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马哲论文——费尔巴哈论读后感
《费尔巴哈与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读后感
《费尔巴哈论》读后感
通过对本书的阅读,发现里面不少的哲学命题,老师上课都有所提及,遇到时,反倒感到一些亲切。而对于书中一些论述举例,因为我们都生活在同一个客观世界,因而倒显得不难理解,并且可以联系自身,这样感悟就较为深刻一些。关于书中涉及的一些哲学术语,或者说以前陌生未知的哲学流派,也可以通过其他工具进行查阅,作必要的了解,只要肯用心,这到不是什么难事。对中国哲学,我倒是一直深赞其思想之精髓,语言之壮美。对西方哲学,尤其是马克思哲学,一直以来认为其实世间最为枯燥的东西,无所超越那种。因而此书也改变了我曾对西方哲学著作的误会,曾以为,西方哲学著作艰深枯燥无味,对常人来讲,都是被束之高阁,不必动及的。通过此书,才真切认识到,哲学的思辨力是如此的美丽,而引人致胜。那种思维方式和逻辑性的培养对一个人的发展,抑或对一个民族的进步都是具有举足轻重的。曾经,西方抨击中国,不承认中国的老庄孔哲学,说中国没有哲学,这无疑是对中国哲学的巨大污蔑。
下面我就为我所读的《费尔巴哈论》一书,做以下记录:
抗拒这种必然性,那就得通过暴力来代替,即我们所谓的革命。不管采取哪种方式,但它终究是灭亡的。由此可知,一切现存的,终究都会灭亡。因而不存在任何最终的东西、绝对的东西、神圣的东西。这也正是黑格尔哲学的真实意义和革命性质所在,它彻底否定了关于人的思维和行动的一切结果具有最终性质的看法,消除了绝对观念。
第二章,通过分析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论述哲学的基本问题。
以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这一重大哲学基本问题开篇,讨论精神与自然界谁是本原的问题。哲学家也由此形成两大阵营,一是以精神为本原的唯心主义阵营,二是以自然界为本原的唯物主义阵营。
黑格尔从唯心主义角度上说,在现实世界中所认识的,正是这个世界的思想内容。费尔巴哈,在接受和批判黑格尔的基础上,机智地加进了唯物主义深刻的东西。实践,即实验和工业,是驳斥哲学上一些怪论的最好方法。书中提到的有机化学可以制造“自在之物”,如茜素就不必从茜草中提取,而是可以直接有煤焦油中提炼,或直接人工合成。这样,“自在之物”就变成“我之物”了。
自然科学和工业的迅猛的进步推动哲学家前进的,而非只是纯粹思想的力量。由于19世纪初科学刚开始萌芽,化学生物学尚很浅薄,唯有力学较为成熟,因而当时的唯物主义,主要是机械唯物主义。它忽略事物的化学性质,更重要的是,它无法把世界理解为一种过程,一种处在不断的历史发展中的物质。
恩格斯很认同费尔巴哈的这一说法:“纯粹自然科学的唯物主义虽然“是人类知识的大厦的基础,但不是大厦本身。”首先,恩格斯对施达克说费尔巴哈是唯心主义论者予与反驳。对理想目的的追求并非就属于唯心主义的范畴,并且它还必将推动人去从事具体的活动。其次,恩格斯还指出不能将唯物主义简单理解为贪吃、酗酒、娱目、肉欲,而把唯心主义理解为对美德、爱的美好信仰。
第三章,分析费尔巴哈的唯心史观。
费尔巴哈不希望废除宗教,而是期望完善宗教。他认为心是宗教的本质,宗教是人与人之间的感情的关系、心灵的关系。其中,性爱是他的新宗教借以实现的最高形式,抑或之一。人与人之间的、特别是两性之间的感情关系,是自从有人类以来就存在的。在11世纪以后,性爱获得长足发展,其地位也不断提高,在诗歌等文学艺术中独特表现其美与真。
恩格斯认为,费尔巴哈的:“人类的各个时期仅仅由于宗教的变迁而彼此区别开来。”这个论断是完全错误的。重大的历史转折点有宗教变迁相伴随,只是针对佛教、基督教和伊斯兰教这世界三大宗教而言。而对古老的部落宗教和民族宗教来讲,并不适用,这些宗教都随其所依附的政体瓦解而消亡。
同时,恩格斯也认为,当谈到人们之间纯粹的性关系以外的某种关系时,费尔巴哈仅仅看到道德这一个方面,异常贫乏。与此相比,黑格尔的法哲学倒是显得较为完备,其中包括:抽象的法、道德和伦理。
费尔巴哈的哲学命题中间或提到“皇宫中的人所想的,和茅屋中的人所想的是不同的。”由于饥饿贫困使得身体缺乏养料,从而头脑中缺乏供给道德的养料。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经济基础决定精神境界,好的经济基础未必导致良好的道德情操。但是想要有高尚精神境界的人,是必当要以满足他基本生存条件为前提的。
这样一来,哲学就和政治搭界,甚至费尔巴哈还明确说“政治应当成为我们的宗教”。可笑的是,费尔巴哈完全不知道用这些命题去干什么,它们始终是纯粹的空话。政治对费尔巴哈来讲是一个不可通过的未知区域。知而不知其所用,也算是作为一个时代局限性的悲哀。
在善恶对立研究上,费尔巴哈也较黑格尔逊色一等。黑格尔承认说出人性本善的伟大,但他表示,说出人性本恶,要比前者伟大的多。他认为恶是历史发展的动力的表现形式。一方面,新的进步都必然表现为对某一神圣事物的亵渎,表现为对习惯所崇奉的秩序的叛逆。另一方面,阶级对立,正是人的恶劣的情欲表现。贪欲和权势欲成了历史发展的杠杆。
最后,恩格斯论述了追求幸福的欲望是人与生俱来的,但同时受到双重的矫正。第一,受到我们的行为的自然后果的矫正:酒醉之后,必定头痛;放荡成习,必生疾病。第二,受到我们的行为的社会后果的矫正:要是我们不尊重他人同样的追求幸福的欲望,那么他们就会反抗,妨碍我们自己追求幸福的欲望。
第四章,阐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和它所实现的哲学变革,论述辩证唯物主义特别是历史唯物主义的一系列基本原理。
在黑格尔哲学分支中,施特劳斯、鲍威尔、施蒂纳、费尔巴哈,都已经不能科学合理的解释人们认知的这个世界时,黑格尔哲学体系必当面临解体的必要。与此同时,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
本章中,重点讲了一下一些内容:
