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26、《庄子》二则教学设计
备课人:吴志仲
孙植荣
学生姓名:
《庄子》二则导学案
教学目标:
1、文章想象奇幻,构思巧妙,文笔汪洋恣肆。
2、了解庄子及《庄子》;积累常用的文言词语;体会《庄子》寓言想象大胆,充满浪漫主义色彩的特点。
3、感悟本文语言的精美,从中获得有益的启示。学习用寓言阐明一定的道理。
4、掌握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相结合的写作方法。
第十八课时:
导入新课:多少年来,道家思想对乱世中饱经创伤的心灵给予了莫大的慰藉,而道家的集大成人物就是庄子,庄子思想对于今天我们或许更有一种同时伍的感受和意义,现在我们就来学习庄子的文章。【自主学习】
1、题目解说:在中国古代的文学史上,有一类书可称之为“奇书”。这类书的思想非正非邪,文笔非庄非谐;是思想深邃的哲理之书,却闪耀着文采精华;是充满诗意的感性文字,却又包蕴着深邃的哲学思辨。这类书是作者的智慧与性灵的凝结,也是作者的谐趣与幽默的外化,更是作者超凡脱俗、逸世独立的人格与思想的展现。这类“奇书”之中,有一部最美妙、最有趣、最具有灵性的作品,它就是《庄子》。
2、作者简介:庄子与《庄子》
庄子(约公元的369~公元前286),名周,战国时宋国蒙人,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庄子生活在一个社会矛盾极其尖锐的时代,做过漆园吏。他不满现实,不与统治阶级合作,据传楚王曾以千金相邀为相,被其拒绝。庄子对后人的影响主要是《庄子》一书。
3、学习生字:
浑沌(hún dùn)
凿(záo)
渻(shěng)
倏(shū)
恃(shì)
4、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交流展示】默读课文,理清条理:《浑沌之死》可以分为三层
第一层(第1句):交代主人公,巧妙有趣。
第二层(第2、3句):倏和忽打算报浑沌之恩,要为之开七窍。第三层(第4句):浑沌之死。《呆若木鸡》可以分成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句):故事的开端——养斗鸡。
第二部分(第2-5句):故事的一步步发展——斗鸡的变化过程。第三部分(第6句):故事的高潮和结局——呆若木鸡,不战而屈人之兵。【释疑点拨】
1、《浑沌之死》如何理解?
明确:庄子用“倏”和“忽”给“浑沌”开窍的故事,比喻人的自我感觉中常常带有不可超越的功利性,也就是说,庄子意在针砭人不能与万物自然相处。庄子主张的浑沌之境,是真朴的自然之道。庄子认为顺应自然是生命真正的归宿和最高境界。以庄子的哲学体系来理解其寓意主要是无为而治;脱离庄周哲学体系去理解,即纯粹当作寓言故事去解读,会给我们更多的启发。不按照规律办事,就会好心办坏事,这是最明显的启发。
2、《呆若木鸡》如何理解?
明确:庄子在该文中表现的根本思想与《浑沌之死》一样,都可归结到“恬淡无为”的政治主张,这些无疑是对当时社会现实进行批批判的,也是积极的;同时我们又从文中体味到:精神内敛、修炼内功、修养到家,便能百战不殆。由此可悟出人生的大道理:人们如不断绝竞争之心,急功近利,则易树敌,彼此仇视;如能消除急于求成的竞争心理,凭实力气定神闲地战胜竞争对手,乃为上策。
教师小结:《浑沌之死》这篇寓言故事从一个侧面警示世人:不按照规律办事,违反了事物本性,往往会好心办成坏事,结果与愿望相悖。
《呆若木鸡》这则寓言故事通过训练斗鸡,比喻只有精神内敛,修炼内功,修养到家,方为竞争中“上之上者”,方能在竞争中战无不胜的道理。布置作业:研讨与练习一
第十九课时:
复习导入:寓言是寄托着深刻思想意义的一种简短故事。“寓”是寄托的意思,作者把自己认为正确的道理、有益的教训,通过虚构的简短故事加以譬喻,让人们从故事中领会这些道理,获得教训,这种故事叫寓言。寓言是“理智的诗”,“是穿着外衣的真理”。【自主学习】学习《浑沌之死》:
1、体会故事中“倏、忽、混沌”命名的意义。备课人:吴志仲
孙植荣
学生姓名:
明确:文中“倏、忽”意为急匆匆、神速的意思,代表有为,意在讽刺二神做事快而不加思考。混沌,聚合不分的样子,指天地未开辟前的自然状态,代表无为。以人的有为,来凿就自然的无为。有为的所谓成就,就是无为的死亡了。
2、了解文章的寓言:这则寓言故事告诉我们,违反了事物本性,不按客观规律办事,往往会好心办坏事,效果与愿望相悖。因此要顺其自然,尊重生命的自然状态。
3、联系实际,谈谈你学习本文后的感受:面对日益污染的自然环境,我们要顺乎自然,尊重生命的自然状态,这才是生命的最高境界。学习《呆若木鸡》:
1、从斗鸡到木鸡经历了哪几个阶段?
