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读书报告

时间:2019-05-13 05:28:2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读书报告》,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读书报告》。

第一篇:《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读书报告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读书报告

作者:杨逸飞 序号:26 学号:3150104662 年级:大二

专业: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指导老师:张彦

这是一篇仅仅由十一条论点所组成的文章,但寥寥千言,马克思便完成了对以费尔巴哈为代表的旧唯物主义的批判。围绕着旧唯物主义直观性和不彻底性的基本缺陷,马克思确立了实践的基本观点,这一观点在他的辩证唯物主义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追溯当时的时代背景,在19世纪上半叶,英、法等欧洲一些比较先进的国家,随着资本主义大工业的迅速发展,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内部矛盾的日渐尖锐,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也日益高涨,十年内便出现了数次无产阶级革命运动,英、法、德等资本主义国家都被席卷在内。这些事件表明,无产阶级已经作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然而工人阶级内部仍流传的各种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思潮,严重阻碍了无产阶级运动的进一步发展。于是马克思在积极从事工人运动的过程中也开展着理论研究的工作。于是在这一特殊时期,马克思提出了实践的观点,把实践观点引入认识论,并应用于社会领域,在阐明马克思主义哲学特征的同时,强调了无产阶级哲学的历史使命和根本任务。

《提纲》大体可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包括第一、二条,是在总体上对费尔巴哈代表的旧唯物主义明确缺点的提出。马克思认为费尔巴哈并不认识实践这个概念,后者只是把它当作生活中的琐事,也就是马克思所说的“对于实践则只是从它的卑污的犹太人活动的表现形式去理解和确定”。与此同时,马克思明确提出了实践是检验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的唯一标准的原理,认为人们应该自觉地通过实践去检验自己的认识,坚持真理,修正错误。在第二部分的第三到九条中,马克思批判了旧唯物主义不理解革命实践活动的意义,并揭露了旧唯物主义唯心史观的认识论根源。在马克思看来,费尔巴哈不是一个辩证唯物主义者,而是一个机械的、形而上学的唯物主义者。其中,旧唯物主义者不懂得实践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不能正确把握社会的本质,进而不能正确衡量社会经济关系对社会生活和人的决定作用,因此在社会观上带有很大的局限性。在最后的两条中,马克思综合之前的分析对整个《提纲》进行总结。马克思在这部分阐明了哲学的阶级性,指出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其他一切哲学的根本区别。马克思主义哲学不仅仅是为了说明世界,更重要的是为了改造世界。

《提纲》具有非常丰富的现实意义,它间接的找出旧唯物主义与历史唯心主义的相同点,即只能看到个别人物在历史中的作用,而看不到阶级、群众在历史中的作用。实践是辩证唯物主义与旧唯物主义最本质的区别,实践思想是《提纲》的灵魂,它像一根主线,贯穿于《提纲》的每一条之中。马克思运用实践的观点批判了费尔巴哈和一切旧唯物主义的消极直观性,指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实践的革命性原理,为之后的社会主义改革和建设指明了正确方向。改革开放的实践已充分证明,良好的改革愿望,并不一定能导致良好的实践结果。这就要求人们在改革开放中,不仅要有符合客观实际的良好改革愿望,而且要有能够将良好的改革愿望付诸实施明能够取得良好成效的正确措施,只有这样,才能始终保持环境的改变和人的活动相一致,从而保持社会主义改革和建设的正确方向,在改革的过程中少走弯路,少受损失。

对于我们社会主义国家的建设,对《提纲》的照搬照抄是错误的。形势在发展,社会在前进,社会主义改革和建设在新世纪征程中将会面临许多亟待解决的新问题。因此,我们在运动马克思的辩证唯物主义时需要结合国情进行适当的创新和发展。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中,我们需要正确处理好遵循客观规律和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关系。在建立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中,一些不懂得或不愿意遵循客观规律的人,例如那些留恋权力搞审批经济的领导干部和部门,都受到了市场经济相应客观规律的惩罚。因此,我们要在尊重和遵循市场经济基本运行规律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人们的主观能动性,深入认识、探索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的规律相互结合的新途径。除此之外,在社会主义改革中,我们需要正确处理好加快经济体制转轨与巩固、发展社会主义制度的关系。我国在全国范围内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社会主义作为一种社会基本制度,其阶级性是不言而喻的,而市场经济体制则不具有阶级属性,只是一种符合经济运行规律,能够比计划经济体制更好地解放生产力,更好体现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优越性的经济管理手段。但是市场经济毕竟是在资本主义社会环境中发展和成熟起来的,其中必然存在着一些与社会主义制度不相容的因素,建设市场经济的过程必然会对社会主义产生积极和消极两方面的影响。只有正确处理好经济体制转轨与巩固、发展社会主义制度的关系,才能使社会主义改革真正成为马克思所讲的“革命的实践”,使社会主义事业在改革中健康快速发展。

