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心理实验故事(最终版)
巴甫洛夫的狗,桑代克的猫。斯金那的老鼠,班杜拉的宝宝。
苛勒的猩猩抓香蕉,托尔曼的白鼠走迷宫。布鲁那:“我发现!” 奥苏泊尔:“我接受!” 加涅:“我把信息加工一下。” 建构主义者:“你和我建构的不一样!”
111巴普洛夫的狗:
著名的心理学家巴甫洛夫用狗做了这样一个实验:每次给狗送食物以前打开红灯、响起铃声。这样经过一段时间以后,铃声一响或红灯一亮,狗就开始分泌唾液。
巴甫洛夫的实验表明:原来并不能引起某种本能反射的中性刺激物(铃声、红灯),由于它总是伴随某个能引起该本能反射的刺激物出现,如此多次重复之后,这个中性刺激物也能引起该本能反射。后人称这种反射为经典性条件反射。两种刺激物必须经过多次的结合,中性刺激物成为条件刺激物的信号后,这种反射才会形成。
在最为可怕的例子中,一个名叫“小艾伯特”的无辜男孩会对白色毛绒绒的东西心存巨大恐惧。
222小艾伯特实验:
约翰·华生和罗莎莉·雷纳从一所医院挑选了9个月大的艾伯特进行这项研究。艾伯特的母亲是哈里特巷Harriet Lane Home残疾儿童的奶妈。“艾伯特是华生和雷纳进行实验的巴尔的摩约翰霍普金斯大学斐马克诊所一名雇员的儿子”。在实验开始之前,小艾伯特接受了一系列基础情感测试:让他首次短暂地接触以下物品:白鼠、兔子、狗、猴子、有头发和无头发的面具、棉絮、焚烧的报纸等。结果发现,在此起点,小艾伯特对这些物品均不感到恐惧。
大约两个月后,当小艾伯特刚超过11个月大,华生和他的同事开始进行实验。开始时,把艾伯特放在房间中间桌上的床垫上。实验室白鼠放在靠近艾伯特处,允许他玩弄挥它。这时,儿童对白鼠并不恐惧。当白鼠在他周围游荡,他开始伸手触摸它。在后来的测试中,当艾伯特触摸白鼠时,华生和雷纳就在艾伯特身后用铁锤敲击悬挂的铁棒,制造出响亮的声音。毫不奇怪,在这情况下,小艾伯特听到巨大声响后大哭起来,并表现出恐惧。经过几次这样将两个刺激配对,白鼠再次出现在艾伯特面前。这时,他对白鼠出现在房间里感到非常痛苦。他哭着转身背向白鼠,试图离开。显然,这名男婴已经将白鼠(原先的中性刺激,现在的条件刺激)与巨响(非条件刺激)建立了联系,并产生了恐惧或哭泣的情绪反应(原先对巨响的无条件反射,现在对白鼠的条件反射)。
这个实验导致如下一系列的后果: 巨响(非条件刺激)出现,引起恐惧(无条件反射)。
白鼠(中性刺激)与巨响(非条件刺激)同时出现,引起恐惧(无条件反射)。白鼠(条件刺激)出现,引起恐惧(条件反射)。在这里,学习发生了。
这个实验让人疑惑的是,小艾伯特似乎推广了他的反应,在实验的17天后,当华生将一只(非白色的)兔子带到房间,艾伯特也变得不安。对于毛茸茸的狗、海豹皮大衣,甚至华生戴上有白色棉花胡须的圣诞老人面具出现在他面前,他都显示出相同的反应,不过艾伯特并不惧怕一切有毛发的东西。333桑代克的猫——著名的迷笼实验
将饿猫关入笼中,笼外放一条鱼,饿猫急于冲出笼门去吃笼外的鱼,但是要想打开笼门,饿猫必须一气完成三个分离的动作。首先要提起两个门闩,然后是按压一块带有铰链的台板,最后是把横于门口的板条拨至垂直的位置。经观察,猫第一次被放入迷箱时,拼命挣扎,或咬或抓,试图逃出迷箱。终于,它偶然碰到踏板,逃出箱外,吃到了食物。在这些努力和尝试中,它可能无意中一下子抓到门闩或踩到台板或触及横条,结果使门打开,多次实验后,饿猫的无效动作越来越少,最后一入迷笼就会立即以一种正确的方式去触及机关打开门。桑代克记下猫逃出迷箱所需时间后,即把猫再放回迷箱内,进行下一轮尝试。猫仍然会经过乱抓乱咬的过程,不过所需时间可能会少一些,经过如此多次连续尝试,猫逃出迷箱所需的时间越来越少,无效动作逐渐被排除,以致到了最后,猫一进迷箱内,即去按动踏板,跑出迷箱,获得食物。根据实验,可以画出猫的学习曲线。
桑代克把猫在迷笼中不断地尝试、不断地排除错误最终学会开门出来取食的过程称为尝试错误学习,并提出了学习的“尝试-错误”理论。
他认为,动物在每次尝试的过程中,都建立起一种刺激-反应型联系,那些能够导致成功的反应被保留,而那些无效的反应则会逐渐被排除,所以,动物学习就是从各种刺激-反应中挑选那些导致成功的刺激反应型。桑代克又把这种刺激-反应型称做作“联结”,认为学习的实质就在于形成刺激-反应联结并根据其动物心理实验研究的发现,提出了有关人类学习的三条主要规律:①准备律:指学习者在学习时的预备定势。如果学习者有准备,并按其准备活动做,学习者就会产生满足感;如果有准备而没有按其准备活动做,就会产生烦恼感;如果没有准备而强制其活动,就会产生厌恶感。此一定律强调了学习开始前预备定势的作用。②练习律:在奖励的情况下,不断地重复一个学会的反应就会增加刺激和反应之间的联结。桑代克认为,练习次数的多寡,影响刺激和反应之间练习的稳固程度。练习越多,练习越紧密,小鸡越清楚要采取什么行动,逃脱的速度越快;练习越少,练习就不够紧密,小鸡就越难找到出口。后来,桑代克相信对一个反应单是重复比起对这个反应的结果给予奖赏来,在效果上要差一些。③效果律:在对同一情境所做的若干反应中,那些对学习者伴有满足的反应或紧跟着满足的反应,在其他条件相等的情况下,就越加牢固地与这种情境相联结。桑代克认为,哪一种行为会被“记住”,会与刺激建立起联系,取决于这种行为产生的效果。
444斯金那的老鼠
斯金纳有一个著名的经典实验:把小白鼠放进特制的笼子里(斯金纳箱),在笼里有一个伸出的杠杆,下面有一个食物盘,只要笼中的小鼠按压杠杆,就能得到一粒食物。起初,小鼠在笼子里还是上蹦下蹿,但每次按过杠杆后就能有吃的,小鼠就学会了饿了要去压杠杆。这是一种行为被奖励后,于是会强化此种行为的例子。
中午看的那个案例是一例亲子咨询。妈妈对女儿疼爱有加,但每次女儿不听话或者学习成绩下降,母亲就破口责难,甚至一次用钢管打了女儿。按常理,女儿应该是那种胆小有较强恐惧感的女孩。但恰巧相反,母亲很疑惑,为什么每次训斥女儿以后,没有得到好效果,反而一说女儿就离家出走。
究其原因,按女孩舅舅的话说,这位母亲如果训斥女儿一小时,紧跟着就会哄4、5个小时。呵呵,这样看来,女儿会有如表现就不意外了。就像是斯金纳箱实验,假如有3只这样的箱里面分别有三只小白鼠,A箱中小白鼠每按一下杠杆都会顺利得到一粒食物,B箱中的小鼠每按一次就会被电击一次,C中的小鼠每次去按杠杆无规律的遭受到电击或者得到了食物。
那么这三只箱中,A和B中的小鼠分别强化了按压杠杆和不会触碰杠杆的行为。C中的小鼠就最可怜了,经过一段时间,它就不知道自己该干什么了,因为触碰杠杆就有可能会遭到电击,但不碰又饥饿难忍。如果把小鼠比作是人的话,C中的小鼠的心理状态应该是最差的,用一句老百姓的话来说就是“长此以往,C老鼠更容易变疯!”
那么你的孩子像是第几只箱中的小白鼠呢?教育孩子,很像打造一件精巧的工艺品,教育的艺术很重要。很多家长犯的最大的错就是“教育方向是对的,但方式方法错误!
