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论读书报告[最终版]

时间:2019-05-14 21:37:3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政府论读书报告[最终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政府论读书报告[最终版]》。

第一篇:政府论读书报告[最终版]

《政府论》读书报告

《政府论》是洛克政治思想的集中体现,洛克提出了“自然权利”、“社会契约”、“有限政府”这样的思想,大力抨击君主专制制度,为英国光荣革命提供理论支持。洛克在《政府论》中详细描绘了想象中的未来社会的蓝图,系统的提出了一系列符合社会发展的理论。这些理论主要包括国家的起源和本质、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国家基本契约、立法权为最高权力,国家权力分立和人民有权反抗暴-政等。正是上述思想一举奠定了洛克在人类历史长河中作为一名推动社会发展的思想者的地位。

洛克的《政府论》一书写成于1679年,迄今已有300多年,然后用其思想来衡量现代社会,尤其是以市场经济为全球主体的社会里,依然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尤其是对国家和政府的理解,依然对现代社会极具启发意义。

《政府论》上篇

本书上篇主要批判君权神授和王位世袭制理论,批判了罗伯特▪菲尔默爵士的理论。这是因为在洛克生活的年代,正值资产阶级兴起,封建王朝走向灭亡的年代,因此要改朝换代,必须进行革命,而革命的前提就是要批判君权神授,打垮封建王朝的思想堡垒,从理论上战胜对手。洛克以《圣经》为依托,层层反驳罗伯特爵士的观点,批判了父权和王权,从根本上否定了君权神授,没有了君权神授,王位世袭也就无从谈起。

我对《圣经》不是很了解,西方文明与中国文明在宗教思想上差别太大,所以不理解洛克的反驳,但一定是釜底抽薪式的批判。中国封建社会皇权来自于“天”,也是一种君权神授的理念,但传统中国的神权对皇权的影响比较小,神权似乎位于皇权之下,皇帝有封神的权力是一个很奇特的现象。洛克在驳斥亚当享有主权中说:任何东西,只要它能成为满足别人保全他的生命或者保全他视为珍贵之物的一个条件,使他不惜以自由为代价作为交换,都可以成为主权和所有权的基础。(上篇 论亚当因上帝的赐予而享有主权)中国古代,人民对皇帝的认同在于它给予了社会的稳定,而社会稳定是小农生产的必要保障,不管皇权在多大程度上维系了社会稳定,在当时是唯一的选择。这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解释中国封建社会的稳定性以及没有任何一种力量挑战皇权。人民把自由和部分财产权交给皇帝,以求一个稳定、安全的生产环境。即使在皇帝本身在威胁他们的财产权时,他们也选择妥协。只有在生存权也难以为继时才会揭竿而起,但是这种反叛只是反对当时的皇帝本身,而不是皇权。近代之前,中国封建社会的皇权从未受到真正意义上的挑战。

《政府论》下篇

论政治社会和政府的目的

《政府论》下篇提出国家是基于人民同意而建立的,建立国家的目的就是保障人民的自然权利不受侵犯。当政府违反这一目的时,人民有权推翻政府。同时,他还提出了国家的立法权是最高权力以及三权分立等重要思想。克所倡导的天赋人权、自由、平等、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契约学说、分权学说、人民主权等理念,对西方产生了极大影响。伏尔泰、孟德斯鸠、卢梭、杰弗逊等许多西方政治思想家和革命家都从中获得了启发。启蒙运动、美国革命、法国大革命等西方资产阶级革命都带有《政府论》的烙印,美国《独立宣言》、法国《人权宣言》等西方资产阶级的具有重要历史意义的文献无不体现《政府论》的基本思想。

洛克认为,人们之所以联合为国家并服从政府的统治,最重大、最主要的目的就是保护他们的财产。自然状态在这方面有诸多不足之处。第一,自然状态中,缺少一种确定的、固定的、众所周知的法律、而这种法律是大家一致同意接受和承认的是非标准,是裁判他们之间所有冲突的共同尺度。第二,在自然状态中,缺少一个众所周知的、公正的并且有权根据既定法律裁决一切争执的裁判者,第三,在自然状态中常常缺少一种权力作为正确判决的支持和后盾,使它得到恰当地执行。(下篇 第九章——论政治社会和政府的目的)

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我国经历了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的过程。与单一的计划经济相比,市场经济的发展形成了众多不同的利益集团。这些集团共存于同一社会体系中,从根本上说,他们的利益是一致的,为了国家的繁荣和民众福祉而努力。但在短期或局部问题上,他们的利益存在明显冲突。在两种经济体系的转型期,往往这种冲突还表现的十分严重,甚至引发社会不稳定。这对政府的协调社会关系的要求更高了。

政府既不是代表富人来压迫穷人,也不是代表穷人来消灭富人。它既要代表穷人,也要代表富人,作为一种社会“最公正”的力量去协调各阶级、穷人和富人之间的利益冲突。政府作为一个不偏不倚的中立者,要从整个社会的稳定、全体国民的幸福生活角度去维护社会的稳定和健康发展。但是说来容易真正落实起来难,要想真正做到公平、公正,实际上是非常困难的一件事情。这就如同赛场上的裁判,黑哨、偏哨的事件层出不穷。政府要想不做黑哨,按照洛克的理解,政府的责任是保证全体人员的权利,同时须接受全体公民的监督,一旦违法,就必须接受惩罚甚至接受被解散的命运,如果做不到这一点,一切皆为空谈。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进入了高速城市化的发展阶段,但国家群体性事件曾增多趋势,而大部分事件都涉及到房地产开发过程中农民耕地被非法占用、强制拆

迁等。在房地产开发过程中,征用土地的房地产商和土地被征用的农民总要发生利益冲突。在这件事上,就是典型的两大利益集团之间的对立。开发商总想压低征用费,而拆迁户肯定希望获得更多的补偿或者不想离开故土。

政府作为第三方应该是一个公正的裁判,而事实上,政府多是偏护开发商,使得本来就处于弱势地位的拆迁户的合法利益无法得到保障。政府是在滥用权力,将人们寄托在他们身上的自然权利滥用,而不是保护人民的财产,这样人民便有权力反抗统治者。如果政府这些非法行为已累及大多数人民,或者只有少数人受到损害和压迫,但是这些事情作为先例和后果,似乎使所有人都感到了威胁,他们内心里相信他们的法律、财产自由和生命都处于危险之中。当政府把自身弄到人民普遍怀疑的底地步时政府就面临着解体的危险。(下篇 第十八章 论暴政)这绝不是危言耸听,现今,政府的公信力可以说很不乐观,按照洛克的观点,人民不信任政府,就有权力解散政府。中国虽是有些特殊,人民解散政府似乎是不可能的,但长此以往党和政府的根基就动摇了。

就像洛克所说:无论谁掌握了国家的立法权或最高权力,他都应该根据既定的、当众公布且众所周知的、长期有效的法律,而不能以临时的命令进行统治;应该有公正无私的法官,根据这些法律来裁决纠纷。而且只有在对内执行这些法律,对外制止侵害或索取额赔偿以及保障社会免受外来袭击和入侵时,才能动用社会的力量。所有这一切都不是为了其他目的,只是为了人民的和平、安全和公共福利。(下篇 第九章——论政治社会和政府的目的)

政府权力

洛克在《政府论》中写到立法权要与行政权分立,并对此作出解释:由于这些在短时间内依次制定出来的法律具有长期的效力,并且需要有人长期予以执行和关注。因此就需要有一个长期存在在的权力,由它来负责执行已经制定的、仍然有效的法律。所以立法权和执行权总是分开的。洛克主张政府要实行法治,如果制定的法律无法执行,就会造成无政府状态。洛克的设计与中国的政治体制一个很大的不同在与分权,通过议会和政府权力来实现二者的制约。中国政治体制中人民代表大会是权力机构,政府、司法部门是执行者。不同的政体一定是各有优缺,不能用西方的理论来评价中国的政体。

中国政府的一个很大的特点就是可以集中力量办大事,之所以不说这是优点,因为大事也可能是大坏事。中国政府的职能范围很大,不符合洛克的“有限政府”思想。从世界范围来看,近代以来,各国政府的而权力有增大的趋势,美国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国会和最高法院不断立法和作出新的司法解释扩大政府的权力。政府已经渗透到了每个人生活的方方面面,所以“小政府”并非理论假说的那么

实用。我认为政府最好是一个“有限的大政府”,他可以管理的很多,涉及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但政府也要有禁区,必须在法律的范围内行使权力。最近美国政府在公众安全与公民隐私权之间艰难的权衡。解锁恐怖分子用过的苹果手机遭到了苹果公司的拒绝,政府最终放弃了对苹果公司的要求。我认为政府是有权做出类似的要求的,洛克对这一点也是支持的。洛克在《政府论》中写道:当一种权利被用来谋求社会福利并符合政府所受的委托和政府的目的时,就是真正的特权,绝对不会受到质疑。因为,只要特权在任何可容忍的程度上是用来达到它本来的目的的,即用来谋求人民的福利,而不是明显与这一目的相违背时,人民很少会或从来不会在细节上过分苛求或斤斤计较,也不会对特权进行审查。(下篇 第十四章 论特权)

简单地讲“小政府”不符合我国的国情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要求。无论是我国的立法、司法机关还是行政执法部门都承担着保障国家坚持社会主义发张方向的职责和使命,作为一个拥有13亿人口的政府,肯定不可以是一个无为而治的小政府。

结语

洛克的思想,本质上是维护资产阶级的私有财产权利,并通过分权来达到政治上对财产权的保障,都是为了给资产阶级新贵掌权做理论的宣传。我们需要用马克思主义唯物观点来对待,合理的借鉴其中的优秀思想,不能成为我国政府行使权力的羁绊。

第二篇:政府论下篇读书报告

《政府论》下篇读书报告

第一部分:作者及著作背景情况

约翰.洛克(john locke,1632-1704)是十七世纪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时期英国杰出的政治思想家,古典自然法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自由主义的奠基人。他出生于一个商人家庭,其父亲是一个小土地所有者,是一位清教徒,也当过律师。洛克十四岁时经过父亲朋友介绍进入伦敦维斯特敏斯特学校读书,正是在这个学校,洛克学习了希腊和拉丁文,为日后研究古典哲学打下了基础。1652年洛克进入牛津大学基督会学院学习,毕业后留校任教。1660年封建王朝复辟时,任牛津大学讲师。1667年,洛克成为艾希利勋爵即后来辉格党创始人沙夫茨伯里伯爵的医学顾问,长达15年。1681年受沙夫茨伯里伯爵牵连而受迫害,他1684年逃亡荷兰。直到1688年英国光荣革命胜利后,洛克获得自由,才于1689年与英女王玛丽二世一同回到英国。此后,他先后担任了高等法院法官,贸易,垦殖部专员等职务,后由于身体原因,他辞去政职,归去乡里。1704年,10月28日因病去世。

《政府论》一书是洛克在英国资产阶级和封建专制势力作斗争的过程中写作和出版的。经过了1642年到1649年的流血冲突,英国资产阶级和新贵族建立了共和国。不久之后,资产阶级及新贵族领袖克伦威尔走上了军事独裁道路,克伦威尔死后的军人统治时期,财政危机以及到了1659年已经十分严重的农民运动使资产阶级和新贵族向往斯图亚特王朝的统治,认为只有王权才能镇压人民的反抗,于是有了1660年的复辟。然而,复辟后的查理二世恢复了旧的选举制度,使得大土地所有者在议会中占据了主导地位,造成了大土地所有者和资产阶级的利益对立,形成反对王权,力主议会至上,代表资产阶级利益的“辉格党”和拥护王权,主张君主专制,代表大土地所有者利益的“托利党”两大派系。1685年詹姆士二世上台后,他进一步加强了封建君主和专制,激起了人民群众新的反抗浪潮。面对人民群众的革命威胁,1688年辉格党和托利党联手发动政变,把詹姆士二世的女婿威廉从荷兰迎来继承王位,詹姆士二世逃往法国,史称“光荣革命”。1688年政变以后,1689年的《权利法案》和1701年的《王位继承法》,使国王在立法,征税,军事上的一切权利都受到议会的制约,而人民有向国王请愿的权利,议员有言论,决议等自由。实际上英王已失去封建君主的地位,议会才是唯一的立法机关,他有权决定一切,这就形成了英国的君主立宪制。从此,英国新的统治阶级就利用国家机器制定有利于自己的政策法令,进一步发展资本主义经济。

在政治斗争,军事斗争的同时,这一时期的政治思想斗争也非常激烈,几乎没一个阶级都有自己的代言人。1688年大地主阶级和资产阶级妥协后建立起来的议会制度也需要一种政治理论来说明或辩护,需要对几十年来,政治思想的论战来一次总的清算和总结。洛克正是在理论上为刚上台的资产阶级进行辩护,为新制度进行辩护并排除异说的一个人物,他的《政府论》就是他的辩护词和资产阶级宣言书。

