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德育时效性探析

时间:2019-05-14 21:28:0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中小学德育时效性探析》,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中小学德育时效性探析》。

第一篇:中小学德育时效性探析

中小学德育实效性探析

姚强文

(民勤县第二中学,甘肃民勤,733307)

摘要:提高中小学德育的实效性,改进学校德育工作是学校教育教学的重中之重。当前我国中小学德育实效性不尽人意.要改变这种低效局面,德育工作者应积极研究分析学生的心理需要, 端正办学思想,注重素质教育,将学校、家庭、社会组成联合教育网络,树立“回归生活”的德育新理念。让中小学生应在融洽的生活环境中,升华思想境界,养成自律、自制的习惯。关键词: 中小学德育 实效性 回归生活 素质教育

1、对德育的认识

相对比较表层的普通知识教育,德育工作是一项能够触动人心灵的教育。德育是深入内心,触动人们精神层面的东西,是激发出人性中最美的东西,因为道德教育的过程本身就是人和人之间的一种沟通与融合。其他课程可以单纯通过分数来评价,而德育的评价方式则不同,它没有硬性的评价标准。孩子的思想品德是动态发展的,简单的分数难以准确地反映孩子真实的思想品质状况。因此对孩子进行德育评分也没有大的意义,这种生硬的评价也难以促进孩子思想道德品质的发展。

德育要引导孩子在生活关系中理解自己和他人。关系不是外在的,它应变成内在的。传统的德育方式是以社会中已存在的规则、规范为基点,约束孩子去接受这些规则、规范。过去德育就是讲道理,讲思想教育,而没有深入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新课程改革中提出了“回归生活”的德育理念。“回归生活”的德育理念就是从实际生活出发,通过生活来教育学生。学生是生活中间的人,生活就是一种现实关系,现实的活动。新课程强调道德教育不是一种简单的思想教育,它是从生活实际出发,从能够触动心灵的东西出发,让学生通过理解、体验生活去践行做人的美德和追求人生的价值。

2、当前学校德育现状分析

2.1 社会风气重智轻德

受传统习惯的影响,当前选拔人才的主要标准是考试,社会招聘也将文凭作为主要考量因素,因此,“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父母将自己子女的学业与能力提高的期待转化为孩子取得好成绩的期待。在德育与智育之间,家长更注重孩子智育,而忽视了孩子的思想品德、道德素质和做人做事的教育。在现实生活中,德育过程中尽管有精神上的满足,但也很难摆脱外界功利化评价体系的影响。中小学德育与现在的评价体系是有冲突的,在一个功利风气浓重的社会中,学好语、数、英能带来极大的受益,品德教育自然就被边缘化了。

2.2学校德育工作重形式轻内容 在重智轻德的社会风气影响下,社会以升学率来评价学校教育的成功与否,将应试教育质量视为学校的生命,用考试成绩来评价教师的好坏。在这样的社会心态下,在应试教育指挥棒的指导下,学校德育工作容易走入误区而趋向简单化、形式化,显得空洞无力。学校的培养目标就是使学生的德智体美劳得到全面的发展。尽管常常强调“五育并举,德育为首”,但受社会风气的影响“德育只能让位;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学校教育中普遍存在着严重的惟智倾向。“德育说起来重要,干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 “德育是软指标,智育是硬指标”; “出事有德育,无事无德育”的现象非常盛行。

目前许多学校进行的德育教育模式单一枯燥,主要是举行一些团体活动,以特定的德育目标作为整个德育活动的出发点,然后以此为标准来检验和衡量学校德育工作的成效。学校举行的活动针对性差,流于形式,很多活动仅仅是为了迎接上级的检查和对外宣传,并没有多少实质性的内容,对学生内心精神世界的影响不大。

2.3 教师心理素质不健全影响德育成效

教师素质的提高是整个德育工作得以有效实施的重要基础。在当今社会,家长对子女的超常期望、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的冲撞、应试教育的负面影响都是压在每位教师的肩膀上的压力。心理学研究认为有了健康的教师,才有健康的学生。教师的整体心理素质直接关系到我们孩子的心理成长,而部分教师的心理异常现象昭示着我们的教师未必能在学生面前呈现最佳精神状态。

自中小学德育课程实施新课程改革以来,“回归生活”成为德育课程的新理念。但很多老师并没有及时学习更新教育理念,对新的德育教学理念认识不到位,依然采用老一套的讲授灌输方法去教学,把学生当成是消极接受道德说教的“录音机”,因此也很难取得良好的德育成效。

