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费尔巴哈论》读书报告

时间:2019-05-14 09:28:0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费尔巴哈论》读书报告》,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费尔巴哈论》读书报告》。

第一篇:《费尔巴哈论》读书报告

《费尔巴哈论》读书报告

一 有关黑格尔的一些浅见

费尔巴哈对黑格尔的思想的全然否定,并不是建立在了解和研究的基础之上,而是彻底地弃之不用。然而,黑格尔的思想涵盖了各个现实的领域,精神现象学、逻辑学、自然哲学、精神哲学等,对于黑格尔这样一个创造力十足的天才来讲,他试图在各个领域都找到其发展线索,甚至客观规律。所以,无论任何一种所谓的颠覆性的哲学思想,都不能完全摒弃黑格尔的哲学内涵。费尔巴哈对黑格尔的抛弃,无疑从一个角度体现了其哲学思想的空想性。一切的一切,依然要从黑格尔谈起。

“凡是现实的都是合乎理性的,凡是合乎理性的都是现实的。”

这是黑格尔的一著名哲学命题,引起了当时政府和自由派这两方截然不同的态度。我认为,这是一个唯物主义的观点,强调了外界客观现实决定内心评价标准这一观点,即物质决定意识。但是,结合真实的现实,也就是社会的实际情况来看,尤其是从社会制度这一方面出发,朝代更替甚至制度的消亡似乎将这一命题带入两难境地,但这也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转机之地。此刻,黑格尔提出了他真正具有革命性的观点——人的思维和行动的一切结果不具有最终性质。在此,我将这一观点简化为:不存在绝对的真理。

在前文中我提到过,黑格尔对哲学的探索方式是一种类似总结归纳的方式,他试图找出各个领域的发展规律,以此构建体系,建立哲学的大厦。因此当黑格尔理清了这些发展脉络的时候,在没有变革的情况下,哲学解答了一切他所关心的问题,因此,恩格斯说,哲学就此完结了。

然而,我始终对黑格尔对哲学的这一探索方式上存在某种矛盾的疑问。一方面,我接受了黑格尔对某些领域的归纳概括。另一方面,我又对这种针对现实提纲挈领的研究有一些不解。人何以在所谓合乎理性的现实中发现问题,树立准则,在这个过程中,思辨的作用是否占主导?

在这个时候,费尔巴哈提出的“爱”的观点,用爱化解一切矛盾冲突的理念,尽管我们将它看作泛泛空谈,但它的出现其实是十分有意思的。他企图用人的意识来统治这个大厦的建立(尽管他并非唯心主义者),所以他当然要完全的抛开黑格尔。二 由唯心和唯物所展开的

也许我将问题看得太过简单,但我始终认为哲学需要一个简化的过程。浅入深出再深入浅出。因此我将费尔巴哈与黑格尔立意上的冲突简单地看作是他们用哪种工具来认识模拟这个世界。黑格尔用的是合乎理性的现实,而费尔巴哈用的是爱。这也就引出了近代哲学史上一大重要课题——思维和存在的关系。这也是哲学发展的奇妙之处,尽管在工具上的使用,黑格尔所持的是现实,但是他却认为现实不过是帮助我们从外界认识到的真理,而他并不扎根于我们所生活的世界,而是一种人意识上的客观存在。

就如我刚接触哲学时所学到的一个定义——哲学是所有自然科学的总和。对这一概念的认同也让我无条件地接受了“真正推动哲学家前进的,并非思想力量的增强,而是自然科学和工业的日益发展和壮大”,诚然,这就是唯心主义在发展壮大行程体系的过程中,不断地吸收唯物主义的理性力量。费尔巴哈就是在这个过程中,逐渐脱离自己的先驱,而演变成的一种唯物主义。

以我的浅显的判断,绝对的唯心主义是站不住脚的,不仅是因为现代科学的发展推动了社会的发展,出现了更多唯心主义无法解释的问题以此“逼迫”唯心主义妥协;更是因为唯心主义本身存在着矛盾——就如黑格尔的绝对真理。

而唯物主义的发展,也并非顺应潮流一帆风顺。首先,据我观察,任何一种哲学都摆脱不了历史环境的制约,所以,唯物主义势必要受到科学发展的制约。第二,哲学必须有除了自然科学支撑外,独立站住脚的东西。就如费尔巴哈所言,自然科学是大厦的基础,而并不是大厦本身。在这里,我的观点是,哲学更多的是对社会历史科学的一种思考,从自然科学中获得借鉴。与这一观点相关的关键词是道德伦理、政治、宗教。三 宗教和道德伦理

从某个角度上来讲,宗教的建立是试图建立一种价值观,通过传播获取广泛的认同而达到一种普世的效果。这里有政治因素,而更外化的是想通过建立一种信仰来规定人的道德伦理标准,其目的就不在这里过多探讨了。对于基督教,费尔巴哈曾从三个角度明确地提出批判。首先,他揭露了基督教的本质,指出,不是神创造了人,而是人创造了神,上帝是人们按照自己的本质幻想出来的;人对上帝的崇拜,实际上是对人的本质的崇拜。第二,他揭露了宗教产生的认识根源,指出宗教产生的基础是人的依赖感和利己主义。第三,揭露了宗教的反动社会作用,指出宗教是科学的死敌。以上三点是无宗教主义者现在普遍认同的。尽管他对宗教提出了如此尖锐的评价,恩格斯认为,他的意图是改善宗教而非推翻,在费尔巴哈的观念中,宗教应该去功利化,它所应传达的是人与人之间心灵的关系。在此,费尔巴哈也为这种关系找到了一种表现形式——性爱。诚然,性爱是寄托和表达人与人(尤其是两性)之间的关系的一种绝佳形式,但是费尔巴哈无疑是曲解了宗教。他以词源来解释宗教,看成是关系,这无疑是太过荒谬与牵强。从这里,我们就能看到费尔巴哈缘何提出了“爱”这一空泛的指标。爱可以维持人的关系,但在更宏观的环境下,她不能解决社会的问题。