第二部分:《政府论》下篇基本内容 1.第一章:开篇简明扼要的交代了上篇的研究结论:君权神授理论已经被证明

是荒诞的。接着洛克指出了研究政治权力来源和正当性的意义,并界定了政治权力的概念即为了规定和保护财产而制定法律的权利,判处死刑的权利,以及使用共同体的力量来行使这些法律和保证国家不受外来侵害的权利,而这一切都是为了公众福利。

2.第二章:论自然状态洛克首先指出自然状态是一种完备无缺的自由状态,是一

种平等的状态,是有规则可循的状态。同时有承认自然状态又有缺陷。在自然状态下,人们的生命,自由,财产,健康等权利实际上得不到保障。接着洛克指出自然状态下,有一种为人人所应遵守的自然法对他起着支配作用,而理性也就是自然法,教导着有意遵从理性的全人类:人们既然都是平等和独立的,那么任何人都不能侵害他人的自由,生命,健康,财产。接着洛克就自然法的执行和惩罚做出了进一步的诠释,最后他还对可能提出的两种异议做出了回应。

3.第三章:论战争状态本章主要论述了战争状态和自然状态的区别,以及如何

规避战争状态的问题。

4.第四章:论奴役本章首先论述了自由的含义,洛克区分了自然自由和社会自

由两种自由。他指出人的自然自由就是不受任何上级权力约束的,不处在人的意志和立法权之下,只以自然法作为他的准绳。处在社会中的自由就是除经人们同意在国家内建立的立法权之外,不受其他任何立法权支配除了立法机关根据对他的委托所制定的法律文件之外,不受任何法律文件和意志的约束。接着洛克论述了自由的必要性。并提出了终止奴役的途径即建立契约。

5.第五章:论财产洛克指出财产权的必要性,并阐明财产权的正当性在于劳动。

接着洛克指出财产权的限度问题:财产的幅度是自然根据人类的劳动和生活所需的范围而很好的规定的。

6.第六章:论父权洛克首先论述了父权的根据,接着分析了儿女对父母的义务。

洛克同时申明,政治权力和父权是两种完全不同的权力,两者有不同的基础,向着不同的目标。

7.第七章:论政治的或公民的社会洛克首先论述了夫妻社会和主仆社会。经过

论述,他认为父子社会,夫妻社会,主仆社会均不能构成政治社会。洛克认为政治社会中,国家有制定法律的权力,也有决定战争与和平的权力。加入政治社会的人则放弃了他的自然权利,将这一权利的行使权交给了国家,由此产生了国家的立法权和执法权。最好,洛克还专门强调了政治社会的平等,在政治社会中无论是国王,贵族,商人还是贫民,都平等的遵守法律。

8.第八章:论政治社会的起源本章主要就如何组成一个政治社会作了分析。在政治社会中人人都应该根据大多数人的统一而接受大多数人的约束,每个成员都负有服从大多数人决定的义务。洛克主张的政府必须以人们的统一为基础,要受到契约方式的制约。洛克在本章还驳斥了两种反对他政治社会组成观的意见。9.第九章:论政治社会和政府的目的自然状态存在不便,于是人们放弃自然权

利而参与社会,政治社会和政府的目的在于保障人民的和平,安全和公众福利。因此政府的权力绝不能凌驾于公民的福利之上,而是必须保障公民的财产,避免自然状态的三种缺陷。

10.第九章:论国家的形式国家的形式取决于立法权的隶属关系,包括君主制,寡头制,民主制,混合制。

11.第十一章:论立法权的范围立法权是基于人民授权和同意的,所以必须受到

限制。这些限制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1.立法权对于人们的生命权和财产权不是也绝不可能绝对的专断。2.立法机关不能揽有权力,而根据临时的专断

命令,而是必须以经常地已经颁布的确定的法律并且由专业和明智的法官来执行司法和判断的权利。3.立法权未经本人同意,不能取去任何人的任何财产。4.立法机关不能把他的立法权转让给其他人也不能在人民没有安排的地方行使权力。12.第十二章:论国家的立法权执行权和对外权洛克阐述了国家立法权的立法权,执行权和对外权,并且讲了国家执行权和对外圈的联系。

第三部分.感想和评价

首先洛克作为一位资产阶级的政治思想家,他的思想对于资本主义民主制度的发展有重要的意义,他的思想直接成为孟德斯鸠三权分立的基础,又有力抨击了旧的封建君权制度和教权的政治思想基础。他的自然法学说,社会契约论,三权分立学说虽说都不尽完善,但却成为后世发展的基础,对人类政治文明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但他思想的局限性也是很明显的,首先他在极力抨击教权思想和封建君权思想,但却把论述的根基建立在本身就是以虚无飘渺的上帝为基础的自然法思想,而且他讲的公民让渡给政治社会的权利过于泛化,虽然他也主张政治社会应当保障公民的公众福利,但这种福利没有明确的标准。还有就是他的三权分立实际上是立法权和行政权两权分立,他的这一思想在我看来主要有两大问题: 1.立法权与司法权集合于一身,立法者本身就存在司法的权力,而在我看来,立法与司法的集合必然产生独裁,也势必削弱法律的地位,掌握了司法权的立法者就掌握了法律的现实解释权。2.行政权仅仅是与立法权分离,却没有真正的分立,行政权从属与立法权,使得其对立法权没有有效的制约,就会造成立法权的一家独大。篇二:政府论下篇读书笔记 政府论下篇读书笔记

《政府论》被誉为是影响世界历史进程的书。全书分为上下两篇,上篇主要针对菲尔麦爵士提出的君权神授和君主专制进行一系列的驳斥。在下篇中提出国家是基于人民同意而建立的,建立国家的目的就是保障人民的自然权利不受侵犯。当政府违反这一目的时,人民有权推翻政府。同时,他还提出了国家的立法权是最高权力以及三权分立等重要思想。政府论作为17世纪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产物,在西方政治思想史上起着重要的作用。在国家起源问题上,它解释了一种世俗的国家起源说,反对君权神授的主张,提出三权分立说和议会权力至上,主张君主立宪,反对君主专制。他提出政府的目的就是保护公民的私有财产,为资本主义的发展扫清了障碍,为英国及其它资本主义国家体制的选择提供的基础。读《政府论》主要是学习两个方面的内容。一个是知识方面,另一个是精神方面。知识方面主要是通过对本书的阅读,我们可以对近代以来的自然法思想,社会契约思想以及自由主义思潮进行一次大致的梳理,从而对这些思想的产生、作用、影响的进行深入的思考。在精神方面,我们可以通过阅读,从而感受到国家建立的目的和制定法律的精神,进而去理解当代中国的一些问题,为更好地解决中国的问题做思想准备。当然,此书也有一些方谬的思想,这就需要我们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一、论自然状态

所谓自然状态就是一种完全的自然状态。人们在自然法的限度内,按照他们认为合适的方式,决定自己的行为和处理自己的财产与人身,而无需得到其他任何人的许可或依赖于其他人的意志。然而尽管这是一种自由状态,却不是放任的状态,他受到人人都应遵守的自然法的约束,即人人都是平等和独立的,任何人都不得侵害他人的生命、健康、自由或财产。而为了保护每个人的自然状态,一个人就有权去惩罚那些侵犯他权利的人。但他却不能用毫无限制的意志来对待罪犯。他只能依据罪犯的行为,进行相应的惩罚,从而起到制止和补偿的作用。

从这一章中,我们可以知道,只有在自然法德约束下,才有真正的自然权利即自由。如果不受自然法的约束,每个人都处于恐惧之中,他的权利随时可能受到他人侵害,他的意志将受到他人的控制,也就不自由了。同时,惩罚的目的是制止和补偿,所以在惩罚时就应使犯罪成本高于犯罪收益。

二、伦战争状态

战争状态是一种敌对和毁灭的状态。如果一个人企图将另一个人置于自己的绝对权力之下或侵犯他的权利,那么他就同那个人处于战争状态。这一章中,洛克提出了一个论断即虽然一个人不能因为一个贼偷了他的财产而伤害他,他只能诉诸法律。但是,当盗贼抢他的马或衣服时,他可以杀死盗贼。因为为了保护他而制定的法律不能加以干预以便保护他的生命免受当时的武力伤害,而生命一旦丧失就无法补偿。因此,法律允许他有权杀死侵犯者。

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中国法律和外国法之间的差别。外国法的精神就是第一时间保护人民的财产及人身安全不受侵犯,而中国法是为了稳定社会,中国要求的是时候的补偿。当然,他的这种提法我也不赞成。如果因为他人抢了你的衣服或马或是与你处于战争状态而杀了他,这显然是违背自然法的。

三、论奴役

奴役分为完全奴役和不完全奴役。完全奴役指一个人因自己的过错,做了理应处死的事的时候,他的生命和自由完全置于他人的控制的一种战争状态。如果他们之间订立了契约,并达成协议,是一方拥有有限的权利,而另一方必须服从。这种状态下,主人任何时候都没有处死他的权力,而且在一定的时候必须解除他的劳役恢复他的自由。

四、论财产

自然界里的东西本来是为人们所共有的。但当它经过人们的劳动,与劳动混合了之后,便成为个人的私有财产。对于加上劳动的物品,除了他以外就没有人能享有这个东西。也就是说劳动创造了价值。因此,个人为了自己的利益,便会尽可能多的采集果实,捕捉野兽,他们通过对自然产品付出劳动来改变它所处的自然状态,从而取得所有权。如果这些东西在毁坏之前没有被使用完,那么他就违反了自然的共同法。于是,人们为了尽可能的使用这些东西,便拿着剩余的物品去换那些有收藏价值的、公认的收藏品,再用这些收藏品换其它需要的物品,就这样开始了货币的使用。在这一章中洛克为了说明劳动使物体脱离自然状态而成为一种私有财产时举了一个例子,说一个人在捕捉野兔时,那只野兔就被认为是他的所有物。因为野兽被看做是共有的,不是任何人的私有物,只有人对它付出了劳动去发现它并追赶它,就使它脱离了自然状态,开始成为私有财产。按照他的这种说法,我如果发现门外有一群麻雀想抓住它们,并去驱赶它们,那么无论我是否抓到,这群麻雀就属于我的私有财物了,任何人都无权处置它们,否则那就是侵犯了我的权利。你觉得这种说法符合理性吗?显然,这是很可笑的!

五、论父权

所谓父权就是父亲所拥有的暂时支配其子女的权力。由于婴儿一出生到一定年龄都处于不能理解法律的状态,不能以自己的意志做出行动,因此就需要父亲运用他的理智对孩子进行指导和管理。因此,当他停止管教子女时,他就失去了支配子女的权力。我觉得在现代社会里,这种权力应该更形象的被称为“亲权”,因为不仅父亲,母亲及其他监护人同样有监护权。然而父亲的统治权也只是暂时的,这种权力会随着子女的未成年期的结束而终止。同时,父亲支配子女的权力不涉及他们的生命或财产,而且当支配权终止时,并不能限制子女的自由。想想我们现实情况下,未成年子女在小时候获得他人赠与的财务,其实都被父母处置了。同时,在咱们国家,还有相当一部分家长在子女成年之后还以种种理由限制孩子的自由,这是值得我们思考的。当然,并不是子女长大后就与父母脱离了关系,父母有权得到尊重、敬爱、赡养和孝顺的永久权利,这也是子女应尽的义务。

六、论政治社会和政府的目的 人们联合成为国家并受制于政府的一个重大目的就是为了保护他们的私有财产。因为这方面在自然状态下有许多不足。第一,自然状态缺少一种确立的、固定的、众所周知的法律,而那种法律是一经同意接受和承认的是非标准,是裁判人们之间一切纠纷的共同尺度。没有明确的法律,人们就不知道做什么,这是一种恐惧的状态,在这种状态下,社会是不安定的。第二,自然状态中缺少一个有权依据确立的法律来裁判一切争执的知名而公正的裁判者。由于自然状态下的每一个人既是自然法的裁判者又是执行者,而人们又难免会偏袒自己,因此需要一个公正的裁判者。第三,自然状态中往往缺少权力来支持正确的判决,使之难以得到正当的执行。所以,法律就是执行权的保障。

七、论国家形式

洛克认为国家形式有五种,一个是完善的民主政体,这种政体下的政府可以随时运用权力为社会制定法律,并委托官吏执行法律。二是寡头政体,此种政体的政府有少数精英掌握权力。三是由一个人掌握权力的君主政体。四是由一个人掌握权力并由其子嗣继承权力的世袭君主制。五是权力由某人掌握一生并在其死后由大多数人任命继承人的选任君主制。

八、论立法权的范围

人们加入社会的目的就是和平和安全地享受他们的财产,而达到这一目的的手段就是为社会制定法律。一切国家的最初的基本明文法律是关于确立立法权的,因此立法权自然而然成为国家最高权力。尽管立法权是国家最高权力,但是它也有一定的范围。第一,对于人民的生命和财产,它不是,也不可能是绝对专断。立法权的权力在最大范围内是保护