对立只有相对的意义,错误的认识也有它合乎真理的方面,否则它不可能被认为是合乎真理的,尽管那是从前。
偶然性与必然性探究,历史事件的发生看是偶然,实则不然,它由内部的隐蔽规律支配。
还有关于自觉地或不自觉地的问题,不是短暂的爆发,而是持久的、引起重大历史变迁的行动所致。
宗教是从错误的、原始的观念中产生,再有现实意识形态不断修正加工而成的。宗教一旦形成,总要包含某些传统的材料,宗教内部具有巨大的保守力量。但是,这些材料是会变化的,并且是由人们的阶级关系即经济关系引起的。
文末,表明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服务于工人阶级的。
《费尔巴哈论》此书不得不让我对恩格斯肃然起敬。大师手法就是到位,语言十足简练,内容深刻,不愧称作经典著作,值得仔细研读多遍。此书读罢,感觉受益颇深,对以后逐渐建立正确的哲学观,大有用处。也很感谢老师的安排,让我有压力和动力,更有毅力去读此书。
第二篇:马哲论文
暑假期间,我们进行了关注残疾儿童的现状和发展方面的社会热点问题的调研,调研地点分别是天津市和河北省承德市,通过对两个城市相关方面的调查,了解了他们生活的现状并针对他们的现状和发展得出了一些结论,并针对相关问题提出了我们的建议。
一 调研背景
残疾儿童是一个长期存在的社会问题,在构建和谐社会的今天显得尤为突出。目前,被遗弃的孤儿大多数为残疾或罹患各种疾病,从而导致大量的孤残儿童沉积在福利院内,成为福利院一个十分棘手的问题。所以说孤残儿童的救助工作任重而道远。根据全国残疾人第二次抽样调查数据,截至2006年4月1日,中国各类残疾人总数达8296万人,残疾儿童约387万。残疾儿童还是占有相当比例的,孩子是祖国的未来,在关注祖国发展,关注周围事情发展的同时,我们也应该时时关注残疾儿童的发展。
作为新时代的大学生,我们不仅应当学好专业知识,更应该培养自己的一份责任感与爱心。这个暑假,我们在天津与承德地区展开了以“关爱残疾儿童现状及未来发展情况”为主题的暑期调研活动,在锻炼自己的同时,也希望能为残疾儿童现在和未来的幸福快乐尽自己的一份力量。更重要的是,我们感觉到目前大部分社会公众对于残疾儿童的现状与发展所形成的印象都是来自媒体报道和自身揣测,带有很大程度上的不客观性,同时我们希望通过对影响残疾儿童发展因素的探索试图找到一些优化残疾儿童生存环境的建议,因此,本着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哲学观,我们展开了暑期调研活动。
天津作为一个经济水平发展良好的大型城市,它在残疾儿童关爱方面做得怎么样非常值得关注;与此同时,在天津附近的承德市发展相对滞后,那么它的残疾儿童关爱情况又是怎么样的,通过两个城市的对比,我或许就能够找到我们想要的答案。
二 调研内容
1、第一站——天津市
7月1号到7月3号,我们开始了以天津市区为中心的调研活动。
在天津,我们在天津大学旁边的四季村和滨江道发放了调查问卷,了解公众对于这一群体的关注度和态度问题;我们去了天津市残联聋儿康复中心进行调
查,陪孩子们上课并且对中心负责人王主任,何颖丽老师和天津市残联办公室崔主任做了专访,了解相关政策实施情况;我们还来到了天津市武清区牧羊地儿童村,慰问残疾儿童,同时也采访了照顾孩子的阿姨和外国志愿者。
除了实地的走访,我们也查阅了大量相关资料。据查阅的资料显示,《天津市残疾人保障条例》从各个方面对残疾人进行了保障工作。
医疗:贫困残疾人可适当减免医疗费用。
教育:实施残疾学生高中阶段免费教育。
就业: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免费为残疾人提供就业服务和就业援助。
经费:残疾人事业经费纳入财政预算并不断增长。
保障:就业困难残疾人从事个体经营享社保补贴。
环境:公共服务机构应当提供手语服务。
…
分析以上政策,医疗方面的规定为残疾儿童提供了一个最基本的健康保障,教育方面的减免费用为残疾儿童提供了提高生存能力的机会,而就业和经费上的保障更能使残疾儿童的发展得到一个良好的广阔的平台。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天津市针对残疾儿童的生活发展制定的政策比较完善,而且由于天津市是国家一线城市,政策实施效果的监督机制相对完善,因此落实情况较为令人满意。在我们走访天津与残疾儿童相关的地点的过程中,我们发现,聋儿康复中心的聋儿们得到了精心的照顾,应有的教育,而且享受着高技术的早期治疗和预防机制。从天津市残联那里我们了解到天津市每年都给聋儿提供一定数量的人工耳蜗手术机会和补助资金,比如聋儿康复中心的大部分聋儿都做了人工耳蜗或者佩戴助听器,他们到了入学年龄已经可以转入正常孩子的学校学习了。再加上对牧羊地儿童村以及其他天津市福利机构的调研走访,我们发现,天津市的残疾儿童能够享受到比较强有力的政策支持,因此现状处在一个良好的水平上。
三 调研结论
通过两地走访和调研,针对影响残疾儿童的现状与发展因素问题,我们得出了以下两方面的结论:
1.国家政策和地区差异影响残疾儿童现状及发展
从国家总体方面来讲,国家的政策致力于从残疾儿童自身以及残疾儿童生活环境方面对残疾儿童的各项权利进行保障并使残疾儿童的生活得到最大程度的优化。然而政策只是一纸空文,说到底还要看各地的执行情况。因此我们有必要对天津市和承德市两地不同政策下残疾儿童的发展状况进行对比。
上文中天津地区的调研内容中已经指出,天津市的残疾儿童能够享受到比较强有力的政策支持,因此现状处在一个良好的水平上。而对比承德地区,且不说承德市对于残疾儿童的发展制定了怎样怎样的政策,只是在联系实践地点这一环节上,承德市已经和天津市出现了很大的不同。联系天津市残联办公室时,负责人比较爽快的接受了我们对于政策方面的调研并且给我们展示了政策落实的成果;相反,联系承德市残联时,各方办公室人员互相踢皮球,仿佛我们是烫手的山芋,都不敢接,最后托了一些关系我们才有幸能够采访到承德市残联的人,而且被采访的负责人也并没有跟我们讲明承德市残联制定的政策得到了怎样的落实。在查找资料的过程中我们发现,有些政策的制定并不十分妥当因而造成了落实的无力,从而并没有真正起到保障残疾儿童的作用。比如,承德市残联制定的《发展纲要》中提到要在承德市设立盲人图书室,然而等我们去找盲人图书室想要进行调研采访时,得到的回答却是因为资金和地方不够,盲人图书室并没有真正建立起来。在承德,我们走访了儿童福利院、残疾人福利企业和特殊教育学校等地,普遍感觉跟天津市比起来承德市的残疾人保障链条不够完善,残疾儿童的生活发展状况并不十分乐观,虽然不排除经济发展的影响,但是对比两地相关政策发现,两地政策的全面度和执行度有较大差异,普遍表现为天津市地区较好。