至此,我觉得费尔巴哈的哲学陷入了一个十分可笑的境地。他将着眼于整个世界观和历史观的哲学还原到人内心单纯想法的一个研究。这是他由于在他的思想发展的后期,对于宗教的批判又使他过于看重道德的力量,也过于理想化,以至于不能适应任何一种现实状况。四 哲学探索、理性及尾声

探寻哲学的发展,先驱们无论是在历史、自然、社会、法律等诸多方面都留下了灿烂的遗产。如恩格斯所言,现在无论从哪个领域,都不要再从头脑中想到联系,而要从事实中找到联系。但是哲学最终所馈赠于人的,却仍然是一种思辨方法,一个纯粹的思维领域。

德国是哲学家辈出的国家,他们区分阶级,探求发展的本原,除了告诉我们历史经验以外,最重要的是传达一找理性的精神,一种无私利的纯粹的思维。如同工人运动继承了德国古典哲学的精髓一般,我们在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中要继承的,是理性和公正。

第二篇:费尔巴哈论读书报告范文

费尔巴哈论读书报告

《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这篇文章可以说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对德国古典哲学批判的继承和对自身内容的阐明。对待这篇文章的理解不能仅仅局限于题目,这并不是只针对费尔巴哈一个人哲学思想的批判,而是把费尔巴哈作为德国古典哲学家的代表,阐述他们的哲学思想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联系与区别。同时题目中的终结应当理解为“解体和升华”,正是因为黑格尔、康德、费尔巴哈等人哲学思想的解体,马克思主义哲学才在此基础上诞生,终结并不是对德国古典哲学的全面否定,而是一种批判性的继承,即其正确的部分被马克思主义哲学吸收,从而得以传承下去。

费尔巴哈论共分为四个章节,第一章阐述了黑格尔的哲学思想,阐述了辩证法的发展观;第二章分析了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并阐述了哲学的基本问题;第三章批判了费尔巴哈的唯心史观;第四章则阐明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和其实现的哲学变革,论述了辩证唯物主义特别是历史唯物主义的一系列基本原理。本报告将结合问题分析文章的内容:

第一章“以凡是现实的都是合理的,凡是合理的都是现实的”为切入点,分析了黑格尔哲学。这里的“合理”,并不是通常意义上那种正确的价值判断,而是符合黑格尔的绝对理念。在黑格尔看来,真理是具体的、现实的,现实是经过辨证发展的绝对理性的实现,所以,现实一定是合乎理性的,因为不合乎理性的东西是不容与绝对精神的。另一方面,理性也只有通过现实才能表现自身,非现实的理性是空的,所以说凡是合理的都是现实的。但是这种绝对观念、绝对真理的说法和黑格尔所使用的辩证法是相矛盾的,一方面,绝对真理或绝对观念被描述成黑格尔哲学已经达到的认识,他的哲学体系中的全部教条内容都被宣布为绝对真理;另一方面,他的消除一切教条的方法事实上否认了绝对真理的存在,正如文中所说:“这种辩证哲学推翻了一切关于最终的绝对真理和与之相应的绝对的人类状态的观念。在它面前,不存在任何最终的东西、绝对的东西、神圣的东西;它指出所有一切事物的暂时性;在它面前,除了生成和灭亡的不断过程、无止境地由低级上升到高级的不断过程,什么都不存在。”

第二章恩格斯阐述了哲学的基本问题,即思维对存在、精神对自然界的关系问题以及我们的思维能不能认识自然界的问题。针对这两个问题的答复就可以吧哲学观点分为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可知论和不可知论。这里我想重点谈一谈哲学发展的动力和哲学发展形式的变化。首先,站在辩证唯物主义者的立场上,我比较赞同恩格斯的观点,即“真正推动哲学前进的,主要是自然科学和工业的强大而日益迅猛的进步”,因为物质决定意识,哲学作为一种意识范畴的学科,是受到物质力量决定的,科技水平的发展直接决定了人们认识能力和认识水平的提高。同时,对于哲学形式的发展问题,我认为形而上学的方法、机械唯物主义的方法都是错误的。研究问题必须要用全面的、发展的、联系的眼光,即坚持唯物主义辩证法。同时应坚持可知论的观点,坚信世界上没有不可认识的事物,只有尚未被认识的事物。意识可以正确的反映物质,而且随着实践的发展,人们的认识能力不断提高,人类的认识是可以不断深化、扩大和发展的。

第三章中恩格斯批判了费尔巴哈的宗教观和伦理观,揭露了他唯心史观的本质。“费尔巴哈决不希望废除宗教,他希望使宗教完善化。哲学本身应当融化在宗教中。按照费尔巴哈的看法,宗教是人与人之间的感情的关系、心灵的关系,过去这种关系是在现实的虚幻映象中(借助于一个神或许多神,即人类特性的虚幻映象)寻找自己的真理,现在却直接地而不是间接地在我和你之间的爱中寻找自己的真理了。”首先恩格斯批判了其唯心主义错误,即断言“人们彼此间以相互倾慕为基础的关系”只有在用宗教名义使之神圣化以后才会获得自己的完整的意义。还使用词源上的把戏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都断定为宗教。“费尔巴哈想以

