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三年级语文阅读答题方法
三、四年级语文阅读答题方法
阅读题作为语文考题的重要组成部分,语文阅读理解题是一种综合性的题型,它能有效地检测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语文素质。有一些学生在做题时却往往急于求成,做题过程流于急促浮躁,问题答案流于偏浅疏漏,不能优质高效地做好阅读理解题。那么,怎样才能革除这种毛病,做好阅读理解题呢?我觉得要提高语文的阅读理解能力需要在阅读中注意以下几点:
一、熟读全文,整体把握。
一般来说,做题时,我们要先把文章读一遍,有了初步的了解后再开始做题。如果没看懂,还要再读,直到弄懂为止。当然,读第二遍前,可以浏览一下后面问了哪些问题,因为后面的问题中有时会隐匿着文章的主要观点、中心意思及写作思路、行文线索,对我们理解文章很有帮助。因此,我们要教会学生从尽可能多的信息中揣度出文章大概主旨是什么,了解作者的主要写作意图,从而整体把握全文,做到对解题心中有数。
要向学生强调,只要反复阅读、强化感知,才能深刻领悟和准确把握。倘若急于求成,忽视对原文的阅读,只“水过地皮湿”般泛泛而读,不求甚解,草草了事。就会导致对原文一知半解甚至形成错误的认识。在此基础上进行理解,得出的结论,岂不成了“空中楼阁”?
二、确定区域,深入思考。
在文章有了整体感知后,我们可以先看题目涉及到文中哪些段落或区域,和哪些语句有关。确定某一答题区域后,再深入思考,仔细弄懂这一段每一句的意思,进而理清段落之间的关系,了解行文思路。有了这一习惯就有可能形成较强分析综合能力。阅读时反复琢磨题干,圈画与之相关的内容,答题时就不需要再从头至尾搜寻,可节省不少宝贵时间。1、对于选择题
选择正确选项方法有三:直选法、排除法、类推法。
直选法,即直接选出正确答案。这种方法适合于一目了然的题目。答案是自己一下子能确定的。
排除法,通过排除不合要求的选项,将正确的答案显露出来。
类推法,通过合理推断迅速排除某些选项,或根据已知情况推断未知情况,迅速确定答案。
2、对于一些问答题、概括段落大意等题目
准确解答这类题目的最重要最有效的方法是在原文中找答案。大多数题目在文章里是能够“抠”出答案的。当然,找出的语句不一定能够直接使用,这就需要根据题目要求进行加工处理,或摘取词语或压缩主干或抽取要点或重新组织,这就能准确解答。
3、对有关字、词、句的语境意义以及作用之类的题目
(1)字不离词。在理解词语中某个字的意思的时候,必须把它放到这个词语中去考察,即字不离词,这样才能准确的理解这个字的意思。
(2)词不离句。在综合阅读题中,常常要求理解词语在上下文中的含义和作用。这就应根据具体的语言环境即句子本身去推断它的意思,也就是词不离句。至于某个词在句中的表达作用,更要根据具体的语言环境去理解,而不能离开句子作单独解释。
(3)句不离段。也就是说,对句子的分析理解不能离开具体的语段,不能离开具体的语言环境。如果离开具体的语段,离开具体的语言环境,许多句子只能狭隘的理解甚至于不知所云。只有结合具体的语段和语言环境,才会知道这句话在全文中占着什么样的位置。(4)段不离文。段落是文章的有机组成部分,体现了作者的写作思路。因此,对语段的阅读理解不能离开文章的主要意思,不能偏离文章的中心。否则,对语段内容或作用的理解就会发生偏差。
第二篇:语文阅读的答题方法
散文、记叙文、小说
一,记叙文: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结果
分类—写人、写事、写状物、写景抒情顺序—顺叙、倒叙、插叙
二,小说: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中心分类—长、中、短三要素—人物、情节、环境
塑造人物的方法—正面描写(外貌、语言、行动、心理)侧面描写(间接描写)
情节—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三,散文:分类—叙事、抒情线索—人、事物、感情、景物、时间、地点等作为线索
散文常见的表现手法: 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托物言志、借古讽今、借题发挥、欲扬先抑、烘托对
比、虚实相生、象征手法等。
题型:
A)问~~~段是否能调换1)分别说明两段的主要内容2)照应:
1、本段自己的照应
2、本段与上下文的照应 3)联系:与上下文的联系
B)环境描写:自然环境描写,社会环境猫写。环境描写的作用:
一、交代事情发生的地点、时间,增加事情的真实性。
二、渲染气氛,烘托人物的心情。
三、寄托人物的思想感情,表现人物关系
四、反映人物的性格或品质。
五、推动情节的发展。
社会环境描写:从狭义上说,社会环境是指人物活动的处所、背景、氛围等;而从广义上说,是指一定的历史时期的社会生活、人际关系的总和。社会环境描写必须具有鲜明的时代色彩。
C)修辞方法的表达作用。
比喻:把事物描写得具体形象生动感人。
拟人:是具体事物人格化,语言生动形象,具有很强的抒情性和感染力
排比:增强语言气势,加强表达效果
反复:具有强调和突出的表达作用。
设问:可以唤起读者注意,启发思考,可以使人们对后面的答案跻身印象。
反问: 只问不答,答案暗含在文句中,使语气坚定有力,发人深思,可以增强文章的气势和说服力。夸张:强调或突出事物某一方面的特征,表达某种强烈的思想感情。
对偶:整齐匀称,节奏感强,有音乐美感,高度概括。
D).写作人称的好处:
第一人称,真实可信;第二人称,亲切自然;第三人称,可以多角度描写,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E)记叙线索的形式:实物;人物;思想感情变化;时间;地点变换;中心事件
找线索的方法:标题;反复出现的某个词语或某个事物;抒情议论句
F)记叙文第一段的作用:
1.环境描写:点明故事发生的地点,环境,引出下文,为下文情节发展作铺垫
2.其他:开篇点题,奠定全文的感情基调;总领全文或引起下文,为下文情节发展作铺垫