总的来讲,当前德育工作实效性不显著,因此我们必须加强德育实效性建设。、学校德育工作实效性建设

学校德育的实效性就是指学校德育的实际效果,即“学校德育预期目标要达到的程度和学生对学校德育预期目标的接纳程度”。学校德育要走出困境,就应该努力从社会与生活中寻找教育资源,并结合学校、家庭和社会的力量,形成德育合力,提高德育的实效性。

3.1 端正办学思想,注重素质教育

素质教育是人类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中国深化教育改革的价值取向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指出:“实施素质教育,必须把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等有机地统一在教育活动的各个环节中。学校教育不仅要抓好智育,更要重视德育,还要加强体育、美育、劳动技术教育和社会实践,使诸方面教育相互渗透、协调发展,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因此,素质教育的实质就是人的全面发展。学校能否真正实施素质教育把德育工作放在首位,是一所学校能否做好德育工作的重要前提。相对于应试教育,素质教育更注重人的全面发展。而当今社会的发展对人的素质提出了更高更全面的要求,因此学校就应该积极推行“素质教育”,贯彻德育为首的方针,对学生进行社会主义公德教育、社会常识教育和文明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同时还要注意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使学生树立积极健康的心里品质,真正达到教书育人的目的。

3.2 树立“回归生活”的德育新理念

新的德育课程理念与传统的课程出发点不一样,新课程提出了“回归生活”的德育理念。让德育“回归生活”即“生活德育”就是让学校德育工作摆脱政治化、抽象化、教条化、空洞化的说教模式,使学生在日常生活和社会生活的体验中去不断认识自己,发展自己,完善自己。因此,作为德育工作者,我们不能脱离了学生的生活去做德育,不能脱离了学生的需要去做德育,我们的德育要贴进学生的生活,走进学生的生活。

让德育回归生活,让中小学生在真实融洽的生活环境中理解、体验、践行所要求的价值和美德,升华思想境界,养成自律、自制的行为习惯,实现自我教育,是当前学校德育工作走出困境的有效途径。因此,中小学德育工作应长期遵循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原则,从实际出发,深入研究当前学生思想品德特点,确定不同阶段的教育内容和目标,使外在社会规范在学生心理不断内化,由他律走向自律。

德育教育的对象是广大的中小学生,德育缺乏实效性的重要原因是脱离学生的现实生活。现在人们生活富裕了,有的学生家庭生活条件越来越好,导致学生懒惰,自理能力差。因此我们在进行德育教育时要从中小学生年龄特点出发,深入了解学生以及他们的生活环境,掌握他们的思想、学习和生活状态,从生活中细微处抓起,以小见大。在日常生活中强化思想品德、道德素质和做人做事的教育,寓德育于现实生活之中。在减轻中小学生过重课业负担的同时,结合学校和班级的实际情况,根据青少年儿童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积极开展适应青少年健康成长的科技、文化和体育等校园活动,将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作为德育工作的重要载体,寓德育于教育活动之中。此外,学校还要切实加强社会实践活动,把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作为必修内容纳入教育教学计划,将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的表现作为评价学生的一项重要内容,寓德育于实践活动之中。

3.3德育与其他学科教学有机结合,寓德育于各科教学之中

中小学思想品德课程教育教学活动是学校德育工作的主要渠道。在思想品德教学中教师应不断探索,优化思想品德课堂教学,积极推进素质教育,让学生独立自主地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明白道理,让思想品德教学真正起到“明理、激情、导行”的德育功效。在中小学语文、数学、外语、历史、科学、地理、计算机等学科的教学活动中,可以根据各门学科不同的特点,结合教学内容对学生进行保护环境、遵纪守法、明礼诚信、勤劳勇敢、民族团结以及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自然、爱社会主义等方面的教育。此外,音乐、体育、美术等学科还可以结合本学科特点,丰富教学内容,陶冶学生情操,激发爱国情感,培养团结互助、热爱集体、艰苦奋斗、和奋发进取的精神。

3.4 德育与社会、家庭教育相结合

将学校、家庭、社会组成联合教育网络是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措施之一。学校教育是有计划、有步骤、有组织进行的,它是指导性的教育。而家庭是学生学习、生活的重要场所,家庭教育在孩子的成长发展过程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做为家长应该以身作则,担负起对子女启蒙教育和后续成长教育的义务;学校也要通过家长会、校讯通等多种渠道加强与家长的交流、沟通,引导家长走出重智轻德的误区,协同学校,共同担负起学生的德育工作。社会教育是指学校以外的行政机关和文化教育机关对青少年进行的教育,它具有制约性,也具有开放性,对学生的发展有重要影响。学校应通过合适的途径,动员社会各方面的力量来协同学校做好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把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结合起来,形成广阔的、良好的社会德育环境,充分发挥社会的德育功能。把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相互联系起来,形成一个有机的 “教育网”,既要充分发挥每种教育形式的特殊功能,又要发挥多种教育形式整体合力的作用,从而建立起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相结合的全方位德育模式,做到“教书育人、服务育人、环境育人”。

