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玉栋教学实录

时间:2019-05-14 21:14:0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张玉栋教学实录》,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张玉栋教学实录》。

第一篇:张玉栋教学实录

落花生教学设计

一、导入

(出示实物图):看到这幅图,大家都很熟悉吧,我们都知道花生是从土里长出来的。

师:这个同学问的好,土里怎么会凭空长出花生来呢?老师给大家介绍介绍,花生啊,是它的花落了以后,原来长花的那个顶就越来越长,最后土里就结出了花生,所以我们也叫它—— 生齐:落花生。

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许地山的散文名篇(板书课题),请大家齐读。话说这落花生啊,它不仅仅是这种农作物的名字,还是我们著名作家许地山的笔名。

这个同学问的好,资料上写的笔名是落华生啊!其实呀,在古代和许地山生活的年代,人们常常把花写成华,所以落华生就是落花生。你对这个笔名有什么疑问吗?你说。

是啊,好端端的一个人,干嘛起个落花生的笔名啊?

师:咱们看看能不能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了解许地山笔名的含义,同时还要看看这篇著名的散文到底好在哪里?

二、初读课文,理清脉络

你们都预习过,是吗?有信心把课文读对读顺的,请举手。

师:哟,都有信心,那我就考你们两道题。请看第一题,来,请你们四位起立,依次读这四个词语,其他同学注意听,看看他们读的这四个词,读音上有什么特点?

你听出来什么特点了吗?没听出来,他听出来了。

你瞧瞧她多有眼力啊!我出示的这四个词的第二个字都是轻声,所以第二个字要读得轻一些,短一些,像这样“吩咐、常常、便宜、石榴”(师范读),我们一起来读一遍。

第一关顺利通过,请看第二题,谁来读读这段话?好,请你吧。

(文段)我们家的后园有半亩空地。母亲说:“让它荒着怪可惜的,你们那么爱吃花生,就开辟出来种花生吧。”我们姐弟几个都很高兴,买种,翻地,播种,浇水,没过几个月,居然收获了。

师:你能够读下来,很不错!这段话可不好读了,有几个多音字,我们要注意一下。为什么播种的“种”读第三声?老师提示你一下,看看前面这个词,买,买什么?翻的是什么?(地)浇的是什么?(水)这样一来,你看这组词语都是动词加什么?名词。所以这个地方的意思是播撒种子。要读什么?(种)看你们很聪明,大声的把这个词读一遍。生齐:播种。

师:好极了,多音字的读音要根据意思来判断。老师这里还有一个附加题,刚才这个字他读错了,谁听见了?他读成什么了?你离的近,你说说。生:我觉得应该是我们家的后园有半亩空地,他读的是我们家的后院有半亩空地。师:听得非常仔细。可是,为什么说是后园而不是后院呢?这俩字有什么区别?猜猜看,你马上就举手。

生:院子是有很多人可以在里面玩耍,园子是可以种东西的地方。师:园子说的挺清楚的,院子有点问题,你说说看。生:我发现院子的院是四声,园子的园是二声。

师:你发现了读音的不同,意思呢,再给一个机会,你说,让他说好吗?你发过言了。生:我觉得院子的院应该是人们住的地方前面有个小院子,而园子是种弄作为的地方。

师:原因也说对了,大家想啊,刚才两个孩子都说院子是人们住的地方,有围墙没有?有没有围墙? 生:有。

师:它们俩的区别就在这儿,院子是围墙四周房屋的空地,园子是种植果蔬花木的地方。这段明白了吗?读书的时候要是分不清楚,别偷懒查查字典。还是这段话,第二句还没读完呢,现在呢,我请大家再来看看这段话,看你能发现什么问题?看,读着读着,你的标点符号,你的词突然就跳出眼睛里了。好,有人发现了,说。

生:跳进我眼睛里的是那个居然,我觉得收获应该是很平常的事情,为什么要用居然这个词?

师:从居然里看出来他的家人是想到还是没想到? 生:没想到。

师:没想到,所以用居然,但是为什么就没想到呢?别着急回到我,看你们能不能理解上下文找找答案。花生收获了,为什么没想到呢? 生:因为没过几个月,竟然收获了。师:这个时间比他们想的? 生:还要短。师:还有别的原因吗?看看母亲说的话,好,这位女生,还没说过话的,你来说。生:因为他们买种,翻地,播种,浇水,非常的辛勤,所以花生很快的就收获了。师:那么辛苦劳动之后,收获花生就更应该了,这个理由不成立。看看母亲说的话,你能发现原因吗?为什么没想到?你说。生:因为它本身是亩荒田。

师:你瞧瞧,特别会读书,什么地? 生:荒地。

师:荒地啊!要能种出来,是不容易啊,没想到!再看看母亲说的话,判断咱们姐弟几个这是第几次种花生? 生:第一次。师:判断对了,又是荒地,又是第一次种,没经验,结果种出来了,意外不意外? 生:意外。

师:仅仅是意外?心情如何? 生:高兴。

师:是呀,意外的高兴用个词叫什么?你说。生:激动。

师:还有?意外的高兴?你说。生:喜出望外。

师:瞧,他说的词多好,喜出望外。那是惊喜啊!那就让我们带着收获之后的惊喜来读读这个段话,好不好? 生:好。

师:嗯,先酝酿一下,从第一次种到收获了,我们家的后园,预备起~~

生齐:我们家的后园有半亩空地。母亲说:“让它荒着怪可惜的,你们那么爱吃花生,就开辟出来种花生吧。”我们姐弟几个都很高兴,买种,翻地,播种,浇水,没过几个月,居然收获了。

师:可能是齐读的原因,那种惊喜还不够呀,孩子们!没关系,下去再练练,刚才还有个词语没读对的,播什么? 生:种。

师:是的,播种,看还能发现什么问题吗?居然是最后一句话。是呀,?什么,看出问题来没有?呀,你说说。

生:那里买种,翻地,播种,浇水,应该是顿号,不应该是逗号。师:他根据我们以前的判断,并列词语之间是顿号,这里用的是。生:逗号。

师:问的好,为什么呢?猜猜看,你猜猜好吗? 生:我想可能这些事情是阶段的,所以才要用逗号

师:这位同学的意思是,每个事情都隔了一定的时间,有没有道理? 生:有。

师:不是很紧的,中间隔了一定的过程,那么还有买种啊,翻地啊,播种啊,这几件事本身是一下就能完成的吗? 生:不是。

师:也持续了一定的—— 生:时间。

师:说得好,最容易猜对这种答案了,其实啊标点符号的使用是根据语言表达的需要产生的。如果是语气舒缓,而且是比较长的时间,就用—— 生:逗号/

师:是的,如果你们在写作文时有这样的需要,并列词语之间也可以用逗号,而不是顿号,告诉大家,两个都对。这一段话,寥寥数语,就交代了种花生,收花生两件事。接下来请大家打开书,快速的浏览课文,除了这两件事,还围绕花生写了哪几件事情?

(生自由读文寻找答案)

师:还写了哪几件事呢?你是第一个举手的,你来吧/ 生:还写了尝花生/ 师:还写了尝花生。你们找找看课文里边,真写尝花生的在哪儿呢?找找,看见了吧,哪儿?

生:今晚我们过一个收获节,请你们的父亲也来尝尝我们的新花生。

师:这会儿尝了没?尝了没有?尝了吗?他摇了摇头。还没呢!真写尝花生的,看看课文的结尾,就那么一句话,说“花生做的食品都—— 生:吃完了。

师:就那么一句,还写了什么啊?你说。生:还写了议花生。

师:是,其实那天晚上我们是边尝边议,可是经过刚才大家的寻找发现,这里的尝花生都是寥寥几笔,而议花生呢,用了那么多的笔墨,作者为什么要这么写呢?你说

生:因为是议花生这件事,让作者获得了终身的启示。师:重要的是,这是这篇文章的什么? 生:中心思想。

师:重要!我给你个词。生:重点。

师:好极了,重点的过程作者写的,什么?多还是少(多)多,我们用个词叫作家写的详细具体,而次要的部分作者写的?跟详细、具体对应的叫什么? 生:多与少。

师:不详细不具体叫什么? 生:应该是略。师:简略,说得多好!这是这篇著名散文的第一个特点,你看咱们已经看出来了,就是主次要分明。那我问问大家,这样的写法对你们平时的写作文有什么启发没有?不要慌,你平时写作文,你说说好不好?

生:因为一般写作文先是把那个,先是把起因先写上,然后再把自己得到的启示和重点写上,最后再写上总体得到的启示。师:咱们先不说先后,就落花生这篇文章的写法对你写作文有什么启示?还没想好,没关系,你先坐,谁想好了?说。对你写文章有什么启发,你说。生:先写次要的,再写主要的。

师:那倒不一定,请坐。就是说咱们平时写文章啊,也不能平均用力,也得分主次,主要的要写详细,次要的呢(简略)是这样,那么下面我们就直奔重点,看看那天晚上父亲和我在一起都发生和讨论了些什么?请大家默读课文的3—15自然段,有什么有疑问的地方做上标记,开始吧!(生默读课文,寻找自己的疑问)

师:看大家都读得差不多,看我要把第一个提问的机会给谁?这个孩子,你说。生:为什么天色不大好,可是父亲也来了? 师:后边呢? 生:非常的难得。

师:你的问题是什么?

生:我的问题是天色既然不是特别好,为什么父亲也来? 师:父亲来是不应该的吗?问题在哪? 生:为什么父亲来实在很难得?

师:瞧,他这个问题问的好,父亲跟孩子一起吃饭是很平常的事,对不对?可是作者却说父亲来了很难得。实在很难得,猜猜这是为什么呀?你来说。生:因为父亲工作太忙了。

师:是,他跟我们平常想的一样,父亲可能工作很忙,孩子你猜对了!忙什么?提示,快速的翻一翻课后的资料吧,看看你能不能猜出来他忙些什么?好,看材料,你说。

生:他的爸爸是一位爱国志士。师:可能在忙什么? 生:在和台湾交流。

师:哦,他倒不是,因为大家不了解背景,我简单的介绍一下,在中日甲午战争失败之后呢,许地山就跟随他的父亲来到了大陆,那个时候许地山的父亲在广东一带做知县,平时为老百姓的事情奔走忙碌,所以很难跟家人在一起团聚,而那天晚上天色还不大好,父亲也(来了)所以说,(很难得)生:实在难得。

师:是的,让我们带着对父亲的敬意来读一读这段话,那晚上,预备起。生:那晚上天色不大好。可是父亲也来了,实在很难得。

师:是的,那天对把花生做成了好几样食品的母亲一样,很难得,你还有什么问题,还有什么问题吗?来。

生:我说花生的价值很便宜,不对。师:想好了再说,别紧张。

生:父亲说,花生的好处很多,有一样最可贵。这个可贵指什么?

师:我可以这样理解吗,孩子。就是你在问,父亲说花生的好处有一样最可贵,为什么说它最可贵,是这个意思吗? 生:对。

师:你瞧瞧这个孩子问的问题,很重要。咱们应该谈谈花生了,谁对花生的谈论最重要?谁说花生的话是最重要的,谁?是父亲.。你看他抓住了父亲的话来讨论这个问题,但是我却想聊一下,为什么说最可贵?先得知道什么最可贵,父亲说花生的什么最可贵呢?问题提出来了,靠谁解决?靠我还是靠你们?一起说。生:靠自己。

师:大声说,是的,我最欣赏自己提出问题,自己解决问题的孩子。为了更好的读书思考,老师这儿有个求救室,想解决问题就得先读书,先读课文的第十个自然段,用笔轻轻勾画,再把自己的理解,简单的批注在旁边。如果有想法了,可以和同桌交流,说说自己的看法,好了,开始吧。看一看父亲说花生的什么最可贵?

(生默读课文,寻找答案)

师:这个读书习惯非常好,看起来平时就有边读书边批注的好习惯。有想法了可以喝同桌交流交流。好了,孩子们,我看大家都批注的差不多了,谁来说说,父亲说花生的什么最可贵?呦,瞧瞧你们,刚才读书很有效率,这么多人都举手了,我最喜欢看到课堂上你们林立的小手,你来说。

生:我觉得花生的品格最可贵,父亲就是要我们做像花生一样朴实无华,默默无闻,不炫耀自己。

师:一连说了这么多词,这些我特别喜欢,朴实无华,默默无闻。谁能读读课文的原文呀?父亲说花生的什么最可贵?好,你来。

生:它的果实埋在地里,不像桃子、石榴、苹果那样,把鲜红嫩绿的果实高高地挂在枝头上,使人一见就生爱慕之心。

师:她读的原文很好,老师有个问题不明白,你们也想想,父亲说花生吧就说花生,说桃子干什么呀?

生:因为桃子、石榴、苹果的果实都非常漂亮,而且是挂在高高的枝头上,这样像做人,如果像桃子、石榴、苹果这样的人,张扬自满,这样我觉得很不好。师:其实呀,大家想一想桃子、石榴、苹果高高挂在枝头,其实也就是炫耀吗?那是它生长的特点呀,对不对!它就长在那,你说花生,这苹果要是长土里,那还是苹果吗?摇头了,不是。刚才有个孩子有的发言我很欣赏,就是说父亲其实就是在拿跟花生生长特点截然不同的桃子、石榴、苹果干什么? 生:作比较。

师:聪明!作比较,这样做的结果就是让我们跟加体会到花生虽然不好看,可是它像刚才那位孩子说的朴实无华。那么,我又有问题,一个外表不好看的花生却能够这么默默的给人带来好处,真的是更可贵,更让人钦佩。让我们来读读这段话,读出花生的这份可贵,好不好? 生:好!

师:跟大家一段时间酝酿一下,等会儿我们看谁读得好,读出对比。(生自读父亲说的话)

师:行,看来练的差不多了,谁来读,呀,别着急,读好,生:花生的好处很多,有一样最可贵:它的果实埋在地里,不像桃子、石榴、苹果那样,把鲜红嫩绿的果实高高地挂在枝头上,使人一见就生爱慕之心。你们看它矮矮地长在地上,等到成熟了,也不能立刻分辨出来它有没有果实,必须挖起来才知道。

师:你有点?厉害!特别是有勇气读就很好,老师刚才听同学读得有点心痒痒,我也想读,可以吗? 生:可以。

师:你们允许了,我就试试,读得好呢就给点掌声,好吧?花生的好处很多,有一样最可贵:它的果实埋在地里,不像桃子、石榴、苹果那样,把鲜红嫩绿的果实高高地挂在枝头上,使人一见就生爱慕之心。你们看它矮矮地长在地上,等到成熟了,也不能立刻分辨出来它有没有果实,必须挖起来才知道。(孩子们给老师送上一片掌声)

师:看起来读得还不错,刚才没有立刻鼓掌的一定陶醉在我的话语里了,你们能像我这样读吗? 生:能!

师:相信你们能比我读的更好!我们一起来:花生的好处很多,有一样最可贵: 生:花生的好处很多,有一样最可贵:它的果实埋在地里,不像桃子、石榴、苹果那样,把鲜红嫩绿的果实高高地挂在枝头上,使人一见就生爱慕之心。你们看它矮矮地长在地上,等到成熟了,也不能立刻分辨出来它有没有果实,必须挖起来才知道。

师:刚才同学们说了,父亲说花生可贵是在于它的朴实无华,默默奉献的品质可贵,这正是父亲为什么说它最可贵的原因。课文读到这里,父亲仅仅是在说花生吗?

生:不是。

师:你们摇头了,说不是。不仅仅是在说花生,是在干嘛?你说。生:是在讲述花生对人们的道理。

师:在讲做人的道理。哪句话明白告诉我们在讲做人?你说。生:所以你们要像花生,它虽然不好看,可是很有用。师:真有眼光。看看这句话,明白在讲做人啦,你是怎么理解这句话的?你说说吧。

生:我从这句话里的不好看,读出了花生不计名利的高贵品质。师:他虽然不好看,可是—— 生:很有名。

师:是的,其他同学是怎么理解的,你是怎么理解的?你来说。生:做人要代表外表可以丑陋一些,但是要做个有用的人。

师:他的意思是说呀,外表丑一点没关系,但是要做个有用的人,少年许地山也正是这样理解父亲的话的,他说,读。

生: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师:我发现齐读呀,我听不出你的理解,谁能带着你的理解来读读这句话,谁想? 生: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师:我听到两个词,你先别坐,一个是体面,什么是体面? 生:体面就是只讲以貌取人吧!师:体面,咱们就说体面这个词 生:体面就是……

师:有点困惑,看看我今天的穿的体面吗?好看吗?还行,穿的好看叫体面。长的呢?(帅)那也叫体面,长的体面。体面就是外表的东西好看,你继续说 生:体面就是不要只看一个人的外表怎么样,要看他的内心美不美。师:我听见他刚才强调——不要只,你再读一遍,把那个不要只。生:不要只看。

师:读读这句话,把你刚才读的这句话,不要只给读出来。生:不要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

师:少了一个字,不过比刚才好多了,这句话是讲人能不能讲体面?讲体面有没有错?

生:没有。

师:大声的告诉老师。生:没有。师:比如说我今天穿的邋里邋遢的来是对你们的尊重吗?不是,所以说讲体面是没有错,关键是不能,看那个字,不能什么? 生:不能对别人没有好处。

师:不能什么?看那个字,讲前面的那个字可关键。生:不能只讲体面。师:对了,不能只讲体面,不能只讲究外表光鲜好看,只顾自己生活的平实安逸,而要做有用的人,是的,我们再来读读这句话,注意,不要做只讲体面的人,预备起。

生齐: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师:再请一个孩子读,一个,谁来?不要做只讲体面,好,你来读。生: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师:是的,请坐,那么孩子们什么是有用的人呢?你说。生:他得乐于帮助别人的人。师:是的,能举些例子吗?

生:就是对别人,对社会有用的人。

师:好,能举个例子吗?哪些人是有用的人? 生:默默奋战的人。师:哪些人?哪些行业? 生:警察。

师:警察是,还有哪些? 生:为人分忧的人。

师:为人分忧的人,很好,还有哪些人? 生:还有义工。

师:义工?说说他们的人。

生:就像地震中那个阿福为了救人而牺牲。师:说得多好啊!谁能像他这样说说。

生:我觉得清洁工也是,就是每天早上起得很早都在默默奉献。师:这个城市的清洁可离不开他们,你说说看。

生:我觉得我们要做给别人雪中送炭的人,我们要默默的给别人奉献,不能……不图虚名。

师:你的意思是说别人遇到困难的时候要去帮助他,是吗?你来说说。生:我觉得老师就是这样默默奉献的人。师:比如说,看看台下。

生:台下很多都是老师,大家每天都要批作业、教课,很辛苦。

师:谢谢你,孩子,我替在座的老师谢谢你!这会儿真的有点感动,其实在坐的老师和我一样,只要你们学的好,我们付出再多都是心甘情愿的,刚刚大家说了不少,其实呀,在生活中有很多工作看似不起眼,但是他们都对这个社会有用,我们做人就要做—— 生:有用的人。师:不要做——

生: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师:老师也想起了一个人,这个人他留学西洋多年却从不穿西服,不抽烟不喝酒,到处都是满满一屋子书,在香港大学任教时,他以系主任的身份每周还上20小时的课,抗日战争时间,他为抗战事业奔走呼喊,终因劳累过度而病逝。著名作家郭沫若评价他说,他有献身精神,……他就是本文的作者——许地山。他曾说,读出来吧。

生:我要做花生一样淳朴的人,有用的人,我要为中华而付出,为中华而奉献。师:读得特别好,孩子。现在知道许地山为什么将落华生作为自己的笔名了吗?你知道?

生:因为他要提醒自己,时刻要做有落花生品格的人。

师:说的多好,他是把自己落花生的品质作为自己一身的追求,这篇文章谈论的是落花生,讲的却是做人的道理,这种写法叫—— 生:以物喻人。师:借物喻人。课文学到这儿,这节课快要结束了,老师最后啊有个小小的请求,在我兰州的班级里有个同学,他叫小鹏,大鹏展翅的鹏,名字起的很大气,但是这个孩子的父亲是我们那里当保安,而其他孩子的父母亲都是大学教师,所以这个小鹏在班里常常抬不起头,学了这篇课文,我想请同学们鼓励鼓励他,也已经打铃了,我想请大家给小鹏写封信,用你们这节课学到的知识劝劝小鹏,让小鹏抬起头来,和你们一样的自信,你们可以把信写好以后发到我的邮箱里,老师期待你们的信可以改变小鹏。好,我们这节课就上到这里,大家不用起立了。(会场里传来一片掌声)

师:谢谢老师们,这片掌声应该是送给你们自己的!

第二篇:落花生课堂实录张玉栋

落花生

一、导入

1、师:你吃过哪些花生做的食品?

2、你知道花生是怎么接出来的?

师:土里接的吧?怎么结的呢?土里不会凭空长出花生来吧?(课件)老师给大家介绍介绍,花生啊是它的花落了以后,然后它原来长花的那个顶就越来越长,最后土里就结成了花生,所以我们也叫它,什么? 生齐:落花生。

3、师:说起这落花生啊,它不仅仅是这种农作物的名字,还是我们现代作家学者许地山的笔名。在课后的资料袋里介绍他的笔名是落华生啊!其实呀,因为在古代,还有就是许地山生活的那个年代,常常把花写成华,所以落华生就是落花生。这么一来,一边是一种普通的农作物,一边是我国著名的现代作家学者许地山有这么一个笔名,问题来了,你说那么有学问的一个人,干嘛起个落花生作为笔名啊?

4、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许地山的散文名篇(板书课题),请大家齐读。

我们一起走进课文,了解许地山笔名的含义,同时还要看看这篇著名的散文到底好在哪里?

二、检查预习

1、检查词语

生:吩咐、常常、便宜,石榴。师:这四个词,读音上有什么特点?

师:第二个字要读得轻一些,短一些,像这样“吩咐、常常、便宜、石榴” 生齐:吩咐、常常、便宜、石榴。

2、句子检查

(课件)生:我们家的后园有半亩空地。母亲说:“让它荒着怪可惜的,你们那么爱吃花生,就开辟出来种花生吧。”我们姐弟几个都很高兴,买种,翻地,播种,浇水,没过几个月,居然收获了。师:这段话可不好读了,有四个多音字,这个词有点疑问,在这儿应该读什么?

老师提示一下,看看前面这个词,是买,买什么?(买种)买的是种子,翻的是?翻的是什么?(地)浇的是什么?(水)这样一来,你看这组词语都是动词加什么?名词。所以这个地方的意思是播撒种子。要读什么?(种)生齐:播种。

师:好极了,多音字的读音要根据意思来判断。还是这段话,第二句还没读完呢,现在呢,我请大家再来看看这段话,看你能发现什么问题?看,读着读着,有的标点符号,有的词突然就跳进你的眼睛里。好,有人发现了,说。生:跳进我眼睛里的是那个居然,我觉得收获应该是很平常的事情,为什么要用居然这个词? 师:从居然里看出来他的家人是想到还是没想到? 生:没想到。

师:没想到,所以用居然,但是为什么就没想到呢?别着急回答我,看你们能不能理解上下文找找答案。花生收获了,为什么没想到呢?