从作品的整体上来把握它的表现手法时,就要注意不同文体的作品,抒情散文的表现手法丰富多彩,借景抒情、托物言志、抑扬结合、象征等手法;记叙文的写作手法如首尾照应、画龙点睛、巧用修辞、详略得当、叙议结合、正侧相映等;议论文写作手法如引经据典、巧譬善喻、逆向求异、正反对比、类比推理等;小说的描写手法、烘托手法、伏笔和照应、悬念和释念、实写与虚写等。
说明文
一、说明文:分类—事物、事理语言特点:准确、严谨、科学顺序—时间、空间、逻辑(从
原因到结果、从特点到用途、从整体到部分、从概括到具体、从主要到次要、从现象到本质)
二、说明方法和作用
1、举例子:使说明对象具体生动,便于读者理解。
2、分类别:使说明条例清楚。
3、打比方:使说明对象生动形象,增强文章趣味性。
4、列数字:使说明具体化准确无误,令读者信服。
5、做比较:说明某些抽象的或者人们陌生的事物,可用具体或大家熟知的事物作比较,便于理解。
6、下定义:准确揭示事物本质(科技说明文常用)
三 题型:比较两句,为什么①比②好?
①征服沙漠的最主要的武器是水。(原文中的语言)
②征服沙漠的武器是水。
像这种题,在答题时要考虑如下步骤:
步骤一:明确某词的含义,如“估计”表推测;“最主要”表重要的,首要的。步骤二:答出这个词在句中的含义。步骤三:答出若删去该词会有怎样的后果,如“改变句意”,“不符合实际情况”,“不能表达……”最后总结时扣到突出说明文语言要准确这个要点上即可。
议论文
1)三要素—论点、论据、论证2)分论点:补充、说明、支持论点
3)论证方法—例证法(举例论证)、引证法(道理论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
4)论证方式—立论、驳论
5)议论文的结构和写法:提出问题(引论)、分析问题(本论)、解决问题(结论)
6)论据类型:事实论据:具有代表性的确凿的事例或史实。
道理论据:经过人们实践、检验为社会所公认的正确理论,包括社会科学理论。
题型1)找出中心论点议论文的中心论点有其明显的标志议论文论点提出的五种形式:
1.题目本身就是论点 2.在文章的开头提出论点3.在文章的中间提出论点 4.在文章的结尾提出论点 5.从文章中归纳出论点
要做到“五看”即看开头、看结尾、看中间、看标题和看论证部分的段首句。
2)分析议论文的结构,先要弄清各段落层次之间的内在联系,还要注意文章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的过渡段、过渡句以及过渡性的词语。
3)议论文的语言特点:分析议论文的语言,要从逻辑的角度分析其用词的准确、严密;从说理的角度分析其叙述的概括性和简洁性;从修辞的角度分析其用词的鲜明、生动和饱含感情色彩。
4)本论部分的论证结构,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
①并列式:展开的各层次关系是平等的,没有主次、没有强弱,或是分论点之间的关系并列表述,或是围绕一个论据,从不同角度、层次论证同一观点。
②对照式:把两种观点加以对比,通过二者对比,突出论证其中一方面的正确性,往往一方面用墨较多,作为论证重点,而另一方面用墨较少,只作陪衬。
③层进式:文章各层次之间层层深入,步步深入。可以是由表及里,从现象入手,分析原因,找出症结,指明性质,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④总分式:文章各层次之间有总说和分说的关系,论点在各层次之间的分论点中体现,而各层次的分论点由总论统领,可以先总后分,也可以先分后总。
“结论”是解决问题的部分,通常被放在文章的最后,与引论相呼应。好的“引论”能深化论点,照应开头。
4)议论文方法作用:
一,举例论证:用事例支持观点,增强文章说服力。
答题思路:用~~的事实,故事做论据,有力的证明了~~~的论点,增强了说理的力度。
二,引证论证:用权威话语使说理更加深刻、透彻、具有说服力,体现文章思想深度和理论力量。答题思路:用~~的权威话语使说理更加深刻、透彻、具有说服力,体现文章思想深度和理论力量。三,比喻论证:深入浅出,生动形象地证明了论点,使观点更为清晰,便于读者更好理解。答题思路:深入浅出,把什么~~比作~~非常生动形象地证明了~~~的中心论点,便于读者理解。四,对比论证:使正确与错误对比分明,是非曲直更加明确,给人们鲜明深刻印象。
答题思路:把~~与~~作对比,(丛正、反面论证)使正确与错形成鲜明对照,有力地证明了~~的中心论点,给人留下了深刻印象。
5)概括文章的论点
答题要点:概括议论文的中心论点,在语言表述上一定要用明确判断或陈述,要有明显的倾向性。在归纳论点的时候,(1)要抓住中心词;(2)要使用陈述句式;(3)要有明显的倾向性,要旗帜鲜明;(3)语言要简洁,文意通顺,要立足得分,不要华而不实。如果一篇文章开篇部分有明确表明观点的语句,文末又有相同或相近的语句,以开篇为论点。有些文段全篇无明确表明观点的句子,就需要将几个分论点合并、提炼,还有的文章,作者的观点渗透于论证之中,这就需要领悟并归纳了。
6)分析论证过程,把握文章结构。
议论文的基本结构框架是:引论(提出问题)、本论(分析问题)、结论(解决问题),即“三段论证结构方式”,但不同的文章,根据内容、问题的需要,又往往演化出多种结构方式,如并列式、递进式、总分式、对比式、综合式等。因此,阅读议论文,就要注意分析它的论证过程,把握它的思路,理清它的结构。分析结构有两个重点:一是分析段落、句子层次;二是分析论证方法的使用。分析段落、句子层次时,首先看文章到什么地方完成了提出问题的任务;从什么地方开始分析问题;到什么地方结束,归纳出结论。还有一点要注意的是:段落的领起句往往是关键,要紧紧抓住它进行分析理解。总之,对文章进行上述分析之后,一般说来,文章的结构、思路就很清楚了,最后可以归纳形成一个结构系统图。议论文的论证方式分立论和驳论两种。驳论可以驳论点,驳论据,驳论证过程,一般情况下,中考不考课外的驳论性议论文。
此考点的基本形式是:作者如何证明论点的?此考点考的概率比较低。或论证过程是什么?
