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专题提分二 小说情节常见题型的突破方法
专题提分二 小说情节常见题型的突破方法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
寂 寞 [台湾]吴念真
阿照跟她的爸爸一点都不亲,就连“爸爸”似乎也没叫过几次。
这个爸爸其实是她的继父。妈妈在她四岁的时候离了婚,把阿照托给外婆照顾,自己跑去北部谋生。
阿照国小二年级的时候,妈妈带了一个男人来,说是她的新爸爸;不过,她不记得那时候是否叫过他,记得的反而是那男人给了她一个红包,以及她从此改了姓。
改姓的事被同学问到气、问到烦,所以这个爸爸对她来说不仅陌生,甚至从来都没好感。一直到国中三年级,阿照才被妈妈从外婆家带到北部“团圆”,而且听说这还是那男人的建议,说以后如果要考好大学,她应该到北部来读高中。那时候妈妈和那男人生的弟弟都已经上小学了。
男人在工厂当警卫,有时日班有时夜班,妈妈则在同一家工厂帮员工办伙食,早出晚归,一家人始终没交集,各过各的。不久之后,阿照考上台北的高中,租房子自己住,即便假日也很少回去。
外婆在阿照大三那年过世,不过,之后的寒暑假,阿照也同样很少回家。她给自己的理由是要打工、读书、谈恋爱,其实自己清楚真正的原因是对那个家根本一点感情也没有。不过,不知道是不是亲生的儿子太不成材还是怎样,那男人对待两个孩子有很明显的差别待遇,比如跟儿子讲话总是粗声粗气,对阿照则和颜悦色,过年给的红包永远阿照的比较厚,儿子只要稍微嘟囔一声,他就会大声说:“你平常拿的、偷的难道还不够多?”
阿照大学毕业申请到美国学校的那年他从工厂退休,妈妈原本希望阿照先上班赚到钱才出国,没想到他反而鼓励她说念书就要趁年轻。阿照记得那天她跟他说:“爸爸,谢谢!”不过,才一说出口就觉得自己可耻,因为在这之前她不记得是否曾经这么叫过他。
从美国回来后,阿照在外商公司做事。弟弟在她出国的那几年好像出了什么事,偷渡到大陆之后音讯全无,连几年前妈妈胰脏癌过世都没回来。孤孤单单的爸爸也没给阿照增加
什么负担,他把房子卖了,钱交给阿照帮他管理,自己住到老人公寓去。
阿照也一直单身,所以之后几年的假日,他们见面、聊天的次数和时间反而比以前多很多。有一天阿照去看他,他不在,阿照出了大门才看到他坐出租车回来,说是去参加一个军中朋友的葬礼。阿照陪他走回房间的路上他一直沉默着,最后才跟阿照说可不可以帮他买一个简单的相机,说他想帮几个朋友拍照,理由是:“今天老宋那张遗照真不像样!”后来阿照帮他买了。
去年冬天他过世了。阿照去整理他的遗物,东西不多,其中有一个大纸盒,阿照发现里头装着的是一大叠放大的照片和她买的那部照相机。相机还很新,也许用的次数不多,更也许是他保护得好,因为不仅原装的纸盒都还在,里头还塞满干燥剂并且罩上一个塑料套。
至于那些照片拍的应该都是他的朋友,都老了,背景有山边果园,有门口,有小巷,也有布满鹅卵石的东部海边,不过每个人还都挺合作,都朝着镜头笑,就连一个躺在病床上插着鼻胃管的老伯伯也一样,甚至还伸出长满老人斑的手臂用弯曲的手指勉强比了一个“V”。
阿照一边看一边想象着他为了拍这些照片所有可能经历过的孤单的旅程,想象他独自坐在火车或公路车上的身影,他在崎岖的山路上踯躅的样子,他和他们可能吃过的东西、喝过的酒、讲过的话以及最后告别时可能的心情。
当最后一张照片出现在眼前的时候,阿照先是惊愕,接着便是无法抑制的号啕大哭。照片应该是用自动模式拍的,他把妈妈、弟弟、还有阿照留在家里的照片,都拿去翻照、放大、加框,然后全部摆在一张桌子上,而他就坐后面用手环抱着那三个相框朝着镜头笑。
照片下边就像早年那些老照片的形式一般印上了一行字,写着:“魏家阖府团圆,民国九十八年秋。”阿照说,那时候她才了解那个男人那么深沉而无言的寂寞。
(吴念真《那些人,那些事》)
1.下面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A.作为小说,《寂寞》去掉了虚饰,挤掉了水分,朴实得像一块煤,也像煤块一样沉重,却透着点点的光泽。
B.小说的高潮之处在文章的最后一个部分,一张并不团圆的全家福却被这位父亲“结合”成“魏府阖家团圆”,既有深刻的内涵,又充满了对这个破碎家庭的嘲讽。C.文章的题目叫做“寂寞”,这里的“寂寞”至少有三层含义:亲人不在身边带来的孤独感;友人渐渐老去离世带来的落寞感;被时代、社会抛弃,留守老人院带来的落
魄感。
D.小说以朴素的文字,无华的语言,刻画出小人物的人生体验,初看似乎平淡寡味,细细品读后却感觉意味深长。
E.吴念真的小说常常具有细节画面感,这篇小说中插着鼻胃管的老伯伯以长满老人斑的手臂、弯曲的手指勉强比划“V”就极具画面感,令人心中一震。
解析:选BC。B项,“充满了对这个破碎家庭的嘲讽”有误。C项,“被时代、社会抛弃,留守老人院带来的落魄感”,文中没有涉及到这一层。
★2.小说开头点出阿照从不称呼“爸爸”的细节,有哪些作用?(6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小说情节的作用。答题时,可从与情节、人物和标题(或主题)之间的联系着手。从标题“寂寞”来看,这种写法扣题较准;从人物的关系来看,与父亲的温情形成对比;从情节角度来看,为以下情节的展开作铺垫。答案:(1)交代了故事的背景,推动了情节的发展。(2)将阿照的冷漠和父亲的温情形成对比。(3)以阿照的冷漠行为呼应了标题的“寂寞”。3.简析小说结尾的艺术特点和艺术效果。(6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考查对小说结尾的鉴赏能力。先要答出作者这样结尾的艺术手法,可从情节、修辞、呼应等角度考虑;然后指出其表达效果,这一步要有具体的分析。答案:(1)情节上,戛然而止,干净利索地收束全文。
(2)运用对比手法,以团圆的全家福,暗寓“寂寞”的一家,突出了“寂寞”的主题。(3)呼应了文章的标题“寂寞”,回味无穷,发人省醒。4.结合阿照和父亲的形象分析,谈谈小说给你的启示。(8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答题时,首先要根据小说的情节弄清阿照和父亲的形象;然后从形象的意义出发,找出“亲情”“爱”的主题;然后结合生活实际具体分析你对家庭、亲情和爱的理解。答案:(1)阿照:独立、固执、倔强,不能完全体会到父亲深沉的爱和家庭给予的温暖。
父亲:朴实、善良,不善言辞,却深深爱着这个家,充满无人理解的寂寞。
(2)启示:爱,需要表达,更需要细细感受;珍惜亲情,珍惜家庭。(开放题,言之有理即可)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8题。(25分)
教 父 赵 冬
我是在北方那座俄罗斯式的城市里长大的。
那时候,教堂顶的白雪,尖楼上的钟响,紧裹黑衣的修女„„无不诱惑着我对神秘殿堂产生不着边际的遐想。
外公是天主教徒,对耶稣十分虔诚。他不仅自己信教,每周还要领儿孙们去教堂礼拜和做弥撒。他与教堂的老神父交情甚密,神父待人谦恭、和善,小孩们都喜欢围着他蹦呀跳呀,或听他讲圣经故事。
神父是外公的挚友,也是两个舅舅的教父。闲暇时常来家里与外公聊天,对饮,一瓶酒,四碟菜,多至深夜。谈得投机便与外公同榻而眠,情同手足。两个舅舅才十八九岁,对教父更是顶礼膜拜,言听计从。
外公的兴趣很广泛,爬山、钓鱼、打猎、打拳、下棋、舞文弄墨„„没有他不好的。有一次去雪山打猎,一熬就是半个月,结果还真打死一头黑熊,一个人把熊用爬犁拉了回来。他在人前最得意炫耀的是那件火狐狸皮大衣,据说是件宝物。外公说穿上它就是在雪地里睡上三天三夜也冻不死。这件大衣是用好几百只红狐狸皮缝制的,我猜,皮大衣一定是很值钱的。
秋去冬来,北方的大地又覆盖了一层白皑皑的冰雪。天气冷得能冻掉行人的下巴颌,松花江被冰雪封了顶。外公是个不甘寂寞的老人,他不听家人劝阻,拿着鱼具到江面上戳出一个冰窟窿,下网捞起鱼来。从清晨到黄昏,家人见这么久未归,便去人寻找。江面的冰上摆着鱼具,却不见了老人。
全家人慌慌张张地奔到江边,望着冰窟窿里蒸腾出的寒气哭号不停。人们都说,一定是老头子捞鱼不慎跌进冰窟窿里了。
由于未捞到尸首,外公的丧事也只好草草举行。尽管这样,还是赶来了许多人,都是他各界的朋友,人们大都受过外公的恩惠,希望能为老人做点什么„„忙前忙后,里外张罗得最欢的要属老神父了。分家的时候,他把我大舅拉到一旁,对他说:“告诉你,我昨晚做了个梦,梦见你爹在那边呢„„”他用手指了指天空:“他蹲在雪地里,一丝也不挂呀!我看见他身体直打颤,好可怜呢!”