生:因为没过几个月,竟然收获了。师:这个时间比他们想的? 生:还要短。

师:还有别的原因吗? 生:因为它本身是亩荒田。师:你瞧瞧,特别会读书,什么地? 生:荒地。

师:荒地啊!要能种出来,是不容易啊,没想到!再看看母亲说的话,判断咱们姐弟几个这是第几次种花生? 生:第一次。师:判断对了,又是荒地,又是第一次种,没经验,结果种出来了,意外不意外? 生:意外。

师:仅仅是意外?心情如何? 生:高兴。

师:是呀,意外的高兴用个词叫什么?你说。生:激动。

师:还有?意外的高兴?你说。生:喜出望外。

师:瞧,他说的词多好,喜出望外。那是惊喜啊!那就让我们带着收获之后的惊喜来读读这个段话,好不好? 生:好。

师:嗯,先酝酿一下,从第一次种到收获了,我们家的后园,预备起~~ 生齐:我们家的后园有半亩空地。母亲说:“让它荒着怪可惜的,你们那么爱吃花生,就开辟出来种花生吧。”我们姐弟几个都很高兴,买种,翻地,播种,浇水,没过几个月,居然收获了。

3、再读读这段话,看还能发现什么问题吗? 看看标点符号,有什么疑问? 生:买种,翻地,播种,浇水,应该是顿号,不应该是逗号。师:根据我们以前的判断,并列词语之间是顿号,这里用的是。生:逗号。

师:问的好,为什么呢?

生:我想可能这些事情是阶段的,所以才要用逗号

师:这位同学的意思是,每件事情都隔了一定的时间,有没有道理?

师:不是很紧的,中间隔了一定的过程,还有买种啊,翻地啊,播种啊,这几件事本身是一下就能完成的吗? 生:不是。

师:也持续了一定的—— 生:时间。

师:其实啊标点符号的使用是根据语言表达的需要产生的。如果是语气舒缓,而且是比较长的时间,就用—— 生:逗号/ 师:是的,如果你们在写作文时有这样的需要,并列词语之间也可以用逗号,而不是顿号,告诉大家,两个都对。

三、品读

1、师:这一段话,寥寥数语,就交代了种花生,收花生两件事。接下来请大家打开书,快速的浏览课文,看看除了这两件事,作者还围绕花生写了哪几件事情? 生:还写了尝花生

师:还写了尝花生。你们找找看课文里边,真写尝花生的在哪儿呢? 生:今晚我们过一个收获节,请你们的父亲也来尝尝我们的新花生。

师:这会儿尝了没?尝了没有?尝了吗?他摇了摇头。还没呢!真写尝花生的,看看课文的结尾,就那么一句话,说“花生做的食品都—— 生:吃完了。

师:就那么一句,还写了什么啊? 生:还写了议花生。

师:是,其实那天晚上我们是边尝边议,可是经过刚才大家的寻找发现,这里的尝花生都是寥寥几笔,而议花生呢,用了那么多的笔墨,作者为什么要这么写呢?

生:因为是议花生这件事,让作者获得了终身的启示。师:重要的是,这是这篇文章的什么? 生:中心思想。师:重要!我给你个词。生:重点。

师:好极了,重点的过程作者写的,什么?多还是少(多)多,我们用个词叫作家写的详细具体,而次要的部分作者写的?

师:简略,说得多好!这是这篇著名散文的第一个特点,你看咱们已经看出来了,就是主次分明。__板书:主次分明 那我问问大家,这样的写法对你们平时的写作文有什么启发没有?

师:咱们平时写文章啊,也不能平均用力,也得分主次,主要的要写详细,次要的呢(简略)是这样。

2、那么下面我们就直奔重点,看看那天晚上父亲和我们在一起都发生和讨论了些什么?请大家默读课文的3—15自然段,有疑问的地方做上标记。

《1》生:为什么父亲来实在很难得?

师:瞧,他这个问题问的好,父亲跟孩子一起吃饭是很平常的事,对不对?可是作者却说父亲来了很难得。实在很难得,猜猜这是为什么呀?你来说。生:因为父亲工作太忙了。

师:是,他跟我们平常想的一样,父亲可能工作很忙,你猜对了!忙什么?提示,快速的翻一翻课后的资料吧,看看你能不能猜出来他忙些什么? 生:他的爸爸是一位爱国志士。师:可能在忙什么?

师:因为大家不了解背景,我简单的介绍一下,在中日甲午战争失败之后呢,许地山就跟随他的父亲来到了大陆,那个时候许地山的父亲在广东一带做知县,平时为老百姓的事情奔走忙碌,所以很难跟家人在一起团聚,而那天晚上天色还不大好,父亲也(来了)所以说,(很难得)生:实在难得。

师:是的,让我们带着对父亲的敬意来读一读这段话,(课件)那晚上,预备起。生:那晚上天色不大好。可是父亲也来了,实在很难得。

师:是的,这样的团聚是在很难得,你还有什么问题,还有什么问题吗?来。《2》生:父亲说,花生的好处很多,有一样最可贵。这个可贵指什么?

师:你瞧瞧这个孩子问的问题,很重要。咱们应该谈谈花生了,谁对花生的谈论最重要?谁?是父亲。父亲说花生的什么最可贵呢?

师:想解决问题就得先读书,(课件)先读课文的第十个自然段,用笔轻轻勾画,再把自己的理解,简单的批注在旁边。开始吧。看一看父亲说花生的什么最可贵?

师:这个读书习惯非常好,看起来平时就有边读书边批注的好习惯。有想法了可以喝同桌交流交流。好了,孩子们,我看大家都批注的差不多了,谁来说说,父亲说花生的什么最可贵?

生:我觉得花生的品格最可贵,父亲就是要我们做像花生一样朴实无华,默默无闻,不炫耀自己。师:是品质朴实无华,默默无闻。谁能读读课文的原文呀?父亲说花生的什么最可贵?好,你来。

生:它的果实埋在地里,不像桃子、石榴、苹果那样,把鲜红嫩绿的果实高高地挂在枝头上,使人一见就生爱慕之心。师:她读的原文很好,老师有个问题不明白,你们也想想,父亲说花生吧就说花生,说桃子干什么呀?

生:因为桃子、石榴、苹果的果实都非常漂亮,而且是挂在高高的枝头上,这样像做人,如果像桃子、石榴、苹果这样的人,张扬自满,这样我觉得很不好。

师:其实呀,大家想一想桃子、石榴、苹果高高挂在枝头,其实也就是炫耀吗?那是它生长的特点呀,对不对!它就长在那,你说这苹果要是长土里,那还是苹果吗?摇头了,不是。就是说父亲其实就是在拿跟花生生长特点截然不同的桃子、石榴、苹果干什么? 生:作比较。

师:聪明!作比较,这样做的结果就是让我们跟加体会到花生虽然不好看,可是它像刚才那位孩子说的朴实无华。一个外表不好看的花生却能够这么默默的给人带来好处,真的是更可贵,更让人钦佩。让我们来读读这段话,读出花生的这份可贵,好不好? 生:好!

师:跟大家一段时间酝酿一下,等会儿我们看谁读得好,读出对比。

《3》师:刚才同学们说了,父亲说花生可贵是在于它的朴实无华,默默奉献的品质,这正是父亲为什么说它最可贵的原因。课文读到这里,父亲仅仅是在说花生吗? 生:不是。

师:你们摇头了,说不是。不仅仅是在说花生,是在干嘛? 生:是在讲述花生对人们的道理。

师:在讲做人的道理。哪句话明白告诉我们在讲做人? 生:所以你们要像花生,它虽然不好看,可是很有用。师:你是怎么理解这句话的?

生:做人要代表外表可以丑陋一些,但是要做个有用的人。

师:外表丑一点没关系,但是要做个有用的人,少年许地山也正是这样理解父亲的话的(课件)生: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生:体面就是„„

师:有点困惑,看看我今天的穿的体面吗?好看吗?还行,穿的好看叫体面。体面就是外表的东西好看 师:讲究体面没有错,关键是——不要只,你再读一遍,把那个不要只。生:不要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

师:对了,不能只讲体面,不能只讲究外表光鲜好看,只顾外表,而要做有用的人,是的,我们再来读读这句话,注意,不要做只讲体面的人,预备起。

生齐: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4》师:什么是有用的人呢?

生:————————————————————————

师:刚刚大家说了不少,其实呀,在生活中有很多工作看似不起眼,但是他们都对这个社会有用,我们做人就要做—— 生:有用的人。师:不要做——

生: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

师:老师也想起了一个人,这个人他留学西洋多年却从不穿西服,不抽烟不喝酒,到处都是满满一屋子书,在香港大学任教时,他以系主任的身份每周还上20小时的课,抗日战争时间,他为抗战事业奔走呼喊,终因劳累过度而病逝。著名作家郭沫若评价他说,他有献身精神,„„他就是本文的作者——许地山。他曾说,读出来吧。生:我要做花生一样淳朴的人,有用的人,我要为中华而付出,为中华而奉献。

师:读得特别好,孩子。现在知道许地山为什么将落华生作为自己的笔名了吗?生:因为他要提醒自己,时刻要做有落花生品格的人。

师:说的多好,他是把自己落花生的品质作为自己一身的追求,这篇文章谈论的是落花生,讲的却是做人的道理,这种写法叫—— 生:借物喻人。师:板书:借物喻人。

四、拓展

1、下面我们通过一段资料了解一下这种写法。

2、课下写一段这样的文章。

第三篇:张玉栋落花生说课稿()

篇一:《落花生》说课稿 《落花生》说课稿

一、说教材内容

《落花生》是小学语文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第三篇课文。本单元的学习主题是“生活中的启示”,每篇课文都包含着如何做人的哲理,语言质朴简洁,含义深刻。《落花生》是两篇精读课文中的一篇,课文按事情发展的顺序,写了种花生、收花生、吃花生、议花生四部分内容,着重讲了一家人过花生收获节的情况,恰当巧妙地详略安排,更好地突出了作者的写作意图。通过谈论花生的好处,借物喻人,揭示了学习花生不图虚名、默默奉献的品格的主旨,说明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

初次接触这篇课文,我就被课文平实质朴的语言中所蕰含的深刻道理深深吸引,课文中虽然没有华丽的辞藻、夸张的比喻、深奥的说法、激荡起伏的情感,但是朴实、自然、亲切的行文,却给人留下了深刻清晰的印象,使人从平凡的事物中悟出耐人寻味的道理,就像文章中父亲说的话一样“虽然不好看,可是很有用”,是进一步引导学生走入文本、感受情感、领悟生活哲理的好文章。

二、分析学生情况

我们班的孩子思维活跃、求知欲强、乐于表达、愿意交流。五年级的孩子已不是低年级的小学生,想法开始更加独特,对生活有所体验与感悟,思想也开始向成熟发展,正是引导他们明事理、辨是非,培养人文素养,提高语文能力的关键期。学习上,他们也具有一些学习能力,掌握了一些学习方法,但是这就更需要教师的进一步引导,循循善诱,关注每名学生的个性体验。用文本为学生架起通向生活的一道桥梁,让学生在学习中生活,生活中学习,会学习,会生活。

三、说教学目标

根据本课的内容及特点,学生的情况,紧紧围绕本单元的训练重点,确定以下教学目标,重点学难点。1.教学目标

(1)通过预习自主掌握本课的生字,课文中的重点词语的意思。

(2)抓住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学习花生不求虚名,默默奉献的品格,懂得“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的道理。

(3)体会课文详略恰当地写法,初步了解借物喻人的写作手法。以上目标分两课进行教学。

2.教学重点

由表及里地了解花生的可贵之处,理解父亲赞美花生的话的深刻含义,从中体会做人的道理。

3.教学难点

文章表达上详略分明,以物喻人的特点。

四、说教法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本课教学中,我将努力关注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每名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

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创设和谐、融洽、欢快的人文氛围,让学生自主地学,在学习中展现个性、表现个性、培养个性、塑造个性。

五、说学法

采取“以读为主,读中感悟”的学习方式,读、思、议结合,用抓住重点词句的反复朗读,对重点内容进行感悟,突破难点。让学生在读中积累语言,感悟语言,体验情感,用读来表达感受,交流感受。

六、说教学过程

本课我想分两课时进行教学,第一课时检查预习,掌握字词。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学习课文第一部分。第二课时深入理解父亲的话深刻含义,体会文章详略得当,借物喻人的写法。

下面我就分课时来谈谈自己的教学设计和设计意图:

第一课时

第一课时分以下四个环节进行学习:

一、课前布置预习,二、课上交流预习成果,三整体阅读,概括大意,四、自主学习第一段。

(一)课前布置预习

古人说:“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学习也不例外。叶圣陶先生也曾说过:“练习阅读的最主要阶段是预习。”好的预习,有利于培养和提高自学能力,听课效率,巩固所学的知识。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对学生说是终身受益的事情,特别是五年级学生的学习能力已有所加强,自己有能力独自进行课前预习,这样不仅可以很好的掌握所学知识,而且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学习,知其然而知其所以然,所学的知识才会更加牢固。

基于以上认识,我在学习本课前布置了以下预习任务: 1.我会学字词。(要求学生自主学习本课生字、词语,并以小问卷形式呈现。)2.我会读课文。

3.我会搜集。通过各种途径查阅关于本课的作者、落花生的知识等等一切自己想了解的内容。

4.我想问。预习中有什么问题,及时记录下来。

四道题设计由浅入深,让学生明确预习任务与要求,有的放矢,预习起来不盲目,不流于形式。

(二)课上交流预习成果

上课后,学生出示预习作业,在小组内交流预习成果,展示自主预习的内容,与同学分享预习的快乐,然后在全班展示。

本次课程改革评价方式的转变是重要内容之一。在这个环节中,我让学生在小组内对同学预习的情况进行评价。五年级孩子的思想日趋成熟,他们不再轻信吹捧,“你真棒!”“好极了!”等教师评语已不能满足他们,他们从心理更渴望得到同伴的肯定和认可。所以在同学评价环节中,激发了学生的竞争意识与积极性。

(三)整体阅读,概括大意

在学生充分阅读的基础上,我和孩子们一起共同朗读课文,边读边思考:课文围绕落花生讲了哪些内容?读完后,再次默读思考,并与同伴交流意见,最后共同明确:全文按事情发展的先后顺序,写了种花生、收花生、尝花生、议花生。(教师板书)

(四)自主学习第一段

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第一自然段,说一说,第一段中应抓住哪个词,重点读好?

指导学生抓住“居然”一词读出一家人收获花生时喜悦的心情。抓住文中的关键词理解整段内容,我想词语的理解不是孤立的,而是与整句、整段、整篇课文相联系的。所以在教学这段时主要按以下步骤:①读整段,抓住关键词。②用联系上下文,替换近义词等多种方式理解“居然”的意思。③再把“居然”放在整段中品味喜悦之情。④最后自己用“居然”说一句话。

四个环节设计,由表到里,由理解到应用,体现语文学科的工具性,同时也符合孩子的认知规律。

第二课时 第二课时,是本课教学的关键,是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的主阵地。在这一课时,我将用多种阅读方式,抓住重点句来进行教学,努力营造和谐的课堂氛围,创设宽松的学习情境,让学习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学习探究。

(一)复习导入,质疑激趣

在这一环节中,我设计用以下方法: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已经开始学习了《落花生》这一课,下面请你边默读课文边回忆上节课的内容,同时思考你还有什么不懂的问题,提出来我们共同解决。

学生默读,提出自己的问题,进而让学生带着在课文中寻找答案的期待走入课文。

著名教育学家陶行知说:“创造始于问题”。问题是思维的起点,兴趣是求知的动力,通过学生自主提问,营造了和谐的课堂气氛,激发了学习的兴趣,同时还回忆了上节课的学习内容,帮助孩子理清了学习思路,为下面精读课文做好准备。

(二)抓住重点,细读品味

本环节中我想这样设计

1.找重点。由学习小组合作读课文的吃花生、议花生部分。一名同学读,其他同学画出觉得印象最深的重点句,读给小组同学听,将学生内容引到重点上来。全班交流时将重点句呈现出来。(10段、12段、13段)

2.读重点。采用多种方式:如师生对读、小组齐读、分角色朗读、默读等多种形式反复朗读重点句。

3.品重点。个性展示朗读三段中自己最喜欢的句子。师适合点拨,如:喜欢10段的同学朗读后,可以提问:父亲说:“花生的好处很多”。课文中哪里写了?引导学生读出花生显而易见,尽人皆知的好处:美味、榨油、便宜。进一步问:“父亲说花生有什么好处呢?”怎样表现出来的?让学生通过对比朗读,体会父亲把花生和桃子、石榴、苹果相比,表现花生内在的可贵之处,在这里,我设计了这样一个小游戏叫“朗读代表我的心”。让学生先自己朗读,将自己觉得父亲话中最能表现花生品质的词读出来,其他同学认真听,猜猜这名同学想突出哪个词,谁猜对了,谁有权读自己的体会。这个小环节,看起来很简单,其实我是想教给学生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要抓住关键词的方法,同时又是培养学生学会倾听,尊重他人的好机会。谁猜对了,就有权读,也大大提高了学生的朗读积极性,努力思考应读好哪个词,很容易地就明白了父亲在这里赞花生的藏而不露 的品质。

“那么,父亲特别指出花生的可贵之处,目的是什么呢?”齐读12、13段,抓住“不好看”,“很有用”,“体面”等关键词,深入理解父亲教育的目的,在学生充分交流后,引导学生分角色朗读,读出父亲教育我们时的语气。

4.悟重点。全班齐读重点句,说说你在学习中有什么收获?父亲的话给你什么启示?进而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说说生活中有没有像花生那样的物或人?我们又要像这些人学习什么?通过再次交流学习,理解借物喻人的写法。语文学习与生活密切相关,在教学中,要力求做到从生活中来,回到生活中去,所以在这里我将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回忆生活中像落花生一样的人或物,交流归纳他们身上具有的优秀的品质,最后,完成以下练习:

我爱花生,因为它。

我也爱,因为它。

(三)再次感知,分清详略

巧妙的详略安排是本文的特点,我想这样引导学生来体会:

首先,用最直观的方法,分部分朗读课文,分别找四个计时员对四部分进行计时。从朗读时间上直接感受,课文略写了种花生、收花生、尝花生,详写了议花生。再次,通过小组讨论,从本文的写作意图,中心思想、板书等各方面理解这样安排的好处。采用计时法,直观、形象地将课文的详略呈现出来,再进一步理解,将难以理解的内容化为直观、生动、形象、学生乐于接受的形式,让学生易理解,乐接受,突破了本文教学上的难点。

四、课堂总结。在总结课文时首先对课文的写作特点进行总结。课文详略得当的选材、对比的说明方法、借物喻人的表现手法必须提醒学生注意,为后面的小练笔打好基础。其次是根据板书进行总结,让学生知道要做对社会有用的人,突破课文的重难点。

七、说板书

板书是一种很重要的教学手段,是课堂教学中不可缺少的有机组成部分。成功的板书设计,可以突出知识的重点与关键,给学生以启迪和美的享受,从板书中发现抓住重点,突破难点的途径。

本课的板书设计是为落实教学目标服务的。板书的主体由课文主要内容组成,最后化为“学”字,深化主题,既代表了父亲的话的深刻含义,又表明了作者的写作意图,其中还寄予了老师对同学的殷切希望:像落花生一样,做个有用的人。

篇二:落花生说课稿 《落花生》说课稿

一、说教材

《落花生》是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第三课。第四单元的学习主题是生活中的启示。这单元的每篇课文都包含着深刻的如何做人的哲理,情节性强,语言质朴简洁,含义深刻。《落花生》这篇精读课文,讲了一家人过花生收获节的经过,通过对花生好处的谈论,揭示了花生不图虚名,默默奉献的品格。说明人需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表达了作者不为名利,只求有益于社会的人生理想。

这篇叙事散文,表达颇具匠心,布局主次分明,寓理于物,以平实的笔触,借花生,阐明了深刻而朴实无华的做人道理。因此,我依据教材的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重难点和课时安排。

(一)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8个生字,正确读写“吩咐、茅房、榨油、价钱、石榴、爱慕等词语。

2、分角色的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3、理解“父亲”所说的话的深刻含义,懂得“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的道理。

4、初步学习分清父亲的主次,加深对父亲思想内容的理解;学习作者主次分明的表达方法。

(二)教学重难点

1、理解父亲赞美花生的话的深刻含义,懂得做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

2、初步学习分清文章的主次,加深对父亲思想内容的理解。

(三)、课时安排

以上目标分两课进行教学,第一课时解决字词,疏通文意,重点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第二课时抓住重点句,理解深刻含义,体会写作特色。

二、说教法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本课教学中,我将努力关注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每名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创设和谐、融洽、欢快的人文氛围,让学生自主地学,在学习中展现个性、表现个性、培养个性、塑造个性。

三、说学法

采取“以读为主,读中感悟”的学习方式,读、思、议结合,用抓住重点词句的反复朗读,对重点内容进行感悟,突破难点。让学生在读中积累语言,感悟语言,体验情感,用读来表达感受,交流感受。

四、说教学程序

(一)巧妙激趣,导入新课

1.老师出个谜语,看看谁能猜出它是哪种植物。

“根根胡须入泥沙,自造房屋自安家,地上开花不结果,地下结果不开花。”

2出示花生的投影片,教师解题:花生又叫落花生,因为花生的花落了,子房柄就钻到士里长成花生荚,所以叫落花生。

3、教师揭题“落花生”并介绍作者许地山。作者为什么把自己的笔名叫做“落花生”呢?大家读了课文,就清楚了。

(二)自读自悟,整体感知

1、学生自读课文,读准字音,理解词义。

2、同桌互读,相互订正。留意“榴”不要读成niǖ,“茅”字的下面不要写成“予”,“慕”字下面

中“小丶”而不是“水”。

3、共同议论,理清脉络。

①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认清字形。看看通过读课文,你知道了什么?

②请同学们再读读课文,看看课文中还有哪些你还没读懂的地方,请你做好一个记号,等会提出来大家一起讨论来解决。

③请同学们再读读课文,看看课文主要讲了几件事。为每件事加上小标题。

④请你说说本文主要讲了哪一件呢?

(三)抓住重点,精读领悟

1、分角色朗读课文第二部分,重点精读众人议花生的那一段。

2、指名读,齐读父亲说的第一段话,思考:落花生和石榴、苹果、桃子有哪些不同?(让学生抓住“矮矮地”和“高高地”,“埋在地里”和“挂在枝头”,必须挖出来才知道和“一见就生爱慕之心”等对比词语,明确石榴、苹果、桃子是露在外面的,色彩动人,引人注目。而落花生没有漂亮的外表,华贵的气质,而是内含而不外露,质朴无华,所以不同)。

3、感情地朗读,背诵这段你喜欢的话。

4、指名读、齐读、精读父亲说的第二段话,进一步领悟父亲的话是由落花生的特点进而阐的做人的道理。

(落花生外表不好看,但之有用,有益于人类,有着内在的美,有一种默默奉献的精神。父亲否定的而没有实用的东西“是指只会炫耀自己,而无真才实学,外表好看,心灵却不美,对别人对社会没有好处,甚至有害的东西。)

5、背诵父亲说的这段话,你还有什么话要说?(鼓励质疑,发表见解)。

6、学习重点句“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这句话是作者的心声,其实也是同学们的感悟,愿这句话永远伴随我们成长。

7、反复读以上几段话,并且背诵,感悟做人的道理。

(也许有些同学这样认为:苹果、石榴、桃子即好看,又好吃,又善于展示自己,推销自己,很有用处,我也愿做像苹果那样的人。教师对不同见解,也应肯定)。

8、现在大家都明白作者为什么把“议花生”作为父亲的主要内容来写了吗?