明确:从斗鸡到木鸡经历了四个阶段:恃气--------犹应--------疾视-------无变。
2、斗鸡能使“异鸡无敢应者,反走”主要得益于什么?
明确:没有骄傲自满之气,没有盛气凌人之势,把浮躁和妄动收敛起来,把力量和气度凝聚于内,貌似木鸡,看似呆气,其实是精神内敛,修炼到家,具有大智若愚的灵气,游刃有余的大气。
3、谈谈读了这则寓言后自己总结的寓意:
明确:本文意在提醒人们,做人要注重内在气质,不威自怒,治理国家要增强实力,不战而屈人之兵。只要精神内敛,修炼到家,就能百战不怠。
2、学生联系现实生活,交流这则寓言给我们的启示。
明确:遇事沉着冷静,原都是要经过训练和磨练的。只有真正沉着冷静的人,才能处变不乱,取得重要的胜利。经过严格训练和生活磨练的人,其所具有的气质,确实能令人望而生畏。
3、成语意思的变化。
明确:文中的“呆若木鸡”指养到家的斗鸡看似木鸡,实则大智若愚。这个词语在长期使用中衍生出了新的涵义,形容人因恐惧或惊讶而发愣的样子。【释疑点拨】
1、“倏”和“忽”为报“浑沌之德”而给他凿七窍,结果好心坏事,浑沌也因此丢了性命。这个哲理故事蕴含了什么道理?
明确:本文以庄子的哲学体系来理解其寓意,主要是无为而治,但脱离庄周哲学体系去理解,即纯粹当作寓言故事去解读会给我们更多的启发。首先我们不难想到一个哲学道理,即不按规律办事,就会好心办坏事;面对日益污染的自然环境,我们也不难想到顺乎自然,尊重生命的自然状态,是生命的最高境界;面对日趋繁杂的物质化了的文化追求,我们也会深感崇尚自然之美的重要性,反对雕饰之美的必要性。(答案不必统一,提倡有新的见解,只要能自圆其说即可。)
2、纪渻子养的斗鸡能使“异鸡无敢应者”,主要得益于什么?
明确:没有骄傲自满之气,没有盛气凌人之势,把浮躁和妄动收敛起来,把力量和气势凝聚于内,貌似木鸡,看似呆气,其实是精神内敛,修养到家,具有大智若愚的灵气,游刃有余的大气。
3、你知道《庄子》中有哪些成语?
明确:鹏程万里、呆若木鸡、朝三暮
四、望洋兴叹、游刃有余、目无全牛、踌躇满志、螳臂挡车、东施效颦、扶摇直上、涸辙之鲋等等。布置作业:研讨与练习二。
课堂检测
1.请解释加点的词语
(1)倏与忽谋报浑沌之德
谋:
商量(2)反走矣 走: 逃跑 ..2.翻译句子
(1)浑沌待之甚善: 浑沌对待他们十分殷勤
(2)几矣,鸡虽有鸣者,已无变矣: 现在差不多了(骄气没有了,心神也安定了)即使别的鸡叫,它也好像没有听到似的,毫无反应了。
3.《浑沌之死》选自 《庄子• 应帝王。古人把 天地未开辟前 的状态也称作浑沌。文中用“倏”“忽”作为神的名字,意在讽刺 二神做事快而不加思考
4.《呆若木鸡》选自 《庄子• 达生》,现已成为成语,意思是 形容因恐惧或惊讶而发愣的样子 5.《浑沌之死》中“七窍”指什么?“倏”与“忽”为什么要给浑沌凿开“七窍”?
