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古诗词鉴赏三步曲

时间:2019-05-13 06:06:0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高考古诗词鉴赏三步曲》,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高考古诗词鉴赏三步曲》。

第一篇:高考古诗词鉴赏三步曲

古诗词鉴赏三步曲

一、读懂

鉴赏一首古诗(词),第一步就是要能够读懂它。读不懂,鉴赏也就无从谈起,所谓“不知有汉,何论魏晋”。在“读懂”这一步上,至少要达到前人所说的“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的境界①。

我在“读懂”这一步上,着重把握好两个“明”字。

1.明字意

明字意,就是对每一首古诗(词),要明了每个字的含义,达到字字落实的地步。有时候,对一首古诗(词),哪怕是有一个字未理解,也会影响对整首诗(词)的理解。比如:读《诗经·周南·卷耳》,倘若对诗中“采采卷耳,不盈顷筐”的“顷筐”弄不明白,就很难理解全诗。“顷筐”,是一种簸箕形状的浅筐,对其形状不明了,尚不要紧,但若不知这乃是一种浅筐,就会影响对全诗的理解。此诗写女子对出门在外的丈夫的怀念。她采卷耳,连“顷筐”都采不满,由此可见她心不在焉,也可见她对丈夫的思念之深。如果,对“顷筐”不能正确理解,我们就很难体察诗中女子对出门在外丈夫的怀念之情,也就不能说是真正读懂了这首诗。

2.明典故

明典故,就是对诗词中所用典故要弄明白。有些诗词,不用典故,我们阅读的障碍相对来说要小些;而有些诗词,运用典故较多,而且运用得颇为巧妙,如果弄不清楚,仅仅从字面上理解,就很难读懂,或者说,很难正确解读其内涵。比如,读宋代大词人辛弃疾的词《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我们弄明白了此词所用典故,就不难理解其思想内容。词的上片运用了两个典故:一个是用三国时吴国国主孙权(字仲谋)事,他重用周瑜等能人而建功立业;另一个是用南朝宋武帝刘裕(字德舆,小字寄奴)事,他早年家贫,后来凭借自己的努力而当上东晋将领,并亲自率兵北伐,最终推翻了东晋王朝而自立为帝。词的下片,也运用了两个典故:一个是用南朝宋文帝刘义隆(“元嘉”为其年号)事,他想学前人“封狼居胥”(即北伐建功),而误听王玄谟之言,派王玄谟率兵草率北伐,结果被北魏太武帝拓跋焘打得狼狈不堪;另一个是用战国时期的赵国名将廉颇的故实,他曾为赵国立下汗马功劳,后来,赵王以为他年老而不再用他。辛弃疾在此词中运用这些典故,恰到好处,有助于词人怀古伤今,表现其收复中原失地的强烈愿望与对南宋小朝廷偏安江左而使之壮志难酬的愤懣之情。读此词,惟有明了其所用典故,才能真正读懂它,也才能领悟其用典之妙处。

二、读透

读透,这是鉴赏古典诗词的第二步。在这一步上,要达到前人所说的“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的境界②。如何才能读透?我以为,至少应做到“四会”。

1.会“知人论世”

“知人论世”,语出《孟子·万章下》:“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清代沈德潜《说诗晬语》云:“又如题画山水,有地名可按者,必写出登临凭吊之意;题画人物,有事实可拈者,必发出知人论世之意。”③知人论世,用于古典诗词鉴赏,指要了解诗词的作者及写作背景。了解作者,包括了解作者的生平、思想、创作道路、艺术风格等;了解写作背景,包括了解作品产生的时代背景、作者写作时的心境及同时代其他作者的同类作品等。会知人论世,才有可能读透具体作品。比如,读唐代大诗人杜甫的诗《春

望》: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我们了解杜甫其人及此诗的写作背景,就有助于读透它。杜甫,具有治国的理想。他在《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一诗中表白:“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其诗,往往与反映社会现实紧密联系在一起,因而,有“诗史”之美誉。诗风沉郁顿挫。《春望》,当作于“安史之乱”中,诗人住在安禄山叛军统治之下的长安城。了解了诗人及此诗的写作背景后,我们也就不难理解:为何感时伤别,连本无情感的花也会“溅泪”,鸟也会“惊心”;为何“家书”如此珍贵,“抵万金”;为何诗人年仅四十余岁就已成“白头”,而且“搔更短,浑欲不胜簪”。这一切都是“安史之乱”所致。感时伤别,与诗人其他同题材的作品如“三吏”、“三别”等相近,所体现的诗风也是沉郁顿挫。会知人论世,这要求鉴赏者除了多读诗人的作品之外,还要尽可能多读一些史书、笔记、诗话、词话等。唯其如此,才能由“知人论世”而读透作品。

2.会“沿波讨源”

“沿波讨源”,语见西晋诗人陆机《文赋》:“或沿波而讨源”④,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知音》:“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沿波讨源,虽幽必显”⑤。在古典诗词鉴赏上,会“沿波讨源”,就是指会根据诗中的线索去探究作品之源乃至作者的师承之源等。如,读宋代大文学家王安石的词《桂枝香·金陵怀古》,对其中的“至今商女,时时犹唱,后庭遗曲”,就不能不沿波讨源,了解这是化用唐代诗人杜牧《泊秦淮》的诗句:“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后庭遗曲,指《玉树后庭花》曲,系陈后主所作。《隋书·五行志》记载:“祯明初,后主作新歌,词甚哀怨,令后宫美人习而歌之。其辞曰:'玉树后庭花,花开不复久。’时人以为歌谶。此其不久兆也。”于是,《玉树后庭花》被后人视为亡国之音。王安石在词中化用杜牧诗句,以古讽今。如何才会“沿波讨源”,这就要求鉴赏者多读作品,最好能从中国古典诗歌的源头《诗经》、《楚辞》读起,对其后每个朝代的具有代表性的作品要有大致的了解,也可阅读一些今人所写的文学史、诗歌史等。只有“胸有成竹”,才能从诗词的语句中沿波而讨源,也才有可能读透作品。

