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06小学美术欣赏课教学方法初探

时间:2019-05-14 21:16:5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201006小学美术欣赏课教学方法初探》,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201006小学美术欣赏课教学方法初探》。

第一篇:201006小学美术欣赏课教学方法初探

小学美术欣赏课教学方法初探

小学美术班赤壁学员:邹永华

摘要:美术欣赏教学是小学美术教学的三大内容之一,它与绘画、工艺教学组成完整的教学体系。小学美术欣赏课教学内容丰富,包括绘画、雕塑、工艺、建筑等多个艺术门类。由于小学生年龄小,知识面窄,见识短浅,因此学生学习难度较大,在近几年的美术欣赏课教学实践中,我初步摸索出以下几点教学方法:一,讲授谈话法;二,观察演示法;三,阅读参观法;四,故事讲述法。

关键词:美术欣赏教学

教学体系

绘画

雕塑

工艺

建筑

教学方法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强调:美育不仅能陶冶情操、提高素养,而且有助于开发智力,对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当今社会竞争愈来愈激烈,培养高素质多功能的人才势在必行。小学美术教学不但肩负着绘画、工艺美术的教学重任,更重要的是陶冶学生的爱美情操。

美术欣赏教学是小学美术教学的三大内容之一,它与绘画、工艺教学组成完整的教学体系。小学美术欣赏课教学目的是要使学生懂得怎样欣赏一幅美术作品。通过作品的具体形象,理解作品的内容和形式,领会作品的主题思想和艺术成就,在欣赏实践中分辨美丑,评价优劣,潜移默化地使学生从小受到美的熏陶和教育。

小学美术欣赏课教学内容丰富,包括绘画、雕塑、工艺、建筑等多个艺术门类。由于小学生年龄小,知识面窄,见识短浅,因此学生学习难度较大,在近几年的美术欣赏课教学实践中,我初步摸索出以下几点教学方法: 一.讲授谈话法

这是美术欣赏课教学的基本方法。通过教师浅显、形象、生动的语言,使学生了解美术作品的作者、时代背景、创作意图及作品风格,从而培养学生观察、理解作品的能力,促进学生智能的发展。例如欣赏中国古代工艺美术作品《宋孩儿枕》时学生兴趣盎然,纷纷发表看法,这时教师可抓住时机,向学生详细讲解作品产生的年代、窑名、烧造方法、作品风格以及在陶瓷史、美术史上的地位,结合当前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程,让学生知道当前中国的瓷器、剪纸、年画、砖雕、木雕、石雕、竹雕等艺术门类的发展现状,学生们遨游在中华民族文化艺术的海洋中,开阔了他们的视野,激发了他们强烈的求知欲,增强了他们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二.观察演示法

此法是指配合讲授或谈话,运用实物、图片、幻灯、录像、网络等手段进行教学。如欣赏油画《开国大典》时,可以通过录像或挂图使学生受到了思想上的感染和对美的共鸣。又如欣赏中国画《清明上河图》时,告诉学生电视连续剧《水浒传》开篇镜头便是《清明上河图》,可提醒同学们看电视时认真欣赏,教师借机讲述《清明上河图》创作的画面内容、历史背景、作者简介、现珍藏地点以及在中国绘画史上的成就和地位。进一步激发学生的观察、思维、想象能力,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达到了教学目的。三.阅读参观法

此法是指利用学校图书室资源和网络资源让学生在课堂内欣赏美术作品,让学生畅谈欣赏心得;也可组织学生实地参观博物馆,欣赏各种美术展览,实地参观当地的人文景观,观摩非物质文化遗产,感悟祖国深厚的历史文化,使学生既感受了美的神韵,又受到了爱国主义教育。如可带领学生到湖北省赤壁市参观三国赤壁古战场,看摩崖石刻,赏周瑜雕像,品三国文化。四.故事讲述法

故事讲述法是指通过讲故事的方法来增强学生对美术作品的了解和认识。如欣赏油画《蒙娜丽莎》时,教师要向学生讲述达•芬奇画此画的一段故事,并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告诉他们为什么画中的蒙娜丽莎没画眉毛,为什么她的笑如此美妙、如此神秘,使学生初步了解文艺复兴时期的历史风貌。

总之,小学美术欣赏课的教学方法很多,在欣赏课教学过程中,使学生在提高“手”的艺术训练的基础上去提高“眼”的审美能力,从而在学习、生活中发现美、感受美、创造美!