9、师生小结:作者写落花生的目的是告诉人们,做人要做对别人有用的人,所以议花生是课文的重点。文章的主次分清,详略得当。

(四)拓展练习,感受道理

1、读了这篇课文,你想说点什么?把你的想法和同学们交流。

2、你能以一种常见的事物为例,说说你体会到的道理?

通过这些拓展思维的练习,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深刻感受到做人的道理。

五、说板书设计

好的板书,它是文章结构的简缩。通过板书,使学生能鲜明地对比,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深刻地体会中心,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7、落花生

花生桃子 石榴 苹果

矮矮地 埋在地里 高高地 挂在枝头

挖起来才知道可贵 一见就生爱慕之心

内在美 默默奉献 外表美炫耀自己

篇三:落花生说课稿

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三课

《落花生》第二课时

说课稿

南阳理工学院教育学院 韩亚丹 2011年7月 尊敬的各位领导、评委老师:

大家下午好!

我是 号选手韩亚丹。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落花生》。下面,我将从说教学目标和教学过程等以上五个方面进行今天的说课。

一、教材分析

《落花生》是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三课,课文通过谈论花生的好处,借物喻人,揭示了要学习花生不图虚名、默默奉献的品格的主旨,由此升华到要做有用的人的深刻道理。文章按事情发展的顺序,写了种→收→吃→议四个部分,详略安排得当,更好地突出了作者的写作意图。

二、教学目标

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学习和积累了大量的字词句,具备了一定的思维和阅读能力,对生活有所体验,有所感悟,思想也开始逐步走向成熟。基于对教材和学生特点的的认知,根据课标要求,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定为如下三个方面:

1、知识和能力

了解作者“居然”一词的感情并会造句,在学习过程中了解花生的生长过程。

2、过程与方法

分清课文主次,体会详略得当的好处,初步了解借物喻人的写作手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习花生不求虚名,默默奉献的品格,懂得“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的道理。

三、教学重难点

依据本单元及本课的教学目标,我把本节的教学重点设定为:

教学重点:

由表及里,从花生的生长过程了解花生的可贵之处,理解父亲所说的话的含义,从中体会做人的道理。

教学难点: 体会文章表达上的详略分明,以及如何通过花生的品格悟出做人的道理。

四、教法学法

正确的教材处理是教学成功的基础,而科学的选择则是教学成功的关键。由于每个学生原有的知识水平和认知能力,生活经验都不尽相同,我将采用自主探究法、朗读感悟法、合作探究法三种教学方法,让学生在学习中展现个性,培养个性,塑造个性。

为了让每个学生在学习中积累知识,获得学习能力和情感认知,我将本课的学法定为质疑法、比较法、小组合作法

五、教学过程

良好的教学设想必须通过教学实践来完成,根据课标要求,结合学生特点,我将本课的教学过程定为两个课时,今天,我着重说的是第二课时的四个步骤:

1、复习检查,探究新知

首先我会提问:为什么课文中用了“居然一词?由于学生已经学习过,很容易可以归纳为:1:写出了种花生的结果2:丰收时大家出乎意料的高兴心情。这样学生不仅能够在归纳总结的过程中知道了“居然”一词的意思,而且能够锻炼自己的口语能力。然后我会随机挑选两名同学用“居然”一词造句。对于上节课留下的另外一个作业——自己观察花生的生长过程,我会出示幻灯片,然后让同学们把自己的实践结果与图片进行比较,总结出花生“地上开花不结果,地下结果不开花”的特性,由此激发学生探究新知的兴趣,这样一来,也不会使课堂显得过于沉闷,引出了《落花生》一课。

2、朗读课文,体会特点

在这个过程中,我先让学生自由读课文,在读的过程中思考“文章是按照怎样的写作顺序来写的?”。在学生与文本进行了充分的接触之后,会有所感悟,同时会有所疑问。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贵有疑,所以在自由读课文之后,小组之间进行读书交流,再推荐一名代表进行汇报。学生的回答可能多种多样,比如有些同学可能回答“是按照种——收——吃——议的发展顺序来写的”,有的也可能回答“是按照从种到吃的时间顺序来写的”等等。(板书:课文结构:种—收—吃—议)作为老师,在此过程中可以允许学生多种答案的出现,同时要对学生的一些答案进行肯定和鼓励。

接下来可采用计时法来看本文的详略——由老师朗读,分别找四个计时员,对“种——收——吃——议”四个部分进行计时,从朗读的时间上进行直接感受。

课文略写的是种花生,收花生,吃花生,详写的是议花生。再通过小组讨论,从文本的写作意图、中心思想等方面理解这样详略安排的好处,直观、形象、而且学生乐于接受。在学生易理解、乐接受的基础上突破了本课的难点。

3、延伸课文,探究品性

分小组选代表,以课本剧的形式把《落花生》一课有感情地读出来,再通过“朗读代表我的心”的游戏进行本课重点的品读,即通过小组齐读、男女生读、默读等多种形式反复朗读课文中父亲所说的话,然后挑选一名学生把自己觉得父亲的话中最能表现出花生品质的话读出来,其他同学认真听,猜猜这位同学想突出哪个词,谁猜对了,就有机会谈自己的体会。这样一来,大大地提高了学生读书的兴趣,而且给学生一种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的一种方法,同时也是培养学生学会倾听,尊重他人的好机会,由此一来,本课的重点也就凸现出来。

在此基础上,我向学生提出问题“父亲把花生与桃子、苹果、石榴进行对比,能够体现出花生的什么品质?”学生由此问题通过对比和讨论来加深理解,在交流的过程中我进行点拨。结合本课,再通过一些小故事,让学生了解借物喻人的写作手法,然后由学生讲此类故事,在讲故事的过程中体会此类写作手法的好处。(板书:写作手法:详略得当,借物喻人)整个过程中要求对文本进行个性化的解读,允许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体会,用不同的方式表述自己的见解,激发学生的教学改革思维,实现文本开放,同时在一种轻松的氛围中突破了本课的重点。

4、读中辩论,升华主题

道理越辩越明,我会采用电视《实话实说》栏目的方法进行辩论,要求学生说实话,辩论的内容为“在当今社会中,你是想做落花生这样的人,还是想做苹果、石榴这样的人?为什么?”

学生在进行小型辩论赛中,第一轮讲述各自的优点,第二轮讲述对方的缺点。只有通过辩论,才能更好地突出本节课的中心思想,(板书:中心思想:像花生一样做一个默默奉献的人)让本篇课文带有时代的印记,教出新意,更有利于对学生进行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

六、板书设计

板书是反映课文内容的一面镜子,是再现作品场面的屏幕,是教学内容的浓缩,本课我将板书设计如下: 落花生

课文结构:种—收—吃—议

写作手法:详略得当,借物喻人

中心思想:像花生一样做一个默

默奉献的人

将板书设计如此,更好的突出了本堂课的精华。

我的说课到此完毕,谢谢各位领导、评委老师的指导!

篇四:落花生说课稿 落花生说课稿

一、说教材

《落花生》是人教版第八册的第十七课,课文是一篇叙事散文,真实地记录了作者小时候的一次家庭活动和受到的教育。课文着重讲了一家人过花生收获节的情况,通过谈论花生的好处,借物喻人,揭示了学习花生不图虚名、默默奉献的品格的主旨,说明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表达了作者不为名利,只求有益于社会的人生理想和价值观。

二、说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课文,让学生掌握积累生字词,并能把这些词语运用在学习过程中。

2、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理清文章的发展脉络,掌握文章中的重点句子、词语。

3、在学习课文的基础上,体会许地山所赞美的精神,学会做人的道理,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

4、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说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父亲赞美花生的话的深刻含义

难点:学习体会课文中揭示的做人道理

说教法

在教学中,我还主体地位于学生,引导学生充分阅读,自主学习,发现问题,合作探究,解决问题。

说学法

让学生用多读,多思的学习方法

说教学准备

在上课之前我要求学生预习生字词,查阅有关许第山的资料;教师也精心制作多媒体课件,辅助完成教学 说课时安排

根据这篇课文的容量,我安排两个课时完成教学。我设计的是第一课时的教学,下面主要说说第一课时的教学流程

说教学流程

一、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在上课伊始,我让学生猜谜语,当然谜底就是花生,自然导入课文《落花生》 2初读课文,整体感悟

小学生我认为字词的学习是必不可少的,所以我让学生初读课文找出生字词,然后一起来解决。

3细读课文,深入了解

明白课文大意,分清主次,4抓住重点,释疑解难

我出示了课文的重点语段,让学生读,配合了桃子、石榴、苹果和花生的图片,让学生从对比中体会花生特点。(不炫耀自己的好处)并通过情感朗读,体会父亲对花生的赞赏,联系生活实际举例说说像花生一样的人。从而逐个击破学生提出的一个个疑问。让学生真正学会了自己提出问题,通过研究探讨解决问题,尝到了自主学习的快乐。

篇五:落花生说课稿及教案 《落花生》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老师:

大家下午好。首先要感谢你们,给我搭建了这个平台,给我这次锻炼的机会。下面我就对我今天上的这堂课进行说课,一、说教材

今天我上的这一课《落花生》是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教材第九册第四单元中的一篇讲读课文。本文通过介绍作者一家人过花生收获节,在收获节上对花生好处的谈论,让学生懂得: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我的这节课是第二课时,因此,我把教学目标定为以下几点:

1、理解课文内容,体会父亲赞美花生的话的含义,学习花生不求虚名、默默奉献的品格,懂得做人的道理。

2、有感情的朗读全文,或背诵全文重点段落。

3、在学习中,初步了解借物喻人的写作方法。教学重难点是:理解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学习花生不求虚名、默默奉献的品格,懂得“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的道理。

二、说教材的教法和学法

本课通过采用借物喻人的写法,让学生对`课文中花生品格的学习,使学生深刻认识到什么是有用的人,什么是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用的人。所以教学这篇课文,我采用多种新颖的教学方法。主要是情景教学法、讲授法、谈话法、启发式教学法。

使用情景教学法是因为课文采用到借物喻人的写法。为了让学生通过学习花生外形不美却很实用的认识,我特意采用这一教学方法。这样可以激发学生对新内容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使用讲授法是因为本课是一篇讲读课文,对文中的重点、难点教师要讲解,这样学生才能在较短的时间内掌握有关内容,便于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使用谈话法,在这一问一答的形式下,引导学生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来解决文中的疑点、难点。利用这一方法,目的是能够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学习的目的性。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使用启发式教学法,是确定小学语文教学方法的指导思想,教师对文中的问题给予点拨指点,指导学生学习,培养他们的独立思考能力和探索能力。为调动全体学生直接参与学习全过程起到重要作用。

三、说教学过程

1、用情景教学法来导入新课。(直观导入)

我特意出示一则谜语让大家来猜,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猜出后不失时机地又问为什么叫落花生?落花生有什么特征?等问题来导入新课。板书课题:落花生。

2、授新课。

(1)、初读课文。为了直接调动全体学生参与学习的全过程,我让学

生边朗读课文,边思考课文围绕落花生讲了一件什么事?找出文章的重点部分,以便下一步的教学。

(2)、深入理解课文。

为了理解花生的品格。我运用谈话法来导入课文

a、同学们请找出:我们姐弟认为花生有哪些好处?(板书)花生的好处(谈话)父亲说花生有哪些好处呢?父亲是怎样评议花生的?

b、为了优化课堂教学,我还精心设计问题。设计的问题是根据班内学生的程度来设计。由容易到困,由浅入深,让全体学生在轻松、欢快之中学到新的知识,让学生在分析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也获得了成功的喜

悦,这样不仅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而且培养他们探究新知的主动权。

父亲用什么方法来议论花生的?你们认为什么是有用的?什么是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生活中像花生一样的事物还有什么?身边有没有具有花生精神的人?(提问个别学生,教师小结)

3、巩固深化。

在教学结束的时候,为了加深学生对花生品格的深刻认识,我巧设了两道小练笔

1、我爱花生,它的好处很多,它虽然没有___,但可贵的是___。我们的___不正像花生一样吗?他___。

2、我赞美花生,我更要赞美___。

4、总结全文。

课文以议花生的可贵之处,来说明做人的道理“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

5、我有设计了说话训练,由于时间关系,这个环节就只能作为作业,放到下一节课了。

本来一开始我还设计了分角色朗读这一环节,可后来说要我上(2)班,我不太了解学生,于是就把这个环节给取消了。

请各位领导、各位老师给我提出宝贵的意见,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一定会采纳的。谢谢大家。

落花生教案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体会父亲赞美花生的话的含义,学习花生不求虚名、默默奉献的品格,懂得做人的道理。

2、有感情的朗读全文,或背诵全文重点段落。

3、在学习中,初步了解借物喻人的写作方法。

重点、难点:

理解父亲赞美花生的话的深刻含义。

课前准备:

学生预习课文,花生(实物),生词卡片,小黑板。

教学时间: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谜语导入,激发兴趣。

1、导语:老师出个谜语,看看谁能猜出来,打一植物。

谜面:麻屋子,红帐子,里面睡着个白胖子(花生)根根胡须放泥沙,自造房屋自安家,地上开花不结果,地下结果不开花。(花生)

2、出示花生实物,花生又叫落花生,因为这种植物的花落了,子房柄就

钻到土里长成花生

荚,所以又叫落花生。

话说这落花生啊,它不仅仅是这种农作物的名字,还是我们现代作家学者许地山的笔名。有的孩子就要问了:老师啊,我们的资料上写的他的笔名是落华生啊!其实呀,因为在古代,还有就是许地山生活的那个年代,常常把花写成华,所以落华生就是落花生。这么一来,一边是一种普通的农作物,一边是我国著名的现代作家学者许地山有这么一个笔名,你对这个笔名有什么疑问吗?(为什么作者以“落华生”作为笔名呢?)

今天这节课啊,我们就来学习许地山的散文名篇(板书课题),请大家齐读。

咱们看看能不能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了解许地山笔名的含义,同时还要看看这篇著名的散文告诉了我们什么?

二、复习生词。

出示词语:吩咐、常常、便宜,石榴,收获、榨油、爱慕、分辨、体面。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朗读全文,注意读准多音字、轻声词,读通句子,同时思考:这篇课文围绕“落花生”写哪几件事?

2、指名回答。

(种花生、收花生、尝花生、议花生)

3、想想课文是按怎样的顺序记叙的?(课文是按照事情的发展顺序记叙的)

四、再读课文,抓重点内容,感悟做人的道理

1、课文先写了什么?(种花生、收花生)在哪个自然段。请同学们找出来。谁来读读这一段?

(指导读好多音字:空地,买种,翻地,播种。)

(1)谈谈你的理解 “居然”(什么意思?用在什么情况下?(“居

然”就是出乎意料、没有想到的意思。)

(2)种花生的过程作者就写了四个词,哪四个?(买种,翻地,播种,浇水)这叫略写。

2、我们看看书上的这幅图,花生收获了,他们一家人有在做什么呀?(尝花生、议花生)

(1)你们找找看课文里边,真写尝花生的在哪儿呢?(真写尝花生的,看看课文的结尾,就那么一句话,说“花生做的食品都——吃完了。就那么一句,还写了什么啊?其实那天晚上我们是边尝边议,可是经过刚才大家的寻找发现,这里的尝花生都是寥寥几笔,而议花生呢,用了那么多的笔墨,作者为什么要这么写呢?因为是议花生这件事,让作者获得了终身的启示。重要的是,这是这篇文章的什么?重点。重点的过程作者写的,什么?多还是少(多)多,我们用个词叫作家写的详细具体。

(2)提问:为什么天色不大好,可是父亲也来了?为什么父亲来实在很难得?

(父亲跟孩子一起吃饭是很平常的事,对不对?可是作者却说父亲来了很难得。实在很难得,猜猜这是为什么呀?我简单的介绍一下,在中日甲午战争失败之后呢,许地山就跟随他的父亲来到了大陆,那个时候许地山的父亲在广东一带做知县,平时为老百姓的事情奔走忙碌,所以很难跟家人在一起团聚,而那天晚上天色还不大好,父亲也(来了)所以说,(很难得)

让我们带着对父亲的敬意来读一读这段话,那晚上,预备起。)

3、一家人是怎样议论花生的好处的?

(姐姐说味美,哥哥说可以榨油,“我”说便宜,大家都喜欢吃,父亲说花生最可贵的是它的果实埋在地里。)

把三姐妹说的花生的好处用上关联词说上一句话。

兄妹们所说的花生的好处是显而易见的,父亲指出的却是花生常常被人忽视的一个特点。父亲对花生作了几次议论?几次议论有什么不同?(两次。第一次把花生与桃子、石榴、苹果作比较;第二次由花生的特点进而说明做人的道理。)

(板书:花生 桃子 石榴 苹果)

(1)读一读第一处议论,你是怎样理解这段话的,学习小组讨论。(2)你是怎样理解这段话的?四人小组讨论。

(3)学生交流。

适时理解:a、花生好,桃子、石榴、苹果不好。

b、凡是埋在地里的东西都是好的,高高挂在枝头的东西都是不好的。c、花生和桃子、石榴、苹果果实最大的区别是什么?

d、父亲认为桃子、石榴、苹果相比,花生最可贵的一点是什么?你能用一个简单的词来概括吗?(板书:藏而不露)

(4)让我们带着赞美的语气来读读父亲的话。

(5)父亲向我们讲花生藏而不露的品质是为了什么?出示父亲的第二句话。

“所以,你们要像花生,它虽然不好看,可是很有用,不是外表好看而没有实用的东西。

父亲的话是不是说不需要外表美?

(6)丁丁和小华这两们同学读了这段话后,他们是这样理解的,是否正确,为什么?

丁丁说:“花生好,桃子、石榴、苹果不好。”

小华说:“凡是埋在地里的东西都是好的,高高地挂在枝头的上东西都是不好的。”

过渡:父亲的话孩子们明白吗?我是怎么理解,怎么说的?

(父亲强调的是人要实用,要有内在的美。)父亲的话我们明白了吗?(7)出示“我”的话:

“那么,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了。” 理解“体面”、(外表好看)“讲体面”(讲究外表好看)“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是怎样的人?。(“有用的人”是怎样的人?“有用的人”与花生有什么联系?(板书:有用的人)我们身边有没有这种默默奉献的人?请说一说。同学们学到这里,心中肯定充满了对花生的喜爱之情,赞美之情,好,谁想用自己的话语来赞美花生,赞美许许多多像花生一样有用的人。

我爱花生,它的好处很多,它虽然没有(),但可贵的是()。我们的()不正像花生一样吗?他()。我赞美花生,我更要赞美()。)(8)你对作者的话理解了吗?

五、谈话解疑,深化教育。

1、你们知道许叔叔为什么取这个笔名吗?

2、师:许地山叔叔在一篇文章中也谈到了他的笔名,他是这样说的,我们来读一读。

我要像落花生一样,踏踏实实地做一个淳朴的人,有用的人,我要为中华而生,为中华而贡献。

现在知道许地山为什么将落华生作为自己的笔名了吗?因为他要提醒自己,时刻要做有落花生品格的人。

他是把自己落花生的品质作为自己一身的追求,这篇文章谈论的是落花生,讲的却是做人的道理,这种写法叫——以物喻人。以前我们也学过这种写法,还记得是哪篇课文吗?(《搭石》)

六、总结全文。

这篇课文借“落花生”来喻做人的道理。课文以议花生的可贵之处,来说明做人的道理,是什么道理?学生说道理。(本文告诉我们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

五、课后延伸,说话训练

1、桃、石榴、苹果,外表非常的美,使人一看便生爱慕之心,做这样的人,这是一种现代人的追求,也是现代人的生活方式,明白追求外在美,这没有什么不对的。想做什么样的人?课后讨论讨论,下节课,我们就以这个话题开展一次辩论会,怎么样?

2、孩子们,现在我们来做个采访。采访一下在座的各位老师,注重外表是不是不好?要做一个什么样的人?

回去把你们的采访写成一篇访谈录。

第四篇:支玉恒教学实录

支玉恒教学实录——《天游峰的扫路人》

作者:admin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420 更新时间:2012/11/19

第一课时

师:头一次见面拘束吗?不拘束怎么脸上没有一点点笑容?敢说话吗?开始上课好吗?先别坐,先来两句对答。

师:同学好!

生:老师好!

师:同学们神采奕奕。

生:老师精神抖擞。

师:同学们活泼可爱。

生:老师和蔼可亲。

师:同学们请坐。

生:老师请坐。(老师请上坐。)

师;谁敢露一手的,请举手!谁敢?

师:大声地,响亮地把今天上课的课题说一遍。

生:天游峰的扫路人。

师:真好,其他同学后悔吗?

生:后悔。

师:这也是一种竞争,我们要善于把握住机会。看我写字。(板书:天游峰)

师:谁去过?在哪里?

生:在武夷山。

师:武夷山在哪?

生:福建省。

师:游玩后有什么感受?

生:没有毅力的登不上去。

师:你的意思是,“我登上去了,我很有毅力,我很自豪是吗?”

生:是的。

师:看我画,是这样的吗?

生:不是。

师:不是这样的,而是拔地而起。人们过去一般竹筏漂流过去。师画。人们从哪儿登的?画路。现在该写什么了?(板书:扫路人)谁知道扫路人是干什么的?

师:你们觉得干这种工作的人怎么样?

生:辛苦而光荣。

师:加上个“的”,怎么看到?

生:很幸运,能在天游峰扫地。

生:我觉得很伟大。

师:你们觉得课文好学不好学?

生:还可以吧,不算太难?

师:难在哪?

生:要从字里行间体会出扫路人的高尚很难?

生:文章短小精悍,但道理深刻,很难理解,很难从字里行间体会出他的伟大与平凡。

生:我觉得既难学也不难。说不难是因为我们是六年级,理解能力一定比五年级强。但也不能掉以轻心。

师:这短短的文章里包含着一个世界上最大的道理,我们不能掉以轻心,好好地读一读文章,一边读一边想。

(生默读)

师:你们很会读书,我说一边读一边思考,你们采用的默读,这种方式最有利于思考。

生;武夷山那么高,扫路人应该很累,为什么他说不累?、师:问题有意思,把这个问题写上来。

生:作者说过,上山九百多级,下山九百多级,游人半途而返。而扫路人却轻轻松松。我更觉得他了不起。

师:住过宅楼吧?一般有十八到二十级。

生:书上说,三十年后,我照样请你喝茶。现在已经七十多了,三十年后已经一百岁了,很了不起。

生:扫一程,歇一程,好山好水看一程。可以看出他的乐观。

生:为什么写山游峰的景色。、生:这位老人了不起,一级级扫出来。

生:我也想去天游峰的扫路人,一样七十岁时也去扫路,欣赏那儿的景色,锻炼身体,游人来了,我也跟他说:“三十年后,你再来,我请你喝茶。”

师:如果要等到七十岁再去努力,你可能就爬不上去了。

生:我会不停努力的。

生:为什么这位老人对武夷山的景色这么留恋?

师:写上去。(生板.书)

生:读了这篇课文――

师:不行,我的话筒离你这么近,你读一读扫路人的性格。

生:自信豁达开朗的笑声。

生:我照样请您喝茶。自信,开朗,乐观。

师:他怎么这样的自信?

