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小学语文-比喻句-表达效果-答题方法
小学语文-比喻句-表达效果-答题方法
一、比喻句的表达效果: ①、把……比作……。
②、形象生动的写出了(事物)的……特点。③、表达了作者……感情。
二、例题:
我家门前的紫藤萝花蔓犹如条淡紫色的瀑布。
解析:本句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紫藤萝花蔓比作淡紫色的瀑布,形象生动的写出了紫藤萝花蔓的颜色和形态,也突出了它富有气势,生机勃勃的特点,表达了作者对它的喜爱之情。
第二篇: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导入方法及效果
浅谈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导入方法及效果
奶子山街中心校 曾淑兰
新课程倡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爱上课堂,那么导入便是语文课堂教学的第一个重要环节。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 教学过程中的导入环节就好比一台戏的序幕,如果设计安排得有艺术性、趣味性和启发性,就能使导入环节起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果,助其牵引整个教学过程,将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教学中来。为此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对导入方法的选择进行慎重的筛选,努力使学生进行愉快学习,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那么作为语文教师该怎样选择好导入的方法呢?就此本人结合自己几年的语文教学实践,谈谈对不同种课型导入方法的运用及效果。
(一)背景介绍导入
有些课文,由于写作年代较早,内容与学生生活相去甚远,学生感到生疏,难于理解。对于这样的课文,就可以通过介绍背景来导入新课。如《月光曲》一课的导入:同学们,一百年前,德国有个伟大的音乐家叫贝多芬。他说过“我的音乐只应当为穷苦人造福。如果我做到了这一点,该是多么幸福。”他一生谱写了许多著名的曲子。我们现在听到的优美动听的曲子便是其中一首,叫《月光曲》。像这样的介绍背景式的导入,不仅可以使学生理解作者的创作意图,而且对理解课文的内容都有很大的帮助。
(二)创设情景导入
所谓创设情景导入是指教师用生动的语言,进行直接描绘,或借
用幻灯、录音、录像、多媒体辅助教学等手段,创设出能够激发学生的想象力或引发学生相应情感体验的情境,使学生在欣赏或情绪感染中就势转入课文学习的一种导入方法。它又包括以下三种方法:
1.激情渲染导入
“激情”就是激发学生情感,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俗话说:若要学生动心,教师先要动情。学习新课时,教师要用声情并茂的语言,将学生带入到教学情境中去。例如:教学《美丽的草原我的家》一文,我是这样设计的。师:生在东北的我们,对美丽的草原无比向往,这节课老师给大家带来一首由蒙古族歌曲《美丽的草原我的家》。现在,让我们来聆听这优美的旋律,欣赏大草原的无限风光,边听边看边想,这首歌能使你想到什么?
(预设:学生想到什么就说什么,如草原的美,到处是绿草鲜花;天空也是那么蓝;牛羊遍地。有的能想起来以前学的歌曲《草原升起不落的太阳》或是想到诗歌《草》、《敕勒歌》。)
师:同学们的想象力非常丰富,课下也了解了不少于草原有关系资料,这节课,就让歌声引领我们共同走进草原、亲近草原、品味草原。
(板书课题:美丽的草原我的家)齐读课题
过渡:草原我们总是用辽阔、宽广、无边无际来形容,其不知,在它那博大的怀抱中,有着无数的美景,风吹草浪,鲜花点头,蓝天、白云、绿地令人神往。下面就请同学们打开书,认真听读课文,一边听,一边用心去感受,美丽的草原究竟美在哪里呢?
这段感人至深的导语,会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
2.悬问设置导入
小学生特别具有好奇心,他们阅读课文,往往会对故事发展或人物命运产生一种十分关注的心情,根据学生学习这种心理去设置一些悬念的问题,往往能引起学生学习新课的浓厚兴趣.如课文《惊弓之鸟》的导入: 师:现在空中飞着一只大雁,大家想想用哪些办法能把它打下来? 生:用箭射,用枪打„„
师:你们所用的方法都可以,可是,古时候有个射箭能手更羸,却是只拉弓,不用箭,嗖的一声把这只大雁射下来了,这究竟是什么缘故呢?答案就在课文中。请大家仔细阅读课文,看谁先把答案找到。由于悬念的诱惑,学生立即对课文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一种强烈的好奇心驱使他们主动认真地读书、思考。值得注意的是,制造悬念要从教材和学生实际出发,如果故弄玄虚,那就失去了悬念的意义,有的甚至会把学生弄糊涂。
3.对句练习导入
所谓对句导入是指教师通过列举与新课知识相关的语句,引导学生进入新知识。这种导入方式运用学过的诗句更容易使学生感受到真实感、亲切感,引起学生思维的兴奋点,活跃课堂气氛。例如:教学《梅雨潭》一文,我是这样设计的:
1、同学们,我们先做个对句练习。我说上句,你们按照对句的一般要求,对出下句。
师:碧玉妆成一树高(生:万条垂下绿丝绦)师:日出江花红胜火(生:春来江水绿如蓝)
2、大家的对句中,都有一个什么字?二者的“绿”有区别吗?