综上,我们发现,国家关于残疾儿童的政策从大局方面确定了各地残疾儿童事业的发展方向,是一个残疾儿童生活及发展的最最基本的保障。落实到各地的时候,因各地经济文化水平的差异,各地会制定自己本土的政策,天津市的政策可操作性强透明度高,因此有助于天津使残疾儿童的生活现状及未来发展;而对比承德地区,有一些相关政策隐晦艰涩,而且不是十分适合承德地区,所以在实施上遇到了困难,进而起不到保障残疾儿童权益的作用。所以,我们可以很清楚的看到,国家政策及地区差异能够影响残疾儿童的现状及发展。
2.社会环境影响残疾儿童现状及未来发展
残疾儿童生活的社会环境是靠公众营造的。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有了大幅度的提高,无论是物质条件还是精神的需求都得到了极大地满足,尤其在大中型城市,生活条件好的人们有时间,有精力也有能力去做其他的事情,比如志愿者等等的公益事业。根据我们在天津和承德两地的集体调查,发现部分有能力的人比如企业家,退休老干部等人都十分热心残疾儿童事业的建设,愿意拿出自己的钱,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去支持残疾人事业,他们有的人成立了一些残疾儿童基金会,还有社会中带有国家和政府性质的慈善机构比如“红十字会”,“残疾人基金会”等等。但如今社会竞争激烈,人们生活压力巨大,导致大部分人已经无心或无力去关注残疾儿童,根据我们的调查,很多人表示对残疾人事业的建设感到陌生,在他们看来,残疾儿童甚至残疾人事业的建设都是国家和政府需要管理和建设的事业,与我们社会大众毫无关系,我们只要安心做好自己分内的工作,不给国家带来麻烦就行了。当被问及对于残疾儿童和残疾人的态度时,大多数人表示同情,怜悯,只有极少数的人表示毫不关心甚至是厌恶,;但是问他们是否能接受身边有残疾人和他们一起生活的时候,大多数人都选择了不愿意。这即是说,在他们的眼中,残疾儿童只是生活在他们的世界之外的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对这个群体抱有同情,却从没想过接受他们甚至是照顾他们,他们认为,这些事太过遥远,与他们无关。还有一个问题,就是有很多热心残疾儿童事业的人,他们愿意尽自己的一份力量去帮助残疾儿童,比如说捐款,做志愿者照顾孩子等,但是由于我国在相关方面做的宣传并不够,志愿者信息更新的也不够及时,造成了很多人“有力无处使”的状态,这严重影响了残疾人事业的普及型和全民性。
四 问题和建议
问题一:就物质条件来说,在大中型城市,以儿童村和承德市福利院为代表,由于政府支持力度较大,所以各方面的建设都比较好。而在小城市或者其他的偏远山区,由于生活水平和文化水平的限制和国家扶持力度的相对减少,社会中被遗弃残疾儿童的生活水平远远不如大中型城市,那里没有福利院,救助单位也寥若晨星,当地的人们连自己的生活都过不好,更没有多余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去照顾那些流落到社会上的残疾儿童,有的脑瘫或智障的残疾儿童没有生活能力,被遗弃了只能慢慢等死,或者等待好心人收养他们,而那些肢体残疾的孩子,他们没有能力养活自己,只能去街上乞讨,于是便出现了那些“残疾儿童乞丐村”等等。
建议:政府出台相关政策时有一定的倾斜,着重建设偏远地区的残疾儿童事业,在政策和资金救助方面比例稍高一些,尽量减小城乡之间和不同地区间的残疾儿童事业建设的差异。
问题二:根据我们的问卷统计结果和实地参访所得的分析结果可知:在了解残疾儿童现状的渠道上,有40%的人群从媒体报道了解到残疾儿童的现状;31%的人群从书或影视作品了解;19%的人群从残疾人演出或残运会等相关途径了解;10%的人群从日常生活或其他途径了解。在对残疾儿童的现状及发展的关注态度上,60%的人没有关注过,只有40%的人曾关注过。但这也恰恰说明了我国目前对残疾人的关注度明显不足。崔主任也表示:现在捐款方面,因为资金管理部门的压力也蛮大的,因为他要募指标,就是一年要完成多少,包括财和物,他想完成这个指标首先要盯住大方面的,对于这些零散的捐助宣传力度不够大。以前残联和残疾人福利基金会,慈善基金会都在商场设一个募捐箱,但是从多年的运行来看效果不太好,募集到的款项非常少。
建议:加强社会公益事业的宣传力度,让更多的人了解公益,奉献爱心,为残疾儿童事业奉献自己的一份力量;同时加大对公益事业的监督力度,更好的建设有关残疾儿童的公益事业。
问题三:调研中我们发现,农村的残疾婴儿出生率要远远高于城市,贫困家庭可能得到的医疗保健或者说各方面的知识少一些,或者由于迷信和愚昧等原因,孕妇在怀孕期间遭受
了一些刺激,导致婴儿在母体内就已残疾。而且部分地区医疗设备不够先进,医疗条件和水平也相对落后,夫妇婚后或孕前没有进行过体检,也没有了解相关的注意事项,导致由于基因或外界物理条件的刺激而造成新生儿残疾。
建议:提高社会医疗水平,加大力度宣传“优生优育”的思想,做好孕妇产前检查工作及新生儿保健工作,做到“早发现,早制止(或治疗),最大幅度的降低新生儿中残疾儿童的比例。” 问题四:当下公众对残疾儿童的态度并未完全走入正轨。在我们的问卷结果中我们可以分析出来当下大众对残疾儿童的态度以“可怜”居多,这种非平等的对待方式,加深了健全人内心中的优越感,健全人将在内心中留下“自己比残疾人”优秀的烙印,渐渐的肢体上的健全演变为精神上的优越,其后更变为人格上的凌驾。这样无疑会使残疾儿童这个群体更加边缘化,更加处于弱势的地位。
建议:加强社会基本文化和道德建设,提高社会公众的责任心和使命感,提高社会对残疾儿童的关注度,努力消除对残疾儿童的歧视心理,为残疾儿童营造更良好的生存和发展环境。
第三篇:马哲论文
共产主义是“空想”吗?