一种本质上是唯物主义的自然观为基础建立真正的宗教,这就等于把现代化学当作真正的炼金术”,这又导致他在历史领域陷入了唯心主义。其次,恩格斯批判了费尔巴哈“人类的各个时期仅仅由于宗教的变迁而彼此区别开来”的观点,说明了历史发展和宗教的变迁没有本质的联系。继而,对于费尔巴哈所崇尚的“纯粹的人类感情”,恩格斯提出反对并指出“人类交往中表现这种感情的可能性已经被以阶级统治和阶级对立为基础的社会所破坏”。最后,恩格斯指出,“对抽象的人的崇拜,即费尔巴哈的新宗教的核心,必定会由关于现实的人及其历史发展的科学来代替”,既创立历史唯物主义的任务。费尔巴哈伦理学的主要观点就是强调一种的人与人之间的爱,以这种肤浅的说教来代替社会的科学。同时他这种爱忽视了阶级性差别,对立的阶级之间是不可能平等的相爱的,所以他的这种观点是不现实的。而且这也抹杀了革命性,片面的强调爱而忽视恶,“没看到恶是历史发展动力的表现形式”,既是为阶级压迫的残酷事实打掩护,也在和谐相爱的虚妄中抹杀了暴力革命的可能性。他伦理学中的道德观也仅适用于现代资本主义社会,这和他自己所期望的普世的道德观自相矛盾。

第四章是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必然性的阐述,并介绍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在论述唯物辩证法与黑格尔辩证法、自然科学最新成果的关系方面,恩格斯首先明确唯物辩证法批判的继承了黑格尔哲学的辩证法,他又认为概念的辩证法只是现实世界辩证运动的自觉反映,从而把黑格尔的辩证法倒过来,创立了唯物辩证法,这也就避免陷入唯心主义错误。对于唯物辩证法并不只是口头上说说,而是运到行动上。这样,十九世纪的“三大发现”也就为唯物辩证法提供了良好的自然科学基础,因为这些发现所使用的研究方法不同于十八世纪的形而上学的科研方法,拥有唯物辩证法的特征。然后,恩格斯指出历史唯物主义的根本任务就是研究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影响历时发展的众人的合力就是历史的规律,这其中就包括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规律。

通过学习费尔巴哈论,我对马克思主义哲学有了更为全面、深刻的认识,更明确了它相对其他哲学思想的优越性和其自身的重要意义。今后更应该把唯物辩证法运用到生活中去,用全面的、历史的、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第三篇:《费尔巴哈论》读书报告-终稿

《费尔巴哈论》读书报告

国际商学院 张梦莎 200806070

第一部分:简述恩格斯在各章中论述的基本思想

第一章

首先,恩格斯分析了黑格尔的哲学,按照黑格尔的思维方法,对“凡是现实的都是合乎理性的,凡是合乎理性的都是现实的”命题进行了剖析,得出结论“黑格尔哲学的真实意义和革命性质,正是在于它彻底否定了关于人的思维和行动的一切结果具有最终性质的看法。”即,肯定了黑格尔哲学的合理内核——辩证法思想。

接着,恩格斯分析了黑格尔哲学体系与方法的矛盾。一方面,肯定了黑格尔哲学体系所包括领域的空前广大,以及黑格尔在其中阐发的思想;另一方面,指出了黑尔格哲学的唯心主义性质,及其所导致的哲学保守性。由此,恩格斯得出了唯心主义不能将辩证法贯彻到底的结论,指出要寻找与辩证法相适应的认识世界的方法,亦即之后提及的唯物主义思想。最后,恩格斯对黑格尔哲学解体后出现的费尔巴哈哲学进行了评价,肯定了费尔巴哈对黑格尔唯心主义的批判,同时指出他没有战胜黑格尔的哲学,是因为他对黑格尔哲学采取了全盘否定的态度,在抛弃了唯心主义的同时也抛弃了辩证法。而马克思主义哲学选择了唯物主义与辩证法的结合。

第二章

首先,恩格斯指出“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其中,第一个方面是,思维和存在谁是第一性、谁是第二性的问题。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形成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大派别。第二个方面的内容是,“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问题”,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形成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两大派别。

接着,恩格斯分析了旧唯物主义哲学的一般局限性,即机械性、形而上学性和唯心史观;以及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的局限性,即,只承认物质是世界的本原,却否认事物的发展变化。恩格斯进一步分析了这种局限性发生的原因,提出了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即,使“历史科学和哲学科学的总和,同唯物主义的基础协调起来,并在这个基础上加以改造。”

最后,恩格斯在施达克对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划分问题上进行了批判,并明确表示,划分哲学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只能是对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回答。

第三章

首先,恩格斯对费尔巴哈的宗教观进行了批判,指出其对宗教的认识和理解是片面的,而根源是唯心主义思想。第一,将客观事物过分神圣化,其所言的“宗教”是抽象的、观念的产物。第二,否认宗教的历史性,颠倒了宗教与历史的关系。

接着,恩格尔列举了费尔巴哈伦理学的主要观点,并针对其中的唯心主义思想进行了批判。第一,其伦理观的基础是抽象人性论,这是其伦理观的根本错误。第二,鼓吹抽象善恶观,未正确揭示历史发展的真正动力。第三,推崇抽象的爱的道德论,使其哲学丧失了革命性。

最后,恩格斯提出了历史唯物主义诞生的必然性。他反对对抽象的人的崇拜,而提出要把现实的人,作为在历史中行动的人去考察。

第四章

首先,恩格斯阐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对黑格尔哲学和费尔巴哈哲学的扬弃,形成了唯物主义思想和辩证法思想的有机结合。

接着,恩格斯指出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自然科学基础,并重点阐述了马克思主义的唯物主义历史观。一方面,指出历史唯物主义的根本任务是研究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并强

调对历史发展的真正动力的考察。另一方面,阐述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其中包括:生产方式的变化是历史变迁的终因,经济基础决定国家与法律,经济基础决定意识形态。

最后,恩格斯阐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创立的伟大意义。即,唯物论和辩证法的有机结合,自然观和历史观的有机结合。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立是哲学史上的一次伟大变革。

第二部分:回答问题

1、第一章:恩格斯是如何分析黑格尔哲学体系与方法的矛盾?