4、结语:

德育在培养人的过程当中,不仅要为国家、社会的发展服务,更要为人的发展服务。它成为人们认识、发展自己的积极手段。学校德育的主体是学生,德育应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应着眼于创造学生自我发展所需要的生活环境。因此德育工作者就要采取社会、学校、家庭三位一体的德育教育模式;重视人的自主性、能动性原则的自我教育方式;通过生活体验,情感感化,使学生完成思想道德的内化,维持自身的道德水平和价值观取向,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参考文献: [1]教育部网站,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1999年6月13.[2]高德胜,知性德育及其超越——现代德育困境研究[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3]鲁洁,德育课程的生活论转向[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2005 9 [4]王东莉,人文关怀:当代学校德育的逻辑起点[J].素质教育,2005(4).[5]郭思乐,德育的真正基础:学生的美好学习生活[J].教育学,2006(2).作者简介:姓名:姚强文,男,1978年4月10日生,2002年6月毕业于河西学院,最高学历大学本科,民勤县第二中学中学二级教师,主要研究方向: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通讯地址:甘肃省民勤县第二中学,邮编:733307,电话:***,E-mail:1084334645@qq.com。

第二篇:社会主义荣辱观与高校学生德育的时效性思考

社会主义荣辱观与高校学生德育时效性的思考

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提出,为新时期大学生评判是非荣辱提供了标准,为高校学生德育指明了方向。高校应把荣辱观教育落实到学校教育的各个方面,从解决实际问题入手,努力使荣辱观教育取得实效。

一、关于大学生德育教育时效性的理解

所谓大学生德育的时效性,就是高校学生德育的观念、内容、方式、体制、模式等各个方面要适应时代、社会和人的发展需要,并以此来促进社会和人的发展。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在同一时期的不同阶段,我国高校学生德育所处的历史环境、所要达到的具体目标和完成的特定历史任务以及所采取的方式方法都各具特点,不尽相同。高校学生德育时效性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来理解:

一是历史性,即高校德育由传统向现代转变发展过程,强调德育的历史继承性,注重德育的发展性,体现中华民族的文化特性。

荣辱观是中华民族的传统道德中重要的内容。在我国古代文献中,有关“荣”、“辱”的论述从商周时期的周公之“制度”、“典礼”到孔孟之“德”、“仁”,其不乏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荣辱”、“和谐”的内容,如“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礼义廉耻,国之四维,四维不张,国乃灭亡”、“礼义,治人之大法;廉耻,立人之大节。”“人惟知所贵,然后能知耻,不知吾之所当贵,而谓之有耻焉者,吾恐其所谓耻者非所当耻矣。”„„等等1。可以说,这些论述成为今天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历史基础。

中国共产党成立以后,荣辱观教育成为中国共产党教育方针、政策的重要方面。早在1938 年,毛泽东在中国共产党第六届中央委员会六次扩大会议上就强调:“无论何时何地都不应以个人利益放在第一位,而应以个人利益服从于民族的和人民群众的利益。因此,自私自利,消极怠工,贪污腐化,风头主义等等,是最可鄙的;而大公无私,积极努力,克己奉公,埋头苦干的精神,才是可尊敬的。”2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和拨乱反正和改革开放使我国传统高校德育环境的封闭、文化环境的1 《史记·管晏列传》;《论语·为政》;《管子·牧民》;《日知录·廉耻》;《陆九渊集》卷30,《人不可以无耻》。

2《毛泽东选集》卷2,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522页。

单一和教育层面的狭隘局面开始改变,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等党和国家领导人既继承了我们党历史时期关于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思想,又与时俱进,赋予其鲜明的时代意蕴,“中国人民有自己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以热爱祖国、贡献全部力量建设社会主义祖国为最大光荣,以损害社会主义祖国利益、尊严和荣誉为最大耻辱。”3“要在全党和全社会大力提倡高尚的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和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以艰苦奋斗、勤俭朴素为荣,以铺张浪费、奢侈挥霍为耻。”4 胡锦涛同志从历史、现实与未来相结合的高度,提出要引导广大群众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提出了新时期我国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时期思想道德建设的指导思想、方针原则。我党不同时期对荣辱观的认识和阐述无疑为我国高校学生德育的时效性提出了要求。