摘要: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规律“共产主义”作为一种理论,是经过实践检验被证明为正确的理论,并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得到丰富和发展;作为一种社会制度,作为一种运动,它顺应了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规律和潮流。换一句话说,作为一种理论,它是科学的,经受住了社会历史发展实践的检验:作为一种运动,共产主义运动推动着世界历史的发展。针对当下社会一部分人对“共产主义”的非议,此部分将从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生产力、发展生产力的根本力量以及新生事物成长的规律等方面来探讨这一问题。
关键词:共产主义 空想 生产力 劳动者
共产主义社会是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发展目标。然而,由于种种原因,人们对共产主义社会的理解有了太多的空想色彩,很多人认为共产主义是一个纯而又纯的社会,没有阶级差别,没有社会分工,没有痛苦,没有灾难,没有邪恶,人们思想觉悟极高,各取所需,是一个想要什么就有什么、想干什么就干什么的人间天堂。然而,乌托邦是实现不了的,很多人从怀疑这种乌托邦式的共产主义,进而怀疑马克思主义的合理性,丧失了搞社会主义建设的信心。那么共产主义到底是什么样的一个社会,有没有实现的可能呢?
一、从马克思主义哲学角度来探讨。
马克思主义哲学告诉我们:世界是物质的,一切的事物都在运动,在发展变化。在运动、发展变化中有一个规律:任何事物面临了出生(长出、产生、开始),就一定会走向灭亡(死亡、消失、解决、结束),只是时间有长短罢了。另一规律是,事物在面临出生又走向灭亡过程中,呈现出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趋势(指一类事物)。恩格斯说:“„„生物在每一个瞬间是它自身,但却又是别的什么。”(选自《毛泽东选集》第一卷《矛盾论》第305页)。由此,(从马克思主义哲学来看,世界是物质的,事物都有在活动,在发展变化,都有面临出生和必然走向灭亡的规律,又都有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趋势,)我们有理由推论出:在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中,社会主义的到来,共产主义的实现是事物发展的必然规律。
二、从发展生产力角度来探讨。
(一)人类社会发展的中心是发展生产力。
人们之间发生的一切关系,归根结底从根本上说都是与物质利益直接或间接的联系起来的。所以人们“彼此所发生的关系”的目的归根结底从根本上说直接或间接的都是为了发展
生产力。同时人们之间所产生的一切矛盾和斗争,归根结底从根本上说直接或间接的都是经济上的矛盾和斗争。要从根本上解决人与人的一切矛盾和斗争,只有通过大力地发展生产力才能解决,除此别无它法。人类社会的发展史,早已明确地告诉了我们:发展生产力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中心。人类社会的一切活动都是紧紧地围绕着生产,围绕着发展生产力来进行的。随着生产力发展水平的提高,其生产关系、组织结构都必然随之发生变化,以适应生产力的发展。生产力依然在发展,生产关系、组织形式也必然会随之发生改变,社会制度也必然会随之发生变化,被另一种生产关系,组织结构、社会制度所代替,以便更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
既然资本主义社会一定会被另一个社会所代替,那个社会应该一定会比资本主义社会更能发展生产力。那么,那个社会应该是什么样的社会呢?我们要想知道那个社会是什么样的社会,首先我们必须要了解资本主义社会有哪些无法克服的阻碍生产力发展的矛盾,又应该通过什么途径从根本上加以解决。这些我们分析清楚了,我们就应该清楚资本主义社会灭亡后,将会是什么样的社会来代替它,并可以进一步地分析出人类社会以后的发展方向了。
(二)资本主义社会有无法克服的阻碍生产力发展的矛盾。
由资本主义的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私人占有的矛盾,必然引发的经济危机所导致的对生产力的严重破坏和阻碍,应该必须加以解决。由此以及其它弊病所导致的大量工人失业,贫富悬殊,由此又引发的各种犯罪猖獗、泛滥等等,都是极不利于生产力发展的,都是必须应该加以解决的。
(三)社会主义更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
资本主义社会种种抑制和破坏生产力发展的因素如何解决呢?那就是既然生产社会化了,生产资料也应该必须归社会占有。实行计划经济,使经济得以有计划协调发展(计划经济的缺点:——劳动积极性的低下,在社会主义部分加以充分分析,并予以解决。)各企事业各部门在统一计划的前提下,享有广泛的自由去发展自己认为应该发展的方面,同时生产的产品逐渐地由“商品价值”向使用价值过渡,也就是生产的产品不是为了赚钱,而是为了使用。只要有使用价值——有利于人类的身心健康有利于人类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健康发展的产品,就去生产,来满足全社会的需要,也即满足每一个人的需要。在此基础上,经过实践,不断地总结经验,使计划经济及有关方面不断地加以完善,最后从宏观上彻底地消灭经济危机,以使生产力愈来愈顺利地健康地发展下去.全社会占有生产资料,占有全部产品,也就是生产资料、劳动产品是属于全社会每一个人的。这样就会人人有工作,就不会出现失业,就会慢慢地逐步地从根本上消灭贫富不均。在此基础上,我们再加以必要的政治思想教育和
关心人民生活,把一切的矛盾都消灭在萌芽状态,就会从根本上消灭矛盾的激化,消灭各种犯罪、消灭监狱、消灭法院,消灭社会上一切不安定的因素、消灭公安局、检察院等等,以更有利于生产力的健康发展。随着人们经济地位的不断地走向平等,必然导致人们政治地位的不断地走向平等,就会使人类社会从根本上走上经济上、政治上人人平等的社会。再随着正确的政治思想教育的加强,人们的道德文化素质的不断提高,就会逐步地走上自觉地改造客观世界又自觉地改造自己的主观世界的道路。当人们都能自觉地改造客观世界又自觉地改造自己的主观世界的时候,共产主义社会就到来了。