《提纲》不仅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中对人们的思想观念进行了革新,也逐渐成为后来无产阶级革命运动、建设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础。与此同时,《提纲》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形成的重要标志,从中可以看出,社会实践的观点和唯物辩证法是贯穿其中的主线。因此我们要充分认识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在实践中认识真理、检验真理和坚持真理,并通过社会实践寻找人们思想产生的根源,从而在根本上解决人们的思想问题。

第二篇:费尔巴哈提纲读书报告(本站推荐)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读书笔记

马克思在1845年创作了《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提纲》共十一条,一千多字。这一新的哲学概念打开了更广阔的前景,体现了强大的社会功能。正是它的问世,才标志着马克思主义哲学开始形成。

全文由11条大纲构成,全都紧紧地围绕着“实践”这个中心,强调实践的决定性作用。《提纲》第一次建立起完备的实践概念,初步完成了对唯心主义和旧唯物主义的批判与综合,在哲学本体论、认识论和方法论上确立了牢固的实践观点,从而为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进一步把实践观点贯彻于历史观,创立历史唯物主义作了理论上的准备。费尔巴哈由于不理解实践的概念和意义,因此他的人本主义唯物主义思想是机械的、形而上的,这导致他在社会历史领域无法摆脱唯心论的束缚。马克思正是对费尔巴哈进行了扬弃,在提纲中主要提到这样几个观点:旧唯物主义是没有把事物、现实等当作感性活动当作实践;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是一个实践的问题;环境的改变和人的活动是一致的,都是实践;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社会生活本质上是实践的。从中我们可以看得到现在大量被引用的关于实践的理论的雏形。

《提纲》的第一条中,指明了包括费尔巴哈在内的旧唯物主义的纯自然人、抽象人的认识基础是马克思新唯物主义中社会人、现实人的认识基础。旧唯物主义对客观世界的认识态度是消极被动的。他们把主体和客体的关系,人和自然的关系,仅仅看成是反映和被反映的关系,旧唯物主义观点中没有实践在社会生活和认识过程中的作用,没用看到主体和客体以及人与自然该有改造和被改造的关系。所以在旧唯物主义的观点中,认识脱离了社会关系的纯自然人和抽象人。而新唯物主义从人参加生产劳动和实践活动出发,承认人依赖于自然,并强调了自然的人化,自然社会是人的社会。人在这样的自然社会中有一定的社会关系,因为人会受一定的关系制约。

人与其周围的一切的联系都是一种东西——即是实践。这个实践是广义的,它涵盖了“社会化了的人类”的一切活动,包括自然人体对周围环境的作用以及环境对人的作用,以及人的思维。我们从这里可以看到:实践本身就代表了一个辩证唯物主义的观念:人的一切活动是一个客观的存在,可以作为一个外在因素而作用于他人,而同时又是具有主观能动性,有特殊的感性和情感,因此,人的客观真理性仍然需要通过来实践证明。马克思很明确地写到:“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这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真理作为人的思维的经验性的东西是要靠实践来证明的。

马克思认为:人的一切活动都可视为实践,实践乃是唯一的存在或者实在。实践即是存在,实践之外别无存在,实践决不是停留在书本和理论上的夸夸其谈,并不是如青年黑格尔派在思辨哲学上的纠缠不清。因此,实践也就是我们理解马克思整体思想的必由之路,是理解马克思整体思想的一把唯一的钥匙。人们在革命实践活动中不仅改造了“环境”,而且在改造客观世界的过程中受到教育也改造了人们自己的主观世界,提高自己的认识能力。同时又根据这种对于客观规律性的认识去能动地改造世界。因此,环境的改变和人的活动是一致的,改造客观世界和改造主观世界是一致的过程,而统一的基础就是社会的实践。