指眼、耳、口、鼻七个孔 他们想报答浑沌对他们的友善
第二篇:20课庄子教学设计
《庄子故事两则》教学设计 冯群燕
一、教学目标
1.积累常用的文言词语,丰富文言知识。2.了解《庄子》及庄子生平、思想。
3.欣赏《惠子相梁》的趣味性,把握比喻的喻意。
4.感受“游濠梁”中反映的庄子生活的诗意,了解庄子的志趣。
二、教学重难点
1、理解《惠子相梁》中的比喻,把握故事的主旨。
2、感知惠子和庄子思想、性格、气质上的差异,理解庄子的志趣。
三、教学过程 导入 :
从大家的预习作业中看到很多同学写到的庄子故事是《庄周梦蝶》,谁能跟我们讲讲这个故事呢?(请学生讲)
庄周梦见自己变成一只蝴蝶,飘飘然,十分轻松惬意。全然忘记了自己是庄周。一会儿醒来,对自己还是庄周十分惊奇疑惑。认真想一想,不知是庄周做梦变成蝴蝶呢,还是蝴蝶做梦变成庄周?
那么庄子到底是个怎样的人呢?今天这堂课,就让我们一起去走近庄子。(板书课题)
(二)资料助读
庄子,名周,战国人。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老子思想的继承和发展者。后世将他与老子并称为“老庄”。平民哲学家,一向不慕功名,无意于仕途,追求一种自由自在的隐居生活,主张君王“无为而治”。代表作品《逍遥游》《庖丁解牛》等,所著文章,内容丰富,笔锋犀利,寓意深刻。后人辑为《庄子》一书,亦称《南华经》,共33篇。其中有许多奇特有趣的寓言故事。
《庄子》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其文汪洋恣肆,想象丰富,气势壮阔。《庄子》共33篇,分内篇、外篇、杂篇。内篇7篇为庄子所作,外篇15篇和杂篇11篇一般认为是其门人和后学者的伪作。庄子的想象力极为丰富,语言运用自如,灵活多变,能把一些微妙难言的哲理说得引人入胜。鲁迅先生称赞“其文则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郭沫若也评价说:“以思想家而兼文章家的人,在中国古代哲人中,实在是绝无仅有。”因而他的作品被人称之为“文学的哲学,哲学的文学”。
(三)突破语言关,读故事、说故事。
1.读故事:学生自读课文,读准字音,正确断句。
2.再读故事:翻译下列句子中的加点词的意义 投影片:
(1)惠子相梁
做宰相(2)或谓惠子曰有的人(3)欲代子相你
(4)于是惠子恐,搜于国中三日三夜
国都、京城。(5)非梧桐不止
栖息(6)非练实不食吃
(7)非醴泉不饮甘泉,甜美的泉水(8)于是鸱得腐鼠
在这时(9)仰而视之曰:‘吓’模仿鸱发怒的声音(10)今子欲以子之梁国而吓我邪吓唬,威吓(11)安知鱼之乐怎么(12)固不知子矣本来
(13)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完全,确定是(14)鱼出游从容
安闲自由(15)是鱼之乐也
是:这。(16)请循其本顺着,按照
(17)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已经代鱼快乐这件事 3.说故事:结合注释,翻译课文
(先自己翻译,然后请2个学生翻译,教师稍加指正)同桌相互检查过关。
(四)引读提高,品故事。
1.小组赛读课文,体会巧妙贴切的比喻。
提问:
(1)庄子讲鹓鶵故事中,鹓鶵、鸱、腐鼠分别比喻什么?故事的用意是什么? 鹓鶵比喻志向高洁之士,如庄子。
鸱比喻醉心利禄、猜忌君子的小人,如惠子。腐鼠比喻名利富贵。寓意:既表明自己的立场和志趣,又极其辛辣地讽刺了惠子醉心于功名利禄且无端猜忌别人的丑态。
(2)庄子坚持认为“出游从容”的鱼儿很快乐,表现了他怎样的心境?
