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费尔巴哈论作业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革命变革主要表现在:
第一,历史唯物主义的创立。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立,不仅表现在唯物主义自然观的确立,更重要的是将唯物主义的原则贯彻到历史领域,创建了历史唯物主义。“唯物史观”是“马克思在科学上最重要的两大贡献之一。”历史唯物主义是关于人类社会发展普遍规律的科学,是无产阶级的历史观。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历史的发展有其自身固有的客观规律。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决定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一般过程;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又反作用于社会存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是推动一切社会发展的基本矛盾;在阶级社会中,社会基本矛盾表现为阶级斗争,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阶级斗争的最高形式是进行社会革命,夺取国家政权;社会发展的历史是人民群众的实践活动的历史,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为人们提供了正确认识社会现象和社会历史发展规律的思想路线,它揭示了社会基本矛盾运动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它揭示了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克服了空想社会义者把无产阶级仅仅看成一个受苦受难的阶级,而把历史进步和社会更替的希望寄托于少数天才人物的局限,因此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是哲学发展史上的革命变革。
第二,马克思主义哲学明确规定了自己的研究对象是不仅是自然还包括社会和人类思维发展的最一般规律。
马克思之前的哲学,主要是在宗教的基础上的研究,包括费尔巴哈在内的唯物主义者,他们的研究都仅仅局限在自然界和宗教伦理的基础上,只有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唯物主义原则才真正的深入到了历史领域,创建了历史唯物主义。
第三,马克思主义哲学第一次使哲学获得了真正科学的性质,使之成为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黑格尔的辩证法颠倒了物质和意识的关系,同时也是不彻底的辩证法;费尔巴哈虽然走上了唯物主义的道路,但是却存在着很大的缺陷,这就表现在他的宗教哲学是一种人本宗教,宗教的概念仅仅的局限在了感情和性爱两个方面,他的伦理学的出发点是离开了物质生产和现实关系的抽象的人,是超社会、超历史、超阶级的人。是从宗教批判中的人直接转换过来的。费尔巴哈的哲学最主要的问题,就是他是一个半截子的唯物主义者,在对自然界的认识上,他是唯物主义者,但是在社会历史的理解上,他就是一个唯心主义者。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出现,为缺乏正确的指导思想和科学的世界观以及方法论的哲学带来了新的气息,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由于实现了唯物主义与辩证法的高度统一、唯物辩证的自然观与唯物辩证的历史观的高度统一,所以它是科学性质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第四,马克思主义哲学第一次把唯物主义同辩证法结合起来,使唯物主义成为辩证唯物主义,辩证法成为唯物辩证法。
黑格尔的哲学存在着一定的矛盾,但是黑格尔的哲学却存在着一定的合理内核,这就是黑格尔认识到人的认识是一个不断发展的永恒的过程,人类社会也处于不断的发展过程中,辩证法认为发展、前进、变化是绝对的、稳定、静止是相对的,事物的存在和发展是两者的统一。马克思在吸取了黑格尔哲学的合理内核的基础上,第一次将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相结合,创立了辩证唯物主义,将机械唯物主义上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从哪些方面阐述了新哲学的思想:
1.恩格斯吸收了黑格尔哲学的合理内核,创立了唯物辩证法。
辩证法的基本思想:恩格斯说世界是“过程的集合体”,客观世界是不断运动、变化、发展的,人的思想也是运动、变化的,同时客观世界和人类思维的发展是有内在规律的,事物的发展的总趋势是上升的、前进的。
2.历史唯物主义关于社会发展具有客观规律的原理
(1)历史发展是有着客观规律的
“历史过程是受内在的一般规律支配的”“历史事件似乎总的说来同样是由偶然性支配的。但是,在表面上是偶然性在起作用的地方,这种偶然性始终是受内部的隐蔽着的规律支配的,问题是只是在于发现这种规律。”人的动机、目的的产生、实现与否、实现程度不取决人,而是取决于是否符合社会规律,取决于当时的社会条件。(2)如何认识社会历史的规律 认识社会的历史,“从历史本身中寻找历史发展的动力”,并且探究“动机背后的动因”。恩格斯指出:人类都是具有某种动机的,透过动机,寻找动机的原因,来发现客观规律。
3. 人民群众是历史主人翁的原理
恩格斯从研究动机入手,说到人民群众的作用。恩格斯指出:“历史人物的动机背后并且构成历史的真正的最后的动力的动力”“与其说是个别人物、即使是非常杰出的人物的动机,不如说是使广大群众、是整个整个的民族、以及每一个民族中间又使整个整个阶级行动起来的动机”,恩格斯指出要研究推动广大人民群众的思想动机;“是持久的、引起伟大历史变迁的行动”,要研究社会发展中长期起作用的思想动机;“探讨那些作为自觉的动机明显或者不明显地、直接地或以思想的形式、甚至以幻想的形式反映在行动着的群众及其领袖”,要研究各种明显的与不明显的,直接或者间接的思想动机;“这一切在人们的头脑中采取什么形式,这在很大的程度上是有各种情况决定的”,要注意思想动机的不同表现形式。
4. 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动力的原理