二是现时性,即高校学生德育的完善、深化过程,强调德育与市场经济发展的适应性,注重德育的主导性与多样性、先进性与广泛性,体现社会发展的现代性。

通过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思想路线以及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社会主义荣辱观等社会主义重大政治理论和实践问题上的宣传教育,高校学生德育得以其社会化、现代化面貌融入现代社会,高校学生德育的内容改革、方法探索和理论研究也正进入一个全新的历史阶段。现实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竞争日益激烈,以物化、量化和指标化等标准显示物质利益价值优位而受到社会普遍的重视,精神、道德往往难以直接比较而常常被忽视,从而造成人的片面发展。因此,现代高校德育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在理论上启发学生重新学习和全面把握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本质与全面发展理论,在实践中帮助学生适应社会发展的全面性与丰富性,在比较中引导学生认识人类的全面发展趋势和片面发展的危害,为学生全面发展创造条件。

二、与时俱进:社会主义荣辱观与大学生德育教育时效性的思考

胡锦涛同志在《牢固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一文中强调:“要在全社会大力弘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倡导社会主义基本道德规范,扶正祛邪,扬善惩恶,促进良好社会风气的形成和发展。”“树立良好的社会风气是广大人民群众的强烈愿望,也是经济社会顺利发展的必然要求。”5 高校作为人才汇集和人才培养的高地,其担负着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使命,当代大学3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增订本,青海人民出版社1987年,第3—4页。4江泽民:《在中央纪委第八次全会上的讲话》,1997年1月29日。

5胡锦涛:《牢固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求是》2006年第9期。

生是否具有正确的荣辱观,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至关重要。这就要求高校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围绕“培养什么人”的根本问题,从政治的高度来认识和实践高校学生德育,遵循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思想指导性、现实针对性、继承创新性和时代发展性,建立健全高校德育工作的运行体制和长效机制,整合学校各方面力量,把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作为新时期学生德育的重要内容纳入学校德育发展的整体规划,充分发挥高校人才资源和理论研究的优势来加强荣辱观的发展历史、基本内涵、本质要求及其重要意义等方面的研究,制定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的工作目标、任务、要求和步骤,不断丰富教育的内涵和形式,真正把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基本要求与大学生的认知规律结合起来,把社会主义荣辱观体现到学校教学、科研和管理的各个方面, 贯穿于学生德育建设的各个环节,增强德育的针对性、时效性。

从我国高校学生德育发展的历史过程来看,高校学生德育的实质是把特定社会的思想、政治、道德规范内化为个体思想品德的过程。这一过程的时效性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方面,高校学生德育必须与学生自身的主体发展相协调,即要关注学生对其德育要求的价值认同。从我国高校学生德育的发展历程看,虽然我国高校学生德育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但其德育的时效性仍然是我们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众所周知,我国高校都专门设有思想品德方面的课程,《中国普通高等学校德育大纲》也涵盖了政治道德、社会公德、个人品德等方面的诸多内容,但其高校学生德育与经济社会发展仍还存在诸多的不协调,如德育过程中我们往往强调社会道德取向对学生的要求,而忽视学生主体的时代要求,德育教材与现实生活存有较大的差距,德育内容跟不上时代的发展,教师“照本宣科”的状况还很普遍,加上德育方法的单

一、陈旧,高校学生德育的整体效果不佳。

“教育的重点在青少年,主阵地在学校。”6我们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要取得时效就必须充分调动学生主体的积极性和参与性,倡导学生的自我体验,真正把社会主义荣辱观落实到学生的日常行为中去,变成他们的自觉行为选择,实现社会评价与个人认同的统一,达到由“观”到“感”再到“做”的目的,进而增强他们对社会主义“荣”、“辱”标准的坚信度。

另一方面,高校学生德育必须与社会和时代的发展相协调,即关注社会、时代发展对学生的德育要求。这就要求我们不断探索高校学生德育与社会的相通点和结6 刘云山:《知荣辱树新风促和谐—在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座谈会上的讲话》,载《光明日报》2006 年3月21日版。

合点,把社会主义荣辱观建构在学校、家庭、社会相结合的框架之上,使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相互配合,相互促进。

从学校来说,社会主义荣辱观与高校学生德育时效性建设具体体现在以下几点: 第一,我们要以建设和谐校园文化为平台,以社会主义荣辱观为新时期德育建设的导向, 建设导向鲜明的班风、教风、学风、校风,广泛开展以社会主义荣辱观为主题的丰富多彩、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活动,形成具有浓厚校园文化积淀和清新校园文明风尚的校园环境,使学生在日常学习、生活中接受先进文化的熏陶和文明风尚的感染, 在良好的校园人文、自然环境中陶冶情操,促进学生自我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

