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中考语文阅读各类答题方法
中考语文阅读各类答题方法
(一)、明确概念
何为散文?散文,是作者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摹社会生活中的人、事、景、物,深入挖掘其中的内涵、哲理,表达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感悟的一种文体。
(二)、理解特点: 形散:
1、取材自由:写人,记事,绘景,状物
2、表现手法灵活多样:象征、衬托、对比、3、表达方式不拘一格:往往以抒情为把叙述、描写、议论、抒情融为一炉。神聚:主题集中鲜明
(三)、散文的分类
(1)抒情散文(2)记叙散文(3)议论散文
(四)、常见的艺术表现手法
象征 衬托 对比 借景抒情 托物言志、咏物 寄情寓理 于事 融情于事 先抑后扬 以小见大
(五)、散文的线索
散文线索就是文章结构的红线。抓住线索,也就抓住了作者的思路。
根据文章中心需要,可以以物为线,以事为线;可以以人为线,以情为线;也可以以时间为线,以地点为线。找线索的方法:
一要注意文章标题(有的标题直接揭示线索,有的标题包含线索的因素); 二要注意文中反复出现的词语、句子;
三要特别注意文中的议论抒情,因为散文中的“情”通常是文章组织材料的重要线索。
(六)、散文的主题
散文的主题归根结底就是作者对自然、社会或人生的感悟,把握住了作者融会在文章内容中的主观感受,就能挖掘出文章的深刻意义。
(七)、散文的语言(1)质朴、自然(2)生动、形象(3)深刻、隽永
二、考点及常见题型分析
(一)、整体感知
考点1.写什么(文章的主要内容)
考点2.为什么写(写作意图,即文章要表达的情、理、观点)考点3.怎么写(作者的行文思路,先写什---再写什么---后写什么)例1:2006年资阳市中考题《一位母亲与家长会》第1题:
本文以为线索,通过对母亲四次参加孩子家长会的描写,勾勒出孩子的成长历程,塑造了一个的母亲形象,歌颂了母爱的伟大。(二)辨析句子所运用的修辞及作用 1.比喻:生动、形象
2.拟人:人格化、生动化、形象化
3.排比:增强语言气势 4.反问:加强语气 5.反复:强调
6.对比:突出其中一个。7.对偶:句式整齐结构统一 8.夸张:极力的表现。
(三)理解词语的语境义及作用
方法指导:坚持“词不离句,句不离文”的原则,切忌“断章取义”。联系上下文,推知其语境义。例如:《一位母亲与家长会》第2题,当儿子接到清华大学的录取通知书时,母亲“悲喜交加,再也按捺不住十几年来凝聚在心中的泪花”,问:句中“悲喜交加”在文中的含义是什么?
(四)理解句子的深层含义
有深层含义的句子往往使用了某种修辞或写作手法,故意将句子的真实含义隐藏,就好像为它遮上了一层面纱。理解句子的深层含义,就应先看清它所借用的“隐身”术,有的放矢地去分析。例如:《给我未来孩子的信》中第3题:“文中有这样一段话:‘这些高尚的情趣会支撑你的一生,使你在最严酷的冬天也不会忘记玫瑰的芳香。’这句话的实际意思什么?”
(五)理解句子在文章中的作用 一般应两方面去分析:
1.内容上,应从句子表现的句意和与主题的关系上分析考虑。
2.结构上,应从总领全文、承上启下、前后照应、为下文作铺垫、推动情节发展、点题、总结上文等作用的角度去分析。
(六)仿写句子 例如:《给我未来孩子的信》第4题的仿写句子:
你的心要如溪水般柔软,你的眼波要像春天一样妩媚。答题指导:
一仿句式结构:你的要如般,你的要像一样。
二仿修辞手法:比喻,还应注意本体与喻体之间的相似点; 三仿语法:填写的尽量是名词、名词、形容词;
四仿语意的内容和范围:应表达出与上下文和谐的句意,即希望孩子(你)对待他人要关爱、应珍惜与别人的交往与感情。
参考答案:你的话要如春风般温暖,你的笑容要像阳光一样灿烂。
(七)、根据语境,补写心理活动
方法:
1、必须用第一人称;
2、须在整体感知基础上,仔细研读具体语境。例如:
《一位母亲与家长会》第4题:他边哭边说:“妈妈,我一直都知道我不是个聪明的孩子,是您„„”请发挥想象把孩子未说的话补写出来。
(八)、自拟题目并作答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方式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并能探讨疑难问题。”
此类题目要求着眼于全段,从内容、结构、写法、语言入手命题,作答并要求正确。方法指导:
如:
1、问一个句子的修辞及其作用;
2、仿、续写句子;
3、理解重点语句在文中的作用及深层含义;
4、概括段意;
5、谈谈读完本段后的感受等。
6、请在第几段自选两处作批注。注意:
抄试卷上原题、模仿试卷上原题出题者不得分或得低分; 答案过于简单或题目本身质量不高者,均得分较低; 答案不正确者,不给分。本题根据拟题质量的高低给分。
(九)、重要的作家作品和文化常识。例1:有这样一题:“第四段中‘在某一个金戈铁马之夜’一句,人们会不由得想起宋代一位著名诗人的名句。请写出诗人的姓名和诗句。
例
2、文章结尾“山谷里有一声长叫,大概是一只鸟被月光惊飞了。”意味深长,请你写出一句与此意境或写法相似的古诗文。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十)、感悟拓展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并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作出评价。” 例
1、《一位母亲与家长会》第5题:你赞成文中老师对孩子的教育方式吗?如赞成,请简述理由;如不赞成,请为文中的老师提一条建议。例
2、《给我未来孩子的信》最后一题这样问:“读了这篇文章,你感受最深的一点是什么?请简要说一说。” 方法指导:
启示应从原文中引出来;
评价应表明态度及说明支撑的理由。
特别注意是否让举例或结合实际,把题目中所要求的全部答出来。
如何阅读小说
小说是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典型的环境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文学体裁。
小说三要素:情节、人物、环境
把握好故事情节,是读懂小说的关键,是欣赏小说艺术特点的基础,也是整体感知文章的起点。
1、用一句话或简明的语句概括故事情节;
2、文中共写了哪几件事,请依次加以概括;
3、用填空的方式概括小说的部分内容
(包括指出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四部分中的某一方面)面对这种试题,我们该如何下手呢?
①对事件的完整叙述必须按照何时何地何人做何事的格式加以概括。
②在概括时要避免前后情节的相互交错,还得注意事件涉及的对象,做到前后一脉贯通.
二、揣摩人物形象 题型;①指出小说对人物进行描写的具体方法;②概括指出人物的性格特征;③对文中的人物进行客观公正的评析(包括作者自身对人物的态度和读者对人物的评价)。小说是以塑造人物为中心的,人物塑造的方法有 ① 正面描写。也叫直接描写,即通过直接地描写人物的肖像、行动、语言、心理、神态来揭示人物思想品质及性格特点,反映作品主题。
②侧面描写。也叫间接描写。即通过他人的言行间接写主人公。
面对这些题型,我们该如何解答呢?一般可从四方面揣摩:
1、重视小说中的人物的身份、地位、教养、气质等,因为它们直接决定着人物的言行,影响着人物的性格。
2、通过人物的外貌、语言、行动、心理描写揭示人物的思想感情和性格特征。人物肖像、动作描写:更好展现人物的内心世界、性格特征。
人物对话描写:刻画人物性格,反映人物心理活动,促进故事情节的发展。也可描摹人物的语态,收到一种特殊的效果。
3、小说里的人物都是在一定的历史背景下活动的,所以分析人物就应把他们放在一定的历史背景下去理解。
4、注意作者对人物的介绍和评价。结合内容具体分析人物的性格特征。
这类题的答题步骤:
①.答出描写人物的方法。(肖像、语言、动作、心理;侧面描写)
②答出这些方法的具体内容(找最能表现人物特点的重点词语和句子。)
③针对具体内容分析人物特点,注意从外在的肖像特点到内在的心里想法,再到精神品质。要分析全面,具体,不可泛泛而谈。
发挥想象,补写人物心理活动。
①心理活动的作用: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表现人物的思想感情,刻画人物性格,深化作品主题。
出现问题:
①.缺要素
②.心理活动不符合人物性格。
原因分析:
①.答题时随意,说的话不符合人物性格。
②不注意联系上下文,忽略了文中人物的潜台词。
这类题的答题方法:.通过语言、神态、动作分析人物的心理过程。
三、体会环境描写的作用
环境描写是小说艺术的一个重要内容,小说的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社会环境描写对揭示小说的中心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自然环境描写的作用也不可忽视。在中考试题中,常见的题型有三种:①在文中准确地找出描写环境的句子;②就指定的环境描写说出其作用;③依据文章内容发挥想象续写一段环境描写。面对这种题型,我们可从六方面进行思考:
1.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交代人物活动的背景; 2.暗示社会环境;
3.揭示人物心境,表现人物性格,要表现一定的新鲜感受或微妙情绪,做到情景交融,能够给人以感染、启发和美的享受。
4.营造气氛,渲染气氛; 5.推动情节的发展。
6.使故事情节更为生动、真实。7.使主题更为突出、深刻。
四、挖掘作品的主题
小说的主题是小说的灵魂,是作者写作目的之所在,也是作品价值意义之所在。主题的深浅往往决定着作品价值的高低;因此,欣赏小说必须欣赏小说的主题。如何把握小说的主题呢?一是从小说的情节和人物形象入手;二是联系小说的时代背景及典型环境描写,认识人物形象的思想性格上所打上的时代烙印,把握人物形象折射出的时代特征,达到揭示小说主题的目的;三是从小说的精巧构思中把握作品的主题。在中考阅读测试中,常见的题型有:
①找出体现小说主题的句子(或用自己的话概括作品的主题);
②读了全文后,文章让你明白了什么道理(本文对你有什么启迪,谈谈你的一点体会); ③结合全文的主题,谈谈你对某一句话的理解或看法。
五、捕捉精妙的技巧
质量上乘的作品离不开精妙的写作技巧。写作技巧是作家驾驭文学语言,运用多种艺术表现手法及表达方式、修辞手段等,来构思文学作品,塑造文学形象时所熟练而又独具特色的艺术才能。
在中考试卷中,捕捉精妙技巧的题型主要有三种:
1、文中运用了什么表现方法(细节描写、象征、对比、衬托、铺垫、照应、悬念、巧合等)以及用它塑造形象时所起的作用;
2、文中特有的表达方式(记叙、描写、抒情、议论、说明)是如何为作者表情达意服务的;
3、在语言运用上有何特点(例如:语言精练、句式整齐而有节奏感、用词准确而形象、词语丰富而多样),给读者提供哪些艺术审美情趣。
(一)人称
1.第一人称:叙述亲切自然,能自由地表达思想感情,给读者以真实生动之感。2.第二人称:增强文章的抒情性和亲切感,便于感情交流。
3.第三人称:能比较直接地展现丰富多彩的生活,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反映现实比较灵活自由。
(二)叙述方式
1.顺叙:能按某一顺序(时间或空间)较清楚地进行记叙。2.倒叙:造成悬念,引人入胜。
3.插叙:对主要情节或中心事件做必要的铺垫照应,补充说明,使情节更加完整,结构更加严密紧凑;内容更加丰富,充实,可以明白某种情况产生的原因或了解某一事物的来历;使人物形象更丰满,性格更完整
4.补叙:对上文内容加以补充解释,对下文做某些交代。
5.平叙:(指叙述两件或多件同时发生的事)使头绪清楚,照应得体。
(三)写法
1.伏笔——叙述的一种手法。对作品中将要出现的人物或事件,预先作出提示或暗示,以求前后呼应。其作用是有助于全文达到结构严谨,情节发展合理的效果。
2.悬念——作品使欣赏者所产生的一种关于事件发展和人物命运的紧张心情,这种心理活动叫作悬念。其作用是引起读者兴趣,加强作品的艺术感染力,具有引人入胜的艺术效果。
(四)修辞手法
1.比喻:化平淡为生动,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2.比拟:色彩显明,描写形象,表意丰富。3.借代:以简代繁,以实代虚,以奇代凡。
4.夸张:烘托气氛,增强感染力,增强联想;创造气氛,揭示本质,给人以启示。5.对偶:便于吟诵,易于记忆,使词句有音乐感;表意凝练,抒情酣畅。6.排比:内容集中,增强气势;叙事透辟,条分缕析;长于抒情。
7.反复:写景抒情感染力强;承上启下,分清层次;多次强调,给人以深刻的印象。理解标题的含义。
1.以主要内容或主要事件拟题。
2.以贯穿全文的线索拟题。
3.以有象征意义又暗含中心的的实物为题。
4.以主要人物为题。
5.以特定环境为题
分析标题的答题注意事项
①注意分析标题中的中心语和修饰语的含义。一般包含两层含义:一是内容概括,二是主题概括。②.如果小说标题就揭示了中心,那就结合小说结尾答出文章中心。
记叙文文体知识
1.记叙文的特点
记叙文是一种以叙述和描写为主要表达方式,以写人、记事、状物、绘景为主要内容的文
体。
2.记叙文的分类
根据描述的内容,可以分为写人的、叙事的、写景的和状物的记叙文。它们都具有记叙文的共性,但在构思、立意、布局谋篇,遣词造句上往往又有相应的各自特点。
写人类记叙文:通过描述人的外貌、行动、语言、心理,通过特定的环境描写刻画人物性格,塑造人物形象,反映生活,表现文章主题。
叙事类记叙文:通过叙述事件,写出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来表现主题。
写景类记叙文:通过描绘景物,寄托作者的思想感情。
状物类记叙文:通过写物来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
3.记叙文的六要素
记叙文的六要素包括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掌握记叙文的要素,可以较好地把握全文,分析和理解文中的主题思想,更好地把握其结构层次。
4.记叙的顺序
阅读记叙文,要了解作者的写作思路,就要明确写作的顺序。常见的记叙顺序有顺叙、倒叙和插叙。
(1)顺叙:按照事件发生、发展和结局的顺序来写,也就是叙述的顺序与事件发生、发展的顺序是一致的。
(2)倒叙:先写结局,然后再叙述事情的发生、发展;或者先写后来的情况,再叙述产生这种情况的经过。
(3)插叙:在记叙的过程中,有时要插入在时间地点上不一致的情节,然后再按照原来的事情接叙,这插入的有关部分叫插叙。
5.记叙文的线索
记叙文的线索是指自始至终贯穿全文的一条主线,由于题材的多样性和作者思路上的差异,致使文章线索呈现出多种形式。
有的以时空转移为线索;有的以人物活动、时间、发展、景物变化为线索;有的以一人、一事、一物的线索把全篇各部分内容紧紧联结起来。有的记叙文存在着两条或两条以上的线索。
6.记叙的人称
记叙文的人称有三种:第一人称(我,我们),以当事人的口吻和身份叙述,写起来亲切自然。而有的文章中运用了第二人称代词(你,你们),一般多是出现在用第一人称或第三人称的叙述里,实际上仍然是站在第一人称或第三人称的角度写的。
7.记叙文的表达方式
记叙:交代事件,把人物和事件介绍给读者,写出人物的活动,事件的发展情况。