恩格斯指出,阶级斗争是社会发展的动力。“这三大阶级的斗争和它们的利益冲突是现代历史的动力,至少是这两个最先进国家的现代历史的动力”。
那么阶级斗争的根源是什么呢?恩格斯指出:“阶级的起源和发展是由于纯粹的经济的原因”,是由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引起的。“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是由于经济关系发生变化,确切说是,是由于生产方式发生变化而产生的两个阶段”;革命的发生也源于经济原因,“资产阶级所代表的生产力,起来反抗封建土地占有者和行会师傅所代表的生产秩序;结局是大家都知道的,封建桎梏被打碎了,”说明革命的发生是为了经济的原因。最后,恩格斯指出了社会大生产的矛盾:生产过剩和大众的贫困。
5. 经济基础决定着政治上层建筑 “任何政治斗争都是阶级斗争的,而任何争取解放的阶级斗争,尽管它必然地具有政治形式,归根到底都是围绕着经济解放进行的。”“政治制度是从属的东西,而市民社会,经济关系的领域是决定性的因素。”“归根到底,是由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发展决定的。”恩格斯指出不是政治决定经济,而是经济决定政治。同时,法律也是由经济基础决定的,“国家和公法是由经济关系决定的,因为私法本质上只是确认单个人之间的现存的、在一定情况下是正常的经济关系。”法律是维护生产上占统治地位的阶级的利益,它所认可的是与这个阶级的利益相适应的最适合的经济制度,可见法权只不过是与这个阶级利益适应的最适合的经济利益。
6. 经济基础决定社会意识形态
“文艺复兴时代,在本质上是城市的从而是市民阶级的产物,”“哲学的内容本质上仅仅是那些和中小市民阶级发展为大资产阶级的过程相适应的思想的哲学表现。”宗教的产生和改革都是由经济基础决定的。
原始宗教的产生本来就是由于生产力的低下,后来由于经济的发展,民族神开始产生,民族神又演变为世界神,然后原始基督教产生。世界上的宗教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它是随着社会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变化的。德国的宗教改革的失败,正是由于资产阶级力量的弱小,英国宗教改革的成功,正是由于英国资产阶级力量的强大。法国资产阶级革命则更加的发展,已经脱离了宗教的外衣,形成了自己独立的革命体系。这些都表示经济基础决定社会意识形态。
浅谈《费尔巴哈论》学习的感想
(一)主要内容
(二)当今社会费尔巴哈伦理学的理论错误
(三)当今社会费尔巴哈宗教哲学的理论错误
(四)历史唯物主义的创立,人民群众是历史主人翁的原理
恩格斯的《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一书是恩格斯晚年的著作,该书是一部主要阐述马克思主义世界观的名著,在马克思主义理论宝库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在这部名著中,恩格斯揭示了马克思主义与其理论先驱——德国古典哲学的杰出代表黑格尔和费尔巴哈的关系,并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特别是历史唯物主义的根本原理作了系统的论述,说明马克思主义哲学这一科学世界观的产生,是哲学上的伟大变革,划清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德国古典哲学的界限,宣告了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
(一)主要内容(1)第一章:恩格斯着重论述了黑格尔哲学产生的历史背景、黑格尔哲学的合理内核、内在矛盾以及解体的必然性。
黑格尔哲学的合理内核就在于它的辩证法思想,在于他认识到人的认识、人类社会都是在不断的发展变化的过程中,发展、前进、变化是绝对的;稳定静止是相对的,事物的存在和发展就是两者的统一。黑格尔的哲学产生了重大的革命意义,对当时的德国产生了深远都影响,但是由于黑格尔的哲学的内在矛盾流下了被人利用的空间,最终走上了解体的困境。
(2)第二章:恩格斯提出了哲学的基本问题,指出了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的基本内核,批判了包括费尔巴哈在内的旧唯物主义的根本缺陷。
哲学的基本问题就是思维和存在的第一性的问题以及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问题。费尔巴哈站在唯物主义的立场上,不仅承认物质对意识的决定作用而且还对不可知论进行了批判。但是费尔巴哈混淆了唯物主义的一般原则和特定条件下的唯物主义的区别,同时没有利用自然科学发展的最新成果,没能把唯物主义原理贯彻到社会历史领域。
(3)恩格斯批判了费尔巴哈的唯心史观,揭露了费尔巴哈在宗教哲学、伦理学方面的唯心主义,分析了他陷入唯心史观的根源。
费尔巴哈并不反对宗教,反对的是神本的宗教观,他要建立一个人本的宗教观,费尔巴哈的人本思想直接过渡到了伦理学中。
(4)恩格斯论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历史必然性,较为系统的阐述了哲学的党性问题。唯物主义原则贯彻到了历史领域,历史唯物主义建立。社会历史的发展存在着一定的规律,认识到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人翁,同时指出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主要动力,并且指出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原理。
(二)当今社会费尔巴哈伦理学的理论错误 费尔巴哈的伦理学的主要观点是“鼓吹‘爱’”和“抓住了‘人’”。费尔巴哈的伦理学的出发点是抽象的人,这个抽象的人是离开物质实际和现实关系的人,是超社会、历史、阶级的人。因为费尔巴哈将普遍的爱看做道德的出发点,所以主张“人性本善”,没有看到恶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重要的作用,费尔巴哈认为只有善才能克服社会危机,推进历史前进和历史发展。费尔巴哈的伦理学的基本原则是“对己节制对人以爱”,但是这些在现实生活中都是没有办法实现的。(1)追求幸福与欲望的冲突