555班杜拉的宝宝
班杜拉观察学习的一个经典实验研究,将3~6岁的儿童分成三组,先让他们观看一个成年男子(榜样人物)对一个像成人那么大小的充气娃娃做出种种攻击性行为,如大声吼叫和拳打脚踢。然后,让一组儿童看到这个“榜样人物”受到另一成年人的表扬和奖励(果汁与糖果);让另一组儿童看到这个“榜样人物”受到另一成年人的责打(打一耳光)和训斥(斥之为暴徒);第三组为控制组,只看到“榜样人物”的攻击性行为。然后把这些儿童一个个单独领到一个房间里去。房间里放着各种玩具,其中包括洋娃娃。在十分钟里,观察并记录他们的行为。
【结果表明】看到“榜样人物”的攻击性行为受惩罚的一组儿童,同控制组儿童相比,在他们玩洋娃娃时,攻击性行为显著减少。反之,看到“榜样人物”攻击性行为受到奖励的一组儿童,在自由玩洋娃娃时模仿攻击性行为的现象相当严重。班杜拉用替代强化来解释这一现象:观察者因看到别人(榜样)的行为受到奖励,他本人间接引起相应行为的增强;观察者看到别人的行为受到惩罚,则会产生替代性惩罚作用,抑制相应的行为。
666苛勒的猩猩抓香蕉
黑猩猩利用箱子解决问题。在单箱情境中,将香蕉悬挂于黑猩猩笼子的顶板,使它够不着。但笼中有一箱子可利用。识别箱子与香蕉的关系后,饥饿的黑猩猩将箱子移近香蕉,爬上箱子,摘下香蕉。在更复杂的叠箱情境中,黑猩猩把握了箱子之间的重叠及其稳固关系后,也解决了这一较复杂的问题。
格式塔心理学家苛勒曾在1913-1917年间,对黑猩猩的问题解决行为进行了一系列的实验研究,从而提出了与尝试-错误学习理论相对立的完形-顿悟说。
777托尔曼的白鼠走迷宫
实验者将白鼠分成三组走迷津,一组为非强化组,这组白鼠无论在何种情况下都没有得到过食物的强化;另一组为强化组,这组白鼠总是得到强化;第三组为实验组,这组白鼠在前十天不给予强化,从第十一天开始才受到强化。在实验开始前,实验者预测实验组白鼠的学习水平将与强化组一样好。
托尔曼对此进行了分析,他认为,实验组在前十天没有受到食物强化时,动物依然学习了迷津的“空间关系”,形成了认知地图,只不过未曾表现出来而已。经过食物强化,就促使其利用这一“认知地图”,并最终体现出学习的进步。这也说明,强化确实能够促进符号学习,但却不是符号学习的必要条件。
888布鲁那:“我发现!”
认知—发现学习是布鲁纳学习理论的核心,几乎成了布鲁纳的代名词。为了创建该理论,布鲁纳研究了大量的相关课题,如知觉归类、概念形成、思维、动机等等。知觉归类理论和概念形成的假设考验说是认知—发现学习的理论基础。在知觉理论中,布鲁纳强调了三点:知觉的选择性、知觉是对课题的归类、个体的期待与需要决定类别的可接受性。从中可以看出,布鲁纳很重视知觉过程中主体积极、主动的建构过程。
999奥苏泊尔:“我接受!”
奥苏伯尔把学习分为机械学习和有意义学习,有意义学习需具备的条件是:
1、学习材料对学生而言有潜在意义;
2、学生头脑中有同化新学习材料的知识;
3、学生具有有意义学习的意向。
奥苏伯尔主张接受学习,他认为接受学习必须按“有意义学习”的标准和条件进行,接受学习的目的是建立起相应的认知结构。
所谓“有意义学习”,他定义为“有意义学习过程的实质,就是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已有的适当观念建立非人为的和实质性的联系”。
所谓非人为的和实质性的联系是指新的符号或符号代表的观念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已有的表象、已经有意义的符号和概念或命题的联系。
例如“dog”这个文字符号与儿童认知结构中已有的“狗”的表象建立了联系,就说明“dog”的符号学习获得了实质性的心理意义。这是最简单的有意义学习。复杂一些的如“bedroom”的学习,则必须使新知识与学生原有的“bed”和“room”的概念和表象建立联系,才能获得新概念的意义。
10加涅:“我把信息加工一下。”
他认为,学习是一个有始有终的过程,这一过程可分成若干阶段,每一阶段需进行不同的信息加工。在各个信息加工阶段发生的事件,称为学习事件。学习事件是学生内部加工的过程,它形成了学习的信息加工理论的基本结构。与此相应,教学过程既要根据学生的内部加工过程,又要影响这一过程。因而,教学阶段与学习阶段是完全对应的。在每一教学阶段发生的事情,即教学事件,这是学习的外部条件。教学就是由教师安排和控制这些外部条件构成的,而教学的艺术就在于学习阶段与教学阶段的完全吻合。
11建构主义者:“你和我建构的不一样!”
建构主义源自关于儿童认知发展的理论,由于个体的认知发展与学习过程密切相关,因此利用建构主义可以比较好地说明人类学习过程的认知规律,即能较好地说明学习如何发生、意义如何建构、概念如何形成,以及理想的学习环境应包含哪些主要因素等等。总之,在建构主义思想指导下可以形成一套新的比较有效的认知学习理论,并在此基础上实现较理想的建构主义学习环境。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内容可从“学习的含义”(即关于“什么是学习”)与“学习的方法”(即关于“如何进行学习”)这两个方面进行说明。
代表人:维果茨基,皮亚杰
第二篇:心理故事
心理小故事 之一:买烟
甲去买烟,烟29元,但他没火柴,跟店员说:“顺便送一盒火柴吧。”店员没给。乙去买烟,烟29元,他也没火柴,跟店员说:“便宜一毛吧。”最后,他用这一毛买一盒火柴。
这是最简单的心理边际效应。第一种:店主认为自己在一个商品上赚钱了,另外一个没赚钱。赚钱感觉指数为1。第二种:店主认为两个商品都赚钱了,赚钱指数为2。当然心理倾向第二种了。同样,这种心理还表现在买一送一的花招上,顾客认为有一样东西不用付钱,就赚了,其实都是心理边际效应在作怪。
变换一种方式往往能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通常很多事情换一种做法结果就不同了。人生道路上,改善心智模式和思维方式是很重要的。
心理小故事 之二:聪明的男孩
有个小男孩,有一天妈妈带着他到杂货店去买东西,老板看到这个可爱的小孩,就打开一罐糖果,要小男孩自己拿一把糖果。但是这个男孩却没有任何动作。几次的邀请之后,老板亲自抓了一大把糖果放进他的口袋中。回到家中,母亲好奇地问小男孩,为什么没有自己去抓糖果而要老板抓呢?小男孩回答很妙:“因为我的手比较小呀!而老板的手比较大,所以他拿的一定比我拿的多很多!” 这是一个聪明的孩子,他知道自己的有限,而更重要的,他也知道别人比自己强。凡事不只靠自己的力量,学会适时地依靠他人,是一种谦卑,更是一种聪明。
心理小故事 之三:听的艺术
美国知名主持人林克莱特有一天访问一名小朋友,问他说:“你长大后想要当做什么呀?”小朋友天真地回答:“嗯„„我要当飞机的驾驶员!”林克莱特接着问:“如果有一天,你的飞机飞到太平洋上空所有引擎都熄火了,你会怎么办?”小朋友想了想:“我会先告诉坐在飞机上的人绑好安全带,然后我挂上我的降落伞跳出去。” 当在场的观众笑得东倒西歪时,林克莱特继续注视着这孩子,想看他是不是自作聪明的家伙。没想到,接着孩子的两行热泪夺眶而出,这才使得林克莱特发觉这孩子的悲悯之心远非笔墨所能形容。于是林克莱特问他说:为什么你要这么做?“小孩的答案透露了这个孩子真挚的想法:”我要去拿燃料,我还要回来!“ 这就是”听的艺术“。一是听话不要听一半。二是不要把自己的意思,投射到别人所说的话上头。要学会聆听,用心听,虚心听。
心理小故事 之四:两个和尚
有两个和尚分别住在相邻的两座山上的庙里。两山之间有一条溪,两个和尚每天都会在同一时间下山去溪边挑水。不知不觉已经过了五年。突然有一天,左边这座山的和尚没有下山挑水,右边那座山的和尚心想:”他大概睡过头了。“便不以为然。哪知第二天,左边这座山的和尚,还是没有下山挑水,第三天也一样,直到过了一个月,右边那座山的和尚想:”我的朋友可能生病了。“ 于是他便爬上了左边这座山去探望他的老朋友。当他看到他的老友正在庙前打罗汉拳时。他十分好奇地问:”你已经一个月没有下山挑水了,难道你可以不喝水吗?“左边这座山的和尚指着一口井说:”这五年来,我每天做完功课后,都会抽空挖这口井。如今,终于让我挖出水,我就不必再下山挑水,我可以有更多时间练我喜欢的罗汉拳了。“ 我们常常会忘记把握下班后的时间,挖一口属于自己的井,培养自己另一方面的实力。这样在未来当我们年纪大了,我们还依然会有水喝,而且还能喝得很悠闲。
心理小故事 之五:学会舍弃
有两个人相约到山上去寻找精美的石头,甲背了满满的一筐,乙的筐里只有一个他认为是最精美的石头。甲就笑乙:”你为什么只挑一个啊?“乙说:”漂亮的石头虽然多,但我只选一个最精美的就够了。“甲笑而不语,下山的路上,甲感到负担越来越重,最后不得已不断地从一筐的石头中挑一个最差的扔下,到下山的时候他的筐里结果只剩下一个石头!