在马克思看来,实践被界定为有着“主观”、“能动”内涵的“人的感性活动”,亦即人的对象化活动。对象化意味着人的预期目的在其存在对象上的实现,即包含着人化的意味。实践既然有了人的对象化,也便有了主体性的意味,因而实践决不仅仅停留在理论和思辨哲学上,更多的是社会性和人的主体活动当中。他不像费尔巴哈那样回避主体的人的活动与作用,而是使问题又回到主体的能动方面。他认识到,只有在主体感性的参与下,才有认识的发生,否则就不可能建构起任何认识论。为此,马克思把人的活动“当作人的感性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另一方面,马克思也决不是像黑格尔那样,把主体感性束缚在思想和观念

所决定的范围,而是把主体的人的活动理解为感性的物质活动,即对象性的活动。他说:“费尔巴哈想要研究跟思想客体确实不同的感性客体,但是他没有把人的活动本身理解为对象性的活动。”这样,按照马克思所提供的思维方式,实践活动被赋予一身二任的品格,既体现了认识活动的主体性原则,同时也体现了认识活动的客体性原则,从而使主体感性在实践中获得了自身的完满统一。

在此,我们强调人的认识对象与人的存在的不可分离性,这并不会影响客体对象及其规律的客观实在性。恰恰相反,我们是把“客观实在性”从旧哲学所想象的纯粹自在的领域归还于人的现实实践之中。人的存在、人的实践活动本身就是最根本的而且唯一的“实在”。既为“实在”,就有一个需要、也能够对之加以认识和把握的问题,也就有一个认识是否符合对象、正确地呈现对象的问题。因而作为“求是”对象的规律,也同样表现为本质特性、客观联系等等,也同样具有普遍性与必然性。但这里的“本质”,是人的存在、人的实践活动的内在特性;这里的必然性、规律性,是人的活动内部以及不同活动之间的内在必然关联。

《提纲》第七条讲到:费尔巴哈没有看到,“宗教感情”本身是社会的产物,而他所分析的抽象的个人,实际上是属于一定的社会形式的。宗教是人类社会发展一定阶段的历史现象,有它发生、发展和消亡的过程。宗教信仰、宗教感情以及同这种信仰和感情相适应的宗教仪式和宗教组织,都是社会的历史的产物。宗教观念的最初产生,反映了在生产力水平极低的情况下,原始人对自然现象的神秘感。进到阶级社会以后,宗教得以存在和发展的最深刻的社会根源,就在于人们受这种社会的盲目的异己力量的支配而无法摆脱,在于劳动者对于剥削制度所造成的巨大苦难的恐惧和绝望,在于剥削阶级需要利用宗教作为麻醉和控制群众的重要精神手段。在社会主义社会中,随着剥削制度和剥削阶级的消灭,宗教存在的阶级根源已经基本消失。

在《提纲》第十条中提到,“旧唯物主义的立脚点是‘市民’社会”,旧唯物主义是资产阶级的世界观,阶级立场是旧唯物主义产生的根源和基础。有的时候,会把市民社会直接等同于资本主义社会,把市民等同于资产阶级。《提供》中的“市民”是指资产阶级,“市民”社会是指资本主义社会。事实上,“市民”是18世纪资产阶级学者使用的术语,用来表示当时的财产关系和经济关系。马克思借用了这一术语,说明“旧唯物主义哲学是一种建立在资本主义经济关系上的,代表资产阶级利益的资产阶级世界观。”《提纲》指出了包括费尔巴哈在内的旧唯物主义思想中的人是单个的人,是脱离了社会关系的孤立的个体。旧唯物主义不是理解人是社会实践活动中的人,而是简单的把社会看成由孤立的单个人相加组成。“市民”在旧唯物主义的观点里脱离了一定的社会关系,同其他人没有关联,而只是自己活动的个体。《提纲》第十条中“新唯物主义的立脚点是人类社会或社会化的人类。”从阶级立场来看,新唯物主义是为共产主义奋斗的世界观。马克思指出了人的社会联系,反驳了认为人是脱离社会,并不相互依赖的错误观点。人为人和社会是不可分割的,人是社会中的人,社会是人的社会。