第二篇:浅谈初中美术欣赏课的教学方法

浅谈初中美术欣赏课的教学方法

初中美术欣赏课,以对学习、理解美术和对视觉现象审美有普遍意义的内容为基础,旨在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使之能会欣赏又能评述美术作品。初中美术书每册第一展开页都有中外经典作品欣赏,使学生能从广泛的文化背景中理解美术作品,又为学生提供了如何“欣赏、评述”美术作品的示范。从另一个方面来讲,让学生能珍视人类文化遗产,民族情感,爱国主义,对多元文化包容的现代人格特质,关注美术。

在美术欣赏中,教师往往让学生看着作品图片,便一讲到底,造成老师投入,而学生漠然的尴尬场面。课堂教学容易步入枯燥无味的“注入式”教学,灌输也便成了常用的教法。我们知道学生的学习活动不是一个被动接受的过程,而是一个主动参与的过程,只有学生主体主动积极参与才能调动学生自身的创造潜能。美术欣赏更是主客体的统一,欣赏活动必须依赖学生主体的直接参与,才能激发学生的欣赏情意,获得深刻的体验。教师过多、过细的讲解,既不利于学生对作品的真切感受,又不利于学生欣赏能力的养成。美国学者贺拉斯曼说:“不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而想要硬塞的教师,不过是在锤打冰冷的铁。”这句名言鞭挞了灌输教学模式,也向我们昭示:必须改革教学方法,让学生充满热情,自觉主动地投入学习才能取得良好效果。

在教学过程中,怎样将专业性较强具有一定难度的艺术理论知识变得易懂好学,使教学效果得到提高?教师必须采用特定的教学方法,努力调动学生动眼看,动耳听,动脑想,动口说,动手触摸。经自己的探索实践证明,有以下几种教学方法是可运用的。

1、启发式的教学方法:教学过程的前期,应尽量调动学生的直观感受,对作品进行感性阶段的评价。在讲述过程中,也可以不断提出思考题目,不断启发学生发挥他们的独立分析能力,相互补充。如:现代作品毕加索的《格尔尼卡》,画中的各种造型令初见者费解,学生往往会觉得画面乱,看不懂,是抽象画。这时老师就应该多引导学生去看里面的人和动物的造型,让他们数一下有几个人和几个动物,然后提问每个人分别在干什么,牛和马的表情有何不同?这时学生都会在老师的引导下认真的分析画面内容。接下去,可简单说一下具象与抽象的区别,让他们了解到牛头是残暴与黑暗的象征,马是民众的象征,孩子的哭嚎挣扎的形象以及立体主义的基本造型方法与法则。这种启发式的教学方法能启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能吸收学生新鲜的,独立的,哪怕是一些幼稚的见解。充实教师的结论。

2、讲故事的教学方法:我们所面对的中学生还处在少年期半儿童状态,所受到的美育教育极有限,而美术作品涉及到的面却又相当广泛而且具有一定的深度。如何用浅显的方法来讲述深刻的道理,让学生在面对这些绘画作品时不觉得乏味、无聊,就可以用讲故事的方法。如:文艺复兴时期的作品《春》,就可以给学生讲一些古希腊神话故事,与维纳斯相关的金苹果的故事,墨丘利的传奇,丘比特的金箭和铅箭等,从而讲到画面的构图,在用线用色方面如何表现。还可讲与作品相关的一些轶事。比如:《最后的晚餐》达芬奇是如何寻找犹大的模特儿,反映了他科学的、现实的绘画观念,是对中世纪僵硬的、概念的造型手段的革命,从而讲到什么是人文主义,什么是文艺复兴。再比如:当德国军官问毕加索《格尔尼卡》是谁的作品时,毕加索是怎样回答的。这些小故事能激发学生的兴趣,上课感到充实,他们的思维会更活跃,热情会更高。