3.会挖掘意境

意境,是中国古典诗论中重要美学范畴之一。作为一个完整的概念,意境这个词,最早见于唐代诗人王昌龄的《诗格》,与物境、情境并提:“诗有三境:一曰物境。欲为山水诗,则张泉石云峰之境,极丽绝秀者,神之于心,处身于境,视境于心,莹然掌中,然后用思,了然境象,故得形似。二曰情境。娱乐愁怨,皆张于意而处于身,然后驰思,深得其情。三曰意境。亦张之于意而思之于心,则得其真矣。”⑥对意境的内涵作了全面深入解读的是王国维的《人间词话》。他说:“词以境界为最上。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并将 “境界”(即意境)分为“有境界”与“无境界”,“造境”与“写境界”,“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境界的大与小等。有无意境,意境经营得如何,是判断一首诗(词)成功与否的重要因素之一。

鉴赏古典诗词,关键要会挖掘其意境。意境,与另一个美学范畴的意象,二者同中有异。相同之处,主要在于二者都是主观情思与客观物象的统一;相异之处,主要在于意境往往就整首作品而言,而意象则是营造一首作品意境的具体构件。不妨看一看南宋“永嘉四灵”之一的翁卷的诗《野望》:

一天秋色冷清湾,无数峰峦远近间。

自上山来看野水,却于水底见青山。

此诗中的意象有:遥远的天际,冷清的河湾,远近高低不同的无数山峰,自然的绿水,水中的青山。正是这些意象构成了此诗的意境:山区秋色之壮——天高湾清,层峦叠嶂;秋色之秀——青山映在碧水里,绿水绕着青山转,山中有水,水中有山;诗人的心情是愉悦的,全无一些诗人笔下的秋天萧条肃杀之气。

4.会比勘异同

俗话说:“有比较,才有鉴别。”在鉴赏古典诗词时,会就同题目或同题材的作品加以比较,辨别其异同,品评其高下,这对读透作品是极为有利的。可进行思想与艺术性的全方位的比较,也可着重就诗词的主旨、意象、章法、技巧、风格等其间一两个要素加以比较,说明其特点,道尽其妙处。如比较唐代诗人李端《鸣筝》、柳中庸《听筝》与白居易《夜筝》:

鸣筝金粟柱,素手玉房前。

欲得周郎顾,时时误拂弦。

——李 端《鸣筝》

抽弦促柱听秦筝,无限秦人悲怨声。

似逐春风知柳态,如随啼鸟识花情。

谁家独夜愁灯影?何处空楼思月明?

更入几重离别恨,江南歧路洛阳城。

——柳中庸《听筝》

紫袖红弦明月中,自弹自感暗低容。

弦凝指咽声停处,别有深情一万重。

——白居易《夜筝》

这三首同题材的诗(诗题也基本相同),都写听筝,但其着眼点都不在表现弹筝者精湛的技艺,也不在描绘筝乐的内容,而是“听筝之意不在筝”,在借听筝以写人,在这方面,三首诗又各取所需,各有侧重。李端的诗着重摹写弹筝者的神态而见其爱意;柳中庸的诗着重描写诗人听筝的感受,并以此抒写自己的离情别恨;白居易的诗则主要表现诗中主人公“别有深情一万重”。在写法上,三首诗也明显有别。李端的诗主要是巧妙用典,以一生动的细节表情达意,具有诗趣;柳中庸的诗主要采用新颖贴切的比喻,将以形喻筝声与以声(杜鹃之啼声)喻筝声结合起来,将表达筝之“悲怨声”与诗人之“离别恨”结合起来,化无形为有形;白居易的诗则主要运用“空白”的技法,收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艺术效果。通过比较,我们便能读透这些作品。

三、读化

读化,这是鉴赏古典诗词的第三步,也是最重要的一步。在这一步上,鉴赏者要在前两步的基础上有一个质的飞跃,达到前人所说的“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之境界⑦。也就是说,对一首诗(词)的解读,也不仅仅停留在字面的理解与其意境的挖掘等层面上,而是对作品能烂熟于心,将作品的意境化为鉴赏者心中的境界,并能以其独特的角度、别具一格的语言表现出来。其突出表现在于完成对鉴赏文章的撰写。鉴赏文章是鉴赏成果的外在表现,没有这一步,鉴赏过程是不完整的,而且不能说是成功的。如何撰写古典诗词鉴赏文章?我以为,这没有也不应该有一定的固定模式。不过,有三点可以强调:

1.言之有物

言之有物,就是要少说空话,少说废话,做到有话则长,无话则短,切不可像现在有些人写小说那样,本来只够写短篇的素材,硬要拉成中篇甚至是长篇。我觉得,只要将自己读诗词的最深刻最有个性的体会写出来就行了,没有必要面面俱到,更没有必要去硬做大文章。

2.灵活多样

灵活多样,就是在写作鉴赏文章时不要一个模式,而应根据不同的作品采取不同的写作

方式。就诗词的篇幅而言,一般来说,对长诗可以采用论文式,也可以采用其他方式;对短的诗词则适宜采用随笔、对话体等。就探讨诗词的内容与形式而言,鉴赏文可以多角度下笔,也可以就其中一两点加以赏析。一句话,不要墨守成规,而要灵活多样。

3.语如诗美

诗词是美的艺术,其语言是美的语言。作为对美的艺术的诗词的鉴赏,鉴赏文章也应像诗词语言一样美,不能将鉴赏文章写得枯燥无味,了无诗趣。我写陈师道的《十七日观潮》(之三)鉴赏文,对此诗前两句的鉴赏这样写道:

“漫漫平沙走白虹”,写钱塘江潮像白虹似的朝着宽阔平坦的江岸奔腾而来。诗人以奔腾的白虹比喻江潮掀起的冲天巨浪,这至少有三妙。虹是雨后天空出现的彩色圆弧,诗人以之喻江潮,突出其水急浪高,此一妙也;虹有红、橙、黄、绿、蓝、靛、紫等七种颜色,而诗人却偏偏以“白虹”来作比,舍虹之原色,而取其气势,此二妙也;虹本来是静止的,诗人却将它写成动态的,用以比喻奔腾的潮水,新颖别致,此三妙也。“瑶台失手玉杯空”这句,以传说中居住在瑶台里的神仙失手倒空了玉杯里的琼浆比喻波浪翻滚、汹涌奔腾的江潮,想象奇特,富有浪漫主义色彩。

我不敢说上述文字有多美,但至少可以说不是枯燥乏味的。

总而言之,完成了读懂→读透→读化三步曲,也就完成了对具体诗词作品的鉴赏。

【注释】

①②⑦ 均见王国维:《人间词话》卷二十六;《蕙风词话 人间词话》,人民文学出版社1960年版,第203页。

③ 《原诗 一瓢诗话 说诗晬语》,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年版,第245页。

④ 张怀瑾著:《文赋译注》,北京出版社1984年版,第24页。

⑤ 范文澜:《文心雕龙注》下册,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版,第715页。

⑥ 郭绍虞主编:《中国历代文论选》第二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版,第88-89页。

(作于2003年3月)

第二篇:古诗词鉴赏三步曲

古诗词鉴赏三步曲

我从1977年开始撰写中国古典诗词鉴赏文章,迄今已近30年。虽说一开始便无专门的古典诗词鉴赏理论作指导,但我还是在探索中走出了一条属于自己的对古典诗词的鉴赏之路。我对古典诗词的鉴赏,概括地说,主要靠的是“三步曲”。

一、读懂

鉴赏一首古诗(词),第一步就是要能够读懂它。读不懂,鉴赏也就无从谈起,所谓“不知有汉,何论魏晋”。在“读懂”这一步上,至少要达到前人所说的“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的境界。

我在“读懂”这一步上,着重把握好两个“明”字。

1.明字意

明字意,就是对每一首古诗(词),要明了每个字的含义,达到字字落实的地步。有时候,对一首古诗(词),哪怕是有一个字未理解,也会影响对整首诗(词)的理解。比如:读《诗经·周南·卷耳》,倘若对诗中“采采卷耳,不盈顷筐”的“顷筐”弄不明白,就很难理解全诗。“顷筐”,是一种簸箕形状的浅筐,对其形状不明了,尚不要紧,但若不知这乃是一种浅筐,就会影响对全诗的理解。此诗写女子对出门在外的丈夫的怀念。她采卷耳,连“顷筐”都采不满,由此可见她心不①在焉,也可见她对丈夫的思念之深。如果,对“顷筐”不能正确理解,我们就很难体察诗中女子对出门在外丈夫的怀念之情,也就不能说是真正读懂了这首诗。

2.明典故

明典故,就是对诗词中所用典故要弄明白。有些诗词,不用典故,我们阅读的障碍相对来说要小些;而有些诗词,运用典故较多,而且运用得颇为巧妙,如果弄不清楚,仅仅从字面上理解,就很难读懂,或者说,很难正确解读其内涵。比如,读宋代大词人辛弃疾的词《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我们弄明白了此词所用典故,就不难理解其思想内容。词的上片运用了两个典故:一个是用三国时吴国国主孙权(字仲谋)事,他重用周瑜等能人而建功立业;另一个是用南朝宋武帝刘裕(字德舆,小字寄奴)事,他早年家贫,后来凭借自己的努力而当上东晋将领,并亲自率兵北伐,最终推翻了东晋王朝而自立为帝。词的下片,也运用了两个典故:一个是用南朝宋文帝刘义隆(“元嘉”为其年号)事,他想学前人“封狼居胥”(即北伐建功),而误听王玄谟之言,派王玄谟率兵草率北伐,结果被北魏太武帝拓跋焘打得狼狈不堪;另一个是用战国时期的赵国名将廉颇的故实,他曾为赵国立下汗马功劳,后来,赵王以为他年老而不再用他。辛弃疾在此词中运用这些典故,恰到好处,有助于词人怀古伤今,表现其收复中原失地的强烈愿望与对南宋小朝廷偏安江左而使之壮志难酬的愤懣之情。读此词,惟有明了其所用典故,才能真正读懂它,也才能领悟其用典之妙处。

二、读透

读透,这是鉴赏古典诗词的第二步。在这一步上,要达到前人所说的“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的境界。如何才能读透?我以为,至少应做到“四会”。

1.会“知人论世”

“知人论世”,语出《孟子·万章下》:“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清代沈德潜《说诗晬语》云:“又如题画山水,有地名可按者,必写出登临凭吊之意;题画人物,有事实可拈者,必发出知人论世之意。”知人论世,用于古典诗词鉴赏,指要了解诗词的作者及写作背景。了解作者,包括了解作者的生平、思想、创作道路、艺术风格等;了解写作背景,包括了解作品产生的时代背景、作者写作时的心境及同时代其他作者的同类作品等。会知人论世,才有可能读透具体作品。比如,读唐代大诗人杜甫的诗《春望》: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我们了解杜甫其人及此诗的写作背景,就有助于读透它。杜甫,具有治国的理想。他在《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一诗中表白:“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其诗,往往与反映社会现实紧密联系在一起,因而,有“诗史”之美誉。诗风沉郁顿挫。《春望》,当作于“安史之乱”中,诗人住在安禄山叛军统治之下的长安城。了解了诗人及此诗的写作背景后,我们也就不难理解:为何感时伤别,连本无情感的花也会“溅泪”,鸟也会“惊心”;为何“家书”如此珍贵,“抵万金”;为何诗人年仅四十余岁就已成“白头”,而且“搔更短,浑欲不胜簪”。这一切都是“安史之乱”所致。感时伤别,与诗人其他同题材的作品如“三吏”、“三别”等相近,所体现的诗风也是沉郁顿挫。会知人论世,这要求鉴赏者除了多读诗人的作品之外,还要尽可能多读一些史书、笔记、诗话、词话等。唯其如此,才能由“知人论世”而读透作品。

