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贴近实际重实效破解难题促发展
贴近实际重实效
破解难题促发展
——韩山师范学院领导班子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分析检查报告
(初稿)
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对韩山师范学院来说,科学发展就是明确办学理念、思路、定位,又好又快地促进学院改革发展步伐,学习实践活动的最终落脚点要体现在为国家培养合格人才,广大师生得到真正实惠。在学习实践活动中,学院领导班子认真学习胡锦涛同志的重要论述、中央和省委有关文件、以及有关学习材料,按照省委的要求,坚持学习与实践相结合,提高认识与解决问题相结合,把突出实践特色贯穿始终,就学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情况进行分析、检查和讨论,发扬民主找问题,实事求是查原因,联系实际定对策,形成了领导班子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分析检查报告。具体内容如下:
一、强化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责任感和紧迫感
通过开展学习实践活动,班子全体成员紧密结合实际工作,深入调研、努力实践,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上形成了共识。
(一)坚持科学发展。用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继续解放思想,坚持用发展的办法解决发展中困难。用科学发展的新思路促进学院制度建设、教育教学、科研学术、干部人事、党的建设、思想政治教育、后勤保障等方面的工作。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修订学院的战略发展规划,谋划学院新的发展蓝图。
(二)坚持特色办学。发挥学校百年师范教育办学历史的优势,坚持师范立校的办学发展思路,把教师教育作为学校的品牌专业进行打造,并注重发挥教师教育学科的优势;坚持把人才培养与区域文化教育和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相结合,构建有鲜明地方特色的学科体系和课程。
(三)坚持内涵发展。以重点学科建设和“质量工程”为抓手,更新人才培养理念,完善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着力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四)坚持以人为本。以广大师生的利益为出发点和归宿点,把思想教育渗透到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增强党建和思政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关注民生,贴近实际,贴近师生。
二、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取得的主要成效
2009年3月,我院参加全省高校第二批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通过学习调研,分析检查,召开座谈会,信函咨询,问卷调查,网上征求意见,召开学院领导班子专题民主生活会,广大师生认为学习实践活动,贴近师生实际,取得较好成效:
(一)办学指导思想更加明确
开展学习实践活动,使学院领导班子深信,当前是学院发展难得机遇,学院要秉承教师教育的传统和优势,紧紧围绕国家发展战略及广东省建设教育强省的战略,不断推进教师教育的改革,高质量培养粤东基础教育与职业技术教育师资和地方经济建设人才,确保学院的可持续发展。
(二)教学工作与学科建设有序推进
教学管理工作有序开展,扎实推进 “质量工程”,教学工作的中心地位得以进一步夯实,教学质量意识得以进一步强化,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和教学改革取得一定的进展,教学和人才培养质量有所提高,综合办学实力和水平有所提升。全面推进学科建设,提升整体科研水平。按照《韩山师范学院新增硕士学位授予单位建设规划(2008-2020)》,加大学科建设力度,加快科研立项工作步伐并取得较为显著的成效;加强科研管理力度,进一步规范学术行为,全院科研立项数量有较大增长,水平有明显提高。
(三)内部管理体制改革初见成效
稳步推行干部选任、交流轮岗、人事、财务、校内分配、成教(继教)、后勤等多项改革,进一步建立健全处、系务会,人、财、物管理,审计工作规范、办事程序等系列制度,总体上推动了内部管理体制改革,一定程度上强化了管理效能,提高了工作效率。
(四)办学条件与服务保障得到改善