3、对比的教学方法:在教学中应经常将不同的作品对比着看,运用范畴、类型、模式和风格等知识,逐步建立起学生自己的审美系统,这才算真正地学会欣赏。比如:毕加索不同时期作品的赏析,学生往往对毕加索立体派时期、超现实主义和变形时期的作品难以接受,而对他早期的写实风格作品还非常认可。这是上欣赏课常见的一个现象,学生评价欣赏一幅画时只会用“像与不像”这一个标准去衡量所有的绘画作品,在这种认识方法中,丝毫没有审美的气息,也和艺术品的创作和欣赏背道而驰。教师应让学生从多个角度来建立“真实”的概念。在不同时代、不同的文化背景下,人们对真实有着不同的理解。19世纪在西方照相术的产生对绘画的影响,由此影响到整个艺术观念的转变,最终导致现代艺术的产生。应让学生知道艺术的价值并非在于精准的摹写事物的表象,而在于表现出事物的本质以及传达作者对事物的理解和情感。为了让学生能更直观的感受到这些,就可以用对比的方法,把十九世纪前后的作品进行对比,讲明它们之间的不同点、共同点。学生就会领会到为什么毕加索、梵高的代表作都不是写实风格的作品。再比如:在欣赏唐代人物画《捣练图》时教师可以用多媒体让学生欣赏中国古代不同时期的仕女图,让他们了解不同时期人物画造型、用线、用色的特点,以及不同时期人们不同的审美倾向,服饰的特点等等。加深学生对中国古代人物画的印象,从而让他们有保护文物的意识。这种对比的教学方法能丰富课堂内容,加宽学生的知识面。在美术欣赏中,我们要经常变换角度,互换方位地去观察、分析,就会明白许多道理。用学生熟悉的现象去解释他们不熟悉的道理,往往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4、接触实物的教学方法:在欣赏的作品中有油画、国画、版画等,学生对这些名词熟悉,但大部分都不知道它们分别是用什么材料制作出来的,都没亲眼见过。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加互动。教师在讲油画时,可以准备一幅油画作品,让学生用看、猜、触摸等方法了解油画的材料和工具。讲国画时可准备一幅国画。比如我讲《捣练图》时给学生展示了一幅自己临摹的绢本《步辇图》,让学生亲身体验绢这种材料,以及画工笔画的工具和一些基本技法。这样可以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通过这种方法,学生对各个画种的区分以及制作方法有了进一步的认识,也算是给学生增长了一些美术常识。

初中美术欣赏课常常被认为是最难组织的,所以教师在教学中应尽量多地尝试不同的教学方法,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丰富他们的知识,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和技能,学校教育才能培养出一大批高水准的未来人才。

第三篇:浅谈小学音乐欣赏课教学方法

浅谈小学音乐欣赏课教学方法

摘要:新课标把感受与欣赏放入课程内容的结构框架的第一领域,足见感受与欣赏在音乐学习中的重要性,感受与欣赏是整个音乐学习活动的基础,是培养学生音乐审美能力的有效途径,良好的音乐感受能力与欣赏能力的形成,对于学生丰富情感、提高文化素养、增进身心健康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音乐欣赏课理解;欣赏课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623.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5)12-0435-01

音乐欣赏课可以说是音乐教育中,设法引起儿童对音乐的爱好,并使这种爱好更深,更有智慧的一种力量.“它既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听觉能力和音乐记忆力,又能够丰富学生对音乐的联想力和想象力,还能增强学生对情感的体验能力及音乐直觉能力,从而培养学生音乐兴趣,开阔音乐视野,丰富情感世界.正如达尔克洛兹说的:”欣赏是艺术中最令人神往和欣慰的,我们可以在其中体验人类创造音乐的共同情感.“