3、对,一个“绿”字就现出了一个生机盎然的江南春天。贺知章、白居易、王安石都喜欢“绿”,朱自清更喜欢“绿”,朱自清笔下的“绿”,更是千娇百媚,风情万种。这节课,我们就去梅雨潭和朱先生一起“惊诧”绿的丰韵!(板书课题:梅雨潭)
(三)活动导入
实验演示导入是指教师采用直观演示导入新课,为学生理解新知识提供了材料,能引起学生寻求探索方法的兴趣的一种导入方法。如课文《乌鸦喝水》一课的导入:
师:(把盛有半瓶水的瓶子放在讲桌上,然后慢慢往瓶子里放小石子)同学们观察一下瓶子里的水有什么变化?
生:水越来越多,水面越来越高了。
师:有一只聪明的鸟就是用这样的办法喝到水的,这一节课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乌鸦喝水》这篇课文吧!
采用直观教育能使抽象的知识具体化、形象化,为学生架起由形象向抽象过渡的桥梁。
(四)趣味导入 1.谜语导入法
是指教师用猜谜语的方式揭题,既能使学生喜闻乐见、又能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营造欢乐、愉快、轻松的学习氛围的一种导课方
式。如《蜘蛛》一课的导入:
师:同学们,老师出一则谜语,你们看能不能猜出谜底是什么。“远处有做葫芦山,山头两根小树桩。几支竹子山坡长,弯着腰儿对着看。”(老师边诵边画,学生一看,很快就猜出谜底来了)
师:蜘蛛会干什么?他结网是为了什么?(接着,老师边诵边画:“摆下一张八卦网,专等美餐送上来。”几句儿歌,把孩子们早逗乐了)
师:蜘蛛是怎样利用这张网来捕捉虫子的呢?我们学完了《蜘蛛》一课就明白了。
这样的导入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不论是猜对的还是猜错的学生热情都非常高涨,大大活跃了课堂气氛。谜语的导入开拓了学生的思维,使学生在猜谜的过程中为了找到正确的答案,探索知识的欲望被激起,自然就使他们以最佳的思维状态进入到学习中来。
2.兴趣谈话导入
例如:我在教作文指导《我最感兴趣的一个人》时,是这样设计的:
师:同学们,我们先来做个测验好吗?看看你们是否会被自己的眼睛所欺骗。(根据出示图片进行简单叙述)对这个测验感兴趣吗?(板书:感兴趣)
师:都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既然你们感兴趣,那这节课我们已经成功一半了。除了对这样的测验感兴趣,你们还对什么感兴趣?
(事,人,吃,玩„„)(当说到人时,板书:的人)你们对我感兴趣吗?