2.会“沿波讨源”

“沿波讨源”,语见西晋诗人陆机《文赋》:“或沿波而讨源”,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知音》:“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

④文以入情。沿波讨源,虽幽必显”。在古典诗词鉴赏上,会“沿波讨源”,就是指会根据诗中的线索去探究作品之源乃至作者的师承之源等。如,读宋代大文学家王安石的词《桂枝香·金陵怀古》,对其中的“至今商女,时时犹唱,后庭遗曲”,就不能不沿波讨源,了解这是化用唐代诗人杜牧《泊秦淮》的诗句:“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后庭遗曲,指《玉树后庭花》曲,系陈后主所作。《隋书·五行志》记载:“祯明初,后主作新歌,词甚哀怨,令后宫美人习而歌之。其辞曰:‘玉树后庭花,花开不复久。’时人以为歌谶。此其不久兆也。”于是,《玉树后庭花》被后人视为亡国之音。王安石在词中化用杜牧诗句,以古讽今。如何才会“沿波讨源”,这就要求鉴赏者多读作品,最好能从中国古典诗歌的源头《诗经》、《楚辞》读起,对其后每个朝代的具有代表性的作品要有大致的了解,也可阅读一些今人所写的文学史、诗歌史等。只有“胸有成竹”,才能从诗词的语句中沿波而讨源,也才有可能读透作品。

3.会挖掘意境

意境,是中国古典诗论中重要美学范畴之一。作为一个完整的概念,意境这个词,最早见于唐代诗人王昌龄的《诗格》,与物境、情境并提:“诗有三境:一曰物境。欲为山水诗,则张泉石云峰之境,极丽绝秀者,神之于心,处身于境,视境于心,莹然掌中,然后用思,了然境象,故得形似。二曰情境。娱乐愁怨,皆张于意而处于身,然后驰思,深得其情。三曰意境。亦张之于意而思之于心,则得其真矣。”对意境的内

⑤涵作了全面深入解读的是王国维的《人间词话》。他说:“词以境界为最上。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并将 “境界”(即意境)分为“有境界”与“无境界”,“造境”与“写境界”,“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境界的大与小等。有无意境,意境经营得如何,是判断一首诗(词)成功与否的重要因素之一。

鉴赏古典诗词,关键要会挖掘其意境。意境,与另一个美学范畴的意象,二者同中有异。相同之处,主要在于二者都是主观情思与客观物象的统一;相异之处,主要在于意境往往就整首作品而言,而意象则是营造一首作品意境的具体构件。不妨看一看南宋“永嘉四灵”之一的翁卷的诗《野望》:

一天秋色冷清湾,无数峰峦远近间。

自上山来看野水,却于水底见青山。

此诗中的意象有:遥远的天际,冷清的河湾,远近高低不同的无数山峰,自然的绿水,水中的青山。正是这些意象构成了此诗的意境:山区秋色之壮——天高湾清,层峦叠嶂;秋色之秀——青山映在碧水里,绿水绕着青山转,山中有水,水中有山;诗人的心情是愉悦的,全无一些诗人笔下的秋天萧条肃杀之气。

4.会比勘异同 俗话说:“有比较,才有鉴别。”在鉴赏古典诗词时,会就同题目或同题材的作品加以比较,辨别其异同,品评其高下,这对读透作品是极为有利的。可进行思想与艺术性的全方位的比较,也可着重就诗词的主旨、意象、章法、技巧、风格等其间一两个要素加以比较,说明其特点,道尽其妙处。如比较唐代诗人李端《鸣筝》、柳中庸《听筝》与白居易《夜筝》:

鸣筝金粟柱,素手玉房前。

欲得周郎顾,时时误拂弦。

——李 端《鸣筝》

抽弦促柱听秦筝,无限秦人悲怨声。

似逐春风知柳态,如随啼鸟识花情。

谁家独夜愁灯影?何处空楼思月明?

更入几重离别恨,江南歧路洛阳城。

——柳中庸《听筝》

紫袖红弦明月中,自弹自感暗低容。

弦凝指咽声停处,别有深情一万重。

——白居易《夜筝》 这三首同题材的诗(诗题也基本相同),都写听筝,但其着眼点都不在表现弹筝者精湛的技艺,也不在描绘筝乐的内容,而是“听筝之意不在筝”,在借听筝以写人,在这方面,三首诗又各取所需,各有侧重。李端的诗着重摹写弹筝者的神态而见其爱意;柳中庸的诗着重描写诗人听筝的感受,并以此抒写自己的离情别恨;白居易的诗则主要表现诗中主人公“别有深情一万重”。在写法上,三首诗也明显有别。李端的诗主要是巧妙用典,以一生动的细节表情达意,具有诗趣;柳中庸的诗主要采用新颖贴切的比喻,将以形喻筝声与以声(杜鹃之啼声)喻筝声结合起来,将表达筝之“悲怨声”与诗人之“离别恨”结合起来,化无形为有形;白居易的诗则主要运用“空白”的技法,收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艺术效果。通过比较,我们便能读透这些作品。