人生中会有许多的东西,值得留恋,有的时候你应该学会去放弃。
心理小故事 之六:把心径扩大1毫米 有一家牙膏厂,产品优良,包装精美,受到顾客的喜爱,营业额连续10年递增,每年的增长率在10%~20%。可到了第11年,业绩停滞下来,以后两年也如此。公司经理召开高级会议,商讨对策。会议中,公司总裁许诺说:谁能想出解决问题的办法,让公司的业绩增长,重奖10万元。
有位年轻经理站起来,递给总裁一张纸条,总裁看完后,马上签了一张10万元的支票给了这位经理。那张纸条上写着:将现在牙膏开口扩大1毫米。消费者每天早晨挤出同样长度的牙膏,开口扩大了l毫米,每个消费者就多用1毫米宽的牙膏,每天的消费量将多出多少呢!公司立即更改包装。第14年,公司的营业额增加了32%。
面对生活中的变化,我们常常习惯过去的思维方法。其实只要你把心径扩大1毫米,你就会看到生活中的变化都有它积极的一面,充满了机遇和挑战。
心理小故事 之七: 人生如茶
一个屡屡失意的年轻人千里迢迢来到普济寺,慕名寻到老僧释圆,沮丧地对他说:”人生总不如意,活着也是苟且,有什么意思呢?“ 释圆静静听着年轻人的叹息和絮叨,末了才吩咐小和尚说:”施主远道而来,烧一壶温水送过来。“ 稍倾,小和尚送来了一壶温水,释圆抓了茶叶放进杯子,然后用温水沏了,放在茶几上,微笑着请年轻人喝茶。杯子冒出微微的水汽,茶叶静静浮着。年轻人不解地询问:”宝刹怎么用温茶?“ 释圆笑而不语。年轻人喝一口细品,不由摇摇头:”一点茶香都没有呢。“释圆说:”这可是闽地名茶铁观音啊。“年轻人又端起杯子品尝,然后肯定地说:”真的没有一丝茶香。“ 释圆又吩咐小和尚:”再去烧一壶沸水送过来。“稍倾,小和尚便提着一壶冒着浓浓白汽的沸水进来。释圆起身,又取过一个杯子,放茶叶,倒沸水,再放在茶几上。年轻人俯首看去,茶叶在杯子里上下沉浮,丝丝清香不绝如缕,望而生津。年轻人欲去端杯,释圆作势挡开,又提起水壶注入一线沸水。茶叶翻腾得更厉害了,一缕更醇厚更醉人的茶香袅袅升腾,在禅房弥漫开来。释圆如是注了五次水,杯子终于满了,那绿绿的一杯茶水,端在手上清香扑鼻,入口沁人心脾。
释圆笑着问:”施主可知道,同是铁观音,为什么茶味迥异吗?“ 年轻人思忖着说:”一杯用温水,一杯用沸水,冲沏的水不同。“ 释圆点头:”用水不同,则茶叶的沉浮就不一样。温水沏茶,茶叶轻浮水上,怎会散发清香?沸水沏茶,反复几次,茶叶沉沉浮浮,终释放出四季的风韵:既有春的幽静夏的炽热,又有秋的丰盈和冬的清冽。世间芸芸众生,又何尝不是沉浮的茶叶呢?
那些不经风雨的人,就像温水沏的茶叶,只在生活表面漂浮,根本浸泡不出生命的芳香;而那些栉风沐雨的人,如被沸水冲沏的酽茶,在沧桑岁月里几度沉浮,才有那沁人的清香啊。“ 浮生若茶,我们何尝不是一撮生命的清茶?命运又何尝不是一壶温水或炽热的沸水呢?茶叶因为沉浮才释放了本身深蕴的清香,而生命,也只有遭遇一次次挫折和坎坷,才激发出人生那一脉脉幽香。
世界上最经典的心理学故事全集: 打开心理世界的窗口
屠格涅夫说:人的心灵是一座幽暗的森林。意思是:人心包罗万象,神秘怪异如
一道深潭,让人无法探清其真想。玄奥,复杂多变的心理确实让人难以捉摸,那
么唯有追根溯源才能认识人的内心世界和人性的本质。
1.和尚在,我去哪儿了
自我认知
有个叫张三的解差,押送一名生性狡猾的和尚服役,途中解差为避免出现闪
失,就每天早晨把所有重要的东西全部清点一迫。他先摸摸包袱,自言自语地说:
“包袱在。”
又摸模押解和尚的官府文书,告诉白己说;“文书在。”
然后他再摸模和尚的光头和系在和尚身上的绳子,又说道:“和尚在。”
最后他摸模自己的脑袋说;“我也在。”
张三跟和尚在路上走了好几天了,每天早晨都这样清点一遍,不缺什么才放
心上路,没有一天漏掉过。和尚对张三的一举一动都看在眼里。一天,和尚灵机一动,想出了一个逃跑的好办法。一天晚上,他们俩照例在一家客栈里住了下来。吃晚饭的时候,和尚一个劲地给张三劝酒:
“长官,多喝几杯,没有关系的。顶多再有一两天,我们就该到了。您回去以后,因为押送我有功,一定会被上级提拔,这不是值得庆贺的事吗?不是值得多喝几杯吗?”张三听得心花怒放,喝了一杯又一杯,慢慢地,手脚不听使唤了,最后终于酩酊大醉,躺在床上鼾声如雷和尚赶快去找了一把剃刀来,三两下把张三的头发剃得千干净净,又解下自己身上的绳子系在张三身上,然后就连夜逃跑了。第二天早晨,张三酒醒了,他迷迷糊糊地睁开眼睛,就开始例行公事地清点。他先摸摸包袱说:“包袱在”。又模模文书说:文书在”。"和尚„咳,和尚呢?”张三大惊失色。忽然,他瞅见面前的一面镜子,看见了自己的光头,再摸模身上系的绳子,就高兴了:“咽,和尚在。”不过,他马上又迷惑不解了。和尚在,那么我跑哪儿去了?
智慧点拨自我。是一个“陌生的朋友”,即十分熟悉,义常常令人因困惑。它是你
“自己手中的东西“。朱而我们往往对其熟视无睹,似乎它运在天边,神秘镖缈得很。例个张三的行为就是对自我的不认知。
2.失去自由的日子里——感觉剥夺
1954年,美国科学家做了一项“感觉剥夺”实验。实验者以每天20美元的报酬(在当时是很高的金额)雇用了一批学生作为被试者。
实验内容是这样的:实验者将学生关在有隔音装置的小房间里,让他们戴上半透明的保护镜以尽量减少视觉刺激。接着,又让他们戴上木棉手套,并在其袖口处套了一个长长的圆筒。为了限制各种触觉刺激,又在其头部垫上了一个气泡胶枕。除了进餐和排泄的时间以外,实验者要求学生24小时都躺在床上。可以说,这样就营造出了一个所有感觉都被剥夺了的状态。
结果,尽管报酬很高,却几乎没有人能在这项实验中忍耐三天以上。最初的8个小时好歹还能撑住,之后,学生就吹起了口哨或者自言白话,有点烦躁不安了。在这种状态下,即使实验结束后让他们去做一些简单的事情,他们也会频频出错,精神也集中不起来了。
实验持续数日后,人会产生一些幻觉。例如,看见大队花栗鼠行进的情景,或者听到有音乐传来,等等。到第4天时,学生会出现双手发抖,不能笔直走路,应答速度迟缓,以及对疼痛微感等症状。实验后学生得需要3天以上的时间才能恢复到原来的正常状态。
感觉的存在给人们带来了愉快的享受,也带来了痛苦的烦恼。我们的生活就处在愉快的感觉和痛苦的经验之间。人是一旦失去感觉,后果将不堪设想。如果一个人丧失了全部感觉能力,也就不可能产生
认识,吏不可能产生情感与意志。由上述的实验可以看出,丰富的感觉刺激对维持我们正常的心理状态是必需的.我们所处的世界丰富多彩,而人的正常生活和有效发展必然需要 建立在尽可能多的和外界接触的基础上,需要对外界的刺激有足够的心理准备。
古人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我们应该积权地去接触社会,接触人生、尽情体验生活的各种滋 味,只有这样才能拥有一个丰富多彩的人生以及健全的心灵。
如果曾经体验酸甜苦辣的人生百味,如果有机会领略各地不同的 风土人情,如果拥右丰富的知识、广馋的见闻和丰富的情感,那么你 对社会与人生体验就越深广,你就越能有效地把握自己,驾驭好自己 的命运之舟。
3.3、视崖边界前的婴儿——深度知觉
1960年的春天,心理学家埃莉诺'吉布森带着未满周岁的孩子来到科罗拉多大峡谷,让繁忙工作带来的紧张心情得以放松。她欣赏了峡谷那奇妙无比、变幻莫测的景色后,在峡谷边的平地上野餐。吉布森无意问回头眺望,身后是犹如刀削的陡峭山崖和深不可测的峡谷,她顿时紧张得心跳加快,浑身的血液似乎凝住了。走到安全地带后,她低下头看着怀里沉睡的孩子,突然想到一个奇怪的问题:婴儿是否也会有这样的深度和高度知觉,并对此有所反应?她决定进行研究找出答案。
为此,吉布森设计了一个人工悬崖——“视崖装置”来进行测试。这个装置是一大块玻璃平台,中间放有一块略高于玻璃的中央板,把婴儿放在这个狭小的中央板上。板一侧的玻璃上铺有一块黑白棋盘图案的布,因为它与中央板的高度相差不多,看起来就像一个“浅滩”。在中央板另一侧的玻璃下面约一米处铺上同样棋盘图案的布,给婴儿造成一种错觉,这一边似乎是“悬崖”。如果婴儿待在浅滩的棋盘图案上,他可以探望“悬崖”但不会跌下来,因为这实际上是一块平整的玻璃板——“视崖”一词由此而来。
