束的轮转与卖花郎逍遥自在了无牵挂的快乐进行对比,含蓄地表达了作品的主旨,这样的丰富意蕴应该是本诗的所谓“雅”。
60.阅读下面一首明诗,回答问题。白雁 顾文昱
万里西风吹羽仪①,独传霜翰②向南飞。芦花映月迷清影,江水含秋点素辉。锦瑟夜调冰作柱,玉关晨度雪沾衣。天涯兄弟离群久,皓首江湖犹未归。
【注】①羽仪:仪仗队列中用羽毛装饰的旌旗类。②霜翰:翰,本指鸟羽,此处指白雁。相传白雁每逢秋深则南飞,白雁至则霜降,故谓之霜信,亦称霜翰。1结合全诗说说诗歌首联描写了怎样一幅画面?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2.颔联的“迷”“点”两字表现了景物的什么特征?请作简要分析。参考答案:
1.诗歌首联描绘了一幅慷慨悲凉的行军图:西风尽扫、旌旗猎猎、白雁南飞。表达了诗人对家乡和亲人的深深眷恋之情。2.“迷”字传神地描绘出芦花倒映水中,摇曳不定,和水中的月亮交融幻化的动态美景;“点”字巧妙地展示了斑驳陆离的江上夜景。颔联用“迷”“点”两个字刻画了记忆中的家乡美景,与下联的眼前之景作对比,表现了作者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61.阅读下面一首明诗,回答问题。马上作 戚继光
南北驱驰报主情,江花边月笑平生。一年三百六十日,多是横戈马上行。【注】戚继光(1528-1587),字元敬,为明代抗倭名将、该诗作于戚继光东南抗倭期间。1.诗中后两句从容道出“一年三百六十日,多是横戈马上行”的事实,没有明确表示诗人的情感态度,但恰恰因为这样,使得此两句更有意味。简要分析其陈述了怎样的事实,蕴含了哪两层意味。
2.世人总喜欢把英雄神化,其实英雄是人,不是神。从此诗中我们可以读出一个怎样的英雄形象。参考答案
1.事实:一年三百六十日,我都是带着兵器骑着战马在疆场上度过的。意味:一则抒发了诗人为了国家的安宁,不惜万里奔波,为国守卫边疆的豪情壮志。二则抒发了诗人面对无休止的征战不得已而为之的无奈之情和渴盼天下苍生都能过上和平安定幸福生活的情感。2.一个不畏艰难,不辞辛劳。恪尽职守,保家卫国的英雄形象。一个并非贪恋功名既有豪情也有常人心理的活生生的英雄形象。
62.阅读下面两首明诗,回答问题。竹枝词 袁宏道 其四
侬家生长在河干,夫婿如鱼不去滩。冬夜趁霜春趁水,芦花被底一生寒。其二
雪里山茶取次红,白头孀妇哭春风。自从貂虎横行后,十室金钱九室空。
1.请比较这两首诗思想内容的异同。(4分)2.有人说,袁宏道的诗“俚俗浅薄”,也有人说他的诗歌“申说性灵而不失风雅”,你同意哪种看法?并联系这两首诗简要陈述理由。(3分)参考答案
1.同:这两首诗都揭示了劳苦人民的悲惨命运。(1分)其四,主要写“丈夫”象鱼一样不离河滩,终日劳作,冬夜冒着严霜,春夜趁着寒水奔波干活,但家里用的却是芦花铺底的薄被。如此艰辛地劳作,生活却依然是如此的贫困,不着一字,却揭示了劳苦人民的悲惨命运。(1分)其二,前两句以山茶一株株一朵朵竟相开放的妩媚、艳丽,反衬白发孀妇在春风中哭泣的辛酸与苦难,末句则直接描写了一幅民不聊生的画面。(1分)
异:其四只揭示了人民生活的悲惨,而其二不仅这样,还点明了原因——是“貂虎横行”才造成百姓的“十室九空”,反映了官府的苛税对百姓的压榨。(1分)(此题只要求学生能答出要点即可,不一定分析这么详细)
2.同意后一种看法。这两首诗歌的语言确实是俚俗,用了不少俚语俗词,“侬家”“河干”“夫婿”“被底”“雪里”“白头”“貂虎”等,都来自民间的口语。(1分)但是这两词并不浅薄,因为它内容充实健康,情感质朴真切,选词也精当形象,艺术感染力强。(2分)(意思相同即可)
63.阅读下面一首明诗,回答问题。
百嘉村见梅花 龚鼎孳①
天涯疏影伴黄昏,玉笛高楼自掩门。
梦醒忽惊身是客,一船寒月到江村。
【注】①龚鼎孳(1615—1673):字孝升,崇祯七年进士。清兵入关后任太常寺少卿,康熙时官至刑部尚书。
1.诗中是怎样写梅的?梅在本诗中的作用是什么?(4分)2.这首七言绝句后两句的诗眼,有人认为是“惊”,有人认为是“客”,有人认为是“寒”。你认为是哪一个字?为什么?(4分)参考答案
1.写梅生存的空间:天涯;梅的形象:疏影;梅的背境:黄昏。(2分)作用:借梅抒情,托梅言志。借梅花表达思乡之情,苦闷寂寞之意。(2分)2.“寒”。(1分)用梅的疏影、玉笛、高楼等意象。(1分)表达自己身为贰臣,内心的痛苦寂寞,表达对故乡的思念。眼前的月亮着一“寒”字,正是他心境的写照,写出了百愁萦绕,无可奈何的凄凉。(2分)“惊”或“客”,分析正确,表达情感正确也得分。
64.阅读下面一首明诗,回答问题。五指山 丘浚
五峰如指翠相连,撑起炎荒半壁天。夜盥银河摘星斗,朝探碧落弄云烟。雨余玉笋空中现,月出明珠掌上悬。岂是巨灵伸一臂,遥从海外数中原。诗人简介
丘浚(1418~1495)明代著名政治家、理学家、史学家、经济学家和文学家,海南四大才子之一。字仲深,号深庵、玉峰、别号海山老人,琼州琼台(今属海南)人。景泰五年进士,30 历官经筵讲官、侍讲、侍讲学士、翰林学士、国子临祭酒、礼部侍郎、尚书、纂修《宪宗实录》总裁官、文渊阁大学士、户部尚书兼武英殿大学士等职。丘浚学问渊博,熟悉当代掌故,晚年右眼失明仍披览不辍,研究领域涉政治、经济、文学、医学等,著述甚丰,同海瑞合称为“海南双壁”。
1.宋代词人张先有“云破月来花弄影”之名句,其中的“弄”字历来受到人们的赞赏。而这首诗第二联中的“弄”字同样用得传神,请赏析。
2.五指山既是大自然景观,又是作者志向的寄托。请结合全诗,做简要分析。参考答案:
1.运用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化静为动,把五指山写得妙趣横生:清晨,五指山这巨型手掌伸进高空中,轻柔地抚摸那飘荡不定的云烟,读者仿佛看到一个活泼顽皮的少女抓来抓去,和云霞在嬉戏。(3分)
2.作者写出了五指山的雄壮神奇,又寄托了自己的志向:第一联中的“撑”字,写出了五指山那高峻挺拔、耸入云霄的雄姿,那拔地而起、一柱擎天的威势。这也正是作者以天下为己任的远大抱负的象。接着作者从不同角度写出了五指山的高大、美丽;最后,作者按捺不住的豪情喷薄而出:五指山啊,你也许就是巨灵伸出的长臂,要从遥远的海外点数祖国大地的美好河山。这也展示了作者以天下为己任的宏伟志向。(5分)65.阅读下面一首明诗,回答问题。
湖上梅花歌(其二)
王稚登
山烟山雨白氤氲,梅蕊梅花湿不分。
浑似高楼吹笛罢,半随流水半为云。1.诗人采用了什么写法来表达作品的主旨?试结合全诗作简要的分析。(3分)2.请赏析作者描写音乐的独特艺术构思。(2分)参考答案
1.比喻。全诗描写的是一个春雨迷蒙的天气,山上云雾缭绕,细雨霏霏,烟气、雨气和那满山开放的梅花,形成氤氲的白气。梅花和梅蕊粘在一起,也分不出彼此。这样的梅景,朦胧缥缈,轻盈如烟,洁白似云,澄净似水。全诗一个比喻转折三次,用笛声比喻梅景,又用白云流水比喻笛声,曲折婉转,清新隽永。2.“浑似高楼吹笛罢,半随流水半为云。”笛声悠扬悦耳,陶人肺腑,高楼吹笛,其声恍若天际传来,更能启发人的遐思远想。古人形容音乐的美妙,余音绕梁,三日不绝。而诗人却说半随流水半为云,笛声又转换成春水和白云。古人描写音乐用视觉增加音乐的形象性,这首诗反其意而用之,用音乐的听觉形象,通过通感让读者不仅去想象景象,而且去感受景象。66.阅读下面一首明诗,回答问题。寻春 王阳明
十里湖光放小舟,谩寻春事及西畴。
江鸥意到①忽飞去,野老情深只自留。日暮草香含雨气,九峰晴色散溪流。吾侪是处皆行乐,何必兰亭说旧游? 诗人简介
王阳明即王守仁(1472-1529),汉族,浙江余姚人。字伯安,号阳明子,世称阳明先生,故又称王阳明。中国明代最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和军事家。陆王心学之集大成者,非但精通儒家、佛家、道家,而且能够统军征战,是中国历史上罕见的全能大儒。封“先儒”,奉祀孔庙东庑第58位。
【注】①意到:估计(我)到近旁。
1.颔联中“江鸥”的形象有何特征和作用?