幸福是每个人追求的最终目标,一切有生命和爱的生物、一切生存着的和希望生存的生物之最基本的和最原始的活动就是对幸福的追求。人同其他的一切生物一样,所进行的一切意识活动和追求都是对幸福的追求。但是由于生活在社会中,人总是因为各种原因和社会上的其他人发生各种各样的关系,这其中就包括利益的冲突和碰撞,人在与外界的来往,在从外界索取物质条件的过程中,必然会与他人的利益相撞,所以正像恩格斯所指出的:当一个人追求自身的幸福的时候,都很难达到目的,况且还要兼顾他人,这就是更不可能的了,两者必居其一。
尤其是在欲望横行的当今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利益关系已经上升到了前所未有的地步,人与人都忙碌的追求自己的幸福,这就必然会妨碍他人的利益,有的时候甚至要损害他们的利益才能够满足自己的利益。这种情况下欲望使得人与人之间是没有办法维持费尔巴哈的爱的,因为利益永远高于友爱,每个人与每个人的交往并不是以爱建立的精神的桥梁,这本就是一个“欲望都市”。费尔巴哈所鼓吹的普世之爱,在这个社会中越来越没有说服力和立足之地了,他的爱的观点也就不攻自破。
(2)追去幸福是要有物质条件的
恩格斯指出,在现实生活中,由于无法满足人们追求幸福的物质条件,使得费尔巴哈的原则不仅成为了空想,而且根本行不通。
现实世界很明显的摆在了我们的面前,前一阵时间看到一个网友的感叹,中国的男性真的是世界上最悲哀的男性,因为他们要和官二代争事业、和富二代征女友。这句慨叹在客观上显示了中国的社会现实,爱的产生是要和物质联系在一起的,没有了物质的爱,只是一句空喊,是一声最无力的呐喊,是不可能在这个社会上实现的。任何幸福都是要建立在一定的物质条件的基础上的,因为只有有了一定的物质条件,人类才会拥有生存的权利,这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的基础。费尔巴哈认为:恶习和罪恶的产生,是缺少物质条件和手段的结果,要克服他们必须依靠物质的手段。世界艾滋病日的余音仍然萦绕在我们的耳边,我们深刻的认识到贫穷给社会带来的灾难,没有一定的物质条件作保障,甚至没有办法维持自己最基本的生存的权利,当生存权陷入危机的时候,我们是没有办法追求更深层次的幸福的。“矿难”这个词汇如今已经充斥了我们的视线,生命给发展让路的过程中,我们应该认识到矿难发生的深层次的原因,那就是对物质条件的无限度的追求和贪婪索取,正因为物质的存在,正因为利益的横行和主导权,无数的矿工失去的不仅是生命,更加是身后的幸福,从此幸福会永远的消失在活着的人的心中,物质带来的只不过是幸福的伤口和疼痛。
(三)当今社会费尔巴哈宗教哲学的理论错误
费尔巴哈所主张的宗教革命,并不是要取消宗教,而是要改造宗教,他要把爱、人类之间的的感情当做宗教的基础、核心、本质,用宗教的称号来把人类的感情神圣化,即建立一个没有神的,以人为本质,以爱为基础的宗教。这就是费尔巴哈要建立的“人本”的宗教。
费尔巴哈认为社会是由人类构成的,正是因为有了人类的存在整个世界才真正的存在,因此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必须上升到宗教的高度认识才是真正的认识到感情的重要性。但是宗教和感情本来就是两回事情,是不能混同的。宗教的作用在社会历史发展的任何一个阶段也是有限的,是历史的发展决定了宗教,而不是宗教的发展决定了历史。
我们知道宗教是一个历史范畴,有着产生、发展、消亡的过程,原始社会的自然宗教和氏族宗教的观念,反映了生产力水平低下,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人们的物质水平的狭隘关系。在阶级社会里,宗教存在和发展的根源是人们受到这种社会的盲目的异己力量的支配而无法摆脱,在与劳动者对于统治者的恐惧和担忧,在于剥削阶级利用宗教来达到自己麻痹和控制的目的,社会的发展必将抛弃所有的宗教。仅拿中国而言,中国是一个多宗教的国家,然而中国坚定的宗教信徒却很少,基督教于公元19世纪传入中国,并在鸦片战争之后大规模传入,中国现有只有基督教教徒1000万人,教堂传教人士1点8万人,这相对与中国庞大的人口基数真的是微乎其微,这说明,随着社会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宗教越来越失去了自己生长的土壤,因为科学技术的发展,过去的所有没有办法用科学解释的自然和社会现象,现在都可以得到解释,这就是社会的发展让宗教失去了价值。所以宗教并不是从人类社会的产生就有了,同时也不是会永远持续下去的,随着社会的发展,宗教会越来越失去存在的价值和意义。科学的发展为宗教掘开了灭亡的坟墓。
(四)历史唯物主义的创立,人民群众是历史主人翁的原理
马克思主义的创立,不仅表现在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确立,更重要的是表现在将唯物主义的原则贯彻到了历史领域,创建了历史唯物主义。恩格斯在《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一书中提出的唯物史观,是他的主张的“核心”。
恩格斯在本文中具体的阐述了人民群众是历史主人翁的原理,恩格斯指出:使人民群众行动起来的动机是构成历史的真正的最后动力的动力。
人民群众的社会历史发展的重要性被鲜明的提出。2010年4月2日,贺国强同志在特邀监察员座谈会上强调“要切实把思想统一到中央的要求和部署上来,充分的发挥广大人民群众在反腐倡廉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形成惩治和预防腐败的强大合力,坚定不移的将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推向前进”。这只是当今社会中认识到人民群众重要作用的一个缩影,党在社会发展的各个层面,都在在身体力行地贯彻“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的思想。但是这并不能抹杀社会上的一些损害人民群众的利益的事情。
暴力强拆的血腥味还没有完全散去,“我爸是李刚”的“豪言壮语”仍然萦绕在耳边,地方的政绩观让生命为发展让路,腐败的黑暗笼罩了社会的各个领域,富二代和官二代与穷二代的利益冲突上升到前所未有的地步,高涨的物价,越来越遥不可及的房价,高官“日记门”在网上引起的轩然大波,“羊羔体”给鲁迅文学奖带来的污点等等,这些都是中国社会发展中出现的不和谐的音符,直接的损害了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一切以人民群众的利益为出发点”这句话不是一个冠冕堂皇的空头支票,政府因为设身处地的为人民群众服务,真正的人民群众享受到社会发展带来的利益,这才是真正的坚持了马克思主义。如果没有办法建立一个高效的为人民群众服务的政府,那么政府存在就没有了意义,建立一个服务型的政府变得尤为急迫和重要。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它的任务不是追求绝对的真理,而是沿着实证科学和利用辩证思维对这些科学进行概括的途径,去追求可能达到的相对真理。它的作用不是建立无所不包的思想体系,更不是发现绝对真理,结束真理的发展,而是在实践中不断的开辟认识真理的道路。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无产阶级的哲学,是科学性和革命性高度统一的哲学。