吉布森刚开始选择了30多个6个半月到14个月的婴儿进行实验,她将婴儿放置在视崖的中央板上,让母亲交替站在视崖的深侧和浅侧召唤自己的孩子爬向她们。最初的研究结果是,有27个婴儿愿意从中间的平台爬到“浅滩”上,仅有3个孩子能够“冒险”爬过“悬崖”来到母亲的身边。吉布森还发现,当母亲在“悬崖”这边召唤孩子时,他们中的绝大多数非但没有爬向母亲,反而朝反方向爬,其中有一些孩子则是探头看看“悬崖。,又抬头望望母亲,哭叫了起来。
婴儿在视崖面前的表现说明了他们们已经具有了一定的深度知觉。深度知觉涉及三维空间的知觉。即不仅能够知觉物体的高和宽。而且能够知觉物体的距离、深度、凸凹等。
孩子与成人的情感交流对儿童知觉品质、情绪行为的发展具有十 分重要的价值。婴儿具有深度知觉后,在视崖面前会犹豫不决,此时,如果母亲对他微笑、点头表示肯定、鼓励,他就可能勇敢地越过悬崖,爬向母亲那边,如果母亲表现出害怕的表情*婴儿跨越过去的可能性 就小得乡,甚至可能哭起来。利用视崖装置进行的实验显示,婴儿会 将他们所依恋的对象(母亲)提供的安全或危险的信息作为他们情绪 行为的社会性参照物。婴儿与成人主动的情绪交流,参照成人的情绪信息,能使婴儿避免、摆脱许多险境*并有利于婴儿对环境的判断和 行为的调整。
4.医生、房地产商与艺术家 ——注意力的选择性
医生、房地产商和艺术家三个人一同去看望他们共同的朋友。路上他 们经过了一条繁华的街道。到了朋友家以后,朋友的小女儿请艺术家给她 讲个故事。
“今天,我沿着街道走,’艺术家说,“看见在天空的映衬下,城市像 一个巨大的穹隆,暗暗的金红色在落日的余晖中泛着微光,像一幅美丽的 图画。”
接下来小姑娘又让房地产商给她讲个故事。房地产商讲道:“我在街 上看见两个男孩子在讨论怎样挣钱,一个男孩说他想摆一个冰棋淋小摊,并把地址选在两条街道的交会处,紧挨地铁的人口处,因为在这里,两条 街上的人和乘坐地铁的人们都可以看见他。我发现这个男孩懂得经营位置 的价值,没准他将来能成为一个很好的商人。”
接下来,小女孩又让医生给她讲,医生的故事是这样的:“有一个橱 窗从上到下都摆满了各种药品的瓶子,这些药品用于治疗各种消化不良,有一些人正在挑选。可是我明白他们所要的也许不是什么药品,而是新鲜 的空气与睡眠,但我却不能告诉他们。”
医生、房地产商与艺术家走的是同一条街道,但看到的却尽不相 同。原因在于也们对事物的注意具有不同的选择性。三人的选护之所 以不同,是因为他们所受过的不同教育与训练。教育本身有一个重要 的作用,就是使人们选并不同的刺激,即注意不同为事物。这种注意 长时间就形成了一种习惯,使人们对某个领域的事物更加关注,并形成 比较高的认识和技能。
注意力是心理活动对一定事物的指向和集中。下面不妨测试一下 你的注意力。
以下数字每一项中部有一些旷两相邻,其和等于lo的成对的数,集中注意力找出这些数.并在每对的下面画线。
时间.7分钟
A.24682468369U ***7738
B.******96
C.987987B***4743289610
D.32U***9237236324376
E.***3***41561
F.******40
G ******44
H.***6776655443322l199
I.91827364558l***89234
J.******66
K.638609****** M.******83N.******82 0.******91 P ******68 Q.***782328*** R.642864976280***788991122 S.******99 T ******79 U.******37 Y ***3142***92 W ***7***35124 x.334673829***123198765190
本测试题共有143对和为10的邻数。每答漏(答错)一队数字 记一分。各题得分相加,统计总分。
o一26分:你集中注意力的能力非常强,在学习中一定效率很高。
27—37分:你善于集中注意力。如果能有意识地经常进行一些 这方面的训练,你会达到优秀水平的。
38—48分:你刚刚踏在及格线上,面临两种选择。一是向前走,努力改善自己的注意力,一是向后退、毫不以目前的状况为忱,这样 下去,你的注意力将会变得越来越差,成为制约你学习和工作的严重 障碍。
49—143分:你是个注意力不集中的人、对生活缺乏激情,对 周围事物视而不见。
5.露出马脚的间谍——无意注意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各国都十分重视间谍机构的活动,都希望在情 报方面战胜对手,以利于在整个战争中获取主动。同时,反间谍机构也都 在积极活动。一次,盟军反间谍机关收审了一位自称是来自比利时北部的 “流浪汉”。他的言谈举止使人怀疑,眼神也不像是流浪汉特有的。因此,法国反间谍军官奥克多认定他是德国间谍,可是他没有更有力的证据。奥 克多决定打开这个缺口。
审讯开始了。奥克多提出的第一个问题是:“会数数吗?”这个问题 很简单。“流浪汉”用法语流利地数数,没有露出一丝破绽,甚至在说法 语最容易说漏嘴的地方,他也能说得很熟练。于是,他被押回小屋去了。
过了一会儿,哨兵用德语大声喊;“着火了”“流浪汉”仍然无动于哀,似乎真的听不懂德语,照样睡他的觉。
后来,奥克多又找来一位农民,和“流浪汉”谈论起庄稼的事,“流浪汉” 谈的居然也并不外行,有的地方甚至比这位农民更在行。看来奥克多凭外 观判断的第一印象是不能成立了。于是奥克多又想出了一个新的办法。
第二天,“流浪汉”在被押进审讯室的时候,显得更加沉着、平静。奥克多非常认真地审阅完一份文件,并在上面签字之后,抬起头突然用德 语说:“好啦,我满意了,你可以走了,你自由了。”“流浪汉”一听到这话,长长地松了口气,像放下一个沉重的包袱。他仰起脸,愉快地呼吸着自由的空气,兴奋之情溢于言表。
'流浪汉”露出的欣慰的表情,虽然是一刹那间发生的,但这个表情却透露出他懂德语这一信息,从而使他露出了马脚。经过进一步的审讯,“流 浪汉’最终承认了自己是一个德国间谍。
注意是一种心理活动或意识对一定对象为指向与集中。它包括有
意注意和无意注意。所谓有意注意是指有预定目的、需要一定意志努力的注意,无意注意是指事先没有目的,也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
奥克多运用的是4心理战。他利用人的潜意识心理,转移德国间谍 的有意注意,忽然用德语说释放他,'从而他的无意注意让他在不经意间 露出得意忘形之色,暴露了自己。
兴趣是培养有意注意的重要源泉。有兴趣的事情吸引着一个人的 注意。几是那些与人的生活、当前的任务、从事的工作密切联系着的 东西,都是人们容易感兴趣的事物,因而人们便对它们集中注意。由 此看来,我们应该培养广泛的兴趣。
人的心境对有意注意也起着很大的作用,它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 什么事物容易引起注意。疲劳或精神健征的状态也对注意有重大的影 响。一个人在过度疲劳的情况下,常常不能觉察到那些在精神健旺时 很容易引起注意的事物。人在精神健进状态下最容易对新鲜事物引起 注意,注意也能持久。所以我们要时刻保持快乐、积权的精神状态,以便能引起我们的有意注意。
6.女王与妻子——角色转换
英国女王维多利亚是历史上有名的女王,但是她私下和她的丈夫阿尔 伯特亲王相处时,不免也有—般家庭的争执场面。
有一次,他们夫妇又吵架了,丈夫阿尔伯特愤而回到卧室,并且关上 了门。事后维多利亚女玉想想,知道是自己理亏,就在房间外敲门,打算 向丈夫道歉。
“谁?”女王在敲门后,听到丈夫这样问道。“英国女王!”
可是屋内没有任何回音 “准呀?”