此题的答题思路是:作者为了证明xxx观点,首先使用了xxx论据,然后对xxx论据进行了怎么样的分析,从而证明了xxx观点。关键要说清楚证明过程的层次性。
7)分析议论文的语言特点
议论文语言的严密性体现在三个方面:准确周密、逻辑性强、形象生动,要认真体会:①抓关键词语进行分析,体会其含义、感情色彩、作用等,体会议论语言的严密性、准确性;②分析修辞方法以及成语典故的运用,体会其生动性;③分析句与句之间的关系,揭示其严密的逻辑性。要注意理解概括力强和准确严密的关键性词语。
议论文的语言往往概括性强,利用比较抽象的词语表现丰富的内容。这类词语内涵丰富,警策动人,只有联系作品背景和全文内容,才能有较深理解。词语、句意的理解等基础知识,就要在平时做有心人,随时积累词语,遇到有意思的句子要揣摩、领悟。
8)议论文中,表示准确、严密性的关键词语,也是目前考试的热点题型。
Q1: 加点词语有什么作用?
答题思路:(1)确定、回答词语在语境中的(表层)含义(2)词语对表达中心或阐明观点的(深层、比喻或引申)作用;这类题主要考议论文语言的准确周密性和形象生动性。
Q2:词语顺序是否可以颠倒?
答题思路:(1)解释词语的含义;(2)阐明词语之间的时间或事理程序的先后顺序,强调其先后顺序或层次性。这类题主要考语言的逻辑性(3)议论文语言的准确周密性
其他
1、引号的五种用法:①表引用 ②表讽刺或否定③表特定称谓 ④表强调或着重指出⑤特殊含义
2、破折号的五种用法:①表注释 ②表插说 ③表声音中断、延续 ④表话题转换 ⑤表意思递进
3、省略号①表内容省略 ②表语言断续 ③表因抢白话未说完 ④表心情矛盾 ⑤表思维跳跃 ⑥表思索正在进行
4.运用排比的作用:增强语言启示,生动形象地写出了„„
5.反问句的作用:加强语气,引起下文,承上启下
6.设问句的作用:引起读者的注意和思考,引出下文,承上启下
7.题目的作用:概括内容;揭示主题;提示线索,提出中心论点,提出说明对象
8.中间句段的作用:承上启下的过度作用
9、.结尾议论性句子的作用:总结全文,照应开头,点明中心,深化主题
开头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一篇文章的开头是很重要的。文章有了好的开头,不仅能带动全篇,使文章顺利展开,而且能抓住读者,引人入胜。古人说的文章的“凤头、猪肚、豹尾”就含有这个意思。这里,向大家介绍几种比较好掌握的记叙文的开头方法:
一、开门见山法
(1)交代事件基本要素的叙述法(2)开门见山、揭示主题的点题法
(3)把事情的开头作为文章开头的自然起笔法
二、非开门见山法
这里所说的“非开门见山法”,并非无“门”,而是使用写作技法(如议论、描写、抒情、引用等)、修辞方法(如设问、比喻等)或其它的方法(如设置悬念等)把“门”装饰的更美一些,使文章更添文采,进而更深刻、更生动地表现主题,更引人入胜。如:
(1)环境描写、渲染气氛的描写法(2)深化主题的议论抒情法(3)名言、警句、诗歌的引用法
(4)引人入胜的提示法(5)吸引读者的设问法
结尾
文章的结尾也是相当重要的。成功的结尾,能使读者更深入、更透彻地理解文章内容,进一步领会文章的中心思想;精彩的结尾,能唤起读者的思考与共鸣,增强文章的感染力,结尾当如撞钟,“清音有余”。选择结尾的方法,也必须从全局来考虑,要使记叙的事件完整清楚,使文章的结构首尾呼应,以求得更好地表达中心,达到写作的目的。下面介绍几种常用的结尾方法。
(1)自然顺畅的结果交代法(2)照应开头的首尾呼应法结尾要呼应开头,这是记叙文的一般写法(3)画龙点睛的全文总结法
这种方法,一般是用议论或抒情的方式概括全文中心或对文中的人物、事件加以评论。有时,用来总结全文的还可以是名言、警句或诗句,这样的结尾更是言简意赅,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4)含蓄深刻的启发联想法5)激励读者的感叹法
有些文章结尾既不是总结中心,也不是启发联想,而是作者直抒胸臆,表达强烈的爱与憎。文章结尾与开头一样,方法也是灵活多样的,而且没有固定的模式,以上提供的方法仅供参考,要根据内容与中心的需要恰当运用,不能生搬硬套。
修改病句
一,成份残缺—主语残缺、定语中心语残缺
二,搭配不当
三,语序不合理
四,句式杂糅
五,前后表达不一致—用词前后矛盾、前后情况表达矛盾(两个含义相反词语)
六,其他情况—指代不明、误用词类、重复啰嗦、滥用否定词、用词不当
第三篇:答题方法
初中思想品德试题解题方法与思路(记住知识点是第一步)
一:选择题
1.题肢本身无错,但不符合题干者,亦排除。
2.一眼看下去就知错误的选项,首先要排除(逆向选择除外)3.题肢本身无错,但不符合题干者,亦排除。
4.相信第一选择,除非的确搞错,否则不要随便改动。
附:十种情况不选(1)表述有错者不选(2)肢干不符者不选(3)肢干双重者不选(4)因果相悖者不选(5)正误相混者不选(6)肢干矛盾者不选(7)间接联系者不选(8)范围不符者不选(9)要求单一者不选(10)反向选择者不正选。例题:
【2010年山东省泰安市中考真题】
15、雷锋在日记中写道“我要永远地记住:一滴水只有放进大河里才能永远不干。一个人只有
当他把自己和集体融台在一起的时候才能有力量。”这揭示的道理是
A、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是完全一致的 B、个人的生活、学习和工作都离不开集体 C、集体离不开个人 D、集体的发展离不开每个成员的努力 答案:B。题肢本身无错,但不符合题干者,亦排除。