描写:在叙述的过程中,用生动形象的语言,用一些修辞方法对人物和事件加以具体形象地描绘,给人以鲜明、生动的印象,避免了单纯记叙的平淡和枯燥。
说明:补充交代记叙文中需要交代的事物。
议论:记叙文中的议论是作者直接发表评论,点明记叙的意图,揭示所叙事物的本质,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抒情:作者在记叙的基础上,采用直抒胸臆的办法,抒发作者强烈的感情。抒情方法:有 的直接抒情,有的在记叙描写中抒情。
8.记叙文中的景物描写
记叙文中的景物描写包括社会环境描写和自然环境描写。作用是交代背景,渲染气氛,表现人物性格,烘托人物心情,推动情节的发展等,都是为表现主题服务的。
说明文文体知识以及答题技巧
1、说明文的类型:事物、事理说明文(从内容角度,根据说明的对象和目的)。事物说明文一般标题就是说明的对象; 事理说明文找准开头结尾的总结句。
因为说明对象是一篇文章所要介绍的事物或事理,一般是一个名词或名词短语,可以从两个方面入手:一看文题二看首尾段。事物说明文指出被说明事物即可。事理说明文指出说明内容,形成一个短语:介绍了„„的„„(对象加内容)。
2、说明文的语言:平实、生动说明文(语言表达角度)。
3、说明方法: 一般回答三个字,要掌握几种常见的说明方法,会分析在文中的作用: ①.举例子:具体真切地说明了事物的××特点。列举了……具体说明了……
②.分类别:条理清楚地说明了事物的××特点。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分门别类加以说明,使说明更有条理性。使说明的内容眉目清楚,避免重复交叉的现象。分别列举了……条理清晰的说明了……
③.列数字:具体而准确地说明该事物的××特点。使说明更有说服力。列举了……具体准确的说明了……
④.作比较:突出强调了被说明对象的××特点(地位、影响等)。把……和……进行比较,直观形象地说明了……这一特征更加鲜明突出。
⑤.下定义:用简明科学的语言对说明的对象/科学事理加以揭示,从而更科学、更本质、更概括地揭示事物的特征/事理。给……下了定义,简单、准确地说明了……
⑥.打比方:打比方就是修辞方法中的比喻。生动形象地说明该事物的××特点,增强了文章的趣味性。把……比作……形象生动地说明了……使抽象的说明对象更加通俗易懂
⑦.画图表:使读者一目了然,非常直观形象地说明的事物的××特点。
⑧.作诠释: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具体的解释说明,使说明更通俗易懂。
下定义与作诠释的区别是:定义要求完整,而诠释并不要求完整,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具体的解释说明,使说明更通俗易懂。可以颠倒。
⑨.摹状貌: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形象化的描摹,使说明更具体生动形象。⑩.引资料:能使说明的内容更具体、更充实。用引用的方法说明事物的特征,增强说服力,如引用古诗文、谚语、俗话。引用说明在文章开头,还起到引出说明对象的作用。
4、说明顺序:时间顺序(程序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在答题时可答得具体些。如:空间顺序(从上到下,从里到外,总到分,外到内,前到后,左到右,整体到局部,都可反之等,常用方位词如介绍建筑物或实体)。
逻辑顺序(先结果后原因,层层递进,现象到本质,因到果,果到因,主到次,浅入深,个别到一般等,常用表因果、表事理顺序的词,如“因为、所以”“首先、其次”)。时间顺序则是说明事物发展、演变,例如介绍工作程序的文章。
ü 掌握答题格式:本文使用了的说明顺序对加以说明,使说明更有条理性,便于读者理解。(第一空应该填具体的说明顺序,第二空应该填写具体的事物名称或说明的事理。如果是事理性说明文,但又不能准确表述,可用“事理”、“科学事理”等模糊性的语言表述。)
5、说明对象:指文章说明的主要人或事物(一般不必答人或事物的特点)。
6、说明文的结构常见的形式有:“总——分”式(或由总到分,或由分到总,或总分总)、并列式、递进式等。分析文章结构,抓中心句及连接词,如“首先”“其次”“还”“也”“此外”等词语
7、中心句:出现的位置开头或结尾,有时在句中。判断,多为概括性较强的句子。叙述句、描写句、阐释句、疑问句一般不宜作中心句。其他文体文章也如此。ü 概括文段的中心句。
对策:(1)思考该段说明的内容,不仅要注意主要的,还要注意次要的。(2)紧扣表秩序的词语,如“首先”“其次”“还有”等词语,参照上下段落的中心句的句式进行概括。
8、说明语言
类型
1、加点字词有何作用?抓住说明文语文准确这一特点答题。
对策:答:准确/生动形象/ 地说明了事物“„„”的特征/事理。类型
2、能否替换为另一个词语?并说明理由。对策:答:(1)不可以。(2)原词的意思或内容。(3)所换词语的意思或内容。
(4)换了后意思有何改变,与不符合实际。类型
3、限制性词语能否删去? 对策:答:(1)表态(删还是不删)。
(2)定性。如:“比较”“几乎”“相当”等词表程度修辞;“大约”“可能”“左 右”等表估计,“多”“有余”等表数量。
(3)若删去,原来什么样的意思就变成了什么样的意思了,不符合实际,太绝对了。(4)xx词体现了语言的准确 性、周密性、科学性。
类型
4、从文章中找出一个能体现说明文语言“准确”特点的词句,并体会。
类型5:指代——“这些条件”、“这种现象”“同样道理”等在文中具体指代什么。对策:一般指的就是代词前面的那句话,找最近的一句话。有时要注意可能不是整句话,而是其中的一部分。
9、常见考点:
1、对说明对象及说明特征理解。
2、对说明方法辨识与理解。
3、对说明顺序的分析与理解。
4、对文章段落结构特点的分析。
5、对文意、层意、段意的概括。
6、对关键词语、重点句子含义及其表达作用的评析。
7、对说明语言准确性的体会。
议论文阅读答题技巧
1、论点(证明什么)论点应该是作者看法的完整表述,在形式上是个完整的简洁明确的句子。从全文看,它必能统摄全文。表述形式往往是个表示肯定或否定的判断句,是明确的表态性的句子。
A.把握文章的论点。中心论点只有一个(统帅分论点)⑪明确: 分论点可有N个(补充和证明中心论点)
⑫方法 ①从位置上找:如标题、开篇、中间、结尾。②分析文章的论据。(可用于检验预想的论点是否恰当)③摘录法(只有分论点,而无中心论点)
B.分析论点是怎样提出的:①摆事实讲道理后归结论点; ②开门见山,提出中心论点;③针对生活中存在的现象,提出论题,通过分析论述,归结出中心论点; ④叙述作者的一段经历湖,归结出中心论点; ⑤作者从故事中提出问题,然后一步步分析推论,最后得出结论,提出中心论点。
2、论据(用什么证明)⑪论据的类型:①事实论据(举例后要总结,概述论据要紧扣论点);②道理论据(引用名言要分析)。
⑫论据要真实、可靠,典型(学科、国别、古今等)。⑬次序安排(照应论点);⑭判断论据能否证明论点; ⑮补充论据(要能证明论点)。
3、论证(怎样证明)
⑪论证方法(须为四个字)①举例论证(例证法)事实论据记叙 ②道理论证(引证法和说理)道理论据 议论
③对比论证(其本身也可以是举例论证和道理论证)④比喻论证比喻 在说明文中为打比方,散文中为比喻。
⑫分析论证过程: ① 论点是怎样提出的; ②论点是怎样被证明的(用了哪些道理和事实,是否有正反两面的分析说理); ③联系全文的结构,是否有总结。⑬论证的完整性(答:使论证更加全面完整,避免产生误解)⑭分析论证的作用:证明该段的论点。
4、议论文的结构 ⑪一般形式:①引论(提出问题)―――②本论(分析问题)―――③结论(解决问题)。
⑫类型: ①并列式 ②总分总式 ③总分式 ④分总式 ⑤递进式。
5、议论文的语言 ⑪严密(修饰性、限制性的语言的运用); ⑫生动(成语、各种修辞手法的运用);
⑬词序(从生活逻辑和上下文的照应上判断); ⑭句序(关联词语的使用,特别要注意递进关系)。
6、驳论文的阅读
⑪作者要批驳的错误观点是什么? ⑫作者是怎样进行批驳的,用了那些道理和论据; ⑬由此,作者树立的正确的观点是什么?
7、常见考点
①、议论文的论点考点:第一,分清所议论的问题及针对这个问题作者所持的看法(即分清论题和论点)。第二,注意论点在文中的位置:
(1)在文章的开头,这就是所谓开宗明义、开门见山的写法。
(2)在文章结尾,就是所谓归纳全文,篇末点题,揭示中心的写法。这种写法在明确表达论点时大多有。所以,总之,因此,总而言之,归根结底等总结性的词语。第三、分清中心论点和分论点: 分论一般位于段首或有标志性词语:首先、其次、第三等
第四、要注意论点的表述形式:有时题目就是中心论点。一篇议论文只有一个中心论点。第五、通过论据来反推论点: 论据是为证明论点服务的,分析论据可以看出它证明什么,肯定什么,支持什么,这就是论点。
②、议论文的论据考点:论据是论点立足的根据,一般全为事实论据和道理论据。
1、用事实作论据。事例必须真实可靠,有典型意义,能揭示事物本质并与论点有一定的逻辑联系。议论文中,对所举事例的叙述要简明扼要,突出与论点有直接关系的部分。明确论据时,不仅要知道文中哪些地方用了事实论据,还要会概括事实论据。概括时,要做到准确,必须依据论点将论据本质特点把握住,然后用确切的语言进行表述。
2、用作论据的言论,应有一定的权威性,直接引用时要原文照录,以真核对,不能断章取义;间接引用时不能曲解愿意。
③、议论文的结构、层次考点: 结构有:并列式结构、对照式结构、层进式结构、总分式结构。
此考点的基本形式:作者如何证明论点的?
ü 答题思路是:作者为了证明„„观点,首先使用了„„论据,然后对„„论据进行了怎样的分析,从而证明了„„观点。关键要说清楚证明过程的层次性。④、议论文的论证方法考点
论证方法是指运用论据来证明论点的过程和方法,是论点和论据之间逻辑关系的纽带,中考要求掌握的有以下四种:
1、举例论证:是列举确凿、充分、有代表性的事例证明论点的方法。因为“事实胜于雄辩”,所以举出确凿典型的事实来证明论点,能增强文章的说服力。
2、道理论证:是引用具有权威性的言论证明论点的方法。所以这种方法使用得当,有很强的论证力量。分析引证法的作用,应先弄清引用了谁的言论,是为了证明什么,再把握引证法的特殊作用——具有权威性,论证有力。
3、比喻论证: 就是通过形象的比喻来证明论点的方法。这种方法可深入浅出地把道理讲得通俗形象,容易被人接受。
4、对比论证:是用正反两方面的事实和道理进行鲜明对比,从而证明论点的方法。分析对比论证方法作用,两个方面XX比较,使其对与错更加分明,正确的观点更容易被读者接受。
ü 答题思路:(1)道理论据,增加论据的权威性。(2)事实论据,从哪个角度来证明论点。(3比喻论证,或生动形象证明了„„,或深入浅出证明了„„(要根据本体和喻体之间的关系来确定)。(4)对比论证,两个方面比较,使其对与错更加分明,正确的观点更容易被读者接受。
⑤、议论文的语言特色考点:分析议论文的语言特色:①、要从逻辑的角度,分析其用词的准确,严密:②、要从说理的角度分析其叙述的概括性和简洁性:③、要从修辞的角度分析其用词的鲜明、生动和感情色彩。下面从不同角度解释一下:
A、语言准确表现为:① 概念使用准确,② 定语、状语等修饰成分恰当。B、语言严密表现为:判断和推理严密,语言表达周密,逻辑性强。
C、语言鲜明表现为:表述明确,不模棱两可,态度明确,爱憎分明,恰当使用修辞方法和特殊句式,增强语言的生动性和说服力。
D、语言概括简洁表现为:议论文中事实叙述不细致,较笼统。用议论文的目的是以理服人。不宜详细叙事。否则会喧宾夺主。这一点一般的议论文都有体现,就不再举例说明了。ü 答题思路:如加点词语有什么作用?思路:(1)确定、回答词语在语境中的(表层)含义;(2)词语对表达中心或阐明观点的(深层、比喻或引申)作用;这类题主要考语言的准确周密性和形象生动性。又如词语顺序是否可以颠倒?
ü 答题思路:(1)解释词语的含义;(2)阐明词语之间的时间或事理程序的先后顺序,强调其先后顺序或层次性。
⑥、议论文中代词的指代对象考点 :这种考题在各种文体的阅读中都较为常见。基本上分为两种情况:一是需要联系上下文加以概括的。二是原文中找出指代的内容,这种情况,指代的内容一般出现在代词之前,找到后可用其替换代词,通读句子视句意变化与否来检验其正误。
⑦、开放性、拓展题考点
这种题一般都是,考查学生阅读文章后所产生的情感体验或理性思考。解题时需结合文章发挥个人从阅读中获得的感悟。答题方式:相当于写一篇小的议论文,要有论点、论据。注意必须引用名言或名人轶事来证明自己的观点或认识。⑧、议论文中非议论成分考点
ü 答题思路:议论文中非议论成分,都是为论点服务的(不同表达方式,作用不相同,要看使用非议论成分的目的来确定)
第二篇:中考语文阅读答题方法(大解密)
中考阅读题答题方法大揭秘
记叙文阅读答题技巧
1. 文章体裁?诗歌、小说、散文(抒情散文、叙事散文)、剧本、说明文、议论文 2. 记叙文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起因、经过、结果)3. 找主题句?(找首段或尾段的议论抒情句。)
4. 文章内容?(方法:看题目、人物(事物)、事件,进行综合、概括。)
答:此文记叙了(描写了、说明了)……,表现了(赞美了、揭示了)……。5. 材料组织特点?(紧紧围绕中心选取典型事件,剪裁得体,详略得当。)6. 划分层次?
(1)按时间划分(找表示时间的短语)(2)按地点划分(找表示地点的短语)(3)按事情发展过程(找各个事件)(4)总分总(掐头去尾)7. 记叙线索及作用?
线索:(1)核心人物(2)核心事物(3)核心事件(4)时间(5)地点(6)作者的情感 作用:是贯穿全文的脉络,把文中的人物和事件有机地连在一起,使文章条理清楚,层次清晰。
8. 为文章拟标题。
找文章的线索或中心(1)核心人物(2)核心事物(3)核心事件(6)作者情感 9.记叙顺序及作用?
(1)顺叙(按事情发展先后顺序)作用:叙事有头有尾,条理清晰,读起来脉络清楚、印象深刻。
(2)倒叙(先写结果,再交待前面发生的事。)作用:造成悬念、吸引读者,避免叙述的平板单调,增强文章的生动性。
(3)插叙(叙事时中断线索,插入相关的另一件事。)作用:对情节起补充、衬托作用,丰富形象,突出中心。10. 写作手法及作用?(1)拟人手法
(赋予事物以人的性格、思想、感情和动作,使物人格化,从而达到形象生动的效果。)(2)比喻手法(形象生动、简洁凝练地描写事物、讲解道理。)
(3)夸张手法(突出人或事物的特征,揭示本质,给读者以鲜明而强烈的印象。)(4)象征手法
(把特定的意义寄托在所描写的事物上,表达了……的情感,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5)对比手法(通过比较,突出事物的特点,更好地表现文章的主题。)
(6)衬托(侧面烘托)手法(以次要的人或事物衬托主要的人或事物,突出主要的人或事物的特点、性格、思想、感情等。)(7)讽刺手法
(运用比喻、夸张等手段和方法对人或事物进行揭露、批判和嘲笑,加强深刻性和批判性,使语言辛辣幽 默。)
(8)欲扬先抑(先贬抑再大力颂扬所描写的对象,上下文形成对比,突出所写的对象,收到出人意料的感人效果。)
(9)前后照应(首尾呼应)(使情节完整、结构严谨、中心突出。)
11. 修辞方法及作用(1)比喻:形象生动、简洁凝练地描写事物、讲解道理。
(2)拟人:赋予事物以人的性格、思想、感情和动作,使物人格化,从而达到形象生动的效果。
(3)夸张:突出特征,揭示本质,给读者以鲜明而强烈的印象。(4)排比:条理清晰,节奏鲜明,增强语势,长于抒情。(5)对偶:形式整齐,音韵和谐,互相映衬,互为补充。(6)反复:强调某种意思,强烈抒情,富有感染力。(7)设问:自问自答,引人注意,启发思考。(8)反问:态度鲜明,加强语气,强烈抒情。14. 具体词语的含义与作用?