切实加大投入力度,办学条件服务保障有较大改善。先后建成教学实验楼、文科楼和陶院校区等工程;图书文献资料、教学科研实验仪器设备(含网络)有较大增加;修缮改造一批教学行政用房和教学设施,较好满足教学 需要。改善后勤服务、物资供应、校园治安保卫、消防、交通管理的质量,保障了校园和谐发展需要。
(五)党建工作与廉政工作得到加强
切实加大基层组织建设力度,建立健全一系列关于基层组织建设制度,进一步规范基层组织行为,强化基层组织参与监督和保证作用;共青团、学生会、社团工作得到进一步加强;党委中心组学习内涵和实效有较大充实和提高;干部学习培训工作开始制度化;党员发展工作顺利;党建工作质量相应提高。
强化全员监督意识,全面推进廉政建设。在建立健全党风廉政相关制度的同时,充实教育活动内涵,坚持干部任前谈话和诫勉谈话,加大监察、审计、财务、基建、设备、后勤等内控制度建设力度,进一步完善党风廉政责任制。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
在取得成效同时,随着学习实践活动的深入,学院领导班子经过反复分析、深刻检查和充分讨论,广泛倾听师生意见,对学院的现状进行剖析,对照科学发展观进行查摆,认为存在下列主要问题:
(一)办学特色有待进一步彰显;师范办学特色优势弱化,新特色没有形成,在承接珠三角产业转移的人才培养准备上认识不够充分,对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直接贡献率还不高,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联系还不够紧密。
(二)人才培养中教学质量监控工作亟待加强,若干新专业建设尚需切实加大扶持力度,实验室建设与发展及部分实验教学工作仍需强化并加以规范,专任教师数量和结构亟待充实和改善,实验室管理人员队伍建设亟需进一步加强。
(三)各级学科团队(含学科带头人)、专职科研队伍建设进度缓慢,缺乏学术上的领军人物;,科研奖励、激励和管理制度建设等不能适应学科建设和申硕工作总体需要,仍有较大差距。
(四)有些制度不够科学、合理,各级干部、各类人员的岗位设定与绩效管理、岗位职责权益不相称,工作标准不明,管束不力,绩效评价重年度考核轻全程管理等问题较严重。管理人员队伍、服务保障人员队伍建设、教育和管理没有得到相应的重视。
(五)管理有些方面水平不高和效益一般,各类办学资源的配置和实际使用 利用率还存在不尽合理和高耗低效,服务型机关和节约型校园建设仍达不到目标要求。校园、学院周边还存在诸多安全隐患,与师生要求还有一定距离。(六)党的个别基层组织的工作实效和个别党员干部的工作能力还存在不能完全适应事业发展需要的问题,主动参与、主动服务、主动关心师生员工工作不到位有所欠缺。思想政治工作中存在重学生轻教职工、重管理轻教育的缺陷。
(七)党风廉政建设整体工作深度不够,干部队伍素质有待提高,教职工政治思想教育存在盲区,个别干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存在偏差,不能完全按程序办事,工作不够规范要求的工作现象时有发生。
四、产生问题的主要原因
针对上述存在的问题,学院领导班子认为有客观上和主观上的原因。客观上在于学院规模扩大了,学院所处粤东地理位置,资金和人才制约。但学院领导班子清醒认识到,更主要是在处理各类工作的关系中主观上存在还没有完全按照科学发展的思路办事,或者科学发展观贯彻不彻底,在处理下述工作关系上存在不科学、不合理、不和谐、不协调现象。具体表现在:
(一)办学理念与人才培养:学院办学理念总体上是正确的,但具体到人才培养过程中表现在工作层面上的诸如素质教育、创新精神培育等还存在模糊认识,直接影响人才培养质量。
(二)百年师范文化传承与现代大学文化建设:如何在百年师范积淀文化底蕴中注入现代大学文化要素,构建和谐温馨校园文化,促进教师学生健康发展还有较大差距。
(三)党建、思想政治工作与改革发展:党建、思想政治工作是学院事业发展的政治保障,长期以来发挥着重要作用。随着改革发展,新情况变化,党建、思政工作形式手段过于简单,对师生管理、要求过多,关爱、宽容不够,党建、政治工作作用弱化,工作载体有待进一步创新。
(四)师范专业与非师范专业:随着传统基础教育中小学教师几近饱和,非师范专业规模的扩大,如何在保留师范专业优势的同时,更好地促进非师范专业的发展,仍需更好地加以统筹兼顾。
(五)学科建设与师资队伍建设:集中表现为师资队伍建设中培养与引进,多学科建设与资源配置的工作中的失衡。现有师资数量不足,结构也不尽合 理,办学资源配置不平衡,制约着学院整体水平提升与发展。
(六)全日制教育与成人教育、继续教育:全日制教育是源,成人教育、继续教育是流。成教、继续教育是学院筹措资金、提高教职工生活待遇的有效途径和必要补充,亟需正确处理好工作关系,促进学院可持续发展。
(七)校本部与新校区:新校区管理模式有待进一步完善,管理制度亟待建立健全。
(八)管理工作与服务保障:学院机关职能部门和、教辅部门服务教学科研工作中重简单管理、轻热情服务、重“指挥”轻保障等现象比比皆是。
综上所述,这些关系处理得好就促进学院事业稳步和谐发展,处理得不好就妨碍和制约学院事业的发展。
五、推进学院科学发展的基本思路和主要对策