首先,恩格斯指出,“凡是现存的,都一定要灭亡”这个命题是由黑格尔的思维方法必然要得出的结论,而黑格尔本人并没有作出这个结论。由此,恩格斯发现了黑格尔哲学体系与方法的矛盾。

接着,恩格斯用逻辑推理的方法阐述了这个矛盾产生的原因,并指出其根源是唯心主义思想。黑格尔认为,自然界是“绝对观念”的“外化”,然后在精神中,即在思维中和在历史中,再返回到自身。也就是说,他将“绝对观念”视为世界本原。而自然界的客观存在则证明了这种“绝对观念”的彻底形成。也就是说,“绝对观念”在黑格尔的哲学体系中是一个已经达到了的终点,它意味着认识的终结。这显然是一种绝对的教条的哲学,而黑格尔本人却在《逻辑学》中一再强调永恒真理不过是逻辑的或历史的过程本身。由此,恩格斯推出了黑格尔哲学体系与方法的矛盾。

需要指出的是,这个矛盾是恩格斯以黑格尔的辩证法思想为出发点所推出的,即恩格斯以逻辑推理作为实践的手段,推出了与黑格尔哲学体系相矛盾的结论。也就是说,黑格尔的理论没有经过自身实践方法的检验,说明了黑格尔哲学在认识论与方法论上的不相适应。

最后,恩格斯充分肯定了黑格尔哲学体系所包含领域的空前广大,高度评价了其辩证法思想,并表示要找出与之相适应的认识世界的方法,即唯物主义思想。

2、第二章:恩格斯是如何分析旧唯物主义哲学的一般局限性及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的局限性的?

首先,恩格斯指出,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哲学属于“纯粹的唯物主义”,即认为“物质不是精神的产物,而精神本身只是物质的最高产物。”恩格斯对此观点表示肯定,但同时也指出了其片面性。如费尔巴哈自己所言,“在我看来,唯物主义是人的本质和人类知识的大厦的基础﹔但是,我认为它不是生理学家、狭义的自然科学家如摩莱肖特所认为的而且从他们的观点和专业出发所必然认为的那种东西,即大厦本身。向后退时,我同唯物主义者完全一致﹔但是往前进时就不一致了。”对此,恩格斯指出,“费尔巴哈在这里把唯物主义这种建立在对物质和精神关系的特定理解上的一般世界观同这一世界观在特定的历史阶段即世纪所表现的特殊形式混为一谈了。不仅如此,他还把唯物主义同它的一种肤浅的、庸俗化了的形式混为一谈”。也就是说,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的局限性在于:只认识到物质是世界的本原,却否认了事物的发展变化;只能够认识处于绝对静止状态下的事物,而不能将其放到历史之中,以发展的观点看待事物;只关注到空间的维度,却忽略了时间的跨度。因此,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是不完整的,与唯心主义的决裂是不彻底的。

接着,恩格斯结合自然科学的发展进程,阐述了旧唯物主义哲学以下三方面的局限性。第一,机械性。即把一切运动都归结为机械运动,企图用力学来解释一切现象。造成这种局限性的部分原因是,18世纪的自然科学中只有固体力学,而化学、生物学尚未成熟。

第二,形而上学性。即“不能把世界理解为一种过程,理解为一种处在不断的历史发展中的物质”,仅肯定事物的发展,而否认事物发展的前进性,认为自然界的运动“是永远绕着一个圆圈旋转”。这种局限性的存在,一方面缘于当时风行的形而上学即反辩证法的哲学思维方法,另一方面缘于地质学、胚胎学、植物和动物生理学以及有机化学在当时尚未建立。

第三,唯心史观。即把人类社会看作是偶然事件的堆积,否认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这

缘于对当时的文化发展和技术进步的忽视。

值得一提的是,恩格斯在分析论述旧唯物主义哲学的一般局限性及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的局限性的时候,特别注意指出了导致局限性存在的客观因素。这种分析是符合实际的,同时,这使得其论证过程本身就隐含着历史唯物主义的思想。自然科学的发展进程,一方面体现出物质的第一性,另一方面体现出发展进步的思想。

最后,恩格斯分析了费尔巴哈唯物主义局限性存在的原因,并进一步阐述了历史唯物主义诞生的必然性。他说,“人类社会同自然界一样也有自己的发展史和自己的科学。因此,问题在于使关于社会的科学,即所谓历史科学和哲学科学的总和,同唯物主义的基础协调起来,并在这个基础上加以改造。”因此,历史唯物主义不仅承认物质是世界本原,而且认识到了事物在历史中不断前进发展的变化规律。

3、第三章:费尔巴哈伦理学的主要观点是什么?恩格斯是怎样批判费尔巴哈伦理学的基本原则的?

费尔巴哈伦理学的主要观点是:

第一,人(包括他自己)是抽象的;

第二,“恶”等于绝对的“坏”;

第三,人们追求幸福的平等权利是绝对的。

恩格斯指出,“对己以合理的自我节制,对人以爱(又是爱!),这就是费尔巴哈的道德的基本准则,其它一切准则都是从中引伸出来的。”即,费尔巴哈伦理学的基本准则是“爱”。恩格斯对“爱”的理论的批判分为两个方面。

第一,对于个人而言,费尔巴哈认为,追求幸福的欲望是人生来就有的,因而应当是一切道德的基础。但正如恩格斯所言,“追求幸福的欲望只有在非常罕见的情况下才能得到满足,而且决不会对己对人都有利。他的这种欲望要求同外部世界打交道,要求有得到满足的手段”,费尔巴哈忽视了追求幸福的对象和手段,即物质条件,这是从抽象的人而不是从现实的人出发所必然导致的结果。

第二,对于他人而言,费尔巴哈认为,追求幸福是每个人的平等的绝对的权利,是适合于任何时代和任何情况的。对此,恩格斯通过剥削阶级与被剥削阶级的例证,阐发了“追求幸福的欲望只有极微小的一部分可以靠观念上的权利来满足,绝大部分却要靠物质的手段来实现”的观点,不仅强调了物质的第一性,而且指出了历史的唯物主义观点,具体而言即不同历史时期的平等权利在不同阶级有着完全不同的内容。