第二天,教父伏在二舅耳朵上,神秘地说:“孩啊,昨夜你爹又托梦给我,他说那边天冷,他快被冻死了„„”
两个舅舅像两只傻鹅,呆呆地望着教父,不知如何是好。
翌日,教父又来到我家,告诉舅舅说外公梦中委托他把那件狐皮大衣给捎过去。舅舅不敢怠慢,急忙取来大衣,让教父拿走了。
做礼拜的时候,教父满脸慈祥地拍了拍大舅的肩,眨着眼睛说:“你爹接到大衣穿上了,还夸你是个大孝子呢„„”几句话说得大舅轻飘飘的。
可是,没过几天,外公突然活着回来了。四邻震惊不小,家人欢天喜地。
原来,那日外公在江面网鱼,几网下去,不见半个鱼星,来了脾气。旁边正好有位老渔翁经过,便赌气扔下鱼具,随老渔翁到江下游用大网捞鱼去了„„
从此,教父再也没到家里来过。外公到教堂几次,教父均以病相避。一连好几年,外公怕教父难为情,也就换了一个教堂做礼拜。
记得外公临终前,还念念不忘这件事。他躺在床上,用微弱的声音对大家说:“„„唉,真没想到,一件破大衣,竟伤了一位„„老朋友。罪过呀!„„”
(原载于《百花园》)5.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A.小说写未捞到外公尸首,是为后文写“外公突然活着回来”作伏笔。B.小说以“我”为线索,以我的所见所闻串联和组织材料,增强了作品的真
实感。这个“我”就是作者赵冬。
C.小说通过“我”的两个舅舅在教父面前的种种表现,形象地刻画出他俩淳
朴善良,甚至愚昧的性格特征。
D.第六段写“白皑皑的冰雪”,是为了照应开头“北方那座俄罗斯式的城
市”和“教堂顶的白雪”。
E.外公临终前把那件大衣看成是“破大衣”,而念念不忘的内心忏悔却是,一件大衣竟伤了“老朋友”。这表现了外公性格中虚情假意的一面。
解析:选AC。本题考查考生理解文章内容、鉴赏文学作品艺术技巧的能力。B项,“我”并非实指。D项,不是照应开头,而是为后文情节的展开作铺垫。E项,“虚情假意”错,应为外公对友情的珍视。
6.外公有哪些性格特点?请简要概括。(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分析鉴赏文中人物形象的能力。这道题考查对小说人物形象的理解概括。概括的方法是“听其言,观其行”并结合文中此人和其他人的关系。答案:①兴趣广泛。②勤劳执着。③淳朴善良。④珍惜友情。⑤心灵高尚。7.小说在刻画教父这个人物形象时,主要用了哪些表现手法?请简要分析。(6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对比或反衬。②先扬后抑。③语言和行动描写。
分析:①将外公和教父对比,教父本人前后对比。②先写教父的“待人谦恭、和善”,后写教父的虚伪、奸诈和龌龊的心灵。③在两个舅舅面前的欺骗语言,在为外公办丧事时候的“里外张罗得最欢”和外公突然回来后的“以病相避”,使人物形象更加鲜明生动。
★8.这篇小说在情节结构的安排上很有特点,请结合全文加以分析。(8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这篇小说一波三折,跌宕生辉,层层推进。①和教父交情甚密的外公一丝不挂地上了天国,教父为他拿走了取暖的破大衣,小说似乎于平淡的叙述中结束了。②然而,“外公突然活着回来了”,教父于波澜陡起的转折中再未露面,小说的使命似乎真的完成了。③可是,作者还不甘心,让故事再起波澜,最后在外公的临终感言中戛然而止。④小说于一波三折,跌宕生辉,层层推进的情节中,将人物性格不断展示,最后上升到精神层面,充分展示了外公的真诚、淳朴和高尚的心灵,以及教父的虚伪、奸诈和龌龊的心灵。
第二篇:小说的考察题型及方法
小说的考查题型及方法
(2010-04-24 21:26:13)转载 标签:
教育
【知识梳理】
一、小说的文体特点
小说是以刻画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的环境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的叙事性文学体裁。塑造人物形象、具有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的环境描写是小说的基本特征,被称为小说三要素。
阅读小说,要从三要素入手,理解小说中人物的思想性格进而理解作品的主题思想。
塑造人物形象是小说反映社会生活的主要手段。小说的人物形象多为虚构,往往是杂取种种人,合成一个。小说的人物具有典型性,因为从生活中许多同类原型中撷取典型因素创造出来的角色,必然比生活中的人更鲜明突出。小说塑造人物的手段多种多样,外貌、心理、行动、语言描写是作者刻画人物的重要手段。要抓住作品中的这些描写分析人物形象。理解作者塑造的人物形象的性格特征进而理解其反映的社会生活。
故事情节通常包括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几个部分,有的前有序幕,后有尾声。在作品中,情节的安排取决于作者的艺术构思,有的有着完整的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有的把高潮安排在结尾,总之,这四个部分并不是缺一不可的,但不论故事情节如何安排,情节的发展总是为塑造人物服务的。把握这一点,然后通过对作品情节的分析,了解人物在事件中的各种表现,就能把握人物的性格。.抓住小说情节,小说的层次结构就清清晰晰,作家构思布局的巧处也容易把握。
小说中的环境,包括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重点是社会环境。社会环境主要交代作品的时代背景;自然环境主要包括人物活动的时间、地点、景物,用以烘托气氛,表现人物的感情等。人物总是生活在一定的环境里,一定的人物总是和一定的环境联系着,离开了环境,人物就没有活动的天地,人物的思想性格就失去了社会根源。
二、小说的阅读方法
(一)、分析作品结构,把握情节。
把握好故事情节,是读懂小说的基础和关键,也是整体感知文章的起点。命题者在为小说命题时,也必定以此为出发点,先从整体上设置理解文章内容的试题,其中最为典型的题目是概括故事情节,实现整体感知。阅读时,必须透过情节、人物和环境,概括出文章的大主题。
(二).分析人物形象,把握性格。要从分析情节入手,把握人物的性格特征,从分析环境入手,探究人物命运与思想性格之所以如此的社会原因。
(三)、分析环境描写,把握原因。小说的环境,包括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两个方面。社会环境由人们的社会活动和社会关系组成,包括一定历史时期的社会制度、政治结构、经济形态、文化状况、风俗礼仪等。自然环境是指人物活动的时间、地点、时令、气候、地理风貌等。
(四)、鉴赏表现手法,体会效果。小说创作用间接描写方法塑造典型性格,以描写其他人物来衬托、表现主要人物的性格特征。最常见的还是用直接描写方法塑造典型性格,在故事情节发展中描写人物的语言、行动、肖像、心理活动,表现人物的性格特征。
(五)鉴赏小说的语言,感受魅力。文学作品特殊的魅力,就在于语言的魅力。优秀的小说描写人物语言总是高度个性化的,欣赏时要听其言,想其人,知其心,更要看作家是如何把握人物的身份与个性,借助什么样的场景让人物表现出来。小说是用形象说话,往往不把话说尽,含不尽之意于言外。
三、常见表达技巧分析术语归纳
(一)叙述人称
1.第一人称:叙述亲切自然,能自由地表达思想感情,给读者以真实生动之感。
2.第二人称:增强文章的抒情性和亲切感,便于感情交流。3.第三人称:能比较直接客观地展现丰富多彩的生活,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反映现实比较灵活自由。
(二)叙述方式
1.顺叙:能按某一顺序(时间或空间)较清楚地进行记叙。
2.倒叙:造成悬念,引人入胜。
3.插叙:对主要情节或中心事件做必要的铺垫照应,补充说明,使情节更加完整,结构更加严密,内容更加充实丰满。
4.补叙:对上文内容加以补充解释,对下文做某些交代。
5.平叙:俗称“花开两枝,各表一朵”,(指叙述两件或多件同时发生的事)使头绪清楚,照应得体
(三)描写
总体来说,描写有以下一些作用:①再现自然风光。②描绘人物的外貌及内心世界。③交代人物活动的自然及社会环境。
1.人物肖像、动作描写、心理描写:更好展现人物的内心世界、性格特征。
2.景物描写:具体描写自然风光,营造一种气氛,烘托人物的情感和思想。
3.环境、场面描写:交代人物活动的背景,写明事件发生的时间和地点,渲染气氛,更好地表现人物
4.人物对话描写、心理描写、细节描写:刻画人物性格,反映人物心理活动,促进故事情节的发展。也可描摹人物的语态,收到一种特殊的效果。
5.正面描写、侧面描写:正面直接表现人物、事物;侧面烘托突出人物、事物。
(四)修辞
1.比喻:化平淡为生动,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
2.比拟:给物赋予人的形态情感(指拟人),描写生动形象,表意丰富。3.借代:以简代繁,以实代虚,以奇代凡。
4.夸张:烘托气氛,增强感染力,增强联想;创造气氛,揭示本质,给人以启示。
5.对偶:便于吟诵,易于记忆,使词句有音乐感;表意凝练,抒情酣畅。
6.排比:节奏鲜明,内容集中,增强气势;叙事透辟,条分缕析;长于抒情。
7.反复:写景抒情感染力强;承上启下,分清层次;多次强调,给人以深刻的印象。
8.对比:使所表现的事物特征或所阐述的道理观点更鲜明、更突出。
9.设问:自问自答,提出问题,引发读者的思考。
10.反问:强调语气,语气强烈,强化情感
(五)结构安排
布局谋篇的技巧:开门见山、首尾呼应、卒章显志、伏笔照应、层层深入、过度铺垫、设置线索;结构严密,完整匀称;烘托铺垫,前后照应;设置悬念,制造波澜,起承转合,曲折有致。材料和中心的关系的处理,主次详略是否得当;材料是否典型、真实、新颖、有力。
【命题趋势】
人物形象
常见题型:
1.结合全文,简要地分析×××这一人物的形象特征。
2.×××是一个怎样的人物?请举例作简要分析。3.×××有哪些优秀的品质? 试各举一例。
4.举例分析小说对人物进行描写的具体方法及其作用。
试题例举:
2009年高考(安徽卷)第12题:概括小说中董师傅这一人物形象。
2009年高考(辽宁卷)第11(3)题:从小说看,遗璞村人有哪些性格特点?请作简要概括分析。
2009年高考(全国卷Ⅲ)第11(2)题:小说中的孕妇具有什么样的性格?请简要概括。
2009年高考(浙江卷)第16题:赏析文中贝格斯太太的形象。(不超过100字)
试题解析:
【例1】2008年高考(海南卷)第13题:小说中的鲍勃具有什么样的性格?请简要分析。
人物形象类试题,应揣摩人物的细节描写。细节描写是指抓住生活中的细微而又具体的典型情节,加以生动细致的描绘,包括人物的语言、行动、心理、肖像等。细节描写的范围很宽广,它的作用也是多方面的,但最主要的还是刻画人物性格,塑造人物形象。
“就像从很小的孔穴能窥见太阳一样,细小的事情刻画出人物的性格”。小说开头交代了当时的环境,“已近夜间10点”,街上的行人“寥寥无几”,而且吹着“冷飕飕”的风,但作为是一名通缉犯,可能随时被捕的主人公鲍勃仍然不远千里赶赴纽约参加二十年前的一个约会“,在昏黄的灯光下”等待吉米,这种行为的细节描写表现出他信守诺言,重视友情的性格;见到警官(其实就是吉米)就滔滔不绝地述说自己的经历遭遇,又表现出其心直口快,乐观开朗的一面。行合其性,言如其人,一个“重视友情,信守诺言”又“乐观开朗,心直口快”的鲍勃形象跃然纸上。
【例2】2008年高考(浙江卷)第18题:本文着意勾勒了乌米的形象,请从两个方面概括乌米的主要性格特征。(各不超过两个字)人物形象类试题,应分析人物的交互关系。小说中的人物往往不止一个,他们之间的矛盾冲突是情节发展的重要依据,也是表现各自性格的有效途径。所以理清人物之间的行为关系,分析他们的交互评价、情感态度等,有助于理解需要回答的人物的形象。
回答这个题目可从“我”的角度出发。小说中的“我”并不是作者本人,而是一种叙述角度,从全文看,“我”住在离乌米不远的山脚,是一个富有同情心,对人性之美满怀敬意的人,那么“我”对乌米的情感态度如何呢?文章依照“我”从村民了解乌米的情况,到“我”见到乌米的情形,再到“我”和乌米交流从而羡慕、尊敬她的过程,层层深入,淋漓尽致地展现了一个虽然“已失去丈夫和两个孩子六年”,但脸上却仍有“一种满怀信心的、安详而喜悦的期待”的表情的老人形象。如此,归纳出乌米“执着(坚韧)“”乐观”的性格特征便已水到渠成。
【例3】2007年高考(海南卷)第14题:对第三段“林冲等他发作过了,去取五两银子,陪着笑脸告道”这句话,明末清初文学批评家金圣叹评点道“:虽是播出奇文,然亦实是林冲身份。”依据小说内容,探究“亦实是林冲身份”指的是林冲的那一种身份,表现的是林冲什么样的性格和心理。
人物形象类试题,应重视人物的身份特征。人物的身份特征包括人物的地位、经历、教养和气质等因素,直接影响着人物的性格形成。在分析解题时,须结合全文,准确把握其在文中的身份特征,进而准确判断出该人物的行为依据。
本文段节选自《水浒传会评本》,文中直接体现林冲身份的有:差拨唤他为“教头”,因高太尉陷害,现沦为“配军”,依此内容,我们可概括出第一答:两种身份:①教头身份;②配军身份。同时,从文中“林冲等他发作过了”看,可知林冲沉着冷静,遇事不慌乱的一面,又能体现他作为东京八十万禁军总教头的风范。“去取了五两银子,陪着笑脸”又写出林冲虎落平阳、龙卧浅滩的无奈,体现了他隐忍、谨慎,暂时求安的一面,也表现了他沦为配军身份而不忍脸面扫地的酸楚。在此基础上,可归纳出第二答:四种性格和心理:①谨慎小心;②沉着冷静;③隐忍顺从;④顾及颜面。
故事情节
常见题型:
1.文中所写××情景在小说中起到什么作用?