“我是维多利亚。”
可是对方依旧没有开门
最后,维多利亚又敲了敲门,然后温柔地说道:“对不起,亲爱的 开门好吗?我是你的妻子。”
这回房门从里面打开了。
上面的故事告诉我们,每个人在不同时刻、不同场合会扮演不同 的角色。在家里,维多利亚女王就是妻子,她不在是女王。在社会中,每个人都要扮演几种角色,如果弄错了场景,这些角色之间会发生冲突,能否处理好这些冲突,在于我们社会角色份演的成功与否.每个人都要在社会中扮演属于自己的社会角色。当个人在所履行 的两个或多个社会角色之间或角色与人格之间,有难以相容感时,就 发生了角色冲突。
消除角色冲突,可以来取如下几项具体方法
1.防止角色混同
不同角色的权利与义务是各不相同的,不能混为一谈,应当区别 对待。如在与异性交往中,男性要把妻子、女朋友、女同事区别开来,同样道理,女方也要对丈夫、男朋友、男同事区别对待。
2.学会换位思考
考虑和处理问题时,要站在他人角色的立场,“将心比心”、“设身 处地”地体验不同于自己的别的角色的需求、遭遇和感受。比如丈夫 站在妻子的角度,妻子站在大夫的角度,下级站在领导的角度、领导 站在下属的角度,这样自然就能消除角色冲突,促进人际关系的和谐。
3.做好角色转换
我们在角色转换后,应当及时对所承担角色的权利与义务有明确 的认识,对该角色应有行为做出清晰的理解,以求顺应变化,尽早进 入新角色,转换角色行为。在单位时是领导,习惯于发布命令、指挥 别人、但回到家里,履行作为丈夫和父亲的职责时,就不能一味地严肃。
7.眼神的奇特威力 肢体语言的心理暗示
某公司企划部经理秘书小张这几天忐忑不安,因为她前天不小心打翻 了经理的茶杯后,经理无言的一瞥让她琢磨不透。
前天上午,她拿着一份文件去请经理批阅。打开文件夹时,她不小心 碰翻了经理的茶杯,茶水弄湿了经理的裤子和地板。她一下于楞住了,不 知所措地等着新来的经理大发雷霍。可经理并末言语,只是狠狠地瞥了她 一眼,并示意她出去。
就在两个月前,小张曾因打翻了原来一位经理的笔筒而遭到训斥。当 时,小张一声不响,低着头待经理训斥完毕,但是她定出办公室后却一身 轻松。而这次,新任经理狠狠地瞥了她一眼,她走出经理办公室后,一会 儿担心被扣发奖金,一会儿又担心被调离岗位。
小张没有受到训斥反而更紧张,是因为经理采用的有声语言表 明了其具体心态,而新上任的经理理采用“一眼”的肢体语音,其传 递的信息是模糊的,小张在不了解新经理的态度时。便会揣测,于是 产生忐忑不安的心理。
一位心理学家曾指出:无声语言所显示的意义要比有声语言多得 多*而且深刻。所以了解一些肢体语言对我们的人际交往很有帮助。
1)眼睛
“眼睛是心灵的窗户”,从一个人的眼睛可以看出一个人的内心活 动。如当一个人说话时不看着你,可能表示他对你没有好感或心不在 焉;人见到吸引自己的事物时,瞳孔会不自觉地扩张,外向的人说话 时,注视对方的时间较长;眼神回避易被解读成不感兴趣或不正直* 以尖锐目光凝视别人*会被理解为怪异、反复无常。
2)笑容
真诚、情感丰富的笑容会用到较多胜部肌肉,勉强、虚伪的笑则 展开较侵、持续较大、且眼睛不会变小*上唇可能夸张移动,下唇动 的幅度却很小。
3)手势
一放认为操眼睛、捏耳朵代表虚伪、犹豫或焦虑。如果一个人说 话时频频碰触嘴巴或耳朵,他可能在说谎,如果是听话的一方这么做,则代表他认为对方在说谎;抚摩下巴、脸颊,表示他正考虑要说些什 么,或在做决定s摩擦后颈可能是受挫的信号,合拢双劈放在胸前,代表紧张或防卫,双手交叉摆在后脑勺,或坐下时手摆在扶手上,靠 着椅背说话,则暗示控制、支配欲强。
4)声音
焦虑、具攻击性或喜欢出风头的人,说话音域较高或习惯大声。语调低沉约人较自信'习惯拉裔尾音容易被当做不成熟。
8.士兵的反常行为——应激反应
有一次,拿破仑骑着马正穿越一片树林,忽然听到一阵呼救声。他扬 鞭策马,来到湖边,看见一个士兵在湖里拼命挣扎,并向深水中漂去。岸 边的几个土兵乱成了一团,因为水性都不好,不知该怎么办。
拿破仑间旁边的那几个士兵:“他会游泳吗7”“只能扑腾几下!”拿
破仑立刻从侍卫手中拿过一支枪,朝落水的士兵大喊:“赶紧给我游回来,不然我毙了你:”说完,朝那人的前方开了两枪。
落水人听出是拿破仑的声音,又听说拿破仑要枪毙他,一下子使出浑 身的力气,猛地转身,扑腾扑腾通地游了回来。
不会游泳的士兵突然发生戏剧性转变,是因为拿破仑“不游回来 就毙了你”的强刺激,使他产生“应激反应’,才使出浑身力量.
自 救成功。
无论是动物或人类,在遇到突如兵未的危俭情境时。身体会自动 发出一种类似'总动员“的反应现象。这种本能性的生理反应,可使 个体立即进入应激状态,以维护其生命的安全。被称为应激反应。应 激反应由个体行为表现于外时可能有两种形式:一是向对象攻击,二 是逃离现场,所以也称这种反应为攻击或逃离反应.生活时刻在变化,没有变化的生活是枯燥乏味的。一定变化可以 激励人们投入新的行动中,磨炼人的斗志,提高社会适应能力,因此 是有利于维护人们心理平衡的。但生活中的变化如果过多、过快、过 大、过于突然,或者持续时间过长,就会超过人们心理、生理上所能 承受的限度,会形成有害的应激。因为应激的生理机制是:大脑皮层 接受刺激后,促使肾上腺皮质激素分泌*如果应激过强*身体就处于 充分动员的状态,而这种状态时间长了,会使生物化学保护机制受到 破坏,使抵抗力降低、更容易受到疾病的侵袭。
而从心理上讲,当个体对紧张体验不能解除时,就达到了“过度
应激”,它会影响正常心理活动的进行。因为当外界刺激唤醒大脑皮层* 使之维持一定的觉醒水平时,会有助于心理活动的进行,但是如果过 皮,会使之产生焦虑的反应。这种情况下,自控力会减弱,心理活动 能力也会降低*对客观事物的感知交得不充分、判断不准确,逻辑推 理能力也会下降。
所以,要想表现出最好的状态,需要处于适度的应激状态中。
此外、人应该了解自己的极限,对自己的挑战应该适可而止。即 使我们突破自己的权限,也应该一步步来。因为那样会给自己形成很 大的压力,容易造成身心失调,损害健康。最后很可能欲速则不达,
第三篇:心理小故事
心理小故事 1.心态
父子二人看到一辆十分豪华的进口轿车。儿子不屑地对他的父亲说:“坐这种车的人,肚子里一定没有学问!”父亲则轻描淡写地回答:“说这种话的人,口袋里一定没有钱!
--你对事情的看法,是不是也反映出你内心真正的态度?
2.情况不同 一只小猪、一只绵羊和一头乳牛,被关在同一个畜栏里。有一次,牧人捉住小猪,小猪大声号叫,猛烈地抗拒。绵羊和乳牛讨厌小猪的号叫,便说:「他常常捉我们,我们并不大呼小叫。」小猪听了回答道:「捉你们和捉我完全是两回事,他捉你们,只是要你们的毛和乳汁,但是捉住我,却是要我的命!」
--立场不同、所处环境不同的人,很难了解对方的感受;因此对别人的失意、挫折、伤痛,不宜幸灾乐祸,而应要有关怀、了解的心情。3.靠自己
小蜗牛问妈妈:为什么我们从生下来,就要背负这个又硬又重的壳呢?
妈妈:因为我们的身体没有骨骼的支撑,只能爬,又爬不快。所以要这个壳的保护!小蜗牛:毛虫姊姊没有骨头,也爬不快,为什么她却不用背这个又硬又重的壳呢? 妈妈:因为毛虫姊姊能变成蝴蝶,天空会保护她啊。小蜗牛:可是蚯蚓弟弟也没骨头爬不快,也不会变成蝴蝶他什么不背这个又硬又重的壳呢?
妈妈:因为蚯蚓弟弟会钻土, 大地会保护他啊。
小蜗牛哭了起来:我们好可怜,天空不保护,大地也不保护。
蜗牛妈妈安慰他:「所以我们有壳啊!」我们不靠天,也不靠地,我们靠自己。
4.神迹
法国一个偏僻的小镇,据传有一个特别灵验的水泉,常会出现神迹,可以医治各种疾病。有一天,一个拄着拐杖,少了一条腿的退伍军人,一跛一跛的走过镇上的马路,旁边的镇民带着同情的回吻说:「可怜的家伙,难道他要向上帝祈求再有一条腿吗??」这一句话被退伍的军人听到了,他转过身对他们说:「我不是要向上帝祈求有一条新的腿,而是要祈求上帝帮助我,叫我没有一条腿后,也知道如何过日子。」
1、目标要趁早
一对夫妇有两个孩子,孩子还小的时候,父母决定为他们养一只小狗。小狗抱回来以后,他们想请一位朋友帮忙训练这只小狗。在第一次训练前,女驯狗师问:“小狗的目标是什么?” 夫妻俩面面相觑,他们实在想不出狗还有什么另外的目标:“„„一只小狗的目标?那当然
就是当一只狗了。”女驯狗师极为严肃地摇了摇头说:“每只小狗都得有一个目标。”
夫妇俩商量之后,为小狗确立了一个目标———白天和孩子们一道玩,夜里要能看家。
后来,小狗被成功地训练成了孩子的好朋友和家中财产的守护神。
这对夫妇就是美国的前任副总统阿尔.戈尔和他的妻子迪帕。他们牢牢地记住了这句话
———做一只狗要有目标。推而广之,做一个人更要有目标。
(摘自9月24日《解放日报》作者毕淑敏)
2、学会沉淀自己
麦克失业后,心情糟透了。为了排解心中的苦闷,他找到了镇上的牧师。牧师听完了麦克的诉说,把他带进一个古旧的小屋,屋子里惟一的一张桌上放着一杯水。
牧师微笑着说:“你看这只杯子,它已经放在这儿很久了,几乎每天都有灰尘落在里面,但
它依然澄清透明。你知道是为什么吗?”