2.王阳明的诗歌常将景、情、理三者融为一体,请结合本诗简要说明。参考答案
1.特征:活泼、可爱、顽皮,充满情趣。(答对人有疑虑也可)作用:写出了景物(环境)的生动的特征,衬托出作者亲近而不得的失落;表现了作者对眼前春景的迷恋,对乡村生活的陶醉。(意对即可)
2.本诗前三联依次描写了湖水、田野、江鸥、野草、山峰、溪流等景物,融入了作者对乡野春景的热爱之情。尾联在寻春快乐之际点出对生活的感悟:只要融于自然,快乐到处都有。[5分。答出景物(4点以上)2分,情感2分,道理1分。
67.阅读下面一首明诗,回答问题。题古木苍藤图 蓝仁
风云气质雪霜踪,独立空山惨淡中。惭愧藤萝争附托,年年春色换青红。
1.这首诗主要运用了什么手法?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作简要分析。2.第三句中,哪个词是关键词?请简要分析它的作用。参考答案
1.主要运用了对比手法。将古木的“风云气质”与藤萝的“争附托”对比而列,表现了诗人对“风云气质”的赞美,对攀附依托行径的鄙薄。2.“争”。形象地写出了藤萝以攀附为荣的状态。表现了作者的揶揄、讽刺之情。
68.阅读下面一首明诗,回答问题。
画鸡
唐寅①
头上红冠不用裁②,满身雪白走将来③。
平生④不敢轻⑤言语,一叫千门万户开。【注】
①唐寅(1470—1522),字伯虎,吴县(今江苏苏州市)人。明朝诗人。自称“江南第一风流才子”。他作诗画画都很精通,与祝允明、文征明、徐祯卿并称“吴中四才子”。著有《六如居士集》。《画鸡》,这是一首题在画上的诗。②裁:剪裁、制作。③走将来:走过来。④平生:平素。⑤轻:轻易。参考译文
头上戴的鲜红的帽子用不着去裁剪,全身穿着洁白的衣裳走了过来。平素从不轻易开口说话,但它一啼叫,千家万户就会把门打开。
1.诗歌的第一、二句,作者运用了____的对比。2.第一句“___”,从局部描写公鸡头上的大红冠;第二句“_____”,又从全身描写公鸡浑身的雪白羽毛。)
3.第三句在全诗中起到怎样的作用? 4.“一叫千门万户开”指的是什么时候?()A.早晨 B.中午 C.傍晚 参考答案
1.这是古代诗人写诗常用的一种方法。(色彩)
2.头上 全身 3.为第四句诗作铺垫 4.A。
69.阅读下面一首明诗,回答问题。晚次西陵馆 高启
匹马倦嘶风,萧萧逐转蓬。地经兵乱后,岁尽客愁中。晚渡回潮急,寒山旧驿空。可怜今夜月,相照宿江东。
【注】①高启,元末明初重要诗人,长洲(今江苏苏州)人。1.诗歌哪些地方呼应题目中的“次”字,请选择两处加以说明。(3分)2.本诗抒发了诗人什么情感?请结合诗句分析。(4分)
参考答案:
1.①马倦。②晚渡。③驿空。④夜月。
2.①国家战乱的凄凉。元明之际,江山社稷在遭遇战乱之后,到处留下凄凉之感。②羁旅思乡的孤独。诗人骑着疲惫之马,漂泊在外,又逢年终岁末,夜月相照,更添一份思乡孤愁。
70.阅读下面一首明诗,回答问题。香岙逢胡贾① 汤显祖
不住田园不树桑,珴珂②衣锦下云樯。明珠海上传星气,白玉河边看月光。
【注】①香岙(ào):指澳门。胡贾:指葡萄牙商人。②珴珂:玉石。1.这首诗描绘了胡贾哪些形象特征?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4分
2.诗中描绘了作者第一次看到葡萄牙商人的情景,表达了眼界大开之后的惊奇、喜悦之情,同时还有着对胡贾善于贸易的钦佩之情,以及对他们来到澳门的诚挚欢迎之情。(2分)3.这首诗使用了多种表达技巧,请举出两种并作赏析。(4分)参考答案
1.诗中的胡贾不从事农业和种植业,专门从事商业贸易。他们驾着巨大的帆船远道而来,穿着华丽的衣裳,佩戴贵重的珠玉,全身珠光宝气,和星光月色相映成辉。(2分)2.(1)商业贸易、远道而来、珠光宝气、星光月色。(2)惊奇、喜悦,钦佩、欢迎。答:3.对比。第一句将葡萄牙商人的生活与普通农民的生活做了鲜明的对比,突出了诗人惊奇之感,在结构上也造成了悬念,为下文做了较好的铺垫。3.对偶。诗中三、四两句对偶,“明珠”对“白玉”,“海上”对“河边”,“传”对“看”,“星气”对“月光”,显得音韵和谐,琅琅上口。
夸张。第二句“云樯”描绘巨大的帆船在云中行驶,第三、四两句描绘葡萄牙商人的珠光宝气与天上的星光月色交相辉映,这些都运用了夸张的手法,营造出浪漫奇异的氛围。
想象。第二句“云樯”描绘巨大的帆船在云中行驶,第三、四两句描绘葡萄牙商人的珠光宝气与天上的晨光月色交相辉映,这些都运用了想象的手法,营造出浪漫奇异的氛围。
借景抒情或情景交融。第三、四两句描绘了葡萄牙商人行走在海上河边的情形,虽然没有明确地表达自己的情感,但是优美的景色、绮丽的画面已经表达成作者的惊喜、钦佩和诚挚欢 33 迎之情,可谓情在景中,情景交融。
71.阅读下面一首明诗,回答问题。梦游西湖 扬基
采莲女郎莲花腮,藕丝衣轻难剪裁。瞥然一见唱歌去,荷叶满湖风雨来。
1.简要分析第三句“瞥然一见唱歌去”在全诗结构上有何作用。2.这首诗中,诗人要描写的重点是西湖还是采莲女?为什么? 参考答案
1.这句诗起了承上启下的作用。前两句中所精心塑造的采莲女的形象,在惊鸿一瞥中悄然隐去,接踵而至的却是满湖风雨,整幅画面由静态变为动态,过渡得十分自
2.诗人要描写的重点是西湖而不是采莲女。前面之所以要花费笔墨来渲染采莲女郎的美貌,只是为了与雨中的西湖构成对比,以突出西湖的多姿多彩。
72.阅读下面一首明诗,回答问题。于郡城送明卿之江西 李攀龙
青枫飒飒雨凄凄,秋色遥看入楚迷。谁向孤舟怜逐客,白云相送大江西。
【注】①明卿:作者的好友。②楚:楚地。③逐客:被贬逐的官员,这里指明卿。1.诗中的“迷“字用得极妙,请加以赏析。(2分)2.这首诗表现了诗人对友人臬的情感?(2分)3.这首诗前两句写出了环境 的特点。4.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参考答案 1.“迷”字既点染出凄凄秋雨中特有的迷蒙景色,又暗示离人前途的渺茫(内心的迷茫)。2.对友人的同情和依依不舍之情。3.萧瑟、凄清、迷蒙。
4.对友人的同情和离别的依依不舍。
73.阅读下面一首明诗,回答问题。寻胡隐君 高启
渡水复渡水,看花还看花。春风江上路,不觉到君家。
诗人简介
高启(1336—1374),字季迪,号槎轩,长洲(今江苏苏州)人,元末隐居吴淞青丘(今江苏吴县直),自号青丘子,明代成就最高的诗人之一。高启的诗歌挥洒自如,爽朗清逸,34 随物而写,随情而发,多为写实之词。词语亲切通畅,具有民歌风味。1.结合全诗,赏析第一、第二句中“复”和“还”的艺术效果。2.“春风江上路”一句,表达诗人怎样的心情? 参考答案
1.诗中用了一个“复”和一个“还”,把景色写“动”了,写出了速度,也写出了繁复和变化。
2.两岸春色明媚,表达了诗人轻松悠闲愉悦的心情。
74.阅读下面一首明诗,回答问题。烟 孟洋
湘流落口外,沙炯暮生烟。杳杳千峰失,霏霏万壑连。鹊翻知浦树,人语辨江船。暗里猿声断,愁深搅夜眠。
诗人简介
孟洋(约公元1520年前后在世)字望之,号无涯,后更字有涯,信阳(今属河南省)人。生卒年均不详,约明武宗正德十五年前后在世。弘治十八年(1505)进士。授监察御史,因论张璁、桂萼谪桂林府教授。累迁都察院佥都御史,督理粮储。闻母病,未报即归。后官至南京大理寺卿,事无疑滞。孟洋工诗,著《孟有涯集》十七卷。洋娶妻何氏,故其诗格多效何景明,逸气超群,横不可制。因同属一地,时称“二美”。景明之殁,洋志其墓,其文不甚工。
1.诗中的前两联写了哪些景物,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2.这首诗运用了多种表现手法,请任选一种,对其艺术效果作简要赏析。
参考答案:
1.(2分)示例:描写了湘江流水、迷蒙烟雾、似乎消失了的群峰、云雾下的深谷,描绘了一幅幽静迷蒙的湘江烟雨图。(共2分。写出景物1分,描绘画面1分。)
2.(4分)示例:动静结合。如前两联写了江水流动、浓雾升起和在烟雾笼罩下的群峰以及连成一片的深谷的景象,由动入静,动静相衬,营造了幽静迷蒙的氛围,触动了作者深深的忧愁。
(手法1分,举例1分,赏析2分。如果从缘景生情、情景交融、远近结合等角度赏析,言之成理亦可。)
75.阅读下面一首明诗,回答问题。
闻雁 韩洽
朔风吹雁渡江干,月白霜清响尚寒。孤客几回愁里听,故乡何处报平安?
【注】诗人韩洽生活的时代正当明清易代之际的**之秋。
1.悲秋兴感、闻雁怀乡,是游子思乡的传统题材,但本诗抒发的情感却与传统思乡诗歌不同,说说你的理解。
2.本诗是怎样描绘江畔深秋月夜之景的?试结合诗句简要赏析。
参考答案
1.诗人生活在明清易代的**之秋,干戈遍地,人民流离。作为亡民遗民的诗人抛家别井,万里投荒,漂泊无归,他在诗中所抒写的情感不仅仅有普通的客子羁旅乡愁,还深寓着自己的故国之思和离乱之感。
2.开头两句描绘江畔深秋月明之夜的特定环境,渲染出一派凄清岑寂的氛围。朔风阵阵,繁霜满天,冷月清幽,征雁南渡。写景之中运用了通感手法,嘹唳的雁鸣,响彻江空,而传来寒栗之感,由听觉形象转为触觉形象。同时还运用了反衬手法,以雁鸣之“响”来反衬出环境的荒寂。两句诗着意在一个“寒”字;“朔风”“霜”是寒冷的,秋冬时节的“江干”是寒冷的,“白”和“清”的色彩也是冷色调,甚至连声音也“响尚寒”。
情景之中包含着诗人丰富的情感,表现了诗人惨淡凄怆的情绪,折射出当时社会**、民生凋敝的苦难现实。
76.阅读下面一首明诗,回答问题。雨夜
何景明
院静闻疏雨,林高纳远风。秋声连蟋蟀,寒色上梧桐。短榻孤灯里,清笳万井中。天涯未归客,此夜忆江东。
诗人简介
何景明(1483~1521)字仲默,号白坡,又号大复山人,明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政治家。今河南省信阳市浉河区人。明弘治十五年(1502)进士,授中书舍人,并任内阁,官至陕西提学副使,是明代“文坛四杰”中的重要人物,也是明代著名的“前七子”之一,性耿直,淡名利,对当时的黑暗政治不满,敢于直谏,倡导了明代文学的改革运动,著有辞赋32篇,诗1560首,文章137篇,另有《大复集》38卷。1.此诗用字精妙,请在颔联中选择一字加以赏析。(4分)
2.这首诗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抒发了什么感情?(4分)参考答案 1.(1)“连”字用得好。秋声与蟋蟀之声相连,可见蟋蟀声之大,足以与秋声比肩。蟋蟀声与秋声都能唤起人的迟暮感,惨然不乐。二者相连,显得自然有深意。(2)“上”字用得好。寒色“上”到梧桐树,可见寒色是慢慢浸润上来的,原来隐伏地上,到了这微雨之夜,经过夜的催化,才爬上了枝杆。当诗人感觉到“寒色”上来时,他的内心,也完全被寒气浸透了
2.借景抒情。全诗共八句,前六句写周遭的景物,通过对秋天雨夜景物的描写,描绘出一幅雨夜秋思图,渲染了凄清的氛围。再通过最后一联,表达出作者浓郁的思乡之情。
77.阅读下面一首明诗,回答问题。登舍身台 戚继光
向来曾作舍身歌,今日登临意若何? 指点封疆余独感,萧疏鬓发为谁皤? 剑分胡饼从人后,手掬流泉己自多。回首朱门歌舞地,尊前列鼎问调和。