生:真正体现他的乐观、豁达。

师:还要读书,读书前我得提个问题,能回答吗?拿起书来。看第四自然段。

大家一起读第四自然段。

师:哪一句话最重要?

生:荼很暖很热。很快把我们的心灵沟通了。

师:希望你们也与老人沟通。进一步交流与沟通。体现出字里行间的真情。自己读,和同桌读。要多长时间?

生:五分钟。

师:先给五分钟试试。要想与老人沟通,看看哪个段落里哪些句子你有哪些感想。这就是与作者,与老人沟通了。

(生默读思考)

师:先不要说,先读一读,哪一部分你有感想,把你的想法通过朗读传递给大家。你们得注意了,你从他的朗读中听到了什么信息。

生:读第八自然段。

师:听出了吗?他心里有什么想法。

(生不说话。)

师:说明语感不够,你再读一次。

(生又读)

生:相貌十分平凡,在他们中间也不乏像这些老人一样的相貌平凡却十分伟大的人。

生:第十一到十二自然段。

师:从他的读你听出什么信息来了没有?

生:作者的三十年后不是诺言,但又不是开玩笑,而是尊敬。老人说三十年后,是谦虚。

生:我不同意,说明老人很自信。

(师范读,生齐读。指名读,自由练读两人的对话,师生对读。)

师:这就是课文中的三个词。

生:自信,开朗,豁达。

师:谁再来读一读第十一十二自然段,师:惊起宿鸟了吗?

生:没有。

师:谁能惊起宿鸟?

(生再读)

师:读得很好。下课。

第二课时

师:我们继续交流!可惜的是刚才的交流,我们的读没有让其他同学听出信息。

生:我有个问题,为什么不把两段描写老人的话连在一起。

生:因为两处不同的情况引起作者对他的不同的观察。

生:我感受深的是第十自然段。

师:你能把感受传达给大家吗?

生读。

生:我听出来了,他心里可能在想,没有人阻止他,他也自愿地留下来。

生:说过了一半。老人被美景吸引了,与这儿有了感情,所以舍不得离开。

师:看黑板上的第一个问题,你们明白了吗?

生:明白。

师:为了巩固理解,再读一读。

(生指名)

师:像不像老人,谁再来读一读。

(再读。师范读。齐读)

师:你觉得老人真正的心情是什么?

生:轻松自在,悠闲自得。

师:更深的呢?

生:他热爱自然,不把扫路当作劳累,而是当作一种享受。

师:你确实没有掉以轻心,读出深层的东西来了。读来享受一下。谁没读过?

(指名读)

生:(读时早晨的晨读音不准)

师:如果你把“早晨”读准了,王小丫就是下岗了。

师:要理解老人的生活态度,要参照哪一段来读,就能读得更好了。

生:参照第二段。

(指名读)

师:你读得是险峰吗?(生再读)你读得不像“银丝”,像一根铁棍。(生读)看得清吗?(生再读)读得像风筝在眼前飘,不够远。(生再读)

(指名读,师范读)

师:谁再来试试,最后一个名额,没有读过的。

(指名读)

师:为什么我要让你们参照第二自然段来体会老人的生活态度。

生:前面突出老人的了不起。

生:课文通过描写天游峰的险来表现老人的了不起。

师:是啊,这一对照,对老人印象更深刻了吧。

生:第六自然段里有一段,“扫一程,歇一程”,如果天游峰不干净,就没有“好山好水看一程)

师:点出刚才的问题,及提问的人自己解决。

生:我觉得第七自然段。(生读)

生:我重读了“游客”和“一级一级”,游客多是二三十岁的人。游人半途而退,老人很有毅力。

生:一级级,好几个来回,老人看得很淡,他觉得和风景在一起,非常值得。

师:老人是个怎样的人?不准说伟大,有毅力。

生:别人把它看成猛禽,但老人把它看成小绵羊,每天都要抚摸它。

师:这个比喻非常精彩,每天都要去抚摸抚摸这只小绵羊。

生:攀登不止,勇往直前。

师:我们的享受都是吃些好的,穿些好的。写老人的服装是为什么,明白了吧。我们一起来把课文读一遍。

(指名分段读)

师:刚才我们与作者与老人进行了心灵的沟通,心里一定有许多话要说,不管多少,只写最重要的一句。可以对作者说,对老人说,对自己说,若能写能一句格言,一句警句,铡

生:老人,我希望您像天游峰的石阶,越活越长。

生:老爷爷,你对生活乐观的态度值得我们学习。

生:您自信,乐观,自强不息,我对您产生了由衷的赞叹。

生:对老人说,三十年后,我对作者说,三盾

生:老人,你真该评为全国十佳劳模

生:老爷爷,你可真棒!

生:对自己说,享受生活,就是最大的快乐。

师:你觉得哪个字最难记。

生:说我以前写错的字吧。“瘦”里面写了“白”

生:“攀”字难记,中心的叉忘记了。

师:一起来读书黑板上的名言。

师:享受生活地读一读。这个问题还用答吗?

师:应该下课了吧。

支玉恒《最珍贵的东西》课堂实录

作者:admin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413 更新时间:2012/11/19

支玉恒《最珍贵的东西》课堂实录

师:同学们,我挺爱提问题的。我先提个问题,行吗?

生:行。

师:猜猜我会提什么问题

生:问我们的名字?我们知道什么?

师:再请一个人猜,猜不出来就输了。

师:同学们,大家下午好。初次见面,该不该问这个问题。这个问题一般不需要回答。

师:同学们好

生:老师好。

师:同学们真精神。

生:老师真精神。

师:同学们真可爱,生:老师真健康。

师:同学们请坐下。

生:老师请上课。

师:今天上什么课知道了吗?

师:一起读一读课题。再读。

师:从你们的读中我听不出东西珍贵,再读,让老师感受到东西珍贵。

师:谁胆子大,敢出来?(一生站起来)课堂上,胆子越大越沾光,越能学到更多的东西。

请刚才胆大的学生上台板书课题。

师:字漂亮吗?

生:漂亮。

师:多亏我没写。什么时候发的片子?自己读一读吧。用上你最喜欢的方法。

师:读完了吗?谁想站起来?抓紧时间。想读的同学站起来。

师:站起来的同学读第一段。

师:都很积极,请连个同学读。

师:这一段在全文中起了什么作用?

生:总起作用。

师:总起作用?有不同意见吗?

生:总结作用。

师:总结作用?是总结吗?刚大年初一就过大年拉?

师:到底是什么?

生:总起。

师:一起读一读最后一节。

指名读。3人

师:现在你说一说,这一段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生:总结。师:第一段总起,最后一段总结。中间段起什么作用?

师:全文是什么结构?

生:总分总。

师:这么一说能给文章分段马?

生:能,师:这么能就不分。

师:谁来读第二节

师:声音挺好听,如果不打结就好了。再读。

师:不忙坐下,芸芸众生什么意思?

生:世间一切有生命的东西。

师:特别知什么?

生:指人。

师:读的不错,有谁读一读第三节?学生朗读。

师:给你一次机会,你会比这次读的好吗?

师:请你再读一次。

师:谁再来读一次,读过没有?没有读过的举手。请学生朗读。

师:你本来能读的非常非常非常的好,就是有点着急。能读的更好吗〉再读一遍。

师:贩夫走卒是些什么人?

生:平凡的人。

师:我也是平凡的人,我是贩夫走卒吗?

师:你也是平凡的人,你是吗?

生:不是的。

生:我觉得是坏蛋,贩夫走卒不配做坏蛋。

师:凡是小贩,卒是小兵。给别人跑腿的,他们是坏蛋吗?

师:明星政要是什么?

生:政府的要员。

师:一起再读第五节。

师:第四自然段谁来读?指名朗读。

师:又没有错阿?谁来读一读他读错的句子。

生:他刚才读成报了。

师:谁再来读,这一段写亲情的,谁来温柔的读一读?

师:你来读一读。

师:下一段,你读吧。

师:读的真流利,谁在来读一读。找个男同学吧。男同学都不太积极。

师:不错,下一段,谁来读。这一段举手地少了。这一段写爱情,同学们都不好意思读了。师:我请你读啦。

师:谁再来读,还是这一段。

师:读得不错,这一段又一个很长的句子,里面有好几个成语。把它圈下来。一个句子有这么多成语镇宝贵,别圈错了。

师:哪三个?

生:无法遏制。风雨同舟。相濡以沫。

师:相濡以沫,后面有注释。看一看。

师:谁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愿意什么? 生:离开水的两条鱼,相互吐沫沾湿,求得生存。比喻在困境中的人,相互以微薄之力救助。

一起来读。

师:下一段,谁来读?读过得就不要举手。

师:读的真好,谁再读?读过的就不要举手了。

师:我还想请一位同学读一读,谁敢读?这一次读完要回答问题。我看谁又敢读,又敢回答问题。

师:锦衣玉食是什么意思?锦衣是什么意思?锦是什么意思?

生:绸缎。

师:用绸缎做的衣服就是锦衣。玉食是什么意思?

生:好的事物

师:衣不遮体是什么意思?

师:下一段谁来读?读的不错,大家一起来读。

师:把片子放下,抬起头来,心中默想。课文中给你印象最深的字眼是什么?

生:免费

生:珍贵

师:还有没有。

师:免费,珍贵怎么会联系在一起?

师:我问你免费的有珍贵的,珍贵的然而又免费的。这两个词为什么会联系在一起

免费的东西是买不来的。

师:他说的意思不是不要钱,而是拿钱买不到的。

师:还可以如何理解

免费的馈赠。

师:既然是免费的,他又价钱吗

师:太阳光多少钱一斤?

生:无价的。

师:下面还是读书。默读,拿出笔。2~7节中那么多的东西都是免费的,你同意作者的观点吗?同意的找出理由,自己画一画,读一读。

师:会说道理的时候,可以抓住一个来说。

师:有的人已经准备好了,在等等其他的人,一边读,一边勾画。可以简单的在旁边批注,作为发言的提纲。

师:这回起来发言的时候,我要请你说一段话。说一句两句锻炼不了口才。我要请你说一段话。有能说的吗?

师:谁第一个说?要想说话,要想办事就得采取行动。

师:你想说那一段就先把哪一小节读一下再说。

生:读八小节。同意,里面说想要就能得到。所以是免费的。他为什么是最珍贵的/ 师:你想要信念就能到到,这是免费的,那为什么是珍贵的?说的时候要说明白为什么。有个信念如何,没有有如何?

师:还有谁来说。说目标的。

师:你有没有目标?

生:有。

师:你这学期的目标是什么?

生:考试到前十五名。

师:小学毕业前有什么目标。这学期有了目标你就会努力。毕业前没有目标就没有追求。

师:流浪儿又没有目标? 生:日子过的好一点。以后奋斗。

师:还有谁再说?

生:学生读二节。同意。一个人不呼吸就会憋死。如果没有空气,就活不成。

师:汽车的尾气把空气污染。我们花钱治理,还是免费的吗?

师:不花钱治理就呼吸不到,还免费吗?谁能说清。

生:空气本来就免费的,人类自己的行为破坏了空气。花钱治理是活该德的。

师:还有谁说?

生:读第五节。同意。没有了友情就会寂寞,有了友情就会感到力量。

师:能用自己举个例子吗?先想一想,等会再请你。

师:还有谁想说?第四节。

生:同意。有个董事长把父母的爱折合。关童年就六十万。

师:谁再接着说别的?

生:读第二节。同意。阳光是免费的。用了阳光才能生活。光合作用,我们也要阳光。

师:对,有了阳光地球才能生存。

师:你们有不同意的吗?

师:都同意,文章地把自然段,可以分为几类?

生:两类。精神和物质。

师:女生读精神,男生读物质。

下面,我还想让大家再读课文。再拿出笔来。课文中的语言上有哪些精彩的句子,你把他画下来。

师:找出来没有?谁找出来精彩的句子?

师:你先读。

生:父母的这份爱……

师:你读的不是很恳切,再读。

师:对,那个词读削弱

师:谁还有精彩的句子。

生:无论贩夫走卒……

生:每一个婴儿……

生:再也不要对着苍天……

师:最后一段写的都很好,大家一起来读。

再读好句子。

生:芸芸众生……

师:读得不错,再来。

师:排比据,还有没有排比句?

生:那份不由自主……

师:一共几个那份?四个。

师:第一个,读,不由自主地倾慕。

师:第二个那份读。第三个,第四个。

师:四个那份完了以后的那句话,读。组成了一个完整的排比句。把它背下来。现在就背。

学生背

师:第一个那份是什么?

学生背。

师:第二个,第三个,第四个,最后那段话。背这一段,那份,一齐背。

师:不错,不错,还有没有排比句。

生:寂寞时……

师:一共几个人,再读,其他人记住。寂寞时,摔倒时,伤心时。一起读。读下去,这个人怎么了?背下去。

师:正式背一次。学生背“寂寞时……”

师:大家看,第八段说了几样东西?

生:八样,师:但是他只是提了一下。没有具体的写。我想请你们选择一个仿照第二~七节写一写。看谁写的好。你能用上排比吗?你能用上反问吗?每人只选择一样,选择一样写在纸片背面。

学生写。

师:写完就举手。写的好的有奖励。

师:你读读你的。

生:水分是免费的。一个人只要活着就需要水分……

师:这次你谁彻底的了解芸芸众生。奖励你写上黑板。

师:谁还有。梦想是免费的。写黑板上。

师:谁还有。你读。

生:细雨是免费的,你可曾记得在孤单时……

生:信念是免费的,当人遇到困难时……真可惜,你要再加一个当……就是排比句了。再试试。(学生再次读)

师:写得多好啊,又补充了一个当人就成了排比句。他把信念为什么免费阐述得非常清楚。

希望是免费的,在你……

师:写的不错。

师:读读你的。

师:从两个角度说明梦想是免费的。如果有梦想会怎么样,没有梦想又会怎么样。

师:有谁写了灿烂的星辉是免费的?写得多好,与人的关系多好。

生:孤单时与你说话的是行星,伤心时陪伴的是星星。无聊时陪你,眨眼睛。

师:皎洁的月华有没有人写?

生:在异国时的月光,是家乡的月光。写得挺好。刚才还有谁写皎洁的月华。

生:八月十五,一边赏月,一边吃月饼。月亮问你索要过金钱吗?

老师读黑板上学生写的句子。并且进行简单的评价。

师:今天的课就上到这,还有什么问题吗?

师:刚才提了个问题,一个学生举例说明友情珍贵的例子。

支玉恒《草原》课堂实录

作者:admin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229 更新时间:2012/11/19

支玉恒 《草原》课堂实录 西安公开课

第一课时 第一部分

师:咱们今天讲哪一课? 生:草原。

师:(板书“草原”)谁能讲一讲,你想象中的草原是什么样子的?

生:我想像中的草原,是一望无际,碧绿的颜色,上面有牛、羊、马都在吃草。牧民们都在放牧。草原上还有山丘、小河,是很美丽的。师:他说的对不对? 生:对。

师:和你想像中的草原一样吗?谁还有补充?

生:我想像中的草原,是草之间开满了各种鲜艳的野花。

师:开满了野花。在一片绿色中,万绿丛中点点红。这色彩更美了!

生;我想像中的草原那美丽的景色,使我陶醉,那里空气清新,天气晴朗。师:他把课文上的一些词语用到了。

生:我想像中的草原,还有蒙古人的帐篷,有的人在放牛,有的人在骑马。

生:我想像中的草原正在举行一年一度的赛马大会,许多牧民都骑着自己最好的骏马在草原上奔驰,草原上非常热闹。

师:很好。咱们先说到这里吧,大家说得都很对,想象很丰富,也都很符合草原的实际情况。那么这篇课文究竟写了哪些内容?你们预先读过课文,应该能说出来。生:课文写了草原的美丽景色。

师:对,一开始就写草原美景,后来呢?

生:写作者去内蒙访问,蒙族人民怎样欢迎他们,还写喝酒、唱歌、演节目什么的。师:你这么一说,差不多把课文上的内容都说完了。

生:还有,作者写喝酒、唱歌等,并不是就要写这些,而是写了这些就说明了蒙族牧民们和作者他们这些汉族的人们很友好。

师:你看出了作者心里的想法,很好,还有吗? 生:还写了蒙族人民和作者他们告别。师:写了挥校?BR>生:没有。

师:没写?但是他也说对了,课文的话里已经带出要分别的意思了,对不对? 生:对。师:哪句话?

生:我认为是最后一小节写的。“天涯碧草话斜阳”说的就是他们依依惜别的情景。师:就这一句吗?

生:还有“蒙汉情深何忍别”。

师:大家再考虑考虑,刚才说了,课文写了那么多的内容,那么这些内容大致可以分成几部分呢? 生:大致可分为两部分。师:讲下去。

生:第一部分是我们看到的草原上的景色。师:第一部分是草原的美丽景色,对不对? 生:对。

师:我们给它起个名字叫草原风光,行不行?(板书:“风光”)生:行。师:继续说。

生:第二部分写了蒙古族的人民欢迎了我们,接着我们一起联欢。师:谁能说得更简单一些? 生:我们和蒙古族人一起联欢。

师:他用“联欢”来代表和所有蒙古族人接触的过程,可以不可以? 生:可以。

师:但是从整个接触过程中表现了一种什么情感? 生:表现了蒙汉两族人民,情谊深厚。师:对不对? 生:对。

师:也就是说,第二部分写的是草原上的人情,(板书“人情”)人的情感,那么,你通过预习,对整个课文有一个什么初步感受?

生:我感觉到草原十分美丽,草原上的蒙古人民和汉族人民感情十分深厚。师:他说草原的风光是十分美丽的,这一点对不对? 生:对。

师:(在“风光”后加“美”)那么还有一点他说得不太清楚,谁来说一说? 生:草原上的人民非常好客。师:十分热情好客,还有呢?

生:应该是,蒙汉之间存在着深厚的感情。

师:对,还有吗?热情好客,蒙汉情深这都表现了人情的什么?(在板书“人情”后加“美”)是不是一种人情美呀?那么整个的课文连起来,草原的风光和草原的人情都是这么美好,(在“风光美”与“人情美”间画一直线相连)那么就构成了一幅(板书“草原风情画”并用直线与“人情美”连接)可不可以这样说? 生:可以。

师:这篇文章是老舍先生写的。老舍先生用他一支笔,给我们“画”出了一幅美丽的草原风情画。从课文整体来看,是不是这个意思? 生:是。

师:那么这幅画究竟是怎么样的呢?我们一会儿来仔细学。我先了解一下,大家在预习中,有什么问题解决不了的?

生:我想问,文章第一小节为什么用很大的篇幅来写草原的风光美?与后面的段落有什么关系?

师:这个问题提得很好,乍看起来,(指板书)这写的是风光,这写的是人情,似乎这之间没有什么关系对不对? 生:对。师:这个同学问了,这两段之间究竟是什么关系,这个问题我们一会儿再解决,你呢?再看上面的那一行字,自己也许会得到一点启发。谁还有问题?

生:我想问,文章后面几个小节都写到作者和蒙古族人民在一起团聚、联欢的事,为什么要以草原为题而不能以“蒙汉情深”来为题呢? 师:好,你也同样看看黑板那一行字,看你自己能不能解决,好不好? 生:好。

师:谁还有问题?

生:这篇文章最后一小节,最后一句话写“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是什么意思? 师:你不懂这两句诗的意思?一会儿注意听。

第一课时 第二部分

生:我想知道课文所写的草原是哪个地方的草原。

师:那咱们顺便说一下吧,《林海》这一课大家学了吗?(生有答没学过,有答看过的)

师:不管学没学,老舍先生曾经随着中国作家代表团,走访了一次东北和内蒙地区,他先上了大兴安岭,看到了林海,就写了一篇文章叫《林海》,小学课本里也有。他又翻过大兴安岭往西走,就直接下到内蒙古自治区了,(教师在黑板上画出东北、内蒙和大兴安岭的地图)一下大兴安岭,刚一走进内蒙草原的时候,就到了内蒙最北边的呼伦贝尔盟,盟内有一个旗,就是老舍先生所去的陈巴尔虎旗。内蒙的盟,相当于内地的地区,旗相当于内地的县。大家看到课文上有“陈巴尔虎旗”这个名字没有? 生:有。

师:它属于内蒙呼伦贝尔草原的一部分。大家知道就行了。这个问题解决了,谁还有问题? 生:文章第一节的最后一句话写牛羊好像回味着草原的无限乐趣。我不知道“乐趣”指的是什么? 师:好,请坐,一会上课要讲到。

生:第二小节有一句话形容河,像“玻璃的带子”,“河”后面为什么要用叹号? 师:好,为什么要用感叹号。

生:我想问,“蒙汉情深”从课文的哪个地方能看出来?

师:这个我还得让你看,你问我从课文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一会儿我就让你回答这个问题,那你上课就得注意听了。不然一会儿回答不出来。

生:我还想问,在文章第二节,蒙古人民来迎接他们的时候,骑着马,作者为什么要用“飞”字来形容呢? 师:我觉得这个问题你是知道的,你就在这句话里往前看,有一个词就能解决你的这个问题。你把这个字再加上当时蒙古人民的心情,就能回答了,好不好?

生:还有第二小节,为什么把穿着各色衣服的男女老少比喻成彩虹?而不比喻成别的? 师:你想比喻成什么?

生:我想把他们比喻成一条彩带。师:你说彩虹好啊还是彩带好? 生:彩虹。(众笑)师:为什么彩虹好?

生:因为彩虹代表着美好的祝愿,有的小朋友画画常常把大陆和台湾用彩虹连起来,彩虹就可以比喻成一座桥。

师:另外你刚才说彩带是什么样的? 生:五颜六色的。师:那么彩虹呢? 生:是七色的。

师:如果也用五来说,怎么说? 生:五光十色。

师:对了,你说五光十色漂亮还是五颜六色漂亮? 生:五光十色。师:所以作者用彩虹,明白了吧?另外,我们假想,如果迎客的马队正好从小丘顶上下来,那会像是什么飘了过来? 生:像彩虹。

生:我想问第四小节最后写的,“会心的微笑”,为什么说“会心地笑了”? 师:你知道什么叫会心吗? 生:会心就是他们……

师:会心就是心里知道了,但没有明白讲的意思,蒙古族人民听了汉族人唱的歌以后,仿佛知道他们没有明白说出来的意思,这个意思就是蒙汉团结。

师:对,会是领会,把你的心意领会了,虽然语言不通,但是两心相连,心心相印,我也知道你的心,你也知道我的心,我们都知道了。你说这个“会心”用得好不好? 生:好。

生:第四小节写歌声比什么语言都响亮,为什么要这样写,而不是用语言表达?

师:那就是说,你对这句话不太理解是吧?那你想一想刚才讲的“会心”也许就明白了。师:最后再提一个,谁觉得你的问题最重要呢? 生:文章第一小节是按什么顺序写的?

师:按什么顺序写的,这个问题确实重要,因为时间关系,咱们提问题就先到这儿,如果讲到最后,你心里的问题还没有解决,再研究好不好? 生:好。

师:现在大家打开书,谁能把写草原风光美的这一部分读出来?他读的时候,大家拿出一支笔来,一边听,一边看,一边想,手里还要一边画。画什么呢?看看作者除去写风光美以外,还写没写别的东西?把你认为不是直接写草原风光的句子勾出来,看谁勾得准,你开始读吧。

生:“这次,我看到了草原……草原的无限乐趣。”(其间教师随机指导朗读)师:读得好不好? 生:好。

师:读得很不错,但是我要提醒你一句,注意保护嗓子。勾出不是直接写草原风光的句子来了吗? 生:勾出来了。师:谁勾出来了?

