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第四单元科技创造新生活
第四单元《科技创造新生活》
第一课
新科技
新生活 第一课时
生活好帮手
活动目标:
1、了解家庭生活用品的发展变化,感受科技产品给人们生活带来的帮助。
2、初步了解科学技术与人生生活的关系,激发学生对科技探索的热情。
3、培养学生搜集、整理资料的能力。
活动准备:
1、观察、采访“奶奶的一天”和“妈妈的一天”,了解他们是如何操持家务的。
2、了解家庭生活中的新产品。
活动过程:
一、“奶奶的一天”和“妈妈的一天”
1、同学们,大家利用周末时间观察了“奶奶的一天”和“妈妈的
一天”,她们是如何操持家务的呢?
2、学生自由表达。
3、通过比较,你发现了什么?
4、教师小结。
二、走进时光隧道
1、课件出示旧的生活用品:看一看,你们认识它们吗?他们是干什么的?现在还用不用这些东西,为什么不用了?
2、课件出示现代家庭生活新用品,小组交流:你们家新添置了哪些生活用品?没有它们的时候,家里的生活怎样?现在呢?
3、拓展:在我们的生活中,哪些科技产品在改变着我们的生活?
5、教师小结。
三、我的感想
1、观看资料一:从电视机的变化说起。
2、观看资料二:“从烽火台到互联网”,知道通信的不断发展主要
体现在传递速度的加快,还可以给学生看看备课系统里的《我们的生活与未来科技》。
3、全班交流感想与体会。
4、把自己的体会写到书上。
四、课堂总结
第二课时
一卡走天下
活动目标:
1、寻找身边的科技产品,感受智能卡等高科技产品对人们生活的帮助。
2、初步了解科学技术与人们生活、社会发展的关系。
3、通过活动培养学生关注生活、热爱科学的精神。
4、培养学生搜集、整理资料的能力。
活动准备:
1、“寻找身边的智能卡”——公交卡、银行卡、电话卡、考勤卡、就餐卡、游戏卡,了解他们的用途。
2、了解生活中的新科技产品。
活动过程:
一、寻找身边的智能卡
1、同学们,课前大家调查、搜集了在生活中经常使用的各种智能卡,现在大家就来交流一下这些智能卡的使用方法及给生活带来的方便。
2、交流:小小一张卡,怎么能有这么多的用途呢?谈谈各自的感受。
4、教师小结。
二、寻找身边的高科技产品
1、在我们的生活中,很多地方存在着高科技产品。课前,大家也进行了调查,现在,我们就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探究,寻找、了解生活中的高科技产品。
“农田里的高科技”:
“新型交通工具”:
“医学上的高科技”
三、我们的生活多幸福
1、亲身体验:用一用摄像手机,拍摄学生上课时的发现,感受高科技产品带来的快乐。
2、谈谈自己的感受。
四、活动延伸
举办“新科技
新生活”的征文比赛。
第二课
超越梦想
第一课时
从活字印刷到激光照排
活动目标:
1、从印刷技术、电脑技术等科技的发展进步感受科技发展的突飞猛进,体会高科技给人类社会、生产带来的好处。
2、培养孩子爱科学的精神,激发创造意识。
3、通过搜集重大科技发明的资料,培养学生搜集整理资料的能力。
活动准备:
1、教师准备多媒体教学光盘
2、学生准备肥皂。
3、课前搜集的资料。
活动过程:
一、感受科技发展的突飞猛进
(一)、感受印刷术的飞跃
1、学生交流课前参观印刷厂所看到的和听到的。
2、教师向学生介绍王选教授和激光找排。
3、提问:古人使用什么印刷方法?(刻字)
4、拿出课前准备好的肥皂在上面刻一个字,并算准用多少时间?
5、如果我们今天使用的课本用这种古老的印刷方法,大约多长时间,造成多少损失?
6、印刷术今昔对比,你有什么感受?