2.×××事物、×××人物在小说中有什么作用?
此种题型的解题思路:明确情节构思最终是为了表现人物这一特点,结合情节的一般作用(一是创造悬念,引人入胜;二是前后照应;三是侧面衬托、埋下伏笔;四是总结上文、点明题意;五起线索作用),然后根据题目要求,结合文章具体作答。
根据要求组织语言表达,一般表述形式为:×××情节(事物)在文中起到了……作用,突出了……,表现了……
3.概括小说情节,往往又分为:①用一句话或简明的语句概括故事情节;②文中共写了哪几件事,请依次加以概括;③用填空的形式概括小说的部分内容(包括指出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四部分中的某一方面)。④说说情节是怎样展开的。
试题例举:
2009年高考(安徽卷)第11题:这篇小说的主要情节是什么?
2009年高考(辽宁卷)第11(2)题:小说两次写到小孩的凉鞋,各有什么作用?
2009年高考(全国卷)第11(3)题:牛在小说中有什么样的作用?请简要分析。
2008年高考(江苏卷)第12题:小说第二段(“侯银匠中年丧妻……很精到”),对全文情节展开有什么作用?请具体说明。
试题解析:
【例1】2009年高考(四川卷)第15题:这篇小说的故事情节是怎样展开的?请概括回答。(4分)概括情节展开的方式,答题要旨为:①正确指出小说的线索,②正确指出小说展开故事情节的方式。容易出现的问题是,将“小说的故事情节是怎样展开的”理解为“概括小说的情节”。正确的回答应该为:以“想象”为线索,以心理活动描写为主要方式来展开故事情节。
【例2】2007年高考(湖北卷)第16题:本文在构思上具有先抑后扬的特点,请作具体说明,并分析其作用。
情节类试题,应了解情节的作用。情节的作用主要有:创造悬念,引人入胜;前后照应;侧面衬托;埋下伏笔;总结上文,点明题意;揭示或深化主旨等。
2007年高考(湖北卷)第16题是一个很典型的情节起“造成悬念”作用的例子。全文女主人公的两次回答具有先扬后抑的特点。其中女主人公第一次评价“我”是个“鳖熊”,激起“我”的“无名火”;结尾她的“灵性人是鳖熊的奴”的回答又让“我”突生欣喜之情,前后对照,形成曲折,增加了文章的情趣。只要了解情节的这种作用,回答此题并不难。
环境描写
常见题型:
1.在文中准确地找出描写环境的句子。
2.就指定的环境描写分析出其作用。环境描写的作用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思考:①交代人物活动的背景,写明事件发生的时间和地点;②暗示社会环境,揭示社会本质特征或展示世态风情;③揭示人物心境,表现人物性格;④渲染气氛,烘托人物的情感和思想;⑤奠定情感基调;⑥推动故事情节发展,为刻画人物作铺垫,打基础等。
3.依据文章内容发挥想象续写一段环境描写。
试题例举:
2009年高考(浙江卷)第12题:概括第一段所写景物的特点并简析其作用。
2008年高考(海南卷)第12题:小说两次写到“一阵冷飕飕的风”,有什么作用?
2008年高考(江苏卷)第14题:小说中的花轿与刻画侯菊的形象有密切关系,请简要分析。
2007年高考(上海春季卷):拍卖大厅“死一般的沉寂”“附和声此起彼伏”“越发安静”“人声鼎沸”等场景描写的用意是什么?
试题解析:
【例1】2008年高考(海南卷)第12题:小说两次写到“一阵冷飕飕的风”,有什么作用?
环境描写类试题,应捕捉环境描写的“闲笔”用意。小说中有些环境描写看似闲笔或赘笔,可有可无,但其实都是作者的高明匠心独用,精心设置和安排的,不能随意取代。
2008年高考(海南卷)的小说文本两次写到“一阵冷飕飕的风”,直接的作用是点明时令、地点,展示人物所处环境,渲染气氛。但这不是作者仅有的用意。结合全文两次描写,我们会发现,第一次“冷飕飕的风”,其实是彰显了本文的冷色基调,暗示了两位好朋友在盼望已久的二十年后的约会中却以特殊身份见面的意外性和悲剧性———一位是“东奔西跑”的通缉犯,一位是忠于职守的警察,所以这其实是为“推动情节发展”(作用之一)而看似信手拈来的有意安排;通过交谈和观察,吉米已经认出鲍勃就是那个通缉犯了,这时“又是一阵冷飕飕的风穿街而过”,意味着吉米的内心在斗争,在犹豫:要不要马上对老朋友绳之以法呢?“一片沉寂”后,吉米还是“不忍心自己亲自逮捕”好朋友,离开那里,让另外的警察来执行,所以,第二次的描写又起到了“刻画形象、转换情节”的作用。细微之处见匠心,在小说阅读过程中,我们要留心那些看似“闲笔”的环境描写。
【例2】2007年高考(湖北卷)第16题:本文开头两段的场景描写有哪些特点和作用?
环境描写类试题,应明确环境描写的显性作用。小说中的环境分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其显性作用有: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奠定基调、渲染气氛;反映社会环境(背景、习俗、思想观念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等)……掌握这些常识,有利于我们解答有关环境描写的阅读题。场景是小说的最小构成因素,场景描写是指以人物为中心的环境描写。2007年湖北卷选文开头两段主要描写了“河水”“烟霭”“山峦”和“落日”的景色,清幽宁静的环境,正适合青年男女约会、互诉衷情。理解了这一点,解答此题就不难了,特点是:环境宁静和谐,具有诗情画意的意境美。作用是:场景描写与人物描写融合在一起,人与景互为映衬,相得益彰;景中融情,场景描写融入了“我”与“她”约会时的喜悦之情。
【例3】2008年高考(浙江卷)第19题:指出第五自然段中景物描写所采用的手法,并简析该段景物描写的作用。
环境描写类试题,应注意环境描写的“塑造”功能。除了一般的显性作用,环境对表现人物身份、地位,促使人物行动,形成人物性格等具有重要意义。“作品中的环境描写,不论是社会环境或自然环境,都不是可有可无的装饰品,而是密切地联系着人物的思想行动”(茅盾《关于艺术的技巧》),在解答高考试题时,就更应该意识到这一点。
2008年高考(浙江卷)第五自然段描写了“我”看到乌米时的情景,采用的手法是衬托(以动写静,以景衬人)和分层写景(远近高低结合)。结合原文语句,如“在这儿的山顶上是一片宁静,只有淙淙的溪水,伴随着还在六年前已经开始了的乌米的幽思漫漫的歌声”等,我们可看出,作者在此段隐含着要表现“乌米在凄惨的命运中依然坚强执着的乐观精神”的目的。可以说,此处的环境描写对表现乌米的形象意义重大。
主题思想
常见题型:
1.找出体现小说主题的句子(或用自己的话概括作品的主题); 2.读了全文后,文章让你明白了什么道理(本文对你有何启迪?谈谈你的一点体会);
3.结合全文主题,谈谈你对某一句话(某一个问题)的理解或看法。
那么,如何把握小说的主题呢?