生:我勾了两句,“使我总想高歌一曲,表示我的愉快”,还有,“这种境界……奇丽的小诗” 师:还有没有勾出别的来?

生:我勾了“在这境界里……无限乐趣。”

生:我只勾了“好像回味着草原的无限乐趣。”

师:骏马和牛羊是草原上本来就有的东西,我们一会儿随课文去研究它,现在咱们就按第一位同学的发言来讨论。第一句话,他说他总想高歌一曲,以表示他的愉快,这是一句话,他要高歌。(板书“高歌”)第二句话,和它相对应的,他想干什么呀?能不能概括一下? 生:他想吟诗。师:怎么样吟诗? 生:低吟。

师:对,(在“高歌”下写“低吟”)大家看这两种情调一样不一样? 生:不一样。师:什么叫高歌?

生:就是放开声音,不拘束地唱歌。师:放声歌唱,那么低吟呢? 生:就是声音很小地吟诗。师:来低吟一首小诗。这首小诗是什么样的小诗啊? 生:是奇丽的小诗。师:什么叫奇丽? 生:奇特而美丽。

师:他为什么要吟这么一首小诗呢? 生:因为他想……表现草原很美丽。

师:你该这么说,因为草原是奇特而美丽的,所以他吟的这首诗也是奇特而美丽的,是不是? 生:是。

师:好,(指板书“高歌”与“低吟”)这是两个什么句子? 生:两个相反的。

师:两个相反的,他要表达的情感是相反的,但是我问的是这两句是什么句子? 生:抒情的句子。

师:对,是作者抒发感情的句子,我现在要提一个很难的问题,作者先是想高歌一曲,后来又想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这种截然不同的情感,为什么会产生?如果把两这个抒情的句子,调换一下位置,我们先让他“低吟”,后来他越看草原越高兴,然后“高歌”行不行?不要急着举手,这个问题不好回答。你们一边思考这个问题,一边好好默读课文。怎么读呢,我告诉你们一个方法。“高歌”和“低吟”都是作者表达情感的方式。内心有什么情感就会用相应的方式来表达,那么内心的情感又是怎样产生的呢?是受了外界的影响。你们可以这样思考:作者看到了什么,使他产生了这种情感,而要用这种方式来表达?最后你再做一个结论。这两句能不能调换,听懂没有? 生:听懂了。

师:自己先看,有了一点心得以后,可以互相讨论。开始。(学生开始读课文,教师不时指导一些学生)

师:现在咱们可以畅所欲言,也可以互相辩论驳斥。

生:我觉得这两句不能调换。因为一开头写高歌,是第一次看到草原,非常兴奋。所以想高歌一曲。第二句是他看到了非常优美的景色,觉得很舒服,所以想低吟一首奇特的小诗。好像在回味一样。这里就给前面作了一个总结,所以我觉得不能调换。师:不错,说得很不错。

生:我也是觉得这两个句子不能调换。因为在前面作者呼吸了清新的空气,看到了草原明朗的天空,产生了兴奋的心情,所以想高歌一曲。然后又看见了一碧千里并不茫茫的草原,看见了小丘和羊群,进一步产生了赞美的心情。所以他又想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所以我觉得这两句不能调换位置。师:请坐。你讲。

生:我也觉得这两句不能调换。如果把后面的换到前面去,那就是先看到绿色,最后才觉得空气的清新。这样读起来就不太通顺了。

师:她的发言有个特点,用了“假设”的方法。如果怎样怎样,就会怎样怎样,所以怎样怎样。发言很有特点。生:我还是觉得这两句不能调换。因为这里写作者是第一次到草原。他非常兴奋,就想高歌一曲,而第二句是写作者又看到了小丘和羊群。他不想破坏这美好的景象,就想低吟一首小诗。师:谁还有更新的见解?

生:我还是觉得这两句不能调换。因为有时我们看见新的比较美好的东西的时候,总是先“啊!多美啊!”这么一种激动的心情;然后慢慢地端详这个东西,就会越来越喜欢它。就由激动的心情变为喜欢了。所以这两句是不能调换的。而且作者先进入了草原,看到了这样明朗的天空,呼吸到清新的空气,所以比较激动。而后面的感情,就慢慢地被这种景象深深地陶醉了,感情就不是刚才那么激烈了,而是柔和了。有很多词语都表示了作者的这种感情。师:她说得好不好? 生:好。师:她引用了课文上的一些具体词语,说得很有道理,而且点得很准。有一个缺点,她只引用了课文的词语,如果她能够有声有色地朗读,把她认为作者当时是什么心情,把那种情感读出来,就可以省好多话,同学们也明白了确实是这样,你能这么做吗? 生:能。

师:那就再重说一次,试一试。

生:我认为这两句是不能调换的,下面我把这一段的几个例子读给大家听一下,大家就可以体会到作者的心情了。(读)“在天底下……轻轻流入云际。”前面作者是非常激动的,然而,他看见了这种景色,深深地陶醉了。所以就由激动的心情,变为了陶醉的心情。

师:她忘了说两个很重要的结论。因为前面很激动,所以要高歌;后面因为陶醉了,所以要低吟。谁还有补充?

生:我给她补充,她所找的心情激动的句子不对头,应该是(读)“那里的天比别处的天更可爱,空气是那么清鲜,天空是那么明朗。”这是作者初到草原所看到的景象。他是很兴奋,觉得新鲜,所以才觉得激动,才想高歌一曲。而后面慢慢地陶醉在这种景色里,又惊叹又舒服,所以不想再像前面那样高歌。而是想低吟一首小诗。

师:你说的也很对,但是你说人家读错了是不对的。她没有读前面的兴奋的句子,只读了后面陶醉的句子。你刚才是给她补读了前面兴奋的句子。你们两个加起来,答案就很完整了。咱们最后归纳一下,大家看看课文的一开始(读)“这次,我看到了草原……天空是那么明朗。”你们说他现在看到的是草原的什么? 生:是草原总的景象。

师:对了,(板书“整体”)他看到了草原的整体。按照刚才你们的想法,草原的整体给人一种什么感受?它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生:作者感到非常兴奋与激动。师:草原的整体的特点是什么?

生:我觉得是一望无际,给人一种心旷神怡的感觉。

师:对,是一望无际的,(在板书“整体”后写“开阔”)也就是说,作者现在的心情是激动的、豪放的,是不是?(再写“豪放”。到此,板书为:“整体—开阔—豪放—高歌”)他是这么一种情感,所以他要高歌。在豪放的心情当中,他想坐下低吟一首小诗可能不可能? 生:不可能。

师:咱们下一堂课接着研究好不好,下课。

第二课时 第一部分

师:大家觉得研究这些问题有意思没有? 生:有。

师:那咱们接着研究。再来考虑这个(指板书“低吟”)咱们归纳一下,谁再把后面的好好读一次,读到什么情感呢?他先看到草原的整体,后来看到草原的什么? 生:后来看到草原的部分。

师:草原的细部,看得非常细,对不对? 生:对。

师:(在“整体”下写“细部”)他深入到草原的细部去看了,那么他的情感还是豪放的吗? 生:不是。师:那是什么呢?刚才有同学说作者陶醉了,才要低吟,非常正确。(在“豪放”下写“沉醉”)已经沉醉了,那么什么样的景色能够使他沉醉呢? 生:是柔美的景色。

师:对了。(在板书“开阔”下写“柔美”,这时板书为:细部——柔美——沉醉——低吟)说得非常好,你能不能把草原的柔美读出来,把作者那种沉醉的情感读出来?谁能完成这个任务? 生:“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轻轻流入云际。” 师:读得不错,你们沉醉了吗? 生:沉醉了。

师:真沉醉了吗?自己把刚才这一部分轻轻地读一遍,看你能不能把自己给沉醉了,开始。(学生自读课文)

师:好,停止。课文第一段大家学得非常好。从阅读学习中,我们知道了作者进入草原,看到草原美景以后的情感变化。作者是把景和情揉合在一起写的。我们也通过有感情地朗读,情景交融地学习了课文。既看到了草原的景色,也体会了作者的情感。下面我们学习后面的课文。刚才上课时大家说了,后半部分课文写的是作者一行人受到蒙族人民的热情接待,表现了蒙族的风情,那就得在读书中抓住富有民族特色的地方,仔细思考。大家先认真读课文,准备更好的发言。第一次发言时先把后半部分课文都讲了哪些内容弄清楚,从整体内容上,把后半部分课文内容把握一下。好,开始自读课文。(学生自读,教师行间巡视辅导)师:我们现在开始研究后半部分课文的内容层次。生:我认为课文后半部分一共写了四个自然段,正好是四个内容。首先是作者他们受到蒙族人民的热情欢迎,然后写……

师:先等一下,我们说了一段说一段,你刚才说的这一段,你能给它起个小标题吗? 生:可以叫迎接客人。师:再简单点。生:迎接。

师:不清楚,迎接什么? 生:迎客。

师:很好,简单明确。(板书:“迎客”)下一段。生:第二段讲他们互相握手,可以写“握手”

师:他们办的第二件事就是握手?握手也算一件事吗? 生:迎接。

师:上一段不是已经迎接了吗?谁知道? 生:民族团结。

师:这是整个课文的思想,每个段都表现了民族团结。看来你们真的说不出来了,我们叫它“相见”,两族人在这里停下来,正式会面相见,可以吗? 生:可以。(教师板书“相见”)

师:接着说。换一位同学吧,你别把四段都说完。生:第三段,第三部分是互相演节目、喝酒。师:小标题呢? 生:联欢。

师:没有吃饭先联欢?不过这里也有一个蒙族的风俗。我们汉人吃饭、敬酒时,一般都不唱歌。蒙族人不一样,一边饮酒,一边唱歌,端上酒杯走过来,举高高的,唱上歌,请你干杯,光敬酒歌,祝酒词就有好几首,所以这里唱歌还不是联欢。但小标题肯定不能叫“吃饭”。(笑声)好好想一想,这是蒙族人对汉族同胞的什么?

生:款待。师:好,非常正确。(板书“款待”)就剩最后一段了。生:最后一段可以说是“联欢”。

师:行,(板书“联欢”)我们开始逐段学习。现在开始可以吗? 生:可以。

师:我们开始讨论。这回发言,我要求你一边说,一边把你所引用的句子很好地读出来。就像刚才那位同学那样,又说,又读,再加上自己的评论,会说吗?

生:我在第二小节的这句(读)“这是主人来到几十里外……在汽车的左右与前面引路。”这句表现了蒙古族人民十分好客。有客人来了,到几十里外去迎客人,一般在我们这里,如果到别人家做客,进去就是了,从不到几十里外去迎接。师:她说得对不对? 生:对。

师:几十里外去迎接,而且看到汽车来了,马上掉转马头给客人带路,咱们给它简化一下,迎客的方式是,(在板书“迎客”后写“几十里外驰马”)骑马好还是驰马好? 生:驰马好。

师:驰马好,驰马怎么样啊? 生:快。

师:对了,(在“驰马”后写“带路”)驰马带路,是不是蒙族人民的特点? 生:是。

师:你站起来,我问你,根据这个“驰”加上蒙古人民的心情,你来回答你刚才提出的问题:为什么像一条彩虹,向我们飞过来这个“飞”。

生:我想因为蒙古族人很想把客人带回自己的家里,他们非常好客,所以想尽快地让客人到自己的家里。所以他们好像要飞。

师:对了,所以好像要飞一样,对了,请坐。那么大家看一看,他们刚刚入草原的时候,看到的是什么景色啊?

生:(读)“我们访问的是陈巴尔虎旗……除了一些忽飞忽落的小鸟……”

师:(打断)好,既初入草原是这么一种情景,走一百五十里是草原。再走一百五十里还是草原。除去忽飞忽落的小鸟外,什么都看不见,什么都听不见。如果突然看到一种奇特的东西,他会是一种什么心情? 生:是一种非常激动的心情。

师:那么你刚才问我的那个“河”后面为什么要用叹号,明白了没有? 生:明白了。师:为什么? 生:因为除了草原外,什么也听不见,什么也看不见。走了许久才远远地望见了一条明如玻璃带子的一条河,说明他是激动的。所以用感叹号了。师:对不对呀? 生:对。

师:完全对,那么大家再想一想,刚才这位同学说为什么要形容成彩虹,他把彩虹和彩带对比了一下说彩虹好,那么你们觉得用彩虹还有什么意思呢?

生:也就是说,蒙族人民像彩虹一样,骑着马来迎接,搭起了一座友谊的桥。师:这个意思你刚才已说了,你看看课文上的描写,马上的男女老少穿着各色的衣裳,群马疾驰,襟飘带舞。“襟飘带舞”是什么意思?

生:就是指人的衣服的前襟和腰带,他们骑在马上,马在疾驰,所以前襟和腰带都被风吹得飘起来了。师:对了,这样的五色斑斓的骑马的队伍飞过来了,真好像一条彩虹扑面而来,写得好不好? 生:好。师:下面再看看相见这一段,连读带说带评,这叫“读说式”看你会用不会用。

生:在这一小节我勾了(读)“也不知道是谁的手……民族团结互助”。我勾的句子说明了蒙古族的人民非常热情,好客。

师:那你建议我写什么呢?从他们的行动和表现上来找,……你没有建议,谁有? 生;热乎乎的手握着……

师:你挑握手是对的,但能不能整齐一点?上一段是八个字。生:热乎乎的手握着不放。师:还多一个字。

生:握手相见,表示愉快。(众笑)师:不太合适。

生:温暖的手握住不放。

师:后面还有呢?“笑了再笑”你没说呀。握手是表示亲切、热情。还有高兴呢,还笑了呀。生:握手再握手,笑了再笑。师:再取掉一个字就可以了。生:握手再握,笑了再笑。

师:可以可以。(在板书“相见”后写“握手再握 笑了又笑”)这就表现了蒙汉人民的情感是不是呢? 生:是。

师:谁把这段再读一读?

生:“蒙古包外,许多匹马……民族团结互助。” 师:他为什么要说:“你说你的,我说我的”? 生:因为他们语言不同。

师:你说你的,我不知道你说什么;我也照样说我的,你可能也不知道我说的是什么。但是因为心里是相通的,虽然不知道具体说的什么,但是所表达的意思,表达的情感,明白不明白? 生:明白。

师:这就很有意思了,你说你的,我说我的,谁也不知道说什么,但是都知道彼此的心是什么样的,是不是呢?

生:是。

第二课时 第二部分

师:现在再来看第三段,“款待”。

生:我勾了(读)“也不知怎的,就进了蒙古包……大盘的手抓羊肉。”这里说明了蒙族人民习惯了招待客人用奶茶、奶豆腐和手抓羊肉及奶酒。师:这些东西你知道吗?奶茶知道吗? 生:奶茶是用牛奶制成的茶。师:怎么是用牛奶制成的茶呢?

生:奶茶是用牛羊的奶,加上藏族和蒙族都喜欢的酥油,就变成奶茶了。

师:不对,我告诉你们吧。我可喝过奶茶,把牛奶熬在锅里,撒一把盐,然后放茶。蒙族人喝的茶是那种压成块的像砖头一样的叫砖茶,砍下一块来,掰烂放在锅里面,熬出来以后,既有奶香,又有茶香,还淡淡的有点咸味,既不腻口,喝了还很香,(众笑)非常好喝的。就像咖啡的颜色稍微浅一点,奶豆腐知道吗? 生:奶豆腐是用牛羊马的奶制成的,形状像豆腐一样。

师:把奶晾干,蒸发掉水分以后就变成块状的了,吃的时候掰一块,有软的有硬的,软的可以用刀切,硬的可以敲开吃,别有风味。这手抓羊肉你们吃过吗? 生:没有。

师:告诉你们吧,我也吃过。(众笑)手抓羊肉就是把羊肉连骨头切成比拳头还大的块,炖在锅里面,炖好了以后,把它捞上来,放在一个大盆子里,端在客人面前。因为块太大,用筷子挟不住,只好用手抓起来吃,所以也叫“手把羊肉”,吃起来非常豪放。蒙族人民的特点就是非常豪放。吃东西,喝东西都是这么豪放的。这是民族的特点,明白了吧?把这些东西端上去,还要喝酒,这酒也是用奶配制的,所以叫奶酒。而且不是喝完就完了,后面写怎么喝酒的?

生:“干部向我们敬酒……我们再回敬”,这就表现了蒙汉两族的深厚友情。师:对了,那么你知道什么叫“老翁”吗?

生:一般是指年纪上了六七十岁的老人,在村子里最有身份的人。师:最重要的一点你没说,你有奶奶吗? 生:有。

师:能不能叫奶奶是老翁?(众笑)生:不能。

师:那你刚才说六七十岁以上的老人都叫老翁啊!生:六七十岁以上的老爷爷叫老翁。

师:对了,语言要严密。他们端上了奶茶,手抓羊肉,而且喝酒时喝了又喝,敬了又敬,老在举杯敬酒,那么谁能用一个词把你也举杯我也举杯,不断地敬酒这个情节描述出来? 生:我认为是回敬再回敬。

师:当然也可以这么说,现在我是让你找一个词把不断地举杯描述出来。生:可以用相互。

师:你举一次,我举一次,次数不多。生:可以用不断。

师:不断举杯,好像又不够气氛。生:轮番举杯。(众大笑)

师:大家都排上队,你第一个,我第二个,他第三个,这样敬酒吗? 生:使劲举杯。(众大笑)

师:他说使劲举杯,有多么大的杯呀? 生:反复举杯。师:不好听。生:连续举杯。

师:不好听,没这么说的。生:热情举杯。

师:不是在讲他的热情,而是不断地连续地举杯。生:纷纷举杯。

师:纷纷指的是大家伙你也举我也举,你举你的,我举我的,举杯的很多。怎么肚里没有这样一个词吗? 生:一次次。

师:一次次倒是可以,可我需要两个字,大家看这个字认识不认识,(板书“频”)认不认识? 生:认识。

师:这个字是什么意思?

生:就是一次又一次,次数非常多。

师:那你刚才为什么不用这个词呢?(众笑)这是一个字,还得再找一个字,是什么? 生:繁。师:频繁吗? 生:应该是频频。

师:对了,(在板书“款待”后写“煮茶抓肉 频频举杯”)有没有民族特色?(生答有)从这一段讨论,也看出了一些缺点:你对一些字和词的意思理解了,但是该用的时候,从你大脑的仓库里取不出来,所以学过的词,懂得的词,要学会运用。到时候就能拿出来了。最后一段,谁来读一下? 生:(读)“饭后,小伙子们表演了套马……天涯碧草话斜阳。” 师:谁能把刚才的这一段也这样来说一遍,连读带说的。

生:我勾了(读)“饭后,小伙子们表演……民族舞蹈。”我觉得这句说明了蒙族的人民非常好客。他们在吃饭的时候就非常热情,饭后,又表演节目,并且要骑一骑马,他们一起度过了一个难忘的晚上。师:说得不错,他说了,把蒙古族人的特点找出来了,什么特点? 生:好客。

师:什么具体表现呢? 生:套马、摔跤。师:对了,(在板书“联欢”后写“套马摔跤”)咱们要是招待客人,吃完饭后说:“咱们摔一跤吧”行不行?(众大笑)不可能的。大家看最后一句,“蒙汉情深何忍别”什么叫“何忍别”呢? 生:怎么忍心分别呢? 师:是不是这个意思? 生:是。

师:就是说他们不忍别离,(在“摔跤”后写“不忍别离”)那么这个“天涯碧草话斜阳”是什么意思?(问一学生)你刚才不是问我这句话怎么讲吗?你现在来讲一讲。生:夕阳西下了,我们还在这长满绿草的……天边……说话。师:我看看你的课本,嗯,是你自己说的。他说得对不对? 生:对。

师:“天涯”是什么意思? 生:指遥远的地方。

师:在这儿是什么意思? 生:是指蒙古的大草原。

师:对,是指蒙古族所住的地区,那已经是我国北部的边陲了,所以叫它天涯。“碧草”呢?这个很好理解,一片什么样的大草原呢? 生:绿色。

师:“斜阳”是什么意思? 生:夕阳。

师:夕阳西落是不是?这个“话”是什么意思? 生:这个“话”在这儿是话别的意思。师:跟夕阳话别?(众笑)生:应该是谈论。师:谁和谁谈论?

生:蒙族人民和我们谈论。师:那么怎么叫“话斜阳”呢?

生:我觉得是,在夕阳的照耀下谈话。这个“话”不一定就是“话别”。

师:对,这是诗句的一种倒装形式,比较特殊。在夕阳中,在那天涯碧草之上,我们互相高兴地、亲切地交谈着,是不是这个意思? 生:是。师:因为蒙汉情深,怎么能够忍心相别呢?所以到了夕阳已经西落了,仍然谈兴正浓,是不是?下面,大家想一想这么一个问题,这篇课文,我们在刚才讨论的时候看到了,他先写的是什么呀?(指板书)生:整体。

师:写的是“景”(板书写“景”)通过写景,然后怎么样? 生:抒发感情。

师:对,抒情。(在板书“写景”后写“抒情”)再后面呢?通过写什么? 生:人和事情。

师:对,写事情。(板书“写事”)通过写事情,还在写什么? 生:抒情。

师:对了。(在板书“写事”后写“抒情”)这两个抒情的“情”共同表达了什么情感呀? 生:共同表达了美的情感。师:美的情感。具体一点。生:是蒙汉两族的友谊。

师:这种友谊使作者怎么样?你们说,看到风光,又要高歌又要低吟,看到蒙古人民这么热情,他对整个的草原怎么样啊? 生:爱。

师:不但爱,而且是什么呀? 生:热爱。

师:对了。(板书“热爱”)热爱到什么程度? 生:不忍别离。师:(在板书“热爱”后写“依恋”)一种依恋的情感。那么你们说,这课文的第一段和后面这些有没有关系呢? 生:有。

师:什么关系?

生:它的关系是,第一小节写了草原的景色美,后面写了人情美,这两种美结合起来,就抒发了作者热爱草原,依恋草原的感情。师:他说得对不对? 生:对。

师:两段的关系讲明了没有? 生:讲明了。

师:从两个侧面,从风光美,从人情美,表现了他对草原的热爱和依恋,对不对? 生:对。

师:你们说,他在看到草原的时候高兴不高兴? 生:高兴。

师:对那些骏马和大牛也把它们人格化了,说它们像人一样地高兴。(指一同学)你刚才问我骏马和牛为什么也有乐趣,这回明白了吧? 生:明白了,师:好吧,咱们课文讲完了。下课。

文章录入:admin 责任编辑:admin

支玉恒《再见了,亲人》课堂实录

作者:admin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258 更新时间:2012/11/19

支玉恒《再见了,亲人》课堂实录

海口公开课

【第一课时】第一部分

师:上课前你们有人说我很胆小,现在哪位同学给我做一个榜样?我不是胆小吗?不是害怕吗?哪个同学做一个胆大不怕的样子?怎么做呢?不管我提的问题有多难,不管自己会不会,我都给老师做样子,站起来尝试。谁能?我现在就要提问题了,谁能回答我的问题,举手,没有?你们不是鼓励我吗?什么?不知道什么问题呀?不管我提什么问题?不管你能不能回答,我都给老师做样子,答错了也没关系。想好没有? 生:想好了。

师:这回谁能帮助我就积极举手。谁可以帮助我?(一学生站起来)咱们这次讲的课题是什么? 生:《再见了,亲人》。师:对不对? 生:对。

师:你可以帮我写到黑板上去吗?