和会的公众权力。这种权力除了实施保护以外并无其他目的,所以绝对没有权力毁灭、奴役或故意使臣民限于贫困。我们有理由相信这里指的臣民是没有犯罪的,不和他人处于战争状态的人。第二,立法机关或最高权力机关不能以临时的专断命令来独揽统治权,而必须依据所颁布的,长期有效的法律并通过委任的知名法官来执行法律和裁定臣民的权利。第三,未经本人同意,最高权力不得夺走任何人的任一部分财产。同样,这里指的和上文所指的是一样的。

九、论国家的立法权、执行权、对外权

立法权是指有权指导如何运用国家的力量来保护这个社会及其成员的权力。由于短期内可以制定法律,而且经常组织代表开会成本很高,因此立法机关没有长期存在的必要。但是,由于法律的效力需要长期执行并予以关注,因此需要一个长期存在的权力机关来执行法律。如果把权力交给立法机关来执行,那么他们既有立法权又有执行权,难免他们会以权谋私。因此,立法权和执行权往往是分开的。对外权包括战争与和平、联合与联盟以及处理同国外一切人和社会的各种权力。由于在对外事务上,对外国人应采取何种行动,取决于外国人的行动以及意图和利益的变化。因此这部分法律很难预先制定,而必须交给拥有那种权力的人么们靠智谋来决定。

十、论征服

这一章洛克主要谈论的是合法战争中的征服者能得到什么权力和对谁拥有那种权力。第一,他并不因征服而得到支配同他一起进行征服的人的权力。如果因为与其进行

征服而受到他人的支配,那么还有谁愿意参加军队呢? 第二,征服者只有权支配那些实际上帮助、赞成或同意非正义武力攻击的人。征服

者只能支配同他发生战争的人,而不涉及其他人,并且只能支配他们的生命

权。我觉得这种说法不切实际,因为当一个过家征服另一个国家时,被征服的国家的人民无论是否对他造成伤害或向他挑衅,在实际上,都是要受到征

服者的支配和控制的。

第三,征服者咋正义战争中得到支配他他打败的那些人的权力,那种权力是完全专

职的。被征服着是自己处于战争状态,因而放弃了生命权,所以征服者对他

们的生命有一种绝对的权力,但是他并不因此而有权占有他们的财产,除了

补偿他们的损失。如果赔偿要用尽被征服者的财产,而他们的子女会因丧失

财产而饿死,那么即使在这方面满足征服者的要求,也不能使他占有他所征

服的国土。也就是说无论如何征服者都不能占有被征服者的国土。这我就要

问了:“那么我们还发动战争干嘛?因为很多情况下,战争就是获得领土。篇三:《政府论》读书报告

自由主义下的民主政府

——《政府论》读书报告

公管一班 黄秀文 2009405025 文章摘要:《政府论》是洛克政治思想的主要体现,在《政府论》的下篇的前半部分,洛克主要提出了“自然权利”、“社会契约”、“有限政府”这样一些思想,并对其进行了论证和阐述,大力地抨击了专制君主制度,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政府与人民之间的新的伦理论证和价值定位。

关键字:自然权利 社会契约 有限政府 正文:约翰.洛克是英国“光荣革命”时期资产阶级主要的政治思想家,也是西方近代自由主义的创始人,启蒙运动的先驱者。“光荣革命”后不久,洛克陆续发表了政府论的上、下两篇,上篇主要是抨击当时西方的君主专制制度,下篇则主要是洛克政治思想的集中体现。

早在公元前4世纪,柏拉图就在《理想国》中提出过政府理论,他说:“政府是国家的统治工具。”认为政府仅仅是国家进行强者在国家统治过程中的一种和工具。但是柏拉图只是提出了一些关于国家的概念,并没有对政府理论进行系统的阐述。柏拉图后,思想家们对政府理论也只有一些零散的研究,一直到《政府论》问世,政府理论研究在政治思想上才发生了一种重大的变化。

洛克认为,政府是人们将其自己对自然法执行的权力交给一个权威性的组织,让其代替自己执行这一权利而形成的。政府的目的是要保护公民的人身和财产安全,使其不受到别人的非法侵犯;君主和统治者所行使的权力之所以为他们所拥有,并不是来自“君权神授”或是“父权”这样的绝对权力的说法,也不是仅仅是授权基础下订立的一种统治性质契约关系。而是依据一种基于委托的条件,即统治者是作为公民代表公民行使他们自己的权力,如果不满足这些条件,权力就要失去,也就是说,如果统治者没有尽到他们应尽的职责,公民是有权力撤销对他们的信任的委托,罢免他们的权力。政府治理的根本目的是保护公民的公共福利安全。

在《政府论》下篇中,洛克试图“寻求另外一种理论来阐述政府的产生、政治权利的起源及确认谁享有这种权力的方法”。①在第一章到第十一章的内容中,洛克以理性主义为原则,阐述了自然权利、社会契约和有限政府三方面主要的思想。

一、自然权利

洛克认为,人类在进入国家状态存在一种自然状态,这种自然状态是一种自然法指导下的状态,“理性,也就是自然法” ②,“自然法就是上帝意志的表示”。③ ① 第一章 《导论》 303页

② 第二章 《论自然状态》 307页

③ 第十一章 《论立法权的范围》 477页 “人类原来生活在一种完美的状态之中,他们在自然法规定的范围内,按照他们自己认为合适的方式,决定自己的行动和处理自己的财产和人身,而不需要征求其他任何人的同意,或者听命于其他任何人的意志。”“这也是一种平等的状态,在这种状态下,一切权力和管辖权都是相互的,没有一个人拥有多于他人的权力。”① “这是一种自由的状态,但并不是一种放任的状态”②。自然状态的社会中,人们的一切行为准则都是在自然法——也即理性的指导下进行的,同种和同等的人生来就享有自然地平等的相同的便利,在自然法允许的范围内,每个人都可以做他想做的任何所有事情。每个人都可以自己执行自然法,来保护自己的私人的人身和财产安全,即当有人违反自然法去侵犯他人的权利时,每个人都有权对其进行处罚。在第三章里洛克论述了人们是通过自己的劳动获得对财产的拥有权的,因此,没有任何人可以去侵犯它。

但是洛克认为,这样的一种自然状态虽然很美好,但却是很难维持下去的。因为,“第一,在自然状态中,缺少一种确立的、固定的、众所周知的法律”;“第二,在自然状态中,缺少一个众所周知的、公正的、并且有权根据既定法律裁决一切争执的裁判者”;“第三,在自然状态中,常常缺少一种作为正确判决的支持和后盾,使它得到恰当的执行”③。因为在自由状态下每个人都是平等和自由的,没有人享受多于他人的权力,每个人都执行自然法,都有权对他人进行惩罚,每个人既是自然法的执行者,也是他自己行为的判断者。但是人并不是完全理性的,每个人出于对自我的爱怜的本性,贪得无厌的本性和欲望的驱使使得他采取违背自然法的行为,这就使得人们经常处于一种战争状态下,人们的生命、安全和财产受到极大的威胁。

二、社会契约

自然状态下每个人之间都是相互独立地行使着自然权利,人们为了克服自然状态下的不安全和不稳定,更好地保护自己的财产和人身安全,便在一定地域上发生了联系,并且他们发现只有建立一个共同体,才能弥补自然状态的缺陷。于是人们相互达成协议,建成一个以保护每个人的财产和人身安全为目的的共同体——国家。每个人都把自己的人身和财产以契约的形式加入到这个共同体当中来,成为这个共同体的成员——成为这个国家里的公民,同时每个人都放弃自己对自然法的执行和裁判的权力,把它交给这个共同体——合成国家的公共权力。人们把公共权力委托给国家的一部分人来代替大家掌握,并按照全体成员或他们所授权的那部分代表的一致同意和决定来行使,这些掌握公共权力的人就构成了政府。政府按照所有人的意思,为社会制定法律,来保护人们是人身和财产安全,保障公共福利,维护和平,避免社会进入战争状态。“社会的权力或由人们所组成的立法机关的权力决不能超出公共福利的需要,而硬挨防止前面提到的使自然状态很不安全、很不方便的三方面缺陷,以保护每一个人的财产”④。政治社 ①第二章 《论自然状态》 305页 ②第二章 《论自然状态》 307页

③第九章 《论政治社会和政府的目的》 461-463页

④第九章 《论政治社会或政府的目的》 467页 会是依靠所有人的同意,通过签订契约的形式建立起来的,政府的权力来源于公民的授予,公民有权力监督其执行情况。

这种契约性质是中政府与公民的关系并不是统治者与被统治者的关系,而是一种服务与被服务的关系,公民的权利永远高于政府的权利。“一个人除了通过明确约定、公开承诺和契约而真正加入一个国家之外,没有什么能使他成为一个国家的臣民或成员”①。这就从根本上颠覆了传统的“君权神授”、“父权”的专制君主制度理论,为自由民主政治奠定思想基础。“政府并不因为对父亲拥有权力就宣称对其儿子也拥有权利,也不因为父亲是它们的臣民就把它们的子女也当做自己的臣民”②,“既然每个人生来就是自由的,除非经他本人同意,无论什么东西都不能使他沉浮与任何世俗的权力”③。

三、有限政府

既然政府的权力是由公民所授予的,“所有的这一切都不是为了其他目的,只是为了人民的和平、安全和公共福利”④。那么政府的权力必然不能是无限的,如果不对政府权力加以限制,就会出现和当初建立共同体的目的相违背的现象。因此,有限政府理论成为了洛克在《政府论》里的重要的核心思想之一。

“在公民社会里,没有一个人能享有法律豁免权。因为,如果一个人可以为所欲为,那么对他所造成的伤害,人们在人世间无法通过申诉获得赔偿或保障”。政府的权力并不能凌驾于法律之上,政府“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都必须有清晰的界定,因为人们在订立社会契约的时候只是交出了那种保护自己和其他人类的权力,所以政府的权力并不能超出公共福利的需要,否则人民的财产就有可能在某种程度上因为权力掌握者抵制不住诱惑而滥用权力受到威胁。

洛克认为,政治权力是政治社会中的一个特定的范畴,“行政长官对臣民的权力,同父亲对子女的权力、主人对仆人的权力、丈夫对妻子的权力及贵族对奴隶的权力是不同的”。⑤在此区分的基础上,洛克又为我们阐述了他的思想,“我认为政治权力就是为了确认和保护财产而制定有关死刑及各种较轻处罚的法律的权利,以及为执行这些法律和保卫国家免受外来侵略而使用共同力量的权利,而所有这一切都只是为了公众福利”。⑤由此我们可以看到,洛克认为政府的职能只有两种:一是制定和执行法律;一是保卫共同体免受外来侵略,保护公民的人身和财产安全。其余的社会生活的方面就不是政府所能干涉的了,一切政治活动的目的只有一个——保护公民的人身和财产安全。

① 第八章 《论政治社会的起源》 459页 ② 第八章 《论政治社会或政府的目的》 453页

③ 第八章 《论政治社会或政府的目的》 455页

④ 第九章 《论政治社会和政府的目的》 467页

第一章 《导论》 303页

既然人人生而自由,那么我们怎么可能一生下来就是处于政府的统治之下的呢?政府应该是体现民主的,而不是暴力统治的工具;政府权力的行使应该是以保护人民的公共福利为出发点的,而不是个人权力和欲望的膨胀。人民有权监督政府的行为,因为政府是基于人民的同意而组成的,就像我们今天所说的“人民当家作主”??这些思想,作为近代自由民主政治的代表,成为了西方民主政府的滥觞,对我们研究近代政府理论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持。

参考文献:《政府论》(下篇)

杨思派(译)九州出版社 『英』约翰·洛克篇四:政府论下篇导读,详细版,读书笔记郝星宇

《政府论》下篇导读

目录

一、《政府论》及洛克的思想................................................................................................................1

二、本书逻辑体系和内容提要..............................................................................................................2 起:政治权力,自然状态、战争状态、奴役和财产权(1至5章)............................................2 承:父权、父权的嬗变与王权、政治社会及其渊源(6至8章)................................................3 总:政府的目的、形式,三权分野与政治权力的属性(9至15章)..........................................6 申:政府的征服、篡夺与解体(16至19章).............................................................................11

三、对本书的一些思考........................................................................................................................15

(一)、自然状态、自然法以及政府的起源与性质:契约政府..................................................15

(二)、立法权、执行权和政府形式:分权政府和有限政府......................................................16

一、《政府论》及洛克的思想

无疑,我们研究政治学,用政治学独特的视角去审视政治学发展历史的时候,我们的目光不得不在《政府论》驻留,不得不再次向洛克这位伟大的政治学家致敬,《政府论》上下两篇不仅剥去了君权神授最后一件外衣,从合法性上消融君主专制的理论基石,而且还从起点上论证自然辩证法、社会契约论,创立君主立宪下的议会主权理论,提出三权分立学说,探究“政府”的终极目的(保护私有财产)和最好形式(民主宪政、议会具有最高主权的制度),初步奠定了现代政治学发展基础。