1.从小说的题目入手思考小说的主题。题目的作用通常有以下几种:①设置了悬念。②标题就是小说的线索。③为塑造和突出人物形象服务。④推动情节的发展或推动了故事情节的转折,化解了人物矛盾冲突。⑤突出主题,一语双关,对主题的表现起画龙点睛的作用。
2.从小说的情节和人物形象入手。
3.联系作品的时代背景及典型的环境描写,认识人物形象的思想性格上所打上的时代烙印,把握住人物形象所折射出的时代特征,达到揭示小说主题的目的。
4.从小说的精巧构思中把握作品的主题。
在把握主题时,要从作品的客观实际出发,不能出现认识上的偏见和情感、情绪上的偏激;在没有认真阅读原文,不能拿自己已知的道理去生搬硬套硬套,评价作品缺乏针对性。
试题例举:
2009年高考(浙江卷)第14题:联系全文,在空格内写一句话,要求连贯、生动,能揭示主旨。(不超过15字)
2008年高考(海南卷)第14题:小说描写了警察吉米和通缉犯鲍勃“二十年以后”赴约的故事,在“情与法”的冲突中,两个人都面临艰难的抉择。有人说鲍勃值得同情,有人说他罪有应得;有人说吉米忠于职守,有人说他背叛了友谊。你的看法呢?请就你认同的一种观点加以探究。(8分)
2007年高考(湖北卷)第19题:简要概括文章主旨。
试题解析:
2009年高考(四川卷)第17题:结合小说主旨,你怎样理解医生为“我”开出的“处方”?小说以“处方”作结有何妙处?
题干要求结合小说的主旨理解“处方”的内涵,评价它结尾的妙处。解题时首先必须整体把握文意,抓住小说的主旨。如果理解到位,不难发现处方即“心药”,目的是劝慰我解除思想负担,轻松愉快地健康生活。全文以“处方”作结,首先要考虑“揭示主旨”的作用,而表达效果上,又显得十分幽默。
表达技巧
常见题型:
1.文中运用了什么表现方法(细节描写、象征、对比、衬托、铺垫、照应、悬念、巧合等)以及用它塑造形象时所起的作用。
2.文中特有的表达方式(记叙、描写、说明、议论、抒情)是如何为作者表情达意服务的。
对表达技巧的评价鉴赏,就是分析文章运用了哪些表达技巧,表达了什么内容,达到了什么艺术效果等。
试题例举:
2009年高考(安徽卷)第13题:按照下面的要求,分析这篇小说中的表现手法。(1)董师傅每晚到湖边闲坐的细节描写,有什么作用?(2)从修辞手法的角度,对文中画线句子的景物描写进行赏析。
2008年高考(浙江卷)第21题:鲁迅《祝福》中的“我”既是不可或缺的人物形象,又是主人公祥林嫂命运的见证,其重要性与本篇中的“我”相似。请赏析《乌米》中“我”的形象与作用。(6分)
2008年高考(浙江卷)第19题:指出第5自然段中景物描写所采用的手法,并简析该段景物描写的作用。2007年高考(海南卷)第13题:差拨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作者采用了什么表现手法刻画这个人物?请简要分析。
2007年高考(湖北卷)第17题:本文在构思上具有先抑后扬的特点,请作具体说明,并分析其作用。
试题解析:
2009年高考(四川卷)第16题:这篇小说的细节描写有何作用?请结合文中画线部分作简要分析。(8分)
该题是对小说的刻画的手法——细节描写进行鉴赏,细节描写的作用表现在情节设置和人物刻画上。学生答题时要抓住“细节描写使故事情节更加真实细腻,生动地刻画了人物性格”,这一作用,结合画线句子进行分析。其中“呆呆地发愣”写神态,“绝望”“伤感”写心理,这些描写重在刻画主人公的脆弱;“闭一只眼”“睁一只眼”“看伸长的舌头”写行为,突出他检查自身症候的专注与仔细,由此刻画了他的敏感与多疑。不能将此题等同于散文技巧的鉴赏题,回答成突出主旨、深化主题、照应前文、承上启下、总结全文等内容。应概括出划线部分的内容,然后回答出这些描写刻画的主人公性格。
语言鉴赏
常见题型:
1.某一词语在文中如何理解?
2.某句在文中的含义是什么?有什么作用?
3.语言特点、修辞、表达效果
试题例举:
2009年高考(浙江卷)第13题:指出三处画线词语“似乎”在句中所起的作用。2007年高考(湖北卷)第18题:本文的人物语言有哪些特色?请分别举例分析。
试题解析:
2009年高考(四川卷)第14题:小说主人公称自己是“实习医院”,请谈谈它的意思和表达效果。
这道试题有两问,第一问谈谈“实习医院”的意思,结合文意不难理解,“实习医院”实际上是主人公自认为百病缠身的形象表述。第二问容易将“语言的表达效果”答成在内容、中心、结构方面的作用,而没有答到语言给阅读者带来的感受。正确的解答为:称自己是“实习医院”运用了比喻,达到幽默的效果。这类试题答题时一般可以这样表述:“语言运用上有……特点,采用了……的修辞方法,起到了……的作用,表达了……的感情。”
综合探究
综合探究是近几年高考考查的一个重点,或探究文本内容(写什么),或探究写作技巧(怎样写)。问题类型大体有三类。其一,评析类——对文本内容中疑点、难点提出问题,要求深入研讨。由于考查的内容多在语文本身范畴之内,所以出现的频率很高。其二,辨析类——根据文本内容提出问题,设置两个或两个以上答案,让学生充分发挥独立思考、辨析判断的能力。这类题目是在读懂文本的基础上,对问题可能产生的不同答案进行横向比较,做出自己的回答。其三,质疑类——质疑某些作品在思想内容或写作方法上可能存在的不足。
综合探究类试题应注意四点。其一,审明探究任务,把准探究的指向。探究题题干表述有区别,注意审清题干,有的题干直接说“请你探究一下……问题”;有的不明说,诸如“谈谈你的看法” “说说你的理解”;请结合“……”进行探究。等等。其二,明确自己的观点,具有探究意味。“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要求考生立足自我,感悟和体验文本。独立思考,提出自己的见解。根据题目要求,能够提出有探究意味的观点。在答题的开始就要亮出自己的观点,开门见山,直接入题。其三,结合文本或文本的具体事例作合理分析。一般采用 “述 ”和“评”相结合的形式。要注意分析方法。要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要全面、深刻,避免以偏概全;要辩证统一;要叙议结合,有理有据;要充分具体、有深度,不可含糊笼统。还要注意思维的整合。探究的过程是一个思维整合的过程,要将作品的思想内容,作品的形象分析,作品的结构、语言、表现手法和作者的观点态度整合起来揣摩;否则,就有可能造成失误。其四,贴近文本,尊重文本。要知人论世,结合时代背景,结合作者的生活经历推断出作者的创作意图乃至作品的主旨。通过对作者生平、写作背景及作者某一时期特定思想感情的把握,从历史发展的角度进行分析评价,探究作品中人物事件的社会意义。要注意标题和体裁。要分析文章的标题,因为标题是文章的高度概括;注意小说这种独特文体的特征。抓住关键性的语句。作品主要人物的语言、行动,以及作者评述、诊释的一些关键语句最能说明问题,帮助我们把握探究方向。其中最重要的是抓“文眼”,小说中一些内涵丰富的语句,如意蕴丰富的哲理句、韵味深长的语义双关句、生动可感的修辞句、观点鲜明的议论抒情句以及在结构上起重要作用的句子都值得关注。
强调个性阅读,并不是能够脱离文本而随意地天马行空,一味地陈述自己独特的见解。而应该是紧扣文本,从文本入手,从文本中引述论据,结合引述论据围绕已定观点作分析论述,根据个人生活经验和阅读经验解读文本,阐明自己的见解,这样同样是个性阅读。任何个性阅读都不能够脱离文本,观点来自文本,论据同样不能离开文本。当因个人的生活经验不足无法准确把握文本时,可以通过已学过的文章,间接掌握的人生经验,通过联想和想象帮助准确探究。
常见题型:
1.联系文本(生活实际),谈谈你的看法(你同意作者的观点吗?说说你的理由)。
2.结合全篇小说,探究作者这样安排的理由。
试题例举:
2009年高考(四川卷)第17题:结合小说主旨,你怎样理解医生为“我”开出的“处方”?小说以“处方”作结有何妙处? 2009年高考(安徽卷)第14题:这篇小说意蕴丰富,给人以多方面的启迪。请结合作品,分别对下面两个问题进行探究。(1)文末说“他很快乐”。请举例说明董师傅快乐的缘由。(说出两点即可)(2)小说中将“校园渐向公园靠拢”作为人物活动的背景,请结合这一背景,谈谈这篇小说给你带来什么启示。(围绕某一方面谈即可)
2009年高考(辽宁卷)第11(4)题:小说最后描写了蛮儿一帮年轻人炸掉了遗璞,并用它去修水渠。作者在结局上的这种处理是否合理?请结合小说具体内容,谈谈你的看法和理由。
2009年高考(浙江卷)第15题:有人建议把标题“魔盒”改为“贝格斯太太”,你认为哪一个合适,谈谈你的看法。
2009年高考(全国卷Ⅲ)第11(4)题:孕妇并不认识石碑上的字,也不会写字,却十分努力地描画着它们,后来还感叹:“字是一种多么好的东西啊!”小说这样来写孕妇,有人认为让人感动,也有人认为有些做作。你的看法呢?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观点和理由。
2008年高考(海南卷)第14题:小说描写了警察吉米和通缉犯鲍勃“二十年以后”赴约的故事,在“情与法”的冲突中,两个人都面临艰难的抉择。有人说鲍勃值得同情,有人说他罪有应得;有人说吉米忠于职守,有人说他背叛了友谊。你的看法呢?请就你认同的一种观点加以探究。
试题解析:
2008年高考(江苏卷)第15题:小说题为“候银匠”,但写候菊的文字多,请结合全文探究作者这样安排的理由。
见“经典展示”【例3】
【技巧优化】 解题方法:
一、人物形象类试题
解题思路应分四步走:首先总体把握小说人物形象特点,确定作者的感情倾向是褒还是贬,是颂扬还是讽刺。然后画出小说中关于这个人物言行的语句,以及作者的议论或者作者借作品中其他人物对他的评价的语句。接着看用了什么描写方法,在此基础上进行归类概括。最后选择恰当的词句表述出来。
二、重要情节(细节)作用分析类试题
思考的方向:①是对表现主题的作用。其作用一般来说是点题或突出主题。②是对塑造人物形象方面的作用。或是发展了人物性格,或是表现了人物性格。③是对整个故事情节的构成上的作用。一般来说是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