方法:联系词语本义,解释在文中的含义,找出其指代的具体内容。答:“××”一词原指……,这里指……,起到了……的作用。
15. 句子含义?抓住关键词,分析它的特点及含义,联系上下文再解释。16. 句子在结构上的作用?
(1)承接上文(2)开启下文(引出下文)(3)承上启下(过渡)(4)为后文作铺垫 17. 表达方式?记叙、议论、抒情、描写、说明 18. 记叙文中议论的作用?
引发读者思考,点明人物或事件的意义,突出中心,升华主题,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19. 记叙文中抒情的作用? 抒发作者真挚深沉的情感,引发读者的感情共鸣,使文章具有强大的感染力。
20.描写的种类及作用?(1)肖像描写(2)外貌描写(3)神态描写(4)动作描写(5)语言(对话)描写(7)心理描写(8)景物描写(9)场景描写(10)环境描写(11)细节描写 作用:塑造人物性格,推动情节发展,揭示文章主题。21.散文特点? 形散而神不散。
22.散文种类?(1)叙事散文(2)抒情散文
23.小说种类? 长篇小说、中篇小说、短篇小说、小小说 24.小说三要素? 人物、环境、情节
25.环境的种类及作用?
(1)自然环境: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及人物活动的空间,衬托人物的心情。(2)社会环境: 交代事件发生的社会背景、时代特征,衬托人物性格,推动情节发展,揭示文章主题。
26.情节由哪几部分构成?(序幕)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尾声)27.续写小说结尾。
按照小说故事情节发展的规律续写,要简洁含蓄,富有哲理,引人深思。
议论文阅读技巧
㈠论点(证明什么)
论点应该是明确的判断,是作者看法的完整表述,在形式上是个完整的句子。论点一般是用判断句 的形式表达的。
1.中心论点 1 个(统帅分论点)
⑴明确:分论点 n 个(补充和证明中心论点)⑵方法
①从位置上找:Ⅰ标题;Ⅱ开篇;Ⅲ中间;Ⅳ结尾。②分析文章的论据。(可用于检验预想的论点是否恰当)③摘录法(只有分论点,而无中心论点)
2.分析论点是怎样提出的
①摆事实讲道理后归结论点; ②开门见山,提出中心论点;
③针对生活中存在的现象,提出论题,通过分析论述,归结出中心论点; ④叙述作者的一段经历后,归结出中心论点;
⑤作者从故事中提出问题,然后一步步分析推论,最后得出结论,提出中心论点。㈡论据(用什么证明)
⑴论据的类型:①事实论据(举例后要总结,概述论据要紧扣论点);②道理论据(引用名言要分析)。
⑵论据要真实、可靠,典型(学科、国别、古今等)。
⑶次序安排(照应论点);⑷判断论据能否证明论点;⑸补充论据(要能证明论点)。㈢论证(怎样证明)
⑴论证方法
①举例论证(例证法)事实论据 记叙 ②道理论证(引证法和说理)道理论据 议论 ③对比论证(其本身也可以是举例论证和道理论证)④喻证法 比喻 ⑵分析论证过程
① 论点是怎样提出的;
②论点是怎样被证明的(用了哪些道理和事实,是否有正反两面的分析说理); ③联系全文的结构,是否有总结。
⑶论证的完整性(答:使论证更加全面完整,避免产生误解)⑷分析论证的作用:证明该段的论点。议论文的结构:
⑴一般形式:①引论(提出问题);②本论(分析问题);③结论(解决问题)。
⑵类型 ①并列式:Ⅰ总分总;Ⅱ总分;Ⅲ分总。②递进式。
㈤议论文的语言
⑴严密(修饰性、限制性的语言的运用); ⑵生动(成语、各种修辞手法的运用);
⑶词序(从生活逻辑和上下文的照应上判断);
⑷句序(关联词语的使用,特别要注意递进关系)。
㈥驳论文的阅读
⑴作者要批驳的错误观点是什么?
⑵作者是怎样进行批驳的,用了那些道理和论据;
⑶由此,作者树立的正确的观点是什么?
中考说明文阅读指导
一、掌握说明文的文体知识:
(一)、把握说明对象,分清说明对象是事物还是事理。明确被说明事物的特征:一事物区别于他事物的标志。
(二)、为了说明事物特征或说明事理,需要采用恰当的 掌握几种常见的说明方法,会分析在文中的作用:
1.分类别:使说明的内容眉目清楚,避免重复交叉的现象。2.下定义:使读者对概念有确切的了解。
3.作比较:用人们熟知的与所要说明的事物作比较,从而突出被说明事物的特征。4.举例子:可使读者对说明对象的特征获得具体认识。5.打比方:可达到形象地说明事物的作用。6.列数字:可以准确地说明事物。
7.配图表:使读者一目了然,非常直观地理解被说明的事物。8.引资料:能使说明的内容更具体、更充实。
(三)、说明要有顺序: 常见的说明顺序有:时间顺序(程序顺序是时间顺序的一种)、空间顺序、逻辑顺序。说明文的顺序,根据说明的目的和对象,可以以一种顺序为主,兼用其他顺序。
(四)、说明文的阅读还要注意结构。说明文的结构常见的形式有:“总(概说)——分(具体)”式、“总——分——总”式、“分——总”式、并列式、递进式等。
(五)、说明语言的准确性,是说明文语言的先决条件。
准确性和多样性、灵活性并不矛盾,有的以平实见长,有的以生动活泼见长。由于说明对象和作者 语言风格的不同,说明的语言也是多种多样的。或概括、或具体、或简洁、或丰腴、或精练、或详尽;或平易朴实,或幽默风趣。总之不拘一格。
中考答题技巧
一、词语的比较(选词填空)
1、比较词义,尤其是意思相近的词,一定要仔细辨别两个词在程度、适用范围、感情色彩的方面的区别。
2、选好之后应该将相关句子多读几遍,反复体会。
二、语句作用、含义分析题
1、句中用了关联词“虽然……但是……”,这组关联词表转折关系;用了关联词“不但……而且……” 之类,这类关联词表递进关系,两者用意都在于强调后者。
2、倒装句的作用:往往是强调前置(即调到前面)的部分,例如:“甚矣,汝之不惠”就是为了强调“汝 之不惠”的程度是“甚矣”。又如“并不见佳,我以为”一句是为旗帜鲜明地强调作者对“雷峰夕照”这一胜景的评价是“并不见佳”。
3、评价、赏析一句话:应从两个方面入手,先评写作特色、语言特色,如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现手法,语言或生动或优美或讲求对称或准确严密……再评思想内涵,即阐明这一句表达了什么观点,给你 什么感受、启迪、教育……
4、分析一句话的含义也可从分析关键词入手,着重体会关键词在特定语境中的含义。5、说明文语段中分析一句话,要紧扣住说明内容、说明对象的特征和说明文语言的特色(准确、生动)。
6、记叙文语段中分析一句话,要紧扣住文章所渲染的特定气氛、表达的感情、人物形象的特点等。
7、议论文语段中分析一句话要紧扣住论点(或是全文的中心论点,或是所在段的分论点)以及议论文语 言的特色。
8、关键句子主要包括五个方面: ①点明题旨的句子;
②描写、议论、抒情的句子; ③总结全文的句子;
④起承转合的句子(如相互照应的句子和起承上启下作用的过渡句);
⑤运用各种修辞手法的句子(如比 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反复、反语、设问、反问,特别是引用的句子)。理解关键句子主要是指 能体味句子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如作者在字里行间流露出的喜怒哀乐、褒贬态度及思想倾向等。同时要理 解句子在文中的功能、作用、特点。指明语句所用的写作方法:一定要注意文体特征和名词使用的准确性。
三、问答题型、常规答题术语及技巧
(一)社会环境描写的主要作用: 1、交代作品的时代背景。
2、在回答时必须结合当时当地的时代背景,指出文段中环境描写的相关语句揭示了什么样的社会现实。
(二)自然环境描写(景物描写)句的主要作用: 1、表现地域风光,提示时间、季节和环境特点; 2、推动情节发展; 3、渲染气氛;
4、烘托人 物形象(或人物心情、感情); 5、突出、深化主题。
(三)句子在文章结构上的作用分析:
1、对上文(或全文):照应上文、首尾呼应、总结上文(或全文); 2、对下文:引起下文,打下伏笔、作铺垫; 3、对上下文:承上启下(过渡)。
(四)用自己的话回答问题:
1、这种题目往往就是限定不能直接用原文中的语句来回答,从另一个层面上来说,也就是暗示你原文中 有相关语句,所以你首先应该找出原文中的相关语句; 2、现在要考虑的就是如何将原文中的语句变成自己的话,可以采用下列方法: ①概括大意法,适用于原文相关句子较长的情况; ②翻译句子法,适用于文言文语段; ③解释重点词法,适用于原文语句中有生僻词;④变换句式法,适用于原文使用的是疑问、设问、反问的语意未能完全明确的句子,而题目又要求做出明 确表达的情况。
(五)文段中主人公的判断: 原则:必须依据本文的主题。如:《孔乙己》——“孔乙己”。散文(包括杂文、通讯、一般记叙文)中的“我”等于作者本人;而小说中的“我”不等于作者本人,而是作者在生活的基础上通过虚构塑造出来的人物形象。
(六)根据阅读短文的感受谈自己的看法或体会: 1、用第一人称;
2、采用1+2或1+3的形式,先用一句话概括出自己的看法或体会,再用两三句话谈谈理由,可以摆 事实、也可以讲道理,如题目有相关要求,还要注意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
(七)根据语境,补写心理活动:
1、必须用第一人称; 2、必须仔细研读具体语境。
(八)根据短文提出的观点补充举例:
1、可举名人事例,有更大的说服力,并能展示出自己的知识面,但一定要写准确人物、事件,切忌张冠 李戴。
2、也可举凡人事例,可以编造,但要注意具有真实感,切忌过于夸大,让人一看就知道是胡编乱造的。
3、格式:人物+事例+简短评价
(九)文段中事例的概括: 1、必须包含两个要素:人物+事情;
2、其他要素如:时间(季节、年代)、地点、环境如果有特定意义,也应概括在内。
(十)划分段落、层次,概括段意、层意: 要注意理清文章的线索,借助文章中的过渡性的段落、句子和词语,表示时间变化的语句,表地点转换的 语句,还要注意人物出场的先后顺序。
(十一)提炼中心、主题:
要注意体会本文的主要内容和作者写作本文的目的以及蕴涵在文中的思想感情。注意一些常用词语,如概括主要内容,一般用:本文记叙了……,描写了……,介绍了……,通过……,等等,如概括写作目 的和思想感情,一般用:表达……、抒发……、赞美……、歌颂……、揭露……、鞭挞……、讽刺……、说明……、揭示……、反映……等。
(十二)判断文段的说明中心(说明内容):
答题方式: 1、实物说明文:说明对象+对象的特征
2、事理说明文:关于…… ……的道理(原因、方法、原理等)3、程序说明文:…… ……的操作或实验或制作的过程
本句用了……的说明方法,生动形象、具体直观、深入浅出(科学准确)地说明了……(说明内容),使读者……。
(十三)说明文中词语作用的认识与辨析: 主要有两种题型: A、“××”词好在哪里?