第二,以课堂教学为主渠道,并与社会实践活动结合起来,把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内容引入教材和课堂的同时,要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各类社会实践活动,在实践中学习和培养荣辱观。一方面,“两课”教育是理论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我们要结合现在的高校两课教学改革,及时地把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内容纳入新的课程体系之中, 依据大学生的思想实际, 采取大学生喜闻乐见的教学教育方法,开办与社会主义荣辱观相关的选修课、人文素质教育专题讲座等,使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另一方面,我们把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与学生社会实践结合起来,通过进行社团活动、“三下乡”、志愿服务、专业实习、社会调查等社会实践和公益活动, 使大学生广泛接触社会、了解国情、感悟社会主义新时代风尚的主流,使学生在实践中心灵得到净化、思想得到熏陶、认识得到升华、觉悟得到提高,真正把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客观要求内化为大学生的自觉的时代行动。

第三,加强高校“师德”建设,引导所有教职员工都能自觉地加强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学习和示范。在师德建设中,我们要突出开展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活动,提高教师队伍整体思想政治素质和道德水平,严格对学生德育工作队伍的选拔和任用, 特别要加强对学生辅导员或班主任的德育教育和培训,使他们把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教育要求自觉地纳入到学生日常管理工作之中,使其成为直接面对学生的弘扬社会主义荣辱观的表率和模范。

从高校与社会的互动关系来说,高校学生德育的时效性要求学校必须主动争取和挖掘社会资源,凸现现代社会的德育作用。

新时期高校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已不能仅仅停留在对学生的道德规范教育的层面上,更要加强学生的荣辱观之“怎么来”和“怎么做”的教育,引导学生对社会道德现象进行深层次的选择、判断和思考。同时,高校要进一步加强与学生家庭、各有关部门和群众团体组织的协调、沟通与配合,整合教育资源,拓展教育渠道,积极营造学校、家庭、社会共同关心大学生德育教育的良好氛围。实践证明,许多高校以与社区的德育共建作为学校德育工作的突破口,结合学校的荣辱观教育,围绕社区教育、社区服务、社区文化建设和社区帮困助学等开展一系列实践活动,积极参与社区精神文明建设,在社区化实践教育的引导下,使学生树立正确的荣辱观,效果显著。

当前,我国正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和谐的新的发展阶段,市场竞争日趋激烈,信息化加快发展,各种理论、思潮、信息不断涌入,人们的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社会行为等方面都发生了深刻变化,这就要求高校学生德育的发展必须把社会的发展和人的发展,把高校学生德育的各个方面、各个环节联系起来、整合起来,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与时俱进,把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内容适时融入到高校学生的德育过程,以此来研究高校学生德育发展的系统性、规律性,准确把握高校学生德育的“时”、“效”,进一步把高校学生德育的历史性和现时性体现在德育理论和实践发展过程中,把高校学生德育工作推向前进。

第三篇:中小学德育衔接

《德育原理》课程论文

对各学段德育衔接问题的探讨

姓名:严莉娜

班级:10小教2班

学号:20101202228

对各学段德育衔接问题的探讨

德育广义上是指一切影响人的思想品德的活动。狭义上专指学校德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对受教育者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系统的德育影响,把受教育这培养成为具有一定社会所需要的思想品德的人的活动。学校德育由于不同阶段学生的心理特点、认知水平及所面临问题的差异,大中小学承担着不同的任务,有着不同的具体教育目标和内容,同时这些目标与内容又都是与学校德育的整体目标一致的。从整体上规划大中小学德育工作,做好各阶段德育衔接,是实现德育目标,提高德育实效性的重要举措。

目前我国小学中学大学在德育的衔接方面还存在许多问题,如德育目标的阶段定位不够清晰,德育内容割裂少项、抽象空洞,脱离实际,德育途径和方法单一,缺乏实效等。许多问题的存在,既有理论研究不够深入、系统的原因,也有实践中的困难和局限。我们只有正确认识这些问题,进行认真分析,才能采取有效的方法去解决它,从而使各学段德育实现有效衔接。

(一)德育目标的衔接问题

德育目标体现着教育者对德育过程所要达到的预期结果的观念设计。德育目标决定着德育过程中的德育内容规划、德育途径与方法的选择和确定以及德育评价的措施等一系列问题,影响着德育过程的实效,是整个德育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在我国,《关于整体规划大中小学德育体系的意见》对大中小学各阶段德育的总目标是这样来表述的:小学德育目标:教育小学生初步培养“五爱”情感;树立基本的是非观念,法律意识和集体意识;初步养成良好行为习惯,逐步培养良好意志品格和乐观向上的性格。中学德育目标:教育学生形成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而努力的理想,树立民族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养成良好社会公德和遵纪守法的行为习惯。大学德育目标:教育大学生确立在共产党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共同理想和坚定信念,牢固树立爱国主义思想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思想„„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确立马克思主义坚定信念。分析各阶段德育目标不难看出,我国的德育目标主要以社会本位为主体,更多的满足于社会需要,较少考虑到学生的主体发展需要。这样的定位使得各个阶段的德育教学难免会出现与实际相脱节等现象,学生的道德认知难以与生活中的具体实际的道德行为相联系,最终导致学习的德育目标落空。