三、分析环境描写作用的试题
首先找到环境描写的语句在文章中的位置。处于不同的位置的环境描写其作用将会是不同的。然后再概括所描写的环境。分析环境描写作用时,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①借环境描写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背景;②增添或烘托某种气氛;③衬托或突出人物的性格、心理等。④有时有推动故事情节向前发展的作用。⑤揭示主旨。
四、思想内容(主题)和写作技巧鉴赏和评价类试题
理解主题主要看重要情节和主要人物;而小说主要的写作技巧也表现在重要情节的安排和主要人物形象的塑造上。把握主题时,不从作品的客观实际出发,不能避免认识上的偏见和情感、情绪上的偏激,没有认真阅读原文,拿自己已知的道理去硬套,评价作品缺乏针对性,这是学生做这类题最大的误区。鉴赏评价小说思想内容和写作特点时的误区是,过分拔高小说所表现的主题和哲理;偏激地看待创作技法的成败,认为一发表的文章总是好的,不敢提出批评的意见;以自己头脑中固有的观念看待作品和作者,要求作品和作者符合自己先入为主的思想观念;以自己的兴趣爱好作为评价小说的标准,合自己口味的则说好,否则,就说不好。
五、分析小说开头结尾作用的试题
小说的开头如果是设疑法或悬念法(提出疑问,然后在行文过程中或结尾才回答疑问),其作用是造成悬念,引出下文,并引起读者的思考,吸引读者把小说读下去。答题角度为:①引起读者的思考。②引出下文的情节。③突出人物形象。④揭示小说的主题。
小说的开头如果是写景法,答题角度为:交代故事发生的环境、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心情。
小说的结局如果如果出人意料,答题角度为:①从结构安排上看,它使平淡的故事情节陡然生出波澜,如石破天惊,猛烈撞击读者的心灵,产生震撼人心的力量。②从表现手法上看,与前文的伏笔相照应,使人觉得又在情理之中。③从主题上看,能更好地深化主题。小说的结局如果是令人伤感的悲剧,答题角度为:①从主题上看,能更好地深化主题。②从表现人物性格看,能更好地塑造人物性格。③ 这种结局令人感动,令人回味,引人思考。小说的结局如果是令人喜悦的大团圆,答题角度为:①从表达效果上看,小说喜剧结局给读者留下了广阔的想象空间,耐人寻味。②从阅读者的情感体验看,喜剧性的结尾与主人公、作者的意愿构成和谐的一体,给人以欣慰、愉悦之感。③从主题上看,这样的结局凸显出的美好人性超越了战争,反映出人类向往和平美好生活的愿望。小说的结局如果是戛然而止,留下空白,答题角度为:留下了 “空白”给读者想象,让读者进行艺术再创造,能更好地深化主题。
答题规范:
一、揣摩题干,有备而读。拿到一篇陌生的文章,第一步是研读题干,看看命题人问的是什么?问了哪些方面的问题?这些问题,哪些是较易的?哪些是较难的?在大脑里要形成“问题锁链”。然后,带着这些问题去进人文本,这样,就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默读全文,圈点勾画。此过程是组织答案的重要前提。有两点提示:一是思考向题要瞻前顾后;一是准确圈定答题区域。
三、深思熟虑,精确表达。深思熟虑、精确表达是小说阅读的最后一步,这一步非常重要。只有深思熟虑,才能精确表达。在表达时,要整合筛选重要信息,剔除可有可无的字句。整合信息时要力求精简,准确。惟其如此,小说阅读才能画上一个较为完美的句号。
第三篇:公务员面试常见题型作答方法
公务员面试常见题型作答方法
一、如何处理与同事(领导)的分歧?
第一、尊重和理解对方。双方在人格上是平等的,没有人会尊重一个不尊重自己的人,因此,在态度上我会尊重对方,这样对方才有可能愿意和我沟通,从而有可能解决分歧。(另外,领导者是代表组织或单位进行领导工作的,尊重领导在一定意义上也就是尊重和爱护整个组织。)
第二、反思。“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许多时候,双方的分歧只是看问题的角度不同而已,因此,并不一定我的看法是对的,别人的看法就一定是错的。我会仔细分析对方观点中的可取之处,反思自己观点考虑不周的地方,对自己的观点有一个客观正确的认识。
第三、沟通。根据对方的性格,选择合适的时间地点方式进行真诚的沟通。方法:如果对方是性格开朗的类型,我会采用直言建议的方式;如果对方是内向严肃的性格,我会通过委婉的方式或者通过第三方来间接表达自己的看法。
第四、如果达成了共识,自然是皆大欢喜。如果达不成共识,除了明显的违法犯罪行为要坚决抵制以外,我会本着组织性、纪律性的原则求同存异(认真执行领导的指示),争取圆满完成工作任务。
二、甲乙两领导观点不一(如甲领导说东,乙领导说西)
第一、尊重和理解双方。领导者是代表组织或单位进行领导工作的,尊重领导在一定意义上也就是尊重和爱护整个组织。第二、调查实际情况,认真分析双方的意见,吸取其中较好的部分,形成一个综合双方意见的方案。需要说明的是,这种方案绝不是简单的“折衷主义”,不是做老好人,其目的仍然是为了完成工作任务,是一种求同存异,优势互补。
第三、分别与两位领导适当沟通,得到批准后执行。要注意沟通方式。
三、稀缺资源的分配(如分房遇到人多房少怎么办)
第一、成立一个由各方面代表组成的分房小组,人员组成要按照比例,使各种情况的成员都有表达意见的渠道。
第二、分房小组研究出具体政策后,提交大会投票讨论,并按照投票结果实施。
四、看到别人在做不想被你看到的事情
第一、如果事情危害国家和集体利益,要加以劝阻制止,无效的要及时汇报和举报,维护国家和集体利益。
第二、若私事,就当作没看见,可以故意和对方说一些天气足球之类的话题转移注意力,尊重对方的个人隐私。
五、你当场遇到对方说你坏话的情况
第一、尊重对方,就当作没听见,可以故意和对方说一些天气足球之类的话题转移注意力,尊重对方的个人隐私。
第二、沟通,根据对方的性格,选择合适的时间地点方式进行真诚的沟通,以消除误会。如果对方是性格开朗的类型,我会采用直言建议的方式;如果对方是内向严肃的性格,我会通过委婉的方式或者通过第三人来表但我的看法。
第三、反思,自己的言语行为是否有不足之处,在日后的工作生活中加以改正。
六、串词编故事
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四要素,可以联系网络方面的故事,因为网络上什么都有可能发生。再一个办法,联系一个面试的故事(以“有一个年轻人。。。”开头,叙述父母的期望,自己克服困难等,最后来一句,“现在,这个故事的主人公就坐在各位考官的面前。回答完毕。”)比较感人的类型:救助失学儿童,挽救犯罪分子改邪归正,领导干部关心群众生活,亲情(比如父母把好东西留给孩子吃等)。
注意:有一些词语难以联系,可以采取比喻来消化“。。就象。。一样。
七、演讲
开头可引用名言,从而引出观点。
举几个例子,正面反面的,从而说明重要性。分析一下原因。提出对策。
展望未来,发号召(我们一定要实现,我们也一定能够实)
八、安排多项冲突工作 原则:轻重、缓急、公私。具体办法有,两件事情交叉进行,请他人代办,在中午或者晚上加班工作并提高工作效率,与领导沟通后以后再办或委婉推脱(注意,公事不可以推脱,只有私事可以)。
九、对待工作失误
我在平时的工作中还是比较细心谨慎的,以前没有发生过也会尽力避免以后发生类似事件。但如果象题目中一样发生了类似事件。我会按照以下几个步骤来解决这个问题。
第一、冷静对待。因为发生工作失误后,惊惶失措只能让我更加举手无错,所以我首先要在情绪上冷静下来。
第二、采取应急措施,防止错误进一步扩大。(调整会议进程,及时通知领导,将数据模糊化,发传真得到副本等)
第三、事后真诚道歉,反思并吸取教训,防止以后发生类似的事情。
十、群众上访或闹事等
第一、热情接待,倒水请坐等,通过礼貌的言行,稳定对方情绪。第二、认真倾听,仔细记录。很多人发泄完了,就没事了。第三、符合政策的,按照程序协调办理,不符合政策的耐心宣传解释。
第四、及时汇报领导,请示解决办法,或请求支援。
十一、突发事件(中毒或车祸等)
第一、自己保持冷静,稳定群众情绪,防止产生混乱。第二、采取紧急措施,防止事态扩大,向领导汇报、报警求援等。第三、事后追究有关责任,总结经验教训,防止今后类似事情发生。
十二、组织开展某项活动
领导交付给自己这项工作任务,是对自己工作能力的信任,也是我锻炼能力提升自身素质的机会,我一定要认真仔细的完成这项任务。我打算按照以下几个步骤来完成此项工作。
第一、制定计划方案。“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我会在掌握实际情况的基础上拟定一个详细的计划方案,对活动的主题、内容、方式、时间、地点,参加人员、预算等方面进行合理的安排。然后将该方案上报领导,请领导指正和批示。
第二、实施计划方案。计划方案得到批准后,我会先将有关工作人员召集起来开一个协调会,进行任务分配、人员分工,将责任落实到人。活动开始后,协同有关工作人员采取多种方式调动参与人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及时纠正活动过程中与原计划方案有偏差的地方,冷静处理意外事件,并及时向领导汇报互动情况,让领导了解活动总体进程。
第三、总结阶段。如有需要则进行考试考核。对整个活动进行回顾,总结经验教训,形成书面材料,将总结向领导汇报。此外,我还会拿出当初的计划方案,结合总结分析需要加以完善的地方,以便今后更好的完成类似任务。
十三、接待上级或接待来访等 第一、全面了解人员组成情况,来访目的和日程安排,弄清有无特殊要求。
第二、协同有关部门或人员作好参观路线、食宿、车辆、文本资料等准备工作。
第三、做好全程陪同工作,遇有意外发生要及时处理,并将进程及时上报领导。
十四、召开会议
第一、根据会议的主题、内容、时间、地点、参加人员、预算等拟定会议通知。
第二、将通知上报领导,领导批示后,印发会议通知,时间急的可以电话通知。
第三、召集会议工作人员开协调会,进行分工,布置会场,准备有关会议材料,重要会议材料要请领导审阅。