最后,马克思指出:“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於改变世界。”辩证唯物主义和其他一切哲学的根本区别,就在于它不仅要说明世界,更重要的是改造世界。马克思以前的哲学家,都没有正确解决理论和实践的辩证关系,不懂得认识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说明世界,更重要的是为了改造世界。马克思把理论和实践有机地结合起来,强调理论为实践服务,认识世界的根本目的在于改造世界。实践是革命的,实践是人能动地改造世界的活动。实践把居于能动与主导方面的主体和居于依据与基础方面的客体联结起来,形成了改造与被改造关系。而人类的不断进步,恰恰反应了这样一个观点。

在改造世界的实践过程中,必然要发生主体对客体的认识关系。认识关系在改造关系的基础上产生,又作用于改造关系。我们从外界择取种种信息,先把它们内化为自己的认识、思维甚至理论,然后知道我们自身的行为实践,反馈、反作用于活生生的现实环境中。前者

是自身思维、精神部分的革命,也就是“解释世界”,后者是非自身思维方面的现实行动,我把它理解为改变世界;只有把“主观能动性”和“现实操作性”两者结合,实践才可以说是完整的,具有真正改变现实的革命意义。

第三篇:《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读书报告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读书报告

从内容上看这本著作并不长,全文由11条大纲构成,只有1400多字。但是从这篇文章中可以看出费尔巴哈对于马克思的影响之深远。马克思、恩格斯都肯定过,在他们创立新哲学中,费尔巴哈起了很大的作用。马克思1865年在《论蒲鲁东》一文中说:“和黑格尔比起来,费尔巴哈是极其贫乏的。但是,他在黑格尔以舌,起了划时代的作用”。恩格斯1888年在《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中说:“我认为我们还欠着一笔信誉债,就是要完全承认,在我们那个狂风暴雨时期,费尔巴哈给我们的影响比黑格尔以后任何其他哲学家都大。”学术界有一种观点认为,马克思曾经一度是费尔巴哈的人本主义者,还有一种观点认为,马在思批判了黑格尔的唯心主义,继承了他的辩证法,批判了费尔巴哈的形而上学,接受了他的唯物主义,创立了他的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但是,我认为马克思与费尔巴哈哲学关系提出自己的见解,马克思一开始受费尔巴哈的影响,但他不是纯粹的费尔巴哈主义一者,创立科学人学体系后,马克思对费尔巴哈唯物主义哲学思想进行了全面批判。探讨马克思与费尔巴哈哲学的关系对于准确把握马克思的思想有一定的帮助。

费尔巴哈既影响了马克思,马克思又超越了费尔巴哈。一马克思从来不是的费尔巴哈的人本主义者。在宗教批判中,马克思既肯定了费尔巴哈对宗教的批判,又超越了费尔巴哈,提出政治解放和人类解放。在构建科学人学中,马克思肯定了费尔巴哈的伟大功绩,但对黑洛尔辩证法的解释马克思却不赞成,而且,马克思的人学与费尔巴哈的人学也根本的不同,在人的本质观上,人与自然关系上,马克思远远地超出了费尔巴哈。在新世界观的萌芽和建构中,马克思对费尔巴哈采取批判的态度,马克思通过对费尔巴哈的批判,创立了他的历史的、辩证的唯物主义。这一批判不仅具有历史意义,而且具有现实意义的。

第四篇:读书报告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

读书笔记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

寒假之余,再次阅读了马克思写于1845年春的《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虽然文章只有短短的十一条,一千余字,但其中却蕴含着超强哲理和智慧。正是它的问世,才标志着马克思主义哲学开始形成。对于一个跨专业的学生来说,我实在是难以理解的。阅读之后我才基本知晓为何恩格斯会对此文章有这样的评价:“包含着新世界观的天才萌芽的第一个文件,是非常宝贵的”。在《提纲》中,新世界观的天才萌芽究竟表现在什么地方呢?在这个《提纲》中新世界观的天才萌芽就表现在他十分强调实践的作用上。实践问题,就好似一条主线一样自始至终地贯穿在整个《提纲》的每一条中,它是《提纲》的中心思想和灵魂。在这里,马克思非常强调实践在人们认识中的作用、在社会生活和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并且强调指出用革命的实践去改造世界,这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和以前一切哲学的根本区别点。由于马克思十分强调实践的作用,并把人的活动理解为实践活动,把人看作是能够改造世界的实践的动物,这就为以后系统地制定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和科学社会主义的原理奠定了基础。因此,强调实践的作用是马克思主义哲学领域中所做革命变革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就内容而讲,整篇文章可以分为四大部分:

一、在本体论的基础上,用实践的观点批判一切唯心主义和旧唯物主义的根本缺陷。(第一条)

唯心论先验论看到了主体的能动性,但夸大了能动性。

旧唯物论承认认识是对客观存在的反映,但否认了主体的能动性。

二、在认识论上,以实践为基础,把辩证法与唯物主义反映论统一起来,创立了能动的反映论,点明新唯物主义的特点:实践的能动性。(第二条)

辩证唯物论能动反映论认为认识是主体在实践中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1、对实践作了科学规定——人类感性、能动、批判的活动。

2、提出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把主体和客体相联系,实践中主体和客体构成双向关系,表现为:

人化自然(客体主体化):主体把自身的目的、愿望赋予客体,创造出自然界原本不存在的东西。

自然人化(主体客体化):主体吸收了客体的本质、属性,转化为自身的能力。

3、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真理是主观对客观的正确反映,检验真理的标准必须把主客观相联系。

实践是主观指导下对客观存在的改造,实践把主客观相联系。

三、在历史观上,以实践为基础,把辩证唯物论与历史唯物论相结合,对旧唯物主义的各种错误进行一一的解剖和批判。(第三~九条)

1、对人的本质作了科学概括

人的本质是后天形成的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2、社会生活本质上是实践的

劳动实践是人和社会产生的决定性环节

社会生活的最终根源在于实践

3、思维、理论的世界根源于现实的世界

四、在指出新旧唯物主义立足点的不同的基础上,把认识世界与改造世界相统一。(第十~十一条)

1、过去的哲学停留于“解释世界”,而不致力于“改造世界”。

2、马克思主义哲学强调认识世界的目的在于改造世界。

(1)、一种理论作用的发挥只能通过人们的实践活动表现出来。(2)、一种理论作用发挥的程度在于人们实践活动中被接受的程度。

(3)、正确的理论最终会被大多数人接受,也才会在思想史上

留下它的地位,成为人类社会精神文明的组成部分。

马克思指出:“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对对象、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们当作感性的人的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不是从主体方面去理解。”“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则是指旧唯物主义,其都主张物质决定精神,但都认为精神和意识是对物质直观的反映,否认精神的能动性,他们的决定论是机械的和形而上学的。他们“对对象、现实、感性”只是客体作用于主体的角度,而没有从人对客观事物的能动作用的角度去理解,这正是旧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在唯物辩证法看来,自然界制约、支配着人及其活动,人是“受动的”“自然存在物”,同时人也能动地改造自然界,人又是“能动的自然存在物”。而旧唯物主义认为只是自然界作用于人,而忘记了人也反作用于自然界、改变自然界,为自己创造新的生存条件。因此,人与自然界的关系首先是改造与被改造的关系,其次才是反映与被反映的关系。我们周围的感性世界绝不是像费尔巴哈所说的是某种开天辟地以来就直接存在的,始终如一的东西,而是工业和社会状况的产物,是历史的产物,是世世代代活动的结果。

以上是我对于马克思在《提纲》中对于揭示并批判旧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的认识和体会,下面我说一说对于《提纲》中马克思对于唯心主义和费尔巴哈实践观批判的认识和体会。

马克思说:“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真理性,这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这个问题包括两个方面:其一是思维能否反映客观对象及如何反应客观对象,这是人的认识能力及获得真理性认识的途径问题;其二是思维内容是否符合客观对象,这是认识的检验标准问题。这是两个互相联系但是又不完全相同的问题,但是却一直是哲学争论的焦点问题。唯心主义从意识决定物质的路线出发,根本否认思维的内容与它所反映的客观对象之间的关系,因为他们认为根本不存在被认识的客观对象,因而也无所谓反映。因此,唯心主义的认识论也叫做先验论。费尔巴哈是个唯物主义者,他承认人的思