★答题方式:用了“××”词,生动地(准确地)说明了……事物的……特征,能够激发读者的兴趣(符 合实际情况,具有科学性)。B、“××”词能不能删掉? ★答题方式:
①不能,用了“××”词,生动地说明了……,能够激发读者的兴趣,去掉就没有这种效果。②不能,删掉“××”词,句子的意思就变成了……,显得太绝对化;用了“××”词,准确地说明了……,符合实际情况,留有余地,具有科学性。
(十四)文段(各种文体)中指代词指代对象的判断: 1、常考的指代词有:这、那、这些、那些、其他、以上、如此、此……; 2、一般是往前找; 3、找到之后,将找到的内容放在指代词所在句中读一读,看是否适合。
(十五)说明文中的主观题及其解答:
着重要表现创新意识、科学精神。主要题型:
1、对文中的内容进行简明、准确的改写。如:根据提示给事物下定义、文字图表式处理、图表文字化、简要概述所举例子等。
2、对文中内容进行合理的补写。如:加标题、结合语境补写句子、对文章说明的对象按要求进行补充说 明。
3、联系实际举例说明。(要符合文段的说明中心的要求)
4、对文章说明的现象提出合理化建议与设想。(要有科学性,切忌胡编乱造)
5、对语言的表达特色进行评说。(结合说明顺序、说明方法、说明文语言特色来考虑)(十六)识别或提炼中心论点、分论点:
1、论点出现的形式和位置 论点应该是明确的判断,是作者看法的完整陈述,在形式上应该是较完整的句子。位置:①标题、②开头、③篇末、④论述过程中(注意承上启下的过渡句)、⑤表述不集中,需要 概括。
2、当碰到文中没有现成的表达论点的句子时,尽管有一定难度,但也有方法可循:需要在准确理解全文 内容的基础上,抽取文章核心,依据论题和论据,参考作者要解决的问题,准确判断和提炼作者的观点,然后用自己的话加以概括。
3、要注意的是,有些文章中表达中心论点意思的句子不止一句,需要加以比较,找出最简洁、最明确的 句子。
(十七)分析论据与论点的关系: 答题方式:本文(段)的论点是……,这里所列举的……属(事实或道理)论据,是为了从(反面或正面)证明这个论点,……(十八)辨识论证方法,分析其作用:
1、回答这类问题,首先需要明确常见的几种论证方法的概念,了解它们之间的差别,然后结合语境,具体内容具体分析。
2、答题方式:这一段(一句)运用了……论证方法,论证了……(论点),显得……(好处)。
5(十九)仿照原文中表述论点(分论点)的句式,提出自己的一个观点:
1、回答这类问题,首先要整体感知文章的内容,再根据阅读文章的启示获取独特体验,最后用规定的句 式表述出来,并构成一个论点(分论点)。
2、这种题目既考查联想能力,又考查语言表达能力,还考查把握分论点与中心论点关系的能力。
(二十)开放性阅读试题的解答: 这类试题实际就是要考查学生对选文内容或重要句子的感悟能力。要求学生把阅读与生活、阅读与写作、阅读与学习方法、阅读与创新有机地结合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要求根据选文材料谈看法、感受和启示; 2、结合实际阐述对选文内容的理解; 3、对文中的人物进行评说; 4、根据生活、学习经验,判断优劣,对选文材料谈自己独到的见解; 5、联系实际对文中说明的现象提出合理化建议和设想; 6、调动知识的积累,考查选文材料由内向外的延伸和课本外与内的联系(如理解选文涉及的重要作家作 品、作品中的文学典型、名句等); 7、发挥联想、想象补写有关内容; 8、对文中的艺术手法或美点进行赏析。
破解语文阅读之秘笈 本秘笈共分五部五十九式,语言简练,操作简单,考前研读,可以达到速成之功效。
二、文章开头的作用:
1、引起下文,为下文作铺垫(记叙文)
2、开篇点题,提出中心(中心论点)
3、用故事或典故引出论点或论题(说明对象),激起读者阅读兴趣
三、文章结尾的作用:
1、深化中心,升华感情
2、篇末点题,提出中心或中心论点
3、总结上文,提出倡议,发出号召 四、一句话或一段话的作用:
1、结构上的作用是:总起全文、引起下文、打下伏笔、作铺垫、承上启下(过渡)、前后照应、首尾呼应、总结全文、点题、推动情节发展.2、语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形象(或人物感情)、点明中心(揭示主旨)、突出 主题(深化中心)。
①、充当事实论据,证明前(后)一句话,进而证明中心论点;②充当道理论据,证明前(后)一句话,进而证明中心论点;③说明了前(后)一话(说明事物的特征)
五、常见写作方法、表现手法: :联想、想像、象征、比较、对比、衬托、烘托、反衬、欲扬先抑、先抑 后扬、以小见大、托物言志、借物喻理、寓理于物、借物喻人、状物抒情、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借物抒 情、借古喻今、运用典故、直接抒情、动静结合、虚实结合、正面描写、侧面描写等。
六、“这”“它们”等指代什么:、1、一般是往前找,不会超出前三句;
2、找到之后,将找到的内容放在指代词所在句中读一读,看是否适合。
七、仿句:
1、话题。首先,仿句在话题上要与例句保持一致,做到材料紧扣中心,事例典型合理。如例,画线句列举的是“春光里的花” “秋风里的叶”,再依据句末的“永远伴随着你”,可以判定仿句应扣住夏、冬两季的特征来写。
2、句式。仿句句式要与例句相同。句式包括陈述句、疑问句、祈使句、感叹句,主动句、被动句,长句、短句,散句、整句,单句、复句,等等。
3、修辞。仿句时应当运用与例句相同的修辞方法,所以应仔细研读例句所用的辞格,如比喻、排比、对比、拟人、反复、设问、反问、引用等。
4、结构。仿句的成分组合方式、修饰限制语的构成方式,均应与例句保持一致。
5、表达。仿写的句子应做到语言通顺、用词得当、简洁明确,不能出现不合逻辑、牵强附会、浅薄 幼稚的说法。
6、色彩。这里“色彩”包括语体色彩和感情色彩。比如例中洋溢着欢快、喜悦的感情,仿句时就不 能违背这一点。
7、字数。对于某些仿句题,仿写时还应注意,字数上应与例句完全相当。
八、语句特色评价用词: 准确、严密、生动、形象、深入浅出、通俗易懂、语言简练、简洁明了、言简意赅、富有感染 力、节奏感强、委婉含蓄、意味深长、发人深省、寓意深刻、引发阅读兴趣、说理透彻、有说服力
九、限字题的解答:
1、根据题目要求作完全准确的表述(此时不要过多地考虑字数的多少);
2、对照字数要求进行简缩: ①去除无关紧要的修饰语,②多音节词改为单音节词,③用简称(尤 其是地名)。
3、将符合题意和字数要求的句子连起来读一遍,是否有语病,有,必须修改。要做到句子简明、完整、通顺、明确。
十、拟写标语题:
1、语句必须简短、精炼;
2、可采用以下句式:祈使句、比喻句、排比句、对偶句、对称句,也可巧妙地应用诗文名句、谚语、歇后语等稍作改动以切合语境。
十一、语句作用、含义分析、语句赏析题:
1、句中用了关联词“虽然„„但是„„”,这组关联词表转折关系;用了关联词“不但„„而 且„„”之类,这类关联词表递进关系,两者用意都在于强调后者。
2、倒装句的作用:往往是强调前置(即调到前面)的部分,例如: “甚矣,汝之不惠”就 是为了强调“汝之不惠”的程度是“甚矣”。又如“并不见佳,我以为”一句是为旗帜鲜明地强调作者对 “雷峰夕照”这一胜景的评价是“并不见佳”。
3、评价、赏析一句话:应从两个方面入手,先评写作特色、语言特色,如用了什么修辞手 法、表现手法,语言或生动或优美或讲求对称或准确严密或用了动词、形容词„„再评思想内涵,即阐明 这一句表达了什么观点,给你什么感受、启迪、教育„„
4、分析一句话的含义也可从分析关键词入手,着重体会关键词在特定语境中的含义。5、说明文语段中分析一句话,要紧扣住说明内容、说明对象的特征和说明文语言的特色(准 确、生动)。
6、记叙文语段中分析一句话,要紧扣住文章所渲染的特定气氛、表达的感情、人物形象的 特点等。
7、议论文语段中分析一句话要紧扣住论点(或是全文的中心论点,或是所在段的分论点)以及议论文语言的特色。
8、关键句子主要包括五个方面:①点明题旨的句子;②描写、议论、抒情的句子;③总结 全文的句子;④起承转合的句子(如相互照应的句子和起承上启下作用的过渡句);⑤运用各种修辞手法 的句子(如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反复、反语、设问、反问,特别是引用的句子)。理解关键 句子主要是指能体味句子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如作者在字里行间流露出的喜怒哀乐、褒贬态度及思想倾向 等。同时要理解句子在文中的功能、作用、特点。
十二、句子比较分析题:常见题意:原句换成改句行不行?或原句与改句哪个好?删词句。
答题方法及步骤:1、表明观点(行不行,哪个好);2、分析原句优点;3、分析改句缺点。
十三、给文段拟题:
1、看开头、看结尾、看中心句、看过渡句、看反复出现的句子。2、语言要求简练,一般在6个字左右。
十四、根据阅读短文的感受谈自己的看法或体会: 1、用第一人称;
2、采用1+2或1+3的形式,先用一句话概括出自己的看法或体会,再用两三句话谈谈理 由,可以摆事实、也可以讲道理,如题目有相关要求,还要注意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
十五、根据语境,补写心理活动: 1、必须用第一人称;
2、必须仔细研读具体语境。
十六、根据短文提出的观点补充举例:
1、可举名人事例,有更大的说服力,并能展示出自己的知识面,但一定要写准确人物、事 件,切忌张冠李戴。
2、也可举凡人事例,可以编造,但要注意具有真实感,切忌过于夸大,让人一看就知道是 胡编乱造的。
3、格式:人物+事例+简短评价
十七、文段中事例的概括:
1、必须包含两个要素:人物+事情;
2、其他要素如:时间(季节、年代)、地点、环境如果有特定意义,也应概括在内。
十八、引号的作用:
1、表引用(引用人物对话、诗文句等); 2、表特定称谓(特殊含义); 3、表否定、反语、讽刺等意味;
4、表强调。
十九、根据文意给相关名词下定义: 以给“转基因作物”下定义为例。
1、格式A:转基因作物是一种„„„„的作物。格式B:一种„„„„的作物叫做转基因作 物。
2、注意点:下定义必须把握住事物的本质属性,如“作物”就是“转基因作物”的本质属性; “数学方法”就是“统筹方法”的本质属性。
二十、理解词语在选文中的意思和在语境中的含义: 解答这类题目,要注意两点: 一是这个词可能不再具有词典中的含义,而是特定语境中的特 殊含义。
二是要理解词语的语境含义首先必须正确理解词语所在的语境。如《藤野先生》一文中“实在是 标致极了”一句中的“标致”。二
十一、用自己的话回答问题:
1、这种题目往往就是限定不能直接原文中的语句来回答,从另个层面上来说,也就是暗 示你原文中有相关语句,所以你首先应该找出原文中的相关语句;
2、现在要考虑的就是如何将原文中的语句变成自己的话,可以采用下列方法: ①概括大意法,适用于原文相关句子较长的情况; ②翻译句子法,适用于文言文语段; ③解释重点词法,适用于原文语句中有生僻词; ④变换句式法,适用于原文使用的是疑问、设问、反问的语意未能完全明确的句子,而题目又要求作出明确表达的情况。
二十二、根据语境,补写心理活动: 1、必须用第一人称;
2、必须仔细研读具体语境。
二十三、划分段落、层次,概括段意、层意: 要注意理清文章的线索,借助文章中的过渡性的段落、句子和词语,表时间变化的语句,表 地点转换的语句,还要注意人物出场的先后顺序。
二十四、提炼中心、主题: 要注意体会本文的主要内容和作者写作本文的目的以及蕴涵在文中的思想感情。注意一些常用词 语,如概括主要内容,一般用:本文记叙了„„,描写了„„,介绍了„„,通过„„,等等,如概括写 作目的和思想感情,一般用: 表达„„、抒发„„、赞美„„、歌颂„„、揭露„„、鞭挞„„、讽刺„„、说明„„、揭示„„、反映„„等。二
十五、开放性阅读试题的解答: 这类试题实际就是要考查学生对选文内容或重要句子的感悟能力。要求学生把阅读与生活、阅读与写作、阅读与学习方法、阅读与创新有机地结合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要求根据选文材料谈看法、感受和启示; 2、结合实际阐述对选文内容的理解; 3、对文中的人物进行评说;
4、根据生活、学习经验,判断优劣,对选文材料谈自己独到的见解; 5、联系实际对文中说明的现象提出合理化建议和设想;
6、调动知识的积累,考查选文材料由内向外的延伸和课本外与内的联系(如理解选文涉及 的重要作家作品、作品中的文学典型、名句等); 7、发挥联想、想像补写有关内容; 8、对文中的艺术手法或美点进行赏析。
破记叙文十式
一、记叙文的表达方式:记叙、描写、议论、抒情、说明。
二、描写方法的分类: 1、概括介绍与具体描写; 2、肖像(外貌)描写、行为动作描写、神态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 3、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 3、小说中的环境描写: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环境描写
三、环境描写的作用: 社会环境描写的主要作用: 1、交代作品的时代背景。2、在回答时必须结合当时当地的时代 背景,指出文段中环境描写的相关语句揭示了什么样的社会现实。自然环境描写(景物描写)句的主要作用:1、表现地域风光,提示时间、季节和环境特点;2、推动情节发展;3、渲染气氛;4、烘托人物形象(或人物心情、感情);5、突出、深化主题。
四、修辞手法:比喻、拟人、排比、夸张、反复、借代、反问、设问、引用、对比
1、比喻:根据事物的相似点,用具体的、浅显、熟知的事物来说明抽象的、深奥的、生疏 的事物,即打比方。作用:能将表达的内容说得生动具体形象,给人以鲜明深刻的印象,用浅显常见的事 物对深奥生疏事物解说、帮助人深入理解。比喻的三种类型:明喻、暗喻和借喻。
2、拟人:把物当作人来写,赋予物以人的言行或思想感情,用描写人的词来描写物。作用: 使具体事物人格化,语言生动形象。
3、夸张:对事物的性质、特征等故意地夸张或缩小。作用:揭示事物本质,烘托气氛,加 强渲染力,引起联想效果。
4、排比:把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气一致、意思相关联的三个以上的句子或成分排列在一起。作用:增强语言气势,加强表达效果。
5、对偶:字数相等,结构形式相同,意义对称的一对短语或句子,表达两个相对或相近的 意思。作用:整齐匀称,节奏感强,高度概括、易于记忆,有音乐美感。如: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 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
6、反复:为了强调某个意思,某种感情,有意重复某个词语或句子。反复的种类:连续反 复和间隔反复。连续反复中间无其他词语间隔。间隔反复中间有其他的词语。
7、设问:为了引起别人的注意,故意先提出问题,然后自己回答。作用提醒人们思考,有的为了突出某些内容。
8、反问:无疑无问,用疑问形式表达确定的意思,用肯定形式反问表否定,用否定形式反问 表肯定。
9、引用:引用现成的话来提高语言表达效果,分直接引用和间接引用两种。
10、借代:用相关的事物代替所要表达的事物。借代种类:特征代事物、具体代抽象、部分 代替整体。
11、反语:用与本意相反的词语或句子表达本意,以按说反话的方式加强表达效果。有的讽 刺揭露,有的表示亲密友好的感情。这些修辞中,考查的最多的是比喻。不要把有“像”“好像”的句子都看成比喻句。多数情、况下,‘像“、“好象”“仿佛”表示比喻,但是要注意以下几种情况不是比喻:、(1)表示比较的。如:他长得很像他哥哥。(2)表示推测、揣度的。如:他刚才好像出去了。(3)表示例举。如:本次考试很多同学的进步很大,像张昊、李疏桐等等。(4)表示想象。如: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
五、记叙的顺序:顺叙、倒叙、插叙(追叙)
六、散文的分类:抒情散文和叙事散文
七、散文的特点:形散而神不散
八、小说的三要素:人物、故事情节与环境
九、小说的结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有的前有序幕,后有尾声)
十、评价作家作品: 1、应以对作家、作品的进步性作肯定性评价为主; 2、对作家、作品的局限性应点到为止,重点在于历史局限性。
破说明文七式
一、说明文分类: 1、实物说明文、事理说明文、程序说明文 2、科技性说明文、文艺性说明文(也叫科学小品或知识小品)
二、说明顺序: 1、时间顺序:历史顺序、年代顺序、四季交替顺序、早晚(先后)顺序 2、空间顺序:注意表方位的名词 3、逻辑顺序:先总后分、由主到次、由表及里、由简到繁、由此及彼、从特殊到一般、由现象到本质等。
三、说明方法: 列数字、作比较、举例子、打比方、分类别、作诠释、下定义、列图表、引资料 两大说明方式:平实说明与生动说明
四、说明文语言特征:生动(趣味性)、准确(科学性)
五、判断文段的说明中心(说明内容): 答题方式: 1、实物说明文:说明对象+对象的特征 2、事理说明文:关于„„ „„的道理(原因、方法、原理等)3、程序说明文:„„ „„的操作或实验或制作的过程
六、说明方法及其作用分析的常用答题格式: 本句用了-------的说明方法,生动形象、具体直观、深入浅出(科学准确)地说明了----------(说 明内容),使读者---------------------
七、说明文中词语作用的认识与辨析: 主要有两种题型:
A、“××”词好在哪里? ★答题方式:用了“××”词,生动地(准确地)说明了„„事物的„„特征,能够激发读者的兴趣(符 合实际情况,具有科学性)。B、“××”词能不能删掉? ★答题方式:①不能,用了“××”词,生动地说明了„„,能够激发读者的兴趣,去掉就没有这种效果。②不能,删掉“××”词,句子的意思就变成了„„,显得太绝对化;用了“××”词,准确地说明 了„„,符合实际情况,留有余地,具有科学性。