第四、安排与会人员的食宿车辆等。www.xiexiebang.com 第五、会议开始前,再仔细检查一遍,防止疏漏。第六、会议过程中若有突发事件要冷静及时处理。
第七、会后做好收尾工作,有关材料整理归档,写出工作小结报有关领导。
十五、思辨分析
两种说法都有一定的道理,只是他们看待问题的角度不同,因此我们应该辩证的看待这个问题(任何事物都是辩证的,矛盾处处存在,时时存在,所以你总会找到正反两面。)第一、前面的观点意思是。。。进行解释。第二、后面的观点意思是。。。进行解释。
第三、我们应该将两种观点结合起来,在实际工作中既要。。又要。。这样才能。。做好。注意上升理论高度。
十六、时政分析
第一、题目反映了。。问题。(提出问题)
第二、问题产生的原因是。。这种现象与。。精神是不相符的(上升高度——和谐社会、荣辱观等),如果不加以解决,必将危害。。(分析问题)。
第三、应该采取相应措施。。(解决问题—政府重视,立法,制度,监督,转变观念等)
第四、展望未来(。。是共同的心愿,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的目标,我们一定要实现,我们也一定能够实现)注意上升理论高度。
十七、报考动机
第一、主观上向往。公务员的重要性+自己喜欢这个岗位。第二、客观上具备相应能力,适合这个岗位。第三、私人感情上,想回家乡陪父母,以情感人。
综上所述,如果能成功考取国家公务员,我相信自己不仅能愉快的从事这个工作,也一定能把工作干好。
十八、个人优缺点
优点,大学时期德智体全面发展,工作后又培养了责任心和细心耐心。缺点:相关行政工作经验不足,做事还不够成熟稳重。表态:如果能成功考取国家公务员,我相信自己不仅能愉快的从事这个工作,也一定能把工作干好。
十九、录取后如何开展工作
短期:尽快适应工作,搞好同事关系,虚心学习,少说多做。长期:提升自己各方面素质,更好的做好工作,为人民做出更大的贡献。
表态:如果能成功考取国家公务员,我相信自己不仅能愉快的从事这个工作,也一定能把工作干好。
礼节篇
1.在引导员带领下,你会被领到考场门口,考场的门是处于关闭状态还是敞开状态,要看季节、天气、温度等情况,各地习惯也不同,没有统一规定。到达门口后,应对引导员说:谢谢你,辛苦了等感谢的话。
2.敲门 3.关门 4.第一印象 5.从门口到考生席 6.就座 7.考试开始 8.考试好了
起身走到门口,开门,转身正面教官,慢慢退出,微笑把门轻轻关上,给人有礼貌和有修养的感觉
第四篇:记叙文阅读常见题型及解题方法
记叙文阅读常见题型及解题方法
一、辨析记叙线索和作用
1、线索(1)以人物为线(2)以时间为线(3)以人物为线(4)以事件为线(5)以情感为线(6)以某物为线(7)以题目为线(8)明暗两线
2、作用:是贯穿全文的脉络,把文中的人物和事件有机地连在一起,使文章条理清楚、层次清晰。
3、答题套路:如:文章以“„„”线索,中间串写了“„„”、“„„”几件事,组成一种“冰糖葫芦”的“串”式结构,选材典型,脉络清晰,主旨鲜明。
二、理清记叙顺序。
1、记叙顺序及作用
(1)顺叙(按事情发展先后顺序)。作用:叙事有头有尾,条理清晰,读起来脉络清楚、印象深刻。
(2)倒叙(先写结果,再交代前面发生的事。)。作用:造成悬念、吸引读者,避免叙述的平板单调,增强文章的生动性。
(3)插叙(叙事时中断线索,插入相关的另一件事。)。作用:对情节起补充、衬托作用,丰富形象,突出中心。
题型:一是分辨文章记叙的顺序类型;二是思考文章为什么要运用这样的顺序。
三、记叙文的表达方式 :
1、表达方式及作用(1)描写:对人物、事件和环境等所作的绘声绘色、细致入微的描绘与刻画。
描写分人物描写和环境描写。
人物描写又细分为(1)肖像描写(2)外貌描写(3)神态描写(4)动作描写(5)语言(对话)描写(6)心理描写(7)景物描写(8)场景描写
人物描写作用:塑造人物性格;推动情节发展;揭示文章主题。环境描写又可以分为:自然环境描写和社会环境描写。
自然环境描写(景物描写)句的主要作用(1)表现地域风光,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及人物活动的空间、季节和环境特点(2)推动情节发展(3)渲染气氛(4)烘托人物形象(或人物心情、感情)(5)突出、深化主题。
社会环境描写的主要作用:交代作品的时代背景,揭示社会现实。
另外,人物描写从另一个角度看,又可以分为:正面描写、侧面描写、细节描写。
(2)议论:记叙文中议论是以记叙为基础,对记叙的内容进行分析或评论。记叙文的议论有三种方式:先叙后议、先议后叙、夹叙夹议。
记叙文中议论的作用:可起到承上启下;统领全文;引发读者思考,点明人物或事件的意义,突出中心,升华主题,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3)记叙文中抒情:抒情可分为:一是直接抒情:指作者或主人公直接倾吐内心感受的抒情发式。二是间接抒情是指寄情于景,融情于物,感情流露于写人记事、写景状物的字里行间的抒情方式。注意:阅读散文时,要特别注意文章托物言志或借景抒情的特点。抒情作用:抒发作者真挚深沉的情感,引发读者的感情共鸣,使文章具有强大的感染力。
(4)记叙文中的说明:记叙文中的说明是记叙中的补充交代,一般要求文字简明扼要。
四、分析和品味重点语句和关键性词语。
1、关键句是指:主旨句;议论、抒情句;总结全文的句子;照应句和过渡句。
2、作用:
A从结构上:起承上启下的句子(1)对上文(或全文):照应上文、首尾呼应、总结上文(或全文);(2)对下文:引起下文,埋下伏笔、作铺垫;(3)对上下文:承上启下(过渡)
B从内容上,在开头:常有开篇点题、设伏笔、留悬念,作铺垫。在文章结尾:深化中心、点明主旨(画龙点睛)等作用。
五、探究、欣赏文本内容与艺术特色。
探究能力,是立足于文本,又高于文本的阅读能力。这类试题的特点往往是要求在阅读中,对作品的内容和写法敢于作出自己的判断,提出自己的看法,发表自己独到的见解等。
中考只是要求对作品进行一些初步的欣赏,主要是欣赏作品的情感、形象和语言。在阅读过程中,要能够结合作品内容,说出自己的情感体验,分析出作品形象的特点和作用,分析出语言的表现力及特点。
六、开放性阅读试题的解答:这类试题实际就是要考查学生对选文内容或重要句子的感悟能力。要求学生把阅读与生活、阅读与写作、阅读与学习方法、阅读与创新有机地结合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根据选文材料谈看法、感受和启示;(2)对选文内容的理解和提出独到的见解;(3)对文中的人物进行评说;(4)联系实际对文中说明的现象提出合理化建议和设想;(5)发挥联想、想象补写有关内容;(6)对文中美点进行赏析。
答题套路:在答题时可以用“我认为„„。比如„„”这样的标志性语言。先用“我认为„„。”言简意赅地表明自己的观点。再用“比如”、“例如”之类的词语,运用举例论证或道理论证来支撑自己的观点。做到观点鲜明,条理清楚,论证有力。表达内容要紧跟时代步伐,贴近生活实际。要有正确的积极的人生观、价值观。语言要通顺,表达要流畅
七、文章的结构
1、划分段落、层次:
答题技巧:一是抓文章的线索、表达方式变换、总分式、层进式、并列式来划分。二是借助文中过渡句,其中小说还可以按情节的四个环节来划分(序幕)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尾声)。
2、材料组织特点 紧紧围绕中心选取典型事件,剪裁得体,详略得当。
八、语言上
1、题型:
(1)词语选用:方法:A从程度、范围、感情色彩上比较所给词的词义的不同。B选好之后应该将相关句子多读几遍,反复体会。
(2)文中指代词指代对象的判断:方法:A常考的指代词有:这、那、这些、那些、其他、以上、如此、此„„B一般是往前找;C找到之后,将找到的内容放在指代词所在句中读一读,看是否适合。
(3)理解词语在语境中的含义:方法:联系词语本义,解释在文中的含义,找出其指代的具体内容。答题套路:“X X”一词原指„„,这里指„„,起到了„„的作用。
(4)运用有修辞赏析语言:答题套路:这篇文章运用了XX的修辞手法,如“„„(某一段话)”运用了“XX”的修辞手法,使(能)“„„”(套修辞作用)
常见的几种修辞手法的表达作用(1)比喻:形象生动、简洁凝练地描写事物、讲解道理,增强语言的生动性、形象性、化抽象为具体,使人易于理解。(2)拟人:赋予事物以人的性格、思想、感情和动作,使物人格化,使之更形象,从而达到形象生动的效果。(3)夸张:突出特征,揭示本质,给读者以鲜明而强烈的印象。(4)排比:条理清晰,节奏鲜明,增强语势,长于抒情,使语言更有表现力,更有气魄。
(5)对偶:使句式整齐,结构一致,形式优美,音韵和谐,互相映衬,互为补充。(6)反复:强调某种意思,更能突出文章主题,观点鲜明。抒情强烈,富有感染力。(7)设问:自问自答,引人注意,启发思考。(8)反问:态度鲜明,加强语气,强烈抒情。(9)引用:使内容更真实、准确、深刻、精密。(10)反语:增加讽刺意味,使表达更深刻,更有力度。(11)对比:形成强烈反差,加强读者的印象,突出文章的中心。(5)对文章语言的赏析:
答题套路:这篇文章语言(加语言特色词语)如“„„(摘录文章中的相关句子)”。
语言特色
1、朴实自然的语言赏析词库(1)朴实无华(2)写得晶莹澄澈,明润无疵,如诗如画(3)言简意赅,朴素自然(4)语言简洁,气势纵横(5)文字洗练,意境深邃(6)语言朴实活泼,节奏明快,上口顺耳(7)文辞畅达,沉静雅洁
2、生动优美的语言赏析词库(1)文笔凝练,刻画传神(2)细致传神的描绘,使行文摇曳多姿,富于变化,主题鲜明突出(3)含蓄隽永,耐人寻味,发人深思,给人留下不尽的余味(4)语言优美,富有诗意,撼人心扉(5)说理深刻,内容厚重(6)语言气势壮阔,精练凝缩,激动人心(7)语言优美,富有诗意
九、填写读书卡片
按各项要求在原文寻找,再填写。注意原文的标题、作者、出版社等项(有时在括号内)。
十、表现手法(写作手法)及作用
1、手法:(对比、烘托、欲扬先抑、巧设悬念、以小见大、开宗明义、卒章显志、托物言志(即象征)、寓事于理、情景交融、夹叙夹议„„)