麦克认真思索,像是要看穿这杯子。他忽然说:“我懂了,所有的灰尘都沉淀到杯子底 了。”
牧师赞同地点点头:“年轻人,生活中烦心的事很多,有些你越想忘掉越不易忘掉,那
就记住它好了。就像这杯水,如果你厌恶地振荡自己,会使整杯水都不得安宁,混浊一片,这是多么愚蠢的行为。而如果你愿意慢慢地、静静地让它们沉淀下来,用宽广的胸怀去容纳
它们,这样,心灵并未因此受到污染,反而更加纯净了。”
(摘自9月30日《上海译报》作者佚名)
3、永不太迟
当希腊文化开始侵入罗马帝国的时候,罗马政治家柯图那时年已80,决心修习希腊文。
法国著名风景画家柯乐在70岁时还说:“上主让我再活10年,我想我会学画画。”中国的孔子也说过类似的话:“假我数年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那时他已年近70。音乐家莫扎特虽然英年早逝,但是他成名很早,就在他的声誉如日中天的时候,仍然在学音乐理论和对位法。加拿大前最高法院院长威廉爵士在90岁高龄时告诉人:“时间的群山那一边,还藏着许多最好的东西,等待我去学习。”
因此一个人若是要生活得有劲,应该不断学习。学无止境,永不太迟。(摘自《银潮》
第12期作者维廉.巴克莱译者余也鲁)
4、一根火柴棒
一根火柴棒价值不到一毛钱,一栋房子价值数百万元。但是一根火柴棒可以摧毁一栋房
子,可见微不足道的潜在破坏力,一旦发作起来,其攻坚灭顶的力量,无物能御。
要叠100万张骨牌,需费时一个月,但推倒骨牌只要几分钟。要轻营成功的实业,需耗时数十载,但要倒闭,只需一个错误决策。
要修养被尊敬的人格,需经过长时间的被信任,但要人格破产只需要做一件事。
一根火柴棒,是什么东西呢?它就是下列四项:
1、无法自我控制的情绪;
2、不经理智判断的决策;
3、顽固不化的个性;
4、狭隘无情的心胸。
检查看看,我们随身携带了几根火柴棒?(摘自《成功文摘》)
5、简单是一种方法
橄榄树嘲笑无花果树说:“你的叶子到冬天时就落光了,光秃秃的树枝真难看,哪像我
终年翠绿,美丽无比。”不久,一场大雪降临了,橄榄树身上都是翠绿的叶子,雪堆积在上
面,最后由于重量太大把树枝压断了,橄榄树的美丽也遭到了破坏。而无花果树由于叶子已
经落尽了,全身简单,雪穿过树枝落在地上,结果无花果树安然无恙。
外表的美丽不一定适应环境,有时是一种负担,而且往往会为生存带来麻烦或灾难。相
反,平平常常倒能活得自由自在。所以,不如放下你外表虚荣的美丽,或者是不实的身份和
地位,踏踏实实地去体会真实简单的生活,相信这样你将获得更多的乐趣。
(摘自《最伟大的管理思想》)
其他资料:
人的心理健康包括以下七个方面:智力正常、情绪健康、意志健全、行为协调、人间关系适应、反应适度、心理特点符合年龄。现在对心理健康的标准是这样定义的:
一、具有充分的适应力;
二、能充分地了解自己,并对自己的能力做出适度的评价;
三、生活的目标切合实际;
四、不脱离现实环境;
五、能保持人格的完整与和谐;
六、善于从经验中学习;
七、能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
八、能适度地发泄情绪和控制情绪;
九、在不违背集体利益的前提下,能有限度地发挥个性;
十、在不违背社会规范的前提下,能恰当地满足个人的基本需求。
心理健康又称心理卫生,包括两方面含义:(1)指心理健康状态,个体处于这种状态时,不仅自我情况良好,而且与社会契合和谐;(2)指维持心理健康、减少行为问题和精神疾病的原则和措施。心理健康还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心理健康,主要目的在于预防心理障碍或行为问题;广义的心理健康,则是以促进人们心理调节、发展更大的效能为目标,使人们在环境中健康生活,保持并不断提高心理健康水平,从而更好地适应社会生活,更有效地为社会和人类作出贡献。
正确地评价自己
自我评价是心理学中自我意识的一个方面,是指人对自身条件、素质、才能等各方面情况的一种判断。我们对自我的评价得当与否,将直接影响到生活中的学习效能、职业选择和事业奋斗中的自信心。
正确地进行自我评价一般可以通过两种渠道:直接的自我评价和间接的自我评价。
进行直接的自我评价,首先要认识到自己的自然条件;其次,是用自己在不同领域的实践中(如对各个科目的学习)取得的不同成绩相比较,以发现自己的长处,确定奋斗的目标。
进行间接的自我评价法,是指通过与他人行为的对照及情况的对比,发现自我认识的错位。“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这是一些人不能对自己作出正确的自我评价的原因之一。当事者迷,那么就不妨用与他人相比较的方法及用自己在不同领域中取得的不同成果比较的方法鉴别一下。
正确的自我评价是帮助我们作出正确的奋斗方向的前提,人的知识、才能通常是处于离散、朦胧状态的,需要人们不断地挖掘、发现和开发。从个人兴趣爱好、思维方式的特点、毅力的恒久性、已有的知识结构、献身精神与果敢魅力等多方面进行全面的考察和测试,将为你作出科学的自我评价提供有益的帮助。
健康的一半是心理健康!
2我爱我,给心灵一片晴空!
3悦纳自我,肯定自我,欣赏自我,发展自我,做一个快乐健康的人
4敞开心扉,你会拥有美丽人生:
5打开心灵的门窗,让阳光进来!
6健康的心理,为你添上飞翔的翅膀!
7用“新”呵护的健康!
8“心”会跟你一起走,说好不分手!
9心理健康,爱你等于爱自己!
10关注自我,让我们从“心”做起!
11心理健康关注你我他!
12架起心桥,共赴成功!
13健康的人需要健康的心!
14心心相融,欣欣向荣!
15我接纳自己包括优点、缺点、梦想、秘密与过去:
16超越平凡,欣喜生活!
17困忧之源,不在问题的本质,而在面对问题的态度!
18悦纳自我,肯定自我,欣赏自我,发展自我,做一快乐健康的人!