第二篇:费尔巴哈论读书笔记
费尔巴哈论读书笔记
费尔巴哈是德国著名哲学家,他提出机械的唯物主义论,分析了“宗教之虚伪的或神学的本质”,认为基督教的上帝只是一个幻像,论及到其他学科时,尤其是哲学,他认为黑格尔的哲学是伪宗教的,在当时的社会,无疑是有其进步性的。同时他的一些观点对后来的马克思也有着一定的影响,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诞生也作出了贡献。
这本书其实字数很少,但是正是它的问世,才标志着马克思主义哲学开始形成。全文由11条大纲构成,全都紧紧地围绕着“实践”这个中心,强调实践的决定性作用。费尔巴哈由于社会历史条件的限制,不理解实践的概念和意义,因此他的人本主义唯物主义思想是直观的、非实践的,这导致他在社会历史领域无法摆脱唯心论的巢臼。后来的马克思正是对费尔巴哈论进行了扬弃,在提纲中主要提到这样几个观点:旧唯物主义是没有把事物、现实等当作感性活动当作实践;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是一个实践的问题;环境的改变和人的活动是一致的,都是实践;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社会生活本质上是实践的。从中我们可以看得到现在大量被引用的关于实践的理论的雏形。
在马克思看来,实践是有着“主观”、“能动”内涵的“人的感性活动”,即人的对象化活动。对象化意味着人的预期目的在其存在对象上的实现,即包含着人化的意味。实践既然有了具体的对象化,也便有了主体性的意味,因而实践更多的是社会性和人的主体活动当中。费尔巴哈的理论回避主体的人的活动与作用,而是使问题又回到主体的能动方面。他认识到,只有在主体感性的参与下,才有认识的发生,否则就不可能建构起任何认识论。为此,马克思把人的活动“当作人的感性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他说:“费尔巴哈想要研究跟思想客体确实不同的感性客体,但是他没有把人的活动本身理解为对象性的活动。”这样,按照马克思所提供的思维方式,实践活动被赋予一身二任的品格,既体现了认识活动的主体性原则,同时也体现了认识活动的客体性原则,从而使主体感性在实践中获得了自身的完满统一。
再者,文中提到恩格斯所批判的费尔巴哈伦理学,其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道德的原则是幸福;生命本身就是幸福;生活的东西都属于幸福。而恩格斯指出他的理论是唯心主义的,其主张“我欲故我在”,以他的人本学为基点,认为人
来自自然,人的感性欲望是人的本性,人都是天生趋乐避苦,自爱自保的。人的感性欲望、人的利己心本身就是合理的,无所谓善恶。人的价值和人生目的就在于追求物质利益,满足感性需求,人的欲望是目的,外在一切都只是满足这个目的的手段而已。他所认为的道德是人在追求自己的利益和满足自己的过程当中,协调人际关系,不至于造成损害的行为。认为道德的标准是人的欲望,道德只是实现人性的工具而已。
恩格斯对费尔巴哈的宗教观也进行了批判,他指出,“在这里,费尔巴哈的唯心主义就在于:对不是抛开对某种在对看来也已成为过去的特殊宗教的回忆,直截了当的按照本来面目看待人们彼此间以相互倾慕为基础的关系,即友谊、同情舍己精神等,而是断言这种关系只有在用宗教名义使之神圣化以后才会获得自己的完整化的意义。”
总而言之,这本书的问世是当时的时代背景下提出的一个任务,有其重要的历史意义。为我们区分马克思主义哲学与资产阶级哲学,识别真假马克思主义,坚持马克思主义原则立场提供了可靠的保证;为我们在复杂的哲学斗争中深刻的理解哲学斗争的性质,坚持唯物主义指出了正确的方向;对历史唯物主义做了详细的描述,为系统的历史唯物主义的出现奠定了基础;为反对修政主义指供了有力的武器。
虽然现在马克思主义取得了巨大的胜利,为人们广泛的熟知、学习、运用。但哲学是千百年来人们可以一直探寻下去的问题,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问题依然是思想领域里的基本问题。我们祖国的建设仍然有大量的问题等着我们去解决,我们不能机械的运用马克思主义解决问题,我们需要有自己的创新,自己的因地制宜,因此,费尔巴哈论等仍然对我们有比较大的现实意义。
第三篇:《费尔巴哈论》读书报告
《费尔巴哈论》读书报告
一 有关黑格尔的一些浅见
费尔巴哈对黑格尔的思想的全然否定,并不是建立在了解和研究的基础之上,而是彻底地弃之不用。然而,黑格尔的思想涵盖了各个现实的领域,精神现象学、逻辑学、自然哲学、精神哲学等,对于黑格尔这样一个创造力十足的天才来讲,他试图在各个领域都找到其发展线索,甚至客观规律。所以,无论任何一种所谓的颠覆性的哲学思想,都不能完全摒弃黑格尔的哲学内涵。费尔巴哈对黑格尔的抛弃,无疑从一个角度体现了其哲学思想的空想性。一切的一切,依然要从黑格尔谈起。
“凡是现实的都是合乎理性的,凡是合乎理性的都是现实的。”
这是黑格尔的一著名哲学命题,引起了当时政府和自由派这两方截然不同的态度。我认为,这是一个唯物主义的观点,强调了外界客观现实决定内心评价标准这一观点,即物质决定意识。但是,结合真实的现实,也就是社会的实际情况来看,尤其是从社会制度这一方面出发,朝代更替甚至制度的消亡似乎将这一命题带入两难境地,但这也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转机之地。此刻,黑格尔提出了他真正具有革命性的观点——人的思维和行动的一切结果不具有最终性质。在此,我将这一观点简化为:不存在绝对的真理。
在前文中我提到过,黑格尔对哲学的探索方式是一种类似总结归纳的方式,他试图找出各个领域的发展规律,以此构建体系,建立哲学的大厦。因此当黑格尔理清了这些发展脉络的时候,在没有变革的情况下,哲学解答了一切他所关心的问题,因此,恩格斯说,哲学就此完结了。
然而,我始终对黑格尔对哲学的这一探索方式上存在某种矛盾的疑问。一方面,我接受了黑格尔对某些领域的归纳概括。另一方面,我又对这种针对现实提纲挈领的研究有一些不解。人何以在所谓合乎理性的现实中发现问题,树立准则,在这个过程中,思辨的作用是否占主导?