【2010年福建省龙岩市中考真题】19.安徽省凤阳小岗村党支部书记沈浩带领干部群众走向致富路。2009年11月6日,沈浩因积劳成疾倒在工作岗位上,胡锦涛总书记就学习宣传沈浩先进事迹作出批示。向沈浩同志学习,我们应该
①发扬艰苦创业精神 ②不言代价与回报地履行责任 ③增强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④全身心投入到社会公益活动中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答案:A。表述有错者不选 6、2010年3月28日,全球80多个国家、上千座城市(包括黄石市),近10亿人,在北京时间8:30——9:30一起熄灯,以仰望自然与心灵的星空,珍惜共同的地球母亲。黄石市开展该活动(A)
A、有利于实施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 B、是发展先进文化的重要内容和中心环节(题肢本身无错,但不符合题干者,亦排除)C、有利于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实现同步富裕(表述有错者不选)D、有利于培养市民的道德情操(题肢本身无错,但不符合题干者,亦排除)二:简答题
1.弄清题目的蕴涵性。通常包括: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 2.把握题目的限制性
3.从紧扣题目中的关键词人手,揭示出题眼
4.分层5.注意答题的全面性6.行文过程可简洁明了。例题:
学生的中考试卷。单元试卷 三:填空题
从历年的考试来看,填空题考查的内容就是时事政治。怎样才能做好,唯一的途径就就是背时事政治。背时注意:时间,地点,人物,事情。例:2.2010年1月12日16时53分加勒比岛国 发生里氏7.0级地震,据世界卫生组织确认,此次海地地震已造成11.3万人丧生,19.6万人受伤。此次地震中遇难者有联合国驻海地维和部队人员,其中包括8名中国维和人员遇难。
A.海地 B.日本 C.智利 D.印度尼西亚
三:辨析题
通常考学生辨证的或阶级分析的知识。有合理的有不合理的、有本质有现象。(1)用全面观点分析,抓关键词,力求找到合理的地方和不合理的地方。
答题时注意:(1)发现过程中下结论(2)运用课文原理 : 合理的原理+扼要分析(说明为什么合理)。不合理的:原理+分析(说明为什么不合理,并指出合理的是什么)。例题:49页,戚校长资料
注意这一类辨析题——复合型辨析题。这种题型一般是以复句的形式出现,题目包含两层以上的含义,前一个观点可能正确或错误,也可能正误混杂;前一个又是后一个观点的一部分,后一个观点可能正确或错误,也可能正误混杂。这类题旨在考查学生的思维的全面性、深刻性。解答此类题,必须认真审题,弄清题目到底有几层意思,然后逐层辨析。不能简单的全面肯定,而应该按照“肯定什么,否定什么,补充什么”的思路进行析,最后归纳出答案,即肯定题目中的合理因素,然后否定题目中的不合理因素,最后补充题目中的模糊之处。例题:常见辨析题上拆 四:实践与探究题
一、是认真审题,(1)逆向审题:先搞清楚题目问什么?有几问?然后带着问题阅读材料。(2)抓关键词语,力求搞清每段材料的中心含义。(3)一大段材料的要分层并弄清每层意思。(4)材料包含很多信息,不能忽视,阅读分析材料。材料一般都是选自当前的热点问题和焦点问题,或领导人的讲话,或具有典型意义的新闻报道。考生一定要认真阅读,仔细分析,悟出其中所蕴含的道理。
二、是准确熟练地运用教材中的有关原理并与热点、焦点问题进行整体把握作答(即要求准确使用政治术语)答题要紧扣教材和材料实际,是不能将书本知识和材料内容割裂开来,切忌答题内容(原理)与材料搞成“两张皮”。答题时要做到言之有理,持之有据,逻辑清楚;同时要做到观点鲜明,语言准确,言简意赅。
四、是答案要层次化、要点化、语言要概括、准确和明了。
三、是答后要反复检查,以免错漏。
四、是开放性试题(一般为最后一题)要注意在言之有理的基础上,要特别强调观点正确。
五、是不断积累答题技巧,提高答题能力。
例题:
材料一:教师节前夕,“全国教书育人楷模”评选结果正式揭晓,汪金权成为我省唯一当选教师。昨日,汪金权在北京受到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的接见。汪金权表示,受到总书记接见深受鼓舞,当选“全国教书育人楷模”是党和人民给予自己的崇高荣誉,自己一定不辜负总书记的嘱托,不辜负党和人民的希望,做好教书育人的本职工作,让更多学生成人成才。据悉,今年全国共有10位教师获“全国教书育人楷模”荣誉称号,另有22位教师获提名奖。汪金权是蕲春四中语文教师。23年前从华中师大毕业后,他放弃在黄冈中学的工作机会,申请调到山区学校任教。他安贫乐道,默默奉献,先后从微薄收入中拿出10多万元,资助200多名贫困学生完成学业。教育部已下发通知,要求全国教育系统开展向“全国教书育人楷模”学习的活动。
材料二:2009年10月31日,钱学森同志在北京逝世,“我们不能人云亦云,这不是科学精神,科学精神最重要的是创新。我今年90多岁了,想到中国长远发展的事情,忧虑的就是这一点。”这是这位智慧老人留给世人的“最后遗言”。“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这就是著名的“钱学森之问”(1)胡锦涛接见汪金权说明我国实施什么战略?(1分)汪金权安贫乐道,默默奉献承担什么责任?(1分)