破议论文九式
一、议论文分类:立论、驳论
二、议论文三要素: 1、论点:解决“需要证明什么” 2、论据:解决“用什么来证明” 3、论证:解决“怎样来证明”
三、议论文结构 1、引论:提出问题 2、本论:分析问题 3、结论:解决问题
四、论据类型:事实论据和道理论据
五、常见论证方法: 1、最基本的论证方法:摆事实、讲道理 2、常用论证方法: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引用论证(如引用故事则属于举例论证,如引用名言则属于道 理论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类比论证(常有“同样” “诸如此类”等词语)
六、识别或提炼中心论点、分论点: 1、论点出现的形式和位置 论点应该是明确的判断,是作者看法的完整陈述,在形式上应该是较完整的句子。位置:①标题、②★开头、③★篇末、④论述过程中(注意承上启下的过渡句)、⑤表述不集中,需要概 括 2、当碰到文中没有现成的表达论点的句子时,尽管有一定难度,但也有方法可循:需要在准确理解全文 内容的基础上,抽取文章核心,依据论题和论据,参考作者要解决的问题,准确判断和提炼作者的观点,然后用自己的话加以概括。3、要注意的是,有些文章中表达中心论点意思的句子不止一句,需要加以比较,找出最简洁、最明确的 句子。
七、分析论据与论点的关系: 答题方式:本文(段)的论点是----------,这里所列举的„„属(事实或道理)论据,是为了从(反面 或正面)证明这个论点,„„
八、辨识论证方法,分析其作用: 1、回答这类问题,首先需要明确常见的几种论证方法的概念,了解它们之间的差别,然后结合语境,具 体内容具体分析。2、答题方式:这一段(一句)运用了-------论证方法,论证了„„(论点),显得„„(好处)。
九、仿照原文中表述论点(分论点)的句式,提出自己的一个观点: 1、回答这类问题,首先要整体感知文章的内容,再根据阅读文章的启示获取独特体验,最后用规定的句 式表述出来,并构成一个论点(分论点)。2、这种题目既考查联想能力,又考查语言表达能力,还考查把握分论点与中心论点关系的能力。评价文段的观点(需阐述理由): 回答这样的问题,需要弄清楚原文的结构、材料、观点之间的关系。回答时一定要有所分析、概括,切忌一抄了事。
第三篇:中考语文答题技巧方法
现代文阅读部分,新增了体验感悟,赏析品味的考查内容,也是对考生阅读能力考查标准的提升,这一部分应成为备考的应对重点。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中考语文答题技巧,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一)说明文阅读
1、明确说明对象:辨析说明对象可以:
a.看文章题目;
b.根据说明语段的内容进行分析概括
2、概括说明内容:事理说明文说明内容一般可概括为:本文主要说明(说明对象)的构造、形态、性质、特点、变化、成因、工作原理、功用等方面。(视具体说明对象的哪些内容而定)
3、明确说明顺序: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逻辑顺序常见的有:
a.从概括到具体;
b.从整体到局部;
c.从主要到次要;
d.从现象到本质;
e.从原因到结果;
f.从特点到用途。
事理说明文一般都采用逻辑顺序的说明顺序。
4、明确说明方法:
(1)说明方法:a.下定义(模式:什么是什么);b.举例子;c.作比较;d.列数字;e.打比方;f.分类别;g.列图表
(2)分析说明方法的作用:a、先指明所用的说明方法;b、再联系说明内容分析该说明方法说明了事物的哪方面的特征。
5、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答题规范:答:不能删去,“--”表示……,去掉后就变成了……影响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不符合实际情况或过于绝对化)
6、明确说明文的结构(作为划分层次的依据):常用的结构模式: 总--分、分--总、总--分--总等,事物说明文多用总分式,其“分”的部分又常按并列方式安排。
(二)议论文阅读
1、找准论点:标题、开头、篇末、不明显需精练概括。还可以通过分析论据来找论点。因为论据是证明论点的,分析论据,看它证明的是什么问题,这个问题就是论点。或者分析题目,有的标题不是论点,而是论证话题,作者对论题的看法就是中心论点。
2、分析论据类型:事实论据、道理论据。考点:补充一个论据;(要紧扣论点,选取真实典型的事例)
3、明确论证方法:举例论证、道理论证、比喻论证、对比论证、引用论证一般指引用了名人名言做论据的。比喻论证指论证的语句采用了比喻这种修辞手法的。对比论证一般须找出正反两方面的论述。考点:分析论证的作用:1.指明所用的论证方法;2.分析该论证方法证明了作者的哪个观点。(一般是本段的中心句(段首)或所采用论证方法的前一句)
4、论证结构:一般结构: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即引论--本沦--结论)。
5、分析议论文的语言特点(准确性、概括性)
6、议论文一般开头由某件事、一则名言、寓言故事等生发议论。所以它们的作用是:作为引子,引出论证的话题。
7、议论文常用设问句作过渡,反问句式以示强调。
(1)设问(手法)句的作用:吸引读者注意,启发读者去思考,发人深思。
(2)反问(手法)句的作用:加强语气,强调作者的观点,发人深思。
(三)记叙文阅读:
1记叙的顺序:顺叙、倒叙、插叙。倒叙:把事情的结局或某个最突出的片段先写出来,然后写事情的发生、经过等。倒叙作用:倒叙一般是为了突出中心、使内容集中,对比鲜明、或使叙述有波澜、或为了造成结构悬念,引人入胜。
2、记叙的线索:一般有:以时间为线索、以事件(某物、地点的转换、感情的变化、“我”的见闻感受)为线索。
3、记叙的人称:
(1)第一人称(以’’我"的口吻展开叙述)写法的作用:以当事人的身份叙述,使故事显得真实(作为故事的见证人)、自然、有亲切感。
(2)第三人称写法不受任何限制,写起来开阔充分。
(3)第二人称记叙,最贴近读者,使人感到特别亲切。
4表达方式:记叙、抒情、描写、说明、议论
5描写方法:分两类:人物描写和环境描写。
(1)人物描写:肖像(外貌)、语言(对话)、动作(行动)、神态、心理、正面、侧面、细节。何为细节描写:对人物的肖像、动作、神态等的细微处的具体描写。
(2)环境描写的作用:交代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表现人物的身份、地位和活动场所;衬托人物的心情;渲染气氛。
(3)侧面描写:用他人的反应、与其他人物对比表现人物
6、以写景抒情为主的记叙文,要理清写景的顺序,找出观察点(定点观察或移步换景)。(1)观察角度:平视(远视)、仰视、俯视。
(2)观察的手段:视觉、嗅觉、味觉、触觉、听觉。
(3)感受的形式:形、色、声、香、味、光、感。
7、抒情方式: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间接抒情一般指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8、品味艺术特色:一般指品味文章(包括品位小说)的构思、布局、表现手法和语言特点。回答时看它的构思是否新颖巧妙;情节是否跌宕起伏;是否运用对比、讽刺、夸张、烘托、以小见大等表现手法;
9、散文特点:形散而神不散。形指结构,神指中心意旨写作手段: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托物言志的象征手法。
10、当回答回答文章中某一内容有何作用时可从三个方面考虑,(1)内容方面,如深化主题、强调感情等;
(2)结构方面的,如过渡、呼应等;
(3)语言方面,如引人入胜、生动活泼等。
11、标点符号的作用:
引号:(1)表引用
(2)反语,表讽刺否定
(3)表强调
(4)特指
破折号:(1)表解释说明
(2)表意思的递进或转折
(3)表声音延长
(4)表插说或中断。
省略号:(1)表内容的省略
(2)表静默或思考
(3)表语言的中断
(4)表说话断断续续(5)表话未说完,语意未尽
12、小说三要素:情节、人物、环境小说结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有的前有序幕后有尾声)
13常见写作方法:象征、对比、衬托、烘托、反衬、先抑后扬、欲扬先抑、以小见大(小说)、托物言志、借物喻人等。
14语句在文章篇章结构上的作用:总起全文、引出下文、作铺垫、过渡(承上启下)、前后照应、首尾呼应、点题、总结全文。
15、语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心情(形象)、点明中心(揭示主旨)、突出主题(升华主旨、深化中心)
16语言特点评价用词:准确、生动、形象、通俗易懂、语言简练、简洁明了、委婉含蓄、意味深长、富有感染力等。
17、围绕短文谈谈自己的看法或体会或感受:答题模式:先用1句话概括出自己的看法或体会,再用2-3句话谈谈理由,可以摆事实、讲道理、若题目有相关要求,还要结合亲身经历。
第四篇:中考语文答题方法总结以及作文攻略
好吧好吧温哥又开始总结语文答题方法了,其实我知道的,我现在进行的是一项前无古人的工作,价值和意义不用多说。就这样,把我的笔记扒下来进行分类整理然后发到网上了。
目的还是方便大家吧,同时作为整理者的我也重温一遍知识。
关于语文的中考试卷,其中基础知识30分,阅读理解60分(含文言文17分),作文60分。基础知识我就不多说了,只有多看,别无他法。至于作文么,也不是一两句话能说的清楚的东西,如果以后有时间的话会发表一些个人的经验和看法。本篇的主要内容就定为阅读理解部分了,把答题技巧公布出来,希望同学们认真理解,时常温习,在多次考试之后自然会做到融会贯通。作为中考要求越来越严格的我们,现在看来,作为年组中成绩一流的同学们来说,阅读理解部分失两分以内是可以接受的水平吧,所以还请大家努力吧。
关于使用方法。其实我感觉,提纲其实只是提纲而已,只能把得分点总结出来,没有使用的实例,这样大家的理解和记忆都不深刻。背提纲和上课听老师讲课完全是两种感觉。我本想多附一些例题来加深大家的记忆,但是找题工作太繁琐,遂最终放弃。所以大家平时练题的时候要把卷纸上每道题的题号归类,然后标在提纲上。我推荐大家上课要认真跟老师学,写作业的时候遇到老师没讲到的情况的时候把这张提纲拿出来做补充。在每次考试前也可以用这张我总结好的提纲进行系统性的复习。可能每位老师在知识点的讲解上和语言的运用上稍有出入,比如有的老师讲“推动情节发展”,有的老师讲“为后文做铺垫”;有的老师将“升华中心”有的老师讲“深化主题”。其实两者的意思是完全相同的。可能和你的老师讲的稍有不同,但我保证本提纲中提到的知识点在中考卷上出现是绝对准确绝对给分的,大家尽管相信就好。每道题我都会以数字标清得分点有几个,大家务必背熟,考试时悉数答上,不要漏点。一些题中有被括号扩上的得分点,那就说明这一条不是每道题中都必须答的,要根据具体情况具体分析。由于是中考前定稿版,所以对题型和知识点的概括都很全了,绝大部分的题型都可以在这里找到本源。其实,你把这张提纲当成是前辈的笔记就好了,恩。想提高成绩的,认真学着点吧。
最后声明一下版权:此笔记由辽宁省实验学校王博老师亲授。、中考语文答题方法总结
记叙文部分
一、表达方式:记叙,描写,抒情,议论,说明。
注:记叙文中贯穿全文的表达方式是记叙,中间段多出现描写,结尾段多为议论+抒情。说明基本不出现。抒情有两种方式,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
二、修辞方法:
比喻:生动形象的写出了..拟人:生动形象,富有人格化的写出了..排比:增强语势
注:初中阶段涉及到的修辞方法不少,而这里只列出了考试中会考的几种,要注意这并不是全部。修辞方法不会单独出一道题比如在考试中问你某一句话的修辞方法是什么作用,不会这么考的,而是渗透在各种各样的题中,作为某题的一部分。在答题的时候注意要先答上这段运用了„的修辞方法,然后再把作用答上。
三、线索
线索的含义:整篇文章都是围绕这个东西(线索)写的,这个东西(线索)贯穿全文。
1、题目做线索:一个东西
2、感情变化做线索:通常是先抑后扬
3、某人的见闻经历做线索
4、时间和地点的变化做线索
注:文章有的时候会考本文的线索是什么,不常考,以上四种为通常会出现的情况。找线索请首先看题目,如果题目没有就请用心把握全文然后再找了。
四、标题的含义和作用
1、标题的含义(分为表层含义和深层含义,答题的时候两层都要写)①表面上是指(用自己的话,解释一下标题,可以套换几个近义词什么的)②实际上是指(联系文章中心把深层含义解释一下)
2、标题的作用
①总领全文,引出下文
②概括主要事件/交代主要人物(暗示文章中心)③运用了比喻/拟人的修辞,生动形象,吸引读者 ④运用诗词做题目,增加文采,吸引读者(⑤充当本文线索)(⑥暗示文章中心)
注:标题的作用部分,第二点中的暗示文章中心,不常出现。第三点和第四点不能同时存在,通常是二者中选一种考,当然在少数情况下也有可能两者都没有,不过这种情况比较少。在第三点和第四点都没有的情况下,请答上一句:吸引读者。第五点有些时候会出现,要注意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了。
五、文中某段(开头 结尾 中间)的作用
1、开头:①先答段意(交代了一件什么什么样的事)结构:②总领全文 ③引出下文(④吸引读者 ⑤设下悬念)
内容:⑥为下文做铺垫 ⑦开篇点题/点明文章中心(⑧奠定全文感情基调)
2、结尾
结构:①总结全文 ②照应标题/开头/上文 ③使文章结构严谨
内容:④深化主题 ⑤抒发了作者„的感情(⑥给读者留下想象空间(引人思考))
3、中间某段(某句话):①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②为下文„做铺垫)
注:第一段的作用大概就是这样,不多说,注意要把内容答上。结尾段的作用中的第二点,答题的时候先看结尾段有没有篇末点题,有的话就答照应标题,没有的话再看是否有照应第一段,有的话答照应开头,再没有的话,就答照应上文。
六、描写
1、人物描写:外貌,语言,动作,心理,神态。
作用:①这句话是对人物的„描写 ②生动形象地写出了人物的处境,性格,心理,思想品质等等„(③突出中心 ④为下文做铺垫。)注:五种人物描写,简称“外语动心神”。答题的时候给分点中有一个是必须要答生动形象地写出了什么什么东西。至于这个什么什么东西,也就是圈二中提到的,我列出的是通常情况下要体现的东西,一般为其中的一种,少数情况能体现两种。圈三和圈四两点要根据文章具体分析选段是否有这个作用,如果没有就不要答。另注意,题里如果问你这段是什么描写,那么答案不是人物描写就是环境描写,切记不要答细节描写,考试从来不考细节描写这一说。
2、环境描写:
自然环境描写:①本段/本句运用了环境描写 ②(交待时间地点)③渲染气氛(悲凉/喜悦)④烘托人物心情 ⑤为下文做铺垫。
社会环境描写:①交代时间背景 ②突出中心
注:环境描写分两类,其中社会环境描写基本没考过,反之,自然环境描写却是常在考题中出现。其中得分点的圈一要根据文章分析,不一定每次都要答这一点。圈二的渲染气氛一定要答,而渲染的气氛也只有两种,不是悲凉的就是喜悦的。圈三和圈四要把涉及的内容答上,如:烘托了人物„的心情,为下文„情节的发展做了铺垫。
七、记叙的顺序
1、顺序(事情发展顺序):①使文章条理清晰 ②结构完整
2、倒叙(先写结果,再按时间顺序记叙):①设下悬念 ②吸引读者 ③突出中心
3、插叙(在记叙中暂时中断线索,插入一件与主题相关的事):①交代了一件„的事 ②使情节更丰富/人物形象更丰满 ③为后文做铺垫 ④突出中心
注:顺序从来未考,倒叙基本不考,插叙经常考。注意插叙作用的第三点和第四点,要把内容答上。
八、人称
第一人称:使内容更真实,亲切自然,便于突出人物心理。
第二人称:便于拉近与读者的距离,便于抒情,有利于表现主题。
第三人称:便于叙述故事情节,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便于抒发感情和引起读者共鸣,有利于表现主题。
注:人称的题在考试中极少出现,但是不排除出现的可能性,所以还是总结一下,不过没有界定得分点。其实仔细看看的话第一人称和第二人称的作用中有很相似的部分,我也区分不清,也许这就是它不常考的原因吧。中途换人称的作用:①是文章波澜起伏 ②有利于突出主题
九、写作方法及其作用
1、对比:有利于揭示人物形象,突出中心
2、正侧面描写相结合:有利于揭示人物形象,突出中心
3、欲扬先抑:有利于揭示人物形象,突出中心
4、小中见大:吸引读者,引人深思,突出中心
5、详略得当:使内容安排更合理,有利于揭示人物形象,突出中心
注:考试中极少数情况会出考你文章写作方法的题,如果出现了就是作为考试中的难题出现的,所以就不界定得分点了。上面列出的是常见的写作方法,仔细看过以后你会发现其实作用都差不多--
十、表达效果(赏析某句话)
①运用了„的修辞,生动形象地写出了„ ②运用了„几个动词/形容词,(这几个词是什么意思),生动形象地写出了„(③体现出作者(人物)„的感情)④体现出了„„的事/体现了„„的感情/体现了本文„„的中心
注:本题常考,而划线的句子则通常是修辞句(句中运用了某种修辞),动词句(句中运用了特殊的动词),形容词句(句中运用了特殊的形容词)三种中的一种。所以在答题的时候得分点圈一和圈二中是二选一出现的,不能全答。圈三要注意分析答不答这点,一般如果题里给的句子和人物有关的话都要答上。圈四注意要往中心上靠。
说明文部分
一、说明文分类
说明文分为事物说明文和事理说明文。其判断依据是根据文章的科技含量。对于稍有技术含量的和稍复杂一些的东西,就可以叫事理说明文了。中考只会出事理性说明文,这点100%确定。
另外按照语言分可以分为语言平实的和语言生动的。
二、说明对象
是什么?