师:光说感兴趣我可不信,谁知道你们是不是讨好我,要想让我相信,除非你们证明给我看,我想想,怎么证明呢?这样吧,你们谁能用一个词语来评价一下我,评价的角度可以是外貌方面的,语言方面的,性格方面的等等,这个词呢两个字的就可以,三个字的也可以,四个字的更好,谁评价的准确,我就相信你是真对我感兴趣。
(学生汇报,及时评价)
师:在日常生活中,有没有你最感兴趣的人?(有)这节课我们一起来介绍自己最感兴趣的一个人。(板书课题)
运用兴趣谈话导入,增强了学生学习的趣味性,引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的注意力高度集中,把抽象的或枯燥的内容变得生动形象,使学生接受起来更为容易。
3.简笔画导入法
用简笔画导入,对于课文新颖、直观、醒目,很能引起学生的好奇心,抓住学生的注意力。通过图像导入新课,可以增强教学效果。如教《鹅》这首古诗时,教师画出了曲颈高歌的白鹅。无疑此时被画吸引了的孩子,情绪异常兴奋,精神格外专注,各种解释,想象乃至灵感都会奔涌而出。
4.名言导入法
所谓名言导入法是指教师引用与本课内容有关的名言名句导入新课,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如三年级《晨读》一课的导入:(出
示名言名句:“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周恩来。”):你们是祖国的花都,是祖国的未来。应该珍惜大好时光,好好学习,记住周总理说过的话。现在我们一起来学习《晨读》这篇课文。
这种导入能马上让学生明确读书的目的,既渲染了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兴趣,又陶冶了学生的情操。
总之,导入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但无论用何种形式和方法导入新课都为了激发学生求知的兴趣,达到课堂教学的最优化。我们要在瞄准教材的重点、难点的前提下,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与教学内容,灵活设计,巧妙运用,使导入——这个教学的“第一锤”,就敲在学生的心灵上,迸出迷人的火花。
第三篇:常见的八种修辞方法及表达效果
常见的八种修辞方法及表达效果
一、比喻
1.概念:比喻就是“打比方”。即两种不同性质的事物,彼此有相似点,便用一事物来比方另一事物的一种修辞格。
2.结构:比喻的结构,一般由三部分组成,即本体(被比喻的事物)、喻体(作比喻的事物)和比喻词(比喻关系的标志性词语)组成。
3.构成比喻必须具备的条件
(1)甲和乙必须是本质不同的事物,否则不能构成比喻。一个句子是不是比喻,不能单看有没有喻词,下列几处情况,虽有喻词,但不是比喻。
同类相比。例如:她的性格很像母亲。
表示猜度。例如:这天黑沉沉的,好像要下雨了。
表示想象。例如:每当看到这条红领巾,我就仿佛置身于天真烂漫的少年时代。
表示举例的引词。例如:社会主义的中国,在党的阳光照耀下,涌现出许多英雄人物,像雷锋、焦裕禄等。
词的比喻义不是比喻。修辞中的比喻,只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才能确定其比喻的意义,是临时的运用。比喻义是指通过词的基本义的比喻用法形成的已经固定下来的意义。如“包袱”。(例:你带着这么重的包袱上课,注意力能集中吗?)“机械”(例:这种想法太机械了。)前者指思想上的负担,后者指拘泥死板的方式。
(2)甲乙之间必须有相似点。如下文明喻中例句本体、喻体相似点为“形状”,暗喻的为“形态”,借喻的为“性情”,博喻的为“步骤”。
4.比喻的种类
(1)明喻。本体喻体都出现,中间用比喻词“像、似、仿佛、犹如”等联结,有时后面还有“似的”、“一样”等词语配合。明喻的典型形式是:甲像乙。例如: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
(2)暗喻。本体喻体都出现,中间用喻词“是”、“成了”、“变成”等联结,有时暗喻不用喻词。暗喻的典型形式为:甲是乙。例如:更多的时候,乌云四合,层峦叠嶂都成了水墨山水。
除此暗喻还有许多变体值得注意:
本体和喻体是并列关系。例如:从喷泉里喷出来的都是水,从血管里流出来的都是血。本体和喻体是修饰关系。例如:我的思想感情的潮水在放纵奔流着。(这里“我的思想感情”是本体,“潮水”是喻体)又如:谎言打扮得再漂亮,也害怕事实的镜子。(这里“事实”是本体,“镜子”是喻体。)
本体和喻体是注释关系。例如:我爱北京――祖国的心脏。
(3)借喻。不出现本体,直接叙述喻体。借喻的典型形式为甲代乙。例如:独有英雄驱虎豹,更无豪杰怕熊罴。
(4)博喻。连用几个比喻共说明一个本体。例如:这种下笔以前的修改是最要紧不过的了,正如盖房子首先要打好图样,作战首先要订好计划一样。
有时博喻是以不同角度的几个比喻来描绘一个本体。例如: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的星星。(前一个比喻是以荷花个体角度,写它的光泽和颜色,后一个比喻是以荷花整体的角度,写它在荷塘里的分布。)
5.比喻的作用
①化平淡为生动;②化深奥为浅显;③化抽象为具体;④化冗长为简洁。
二、借代 1.概念:借代是用相关的事物来代替所要表达的事物的修辞方式。这种修辞方式不直接说出要说的人或事物。
2.借代的种类
(1)用事物特征代本体事物。例如:红眼睛原知道他家里只有一个老娘„„(2)具体代抽象。例如:枪杆子里面出政权。
(3)专名代泛称。例如:我们的时代需要千千万万年雷锋。
(4)形象代本体。例如:上面坐着两个老爷,东边的一个是马褂,西边的一个是西装。(5)部分代整体。例如:不拿群众一针一线。
(6)结果代原因。例如:专弄文墨,为壮士捧腹。(“捧腹”是“笑”的结果)(7)资料代本体。例如:五十年间万事空,懒将白发对青铜。3.借代的作用
①以简代繁;②以实代虚;③以奇代凡;④以事代情。4.运用借代需要注意
必须抓住事物的最典型特征,对于所借代的事物一般应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有所交代。另外,借代的借体和本体事物不能同时出现。
5.借喻与借代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1)相同点:它们都用一事物代替另一事物,事物本体不出现。
(2)不同点:①借代的作用是“称代”,即直接把借体称为本体,其只代不喻;借喻的作用是“比喻”,虽然也有代替的作用,但总是喻中有代。②构成借代的基础是事物的相关性,即要求借体和本体有某种关系;构成借喻的基础是事物的相似性,即要求喻体和本体有某些方面的相似。③借喻可改为明喻或暗喻,而借代不能。
例如:①他们在园丁的辛勤培育下茁壮成长。
②不拿群众一针一线。
例句①是比喻中的借喻,“园丁”指的是老师。可以说“老师是辛勤的园丁”。而②是借代,“一针一线”代群众利益,是部分代整体,就不能改为比喻。
三、比拟 1.概念:比拟是把甲事物模拟作乙事物来写的修辞方式。包括反物当作人来写(拟人);把人当作物来写(拟物)和把此物当作彼物来写(拟物)几种形式。事实上,前一种形式是把事物“人化”,后两种形式则是把人“物化”或“把甲物乙物化”。
2.种类:
(1)拟人。例如:女人坐在小院当中,手指上缠绞着柔滑修长的苇眉子,苇眉子又薄又细,在她怀里跳跃着。
(2)拟物。例如:指导员讲得真来劲儿,嘎子竖起耳朵听。3.比拟的作用
①色彩鲜明;②描绘形象;③表意丰富。
4.运用比拟应注意: 应注意事物本身的特征。5.比喻和比拟的不同点
(1)比拟是仿照“拟体”(被模拟的事物)的特征模写本休,重点在拟;比喻是用喻体比方本体,重点在喻。
(2)比拟中,本体和“拟体”彼此交融,浑然一体,本体必须出现,“拟体”一般不出现;比喻的本体和喻体一主一从,本体或现或不现,而喻 体必须出现。
例如:①古老的神州是一沉睡未醒的睡狮,一旦觉醒,定会横空出世。
②桥下的睡莲正沉睡未醒。例句①是比喻,把“神州”喻为“睡狮”,相似点是力量大而沉睡。例句②则是比拟,此处是把物当人来写,是拟人。
四、夸张
1.概念:夸张是为达到某种表达需要,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方面着意扩大或缩小的修辞方式。
2.种类:夸张可分为三类,即扩大夸张、缩小夸张、超前夸张。