通过深入的剖析认识到:学院要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学院工作全局,以人才培养为根本任务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和办学声誉,以学科建设为主线全面提高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的质量与水平,以师资队伍建设为重点不断提高师资水平,以机制体制创新为动力全面提高学院管理水平,以文化建设为基础增强学院发展的软实力,以党建创新为学院科学发展提供政治保障。主要如下:
(一)加强学习,更新观念,破解难题
办好学校的事情,关键在领导班子,要在全面加强学院领导班子建设的同时,着力提高谋划和推动学院科学发展的能力,把学习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坚定性和自觉性,融入到办学理念的转变中,落实在办学实践的过程中,体现在学院发展的成效中,推进学院的又好又快发展。学院领导班子要坚持将理论学习和学习创新作为一项常抓不懈的工作。以党委中心组学习为理论学习的主要平台。通过理论学习,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掌握科学发展观,解决学院发展困难。根据形势发展需要完善教育与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学科建设发展规划、师资队伍建设规划和校园建设规划,统筹兼顾,确保学院事业和谐、可持续发展。
(二)进一步加强学科专业建设
在学科建设、专业设置、科研投入、科研特色等要统筹兼顾、协调发展。1.根据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调整学科专业布局,构建适应基础教育、区域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需要、与学校定位相符合、具有一定优势的学科专业体系。加大重点学科建设力度,强化特色学科,扶持新兴学科,以学科建设带动专业建设,争取早日取得硕士学位授予权;不断优化专业结构,加大传统教师教育专业的调整改造力度,积极发展职业技术师范专业教育,提高学校专业建设的整体水平。至2010年,力争1—2个学科成为省内处于先进水平并具有较大影响力的学科;建设8—10个校级重点专业,1—2个省级特色专业。按照学科建设发展规划扎实抓好师资队伍、科研团队建设,为实现2011年全院教授、博士人数达到“双百”的目标迈出坚实步伐。
2.加大新专业建设力度,改善新专业办学条件。加大新专业经费投入,保障教学经费、实验设备及图书资料满足新办专业的需要;加强新专业师资队伍建设,着力引进和培养新专业学科带头人、专业负责人,改善新专业师资结构,确保新专业的办学质量。
3.加强资金筹措,确保今年学科建设投入总资金达到1000万元,建立健全适应学院学科建设及“申硕”需要的科研奖励、激励和管理制度,提高学院科研工作整体水平,力争有一批国家级科研项目及高水平科研成果产生,实现科研立项和科研成果,科研纵向、横向经费在2008年的基础上有新突破。
4.贯彻“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优产优投,重点建设”的思路,逐步形成我院科研特色,加大产学研结合的工作力度,积极开展横向合作,为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加大组织、协调、统筹力度,确保一级学科建设工作顺利进行,提升我院在全省乃至全国的学术地位。
(三)进一步加强实践教学
不断深化教学改革,兼顾学生个性和素质全面发展,努力培养高素质实用型、创新型人才。
1.巩固评建成果,落实整改任务,加大专业建设和课程建设,尤其是新专业规范建设力度,建立健全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完善实践教学体系。根据人才培养目标及规格要求,进一步完善由基础实验教学、专业实验教学与综合实验教学三个层面有机结合的实践教学体系,确保实践课程学分占总学分的15%以上,其中工科专业达到25%以上。切实加强实验教学、专业实习实训、科研训练、毕业论文(设计)、社会实践等主要实践教学环节的管理和质量监 控。
2.加强实验室建设和管理。加大实验建设的投入,特别是对新办专业和非师范专业实验室、实习基地的建设,进一步加强实验室特别是基础课教学实验室建设,整合实验教学资源,提高实验室整体水平;加强综合性、设计性实验管理,确保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开出率和开出质量;建立实验室开放的管理制度,进一步扩大实验室开放的内容和时间,为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提供良好的平台。
3.重点加强毕业论文(设计)工作的规范管理。严格执行毕业论文(设计)指导、管理的有关规定,加强对毕业论文(设计)的过程管理和质量监控。特别要通过落实毕业论文(设计)中期检查等制度,强化教师指导学生毕业论文(设计)的责任意识,切实提高教师对学生毕业论文(设计)的指导水平;通过加强对论文选题、开题、中期检查、答辩等主要环节的管理,提高学生毕业论文的质量。