我们对资本主义所有制所造成的矛盾——不利于发展生产力矛盾的解决途径,就是社会主义的任务,就是社会主义所要做的、所要解决的。所以从发展生产力角度说,资本主义灭亡之后,代替它的最合理的社会只能是社会主义社会,而社会主义社会灭亡后,代替它的又只能是共产主义。
三、从发展生产力的根本力量角度来探讨。
生产力有三要素:劳动者、劳动工具和劳动对象。我们这里不谈劳动对象,而谈劳动者、劳动工具在生产力中谁更重要,处在决定一切的地位。
在农村经常听到这样一句话:“人巧不如家什妙。”是说人再巧、再聪明,不如家什好、不如家什的作用大。“家什”就是劳动工具——科学技术的具体体现。如一个人空空两手挖土,另一人用铁锹挖土,或用挖掘机挖土,在相同的时间内,空手者绝对挖不过用铁锹者,更绝对挖不过开挖掘机者。这确是体现出工具在劳动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但这是事情的一个方面,是劳动者积极性相同或相当的前提下的情况。也许有人会说,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将来的机器(劳动工具)可能都用机器人、电脑操纵,比如挖掘机,可能是机器人驾驶,也就是无人驾驶——由电脑操纵。但机器人或电脑也必须服从人的指挥,由人来操纵。它们的作用发挥得如何和命运依然掌握在人的手里,由人所决定。毛泽东说:“世界上,只要有了人,什么人间奇迹都可以创造出来。”从这个角度说,更是人在起着决定的作用。
那么,是哪些人在发展生产力中起着决定的作用呢?从长远、根本上说是劳动人民——主要是工人农民在发展生产力中起着根本的决定的作用,我们知道:先进的劳动工具(比如挖掘机),是科学家研究出来的,科学家依靠的是科学技术知识。科学技术知识来源于文化知识的积累。两者总起来说,来源于小学、中学、大学的学习。这些学校课本上的知识又都是来源于直接的实践。这种实践从根本上说就是劳动人民的劳动——主要是工人、农民的劳动。
人类最初的劳动(这里主要指从事农业的劳动),创造了语言、创造了文字,并用文字
记载下实践中的经验,技术知识等。为了把实践经验,技术知识等传给下一代,于是产生了专门从事教育的人,产生了学校。随着从事教育人员和学校数量不断增加,层次不断提高,于是又发展为小学、中学、大学。是学校培养了各类专业人才,各种科学家。是专业人才、科学家促进了科技的发展,研发了更先进的生产工具,又促进了工农业以及其他各业的发展。
既然工人农民是发展生产力的根本力量,那么,我们要使生产力得到最快最顺利的发展,就必须千方百计地最大限度地调动起工人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要最大限度地调动起他们的生产积极度,就必须依靠他们,必须全心全意地依靠他们。要全心全意地依靠他们就必须尽可能多地给他们以利益,就必须完全彻底地为他们服务。这个任务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做到,才能完成,这也正是共产党的宗旨或共产党成立的目的(社会主义如何解决这一问题,共产党如何作到这一点,暂不论及)。所以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规律。社会主义实行公有制后,消灭了资本主义的种种弊端,又极大地调动起人民生产劳动的积极性,社会生产力一定会获得最快最顺利的发展,社会财富也一定会以最快的速度增加。人们逐步实现医疗、上学、住房免费,进而在逐步实现吃、穿、住、行免费,最后实现一切按需分配,这就是所说的共产主义社会。由此观之,共产主义是真理不是空想。
参考文献
[1]马克思和恩格斯:《共产党宣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2]恩格斯:《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3]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4]毛泽东:《读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的谈话(节选)》,《毛泽东文集》第8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5]恩格斯:《共产主义原理》,《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6]江泽民:《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八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第四篇:马哲论文
谈认识论
班级: 0706101
学号: 1070610118
姓名: 严禹明
谈认识论
先谈谈什么是认识论,所谓认识论就是探讨人类认识的本质、结构,认识与客观实在的关系,认识的前提和基础,认识发生、发展的过程及其规律,认识的真理标准等问题的哲学学说。又称知识论。前些天我们刚学习过认识论的有关知识,对其深有感触,今天,深刻地把握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内涵,对于准确地厘定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当下语境中的出场路径是十分重要的。现在我将要在本文中对我体会和认识到的认识论和马哲原理进行讨论。
当代西方,马克思主义以“后现代马克思主义”和“后马克思思潮”的形式体现出来,这是否与他们没有在制度层面经历过社会主义的实践有关?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否必然以一种持不同政见者的文化姿态而出现?在马克思那里,其哲学曾以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础的形态而出现,这样一种哲学路径在当代的语境中是否还能继续?对所有这些问题的回答,其实都与我们怎样认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内涵直接相关。尽管在当下中国学界的解读语境中,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存在论解读模式较为普遍,但就我个人的研究心得来看,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内涵应该是科学的认识论。下面,我就从两个方面来对这一观点作些解释。