约翰·洛克(john locke,1632~1704),第一个全面阐述宪政民主思想的人,《政府论》上、下篇是他的代表作,上篇主要批判了菲尔麦的“君权神授”学说,下篇系统提出了资产阶级革命和宪政理论,其内容较上篇更为重要。洛克的一生经历了英国革命的全过程。每一个时代都有自己特有的思想、理论,而每一阶级和政治派别都有他们的政治思想上的代言人。这本写作始于1679年,完成于1681年的政治哲学著作《政府论》两篇使洛克成为这个时代的历史标签。该书的目的是为沙夫茨伯里伯爵及其辉格党的朋友们企图推翻查理二世的革命提供理论和智慧的武器。洛克于1689年回到英国以后,由于革命已经发生,他便根据新形势修改了《政府论》。尽管该书第一版上印出的年代是1690年,但它在1689年10月已经上市销售。他在1689年回国后写的序言中希望该书“足以确立我们伟大的秩序恢复者、现在 的威廉国王的王位”,但他也强调希望该书“向世界论证英国人民对公正的自然权利的热爱,他们捍卫这些权利,以及当国家处于奴役和毁灭边缘时拯救国家的决心”。事实上,这本书成了英国革命最系统、最深刻的理论表述。《政府论》下篇中,洛克具体阐述了自然法理论、社会契约论、分权学说、政体学说、自由思想和法治思想等等。全书以自然法哲理为起点,逻辑推演了生命、自由、财产等人的天赋权利财产权利是一切权利的基础和核心,论证了国家产生于人们之间的契约,国家权力来源于人民的委托以及法律之下的立法权至上原理等。

二、本书逻辑体系和内容提要

本书共十九章,分别论述了自然法理论、父权以及天赋人权、国家权力(政府)的范围和属性以及国家权力的夺取和丧失等等。

起:政治权力,自然状态、战争状态、奴役和财产权(1至5章)

整个《政府论》的上篇甚至包括下篇的第6、14、15章都在驳斥菲尔麦的《父权制、或国王的自然权力》。下篇开篇就是对《政府论》上篇的一个总结。这并不是无意义的重复或者是简单的总结,其实这就是全本书的逻辑起点。上篇他驳倒了罗伯特·菲尔麦爵士的君权神授学说,他就“必须在其说法之外,去寻求其他关于政府的产生、关于政治权力的起源和关于用来安排和明确谁享有这种权力的方法的说法”,1提出了政治权力的问题,其实也就是“政府”或者“国家”属性的问题。“政治权力就是为了确定和保护财产而制定法律的权利,判处死刑和一切较轻处分的权利,并从而使用这种共同体的力量来执行这些法律和保卫国家不受外来侵害的权利;而这一切都只是为了公众福利。”2为此他在第二章开始追溯政治权力的起源,开始了对自然法的理论阐述。

在政府出现之前,人们处于一种自然状态:“那是一种完备无缺的自由状态,他们在自然法的范围内,按照他们认为合适的办法,决定他们的行为和处理他们的财产和人身权,而毋需得到任何人的许可或听命于任何人的意志。”3 洛克的政治思想是要人们在自然状态之下享有某些自然权利,也就是作为人天生具有的权利,自然法则使人们能都做或者禁止人们做某些事情。洛克为什么会假设自然状态是这样1 2 洛克.政府论下篇[m].叶启芳、翟菊农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64: 2.洛克.政府论下篇[m].叶启芳、翟菊农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64: 2.一种状态,而不是霍布斯所说的那样一种战争状态?因为,“而理性,也就是自然法,教导着有意服从理性的全人类,人们既然都是平等和独立的,那么任何人就不得侵害他人的生命、健康、自由或财产”4。自然状态下权力的合法性,为资产阶级自由、财产等方面的保障提供了有力的历史依据。战争状态是和自然状态“敌对的和毁灭的状态”5。“因此凡是用语言或行动表示对另一个人的生命有确定不移的企图,而不是出于一时的意气用事,他就使自己与他对其宣告这种意图的人处于战争状态”6。“避免这种战争状态是人类组成社会和必然脱离自然状态的一个重要原因。因为要是如果人间有一种权威、一种权力,可以向其诉请必然救济,那么战争状态就不会再继续存在,纠纷就可以由那个权力来裁决。”7这个权力就是国家权力,这个权力的载体就是政府。而且要按照共同体的或他们为此目的而授权的那些人一致同意的规则来行使。而这也就是政府和社会本身的原始权利和起源,立法和行政权力的原始权利和起源也在于此。自然理性赋予人们从自然中攫取资源以生存的权利,资源的使用和占有就产生了财产权,由于这是事关人的生存,是一切其他权利的基础。开篇洛克即指出政治权力就是以保护财产为根本目的,战争状态下的“纠纷”也是以生命权和财产权为中心的,所以洛克看来,财产权是天赋人权中最重要的权利。值得指出的是,洛克在这里从哲学层次上对“劳动”的价值给予了极高的评价,“既然劳动是劳动者确定天然的所有物,那么对于这一有所增益的东西,除了他以外就没有人能够享有权利,至少在还留有足够多同样好的东西给其他人所共有的情况下,事实就是如此”8。劳动使公有的自然资源和私有的个人财产实现了分野。不仅如此,洛克还是对财产的额度给予了限制、对货币的产生给予了论证、对财产权的扩大给予了推演,这其实就是资本主义的财产逻辑。承:父权、父权的嬗变与王权、政治社会及其渊源(6至8章)

既然政治权力的起源已经确定,前五章已经证明了政治权力的来源是人们逃离战争状态下的必然选择,那么为什么在此以前的哲学家政治学家认为父权产生王权呢?洛克在第六章对父权的概念进行了全新的诠释,在新的父权概念下,父权的内涵和外延不再模糊,和王权的性质也有着质的区别了。4 5 洛克.政府论下篇[m].叶启芳、翟菊农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64: 4.洛克.政府论下篇[m].叶启芳、翟菊农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64: 11.6 洛克.政府论下篇[m].叶启芳、翟菊农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64: 11.7 洛克.政府论下篇[m].叶启芳、翟菊农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64: 12.“但是当旧名词易于使人陷于错误时,提出一些新名词来可能不会被认为是不对的。父权这一名词或许就是这样,它似乎将父母对儿女的权力完全归属父亲,好像母亲是没有份的;但是,如果我们理性地思考,我们就会知道她也享有同等的权利。”9“这一父母亲的权力在父权的名称下似乎由父亲独占时可能并不太生硬地带有绝对统治权与王权的名义”10。但父权的内涵扩大到母亲也拥有的话,“这样就会使他们所主张的君主政体失去个很好的依据,因为从名词本身来说,他们所依据的作为仅由一人统治的基础的最基本权威,并非属于一人,而是为二人所共有”11 虽然年龄或德行、才能或特长“可以使另一些人位于一般人水平之上”12,“我们是生而自由的,也是生而具有理性的;但这并不就是说我们实际上就能运用此两者:年龄带来自由,理性也随之产生”。13“孩童并非生来就处在这种完全的平等状态中,虽然他们生来就应受这种平等”14,“他们的父母在他们出世时和出世后的一段期间,对他们有一种统治和管辖权,但这只是暂时的。他们所受到的这种支配的限制,犹如在他们孱弱的婴儿期间用来缠裹和保护他们的襁褓衣被一样。随着他们的不断成长,年龄和理性将解脱这些限制,直到最后完全地解脱,并进而能使一个人自由地处理一切为止”15。“由此我们能够看出,自然的自由和服从父母是一致的,两者都是基于同一原则的。一个儿童是依靠他父亲的权利、依靠他父亲的理智而自由的,其支配着他的是其父的理解,直到他具有自己的理智时为止。一个成年人的自由和一个尚未达到那个年龄的儿童对他的父母的服从,两者没有抵触但又判然有别,以致主张君主制的最盲目的父权党也不能忽视这一区别;最顽固的人也不能不承认它们的一致性。”16这就是父权的产生与时限性。父权产生是基于先生约束的限制,但这和法律一样,“按其真正的含义而言法律与其说是限制还不如说是指导一个自由而有智慧的人 1718去追求他的正当利益”,“法律的目的并不是废除或限制自由,而是保护和扩大自由。”当

他的儿子成为一个和他一样的自由人时,父权的范围就有了限制。由继承权衍生出来了父母的财产支配权“对于儿女的服从起着相当大的约束力”19。“假如说一切政治权力只是父权,尽管这实际上是同一回事,那就不可能是这样了。因9 洛克.政府论下篇[m].叶启芳、翟菊农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64: 33.洛克.政府论下篇[m].叶启芳、翟菊农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64: 33.11洛克.政府论下篇[m].叶启芳、翟菊农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64: 34.12洛克.政府论下篇[m].叶启芳、翟菊农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64: 34.13洛克.政府论下篇[m].叶启芳、翟菊农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64: 38.14洛克.政府论下篇[m].叶启芳、翟菊农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64: 34.15洛克.政府论下篇[m].叶启芳、翟菊农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64: 34.16洛克.政府论下篇[m].叶启芳、翟菊农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64: 38.17洛克.政府论下篇[m].叶启芳、翟菊农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64: 35.18洛克.政府论下篇[m].叶启芳、翟菊农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64: 35.10 为这样的话,所有的父权既属于君主,臣民自然就不能够享有。但是政治权力和父权这两种权力是绝然不同而有区别的,是建立在不同的基础上而又各有其不同的目标的。”20那么,在历史中,父权如何嬗变成王权呢?“他从他的儿女的孩提时起就是一个统治者。由于进行共同生活而没有某种统治权有其困难,那么当儿女长大的时候,基于他们明白或默认的同意,将统治权归于父亲,老实说,这个统治权只是继续下去,并没有什么改变;事实上,要做到这一点,需要的仅是允许父亲一人在他的家庭里行使每个自由人自然享有的自然法的执行权,而由于这种允许,当他们还留在这个范围之内时,就给予父亲一种君主的权力。但是,显然这并非是基于任何父权,而只是基于他的儿女的同意。”21 基于男女之间的自愿合约而构成夫妻社会。“虽然它主要包含着为其主要目的、即生殖所必需的那种对彼此身体的共有和权利,然而它还带有互相扶养与帮助以及对于利益的共享”22,“婚姻所要达到的全部目的既是在政府统治下也是在自然状态中取得的,政府官长并不能剥夺夫妻的任何一方为达到这些目的??而势必需要的权利或权力,而只能在夫妻之 23间对这些事情发生争执时进行裁断”。基于契约,一个人向另一个人提供劳役以换取工资,形成了主仆关系,这区别于正义战争中被获的俘虏而形成的主仆关系。前者主人的之诶起案例是暂时的、不超越契约中规定的范围;而后者,俘虏变成了奴隶,基于自然权利要受他们主人的绝对统辖权和专断权力的支配,因为“这些人既已放弃了他们的生命权,因而也放弃了他们的自由,丧失了他们的财产——处在奴隶状态中不并能拥有任何财产——他们就不能在那种状态中被认为是政治社会的任何部分,因为政治社会的首要目的是保护财产”24。夫妻社会、父子社会、主仆社会都不是政治社会,因为“政治社会本身如果不具有保护所有财产的权力,从而可以处罚这个社会中一切人的犯罪行为,就不能成其为政治社会,也不能继续存在”25。真正的唯一的政治社会应该是这样的一个形态:“在这个社会中,每一成员都放弃了这一自然权力,把所有不排斥他可以向社会所建立的法律请求保护的事项都交给社会处理”26。“其形成的情形是:或者处在自然状态中的任何数量的人们,进入社会以组成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置于一个有最高统治权的政府之下,不然就是任何人自己加入并参加一个已经成立的政府。这样,他就授权给社会,同时授权给社会的立法机关(这和授权给社会的性质一样),根据社会公共福利的要求为其制订法律,而他本人对于这些法律的执20 21洛克.政府论下篇[m].叶启芳、翟菊农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64: 44.洛克.政府论下篇[m].叶启芳、翟菊农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64: 46.22洛克.政府论下篇[m].叶启芳、翟菊农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64: 48.23洛克.政府论下篇[m].叶启芳、翟菊农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64: 50.24洛克.政府论下篇[m].叶启芳、翟菊农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64:51-52.25洛克.政府论下篇[m].叶启芳、翟菊农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64:52.篇五:《政府论 下篇》读书报告

《政府论 下篇》读书报告

最早接触洛克的名字还是在中学的历史课本中,如今只是依稀记得历史老师曾说过他是西方近代自由主义最早的代表之一,是英国早期著名的启蒙思想家,《政府论》是他在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时期最具影响力的代表作,对人类社会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