维之外的客观世界的真实存在,承认人的思维能正确反映外部世界极其规律性,但是对认识通过什么途径来反映外部世界的问题,对于如何检验人的认识具有真理性的问题,他的回答是错误的。他说:“能决定这一点的唯一标准,乃是直观”那么究竟哪些人的直观才是真理呢?他又说:“我一个人所见到的东西,我是怀疑的,别人也见到的东西,才是确实的。”以上就是费尔巴哈对于真理标准的阐述,我们都知道,多数人一致的认识,并不一定是真理,而有时候真理却往往掌握在少数人手里。而马克思指出:“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这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是主观符合客观的认识。而要证明认识是否符合客观实际,在人的主观范围内是得不到的,同样客观事物也不会回答人们的认识是否正确。只有实践才是检验真理性的标准,因为实践是联系主客观的“桥梁”,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东西,它不仅具有普遍性的特点,还具有直接现实性的特点,因而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只能是实践。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是我们非常熟悉的一句话。我们无论生活在哪里,实践都是与我们分不开的。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我们作为研究生,每天都会有新的收获,但是这一份收获无不是我们通过实践而得来的。而我们学习的知识,也是通过实践而得来的,也是经过实践的证明的。同样,我们知道知识是不断更新和进步的,但是这些新的知识同样也是由于新的实践而产生的,所以说实践决定认识,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同时,我们还要看到,认识对实践也有巨大的发作用,正确的认识对于我们开展实践活动具有指导作用。马克思主义就是经受了实践的证明的科学理论,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也正是在实践中对于马克思主义的继承和发展。我们作为研究生,作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特别是我们作为“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工程的一员,更应该扎实掌握和体会马克思主义理论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了推进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第五篇: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 读书报告

从实践唯物主义出发

——论《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

对大学生教育的意义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以下简称《提纲》)是马克思1845年春在布鲁塞尔撰写的,最早发表于1888年。尽管文章篇幅极短,也并不是为了公开发表所作,但它在马克思本人的思想和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史乃至整个哲学学界的发展史上,都具有里程碑的意义。正如恩格斯所说的:这些笔记作为包含着新世界观的天才萌芽的第一个文件,是非常宝贵的。1

马克思在《提纲》中第一次明确地提出了科学实践观,并以此为基石构建了新唯物主义即实践唯物主义。批判了费尔巴哈的机械唯物主义和唯心史观,揭示了在实践基础上的主体和课题、神圣与世俗、理论与实践等矛盾关系的生成、展开以及扬弃过程,为随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逐渐成熟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虽然马克思在《提纲》中没有专门论述大学生教育学习的问题,但其中关于实践与认识的关系、人的能动性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以及关于人的本质等学说,对于我们当代大学生的教育学习问题有着深刻的指导意义。有其是在社会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多元化的今天,面对新形势、新变化,我们更应该不断学习、领会《提纲》中的实践思想的现实含义。

一、逻辑起点的重构——以实践为认识的基础

1.《提纲》对实践观和科学认识论的论述

马克思在提纲中对旧唯物主义中对“物质”的认识提出了反驳,指出“实践”是一切逻辑起点的根本。旧唯物主义实质上是物质主义的独断论,它试图用自然科学研究的方法论原则,将外在对象与“我”视为两两对立的存在,客观地对待独立于人之外的外在客体。而人们在对物质的认识上是被动的,仅仅是对客观物质的一种反映。同时,旧哲学也没能回答人的认识是如何产生的,认识的目的何在,认识的主客体之间的关系,认识的真理性等问题。

而马克思之所以把自己的哲学称为“新唯物主义”,就在于马克思从根本上改造了旧唯物主义的物质概念,指出实践的本体性以及实践在人们认识世界中的重要作用。马克思在《提纲》中强调:“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地真理性,这并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即自己思维的现实性和力量,亦即自己思维的此岸性”。通过批判包括费尔巴哈在内的旧唯物主义的主要缺陷,马克思在《提纲》中提出了科学的实践观,把实践纳入认识理论的范畴,指出人的认识源泉在于社会实践,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认识即人在意识中观念地反映、理解和再现客观对象的活动及其结果,是人区别于动物的特有能力和功能,是主体思维对客体信息的能动反映。认识认识的主体,现实世界是认识的客体。主体和客体是认识和被认识、改造和被改造的关系。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把物质实践作为主观和客观认识与 1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9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 对象统一的基础,将认识的实践性、社会性、辩证性内在地结合起来,科学地说明了认识的本质、特点与过程,建构起以实践为根本的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