此外,恩格斯还按照费尔巴哈的伦理学观点,以证券交易所的情景为假设,指出“费尔巴哈的道德是完全适合于现代资本主义社会的”,残存的唯心主义思想及绝对化的观点使其哲学丧失了革命性。

第四篇:费尔巴哈论读书心得

《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

读书心得

《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是恩格斯为论述马克思主义哲学同德国古典哲学的关系,阐明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而写的一部重要的哲学著作。这部著作写于1886年,全面论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和G.W.F.黑格尔、L.费尔巴哈哲学之间的批判继承关系,系统阐述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具体说明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理论来源和自然科学基础,深刻分析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哲学领域中革命变革的实质并阐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德国古典哲学之间的关系,实现了马克思和他本人多年的愿望。

马克思主义于19世纪40年代诞生,而在70年代在西欧社会广泛传播,一方面在工人阶级中产生广泛影响;另一方面,也遭受到资产阶级思想家的误解和攻击,他们企图用新康德主义和新黑格尔主义错误思潮取代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当时引起了思想上的混乱。而恩格斯的《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很好得解决了这个棘手的问题。

《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分为四章。

第一章中,恩格斯通过分析黑格尔哲学,阐述辩证法的发展观,指出它的历史背景,阶级实质和“合理内核”的历史作用,指出它的体系和方法之间的矛盾,以及黑格尔学派解体的历史必然性和历史过程。

文章伊始,恩格斯便列举了黑格尔的一个著名命题 “凡是现实的都是合乎理性的,凡是合乎理性的都是现实的。”如文章中所说,这显然是把现存的一切神圣化,引起近视的政府的感激和同样近视的自由派的愤怒。显然,他们都误读了黑格尔的这个命题。我认为,这句话中的“合乎理性”二字并不是合乎事物发展规律的意思,而是对“在一定历史阶段内事物存在的必然性”的一种解释。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文化大革命对中国造成了很大的伤害,难道文化大革命就不合理吗?尼采说过,“不能否定它的存在,而只能否定它存在的环境。”从历史的发展和环境来看,文化大革命是必然的。所以,这句话可以理解成事物永远符合历史的进程,或者说对于历史进程来说永远合理。

恩格斯在文章中阐述了哲学革命与政治革命的关系,揭示了黑格尔哲学的阶级实质和两重性,由此表达了自己关于黑格尔哲学的“合理内核”的理解,即黑格尔哲学的辩证法思想,在于它彻底否定了关于人的思维和行动的一切结果具有最终性质的看法。德国的资产阶级总体上说具有两面性,既向往革命又害怕革命,集中体现为黑格尔哲学的两重性,既要表达革命愿望,又不敢直言革命,而是在晦涩的言辞中隐藏着革命的激情。为此恩格斯提出了“两个不可能”:人的认识不可能最终完成,人类社会也不可能停滞不前。在唯物辩证法看来,任何事物都具有暂时性,根本不存在最终的、绝对的和神圣的东西。因此,辩证法不崇拜任何东西。唯物辩证法还认为,主观辩证法是对客观辩证法的反应,事物的辩证法决定认识的辩证法而不是相反。唯物辩证法主张,静止和稳定是相对的,运动和变化以及发展是绝对的。关于黑格尔哲学体系与方法的矛盾,恩格斯表示这其中“包含着不可救药的内在矛盾”,在这个矛盾中,占主导地位的不是他的方法,而是他的体系。这决定了黑格尔不能从他的辩证方法中作出明确的革命结论。文章从两方面分析了产生这一矛盾的阶级根源:

从黑格尔的哲学观点上来看,人的认识是永无止境得发展着的。但是,按照传统的要求,他不得不以某种绝对地真理建立一个体系,这个体系不得不给人的认识一个终点,这才导致黑格尔哲学体系的全部教条内容就被宣布为绝对地真理,这与其消除一切教条主义的辩证方法相矛盾。

从人类的历史发展来看,人类社会的发展是一个从低级到高级的无穷过程,历史上依次更替的一切社会制度,都只不过是这一过程中的暂时阶段,而所谓完美的社会与国家是不存在的。但是,黑格尔哲学的体系却不得不给人类社会的发展一个终点,不得不给人们一个所谓完美的社会,一个完美的国家。黑格尔哲学的体系是客观唯心主义的,其方法却是消除一切教条主义的辩证方法。

第二章和第三章主要是对费尔巴哈哲学的评述。在第二章,恩格斯主要提出了哲学基本问题,指出了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的“基本内核”和包括费尔巴哈在内的旧唯物主义的局限性。第三章是第二章的继续,主要是对费尔巴哈唯心史观的分析批判。

恩格斯在评论费尔巴哈的哲学时,肯定了费尔巴哈对哲学基本问题的唯物主义立场。指出,费尔巴哈承认“物质不是精神的产物,而精神却只是物质的最高产物。这自然是纯粹的唯物主义”。此外,还分析了包括费尔巴哈在内的马克思主义以前旧唯物主义的局限性:机械性、形而上学性和不彻底性;批判了费尔巴哈宗教哲学和伦理学中的唯心主义观点;揭示了费尔巴哈的以资产阶级抽象人性论为核心的历史唯心主义及其社会根源。另外,由于费尔巴哈本人也没有真正理解这个问题,而拒绝自己是唯物主义者。因此,恩格斯为了纠正施达克和费尔巴哈的错误,在未评述费尔巴哈哲学之前,首先确立一个评判的标准,详细论述哲学基本问题,就是十分必要的了。

文章中,恩格斯把哲学基本问题分为两个方面:

第一个方面,思维对存在,或者说精神对自然界来说,谁是本原,谁是派生的问题,或者像我们通常所说的,谁是第一性,谁是第二性的问题。哲学家们就是依照他们如何回答这个问题,而分成了两大阵营。恩格斯在第三段指出,凡是断定精神对自然界来说是本原的,从而归根到底以某种方式承认创世说的人组成唯心主义阵营。凡是认为自然界是本质的,则属于唯物主义的各种学派。除此之外,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这两个用语本来没有任何别的意思,它们在这里也不能在别的意义上被使用。

恩格斯指出:“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还有另一个方面:我们关于我们周围世界的思想对这个世界本身的关系是怎样的?我们的思维能不能认识现实世界?我们能不能在我们关于现实世界的表象和概念中正确地反映现实?用哲学的语言来说,这个问题叫做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问题”,这就是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二方面,也就是关于世界的可知性问题。凡是断定思维和存在有同一性,承认世界是可知的,就是可知论;凡是断定思维和存在没有同一性,否认认识世界的可能性,或者至少是否认彻底认识世界的可能性的,就是不可知论。所以承认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这是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

恩格斯在第三章中主要批判了费尔巴哈宗教观和伦理观,揭露其唯心史观的根源。费尔巴哈用宗教解释历史,以为历史的变化是以宗教为根据的。恩格斯指出,在历史的发展中确实伴随着宗教的演变,但是,我们不能用宗教说明历史,而只能用历史说明宗教。宗教的变迁只有在历史的发展中才能得到正确的理解。费尔巴哈主张,追求幸福的欲望是人生来具有的,人们追求幸福的权利是平等的。恩格斯指出,费尔巴哈的道德原则上是根本行不通的。任何道德原则都是历史的产物,抽象的道德原则是根本行不通的。尽管对幸福的理解是相对的,但是,对幸福的追求,必须具备一定的物质条件和手段,否则,追求幸福就是一句空话。恩格斯指出,只有考察人的实践活动,特别是人的生产实践活动,才能够把唯物主义贯彻到底。费尔巴哈没有、也不可能完成这个任务。正如恩格斯所说,“费尔巴哈没有走的一步,必定会有人走的。对抽象的人的崇拜,即费尔巴哈的新宗教的核心,必定会由关于现实的人及其历史发展的科学来代替。”

第四章,恩格斯阐明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和它所实现的哲学变革,论述了辨证唯物主义特别是历史唯物主义的一系列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直接理论来源是德国的古典哲学,特别是费尔巴哈和黑格尔的哲学。马克思以及恩格斯在批判费尔巴哈哲学的基础上,创立了彻底的唯物主义。对于这个问题,恩格斯首先是从青年黑格尔谈起的,恩格斯指出,在青年黑格尔派中,只有费尔巴哈是个杰出的哲学家,也就是说,只有他,才在批判宗教、批判唯心主义的过程中走上了唯物主义的道路,但是,对于费尔巴哈来说仍然有很多的缺点,他的哲学具有很大的局限性,也没有完全摆脱唯心主义的影响。但是在黑格尔哲学的解体过程中,却有一个唯一产生真实结果的派别,就是以马克思的名字而命名的马克思学派,马克思和恩格斯在批判费尔巴哈哲学的基础上,创立了自己的彻底的唯物主义哲学体系,它的特征有以下两点:

第一,恩格斯指出,与唯心主义的虚构和想象相反,它按照世界的本来面目理解世界,从事实的内在联系把握事实,除此之外,唯物主义根本没有其它的意义。这也就是说,它对客观世界的理解,不仅是唯物的,而且是辩证的。

第二,它“第一次对唯物主义世界观采取了真正严肃的态度,把这个世界观彻底地运用到所研究的一切知识领域里去了。”这里主要是说,马克思恩格斯把唯物主义观点应用于研究社会历史、社会生活,创立了历史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的创立,是科学思想中的最大成果,是马克思的一大发现,同时,也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唯物主义彻底性的一个最突出的表现。

《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阐明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理论来源和自然科学基础,即以黑格尔和费尔巴哈为代表的德国古典哲学和19世纪中叶自然科学领域中的三大发现;论述了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性、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的发展动力、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等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说明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哲学发展史上的地位,指出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立是哲学发展中的革命变革。

在历史上,德国的资产阶级上升为统治地位后,失去了对理论掌握的兴趣,而工人阶级则渴望科学的理论。所以,“德国人的理论兴趣,只是在工人阶级中还没有衰退,继续存在着。”原因就在于,科学的理论符合工人阶级的利益。“科学越是毫无顾忌和大公无私,它就越符合工人的利益和愿望。”因此,只有工人阶级才是德国古典哲学的真正继承人。而作为工人阶级哲学的马克思主义的哲学,是“在劳动发展史中找到了理解全部社会史的钥匙和新派别”。用劳动解释社会历史的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科学性所在,也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本质的集中体现。坚持用劳动解释社会历史发展的观点,就是要充分肯定人民的历史主体地位。人民是社会财富的创造主体,人民也是改革和发展的成果的享有主体。只有不断增强人民群众创造财富的活力,努力确保人民群众享有社会财富的权力,才能真正实现社会和谐,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不断推向前进。

第五篇:《费尔巴哈论》读书报告

200901297周强

《费尔巴哈论》读书报告

就连我自己都没有想到,我竟然能一口气把《费尔巴哈论》这种原本认为对我毫无价值的文章读完。在我看来,哲学什么的,远远不及自然科学那么实用,那么有趣,那么对我有吸引力。但是读完恩格斯的这篇著作之后,我对哲学的认识发生了巨大的转变——“哲学是研究所有学科的规律,被称为科学的科学。它对于所有学科都起到作用。他是一种人类的意识,是对自然和社会的认识的科学总结。它是一种世界观和方法论”。曾经读到这样一段话,阐述了作者对于哲学的认识:

哲学具有一种乐趣,哪怕是形而上学的海市蜃楼也有它引人入胜的魅力,这是每一个学者都领略到的。虽然物质生活会把从思辨的天堂拉回到经济上利害冲突,患得患失,熙来攘往的生活中来,但哲学事实上是柏拉图称之为的“那种可爱的娱乐”,无可比执地比肉欲的享受和世俗的追求要高尚。的确,哲学对我人类的重要作用用不着我在这里赘述。作为马克思主意哲学经典文献的《费尔巴哈论》,其历史价值自然不言而喻。虽然自己费了很大一阵工夫把它通读了一遍,但要说,对于这种历史著作,要想一遍、甚至是两遍、三遍将它吃透,我觉得除非读者乃哲学天才。

不过,对这篇作品的拜读总算是让我收获颇多。以下是我对其中一些问题的观点与领悟。

1、如何理解黑格尔关于“凡是现实的都是合理的,凡是合理的都是现实的”这一命题?

有关真理的问题,一些哲学家是这样表达的:“真理是理念与经验事实相吻合。”“真理是理性与事实相符。”在黑格尔看来:“凡是现实的都是合理的,凡是合理的都是现实的。”按照我个人的理解也就是说,凡是存在的,便是合理的,凡是合理的,便是真理。按照这样的思维,那么我们所憧憬的一些美好事物都是合理的,它们一定会成为现实。黑格尔更认为有客观思维、客观思想,此为其绝对精神打保镖。但是多数人会产生这样的置疑:恶也是现实的东西,这现实是否合乎理性呢?但黑格尔否定恶合乎理性,看来黑格尔的辩证法也是不现实的。而近代美国的实用主义者认为凡是有用的,它就是真的,或说它是真的,因为它是

有用的。真理就是观念与经验圆满地联系起来。同样有反对者来了个诘问:一个小偷,先作好一个计划,把一个如何进入偷窃银行的路线图画好,然后按照这个计划行事,他成功了。这个观念与与经验圆满地联系起来,是不是真理呢?

以上例举的真理观,其特点是:理念一定要有经验后才能确定其为真理。没有经验,就没有真理。而黑格尔的这一命题,无疑是将现存的一切神圣化了,明显,是一个自相矛盾的命题。

2、恩格斯是如何分析黑格尔哲学体系与方法的矛盾? 主体向客体的转化,这便是黑格尔对异化的理解。他认为绝对精神在逻辑阶段达到顶点以后,就突破自身而异化为自然界。在熟悉领域也是这样。在黑格尔的哲学中,异化概念还包含有矛盾双方对立统一的思想。在黑格尔看来,主客体之间不仅存在着决定和适应的关系,而且他们之间存在着矛盾和对立的关系,客体一经从主体产生出来,就与主体相对立,并反作用于主体,而主体则总觉得客体与自己是格格不入的,极力想摆脱客体对自己的束缚。但是,只有对黑格尔的异化概念进行补充完善,才能使其所包含的辩证法思想从唯心主义的外壳中解放出来。

首先,唯心主义异化观与唯物主义异化观相对应。在黑格尔的《精神现象学》的核心问题。就是主体和客体的关系问题。在黑格尔看来,主体和客体的关系就是自我意识和意识的关系。黑格尔从唯心主义出发,认为“绝对观念”是主体,发展到一定阶段便异化为自然界,然后又在发展中扬弃了异化,回归到“经对观念”自身。主体向客体异化的过程是主体的劳动过程,但黑格尔所承认的劳动是精神劳动,马克思从人和自然的现实关系上去理解劳动,并把人的本质归结为劳动,即自由自觉的活动。把人的对象化、异化理解为客观的物质活动,即实践。辩证地解决了主客体的关系问题。

第二,异化及其扬弃实质上就是否定之否定。黑格尔认为,绝对观念是先于自然界和人类社会而存在的能动的实体或主体,由于它自身包含的矛盾,必然要外化为自然界。这是第一个否定;当绝对观念在发展过程中熟悉到自然界不过是自身的异在时,就扬弃了自然界而回复到自身,这是否定之否定。马克思洞察到黑格尔用否定之否定规律表达了人类自我创造的活动和人类历史的辩证发展。马克思既肯定了否定的否定是历史的运动,又批判了黑格尔把这一历史运动神秘化的谬误。马克思的异化概念吸取了黑格尔的否定之否定规律的合理内核,异化的扬弃就是对否定的再否定。

3、费尔巴哈伦理学的主要观点是什么?恩格斯是怎样批判费尔巴哈伦理学的基本原则的?

费尔巴哈的伦理观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生命本身就是幸福”,“生活的东西都属于幸福”和“道德的原则是幸福”。关于费尔巴哈伦理学观点以及伦理学的性质.恩格斯进行了评价和批判,指出他的伦理观是唯心主义的。

费尔巴哈的伦理学观点是典型的感性主义人性论,他提出“我欲故我在”,他以他的人本学为基点认为人来自自然,人的感性欲望是人的本性,人都是天生趋乐避苦,自爱自保的。人的感性欲望、人的利己心本身就是合理的,无所谓善恶。人的价值和人生的目的就在于追求物质利益,满足种种感性需要,人自身的感性欲望就是目的,外物都不过是满足需要的手段。道德无非就是在人们追求自己私利和需要满足过程中,协调人际关系,不致造成损害。人的感性需要或欲望就是道德的标准,道德是实现人性的一种手段或者工具。

“当费尔巴哈是一个唯物主义者的时候,历史在对的视野之外;当对去探讨历史的时候,对不是一个唯物主义者。在对那里,唯物主义和历史是彼此完全脱离的。”恩格斯主要是批判、揭露费尔巴哈在社会历史领域中如何陷入了唯心主义,在揭露和批判中阐述对所论及问题的唯物史观的理论和观点。恩格斯写道:“我们一接触到费尔巴哈的宗教哲学和伦理学,对的真正的唯心主义就显露出来了。”恩格斯对费尔巴哈困的批判主要有一下几点。