(二)德育内容的衔接问题

我国在德育内容的安排上是分阶段的,在小学教育中以社会公德、国民公德、常规纪律教育和文明行为习惯的培养作为基本内容,适当附以政治和法律常识教育,目标时培养学生初步的社会公德、国民公德、养成文明、遵守纪律的行为习惯;在初中阶段,德育内容以较系统的社会公德、社会主义、人道主义和纪律教育为重点,同时强化集体主义教育思想,还可以发展性地进行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和科学人生观、世界观的启蒙教育。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对小学、初中的德育内容做了较大的改革,在小学阶段,分低年级和忠告年级分别有不同的德育内容,这是值得肯定的地方。但是,不难看出,我们学校的与内容方面还存在着内容相对陈旧、意识形态教育痕迹过于明显的问题,而对学生的主体意识、主体的道德践行关注程度还没有达到一定高度。

另外,德育内容还与实际脱节,变现在两个方面:第一,德育内容与学生的成长阶段脱节,出现内容倒挂、重复等现象。例如,大学的《思想到的道德修养与法律》课程中的第一章“追求远大理想坚定崇高信念”的内容与初三思想品德课的“我们的共同理想”部分有许多重复;第二章的“爱国主义与弘扬民族精神”部分与高中阶段的《文化与生活》中的“我们的民族精神”部分也存在较多重复;第三章“创造有价值的人生”部分与高中的《生活与哲学》中的“实现人生的价值”部分也有大量重复。第二,德育内容与时代发展脱节。仔细审视我们以往的德育内容,发现德育内容强调继承传统美德多,反映时代内容少;追求理想说教多,立足社会现实和学校实际少;紧跟政策、形式变化多,一以贯之内容少。一定程度上缺乏对现代社会的特征,如全球化、国际化、信息化、以及市场经济及多元文化碰撞等问题在德育教育中的关注。

(三)德育方法的衔接问题

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心理和智力的发展。认知与思维水平的提升,不同德育阶段应该采取不同的德育方法。以思想政治课为例,小学阶段主要是以道德故事的形式,引导学生进行道德体验。中学阶段的德育工作是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行为,并初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所以在德育方法上,除了知识传授之外,更主要的培养学生的道德行为习惯。大学阶段是从意识、观念上巩固学生已形成的道德认识、道德行为,提升道德修养,在德育方法上主要是提升学生的理论认识。而当前由于升学压力的存在,中学德育更多的是注重对学生知识的传授,学生道德行为的养成反而成了大学德育的任务。而大学德育工作,由于各种条件的现实,德育实践相对较少,对知识的灌输仍然是德育的重要方式。

针对以上三个方面的问题,可以从德育主体、德育衔接内容及衔接理论等方面进一步推进德育衔接工作的进行。

第一,增强德育衔接意识。德育衔接工作中,德育教师尤其是班主任是主要 的计划者、参与者和执行者,树立他们的衔接意识,既是提高德育实效性的重要保证,又是做好大中小学德育衔接工作的前提,如果他们的认识不到位,不真心实意重视问题,工作就不可能真正到位,没有自觉的衔接意识,就不会有实际行为。具体而言,树立教师的德育“衔接意识”就是要求低一级学段的德育教师的教学要有一定的“前瞻”性,要在德育过程中适当给学生介绍高一级学段的学习生活和责任,激发他们对更高阶段学习生活的向往和更高目标的追求,强化他们的自我德行发展需求,但也要注意不要提前学习高一级学校的德育内容。而对于高一级学段的教师来说,则要求他们在德育过程中要适当“回顾”低一级学段的德育内容,要充分肯定低一级学段的德育培养,以便一步步巩固、引导学生在已有的良好基础上继续提高,教育内容上也要避免简单重复。这一点在大中学校的德育衔接中显得尤为重要。

第二,做好大中小学德育目标上的衔接。大中小学德育目标的衔接是指担负

着不同德育任务的学段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发展水平,将德育目标分为不同层次,对处于不同阶段的学生提出切实可行的要求。德育目标可以依据其从属、内容、对象以及学校层次等不同方面分为总目标和分目标以及小学、初中、高中、大学德育目标。在学校德育目标的制定上,一定要避免出现过分偏重政治上的高标准严要求现象,要根据学生年龄特征、身心特点、理解能力来分层确定德育目标。