【注】①戚继光,明代抗倭名将;“舍身台”在河北遵化。②封疆:诗中指边界。③皤:白。④胡饼:即烧饼,指干粮。⑤列鼎:列鼎而食,指权门的豪华生活;调和:菜肴的味道。1.本诗前三联刻画了一个怎样的形象,试作简要分析。(4分)2.本诗后四句主要采用了哪种表现手法,请简要分析?(3分)参考答案
1.诗的前三联给我们展示了一个为国为民尽心竭力的爱国将军(将领)形象。(1分)向来立志为国“舍身”;不顾鬓发“萧疏”斑白来为国保护“封疆”(镇守边关);身先士卒,与将士们同甘共苦。(3分,一点1分)(意思答对即可。只要言之成理,均可酌情给分)。2.使用对比手法。(1分)将眼前将士们风餐路宿的艰苦生活(吃着只有用剑才能分开的烧饼,喝着凉凉的山泉,就感到很满足了)与王公权贵的醉生梦死(品尝着山珍海味,还嫌不够味)进行对比(1分),表达了对王公权贵(的醉生梦死)的不满(批判、讽刺)(1分)。
(或:虚实对比,实写眼前将士们风餐路宿的艰苦生活,虚写王公权贵的醉生梦死。如果答“虚实结合”并有分析给2分)
78.阅读下面一首明诗,回答问题。和盛集陶落叶① 钱谦益
秋老钟山万木稀,凋伤总属劫尘②飞。
不知玉露③凉风急,只道金陵王气非。
倚月素娥④徒有树,履霜青女⑤正无衣。华林惨淡如沙漠,万里寒空一雁归。
【注】①清兵攻破南京后,钱谦益率先迎降,被授予重职后六月病归,后因被人告发反清被捕,旋改狱外看管,时其友盛集陶等常到明故宫踏落叶作诗,此诗即和盛在明故宫踏落叶时所作。②劫尘:劫灰,佛教中指大火烧毁一切后所剩的灰烬。③玉露:白露。④素娥:嫦娥。⑤青女:主霜雪的女神。
1.首句“秋老钟山万木稀”中哪一个字用得好?为什么? 2.此诗采用了借景抒情的手法。试作简要分析。参考答案
1.“老”字用得好。“老”字明写秋已深,金陵一带笼罩在肃杀的气氛之中;实写清兵攻破南京后,诗人心目中的故都物是人非。一个“老”字,道出了诗人心中的无限悲痛和凄凉。2.此诗借落叶抒发了诗人心中的无限悲痛和凄凉之情。金陵钟山的万木,在深秋时落叶飘零,而落叶飘零的原因,诗人不说是因为秋深,而归结为“金陵王气非”,这就将本属自然景观的落叶赋予了主观情感,诗人借此抒发了亡国之痛,身世飘零之悲。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将主旨表现得委婉含蓄。
79.阅读下面一首明诗,回答问题。秋兴 谢榛②
地旷蘼芜老,庭空蟋蟀寒。山河秋瑟瑟,风露夜漫漫。白首谁同醉,黄花只自看。吾生真浪迹,沧海一渔竿。秋兴(其三)
杜甫
千家山郭静朝晖,日日江楼坐翠微。信宿渔人还泛泛,清秋燕子故飞飞。匡衡抗疏功名薄,刘向传经心事违。
同学少年多不贱,五陵衣马自轻肥①。
【注】①轻肥:轻裘肥马。②谢榛,明代布衣诗人,曾为明代“后七子”之首,后为李攀龙所排挤。一生浪迹天涯。
1.两首诗中诗人的某种感慨﹐于秋日而发,联系两诗请分别概括诗人各自的心境。(4分)2.两首诗在表现手法上有何异同?请简要分析。(4分)参考答案:
1.杜诗主要抒发了漂泊异乡,思归不得,孤寂和无奈的情感;以及报国无门,坎坷不得志的情感。谢诗主要抒发了一生漂泊的孤独之感。
2.相同点:两首诗都运用了借景抒情的手法,一二两联写景,三四两联抒情。
不同点:杜诗还运用了对比和用典的手法。颔联以渔人和燕子的自由愉快,与诗人孤寂、沉重的心情形成鲜明的对比,促使他感到更加忧伤落魄。颈联借匡衡和刘向表达自己虽有心报国却一生坎坷、郁郁不得志的情怀。
80.阅读下面一首明诗,回答问题。
壬戌清明作 屈大均
朝作轻寒暮作阴,愁中不觉已春深。落花有泪因风雨,啼鸟无情自古今。故国江山徒梦寐,中华人物又销沉。龙蛇四海归无所,寒食年年怆客心。
【注】屈大均,字翁山,番禺人。早年参加抗清斗争,后退隐不仕。其地位与顾炎武、吴嘉纪相比肩。屈大均一生跋涉山川,结交前明遗民志士抗清,冀求恢复。1.本诗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突出运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3分)2.本诗的颔联和尾联表现出怎样的语言风格?请任选一联简要赏析。(4分)参考答案
1.主要抒发了作者反清无望的幽愤和悲怆。(2分)融情于景(或:比喻、对比)(1分)2.含蓄委婉(或:深沉蕴藉)。(2分)颔联:作者用垂泪的“落花”比喻受打击的抗清志士,用得意的“啼鸟”来比喻为清廷卖力帮腔的小人,含蓄地表达了深沉悲怆的情怀。(2分)尾联:“龙蛇四海归无所”,比喻反清志士们因为大业难成而找不到自己的归宿;“寒食年年怆客心”,指包括自己在内的前明遗民志士在年年寒食节的时候都会产生悲怆之情,反清无望的幽愤之情表达得深沉蕴藉。(2分)
81.阅读下面一首散曲,然后回答问题。水仙子·夜雨 徐再思
一声梧叶一声秋,一点芭蕉一点愁,三更归梦三更后。落灯花,棋未收,叹新丰孤馆人留。枕上十年事,江南二老忧,都到心头。
1.这支曲子的题目是“夜雨”,全曲却没有一个“雨”字,作者是如何写“雨”的?(3分)2.“落灯花,棋未收”两句就刻画人物形象来看属于怎样的描写方法,反映了人物怎样的心情?(4分)参考答案
1.本曲写雨的句子仅“一声梧叶一声秋,一点芭蕉一点愁”两句,是从侧面来写雨,(1分)用梧叶和芭蕉在雨中的声响来写出秋雨的淅淅沥沥,(1分)渲染了一种悲凉、寂寥的氛围。(1分)
2.这两句采用了细节(或白描)描写的手法,(1分)可以让人想见,三更梦醒时分,灯已燃尽,棋未下完,只好作罢的情景,(1分)这个细节表现了作者的孤独、寂寞和忧心忡忡的心情。(2分)
82.阅读下面一首散曲,然后回答问题。[双调]折桂令·客窗清明 乔吉
风风雨雨梨花,窄索帘栊,巧小窗纱。甚情绪灯前,客怀枕畔,心事天涯。三千丈清愁鬓发,五十年春梦繁华。蓦见人家,杨柳分烟,扶上檐牙。1.试用简洁的语言,分析“甚情绪灯前”中的“甚”字在曲中的作用。(2分)这首元曲开头和结尾写的都是暮春景象,但一个是悲景,一个是喜景。试用简洁的语言分析这两种不同的景物气氛对表达感情的作用。(5分)参考答案
1.“甚”字,领起“情绪灯前,客怀枕畔,心事天涯”三句,由景及情,表达了客子(游子)的愁苦情怀。(2分)(评分:写出“领起”或“由景及情”,1分;情感,1分)2.(共5分)这首元曲开头写的是风雨梨花日渐凋零的景象,这个景象与客居游子心情相协调,正面衬托了悲的心情;(2分)末尾写的是春来柳发的良辰美景,这景象与游子心情相矛盾,反衬了悲的情感。(1分)这样一首一尾、一正一反,从两个角度烘托了游子天涯漂泊的孤独之感和失意情怀。(2分)83.阅读下面一首散曲,然后回答问题。[双调]寿阳曲·潇湘夜雨 马致远
渔灯暗,客梦回,一声声滴人心碎。孤舟五更家万里,是离人几行情泪。1.开篇“渔灯暗”中的“暗”字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2.“孤舟五更家万里,是离人几行情泪”,这两句是怎样表现“心碎”的,请简要赏析。参考答案 “暗”字,写出了夜晚“渔灯”的昏黄暗淡,巧妙地体现了题目中“潇湘夜”的特点,同时,以“暗”字开篇,为全曲奠定了暗淡感伤的氛围。(意思对即可)第一句是叙写离人之状,间接表现离人之苦。第二句直接抒发离人之情(直抒胸臆)。“孤舟五更家万里”中的“孤舟”是暗写离人的孤单和孤苦,“五更”言夜之深,“万里”则言离家之远。这句从时间和空间两个方面写出了离人在深夜的孤独寂寞之感,是间接表现“心碎”。“是离人几行情泪”,是用直抒胸臆的手法,直接抒发思家的痛苦,是“心碎”的具体情状。(意思对即可)
84.阅读下面一首散曲,然后回答问题。[越调凭阑人·江夜 张可久
江水澄澄江月明,江上何人搊①玉筝?隔江和泪听,满江长叹声!【注】①搊:(chōu):弹奏(乐器)。
1.请联系全曲赏析第二句(江上何人搊玉筝?)的表达效果。(4分)
2.将此曲与白居易《琵琶行》中的“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作比较,说出它们表现手法上的相同之处。(3分)参考答案
1.①用问句将注意焦点集中到人物和主要事件上;②到底是“何人”,最终无法了解,这为美妙动人的音乐增添了距离感、神秘感、朦胧感;③对“何人”的追问强化了读者对美妙音乐的印象。(答对其中两点即可给4分)2.①都描写了“江”“月”等景物为音乐作烘托;②都描写了听众反应来突出音乐效果;③都以实写虚,主人公虽然没有出场,但其技艺都能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答对1点给1分,答对2点给3分)
85.阅读下面一首散曲,然后回答问题。[中吕]普天乐·江头秋行 赵善庆
稻粱肥,蒹葭秀。黄添篱落①,绿淡汀洲。木叶空,山容瘦。沙鸟翻风知潮候,望烟江万顷沉秋。半竿落日,一声过雁,几处危楼。【注】①落:院落、村落。
1.这首元曲写出了秋天的哪些特点?抒发了怎样的情感?(3分)2.请从炼字的角度赏析 “瘦”字。(3分)参考答案
1.这首元曲先写秋天丰收的景象,接着又描绘了萧瑟清凉的秋色;抒发了游子思乡之情。(3分。丰收1分,萧瑟清凉1分,思乡或思归或乡愁1分。)
2.作者运用了比拟的手法,写出了山形的清瘦,展现了萧瑟的暮秋景色,从而表达了内心的惋惜和凄凉。(3分。手法1分,解释景物的特点1分,表达情感1分)86.阅读下面一首散曲,然后回答问题。天净沙·春 白朴
春山暖日和风,杆楼阁帘栊,杨柳秋千院中。啼莺舞燕,小桥流水飞红。【注释】① 帘栊:带帘子的窗户。②飞红:花瓣飞舞,像落花。1.画线句展示了一幅、的美丽画面。(2分)
2.马致远《天净沙·秋思》中,有“小桥流水人家”之句,它和这里的“小桥流水飞虹”所表达的情感有什么不同?(4分)参考答案
1.风和日丽、和煦明媚、春意盎然(意思对即可)
2.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中,借“小桥流水人家”的美好画面,衬托了漂泊在外的游子内心的孤独凄凉以及对家乡亲人的思念。而这首小令中,则通过“小桥流水飞虹”之景,抒发了在明媚春光里陶醉、喜悦、惬意之情。(意思对即可)87.阅读下面一首散曲,然后回答问题。[双调]沉醉东风·村居 曹德
茅舍宽如钓舟,老夫闲似沙鸥。江清白发明,霜早黄花瘦,但开樽沉醉方休。江糯吹香满穂秋,又打够重阳酿酒。
1.请简析前两句中“宽”和“闲”所蕴含的意思。(3分)2.“江清白发明,霜早黄花瘦,但开樽沉醉方休。”流露了作者怎样的情感?(4分)参考答案:
1.“宽”实际上是窄,以“茅舍宽如钓舟”来形容茅舍的窄小;(1分)“闲”的不是沙鸥,而是“老夫”,(1分)说明作者生活自由。(1分)
2.清江映白发,早降的寒霜使菊花凋零,作者借酒浇愁,(2分)流露出年华老去,青春不再的凄苦之情。(2分)
88.阅读下面一首散曲,然后回答问题。[双调水仙子·游越福王①府 乔吉
笙歌梦断蒺藜沙①,罗绮香馀野菜花。乱云老树夕阳下,燕休寻王谢家,恨兴亡怒煞些鸣蛙。铺锦池埋荒甃②,流杯亭堆破瓦,何处也繁华?