答:科教兴国,对社会的责任。
(2)全国教育系统开展向“全国教书育人楷模”学习的活动体现国家把教育摆在什么地位?(1分)为什么?答: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1分)①当今世界,各国之间激烈的经济竞争和科技竞争,归根到底是教育的竞争、人才的竞争。教育决定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未来,是一个民族最根本的事业。②只有把教育搞上去,才能化人口大国为人才强国,化人口压力为人才优势,才能从根本上提高中华民族的整体素质,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才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取得战略主动地位(4分)
(3)钱学森的“最后遗言”和“钱学森之问”分别反映了什么问题?(4分)
答:缺乏创新精神,特别是科技创新。教育创新不够,还不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不适应国家对人才培养的要求,缺乏培养创新型人才机制。(只要答出“科技创新”和“教育创新”即可得4分)(4)你认为国家如何才能破解“钱学森之问”?(4分)
答:①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加强科技创新和教育创新。②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全面深化科技、教育体制改革,积极推进科技、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相结合。大力推进素质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18、材料一:2009年11月17日,首届世界低碳与生态经济大会暨技术博览会在南昌召开。各位来宾们共谋低碳生态经济发展之策,共商节能减排绿色发展大计,共绘青山绿水蓝天美好家园。为了实现青山绿水蓝天美好家园,现实生活中的每个细小改变来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量。
材料二:2009年12月7—19日,联合国气候变化会议在丹麦首都哥本哈根召开。在此会议上,中国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强调,中国政府确定减缓温室气体排放的目标是根据中国国情采取的自主行动,是对中国人民和全人类负责的,不附加任何条件,不与任何国家的减排目标挂钩。
(1)材料一中的“节能减排”体现了我国要坚持什么样的基本国策?提倡“低碳生活”的生活方式体现了什么发展理念?(2分)
答: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可持续发展
(2)提倡“低碳生活”的生活方式有什么现实意义?(4分)
答:①有利于把我国建设成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②促进人与自然的协调③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④推动生态文明建设。(3)中国政府确定减缓温室气体排放的目标是根据国情采取的自主行动,这里的“国情”指的是什么?(6分)(3)答:人口国情: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这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重要国情之一。
环境国情:从总体上看,我国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已初步得到遏制,部分地区有所改善但目前我国环境形势依然相当严峻,不容乐观。
资源国情:自然资源总量大,种类多,但人均资源占有量少、开发难度大。这是我国的又一重要国情。(4)在生活中,你将怎样做“低碳一族”?(2分)
答:①不用电脑时就选择关机而不是“待机”;②少吃肉食多吃素;③不用一次性餐具;④少买不必要的衣服等。(言之有理即可)
48页
20.阅读材料,完成活动设计。
在宇宙中遥看地球是一个蓝色的水球,人们为此而感到骄傲,为生活在这个星球而自豪。但美中不足的是:目前,全球的土地荒漠化一直呈加速发展之势。全世界三分之二的国家和地区、四分之一的陆地面积、近10亿人口受其危害,已被公认为当今世界的头号环境问题。我国已经成为受荒漠化危害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全国荒漠化土地面积达262万平方公里,占国土总面积的27.3%,并且正以每年2460平方公里的速度扩展。每年造成的经济损失达540亿元。因为荒漠化的进逼,全世界10亿以上人口的生计面临威胁,8亿以上的人没有起码维持生命的粮食,1.35亿人背井离乡。
人们啊!地球不仅仅是我们生存的摇篮,还是人类文明的见证。你们怎么舍得后代在沙漠中飘摇不定,你们怎么舍得让历史文化在沙漠中埋藏呢?这毕竟是我们的家!谁来救救地球?!