4.设立大学生学术基金。进一步完善大学生课外科研制度,设立大学生学术基金。加强对学生课外学术活动的指导,加大对学生创新活动项目如“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电子设计大赛、数学建模比赛、区域文化研究等的资助力度,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四)凝练学院百年师范教育特色,精心构建现代大学文化精神 弘扬优良传统,坚持办学特色,强化现代大学文化精神,提高校园文化品位,营造良好的育人氛围,构建充分体现历史与现代兼容并蓄,富有文化意蕴的校园。
1.凝练学院百年师范教育特色。发挥学校百年师范教育办学历史的优势,坚持师范立校的办学发展思路,把教师教育作为学校的品牌专业进行打造,并注重发挥教师教育学科的优势,引领粤东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传承“勤教力学、为人师表”的优良传统,培育具有师范传统精神、服务扎根地方基础教育的专门人才。强化为人师表意识,注重师德建设,弘扬精益求精、严谨治学的教风,倡导教师传道授业术业有专攻,学生闻道释疑学业有所成的良好风尚。教学相长、尊师重道,为师生提供更多展现自我才华和提高自身素质的空间,积极构建生动活泼、文明和谐的精神家园,突出办学特色。2.加强区域文化教育。发挥学校地处潮汕文化发祥地的优势,坚持把人 才培养与区域文化教育相结合,构建有鲜明地方特色的学科和课程体系,传承、创新潮汕文化,培养具有科学人文素养,热爱家乡、扎根乡土,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专门人才。
3.加强校园文化规划,使之充分体现历史与现代兼容并蓄,富有文化意蕴,提高校园文化品位,精心构建现代大学文化精神。
(五)进一步深化人事制度改革,切实加强高水平师资队伍建设 创新人才工作思路观念和体制机制,持续推进人才强校战略,重视软环境建设,完善人事工作各项制度,营造人才发展的和谐环境,增强对各类人才的吸引力和凝聚力。
1.统筹师资队伍、管理队伍和教辅、后勤队伍建设。尤其重视青年教师队伍建设,切实优化青年教师结构,提高青年教师的整体素质和业务能力。进一步增强教师“教书育人”意识,改进教学方法,提升教学水平。完善本科教学考核制度,引导高水平教师更多时间走上讲台、教师更多精力投入教学。加大对教师争取国家级和省级“教学名师”、“教学成果奖”的支持力度,为提升教学水平创造更好的支撑条件。
2.探索对教师实行分类管理。探索将教师的岗位划分为教学科研并重类、研究为主类、教学为主类等不同类型,分别实行不同的绩效考评办法,实施不同激励方式和政策支持,让教师专注于自己擅长的领域,把自己得心应手的工作做到更好。
3.进一步加强团队建设和平台建设。进一步加大团队建设力度,促进跨学科、跨专业、跨学院合作。大力实施人才强校战略,把加强高层次教师队伍建设作为重大基础性工程和战略任务,努力造就和引进一批学术领军人物和学术带头人,建设一批敢于创新、勇于争一流的教学、科研团队。以学术梯队建设创新平台,强化其“科研孵化器”功能。使学院引进和培养人才用得好、留得住。
4、继续推进岗位聘任人事考核薪酬等各项制度改革,不断提高人力资源综合开发利用水平,为学院深化改革和可持续发展提供可靠的机制保障。
(六)进一步推进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创新,努力构建现代大学制度 紧紧抓住与科学发展不相适应、不相符合的薄弱环节,努力解决影响和制约学院科学发展的突出问题,不断深化校内管理体制改革。1.以落实好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完善与规范党委议事与决策机制为切入点,不断完善《党委会议事规则》和《校长办公会议事规则》,进一步界定党委会、校长办公会、学术委员会和教代会的职责,进一步明确党委权力、行政权力和学术权力的关系。重大决策在按程序充分听取群众意见的基础上,由学院党委以集体表决的形式做出决策,从机制上确保党委议事与决策的民主化。
2.进一步修订完善各专门委员会以及各类领导小组的议事规则,从制度上理顺学院的决策机制,同时推行讨论决定重大问题和任用干部票决制,增强领导班子的决策力和凝聚力。
3.完善教代会制度,建立健全领导接待日制度、深入基层调研制度、校务公开制度、群众信访接待制度、信息和政策发布制度等,建立健全决策科学、民主,行政高效、廉洁,监督全面、有效的管理制度。
4.为建立适合学校发展需要的现代大学制度,着手实施学院治理结构与管理体制改革,进一步修订《韩山师范学院章程》,明晰学院各种权责关系。进一步完善学院的各项规章制度,把依法治校体现在建章立制和严格管理、强化监督的各个环节,落实到教学、科研和人才培养的各个方面,使学院的一切活动都做到有法可依、有章可循。