2、答题套路:这篇文章采用“XX”的手法,作者通过“„„(文章相关内容)”使文章写得“„„”
3、手法的作用:
(1)拟人手法:赋予事物以人的性格、思想、感情和动作,使物人格化,从而达到形象生动的效果。
(2)比喻手法:形象生动、简洁凝练地描写事物、讲解道理。
(3)夸张手法:突出人或事物的特征,揭示本质,给读者以鲜明而强烈的印象。
(4)象征手法:把特定的意义寄托在所描写的事物上,表达了„„的情感,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
(5)对比手法:通过比较,突出事物的特点,更好地表现文章的主题。
(6)衬托(侧面烘托)手法:以次要的人或事物衬托主要的人或事物,突出主要的人或事物的特点、性格、思想、感情等。
(7)讽刺手法:运用比喻、夸张等手段和方法对人或事物进行揭露、批判和嘲笑,加强深刻性和批判性,使语言辛辣幽默。
(8)欲扬先抑:先贬抑再大力颂扬描写的对象,上下文形成对比,突出所写的对象,收到出人意料的感人效果。
(9)前后照应(首尾呼应)使情节完整、结构严谨、中心突出。
十一、给文段拟标题:
(1)看开头、看结尾、看中心句、看过渡句、看反复出现的句子。(2)语言要求简练,一般在6个字左右。
十二、根据语境,补写心理活动:1、根据要求采用适合人称;2、必须仔细研读具体语境。
十三、记叙文的人称:
(1)第一人称:以“我”的口吻或者角度展开记叙。第一人称的“我”有时是作者本人,有时是作品中的一个角色,即经过艺术加工的“我”经过了虚构,就不是作者本人;把生活的真实的我记录下来,这就是作者本人。
作用:便于直抒胸臆,读来有亲切感和真实感。
(2)第三人称:以第三者的地位叙述文章中的人物、事件、场景等。
作用:不受时空限制,能够从多方面自由叙述。
(3)注意:有的文章中运用了第二人称代词,一般多是出现在用第一人称或第三人称的叙述里,实际上仍是站在第一人称或是第三人称的角度写的。
作用:可以增强文章的抒情性和亲切感,便于感情的交流。
十四、概括层意、段意、中心。
方法:①抓文段的中心句、首段或尾段句、议论抒情句。即用表明作者观点的话来概括。②用概括法,概括出各层的意思。③把两个或两个以上意思的段落概括出联合段意。
总结中心一般用:本文记叙了„„,描写了„„,介绍了„„,通过„„,等等,如概括写作目的和思想感情,一般用:表达„„、抒发„„、赞美„„、歌颂„„、揭露„„、鞭挞„„、讽刺„„、说明„„、揭示„„、反映„„等。
母爱的颜色
①刚搬到这个小区,常常见一个5岁的男孩,剃阿福头,走路外“八”字,模样很是滑稽。男孩目光呆滞,说话也结结巴巴、语无伦次。时间久了,我也渐渐地知道:男孩,原本有一个很幸福的童年。父亲是某私营企业的厂长,属于那种事业有成、家境富裕的成功人士。然而,不幸的是,两岁时,一场大病,男孩从此痴呆。再后来,更大的不幸降临到他们母子俩身上,父亲丢给母子俩一套房子,无情地离开了这个家。从此母子俩相依为命。②孩子的妈妈我见过,30岁不到,鱼尾纹却过早的爬上了她的眼角,头上的白发也依稀可见。白天,她要去街道清扫马路,就把儿子丢给热心的邻居,小男孩不哭不闹。常常见小男孩一个人,在妈妈回家的路口一直等着,无论严寒酷暑。小区里,每个人都很同情男孩。爷爷奶奶们也常常给他一些吃的,或者给他披件衣服。有事没事地,大家总要和他拉上几句家常:“妈妈好吗?想不想爸爸?”男孩不言语,只是一个劲傻笑,或者回答,妈妈是绿色的!也只有在这个时候,男孩的语气,才铿锵有力,充满自豪与满足。③听的次数多了,才知道,这不是男孩的随口乱答。可是,男孩为什么会说,妈妈是绿色的?妈妈又怎么会是绿色的?这句话从此就烙入我的记忆。④直到有一日,区里发放救济品,我和街道的领导一起到男孩家探视。一进门,我才惊奇地发现:室内好多地方,以及家中的每一种电器开关,都被涂上了红绿两种绿色。红色是危险或不可触及的,而绿色则代表安全。比如,饮水机和浴室里的热水器调节阀,开水的那一端被涂成红色,而温水的一端则涂成绿色;冰箱里,熟食那一格涂成绿色;家中的接线板和低矮的线路,甚至连电源总闸、菜刀柄、墙角,以及家中一切不可触碰的尖锐物体也涂成了红色。⑤看到我们不解的神色,孩子的妈妈对我们说,儿子比较顽皮,分辨能力又不强,所以,不是被开水烫伤手臂,就被刀具割伤手指。后来,自己就试着让儿子远离红色,接受绿色为保护色。正因为如此,家里从来不敢买绿颜色的保温瓶。“可是,为什么一定要选择绿色呢?”我们继续问。“我在想,即使将来真的有一天,儿子走失了,再也回不来,他也不会因为闯红灯而被汽车撞伤。最起码,我会知道,在这个世界的某个角落,我的儿子还在,还好好的活着。”说这句话的时候,孩子妈妈声音哽咽,眼泪噙满了眼眶。
⑥好好活着,不期待儿子长成参天大树,但,最起码让儿子的生命之树充满绿色,不会枯萎。这就是一个妈妈对儿子最起码的要求。那一刻,我们一行人,都有了一种深深的震撼。我也终于知道,小男孩为什么总是说妈妈是绿色的了。原来,在小男孩的心目中,绿色就是安全和畅通无阻,同时,也代表着妈妈的无限关爱。而为了孩子的健康成长,妈妈更是煞费苦心,用自己独特的方式,尽可能地赋予小男孩所能接触到的物体以颜色,以便让他简单的思维能够懂得远离和逃避伤害。
1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2第②段中第一句话运用了哪种人物描写方法?此句刻画了“妈妈”是一个怎样的形象?
3请简要分析第②段中“妈妈是绿色的”这句话在文中的作用?
4第⑥段中说“那一刻,我们一行人,都有了一种深深的震撼”,“我们”为什么有了一种深深的震撼?
5品读全文并联系实际谈谈你对题目“母爱的颜色”中“颜色”的理解。6既然“母爱,本无所谓颜色”那么作者为什么又以“母爱的颜色”为题?第2段中第一句话运用了那种人物描写方法?此句刻画了“妈妈”是一个怎样的形象?
肖像描写,刻画了这是一位饱经沧桑的母亲,为了照顾她的孩子而不辞劳苦的坚强形象
请简要分析第2段中“妈妈是绿色的”这句话在文中的作用?
起到了引出下文的作用
第6段中说“那一刻,我们一行人,都有了一种深深的震撼”,“我们”为什么有了一种深深的震撼?
母亲为了照顾身有残疾的孩子,付出了太多的代价,她为了自己的孩子所付出的的种种,深受人们的敬仰,所以受到了震撼
品读全文并联系实际谈谈你对题目“母爱的颜色”中“颜色”的理解
颜色,对于特殊的孩子来讲,是不可能被理解的,但是,作为一位特殊孩子的母亲,她为了保护她的孩子,可以不惜任何代价去反复的让他记住安全的绿色,因为只有这样,她的孩子才可以在没有她保护的情况下得到安全,可想而知,颜色对于他的重要性,也表达出母爱的伟大。
13.(共4分)在女儿心中,雪花是妈妈变成的,通过看雪找到与妈妈的联系,以此怀念妈妈。(意合即可)
14.(共3分)引出下文(或“承上启下”,1分),由“看雪”的描绘转入对妈妈的回忆(如答成“爱雪原因的记述”也可)(2分)。或:为后文写她妈妈离世(2分)作铺垫(1分)。
15.(共7分)(1)(4分)①变抽象为具体(答成“形象生动”也可,1分)表现出父亲对女儿梦想的呵护,对女儿的爱(1分);②用拟人的手法赋予雪以生命,表达出女儿对母亲的爱,展示出女儿纯洁的心灵(2分,三点答到一点给1分,答到两点即给满分)。(意合即可)
(2)(3分)人生有再大的不幸(或“困难”、“磨难”,扣“夜黑”。1分),只要我们拥有纯洁的心灵(扣“雪白”。1分),我们就能乐观面对,就能战胜不幸(扣住“压”。1分)(意合即可)
16.(共4分)①象征母亲美好的形象②象征纯洁的心灵。(每点2分)
17.(共4分)评分意见:联系两位母亲的信来谈,话题不偏离母爱(1分);有具体感受(1分);联系实际(1分);语言表述通顺,字数符合要求(1分)。意合即可。
示例:两位母亲的信,让我认识到母爱的伟大。想到妈妈平时对我的付出,我要说:“妈妈,我爱您
(二)别踩疼了雪 ⑴我和女儿在焦急地等待一场雪的降临。⑵雪,只在女儿的童话和梦境里飘过。我一直这样认为:没有触摸过雪花的女孩,永远也做不了高贵的公主。我领她到雪的故乡来,就是要让她看看雪是怎样把人间装扮成宫殿,把人装扮成天使的。⑶带女儿来北方,就是为了让她看雪。因为我无法为她描述雪的样子,而她又是那么渴望看到它。⑷雪开始零星地飘起来,我和女儿激动得手舞足蹈!⑸它多美啊,轻盈、飘逸、纯洁,让人爱不释手。⑹女儿伸开手掌,发现我们的手掌虽可以接住雪花,但雪花却无法随我们的爱意长时间停留。它只亭亭玉立了那么一会儿,转眼就消失得无影无踪了。⑺但女儿并没有收拢她的手掌,她依然执著地积攒着手中的白色花瓣。雪渐渐大了些,女儿小心翼翼地捧着她的雪花,她说把它带回去,在妈妈的坟墓旁边堆一个大大的雪人。⑻女儿的话触动了我。原来,女儿一直嚷嚷着要来北方看雪,真正的目的还是为了她的妈妈。⑼我不忍提醒她,我们永远也无法将雪花运到南方去。我总是提醒自己:孩子的心灵是最纯洁的一片雪地,在他们心灵上经过的时候,一定要小心、再小心,不要弄脏了孩子的世界,不要踩疼了他们的梦想。⑽女儿没有见过她的妈妈,在她出生的那一刻,她的妈妈便因为难产离开了我们。仿佛一切都有预感一样,在妻子的日记里,我看到了她写给自己未出生的孩子的信。她说:即使有一天她离开了人世,她的魂魄依然围绕在孩子的身边,春天就是她早上第一缕吻着孩子脸颊的阳光,夏天她就是那大树底下的阴凉,秋天她就会变成一朵朵云彩,冬天的时候她就会变成雪花„„⑾每当女儿问我她的妈妈在哪里的时候,我就会对她说,你妈妈离开这个世界了,但她爱我们。春天的晨光,夏天的绿荫,秋天的云朵,冬天的雪花,这些都是你妈妈变的,她一刻也没离开我们。女儿记住了我的话。在春天,总是太阳刚一露头就醒了,她说妈妈在唤她起床了;夏天,她总是习惯把书桌搬到那棵大树底下去做作业;在秋天,她总是趴在窗台上,托腮凝望天上的云。我知道,她那颗小小的心在用她自己的方式怀念着母亲。⑿可在冬天的时候她找不到与母亲的联系了,因为南方没有雪。⒀这就是她要来北方看雪的原因啊!⒁雪花在天空舞蹈!⒂天空阴暗得仿佛是大地,大地晶莹得仿佛是天空。⒃夜晚再黑,也压不过雪的白。⒄第二天清晨,女儿轻轻推开门,小心翼翼地踩出了一行小脚印,她对我说:“爸爸,顺着我的脚印走别踩疼了雪。”⒅那一刻,我看到的世界全都是洁白的,包括人的心灵。
1阅读全文,说说女儿为什么要到北方去看雪?