【注】①福王:南宋理宗的弟弟赵与芮。②蒺藜沙:长满蒺藜的沙地。③荒甃(zhòu):荒凉的断井颓垣。
1.这首元曲在景物描写上突出地运用了对比的手法,请简要说明。(3分)2.全曲要抒发的是什么样的感情?(4分)参考答案:
1.这首元曲将昔日的“笙歌梦”“罗绮香” “铺锦池” “流杯亭”与现实中的“蒺藜沙”“野菜花”“乱云老树夕阳”“荒甃”“破瓦”作了鲜明的对比,形成了巨大的反差。(每三处给1分)
2.全曲借景抒情,(1分)鲜明形象地突出了昔盛今衰的景象,(1分)抒发了对世事变迁,南宋繁华不再的哀叹之情。(2分)89.阅读下面一首散曲,然后回答问题。[双调]水仙子 无名氏
青山隐隐水茫茫,时节登高却异乡。孤城孤客孤舟上,铁石人也断肠,泪涟涟断送了秋光。黄花梦,一夜香,过了重阳。
1.诗中的“孤客”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请结合全曲概要分析。(3分)2.赏析结尾句“黄花梦,一夜香,过了重阳”的妙处。(4分)参考答案
1.诗中的孤客是一个思乡游子的形象。(1分)他身在异乡,思亲念家;登高望乡,倍感孤独;流泪思乡,泪水涟涟;做梦归乡,百无聊赖。(每点1分,答对2点即可得2分)
2.①结句借物抒情,紧承上句,写目中秋光虽断而菊香萦绕,点明时间,体现乡思之浓。②“黄花”这一重阳节特定风物,即呼应诗歌开头的“登高”,又统收全曲,使全曲结构浑然一体。③虚实结合,情味悠长。实写菊花菊香,有色有味;虚写梦境和心中思家念亲之情。(或者以梦境的美好,反衬真实处境的凄凉,以虚衬实,以乐写悲,感情更加深厚强烈。)(每点2分,答对2点即可得满分)90.阅读下面一首散曲,然后回答问题。[双调]水仙子 杨朝英
雪晴天地一冰壶,竟往西湖探老逋①,骑驴踏雪溪桥路。笑王维作画图②,拣梅花多处提壶③。对酒看花笑,无钱当剑沽,醉倒在西湖。
【注】①老逋:北宋隐居在西湖孤山的诗人林逋,此处代指梅花,也指林逋式的情调。②王维作画图:王维,唐代著名诗人、山水画家,画有《孟浩然雪中骑驴图》。③提壶:倒酒。1.请简要分析本曲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趣?(3分)2.曲中两次写到“笑”,作者究竟为何而笑?(4分)参考答案
1.“思”写其动态,“似”写其静态,“摘”写其情态,“呼”表现其神态。诗人用字精工,颇见匠心。是真鹰,还是画鹰,几难分辨,以此突出画师技艺之高。[4分。分析2分,效果2分。] 2.“何当”就是希望画鹰能够变成真鹰,奋飞碧霄去搏击凡鸟。“凡鸟”,喻为误国的庸人,似有锄恶之意。此诗借咏《画鹰》以表现作者嫉恶如仇之心,奋发向上之志。[3分。分析诗句含义1分,表达主题2分。] 91.阅读下面一首散曲,然后回答问题。喜春来·金华客舍 张可久
落红小雨苍苔径,飞絮东风细柳营。可怜客里过清明。不待听,昨夜杜鹃声。1.前两句在小令中起什么作用?请作简要分析。(3分)
2.这首小令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请结合意象进行分析。(4分)参考答案
1.前两句描写春天的景象:落红轻飘,细雨蒙蒙,苔径苍苍;飞絮袅袅,柳丝摇曳,东风阵阵送暖,这是一幅充满生机的春天画面。(1分)用反衬手法(以乐景写哀情)(1分),抒发了作者强烈的思乡之情。(1分)
2.“清明”时分,本来就在家乡与亲朋好友共度,但诗人却成了他乡异客,不免增添了悲愁。(2分)杜鹃声声,有“催归”之意,思归之情与伤春之情交织,抒发了作者深切的思乡之情。(2分)
92.阅读下面一首散曲,然后回答问题。[双调]折桂令·九日① 张可久②
对青山强整乌纱,归雁横秋,倦客思家。翠袖殷勤,金杯错落,玉手琵琶。人老去西风白发;蝶愁来明日黄花。回首天涯,一抹斜阳,数点寒鸦。【注】①九日:又称“重九”,即我国传统的重阳节。②张可久:字小山,庆元(今浙江鄞州)人。曾任典史等小吏,还做过昆山县的幕僚。一生怀才不遇,时官时隐,仕途上很不得意。平生好遨游,足迹遍江南各地。晚年居杭州。
1.这首曲子中最能表达作者感情的是哪一句?让作者产生这一感情的原因是什么?(4分)2.请从情景关系的角度赏析“回首天涯,一抹斜阳,数点寒鸦”。(3分)参考答案:
1.最能表达感情的诗句:倦客思家。原因:(1)传统节日――重阳节引起作者思乡思归之情。(2)南飞的大雁让作者触景生情,产生思归之情。
(3)仕途坎坷失意,对仕途产生倦意,从而产生思归之情。(4)人已年老,有落叶归根之意,产生思归之情。
(诗句1分,原因一点1分,答出三点即可。原因表述与答案相近即可得分。)
2.这三句作者运用寓情于景的手法。通过天际的斜阳与寒鸦营造了凄凉的氛围,又以“一抹”修饰“斜阳”,以“数点”修饰“寒鸦”,更增添景物冷落之感,在这凄凉与冷落之景中融入了作者的厌倦官场、怀才不遇的惆怅之情。
(写出表现手法1分,写借景抒情、情景交融亦可得分;对手法的具体分析2分。)93.阅读下面一首散曲,然后回答问题。[中吕]阳春曲·知几① 白朴
知荣知辱牢缄口,谁是谁非暗点头。诗书丛里且淹留。闲袖手,贫煞也风流。
不因酒困因诗困,常被吟魂恼醉魂。四时风月一闲身。无用人,诗酒乐天真。张良辞汉全身计,范蠡归湖远害机。乐山乐水总相宜。君细推,今古几人知。【注】①几(jī):事物发生变化的隐微预兆。
1.下列对这组曲子的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知荣知辱牢缄口,谁是谁非暗点头”,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元代政治黑暗、知识分子有志难伸的社会现实。B.“不因酒困因诗困,常被吟魂恼醉魂”描绘出一个喜爱喝酒、热爱作诗、并沉醉于苦吟的知识分子形象。C.“无用人,诗酒乐天真”表达了作者才华不高、顺遂自己本性,满足于四季饮酒赋诗、吟风弄月的从容旷达情怀。D.“君细推,今古几人知”句,含义深刻,既包含了对历史深刻的反思,又包含了对现实清醒的认识。2.“张良辞汉全身计,范蠡归湖远害机”两句运用了哪些表达技巧?请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4分)参考答案:
1.C(此为自嘲自谑之语,看似从容,实为无奈于现实而作旷达。)
2.用典,使用张良和范蠡功成身退的典故,丰富了诗歌的意蕴;对偶,句式整齐,有节奏感。
94.阅读下面一首散曲,然后回答问题。[中吕]满庭芳·渔父词 乔吉
秋江暮景,胭脂林障,翡翠山屏。几年罢却青云兴①,直泛沧溟。卧御榻弯的腿痛,坐羊皮②惯得身轻。风初定,丝纶慢整,牵动一潭星。
【注】①青云兴:做官的兴头。②坐羊皮:意为隐居江湖。1.作者开篇是如何描绘秋景的?有何作用?(4分)2.结合全曲,简述渔父形象的特点。(4分)参考答案
1.开篇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用胭脂来形容层林的红,用翡翠来形容山峦的绿。色彩鲜明,相映成趣。借山水的壮丽为诗人弃官归隐张本作铺垫。
2.渔父是江边垂钓的老者。他厌弃功名,乐于避世,悠游从容,留恋山水。95.阅读下面一首散曲,然后回答问题。临江仙 元好问
李辅之在齐州,予客济源[注],辅之有和。
荷叶荷花何处好?大明湖上新秋。红妆翠盖木兰舟。江山如画里,人物更风流。千里故人千里月,三年孤负欢游。一尊白酒寄离愁。殷勤桥下水,几日到东州? 【注】李辅之是元好问的朋友。齐州即东州,今山东济南。济源,今河南济源。1.从时间和空间的角度看,这首词的上下片有何不同?请对此作简要说明。(4分)2.词作下片集中写“离愁”。请简要分析作者是如何表现离愁的。(4分)参考答案:
1.(4分)作者写作此词时正客居济源,已与李辅之分别三年了。上片,作者回忆三年前的初秋时节,在济南(齐州、东州)与李辅之泛舟畅游大明湖的惬意与欢欣;下片,作者回到现实,写在济源思念相隔千里、远在东州的朋友。
2.(4分)作者将抽象的离愁形象化,用具体可感的载体来表现离愁。(2分)作者与李辅之
分别后,离别之愁无以排遣,便借酒消愁,希望借“一尊白酒”来“寄离愁”,以表达对朋友的思念。不仅如此,作者还希望桥下“殷勤”的流水能将自己内心的“离愁”带到东州去。(2分)
96.阅读下面一首散曲,然后回答问题。[黄钟]人月圆·客垂虹 张可久
三高祠①下天如镜,山色浸空蒙。莼羹张翰,渔舟范蠡,茶灶龟蒙。故人何在,前程那里,心事谁同?黄花庭院,青灯夜雨,白发秋风。
【注】①三高祠,在吴江垂虹桥东,祀越范蠡、晋张翰、唐陆龟蒙,此三人皆功成名就而后退隐。
1.这首散曲的结尾三句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图景?又描绘出一个怎样的游子形象?请分别进行简要概括。(5分)
2.这首散曲主要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来抒发思想感情?请选取其中两种手法结合作品进行简要赏析。(6分)参考答案:
1.⑴作者以黄花、青灯、庭院、夜雨、秋风等意象描绘出一幅秋风萧瑟、夜雨凄凉的孤寂图景。(2分,列举意象、概括景象特点各1分)
⑵这三句描绘了一个人生失意、客居异乡、孤寂凄凉、年华老去的游子形象。(3分,特点2分,身份1分。)2.⑴用典,(1分)作者以范蠡、张翰、陆龟蒙三人功成身退的典故,(1分)表达了对古贤的追慕以及由此引起的感慨自伤之情。(1分)⑵直抒胸臆,(1分)作者以“故人何在,前程那里,心事谁同”三句反问,(1分)直接表现了作者知音难觅、前途渺茫、无人理解的悲凉心境和孤寂情怀。(1分)⑶以景结情(借景抒情、情景交融),(1分)作者以丛菊满院、夜雨青灯、瑟瑟秋风的凄清景象收束全曲,(1分)表现了客居他乡、白发穷途的孤寂凄凉。(1分)
(答出其中两种即可,每种在表述上手法名、举例分析、表达效果各占1分)。97.阅读下面一首散曲,然后回答问题。[双调]水仙子·重观瀑布 乔吉
天机织罢月梭闲,石壁高垂雪练寒。冰丝带雨悬霄汉,几千年晒未干。露华凉人怯衣单。似白虹饮涧,玉龙下山,晴雪飞滩。1.下列对这首元曲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A.作者说,远远看过去,瀑布就像是由天机织就的一幅白练,垂挂在高高的石壁上。B.作者靠近瀑布时,飞沫就飘落到身上,让人感到有凉气袭来,觉得衣服太单薄了。C.作者写瀑布,由远观转而写近景,声音与色彩兼备,写出了瀑布飞流直下的壮观。D.全曲想象奇特,虽不见“瀑布”二字,但瀑布的奇特韵致却通过词句表现了出来。2.这首元曲主要运用了什么手法来写瀑布?请举出两处并作简要赏析。(4分)
3.对于乔吉,有人认为其堪称元曲作家中的李白,你如何看?试以上面一首元曲为例,结合你对李白诗歌风格的理解,就你的认识作简要分析。不少于200字。(10分)参考答案:
1.C(曲中并没有写瀑布的声音)
2.比喻。作者把天比作织机,把月比作梭子,把瀑布比作一幅白练从陡峭的石壁垂下,十分形象地描绘了瀑布垂挂于悬崖的景观。
①作者将瀑布自石壁下注比喻成白虹深入水面,似要吞饮涧水,生动地写出了瀑布高悬而又 44 急下的态势。
②作者将瀑布自山顶奔流而下比喻成玉龙下山,形象地表现出瀑布倾泻时生龙活虎而又曲折翻腾的姿态。
③作者将瀑布的水花飞溅于山石之上比喻成片片飞舞的雪花落在沙滩,形象生动地描绘出水花的形与色。
手法的运用一问,若涉及其它,视合理程度及分析情况酌情给分。
3.明确提出见解,2分;能从李白、乔吉的诗中合理引用并作分析,2分;分析层次清晰,结构完整,4分;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2分)
认同,可从这首元曲想象奇特、比喻新颖、气势恢宏等具有浪漫主义特征的手法角度分析两人诗风的相似。
不认同,可从李白诗歌才调高迈、涵容天地、气势超凡脱俗,非乔吉所能追比等角度分析两人诗风的差异。
98.阅读下面一首散曲,然后回答问题。[双调]水仙子·寻梅 乔吉