①对费尔巴哈宗教观的批判

恩格斯指出:“在这里,费尔巴哈的唯心主义就在于:对不是抛开对某种在对看来也已成为过去的特殊宗教的回忆,直截了当地按照本来面貌看待人们彼此间以相互倾慕为基础的关系,即友谊、同情、舍己精神等等,而是断言这些关系只有在用宗教名义使之神圣化以后才会获得自己的完整的意义。在对看来,主要的并不是存在着这种纯粹人的关系,而是要把这些关系看作新的、真正的宗教。”这是费尔巴哈在宗教问题上的错误之一。费尔巴哈在宗教问题上的第二个错误是:认为人类的各个时期仅仅由于宗教的变迁而彼此区别开来。

②对费尔巴哈道德观的批判

费尔巴哈在这个问题上的根本错误是对从抽象的人出发去研究道德问题。恩格斯对此提出了严厉的批评,对指出:费尔巴哈把人作为出发点;但是,关于这个人生活的世界却根本没有讲到,因而这个人始终是在宗教哲学中出现的那种抽象的人。这个人不是从娘胎里生出来的,他是从一神教的神羽化而来的,所以对也不是生活在现实的、历史地发生和历史地确定了的世界里面;虽然对同其对的人来往,但是任何一个其对的人也和对本人一样是抽象的。费尔巴哈在这个问题上的第二个错误是:对对善恶的认识是形而上学的,把恶当作绝对的“坏”。

另外,恩格斯对于费尔巴哈伦理学的批判还包括:费尔巴哈把追求幸福当作一切道德的基础;费尔巴哈把追求幸福说成是每个人的平等的绝对的权利,是适合于任何时代和任何情况的;在这种情况下,费尔巴哈所提出的“对自己以合理的节制,对人以爱”的道德的基本准则,是非常贫乏和空泛的。

4、费尔巴哈是否反对宗教?费尔巴哈的宗教观点包含哪些内容?恩格斯是如何分析评价费尔巴哈的宗教观?

不能说,费尔巴哈反对宗教,这样说不够准确。

恩格斯在《费尔巴哈论》中说过,“费尔巴哈绝不希望废除宗教,这就是因为在费尔巴哈那里,世俗的基础仍然是脱胎于宗教世界的缘故。”

在这里,恩格斯已经对费尔巴哈的宗教观表述的很清楚了,费尔巴哈是在批判宗教,但绝对不是反对宗教。批判和反对是两个含义。

费尔巴哈所以不反对宗教,是因为“世俗的基础”脱胎于宗教。换句话说,就是西方文明的社会道德伦理是建立在宗教教义基础上的。反对宗教就等于摧毁当时西方的现有的社会道德伦理,重新建立一套新的社会道德伦理。这是费尔巴哈办不到的。所以,费尔巴哈承认宗教具有的正面作用。

恩格斯谈及这个问题时是这样说的,世俗基础和宗教世界是两个对立的范畴,这里面的争论在于,究竟是世俗产生的宗教,还是宗教产生了世俗。恩格斯认为是世俗产生了宗教,而费尔巴哈则在这上面含混不清。

费尔巴哈对宗教神学进行批判,他的主要观点是,他认为自然神就是自然本身,人神就是人的本身,归结起来就是自然界和人。其实在这上面仍然延续了基督教历史上的神的神性与人性的争论。所以恩格斯说,费尔巴哈的观点仍然带着“宗教的痕迹”。

恩格斯对费尔巴哈宗教观的评价除了说他带有“宗教的痕迹”以外,还指出了费尔巴哈思想的一个最大的缺陷。这就是人除了本身具有的自然性以外,还具有社会性。在恩格斯看来,费尔巴哈把人神理解为就是人的本身,这是朝着正确的方向在走,但费尔巴哈就此止步了。因为,费尔巴哈再向前走一步,看到人的社会性一面,那么才是对宗教的正确认识。

下载《费尔巴哈论》读书报告word格式文档
下载《费尔巴哈论》读书报告.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费尔巴哈读书报告(5篇材料)

    《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读书报告 一、 黑格尔哲学 文章结构: 首先恩格斯对黑格尔唯心主义哲学进行了批判与继承: 1、批判继承了黑格尔辩证法的“合理内核......

    费尔巴哈提纲读书报告(本站推荐)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读书笔记 马克思在1845年创作了《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提纲》共十一条,一千多字。这一新的哲学概念打开了更广阔的前景,体现了强大的社会功能。正......

    费尔巴哈论读书笔记

    费尔巴哈论读书笔记 费尔巴哈是德国著名哲学家,他提出机械的唯物主义论,分析了“宗教之虚伪的或神学的本质”,认为基督教的上帝只是一个幻像,论及到其他学科时,尤其是哲学,他认为......

    费尔巴哈论作业(合集)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革命变革主要表现在: 第一, 历史唯物主义的创立。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立,不仅表现在唯物主义自然观的确立,更重要的是将唯物主义的原则贯彻到历史领域,创建了历......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读书报告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读书报告 从内容上看这本著作并不长,全文由11条大纲构成,只有1400多字。但是从这篇文章中可以看出费尔巴哈对于马克思的影响之深远。 马克思、恩格斯......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读书报告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读书报告 作者:杨逸飞 序号:26 学号:3150104662 年级:大二 专业: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指导老师:张彦 这是一篇仅仅由十一条论点所组成的文章,但寥寥千言,马克思......

    读书报告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

    读书笔记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 寒假之余,再次阅读了马克思写于1845年春的《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虽然文章只有短短的十一条,一千余字,但其中却蕴含着超强哲理和智慧。......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 读书报告

    从实践唯物主义出发 ——论《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 对大学生教育的意义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以下简称《提纲》)是马克思1845年春在布鲁塞尔撰写的,最早发表于1888年。尽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