三、读化

读化,这是鉴赏古典诗词的第三步,也是最重要的一步。在这一步上,鉴赏者要在前两步的基础上有一个质的飞跃,达到前人所说的“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之境界。也就是说,对一首诗(词)的解读,也不仅仅停留在字面的理解与其意境的挖掘等层面上,而是对作品能烂熟于心,将作品的意境化为鉴赏者心中的境界,并能以其独特的角度、别具一格的语言表现出来。其突出表现在于完成对鉴赏文章的撰写。鉴赏文章是鉴赏成果的外在表现,没有这一步,鉴赏过程是不完整的,而且不能说是成功的。如何撰写古典诗词鉴赏文

⑦章?我以为,这没有也不应该有一定的固定模式。不过,有三点可以强调:

1.言之有物

言之有物,就是要少说空话,少说废话,做到有话则长,无话则短,切不可像现在有些人写小说那样,本来只够写短篇的素材,硬要拉成中篇甚至是长篇。我觉得,只要将自己读诗词的最深刻最有个性的体会写出来就行了,没有必要面面俱到,更没有必要去硬做大文章。

2.灵活多样

灵活多样,就是在写作鉴赏文章时不要一个模式,而应根据不同的作品采取不同的写作方式。就诗词的篇幅而言,一般来说,对长诗可以采用论文式,也可以采用其他方式;对短的诗词则适宜采用随笔、对话体等。就探讨诗词的内容与形式而言,鉴赏文可以多角度下笔,也可以就其中一两点加以赏析。一句话,不要墨守成规,而要灵活多样。

3.语如诗美

诗词是美的艺术,其语言是美的语言。作为对美的艺术的诗词的鉴赏,鉴赏文章也应像诗词语言一样美,不能将鉴赏文章写得枯燥无味,了无诗趣。我写陈师道的《十七日观潮》(之三)鉴赏文,对此诗前两句的鉴赏这样写道: “漫漫平沙走白虹”,写钱塘江潮像白虹似的朝着宽阔平坦的江岸奔腾而来。诗人以奔腾的白虹比喻江潮掀起的冲天巨浪,这至少有三妙。虹是雨后天空出现的彩色圆弧,诗人以之喻江潮,突出其水急浪高,此一妙也;虹有红、橙、黄、绿、蓝、靛、紫等七种颜色,而诗人却偏偏以“白虹”来作比,舍虹之原色,而取其气势,此二妙也;虹本来是静止的,诗人却将它写成动态的,用以比喻奔腾的潮水,新颖别致,此三妙也。“瑶台失手玉杯空”这句,以传说中居住在瑶台里的神仙失手倒空了玉杯里的琼浆比喻波浪翻滚、汹涌奔腾的江潮,想象奇特,富有浪漫主义色彩。

我不敢说上述文字有多美,但至少可以说不是枯燥乏味的。

总而言之,完成了读懂→读透→读化三步曲,也就完成了对具体诗词作品的鉴赏。

【注释】

①②⑦ 均见王国维:《人间词话》卷二十六;《蕙风词话 人间词话》,人民文学出版社1960年版,第203页。

③ 《原诗 一瓢诗话 说诗晬语》,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年版,第245页。

④ 张怀瑾著:《文赋译注》,北京出版社1984年版,第24页。

⑤ 范文澜:《文心雕龙注》下册,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版,第715页。

⑥ 郭绍虞主编:《中国历代文论选》第二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版,第88-89页

第三篇:高考三步曲

高考三步曲

第一阶段:基础阶段

素描(静物、石膏头像、真人头像)、色彩(静物写生、风景写生)、设计基础(平面构成)、专业理论

第二阶段:提高阶段

素描(石膏头像、头像写生、默写)、色彩(静物写生、风景写生、默写)、设计基础(色彩构成、立体构成)专业理论

第三阶段:强化阶段

素描(石膏头像自然光、真人头像默写、专业模拟考试)、色彩(静物默写、风景默写、专业模拟考试)、设计创意训练、专业考前准备与模拟考试

第四篇:高考古诗词鉴赏

高考古诗词鉴赏

考点一

1.概括诗词的中心思想:怀才不遇、寄情山水、惜春悲秋、忆友怀旧、相知相思、4.古诗的语言特点主要有:

①.倒置:突出强调某个意思或某些别恨离愁、忧国忧民、蔑视权贵、壮志难酬、报国无门等。

2.古代诗歌按内容可分为:咏史抒怀、思乡思情、赠别互勉、边塞军旅、羁旅行役、爱情、节令、讽喻、咏物等。3.常见的表达技巧:比喻、拟人、夸张、象征、对偶、对比、互文、双关、比兴、借代、反问、设问、排比、通感、衬托等修辞;烘托、渲染、白描、联想、想象、用典、欲扬先抑、铺垫映衬、点面结合、借古讽今、小中见大、虚实相生、托物言志、寓情于景、寓情于事、以动衬静、委婉含蓄、以乐景衬哀求、用象征化抽象为具体、用映衬或对比突出形象特征等。

考点二

感情基调:惜别、思乡、哀愁、孤独、惆怅、感伤、达观、闲适、恬淡、喜悦、遭贬孤愤、忧国忧民、怀才不遇、壮志未酬、愤世嫉俗等。

考点三

1.古诗词开头常见形式:①.提携纲领,即景生情;②.突兀而起,出人意料;③.设问开篇,引人注意;④.先声夺人,烘托气氛;⑤.先言他物,起兴开篇;⑥.议论发端,领起全篇。2.古诗词结尾常见形式:①.议论收尾,蕴涵哲理;②.画龙点睛,一语中的;③.抒情作结,绾结全篇;④.以情结情,余韵徐歇;⑤.问句收尾,启人思索。3.古诗有以下几种写景抒情的形式:

①.先写景,后抒情; ②.先抒情,后写景; ③.边写景,边抒情。

词语,诗歌常把句子的语序予以倒置。②.省略:诗歌的语言凝练、集中,因此常常会有成分的省略。③.列锦:被称为诗中的“蒙太奇”。

指不用实词和虚词,仅用名词或名词性短语直接排列组合构成诗句。

它的意象繁密,增强理画面立体感和纵声感。由于省略了起关联作用的词语,使诗句为读者留下更多艺术空间和想象空间,丰富诗歌内涵。

④.互文:即互文见义,本是两个词

要合在一起说,但由于受字数、音节的限制,便在上下句分开说。理解时,要将两个词合在一起理解。⑤.叠音:具有增强语言的韵律感,对所描写的内容起突出强调作用。

考点四

常见概述古诗词语言特色和风格的词语

1.语言特色:质朴、平实、清新、朴素、雅致、华丽、绚丽、幽默、活泼、诙谐、庄重、简约、简洁、精练、生动、含蓄、明快、通俗、口语化、明白如话,委婉等。

2.语言风格:豪放、雄奇、沉郁、直率、委婉、婉转、风趣、工丽、苍凉雄健、委婉蕴藉、飘逸洒脱、苍凉悲壮、缠绵悱恻、情真意切、气势雄壮、自然流畅、忧郁激愤、沉郁顿挫、清新典雅、新鲜活泼、气势磅礴、奇特新颖、平白清新、语淡清浓等。

考点五

把握古诗的内容和情感

1.古诗中常见的形象(意象)

羁旅离愁:折柳、阳关、长亭、短亭、烟波、夕阳、西风、寒蝉、归雁、子规、鹧鸪、浮云等。

相思怀远:登楼、凭栏、登高、捣衣、寒砧、流萤、悲秋、鸳鸯等。

边关战乱:烽火、烽烟、狼烟、干戈、天狼、黑河、玉关、金河、塞上等。

常见概述古诗形象(意象)特征的词语

人物形象:豪放潇洒、英姿飒爽、武艺不凡、斗志昂扬、不拘小节、天真顽皮、勇猛彪悍、干练果决、英武豪迈、寂寞惆怅、饱经磨难、顾影自怜、孤身影单、百无聊赖、零落漂泊、怀才不遇、壮志难酬、悠然自得、安闲宁静、情趣高雅、心如止水、夜不能寐、孤独苦闷、辗转漂泊、羁旅天涯等。

景物形象:凄凉、悲伤、高洁、哀伤、凄清、凄切、孤独、离愁、纯洁、姿态美好、清雅高洁、晶莹澄澈、绚丽多姿、凌雪傲霜、冷落萧条、凄凉荒寒、衰败荒凉、寂静清冷、荒凉冷落、零落憔悴、苍凉黯淡、幽静闲适、清秀可人、静谧安详、和平宁静、浪卷云涌、气势飞动、馨香四溢、蜂飞蝶舞等。

古诗中常见的乐曲曲调的意蕴

折柳——乐府曲之一,多写离别伤怀之情。后庭花——即“玉树后庭花”,相传为南朝后主所制乐曲。

关山月——乐府曲调,多写征戎离别之情。霓裳羽衣曲——相传为唐玄宗改编的乐舞曲,表现歌舞升平的景象。行路难——古曲名,多言世路艰难及离别悲伤之情。

黍离——表达亡国之痛。

2.品味诗歌的意境

常见概述古诗意境特点词语

雄浑苍茫、孤寂、闲适、雄阔、悲壮、凄迷幽怨、悲凉凄清、苍凉沉郁、和平静穆、明丽鲜艳等。

第五篇:高考古诗词鉴赏知识汇总

高考古诗词如何鉴赏1 古诗中常见的思想感情

忧国忧民

建功报国

怀古伤今

蔑视权贵

愤世嫉俗

怀才不遇

寄情山水

归隐田园

登高览胜

惜春悲秋

思乡怀人

长亭送别

相知相思

别恨离愁

⑴咏史怀古诗:凭吊古迹古人来借古讽今;或感慨昔盛今衰,今不如昔;或渴望像古人一样建功立业。(写古迹古人,多用典故)⑵托物言志诗:不直接表露思想情感,而是运用比喻象征拟人手法把自己的理想和人格融入一物象中。(常有松、竹、梅等意象)⑶边塞征战诗:或抒写报国立功壮志;或征夫思家的思念;或对开边拓土穷兵黩武的统治者的讽刺和规劝。

⑷羁旅思乡诗:写游子漂泊的羁旅愁苦;或所见所闻所感触发的思念故乡的乡愁。(常有月、柳、雁、书信及梦境幻觉的描写

⑸送别留念诗:或表达别时留恋;或表达别后思念;或表白理想信念;或表达彼此勉励。⑹田园山水诗:借写山林田园的闲适美好,表达对世俗与现实的不满、向往宁静平和的归隐思想,或表达自己遗世独立,保持节操品性的情怀。

⑺即事感怀诗:或忧国忧民;或反映离乱;或渴望建功立业;或仕途失意闺中怀人;或讴歌河山。

⑻闺怨闺愁诗:或表达对戍边丈夫的思念,或写春光(青春)易逝,光阴不再的感伤,或表达对战争的厌恶

一、字眼型

1提问方式:这一联中最生动传神的是什么字?为什么? 2提问变体:某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

答题模式三步走:

第一步:指出诗眼(词眼、字眼)或解释该字的含义。

第二步: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或从字的活用、或修辞角度结合诗句分析其表层意和深层意

第三步:点出该字作用: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或结构上有何作用等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过香积寺

王维

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

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

注:安禅,佛家语,指闭目静坐,不生杂念;毒龙:指世俗欲念。

古人评诗时常用“诗眼”的说法,所谓“诗眼”往往是指一句诗中最精练传神的一个字,你认为这首诗第三联两句诗的“诗眼”分别是哪一个字?为什么?请结合全诗简要赏析。

二、关键词型 答题模式两步走:

第一步:点明该词对突出主旨所起的作用。

第二步:分析该词在诗的结构上所起的作用或达到的艺术效果。

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春夜洛城闻笛

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前人在评论这首诗时曾说,“折柳”二字是全诗的关键。诗中“折柳”的寓意是什么?你是否同意“关键”之说?为什么?