林语堂说:”鹤足的挺拔之美是逃离危险的结果,熊掌的雄壮之美是捕捉食物的结果“,音乐的艺术之美也许就是陶冶情操的结果了。音乐是积聚灵感、催发情感、激活想象的艺术,它是实施美育教育的主要途径之一。在优美的旋律中,我们不仅能感受到其中的诗情画意,而且能陶冶情操、提高素养。然而,实践证明:传统的教学模式并不能有效激发学生热爱音乐的本性。在新的教学理念下,如何激发学生的音乐灵性,以满足学生的”自我认知“、”自我表现"的需要?如何让音乐课堂焕发生命活力呢?我在多年的小学音乐教学实践中,作了一些尝试,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1.从具体到抽象

音乐作品可分为声乐和器乐两类。声乐作品有歌词,其音乐形象比较具体、明确,欣赏时我充分利用歌词的意思帮助学生体会音乐作品所表达的意境。学生基本上能够领会。因此低年级欣赏教学中,应从歌曲入手,如《劳动最光荣》、《永远住在童话里》等。器乐作品由于没有文字的参与,音乐内容就比较抽象。在学生初次欣赏器乐作品阶段,利用《龟兔赛跑》、《三个和尚》等带解释词的音乐童话故事开始,以解释词作拐棍,帮助儿童理解。然后再欣赏直接模仿或近似模仿自然音响的作品,例如模仿钟声的《在钟表店里》、模仿鸟叫声的《百鸟朝凤》《鸭子拌嘴》等。这两种直观性的听觉形象,学生容易理解和接受。通过上述过渡,再逐步引导学生欣赏纯音乐作品,就容易多了。

2.由远及近

由于低年级学生的生活接触面小,脱离学生生活实际的作品,学生往往不易理解。欣赏时应从学生的日常生活和他们所喜爱的、感兴趣的内容开始,逐步由近及远地扩展他们的视野。教学中,常以儿童歌曲入手,逐渐过渡到其他歌曲;由富于儿童情趣的器乐曲扩展到其他方面的器乐曲;由中国的音乐作品扩展到外国的音乐作品,使欣赏教学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看听动结合

借助视觉的直观来帮助听觉感知,有利于学生对音乐形象的理解。例如欣赏科普兰的《猫和老鼠》时,可播放动画片《猫和老鼠》让学生边听边看。这种视听结合的方法,对儿童感知音乐表现的形象及情绪颇有裨益。音乐的旋律和节奏都体现了一定的流动性。让学生跟音乐边听边动,有利于学生对音乐情绪的感受。例如在欣赏唢呐独奏曲《百鸟朝凤》、钢琴独奏曲《士兵进行曲》时,应鼓励学生根据各自的理解自由地律动,允许他们摇头晃脑,模仿吹奏等动作,并随乐曲情绪变化作时大时小的摆动,使他们在不知不觉中加深对乐曲的理解。

4.感官欣赏,感知音乐的美

感官欣赏是通过对音响的感知,感受到音乐悦耳动听。这是音乐欣赏的初级阶段,也是音乐欣赏的基础。它适合低年级学生欣赏音乐。低年级学生具有广泛的兴趣、丰富的想象力、强烈的求知欲、爱美的心灵。但缺少只是和生活的经验。在教学中只能通过具体的事物来认识和了解客观世界。

在教学中首先让学生听一些自然界的声响的声音,使其感知音有长短、高低、强弱快慢、明朗暗淡等丰富的色调。然后再通过大量篇幅短小、形式多样、富有童趣的音乐作品对学生进行感知的听赏。使他们能够辨别音乐作品中轻快、热烈、活泼、雄壮、庄严、诙谐情绪。有了这些感性认识,就能从各方面区感知作品丰富多彩的美。