5.继续深化成教管理体制改革,拓展成人教育(继续教育、职业技能教育)的发展空间,进一步理顺院系的责、权、利关系,简政放权,进一步激发学院的活力,使各教学单位真正成为教学、科研和学科建设的主体,利益的受惠者。
(七)进一步加强管理,开源节流,提高学院自筹教学经费的能力 充分利用“财务杠杆”原理,对资金进行全方位的监控;充分考虑投入与产出关系,提高学院资金使用效益。
1.规范年度财务预算管理,强化项目资金使用管理和绩效评析,对各单位、职能部门的年度工作计划实行全程跟踪问效。通过进一步健全相关规定,稳步推进财务审批权限下移。
2.加大审计和监察力度,继续完善财务公开,厉行约束,提高资金实际使用效益。提高各项资源的共享程度和综合利用率。加快后勤改革步伐,进一步提高后勤服务质量。3.加强资源保障工作。努力探索增收节支、开源节流的新渠道、新办法,进一步提高创收单位的社会和经济效益。充分利用潮州地处闽粤交界的地理优势,做好承接珠三角产业转移和海西经济区建设智力支持和职业培训,提高学院自筹教学经费的能力。
4.关注民生,不断提高教师生活待遇,进一步完善教职员工的工作和生活条件。
(八)进一步加强党建工作和思想政治工作,凝聚一切力量谋发展 切实加强院系领导班子的建设,提升班子驾驭全局的工作能力,改进思想政治工作,充分发挥基层组织的积极性,推动学院各项工作开展。
1.加强基层组织建设,促使基层组织思想工作作风有根本好转;加大干部教育培训工作力度,健全干部考核评价体系并贯穿于干部管理的全过程。
2.加大教工党员的发展工作力度,切实提高发展学生党员的质量。3.强化宣传舆论导向,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为学院各项工作提供强有力的思想保证和精神动力。
4.进一步完善和规范民主协商、民主监督制度,尊重、爱护民主党派人士,支持和帮助民主党派搞好自身建设。充分发挥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参政议政与民主管理和监督的积极作用。
5.进一步完善以教代会为基本形式的民主管理制度,发挥教师在校园文化建设等方面的特殊作用。
第二篇:县委组织部破解五大难题促发展
县委组织部破解五大难题促发展
为顺利推进“转变作风下基层,破解难题促发展”活动,进一步加强组工干部同基层干部群众的联系沟通,县委组织部结合实际,围绕服务科学发展和实现自身科学发展两大核心,制订了切实可行的活动方案,切实转变干部作风,破解组织工作五大难题,实现“五个加强”,逐步建立组织工作科学发展的长效机制。通过组工干部深入基层调查研究,找准组织工作和组织部门存在的问题和不足,破解五大难题,探寻加强和改进组织工作的思路方法,进一步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加强干部队伍、人才队伍、党员队伍建设和组织部门自身建设。一是破解村级组织薄弱及部分村党支部“软脚症”的难题,加强基层组织建设。深入农村、居委会、社区调查,围绕建设“五好”村党组织的目标要求,着力解决部分村党支部“软脚症”问题和抓好“五类村”排查整顿工作,扎实推进村民自治,确保“四议两公开”工作法在农村基层和社区有效推行,不断健全村党支部民主生活会制度,积极推行村级党务、财务、事务公开。二是破解领导干部推动科学发展能力不强及选人用人公信力有待加强的难题,加强干部队伍建设。围绕进一步完善乡科级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综合考评体系开展调研,坚持以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用人标准,建立完善体现科学发展观和促进发展方式转变的正确的政绩观的考核评价体
系,推动各级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执政方式的转变,配优配强村、乡镇和县直单位领导班子,为服务项目建设提供原动力。三是破解高层人才引进“瓶颈”制约的难题,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围绕全县率先融入“长株潭”、建设两型社会的发展战略,开展人力资源需求调研,加强人力资源培养、引进和管理,及时引进经济社会发展急需的高层次人才,研究制定《**县优秀人才引进具体实施办法》,建立权责明确的人才引进体系。四是破解部分党员正当利益诉求难以解决及生活特别困难的问题,加强党员队伍建设。围绕部分基层党员正当利益诉求难以解决,生活特别困难,健全党内关怀帮扶机制,探索完善党内关怀、帮扶的途径和措施,多渠道筹集困难党员帮扶基金,推动有条件的乡镇建立困难党员帮扶基金。五是破解组干干部内在素养有待加强的难题,加强组织部门自身建设。按照李源潮部长提出的组织部门必须做党性最强的部门、组工干部必须做党性最强的干部的要求,以讲党性为重点,以公道正派为“生命线“,以内在素养为第一要求,建立健全“四联系”和下基层长效机制,全面推行组工干部下基层督导党建、结对交友、谈心接访等制度,争做服务基层的模范和表率,树立公道正派的形象。
县委组织部高度重视此项活动,成立了由组织部长***同志任组长的活动领导小组。活动期间,组织部全体机关干部分成4个组,分别到乡镇、村(组)和有关单位开展活动。