莫生气
人生就像一场戏, 因为有缘才相聚
相扶到老不容易, 是否更该去珍惜
为了小事发脾气, 回头想想又何必
别人生气我不气, 气出病来无人替
我若气死谁如意, 况且伤神又费力
邻居亲朋不要比, 儿孙琐事由他去
吃苦哀乐在一起, 神仙羡慕好伴侣
十不足
终日奔忙只为饥 才得有食有思衣
置下绫罗身上穿 抬头又嫌房屋低
盖下高楼并大厦 床前又少美貌妻
娇妻美妾都娶下又虑门前无马骑
将钱买下高头马 马前马后少跟随
家人招下数十个 有钱没势被人欺
一铨铨到知县位 又说官小势力卑
一攀攀到阁老位 每日思想到登基
一日南面坐天下 又想神仙来下棋
洞宾与他把棋下 又问那是上天梯
上天梯子未做下 阎王发牌鬼来催
若非此人大艰到 上到天梯还嫌低
生态学同样 额 人的心理健康包括以下七个方面:智力正常、情绪健康、意志健全、行为协调、人间关系适应、反应适度、心理特点符合年龄。现在对心理健康的标准是这样定义的:
一、具有充分的适应力;
二、能充分地了解自己,并对自己的能力做出适度的评价;
三、生活的目标切合实际;
四、不脱离现实环境;
五、能保持人格的完整与和谐;
六、善于从经验中学习;
七、能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
八、能适度地发泄情绪和控制情绪;
九、在不违背集体利益的前提下,能有限度地发挥个性;
十、在不违背社会规范的前提下,能恰当地满足个人的基本需求。
心理健康
你可以在百度搜索栏中键入“心理健康”,可以找到很多相关内容的,摘抄一些就行了,把手抄报做的像报纸那样分成栏目,标题的字体写大些,可以变换颜色,但是注意不要太花了。下面我提供些材料和网址,你选择用。
什么是心理健康
健康是人类生存极为重要的内容,它对于人类的发展,社会的变革,文化的更新,生活方式的改变,有着决定性的作用。那么,一个人怎样才算健康呢? 1948年世界卫生组织明确规定:健康不仅是身体没有疾病,而且应当重视心理健康,只有身心健康、体魄健全,才是完整的健康。可见心理健康是人的健康不可分割的重要部分。
心理健康就是指一个人的生理、心理与社会处于相互协调的和谐状态,其特征如下:
智力正常
人的智力分为超常、正常和低常三个等级。正常智力水平,是人们生活、学习、工作、劳动的最基本的心理条件。
情绪稳定与愉快
情绪稳定与心情愉快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志,它表明一个人的中枢神经系统处于相对的平衡状态,意味着机体功能的协调。如果一个人经常愁眉苦脸,灰心绝望,喜怒无常,则是心理不健康的表现。
行为协调统一
一个心理健康的人,其行为受意识支配,思想与行为是统一协调的,并有自我控制能力。如果一个人的行为与思想相互矛盾,注意力不集中,思想混乱,治疗支离破碎,做事杂乱无章,就是心理不健康的表现。
良好的人际关系
人生活在社会中,就要善于与人友好相处,助人为乐,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人的交往活动能反映人的心理健康状态,人与人之间正常的友好的交往不仅是维持心理健康的必备条件,也是获得心理健康的重要方法。
良好的适应能力
人生活在纷繁复杂、变化多端的大千世界里,一生中会遇到多种环境及变化,因此,一个人应当具有良好的适应能力,无论现实环境有什么样的变化,都将能够适应,这也是心理健康的标志之一。
以上是心理健康的主要特征,但是心理健康并非是超人的非凡状态,一个人的心理健康也不一定在每一个方面都有表现,只要在生活实践中,能够正确认识自我,自觉控制自己,正确对待外界影响,使心理保持平衡协调,就已具备了心理健康的基本特征
大学生心理健康知识
一、什么是心理健康:
人是一个整体,人的健康包括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两个方面,身体的健康是指人的身体符合人的正常生理现象,也就是我们平常说的没有疾病的发生;心理健康是一个人的认知,情绪、情感和意志,需要和动机;能力和人格的内在关系协调,心理的内容与客观现实保持统一,并能促使人体内、外环境平衡和促使个体与社会环境相适应的状态,并由此不断地发展健全的人格,提高生活质量,保持旺盛的精力和愉快的情绪。
二、心理健康从心理学的角度介定心理健康,其基本标准有:
1、有基本的自我安全感;
2、能很好地了解自己,并能恰当地估价自己的能力;
3、生活理想切合实际;
4、不脱离周围现实环境;
5、能保持人格的完整与和谐;
6、善于从经验中学习;
7、能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
8、能适度地宣泄情绪和控制情绪;
9、在符合团体要求的前提下,能适当地满足个人的基本要求。珍爱生命,活在当下
三、摆脱忧郁情绪的方法:
1、不要为自己寻找借口
2、再给自己一点爱
3、分散你的注意力
4、改变你的行为
5、走出忧郁,创建“三人空间”
6、了解自己的极限
7、寻找心灵的绿洲----让身心安宁的放松术和冥想术
8、相信自己,也相信他人
9、计划一些积极有益的活动,应付枯燥的生活
10、向朋友诉说自己的烦恼
11、看到事情的光明面---宽容、自嘲及“愉快疗法”
12、把复杂问题分解成简单的问题
13、倾尽全力完成一件事
14、运动是自救的基础
四、大学生如何保持心理健康
1、自觉学习心理知识,寻求心理健康的良药
2、对自己不过分苛求,确立目标适中,养成“平常心态”
3、对他人的期望不要过高,避免失望感
4、不盲目的处处与其他同学竞争,避免过度紧张
5、积极参加集体活动,扩大社会交往
6、加强意志锻炼,保持乐观的“正性情绪”
五、测试一下,每题有三种选择答案。
1、与人初次会面,经过一番交谈,你能对他(她)的举止谈吐、知识能力等方面作出积极、准确的评价吗?
A、不能。B、很难说。C、我想可以。
2、你和别人告别时,下次相会的时间地点是—— A、对方提出的。B、谁也没有提这事。C、我提议的。
3、当你第一次见到某个人,你的表情是——
A、热情诚恳,自然大方。B、大大咧咧,漫不经心。C、紧张局促,羞怯不安。
4、你是否在寒暄之后,很快就找到双方共同感兴趣的话题? A、是的,对此我很敏锐。B、我觉得这很难。C、必须经过较长一段时间才能找到。
5、你与人谈话时的坐姿通常是——
A、两膝靠拢。B、两腿叉开。C、跷起“二郎腿”。
6、同他(她)谈话时,眼睛望着何处?
A、直视对方的眼睛。B、看着其他的东西或人。C、盯着自己的钮扣,不停玩弄。
7、你选择的交谈话题是——
A、两人都喜欢的。B、对方所感兴趣的。C、自己所热衷的。
8、通过第一次交谈,你们分别所占用的时间是—— A、差不多。B、他多我少。C、我多于他。
9、会面时你说话的音量总是——
A、很低,以致别人听得较困难。B、柔和而低沉。C、声音高亢热情。
10、话时姿态是否丰富?
A、偶尔做些手势。B、从不指手划脚。C、我常用姿势补充言语表达。
11、你讲话的速度怎么样?
A、频率相当高。B、十分缓慢。C、节律适中。
12、假若别人谈到了你兴趣索然的话题,你将—— A、打断别人,另起一题。B、显得沉闷、忍耐。C、仍然认真听,从中寻找乐趣。
说明
选A----1分 B---3分 C---5分
分数为0--22:首次效应差。也许你感到吃惊,因为很可能你只是依着自己的习惯行事而已。你本心是很愿意给别人一个美好印象的,可是你的不经心或缺乏体贴、或言语无趣,无形中却为来人做出关于你的错误的勾勒。必须记住交往是种艺术,而艺术是不能不修边幅的。
分数为23--46:首次效应一般。你的表现中存在着某些令人愉快的成分,但同时又偶有不够精彩之处;这使得别人不会对你印象恶劣,却也不会产生很强的吸引力。如果你希望提高自己的魅力,首先必须心理上重视努力在“交锋”的第一回合显示出最佳形象。
分数为47--60:首次效应好。你的适度、温和、合作给第一次见到你的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无论对方是你工作范围抑或私人生活中的接触者,无疑他们都有与你进一步接触的愿望。你的问题只在于注意那些单向的对你“一见钟情”者。
第四篇:心理故事1
亲爱的同学们,从今天开始,我们将定期为大家制作本栏目,这是关于心理与健康的话题,希望得到大家的建议和支持。欢迎大家踊跃来稿或供稿,(psyhlh@sohu.com),共同建设温馨家园!