洛克于1632年出生于英国,从小受到严格的教育。清教徒的父亲在内战期间为议会军队而战。1646年洛克在威斯敏斯特学校接受了传统的古典文学基础训练。1652年克伦威尔主政期间,洛克到牛津大学学习,并在那儿居住了15年。后来担任过牛津大学的希腊语和哲学老师。在牛津期间洛克对当时盛行于校园内的经院哲学不感兴趣,反而比较喜欢笛卡尔的哲学以及自然科学。他在36岁时曾被入选英国皇家学会。也正是由于洛克的哲学观点不受欢迎,他最后决定从事医学研究。1682年他随行莎夫茨伯里伯爵因卷入一次失败的叛乱而逃往荷兰,伯爵在翌年去世,而洛克则在荷兰一直呆到1688年的光荣革命。在荷兰期间洛克隐姓埋名,并且完成了包括《人类理解论》在内的多部重要著作。1688年洛克返回伦敦,并在次年写了两篇十分重要的政治论文。他的《人类理解论》也在1690年发表。晚年的洛克大部分的精力都投注在《人类理解论》这部书上,不过此时也认识了包括牛顿在内的几位科学家。洛克终身未娶,在1704年溘然长逝。他对学术的执着与热情,是他创作的不竭动力与与源泉。通读完《政府论 下篇》,感觉颇有收获。如果说上篇主要是批判拥护封建王权的菲尔麦的君权神授说,从理论上打击了一切保皇理论和专制主义,具有一定的破坏性,那么下篇侧恰恰相反,他从正面论证了资产阶级议会制,详细地描绘了想象中的现代政府的蓝图,他首先立足于自然法学说,系统地介绍了政府的起源,性质,目的,权力运行方式,乃至于最后的解体,又从自然状态出发,提出了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继而引出国家是基于人民的契约而诞生的,其目的即保护私有财产,并进一步提出立法权的范围,分权,法治等思想,为英国建立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提供了理论基础,具有一定的建设性。

洛克在下篇的第一章中首先否定了上篇中君权神授以及王位继承的若干个观点,继而在本章的结尾处开宗明义地提出了本篇的核心论点:政治权利就是为了规定和保护财产而制定法律的权利,判处死刑和一切较轻处分的权利,以及使

用共同体的力量来执行这些法律和保卫国家不受外来侵害的权利;而这一切都是为了公众的福利。

为了能正确地了解政治权利,洛克首先提出他认为人类最早是存在于自然状态之下的,在他眼中的自然状态下,人生而自由,平等,独立,人类一出生即享有生存权利,上帝将世界给予人类所共有,我们都是自己生命的主人,因而每个人都享有无限支配自己生命和财产的自由,但是并没有毁灭自身或他所占有的任何生物的自由,当然也包括不得侵害他人的生命,健康,自由和财产,诚然,这种自然状态不是绝对自由或放任的状态,生活在自然状态中的人们同时也受自然法的支配,即理性的教导,由于平等的原则,所以没有人享有高于其他人的地位或对于别人享有管辖权,每个人都有权利惩罚罪犯和充当自然法的执行者。

可是洛克心中的自然状态也有不可避免的缺点,即当两个自然人发生争端时缺乏明确的且为大众所知的法律,发生争执的双方不能基于确定的是非标准来达成意见上的共识,而且,在自然状态下,当一个人去惩罚另一个人时,自身同样也面临着被他人惩罚的威胁,即缺乏一个知名的公正的裁决者来裁判,缺乏一个权利来支持其正确的判决,保证其得到应有的执行,于是,便会出现所谓的战争状态,即基于人们的平等自由而导致的敌对,恶意,暴力,互相残杀的状态,为了避免这种状态的出现,也为了补救自然状态的种种不足,更多的人基于自愿的原则和自由的选择与其他人协议联合组成一个共同体,以谋取更安逸的生活,以更好的保护自己的所谓财产的东西,继而就形成受制于法律约束而存在的政治社会,每一个成员都自愿放弃他的自然权利,将其交之于政府,政府是公民授权的委托者,其最主要的目地就是保护公民的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

那么,为什么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呢?广义上的财产即生命,特权和地产。洛克认为人生来就“可以享用肉食和饮料以及自然所供应的以维持他们的生存的其他物品”,没有人对于上帝给予的处于自然状态中的东西生来就具有私有权,只有通过劳动,使处在自然状态中的原本共有的任何东西脱离了自然所提供的和原来所处的共同状态,且不损害他人的利益,才能实现对既有事物的私有,即通过拨归私用的方式将其转变成了自己的私有财产,但是,洛克又补充了一个很有趣的观点,上帝以供我们享用为限度给我们财产。就好像说,我收获了足够的果子,但是我没有如此大的享用需求,致使果子腐烂,那么从果子败坏时起,我便

违反了自然共有的法则,便不再享有对该果子的私有,而且还会因为侵犯了他人正常消费该果子的权利而受到惩罚,同样的限度也适用于土地的占有,土地未荒废前的一切有价值的耕种,收获,饲养,生产都可视为个人的私有财产,一旦荒废,便可以为任何人占有。洛克基于虚构的上帝限度来反对人们对劳动成果的践踏和浪费,实在值得引发人的深思。直至生产力的发展,伴随着最原始的物物交换,人们用自己无力消费的物品来换取自己需要的物品,从而避免了不必要的浪费,久而久之,由自身拥有价值的金银充当的货币的出现,人们可以用物品换取所谓的财富,可以变卖土地来安置所谓的家产,从而形成了个人可以永久贮存的私有财产,而政府也相应地以法律规定了财产权,土地的占有也由明文宪法加以确定。

就此搁置,宕开一笔,我最初还一直在纳闷,在政府论这种纯政治性的议论文中怎么会出现一个章节“论父权”,他首先否定了人类思维定势中父权在家庭生活的绝对地位,因为母亲也同样在一个家庭中享有像父亲一样的权利。作为父母,在儿女没有成年之前享有对子女的暂时的管辖权,父母有责任也有义务教育子女,保护子女,子女没有自然状态中所谓的平等自由,他们要服从父母的管制,不过不等同于绝对服从或屈从,当他们心智成熟时,有独立的理性去判断是非标准时,父母的管辖权也终止了,他们享有自己独立的自由权,财产权等,当然他们也有可能会因为想分享父母的财产而继续听命于父母,但是不管出于什么样的最终目的,儿女对父母尊礼的义务都是永久的。再往后读下去,才慢慢明白了一些。洛克用以小见大的手法,从家庭入手,由最先夫妻的结合形成夫妻社会,论述了家庭中关于权利的划分,财产的争执等问题,进而引出基于共识的人的结合形成共同体,形成政治社会,形成国家政府。洛克在书中指出国家形式的多种多样,但是最终的划分标准取决于立法权的隶属关系,由此可见,立法权是国家的最高权力,但是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它也不是绝对的,有一定的范围限制。首先,“它对于人们的生命和财产不是,并且也不可能是绝对地专断”,不管法律由个人还是团体制定,只要侵犯了个人的生命和财产,人们都有权利拒绝接受;其次,“立法或最高权力机关不能揽有权力,以临时的专断命令来进行统治,而是必须以颁布过的经常有效的法律并由有资格的著名法官来执行司法和判断臣民的权利”,人们放弃自己的自然状态下享有的自然 权利而同意成立国家政府,无非就是想有一个公平公正的机制来防止生命和财产受到侵害,人们既然基于信任讲裁判权委托给个人或团体,那么立法者就应该对公民负责;还有,“最高权力未经本人同意,不得取去任何人的财产的任何部分”,政府建立的本质目的就是保护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如果政府擅自剥夺人们的财产权,就有悖于人们加入社会的目的了,当然,如果政府运行缺乏必要的资金,凡是享受政府保护的人都应该从他的资产中交出相应的不分来维持政府的运行,即现代所谓的税收的形式;最后,“立法机关不能把制定法律的权利转让给任何他人”,政府是人民治理国家的代理人,只有人民才有权利通过组成立法机关和制定由谁来立法,从而选定国家的形式。满足上述立法范围的限制的国家才是洛克所追求的真正的国家形式,即民主政治。此外,洛克还进一步对国家的权利进行了划分,他将国家权利一分为三,立法权,执行权和对外权,这三种权力属于不同的机构。立法权是属于若干人的权利,他们定期召开会议,制定法律,法律制定完成后他们又自行解散,自身也受制于法律的约束;执行权,有点类似于现代社会中的行政权,即按法律执行并维护法律的长期性,持续性;对外权,本质上和执行权没有太大差别,是执行权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对外执行法律,包括战争与和平,联合与联盟等,他并没有

指出司法权的归属问题,但是司法权的独立是现代政治国家中不可缺少的部分。法是要靠人去实施的。因此有了法律并不一定能保证依法办事。这就需要权力制衡,需要法律的有效监督。这就是洛克自由思想里最重要的一个环节,即任何权力都不能实施垄断。洛克认为:民主的本质不是多数原则,而是任何一种权力都有另一种权力来有效制衡,失去监督的权力轻则引发腐败,重则引发社会**。在专制社会下,任何关于法治的建设都是纸上谈兵,此种体制下法治没有丝毫存在的空间。因此市场经济需要民主制度,因为只有民主制度才能保证实现各个利益集团的协调和平衡。

本书结尾处洛克巧妙的用“政府的解体”给《政府论》画上了一个完整的句号,政府可能基于外部势力的侵略解体,可能基于立法权的变更而解体,也可能基于立法或君主背离了人民的委托而解体,但是不管基于何种缘由,政府的解体不意味着社会的解体,只能说明社会契约的失效,人们又进入了自然状态,又具有了反抗能力,甚至战争状态的再次出现也不足为奇,这就间接性为英国错综复 杂的资产阶级革命提供了理论基础。放眼当下,中国正处于社会主义转型的关键时期,而《政府论》对中国社会的转型也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首先,在十八大更换了新一届的领导人之后,中国政府更应该致力于建立有限政府,法治政府,高效政府,便民政府,真正实现由管理型政府向服务型政府的转变;其次,应该更加坚定不移地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走近人民群众,听取大众的意见,维护好最广大人民的利益;最后,基于洛克荒诞实则又并不无道理的论财产,党和政府要大力提倡反腐倡廉,反对铺张浪费,减少不必要的三公开资,要知道,官员们的每一次的浪费都是在侵犯每一个中华人民共和国合法公民享有消费同等事物的权利,是间接性的财产侵犯。

洛克的思想是人类文明发展过程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在政坛熠熠生辉,相信他对人类社会的发展,尤其是对今天作为执政者的国家及政府的影响将会不断延伸下去,其不断闪耀的民主、自由的思想光辉,必将照耀越来越多的人们,引导他们为了建立更好的国家而努力奋斗。

第三篇:论自由读书报告

《论自由》读书报告

姓名:汤哲凡 学号:180312066 将商务印书馆出版的约翰•斯图亚特•密尔所著的《论自由》翻阅一遍,说句实话,还真是有点云里雾里的感觉,半知半解,也许是由于该书是由外文翻译而来,有些语词不符合汉语的语言习惯,还有就是密尔所表述的观点、其所展现的论证也确有一定的抽象性吧。最后,终在查阅了些相关论文,才大体明白密尔所阐述的自由观体系。这不禁让我想起了当初本科阅读哲学书籍的情形,例如《西方认识论简史》、《西方哲学史》、《法哲学原理》等著作,真是颇费些脑力,最后亦是不解甚多。在此说点题外话,本人现在对哲学专业的看法有了极大的变化,当初班上的同学大多是被调剂至哲学专业学习的,也包括本人,普通大众的看法就是哲学专业毕业就业前景不好,是个极其冷门的专业,本人也是抱有这样的想法,于是乎,对哲学就没有了兴趣,在哲学院懵懵懂懂的走过四年。现在想想,当初真是年轻,要是本科期间多看点哲学专业的书籍、好好上课对自身真是大有裨益,如果能看懂哲学专业的书籍,法学的书籍自然也就容易看懂些,特别是法理,有着较高的抽象性。当初不好意思说自己是学哲学的,是因为与普通大众持那种较低层次的想法,现在不好意思说自己是学哲学的,是因为自己本科没有学好哲学,担心与同僚交流起来一问而三不知。好了,回到密尔的《论自由》一书,商务印书馆出版的重印《论自由》序言中强烈批判了密尔在该书中对有关自由的观点,批判其是为资产阶级服务,是以引诱无产阶级放弃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为目的——“密尔,作为资产阶级的代言人,只看见了资产阶级的自由,而抹杀了阶级内容,空洞地高唱个人自由、个性发展,实质上只是在鼓吹资产阶级随心所欲地发展经营、进行剥削、扩张政治势力的自由。”然后,坚定地支持马克思的自由观——“自由乃是一种认识并掌握客观规律,进而控制自然、控制社会生活、控制人类历史的实际能力。所以自由对于我们来说,正如民主一样,是一种手段而不是目的。它的目的是在于实现人类的无阶级、无剥削的幸福生活。”该序言带有强烈的意识形态色彩,该序言写于1959年2月,我想难免是出于当时政治形势的需要。