(1)扩大夸张:故意把客观事物说得“大、多、高、强、深„„”的夸张形 式。例如: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2)缩小夸张:故意把客观事物说得“小、少、低、弱、浅„„”的夸张形式。例如:一个浑身黑色的人,站在老栓面前,眼光正像两把刀,刺得老栓缩小了一半。
(3)超前夸张:在时间上把后出现的事物提前一步的夸张形式。例如:家民们都说:“看见这样鲜绿的苗,就嗅出白面包子的香味来。”
3.夸张的作用
①揭示本质,给人以启示;②烘托气氛,增强感染力;③增强联想,创造气氛。4.运用夸张要注意以下三点:
第一、夸张不是浮夸,而是故意的合理的夸大,所以不能失去生活的基础和生活的根据。下面运用的夸张就不合事理:
同志们,你来看,我们力量大如天,脚下地球当球玩,大洋海水能喝干。第二、夸张不能和事实距离过近,否则会分不清是在说事实还是在夸张。
第三、夸张要注意文体特征,如科技说明文、说理文章就很少用甚至不用夸张,以免歪曲事实。
五、对偶
1.概念:对偶是用字数相等,结构形式相同,意义相称的一对短语或句子来表达两个相对或相近意思的修辞方式。
2.对偶的种类
(1)正对。上下句意思上相似、相近、相补、相衬的对偶形式。例如:
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2)反对。上下句意思上相反或相对的对偶形式。例如: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3)串对(流水对)。上下句意思上具有承接、递进、因果、假设、条件等关系的对偶形式。例如:才饮长沙水,又食武昌鱼。
根据上下句的形式又可以把对偶分为严式对偶和宽式对偶。严式对偶要求上下两句字数相等,词性相对、结构相同、平仄相对、不重复用字。宽式对偶只要达到严式对偶五项要求的一部分就可以,不很严格。
3.对偶的结构
(1)成分对偶。例如:然而我的坏处,是在论时事不留面子,砭锢弊常取类型,而后者尤与时宜不合。
(2)句子对偶。例如: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4.对偶的作用
①便于吟诵,易于记忆;②用于诗词、有音乐美;③表意凝炼,抒情酣畅。5.对偶与对比的不同点
(1)对比的基本特点是“对立”,对偶的基本特点是“对称”。
(2)对偶主要是从结构形式上说的,它要求结构相称,字数相等;对比是从意义上说的,它要求意义相反或相近,而不管结构形式如何。(3)对偶里的“反对”(如“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就意义说是对比,就形式说是对偶,这是修辞手法的兼类现象。
六、排比
1.概念:排比是由三个或三个以上结构相同或相似、内容相关、语气一致的短语或句子排列在一起,用来加强语势,强调内容,加重感情的修辞方式。
2.排比的种类
(1)成分排比。即一个句子中的一些成分组成排比。例如:延安的歌声„„它是黑夜的火把,雪天的煤炭,大旱的甘霖。
(2)分句排比。即一个复句的各个分句构成排比。例如:他们的品质是那样的纯洁和高尚,他们的意志是那样的坚韧和刚强,他们的气质是那样的淳朴和谦逊,他们的胸怀是那样的美丽和宽广。
(3)单句排比。例如:八路军穿草鞋,把日本鬼子赶下海。解放军穿草鞋,把蒋家五朝踢下台。如今八连穿草鞋,把香风毒雾脚下踩。
(4)复句排比。例如:如果我们能够研制出一种类似鹰眼的搜索、观测技术系统,就能够扩大飞行员的视野,提高他们的视敏度。如果能研制出具有鹰眼视觉原理的“电子鹰眼”,就有可能用于控制远程激光制导武器的发射。如果能给导弹装上小巧的“鹰眼系统”,那么它就可以像雄鹰一样,自动寻找、识别、追踪目标,做到百发百中。
3.排比的作用
①内容集中,增强气势;②叙事透辟,条分缕析;③节奏鲜明,长于抒情。4.排比与对偶的区别
(1)对称性与平列式。对偶是两个语言单位,而排比是三个以上语言单位。对偶必须对称。排比要求构大致相似,字数要求不甚严格。
(2)排比经常以同一词语作为彼此的揭示语,使排体互相衔接,给人以紧凑、密集之感。而典型的对偶句上下两联是不重字的。
(3)对偶以要求平仄对仗为佳,排比则无此要求。
七、设问
设问是明知故问、自问自答,或提出问题不需确定答案的修辞方式。设问的基本特点是“无疑而问”,设问的目的在于引人注意,启发思考。例如:社会生产力有这样巨大的发展,劳动生产率有这样大幅度的提高,靠的是什么?最主要的是靠科学的力量、技术的力量。
八、反问