庄子认为鱼“乐”,其实是他愉悦心境的投射与外化。
2.分角色朗读,把握句子的语气语调。小组讨论、比较庄子与惠子思想、性格差异, 体会形象鲜明的人物。《惠子相梁》中,惠子利欲熏心,薄情寡义,以自己的心思猜度庄子,却不知庄子清高自守,视爵禄如“腐鼠”,避之惟恐不及。(一、二组讨论)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中,惠子好辩,重分析。对于事物有一种寻根究底的认知态度,重在知识的探讨。庄子智辩,重观赏,对于外界的认识,带有欣赏的态度,将主观的情意发挥到外物上而产生移情同感的作用。如果说惠子带有逻辑家的个性,那么庄子则具有艺术家的风貌。(三、四、五组讨论)
(五)课外延伸
1.庄子与惠子的友情
庄子与惠子,由于性格的差异导致了不同的基本立场,进而导致两种对立的思路──一个超然物外,但又返回事物本身来观赏其美;一个走向独我论,即每个人无论如何不会知道第三者的心灵状态。
庄子与惠子由于基本观点的差异,在讨论问题时,便经常互相抬杠,而挨捧子的,好像总是惠子。在《逍遥游》上,庄子笑惠子“拙于用大”;《德充符》上也说惠子:“你劳费精力„„自鸣得意于坚白之论。”这些批评,庄子都是站在自己的哲学观点上,而他最大的用意,则在于借惠子来抒发己意。
他们两人,在现实生活上固然有距离,在学术观念上也相对立,但在情谊上,惠子确是庄子生平惟一的契友。这从惠子死后,庄子的一节纪念词上可以看出:
庄子送葬,经过惠子的坟墓,回头对跟随他的人说:“楚国郢人捏白士,鼻尖上溅到一滴如蝇翼般大的污泥,他请匠石替他削掉。匠石挥动斧头,呼呼作响,随手劈下去,把那小滴的泥点完全削除,而鼻子没有受到丝毫损伤,郢人站着面不改色。宋元君听说这件事,把匠石找来说:‘替我试试看。’匠石说:‘我以前能削,但是我的对手早已经死了!’自从先生去世,我没有对手了,我没有谈论的对象了!”(《徐无鬼》)
惠子死后,庄子再也找不到可以对谈的人了。在这短短的寓言中,流露出纯厚真挚之情。能设出这个妙趣的寓言,来譬喻他和死者的友谊,如此神来之笔,非庄子莫能为之。
(六)当堂检测
作业本第65页4到7题完成。
(七)教师总结:
情节出人意料。朋友来贺,不喜却疑;搜捕在即,不躲自迎;义愤填膺,泰然相答;委婉相叙,一针见血。
人物对比鲜明。《惠子相梁》惠子利欲熏心,庄子清高自守。《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轻松闲适,诗意盎然。一个力辩,一个巧辩;一个求真,一个尚美;一个拘泥,一个超然;让人读后会心一笑又沉思良久。
比喻巧妙贴切。巧借鹓鶵故事尖锐地批评了惠子的卑劣。
(八)布置作业
作业本66页8到11题完成。
第三篇:《庄子》选读 教学设计
《<庄子>选读》教学设计
一、成语导入
朝三暮四 庖丁解牛 邯郸学步 东施效颦 庄周梦蝶 螳臂挡车
沉鱼落雁 螳螂捕蝉,黄雀在后
这些都是学生熟知的成语,由两位同学分别讲一讲其中自己最熟悉的一个故事。这些成语都是来自同一部作品——《庄子》。
二、走近庄子 板书“庄子”
请学生根据课前的准备,谈一谈自己所认识的庄子。
教师出示ppt:介绍庄子。庄子,名周,战国时代宋国人。我国古代著名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是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后世将他与老子并称为“老庄”。他曾做过漆园吏,当时诸侯混战,争霸天下,他不愿与统治者同流合污,便辞官隐居,潜心研究道学,一生淡泊名利,崇尚自在,追求精神上的绝对自由。
板书“淡泊名利,崇尚自在”
三、亲近经典
大家知道《庄子》这部书都写了些什么吗?板书“与《庄子》” 教师出示ppt:《庄子》(又称《南华经》)是庄子及其后学的著作总集,共三十三篇,想象奇特,采用寓言故事形式,极富有幽默讽刺的意味。《逍遥游》是其中最有名的篇目之一。(课本“经典诵读”)
1、经典诵读
(1)结合注释,认识生字;(提醒学生标字音)
(2)试读;(3)教师范读;(4)自由诵读;(5)齐读;(6)解读;(结合下发资料,理解内容,教师播放视频)(7)感悟——突破传统,勇于创新。
板书“突破传统,勇于创新”
(ppt: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不竭的动力。——江泽民