密尔在《论自由》中主要阐述了两条基本原则,也就是其在第五章《本书教义的应用》中提到的两条格言:第一,个人的行为只要不涉及他人的利益,个人就有完全的行动自由,不必向社会负责;他人对于这个人的行为不得干涉,至多可以进行忠告、规劝或避而不理。第二,只有当个人的行为危害到他人利益时,个人才应当接受社会的或法律的惩罚。社会只有在这时,才能裁判个人的行为,对个人施以强制力量。密尔对自由观论述的逻辑起点是个人自由,在《论自由》第一章《引论》部分,密尔开宗明义地宣称他所讨论的自由是“公民自由或称社会自由”,主要是社会合法施用于“个人的权力”之性质和限度,不受尊重的、不受限制的、不是绝对的自由就不算完全意义上的自由,而完全意义上的自由是按照我们自己选择的道路去追求给我们带来好处的自由。在第二章《论思想自由和讨论自由》部分,密尔主要论述思想自由与言论自由的关系及对社会的影响。言论自由是思想自由的外在表现。个体自由的主旨在于思想自由,思想自由表现于外成为言论自由。言论自由或称为表达自由,是一种获得和表达各种意见的自由,包括了收集、了解和发表各种事实意见的自由,其核心内涵在于个人的所思所想能够以某种形式体例表现于外而不受桎梏。言论自由是维持真理的必要条件,言论自由的价值在于其能够维护知识真理、健全民主政治,促进个人价值。但言论自由并非不受约束的自由,而是被法律框定了必要限度的自由,同时法律也为言论自由提供了保证。

在第三章《论个性为人类福祉的因素之一》中,密尔认为,社会进步的原动力由个性自由与个性成长共同构成,人们应该按照自己的个性去生活,这样按照自己理想的样子生活远比别人认为好的生活方式去生活是会更有所获的,一个人保有自己的个人自由不仅有益于个性的自由发展,而且有益于社会的长久发展。首先,个性自由是人追求幸福生活的原动力。为了突出个性自由的重要性,密尔将个性自由与幸福联系起来,真正的幸福是拥有自己的个性,依照自身的个性去追求自身的喜好,这样,在追求幸福的过程中,个人的能力不仅得到了发展与提升,人类的生活也变得多样与精彩,富有生机。可见,个性自由是幸福的重要源泉。个性在社会生活中一旦得到充分发展,个人价值便自然而然也得到了充分体现,对他人而言,也更具有价值。这样一来,社会中的人们都得到幸福的良好体验。其次,个性自由是社会进步的原动力。密尔在指出个性自由对人幸福指数的提高及人的价值的体现方面有着积极的意义后,将个性自由对民族和社会进步的重要性亦作了详尽的说明。他强调,一个民族的个性自由是这个民族永葆发展青春的不竭动力,社会进步的可靠源泉是自由。

在我看来,抛开意识形态的需要,密尔的自由观体系是值得我们当今建设法治社会、法治政府可以借鉴和思考的。特别是言论自由方面该如何设立一个合理的限度与超出此限度该如何,比如说今日有人在网上在事实还未查证的情况下发布矿难死亡人数,但是这个死亡人数却少于实际死亡人数,警察却将其拘留。警察是否能将其实施拘留?重庆大巴坠江事件,在事实未查清的情况下,有网友造谣是轿车女司机逆行所致,后众多网友盲目跟风,影响舆论,剑指该轿车女司机,后经查证是大巴突然转向冲入江中,并撞了该轿车,该事件却未见有网友对该谣言负责,这不正是密尔所阐述的“多数人的暴政”吗?该女司机白白承受了一波舆情压力。按照密尔所阐述的原则,是应当有造谣的网友为该女司机承担法律责任的,因为其所行使的言论自由侵害了他人的利益了,是应当受到强制性的惩罚的。上述两个事件的区别对待,是应当值得我们反思的了。

第四篇:论自由读书报告

《论自由》读书报告

姓名:吕紫君 学号:1003010402 班级:港航四班

学院:港口海岸与近海工程学院

一、作者简介

约翰·斯图亚特·密尔(1806—1873)是英国哲学家、政治思想家、经济学家、著名的自由主义法学家,19世纪自由主义的主要代表。密尔的父亲詹姆斯·密尔(史称老密尔),是一位经济学家,功利主义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密尔自幼在父亲的严厉管教之下受教于法国和英国,继承了功利主义学说传统,继边沁和老密尔之后成为该学派的领袖。密尔在政治上属于激进派,长期致力于议会改革,对宪章运动也抱同情态度,他还是世界上第一个妇女参政促进会的创办人之一。密尔一生创作诸多,为《旅行者》、《编年史早报》、《威斯敏斯特评论》、《法学家》等刊物撰稿多年后,应聘主编《伦敦评论》。在此期间的著述后被收入《论文集》中(1859)。密尔主要著作有《逻辑方法》(1843)、《政治经济学原理》(1848)、《妇女屈从》(1869)、《论自由》(1859)、《代议制政府》(1861)等。其中《代议制政府》是西方第一部论述代议制的专著,是密尔政治思想特别是国家理论的一部重要著作。约翰.密尔的代议制理论主要包括代议制政府的形式、职能、民主制、选举权、议会以及地方代表机关和民族等问题约翰·密尔对西方自由主义思潮影响甚广,尤其是其名著《论自由》(OnLiberty),更被誉为自由主义的集大成之作。

二、写作背景

密尔生活在19世纪,18世纪最早发端于英国的工业革命此时正迅速推进,英国工业资本主义获得了快速发展,英国成为人类历史上第一个工业化国家,凭借着强大的国力,英国确立了自己的殖民霸主地位,称为“日不落帝国”。而伴随工业资本主义的发展,工厂工作条件与环境的恶劣、童工以及工人待遇问题日渐突出,工人阶级的问题开始日益明显,而与资产阶级的矛盾也愈发变得尖锐。此时,西方世界中启蒙运动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自由主义学说获得极大发展,而密尔的《论自由》便是自由主义的集大成者。此书体现了十九世纪五十年代到六十年代间英国资产阶级的要求。当时的英国,政治上,资产阶级已经取得政权并已巩固了自己的统治;经济上,资本主义已经发展到成熟阶段,并开始向垄断资本主义过渡。在国内,资产阶级要求进一步扫除封建势力的残余,扩大统治权;在国外,一方面要求保持前几个世纪夺取到手的广大殖民地,另一方面还要求无限制地向外扩张,以便开拓更多的殖民地,攫取并垄断世界的原料和市场。总之,当时英国资产阶级的

主要思潮是在自由主义的口号下,要求破除一切障碍,实行自由竞争,自由贸易,以便无所忌惮地追求利润。密尔的“论自由”,恰恰就是这种追求利润的狂热的呼声。

三、内容简述

我所读的是由译林出版社2009年重印的写于一九五二年的《论自由》汉文本,一书采取“总-分-总”的论述方式,共有五章:

第一章为引论,指出全书要阐述的是公民自由,或称社会自由,探讨社会对个人施用权力的性质和限度。认为干涉社会成员行动自由的唯一目的应是“自我防卫”──防止对他人的危害。宣布自由是在不剥夺他人自由的前提下,按照自己的道路去追求自己的好处的自由。

第二章论述思想自由和言论自由,认为人类应当自由形成意见,自由发表意见,否则便是人类理性与德性的毁灭。

第三章阐述个性的自由发展,认为这是人类幸福的首要因素,会使人对自由、对他人更有价值。主张容许不同的人过不同的生活,反对社会习俗的专制。

第四章讨论社会对个人自由控制的限度。提出个人对社会的义务源于社会对他的保护。社会成员的行为只要互不损害利益和权利,只要为保卫社会或其成员免受损害与妨碍而承担责任,就不受社会强制。

第五章重申两条基本原则:个人行动只要不涉及他人利害,个人就不必向社会负责,他人也不得对之干涉;个人行动若有害于他人利益,个人要向社会负责,要承受社会或法律的惩罚。

各部分过渡自然,条理清晰,论证的逻辑十分严密。在引论中,密尔有一个生动的比方:“在一个群体当中,为着保障较弱成 员免遭无数鸷鹰的戕贼,就需要一个比余员都强的贼禽受任去压服它们。但这个 鹰王之喜戕其群并不亚于那些较次的贪物,于是这个群体又不免经常处于须要防 御鹰王爪牙的状态。因此,爱国者的目标就在于,对于统治者所施用于群体的权 力要划定一些他所应当受到的限制;而这个限制就是他们所谓自由。”密尔明确提出这篇论文的主题不是所谓意志自由,而是公民自由或者称社会自由,也就是说要探讨社会能合法施用于个人的权力的性质和限度。他认为,在自由与权威这个我们早已经熟知的部分历史中的斗争中,相比于其他的斗争,它的独有的特色最为显著。

全书近用了将近三分之一的篇幅讨论了思想自由。密尔反复论证的个人意识和表达自由的一个重要根据,就在於任何一个人或人类团体,从最伟大的政治家、宗教领袖,到某一个集团、阶级、党派、社群直至国家、社会,都不可能一贯正确;因此,人类永远不应当抑制任何不同的意见与表达。作者认为思想自由是进行思考,形成一定主张、意见和想法的权利。与信仰自由、表达自由、宗教自由、学术自由、出版自由等权利有密切的联系。思想自由强调个人内心活动的自主性,它是保证公民依照自己的世界观和思维能力进行独立思考和独立判断,做出各种自主性行为的基础。它是一种理性的解放,具有独立的地位。密尔指出:本书所要讨论的不是作为哲学命题的抽象自由和必然的关系问题,而是公民自由亦即社会自由——即一国人民在社会中应该享有什么样的自由权利的问题。自由的问题,从根本上说,是人民对于国家机器统治权利的限制问题。这个公民自由的问题,“它几乎从最远的年代以来就在时代上划分着人类”,而在人类文明进步的新阶段中,“它又在新的情况下显现出来,要求人们给以一种与前不同而且较为根本的处理。”密尔从历史发展的观点考察人类自由权利的进步。他指出,现今已经接近于这样一个时代,国家的各种官府必须成为人民的公仆或代表,可以按照人民的意志设立或撤销。必须使“统治者出于选举并且仅任短期”,以保证政府权力不致被无限制地滥用。

在密尔眼中,不受限制的思想自由对个 人和社会来说意义深远: “还不是单单为着或者主要为着形成伟大思想家才需要 思想自由。相反,为着使一般人都能获致他们所能达到的精神力量,思想自由是 同样或者甚至更加必不可少。在精神奴役的一般气氛之中,曾经有过而且也会再 有伟大的个人思想家。可是在那种气氛之中,从来没有而且也永不会有一种智力 活跃的人民。”由此看来,思想自由能发展人的个性,并最终促进社会的全面进 步;相反,如果用一种外在的标准或通过权威的力量去限制或压制人们的各种意 见,将会妨碍个人和社会的进步。密尔认为,当个人思想与能力成熟时,他就 应当按照自己的办法,自由地决定自己在社会中的行为,这是人的权利,别人的 和社会的经验并不应该成为他的行为准则。人的个性是社会进步的动力。特别是首创性,作为人的个性之一,是人类 事物中非常有价值的因素,社会需要有人去不断发现新的真理和创造新的事物,因为没有任何事不是由某个人首创的。密尔认为,虽然能进行首创的人只是极少 数,但为了着重要的少数,我们必须保持能让他们生长的土壤,即给人们一个宽 松自由的环境,允许人们有个性。凡是有首创性的人,往往都有极强的个性,同 社会不太相容,但观察一下人类历史,我们会发现,正是他们首先带来了社会的 进步,然后其余平凡的人们模仿他们,社会发展就是这样一步一步进行的。

至于政府对于个人权威的限度,我们可以从两条密尔有关自由的定则来理 解:一是人的行为只要不涉及他人的利害,个人就有完全的行动自由,不必向社 会负责;他人对于这个人的行为不得干涉,可以避而不理,至多可以进行忠告或 规劝。二是只有当个人的行为危害到他人利益时,个人才应该接受社会的或法律 的惩罚。社会只有在这个时候,才有权对个人行为进行裁判,并对他进行强制判 决。政府对个人自由的干预,只应是为了防止他人利益被损害,不可以更进一步。

密尔还仔细论证了对个人主义和个人自由的看法。个人的自由是自由主义的核心和一切立场的出发点。在这一意义上,可以把个人主义看作 是自由主义的另一种表述。自由主义对个人及其自由有独特的看法。个人有权自由地选择自己的生活方式,以及有充分的自由权来改善自己的生存条件。每个个人在享用自己的自由的同时都应该尊重他人自我实现的权利。每个人都具有其独特的个性,但在价值上却是平等的。密尔认为自由的价值是不证自明的,倒是那些反对自由的人才负有举证的义务。自由主义及其各种流派都主张要求个人自由,尊重每个人的自由和权利。个人自由的原则意味着自由的个人有权不服从专横的外部强制,也意味着自由的个人有义务不对他人行使强制。如康德所说,只有使每个人自由的程度未超出过可以同其他一切人的自由和和谐共存的范围,才能使所有的人都享受自由。

四、读后感想

“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顾,两者皆可抛。”自由,一个人类一个永恒的主题,从古到今,无数的人们追求它,无数的思想家关注它,对它的争论无休止的进行着。