三、意境型

“意”是诗人在诗中抒发的思想感情,“境”是诗歌中所描绘的生活图景。意境就是指寄托了诗人主观思想感情的景物(物象、意象、生活图景)综合起来构建的让人产生想象的境界。诗词的意境是情景交融、虚实相生、形神兼备的有机结合。它包括景、情、境三个方面。故意境型的答题须兼顾景、情、境三方面。

①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考生应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像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

②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即可,例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恬静安谧,雄奇优美,生机勃勃,富丽堂皇,肃杀荒寒,瑰丽雄壮,虚幻飘渺,凄寒萧条,繁华热闹等。等,注意要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

③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切忌空洞,要答具体。比如光答“表达了作者感伤的情怀”是不行的,应答出为什么而“感伤”。

春行即兴

宜阳城下草萋萋,涧水东流复向西。芳树无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鸟空啼。古人在谈到诗歌创作时曾说:“作诗不过情、景二端。”请从“景”和“情”的角度来赏析这首诗。

四、意象型

“象”即“意象”,也即浸染了诗人主观情感的客观景物(也称客观物象)。诗人往往创造一个或一群新奇的意象来含蓄地抒发自己的情感。意象型的题型设计多考查意象在诗中表情达意的作用,做题前要先把握其象征义、特征义,如菊花。菊花一般是坚强,清高,隐逸的象征;月亮一般象征思乡念亲、离愁别恨、寂寞思归等;折柳喻意惜别、怀远、思乡;捣衣意指征人、离妇远别故乡的惆怅;等等。然后结合运用手法、思想情感等考虑运用常规解题模式答题。

⒈离别类:双鲤、尺素(远方来信),月亮(思乡或团圆),鸿雁(游子思乡怀亲或羁旅伤感),寒蝉(悲凉),柳(喻离别留念或代故乡),芳草(离愁别恨),鹧鸪鸟(叫声似“行不得也哥哥”,指旅途艰辛或离愁别绪),南浦(送别之地),芭蕉(离情别绪),燕(惜春或恋人思念或物是人非的变迁,或传书叙离情或游子漂泊),关山(思家),长亭短亭(送别),阳关曲(送别的歌声)。

⒉情爱类:莲(音同“怜”表达爱情),红豆(男女爱情或友谊),红叶(传情之物)。⒊人格类:菊花(清高),梅(不怕摧残敢为人先或保持冰清玉洁),松(傲霜斗雪坚守节操),⒋悲情类:梧桐(象征悲凉),乌鸦(衰败荒凉),杜鹃鸟或子规(象征凄凉哀伤或思家思归),碧血(蒙冤枉而死或忠心不泯灭),猿(悲伤)。⒌其它类:昆山玉(人才),折桂(科举及第),采薇(隐居生活),南冠(囚犯),柳营(军营)。东篱(高雅,洁身自好)

解题模式四步走:

第一步:联系古诗词中该物象的基本象征义,分析物象的基本特征。

第二步:指出运用了何种手法。

第三步:由物及人,结合细节、动作等指出该物象所代表的人格化形象。第四步:点明诗人借物象所表达的情感,或点明它在结构上的作用等。阅读下面一首元曲,然后回答问题

昭君怨

南宋•郑域

道是春来花未,道是雪来香异。竹外一枝斜,野人家。

冷落竹篱茅舍,富贵玉堂琼榭。两地不同栽,一般开。本词上阕咏赞的是什么事物?是从哪几个方面来写的?

五、技巧型

“技巧”即表达技巧,表现手法,包括抒情手法、描写手法、修辞手法三大类。抒情手法分直抒胸臆与间接抒情(含托物言志如《石灰呤》,托物寓理如《观书有感》);描写手法主要有衬托(正衬和反衬),联想和想象、对比、白描等;修辞手法古诗词中常用的有比兴、比喻、拟人、夸张、双关、用典等。技巧型的题在题型设计上多考查分析技巧手法的类别和作用。

1、描写景物的方法:

⒈从直接与间接的角度看有:正面和侧面描写,虚写(想象联想)与实写;李商隐《夜雨寄北》“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⒉运用修辞手法:

比喻“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夸张“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比拟分为拟人和拟物。古诗中以拟人居多,作用是使描写的事物更形象、更生动,富于人的感情和特征。“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魂” 白鹤将要飞下来时,先偷看梅花几眼;粉蝶如果知道梅花这样美,该早就销魂了。白鹤爱梅心切,粉蝶也为梅花而销魂。用拟人的手法,尽情予以渲染,写梅花之美。(高考常考)借代“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中“绿”和“红”两种颜色分别代替叶和花,写叶的茂盛和花的凋零

双关“道是无晴却有晴”

反问“江东弟子今虽在,肯为君王卷土来?”