当然,上好小学音乐欣赏课有相当的难度。欣赏者必须用自己曾经历过的生活知识和感情去感知、体验所听到的音乐音响,可是小学生生活阅历浅,感情积累少,这是上好小学音乐欣赏课的一大难题。欣赏音乐,不仅需要形象思维能力,同时也需要抽象思维能力。可是心理学研究表明,小学生尚处于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的过渡阶段,抽象思维能力较差,这是上好小学音乐欣赏课的又一难题。认识困难是为了克服困难。只要我们在教学中采用一些适合小学生掌握的方法,音乐欣赏课是完全可以上好的,是可以达到唤起学生的美感共鸣,开阔视野、陶冶情操、提高音乐素养的目的的。

综上所述,小学音乐课的欣赏教学,教师应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积极引导,寻求最恰当的教学途径,全面提高音乐素质,使学生具有对音乐的感受力、理解力、表现力。

第四篇:高中美术欣赏课教学方法初探

高中美术欣赏课教学方法初探

选一首流行歌曲《双截棍》和一首民歌《绣荷包》的片段,并让学生将两首歌曲进行比较,谈谈自己的喜好和感受。据测试,绝大多数学生都喜爱时下流行的歌曲,认为中国民歌“太土气”,以至于不愿接受,甚至在心理上产生排斥情绪。进而引出让同学们思考:我们今天要欣赏的中国民间美术是否也遭到同样的厄运?为什么一些原本有着优秀传统和浓郁的地方特色的民族、民间艺术,逐渐被人们淡忘?而它们经过漫长的长河的冲洗,为什么却依然能完好的保存下来?难道是“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吗?通过以上一系列问题的提出,让学生思考,从而产生一种欲擒故纵的心理引导,消除他们的排斥情绪,激发起学生的兴趣,为下一步的教学活动的开展铺平了道路。

我们知道音乐和美术被称为“姊妹艺术”,而且它们之间的确也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把音乐引进到美术欣赏课的教学,不仅活跃了教学气氛,而且有助于学生对美术作品的理解,尤其是对一些抽象作品的理解。比如,在欣赏荷兰画家蒙德里安的作品《百老汇街的爵士乐》时,一边放爵士乐,一边让学生去找寻画与音乐之间的联系,并把感受表达出来。在音乐下,同学们面对画面,很容易感受到画中那错综复杂的直线和闪烁不定的小色块形象地表达出爵士乐所特有的节奏感。这样,抽象的绘画语言变成了诠释音乐的形象的视觉符号了。

音乐对人的情感能起到很好的渲染作用。而美术欣赏离不开情绪的调动,没有充满感情色彩的欣赏过程,必然得不到情感的体验,认 知的效果也将大打折扣。在讲解美术形象的本质特征这一问题时,为了避免陷入枯燥的阐述与抽象的概念教学,我以罗中立的油画《父亲》这一成功地塑造了艺术形象的典范之作为例来进行欣赏和。首先,我让同学们讨论,应该给这幅画取一个什么画名,才能使这一形象更具艺术感染力。经过思考,大部分同学们都给这幅画取了画名(多数都取名为《老农》),但不知是否确切,很想知道原画的名称,因而产生了心理上的期待。这时,我并不直接把答案告诉他们,而是让他们进一步欣赏。接下去我采用多媒体的手段,以琵琶演奏的民歌《父老乡亲》为背景音乐,在饱含深情的乐曲声中,加上解说词,渲染气氛。

古铜色的老脸,艰辛岁月耕耘出的那一道道车辙似的皱纹,犁耙似的手曾创造了多少大米白面,那缺了牙的嘴有又扒进过多少粗粮糠菜,他身后是经过劳动换来的一片金色的丰收景象,他的手中端着的却是一个破旧的茶碗。画家以深沉的感情,用巨幅画的形式,借超写实主义的手法,刻画了一位勤劳、朴实、善良、贫穷的老农形象。它咄咄逼人,发人深省,多少人曾在他面前黯然神伤。因为这位老农的形象已经远远超过了生活原型,他所代表的是中华民族千千万万的农民,正是他们辛勤的劳动,才养育了世世代代的中华儿女,他是我们精神上的父亲。