在这个时候,费尔巴哈提出的“爱”的观点,用爱化解一切矛盾冲突的理念,尽管我们将它看作泛泛空谈,但它的出现其实是十分有意思的。他企图用人的意识来统治这个大厦的建立(尽管他并非唯心主义者),所以他当然要完全的抛开黑格尔。二 由唯心和唯物所展开的
也许我将问题看得太过简单,但我始终认为哲学需要一个简化的过程。浅入深出再深入浅出。因此我将费尔巴哈与黑格尔立意上的冲突简单地看作是他们用哪种工具来认识模拟这个世界。黑格尔用的是合乎理性的现实,而费尔巴哈用的是爱。这也就引出了近代哲学史上一大重要课题——思维和存在的关系。这也是哲学发展的奇妙之处,尽管在工具上的使用,黑格尔所持的是现实,但是他却认为现实不过是帮助我们从外界认识到的真理,而他并不扎根于我们所生活的世界,而是一种人意识上的客观存在。
就如我刚接触哲学时所学到的一个定义——哲学是所有自然科学的总和。对这一概念的认同也让我无条件地接受了“真正推动哲学家前进的,并非思想力量的增强,而是自然科学和工业的日益发展和壮大”,诚然,这就是唯心主义在发展壮大行程体系的过程中,不断地吸收唯物主义的理性力量。费尔巴哈就是在这个过程中,逐渐脱离自己的先驱,而演变成的一种唯物主义。
以我的浅显的判断,绝对的唯心主义是站不住脚的,不仅是因为现代科学的发展推动了社会的发展,出现了更多唯心主义无法解释的问题以此“逼迫”唯心主义妥协;更是因为唯心主义本身存在着矛盾——就如黑格尔的绝对真理。
而唯物主义的发展,也并非顺应潮流一帆风顺。首先,据我观察,任何一种哲学都摆脱不了历史环境的制约,所以,唯物主义势必要受到科学发展的制约。第二,哲学必须有除了自然科学支撑外,独立站住脚的东西。就如费尔巴哈所言,自然科学是大厦的基础,而并不是大厦本身。在这里,我的观点是,哲学更多的是对社会历史科学的一种思考,从自然科学中获得借鉴。与这一观点相关的关键词是道德伦理、政治、宗教。三 宗教和道德伦理
从某个角度上来讲,宗教的建立是试图建立一种价值观,通过传播获取广泛的认同而达到一种普世的效果。这里有政治因素,而更外化的是想通过建立一种信仰来规定人的道德伦理标准,其目的就不在这里过多探讨了。对于基督教,费尔巴哈曾从三个角度明确地提出批判。首先,他揭露了基督教的本质,指出,不是神创造了人,而是人创造了神,上帝是人们按照自己的本质幻想出来的;人对上帝的崇拜,实际上是对人的本质的崇拜。第二,他揭露了宗教产生的认识根源,指出宗教产生的基础是人的依赖感和利己主义。第三,揭露了宗教的反动社会作用,指出宗教是科学的死敌。以上三点是无宗教主义者现在普遍认同的。尽管他对宗教提出了如此尖锐的评价,恩格斯认为,他的意图是改善宗教而非推翻,在费尔巴哈的观念中,宗教应该去功利化,它所应传达的是人与人之间心灵的关系。在此,费尔巴哈也为这种关系找到了一种表现形式——性爱。诚然,性爱是寄托和表达人与人(尤其是两性)之间的关系的一种绝佳形式,但是费尔巴哈无疑是曲解了宗教。他以词源来解释宗教,看成是关系,这无疑是太过荒谬与牵强。从这里,我们就能看到费尔巴哈缘何提出了“爱”这一空泛的指标。爱可以维持人的关系,但在更宏观的环境下,她不能解决社会的问题。
至此,我觉得费尔巴哈的哲学陷入了一个十分可笑的境地。他将着眼于整个世界观和历史观的哲学还原到人内心单纯想法的一个研究。这是他由于在他的思想发展的后期,对于宗教的批判又使他过于看重道德的力量,也过于理想化,以至于不能适应任何一种现实状况。四 哲学探索、理性及尾声
探寻哲学的发展,先驱们无论是在历史、自然、社会、法律等诸多方面都留下了灿烂的遗产。如恩格斯所言,现在无论从哪个领域,都不要再从头脑中想到联系,而要从事实中找到联系。但是哲学最终所馈赠于人的,却仍然是一种思辨方法,一个纯粹的思维领域。
德国是哲学家辈出的国家,他们区分阶级,探求发展的本原,除了告诉我们历史经验以外,最重要的是传达一找理性的精神,一种无私利的纯粹的思维。如同工人运动继承了德国古典哲学的精髓一般,我们在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中要继承的,是理性和公正。
第四篇:费尔巴哈论读书心得
《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
读书心得
《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是恩格斯为论述马克思主义哲学同德国古典哲学的关系,阐明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而写的一部重要的哲学著作。这部著作写于1886年,全面论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和G.W.F.黑格尔、L.费尔巴哈哲学之间的批判继承关系,系统阐述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具体说明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理论来源和自然科学基础,深刻分析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哲学领域中革命变革的实质并阐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德国古典哲学之间的关系,实现了马克思和他本人多年的愿望。
马克思主义于19世纪40年代诞生,而在70年代在西欧社会广泛传播,一方面在工人阶级中产生广泛影响;另一方面,也遭受到资产阶级思想家的误解和攻击,他们企图用新康德主义和新黑格尔主义错误思潮取代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当时引起了思想上的混乱。而恩格斯的《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很好得解决了这个棘手的问题。