卢梭那句名言:“人是生而自由的,但却无往不在枷锁之中。”确实,人们对于这个现实的社会别无选择,虽因生而入其中却只能因死而出其外,每个人都深深地嵌在里面,相对于社会,个人永远是个弱者。但人们并非无能为力,人们可以通过有限的理性去认识自己和社会,并通过法律使个人和社会、自由和权威处在一个相对合理的状态,以实现个人在社会中的最大自由。

很薄的一本书,晦涩的长句,密尔的名著《论自由》对西方自由主义思潮影响甚广,更被誉为自由主义的集大成之作,这部著作的要义可以概括为:只要不涉及他人的利害,个人(成人)就有完全的行动自由,其他人和社会都不得干涉;只有当自己的言行危害他人利益时,个人才应接受社会的强制性惩罚。密尔所宣称的自由毕竟是离不开社会的,人是一个能够自由发展的、任其随自己喜好的态度去生活。但是,他也必须区分自己自由的权利界限,在密尔的自由论中,自由,也就是不能损害到他人的利益。这也是我所能读懂的层次,在不干涉他人权利、不损害他人利益的情况下,你是可以干任何你想干的事情的。当然,政府也不能干涉人们的这种自由,密尔理论中,政府过多干涉人们自由,会增加政府的权力,一定程度上会使人们陷入崇拜权力的情况,从而丧失自己的自由观念,依附于政府,而人们按照自己的方式生活,不受干涉,是有利于整个社会的发展,如前面密尔所述,意见就算有其真理性,但反对的或者不同的意见在一定程度上对其真理性是有所帮助的,我是这样体会的。密尔还特别注意到现代商业社会所带来的平等化、平庸化、与趋同化倾向。密尔认同商业社会是一个倾向于平等、平均、平庸的社会,在这种社会,所有人“在很大程度上生活在相同的世界”,“他们现在读相同的东西,听相同的东西,看相同的东西,去相同的地方,所持希望和恐惧也指向相同的对象,拥有相同的权利与自由,以及主张这些权利的相同人的手段”。大众教育的普及,传媒的力量,交通的改善,商业制造业的发达,“所有原因结合在一起,形成了如此巨大的敌视个性的势力,以致不容易

看出个性如何还能保住其领地。”

初读、细读、品读之后,我感到我受益良多,联想到现在中国的民主自由长久存在的问题。中国的民主自由是与当今世界所谓的民主自由有一定的距离,在网络上发表一些文章的时候,会有一个审批的过程,会有一些字会变成一些奇奇怪怪的符号,这都是在西方国家不能所遇见的情况,这完全是政府干涉个人言论自由的铁证。如果说这事国家对我们关爱的保护,那我真得想说,也是代表大多数人说,我们真得不需要。我们渴望真正的自由,我们有自己的权力去做自己喜欢的那种简简单单的事情。我想说,那些思考的禁区却恰好是一个社会最敏感、最关键的领域。相对于社会,个人永远是个弱者,人们总是通过有限的理性去认识自己和社会,并通过法律使个人在社会中能够占有一席之地,让自己的意志得以表达,从而实现人在社会中的最大自由。密尔说:凡主要关涉在个人的那部分生活应当属于个性,凡主要关涉在社会的那部分生活应当属于社会。每一个人都受到社会的保护,每个人对于社会也就应该有一种报答,那么这种报答要以何种方式?或者还说人们在社会生活中到底要遵守何种行为准绳?在密尔看来,首先是彼此互不损害利益,第二是每人都要在为了保卫社会或其成员免于遭受损害和妨碍而付出的劳动和牺牲中担负他自己的一份,这些条件,如果有人力图规避不肯做到,那么社会是有理由以一切代价去实行强制的。每个人都是单独的个体,个人的行为要有一定界限,当一个人都行为有害地影响到他人的利益的时候,社会就对他有了裁判权。

仔细审视我们的现实生活,思想自由和讨论自由的被侵犯往往是间接的,政府或个人总是通过侵犯公民的其他权利达到侵害公民思想自由和讨论自由的目的,因而应当尽快建立健全相关法律法规,从而实现对思想自由和讨论自由的保护。就我国法制现状而言,当前应该对一些表现公民思想的权利进行立法,尤其是十几年仍然呼之不出的新闻立法!尽快出台新闻法对于思想自由以及言论自由都有着超越一部法律本身的意义。自由相对于生命是不是一种奢侈品,我不知道,陈丹青说:“中国人没有信仰这一点很可怕,中国人的信仰就是,去他妈的信仰,能活下去最要紧”。很多人愿意为 自由放弃生命,西方人自由被侵犯时,被激怒的敏感线极高,但是在这片土地上,人们的尊严被践踏,人权被侵犯,自由被剥夺,人身被奴役的时候,似乎没有群体 的愤怒和反抗,就是被害人,也更愿意隐忍着活下去。在阅读约翰•密尔《论自由》的全过程我都在思考有关自由的话题,这一切让我对思想自由与自由主义在中国的悲剧性命运不得不深思。

五、结语

我想每本书的存在都有其价值,我们不能一味的去否定它或肯定它,否则也就是犯了激进主义了。由于时代的不同,社会价值观的不同,再加上个人对同一事物看法的不同,因此对同一本书的评价也就不同了。历史上,《论自由》受到过追捧,也受到过严重抨击,但我想,这恰巧反 映出了不同年代,不同社会中自由的尺度是不同的。我认为 “自由主义”是一个比较抽象的概念,自由主义最主张就是个人的自由,但这是法治之下的自由,因此,为

了让每个人享受同等的自由而对个人的自由通 过一个人的自由为价值内核的法律来加以必要的限制。自由主义主张保障人们的 自由,但不意味每个人可以为所欲为,而这一观点在密尔的《论自由》一书中已 经得到了充分的体现。这就是密尔的尺度,也是我们的自由所应有的尺度,肆无忌惮地张狂,并不是真正的洒脱自由。《论自由》中的自由理论,这在当时思想启蒙的浪潮中无疑是极为重要的,而且时至今日,我们仍能感到它是一座思想的无价宝库,对人们于自由的理解有着极强的启迪作用,是我们行为的指路明灯。

六、附注

论自由》一书写于1859年,最初由严复先生于1903年将其翻译成中文引进中国,当时严复先生将《论自由》译作《群己界权论》。在一九五九年此书出现新的版本,同时也出现了一些新的评论。之后被各大出版社重译出版。

第五篇:论自由读书报告

论自由读书报告

关于密尔的论自由,我们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讲解一下:一伤害原则二 多数人暴虐三 言论自由四 个性自由是人类的福祉五 天才的首创性六 涉己的行动不需要向社会负责七 教育问题八 政府干涉的限制

我主要是从伤害原则, 多数人暴虐,言论自由来说一下。一 伤害原则

1关于伤害原则,又叫做自由原则,不干涉原则。密尔是这样定义的:人类之所以有权有理可依个别或者集体的对其中任何分子的行动自由的进行干涉,唯一的目的只是自我防卫。对于文明群体中的任意成员,所以能够施用一种权力以反其意志而不失为正当,唯一的目的只是要防止对他人的危害。伤害原则包括两个方面: 一是“一个人的行为的任何部分一到有害地影响到他人的利益的时候, 社会对它就有了裁判权。” 二是“当一个人的行为并不影响自己以外的任何人的利益, 或者除非他们愿意就不需要影响到他们时, 那就根本没有蕴蓄任何这类问题的余地。” 早在法国大革命的《人权与公民权宣言》中就已经初步显示了这条损害原则, 不过词句构造不如密尔的定义周密。密尔的定义之为经典,是他附加了第二条限制。将这两条综合考察, 我们发现整条原则的精华不在于规定某人自己的利益不是对他实行正当强制的理由, 而在于规定对他人的损害才是对某人实行强制的正当理由, 而且是唯一的理由。举个例子, 国家有义务制止其国民你烧我的我烧你的房子, 而允许你烧你自己的房子。损害原则并不意味着各人只顾自己, 对他人漠漠不关心, 人类彼此之间应当相互鼓励、帮助。但密尔从功利主义出发, 认为每个人对自己的关心总比别人对他的关心要直接与全面。因此别人不能将那些自己认为会对他有好处的想法强加于他。问题是个人并非隔绝于社会之外, 一个人生活中只关自己的部分和涉及他人的部分通常很难区别。密尔给出的原则是, 当一个人由于这种行为而背离了他对某人或一些他人的明确的义务时, 这种行为就不是只关自己的行为, 应当受到道德的质问。他举例说, 一个人由于挥霍而无力偿还债务, 使其债主受损, 就应受到谴责。但是谴责因为根据功利主义原则, 人们只能判断他们自己的利害, 无法判断别人的利害。这里, 我们发现了密尔的矛盾: 一方面, 他承认有一种最佳生活方式存在, 这明显体现在他另一部名著《代议制政府》中, 他宣称理想的政府形式是代议制政府;另一方面, 他又绝对维护个性的多样化和不同生活方式的共存, 并对普遍经验产生怀疑。损害原则囊括了所有可能的事例, 它将政府的一切可能行为分为两类: 一类是政府必须做的———防止任何人对他人的生命、财产等造成故意伤害;一类是政府不得做的———不得为了任何其他目的干涉自由和财产。它排除了任何模糊的中间地带, 这恰恰是密尔的定义最高明之处。但是一些人对“损害”加以重新解释, 就确立了一个不明确的中间地带, 道德警察也就合法产生了。密尔在最后一节谈到了扩大损害原则的问题。他极力反对那种假设: 由于对他人利益的伤害或者可能伤害这一点单独就能构成社会正当干涉的理由, 因此任何时候都能把这种干涉解释为正当。在社会生活中, 人对他人或对利益的损害, 其中有许多甚至大部分是由于匮乏、有限、拥挤、各自钻牛角尖而产生的不可避免的、相当无意的后果。比如说一个人在考试中取得成功, 获得了一个公开选拔的职位。他就不免从他人的损失中收获利益。这些都是生活中常见之事, 国家在损害原则上无权加以制止。

对于这些损害, 我们要么当作社会生活中非付出不可的代价而加以容忍, 要么是同行为者谈判订立免受其害的契约。无论是哪一种做法, 都没有谈论国家义务的余

地。但如果将本来由道德来谴责的损害转变为法律上规定谁应该拥有什么权利, 局面就马上改变。创造权利是国家的一项特权或是义务, 国家创造的权利越多, 就会大大扩展损害原则要求国家有所作为(而不是有所不为)的领域。因为有些日常生活中的损害,本来国家不得以强制手段压制, 但这样一来却会被重新划为国家必须禁止的侵犯权利的损害。与密尔只将个人对他人的损害作为干涉的唯一正当理由相反, 国家没有一条硬性原则来规定一个更为明确和严格的界限, 它拥有伸缩性极强的自由裁量权, 可以不断将道义权利转化为法律权利。在自由主义发展史上, 对权利越来越重视是自由主义理论的分裂现象中一个至关重要的方面。

2伤害原则下的权自由的范围,即自由的领域。①良心的自由:思想自由和言论自由。

体现为“在不论是实践的或是思考的,科学的,道德的或神学的等等一切题目上的意见和情操的绝对自由”。“意见”是表达自己对某一特定问题的独立见解的自由,“情操”则代表着在任何问题的表态上能够保持自己的独立人格。密尔认为,意见自由是国家和社会所必须保障的自由,相反,“迫使一个意见不能发表的特殊罪恶乃是它对整个人类的掠夺,对后代和现存的一代都是一样对不同意与那个意见的人比对抱持那个意见的人更甚。”密尔认为,意见自由本身也包括出版自由,宣传自由等(发表和刊发意见的自由),因为它和思想自由本身几乎同样重要,所依据的理由又大部分相同,所以在实践上是喝思想自由分不开的。严格说来,意见自由诗内在的,而发表和刊发意见的自由是外在的。离开了后者作为表达的渠道,意见自由本身就无从实现。②追求个人志趣和趣味的自由。

具体而言,这“要求自由订立自己的生活计划以顺应自己的性格;要求有自由按照自己所喜欢的去做,当然也不规避会随之而来的后果。”由此可见,这类自由主要包括个性自由和选择自由两类。当然选择自由是依附于个性自由的。

个性自由是密尔着力弘扬的价值。个性体现为一种独特的性格。这种性格当中,甚至被人视为“非理性”的欲望和冲动也是值得珍惜的。密尔指出,“欲望和冲动确是一个完善人类的构成部分,与信赖和约束居于同等地位。所谓的列的冲动具有危险性,只在它没有得到恰当平衡的时候。就是说只在一组目的和意向已发展成为力量而另一些应当与之并列的东西却还微弱而不活跃的时候。”如果社会磨平了人的性格,那么社会也终将失去活力。