心语室 注: 心语室开放时间为:周二、四中午12:30-14:00,下
午第四节课。电话:7569324/7534354,也可直接投信于大门口传达室“心语信箱”或发信至大量实践证明:人的身心发展和成熟与他生活的家庭、集体、社会环境有很大的关系。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既依赖于良好环境的熏陶与引导,更需要各级学校德智体美劳教育的积极措施提高他们的整体素质,成为适应未来所需要的建设者。
至于心理健康标准各国专家有不同的理论依据和具体标准,而我国根据国情和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我们认为心理健康的主要特征应包括以下相互联系的八个方面:
一、智力正常
能正确、客观地认识自然和社会,头脑清醒,能以积极正确的态度面对现psyhlh@sohu.com﹌﹌﹌﹌﹌﹌﹌﹌﹌﹌﹌﹌﹌﹌﹌ 青少年心理健康主要特征
1实的问题、困难和矛盾,既不回避也不空想。智力包括观察力、记忆力、注意力、思维与想象力以及各种操作能力等等。
二、情绪反应适度
情感表现乐观而稳定,心胸开阔,对一切充满了希望,既不为琐事耿耿于怀,也不冲动莽撞,能保持平常心,以愉悦的情绪去感染人。
三、意志品质健全
对自己的言行举止表现出有一定的自觉性,独立性和自制力,既不刚愎自用,也不盲从寡断;在实践中注意培养自己的果断与毅力,经得起挫折与磨难的考验。
四、自我意识正确,有自知之明
在集体中自信、自尊、自重,少有自卑之心,也不傲视他人;对自己的优缺点有正确的评价与要求;在实践中不断开发自己的潜力以实现自己的理想与人生价值。
五、个性结构日趋完善
个性是一个人经常的、本质的和别人相区别的心理特点的总和。它包括心理倾向性(如需要、动机、兴趣、意志、人生观等),个性心理特征(如能力、气质、性格等)。人的生活条件、受文化教育影响、从事的生产与社会实践越是优越、丰富、完善,人的个性结构的日益完善也就有了保证。目前整个教育系统都在进行着全面的改革,重视把青少年从以往的应试教育转向全面的素质教育,这就为人的个性结构的日趋完善创造了更好的条件。
六、良好的人际交往
乐于和善于与人交往,能和大多数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重视友谊也不
拒绝别人的关心与帮助。与人相处时积极态度(如热情、坦诚、尊重、信任、宽容、融洽)多于消极态度(如忌妒、冷漠、怀疑、小性、计较);在新环境中能很快地适应,与他人打成一片。
七、行为得体,生活态度积极
珍惜一切学习与工作的机会,行为上表现出独立自主,不以他人的好恶作为个人行为的依据,既不盲从,也不受诱惑,能做到有所为有所不为。
八、反应适度
对外界事物的反应和活动效率是积极、主动而富有成效。不冲动、毛躁、也不敷衍塞责。
以上是心理健康表现的众多方面,它们之间也是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但是青少年出于各自的年龄、生理、身体健康状况和具体生活条件、文化教育程度各方面存在的差异,所以要用发展的眼光去分析,要求初中生和高中生一样成熟是不可能的。
︹︺︹︺︹︺︹︺︹︺︹︺︹︺︹︺︹︹︺︹︺︹︺︹︺︹︺︹︺︹︺︹︺︹︺︹︺︹
趣味心理学
罗森塔尔效应
哈佛大学心理学教授罗森塔尔曾经做个一个教育效应的实验。他把一群小老鼠分成两个小组——A组交个一个实验员,告诉他这一群老鼠属于特别聪明的一类,好好训练;B组交给另一个实验员,告诉他这是智力很普通的一群。两个实验员分别对这两群老鼠进行训练。一段时间后,对两群老鼠进行测试,测试的方法就是让老鼠穿行迷宫。对于老鼠来说,走出去就有食物。但在走出去的过程中,它必须经常碰壁,要有一定记忆、一定智力,较聪明的老鼠才能先走的出去。实
验结果显示,A组老鼠比B组老鼠聪明得多,都先走出去了。针对这一结果,罗森搭尔教授指出,他对两群老鼠的分组是随机的。他根本不知道哪个老鼠更聪明,他只是把老鼠任意分成两组,把其中的一组说成聪明的,给了A实验员,而把另一组说成普通的,给了B实验员。由于实验员已经确认A组为聪明的老鼠,于是就用对待聪明的老鼠的方法进行训练。结果,这群老鼠就真的变成聪明的老鼠;相反,对被认为不聪明的B组老鼠,用了对待不聪明老鼠的训练方法,老鼠也就真的不聪明了。
在生活中,用的不同的方法对待不同的人和事,就会得到不同的结果。假如你想变得更加聪明,就只能按照聪明的办法去思考和办事;假如你不知道自己的愚笨,只能按照愚笨的方式去思考和办事。其实,聪明和不聪明完全取决于你经过思考之后所采取的方法。
心理学常识
催眠与暗示
催眠与暗示是人类心理学活动的一种特殊形式。催眠性睡眠和暗示现象,自古以来就为人类所熟知,并作为一种方法用来治疗疾病和减轻疼痛。早在公元前二世纪,古希腊和埃及的医生就已广泛地将催眠和暗示运用于治疗,并认为这是由于有某种奇异的神力作用的结果。现代催眠术的前身来自“麦斯默术”。麦斯默原是维也纳的一个医生,于18世纪70年代到法国巴黎开业行医。他在原先广为流传的“动物磁气”的荒谬解说的基础上创立了所谓麦斯默术,即在他的诊所里设一金属桶,用一些化学药品和一些纯金属产生化学变化,然后让病人握住金属桶柄,也就是用一种磁化了的物体接触病人,认为这样会有一种健康的“磁气”(一种幻想的力量,原先称为“流体”)通过病人的身体,而达到治疗和镇痛的效果,即进入催眠状态。麦斯默的治疗方法显示出神奇的效应,当时迷信他并请他治病的人很多,“麦斯默术”在巴黎哄动一时。由此,“麦斯默术”引起很多人的兴趣,有人设计了相应的实验对其进行探讨,结果发现,“麦斯默术”不过是一种欺骗,其所以有治疗效果并不是因为“磁气”的作用,而只是因为病人怀有可能痊愈的希望这样一种心理状态,即存在着一种自我暗示的缘故。最后,法兰西科学院以次为由宣布“麦斯默术”是一种骗术,毫无科学根据,并将麦斯默逐出巴黎。此后,催眠术也就暂时消沉下来了。
(未完待续)
***************************************
心理故事
大乌龟和小乌龟
大乌龟和小乌龟在一起喝可乐。大乌龟喝完自己的一份后,就对小乌龟说:“你去外面帮我拿一下可乐。”小乌龟刚走两步,就不走了,回头说:“你肯定是支我出去后,要把我的可乐喝掉!”“这怎么可能?你是在帮助我啊!”经大乌龟一再保证,小乌龟同意了。一个小时过去了,大乌龟耐心的等待着„„2个小时过去了,小乌龟还是没有来„„3个小时过去了,小乌龟仍然未见回来。这时,大乌龟想:“小乌龟肯定不会回来了。它一个人在外面喝可乐。怎么会回来呢?我干脆把它这一份喝了!”正在这时,小乌龟就象从天而降,站在大乌龟面前,气冲冲地说:“我早就知道,你要喝我的可乐!”“你怎么会知道呢?”大乌龟尴尬而不解地问。“哼!”小乌龟气愤地说,“我在门外已经站了3个小时了!”
这就是消极论断,验证自我。根据自己的猜疑、臆测,主动找寻支持消极心态的理由和证据。现实生活中,这样的事情随时随地都在发生,而我们往往不以为意。比如听说有人打自己的小报告啦,首先就会怀疑某人(消极论断别人),然后观察、监视,越看越象(验
证自我),你会发现,那是个“嫌疑”人说话走路都与以前不同了(实际是自我心态在作祟,是自己的精神、眼光、动作与以前不同了),还会进一步验证,“当然啦!他昨天与我对面走过,连头都不敢抬。他在躲我,做贼心虚了!”而结果往往是自己错的时候多。
心理自测题
父母是同学们最熟悉的人,但是你们是不是对他们非常了解呢,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做做下面这个自测题:
1.你爸爸、妈妈的生日是何年何月何日?
2.如果你给爸爸、妈妈送生日礼物的话,送什么会令他们最满意、开心?
3.你爸爸、妈妈最喜欢做的事是什么?
4.你爸爸、妈妈最讨厌的是什么?
5.你爸爸、妈妈最大的优点和长处是什么?
6.你爸爸、妈妈的身体状况怎样(有没有生过重病,或者有没有慢性疾病)?
7.你爸爸、妈妈最喜欢的人是谁?
8.你爸爸、妈妈希望你将来成为一个怎样的人或从事何种职业?
评分方式如下:
独立完成后,把答案卷交给父母打分:0分,与实际情况完全不符合;1分,与实际情况有点符合;2分,与实际情况基本符合;3分,与实际情况完全符合。然后将每题得分加起来,算出8道题的总分,得分越高说明越了解父母。总分低于8分的同学,说明对父母非常缺乏了解和关心。
第五篇:心理故事
上帝的救赎——偏执
从前,村庄里有一位对上帝非常虔诚的牧师,40年来,他照管着教 区所有的人,施行洗礼,举办葬礼、婚礼,抚慰病人和孤寡老人,是一个典范的圣人。有一天下起雨来,倾盆大雨连续不停地下了20天,水位高涨,迫使老牧师爬上了教堂的屋顶。正当他在那里浑身颤抖时,突然有个人划船过来,对他说道:“神父,快上来,我把你带到高地。”
牧师看了看他,回答道:“我一直按照上帝的旨意做事,我真诚地相 信上帝,因为我是上帝的仆人,因此你可以驾船离开,我将停留在这里,上帝会救我的。”
那人划着船窝去了。两天之后,水位涨得更高,老牧师紧紧地抱着教堂的塔顶,水在他的周围打着旋涡。这时,一架直升机来了,飞行员对他喊道:“神父,快点,我放下吊架,你把吊带在身上系好,我们将把你带到安全地带。”对此老牧师回答道:“不,不。”他又一次讲述了他一生的工作和他对上帝的信仰。这样,直升机也离去了,几个小时之后,老牧师被水冲走,淹死了。
因为生前他是一个好人,所以死后直接升入天堂。他对自己最后的遭遇颇为生气,来到天堂对,情绪很不好。他气冲冲地在天堂中走着,突然问碰到了上帝,上帝说道:“神父,欢迎你!”老神父凝视着上帝,说:“40年来,我遵照你的旨意做事,有过之而无不及,可当我最需要你的时候,你却让我被俺死了。”
上帝微笑着说:“哦2神父,请原谅,我确信我给你派去了一条船和 一架直升机,是你的偏执害了你。”
具有偏执心理的人.必须努力克服自己这一性格弱点,对于一般 性问题要适当地随和一些*而且也不要把很多一般性问题看成原则性 问题。尤其是在日常生活中,要学会宽容。要更多地相信他人、尊重 他人,尊重别人的意见。
还要学会谦虚,注意克服自己的主观片面性、尤其是在一个团体 内,固执地坚持个人的意见,就有损于集体的意志,得不到别人的理 解和支持。要学会虚心向别人学习,善于取长补短,这样才能使自己 更贴近群体*更受到别人的爱护和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