生:可以。(走上前,写“再见了,亲人”)

师:咱们一起来把课题读一下,我听一听你们的情感怎么样? 生:(读)“再见了,亲人”。

师:以后再也见不到了,要有这种情感。(很有情感地示范)“再见了,亲人”大家读。生:“再见了,亲人”。

师:现在亲人就在眼前,一边握手,一边说:“再见了,亲人”。(语速较快,有节奏地示范)大家读。生:“再见了,亲人”。

师:我听着你们读得不太像啊,现在亲人就在眼前,手握着手,体会一下,读。生:“再见了,亲人”。

师:还要把手抖起来就像了。现在亲人已经上车了,站在车窗里面往外看,朝鲜人民站在站台上,望着车上的战士,怎么读?

生:“再见了,亲人”。(比前次语气激昂)

师;列车已经走远了,朝鲜人民望着远去的列车,最后一次深情地呼唤。生:“再见了,亲人。”(读声较高,声音悠长)

师:这样读就对了。同一句话,不同的情况,读法就不同。课前大家读了课文没有? 生:读了。

师:还想读不想读? 生:想。

师:再读读好吧? 生:好。

师:我对大家读课文的要求不多,只有一个,就是你读完以后,得想办法说点什么,这是阅读的一个能力,也是一个习惯。读完了就应该有的说。比如对课文的内容,课文的结构、课文的情感,要试着提出自己的看法和见解来。不能读完了一句话也没有,那就不行了,听明白了吗? 生:听明白了。

师:那好,现在就开始读书。读完了先说一说有关对课文整体方面的感受。你愿意怎样读就怎样读,默读、朗读、两人读、小组读都可以,你有选择学习方式的自主权。(学生开始读书)

师:现在读完了,我不提什么问题,谁有话要说?想说什么就说什么,对课文总的看法,总的感受,有问题也可以提出来。

生:课文主要内容是写志愿军和朝鲜人民分别的时候,对朝鲜人民说的话。师:他是讲课文总的内容。可以。生:老师,什么叫做“顶着打糕”呢?

师:什么叫“顶着打糕”?(随手拿起学生的书)这是一本书吧?这叫拿着书,是不是?(把书放在头顶上)那么现在呢?(众笑,师指着头顶上的书)如果它是打糕的话,那怎么说呢? 生:顶着打糕。

师:明白了吧?好啦,谁还有问题? 生:这篇文章是不是讲志愿军说的话?

师:他说整篇课文是不是志愿军说的话?好好看一看,再回答这个问题。生:这篇课文志愿军说的亲人不是真正的亲人。是战场上帮助他们的亲人。师:有意思,有意思。一会儿我还要就他这个话题来说。

生:我想说整篇课文是从志愿军的角度去说的,没有写其他人的感受,有点自述的感觉。师:那么你说的是他(指刚才发言的同学)的意思了。

生:不是,是有的部分是他自已想的,有的是他回忆的,有的是他当时说的,和朝鲜人说的。师:明白没有?(问前面类似发言的学生)生:明白了。

生:课文是用三个人物的事例来描写朝鲜人民为什么是他们的亲人。生:这三个人为志愿军做出了非常大的牺牲,付出了巨大的代价。

生:从课文中我读出了志愿军与朝鲜人民那种依依不舍、难舍难分的情谊。朝鲜人民为志愿军失去了自己唯一的亲人,志愿军才会这样难舍难分的。

生:我读懂了这篇课文是在志愿军上火车站的时候在路上,朝鲜人民送他们走的那种依依不舍的情况。生:在志愿军说话时,还回忆了很多朝鲜人民为他们做的好事,他们真像亲人一样。师:大家都说了自己的见解,还有什么问题要问吗?

生:我想问一下,是什么力量使大嫂跑到前沿阵地上去挖野菜?

师:这个问题很好,真把我问住了,你把这个问题写在黑板上,先记下来,谁还要发言?(学生上黑板写问题)

生:为什么说他们的友谊比山还高,比海还深?

师:这个问题也很好,也把它写到黑板上。还有没有?(学生上黑板写问题)生:课文上说小金花很刚强,那为什么和志愿军叔叔分别的时候掉眼泪了? 师:是啊,刚强就不应该掉眼泪了,把这个问题写上去。(学生上黑板写问题)

生:为什么小金花的妈妈被炸死后,她把脚一跺说“我一定要为你报仇!”为什么不写她的痛苦? 师:对,你这个问题和刚才那个同学差不多,和他写在一起可以吗?(学生上黑板写问题)生:大娘为什么丢下小孙子,宁愿先把志愿军背进防空洞,不先保护小孙子?

师:这个问题和第一个问题核对一下,第一个问题是“什么力量使大嫂去前沿阵地挖野菜?”你这个是“什么力量使大娘不顾小孙子,先保护志愿军?”把他们合并成一个问题好吗?还有谁? 生:为什么说,我们的心和你们的心永远在一起?

师:为什么说,我们的心和你们的心永远在一起?你把这个问题记在心里,等一下上课注意听,如果懂了,就别说了,如果不懂就再提出来,好吗? 生:他们为什么要让列车开慢一点?

师:把这个问题也记在你心里,看一会儿能不能解决,好吗?除去问题以外,你们想一想,志愿军和朝鲜人民分别的时候,他们的主要情感是什么?你能用一个词来形容吗? 生:恋恋不舍。生:难舍难分。生:依依不舍。

师:还有什么?为什么恋恋不舍,难舍难分、依依不舍呢?因为他们是什么呀? 生:亲人。

师:听了大家的话以后,我觉得似乎有道理。但又觉得你们说得都不对。(学生诧异)我为什么说似乎有道理而又不对呢?因为我想,志愿军和朝鲜人民其实不是亲人,谁能举例子,说说什么人是你的亲人? 生:爸爸妈妈爷爷奶奶。

师:应该调过来说,爷爷奶奶爸爸妈妈这样说,为什么? 生:不知道。

师:不知道?爷爷奶奶是爸爸妈**什么? 生:爸爸妈妈。

师:对,应该把爸爸妈**爸爸妈妈放在前面,是不是?爷爷奶奶、爸爸妈妈。还有谁? 生:亲人就是有血缘关系的。

师:他给概括了,有血缘关系的,是亲属,是一个家族的。那么志愿军是中国人,朝鲜人民是朝鲜人,他们是亲属吗? 生:不是。

师:有血缘关系吗? 生:没有。

师:那么从这一点上来说,他们是亲人吗? 生:不是。师:不是亲人(在黑板上写下“不是亲人”)因此我说作者说的不对。既然不是亲人,哪来的“再见了,亲人”?(学生纷纷举手)想跟我辩论是吗?但现在你还辩论不了。我希望你们好好做第二轮阅读。怎么读?这回要求就多了。一边读一边抓住什么来读呢?(板书“抓事实”)第一,抓住事实,看看课文上写了什么事实——刚才你们大概地提到了——再仔细看看这些事实里蕴含了什么道理?你得理解它,(板书在“抓事实”后加写“——理解”)理解了以后,用自己的话给我讲道理,来说服我。(板书,在“理解”后加“——说服”)第二呢,要抓情感。(板书“抓情感”)看看作者是以什么情感来写的?他表达了朝鲜人民和中国志愿军的什么感情?(在板书“抓情感”后加写“——体会”)抓住了感情以后,你自己去体会,并且要能有感情地读出来,来感动我。(在板书“体会”后加写“——感动”)就这样,用你的理解来说服我,这叫“晓之以理”;用你的体会来感动我,这叫“动之以情”。最后让我承认大家的看法,承认朝鲜人民和中国人民志愿军是亲人。

(上述板书整体内容如下:)

抓事实——理解——说服 抓情感——体会——感动

师:能这样学习、这样发言吗? 生:能。

师:还是刚才那样,你采用什么方式读都可以,谁想说话了,就举手。你真地把我说服了,感动了,我给你鞠躬致谢。(学生读课文)

师:看样子准备得差不多了,你要知道,我可是一个顽固不化的人,不是那么容易说服;我也有一付铁石心肠,不容易受感动。(众笑)你得有充分的思想准备,现在行了吗? 生:行了。

第一课时 第二部

师:好,那我先试试你们的“火力”。你们说朝鲜人民是亲人,可是,自从1950年美帝国主义侵略朝鲜,把战火一直烧到我国边境,中国人民派出了志愿军,跨过鸭绿江到朝鲜同朝鲜人民并肩作战,一直打了三年,迫使美国坐下来谈判。停战后又留守了五年。三年的战争,志愿军死伤成千上万,到八年了,最后一批志愿军要回国了,怎么来送行的只有大娘、小金花和大嫂三个人?这像是亲人吗?——你们怎么反驳我?(学生先是惊愕,后是交头接耳,然后争着举手)

生:老师,您说的不对!来送行的不只是三个人,好多朝鲜人民都来送行,只不过作者只写了三个人。师:为什么只写三个人? 生:选了这三个人做代表。师:为什么只选三个人?

生;因为这三个人都为中国人民志愿军付出了牺牲的代价。

师:对呀,只有这么三个人作出了牺牲,这就是亲人了?(此生无语,其他学生喊着举手)生:做出牺牲的人很多,但这三个人最重要。

师:你看,你倒帮我说话了——别的人都不重要!(众笑)你要想说服我,就得讲出道理来。光和我“抬杠”是不行的。

生:我认为大娘她们三个人是朝鲜人民选出来的代表,让她们代表所有朝鲜人民来送行。所以作者只写了三个人。其实她们代表了成千上万的人。

师:你怎么知道是选出来的?你参加了他们的选举大会?(笑声)四乡八村的朝鲜人民先聚到一起开个选举大会,选出三个自己不说话,专门听志愿军说话的代表,然后派她们来,让志愿军说话给她们听。(大笑)这样的代表倒挺好当!(笑声)

生:我是这么想的,很多人来给志愿军送行,但是作者,如果一个一个都要写上,那就写成长篇小说了。作者要在这么一篇比较短的文章里表达朝鲜人民对志愿军他们的心意,就得选出代表人物来写,重点地写。用他们,就是大娘、大嫂和小金花做代表重点地写。作者最后还写了,不过很简单地概括了全体朝鲜人民…… 师:(打断)哪里写了全体朝鲜人民?

生;最后三个自然段就是志愿军对全体朝鲜人民说的话。

师:你的意思我明白了——虽然你说得不太简练。你是说,由于作者写作上的原因,无法一个一个地写来送行的人,也没有必要都写,就选择了有代表性的人重点写,然后再用概括的手法写全体。是这个意思吗? 生:是。

师:你说的这个道理我接受。大娘、大嫂、小金花这三个人,老年、中年、少年都有了,确实有点代表性。可是,她们都是女的,男人们都哪里去了,怎么不来送行? 生:男人打仗去了。

师:不对,早就停战了。

生:也有男人来送行,课文的插图上就画着一个、两个、三个……数不清了,好多个男人。(众笑)

师:是啊,当时朝鲜战争打得很激烈,很残酷,中国人民志愿军伤亡成千上万,朝鲜人民牺牲得更多,的确死了很多人。男人在前方和侵略者战斗,后方支援前线,看护伤员都是由朝鲜妇女担当的。所以课文记叙的都是朝鲜妇女的事迹。好,我们把话再说回来。由于写作选材上的原因,作者重点写了三个人,概括写全体。这是一种经常用得到的选材组材方法。比如我给大家出个作文题“美丽的海南”,你不能把海南所有的风景名胜,像“东郊椰林”“火山口”“铜鼓岭”“亚龙湾”“大东海”“天涯海角”“鹿回头”等等一个一个全写上,你就选择你最了解的,最喜欢的两三个景点,重点写,详细写,然后用概括性的语言总的介绍一下全岛,三言两语就行了。你要写一次活动,写一次劳动等等,也都是重点写几个项目,或是几个人,有代表性的,总的情况就概括介绍了,对不对? 生:对。师:我们借这个问题复习了写作方法,作者的写作思路弄清了,我想这一课的段落划分你们也应该明白了吧? 生:明白了。师:可以分几段?

生:分四段,大娘、小金花、大嫂各算一段,最后总的告别算一段。师:真聪明,连课文结构也不用我讲了。

生:老师,分两段,前面三个人的算一大段,后面总概括的算一大段,行不行?

师:那样分段当然也可以,不过两段的分量相差太多了,还是分四段比较匀称,行吗?刚才试了试,你们的火力还可以,但要完全说服我,感动我,你们还得努力,现在可以了吗? 生:可以了。

师:可以了就准备发言,不用举手,有话站起来就可以说。先声明“老师,我要说服您!”或是“老师,我要感动您!”要说服我的,就先把你作为依据的课文读出来,然后再讲理。要感动我,就得读得有声有色,有感染力。好吧,开始。

生:老师,我要说服您。(读课文)“记得五次战役的时候,由于敌机的封锁,造成了……” 师:(打断)先停一下,我问你,这是志愿军战士一边在和大娘说话,一边在回忆是不是? 生:是。

师:回忆的时候,就应该和平常讲话不一样。“记得五次战役的时候”(很有语感地示范)这样来读,再重读一下。(学生重读,有进步)

生:这一段课文写了朝鲜大娘为志愿军做的一件事,大娘冒着生命危险给志愿军送打糕。这里是由于敌机封锁,志愿军战士没的吃,老大娘冒着炮火,给他们送饭吃,表示她们很勇敢,在敌机封锁的情况下,她们也敢在战场上走动。

师:嗯,他有了想法了,你们对这一段有想法没想法? 生:有。

师:那就先把他刚才读的那一段大家一起来读一读,我先看看有没有情感。生:(读)“记得五次战役……给我们吃。” 师:这一句再读一下“是您带着……”开始。

生:(读)“是您带着全村妇女……来给我们吃。”

师:读得不错,我觉得他刚才(指刚才发言的同学)说得很好,但是还不够,就这段话你们还有说的吗?还能继续说服我吗?

生:如果志愿军空着肚子就打不赢这场战役了,是大娘发动全体妇女,来给志愿军送饭。师:对吗?空着肚子能打敌人吗? 生:不能。

师:能打!但是有影响没有? 生:有。

师:就在这时,大娘送饭来了,但是我觉得你们说得还不透。

生:大娘年纪大了,但她还领着全村的妇女来送打糕。志愿军的人数很多,她们必须不分昼夜地做,晚上都不睡觉。

师:还有吗?继续说,我还没听够。

生:这个时候,有可能敌机在上空盘旋,如果发现了她们,炮弹就会扔下来,她们就可能牺牲了。

师:对呀。但是飞机往下扔“炮弹”,有点说不过去吧?(生:扔炸弹)这才对。——他说的这些,书上有没有?

生:没有。师:书上只说:“冒着炮火,穿过硝烟”,这位同学知道如果炸弹落下来,妇女们就可能牺牲是吧?书上没说,他想到了,很好,还有谁?

生;如果没有大娘的带领,全村的妇女不一定会送打糕给志愿军。

师:不是不一定去,而是行动不统一,时间不一致,力量不集中。大娘经过一番组织,动员。费功夫不费? 生:费。

师:把妇女们集合起来,一块做打糕,一块送上去,路上还要顶着打糕,累不累? 生:累。

师:但是我又有点不明白了:大娘明明送去的是打糕,书上为什么却说是“送炭”?

生:“雪中送炭”是一个成语,是说下雪天给别人送去炭,烤火,帮助人,也比喻在别人最困难的时候去帮助人家。志愿军三天三夜空肚子打仗,最需要吃东西了,大娘送去打糕,像雪中送炭一样。师:哦,我明白了:志愿军空肚子打仗,像是在雪中,可大娘也是在雪中踏雪而去的吗?

生:是踏雪而去,因为她送打糕,又累,又危险。(师插话:所以志愿军……)感动得流出了眼泪,打胜了那次阻击战。(师插话:但大娘却……)累得昏倒在路旁。

师:这一段说得不错,可以说已经说服了我。还有哪一段,能感动我,说服我? 生:我来说服老师(读)“八年来,你给了……”

师:(打断,很有情感地范读)“八年来,您给了我们……”这么读,慢点读。生:(读)“八年来,您给了我们……多少心血!” 师:对,读得不错,大家再读读这两句。(生读)

师:要有一种怀念的心情,再读一遍,开始。(生再读)师:(指刚才发言的同学)你再读一次再说。

生:(重读)这里就是说,志愿军在朝鲜作战,离开了爸爸妈妈,但大娘给了他们非常的慈母般的温暖。师:好不好啊? 生:好。

师:谁能听出来了,他抓住了哪一个词?一起说。生:慈母般。

师:对,还有谁想说?

生;就是刚才那句话“八年来”,不是亲人要是培养成亲人的话,不是一朝一夕能培养成的,要花很长时间才能变成亲人。

师:这回说对了,不是培养是变成亲人啦。从血缘上说不是亲人,可是八年了,八年多这样慈母般的关怀,他们实际上已经变成什么了? 生:亲人。

生:“您在回去的途中,累得昏倒在路旁了”,这句话是说大娘冒着生命危险给志愿军送打糕,可是回来时还没走到村子,就累得昏倒了,说明她的身体很虚弱,但她不顾自己的虚弱,坚持给志愿军送打糕。师:非常好,送完打糕后,大娘付出了代价,昏倒了。

生:我也要说服老师。(读)“我们还记得……唯一的亲人。”

师:(很有情感地范读)“您,为我们失去了唯一的亲人。”再读一次。(学生再读)师:大家一起来读一次。(学生齐读)

生:对大娘来说,小孙子是她唯一的亲人,可是敌机来了,她不顾小孙子,先抢救伤员,伤员比她的小孙子还重要,在她心里,伤员也是她的亲人。

师:像自己的儿女一样。你说得很好,但你注意到没有,课文中用了许多“反问句”,说得比“陈述句”要有力得多。你能就你说的这些内容,说一个反问句来质问我,把我问得哑口无言。能试试吗? 生:大娘牺牲了小孙子,这不就是亲人吗?

师:不太好,没说清楚,语气也没有多大力量。谁来说? 生:大娘为了抢救志愿军伤员,丢下自己的小孙孙,这还不能说明他们是亲人吗? 师:你话中说的“他们“是指谁?得说清楚,再重说一次。

生:大娘为了抢救志愿军伤员,丢下了自己的小孙孙,这难道还不能说明大娘把志愿军战士看成是自己的亲人吗?

师:问得很好。我承认我哑口无言了。(众笑)“唯一的亲人“,大娘的其他亲人是不是不在身边? 生:不是,可能是打仗时都牺牲了。

师:都牺牲了,已经不在世上了,只有这么一个小孙孙。但是为了抢救伤员,她又失去了这个小孙孙。大家再读这句话,“您为我们……”要用十分崇敬而又沉痛的情感来读。生:(读)“您为我们失去了唯一的亲人。”

师:还不够沉痛。(做一次示范)再读。(学生沉痛地读)

师:就是这样一位大娘,八年的时间,像慈母一般地照顾、爱护志愿军的一位老大娘,一直爬着山坡,走啊,送啊,一直和志愿军依依不舍。所以一开头志愿军怎么说的呢?大家一起来读一读。生:(读)“大娘,……几夜没合眼了。”

师:咱们从课文开头起,再把这两句学一下。注意听(范读)“大娘,停住您送别的脚步吧,……几夜没合眼了。”(学生学读这两句)

师:别人打拍子唱歌,咱们打拍子读课文,你们看我的手势,就知道抑扬顿挫了。开始。(配合教师手势,学生重读)

师:这回我不打手势,你们自已读。(学生重读)师:再往下读。

生:(读)“您这么大年纪,能支持得住吗?”

师:不错,就是太悲哀了。(众笑)不要那么伤心,而是一种尊重,一种怀念,一种感激。大家看我的手再读一遍,开始。

生:(读)“大娘,停住……快回家休息吧。” 师:好,谁敢举手说我是班里读得最好的?有这个自信没有?我发现咱们班同学挺喜欢学习挺喜欢争取第一。但是我一问谁敢自己读,却都往后钻?(众笑)人要是没有自信,这一辈子就什么事也做不好,什么叫自信?相信自己能把摆在面前的事做好,这就叫自信。自信可不是骄傲,现在谁能很自信地举手?有一个了,别人呢?(众笑)你们都笑什么,其实他读起来不一定是最好的,但是他这一份自信是最好的。(指导学生读)生:(读)“大娘,停住您……快回去休息吧!”

师:非常认真!(学生热烈鼓掌)现在他是站在领奖台上的第一名,你要是比他读得好,他就坐下,你站在领奖台上。谁能把他读坐下?(众笑)好,你来。生:(读)“大娘……快回去休息吧!” 师:好不好? 生:好。

师:谁能再把她读坐下?(另一生站起来读,学生鼓掌)师:好,你们俩谁坐?(学生争论,有说他坐,有说她坐)

师:好,两个人都很好,并列第一,谁还读?把他们一齐读坐下。(另一生站起来朗读)师:好,谁也别坐了,大家都起立,我们先下课休息!(众笑)

第二课时 师:就像上节课一样,抓住非常有情感的句子来感动我,抓住事实来说服我。刚才大家主要讲了大娘的事实,读出了感情强烈的语气。抓得准,读得好。我想小金花和大嫂这两段你们一定比刚才找得更好,读得更好。行吗? 生:行。

师:开始做准备,同时看大嫂那一段。(学生各自朗读)

生:我说服老师。(读)“那一回,侦察员老王……鬼子看守着。”一个班的鬼子是很多的,她妈妈和小金花就敢去把老王解救出来。

师:不顾个人的安危是吧,对!两个人对一个班,很有勇气。

生:(接读)“你回来以后,焦急地等待妈妈。可是等来的却是妈妈与敌人同归于尽的噩耗。”这句话说小金花的妈妈为了解救志愿军与敌人同归于尽,说明她与志愿军的情谊很深。师:说得对不对? 生:对。

师:那你的意思是说她与敌人同归于尽就是与敌人一块死,对不对? 生:对。

师:谁还想说?刚才没有举过手的同学?

生:老师,我要说服您,同时感动您。(师插话:好啊,好啊!学生读)“小金花,你是多么刚强呀……怎么落泪了呢?”

师:你们发现没有,她读得好不好? 生:好。

师:你再读一次,(生重读)大家跟着一起再读一遍。(学生齐读)

生:小金花的妈妈牺牲了,她都没有哭,可是今天跟志愿军分别的时候却哭了,我认为她把志愿军当成自己的亲人了。

师:对,刚才上课时,提这个问题的是哪一位同学?(指板书念“平时很刚强为什么分别时哭了?”一生站起来)他刚才解释的你听清没有? 生:听清了。

师:他是怎么解释的?你现在怎么理解的?

生:因为志愿军在朝鲜战斗了很长时间,他们都建立了很深的感情。所以小金花在志愿军走的这一天比妈妈牺牲的时候还激动。

师:所以她哭了。先坐下,这里我有一个想不明白的地方,她不忍和志愿军分别,所以掉泪了,那么她妈妈牺牲了,她就不伤心吗?那时怎么没哭啊?