冬前冬后几村庄,溪北溪南两履霜①,树头树底孤山②上。冷风来何处香?忽相逢缟袂绡裳③。酒醒寒惊梦,笛凄春断肠,淡月昏黄。
【注】①两履霜:一双鞋沾满了白霜。②孤山:在杭州西湖,多梅花。宋代诗人林逋曾隐居于此赏梅养鹤。③缟袂:素绢的衣袖。绡裳:薄绸的下衣。1.“冷风来何处香?忽相逢缟袂绡裳”,这两句是怎样描绘梅的形象的?(5分)2.结合全曲,简要分析作者情感的变化。(6分)参考答案:
1.①从视觉和嗅觉等角度,描绘出梅花的洁白和芳香。②运用了拟人比喻的修辞手法。将梅花拟人化,将其比作缟衣素裙的美女,圣洁而飘逸。(写出三种手法各1分,形象特点:洁白、芳香、飘逸2分。设问,以景作答酌情给分)
2.寻梅时的殷切:从冬至前到冬至后,从溪南到溪北,由树上到树下诗人在苦苦寻梅。遇梅时的喜悦:冷风送来清香,梅花就在飘香的地方,像身着白绢衣袖和薄绸下裙的仙女,圣洁而飘逸。酒醒后的失落:从见梅乍喜的如醉入梦的境界中清醒过来,此时又传来令人断肠的笛声,还有一片朦胧的昏黄月光。(每种情感2分)99.阅读下面一首散曲,然后回答问题。[越调]天净沙•湖上送别 张可久
红蕉隐隐窗纱,朱帘小小人家,绿柳匆匆去马。断桥西下,满湖烟雨愁花。
1.这首小令含蓄蕴藉,独具风格。试分析“绿柳匆匆去马”一句是如何表达作者感情的。2.曲中用了诸多不同的意象来表现作者的情感,丰富作品的意蕴。请对“满湖烟雨”这一意象作简要分析。参考答案:
1.在绿柳如烟的春天,作者不得不告别心上人,匆匆策马起程。作者采用借景抒情的手法,借沿湖千丝万缕的青青柳枝来表现自己千丝万缕的离情别绪,充满惜别之苦。
2.“满湖烟雨”既是眼前之景,又渲染了愁绪的浓重,与前面的“小小人家”形成鲜明对比,表现了作者与分别之人难以割舍的情怀。100.阅读下面一首散曲,然后回答问题。[南吕]阅金经·春 徐再思
紫燕寻旧垒,翠鸳栖暖沙,一处处绿杨堪系马。他,问前村沽酒家。秋千下,粉墙边红杏花。1.此曲前三句是如何描写春景的?(4分)2.曲中的一问一答有何妙处?(4分)参考答案:
1.①色彩对比。燕子紫,鸳鸯翠,杨树绿,色彩鲜艳,对比鲜明,如诗如画。②动静结合。紫燕飞来飞去寻找“旧垒”,鸳鸯在暖暖的沙上栖息,一动一静,生趣盎然。(每点2分)2.行人问酒家何处有?回答是在那秋千下,有粉色墙红杏花的那家就是。一问一答,化用杜牧《清明》诗句“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形象丰富,情趣盎然,一片春意,跃然纸上。
第三篇:高考古诗词鉴赏
高考古诗词鉴赏
考点一
1.概括诗词的中心思想:怀才不遇、寄情山水、惜春悲秋、忆友怀旧、相知相思、4.古诗的语言特点主要有:
①.倒置:突出强调某个意思或某些别恨离愁、忧国忧民、蔑视权贵、壮志难酬、报国无门等。
2.古代诗歌按内容可分为:咏史抒怀、思乡思情、赠别互勉、边塞军旅、羁旅行役、爱情、节令、讽喻、咏物等。3.常见的表达技巧:比喻、拟人、夸张、象征、对偶、对比、互文、双关、比兴、借代、反问、设问、排比、通感、衬托等修辞;烘托、渲染、白描、联想、想象、用典、欲扬先抑、铺垫映衬、点面结合、借古讽今、小中见大、虚实相生、托物言志、寓情于景、寓情于事、以动衬静、委婉含蓄、以乐景衬哀求、用象征化抽象为具体、用映衬或对比突出形象特征等。
考点二
感情基调:惜别、思乡、哀愁、孤独、惆怅、感伤、达观、闲适、恬淡、喜悦、遭贬孤愤、忧国忧民、怀才不遇、壮志未酬、愤世嫉俗等。
考点三
1.古诗词开头常见形式:①.提携纲领,即景生情;②.突兀而起,出人意料;③.设问开篇,引人注意;④.先声夺人,烘托气氛;⑤.先言他物,起兴开篇;⑥.议论发端,领起全篇。2.古诗词结尾常见形式:①.议论收尾,蕴涵哲理;②.画龙点睛,一语中的;③.抒情作结,绾结全篇;④.以情结情,余韵徐歇;⑤.问句收尾,启人思索。3.古诗有以下几种写景抒情的形式:
①.先写景,后抒情; ②.先抒情,后写景; ③.边写景,边抒情。
词语,诗歌常把句子的语序予以倒置。②.省略:诗歌的语言凝练、集中,因此常常会有成分的省略。③.列锦:被称为诗中的“蒙太奇”。
指不用实词和虚词,仅用名词或名词性短语直接排列组合构成诗句。
它的意象繁密,增强理画面立体感和纵声感。由于省略了起关联作用的词语,使诗句为读者留下更多艺术空间和想象空间,丰富诗歌内涵。
④.互文:即互文见义,本是两个词
要合在一起说,但由于受字数、音节的限制,便在上下句分开说。理解时,要将两个词合在一起理解。⑤.叠音:具有增强语言的韵律感,对所描写的内容起突出强调作用。
考点四
常见概述古诗词语言特色和风格的词语
1.语言特色:质朴、平实、清新、朴素、雅致、华丽、绚丽、幽默、活泼、诙谐、庄重、简约、简洁、精练、生动、含蓄、明快、通俗、口语化、明白如话,委婉等。
2.语言风格:豪放、雄奇、沉郁、直率、委婉、婉转、风趣、工丽、苍凉雄健、委婉蕴藉、飘逸洒脱、苍凉悲壮、缠绵悱恻、情真意切、气势雄壮、自然流畅、忧郁激愤、沉郁顿挫、清新典雅、新鲜活泼、气势磅礴、奇特新颖、平白清新、语淡清浓等。
考点五
把握古诗的内容和情感
1.古诗中常见的形象(意象)
羁旅离愁:折柳、阳关、长亭、短亭、烟波、夕阳、西风、寒蝉、归雁、子规、鹧鸪、浮云等。
相思怀远:登楼、凭栏、登高、捣衣、寒砧、流萤、悲秋、鸳鸯等。
边关战乱:烽火、烽烟、狼烟、干戈、天狼、黑河、玉关、金河、塞上等。
常见概述古诗形象(意象)特征的词语
人物形象:豪放潇洒、英姿飒爽、武艺不凡、斗志昂扬、不拘小节、天真顽皮、勇猛彪悍、干练果决、英武豪迈、寂寞惆怅、饱经磨难、顾影自怜、孤身影单、百无聊赖、零落漂泊、怀才不遇、壮志难酬、悠然自得、安闲宁静、情趣高雅、心如止水、夜不能寐、孤独苦闷、辗转漂泊、羁旅天涯等。
景物形象:凄凉、悲伤、高洁、哀伤、凄清、凄切、孤独、离愁、纯洁、姿态美好、清雅高洁、晶莹澄澈、绚丽多姿、凌雪傲霜、冷落萧条、凄凉荒寒、衰败荒凉、寂静清冷、荒凉冷落、零落憔悴、苍凉黯淡、幽静闲适、清秀可人、静谧安详、和平宁静、浪卷云涌、气势飞动、馨香四溢、蜂飞蝶舞等。
古诗中常见的乐曲曲调的意蕴
折柳——乐府曲之一,多写离别伤怀之情。后庭花——即“玉树后庭花”,相传为南朝后主所制乐曲。
关山月——乐府曲调,多写征戎离别之情。霓裳羽衣曲——相传为唐玄宗改编的乐舞曲,表现歌舞升平的景象。行路难——古曲名,多言世路艰难及离别悲伤之情。
黍离——表达亡国之痛。
2.品味诗歌的意境
常见概述古诗意境特点词语
雄浑苍茫、孤寂、闲适、雄阔、悲壮、凄迷幽怨、悲凉凄清、苍凉沉郁、和平静穆、明丽鲜艳等。
第四篇:中考古诗词鉴赏专项复习——离别诗
中考古诗词鉴赏专项复习——离别诗
古代由于交通工具和通讯技术都不发达,每有行旅,动辄经年累月,别易会难,因此古人很重离别。离别之际,人们不仅备酒饯行,折柳相送,还要作诗话别,这也使得古诗中以离别为题材的送别诗颇多感人之作。唐人好诗,宋人好词,多是征戍、迁谪、行旅,别离之作,往往能感动激发人意。而写离情别绪哀而不伤,形象丰满,基调明快,是盛唐送别诗的特色。离情别意是古代文人骚客咏叹的永恒主题。
教学要求
1、把握离别诗风格各异的情感,体会诗歌韵律美。
2、引导学生探究、理解、鉴赏“离别”意象,解读“离别”的意蕴。
3、提高古诗鉴赏能力,发展学生的审美能力,激发学生对祖国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教学重点
从分析意象入手,引导学生体会离别诗的写法,从而学习鉴赏离别诗。教学难点
掌握诗歌欣赏的方法,把握意象,再现意境,品味意蕴,训练学生解题能力。
【送别诗中常见的意象】:
1、送别地点:长亭、谢亭、灞陵亭、客舍、西楼、南浦、歧路旁、津渡口、或都门外。古代路旁都置有亭子,供行旅停息休憩或饯别送行。十里一长亭,五里一短亭。“长亭”于是成为一个蕴涵着依依惜别之情的意象。“谢亭”,又名谢公亭,在宣城北面,是南齐诗人谢眺任宣城太守时所建,他曾在此送别朋友范云,后来谢亭就成了宣城的送别之地;“灞陵亭”,在长安东南三十里处,那里原有一条灞水,又因汉文帝葬在那里,遂称灞陵,唐代时人们送朋友出长安,常在那里分手;“南浦”,南浦多见于南方水路送别的诗词中,屈原 "送美人兮南浦”江淹在《别赋》中说:“送君南浦,伤如之何。”此后人们便用“南浦”作为送别诗的意象。
2、时间:夕阳、日暮。许多诗人喜欢把离别与夕阳、日暮联系在一起,表达浓浓的离情,这是因为忧伤的情感和苍茫的暮色相协调,对于远离家乡的游子来说,暮色渐起渐至苍茫,最能勾起他们的离情别绪,正如孟浩然在《宿建德江》中所说的“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3、季节:秋。“自古逢秋悲寂寥”(刘禹锡《秋词二首》),古人在对秋景的注视中感觉到时光的流逝,感受到人生的短暂和易老,“秋”能使志士失志,对现实失望,对前途悲观。遇秋而愁已成为古代文人的一种普遍文化心理。像杜甫“万里悲秋常作客”(《登高》),抒发了自己的忧国之情和孤独抑郁之感,还有柳永的“更那堪冷落清秋节”,秋代表了萧条凄清,代表了寂寞抑郁,是送别诗词中惯用的意象。
4、典型意象:酒、斑马、晚风、古道、芳(春)草、弱柳、杨柳、杨花或柳絮、残笛、寒蝉、烟波、水、浮云。古人离别多设宴饯行,“凡送人多托酒以将意”(杨载《诗法家数》),故许多离别诗,都飘散着酽酽的酒香,酒里充盈着亲情、友情、故园之情、感时之情。折柳是送别的习俗。无边的芳草恰可比喻远行人的满怀愁绪。寄托了送别友人的深情厚意。李煜《清平乐》:“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以远接天涯、绵绵不尽、无处不生的春草,来比喻离别的愁绪。以水(连绵不断)为意象表达送别之情的也不少。【内容及主题倾向】:
第一,直接抒写依依惜别之情意。李白的《赠汪伦》、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等都是对友情的咏唱。
第二,借诗吐胸中积愤或明心志的。倘若诗人在现实生活中遭逢坎壈,其送别诗还可以裹挟着个人的身世之感。“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这是借托玉壶、冰心比拟诗人的操守和品格,以告慰亲友,表明自己不为遭贬而改变玉洁冰清的节操。这类诗往往是诗人在艰难困厄之际写就的,注意送别背景。
第三,重在劝勉、鼓励、安慰友人。劝勉之中带有明显的“君子赠之以言”的倾向,如高适《别董大》中“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两句,因为是知音,说话才质朴而豪爽,又因别离,才以希望为慰藉,于慰藉之中倾注信心和力量。
第四,综合型的,既含离别之情,又有身世命运之感,或兼劝慰警示之意。这类送别诗内涵丰富,表意的侧重点也不明显。往往把离别之情、劝慰之情和内心的希冀巧妙地融为一体。
【情感基调】:
1、写景之昏暗、寒冷、迷茫、凄清,表达凄婉感伤、悲伤痛苦、惆怅迷惘的感情。此类送别诗有着浓重的伤感情绪,缠绵悱恻,意极为凄悲。
2、运用优美的文字,勾画清新的意境,创设轻松的氛围,抒发无限眷恋、依依惜别的深情。对朋友的深切关怀与无限思念,此类送别诗给人情感上的审美感受。
3、一洗悲酸之态,吹响豪迈的号角,激情荡漾,健康高雅的格调。有开阔的诗境,爽朗的音调,体现高远的志趣和开阔的胸襟。【主要艺术手法】:
一、托物寓情:
1、《赠汪伦》 李白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以水深比情深,形象性地表达了真挚纯洁的深情。)
2、《送元二使安西》 王维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这是托劝酒表达对友人的情谊。)
二、寄情于景,情景交融。好多送别诗,表面上看犹如一幅幅秀美的风景画,没有什么情啊谊的。但仔细一品味,便可以从中体验到一股浓浓的、深沉的情愫。