此画问世后即引起了强烈反响,尤其是在我们整个民族经历了十年浩劫这个重大灾难之后,他所激起的不只是观者对老农个人身世的悬想,更是对整个中华民族这个农业大国命运的深深思索。

在欣赏过程中,由于音乐和画面同时出现,听觉和视觉的共同冲击,同学们的感受更加直观,情感得到了升华。解说词引导学生从画中的老农形象想到中国的农民阶层,由农民再想到养育中华儿女的“父亲”,进而想到祖国这一农业大国的命运。在这一情感的体验过程中,同学们深切的体会到为什么这幅画要取名为《父亲》才更有艺术感染力。从而也更好地认识到,创造美术形象就是要创造出“通过具体生动的个性,来表现事物的共性与普遍真理的形象,也就是创造艺术典型”。这样,同学们加深了对美术形象的认识和理解,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通过以上的课堂教学实践,我认识到:美术欣赏没有固定的不应该成为困惑我们的问题,而应在教学实践中,运用辨证的思维和事物普遍联系的,去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做“触类而旁通”,这样,问题也就会迎刃而解。

第五篇:浅谈小学美术欣赏课教学

更多资料请访问:豆丁 教育百科

浅谈小学美术欣赏课教学

盐城市龙冈小学 顾凤銮

雕塑大师罗丹曾说过:“世上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在美术教学中,教师的任务就是让学生睁开发现美的眼睛。这一点在美术欣赏课教学中,就显得尤为重要。美术欣赏教学是美术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于引导学生发现作品中的美,认识生活中的美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同时对于提高学生的整体美术素养、审美能力和理解能力,以及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都起着重要的作用。小学美术欣赏教学,作为培养学生审美素质的重要手段之一,必须做到与学生的年龄特点相结合,这就要求教师要掌握学生的欣赏习惯和欣赏特点,以进一步引导学生欣赏作品、分析作品。在工作中,我发现美术欣赏课存在着某些问题,因此,就目前美术欣赏课的现状,提一些感受和看法,以期引起大家的思考。

一、目前小学美术欣赏课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大多数学校对美术课的重视程度不够,有的甚至光有课表安排而根本不上美术课,更不用说美术欣赏课了。而且美术教师理论水平普遍存在着缺陷,在教学过程中以教师自我为中心,忽视学生对美术知识的理解。美术欣赏课模式单调,无法调动学生对欣赏课的兴趣,大致有以下几个原因:

(一)美术欣赏课不被重视,语、数、外等主课业挤占了美术欣赏课的空间。更多资料请访问:豆丁 教育百科

当前,我国小学生的课业负担已经十分沉重,语、数、外教师为了提高教学质量,挤占了大量美术课的时间。在小学美术学习中,我们可以看到,多数学生对美术的学习有较浓厚的兴趣,涂鸦两笔都很感兴趣。对学生进行的调查显示:100%的学生喜欢上欣赏课(40%的学生是抱着放松、散心的心态上美术欣赏课的;60%的学生是冲着欣赏课能看到很多漂亮的图片和听到有关作品和作者的故事上美术欣赏课的)。从中可以看出:学生们喜欢上美术欣赏课。而由于美术欣赏课被挤占,学生对美术欣赏的兴趣得不到满足,所以时间长了兴趣也随之减少。

(二)美术教师的配备是制约美术欣赏课发展的“瓶颈”。

美术欣赏课应由接受过高等或中等美术教育的专业教师担任。教师素质直接影响学生的欣赏能力。同时,尽管有的教师是专业毕业,但由于对美术理论知识的重视程度不够,对理论理解的偏差或偏科现象使其并不真正具备一个美术教师应具备的知识结构与表达方式。因此直接影响了欣赏活动教学,所以美术教师必须“尽量注意学科间的联系”。