全社会要弘扬创新精神提高创新能力——习近平)(正是因为有了创新,才有了造纸术印刷术,正是因为有了创新,才有了神十飞天,正是因为有了创新,才有了我们日新月异的多彩生活。)
2、拓展活动
读一读这个故事,想想它能带给你什么体会或启示?(学生自由谈体会)板书“无用之用,方为大用”
教师举例:粉笔盒(在老师家里是无用的)提醒学生列举生活中“无用之用,方为大用”的事例。(学生可就近交流)教师出示ppt,“变废为宝”:只要有一双慧眼,有一颗玲珑心,就可以变废为宝,化腐朽为神奇。引申到学生,成绩暂时稍差一点的同学,考高中、考大学可能不太行,但是在其他方面很可能就是天才。教师举例:多年前一个学生,上了职专学习机电,毕业后在滨阳燃化工作,凭借自己的精湛业务,多次为公司解决技术难题,得到重用并进入企业管理层。(有用与无用之间并没有绝对的界限,没有固定的标准,换个角度,任何人都可成功。)
四、链接现实
(网上有人这样评价庄子)教师出示ppt:庄周是文采斐然的散文家,是幽默大师,是故事大王,是逻辑学家,是淡泊名利的隐士,是悲天悯人的仁者,是滔滔不绝的辩士。(《忙里偷闲读庄子》)
总结板书:
庄子连同“庄周梦蝶”的故事成了两千年来被人津津乐道的见仁见智的哲学和文学境界。
了解庄周先生多一点,便知他绝非不食人间烟火的道行(héng)家,也非逃离现实生活的乌托邦理想人。他的声音听似空谷足音,悠扬而遥远,可以陶冶人,愉悦人,教化人。
四书五经、诸子百家,这些经典,穿越了几千年的风雨,就像一轮明月,将夜空朗照得一片澄澈。
教师出示ppt: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习近平
下课!
【译文】
惠子对庄子说:“魏王送我大葫芦种子,我将它培植起来后,结出的果实有五石容积。用大葫芦去盛水浆,可是它的坚固程度承受不了水的压力。把它剖开做瓢也太大了,没有什么地方可以放得下。这个葫芦不是不大呀,我因为它没有什么用处而砸烂了它。”
庄子说:“先生实在是不善于使用大东西啊!宋国有一善于调制不皲手药物的人家,世世代代以漂洗丝絮为职业。有个游客听说了这件事,愿意用百金的高价收买他的药方。全家人聚集在一起商量:‘我们世世代代在河水里漂洗丝絮,所得不过数金,如今一下子就可卖得百金。我们还是把药方卖给他吧。’游客得到药方,来游说吴王。正巧越国发难,吴王派他统率部队,冬天跟越军在水上交战,大败越军,吴王划割土地封赏他。能使手不皲裂,药方是同样的,有的人用它来获得封赏,有的人却只能靠它在水中漂洗丝絮,这是使用的方法不同。如今你有五石容积的大葫芦,怎么不考虑用它来制成腰舟,而浮游于江湖之上,却担心葫芦太大无处可容?看来先生你还是心窍不通啊!”
第四篇:《庄子二则》教学设计
《<庄子>二则》教学设计
陈家滩乡九校 金晶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积累文言常识,提高阅读浅显文言文的能力。
2、了解寓言的内容、多角度的理解课文的寓意。
(二)过程与方法
自主、合作与探究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启发学生要按客观规律办事, 内敛精神,修炼内功。教学重点:诵读、理解课文内容(理解寓言的寓意)教学难点:多角度的理解课文的寓意。教学安排:两课时
第一课时活动引导,学生根据学案自主、合作学习。(详见导学案)第二课时正式授课,师生共同参与,教学相长。教学过程:
第二课时
一、导入:
由诸子百家,引出庄子,简介庄子及其思想。由《宁做自由之龟》故事激趣引入新课。
二、朗读感知
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得流畅,语速适当,节奏准确。
三、探究学习《混沌之死》
1、结合板书,概括故事的起因、行动和结果。
2、体会故事中“浑沌”、“倏”、“忽”命名的意义。
3、“倏”和“忽”为报“浑沌之德”而给他凿七窍,结果好心办了坏事,浑沌也因此丢了性命。这个哲理故事蕴含了什么道理? 学生交流感悟,谈谈自己读后总结的本则寓言的寓意。
4、结合实际生活中的事例,交流启示。
5、师及时点评,小结。
四、齐读《呆若木鸡》,探究学习
1、问题探究
①纪渻子对斗鸡的观察训练经历了哪几个阶段?