本文要说明的具体事物。如何找?
1、标题(名词短语)
2、第一段对某词作解释
3、出现频率最高的词(名词短语)
说明对象特征:每段中心句(第一句话或最后一句话)
注:说明对象只在事物说明文中存在,事理性说明文中其实是没有说明对象的。所以在上了九年级以后根本不会看到跟说明对象有关的题。但是为了防止大家跟别的题混淆,所以我还是讲一下它到底是什么东西。其实很多老师也弄不清楚这个问题,总是含含糊糊的,所以考试也会回避。如果大家在练习题中看见了这种问题请忽略掉。
三、说明顺序
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注:时间顺序和空间顺序都有明确的指示词,比如早上中午晚上,向前向左向右等的。考试中99%出现的是逻辑顺序(事理性说明文全是逻辑顺序),而且此题出现的频率很高。注意逻辑两字不要写错就好。
四、说明方法(六种)举例子:具体准确地说明了„ 打比方:生动形象地说明了„ 作比较:突出说明了„的„特征 列数字:准确直观严密地说明了„ 分类别:条理清晰地说明了„
下定义:揭示本质特征,简明周密科学地说明了„
注:说明文的说明方法,是类似于记叙文的修辞和议论文的论证方法的存在。此题考试中出现频率极高,回答问题时须先指明用了哪种说明方法,然后结合语境把其作用带入的说一遍。后面最好再加上一句:使文章更有说服力。
四、说明内容
①先找到本文主要是围绕哪个东西说明的(一个词语),②然后根据文章各段的意思分块整理能概括其各部分内容的词。举个例子,看看格式:
如果本文是介绍台风相关的东西的,那么回答的内容就(可能)是“台风的成因,危害,预防措施。” 如果是介绍航空母舰相关的东西的,那么回答的内容就(可能)是“航空母舰的背景,作用,发展前景” 如此如此。
注:本题出现的频率也极高。说明内容的回答方法貌似还有其他几种,但是这个办法是万能的。也就是说中考题就是这么答的。本题的重点是中心词(台风)要找准,概括各部分的词(成因,危害,预防措施)要学会归纳段意(可以找文章中的关键词寻找提示),用词要准确。后面的“成因,危害,预防措施”这些词的个数要根据这道题的分数来确定。本题不难,做的多了也就得心应手了。
五、文章第一段和最后一段作用
1、第一段作用(四点):
①引出(„的)说明对象提出(„的)说明中心内容
②用„方法,说明了„(段意),有„作用(就是要把第一段讲解一下)③吸引读者
④引出下文的说明
2、说明文结尾作用: ①总结全文
②使文章结构完整严谨 ③再次点明本文„的中心内容(④提出展望)
注:本题一般只有三点,最后的提出展望那一点请慎重判断,除非很明显否则不要瞎猜。出现几率极低。
六、说明文题目作用
①交代说明对象提出说明的具体内容 ②用„方法,交代说明对象„的特点 ③吸引读者 ④引出下文的说明
注:仔细看看,这道题和说明文第一段的作用几乎一样啊!所以这两道题都按说明文第一段作用那么记就好了,没问题的。
七、下定义
公式:小概念 是 „的+大概念 例:请给人下个定义:
答:人 是 能使用和制造工具的 动物
八、本文语言特色
提问:本文语言特色是什么?
答:①生动活泼,准确严密。②比如文中„„句话,使用„(打比方)的说明方法,使文章生动形象,更有说服力。
注:本题出现频率不高。回答时前八个字必须一字不差,后面就是挑文中的句子举例说明了。一般都挑使用打比方的说明方法的句子。
九、说明文语言能否去掉 ①不能
②【这个词】是指„(解释词义),起限定作用,文中指„(结合语境解释一下)③去掉后的意思为„与文章原意不符 ④不能体现说明文的准确严密性。
例:“夏天沈阳中午温度一般为30度”中的加点字能否去掉? ..答:不能,一般指通常情况下,即还有特殊情况,起限定作用。本文中指通常情况下沈阳中午的温度为30度。去掉后则变成沈阳夏天中午温度一定为30度,不符合本文原意,且不符合说明文的准确严密性。
注:我这么答的话就是非常全的答法了,肯定不会扣分。考试中如果出现字数写不下的话在②③步可适当删减一些。当然了,正常情况下是不会出现这种问题的。
十、说明文语段能否互换? ①不能
②因为它是按照(1)由主到次的逻辑顺序(2)由先到后的时间顺序 写的 ③使说明文条理清晰,准确严密。
注:①③不能丢,②根据文章内容二选一。本题不常出现。
议论文部分
一、论题和论点
要学议论文,首先把论题和论点搞清楚。
关系--论题:文章要论述的问题。论点:作者(对论题)的观点。
先说论题:
论题是名词或短语,类似于说明文的说明对象的存在。通常可能出现在标题中或第一段中,有明显的提示的是:并列短语(例:最苦与最乐)和偏正短语(例:懒惰的智慧)。还有就是比如标题叫“谈..”或“论..”(例:论健康)。如果标题或第一段没出现,通读完文章后就能总结出来,很简单不用担心。再说论点:
论点分为中心论点和分论点,中心论点是统领全文的,分论点是支持中心论点的。中心论点是表示作者观点的一句话,精简而有内涵,所以找论点的时候切忌冗长。考试中会出的题只有“概括本文中心论点”这一题。注意,有90%以上的情况论点都是可以在文中找到的,除非实在找不到合适的,否则尽可能用原文回答。有些时候文中有很多类似的语句差不多都是一个意思,要找最能体现文章中心的一句。注:下面是关于中心论点的秘诀(重点来了),中心论点一般是第一段的结尾一句话,或者文章末尾一句话,当然,如果你运气十分的好的话都可能出现在标题里。以前一直都是这样的。但是近两年以来出题人越来越坏,通常把中心论点放在第二段中(第一句话或最后一句话)(因为第一段通常都用来举例了),或者放在第三段最开头一句话。这两个地方出现的几率极高。
二、论证方法
举例论证:①具体准确地论证了„(分论点内容)②进而论证了„的中心论点
道理论证:①有针对性有说服力,鲜明地论证了„(分论点内容)②进而论证了„的中心论点 比喻论证:①生动形象地论证了„(分论点内容)②进而论证了„的中心论点 对比论证:①突出地论证了„(分论点内容)②进而论证了„的中心论点
注:议论文的论证方法是类似于说明文的说明方法和记叙文的修辞的存在。经常有题出现。我这种答法是非常完整的,这么答绝对不扣分。如果想再漂亮一点,请在后面加上:使文章更周密,更有说服力。
三、论据
论据分为事实论据和道理论据。可能出现的题有四道:(论据题近年来遇到的概率越来越小了)
1、补论据:根据文章内容,请为文章补充一个事实论据(或道理论据)
分析:这种题很简单,虽然有时候可能稍微有点头疼,但仔细想都能想出来的。这种题的命题范围不会太窄的。注意三点:第一,在所有可选的论据里,选最典型最具代表性的论据;第二,补充名人名言的时候尽可能不编。这句话的意思也就是说,补充名人名言的时候实在没有招了,可以编;第三,补充事实论据的时候要有头有尾。
2、识别论据:题里给出一个或几个论据,让你判断该论据是否能做本文的事实或道理论据。分析:这道题要注意区分,我给出两个角度:第一,按论点判断,读这句话,看这句话是否能支持指定的分论点和中心论点,如果出题人从这个角度命题的话,给出的论据会很含糊不清,不好把握脉络,所以要认真读;第二,从“古今中外”的角度。即是论据要古代的,现代的,中国的,外国的都有。如果文中已经有古今中了,那么就只有外国的论据符合了,再有古今中的论据就是不行了的。
3、论据作用:例:文中画线段为什么使用这个论据?
答案:①(论据)„的意思是„(概括一下),②能证明„的中心论点。③这种论证是按照古今中外的顺序论证的,使文章更权威更有说服力。
4、论据特点:例:本文使用的论据具有什么特点?
答:①列举了„的事例②按照古今中外的顺序论证,使文章更权威更有说服力。
四、议论文两段能否互换
本题有三个角度,须分析使用哪一个角度
1、不能,因为这两段与前文相呼应。
2、不能,因为这两段关系为递进。
3、不能:因为这两段是时间关系。
注:我给第一点补充个例子。
例:段3:我们要活得健康。健康表现在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 段4:身体健康,就是„ 段5:心理健康,就是„
此时四段和五段就不能互换,因为与前文相呼应。
关于第二点,这个不太好判断,真正出题的时候应该是能看出明显递进关系的时候再选这条,不要轻易用。
第三点太简单我就不解释了。
本题虽说出现的不多,但是大家还是要会。如果真的出现了,请在以上的三选一的内容的基础上再加上一句“使文章条理清晰结构完整,更有说服力。”(这是我的习惯)这样题目回答得就更周密了,嘛,其实这也是答语文题的精神的一种具体表现么。
五、论证思路 三步走:
①本段首先提出了„的观点
②然后运用„的方法,举出„的例子,具体论证 ③最后得出了„的结论。
注:圈一中的观点一般是该段第一句话,而圈三中的结论一般是该段的最后一句话。有时候你会发现最开始的观点和最后的结论都是一个意思,不要在意,就这么答就好了。本来这题就是一道暧昧不清的题。
六、议论文第一段和最后一段作用 第一段作用:(四点)
①引出本文„的论题„的论点
②用„方法,具体论证了„(简单的概括一下第一段)③吸引读者
④引出下文的论证 最后一段作用: ①总结全文
②使文章结构完整严谨
③再次强调了文章„的中心论点
注:看完以后我们发现。议论文和说明文真是好像啊!
七、议论文中间某一句话或某一段的作用 ①对上文总结承上启下引出下文的议论 ②有利地论证了„的分论点。
注:圈一属于结构上的作用,圈二属于内容上的作用,所以如果单独问“本句话结构上的作用是什么的时候”也要会答哦!而另外,圈一中的内容属于三选一。不能明确判断是第一种或第三种的话,请写“承上启下”。因为它比其他两种情况出现的可能性高得多。
八、议论文语言特色 ①生动活泼,准确严密 ②然后具体举例说明
注:这里不多说,祥参说明文第八题。读到这里我们再次感慨一下,议论文和说明文真的好像啊!