(二)、感受电脑对人类的作用
1、多媒体出示:1945年的第一台计算机和1981年的第一台电脑
2、交流今天的电脑的用途。
二、感受科学发明的巨大威力
1、交流课前搜集的有关科技发明及科学家的故事。
2、交流这些科技发明及科学家是怎样改变世界的?
3、想象一百年前的世界是什么样子?
三、拓展:
1、播放教学光盘
2、准备演讲会:假如没有„„
第二课时
科技带你走向未来
活动目标
1、通过活动使学生认识到科学技术的力量,培养孩子爱科技的精神,激发创造意识。
2、培养学生搜集整理资料的能力。
活动准备
1、搜集科幻故事。
2、搜集人类登上月球及人类在太空遨游的资料图片
活动过程
一、激情导入,激发感情
1、教师讲述:小时侯怎样渴望能在电灯下学习、怎样渴望能看一场电影、怎样渴望能坐一坐汽车 的迫切心情。
2、学生交流现在的生活。
3、交流资料和图片
(1)杨利伟乘坐的“神州五号”资料和图片。
(2)费俊龙和聂海胜乘坐的“神州六号”的资料和图片。
4、想象:“神州七号”、„„等将来飞向月球去干什么?
二、畅想未来
1、播放教学光盘
2、想象2010年、2100年、2999年人们的生活会是什么样的?
3、交流:你心目中的未来是什么样子的?
三、制作手抄报
从“衣、食、住、行”四个方面任选一个自己感兴趣的方面,把人类未来生活的设计制作手抄报。
第三课
科技是把“双刃剑”
第一课时
原子弹与核电站
活动目标:
1、帮助学生懂得科学技术是“双刃剑”的含义,初步了解科学技术发展给人类带来的正负面影响;
2、初步了解什么是科学的道德观,懂得科学技术必须为人类造福的道理;
3、崇尚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
活动准备:
1、搜集有关核武器的有关历史事件或图片;
2、搜集有关核能的利用给人们生活带来的实际利益;
3、搜集有关大亚湾、秦山核电站的图片或有关资料;
活动过程:
一、展示资料,引发思考
1、师:同学们,课前老师让同学们搜集有关的资料,下面我们一起交流一下搜集的资料。
2、学生交流搜集的资料。
3、师:同学们搜集了这么多丰富的资料,通过刚才的交流,那你认为核能的开发是利大于弊,还是避大于利?
4、学生举手表决
二、阐明观点,据理力争
1、师:请同学们首先要阐明自己的观点,然后用你掌握的资料,(既可以是文字资料,也可以是图片资料)证明你的观点。
2、生自由组合,阐明观点,据理力争。
3、生在阐明观点的同时,教师随即播放光盘内容《核电站安全吗?》。
4、全班交流总结学生的观点。、三、深入思考,科技是把“双刃剑”
1、师:通过刚才的交流,我们深刻认识到,核武器的爆炸的威力
和辐射造成的污染能够毁灭全人类,但核能的正确开发与利用,同样能给人们的生活带来福音。作为一种安全、有效、清洁的新能源,核能的开发和利用具有十分光明的前景。
2、同学们谈谈自己是怎样理解:科技是把“双刃剑”这句话的含义?
3、生谈自己的理解。
4、师随即播放光盘内容《科技是把“双刃剑”》。
四、课外延伸
师:科学技术本身是没有善恶的,问题的出现是因为人们滥用科学技术。只要我们正确运用它,就能为人类创造美好的未来。
第二课时
让人欢喜让人忧
活动目标:
1、学生了解“克隆技术”。
2、初步了解什么是科学的道德观,懂得科学技术必须为人类造福 的道理;
3、崇尚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
活动准备:
搜集有关克隆技术的资料(文字或图片)
活动过程:
一、交流资料,初步感知
1、师:同学们你们知道什么是克隆技术吗?能用一个具体的事例说明吗?
2、学生讲述克隆羊多利的故事。
3、交流搜集其他一些有关克隆技术的资料。
4、播放光盘《什么是克隆》。
二、大胆想象,深入思考
1、在生活中,克隆能给我们带来哪些好处?