选择自由是对自己的行为有最高的决断权,相当于民法中所言的意思自治。密尔认为,“这种自由,只要我们的所作所为无害于我们的同胞,就不应遭他们的妨碍,即使他们认为我们的行为时愚蠢的,背谬或错误的。”换句话说,个人拥有安排自己的计划,进行自己的自由的绝对自由。可能我们的计划,行为有误,然而这毕竟是自己的选择;同样,如果法律社会可以代替个人作出选择,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保护人民的利益,但他的后果是使人失去了行为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从这个意义上讲,人是自己的主人,也是自己选择的后果的直接承担着者。③个人之间相互交往和联合的自由。

“人们又自由为着任何无害于他人的目的而彼此联合,只要参加联合的人们是成年,又不是出于被迫或受骗。”个人相对于国家和社会都是弱小的,要是个人的微弱声音能够为国家和社会所重视,就必须赋予其交往和联合的权力,这也可以说是宪法中集会结社等权利的理论基础。密尔还特别指出;“当存在自由制度和对自由制度的愿望时,在任何人为的结合的人民中,政府的利害恰恰在相反的方面。这时政府的利害在于保持并恶化他们之间的交恶。”也就是说,国家害怕的正是人民的联合,因而他们总是想方设法来在人民之间制造矛盾,或者通过设定各种强制性措施,不允许人们之间有正当的交往和集合。

二 多数人暴虐

1密尔多数暴政问题提出的时代背景

近代工业大革命的发展和资产阶级革命的兴起, 促进了民主时代的到来。面对民主政治的蓬勃发展, 密尔对此持肯定态度, 认为这是历史的必然趋势, 但他同时认为对于民主更为重要的是在理论上判明民主的特性与影响, 以及在行动上如何在民主时代保持自由。平等和自由都是民主的核心价值, 但二者之间却存在天然的张力, 即平等可能制约自由。以平等为导向的民主观的陷阱之一是它并不必然保护自由, 而且很可能为了平等而牺牲自由。自由一旦为平等所牺牲, 民主也就必然自趋灭亡。密尔对多数暴政问题的关注就是以平等和自由之间的内在冲突为逻辑出发点的。2多数人暴虐的界定.由于时代和立场的差异, 不同的思想家在论述多数暴政时, 其含义和侧重点也有所区别。麦迪逊主要关注的是不受分权限制的政府层面的多数暴政, 柏克所反对的多数暴政则主要指暴民统治, 而托克维尔所论述的多数暴政不仅是政治和政府中的多数暴政, 而且也是社会的专制,因为他发现现代社会对于自由的侵犯不再是凌驾于法律之上的暴政,恰恰是多数人对于少数人的压制,公众对于个人自由的侵犯。同样, 密尔所阐述的多数暴政亦有独特的内涵,他界定为“在民主政治制度下出现的多数人的意志干涉个人自由和侵犯少数权利的现象。”主体是财富占有者,对象是少数派,主要是指有教养的少数人或知识精英群体。2多数人暴虐的主要表现形式

密尔认为主要表现为阶级立法和社会控制。所谓阶级立法是指议会中掌权的 多数, 不顾社会的普遍利益, 而只是按照自己阶级的利益要求去制定法律。密尔认为阶级立法是各种政府形式都存在的问题, 这是由建立在普遍经验基础上的权力的腐蚀规律决定的。无论是一个人或一个阶级总是关心自身的利益,掌握了权力的人和阶级更容易助长对私利的追求, 即使民主条件下的多数人统治亦是如此。因此,民主制和其他的政府形式一样, 最大的危险之一在于掌权者有害的利益, 这就是阶级立法的危险;就是意图实现统治阶级眼前的利益,永远损害全体的那种统治的危险。民主制度遵循多数人的意志, 实行多数统治, 多数人就可能凭借自己的优势制定出有利于自己、从而损害少数人利益的政策和法律, 侵害 少数人的正当权益。而社会专制是指多数利用社会文化特别是公共舆论的力量来侵害个人自由, 形成社会习俗的专制, 从而导致人类集体的平庸。密尔指出: 在实际上决定那些在法律惩罚或舆论支持下要大家注意遵守的行为准则的主要东西, 乃是社会的好恶或社会中一些有势力的部分的好恶。多数意志控制的社会舆论和习俗主导一切, 把主流的价值观和行为方式强加于每个社会成员, 形成对个体的强大社会压力, 把集体意志变成社会每个成员必须遵守的准则。这种社会习俗的专制深刻地渗透于生活细节中, 奴役着人类的灵魂本身, 侵害了少数人的思想自由和言论自由, 扼杀了个性与首创性, 而个性和首创性正是人类发

现真理, 推动社会进步所必需的品质。如果在一个民主的时代里, 既没有了个人独立与自由, 又没有了人的首创性和特异性, 那么不仅人的发展无从谈及, 社会的进步也会停止。

3多数人暴虐的防御的措施

密尔从社会与个人的关系来探讨多数暴政, 在此基础上, 他提出了反对多数暴政的总原则, 即在个人自由与国家和社会控制之间进行合理调整, 并为个人边界与国家和社会边界划定了界限: 第一, 个人行动只要不涉及自身以外什么人的利害, 个人就不必向社会负责;第二, 关于对他人利益有害的行动, 个人应负责, 并且还应当承受社会或法律的惩罚, 如果社会的意见认为需要用它们来保护的话。因此,权力能够正当地施与文明群体中任何成员的唯一目的只是要防止其对他人的伤害。在密尔所规定的这条原则即所划定的边界中, 一方面继承了自由主义传统的不干涉的消极自由观;另一方面在个人自由与个人所拥有的一切权利层面上, 社会的权力不能干涉, 否则就是非法, 就是社会的暴政。

三 言论自由

言论自由是公民自由中最重要的方面,即在科学,道德,政治,文化,宗教信仰等问题上,人民有形成和表达自己意见的自由。关于言论自由,更多关注是在探索真理过程中言论自由的重要作用。他认为,如果我们要发现真理,就须听取可能有的所有观点;言论的自由不应受到干预,因为这种干预会妨碍人把可能有的所有观点表达出来,因而也就妨碍了对真理的讨论和发现。密尔特别指出的是,所有可能有的观点包括无法肯定是正确或错误的观点以及几乎肯定正确的观点。密尔认为即使人们不能确定一个观点是正确还是错误,也不应该它进行压制,因为任何权威对这样一个观点的压制,都表明它假设了自己的绝正确性,可是任何人或团体都可能犯错,权威也是如此,它不能用自己认为绝对正确无需挑战的观点去镇压其它的不同观点。密尔认为也不应该禁止对几乎是正确的观点的质疑和挑战。对正确观点表示异议的言论会挑战那些持有正确观点的人们,使他们不断为自己的观点辩护,这样真理的生命力才不会衰减,也才能够不断向前发展。当人们不再挑战一个观点的正确性时,该观点的生命就在减退。错误的观点是清楚理解和不断发展一个正确观点的必不可少的条件因此,密尔认为,如果要想探索真理,就应该赋予言论充分的自由,让所有不是正确的还是错误的观点都得到发表,这对探索真理有百益而无一害。由此可密尔言论自由思想具有正反观念相冲突的进步辩证法思想。这种真理说也成为现代新闻自由概念的哲学基础,使得言论自由也由此被界定为基本人权之一。在密尔的思想中,言论自由不仅包含一个公共的交流平台,还包括那些积极地发表意见、参与论战的人,这些人不仅是为自己而战,同时也是在为社会利益而战。密尔虽是完全的个人主义者,他却没有忽视社会的利益。密尔一再强调:“个性的自由发展乃幸福的主要因素之一;它不仅是与文明、教养、教育、文化同为幸福的因素,而且本身就是所有那些事物的必要部分与条件。” 定

(二)密尔言论自由思想的局限性

密尔的学说固然有其精彩独到之处,但并非是绝对完美的。密尔不同意给予言论自由完全的保护,并试图在保护言论自由时可能带来的利益与不保护这种自由时可能带来的利益之间做出平衡,并在这种权衡的基础上来决定是不是对某种特定的表达是不是做出限制。密尔说:“一切意见是应当允许其自由发表的,但条件

是方式上须有节制,不要超出公平讨论的界限”在密尔看来所谓无节制的讨论是指谩骂、讽刺、人身攻击以及诸如此类之事而言。如果在辩论中反对者表明强烈的情感触犯了对方,使之难以作答,那就容易被对方当作无节制的反对者。密尔强调辩论方式上的公正性,在情绪上不应带有恶意、执迷和不宽容,而应冷静诚实的看待对方意见。这一切决不意味着因为不同意对方所持的观点本身而有权压制其发表。应当加以惩罚的是发表的意见足以导致某种祸害的积极煽动。因此在密尔那里言论自由必须限制在这样一个范围之内,即不能对他人造成危害和妨碍,此原则被称之为伤害原则或密尔原则。这样矛盾就显露出来了:当我们面对任何一种表达性的意见时,我们都无法确定其结果会如何。这种结果需要时间来证明和验证,因为我们不可能在一个意见表达出来之前或者表达出来的当下就知道它必然会带来的结果。而且还会存在一种情况,即一种意见的表达在一段时间内可能会无益甚至有损于社会,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和人的认识水平的提高,这种意见的真理性才逐渐呈显出来。那么我们如何对待这样的言论和意见呢?密尔显然不能很好地解决这一问题。密尔将行为自由分为涉己的与涉人的两部分的论点,乃是长久以来为学者们所批评或讨论的焦点。其实,就如每一个我们所做的行为一样,既可能影响我们自己也会或可能影响别人。同样,人的言论总是会影响到别人的。如果我们的思想不能够通过积极的方式让别人得知,那么我们的思想自由仅仅是头脑中的自由事实上,密尔知道,区分涉己与涉人行为是有缺点的。密尔说:“一个人所做的对于自己的祸害会通过其亲近的人们的交感作用或利害关系而严重地影响到他们,也会在较小的程度上一般地影响到社会。”他又说:“对他人利益有害的行动,个人自己则应当负责交代,并且还应当承受或是社会的或是法律的惩罚。”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到密尔折中、不连贯的态度。此外,密尔认为落后的社会不应该享有他所主张的言论自由。他说:“基于同样的理由;我们也可以不考虑那些落后的社会,因为那里的人种就可被认为没有成熟。”接着他说:“作为一个原则,自由在人类能够籍自由而平等的讨论改进自己以前,就不能适用于任何事情。”对于这些落后地方的人民,密尔认为以专制的政府统治他们最适合。由此可见,密尔的自由理论是缺乏普遍性的。既然密尔认为思想及言论的自由是一切自由的前提,并将其视为一种自然权利,那么人人都应该有言论自由。但他同时又对自由的范围做出限定,这就使这种自由成为了一些等级或阶级言论自由而剥夺另一个或另一些等级和阶级的言论自由。这种自由只不过是少数特权分子独享的利益,真正的言论自由是永远无法实现的。一个真正的言论自由的社会,应该是人人都有发言权的社会,人人享有言论自由的社会而不应该是允许某些人有绝对的发言权而迫使另外一些人保持沉默。也就是说,法律需要防止某些人的言论妨碍他人说话权利的情况发生,法律需要保证人人都享有话语权。

下载政府论读书报告[最终版]word格式文档
下载政府论读书报告[最终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大教学论读书报告

    《大教学论》读书报告 对于夸美纽斯也用不着我在做任何多余的评价,而对于《大教学论》我目前还不能好好的理解,因此不好妄加评判。因为这样的书是需要用一生来研读的,而我现在......

    《费尔巴哈论》读书报告

    《费尔巴哈论》读书报告 一 有关黑格尔的一些浅见 费尔巴哈对黑格尔的思想的全然否定,并不是建立在了解和研究的基础之上,而是彻底地弃之不用。然而,黑格尔的思想涵盖了各个......

    大教学论读书报告

    《大教学论》读书报告 《大教学论》成书于1662年,在书的扉页就写着这句举世闻名的话:“将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的无所不包的艺术”。夸美纽斯旨在探索一种教学法——一种无论在......

    《大教学论》读书报告

    《大教学论》读书报告17世纪,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J.A.Comenius,1592-1670)所著《大教学论》(1632)是教育学形成独立学科的开始,副题为《把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的普遍的艺术》,共......

    费尔巴哈论读书报告范文

    费尔巴哈论读书报告 《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这篇文章可以说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对德国古典哲学批判的继承和对自身内容的阐明。对待这篇文章的理解不能仅......

    大教学论读书报告

    《大教学论》读书报告 大教学论是17世纪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的代表作之一。夸美纽斯(1592-1670)生活于欧洲宗教改革爆发以后的动荡时期。他经历了民族压迫、宗教迫害和三十年战......

    《文学创作论》读书报告

    《文学创作论》读书报告 一、作品概述 本书并不是一般的文学理论著作,而是一本创作论,是专门研究作家创作心理以及驾驭形式的特殊规律和技巧的,可以说是一本审美形象本体论专著......

    君主论读书报告

    《君主论》读书报告这位伟人的名字使任何墓志铭都显得徒废言辞。 ——后人书马基雅维利之墓志铭《君主论》一书,薄薄一册,百来余页,流传百年,是为经典。政界、史学界、军界无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