为了加强语气、强调突出,用疑问句的形式表示确定的意思。常用肯定形式表示否定,用否定形式表示肯定。例如:
就说蒋筑英吧,已经经过了这样长久的考验,难道他入党的志愿,也一定要等到死后才能由省委的追认才满足么?(用肯定的形式表示否定)
我呢,我难道没有应该责备的地方吗?(用否定方式表示肯定的意思)应该注意的是,在特定情况下,上面所说的一般原则可能不适用。比如一个人闯了红灯,差一点出了事故,司机说了一句:“你不要命啦?”司机绝不是对这个人“要命”产生疑问,也不是以否定形式表达“你要命”。只是一种责备罢了。所以,不可拘泥。
反问与设问的区别:
(1)设问不表示肯定什么或否定什么;反问则明确地表示肯定和否定的内容。
(2)反问的作用主要是加强语气,设问的作用主要是提出问题,引起注意,启发思考。
第四篇:用比喻句幽默表达
“用比喻句幽默表达”习作教学设计
(三年级)
设计理念
我们发现儿童在读课外书籍时,常常会被书中有趣、好玩的故事情节逗得嗤嗤发笑;而在读教材中的课文时却很难看到这样的情景。比较这两种文本的语言表达,我们发现:经典的儿童读物生动、有趣,故事情节跌宕起伏。而教材中的课文短小精悍,内容言简意赅。两种不同风格的言语表达方式,直接影响着孩子的语言发展。语言表达是语文写作的基本功,儿童的起步写作,语言表达往往枯燥无味,或是记流水账。因此,培养儿童的语言表达,我们可以借助经典的儿童读物,让儿童的语言“活”起来。罗尔德·达尔的《查理和巧克力工厂》在语言表达上独树一帜,尤其是他幽默的语言,常常引得小朋友捧腹大笑。在引导孩子阅读故事情节的同时,要提炼、欣赏和学习他的语言表达,将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学情分析
这本书,我在教三年级时使用。三年级儿童有了初步的语言积累和写话基础,正是由口语表达向书面语表达过渡的时期。规范的书面表达主要是通过文本模仿来完成,尤其是篇章结构的模仿和言语表达方式的模仿。根据儿童这一年龄阶段的习作特点,给孩子提供最经典、最精彩的儿童读物进行模仿,势在必行。罗尔德·达尔的《查理和巧克力工厂》在言语表达上是最精彩的案例。适用年级 三年级 教学目标
1.从经典的儿童文学中,认识到运用恰当的比喻句可以达到幽默的效果。2.学会运用比喻句进行幽默表达的方法。3.运用比喻句进行幽默表达的方法写一段话。教学难点
运用比喻句进行幽默表达的方法写一段话。教学准备
整本书阅读:《查理和巧克力工厂》。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在读罗尔德·达尔的《查理和巧克力工厂》时,我常常会听到你们自觉不自觉地发出笑声,能告诉我你们在笑什么吗?
(故事情节很搞笑;罗尔德·达尔写得很搞笑。)
像这样风趣、搞笑地写出内容来,我们称为“幽默”表达。请小朋友在书中找找让你觉得好笑的句子,分享一下。
二、认识方法
1.动手在书中画出让人发笑的句子。2.汇报、分享。
例句一:昨天在实验室里,我让一个奥帕-伦帕人试了试,一把黑色大胡子马上从他的下巴迸出来,长得飞快,它长起来快得连剃都来不及!最后我们只好用一台割草机在他的脸颊上割个不停!
指名读画出的例句,说说哪里好笑?(用割草机在脸上割胡子,太搞笑了。)例句二:照片上是个九岁男孩,胖得像用强力打气筒打足了气一样。他浑身都是鼓出来的松软肥肉,脸像一个大面团,上面有两只像小葡萄干似的贪婪眼睛,窥视着外面的世界。
指名读例句,说说哪里好笑?(打比方的地方,很好笑。)
例句三:索尔特太太是个短腿大肥婆,这时她喘着气像头犀牛一样。指名读例句,说说哪里好笑?(打比方的地方,很好笑。)3.比较提炼,发现方法。
(1)比较例句二和例句三:这两个句子好笑的地方有什么共同点?(好笑的地方,都运用了比喻句。)
(2)发现方法:怎样表达才能达到幽默的效果呢?(原来恰当的比喻可以达到幽默的效果。)
三、提升方法
你们想不想尝试一下运用比喻句给自己的表达来点幽默?我们先来试试看,看谁填的好笑?
1.填空练习。
照片上是个九岁男孩,胖得像_________,他浑身都是松软的肥肉。脸像_________,上面有两只像 _________。_________贪婪的眼睛窥视着外面的世界。
2.新的发现。
(1)刚才老师发现你们在填这些比喻句的时候,有的句子引得大家笑声不断;有的句子,大家听了表情漠然。为什么会这样?你们发现了什么?