5月5日开始,由组织部部务会成员带队的各个活动小组迅
速深入到了各个乡镇、责任区和县直单位。他们就干部的管理和考核等相关课题开展了调研、走访、座谈,倾取了基层干部的心声,确保对基层的民情民意有所了解,对党员干部群众反映的热点难点问题基本掌握,反映的较为突出的组织工作问题力求突破,反映的影响较大的社会问题予以关注。
第三篇:规范管理树形象破解难题促发展
规范管理树形象破解难题促发展
—**镇开展“为民服务创先争优”活动交流材料
尊敬的各位领导,大家好。
按照会议安排,我就**镇便民服务中心“为民服务创先争优”活动开展情况向大会做汇报,请大家批评指正。
在创先争优活动中,我镇便民服务中心围绕深入实施“十二五”规划,抓实创先争优活动三亮、三比、三评活动,着力增强党员创争意识,优化发展环境,努力把中心建成优化发展环境的示范窗口、服务人民群众的便民窗口、展示精神风貌的形象窗口。
一、管理抓规范,提高效能树形象
着眼于改进工作作风、提高工作效能,便民服务中心亮身份、亮承诺、亮形象,认真解决门难进、脸难看、话难听、事难办的问题。
一是强基建亮身份。将政府一处90平米的空房改建装修成为便民服务大厅,投入30多万元进行重新装修,购入了10台笔记本电脑、1台复印机以及座椅等办公设施。大厅由镇长任主任,党政办主任为副主任,另从机关抽调了9名态度好、办事认真、综合素质高的同志到便民服务大厅为群众服务。另在各村设立便民代办站,实行一站式服务和全程代理。
二是建制度亮承诺。中心实行8小时工作制,赶场天全天上班(周末照常上班),并实行签到制度,每周上报。各
窗口全面推行实行首问负责制、限时办结制和责任追究制“三项制度”,做到群众随到随办、定期办结,真正做到了解决一个问题,堵塞一个漏洞,立下一个规矩,形成一项制度。
三是重公开亮形象。中心按照业务分类设立9个便民服务窗口,各窗口实行“AB岗”和竞争上岗制度,将人员情况公示公开。按照即办、承诺、联办、补办、退回、全程代办六种分类方式对群众办理事件进行及时的分类处理,推行一次性告知制、服务承诺制度,有效提高了服务效能,极大地方便了群众办事。
二、服务抓成效,夯实基础增后劲
着眼于转变服务理念,提升服务质量,便民服务中心比学习、比服务、比奉献,努力建设一支政治强、业务精、服务优的党员队伍。
一是抓学习强素质。组织中心干部学文化、学理论、学知识,结合学习实践活动,结合工作需要,加大政策法规、业务知识和岗位技能培训力度,注重实践历练,提高适应不同岗位工作的综合能力,使党员干部不断开阔眼界、开阔思路、开阔胸襟。
二是抓服务提效率。坚持便捷、高效、优质、廉洁原则,简化工作程序,优化工作流程,规范服务标准。由镇纪委组成督察组,不定期对中心工作人员出勤情况、工作作风情况进行督查,大力整治不作为、慢作为、乱作为行为,并开通监督举报电话:*****接受群众的监督和投诉,每月将综合检查结果在职工大会上进行通报,切实解决中心人员存在的办事拖拉、效率低下、服务滞后等突出问题,不断提高服务效率。
三是抓奉献显成效。坚持“群众利益无小事,我为群众办大事”的原则,始终要求中心人员多为群众着想,多为群众办事。中心成立以来,平均每月办理各种事务1000余件,特别是逢场天,工作人员经常从早上9点一直忙到下午3点,中途连吃饭时间都没有。辛勤的工作也取得了不错的成绩,每月案件办结率达到95%,群众办理一件事务从原来的平均1小时下降到了20分钟,群众满意度达到98%。
三、推动抓典型,引领活动求深入
着眼于打造典型,树立良好形象,窗口和服务单位把群众评议、党员互评、领导点评经常化、制度化,在全镇营造比、学、赶、超的浓厚氛围,助推创先争优活动深入开展。
一是评价树典型。实行民意评价机制,每月组织开展群众满意度测评,由服务对象实事求是的填写对服务窗口的意见和建议。服务中心则根据群众满意度测评表统计结果,每月一评比、每季一评选,并将“满意窗口”、“服务标兵”公开公示,自觉接受群众监督。
二是互评学典型。广泛开展学先进、赶先进活动。在互评活动,组织中心人员学习文建明、王家元的先进工作方法,学习****等先进人物事迹,结合自身实际和岗位实际开展互评,相互鼓励、相互帮助、相互提高。
三是点评争典型。集合创先争优领导点评开展“典型大
家看,典型大家当”活动,在宣传学习先进人物的典型事迹基础上,鼓励中心人员在工作中争当榜样模范。目前,中心9名人员中有3名在今年7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有4名人员已向党组织提交入党申请书。
各位领导,同志们,在深入推进创先争优活动中,我镇便民服务中心坚持高点定位,跳起来摸高,通过建章立制、培育典型、示范带动等措施,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与上级的要求还相距甚远。为此,我们将进一步贯彻“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进一步整改落实,建立健全推进群众满意的长效机制,不断促进服务水平的提高,全力推进创先争优活动深入开展。
第四篇:立足党建带团建,破解难题促发展
立足党建带团建 破解难题促发展
——陇西县文峰镇党委围绕创先争优活动扎实推进团建工作