一、西方近代的以“科学”的姿态而出现的形而上学认识论与马克思的科学认识论根本不是一回事。西方近代认识论是伴随着近代自然科学,尤其是数学的出现而发展起来的,它的目的在于把呈现在古代的直观和经验世界中的“意见”提升到“知识”的水平。由于受到数学思维模式的影响,这种认识论不但把自然,而且还把社会都看成是由数学语言写成的一本书,因而把认识论奠基在了普全数理模式之上。再加上笛卡尔前两个沉思的革命性意义,这种认识论就被解读成了从一个绝对本原出发的逻辑演绎过程。客观地说,这种认识论的确是有较大的缺陷的。
二、从马克思哲学思想发展史的角度来看,科学认识论也应该是马克思哲学的根本。从表面上看,这一说法似乎是不成立的,因为马克思哲学似乎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就已经完成了它的存在论形态之建构。马克思在《博士论文》中谈的是自我意识,在《莱茵报》期间谈的是国家理性,这些都是与人的生存的哲学主题不相一致的,而在《手稿》中马克思明确谈论的是人的劳动实践,即把人和自然界统一起来的劳动过程,他还用这种劳动过程来批判现实生活中的异化劳动,这颇有些海德格尔式的撇开寻常意识走向哲学意识的味道。至于马克思在这之后的思想演绎,则被界定为在廓清了哲学的存在论轮廓之后所进行的历史观及经济学的探索。
从总体上看,认识论的一方面反思思维之所以能够作为一种现代思维形式独立出来,首先是因为物质世界本身的层次性,这是反思思维的客观基础。物质世界本身存在着相互联系的各种层次,人类对客观世界的认识由1010厘米到1023]厘米,横跨了44个数量级。从基本粒子、原子核、原子、分子到物体、恒星、星系,都具有自己相应的时空尺度、质量和能量等级,相应的结构和运动方式,特有的信息交流方式。物质世界就是由这些极不相同的层次、不同的秩序构成的一个多层次的巨系统,而这些层次又互相交叉,形成了新的运动,如宏观向微观的运动,历史凝积于现实的运动。世界本身运动的层次性、差异性,以及它们之间的交叉性,要求思维具有反思性。
一个典型的认识论在科学领域的例子就是:本世纪二、三十年代化学动力学家们对化学反应速度的研究就说明了这一点。当时可采用的实验方法有静态法和流动法。选定流动法后,对应于气态链烷属烃高温分解反应、甲烷和氧气的反应、光化学反应、烯烃的聚合反应等,Farkas和Melville 给出了七种不同的实验安排和不同的仪器装配,以便实验能够顺利进行。另外一个认识论在科学中的例子就是:当我们用一支水银温度计去测量某物体的温度时,只有当温度计原有的温度与被测物体测量前的温度一致时,即温度计上的刻度在测量某物温度之前和发生能量转移,改变正被测量的物体的热量,导致温度计上的读数只能准确反应测量后被测物体的温度,而不能准确反映测量之前被测物体的温度。
另外一种认识论叫做创造认识论,这种认识具有创新性。把认识成果创造性地运用和应用于生产实践和生活实践。通过另外的途径和方法,论证着已有的认识成果,这也属于创造认识的范围,具有认识的创新性。这种创造认识既没有提出一种较独立和典型的理论或观点,也没有为某一理论和学说提供新的证明材料,而是采取了新的认识方法和论证方法得出了同样的认识理论和观点。
在认识论的认识方法上,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研究人类认识的一般方法,即归纳和演绎、分析和综合、因果分析、类比以及观察、实验、假说等一系列理性方法和非理性方法。而创造认识论主要研究创造性的认识方法,如发散思维、逆向思维、直觉思维以及想象和幻想等,因为这些认识方法同创造认识直接相关,所以成为创造认识论研究的重要内容。
从以上分析可见,认识论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但它又是一个特殊的组成部分,即是把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所研究的创造认识这一部分抽取出来,突现出来,重视进来,作专门的研究。创造认识论对于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在当代中国的发展是有着重大理论意义的。同时,研究认识论,对于开发和培养人的创造能力,对于全面型人才的培养和教育,又有着深远的现实意义。
第五篇:马哲论文
读《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终结》有感
国际关系学院09级 田冠华 200955003
第一部分:著作主要观点论述与总结:
为了论述马克思主义哲学同德国古典哲学的关系,阐明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同时也为了粉碎英、德等国资产阶级重新搬出德国古典哲学的各种观点改头换面攻击马克思主义的反动思潮,恩格斯于1886年写了《路德 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一书。
从恩格斯写这本书的目的来看,就不难得出这样一个结论:这本著作具有极强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这一现实不仅仅是恩格斯当时所处的时代,更是当今新时代条件下的中国。
读毕全书,不难发现,该著作主要阐述的是哲学的基本问题和哲学两大阵营根本对立的原理,即如恩格斯在书中所说的:“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1]” 哲学家们依照如何回答这个问题而分成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大阵营。
恩格斯从两大阵营的对立出发,主要对以下三个方面进行了深刻的阐述:
一、分析黑格尔体系的矛盾,概括黑格尔体系中丰富的辩证法思想。黑格尔有个著名的命题:“凡是现实的都是合乎理性的,凡是合乎理性的都是现实的。”这个命题令近视的德国普鲁士政府感激万分,认为这是在哲学上将现存封建制度的一切神圣化。其实,我认为黑格尔的这个“现实”并非指一切现存,而是指“在其展开过程中表明为必然性”的东西,也就是说只有那些符合规律的必然性的东西才是现实的,才具有合理性。而且,随着事物的发展,原先是现实的东西,渐渐也会失去必然性变得不合理起来。恩格斯由此揭示出:“黑格尔的这个命题,由于黑格尔的辩证法本身,就转化为自己的反面:凡在人类历史领域中是现实的⋯⋯就会变成另一个命题:凡是现存的,都一定要灭亡[2]。”
根据恩格斯的这个推论,还可看出黑格尔这个命题的革命性质还在于它彻底否定了终极真理:人的真理性认识和人的行动一样随着科学的长期发展,不断从低级上升为高级,越来越接近事物的本来面目。对这个命题再进一步挖掘后,恩格斯又指出:“历史同认识一样,永远不会在人类的一种完美的理想状态中最终结束;‘完美的社会、完美的国家’是只有在幻想中才能存在的东西;相反,一切依次更替的历史状态都只是人类社会由低级到高级的无穷发展进程中的暂时阶段[3]。”一个伟大的真理:世界不是既成事物的集合体,而是过程的集合。
但是以上这些恩格斯根据黑格尔的辩证法必然得出的结论,黑格尔本人却无法得到,原因就在于他的体系和他的辩证法是一个不可解决的矛盾。黑格尔哲学体系是唯心的。他认为绝对观念“外化”转化为自然界,然后在精神中返回自身。按黑格尔体系的要求:观念是本原;自然界不过是观念的“外化”,是派生,它不能在时间上发展,只能在空间里永远重复始终是同一的过程。而且黑格尔将自己体系中全部教条内容宣布为绝对真理,这同他那消除一切教条东西的辩证法是矛盾的[4]。
黑格尔使自己的哲学陷入了混乱而被人们抛弃。马克思、恩格斯挽救了黑格尔的辩证法。他们发现在黑格尔哲学大厦藏着无数珍宝,那就是他丰富的辩证思维的方法。他们辩证地否定了黑格尔的唯心主义,批判地吸收了他的辩证法,重新唯物地把人脑中的概念看作是客观外界的反映;把辩证法归结自然界、人类社会、思维运动的一般规律,这个规律人们可以自觉应用;揭示真理和谬论、善与恶、同一和差别、必然和偶然的对立具有相对性,如此等等。这样一来,黑格尔哲学的革命性恢复了,他的辩证法被倒转过来,不再用头立地而是用脚立地了[5]。而马克思、恩格斯在批判中也形成唯物的辩证观。
二、分析了包括费尔巴哈在内所有旧唯物主义的局限性,揭示了德国古典哲学终结的必然性;
费尔巴哈在思维方法上,仍继承了17世纪旧唯物主义的机械性和形而上学性。由于自然科学的不够发展,旧唯物主义用力学原理解释一切运动,不懂事物运动的根本原因在于事物内部;而且不懂世界是过程的集合体,是一个处在不断的发展历史的物质。18世纪自然科学已有了很大的发展,出现“三大发现”,但久居乡村的费尔巴哈没有对这“三大发现”充分关注,没能及时、也想不到将这些科学巨大成就运用于唯物主义研究,仍用机械的、形而上学的思维方法研究世界,在批判黑格尔时,只是简单地将黑格尔哲学当成无用的东西全部抛弃,使自己哲学的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相脱离。
在社会历史观上,费尔巴哈仍受传统唯心主义的束缚,如同他自己承认的那样:“向后退时,我同唯物主义是一致的;但是往前进时就不一致了。”久居乡村过着孤寂生活的费尔巴哈由于脱离社会实践,孤陋寡闻,社会学对他来说是个未知的领域。在社会学方面,他最多也就是对宗教(而且也只是其中的基督教)和伦理学有过研究,但内容贫乏,认识不仅肤浅,还存在唯心主义的错误。历史已证明: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动力,是生产力把人类社会划分为不同时代,人民群众的实践要求是生产力发展的动力,这个要求的实现在阶级社会里要通过阶级斗争来完成。但费尔巴哈却把宗教在社会中的作用片面夸大。在他看来,两个人之间的任何联系都是宗教,宗教是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他说:“人类的各个时期仅仅由于宗教的变迁而彼此区别开来。”又因为他不懂得生产力这个社会发展的物质动因,他的道德观里的人是脱离现实的抽象的人。这种抽象的人不分性别,不分等级彼此相爱。“对己以合理的自我节制,对人以爱。”是费尔巴哈伦理观的基本准则,而这种超阶级的人性论,在一个已经分裂为利益直接对立的阶级社会里,不论在何时何地都是不现实的,难怪恩格斯评论他:作为一个哲学家⋯⋯他下半截是唯物主义者,上半截是唯心主义者。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是不彻底的[6]。
三、详细阐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物质观、辩证观和历史观。
1、这篇著作第一次论述了哲学的基本问题,并对这个基本问题的两个方面阐明了马克思哲学的观点,将流派众多的哲学家按对“本原”的回答不同分为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大阵营,批判了唯心主义错误观点。首次在哲学中用实践的观点驳倒了不可知论,它的意义是巨大的,正是实践性使马克思哲学不断得到丰富和发展,不断与时俱进。
2、恩格斯对黑格尔唯心主义辩证法进行革命改造,批判地吸取了它的合理内核,不仅将人的认识、自然界看作是运动、变化、发展,而且将人类社会也看作是依次更替、由低级到高级的无穷发展进程;“观念”不再是本原,只是客观的反映,思维同思维着的物质不可分开,物质是世界上发生的一切变化的基础;经济关系的变化(最终是生产力引起的)是引起社会变化的原因。
3、马克思把唯物辩证的自然观和考察社会的历史观统一起来,创立了历史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指出:社会形态的发展是自然历史进程;人民群众创造历史;同时也论述了阶级斗争在阶级社会中的巨大作用,以及生产力对社会发展起到的终极作用等。至此,辩证法、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在这篇著作里得到完美的结合,达到高度的统一。
第二部分:读后感言:
我以前从来不读马恩的原著,虽然有接触过《共产党宣言》这样的经典文集,但一直都没沉下心认真理解过马恩的思想,先入为主地以为这只是思想灌输和统治的武器,因此在心底里有一种抵触情绪。