2.科学实践观与认识论对大学生教育的启示

既然认识是建立在实践基础上的一种对客观事物的主观能动反映,那么在我们当代大学生的学习生活中不仅要尊重客观事实,还应发挥能动的主体作用,从自我实践中建立对客观世界的科学认识。例如,在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大学生是能动的主体,马克思主义理论、形势和政策、理想和人生观、道德和爱国主义、法制和纪律等是客体。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大学生将借助自己的思维方式、科学知识、价值观、审美观和以往的实践经验对思想教育内容进行加工,并形成新的认识。因此,我们大学生在学习任何理论知识的过程中,不能仅仅在文字的表面对书本死记硬背,而是必须结合实践经验,从实践的本体角度出发对理论知识进行再吸收、再理解,从而形成对于客观世界的深刻的、有实践意义的认识。

同时,承认实践的本体性质,意味着我们要以实践作为检验认识、真理的标准。因此,作为大学生,在平时的学习和生活中,理论上的空想是不够的。我们要更多地深入实际、深入社会中,通过实践来检验自己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在实践中不断修正、补充和完善自我的认识,从而不断提升自身的学术能力和思想水平。

二、主体与客体关系的反思——实践对环境的能动作用

1.《提纲》对人与环境和教育关系理论的论述

在马克思主义之前,关于人与环境、教育的关系的观点也很多,最有代表性的是“环境决定论”和“教育万能论”。例如英国空想主义者欧文就认为,人们的不良性格是恶劣的社会环境和不良的训练的产物,只要改变不合理的环境和教育就可以改变人的个性。而马克思在《提纲》中反驳:“有一种唯物主义学说,认为人是环境和教育的产物,因而认为改变了的人是另一种环境和改变了教育的产物,——这种学说忘记了:环境正是由人来改变的,而教育者本人一定是受教2育的。”这一悖论在就教育思想中是无法解决的,原因就在于旧教育始终是在“理念人”“理性人”“自然人”等等抽象意义上讨论教育,教育成为沟通环境满足个人需求的手段与中介,教育、环境对受教育者来说,都是与自己对立客体。这一,人与教育是分离的,所谓分离,教育仅仅是满足人的需要的手段。

然而在马克思看来,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人。在《提纲》中,马克思认为“环境的改变”“人的自我改变”和“人的活动的改变”三者是统一或一致的,缺一不可。在实践中,环境的改变和人的自我改造是统一的过程。马克思要解决人与教育的内在关系问题,首先是建立了理解人的教育的前提,“环境的3改变和人的活动的一致,只能被看作是并合理地理解为革命的实践。”人的变化、环境的变化,只能是现实人所完成,不可能寄望于天国,或者是纯粹的理念。因此,现实人的实践活动是理解人的自由本性的着眼点。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

2.实践对环境能动作用的启示

马克思对于人的主体与环境的客体之间的关系分析要求我们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正确理解人、环境与教育之间的辩证关系,正确认识教育在人的发展以及在改造社会环境中的作用。教育过程是不仅仅是一种认识过程,更多的是一种实践的过程。所以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必须充分发挥主体与客体的积极性,处理好教育环境、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的关系。

首先,我们应当正确地认识教育环境的作用。教育环境是构成教育的重要因素之一,是人的发展的客观基础。教育环境是一个复杂的、开发的、动态的环境,容易受社会环境的影响。因此,作为当代大学生,我们应当正确处理教育环境与社会环境的关系,不能局限于“象牙塔”中接受教育,而应该更积极更广泛地接触社会,在社会这个更大的教育环境中学习知识、培养能力。但是同时,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各种环境因素都在自发地堆人产生正面的影响或负面的影响。面对社会上形形色色的现象和问题,我们一方面要小心谨慎地分辨,一方面要借助他人的经验和帮助摒除不良的因素。从而使我们大学生在更良好更广阔的教育环境中提高能力、完善自我。

其次,我们不仅要重视环境对教育的作用,更要重视人作为能动的主体对环境的改造作用。作为能动的主体,人可以通过实践对环境进行符合规律的改造。可以说,人与环境是互相创造的。正如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指出的:“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人。”4在这个互相创造的过程中,人与环境都处在不断变化的过程中。环境能否变得有利于人的活动,关键在于人如何发展自己的能动方面。这就启示我们当代大学生,在学习和接受教育的过程中,不要局限于教育环境的限制,单纯的作为教育环境的接受者,而是要充分发挥自身的能动性,改造学习环境、创造教育环境。