后记:现在是11年7月15日,我已经领到实验的录取通知书了。本提纲从五月份开始整理,断断续续道现在,语文知识点的答题方法总结也就完了。
从中考的考场上下来,体验过一把之后就有很多话想对后辈们说。中考题语文从来不难,但是请务必重视,因为语文才是拉分项。我之所以拿到了全校第一,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语文是全校第一的原因。我的143分相对于130多分和120多分的同学们就是绝对性的优势了。至于说怎么个重视法,我不是要求大家花很多时间去钻研语文,而是我希望大家对待语文这一科,上课要认真听讲,回家要认真对待作业,考前要花大精力复习。这就算非常重视了,如果你这么学中考是绝对不会有问题的。
文末再分享点个人经验。我感觉对于阅读题,总体感知全文是很重要的。记叙文的中心思想,说明文的说明内容,议论文的中心论点,都是文章的灵魂。比如考试中从来没考过让你直接说出记叙文中心思想的题,但是如果读完文章对这点不明白的话根本没办法答题。其实说明文,议论文的中心都会在文中直接给出,会找即可,而记叙文的中心,我们在初中三年做了无数的文章之后发现无非也就那几种,不是讲老师对学生的奉献的爱的,就是讲父母对儿女无私的爱的,要不就是儿女对父母感恩的心的,基本也就是这几种,总的来说都是讲人与人之间的爱的。还请大家在平时注意积累,看答案的时候对中心思想总结的好的句子多记一记,稍加修改就可以移植到其他文章里去,这样记叙文的中心思想的问题也就解决了。把握到了中心就像把握到了钥匙,你不会有明显感觉,但绝对会在不知不觉中提高你的分数。
还有一点,我这里总结的提问方法都是很直白的,实际考试中出题人不一定会这么出题。比如说记叙文部分的“第一段作用”这道题,在考试中就很有可能被换成“选文第一段能否去掉,为什么?”。而且在考题中也有时候会出现把前三段加在一块,问你有什么作用的,其实都是这一道题,千变万化只是为了迷惑各类禁不住迷惑的同学而已。而我们只要相信万变不离其宗就好了。语文的中考试题现在越来越灵活是大趋势,所以这类情况还请大家认真思考思考,把握把握。
嗯..最后一句话,答阅读题不要怕多写字,多写点总是好的。这里我们提出一句口号:能写多少就写多少,但是不能瞎写。
那么在这里,祝愿所有认真学习的同学们在使用本提纲后语文阅读能力有显著提升。
中考语文作文攻略
既然到这里都写了这么多了,那我就顺道把我是怎么对付中考作文的也分享出来吧。既然题目都叫作文攻略了,那内容就必定是教会同学们如何攻略作文了。那么现在,本校的中考语文第一名要分享一些与常规观念绝对不同的破解方法。大家认真看完文章,然后对我的观点自己进行取舍。我不保证大家都能答满分,但我能保证大家都能答58分。
首先,讲讲中考作文怎么考。中考作文为试卷上最后的第三大题。形式为二选一,就是两个作文题目选一个作文。近些年来一般都是一个半命题作文加材料作文,话题作文已经慢慢要淡出历史舞台了。答题卡上空格一共800个,所以请将字数严格控制在740-780字以内。当然了,我们有一条宝贵的经验,那就是“能写第一个题目,就尽量不写第二个题目”。考试中第一题往往比第二题好拿分,请大家认真体会。
说在最前面,温哥是很讨厌考场作文的。比如像我这种学生,每天在学校基本除了上课还是上课,每天平平淡淡没有新鲜事。而回家以后吃晚饭就又回屋学习了,跟父母的交流也不多,所以我对这平淡的生活可是没什么想感悟想赞美的东西呢。可考试题偏偏要你描绘美好生活。逼迫我们无病而呻,实在是件恶心的事情。而且作文一篇只有700多字,根本写不出什么深刻的内涵。而其题目之浅显幼稚也通常让人作呕。所以我们的作文就变得不伦不类了。我平时是认为只要是我写的文章就要拿出精品的,但是因为以上的这些原因考场上我从来没写出过满意的文章。所以在初中的前两年我对作文还是很困惑的,不知道怎么写才能写得漂亮。不知道有多少同学有过跟我一样的感觉呢? 不过啊,既然决心上了中考考场,那么就算是编,也要编出高分来。
下面开始讲如何破解了:首先我要给大家明确一个概念,中考作文有幼稚性。就是说,中考不需要多么深刻的思想内涵,只要能条理清晰地写明白一件(看似)很感人的事,中间加入细致的语言描摹,然后结尾抒发一些能感动老师的议论,那么这就是一篇相当优秀的作文了,就是这样,这点是我上了九年级以后才明白的道理。
第二,根据命题角度来说。初中作文题不会考实事评论和对社会问题的看法,就是说对学生的思想水平是不考察的,所以题目全都以生活为题材。而又因为很多学校的学生都过着除了在学校就是在家,除了学习还是学习,被人戏称为“两点(学校和家)一线(一线通行)不见天(整天也看不见天,全是屋顶)”的生活。考试中所谓的以学生的实际经历为题材,也只能让同学们写学校和家庭生活了。当然了,中考还有第二类题材,就是话题,就是请学生们谈谈对一些话题的想法,比如什么“请以‘乐观’为话题作文啊”“请以‘坚强’为话题作文啊”这类的东西,或者干脆给出一段充满哲理的材料,让你自选角度作文。
综上所述,根据中考出题人想要什么材料,我们找到了破解之道。上述要求以学校和家庭生活为题的作文,一般我们都是写老师和家长。而立意和中心的高度则是在情感上体现,就是说这类文章的中心都是围绕着人与人之间的互相关爱,人们的美好品格写的,概言之就是人间真情,我们叫“真情作文”,我们写的时候文体一般为记叙文。上述的话题作文,我们一般写成“古文化作文”,文体是散文。
那么说到这里,也差不多该说一下为什么温哥说本文的作文破解法和别人的不一样了。也许有人已经猜到,我们的破解法就是所谓的“提前准备”。再说明白一点,就是并不是真正在考场上作文,而是在考试之前就把作文写好,这样通过反复雕琢语言反复请教老师反复修改,所有人都能拿出优秀得足以得58分以上的作品来。然后只需要在考场上背出来就好了。我知道这个观点有点打破某些人的思维定式,很多人会问:“这不就相当于押题么,那多没准啊,真能猜对题目么?万一猜错了到时候不就傻眼了?” 我说,其实大家完全不需要有这个担心。正因如此我们才在上文剖析了中考作文的命题规则,最后经过我们抽丝剥茧,我们发现其实中考的命题范围小得可怜,对于第一类的真情作文,学校或家庭生活中的感人一幕就是出题人想要的东西。对于第二类古文化作文,这类的适应范围是更加宽泛,几乎不管怎么写都不会跑题。就是这样。
这里再提出一个观点。就是有些同学认为每次考试都得新写一篇作文。其实本应是这样的。但是比如像我这种肚子里没有多少墨水的同学,如果这么做的话没法保证每次都拿高分。我们的做法就是,九年级考了这么多次试,作文基本都是同一篇,只不过是不断完善而已,不写新的。
综上所述,我们得出了即使是毫无文采的人也能在中考中拿作文高分的简单攻略方法:利用初中三年的时间,分别准备一篇真情作文,一篇古文化作文(必须都是精品)。因为中考中命题只可能有这两个角度,而我们把这两个角度都准备到了,他就不管怎么出都正中我们下怀了。接下来要做的就是背熟这两篇作文,并且在考试中根据实际题目选择感觉最好的角度,然后对我们的作文稍作修改,使其切题,然后拿个高分,这样即可。
那么,我就用我个人的参加中考的实例来给大家讲解吧。资料珍贵,请大家珍惜。
第一篇作文:真情作文
那一段美好时光
晨曦要感谢霞光为他开启黎明,花儿要感谢语录滋润她热情开放;雏鸟要感谢蓝天供他尽情翱翔…感谢你们,陪我走过那一段最美好的时光
凌乱的房间,四散的书本。女孩一个人躺在床上,将脸捂在枕头中抽泣,这次模考,她彻底失败了。妈推开了门,慢慢走了进来,轻轻地拍拍她的肩膀,看到的却是她扭过头来哭红的眼。
“小寻,放轻松点,一次考试也不算什么..”妈妈开口说。她不肯听,委屈堵满了她的心口。每天作业写到半夜,天刚亮又起来背书,付出这么多辛苦为什么!为什么还是这个成绩?把母亲硬是推出了房间,锁上门,她抓起复习笔记一把就撕了起来,纸花飘零,转眼间笔记本就变成了一堆碎纸片…就这样,哭闹中,疲倦的她渐渐睡去,真想一睡不醒,再也不想考试了。
阳光透入窗前,刺得她睁不开眼…时钟的针尖已经划过十二点,她竟睡了这么长时间。穿上衣服爬下床,突然眼前的景象让他吃惊得瞪大了双眼,床边竟放着自己的笔记!是谁施了魔法,竟让它在一夜之间完好如初?急忙,她跑去爸妈的房间,走到门口却听到了两人轻轻的鼾声。母亲睡得很实,她悄悄走进,轻轻撩开母亲额际的发;岁月爬上妈的眼角,依稀透出熬夜的红晕圈,她瞬间读懂了一切。
原来是母亲,昨晚是她一道道用胶带为女儿补好笔记,翻开笔记,看到每道裂痕都被修好,仿佛看到了母亲熬红了的眼!每个接缝都完好如新,这是母亲熬到多晚才换来的成果!一页一页翻过,她知道,她翻过的是母爱,翻过的是父母对她的期望。扉页上多了这么句话“孩子,一次考试说明不了什么,只要你努力了就不会后悔!振作起来,妈妈跟你一起加油!”
一瞬间,窗外的阳光洒满屋子的每一个角落;一瞬间,您的笑容浮现在眼前,我泪流满面。重新抬起头的我一路走来,现在我已站在中考的起跑线上。
备战中考像杯浓咖啡,很苦;却因您放糖般的点缀而变得很甜很甜。彷徨中,你的信念让我坚持理想;黑暗中,您像灯塔,让我不放弃希望。这样我才学会了用汗水和拼搏书写青春的乐章,感谢您,妈妈,带给了我这段美好时光!
分析:本文的成文时间大概是中考前两周,说起来也够晚的了。说来惭愧,此类作文的题材上了九年级以后我就一直在找,但是总找不到合适的,最后还是马上就要中考了,老师对我不放心帮忙提供了素材。有一件事希望大家记住,虽然这个故事完全是虚构的;虽然这篇文章是用女生口吻写的;虽然剧情毫无新意,甚至虚情假意,但是它拿到了高分。
通读这篇文章,我们发现其实真情作文的格式很简单。
首先是第一段:使用各种表现方法突出文采,并引出主题。我推荐大家使用的表现手法有,排比,环境描写,比喻修辞这三种。倒是没有必要刻意追求什么新意,但是注意有一点是中心思想,就是一定要美,要能彰显文采。相信同学们多少都有听闻,中考阅卷老师重点看开头和结尾,确实是这样的,所以“凤头”一定要雕琢好。第一段写起来不难,多方借鉴然后反复修改最终就能成为自己独有的精品了。值得一提的是,现在有些同学们患有“题记病”,即不管是什么开头非得用一个题记。其实这是不伦不类的习惯。我是这么认为的,题记必须要非常美非常有文采才可以用,如果不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就不要用它画蛇添足。(开头部分不能太长,70字以内最好,至多不能超过100字)
开头完事是故事内容的记叙,注意要详略得当,不要像记流水账一样,高潮部分要用更多笔墨重点写。语言要有画面感,而且画面要有张力,要注重对环境,细节,和人物心理的刻画。中间这部分是文章的主体,所以选择的材料一定要感人,即写出“真情”。而且语言一定要细致地描摹,反复推敲,拿出精品。其实我在准备真情作文的时候感觉这部分是最不好写的。像我这种人让我描写倒是没什么问题,但是材料是真不好选。看了很多总感觉不合适,相信有同学也会有跟我一样的感觉。面对这种问题我们要做的就是平时注意多留心各种作文,范文,故事,老师上课讲的材料或者身边发生的事(这个不好找,因为我们身边基本没什么新鲜事)。感觉有稍好一点的设定一定要留心记录,并且积累到一定量之后就可以按自己喜欢的做改编了。改得越能打动老师越好,不用怕材料虚假,记住我们的目的是得分。这样这个问题就能顺利解决。
关于选材还有一点希望大家注意的,就是尽量不选有关某人死亡的题材的。因为用某人的死来煽情是老套的,是不合适的。
结尾段大概一百字左右,多的写到一百三十字也可以。结尾段的作用就是议论抒情,把你的感动点明出来,并将其升华,用它感染评卷老师。既然是真情作文,那么结尾就要重点突出人间真情,即是我们平时认为的人与人之间的美好感情,比如“爱”“善良”“感恩”。要突出这些词。用语要犀利,指导思想就是让语言像把刀子一样直插老师的心扉。结尾的时候有同学也会选择联系到中考上来,我感觉也是可以的,但是注意联系得要恰当,而且要表现出自己积极的一面。
以上三点都做到了的话,那么这一篇优秀作文就完成了,只要是字写得不是太烂,中考基本就是扣一分到扣两分之间。接下来我们要做的就是熟背这篇文章,然后上考场之后相对于题目对文章稍作修改,这样就OK了。
比如今年的中考题作文第一题,请以“有温度的话”为题。我一看到题,就知道这个题跟我的作文切合度还是很不错的,而我的文章末尾正好有一句妈妈的话,还正好起到全文的升华作用,我当时就决定用这篇文章了。然后我就对文章各部分稍作修改,比如第一段的最后一句话改成“感谢您有温度的话,伴我走过这最美好的时光” 最后一段最后一句话改成“感谢您有温度的话,为我收藏,给我力量!” 诸如此类。
这一切都完事之后,就等卷纸拿到评卷老师面前,评卷老师掩面掉泪给高分了。真情作文大概就是这样了。
第二篇作文:古文化作文
话题“坚毅,坚守,坚强”
拾起历史的岸边那道道记忆的碎片,楚大夫行吟汨罗江畔,九死而不悔;魏武帝东指碣石海岸,高歌以咏志…纵名裂身死,马革裹尸,仍有不多青云的傲岸;纵登高临远,浮华万千,仍不写过眼云烟…他们以坚毅选择了永恒。
茅屋,暴雨倾盆。杜甫倚在窗前,仿佛忘穿眼前。一年前,颠沛流离的你求亲告友,历尽辗转才建得草堂安身,不料来年便被大风破屋,暴雨又接踵而至。苍老的你散着凌乱的发,你在担忧什么?只见你问天呐喊:“安得广厦千万千,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啊!”…几经动荡不安,满腹经纶的你空有报复却无法实现,但你仍坚强,反取而代之以坦然。长期以来的不得志没有摧垮你的理想。此时此刻,身处风雨飘摇的茅屋,你想到的却是破败不堪的国家!如拂晓冲破黑暗,你以坚毅选择了永恒。
明月朗照,高台楼阁。苏轼举杯与明月共饮,把酒临风,却只有你独自一人。遥想从前,年二十而中第,你是多么意气风发,豪情万丈的少年。然而一路走来,你的道路却未如你想象的那般风平浪静,反而是荆棘遍地。我深深明白,你是多么想成大事铸大业,只可惜生不逢时,君王无能,朝政不稳,报复无法施展。但你却坚持,谪居黄城中,仍把酒临风,任他成败西东,一蓑烟雨生平任,踏雪飞鸿。
爱情曲折,仕途艰辛,面对失意你坚守坦然;朝野凋碧,几经贬谪,虽曾有彷徨,但你仍坚守理想。此刻,长夜漫漫无以入眠,且将天下之任安在心里,“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这是你对苍生的千古最美祝愿。如晨曦划破黎明,你以坚守选择了永恒!