1、《送孟浩然之广陵》 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2、《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三、运用富含哲理的至理名言,直抒胸臆。
1、“海内存知已,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2、“莫愁前路无知已,天下谁人不识君”《别董大二首》
四、虚实相生。
送别诗常在作者触景生情的基础上向前推想,大抵是想像分别后对方途中所当经见的特定环境或所当体验的离别的孤独与惆怅。
“记得绿罗裙,处处怜芳草。”纵观古代的送别诗,赠别也罢,留别也好,俱是由眼前景而触发心中情,是寓情于景、寓景于情,是真情的流露、心志的坦陈。【诗歌鉴赏练习·送别诗】
一、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第1-2题。(6分)
送友人 李白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注:“萧萧班马”出自《诗经》。班马:离群之马。1. 首联用哪些词语勾勒出怎样的送别图景?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这是一种最常见的题型。所谓意境,是指寄托诗人情感的物象(即意象)综合起来构建的让人产生想像的境界。它包括景、情、境三个方面。答题时三方面缺一不可。
答题步骤:①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考生应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像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②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即可,例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等,注意要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
③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切忌空洞,要答具体。比如光答“表达了作者感伤的情怀”是不行的,应答出为什么而“感伤”。
参考答案:诗人已经送友人来到了城外,然而两人仍然并肩缓辔,不愿分离。只见远处,青翠的山峦横亘在外城的北面,波光粼粼的流水绕城东潺潺而过。用“青山”、“白水”点明送别地点,青白相间色彩明丽;“横”字勾勒出青山的静态,“绕”描画出白水的动态,描摹出一幅青山秀丽的送别图景。
2. 颈联用怎样的艺术手法表达出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这种题型主要考查我们对诗歌的艺术手法及主题思想和情感态度的领悟。解答这类题要抓住诗句中的典型意象,并根据所描绘的形象特点及作家的风格(豪放、婉约、沉郁顿挫)来推断诗人的情感态度。初中阶段所学诗歌情感大体可分为:离别思念、爱国思乡、友情、爱情、热爱大自然、关心民生等。
参考答案:颈联两句是很工整的对偶;又巧妙地用“浮云”“落日”作比,“浮云”比友人的行踪不定、任意东西;“落日”比自己象落日不肯离开大地一样对朋友依依惜别的心情。
二、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问题。(6分)
送沈子福归江东
王维
杨柳渡头行客稀,罟师荡桨向临圻。惟有相思似春色,江南江北送君归。
1. 第一、二句诗中,哪些意象是暗示送别内容的意象?(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详见讲义“送别诗中的常见意象”部分
参考答案:杨柳,古人有折柳送别的习俗;渡头,送客之;罟师,船夫,桨,开桨即起程;临圻,交代所去之地
2. 第三句历来备受赞赏,请简要赏析。(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这类题主要考查学生对诗歌中被后人传诵的名句的理解和赏析能力。这类题多为开放题,答案不要求统一,要掌握常见的鉴赏评价的角度:能指出写景特点(如景物的色彩、近景远景的结合等)或采用的修辞手法(如拟人、比喻等)或用词的生动形象等,并且还要说出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或给人怎样的启示和思考。
参考答案:第三句运用比喻的修辞(奇特的想象),把相思之情比喻成春色,生动形象地表达了诗人依依不舍的眷恋之情。诗人觉得自己心中无限的惜别之情,就像江南江北的春光,无处不在,伴随着友人归去。(生动形象1分,诗人情感1分,本体与喻体的相似点“无处不在”1分)
三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问题。(6分)
岭上逢久别者又别
权德舆
十年曾一别,征路此相逢。马首向何处?夕阳千万峰。
1、这首诗前两句在看似平淡的叙述中流露出了 之情。(2分)
【解析】第1题是体会诗人情感,这首诗前两句中,“十年曾一别”极言分别时间之久;“征路此相逢”是说就别后相见,由此可体会到诗人久别重逢时的愉悦心情。参考答案:(久别重逢的)惊喜。
2、从情景交融的角度,分析这首诗最后一句的妙处。(4分)
【解析】这是赏析诗句,要求从情景交融的角度,解答这题,要注意“景”和“情”的融合,同时“情”包含“与友人又别”和“对前途迷茫”两层情感。
参考答案:通过描写夕阳余晖映照着千万山峰的景象,表达了诗人即将与友人又别的伤感之情以及对前途迷茫的感慨。
四、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问题。(6分)
送魏万之京 李颀
朝闻游子唱离歌①,昨夜微霜初渡河。鸿雁不堪愁里听,云山况是客中过。关城②树色催寒近,御苑③砧色④向晚多。莫见长安行乐处,空令岁月易蹉跎。
注:①离歌:离别之歌。②关城:潼关、函谷关。③御苑:皇家的宫苑。④砧声:捣制寒衣的声音。
1. 第一、二联中,哪两个意象表达了季节的怎样的气氛特征?从中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怀?(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微霜”“鸿雁”两个意象点出了送别时深秋时节萧瑟的气氛(1分)从中表达了诗人悲愁难抑、黯然神伤的情怀。(2分)
2. 尾联用什么艺术手法?表达出怎样的思想内容?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1、掌握修辞方法(比喻、拟人、夸张、对偶、排比、设问、反问等)
2、掌握表达方式(记叙、描写、抒情、议论,重点掌握描写和抒情)
3、掌握其他表现手法(对比、衬托、渲染、用典、抑扬、联想、想象、情景交融、动静结合、虚实相生等)答题步骤:
步骤一:(用什么手法)步骤二:(写什么内容)步骤三:(有什么作用)参考答案:运用富含哲理的至理名言直抒胸臆。以长者的口吻表达了对魏万的劝勉(1分)莫把长安当作行乐之地而虚度大好时光或劝勉对方要珍惜时光。(2分)
五、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下面问题。(6分)
送魏二 王昌龄
醉别江楼橘柚香,江风引雨入舟凉。忆君遥在潇湘月,愁听清猿梦里长。
1、第二句中的“凉”字用得好,好在哪里?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古人作诗讲究炼字,这种题型是要求品味这些经锤炼的字的妙处。答题时不能把该字孤立起来谈,得放在句中,并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分析。
答题步骤:(1)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2)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3)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参考答案:首句一个“凉”字,生动地描绘了江风吹雨,雨入船中,使人感到阵阵凉意的江上环境,同时又写出了诗人与朋友分别时内心的凄凉,渲染了一种惜别的凄清气氛。
2、这首诗在艺术构思上虚实结合,请对这种艺术手法及其作用作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这首诗的第一、二句写在一个空中飘散着橘柚香气的清秋的日子里,诗人在靠江的高楼上设宴为朋友送别,然后在秋风秋雨中送友人上船。这两句是写眼前实景。后两句诗人以“忆”字为行人虚构了一个典型的旅夜孤寂的场景:在不久的将来,朋友夜泊潇湘之上,一轮孤月高照,恐难成眠,即使诗暂时入梦,两岸猿啼也会一声一声闯入梦境,使他无法摆脱愁绪。这两句是虚拟,月夜泊舟已是幻景,梦中听猿,更是幻中有幻。这样整首诗虚实结合,借助想象,拓展了表现空间,扩大了意境,使诗更具朦胧之美,深化了主题,更有助于表现惆怅别情。
第五篇:中考语文复习训练:古诗词鉴赏
强化训练古诗词鉴赏
一、(2015·杭州)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问题。九日寄子约①(明)皇甫汸
漫有登高兴,兼当望远何?
对花惊白发,见雁忆黄河②。乱后书来少,霜前木落多。不堪羁宦③日,同是阻干戈。
【注释】 ①子约:即皇甫濂,作者之弟。②黄河:代指故乡。③羁宦:离家在外地做官。1.从首联登高、望远等词语中,可判断标题里的“九日”是指重阳节。2.本诗蕴含着诗人丰富的情感,请作赏析。
“对花惊白发”写出了诗人对时光流逝的感慨;“见雁忆黄河”写出了诗人对家乡的思念;“乱后书来少”表达对亲人的牵挂;“不堪羁宦日”表达对宦游的厌倦;等等。
解析 “九日”,指的是九月初九重阳节。这一天,中国人都有登高望远、怀念亲人的习俗。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云:“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兄弟情深,溢于言表。而皇甫汸的这首《九日寄子约》,意蕴则更加复杂深沉。
二、(2015·嘉兴)阅读下面的古诗,回答问题。崆 峒①(清)谭嗣同
斗星高被众峰吞,莽荡山河剑气昏。隔断尘寰云似海,划开天路岭为门。松拏②霄汉来龙斗,石负苔衣挟兽奔。四望桃花红满谷,不应仍问武陵源。
【注释】 ①此诗写于1889年。当时的清政府腐败不堪,国家正处于内忧外患之际。崆峒,山名,在甘肃平凉西。②拏(ná):执持。
1.此诗想象奇特,从形、神两个方面描绘出崆峒山高峻、雄伟的特点。(各填一个词语)解析 本题考查对诗词中的景物的赏析能力。要善于抓住诗中重点的语句来分析:自“斗星高被众峰吞”“阻断尘寰”可见其“高”;“剑气昏”“划开天路”“龙斗”“兽奔”可见其“勇猛奔放”的气势。
2.尾联意蕴深刻,谈谈你的理解。
示例一:这里的春景如同桃花源一样美,以后可不必再去寻陶渊明所描绘的桃花源了。示例二:这里纵然像桃花源那样美,可是国家正处在多难之秋,要面对斗争,不要像桃花源人那样躲避到桃花源里去。
解析 本题考查诗歌主题思想的分析能力。应联系诗句内容,结合诗人的经历及注释,从表面意思和深层内涵两方面考虑。
三、(2015·金华)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春水生① 杜 甫 其一
二月六夜春水生,门前小滩浑欲平。鸬鹚莫漫喜,吾与汝曹②眼俱明!其二
一夜水高二尺强,数日不可更禁当③。
南市津头有船卖,无钱即买系篱旁!