请你结合上述材料,运用所学知识,设计一次主题班会活动。(1)活动名称:(1分)
围绕“保护环境”“爱护地球”“实施可持续发展”等方面设计主题班会名称,均可给分。
(2)活动目的:(1分)
从“关注环境问题,增强环保意识,落实环保行动,实施可持续发展”等角度回答,言之成理,均可给分。
(3)活动步骤:(4分)
活动步骤要体现主体性、全员性、有序性、实效性。活动步骤的具体设计,可不拘一格,形式多样,但要紧紧围绕主题,做到渲染气氛,激发热情,鼓励参与,讲求实效。
(4)请你列举此次活动所涉及的教材相关知识和观点(至少三个,3分)
凡回答的内容符合活动主题与活动目的,如环境问题的含义、表现,我国的环境形势,造成我国环境问题的因素,坚持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以实际行动保护环境,在现代化建设中必须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等,均可给分。
第四篇:答题方法
答题方法
一、记叙文部分
(一)表达方式:记叙、议论、抒情、说明、描写
(二)表现手法(写作特点):【整体】 1.象征:
1、形象表现……感情。
2、深刻、含蓄,引发联想。
2.对比:通过……和……对比,,突出了+对象+特征(之情)
3.衬托:陪衬突出+对象+特征。4.设置悬念:引起读者兴趣,情节跌宕起伏。
5.欲扬先抑:造成落差,使+对象+特征更突出形象更丰满;更鲜明抒发……之情;行文曲折。
6.托物言志: 7.借物抒情:
8.虚实相生:激发读者对……的想象。内容丰富,增强+对象+表现力。9.以小见大:用小材料表现重大主题,化抽象为具体,(三)修辞(片断)
1.比喻:生动形象的写出了+对象+特征 2.拟人:生动形象的写出了+对象+特征
3.夸张:夸大(缩小)+鲜明突出对象+特征,表达……之情。4.排比:增强气势,加强语气、强烈表达……之情。5.引用:
6.设问:引起读者对+对象+特征的思考。7.反问:强调、加强语气。
8.对偶:
1、句式整齐,有音乐感。
2、概括力强。9.反语:说反话。讽刺,揭露+对象+本质
10.双关:言在此意在彼,增强……之情。幽默风趣。
(四)一、表达方式:记叙、描写、抒情、说明、议论
二、表现手法:象征、对比、烘托、设置悬念、前后呼应、欲扬先抑、托物言志、借物抒情、联想、想象、衬托(正衬、反衬)
三、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引用、设问、反问、反复、互文、对比、借代、反语
四、记叙文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
五、记叙顺序:顺叙、倒叙、插叙
六、描写角度:正面描写、侧面描写
七、描写人物的方法:语言、动作、神态、心理、外貌
八、描写景物的角度:视觉、听觉、味觉、触觉
九、描写景物的方法:动静结合(以动写静)、概括与具体相结合、由远到近(或由近到远)
十、描写(或抒情)方式:正面(又叫直接)、反面(又叫间接)
十一、叙述方式:概括叙述、细节描写
十二、说明顺序: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
十三、说明方法:举例子、列数字、打比方、作比较、下定义、分类别、作诠释、摹状貌、引用
十四、小说情节四部分: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十五、小说三要素:人物形象、故事情节、具体环境
十六、环境描写分为:自然环境、社会环境
十七、议论文三要素:论点、论据、论证
十八、论据分类为:事实论据、道理论据
十九、论证方法:举例(或事实)论证、道理论证(有时也叫引用论证)、对比(或正反对比)论证、比喻论证
二十、论证方式:立论、驳论(可反驳论点、论据、论证)
二十一、议论文的文章的结构:总分总、总分、分总;分的部分常常有并列式、递进式。二
十二、引号的作用:引用;强调;特定称谓;否定、讽刺、反语 二
十三、破折号用法:提示、注释、总结、递进、话题转换、插说。二
十四、其他:
A:某句话在文中的作用:
1、文首:开篇点题;渲染气氛(记叙文、小说),埋下伏笔(记叙文、小说),设置悬念(小说),为下文作辅垫;总领下文;
2、文中:承上启下;总领下文;总结上文;
3、文末:点明中心(记叙文、小说);深化主题(记叙文、小说);照应开头(议论文、记叙文、小说)
B:修辞手法的作用:(1)它本身的作用;(2)结合句子语境。
1、比喻、拟人:生动形象; 答题格式: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对象+特性。
2、排比:有气势、加强语气、一气呵成等; 答题格式:强调了+对象+特性
3.设问:引起读者注意和思考; 答题格式:引起读者对+对象+特性的注意和思考 反问:强调,加强语气等;
4、对比:强调了……突出了……
5、反复:强调了……加强语气 C:句子含义的解答:
这样的题目,句子中往往有一个词语或短语用了比喻、对比、借代、象征等表现方法。答题时,把它们所指的对象揭示出来,再疏通句子,就可以了。某句话中某个词换成另一个行吗?为什么?