第三,从德育衔接内容方面,寻找各阶段德育工作衔接点,推动德育衔接工

作。如组织教师学习、了解关于德育衔接的文件精神及相邻阶段德育工作的目标、内容及方式方法;定期召开大中小学德育工作者,特别是思想政治课教师共同参加的教研会、工作交流会;组织教师到前一阶段学校进行参观、考察,如组织大学教师到中学参观学习、中学教师到小学参观学习,帮助教师了解各阶段德育内容、方法及效果。通过加强各阶段德育工作的交流与沟通,既有助于加强教师德育衔接的意识,又有助于教师进一步思考推动德育衔接的方式方法。

第四,做好大中小学德育方法上的衔接。不同学段德育方法的选择要因人、因校而异、适时变通、改革创新;一切以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和提高德育实效为目的,要避免简单的德育说教,高度重视德育实践,通过把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的德育内容融入日常行为实践来影响学生的道德行为和思想品德,这样的德育方法才是最有效的。

人的道德意识和思想品德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的、复杂的过程,是一个由多个教育阶段前后衔接和多个方面横向贯通和共同作用的过程。道德发展是按照一定的规律分阶段、分层次、循序渐进的过程。因此,小学、中学、大学各学段的德育一定要根据不同阶段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和品德形成规律,结合各学段的特点,确立层次、目的明确的学校德育目标,加强各阶段德育内容的针对性。实现大中小学德育的有效衔接,增强学校德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为学生的健康成长提供良好的德育条件。

参考文献

[1] 宋丽萍.培育公共精神:推进德育有效衔接的着力点[J].教育论丛,2012,(5)[2]鞠忠美.对大中小学德育衔接工作的思考[J].教育广角,2012,(23)

[3]徐永赞,陈新亮.当前大学与中小学德育衔接问题及对策[J].人文社科课题成果,2008 [4]杨曙霞,新时期大中小学德育衔接问题研究[D].大理学院,2013 [5]赵玉英,张典兵.德育原理新论[M].2010

第四篇:中小学德育工作计划

中小学德育工作计划

中小学德育工作计划

一、指导思想

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党的十七大精神和xx在纪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3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为指导,以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为根本,以切实抓好中小学德育工作促进素质教育为立足点和出发点,以和谐、创新、发展为指针,以成功创建广东省教育强区为动力,培养身心健康发展的学生,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和蓬江教育现代化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二、主要目标和任务

以庆祝建国60周年为契机,以爱国主义教育为主线,切实加强爱国主义教育、民族精神教育、民族传统教育等各类主题教育;

加强法制教育和日常行为规范教育,实现在校学生违法率控制在0.5‰以下,犯罪率为0的工作目标;

加强德育队伍建设,重点加强中小学德育干部培训和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师资培训,切实提高中小学德育队伍的整体水平;

加强实践育人和传统育人,培育学校德育工作特色;

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创建和谐安全文明校园;

加强学校共青团和少先队工作,充分发挥其生力军和主阵地作用。

三、主要措施和做法

要把德育放在素质教育的首位,放在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位置,增强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和预见性,发挥学校主渠道、主课堂、主阵地的作用,加强德育队伍建设、阵地建设和网络建设,培育学校德育特色,推进学校德育的生活化、实践化,形成全员育人、全面渗透的德育工作格局。主要措施是做到“七个抓,七个促进”和四个“进一步加强”。

(一)抓德育队伍建设,促进德育队伍水平的整体提高

做好中小学德育工作,德育队伍建设是保障。今年将采取有力措施提高和促进德育队伍的整体水平。一是拟请省内著名的德育研究专家到我区举办讲座和辅导报告,组织各学校的德育骨干到先进地区学习交流。二是加强班主任培训,继续举办主要面向班主任的心理健康教师c证资格培训班,力争使我区的班主任持c证资格的比例达到100%。同时加大b证和a证的培训力度。三是配合市教育局的 “中小学班主任能力建设计划”,通过班主任专业能力大赛这一崭新载体,有效引导班主任教师向更专更精的方向发展。四是要加强业务和理论学习,提高德育队伍的理论水平和统筹驾驭工作的能力。五是各学校要结合本身的实际,开展针对本学校德育队伍的培训,如采用“请进来,走出去”的办法,组织交流学习、举办讲座报告、开展研讨互动等,切实提高德育副校长、政教主任和班主任的工作水平。