(并不是所有比喻都好笑。)
(2)小组讨论:那什么样的比喻才会让人觉得好笑呢?(3)得出结论: 使用“恰当”的比喻。使用“搞笑”的比喻。使用“意想不到”的比喻。
看来,你们已经掌握了方法,那就让我们来玩个闯关游戏。
四、运用方法 第一关:写句子 他面前是一个十岁的男孩,瘦得像_________,身上的衣服像_________,脸像_________,上面有两只_________似的大眼睛,张望着四周的世界。
第二关:写片段
小明考完试回家,妈妈问他:考得怎么样啊?小明说:“只有一道题错了”。请你想象一下妈妈的表情和动作,用上“恰当”的比喻、“好笑”的比喻,或是“意想不到”的比喻,使你的表达幽默起来!
第五篇:修辞手法表达效果
修辞手法,比喻,夸张,对偶,排比,设问,借代,反复,(1)比喻:利用不同事物之间某些相似之处,借一种事物来说明另外一种事物。
作用:对事物特征进行描绘或渲染;用浅显易见的事物对深奥的道理加以说明。
(2)比拟:把物当作人来写(拟人),把人当作物来写(拟物)。
作用:印象鲜明,便于表达作者感情。
(3)夸张:故意言过其实,对人对事进行扩大或缩小的描述。
作用:易于突出人或事的本质,引起读者强烈共鸣。
(4)对偶:结构相同或相似,字数相等的两个句子,或短语。
作用:整齐匀称,凝炼集中,概括力强。
(5)排比:三项或三项以上结构相同或相似的句子。
作用:增强气势,说服力强,感染力强。
(6)设问:正面问,自问自答。
作用:起到提醒注意,引导思考。
(7)反复:有意重复某个句子或词语。
作用:突出思想,强调感情。
一、按要求写句子。
1、站在山头远远看去,村边那条清亮的小河像____________。(改为比喻句)
2、天空中有一轮明月。(改为比喻句)
3、窗外,风吹翠竹,飒飒作响。(改为拟人句)
4、河水哗哗地流着。(改为拟人句)
5、寒风吹到脸上很痛。(改为夸张句)
6、树上的小鸟在唧唧喳喳叫个不停,似乎在________________(改为拟人句)
7、躺在草地上,望着变幻莫测的云朵打扮着蓝色的天幕,一会儿飘来了
;一会儿跑来了
;一会儿
。(排比句)
8、考场上静得很。(改为夸张句)
9、高粱成熟了。(改为拟人句)参考答案
1、像绸缎一样飘向远方
2、天空中挂著会发光的玉盘。
3、窗外,风吹翠竹,奏出了美妙的交响曲。
4、河水唱著歌流向远方。
5、寒风吹在脸上像刀割一样。
6、似乎在议论着什么国家大事。
7、一会儿飘来了绫缎,一会儿跑来了小狗、一会儿飞来了白马。
8、考试场上安静的连同学们写字的声音都听得见。
9、成熟了的高粱在风中点头。
二、按要求写改写下列句子。
1、老师不辞辛苦,用心血培育我们成长。(用比喻手法)
2、鸟儿在树枝上跳动。(用拟人手法)
3、我觉得这个碗很重,怎么也送不到嘴边。(用夸张手法)
4、天上的星星一闪一闪。(用拟人手法)
5、树叶很绿。(用夸张手法)
6、他在我的心目中有重要的位置。(用比喻手法)
7、这里很适合鸟儿生活。(用比喻的手法)
8、颗颗水珠在荷叶上滚动。(用比喻的手法)
9、沉甸甸的稻子垂下来了。(用拟人手法)
10、鲜花盛开。(用拟人手法)参考答案
1、老师不辞辛苦,如园丁般用心血培育我们成长。
2、鸟儿在树枝上跳舞。
3、我觉得这个碗像山一般重,怎么也送不到嘴边。
4、天上的星星眨着眼睛。
5、树叶绿地流油。
6、他在我的心目中的位置如我自己的生命一样重要。
7、这里像森林一样很适合鸟儿生活。
8、颗颗珍珠般的水珠在荷叶上滚动。
9、沉甸甸的稻子弯了腰。
10、鲜花绽开了她的笑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