三、社会关系是人的本质——以人为本的教育

1.《提纲》关于人的本质理论的论述

马克思在《提纲》中指出:费尔巴哈所理解的人,不是具体历史条件下的社会的人,而是一种抽象的、自然的人。正如马克思所批评的,“把人的本质理解为‘类’,理解为一种内在的,无声的、把许多个人纯粹自然地联系起来的共同性”。费尔巴哈把“类”的本质归结为呼吸、吃喝、两性关系等所需要的东西,也包括“理性、意志、情感”等等。而且他强调“理性、意志、情感”是人区别于动物的本质,也就是人的“绝对本质”。

尽管费尔巴哈已经到人的本质是一种共同性的类,但是他还没有认识到人以实践为根本的社会关系是人的根本属性。马克思在回答和解决人的本质时,也完全肯定人是自然存在物的事实,但是他更进一步、更根本地指出了人的本质就是社会关系,是在实践基础上形成的社会关系。他认为只有把人的社会性进一步具体为不同生产关系中的人,才能在社会中看到现实的,具体的人的本质。总之,人本身就是生产实践的产物,是社会关系的产物,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体现者。

《德意志意识形态》 中央编译局编译 人民出版社 2.人的本质理论对大学生学习教育的启示

既然人的本质属性是“社会关系的总和”,那么作为当代的大学生,我们就应该从这个角度出发,指导自己的学习生活。我认为,社会关系可以从横向和纵向两个角度来理解。

首先,从横向的角度来看。作为“一切社会关系总和”的人,其生存和发展离不开社会共同体。因此,我们大学生要想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人”,就必须首先使自己社会化,使自然赋予自己的潜能在社会实践中变为现实。

其次,从纵向的角度来看,对人的本质的把握,也必须要从社会关系的历史变化中考察。人的本质是随着社会生产关系的变革和发展而不断改变和变化的。人不仅是“现实的人”,更是“历史的人”。因此,作为当代的大学生,我们必须从历史的角度思考自身的地位、作用。这就要求我们在理解我国和世界的历史发展轨迹基础上,对当代的社会形势、国际关系有全面的了解和深刻的认识,从而对未来的发展前景做出正确的预期。因此,我们必须紧跟时代潮流,关注社会实事,根据时代的需求培养自己的能力。

综上所述,马克思的《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是开创时间唯物主义的一部不朽之作,它在马克思哲学史上有着重大的影响和意义。同时,从一名当代大学生的角度来看,这部著作对我们自身的学习、发展更是有着深刻的指导作用。它启示我们,要从实践的根本出发,在现实的社会中、在历史的社会中吸收经验、锻炼自己,从而使自己成为真正意义上的、有根本价值的“人”。

下载《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读书报告word格式文档
下载《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读书报告.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读书报告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读书报告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是马克思主义形成时期的主要著作之一,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纲领性文件之一,标志着马克思哲学基本思想的形成,以下简称为......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读书报告

    思政课实践教学原著导读读书心得 读《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心得 学院名称:********学院 班 级:**级*班 姓 名:*** 学 号:******** 成 绩: 2012 年 8 月 20 日 在暑假期间,拜读了......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的读书报告[5篇]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读书报告今天阅读了《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它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纲领性文件之一,标志着马克思的哲学的基本思想的形成。之前读过一些费尔巴哈的文章,他......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读书报告(精选五篇)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读书报告 摘要 本文对费尔巴哈的提纲就马克思个人的理解进行了极为详细的解读,可谓是面面俱到,但却又言简意赅,马克思批判了旧唯物主义中的直观性和受动......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读书报告(精选5篇)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读书报告 工学院 ** 15000***** 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虽然篇幅短小,但它处于马克思哲学观念转变(由受费尔巴哈等人影响的旧唯物主义向新唯物主......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读书心得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的读后感 写作背景: 19世纪30——40年代,欧洲一些资本主义国家先后完成了工业革命。随着生产力的不断发展,资本主义社会生产的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私有制之......

    《关于费尔巴哈提纲》

    马 克 思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 (1888年由恩格斯发表的稿本)马克思论费尔巴哈 一 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 包括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对对象、现实、感性,只是从客......

    关于费尔巴哈提纲

    读后感林振110900723 《关于费尔巴哈提纲》论述的中心是实践问题,马克思在批判费尔巴哈和一切旧唯物主义的基础上概述了自己的新的世界观。 首先,马克思指出旧唯物主义的主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