(二)抓日常行为规范教育,促进学生良好行为规范的养成和良好校风学风的形成

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是学校德育工作的基础工程,是现代教育的重要内容。一是《中小学生守则》和《中(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要落实在班主任工作、班级教学和学校管理的各个环节。二是要抓好学生一日常规教育,尤其要突出抓好班级常规教育、学生自主管理、学生仪表着装等几个方面。三是要注重开展体现本校常规教育特色的日常行为规范教育,以某一个方面为切入口和着力点,进而抓好各项常规教育。四是要抓校风、学风、班风。五是要正确处理抓日常行为规范和抓教学的关系,避免重教学轻规范,要以规范促教学。

(三)抓中小学生法制教育,促进学生守法意识的提高和法制教育目标的落实

(四)抓以爱国主义教育为主线的各类主题教育,促进学生爱国精神和民族自豪感的形成

第五篇:中小学德育新理念

中小学德育新理念

中小学德育新理念

纵观古今中外发展史,德育的每一次深化改革,都首先要更新德育观念。

一、生活的德育

这里的生活概念是意义上的“生活世界”。自从胡塞尔提出“生活世界”这一概念之后,狄尔泰、海德格尔、赫勒、哈贝马斯等人又从多个角度阐发了传统对生活世界的遗忘和当代人回归生活世界的迫切性。生活的德育观把世界看成是一个动态的、活生生的人文世界,而不再是一个抽象的、以僵死凝固的知性逻辑为基础的、纯粹科学的客观世界。生活世界是基础性的、本源的,同时也

是真实的,具有无限的丰富性与复杂性。任何试图脱离生活世界的德育的努力,都将在抽掉人性之丰富性的同时,也抽掉了德育自身的生命力。因此,德育要从纯粹的理性世界和理想世界中走出来,回归丰富多彩的日常生活世界,构建生活的德育。

二、生态的德育

所谓生态德育,是一种生态教育活动,一种新德育观,主张不仅要构建生态道德“规范”,更要转变以往的世界观、宇宙观、人生观,教育者从人与自然相互依存、和睦相处的生态道德观点出发,启发、引导学生为了人类的长远利益,从小树立一种崭新的人生观、自然观,养成保护自然环境和生态系统的思想意识、觉悟及相应的道德行为习惯,正确理解和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有意识地控制人对盲目破坏行为。生态德育的这样一种追求已经成为21世纪道德发展的新境界。

三、关怀的德育

关怀伦理学是当代西方伦理学中的重要理论,它出现于20世纪70年代,是强调人与人之间的责任、情感、关系以及相互关怀的一种伦理理论。大量实证研究资料证明,德育实效性的前提条件之一,是教师对学生的关怀。教师要把关怀作为德育的内在要求,去关注学生的生命,关注他们的情感世界。

四、智慧的德育

完整的德育应该是智德统一的,而不能分离,智德分离的德育,责权利就无法统一。智德分离的德育,是一种被动的、盲从的德育,是一种弱者的德育。这种德育导致行善的人,不能保护自己,不敢创造,也不能承担责任。智慧的德育是追求智德统一的德育,它有丰富而独特的学校文化,是尊重和张扬师生个性人格的德育。这是一种充满创造性的德育,是生机勃勃的德育,是使学生成为生活主人的德育。它既注重培养学生的认知能力,清醒的理性能力,对公正、正义的判断能力,也注重对内心情感体

验能力的培养。

下载中小学德育时效性探析word格式文档
下载中小学德育时效性探析.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中小学德育工作总结

    中小学德育工作总结范文五篇一年来,我校高度重视学生思想道德建设,以培养造就合格小公民为宗旨,为促进学生德智体诸方面发展打好基础,为学生步入社会打好做人基础。把德育工作摆......

    中小学德育教学计划

    中小学德育教学计划德育是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贯穿于学校教育教学的全过程和学生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学科德育渗透在智育活动中对学生健康成长和学校工作起着......

    中小学德育工作总结

    篇一:小学德育工作总结 小学德育工作总结 “德育为首”一个学校德育工作开展的好坏直接影响着这个学校个方面的成绩。开展好德育工作,有利于学校良好班风的形成,有利于学生的......

    中小学德育工作汇报材料

    为了进一步加强和落实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发下简称《意见》,云南省教育厅印发了A教德[2004]7......

    中小学德育工作计划

    一、指导思想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党的十七大精神和xx在纪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3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为指导,以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为根本,以切实抓好中小学德育工......

    全市中小学德育工作总结

    我市中小学坚持以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为核心,以《中小学生守则》、《中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为基本内容,以“小手拉大手”互助活动为载体,以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为组织形式,以养......

    中小学德育原则

    中小学的德育原则编辑 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原则 进行德育要把思想政治观念和道德规范的教育与参加社会生活的实际锻炼结合起来,把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与培养道德行为习惯结合起来......

    中小学德育工作计划

    德育工作计划一、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牢固把握德育在素质教育中的“灵魂”地位,在德育的目标、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