《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分为四章。
第一章中,恩格斯通过分析黑格尔哲学,阐述辩证法的发展观,指出它的历史背景,阶级实质和“合理内核”的历史作用,指出它的体系和方法之间的矛盾,以及黑格尔学派解体的历史必然性和历史过程。
文章伊始,恩格斯便列举了黑格尔的一个著名命题 “凡是现实的都是合乎理性的,凡是合乎理性的都是现实的。”如文章中所说,这显然是把现存的一切神圣化,引起近视的政府的感激和同样近视的自由派的愤怒。显然,他们都误读了黑格尔的这个命题。我认为,这句话中的“合乎理性”二字并不是合乎事物发展规律的意思,而是对“在一定历史阶段内事物存在的必然性”的一种解释。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文化大革命对中国造成了很大的伤害,难道文化大革命就不合理吗?尼采说过,“不能否定它的存在,而只能否定它存在的环境。”从历史的发展和环境来看,文化大革命是必然的。所以,这句话可以理解成事物永远符合历史的进程,或者说对于历史进程来说永远合理。
恩格斯在文章中阐述了哲学革命与政治革命的关系,揭示了黑格尔哲学的阶级实质和两重性,由此表达了自己关于黑格尔哲学的“合理内核”的理解,即黑格尔哲学的辩证法思想,在于它彻底否定了关于人的思维和行动的一切结果具有最终性质的看法。德国的资产阶级总体上说具有两面性,既向往革命又害怕革命,集中体现为黑格尔哲学的两重性,既要表达革命愿望,又不敢直言革命,而是在晦涩的言辞中隐藏着革命的激情。为此恩格斯提出了“两个不可能”:人的认识不可能最终完成,人类社会也不可能停滞不前。在唯物辩证法看来,任何事物都具有暂时性,根本不存在最终的、绝对的和神圣的东西。因此,辩证法不崇拜任何东西。唯物辩证法还认为,主观辩证法是对客观辩证法的反应,事物的辩证法决定认识的辩证法而不是相反。唯物辩证法主张,静止和稳定是相对的,运动和变化以及发展是绝对的。关于黑格尔哲学体系与方法的矛盾,恩格斯表示这其中“包含着不可救药的内在矛盾”,在这个矛盾中,占主导地位的不是他的方法,而是他的体系。这决定了黑格尔不能从他的辩证方法中作出明确的革命结论。文章从两方面分析了产生这一矛盾的阶级根源:
从黑格尔的哲学观点上来看,人的认识是永无止境得发展着的。但是,按照传统的要求,他不得不以某种绝对地真理建立一个体系,这个体系不得不给人的认识一个终点,这才导致黑格尔哲学体系的全部教条内容就被宣布为绝对地真理,这与其消除一切教条主义的辩证方法相矛盾。
从人类的历史发展来看,人类社会的发展是一个从低级到高级的无穷过程,历史上依次更替的一切社会制度,都只不过是这一过程中的暂时阶段,而所谓完美的社会与国家是不存在的。但是,黑格尔哲学的体系却不得不给人类社会的发展一个终点,不得不给人们一个所谓完美的社会,一个完美的国家。黑格尔哲学的体系是客观唯心主义的,其方法却是消除一切教条主义的辩证方法。
第二章和第三章主要是对费尔巴哈哲学的评述。在第二章,恩格斯主要提出了哲学基本问题,指出了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的“基本内核”和包括费尔巴哈在内的旧唯物主义的局限性。第三章是第二章的继续,主要是对费尔巴哈唯心史观的分析批判。
恩格斯在评论费尔巴哈的哲学时,肯定了费尔巴哈对哲学基本问题的唯物主义立场。指出,费尔巴哈承认“物质不是精神的产物,而精神却只是物质的最高产物。这自然是纯粹的唯物主义”。此外,还分析了包括费尔巴哈在内的马克思主义以前旧唯物主义的局限性:机械性、形而上学性和不彻底性;批判了费尔巴哈宗教哲学和伦理学中的唯心主义观点;揭示了费尔巴哈的以资产阶级抽象人性论为核心的历史唯心主义及其社会根源。另外,由于费尔巴哈本人也没有真正理解这个问题,而拒绝自己是唯物主义者。因此,恩格斯为了纠正施达克和费尔巴哈的错误,在未评述费尔巴哈哲学之前,首先确立一个评判的标准,详细论述哲学基本问题,就是十分必要的了。
文章中,恩格斯把哲学基本问题分为两个方面:
第一个方面,思维对存在,或者说精神对自然界来说,谁是本原,谁是派生的问题,或者像我们通常所说的,谁是第一性,谁是第二性的问题。哲学家们就是依照他们如何回答这个问题,而分成了两大阵营。恩格斯在第三段指出,凡是断定精神对自然界来说是本原的,从而归根到底以某种方式承认创世说的人组成唯心主义阵营。凡是认为自然界是本质的,则属于唯物主义的各种学派。除此之外,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这两个用语本来没有任何别的意思,它们在这里也不能在别的意义上被使用。
恩格斯指出:“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还有另一个方面:我们关于我们周围世界的思想对这个世界本身的关系是怎样的?我们的思维能不能认识现实世界?我们能不能在我们关于现实世界的表象和概念中正确地反映现实?用哲学的语言来说,这个问题叫做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问题”,这就是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二方面,也就是关于世界的可知性问题。凡是断定思维和存在有同一性,承认世界是可知的,就是可知论;凡是断定思维和存在没有同一性,否认认识世界的可能性,或者至少是否认彻底认识世界的可能性的,就是不可知论。所以承认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这是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