2、你希望克隆什么东西?为什么?
3、播放光盘《人体器官是怎样克隆出来的》。
4、寻找身边的科技产品的利与弊,讨论如何避免这些产品给我们带来的负面影响。
三、课外延伸
1、播放光盘《让人欢喜让人优》。
2、科学技术已经取得了惊人的进步。核能利用、克隆技术、纳米材料„„各种辉煌的成就展现在我们面前。但科技的发展也给我们带来了新的困惑和问题„„
3、回忆克隆技术:播放光盘《克隆技术大事记》。
4、阅读小资料《不该颁发的诺贝尔奖》。
四、让人欢喜让人忧
请同学们继续搜集有关的克隆技术方面的资料读一读,发表自己的见解,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达出来
第四课
崇尚科学精神
教学目标:
1、相信科学不迷信,知道邪教的危害,反对邪教;
2、尝试用科学来破除迷信,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索精神和实践能力。
教学准备:
学生准备:学生留心生活中的迷信现象,并搜集关于迷信、邪教(如法轮功)危害群众的资料、图片。
教师准备:教师准备迷信、邪教害人的资料图片及实验用品(氢氧化钾溶液、酒精灯等)。
教学过程:
一、汇报交流
课前同学们搜集了生活中有关迷信的不少资料,大家一定很震惊吧。
1、生把自己搜集到的资料与全班交流。
2、观察课本图片,以小组为单位,发挥他们的想象力,编说故事。
3、让同学们想象如果人人都相信迷信的话,我们的国家将变成什么样。
二、小小辩论会:迷信邪教对人有害还是有益
1、教师作为主持人,全班分成两队,即正方:迷信邪教对人有害;反方:迷信邪教对人有益。
2、辩论开始。
正方展示迷信及法轮功危害群众的资料图片。
反方对身边发生的迷信事(对人有益)进行辩论。
3、教师公布辩论结果
三、号召学生们行动起来:用科学破除迷信
1、教师:同学们,迷信害人不浅,敛光钱财、危害生命,看到这些我们应该怎么做?
现在让老师就用科学来揭开迷信神秘、虚伪的面纱。
2、欣赏小实验:“神符显灵”。
(1)教师演示“神符显灵”:拿一张白纸,在火上一考―――显字了!纸上出现了“今天别出门,出门有灾!”
(2)学生质疑。
(3)教师演示显字的过程,揭开“神符显灵”谜底:先用氢氧化钾溶液在纸上写一些字(因为这种溶液是无色的,所以字迹看不出来),再用火烤一铐,瞧!字变黑了!
3、交流:生活中还有这样的迷信现象吗?我们能不能用科学知识来解释这些现象,用科学的方法来解决问题呢?
4、也许,你心中还有很多谜暂时无法解开,还有好多事没法解释。把它们记下来,当成你的科学梦想,然后努力去解答它们吧。
四、课外延伸:举办一个小展览。
第二篇:新生活新作文新创造
新生活·新作文·新创造
● 建湖县实验小学《生活作文教育》课题组
著名的语文教育家叶圣陶有言:“作文这件事离不开生活,生活充实到什么程度,才会做成什么文字。”“生活如泉源,文章如溪水,源泉丰富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竭。”这句话十分精辟地道出了作文与生活的内在的联系。我校自1996年以来开展“生活作文教学”实验,至如今省级立项课题“生活作文教育”,实验研究由“点”到“面”,逐步形成燎原之势,教师由以前的作文教学”走向现在的“作文建设”,学生由以前的阳光。
一、“生活作文”的“新底色”
现代生活教育理论,叶圣陶先生的“生活本源论”,为我校的“生活作文教学”以及现在的“生活作文教育”打下丰厚的理论底色。在此基础上,我们对生活和作文、作文与育人的关系作了全新的诠释,并打出鲜明的“生活作文”教学改革理念:
1、新课程标准贯彻着这样的思想:只有为学生提供广阔的写作空间,减少对写作的束缚,才能实现写作的个性化,使学生表达自己的主观感受。同时新课标还特别重视鼓励自由表达,放开种种束缚,在写作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并且还强调,作文要运用“联想和想象”,要写“想象中事物”,要写“想象作文”。
2、叶圣陶先生的“生活本源论”的教育哲学思想认为:写作即生活——这是叶圣陶的写作本质观,他一直认为,写作作为人类特有的实践活动,本身就是生活。写作为生活——这是叶圣陶的写作目的观,他认为写作要“有所为”。作文来自于生活——这是叶圣陶的写作材料观,他用形象的比喻说明了生活与文章之间是源和流的关系。生活决定写作——这是叶圣陶的写作内容决定论,他认为生活充实,才能表白出、发抒出真实的深厚的情思来。
3、语文生活论大力提倡:语文教学要生活化,强调的是教师在传授语文知识,训练语文能力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注入生活内容,进行生活教育,让学生明白“生活与教育是一个东西,不是两个东西”(陶行知语),在语文学习的同时学习生活并磨砺人生。另一方面学生生活语文化,强调的是学生在语文教师的引导下,形成“语文是生活的组成部分,生活须臾不离语文”的观念,并养成事事、处处、时时吸收与运用语文知识,在社会生活中培养语文能力的好习惯。
二、“生活作文”的“新内涵
让生活开掘作文的源泉。引导学生走进生活,通过指导观察,让学生去捕捉美的瞬间,摄下精彩镜头,让春天的第一丛新绿,夏天的最后一朵玫瑰,秋天的一束红叶,冬天的一片白雪进入学生的视野,触及学生的心灵,激发学生的灵感。引导学生体验生活,参与社会实践,让学生增加人生的阅历,拓宽作文的空间,感受生活的快乐。引导学生描绘生活,写自己感兴趣的事,写自己亲历的事,写自己欲罢不能的事,让生活“解放”学生的心灵。使学生从爱生活到爱作文,从爱作文到爱创造。
让生活浇灌作文芳草地。就是以广阔的生活背景为依托,努力让生活为作文营造一方沃土,开辟一片绿地,用生活的观念指导作文,用生活的色彩装扮作文,用生活的情感营养作文。力求使学生作文的字里行间能反映出浓浓的生活情趣,流溢出生动的生活语言,表现出向上的生活心态。
让作文搭建沟通的平台。在作文教学中,我们将作文教学的形式贯穿课堂内外,作文教学的内容横跨学科之间,使作文教学的过程成为学生实践的过程,活动的过程,成为学生将各学科知识、技能融会贯通的过程,也是学生将知识积累转向知识应用的过程,它为课堂内与课堂外、校内与校外、学科内与学科外、人与人之间搭建了沟通的平台,作文训练成了提升学生全面素质的过程。
让作文编织育人的摇篮。作文是学生的精神家园,是自己人生的“史记”。因此生活作文研究应当把触角落在“诚信”上,不造假是对作文最起码的要求;有创意,才是作文的关
键所在。因此我们平时引导学生在走进生活中开阔视野,积累素材,成为生活的有心人;在描绘生活中,写真人,叙实事,表真情,抒实感,成为生活的诚实人;在创造生活中,动手 动脑,动眼动心,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成为生活的小能人。
三、“生活作文”的“新运作”
1、生存·作文——让作文“跟进”丰富多彩的生活。