生:因为她妈妈是在和敌人斗争中牺牲的,所以她一定要为妈妈报仇,可是志愿军…… 师:(打断)我问的是小金花为什么不哭。生:因为……她妈妈死得很冤。

师:所以就不哭了?(众笑)谁来说明? 生:因为她妈妈是死在战场上,她觉得光荣。师:所以就不哭了?也说不通。

生:她觉得死得值得,因为救的是侦察员。

师:大家想这么一个问题,小金花的妈妈与敌人同归于尽,她伤心不伤心? 生:伤心。

师:她想哭不想哭? 生:想哭。

师:但她没哭,她的眼泪流到哪去了? 生:心里。

师:流到心里,流到心里变成什么了? 生:仇恨。

师:变成了仇恨,变成了力量。但你怎么知道变成了仇恨? 生:因为书上写着“妈妈,这个仇我一定要报!” 师:把这一段前后都读一下。

生:(读)“同志们伤心地痛哭起来……我一定要报!”

师:(打断)不像,谁能把它读像了?(另一生站起来重读这句)师:还是不太像。(又一生重读)

师:大家想,她说她报仇这句话是向着大家喊呢?还是自己给自己下决心呢? 生:自己给自己下决心。

师:那这句话应该怎么读?你们仔细体会体会。要咬牙切齿地,把仇恨咽在肚里。读时,不要太流畅,要增加一点停顿,攥紧拳头去读。注意听我读。(范读)大家读一遍。(学生齐读后,又指名学生起来读)

师:非常好,谁还想读?(另一生站起来读,也读得很好,引起全体掌声)

师:但是和志愿军分别的今天,小金花再也忍不住了,流下了眼泪,这是怎么回事? 生:和志愿军的感情太深了。

师:对,她经常和志愿军在一起聊天,在一起战斗,还给志愿军唱歌,“小金花,不要哭了,”我们再把这些句子读一读吧。

生:(读)“小金花,不要哭了……你一向是个刚强的孩子呀。”

师:读得很有情感,我的确很受感动。通过大娘和小金花这两段我已经看出了咱班同学很能抓事实,经过自己的理解,再变成自己的话来说,非常好;也能够像刚才那些同学用自己的情感读出来,能够感染我。第三段我听听你们读,就知道你们理解了没有,被感染了没有,敢让我听吗? 生:敢。

师:拿起书来,一齐来读这一段。(学生齐读第三段,教师不时指点,示范)

师:读了这段,我现在不让你多说了,只让你说一句话,你最想说的一句话,谁说?

生:(读)“后面山上的野菜挖光了,您又到前沿阵地上去挖……”这些话说明了前沿阵地上有生命危险。师:那么我问你,(读板书上学生提问时写的问题)“是什么力量使大嫂到前沿阵地去挖?”

生:志愿军的蔬菜如果不够,体力就不充沛,就没精神,很可能就打输了,所以大嫂就到前沿阵地上去挖。师:那么我还有一点不懂,朝鲜的大娘、小孩和大嫂为什么对志愿军这么关爱? 生:因为志愿军保卫了朝鲜这个国家。

师:中国人民的好儿女,志愿军战士的血流在了朝鲜的土地上。大家都知道,罗盛教、邱少云、黄继光等无数烈士,大娘的小孙子、小金花的妈妈,还有大嫂,他们的血都流在一起。今年,2000年是中国人民志愿军赴朝鲜作战50周年,现在各处都在搞纪念活动,所以今天我们学这篇课文就更有深刻的意义,是不是? 生:是。

师;对大嫂这一段,还有话的请继续说。

生:老师,我还想读一下来感动您。(读)“大嫂,请回去吧……永远不会忘怀您对我们的深情厚谊。” 师:读得很有感情,再慢一点就更好了。读快了,不利于表情达意。你听,(教师范读)大家一起来读,注意我的手势。(学生齐读)

生:我还想说服您一下(众笑),大嫂为志愿军挖野菜失去了双腿…… 师:(打断)你怎么知道大嫂失去了双腿?

生:课文上说她“倒在血泊中”要“架着双拐”走路。

师:架着双拐并不能说明失去了双腿。按照一般情况,如果真的失去了双腿,就是架上双拐也不能走路。你看,(教师模拟架拐走路)双拐抬起来,身体必须得有一个支撑点,哪怕只剩一条腿,也是个支撑。双腿都没有,双拐无法向前移动,就不能走路。所以我们可以说大嫂“身受重伤”,这样就不会有错了。好,你接着说。

生:大嫂腿受重伤,完全是为了志愿军。而且不是别人命令她去的,是她自己挖完了后面的山又去前沿阵地上挖。这就证明了朝鲜人民把志愿军看成亲人。

师:说得好。如果能把最后一句也改成反问句来问我,我就得向你鞠躬了。(众笑)生:我只说最后一句吗? 师:可以,说吧。

生:这难道还不能证明朝鲜人民把志愿军看成亲人吗?

师:看来我非给你鞠躬不可了!(众大笑)好吧,说话算话。(老师向学生鞠躬,全场鼓掌)我给你鞠躬,你也该有点表示吧?(学生鞠躬还礼,场内又鼓掌)生:我还想读一下开头两句,这两句太感人了。

师:好,你读吧!(学生很有感情地读)你读得太好了。这几句话首先感动了你自己,对不对?(生答对)然后又感动了我,也感动了同学们。学到这里,你们回忆一下,学了大娘、小金花、大嫂这三段,你们该说一句话了:我原来说志愿军和朝鲜人民不是亲人,你们该告诉我怎么样了? 生:是亲人。

师:就是亲人。(问一学生)你认为是不是? 生:是。

师:你要认为就是亲人的话,就在这儿(指板书“不是亲人”的后面)写上“就是亲人”。(学生写上)大家拿起课文,把这最后几小段一起读一下我听一听,能不能感动你自己,感动别人。(学生一齐朗读最后三段,教师不时指点,示范)

师:听你们一读,我又发现问题了。志愿军说让我们再看“一眼”,再停留“片刻”,怎么不多看几眼,多停一些时间?

生:因为火车已经开动,想多看几眼,多停留几刻(众笑)也不行了,所以只能再看一眼,再停留片刻。师:只能再看一眼,停留片刻,这“一眼”和“片刻”珍贵不珍贵?(生:珍贵)那么读的时候就要把珍惜这一眼、片刻的情感读出来。试一试,大家一齐来读。(学生各自读)师:强调得还不够,听我读,(范读)谁来读一读? 生:(读)“列车呀,……停留片刻。”

师:我们再请她(指刚才读得最好的同学)来读。(该生读,读得很好)听,她把“一眼”和“片刻”很突出地强调出来了。大家再一起读一下。(学生齐读,读得很好)师:为什么强调这两个词呢?

生:因为这是志愿军最后一眼看朝鲜人民也是最后一次在朝鲜的土地上停留。师:就一会儿,是吧?那么你用“哪怕……也”把当时志愿军的心情说出来。生:哪怕再看一眼朝鲜人民……也好啊。(众笑)

师:哪怕再让我停留片刻也好啊,是不是这样?(众笑)谁再说一下? 生:哪怕再看一眼朝鲜的土地,哪怕再停留片刻,这机会也是非常珍贵的。

师:说得很好,把“一眼”和“片刻”说到一句话里了,不容易。很好,咱们再来读一遍,“列车呀……”开始。(学生一齐朗读)

师:谁自己来读?一定要读得很好。(一学生读一遍,教师做了指导)师:谁还来读?快下课了,机会快没有了。(一学生读一遍)师:她读得很温柔,但是温柔中含着情感。(另一学生读一遍)师:从所有的这些描述中,你们看出了什么呀? 生:伟大的友谊。

师:比山还高,比海还深是不是?把这句再读一读“这比山还高”,开始。生:(读)“这比山还高,比海还深的情谊,我们怎么能忘怀?”

师:刚才有个同学说,为什么这样的情谊比山还高,比海还深呢?(指看板书上写的这个问题)生:因为朝鲜人民帮助了志愿军,志愿军也帮助了朝鲜人民打退了美帝国主义。师:互相帮助是吗?那学校里有人帮助过你吗? 生:有。

师:那你跟他的友谊比山还高,比海还深吗?

生:还有朝鲜人民为了帮助志愿军付出了很高的代价。

师:对,这句话才对,志愿军在这片土地上洒过鲜血,朝鲜人民在这片土地上洒过鲜血没有? 生:洒过。

师:大娘的小孙孙死在这片土地上,小金花的妈妈死在这片土地上,大嫂的双腿受到了重伤,鲜血形成了血泊,志愿军的鲜血和朝鲜人民的鲜血洒在一起,凝在一起,这比山还高、比海还深的友谊是什么凝成的呢? 生:鲜血。

师:是鲜血凝成的。课文学到这里,我被大家彻底说服了,感动了,朝鲜人民和志愿军战士,他们不但就是亲人,而且怎么样啊?比亲人还亲。那叫什么?胜似亲人。(在板书“就是亲人”后加“——胜似亲人”)大家看,这实际上也是作者的思路,把本来没有血缘关系的,不是亲人的两种人,通过描述他们的感人事实,通过抒发他们之间的感情,使我们感到他们就是亲人,而且胜似亲人。还有什么问题吗?提出这三个问题(指同学在黑板上写下的三个问题)同学懂了没有?你还想说什么? 生:倒在血泊里以后,为什么能治好?

师:倒在血泊里以后会怎么样?挣扎着站起来,挣扎着包扎好以后,慢慢养好伤,明白了吧?你有什么? 生:为什么我们的心永远和你们在一起? 师:谁能回答这个问题?

生:因为他们都付出了很高的代价,建立了深厚的友谊,所以好象他们的心连在一起。师:志愿军为朝鲜人民付出了什么? 生:鲜血。

师:朝鲜人民为帮助志愿军付出了什么? 生:鲜血。

师:鲜血凝成的友谊会忘记吗? 生:不会。

师:明白了吧,还有什么问题吗?没有问题就下课吧。

本课板书

再见了,亲人

不是亲人——就是亲人——胜似亲人 抓事实——理解——说服 抓情感——体会——感动

支玉恒《天游峰的扫路人》课堂实录

作者:admin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273 更新时间:2012/11/19

支玉恒 《天游峰的扫路人》

第一课时 师:头一次见面拘束吗?不拘束怎么脸上没有一点点笑容?敢说话吗?开始上课好吗?先别坐,先来两句对答。

师:同学好!生:老师好!

师:同学们神采奕奕。生:老师精神抖擞。师:同学们活泼可爱。生:老师和蔼可亲。师:同学们请坐。

生:老师请坐。(老师请上坐。)师;谁敢露一手的,请举手!谁敢?

师:大声地,响亮地把今天上课的课题说一遍。生:天游峰的扫路人。

师:真好,其他同学后悔吗? 生:后悔。

师:这也是一种竞争,我们要善于把握住机会。看我写字。(板书:天游峰)师:谁去过?在哪里? 生:在武夷山。师:武夷山在哪? 生:福建省。

师:游玩后有什么感受? 生:没有毅力的登不上去。

师:你的意思是,“我登上去了,我很有毅力,我很自豪是吗?” 生:是的。

师:看我画,是这样的吗? 生:不是。

师:不是这样的,而是拔地而起。人们过去一般竹筏漂流过去。师画。人们从哪儿登的?画路。现在该写什么了?(板书:扫路人)谁知道扫路人是干什么的? 师:你们觉得干这种工作的人怎么样? 生:辛苦而光荣。

师:加上个“的”,怎么看到? 生:很幸运,能在天游峰扫地。生:我觉得很伟大。

师:你们觉得课文好学不好学? 生:还可以吧,不算太难? 师:难在哪?

生:要从字里行间体会出扫路人的高尚很难?

生:文章短小精悍,但道理深刻,很难理解,很难从字里行间体会出他的伟大与平凡。

生:我觉得既难学也不难。说不难是因为我们是六年级,理解能力一定比五年级强。但也不能掉以轻心。师:这短短的文吕锇乓桓鍪澜缟献畲蟮牡览恚颐遣荒艿粢郧嵝模煤玫囟烈欢廖恼拢槐叨烈槐呦搿?BR>(生默读)师:你们很会读书,我说一边读一边思考,你们采用的默读,这种方式最有利于思考。生;武夷山那么高,扫路人应该很累,为什么他说不累?、师:问题有意思,把这个问题写上来。

生:作者说过,上山九百多级,下山九百多级,游人半途而返。而扫路人却轻轻松松。我更觉得他了不起。师:住过宅楼吧?一般有十八到二十级。

生:书上说,三十年后,我照样请你喝茶。现在已经七十多了,三十年后已经一百岁了,很了不起。生:扫一程,歇一程,好山好水看一程。可以看出他的乐观。生:为什么写山游峰的景色。、生:这位老人了不起,一级级扫出来。

生:我也想去天游峰的扫路人,一样七十岁时也去扫路,欣赏那儿的景色,锻炼身体,游人来了,我也跟他说:“三十年后,你再来,我请你喝茶。”

师:如果要等到七十岁再去努力,你可能就爬不上去了。生:我会不停努力的。

生:为什么这位老人对武夷山的景色这么留恋? 师:写上去。(生板.书)生:读了这篇课文――

师:不行,我的话筒离你这么近,你读一读扫路人的性格。生:自信豁达开朗的笑声。

生:我照样请您喝茶。自信,开朗,乐观。师:他怎么这样的自信?

生:真正体现他的乐观、豁达。

师:还要读书,读书前我得提个问题,能回答吗?拿起书来。看第四自然段。大家一起读第四自然段。师:哪一句话最重要?

生:荼很暖很热。很快把我们的心灵沟通了。师:希望你们也与老人沟通。进一步交流与沟通。体现出字里行间的真情。自己读,和同桌读。要多长时间? 生:五分钟。

师:先给五分钟试试。要想与老人沟通,看看哪个段落里哪些句子你有哪些感想。这就是与作者,与老人沟通了。

(生默读思考)

师:先不要说,先读一读,哪一部分你有感想,把你的想法通过朗读传递给大家。你们得注意了,你从他的朗读中听到了什么信息。生:读第八自然段。

师:听出了吗?他心里有什么想法。(生不说话。)

师:说明语感不够,你再读一次。(生又读)

生:相貌十分平凡,在他们中间也不乏像这些老人一样的相貌平凡却十分伟大的人。生:第十一到十二自然段。

师:从他的读你听出什么信息来了没有?

生:作者的三十年后不是诺言,但又不是开玩笑,而是尊敬。老人说三十年后,是谦虚。生:我不同意,说明老人很自信。

(师范读,生齐读。指名读,自由练读两人的对话,师生对读。)师:这就是课文中的三个词。生:自信,开朗,豁达。

师:谁再来读一读第十一十二自然段,师:惊起宿鸟了吗? 生:没有。

师:谁能惊起宿鸟?(生再读)

师:读得很好。下课。

第二课时

师:我们继续交流!可惜的是刚才的交流,我们的读没有让其他同学听出信息。生:我有个问题,为什么不把两段描写老人的话连在一起。生:因为两处不同的情况引起作者对他的不同的观察。生:我感受深的是第十自然段。师:你能把感受传达给大家吗? 生读。

生:我听出来了,他心里可能在想,没有人阻止他,他也自愿地留下来。生:说过了一半。老人被美景吸引了,与这儿有了感情,所以舍不得离开。师:看黑板上的第一个问题,你们明白了吗? 生:明白。

师:为了巩固理解,再读一读。(生指名)

师:像不像老人,谁再来读一读。(再读。师范读。齐读)

师:你觉得老人真正的心情是什么? 生:轻松自在,悠闲自得。师:更深的呢?

生:他热爱自然,不把扫路当作劳累,而是当作一种享受。

师:你确实没有掉以轻心,读出深层的东西来了。读来享受一下。谁没读过?(指名读)

生:(读时早晨的晨读音不准)

师:如果你把“早晨”读准了,王小丫就是下岗了。

师:要理解老人的生活态度,要参照哪一段来读,就能读得更好了。生:参照第二段。(指名读)

师:你读得是险峰吗?(生再读)你读得不像“银丝”,像一根铁棍。(生读)看得清吗?(生再读)读得像风筝在眼前飘,不够远。(生再读)(指名读,师范读)

师:谁再来试试,最后一个名额,没有读过的。(指名读)

师:为什么我要让你们参照第二自然段来体会老人的生活态度。生:前面突出老人的了不起。

生:课文通过描写天游峰的险来表现老人的了不起。师:是啊,这一对照,对老人印象更深刻了吧。生:第六自然段里有一段,“扫一程,歇一程”,如果天游峰不干净,就没有“好山好水看一程)师:点出刚才的问题,及提问的人自己解决。生:我觉得第七自然段。(生读)

生:我重读了“游客”和“一级一级”,游客多是二三十岁的人。游人半途而退,老人很有毅力。生:一级级,好几个来回,老人看得很淡,他觉得和风景在一起,非常值得。师:老人是个怎样的人?不准说伟大,有毅力。

生:别人把它看成猛禽,但老人把它看成小绵羊,每天都要抚摸它。师:这个比喻非常精彩,每天都要去抚摸抚摸这只小绵羊。生:攀登不止,勇往直前。

师:我们的享受都是吃些好的,穿些好的。写老人的服装是为什么,明白了吧。我们一起来把课文读一遍。(指名分段读)

师:刚才我们与作者与老人进行了心灵的沟通,心里一定有许多话要说,不管多少,只写最重要的一句。可以对作者说,对老人说,对自己说,若能写能一句格言,一句警句,铡 生:老人,我希望您像天游峰的石阶,越活越长。生:老爷爷,你对生活乐观的态度值得我们学习。

生:您自信,乐观,自强不息,我对您产生了由衷的赞叹。生:对老人说,三十年后,我对作者说,三盾 生:老人,你真该评为全国十佳劳模 生:老爷爷,你可真棒!

生:对自己说,享受生活,就是最大的快乐。师:你觉得哪个字最难记。

生:说我以前写错的字吧。“瘦”里面写了“白” 生:“攀”字难记,中心的叉忘记了。师:一起来读书黑板上的名言。

师:享受生活地读一读。这个问题还用答吗? 师:应该下课了吧。

支玉恒《匆匆》教学实录

作者:admin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271 更新时间:2012/11/19

师:你们看到我,对我有什么感觉?

生:似曾相似

师:你觉得你对我有似曾相似的感觉吗?

生:我觉得您很慈祥。

师:你别惹我生气。初次见面,请多关照。

师:刚才可能向老师到班上向你们说了一些我做的错事,是吗?见到了现在有些失望了是吧?

生:没有

师:知道我姓什么吗?

生(齐答):“支”。

师:向老师说你们猜了半天,但不知道是哪个“支”?

生(齐答):是。

师:举起写字的右手,跟着我写“一横,交*一竖,然后底下又一次的‘又’。”

(生举右手跟老师一起写)

师:知道了没有。

生(齐答):知道了

师:叫我一声:——

生(齐呼):支老师好

师:非常好,不但带上支老师,而且还带上一个好。有一次我讲课,我也是这样(用手书写支),他们就叫我“支——”。(生笑)

师:你们比他们强多了,是吧。上课害怕不害怕?

生(高声齐答):不害怕!

师:后面有那么多老师都虎视眈眈地看着我们,你们不害怕吗?

生(齐答):不害怕!

师:我可比不了你们,我还真有点害怕。可能你们面朝这边,看不见老师们,老师们的眼睛瞪得有多大,目露凶光,你们也看不见,可能瞪着我呢?我比你们害怕,听我说话就有点上气不接下气,是吧?真的,真的有点害怕,心跳得挺厉害。你起来(一生站起)你代表大家拿手来摸摸我的心跳得厉害不?(让生摸自己右边)

生:老师,摸错了,应该摸这边(众笑)

师:这说明我怎么样了?

生:太害怕了。

师:太害怕了,我都不知道自己心在哪边跳,到处都在跳,不害怕,咱们就可以上课了,是吧,知道上什么课吗?

生(齐答):知道

师:一起说——

生(齐答):匆匆

师:这名挺怪是吧,(生点头)想不想看我写字?

生(齐答):想

师转身在黑板上写下“勿”字。

师:对不对?

生(齐答):不对

师:这个字念什么?

生(齐答):“wu”

师:请组词

生:这个字可以组“勿忘我”。

师:什么叫“勿忘我”?

生:就是不要忘记我,请不要忘记我。

师:那么你的意识“勿”就是“不要”的意思,是吗?对不对?

(生点头)

师:“勿”就是“不要”的意思,“勿忘我”就是“不要忘记我”是吗?

生(齐答):是

师:噢,好像你把我教懂了,还能组词吗?

师:你来

生:我觉得这个词还可以组“切勿”。

师:“切勿”“切不要”是吧?

生:对

师:“切勿”什么?

生:“切勿——忘记我”

(众笑)

师:“切勿忘我”就是千万不要忘记我,就冲你这个词,我就永远不会忘记你。(生笑)请坐

师:公共场合往往贴一条标语,上面画一个圈儿,有一支烟还冒着火儿,打了一斜杠,有四个字

生:“请勿抽烟”

师:好像不是“抽”字

生:吸烟

师:那么按“勿”当“不要”讲,就是请不要吸烟,但是有一些人就是要在公共场合吸烟,比方说我(生笑),我一早晨,你们没来的时候,我就在这抽了好几根烟,接受你的批评,但是有时憋不住了,还得抽。但是对小朋友我不抽烟。

师:写“匆匆”写成“勿”了怎么办,你说?

生:加一点

师:在哪儿加?

生:在中间,在两撇的中间。

师:两撇的中间加一点,对吗?看看书,对不对?

生:不对

师:改正(递粉笔学生,生上台改正)

师:对吗?

生(齐答):对。

师:好,我向她学习,再写一次。(写)大家一起读一读

生(齐读):匆匆。

师:什么意思?先拿它组个词,再加俩字就是一个词,你说。

生:时间匆匆。

师:“时间匆匆”什么意思?

生:就是说明时间过得很快。

师:你的意思“匆匆“就是很快。

生:对

师:有这个意思,你组词。

生:来去匆匆。

师:“来去匆匆”什么意思?

生:来的时候去的时候都是很急。

师:很急,很忙,很快,来去匆匆,对,还有词吗?你组。

生:“匆匆忙忙”

师:也是很忙,时间很紧迫,是吧!

生:非常急促。

师:“非常急促”,哎,出现了一个新词,什么词呀?

生(齐答):“急促”。

师:“急促”正好解释这个“匆”,你看,我没讲,你们讲了这么多,说明你们学习能力很强。知道谁写的吗?

生(齐答):知道

师:谁呀?

生(齐答):朱自清

(师板书作者名)

师(指作者名):认识他吗?

生(齐答):认识

师:哎呀,真不简单,比我强,我都不认识他,你怎么认识的?

生:通过课前的预习知道的?

师:他是个什么人?

生:他是我国现代的著名作家,毛泽东曾赞扬过朱自清的骨气,说他一身重病,宁可饿死,也不领美国人的救济粮。我知道的也只有这么多了。(众笑)

师:书上要是不写,可见你也不认识他,是吗?好了,我告诉你们,朱自清确实是现代的著名作家,他写的最好的,你们知道是什么吗?

生(齐答):知道。

师:什么呀?《荷塘月色》,包括这篇《匆匆》,都是脍炙人口的名篇,这种文章叫什么?

生(齐答):散文。

师:叫散文,知道什么叫散文吗?你讲。

生:没有写具体事情,抒发自己的感情。

师:一言以蔽之,都说完了,它讲不讲具体的故事呀?