恩格斯在第三章中主要批判了费尔巴哈宗教观和伦理观,揭露其唯心史观的根源。费尔巴哈用宗教解释历史,以为历史的变化是以宗教为根据的。恩格斯指出,在历史的发展中确实伴随着宗教的演变,但是,我们不能用宗教说明历史,而只能用历史说明宗教。宗教的变迁只有在历史的发展中才能得到正确的理解。费尔巴哈主张,追求幸福的欲望是人生来具有的,人们追求幸福的权利是平等的。恩格斯指出,费尔巴哈的道德原则上是根本行不通的。任何道德原则都是历史的产物,抽象的道德原则是根本行不通的。尽管对幸福的理解是相对的,但是,对幸福的追求,必须具备一定的物质条件和手段,否则,追求幸福就是一句空话。恩格斯指出,只有考察人的实践活动,特别是人的生产实践活动,才能够把唯物主义贯彻到底。费尔巴哈没有、也不可能完成这个任务。正如恩格斯所说,“费尔巴哈没有走的一步,必定会有人走的。对抽象的人的崇拜,即费尔巴哈的新宗教的核心,必定会由关于现实的人及其历史发展的科学来代替。”
第四章,恩格斯阐明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和它所实现的哲学变革,论述了辨证唯物主义特别是历史唯物主义的一系列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直接理论来源是德国的古典哲学,特别是费尔巴哈和黑格尔的哲学。马克思以及恩格斯在批判费尔巴哈哲学的基础上,创立了彻底的唯物主义。对于这个问题,恩格斯首先是从青年黑格尔谈起的,恩格斯指出,在青年黑格尔派中,只有费尔巴哈是个杰出的哲学家,也就是说,只有他,才在批判宗教、批判唯心主义的过程中走上了唯物主义的道路,但是,对于费尔巴哈来说仍然有很多的缺点,他的哲学具有很大的局限性,也没有完全摆脱唯心主义的影响。但是在黑格尔哲学的解体过程中,却有一个唯一产生真实结果的派别,就是以马克思的名字而命名的马克思学派,马克思和恩格斯在批判费尔巴哈哲学的基础上,创立了自己的彻底的唯物主义哲学体系,它的特征有以下两点:
第一,恩格斯指出,与唯心主义的虚构和想象相反,它按照世界的本来面目理解世界,从事实的内在联系把握事实,除此之外,唯物主义根本没有其它的意义。这也就是说,它对客观世界的理解,不仅是唯物的,而且是辩证的。
第二,它“第一次对唯物主义世界观采取了真正严肃的态度,把这个世界观彻底地运用到所研究的一切知识领域里去了。”这里主要是说,马克思恩格斯把唯物主义观点应用于研究社会历史、社会生活,创立了历史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的创立,是科学思想中的最大成果,是马克思的一大发现,同时,也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唯物主义彻底性的一个最突出的表现。
《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阐明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理论来源和自然科学基础,即以黑格尔和费尔巴哈为代表的德国古典哲学和19世纪中叶自然科学领域中的三大发现;论述了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性、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的发展动力、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等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说明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哲学发展史上的地位,指出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立是哲学发展中的革命变革。
在历史上,德国的资产阶级上升为统治地位后,失去了对理论掌握的兴趣,而工人阶级则渴望科学的理论。所以,“德国人的理论兴趣,只是在工人阶级中还没有衰退,继续存在着。”原因就在于,科学的理论符合工人阶级的利益。“科学越是毫无顾忌和大公无私,它就越符合工人的利益和愿望。”因此,只有工人阶级才是德国古典哲学的真正继承人。而作为工人阶级哲学的马克思主义的哲学,是“在劳动发展史中找到了理解全部社会史的钥匙和新派别”。用劳动解释社会历史的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科学性所在,也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本质的集中体现。坚持用劳动解释社会历史发展的观点,就是要充分肯定人民的历史主体地位。人民是社会财富的创造主体,人民也是改革和发展的成果的享有主体。只有不断增强人民群众创造财富的活力,努力确保人民群众享有社会财富的权力,才能真正实现社会和谐,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不断推向前进。
第五篇:费尔巴哈论读书报告范文
费尔巴哈论读书报告
《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这篇文章可以说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对德国古典哲学批判的继承和对自身内容的阐明。对待这篇文章的理解不能仅仅局限于题目,这并不是只针对费尔巴哈一个人哲学思想的批判,而是把费尔巴哈作为德国古典哲学家的代表,阐述他们的哲学思想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联系与区别。同时题目中的终结应当理解为“解体和升华”,正是因为黑格尔、康德、费尔巴哈等人哲学思想的解体,马克思主义哲学才在此基础上诞生,终结并不是对德国古典哲学的全面否定,而是一种批判性的继承,即其正确的部分被马克思主义哲学吸收,从而得以传承下去。