1.动词:不行。因为该词准确生动具体地写出了…… 2.形容词:不行。因为该词生动形象地描写了…… 3.副词(如都,大都,非常只有等):不行。因为该词准确地说明了……的情况(表程度,表限制,表时间,表范围等),换了后就变成……,与事实不符。
(五)一句话中某两三个词的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
不能。因为(1)与人们认识事物的(由浅入深、由表入里、由现象到本质)规律不一致(2)该词与上文是一一对应的关系(3)这些词是递进关系,环环相扣,不能互换。
段意的归纳
1.记叙文:回答清楚(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人做什么事 格式:(时间+地点)+人+事。
2.说明文:回答清楚说明对象是什么,它的特点是什么,格式:说明(介绍)+说明对象+说明内容(特点)
3.议论文:回答清楚议论的问题是什么,作者的观点怎样,格式:用什么论证方法证明了(论证了)+论点
第五篇:语文考试答题方法速记歌谣
语文考试答题方法速记歌谣
语文考试答题方法速记歌谣—1(“阅读、赏析”概念)1、“标题”要看好,答题用得着。别看几个字,文章全笼罩。有无双关意,需要细推敲;可否作线索,联系全文找。人、事、物、景、境,“解题”是法宝。2、“开头”属总起,千万别小瞧:开宗明义引话题,文章感情定基调;有无伏笔要留心,读到后面就知晓;环境描写是渲染,烘托气氛很重要。
3、“中间”是过渡,上下(承上启下)有关照;呼应开头或题目,层层深入有高招。疏通文意找观点(关键词、中心句、中心段等),人物描写正(面)、侧(面)瞧。论证方法(例证、引证、喻证、正反对比论证等)集于此,两种论据(事实、道理)要记牢。写人、叙事讲细节,形象、过程都重要。看清“题干”莫慌张,“指代”内容前后(文章中的“有效空间”)找。倘若还有其它项,根据情况另支招。
4、分析“结尾”有门道,以下字句要记牢:卒章会显志(主旨),篇末需点题(标题);情感主题可深化(升华),首尾呼应有深意;统摄全篇(有时指用自己的语言归纳)字节俭,当心文末双关语。
5、“表达方式”属写作,阅读分析用得着:记(叙)描(写)说(明)议(论)抒(情),五法记得牢。
6、“修辞手法(辞格)”最简单,答题也是得分点:比喻、拟人和排比,对偶、对比加三反(反问、反复、反语),设问、互文与夸张,另有呼告和双关。
7、“写作(表现)手法”不简单:借景抒情很常见;托物言志经常有;咏史抒怀找观点;动静结合想反衬;象征手法笼全篇;借古讽今需用典;虚实相生莫看偏;直抒胸臆有来由,出身、境遇想周全。“赏析手法”与此同,以上概念记心间,对比鉴赏找“异、同”,另加词语很划算:语言风格也可赏,对比、烘托(衬托或反衬)不嫌烦;花鸟虫鱼山水木,人、事寓意在里边;内容形式均考虑,意象、意境蕴主观。
8、文后“注释”要看清,可能就是得分点:时间、背景有交代,思想、情感寓其间;生僻字词有诠释,疏通文意主旨显。
语文考试答题方法速记歌谣—2(对“阅读、赏析”概念中的某些内容略举数例加以说明)
例1:巴金有一篇标题为《灯》的散文,根据第1条和第8条可以看出:“灯”字在文中贯串始终,毫无疑问是起线索作用的;而联系文后的写作时间(第8条),可以得知写作背景为抗战时期,由此看出“灯”这个标题具有双关意义,它暗示“光明与希望”;高晓声的小说《陈奂生上城》的开头有“一次寒潮刚过,天气已经好转,轻风微微吹,太阳暖烘烘”的自然环境描写,联系全文可知语意双关,暗示中国极左政治已经成为过去,农民生活开始好转,同时它还渲染出一种令人感到温馨的喜剧氛围。
例2:艾青的自由体诗《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其开头一句“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寒冷在封锁着中国呀”在诗中所起的作用可照应第2条方法:为全诗奠定悲苦、忧郁、愤激的感情基调;同时它也是环境描写,作用是:渲染苦难、悲凉的气氛,烘托出作者压抑愤懑的心理情绪;此外,这句话在诗中出现了四次,又可照应第6条中的修辞手法——反复,而反复的作用则是用以突出强调某种状态或某种感情,究竟是突出强调什么内容,只要联系上下文来考虑,答案就不言自明。
例3:恩格斯的演讲稿《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中有不少承上启下的过渡句,比如:“不仅如此,马克思还发现了„„”、“他作为科学家就是这样,但是这在他身上远不是主要的„„”、“正因为这样,所以„„”等等,可根据第3条来验证;过渡句中的代词“如此”、“这”、“这样”所指代的内容也可根据第3条方法在文中找到。
例4:根据第7条分析作家林希的散文《石缝间的生命》,其间所描写的石缝间的小草小花在文中运用了对比衬托的手法——严酷的生存环境与顽强的生命力进行对比,衬托出生命力的不可扼制,从而深化了本文的主旨;再用第7条方法来分析宋代王安石的五言绝句《梅花》,便可得知答题时一定不能就事论事,诗歌中的花鸟虫鱼和山水树木一般都有人、事方面的寓意,这首诗中的梅花就是用来托物言志的,它象征着作者的凛然正气和高尚情操。
语文考试答题方法速记歌谣—3(“文言知识”概念)