【注释】 ①唐肃宗上元二年(761年)二月,杜甫寓居成都浣花溪畔的草堂,作《春水生》二首。②汝曹:你们,这里指水鸟。③禁当:阻挡、拦挡。
1.诗题为“春水生”,这两首诗写出了春水的什么特点? 迅速溢涨,水量很大。
解析 本题考查对诗歌词语的赏析能力。分析时应联系全诗内容来理解其特点,如“门前小滩浑欲平”。
2.这两首诗都写春水,诗人的心情却完全不同,请结合诗句分别加以分析。
“其一”描写春水初涨,万物欣然,诗人同水鸟们同享春光,目光明澈,诗人为时序更替、万物复苏而喜不自禁;“其二”写春水猛涨,草堂前即将水满成灾,诗人生活困顿,没有钱买船只以避水患,为自己的艰难处境而忧苦不堪。
解析 本题考查对诗人感情的赏析能力。应从关键的词句入手来分析,如“其一”诗中“莫漫喜”;“其二”诗中“数日不可更禁当”“无钱即买系篱旁”。
四、(2015·衢州)阅读下面的诗词,完成问题。
陇西行(唐)陈 陶
誓扫匈奴不顾身,五千貂锦①丧胡尘。可怜无定河②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破阵子 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南宋)辛弃疾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注释】 ①貂锦:装备精良的精锐之师。这里指战士。②无定河:在陕西北部。
1.《陇西行》和《破阵子》中都有“可怜”一词,其中表达的情感有何不同?结合内容简要分析。《陇西行》中用“可怜”一词使现实与梦境、悲哀凄凉的枯骨与年轻英俊的战士形成强烈的反差,表达了诗人对战死者及其家人的无限同情。《破阵子》中用“可怜”一词打破词人想要收复失地、建功立业的美梦,抒发了词人对年华消逝的悲叹、壮志难酬的愤懑。
解析 本题考查通过重点词语理解诗人思想感情的能力。应结合诗中内容和所了解的相关背景,谈出“可怜”的含义,从而分析作者所要传达的具体感情、思想。
五、(2015·泰州)阅读下面两首诗歌,完成问题。望夫石 王 建
望夫处,江悠悠。化为石,不回头。山头日月风复雨,行人归来石应语。望夫石① 刘禹锡
终日望夫夫不归,化为孤石苦相思。望来已是几千载,只似当时初望时。
【注释】 ①《望夫石》:亦作《望夫山》。
1.“化为石,不回头”与刘禹锡诗中“只似当时初望时”一句意思相近。2.刘禹锡诗中“望”字出现了三次,请赏析其妙处。
全诗紧扣题面,通篇只在“望”字上做文章。“望”字三见,诗意也推进了三层。
一、二句从“望夫石”的传说入题,是第一层,“终日”即从早到晚,又含日复一日时间久远之意,可见“望”者一往情深。第三句“望来已是几千载”比“终日望夫”意思更进一层。望夫石守候山头,风雨不动,几千年如一日,这大大突出了那苦恋的执着。“望夫”的题意至此似已淋漓尽致,但在写“几千载”久望之后,末句突然出现“初望”二字。这出乎意外,又尽情入妙。因为“初望”的心情最迫切,写久望只如初望,就有力地表现了相思之情的真挚、深切和久远。这里“望”字第三次出现,把诗情引向新的高度。
三、四句层次上有递进关系,但通过“已是”与“只似”的呼应,又有一气呵成之感。
3.下面关于这两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B)A.诗句“望夫处,江悠悠”,采用了以动景衬静物的手法,也暗喻了思夫之情的绵绵不绝。B.“行人归来石应语”中的“行人”,是指经过望夫石的过路人。
C.“终日望夫夫不归”一句中,“夫”字的叠用达到了意转声连、音韵悠扬的表达效果。D.“望夫石”象征了恒久不变的忠贞之情,两首诗都是沿着这一传统指向进行立意的。解析 B项中的“行人”是指“望夫”中的“夫”,即丈夫。
六、(2015·济宁)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湘南即事 戴叔伦
卢橘花开枫叶衰,出门何处望京师。沅湘日夜东流去,不为愁人住少时。
1.《湘南即事》共四句,每句七字,从体裁上看,这首诗属于绝句。诗中所写的季节应为秋季。解析 从字数、句数方面来确定体裁。“卢橘花开枫叶衰”一句表明了时节。2.作者在诗中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表达了诗人一心想为国效力但又报国无门的忧愁苦闷心情。(意思对即可)_ 解析 “出门何处望京师”显示了报国之情,“不为愁人住少时”抒发了忧愁苦闷之情。
七、(2015·陕西)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问题。小儿垂钓(唐)胡令能
蓬头稚子学垂纶①,侧坐莓苔②草映身。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
【注释】 ①纶:钓丝,“垂纶”即垂钓。②莓苔:泛指贴着地面生长在阴湿地方的低等植物。这里是写小儿选取了一个僻静、利于垂钓的地方。
1.结合全诗,说说第二句写小儿“侧坐莓苔”有何作用。
写出了小儿很会选取钓鱼地点,同时也为后面写“怕得鱼惊不应人”作铺垫。
解析 本题考查对诗句的作用的分析。解答此题要仔细分析,首先要抓住关键词,然后分析其表达作用。结合注释可以看出“侧坐莓苔”表明小儿很会选取钓鱼的位置,这里阴湿、僻静,是钓鱼的好地方,同时也为后文写“怕得鱼惊不应人”作铺垫。2.诗中“遥招手”者是谁?为何“遥招手”? 垂钓儿童(或小儿)。他怕答话声把鱼惊走。
解析 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从“路人借问”及“怕得鱼惊不应人”可以看出“遥招手”的主人是小儿,从动作和心理两方面分析小儿“遥招手”的原因是怕答话声把鱼惊走。
八、(2015·成都)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问题。锦江思 李 新
独咏沧浪古岸边,牵风柳带绿凝烟。得鱼且斫金丝鲙,醉折桃花倚钓船。
1.从全诗来看,诗人“思”到了那些内容?请概括作答。
“思”到了在春风吹绿柳枝的时节,水面腾起淡绿色的烟雾,如能得到一条活蹦乱跳的鱼儿,定会斫成生鱼片,悠闲地倚靠在渔船之上,伴着醉人的桃花香,等再上钩的鱼儿。
解析 “思”即“想”,诗人站在锦江边上想到的,就是诗人这首诗所写的内容,因此,只要能准确理解诗歌,便能答对这道题。
2.本诗末句中的“醉”和辛弃疾“醉里挑灯看剑”的“醉”所包含的感情是否相同?请简要赏析。不同。本诗中的“醉”是诗人在如画美景中,为美景所醉,表达的是一种悠闲、愉悦的心情。而“醉里挑灯看剑”的“醉”,是说词人醉梦中还不忘细细看“剑”,表达的是词人杀敌报国、收复失地的理想,以及强烈的爱国之情。
解析 从这首诗的文字中可以读出诗人轻松闲适的心情,而“醉里挑灯看剑”出自辛弃疾的《破阵子》,这是学过的一首词。辛弃疾是一个有着崇高的政治理想,一生渴望杀敌报国的词人,联系到他所看的“剑”,再联系到这个人,便能得出“醉”所表达的情感。
九、(2015·镇江)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问题。柏林寺南望 郎士元
溪上遥闻精舍①钟,泊舟微径度深松。青山霁②后云犹在,画出东南四五峰。
【注释】 ①精舍:佛寺的别称,此处指柏林寺。②霁(jì):雨止天晴。1.请根据诗意,在下面括号内填写出诗人的行踪。(溪上或船上)→松径(或松林)→(柏林寺)解析 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可从“溪上” “柏林寺”等关键词中得到启发进行作答。2.登高远眺,诗人眼中山色尤为苍翠,试根据第三句分析原因。
一是雨后,青山如洗,苍翠欲滴;二是白云映衬,更显苍翠。(意思对即可)解析 本题考查对诗意的理解。“青山霁后云犹在”一句中的“霁”字表明雨后初晴,所以“青山如洗云犹在”写出雨后天空中飘着白云,与青山相互映衬,更加苍翠的样子。3.“画出西南四五峰”不但写出了山峰的美妙,还表达了“望者”怎样的情感? 惊喜(或惊奇与愉悦)。
解析 本题考查对诗歌情感的把握。从诗歌中所描写的景物和诗人的行踪可以看出“望者”内心的愉悦,“雨后初霁”可谓“惊喜”。
十、(2015·淮安)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问题。登岳阳楼 杜 甫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1.“乾坤日夜浮”中的“浮”字,表现了洞庭湖的什么特点? “浮”有动态感,表现了洞庭湖宏大壮阔、气势磅礴的特点。
解析 本题考查古诗的炼字。解答时不仅要注意字面意思,还要联系词语在诗歌中的意思和表达效果。
2.阅读全诗,概括“凭轩涕泗流”一句蕴含了哪些情感。
亲人离散、漂泊无依的孤独感,对国家多难、壮志未酬的无奈和伤心。
解析 本题考查诗歌蕴含的感情。解答时要联系全诗内容和作者的生平以及写作背景。
十一、(2014·德州)阅读下面古诗,完成问题。雨过山村 王 建
雨里鸡鸣一两家,竹溪村路板桥斜。妇姑相唤浴蚕去,闲看中庭栀子花。
1.“斜”现读xié,在此诗中以求押韵,古音应读为xiá。
解析 本题考查押韵知识。“斜”字的古音,可以联系《过故人庄》中的“青山郭外斜(xiá)”。2.诗的前两句描绘了山村景色怎样的特点? 示例:偏僻人稀、清新秀丽、自然静谧。
解析 概括诗句描绘的景色特点,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即可,例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等,注意要能准确地体现景色的特点和情调。3.简要分析“闲”字的妙处。
既用“闲”来反衬农家的“忙”,突出了人的勤劳;又用拟人手法,以栀子花的美烘托出人情的温馨和谐。
解析 本题考查对古诗炼字的赏析。妇姑浴蚕去了,雨中的山村,唯有栀子花悠然无事地独自“闲”在庭院里。一个“闲”字,烘托出庭院中的一片幽静气氛。
十二、(2014·宁波)请认真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问题。东 坡①(宋)苏 轼
雨洗东坡月色清,市人行尽野人行。莫嫌荦确②坡头路,自爱铿然曳杖声。
【注释】 ①东坡:苏轼在贬官黄州时居住与躬耕的地方。②荦(luò)确:山多大石的样子。1.前两句诗写出了月光下的东坡清幽、宁静的环境特点。
解析 本题考查对诗句意境的赏析能力,应结合前两句诗的景物、画面加以品析,然后用合适的词语归纳。
2.后两句诗景中寓情,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 表达了诗人热爱自然、恬淡旷达(乐观)的思想情感。
解析 体味诗人的思想感情要注意诗中关键的词句,如“莫嫌”“自爱”,再联系写作背景加以概括。
十三、(2014·温州)阅读下面古诗词,完成问题。如梦令 春思①(北宋)苏 轼
手种堂前桃李,无限绿阴青子。帘外百舌儿②,惊起五更春睡。居士,居士③。莫忘小桥流水。【注释】 ①这首词是苏轼离开黄州多年后,回想起当年的生活情景而写的。②百舌儿:鸟名。③居士,居士:苏轼自号“东坡居士”。这里是作者的自我呼叫。1.词中第二句“无限”一词写出景物怎样的特点? 繁茂、生机盎然。
解析 本题考查对词中景物的赏析能力。应结合词中的具体景物加以想象、联想,构置画面,品析出景物的特点即可。
2.你从“莫忘小桥流水”中读出苏轼怎样的情怀?