作文是学生未来生活的不可缺少的工具。要让学生产生强烈的作文需要,必须让学生认识到作文在生活中的重要意义,这样才能从内心激发学生作文的动机,使学生把作文当作生活的真正要在现实生活中历练。叶圣陶先生对作文教学一直强调:“要在实用方面下功夫。说清楚一点,就是为适应生活上的需要而写东西”。这也就是他认为的“写东西都要有所为”。在我们“生活作文”的实验中,我们一直突出“用作文”的意识,努力让作文服务于生活。我们主要进行了以下训练:一是写解说词。我们抓住各种契机,让学生当学校的“形象大使”;为自己的教室,为自己设计的板报,为学校的“创新长廊”,为多功能演播厅、为花园、天文台、塑胶操场等写解说词,并进行解说训练,这样既锻炼了笔头,也训练了口头。二是写广告语。校园里的草坪和花坛需要大家的爱护,为了给大家一个友情提示,我们引导学生编写“公益广告”,要求文字简练醒目,具有教育警示性,学生纷纷动手,在征集的广告词中,我们把最优秀的广告语制成“警示牌”。与此同时,我们把学生的目光由校内引向社会,为了配合县里开展的推普活动,我们让学生写广告语。我们还瞄准县内知名企业的名牌产品,主动上门,为他们写广告词。我们学生先后为驰名商标“森达”皮鞋,国优产品“明珠”花炮写过广告词。有的广告语还被企业印在产品的包装纸上。三是写说明书。校园内每学期都要栽上大批的花草树木,为了使全校同学了解这些植物的属性特征,总务处都要为这些花草制作标识说明,于是我们便让学生“揽下”这批活,先带领学生仔细观察,再请花匠 师傅讲解它们的品性,然后让他们撰写花草的“说明书”。通过反复修改,我们便让学生亲自动手制作说明标牌,还要求在说明书下列出“撰稿和制作”的班级、姓名。这样一篇说明书就是一篇作文,学生乐此不疲。我们还先后让学生为校办工厂的产品写说明书,为家里的电器写使用说明书等,甚至让学生为县内的知名品牌写设计商标,写产品说明书,学生参与的积极性非常高。因为他们真正地品尝到作文对生活的作用,更体会到生活需要作文,作文应服务于生活。
在课堂对话中磨练。作文是交流的工具。在“生活作文”的实践中,我们充分地挖掘语文课堂上的交流对话题材,不拘形式,唤醒学生沉睡的表达需要,使学生做到“我手写我口”,“我口表我心”。在语文教学中,经常有学生对作者文中的描写产生质疑,还有不少学生甚至对课文的中心有不同的观点,对课文的表述持批判的态度,这时我们教师采取“筑渠引水”的方式,承认学生的眼光看问题,并引导他们搜集生活中的有力证据,以摆事实、讲道理的方式写下来,并且在班组开辟“论坛”,让他们自由“争鸣”。如学生在学习《放弃射门》一课时,老师插问一句:在满有把握拿到冠军的关键时刻,福勒放弃了射门,如果是你,会怎么做呢?这一问,学生心中平静的池水荡起了涟漪,各人纷纷发表自己的看法,个体的观念明显地存在着差异,有的同学认为我会毫不犹豫地射门。因为赛场就是战场,不能谦让,不能心太软,这样做一是为了集体的荣誉——获得比赛冠军;二是个人得到了实惠——获得若干奖金;而有的学生说,我会放弃射门,我们不能只顾个人的利益而不顾球友的安全,友谊第一,比赛第二,这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也是每个运动员应具备的体育风范,这比什么都重要。这时,老师没有立竿见影判是非,而是让大家把理由想充分,写好辩论稿,以 理服人,然后召开辩论会,让他们的思维在辩论中碰撞,在碰撞中反思自身的价值观。这样的课堂“对话”既深化了文本的理解,又磨练学生的文笔。
在社会交往中锻炼。交往是运用作文工具的最佳时机,一方面为作文在生活中找到了最佳的“附着点”,另一方面为作文提供了用武之地。用作文沟通心灵。在生活中,学生对家