1、“词性(词类)”总共十二种,实词、虚词分两边:名动形、数量代;助叹拟、副介连。文言虚词另有“兼(语)”:盍(何不)诸(之于、之乎)叵(不可),另加焉(于此、于之、于何)。
2、“词语活用”别发懵,词性区别在句中。名、动、形,可互变,使动、意动很常见。名(名词)形(形容词)如若带宾语(作及物谓语),断定“活用”不迟疑。
3、“特殊句式”有四招:判断、被动、省略、倒(倒装)。“语序倒装”记歌谣:一前(宾语前置)、二后(介词短语后置、定语后置)、主谓倒(倒装)。
4、“一词多义”功夫深,做题尤其要留心。语境语意紧联系,译成“白话”好区分。
5、“语意关系”有两句,其实就是找“关联”:并(并列)、承(承接)、递(递进);假(假设)、因(因果)选(选择);另有转折与条件。
6、“评价人物”要分项,“性格、政绩”是两样。施动(主语)、受动(被动者)别搞混,时间、地点要看准。概括“形象”讲客观,言简意赅求节俭
语文考试答题方法速记歌谣—4(对“文言知识”概念里面容易混淆的现象略举数例加以说明)
例1:焉,可作代词、助词和兼词,有时不好辨认:
①代词,相当于“之”字,如:“谨食之,时而献焉。”(《捕蛇者说》)②疑问代词,怎么,如:“焉足道邪!”(《史记·司马相如传》)
③助词,呢,如:“万钟于我何加焉!”(《鱼,我所欲也》)
④兼词,于此,在这里,如:“青麻头伏焉。”(《聊斋志异·促织》)⑤兼词,于之,向他,对他,如:“使皇武子辞焉。”(《殽之战》)⑥兼词,于何,在哪里,表疑问,如:“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例2:词语活用是考卷中经常出现的题型,根据第2条,举数例区分:
①名词带宾语,活用为动词:“名我固当”中的“名”字,是动词“称呼”之意。(《种树郭橐驼传》)
②形容词带宾语,活用为动词,一般为意动用法:“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中的“美”字,在本句中是意动用法,“以„„为美”,或“认为美丽”的意思。(《邹忌讽齐王纳谏》)
③通常情况下,只要谓语动词具有“使宾语怎么样”的意思,那么就可以判断为“使动”用法:“其流风遗迹,亦足以称快世俗”的意思是“这里的英雄传说和文化古迹也足以使世俗之人称快”,所以“称快”二字属动词的使动用法。(《黄州快哉亭记》)
“沛公旦日从百余骑见项王”中的“从”字亦属使动用法,意为“使„„跟从”。《鸿门宴》
④形容词活用为名词的现象也很常见,根据语境将其译成白话就一目了然:“将军身披坚执锐”中的“坚”和“锐”二字,译出来应该是“坚固的铠甲”和“锐利的武器”,形容词直接加中心语即可贯通文意。(《赤壁之战》)
⑤另有一种现象可归为动词的“为动”用法:“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中的两个“哀”字,即是“为„„而哀叹(悲哀)”的意思。(《阿房宫赋》)
现代汉语中常见的“殉职、殉难、殉情”等词语中的“殉”字,也属于为动用法,意思是“为„„而死(牺牲)”。
例3:第5条的意思是:古文中有些复句常常没有关联词,考生须根据两个分句之间的“语意关系”自己加上关联词,从而判断它们之间属于什么关系,例如: ①并列关系,可给分句加“又„„又„„”或者“一会儿„„一会儿„„”来表示:“鸣鼓而聚之,击木而召之。”(《种树郭橐驼传》)
②转折关系,可加“却”或者“然而”等表示其语意上的转折,以强调后者:“吾问养树,得养人术。”(《种树郭橐驼传》)
③假设关系,加“如果„„就„„”便可疏通文意:“城不入,臣请完璧归赵。”(《廉颇蔺相如列传》)
④因果关系,加“因为„„所以„„”来表示前因后果:“赵王恐,不敢不献。”(《廉颇蔺相如列传》)
⑤条件关系,加上表限定的关联词语“只要„„就„„”使文意贯通:“意有所极,梦亦同趣。”(《始得西山宴游记》)
例4:方法第6条是针对某些考生的马虎粗心而编写的,以《寇准传》为例:其中“或教准增年,答曰:‘准方进取,可欺君耶?’”一句是表现寇准为人诚实的性格;其中“准曰:‘是狃我也,请练师命将,简骁锐据要害以备之。’”一句则是表现寇准在执政用兵方面的智慧和政绩。
语文考试答题方法速记歌谣—5(“考场作文”对策)
考场作文不怕难,看清材料(话题、题目和有关的作文提示语)细分辨。联想古今中外事,观点、感情贮笔端。
议论文,最占先:事例多,份量满;家事国事天下事,和谐社会大自然。
散文小说也不错:精彩动人意深远。叙、描、议、抒综合用,爱憎分明有观点。成长过程感悟多,“我”字文中须体现。要想人、事有看点,细节描写莫嫌烦。艺术手法不嫌多,处处都是得分点。阅读积累灵活用,创新思维可借鉴。
首尾呼应不可少,数次点题(最少四次呼应话题或标题,议论文亦如此)记心间。阳光少年(女)爱心满,志存高远人夸赞。
注:考场作文的“对策”只是针对某些深感写作困难的中学生而编写的,对于语文基础较好的学生,只不过是写作构思的一点提示或引领而已,同学们切不可把它看成秘诀而死记硬背,因为考场作文能否获得高分主要取决于平时的阅读积累和写作功底,有了丰厚的积累和较强的功底,然后再将此“对策”活学活用,考场上写起文章来才会胸有成竹,胜利在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