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张修玉个人简介
张修玉:生态文明战略学派创始人之
一、当代生态文明哲学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现任环境保护部华南环境科学研究所生态文明研究中心副主任,理学博士,高级工程师,中国生态文明研究与促进会会员,《IPCC湿地温室气体排放清单指南》评审专家评审团成员,国家重大科技专项“十二五东江水专项”《东江流域饮用水源型河流水质安全保障技术集成与综合示范课题》技术集成负责人。研究方向为生态文明与环境战略。研究课题包括国家发改委项目“生态文明建设战略研究”、环保部重大公益专项“基于分区管理的生态文明建设指标体系和绩效评估方法研究”与中央院所专项“生态文明城市建设规划标准体系创新研究”等生态文明科研项目,“广东惠州市生态市规划”、“广东珠海市生态市生态文明规划”与“大连金州新区生态文明规划”地方生态文明创建规划项目。先后为贵州省、广东省、广西省等地方开展生态文明宣传讲座几十场,主编《新时期广东生态文明建设》、《基于生态文明视角的流域碳汇时空演变-以澜沧江西双版纳为例》等专著,为国家发改委、环保部等管理部门撰写生态文明研究咨询报告十余份,发表论文70余篇。
第二篇:王梦玉 个人简介
王梦玉 个人简介
王梦玉(1993年01月26日),昵称是宝宝或梦玉,宝宝是我国“90后长篇小说作家第一人”!她不仅仅是作家,同时她也是歌手、演员、编剧、作词人,因多才多艺享有“唐山才女”美誉。
2010年5月加入“河北省音协音乐文学委员会”,2010年12月在北京参加“第三届美国世界艺术家协会中国区艺术协会理事成立大会”,以历届最年轻身份成为“美国世界艺术家协会中国区艺术协会理事”。
自幼酷爱写作,笔耕不辍,先后有多部作品问世,代表作为《我是女生啦》、《寻找炎亚纶》、《汪东城,我喜欢的人是你!》等中、长篇小说,其中《寻找炎亚纶》风靡网络,深受成千上万的网友喜爱,其创作作品小说《寻找炎亚纶》,更是被网友喜爱,因此被网民们票选为“追星必读的小说NO.1”。
同时,在音乐方面表现出较高天赋,创作的《我的崇拜》、《还在那里》、《I Want Fly》等一系列优秀歌曲,反响热烈。其中《我的崇拜》为《寻找炎亚纶》小说原创歌词,在网络上广为传唱。曾在“青春中国”全国青少年艺术展评活动全国总决赛中,荣获亚军称号,并以原创歌曲《我的崇拜》入选央视节目,与著名主持人朱迅、杨柳同台献艺,博得好评。
目前是河北省唐山市盛世演艺音乐经纪有限公司旗下的艺人,也是河北省音乐家协会音乐文学学会中最年轻的成员。
尽管她有着超越同龄人的成就和荣誉,但个性谦虚随和,且又因她嗓音独特,模仿力极强,表演生动有趣,小说作品又新颖独特,所以深受人们的喜爱。
个人作品:
网站小说:
《寻找炎亚纶》
《汪东城,我喜欢的人是你!》
《我是女生啦》
作词:
《我的崇拜》(小说《寻找炎亚纶》中原创歌词)
《I Want Fly》
歌曲:
《有你》布丁为炎亚纶量身打造的歌曲,共五人演唱,其中,王梦玉代表大陆。
《我的崇拜》王梦玉原创歌曲,抒发了对偶像炎亚纶的崇拜、迷恋之情,也表达出了每位布丁对亚纶的爱慕之意。
第三篇:宫玉凤个人简介
个人简介
宫玉凤,女,31岁,汉族,于1982年 04月 07日出生,大学本科学历,学士学位,于2001年就读于黑龙江省佳木斯大学临床医学院,于2006年6月毕业后参加工作,现于牡丹江医学院第二属附医院妇产科,我自步入神圣医学殿堂的那一刻,就庄严宣誓:“我志愿献身医学,热爱祖国……救死扶伤,不辞辛苦,执着追求……”。工作七年来我时刻履行诺言,并铭记“性命相托”的重任,立足本职、勤奋进取,已经可以自主完成产科子宫下段剖宫产术等产科2级手术,并且对于妇科各种常见病可以明确诊断和治疗,可以完成开腹及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卵巢肿物,宫外孕手术等妇科2、3级手术,并成辅助完成阴式子宫脱垂及非脱垂的子宫切除术,以及生殖器官畸型整形术,盆腔及腹主动脉旁淋巴结清扫术等。发表国家级论文:《臀位脐带绕颈5周合并多发子宫肌瘤1例》、,《腹腔镜及传统术式治疗卵巢囊肿临床对比研究》、《罕见原发性输卵管癌1例》。
第四篇:张启明个人简介
张启明个人简介
张启明,1981年出生于重庆一个小山村,也许是小时候的贫穷让他创造了一个又
一个的奇迹。
2004年4月带着梦想来到上海,经过交三百元劳务中介费到一家名营企
业车间里打工。通过不断的学习,在两年时间里,由一个车间的学
徒工,一步步做到了副总经理,统领五百人的运营团队。
2006年,至上海正欧涂料有限公司任副总经理,统管公司业务发展工作,他,高瞻远瞩,品牌至上的科学理念,由年销售不足两千万的公司
一跃突破亿元大关!