②通过对斗鸡的反复观察训练,纪渻子认为“几矣”,文中反映此时斗鸡的状态的句子是哪句?
2、合作探究:
纪渻子养得斗鸡能使“异鸡无敢应者,反走矣”,主要得益于“德全”。谈谈你是如何如何理解“德”的内涵?
3、交流感悟,学生联系现实生活,谈谈自己读后的启示。
4、师及时点评,小结。
五、“我爱学习”探究活动
六、总结表彰这次语文学习活动表现突出的同学
七、学生自我小结学习收获
板书设计:
第五篇:《〈庄子〉故事两则》教学设计
《〈庄子〉故事两则》教学设计
【知识目标】
1、初步了解《庄子》及庄子生平思想。
2、理解文意,把握故意的寓意,理解庄子与惠子不同的志趣。
3、掌握“是““国”“相”等文言词义。
【教学重点】
1、理解“惠子相梁”中的故事的寓意,体会庄子的志趣。
2、感知惠子和庄子思想、性格、气质上的差异。
【教学难点】
1、理解两则故事的寓意。
2、引导学生鉴赏庄子寓言的艺术特点。
【教学方法】
1、朗读法:反复诵读,培养学生的语感,体会人物的志趣。第二篇还可以采用对话的形式展开争辩,表现二人的差异。
2、比较法:
比较惠子与庄子的思想志趣的不同。
3、延伸拓展法:
拓宽阅读视野。多介绍一些有关庄子的故事,了解庄子的生平,思想。外读庄子的,进一步体会《庄子》散文的艺术特点。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庄子的故事导入
古时有一个人,才学和品质都为人之首,到大限之日时,很多弟子极伤心,竟呜咽有声,情不自禁。大师笑道:“你不是不明白:生也死之徒,死也生之始。人之生,气之聚也。聚则为生,散则为死。死生为伴,通天一气,你又何必悲伤?”
弟子道:“生死之理,我何尚不明。只是我跟随您至今,受益匪浅,弟子却无以为报。想先生贫困一世,死后竟没什么陪葬。弟子所悲者,即为此也!”大帅坦然微笑,说道:“我以天地作棺椁,以日月为连壁,以星辰为珠宝,以万物作陪葬。我的葬具岂不很完备吗?还有比这更好更多的陪葬吗?”弟子道:“没有棺椁、我担心乌鸦、老鹰啄食先生。”大帅平静笑道:“在地上被乌鸦、老鹰吃掉,在地下被蝼蚁、老鼠吃掉二者有什么两样?夺乌鸦、老鹰之食而给?
这个大师就是庄子!2400年前,就有这样非凡的见识!
二、介绍庄子和《庄子》
庄子(约公元的369~公元前286),名周,战国时宋国蒙人,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庄子身处乱世,博学多才,家境贫寒而又有志节他不满现实,不与统治阶级合作,据传楚王曾以千金相邀为相,被其拒绝。庄子对后人的影响主要是《庄子》一书。
《庄子》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其文汪洋恣肆,想象丰富。气势壮阔。庄子的想象力极为丰富,语言运用自如,灵活多变,能把一些微妙难言的哲理说得引人入胜。他的作品被人称之为“文学的哲学,哲学的文学”。
三、通读文
1、朗读文,注意读出他们的语气。
2、解释下列句子中的加粗词:
⑴惠子相梁
⑵于是惠子恐,搜于国中三日三夜
⑶非梧桐不止
⑷子非鱼,安知鱼之乐
⑸于是鸱得腐鼠
⑹鱼出游从容
⑺是鱼之乐也
学生明确:
⑴相:名词用作动词。做宰相。
⑵国:国都、京城。
⑶止:栖息。
⑷安:疑问代词,怎么。
⑸于是:在这时,与现代汉语中表意不同。
⑹从容:安闲自由;现在多指“在危险面前冷静不慌忙”。
⑺是:这。
3、翻译句子:
搜于国中三日三夜:在国都搜捕三天三夜(注意“国”及语序倒的翻译)
于是鸱得腐鼠:在此时猫头鹰拾到一只腐臭的老鼠
今子欲以子之梁国而口赫我邪:”现在你也想用你的梁国来‘吓’我吧?”