对当年清静闲适的田园生活的怀恋和向往。(意思对即可)【解析】 “莫忘”表现的是一种怀念喜爱之情,“小桥流水”一般代指闲适的田园生活,如《天净沙·秋思》中“小桥流水人家”。
十四、(2014·金华)阅读下面古诗,完成问题。即 事①(宋)徐 侨②
在家贫亦好,居官贫更宜。
布被不妨温,菜羹有余滋。客至草具杯,事闲遣兴诗。外此了无挠,淡然心地夷。
【注释】 ①即事:就眼前的事物、情景作诗。②徐侨:南宋政治家,浙江义乌人,吕祖谦再传弟子,中年曾辞官归里十余年,潜心学术。
1.诗中具体表现“贫亦好”情趣的一联是“布被不妨温,菜羹有余滋”。
解析 本题考查对诗歌语句的理解能力。紧扣“贫”“好”二字,在诗中寻找能体现这两特点的一联即可。
2.请从诗歌中找出最能体现诗人心境的一个词语,并说说你的理解。
最能体现诗人心境的词语是“淡然”,体现了诗人享受朴素宁静生活的淡泊情怀。解析 联系诗句的内容,抓住关键词句,然后谈出自己的理解。
十五、(2014·嘉兴)佳洲中学九(1)班准备以“古诗中的菊花”为题,编辑一本古诗评注集。下面的诗歌是其中的两首,请你帮助他们完成评注。【甲】咏 菊(宋)杨万里
物性从来各一家,谁贪寒瘦厌年华? 菊花自择风霜国,不是春光外①菊花。【注释】 ①外:见外。【乙】重阳后菊花(之一)(宋)范成大
寂寞东篱湿露华,依前金靥照泥沙。世情儿女无高韵,只看重阳一日花。【评注】
甲诗偏于理性,前两句从“①物性”入手,用其他花来衬托菊花;乙诗精于描绘,“②金靥”一词写出了菊花的灿烂美丽。
甲诗直抒胸臆,赞美了菊花③主动选择风霜,傲霜斗寒的品性;乙诗借花抒感,表达了作者④讽刺世人的庸俗之情(讽刺世人没有高雅情趣)或:对菊花虽遭冷落依然灿烂的高洁品行的赞美。
解析 ①②注意根据题目要求,结合相应的诗句寻找答案。③④则是关乎诗歌主题的题目,注意其关键句,甲诗:“谁贪寒瘦厌年华?菊花自择风霜国。”乙诗:“世情儿女无高韵,只看重阳一日花。”
十六、(2014·南京)请认真阅读下面的古诗词,完成问题。遣 兴(清)袁 枚
爱好①由来落笔难,一诗千改始心安。阿婆还是初笄女②,头未梳成不许看。
【注释】 ①爱好(hǎo):追求艺术价值高的诗作。②初笄(jī)女:刚成年的女子。1.这是一首论诗的绝句。请结合全诗,谈谈你对“阿婆还是初笄女”的理解。
这里的“阿婆”喻指自己的诗作,诗还没有修改润色好,就像“头未梳成”的“初笄女”,是不肯让人欣赏的。或:喻指诗人自己,他把自己当成写作的新手,因为写作水平不够高,所以不愿展示自己的作品。
解析 解答这类题,首先要从整体上把握诗歌的风格和主题思想,然后再结合具体语言环境进行品味。该题的题干已经提示这是一首论诗的绝句,再根据注释中“爱好”的意思,就可以初步推断出“阿婆还是初笄女”是采用了比喻的手法。
十七、(2014·台州)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问题。田 舍①(宋)范成大
呼唤携锄至,安排筑圃②忙。儿童眠落叶,鸟雀噪斜阳。烟火村声远,林菁③野气香。乐哉今岁事,天末④稻云黄。
【注释】 ①田舍:农家。②筑圃:修筑打谷场。③菁:水草。④天末:天边。这里是指稻田一望无际。
1.全诗洋溢着一种 “乐(或乐哉)” 的气息。(请用原诗中的一个词作答)解析 本题考查对诗歌思想感情的概括能力,要在理解诗中景物特点的基础上,抓住体现诗人感情的关键词(“乐”)。
2.请你展开想象,用生动的文字描绘出“儿童眠落叶,鸟雀噪斜阳”的画面。
小孩子欢快地躺在落叶堆里玩耍(或在厚厚的落叶堆里酣然入睡),夕阳西下,一群群鸟雀在稻田上空飞翔,喳喳喳地叫得正欢。
解析 要在抓住景物特点(欢快、美好)的基础上展开合理的联想、想象,用生动的文字描述出画面内容。
十八、(2014·荷泽)请认真阅读下面的古诗词,完成问题。寿阳曲 远浦帆归
夕阳下,酒旆①闲,两三航未曾着岸。落花水香茅舍晚,断桥头卖鱼人散。【注释】 ①酒旆(pèi):酒店的旗帘,酒家悬于门前以招徕顾客。
1.全诗境界清淡闲远,前三句中酒旆是近景,夕阳、两三航是远景,近景远景相得益彰。
解析 前三句用凝练的语言,铺排了“天空的夕阳”“江面上归航的渔舟”“岸上酒家的酒旗”这些景物。“酒旆”是近景,这是写近距离的视觉。“夕阳”“两三航”是远景,远远望去,夕阳下,只见江上有船,船上的人却看得不甚分明,这是写远距离的视觉。2.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渔人晚归。对宁静生活的向往。
解析 结合语句含义,这首小令描绘的是一幅江村渔人晚归图,仅用二十七个字便描摹出江南渔村的闲适生活,既写出水村小镇黄昏归舟的美景,又写出渔人劳作后的轻松及喜悦之情,表现了向往宁静生活的主题。
十九、(2013·义乌)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问题。野 望(宋)翁 卷
一天秋色冷晴湾①,无数峰峦远近间。闲上山来看野水,忽于水底见青山。【注释】 ①湾:水流弯曲的地方。1.第一、二句诗描绘了怎样的画面?
描绘了一幅满天秋色(江天寥阔、山清水秀、水波清冷)、峰峦叠嶂的富有诗意的山水画。
解析 描绘画面时,应扣住前两句中的景物(一天秋色、晴湾、峰峦)及其主要特点,展开丰富的想象,加以描述即可。
2.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抒发了作者悠闲(闲适)、惊喜(喜悦、喜爱大自然)之情。
解析 注意诗中渗透诗人感情的词语,如“闲”“忽”等,联系诗中的景物,推测出诗人的思想感情。
二十、(2013·衢州)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问题。塞下曲(唐)李 白
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春夜洛城闻笛(唐)李 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1.对以上两首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B)A.《塞下曲》中“无花”既指“天山雪”,是积雪而非雪花,又有不见花开的意思。B.《塞下曲》中“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两句直接写出了军旅生活的紧张。C.《春夜洛城闻笛》全篇扣紧一个“闻”字,抒写自己闻笛的感受。
D.《春夜洛城闻笛》第二句写优美的笛声似乎飞遍了洛城,仿佛全城的人都听到了。
解析 本题考查诗歌鉴赏能力。B项中“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两句写的是作者杀敌报国的壮志。
2.虽然两诗都写到了“闻折柳”,但两诗抒发的思想感情却不相同,请分别指出。
《塞下曲》表达了诗人不畏艰难、甘愿赴身疆场为国杀敌的爱国激情。《春夜洛城闻笛》抒发了诗人对家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意思符合即可)解析 诗句的思想感情要结合全诗的内容来理解。《塞下曲》写一种悲壮的报国之志;《春夜洛城闻笛》则是写思乡之情,分析时围绕两首诗的感情基调去比较分析即可。二
十一、(2013·东营)阅读下面的古诗词,完成问题。卜算子 海棠为风雨所损 刘克庄①
片片蝶衣轻,点点猩红小。道是天公不惜花,百种千般巧。朝见树头繁,暮见枝头少。道是天公果惜花,雨洗风吹了。
【注释】 ①刘克庄:南宋著名词人,渴望为抗金复国作贡献,却不为当朝重用,屡遭迁废,仕路坎坷。
1.词中“百种千般巧”的“巧”表现在哪里?
①姿致轻盈:花瓣薄如蝶翅,轻盈有致。②形小色艳:花朵固小,却猩红如燃,鲜艳娇美。2.词人借“天公”与“花事”的关系,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写对风雨摧残花事的不满,曲折地表达了词人才不见用、遭受压抑的凄楚、愁苦,流露出对当权者压制、迫害和摧残人才的不满。
二十二、(2013·盐城)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问题。峡口①进友人 司空曙
峡口花飞欲尽春,天涯去住②泪沾巾。来时万里同为客,今日翻成送故人。
【注释】 ①峡口:两山夹水的地方,这里指长江出蜀的险隘。②去住:指走的人和留的人。
1.“峡口花飞欲尽春”交代了送别的地点和季节。“花飞欲尽春”这一景象在诗中有什么作用? 渲染了凄凉忧伤的氛圉,烘托了诗人的惆怅之情。
解析 句中“峡口”表示地点,“欲尽春”直接表明季节是暮春。从峡口花已飞落,知道春将逝去,惜春之情奠定了全诗悲伤的情调,诗人用伤春之景烘托离别的惆怅之情。
2.这首诗抒发了诗人送别友人时的惜别之情。“天涯去住泪沾巾”和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表达的感情有什么不同?
司空曙表达的感情是惆怅伤感,王勃表达的感情是乐观旷达。
【解析】 “来时万里同为客,今日翻成送故人”,作者身为客人却反客为主,淋漓尽致地表露了自己送客时的惆怅心情。“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王勃在临别时劝慰杜少府说:只要彼此了解,心心相印,那么即使一个在天涯,一个在海角,远隔千山万水,而情感的交流,不也如比邻一样近吗?可不要在临别之时哭鼻子、抹眼泪,像一般小儿女那样。王勃的诗句乐观豁达,一洗前人送别诗中的悲凉凄怆之气。
二十三、(2013·南京)阅读下面古诗文,完成问题。减字木兰花 琴(宋)苏 轼
神闲意定,万籁收声天地静。玉指冰弦,未动宫商①意已传。悲风流水,写出寥寥千古意。归去无眠,一夜余音在耳边。【注释】 ①宫商:这里指曲调。1.阅读这首词,根据要求完成赏析。
词的上片,“神闲意定”描画出琴女弹琴前全神贯注的情态,一个“(1)静”字渲染了当时的气氛;“玉指冰弦”写琴女抚弄琴弦,“(2)未动宫商意已传”,令人想起白居易《琵琶行》中的“未成曲调先有情”。
词的下片,前两句写(3)示例:琴声如悲凉的风吹过,潺潺的水流淌,带给听者悠远寂寥的千古情思;末尾两句写词人听琴归来仍觉余音绕耳,侧面表现出琴女演奏技艺的精湛。要求:①用词中的字填空;②用词中句子填空;③用具体形象的语言表述。
解析 第(1)题,苏轼的这首写琴词并没有直接写琴的形状,而是通过描写一位弹琴人的神态、动作和其演奏的乐曲的韵味来反映出琴高雅的意趣。“神闲意定,万籁收声天地静”,极言弹琴之人雍容淡定,一个“静”字,渲染了当时安闲宁静的气氛。第(2)题,“未动宫商意已传”一句,写了寂静之中,未见纤纤玉指拨弦发出乐音,却已是气韵流淌,音乐绕耳。第(3)题,“悲风流水,写出寥寥千古意”一句写了音乐描绘的是悲风流水的情景,琴声如悲凉的风吹过,潺潺的水在流淌,此情此景使人联想到古往今来许多踌躇满志之士,体会到岁月蹉跎之感,绕梁余音久久不能忘怀。“归去无眠,一夜余音在耳边”写了在这样的气氛中听到如此悲寥的乐曲,回到家里辗转难眠,似乎这音乐整夜都在耳边萦绕。
二十四、(2013·成都)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问题。清平乐 独宿博山王氏庵 辛弃疾
绕床饥鼠,蝙蝠翻灯舞。屋上松风吹急雨,破纸窗间自语。平生塞北江南,归来华发苍颜。布被秋宵梦觉,眼前万里江山。1.请简要赏析上片“破纸窗间自语”一句。
“破纸窗间自语”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屋外狂风急雨,吹动窗上破纸,瑟瑟作响,就像自言自语一样,这样就把风吹动纸响给人格化了,生动形象;特别是“自”字衬托了诗人“独宿博山”的孤寂心情,渲染了凄凉破败的氛围。
解析 赏析诗词时,首先要考虑修辞手法,这一句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其次要理解这一词句的意思:糊窗纸被风撕裂,呼呼作响,仿佛自言自语。最后分析运用这一修辞手法的作用。
2.全词抒发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概括作答。壮志未酬的辛酸,志在千里的报国热情。
解析 诗人平生为了国事操劳奔走于塞北江南,终老时却落得罢官闲居、壮志未酬的结局,辛酸之情跃然纸上。他半夜惊觉,眼前的景象不再是沙场点兵,而是饥鼠蝙蝠、残灯破窗和自己的满头白发,落差之大可悲可叹。上片荒凉孤寂的景物为结语“眼里万里河山”的无限感慨起了很好的铺垫作用,可见他失意时心系的不是自身处境的艰难,而是中原统一的大业,表现出诗人志在千里的理想和崇高的报国热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