创先争优活动开展以来,文峰镇党委坚持党建带团建,以“青春建功、争当先锋”为主题,通过建机制、打基础、抓班子、强队伍、促工作等措施,全力推进基层团建工作,不断提升党团共建水平,实现了党团共建“齐步走”。
一、抓机制,着力破解基层团组织“环境不优”的难题。文峰镇党委紧紧依靠党建带动团建,借助党建影响团建,同时团建主动跟紧党建、衔接党建、服务党建,实现了党建带团建工作的纵深推进。一是建立领导机制。专门成立了由镇党委副书记任组长的“党建带团建”工作领导小组,明确了村、社区党组织“一把手”是党建带团建工作第一责任人,定期听取团的工作汇报,及时研究团组织提请党组织解决的问题。二是建立考核机制。把团建工作列为党建工作的重要考核内容,与党建工作同研究、同部署、同落实、同考核。凡基层团建工作不合格的,该党组织及负责人不能评先选优。三是建立述职机制。镇党委每半年听取一次团委的工作述职,研究新思路、解决新问题、明确新办法。同时,每半年举办一次经验交流会议,对各村、社区、“两新”组织党组织抓团建、带团建的好做饭、好经验进行学习交流。
二、抓队伍,着力破解基层团组织“班子不强”的难题。结合创先争优活动的深入开展,抓住团干部成长发展中的关键环节,进一步加强团干部队伍建设,切实解决了基层团组织工作无人办事的问题。一是在配强班子上下功夫。坚持“党建带团建”和贴近青年、贴近实际的原则,大力实施“1+3+X”团干部配备新模式,切实调整充实了镇团委班子,优化加强了镇团委工作力量。在镇团委班子人选配备上,对专职书记人选,由镇党委推荐提出,副书记人选通过公开报名、资格审查后再由镇党委和团县委协商确定,充分调动了广大团员青年的参与积极性,集中体现了民主性和科学性的原则要求。今年,新选举产生1名专职书记、3名兼职副书记和7名委员、4名候补委员,班子成员平均年龄25.8岁,文化程度平均都在大专以上,3名副书记分别来自镇劳务工作站、镇农技推广站和文峰学区,同时把农业产业协会负责人、农村青年星火带头人、龙头企业负责人也选进班子担任委员职务,真正将一批政治素质高、工作能力强、带动作用好的各界别青年骨干选配到了团的领导岗位。二是在强化职能上找出路。着眼于加强和促进标准化建设与规范化管理,研究和建立健全了书记、副书记岗位职责,团委学习制度、例会制度和述职考评等制度,积极组织开展“创新创效”、“青年志愿者”、“捐资救学”、“农村青年创业行动”等活动,进一步增强了团员的责任意识和服务意识,为引导、组织团组织和团员青年在创先争优活动中创先进、争优秀搭建了平台,切实增强了团组织和团员的示范带动职能。三是在发挥作用上做文章。紧紧围绕促进青年就业创业和推进团的基层组织建设两个重点,通过电视、报刊、杂志等传播媒介,大力宣传先进团组织和优秀团员的先进事迹,进一步提升了团的影响力和覆盖面。依托三十铺村“农村青年就业创业培训基地”,开展蔬菜种植技术培训4期120人次,排摸创业小额贷款户33户,已落实放贷21户63万元,累计向团市委组织的保安、家政等劳务合同单位输送合格青年劳务人员206名,向新疆、陕西、山东等地职教学校输送初、高中毕业委培生31人。
三、抓创新,着力破解基层团组织“覆盖不广”的难题。紧紧抓住被确定为全国基层团组织创新格局试点的难得机遇,坚持依托产业建团与拓宽领域建团相结合,积极探索“区域统筹、多方联动”的工作方式,实现了团组织对团员青年的有效覆盖,促进了基层团组织之间的资源共享和工作联动。一是依托产业抓建设。本着“实际、实用、实效”原则,先后在清吉洋芋集团、三十铺村蔬菜协会和金茂商贸有限公司组建了团支部,进一步拓宽了团组织联系青年、服务青年的渠道,活跃了基层团的工作。三十铺村蔬菜种植协会团支部成立以来,先后建成反季节蔬菜温室356个,年总收入712万元。二是拓宽领域抓建设。积极推进“两新”组织团建,切实扩大团组织的覆盖面和影响力,新组建成立了金茂商贸有限公司、宇臻物流公司和效灵药业公司等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团支部。三是创新模式抓管理。学习借鉴流动党员管理的成功做法和经验,探索了流动团员“三找、三抓、三制、三促”工作模式。即:通过“团组织找团员,团员找团组织,团员找团员”明底数;“抓团的班子、抓工作场所、抓团员队伍”建组织;“流动团员联系制度、流动团员目标管理制度、流动团员外出登记制”抓服务;“技能培训促就业、跟踪服务促维权、教育引导促创业”求成效,真正让流动团员感觉到“家”的温暖。
四、抓保障,着力破解基层团组织“财力不足”的难题。经费短缺、阵地缺乏已经成为制约基层共青团工作的突出问题。镇党委通过多渠道筹措资金,在破解经费、阵地难题上作出了不懈探索。一是加大党政支持力度。将党建带团建工作经费列入财政预算,由镇财政每年专项拨款1万元。二是积极向上级争取。积极向团县委争取,每年在团费收缴上,50%的团费返还到镇团委,作为团组织活动经费。学校、“两新”组织按35岁以下青年总数每人每年2—3元的标准划拨团的经费。三是采取市场化运作,通过举办农村青年劳动力转移培训、以企业命名各种团的活动等形式筹集经费。在破解经费难题的同时,采取党建(设)团管(理)及党、团组织共用的办法,加强活动阵地和场所建设。
第五篇:立足党建带团建,破解难题促发展
立足党建带团建
破解难题促发展
——陇西县文峰镇党委围绕创先争优活动扎实推进团建工作