但这次,选了乐老师的马哲课,听了乐老师所讲的马恩的思想,才发现马恩的思想是真的存在我们生活和思考的点点滴滴当中。这次在乐老师的推荐下一口气读完《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终结》,我很佩服自己的勇气,更感谢乐老师让我真正接触到了马恩的思想精髓所在,它不再是课本上的教条,而开始成为我认识、思考这个世界的一条有效途径。
这本书主要讲的是哲学的基本问题和哲学两大阵营根本对立的原理,即如恩格斯在书中所说的:“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7]。”经过阅读这本原著,才发现这篇著作在当时有着极强的现实意义:它是为了粉碎英、德等国资产阶级重新搬出德国古典哲学的各种观点改头换面攻击马克思主义的思潮而作的。
我们知道,费尔巴哈和马恩同属19世纪,面对黑格尔的唯心主义,他们同样转向了唯物主义。不同之处是,费尔巴哈在自然领域是唯物的,在社会领域又变成了唯心的。马恩是彻底的唯物主义,就是在自然和社会两个层面,他们的思想都是一以贯之的。但是费尔巴哈也是伟大的,从古希腊的朴素的唯物主义到费尔巴哈的所谓机械唯物主义,人们在认识世界时又多了一种选择,费尔巴哈也可以称得上是探路人,只不过他走的没有马恩那么远,步履没有那么坚定罢了。
恩格斯认为费尔巴哈之所以不能看出社会历史的发展,很重要的原因是由于他过着与世隔绝的生活。我觉得这是可以讨论的地方。如果说与世隔绝的生活是唯心主义天然的土壤,介入社会是唯物主义成长的温床的话,那么随着全球统一性在15世纪肇始以降,人们的生活被置于一个共同体之中,与世隔绝越来越变成了一种乌托邦式的幻想,因此唯物主义应该越发强大,唯心主义应该越发式微才对。可事实不是如此,十八、十九世纪之交的黑格尔便是唯心主义的一座高峰。即使在当今这个世界上,唯物与唯心也没有谁占压倒性的优势。我接受了十多年唯物主义至上的教育,到了大学才明白,唯物主义至上这个观点是很不唯物的。
再回到费尔巴哈思想的矛盾上面,环境决定论肯定有影响,但每个个体内在的丰富性才是导致他思想的矛盾的一个重要原因。至少在我看来是这样的。正如我一直坚信,马恩晚年的思想与早年写《共产党宣言》那时候是很不一样的,可惜我们口头上说唯物,但只对学生灌输马恩某一时期的某种思想,我认为这对高等教育而言是很遗憾的一件事情。
马恩的唯物主义被称为辩证唯物主义,其中唯物的部分有费尔巴哈的功劳,而辨证的部分继承的是黑格尔的思想。恩格斯说德国古典哲学到费尔巴哈就已经终结了,“德国的工人运动是德国古典哲学的继承者”[8]。德国的工人运动又是以马恩的思想作为指导思想的,因此言下之意便是马恩的思想与德国古典哲学是不同的,他开启了一个新的时代。这个时代无产阶级登上了历史的舞台,马恩的思想就是他们手中最锋利的武器。而区别马恩思想与德国古典哲学的很重要的一点就在于“革命性”。正如恩格斯所说,黑格尔是很有可能发展出革命性的思想的,但他在社会领域的唯心使他的思想从“彻底的革命思维”变成了“极其温和的政治结论”[9]。这样看来,没有涵盖辩证法的费尔巴哈的学说与革命性更是毫无关系可言。
古典哲学是保守的,新时代的哲学是革命的。也正是从这个时候开始,哲学从纯粹的思辨演化成了与政治挂钩的思想武器。这在当时是很进步的,但若干年后,被异化的马克思主义给很多国家带来了毁灭性的灾难,其中就包括中国。一种思想能够使人们变得狂热、暴躁甚至嗜血,反过来这群人发起的运动又会使这种思想失去纯洁,沦为政治的工具。这是革命性的必然结果。
另一方面,辩证唯物主义又使这个时代充满了活力。一切都不是确定的,你看到的事物不是终结,只是过程。一切都在发展,一切都在建构。我们在和平的年代也大有可为。历史不会终结,不会如黑格尔所言那样到达绝对精神从而停滞不前。事物生生不息,我们在可以预见的将来必然会与现在所不同。“人们通过每一个人追求他自己的、自觉期望的目的创造自己的历史,却不管这种历史的结局如何,而这许多按不同方向活动的愿望及其对外部世界的各种各样影响所产生的结果,就是历史[10]。”我们的活动,就是历史,我们创造了历史,历史也以它的积淀影响着我们的言行。
我最为欣赏的便是马恩的这种辩证思想。它为我们提供了超越的信心。它是进取的,不是唯唯诺诺称是的。它是让年轻人热血沸腾的,而不是让某些守旧者钳制我们的思想的。它在每个年代都为最为广大的穷人带去了希望,它在每个年代都使统治者心怀芥蒂,在世界范围内一向如此,不管统治者宣称自己信仰什么。我们甚至可以这样对他们说,不要说你信仰什么,我只想知道你为你的人民做了什么。我们相信进步,而不是教条。我们看到了阴影,但我们始终相信阳光就在后面。真正的马恩思想,精神内核是批判的,而不会是歌功颂德的。
马恩在19世纪的大背景下,在巨人的肩膀上完成了自己对人类的伟大构想,他们提出了改造世界的蓝图,并为之奋斗终生。他们成了巨人,直至我们这个时代。我们踩在了他们的肩膀上,我们也来到了历史的十字路口。如果当中有人选择转向,而不是裹挟在人流中前行,那么这会是马恩希望看到的,我想,这也是他们哲学的真谛,这也是哲学之所以为哲学的根本----它是为“人”的进步而服务的。
【参考文献:】
1,第1、2、3、7、8、9条均引自恩格斯.《路德维希·费尔马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终结》; 4,钱广华.走出黑格尔体系的迷宫——一个另类的解读[J].安徽电气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8-02 ;
5、杨金洲.试论恩格斯对黑格尔哲学的扬弃——以《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为例[J].湖北社会科学.2008-04;
6、冯永泰.简析哲学基本问题——读《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J].成都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0-04;
10、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马恩列斯论历史人物评价问题》第7页.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
乐老师,这是学生第一次阅读马恩的原著,很感谢您我有动力去接触马恩的原著,文章中不妥之处还请老师谅解,学生日后一定虚心改进!谢谢老师!
国际关系学院09级 田冠华 200955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