2品味语言。
①分别品味第⑼段和第⒄段划横线句子加点的词“踩疼”不同的表达效果。
②选文第⒃段划线句子“夜晚再黑,也压不过雪的白”有什么深刻含义?
3联系全文,说说“雪”在文中有什么象征意义?
4选文第⑽段是妈妈写给女儿的一封信。在“5·12”汶川大地震中,也有一位母亲给孩子留下了短信。这位母亲双膝跪地、双手撑地,用脊梁为她三四个月的孩子挡住了垮塌的房屋。在离世前她用手机给孩子留下短信:“亲爱的宝贝,如果你能活着,一定要记住我爱你。”读了这两位母亲的信,你有什么感受?请联系自己生活体验回答。(50字左右)
(三)一次帮助,改变两个人命运
①在19世纪末的苏格兰,有一位贫苦农夫叫弗莱明。他心地善良,乐于助人。有一天他在干活时,忽然听到附近的泥沼地里有人呼救,原来,一个男孩陷了进去。眼看泥沼已淹到胸口,弗莱明立刻跳下去,奋力救起了男孩。
②这时,一位绅士驾着华丽的马车赶了过来,正在焦急地寻找走失的儿子。得知是弗莱明救了儿子,这位绅士提出要用重金报答,却遭到弗莱明的拒绝。推让之际,一个农家少年忽然闯入绅士的视线。“这是你的儿子吗?”弗莱明点点头。绅士说:“既然你救了我的孩子,那也让我为你的儿子尽点力,请允许我资助他,让他接受教育。”弗莱明被绅士的诚意打动,答应了他的提议。
③绅士非常讲信誉,一直资助这位农家少年,并将他送入圣玛利医学院。毕业后,这位少年成为英国著名的细菌学家——他就是亚历山大·弗莱明教授。④1928年,亚历山大·弗莱明发明了人类历史上的第一种抗生素——青霉素,20年后普遍应用于临床医学,挽救了数以亿计病人的生命,他也因此获得了诺贝尔医学奖。而他的同龄人、被自己父亲救起的那位绅士的儿子,也成长为著名的政治家——后来的英国首相丘吉尔。
⑤二次大战期间,已经当上英国首相的丘吉尔在出访非洲时,不幸患了肺炎(在当时肺炎属于绝症),生命垂危。紧急时刻,亚历山大·弗莱明从英国赶来,用自己发明的青霉素治好了丘吉尔的病。⑥丘吉尔紧紧握住他的手说:“谢谢,你们父子给了我两次生命。”亚历山大·弗莱明微笑着回答:“不用客气,第一次是我的父亲救了你,但这一次,是你的父亲救了你。”
⑦一次帮助,改变了两个人的命运。没人会料到,一个农夫救起一个素不相识的孩子,这样的小事,会对人类历史发生如此重大的影响。
1下面的名言警句,有几则也包含了题目中“帮助”的意思,它们是()
A.赠人玫瑰,手留余香
B.对人不尊敬,首先就是对自己的不尊敬
C.助人是人格升华的标志
D.人生有两出悲剧:一是万念俱灰;另一是踌躇满志
E.施比受更有福 2根据示例,概括绅士的优良品质。
示例:农夫:心地善良
乐于助人
绅士:
3用描写的表达方式写几句连贯的话,具体表现绅士寻找走失的儿子时的焦急。
4从布局谋篇上看,如果在第①段结尾加上“这个男孩就是后来的英国首相丘吉尔”,你认为好不好?为什么?
5第⑥段中“第一次”指的是什么?为什么说“但这一次,是你的父亲救了你”?
6阅读全文后,请用“假如„„就„„”这种表示假设关系的复句形式,写两句话,表达你对第⑦段中“对人类历史发生如此重大的影响”的理解。
(1)
(2)
第五篇:小说环境描写的作用、情节的作用及主旨归纳的方法
小说环境描写的作用、情节的作用及主旨归纳的方法
一、小说环境描写的作用全归纳
环境描写可分自然环境和自然环境,以下分别归纳一下它们在文章中可能起到的作用,可以熟记在心,使用时逐一对照。(以下为教师归纳,仅供大家学习参考。虽有较高的实用性,但一定要结合具体题目分析,切勿照搬)
自然环境描写的作用:
1.交代事情发生的地点或背景,增加事情的真实性。
2.推动情节发展;
3.渲染故事气氛;
4.烘托人物形象(或人物心情、感情);
5.深化作品主题;
6.暗示社会环境。
社会环境描写的作用:
提示:分析小说的社会环境描写,要与中心联系起来,要和人物个性、命运联系起来,要与故事的背景和情感基调联系起来,要思路开阔,多从不同的角度思考。
1、交代故事的时代背景(在小说的开头,一般有社会环境描写,交代事情发生的地点或背景。)
2、渲染故事的环境气氛,烘托心情(往往用生动的社会环境描写,来创造故事的特定氛围,从而增强故事的真实性。)
3、烘托人物的突出特点(社会环境描写,能表现人物的身份、地位、性格)
4、暗示人物的前途命运(社会环境描写本是为人物活动提供一个场所和背景的。故而社会环境描写,往往是为塑造人物服务的。)
5、推动情节的发展变化(情节发展与环境描写往往是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环境描写是以情节为依据,情节发展离不开环境描写。)
6、深化小说的主题思想(分析小说的主题,离不开对人物和情节的细致分析,也离不开对社会环境的认真考察。)
开篇的环境描写对后文的发展作用:
提示:可能是以下的一种或多种作用,要根据文章内容而定,开头用环境描写,第一种的作用可能性大
1、设置人物活动的场景,为下文作铺垫;
2、烘托人物的心情;
3、渲染气氛;
4、暗示人物命运,推动情节发展.答题格式:
提示:要结合具体环境描写说作用。
①渲染……气氛;②烘托……心理;③交待……时代背景;④揭示……地域风貌特征;⑤突出了……主题;⑥为XXX人物的出场安排典型环境;⑦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⑧彰显了XXX人物的性格。
文中穿插的景物描写作用:
(1)为人物活动提供了环境和背景。(2)映衬出人物的心情。(3)突显人物形象。(4)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
二、总结情节的作用:
①交代人物活动的环境; ②设置悬念,引起读者阅读的兴趣; ③为后面的情节发展作铺垫或埋下伏笔;④照应前文; ⑤线索或推动情节发展;⑥刻画人物性格; ⑦表现主旨或深化主题。
三、把握小说主题的方法
①从小说的题目入手思考小说的主题。
标题的作用通常有以下几种:a.设置了悬念。b.标题就是小说的线索。c.为塑造和突出人物形象服务。d.推动情节的发展或推动了故事情节的转折,化解了人物矛盾冲突。有些小说的题目就是对小说主题的概括,或是一语双关,或是起画龙点睛的作用。
②从小说的情节和人物形象入手把握小说的主题。
小说的主题思想常常在小说所塑造的人物形象上表现出来,分析小说人物形象内涵与人物间彼此的关系,这是理解小说主题的重要方法。弄清楚小说描写了什么样的人,这个(些)人的际遇遭逢、命运归宿常常联系着社会生活的本质,投射出特定的历史文化的背景。我们可以从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态、心理、细节等方面入手,把握人物的性格特征,洞察人物的精神世界,体会人物灵魂深处的思想状态,进而领会作者的创作意图。
③联系作品的时代背景及典型的环境描写,认识在人物形象的思想性格上所打上的时代烙印,把握人物形象所折射出的时代特征,达到把握小说主题的目的。
环境描写主要是为人物的行动与命运提供生动的舞台,为展示人物的性格形成与发展变化提供典型的环境;同时,环境描写也在从侧面暗示了主题理解的指向。我们可以从小说中人物存在的自然环境和社会背景等方面去探寻环境描写对人物塑造、对情节发展的作用,从而破译小说的主题意蕴。
④从小说的精巧构思入手把握小说的主题。
小说作品独特而精巧的构思,与作者的创作意图有着必然的关联。通过分析小说的构思手法,诸如对比、反差、反讽、抑扬、象征、虚实、悬念、意外、巧合等手法运用及其意图,可以归纳出小说的主题。
⑤从小说叙述者角度看主题。小说叙述者的语调、视角和情感倾向,与作者的创作意图也有密切的内在联系。通过分析小说的叙述人称的选择、小说中的议论性语句,我们也可以捕捉到作者的创作意图。
特别提醒:
(l)在概括小说的主题时,要从作品的客观实际出发,注意与小说中的社会氛围、时代背景和作者的思想感情相吻合,避免随意拔高或主观臆断,更不能出现认识上的偏见或情感、情绪上的偏激。
(2)要认真阅读原文,不能拿自己已知的道理去生搬硬套,避免缺乏评价的针对性。
把握情节识主题、分析人物悟主题、熟悉背景(社会环境、生活背景)看主题:透过现象看本质(思想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