二、针对目前存在的问题,提出一些整改措施

(一)学校领导、教师应该重视美术欣赏课。

学校领导应对美术工作强调“内抓课堂普及活动,外抓比赛提高”的工作思路,制定一系列的美术工作机制,形成一整套完善的美术工作方法,以高标准高要求指导美术工作。学校领导要以发展的眼光,更多资料请访问:豆丁 教育百科

大胆投入,建立完善美术专业活动室,建立高标准的美术欣赏活动室,配备齐全的多媒体等美术设施。

教师应该认真钻研教材,广泛搜集相关资料,让美术欣赏课的内容更充实、有趣味性。教师在认真钻研教材后,应根据教材提供的相关内容,广泛搜集资料,进一步充实欣赏内容,力求使欣赏课的内容更加丰富、有趣,让学生乐于接受,是一次具体实践和大胆尝试。

(二)选择恰当的内容,丰富美术欣赏教学活动。

1.利用网络资源,激发美术欣赏的兴趣。教师可以课前布置学生利用internet网络,寻找有关本课课题的相关作品及资料,让学生一起加入丰富教学内容的行列。教师还可以在课件中以添加音乐、视频、动画等形式,丰富美术欣赏课的内容,激发学生欣赏美术的兴趣。如:学习《瞧这一家子》时,在导入部分教师可以播放小燕子的音乐视频,这样既可丰富教学的内容,又可激发学生对本节课学习的兴趣,为上好本节美术课奠定基础。

2.结合地方特色,开阔美术欣赏的眼界。如:在学习《高高低低的桥》时,可以根据我们所处的江南水乡的地方特色,走出教室,欣赏我们身边的桥的形态,通过多角度地欣赏不同的桥,开阔学生欣赏的眼界。

3.填补教材空白,陶冶美术欣赏的情操。如:在学习《奔腾的骏马》时,教师可以用声情并茂的语言,向学生讲述作者当时面临着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义愤填膺,毅然用自己手中的画笔,以马为主题,刻画各种铁骨铮铮、雄健昂扬的骏马形象,赋予战争年代的民族气节、更多资料请访问:豆丁 教育百科

精神,而且常常以“迥立向苍苍,袁鸣思战斗”等诗句,来激励斗志、振奋民心。这样学生便会被作者所表现的那种不可侵犯的民族精神和昂扬的奋斗精神所深深感动,积极认同的心理活动因理性参与欣赏活动而深化,从而获得艺术作品内层意蕴的领悟和随之而来的审美愉悦、审美想象。

(三)选择多样的教学方法,提高美术欣赏课的质量。

1.欣赏与动手、表演相结合。欣赏教学与绘画、表演的教学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作用的。学生如果有了绘画、表演的实践,就能更好地理解与认识艺术作品。欣赏教学要善于借助学生绘画、表演等美术实践的“外力”。如:教师通过对欣赏作品的分析讲解,激发学生的欣赏欲,使他们心情舒畅,表达各自的感想,同时教师因势利导,激发学生的创作兴趣,让他们亲自动手画一画,进而起到良好的欣赏效果。也可以根据欣赏作品的内容让学生进行模仿的动作表演,如:在学习《演个小小猪八戒》时,我让学生表演猪八戒的各种动作然后带领学生进行观察,从而让学生对人物有更深层次的了解与把握。

2.欣赏与音乐、视频、动画等相结合。音乐和美术之间存在着一定的联系,音乐是一切艺术门类中最为抽象的艺术,可音乐同样也是人类表达情感反映现实生活的一种手段,由于音乐具有抽象性的特点,因而人们在欣赏音乐时可以展开联想,随着音乐节奏的起伏,眼前情与景的不断变幻,人的情感的不断变化。所以多媒体的运用给美术教师上好美术欣赏课提供极大的方便和可能。在美术欣赏课中有机更多资料请访问:豆丁 教育百科