2007年,与上海正欧涂料有限公司联合创立上海正欧节能材料有限公司
主要从事建筑涂料,外墙保温,环氧地坪等房地产配套工程,提出
以网络营销建立品牌的先进理念,先后成为上海火车站,世博工程,城投公司商品配套等重点项目的指定材料供应商
2010年投资进入酒水行业创立上海雄九贸易有限公司,在零经验的情况
下,酒水行业的人才一个都不用的特殊用人方法,用一种全新的模
式开拓国内第一家B2B模式的大胆构思
2012年开始实现一零年设下的伟大构思,成立上海九口袋实业有限公
司,并创立九口袋品牌,并分成九口袋商城与九口袋网络两个部份,用九口袋网络运营九口袋商城的双模式同时运营,在九口袋商络的运营下同年6月22号,九口袋商城正式上线,九口袋线下实体连锁
店十佘家同时开业,以O2O模式正式进入电子商务。至12年底,仅
仅用了半年的时间,九口袋公司的营业额就从0达到了5千万元,并
在北京钓鱼台荣获了第四届中国电子商务十大牛商,是在电子商务的平台上的一次成功的突破。同时,九口袋网络一直致力于对微博,微信等新媒体营销工具苦苦专研,先后打造@九口袋商城,@张启明
V,@神评大师,等一系例微博大号,不足一年时间@张启明V 的微
博的粉丝就达到了20万人,排名新浪微博财经名人榜前十名,成功
塑造名副其实的新浪名博,微博经常新浪热门微博排行榜,贴子流
量在一天中最高达上千万,并通过系统的营销策划让九口袋品牌一
跃上升,家喻户知,为2013九口袋商城线下招商加盟打下坚实基础!如今,在新媒体营销炙手可热的情况下,上海九口袋实业有限公司董事
长张启明又将亲自带领九口袋网络,把一年多的微营销系统,传播至万家企业!
他就是80后创业者,电子商务,新媒体营销的实践者,受益者,青年才
俊的杰出代表张启明。
第五篇:张秋生个人简介
张秋生个人简介
张秋生,毕业于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获国际关系史专业博士学位。现为中国澳大利亚研究会副会长、教育部对澳大利亚教育交流专家组成员、江苏省世界史学会副会长、江苏省东南亚学会副会长、江苏徐州师范大学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教授、历史系主任、校澳大利亚研究中心主任。1990年以来曾多次赴澳大利亚La Trobe 大学、Sydney大学、University of Western Australia大学、University of Adelaide等大学和研究机构进修访学,任客座研究员。
多年来致力于中澳关系史、澳大利亚外交史与亚太地区国际关系研究,主持多项省部级和国际合作科研项目,已出版著作7部,在《世界历史》、《历史档案》、《当代亚太》、《现代国际关系》、台湾《历史月刊》、澳洲《汉声杂志》等海内外刊物发表学术论文60余篇,拓宽了中外关系史研究的领域,引起了国内外学术界的重视。专著《澳洲简史》先后在香港开明书店(1992年)和台湾书林出版社(1996年)出版,专著《澳大利亚华侨华人史》(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8年)、《澳大利亚与亚洲关系史1940-1995》(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分获江苏省第六届、第八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
1996-1999年与澳洲学者共同承担澳联邦政府国际合作重点项目《澳联邦建立前后中国人的反应》。承担江苏省政府“十五”规划课题《澳大利亚与亚洲关系研究》、江苏省政府十五规划滚动课题《战后中澳关系与华人移民问题研究》、国务院侨办重点课题《澳大利亚对华移民政策演变与华人新移民研究》、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史所重点课题《列国志·澳大利亚》(中国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年出版)、澳大利亚外交外贸部项目三项Immigration Policies of Australia and Export of Asian Education(03-04);New Chinese Immigrants in Australia and Sino-Australian Relations(04-05)与Australia and Globalization(05-06)等。所指导的研究生有七人次获澳大利亚外交外贸部科研基金资助,并赴澳大利亚从事研究。所领导的徐州师范大学澳大利亚研究中心于2004年11月成功举办了第九届中国澳大利亚研究国际学术讨论会。
Qiusheng ZHANG, Doctor of Philosophy in the History of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graduated from the History Department of East China Normal University.He is now the Vice President of the Australian Studies Association of China, member of panel communications with Australia in the Chinese Ministry of Education, Vice President of World History in Jiangsu Province, the Vice President of Southeast Asia Studies Association in Jiangsu Province, professor of School of History Culture and Tourism in Xuzhou Normal University, Dean of History Department andDirector of the Australian Studies Centre of Xuzhou Normal University.He is also the visiting scholar in La Trobe University, University of Sydney, University of Western Australia, University of Adelaide and some other research institutes.Professor Zhang has been teaching and researching the History of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the History of Sino-Australian Relations and Australian Diplomatic History for a number of years and preside many research projects granted by Province, Ministry and International Cooperation Programs.Professor Zhang has also published 7 books and published 60 academic articles in(Taiwan),(Australia), which expand the research fields in Sino-Foreign Relations and attract many experts attention home and abroad.Jiangsu Province.Professor Zhang undertaken the international collaboration projects granted by Australian Federal Government with Australian scholars from 1996 to 1999 and he is now undertaking the following projects: Australia-Asia Relations Research and Postwar Sino-Australia Relations and Chinese Immigration Research funded by Jiangsu Province;The Evolution of Australian Immigration Policy and New Chinese Immigrants Research granted by Government of China and Studies on World’s Nations: Australia funded by World History Institute of Chinese Academy of Social Sciences.The following three projects: Immigration Policies of Australia and Export of Asian Education(03-04);New Chinese Immigrants in Australia and Sino-Australian Relations(04-05);Australia and Globalization(05-06)funded by Australia-China Council in Department of Foreign Affairs and Trade of Australian Federal Government were successfully completed.postgraduates were funded by Australia-China Council and some of them made and some will continue to take their researches in Australian Universities.Australian Studies Centre of Xuzhou Normal University successfully hosted the Nin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f Australian Studies in China in November, 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