费尔巴哈论共分为四个章节,第一章阐述了黑格尔的哲学思想,阐述了辩证法的发展观;第二章分析了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并阐述了哲学的基本问题;第三章批判了费尔巴哈的唯心史观;第四章则阐明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和其实现的哲学变革,论述了辩证唯物主义特别是历史唯物主义的一系列基本原理。本报告将结合问题分析文章的内容:
第一章“以凡是现实的都是合理的,凡是合理的都是现实的”为切入点,分析了黑格尔哲学。这里的“合理”,并不是通常意义上那种正确的价值判断,而是符合黑格尔的绝对理念。在黑格尔看来,真理是具体的、现实的,现实是经过辨证发展的绝对理性的实现,所以,现实一定是合乎理性的,因为不合乎理性的东西是不容与绝对精神的。另一方面,理性也只有通过现实才能表现自身,非现实的理性是空的,所以说凡是合理的都是现实的。但是这种绝对观念、绝对真理的说法和黑格尔所使用的辩证法是相矛盾的,一方面,绝对真理或绝对观念被描述成黑格尔哲学已经达到的认识,他的哲学体系中的全部教条内容都被宣布为绝对真理;另一方面,他的消除一切教条的方法事实上否认了绝对真理的存在,正如文中所说:“这种辩证哲学推翻了一切关于最终的绝对真理和与之相应的绝对的人类状态的观念。在它面前,不存在任何最终的东西、绝对的东西、神圣的东西;它指出所有一切事物的暂时性;在它面前,除了生成和灭亡的不断过程、无止境地由低级上升到高级的不断过程,什么都不存在。”
第二章恩格斯阐述了哲学的基本问题,即思维对存在、精神对自然界的关系问题以及我们的思维能不能认识自然界的问题。针对这两个问题的答复就可以吧哲学观点分为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可知论和不可知论。这里我想重点谈一谈哲学发展的动力和哲学发展形式的变化。首先,站在辩证唯物主义者的立场上,我比较赞同恩格斯的观点,即“真正推动哲学前进的,主要是自然科学和工业的强大而日益迅猛的进步”,因为物质决定意识,哲学作为一种意识范畴的学科,是受到物质力量决定的,科技水平的发展直接决定了人们认识能力和认识水平的提高。同时,对于哲学形式的发展问题,我认为形而上学的方法、机械唯物主义的方法都是错误的。研究问题必须要用全面的、发展的、联系的眼光,即坚持唯物主义辩证法。同时应坚持可知论的观点,坚信世界上没有不可认识的事物,只有尚未被认识的事物。意识可以正确的反映物质,而且随着实践的发展,人们的认识能力不断提高,人类的认识是可以不断深化、扩大和发展的。
第三章中恩格斯批判了费尔巴哈的宗教观和伦理观,揭露了他唯心史观的本质。“费尔巴哈决不希望废除宗教,他希望使宗教完善化。哲学本身应当融化在宗教中。按照费尔巴哈的看法,宗教是人与人之间的感情的关系、心灵的关系,过去这种关系是在现实的虚幻映象中(借助于一个神或许多神,即人类特性的虚幻映象)寻找自己的真理,现在却直接地而不是间接地在我和你之间的爱中寻找自己的真理了。”首先恩格斯批判了其唯心主义错误,即断言“人们彼此间以相互倾慕为基础的关系”只有在用宗教名义使之神圣化以后才会获得自己的完整的意义。还使用词源上的把戏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都断定为宗教。“费尔巴哈想以
一种本质上是唯物主义的自然观为基础建立真正的宗教,这就等于把现代化学当作真正的炼金术”,这又导致他在历史领域陷入了唯心主义。其次,恩格斯批判了费尔巴哈“人类的各个时期仅仅由于宗教的变迁而彼此区别开来”的观点,说明了历史发展和宗教的变迁没有本质的联系。继而,对于费尔巴哈所崇尚的“纯粹的人类感情”,恩格斯提出反对并指出“人类交往中表现这种感情的可能性已经被以阶级统治和阶级对立为基础的社会所破坏”。最后,恩格斯指出,“对抽象的人的崇拜,即费尔巴哈的新宗教的核心,必定会由关于现实的人及其历史发展的科学来代替”,既创立历史唯物主义的任务。费尔巴哈伦理学的主要观点就是强调一种的人与人之间的爱,以这种肤浅的说教来代替社会的科学。同时他这种爱忽视了阶级性差别,对立的阶级之间是不可能平等的相爱的,所以他的这种观点是不现实的。而且这也抹杀了革命性,片面的强调爱而忽视恶,“没看到恶是历史发展动力的表现形式”,既是为阶级压迫的残酷事实打掩护,也在和谐相爱的虚妄中抹杀了暴力革命的可能性。他伦理学中的道德观也仅适用于现代资本主义社会,这和他自己所期望的普世的道德观自相矛盾。
第四章是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必然性的阐述,并介绍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在论述唯物辩证法与黑格尔辩证法、自然科学最新成果的关系方面,恩格斯首先明确唯物辩证法批判的继承了黑格尔哲学的辩证法,他又认为概念的辩证法只是现实世界辩证运动的自觉反映,从而把黑格尔的辩证法倒过来,创立了唯物辩证法,这也就避免陷入唯心主义错误。对于唯物辩证法并不只是口头上说说,而是运到行动上。这样,十九世纪的“三大发现”也就为唯物辩证法提供了良好的自然科学基础,因为这些发现所使用的研究方法不同于十八世纪的形而上学的科研方法,拥有唯物辩证法的特征。然后,恩格斯指出历史唯物主义的根本任务就是研究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影响历时发展的众人的合力就是历史的规律,这其中就包括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规律。
通过学习费尔巴哈论,我对马克思主义哲学有了更为全面、深刻的认识,更明确了它相对其他哲学思想的优越性和其自身的重要意义。今后更应该把唯物辩证法运用到生活中去,用全面的、历史的、联系的观点看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