地融入音乐、视频、动画,将能达到有声有色图音并茂,互相配合的强化表现主题的教学目的,并能充分培养学生的审美理解力、创造力。

3.欣赏与小组合作、交流相结合。如:在分析色彩时,教师可引导学生说出画面的倾向颜色,如冷色调、暖色调。在欣赏印象派大师莫奈的《睡莲》、《撑着阳伞的女人》时,我用小组讨论分析,让学生充分交流和大胆发表自己对作品上色的感受,理解色彩的表现手法,从色彩中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学生在上美术欣赏课时都会有一个对艺术的认识和理解的过程,他们最初总是从个人的角度出发,觉得画得“像”就是好,画得不“像”就不好,而在学生看起来有些不“像”也不“美”的作品却是世界名画。教师要引导学生在欣赏美术作品的同时感受画家在作品中所倾注的对生活强烈的热爱和淳朴的思想感情,从而使学生的艺术情趣和生活情趣都受到影响,从而受到教育。

总之,要上好美术欣赏课就必须充分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和参与性,发挥学生的潜力,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教学环境中感受美、体验美、欣赏美、创造美,培养学生审美的能力,最大限度地强化学生的视觉审美感受,使美术欣赏教学成为其“潜移默化地提高学生道德水平、陶冶高尚的情操、促进智力和身心健康发展的有力手段”。教师要用人类艺术精品和大自然的美、社会的美,帮助学生总结归纳出美的规律,调动学生的感官,从而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下载201006小学美术欣赏课教学方法初探word格式文档
下载201006小学美术欣赏课教学方法初探.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浅谈小学美术欣赏课教学

    新课程改革论文评比 美术课欣赏犹如风筝不断线 ——浅谈小学美术欣赏课教学 无锡市崇安区广益中心小学 于建安 内容摘要:传统的美术欣赏教学往往是图片展示,学生欣赏,老师介绍,......

    浅谈小学美术欣赏课教学

    浅谈小学美术欣赏课教学 卫凯 【摘要】小学美术课欣赏教学应注重作品的文化情境,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注重学生的自主体验,应强调欣赏与动手相结合,在体验中深化审美感受, 培养创......

    初中美术欣赏课教学方法的探究心得体会范文

    初中美术欣赏课教学方法的探究心得体会 每个学期的第一单元都是欣赏课,在美术教学中占用的课时虽然最少,但教与学的矛盾却常常比较突出,是美术教学中的难点所在。美术欣赏教学......

    初中美术欣赏课教学方法的探究研究报告[最终定稿]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和意义 新美术课程标准首次提出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概念,其目的是强调通过学生亲自参与美术活动来体验和感受活动的价值,从而形成自己的艺术和价值......

    初中美术欣赏课教学方法的探究心得体会

    初中美术欣赏课教学方法的探究心得体会 每个学期的第一单元都是欣赏课,在美术教学中占用的课时虽然最少,但教与学的矛盾却常常比较突出,是美术教学中的难点所在。美术欣赏教学......

    浅谈音乐欣赏课的常用教学方法

    浅谈音乐欣赏课的有效教学方法 35503 福建省福安市范坑中心小学 陈安铃 音乐欣赏就是让学生欣赏各式各样的音乐作品。近几年来,我在音乐欣赏教学中,除了按照传统的教学方法......

    浅谈音乐欣赏课的教学方法范文大全

    浅谈音乐欣赏课的教学方法 音乐欣赏课是学校音乐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高学生的学习音乐的兴趣,培养学生音乐审美能力的重要途径和手段。它对扩大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对音......

    初中美术欣赏课教学方法的探究课题工作报告(★)

    初中美术欣赏课教学方法的探究课题工作报告 课题工作报告 2016年7月30日,我的微课题研究已经完成了课题准备阶段、实施阶段的工作,并进入总结阶段,现将半年来我的课题研究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