生(齐答):不讲。

师:或者不以讲故事为主,主要在干什么呀?

生(齐答):抒情。

师:主要在抒情,有写景借景抒情,有的写事借事抒情,有的写物借物抒情,也有写人,借这个人来表达自己的情感,你们对散文有了很好的了解。其实呀,任何散文都是作者情感的抒发,心灵的倾诉和思绪的流淌,这里面有他对如烟往事的回忆,有对现实生活的思考,也有对灿烂未来的向往,读起来很美。你们读过没有?

生(齐答):读过。

师:你们能读美吗?

生(信心十足):能!

师:你们各自读一读,读一次,你想用什么情感读,你先用什么情感读,好不好?(生说好)不要齐读,各读各的,我都能听见,读。

(生自由读文)

师:感觉怎么样?(生不答)有感觉吗?

生(齐答):有。

师:肯定有。但现在感觉可能还不深,不要着急,我读了这篇文章以后哇,我似乎感觉到触摸到作者的心灵,因为他是用心灵写下了这篇文章(转身走到黑板前),你们知道我要写什么字?

生(齐答):心灵。

师:对(板书‘心灵’),所以我们学习这样包含着作者整个内心世界的文章,也应该像作者那样,他用心灵来书写,我们用心灵去阅读,去体会,去感受,去领悟,是不是?

生(齐答):是。

师:对。(板书用感受连接心灵)咱们听一遍,好不好?

生(齐答):好。

师:咱们读老师给放一下,我刻了一段片子,大家听一听。(音乐起)把书扣起来,闭上眼睛,你去享受去。

(播放课文配乐录音)

师:好了,睁开眼,好不好哇!(生说好)想不想学一学?(生说想)

师:打开书,下面咱们再放一次,你跟着录音的声音轻轻地跟着读,跟着它学,想不想啊?

生(齐答):想!

师:(向场内听课的学生和老师)后面的同学也可以跟着轻轻地跟着读,轻轻地学,老师们也可以,咱们一起来感受作者的心灵。开始。

(配乐录音再次想起)

师:听了两遍,似乎我们的心情已经沉浸在作者所表述的心灵中,是不是?你们发现这段录音缺点什么没有?缺第二段,是吧?

生(齐答):是

师:不知怎么搞的,非常遗憾,缺了一段,我本想弃之不用,因为它是不完整的,但是我忽然想到,我面前有这么多聪明的你,能把这段缺憾补上吗?

生(齐答):能

师:谁来补一补?你先来。

生:“我不知道它们给了我多少日子”

师(范读):“我不知道”这么读

(生重读这句后,往下读)

师:好不好哇?

生(齐答):好。

师:补的很好,接着来。(生继续读)

师(范读):“我的日子滴在时间的流里”再读这句话。(生重读这句后,往下读完第二段)

师:真好,真想再听一听,(指另一生)你再来一次。(生读)

师(范读):“像针尖上一滴水滴在大海里”,“滴在大海里”还看得见看不见哪?(生摇头)

师:所以你也要读的看不见哪。

(再次范读这句,生再跟读)

师:好,大家一起读一遍,拿起书来,预备起)

(生齐读第二自然段)

师:这“头涔涔,泪潸潸”是什么意思呀?

生:通过字面理解,这个“涔涔”有一个词是“汗涔涔”,我就觉得应该是额头上流出了汗。

师:你很聪明!

生:“泪潸潸”呢,因为有一个“泪”字,我就觉得是作者在这篇散文时,不禁流下了泪。

师:对,你由“头涔涔”想起了一个词“汗涔涔”,你想到了可能是额头上渗出了汗水,但是不是大汗淋漓呀?

生(齐答):不是。

师:对,你又启发了我,我从“泪潸潸”上我又想起了一个成语,说“潸然泪下”,是不是眼泪横流啊?

生:不是。

师:是渗出了汗水,滴下了眼泪,是不是?

生:是。

师:读的很好,再练一次好吗?

生:好。

师:好,各练各的,读一遍,开始。

(生自由读后,停下)

师:就读第二段呀?我是说全篇再读一次,开始。

(生大声自由读文)

师:好,又练了一次,哪位同学有足够的自信,你认识你在班里是读书最好的吗?(生举手)这么多最好的,你们俩已经读过了,不请你们俩了。(指另一生)你读读,第一个男同学读,男同学读这篇文章比女同学难读。咱们听一听,先读一段。

(生读第一句)

师:加点感叹的语调(范读),“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

(生重读这句,师点头,生接着读)

师:聪明的你回答我一个问题,你知道作者写这篇文章的时候多大年岁了吗?

生:应该是——人们说“三十而立,四十而年惑”我觉得作者在写这篇文章时应该就是四十左右。

师:你不够聪明。

(众笑)

师:哪一句话透露了他的年纪?

生(齐答):八千多日子

师:没想到吧?“八千多日子”,一年三百六十天,十年三千六百五天,二十年七千二百天,那就是不到二十二岁。(俯身向刚才那学生)没想到吧,你站起来,你知道谁比你读得还好一点点?

生:谁比我读的还好一点点?那个——

师:不要目中无人

(众笑)

生:我知道,毛语同学

师:谁呀,请站起来,好,你接着读。

(生读三、四自然段)

师(范读):“去的尽管去了。”(生重读后,往下读)

师:你再推荐一个比你还读的好一点的 生:王冲

师:好,读下面一段

(生读文)

师:一种感叹,大家把最后一句读一下,预备起。

(全班齐读最后一段)

师:哎呀,听了你们读,我也真想和你们一块读,让不让我读。

生答:让。

师:咱们一起读吧,我读一句,你们读一句,我读上一句,你们读下一句,我再读下一句,你们再读一下句。好不好?

生:好。

师:咱们合作来完成,我向你们学习,你们促进我,好吗?(生说好)

(师生开始轮流读完全文)

师:好,这一段时间通过我们进行了初步的感受,但是读散文绝对不能只有一些浅浅的感受,还要进一步运用我们的心灵,去做什么呀?(板书:用、倾听)用心灵去倾听,刚才只是我们把作者的文章读了,还浅!我们再好好读,你可以把握你感触最深的,你刚才感受比较深的那一段再好好用心灵去听,你能不能从文章中听到作者在悄悄地跟你在耳边低低地絮语,说了些什么呀?你们能听到吗?去听。到字里行间去听,听完了以后,把你听到什么了告诉我,好吗?(生说好)选择你感触最深的,开始倾听。

(生读自己感触深的句或段)

师:怎么样?谁听到什么啦?听到作者在你耳边悄悄地诉说着什么,没有人听到啊?(一位、二位„„多起来了)好了。你还没有发过言,你起来,大家注意,我不让他站起来告诉大家我听到什么了,我还请他在哪一段听到作者悄悄地跟你耳语,你就把哪一段读出来,通过你的语感告诉大家,大家听,看他听出什么来了,把你听出来的东西通过读表达出来,通过语感传达给大家,会不会?(生说会)大家听一听,看他听出什么来了?哪段感受深就读一段。

(生读第三自然段)

师:谁从他的读中知道他听到什么了?听出来没有?你先别坐(指读文生)(指旁边生)你听出什么来了?

生:我听出他感受到作者对时间非常珍惜,还说明时间来的快,去的也快。

师(对读文生):你是要对大家说这个吗?

生:是。

师:你从最重要的最突出的哪一句听出来的?他当时是怎么读的使你听出来了?你学学他当时怎么读的?

生:我从第1句听出来的。(生读)

师:是不是这样?(生说是)谁还听出了话外之音?谁听出来了?知道作者跟他说什么啦?你听出什么来啦?

生:我听出作者虚度了许多时间。

师:你听出来作者跟他说虚度了好多时间,特别要突出的是“虚度的”,是这样吗?(生说是)什么叫“虚度”?

生:就是没有做任意有意义的事情,就这样把时间浪费了。

师:对,你哪几句听出来的?学学他当时怎么读的?

生:我从这句听出来的,读“于是,洗手的时候,„„从凝然的双眼前过去”

师:听出来没有。(生答听出来了)

师:啊,我也听出来了。不但听出作者说我的时间都白白过去了,而且我也听出来是在不知不觉中就过去了,是这个意思吗?

(生说是)

师:谁还听到作者跟你说什么了?那位同学,哪一段感受深就读哪段,大家还是听,他要读的给你感受特别深,给你语感特别强烈的那一句,你把它勾下来。好,开始。

(生读第二自然段)

师:谁听出来了?从他的语感中听出来了,有没有?

生:有这样一句话,我的日子滴在时间的流里,没有声音,也没有影子。通过这句话我就认为这个同学可能会认为,作者在对他说,我的时间没有告诉我它要走了,它在不注意的时候,已经流去了,等到我知道时呢,我已经后悔莫及了。

师:已经来不及了,时间追不回来了,有这么一种感叹和无奈,他说的对吗?

生:对

师:你再把他刚才读的那句读一通,感受一下。

生:像针尖上„„,也没有影子

师:对,他还特别强调,没有声音也没有影子呀!听不见,看不到,时间就过去了,听出来了吗?

生:听出来了。

师:谁还想说说自己的倾听?嗯,你不是说切勿忘我吗?我马上就想起你来了。你开始读。

生:(读)去的尽管去了„„,从我身上跨过„„飞去了,睁开眼„„在叹息里闪过了。

师:说吧,谁听到了什么了?

生:从“于是洗手的时候,日子从水盆里过去„„默默时„„过去”,我体会到了,作者认为随时随地时间都在流逝,作者认为时间过得十分快,希望时间过得慢一点,希望他在所有的时间中做出自己的一份事。

师:作者是希望时间过得慢一点吗?还是催促自己抓住时间的尾巴,时间可能慢一点,是吧?时间可能慢一点吗?

生:不可能。

师:好,请坐。这回你再说作者跟你倾述的时候呀,可以不一整段一整段地读,你可以选择你感触最深的句子,拿出你的全部精神来,就读那一句,如果让人听出来作者跟你说什么,那才是更高的本事。你来一句。

生:“在逃去如飞的日子里,在千门万户的日子里,„„剩„„呢?”

师:作者跟她说些什么了呢?你说。

生:作者在这八千多日子里,没有做过什么有意义的事,他觉得时间在身旁已经逝去了。

师:这里你说在她读的时候听出来了,你学学她。

生(读):“在逃去„„罢了。”

师:这是一种自责是吗?

生:是。

师:只有徘徊罢了,只有匆匆罢了,是对自己的自责是这个意思吗?

师:好,谁再来一句,你来。

生(读):“我赤裸裸„„这一遭啊!”

师:这回你自己说,你听到什么了?看他读的是不是这个味道。

生:我听到作者自己说他非常地不珍惜时间,他自己赤裸裸来到这个世界,也将„„回去,师:从“都是这样啊,赤„„赤„„回去”,这里是让他光着身子来了,没穿衣服走了吗?这两个赤裸裸是什么意思?

生:这两个赤裸裸是说他来到这个世界上没有留下什么印象很深刻的东西,没有留下辉煌的成就。

师:对,是空着手而来,一事无成而去,哎呀,你们太棒了,好的,刚才都发表了这些意见了,我想听一听,谁听到了别人还没听到的话,跟别人听到的绝然不一样,谁听到了。(谁先举的手,读你听到的特殊的那个信号)

生:“我掩着面叹息,但是新来的„„闪过了。”

师:他听到什么了?

生:从我掩面叹息,并且作者虚度过时光,但是还不知错,从后面“新来的„„闪过了”从叹息一词,我懂得了作者还在埋怨时光,埋怨自己。

师:你没听对,坐下。

师:谁认为自己听对了。(你说)

生:我认为作者对时间的过去也是无可奈何,当知道它过去时只有伤心了。

生:对吗?沾了一点边。

师:谁还听出来了,你来听。

生:我认识作者非常地后悔,他觉得他以前的20年里面虚度了光阴,非常地后悔。

师:是吗?啊,有位同学跟你的不同。

生:我认识他听出来的是以前他是在虚度时光发现了之后,还是继续十分地后悔,还是十分地后悔。

师:压根就没有觉醒是吗?嗯,你说。

生:他在后悔以前虚度时光的日子,但是呢,他却没有觉悟到,他现在也在虚度时光。

师:后悔以前,但是现在仍然没有觉悟,他们都说得对不对?

师:你认为有点道理,再听听他的,看他的有没有道理。

生:我认为她这一句话听到的是,时间过得很快,每天都是这样过去了。

生:还有,时间是无情物,不管你怎样叹息,怎样埋怨,它不会停下来。

师:时间是无情物,你不理它它就不理你,对不对。再回过头来说,时间又是有情物,它钟情于那喜欢他的人。对不对?

生:对。

师:还有谁有特殊的倾听,说出来不特殊可不行啊。

生(读):“我不知道„„空虚了。”

师:听出什么来了,特殊的,人家刚才说的,听出来了没?

生:从“但我的手却似乎渐渐空虚了”说明作者慢慢地变得不勤奋,从开始到现在,手上都没有做一些有意义的事。

师:他的这种倾听特殊吗?

生:不特殊。

师:跟大家说的一样,说的是对的,但并不特殊。坐下,我这会要听一个特殊的,别人都没听出来的,刚才都没说过的。(你行吗)

生:可以,师:咱们可要讲个条件,因为你占用了同学们的时间,如果表达不出特殊的感受,我要刮你鼻子,如果大家承认你的感受,的确像那位同学一样有点特殊,你刮我的鼻子。

(生笑)

师:愿意冒这个刮鼻子的风险吗?

生:愿意。

师:挺有自信

生:“过去的日子如轻烟,被„„痕迹呢?”

师:大家听出了特殊的声音没有。

生:没有。

师:同学们说让我刮你鼻子,好,等一会,有人支持你。

生:我听出来了,因为这句话是说过去的日子如轻烟,被微风吹散了,被薄雾燕融了,过去的日子是不可挽留的,但是我希望作者能够把握现在。《昨日》诗里面有一句话说,成事立业在今日,莫待明朝毁今朝。我希望作者也不要再后悔了,好好地把握今天,干一番辉煌的事业。你说的不是作者告诉你的,而是你希望作者怎么样,听错了。

好,你最能听出特殊的味道来,我听听这位听出什么来了。

生:我听出这句话跟前面说的那些话没有什么特殊的。

师:他没说出什么特殊的,你也没听出什么特殊的来,好的。

师:有没有听出来,你再来谈吧。

生:首先,作者说“„„如轻烟,„„蒸融着”这就说明着,作者在他20年前没有什么作为,“我留着些„„我何曾„„痕迹”这就说明作者对自己的悔恨,但是立志要在以后的人生中有一番辉煌的事业。

师:特殊不特殊?

生:不特殊。

师:特殊,说实在的,你们都认为作者虚度年华了一生,到写这篇文章的时候,他说还没有觉醒,他说还没有觉悟,人家听出来了,作者觉醒了,觉悟了,而对过去不仅仅是一种遗憾,还有自责,还有醒悟,他要没有醒悟,没有认识到时间的珍贵,他会写这篇文章吗?

生:不会。

师:所以,你们都没说的,他说出来了,应该算是什么呀?

生:特殊的。

师:那你刮我鼻子吧!

生:学习就是重在参与,我们都讨论了,就不必要刮了。

师:他不想刮我鼻子,找了一个理由。好了,大家很会听作者跟你低低的诉说,这实际上在和作者做什么呀?

生:交流。

师:心灵的交流,情感的交流,要交流就没有来还没有去,你们刚才光在向作者索取了,光在听作者对你讲什么了,你们还没有对作者说些什么?是吧?所以下面咱们还要用心灵去——

生:倾听

师:每人拿出一只笔来,你可能有千言万语要向作者倾诉,但是我只要你最想说的那一句话,写在书的空白处,你要能写出一两句格言警句来,那太棒了,句子要精彩一些,就一句,开始写,你向作者倾诉什么,倾诉你的心灵。

(生写)

师:请你首先来向作者倾诉,要带着感情倾诉

生:我想对作者说,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

师:你捡了一句,造了一句我们古代流传的格言,可以,写在黑板上。

生:花有重开日,人无再少年。

师:谁写的,就在后面打上括号署名。

生: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师:这样也是一种倾向,也是一种能力,写上去。

生:浪费别人的时间等于谋财害命,浪费自己的时间等于慢性自杀。

师:一半是鲁迅的,一半是你自己的,但是读的太匆匆了,不要那么匆匆,再从头读起。

生(再读)

师:你不愿意自杀的话你就写上去。

生:白茵说过,最忙的人有最多的时间,你大概有点醒悟,就快点行动吧!好,写上去。

师:这段很好,你不写前半句,你只写后半段。

生:最忙的人就有充分的时间就挺好了,不要教训作者

生: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生:尽管你虚度了二十多年的时光,但亡羊补牢,为时不晚,只要你在以后的时间里珍惜更多的时间,可以把以前犯的错误都弥补过来。

师:如果作者是个博士的话,你就是博导。写上去。

生:你的时间走了不少,但余下的时间足以让你完成那未了的心愿。

生:时间不会宽恕你,把握住它就等于把握住了金子。

师:有点太冷酷了,你改一改行吗?不要写“时间不会宽恕你”,一会再看。

生:时间是遮掩不住的,只能挽补流失的时光。

生: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生: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只要你挤,总会流出来。

师:是你编的还是哪儿找的?

生:是听鲁迅说的。

师:比我读的书还多

生:一年之计在于春,一日之计在于晨,一生之计在少年。

生:浪费时间等于浪费生命。

生:要知道时间就是生命,时间往往流逝在生活的角落之间。

师:谁有特殊的,跟别人都不一样的,这就是创造性的。

生:回想碌碌无为的从前,不如展望辉煌的未来。

师:谁还有特殊的,好,请“切勿忘我”。

生:能干大事业的人,不会因为时间的飞逝而掩面叹息,要珍惜今天的时间,挽回以前的过错。

师:把忘记改为挽回。

师:改了没有。(前面的一个同学在修改)

生:时间不会停留,把握它就等于把握住了金子。

师:好,还有很多,时间不够了,让他们继续写,拿起书来,我们再把第二段读一读好吗?拿起书来,集中精神。(齐读第二段)

师:好了,大家抬头,看着黑板上心灵的倾诉是谁的,谁读,然后很自豪地把自己的名字读出来。

(生逐一读,许看云读了三句)

生接着读

(师相机点评)

结束。

第五篇:培训心得——张栋栋

在反思总结中学习和成长

红寺堡第一小学 张栋栋

光阴似箭、岁月如梭,短暂的一学期在不知不觉中已经悄然离去,留下的只有刻在脑海中的美好的回忆。俱往矣,一路走来我们摸爬滚打经历了不同程度的艰难坎坷。但是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也会时时刻刻收获不少的惊喜。岁末将至,我仅以这次的培训为锲机,对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做了一个简单的反思总结。

这次的培训让我获益匪浅,其中让我记忆犹新的培训内容更是层出不群,下面我就这次的培训谈一下自己的心得体会:

一、学习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中华传统文化,品读唐诗宋词:

我们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中跟着万老师一起走进唐诗宋词,穿越到了自己的十五岁。伴随着优美的音乐朗读唐诗宋词,和我们的祖先一起畅游在知识的海洋里。那时候,灯火通明的绣户珠帘中飘荡着管弦丝竹,一曲曲,柔婉缠绵,肝肠寸断;一首首,字字清脆,声声婉转。虽然那些旋律我们今天听不到了,可那些唐诗宋词,却被全世界最有魅力的文字记录下来了,一直传承至今。这些脍炙人口的诗句,穿越千年的隧道,时时刻刻都会在我们的耳边萦绕,为我们的生活平添一份诗情画意。其中的所思、所想、所感、所叹,已从瞬间成为了永恒。希望我们能在以后的学习中珍惜这份美好的永恒。

二、反思总结过去教育教学工作中的得失,探讨先进的育人理念:

这一环节中,我们亲爱的校长以他渊博的知识和丰富的教育教学经验给我们提出了先进的育人理念:让每一个生命自由绽放。这一理念的提出让我们在座的每一人都为之一叹。接下来,我们先从如何让它进入课堂展开了阐述讨论,课堂必须要有生命力。我们现在的课堂必须是以生为主的生命课堂,在原始的课堂的基础上,我们要尊重每一个鲜活的生命,从课外辅导、学习指导、关注生活等方面去关爱每一个学生。在平时的德育课堂中,以爱的教育为主线,从小事入手、从基础抓起,与学生时刻相处的过程中要尝试走进他们的心里,课外之余及时的与家长取得联系,携手共同促进孩子们的成长。另外,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我们要思考如何把这种理念渗透到学生平时的日常生活中。

三、开展我校年级组团队文化建设:

这一活动的开展虽然只是当时的临时创作,但我校教师集思广益、积极踊跃地投入其中。每一个年级组的成员都能从中表现出自己的魅力,它能让我们建立起自己的团队文化的主心骨。让每一个人教师都能够参与进来,不断的更新自己的教学理念,用爱去灌注孩子们的世界,让他们健康快乐地成长。

综上所述,我仅从自己的角度阐述了自己对这次培训的心得,希望能够在以后教育教学和各位老师一起交流分享学习。

下载张玉栋教学实录word格式文档
下载张玉栋教学实录.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26支玉恒《月光曲》教学实录

    26支玉恒《月光曲》教学实录 教师:今天大家要讲哪一课? 学生:《月光曲》。 教师:《月光曲》的“曲”是什么意思? 学生:我觉得“曲”就是歌曲的意思。 教师:那怎么不叫“月光歌”?(众......

    支玉恒教学实录——《匆匆》

    支玉恒教学实录——《匆匆》 第一课时 师:你们看到我,对我有什么感觉? 生:似曾相似 师:你觉得你对我有似曾相似的感觉吗? 生:我觉得您很慈祥。 师:你别惹我生气。初次见面,请多关照......

    支玉恒《丰碑》教学实录

    支玉恒:全国知名小学语文教学专家。他在小学语文教学和研究工作中勇于教改实践,推陈出新,形成了独特的教学风格,在全国有口皆碑。他的课“开放而有活力”,创设了他本人所提倡的“......

    支玉恒《草船借箭》教学实录

    支玉恒《草船借箭》教学实录.txt精神失常的疯子不可怕,可怕的是精神正常的疯子!支玉恒《草船借箭》教学实录一、《草船借箭》的破题开篇 师:今天我们共同学习一篇课文,大家一起......

    潘庆玉 背影 教学实录

    《背影》教学实录 执教者:山东师范大学 潘庆玉 时间:2015年12月3日下午第一节和第二节 地点:重庆市璧山中学校老校区多功能教室 班级:七年级2班。 一、方法引领 师:同学们好,很高......

    旅行社问卷调查---张程栋

    问卷编号:□□□调查日期: 旅游社相关信息调查问卷请您抽出3分钟时间配合我们完成一份关于旅行社的满意程度的调查问卷。我们将通过调查问卷反馈信息,结合经验,对旅行社服务等做......

    支玉恒教学实录——《乌鸦喝水》

    支玉恒教学实录——《乌鸦喝水》 (教师展开一幅放大的课文中的第三幅插图) 师:请小朋友看这一幅图画着什么?它在做什么? 〔充分发挥课文有插图的特点,提供学生说的机会〕生......

    1、支玉恒草原教学实录

    1、草原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能认识本课4个生字,理解课文中新词的意思,摘录课文中写得美的句子,背诵课文第一、二自然段。通过熟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能联系上下文,理解文章中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