春风送走寒冬,蝉鸣引燃盛夏,且听风吟,且听风吟…岁月如流,浮华万千,我能看到的却是你们倔强的身影,倔强地选择了永恒。在备战中考的漫漫征途中,我也学着如你们般坚强,冠以拼搏,施以汗水。如今,我已站在中考的起跑线上;相信凤凰涅槃,浴火重生,我的坚毅也会发出光芒。
分析:古文化作文,顾名思义就是写中国古代文化的。常用于话题作文(比如我这篇文章就适合于坚强方面的话题),作者以古人的文采和伟大的精神来探讨话题。文化作文崛起自两千零二年,当年高考一篇《赤兔之死》惊煞阅卷老师无数。一时间江湖上人人慨叹,原来作文还可以写得这么漂亮。随后文化作文如“春风又绿江南岸”,在短短的时间内就风靡了华夏大地。于是在随后的几年间,追随这种写作方式的人越来越多,这类的文章也是美文辈出,肚子里有墨水的人大都通过这种文章巧取高分。但是到了2008年左右,经过六年的开发,由于写的人太多了,市场已经到了一种饱和状态,文化作文的弊病也开始显现出来:文化作文初读确实感觉挺美的,但是因为看得太多了,就也都没什么意思了。而且赞美的古人也总是那几个,不是李白就是杜甫李商隐,大家都看腻了,所以文化作文也就不好得高分了。
所以在今天,古文化作文也已经不容易拿高分了。而我给他的定义就是,古文化作文是B方案。地位是给真情作文起补足作用。就是说,如果一看考题,两篇文章都很合题,那就写A方案的真情作文。如果是那万分之一的几率真情作文和题目切合得不好,那么就选用B方案,写古文化作文了。
说到古文化作文怎么写,指导思想有两个。第一,要体现出来你丰厚的文化底蕴。那有同学就说了,我平时看书少也不会说话,没有文化底蕴咋办啊? 其实没关系,就因为这样我们才要提前准备。你在老师的指导下反复修改完善,不论是什么人都能做出一篇文化底蕴丰厚的文章来的。第二,就是要能借古人恰当地表现出你对话题的看法,或者你想学习古人的什么伟大精神,简言之就是要突出中国古典文化中的某方面的伟大。有这两点就足够了。通览文章我们发现,古文化作文的结构同样简单。
首先是开头段,古文化作文的开头段和真情作文差不多,作用都是吸引读者和突出文采。而且对于文化作文来说要比真情作文的文采更加飞扬。
啊对了,突然想起来一点刚才忘记了说,这点非常重要,不管是对古文化作文还是对真情作文都同样有效。那就是千万不能抄袭成品。不管你是在哪本参考书上看到的,还是上网查到的,绝对不能引用成品。不要期望阅卷老师不能发现,语文老师们可不是傻子。参加一年的中考作文评卷,每个老师大概就能看到将近一万张卷纸。如果是多年参加评卷的老师那阅卷更应该在十万份以上,不管什么样的你能看到的东西他全都见过了。而且近些年中考对抄袭的要求很严厉,已经做到就算当时没发现事后发现了,也会翻出来扣分的程度了。所以大家,绝对绝对不能抄。
那么我们没啥文采的同学们怎么办呢?虽然说不能直接抄,但是我们可以改编么。或者从不同的文章里分别引用一点整合成新的东西,这样就变成自己的了。
比如我的这篇文章的开头,就分别改编自两个普及度极高的开头
㈠站在历史的海岸漫溯那一道道历史沟渠:楚大夫沉吟泽畔,九死不悔;魏武帝扬鞭东指,壮心不已;陶渊明悠然南山,饮酒采菊……他们选择了永恒,纵然谄媚诬蔑视听,也不随其流扬其波,这是执著的选择;纵然马革裹尸,魂归狼烟,只是豪壮的选择;纵然一身清苦,终日难饱,也愿怡然自乐,躬耕陇亩,这是高雅的选择。在一番选择中,帝王将相成其盖世伟业,贤士迁客成其千古文章。
㈡心的本色该是如此。成,如朗月照花,深潭微澜,不论顺逆,不论成败的超然,是扬鞭策马,登高临远的驿站;败,仍滴水穿石,汇流入海,有穷且益坚,不坠青云的傲岸,有“将相本无主,男儿当自强”的倔强。荣,江山依旧,风采犹然,恰沧海巫山,熟视岁月如流,浮华万千,不屑过眼烟云;辱,胯下韩信,雪底苍松,宛若羽化之仙,知退一步,海阔天空,不肯因噎废食。
就是这两段大家都见过的开头,我选择了㈠的前半段和㈡的后半段,并且在拼接之后做了一些修改。比如“楚大夫沉吟泽畔”改成了“楚大夫行吟汨罗江畔”,“站在历史的海岸漫溯那一道道历史的沟渠”改成了“拾起历史的岸边那道道记忆的碎片”这样的。我说的引用就是指这种引用,大家仔细体会吧。
然后是中间段。目前主流的中间段写法是两段体或者三段体。就是分成两部分或者三部分,每一部分分别写一位古人。比如我的这篇文章就是两段体的。至于怎么写就需要大家自己去判断了。我之所以选二段体是因为可以写得详细一些,把每个人写的明白一些,更能突出主题。当然,用三段体也能做到这个效果,可能是我文学水平还不够吧。
关于选材,大家选择的古人不要选择太大众化的,比如李白很多人写,那我们就不写了,写写屈原啊,陶渊明啊什么的,大概就是这种思想。
关于诗句,引用诗句是古文化作文的一部分,能增加文采。但是不宜过多,每人一句足矣。当然这诗句得是名句,并且要能为你文章的中心服务。除此之外还有个不成文的规定,就是引用没学过的诗句比学过的诗句好,因为这更能体现我们肚里的墨水多。
中间段的指导思想,就是要能突出自己的文化底蕴。不要不好意思,要尽量多使用文词雅词,并且写得要有文言气息。因为文化底蕴是文化作文的重要看点之一。
最后是结尾段,同样,结尾部分和真情作文的写法差不多。议论而后升华,同样,古文化作文的结尾需要你比真情作文的结尾更能彰显自己的文采。因为相似,所以我不再多说。这样,古文化作文部分的分析也结束了。
虽然说我们分析起来作文好像很简单似的(其实用这个方法的话确实很简单),但还是需要大家真正下功夫去做才能收到理想的效果。毕竟就算我给你提供出一条捷径,也得你自己迈开双腿才能走完。
作文部分看来也写了不少东西,我的宝贵经验就毫无保留的都送给你们了,还是希望大家珍惜吧。认真研读之后希望大家在这方面都能达到我的境界,甚至超越我的境界,毕竟也不是什么难事。其实做好了以后你会发现,用这个方法不光能快速提分,而且还能在考试中节省大量时间。比如我自己就是这样,因为是背的作文,所以在最后几次区模中大概用20分钟就能完成作文部分,而且还能注意注意字迹。这样就比其他同学快出一倍还多的时间,为我前面的阅读留下充分的思考时间。当然有时候时间剩太多也是苦恼的,考场上睡觉是睡不好的。
那就写到这里了,还是那句话,祝愿所有认真学习的同学中考语文都能答出高分。
2011.7.15
温哥制造
第五篇:中考语文阅读题的答题方法
中考语文阅读题的答题方法
一.记叙文阅读规则
1.景物描写的作用: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心情,推动情节发展,表现人物的品质,衬托中心意思
2.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的作用:运用了……的修辞,生动形象地写出了……
4.运用排比的作用:增强语言气势,生动形象地写出了……
5.反问句的作用:加强语气。
6.设问句的作用:引起读者的注意和思考。
7.记叙文第一段的作用:
(1).环境描写:点明故事发生的地点,环境,引出下文,为下文情节发展作铺垫
(2).其他:开篇点题,奠定全文的感情基调;总领全文或引起下文,为下文情节发展作铺垫
9.中间句段的作用:承上启下的过度作用
10.结尾议论性句子的作用:总结全文,照应开头,点明中心,深化主题
11.记叙顺序:顺叙,倒叙,插叙
12.写作人称的好处:第一人称,真实可信;第二人称,亲切自然;第三人称,可以多角度描写,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13.记叙线索的形式:实物;人物;思想感情变化;时间;地点变换;中心事件
14.找线索的方法:标题;反复出现的某个词语或某个事物;抒情议论句
15.赏析句段从三方面考虑:内容(写了什么,选材有什么独特之处);形式(写作方法,语言特色,修辞);感情(文章的社会价值,意义,作用等)
初中语文基础知识点归纳
第一部分
二种常见叙事线索:物线、情线。
二种语言类型:口语、书面语。
二种论证方式:立论、驳论。
二种说明语言:平实、生动。
二种说明文类型:事理说明文、事物说明文。
二种环境描写:自然环境描写--烘托人物心情,渲染气氛。
社会环境描写--交代时代背景。
二种论据形式:事实论据、道理论据。
第二部分
三种人称:第一人称、第二人称、第三人称。
三种感情色彩:褒义、贬义、中性。
小说三要素:人物(根据能否表现小说主题思想确定主要人物)情节(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环境(自然环境/ 社会环境。)
议论文三要素:论点、论据、论证。
议论文结构三部分:提出问题(引论)、分析问题(本论)、解决问题(结论)。
三种说明顺序: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
语言运用三原则:简明、连贯、得体。
记叙的三种顺序:顺叙、倒叙、插叙。(补叙属于插叙一种)。
第三部分
四种文学体裁:小说、诗歌、戏剧、散文。
句子的四种用途:陈述句、疑问句、祈使句、感叹句。
小说情节四部分: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第四部分
五种论证方法:举例论证、道理论证、比喻论证、对比论证、引用论证。
五种表达方式:记叙、描写、说明、抒情、议论。
引号的五种用法:①表引用②表讽刺或否定③表特定称谓④表强调或着重指出
⑤特殊含义
破折号的五种用法:①表注释②表插说③表声音中断、延续④表话题转换⑤表意思递进
第五部分
六种逻辑顺序:①一般←→个别②现象←→本质③原因←→结果④概括←→具体⑤部分←→整体⑥主要←→次要
记叙文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六种人物的描写方法:肖像描写、语言描写、行动描写、心理描写、细节描写、神态描写。
六种病句类型:①成分残缺②搭配不当③关联词语使用不恰当④前后矛盾⑤语序不当⑥误用滥用虚词(介词)
省略号的六种用法:①表内容省略②表语言断续③表因抢白话未说完④表心情矛盾⑤表思维跳跃⑥表思索正在进行
第六部分
七种说明方法:举例子、打比方、作比较、列数字、分类别、下定义、作引用。
七种短语类型:并列短语、偏正短语、主谓短语、动宾短语、后补短语、的字短语、介宾短语。
第七部分
八种复句类型:①并列复句②转折复句③条件复句④递进复句⑤选择复句⑥因果复句⑦假设复句⑧承接复句
八种常用修辞方法:
①比喻--使语言形象生动,增加语言色彩。
②拟人--把事物当人写,使语言形象生动。
③夸张--为突出某一事物或强调某一感受。
④排比--增强语言气势,加强表达效果。
⑤对偶--使语言简练工整。
⑥引用--增强语言说服力。
⑦设问--引起读者注意、思考。
⑧反问--起强调作用,增强肯定(否定)语气。
十种常用写作手法:象征、对比、衬托、烘托、伏笔铺垫、照应(呼应)、直接(间接)描写、扬抑(欲扬先抑、欲抑先扬)、借景抒情、借物喻人。
象征通过某一特点的具体形象,表达某种人和某种社会现象的本质特点。
例:《海燕》
以海燕的高大形象与海鸭、海鸥、企鹅的卑怯形象作对比,突出海燕勇猛、敢于斗争的鲜明特征。
我觉得要提高语文的阅读理解能力需要在阅读中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巧用信息整体把握
阅读过程本身就是获取信息的过程,阅读质量的高低取决于捕捉信息的多少。做题时可先看看文章的作者、写作时间和文后注释等内容,同时特别要浏览一下后面问了哪些问题,从题目的选项中揣度出文章大概主旨是什么。如果是小说,则要主语其人物、情节等,如果是议论文,则要着重把握论点、论据、论证等要素。了解作者的主要写作意图后再整体把握全文,对解题也就心中有数了。
第二、确定区域圈点勾画
阅读大段文章主要用精读的方法,需逐字逐句推敲揣摩,故平时练习要养成圈点勾画、多做记号的习惯,可以先看题目涉及到文中哪些段落或区域,和哪些语句有关。确定某一答题区域后,再仔细弄懂这一段每一句的意思,进而理清段落之间的关系,了解行文思路。有了这一习惯就有可能形成较强分析综合能力。阅读时反复琢磨题干,圈画与之相关的内容,答题时就不需要再从头至尾搜寻,可节省不少宝贵时间。
第三、注意摘取原文
离开了原材料恐怕谁也答不准,答不全。因此,准确解答阅读题最重要最有效的方法是在原文中找答案。大多数题目在文章里是能够抠出答案的。当然,找出的语句不一定能够直接使用,还必须根据题目要求进行加工,或摘取词语或压缩主干或抽取要点或重新组织。即使是归纳概括整段整篇文意也必须充分利用原文。
在阅读中还要注意的一点就是不少同学基础知识的记忆能力较强,但迁移能力比较弱,特别是对有关字、词、句的语境义以及作用之类的题目感到为难。这里,提供十六字诀的解题方法供你参考。
1、字不离词。汉语中一词多义现象相当普遍。在理解词语中某个字的意思的时候,必须把它放到这个词语中去考察,即字不离词,这样才能准确的理解这个字的意思。如:道听途说,道,指道路;志同道合,道,指道理
2、词不离句。在综合阅读题中,常常要求理解词语在上下文中的含义和作用。这类要求有以下几方面情况:
一词多义。这在文言文中是常见的。如:策之不以其道,策,驱使;执策而临之,策,马鞭
在现代文中则多表现为语境义,这些,都应根据具体的语言环境即句子本身去推断它的意思,也就是词不离句。如:“见教”一词的本意是客套话,指教(我)的意思。它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则表现为不同的意义。在《范进中举》一文中,范进中举前面对胡屠户的“教导”,称“岳父见教的是”。
至于某个词在句中的表达作用,更要根据具体的语言环境去理解,而不能离开句子作单独解释。
3、句不离段。也就是说,对句子的分析理解不能离开具体的语段,不能离开具体的语言环境。如果离开具体的语段,离开具体的语言环境,许多句子只能狭隘的理解甚至于不知所云。只有结合具体的语段和语言环境,才会知道这句话在全文中占着什么样的位置。
4、段不离文。段落是文章的有机组成部分,体现了作者的写作思路。因此,对语段的阅读理解不能离开文章的主要意思,不能偏离文章的中心。否则,对语段内容或作用的理解就会发生偏差。
总之同学们在复习中要做到以下方面才能获得高分:
⒈练习量要保证
⒉看分答题(多分的多答,分少的少答)
⒊语文基础要有(例如八大修辞,基本表达方式,论证方法,说明方法,论证、记叙、说明的不同等等)
⒋要积累字词(如果没有错的话,有注音和解释吧)
⒌领会题目的意思,问什么,答什么,不要答非所问。
⒍在平常阅读时就注意,看清文章所表达的中心和意思。有哪些好的句子。有不知道的字就要查。注意看作者是怎样来表达自己的意思(层次,段落,修辞等)如果可以,尝试复述文章内容,体会作者那样表达的好处。不知不觉中,在做阅读时便能体会出题人的意图了,这样,就可以抓住要点答题,简明扼要,使批卷老师眼前一亮,高分到手。
⒎阅读和作文一样,是语文综合知识的运用,要上去,语文的综合素质就一定要提高。文学源自生活,所以,多观察生活中的现象,多思考生活的问题,在读书时便和作者产生共鸣,在做一些写感悟的题时便有话要说了。
描绘类
提问方式:某句话中某个词换成另一个行吗?为什么?或:文章的某个句子说成另一个句子好不好?为什么?
答题模式:不行。因为该词生动具体(形象、准确)地写出了+对象+效果,换了后就变成+不好的效果。或:不行,因为该词比另一词的感情更强烈(或该词比另一词更切合对象的性格特征)。
答题示例:问:“好一个调皮的孩子”,为什么不说成“真是可爱的孩子”?
答:因为“好一个”比“真是”感情更强烈,“调皮”比“可爱”更切合爱女的性格特征。
结构类
提问方式:某两个或三个词的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
答题模式:不能。因为(1)与人们认识事物的规律(由浅入深、由表入里、由现象到本质)不一致(2)该词与上文是一一对应的关系(3)这些词是递进关系,环环相扣,表达了……
答题示例:“记住:想占便宜的人,往往占不到便宜!”父亲指着碗里的荷包蛋告诫儿子……“记住,想占便宜的人,可能要吃亏!”父亲指着蛋教训儿子说……“不想占便宜的人,生活也不会让他吃亏!”父亲意味深长的对儿子说。(节选自《荷包蛋》)
问:文中的“告诫”“教训”“意味深长”三个词的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
答:不能。因为文中这三个词语是递进关系,表达了父亲对儿子的关爱之情。
修辞类
提问方式:这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这样写在表达上有什么好处?
答题模式:确认修辞手法+修辞本身的作用+结合句子语境
1.比喻、拟人: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对象+特性。
2.排比:有气势,加强语气,一气呵成;层层铺开,逐步扩大,对点明主旨起强化作用等;强调了+对象+特性3.对比:强调了……突出了……4.设问:引起读者对+对象+特性的注意和思考
5.反问:强调,加强语气等;6.反复:强调了+加强语气
答题示例:问:怎样理解这一段中“有时发出细微的声响,让人们欣慰地咀嚼和回味;有时却又像飓风似地咆哮,催促人们赶快付诸行动”的表达作用?
答:此处运用了比喻、比拟的修辞手法,形象生动地表达了知音的传说带给人们的美感和鞭策作用。
二、有关布局谋篇的题型: 提问方式:某句(段)话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答题模式:
1.文首:开篇点题;照应题目;总领全文;渲染气氛,埋下伏笔;设置悬念,为下文作辅垫。
2.文中:承上启下;总领下文;总结上文;呼应前文。
3.文末:点明中心;升华感情,深化主题;照应开头,结构严谨;画龙点睛;言有尽而意无穷。
答题示例:我怕我父亲,他打我是真打。看着他瞪圆了眼,一步一步逼近,还不敢躲,绷紧了肌肉等着,于是一巴掌扇过来,于是脑袋嗡的一声……(节选自韩羽《父子之间的怯意》)
问:请简析第一自然段(即上文)在作品中的作用。
答:(1)为下文写父亲对“我”的爱作反衬;(2)为文末写父亲对“我”的怯意作铺垫;(3)照应了“父子之间的怯意”这个题目。
提问方式:文章这样写有什么好处、效果、作用?答题模式:使用的方法+内容+效果(或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