设问“问人间谁是英雄?有酾酒临江,横槊曹公。”

互文;指古代诗文的相邻句中或同一句中所用的词语互相补充,结合起来表示一个完整意思的一种修辞方式。“秦时明月汉时关”“ 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3.运用表现手法来写:

衬托,衬托,分正衬和反衬。正衬如“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反衬又有动静衬,如“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声寂衬,如“日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以乐景衬哀情,如“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等。

对比“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 渲染:如汉乐府民歌《江南可采莲》:

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鱼戏莲叶间。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南北。诗中“鱼戏莲叶东”四句的渲染,使得全诗生动活泼,音调优美,把水上采莲的画面和人们采莲时的欢愉的情绪活灵活现地展示在读者面前。

烘托:“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

引用典故(高考常考)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象征:“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冰心:高洁的心性 铺陈:“鸡鸣外欲曙,新妇起严妆。著我绣夹裙,事事四五通。足下蹑丝履,头上玳瑁光。腰若流纨素,耳著明月珰。指如削葱根,口如含朱丹。纤纤作细步,精妙世无双。” 一连串夸张性的铺陈,旨在描写兰芝的美,更表现她的从容镇定。白描。“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4.从景物的动静角度来写:动景静景结合,或以动写静,“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以静写动;(高考常考)5.从观察的层次来写:远看与近观结合,仰视平视与俯视结合;空间的上下结合,高低结合。

⒍从调动感觉的角度来写:视觉(形和色),听觉(声),嗅觉(气味),味觉,触觉;或通 3 感。

2、抒情方式

1、直抒胸臆:直接运用抒情与议论的表达方式来抒发情感

2、间接抒情:托物言志(寓理),借古讽今,用典抒情,借景抒情、寓情于景、(高考常考)

1提问方式:这首诗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 2提问变体:请分析这首诗的表现技巧(或艺术手法,或手法)。诗人是怎样抒发自己的情感的?有何效果?

解题模式三步走:

第一步:指出所运用的手法。

第二步:结合诗句分析怎样运用的。

第三步:点明在情感和结构上的作用。

例如2005年福建卷: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与夏十二登岳阳楼(唐 李白)

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

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

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

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

(1)对第三联“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所运用的艺术表现手法做简要分析。

六、诗论评析型

诗论评析就是结合诗论具体评析作品,一般是古代名家或近代名家就对某首古人评论的诗发表意见,表示看法或赞,或批,或分析指瑕等。

(1)(见上诗)诗中的“雁引愁心去”一句,有的版本写作“雁别秋江去”,你认为那一句更妙,为什么?

七、语言风格型

语言风格型即评析诗词的语言风格或艺术风格。它在题型设计上不是要求揣摩个别字词运用的巧妙,而是要品味整首诗(或词)表现出来的语言风格、语言艺术或语言特色。答题前要了解有关语言风格的相关术语如:清新自然、朴实无华、华美绚丽、明白晓畅、低回婉转、委婉含蓄、沉郁顿挫、雄浑豪放、浑厚雄壮、简洁明快、笔调婉约、平淡质朴、简练有力、多用口语等。名人名家诗歌的语言特色上多有一定的特点:如陶渊明的平淡自然、李白的飘逸奔放、杜甫的沉郁顿挫、王维的冲淡清幽、李商隐的典丽精工、杜牧的俊爽洒脱、苏轼的豪放旷达、李清照的婉约细腻等。答题时可以结合诗句相机行事。有时根据诗歌的类别也可以初定风格,如山水诗语言风格上多是清新幽美,田园诗则多表现为恬淡质朴,边塞诗一般语言悲凉慷慨,咏史诗则多半雄浑壮阔,讽喻诗钟情于沉郁激愤,宫廷诗十有八九缠绵宛转,等等。

1提问方式:这首诗在语言上有何特色?

2提问变体:请分析这首诗的语言风格。谈谈此诗的语言艺术解题模式三步走:

第一步:用一两个词准确点明语言特色。

第二步:结合有关诗句中的有关语句具体分析这种特色。

第三步:指出这种语言特色的表达效果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例如:05年全国卷Ⅱ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邯郸冬至夜思家 白居易

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

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

[注]冬至:二十四节气之一,唐朝时是一个重要节日。

(2)作者是怎样写“思家”的?语言上又有什么特点?

下载高考古诗词鉴赏三步曲word格式文档
下载高考古诗词鉴赏三步曲.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2013高考古诗词鉴赏练习

    2013高考古诗词鉴赏练习(2013-01-12 22:46:08) 转载▼ 标签: 分类: 古典诗文 盼春 情深 图画 历史名人 边关 杂谈 2013高考古诗词鉴赏练习来源 太子头上 一、 形象篇 1. 阅......

    人生三步曲

    人生三步曲 感 谢 人生一路风风雨雨,光靠一个人去扛去顶,很多沟沟坎坎的地方是过不去的。当然,我们不能违心去想,到了困难的时候,就能够意外获得贵人的相助。 我们生存于社会......

    开学三步曲

    开学三部曲 “一切皆有可能” 返校晚上,我班竞选了班干部,过程令我们受益匪浅,结果令人出乎意料。 A一马当先,从容不迫地走上讲台,挺直胸膛,站得就像一棵松树那么笔直,他大声地说出......

    德育教育“三步曲”

    新城镇中心小学德育教育“三步曲” 德育是学校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新城镇中心小学,以校园 环境、课堂教学、课外活动为载体,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德育 教育。一是传统文化熏......

    销售三步曲

    销售三步曲 常听到朋友说,我要努力,我要奋斗,我要挣更多的钱,有一次我忍不住问了身边的一个朋友,我说,你要努力什么?他说,我要勤快,怎么勤快?我要周末都去拜访客户,然后呢?我要认真做好......

    敬业三步曲范文

    各行各业、各个企业都将爱岗敬业放在各项职业道德规范之首,并以此作为选择、培养和考核员工的首要标准。爱岗敬业是我们做好工作的立足点和基本点。爱岗敬业不是一句口号,更不......

    高考古诗词鉴赏教案(高三)

    关于古诗词鉴赏,“考试说明”把它定位在“初步”鉴赏诗词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内容上。但在实际的考查中,诗歌鉴赏题的得分率一向偏低,很多同学都把它视为难以逾越的高峰,望......

    议论文写作三步曲

    【教学目标】: 1.掌握议论文三步曲的写作知识和操作要领。 2.通过训练,领悟作文思路展开的技巧。 【教学重点】 1.知识重点:什么是作文三步曲? 2.能力重点:怎样进行思路展开? 【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