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白鱼在河水中游得多么悠闲自得,这是鱼的快乐啊。
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你本来就不是鱼,你不知道鱼的快乐,是可以肯定
四、理解感悟
1、庄子讲鹌鸨故事的用意是什么?
鹓刍比喻志向高洁之士。鸱比喻醉心利禄猜忌君子的小人。庄子将自己比作鹓刍,将惠子比作鸱,把功名利禄比作腐鼠,既表明了自己的立场和志趣,又极其辛辣地讥讽了惠子。庄子没有直言痛斥惠子。而用讲故事的方式绕着弯子骂人,收到既尖锐痛快又余味不尽的效果。
2、庄子认为“出游从容”的鱼儿很快乐,表现了他怎样的心境?
庄子认为鱼“乐”,其实是他愉悦心境的投射与外化。
3、两人辩论的结果且不论谁输赢,但是我们可以看到庄子与惠子思想、性格、气质等方面的差异,他们的人生态度不同,结合前一篇试作分析。
《惠子相梁》中,惠子利欲熏心,以自己的心思猜度庄子,却不知庄子清高自守,视爵禄如“腐鼠”,避之惟恐不及。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中,惠子好辩,重分析。对于事物有一种寻根究底的认知态度,重在知识的探讨。庄子智辩,重观赏,对于外界的认识,带有欣赏的态度,将主观的情意发挥到外物上而产生移情同感的作用。如果说惠子带有逻辑家的个性,那么庄子则具有艺术家的风貌。
五、外延伸
1、庄子与惠子的友情:
庄子与惠子,由于性格的差异导致了不同的基本立场,进而导致两种对立的思路──一个超然物外,但又返回事物本身来观赏其美;一个走向独我论,即每个人无论如何不会知道第三者的心灵状态。
庄子与惠子由于基本观点的差异,在讨论问题时,便经常互相抬杠,而挨捧子的,好像总是惠子。在《逍遥游》上,庄子笑惠子“拙于用大”;《德充符》上也说惠子:“你劳费精力……自鸣得意于坚白之论。”这些批评,庄子都是站在自己的哲学观点上,而他最大的用意,则在于借惠子来抒发己意。
他们两人,在现实生活上固然有距离,在学术观念上也相对立,但在情谊上,惠子确是庄子生平惟一的契友。这从惠子死后,庄子的一节纪念词上可以看出:
庄子送葬,经过惠子的坟墓,回头对跟随他的人说:“楚国郢人捏白士,鼻尖上溅到一滴如蝇翼般大的污泥,他请匠石替他削掉。匠石挥动斧头,呼呼作响,随手劈下去,把那小滴的泥点完全削除,而鼻子没有受到丝毫损伤,郢人站着面不改色。宋元君听说这事,把匠石找来说:‘替我试试看。’匠石说:‘我以前能削,但是我的对手早已经死了!’自从先生去世,我没有对手了,我没有谈论的对象了!”(《徐无鬼》)
惠子死后,庄子再也找不到可以对谈的人了。在这短短的寓言中,流露出纯厚真挚之情。能设出这个妙趣的寓言,来譬喻他和死者的友谊,如此神来之笔,非庄子莫能为之。
2、美文阅读,欣赏《庄子》散文的艺术特色:
秋水(节选)
秋水时至,百川灌河。泾流之大,两矣渚崖之间,不辨牛马。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曰:“野语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始吾弗信;今我睹子之难穷也,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庄子》散文善于通过寓言故事说理,想象神奇,语言灵动而有气势,幽默、诙谐,是诸子散文中的精品。
六、布置作业
1、外阅读《庄子》选段。
2、查找积累一些有关庄子的故事,进一步了解庄子的生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