创先争优活动开展以来,文峰镇党委坚持党建带团建,以“青春建功、争当先锋”为主题,通过建机制、打基础、抓班子、强队伍、促工作等措施,全力推进基层团建工作,不断提升党团共建水平,实现了党团共建“齐步走”。
一、抓机制,着力破解基层团组织“环境不优”的难题。文峰镇党委紧紧依靠党建带动团建,借助党建影响团建,同时团建主动跟紧党建、衔接党建、服务党建,实现了党建带团建工作的纵深推进。一是建立领导机制。专门成立了由镇党委副书记任组长的“党建带团建”工作领导小组,明确了村、社区党组织“一把手”是党建带团建工作第一责任人,定期听取团的工作汇报,及时研究团组织提请党组织解决的问题。二是建立考核机制。把团建工作列为党建工作的重要考核内容,与党建工作同研究、同部署、同落实、同考核。凡基层团建工作不合格的,该党组织及负责人不能评先选优。三是建立述职机制。镇党委每半年听取一次团委的工作述职,研究新思路、解决新问题、明确新办法。同时,每半年举办一次经验交流会议,对各村、社区、“两新”组织党组织抓团建、带团建的好做饭、好经验进行学习交流。
二、抓队伍,着力破解基层团组织“班子不强”的难题。结合创先争优活动的深入开展,抓住团干部成长发展中的关键环节,进一步加强团干部队伍建设,切实解决了基层团组织工作无人办事的问题。一是在配强班子上下功夫。坚持“党建带团建”和贴近青年、贴近实际的原则,大力实施“1+3+X”团干部配备新模式,切实调整充实了镇团委班子,优化加强了镇团委工作力量。在镇团委班子人选配备上,对专职书记人选,由镇党委推荐提出,副书记人选通过公开报名、资格审查后再由镇党委和团县委协商确定,充分调动了广大团员青年的参与积极性,集中体现了民主性和科学性的原则要求。今年,新选举产生1名专职书记、3名兼职副书记和7名委员、4名候补委员,班子成员平均年龄25.8岁,文化程度平均都在大专以上,3名副书记分别来自镇劳务工作站、镇农技推广站和文峰学区,同时把农业产业协会负责人、农村青年星火带头人、龙头企业负责人也选进班子担任委员职务,真正将一批政治素质高、工作能力强、带动作用好的各界别青年骨干选配到了团的领导岗位。二是在强化职能上找出路。着眼于加强和促进标准化建设与规范化管理,研究和建立健全了书记、副书记岗位职责,团委学习制度、例会制度和述职考评等制度,积极组织开展“创新创效”、“青年志愿者”、“捐资救学”、“农村青年创业行动”等活动,进一步增强了团员的责任意识和服务意识,为引导、组织团组织和团员青年在创先争优活动中创先进、争优秀搭建了平台,切实增强了团组织和团员的示范带动职能。三是在发挥作用上做文章。紧紧围绕促进青年就业创业和推进团的基层组织建设两个重点,通过电视、报刊、杂志等传播媒介,大力宣传先进团组织和优秀团员的先进事迹,进一步提升了团的影响力和覆盖面。依托三十铺村“农村青年就业创业培训基地”,开展蔬菜种植技术培训4期120人次,排摸创业小额贷款户33户,已落实放贷21户63万元,累计向团市委组织的保安、家政等劳务合同单位输送合格青年劳务人员206名,向新疆、陕西、山东等地职教学校输送初、高中毕业委培生31人。
三、抓创新,着力破解基层团组织“覆盖不广”的难题。紧紧抓住被确定为全国基层团组织创新格局试点的难得机遇,坚持依托产业建团与拓宽领域建团相结合,积极探索“区域统筹、多方联动”的工作方式,实现了团组织对团员青年的有效覆盖,促进了基层团组织之间的资源共享和工作联动。一是依托产业抓建设。本着“实际、实用、实效”原则,先后在清吉洋芋集团、三十铺村蔬菜协会和金茂商贸有限公司组建了团支部,进一步拓宽了团组织联系青
年、服务青年的渠道,活跃了基层团的工作。三十铺村蔬菜种植协会团支部成立以来,先后建成反季节蔬菜温室356个,年总收入712万元。二是拓宽领域抓建设。积极推进“两新”组织团建,切实扩大团组织的覆盖面和影响力,新组建成立了金茂商贸有限公司、宇臻物流公司和效灵药业公司等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团支部。三是创新模式抓管理。学习借鉴流动党员管理的成功做法和经验,探索了流动团员“三找、三抓、三制、三促”工作模式。即:通过“团组织找团员,团员找团组织,团员找团员”明底数;“抓团的班子、抓工作场所、抓团员队伍”建组织;“流动团员联系制度、流动团员目标管理制度、流动团员外出登记制”抓服务;“技能培训促就业、跟踪服务促维权、教育引导促创业”求成效,真正让流动团员感觉到“家”的温暖。
四、抓保障,着力破解基层团组织“财力不足”的难题。经费短缺、阵地缺乏已经成为制约基层共青团工作的突出问题。镇党委通过多渠道筹措资金,在破解经费、阵地难题上作出了不懈探索。一是加大党政支持力度。将党建带团建工作经费列入财政预算,由镇财政每年专项拨款1万元。二是积极向上级争取。积极向团县委争取,每年在团费收缴上,50%的团费返还到镇团委,作为团组织活动经费。学校、“两新”组织按35岁以下青年总数每人每年2—3元的标准划拨团的经费。三是采取市场化运作,通过举办农村青年劳动力转移培训、以企业命名各种团的活动等形式筹集经费。在破解经费难题的同时,采取党建(设)团管(理)及党、团组织共用的办法,加强活动阵地和场所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