长,对老师,对同学常常有许多想法,可是很少有一吐为快的机会,有时甚至敢怒不敢言,长此以往,容易产生心理疾病。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拿起手中的“语文武器”,用文字在彼此的心间架设一座沟通的桥梁。针对社会上人们环保意识差,在小河边倒垃圾,在电线杆、围墙上贴广告,经老师点拨,学生们纷纷行动起来,给环保局长、城管局长写建议书,不少好的建议得到采纳。在学校里,学生用自己的日记与教师交流看法,在家里,学生用留言条 向父母提意见。渐渐地,学生们尝到了用语文的甜头,在以后的语文课堂上,学习的劲头更足。用作文改善生活。良好的生活环境,健康的生活习惯,常常能净化心灵,陶冶情操,可是生活中,经常响起不和谐的“音符”,这时语文便有了用武之地。有人践踏草坪,乱抛杂物,随地吐痰,倡导学生设计“广告语”;食堂里有人浪费粮食,公用水池不关水龙头,引导学生制作“警示牌”;有同学学习不用功,抄袭作业,亲人有赌博的恶习,鼓励学生赠送“座右铭”。生活美好了,作文也长进了,真是一举两得,相得益彰。同时语文在学生心头的分量更重了。用作文指点社会。小学生虽然年纪小,但他们决不可小视。他们参与社 会,评判社会的欲望非常强烈,常常不自觉应用作文这个工具表达自己对社会一分责任。当前学生面临的语言文字环境不容乐观,可以说是报纸书刊错别字“横行”,大街上错别字的广告牌“招摇过市”,甚至有些店铺连自己的招牌“掺进”了错别字。这些正好为学生提供了生活化的“作文试题”,学生运用作文这个生活工具随时可以找到“指点江山”的机会。城市水源污染,住宅小区公共绿地被居民种上了蔬菜,这些都能进入到学生的视野,一份份调查报告,情况反映寄往“县长信箱”,产生了良好的社会反响。这些以语文为工具的社会参与活动,不仅仅提高了学生的语文能力,更培养民主、独立、参与的现代公民意识。
2、生活·作文——让作文“走进”源头活水的生活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多角度地观察生活,发现生活中丰富多彩,捕捉事物的特征,力求有创意地表达”。叶圣陶先生的“生活本源论”更是言之凿凿。因此我们在“生活作文”的运作过程中,坚决打破“躲进课堂成一统”的封闭格局,引导学生“走向”生活,把目光“锁定”在五彩斑澜的自然,日新月异的社会,充满生气的校园、喜怒哀乐的家庭上,做积累素材的有心人,让传统作文教学中“无米之炊”的“半程”训练转向“材源丰富”的“全程”训练。
注重观察体验。在实践中,我们发现“临渊羡鱼,不如归而织网”。也就是要让学生获得丰富的写作素材,就必须教给学生扎扎实实观察生活的方法。因此我们把培养学生观察生活的能力作为“重头戏”。主要从四个方面入手:一要有目的。就是根据作文教学的目的及作文的内容去选择生活中的观察对象,做到观之有物;二要有结合。就是观察要与阅读教学结合,把阅读教学中所学到的认识事物的方法,主动地运用到观察活动中来,做到观之有法;比方说,观察景物,方法是:一是多角度地进行观察。比如上看,下看,近看,远看,要变换各种角度。二是有顺序的进行观察,比如从前到后,从里到外,或由主到次,由浅入深,由表及里,有次序有层次地进行观察。三是动静结合地进行观察。有些景物是静止不动的,而有些景物则不同。如聚散的云彩,飞驰的汽车,风中摇曳的花朵、树叶都处于活动、变化的状态,观察景物时既要注意它的静态,又要注意它的动态。四是调动各种感官进行观察。大自然是个有声、有色、有味的世界,如果用鼻闻,用手触,用眼看,用耳听,用脑想,借助“五官”的功能,就能容易捕捉到景物的特点,使其跃然纸上。三要有计划。生活中有些事物的观察不是一蹴而就的,它需要不同的时间和不同的视角,因此要想有全面的认识,就要有“长线”观察的心理准备,也就是做到观之有持;四要有组织。就是在教师的指 导下,制订观察提纲,在观察提纲的引导下进行观察,这样可以防止时间空耗,做到观之有序。通过一系列观察活动,大自然的无穷奥妙,社会生活的细微变化,人与人之间的真情实感,就会渐渐装入学生的“素材库”,让学生作文时“有米可炊”。
强化活动感悟。实践是认识形成和发展的基础,让学生参与丰富多彩、生动有趣的活动,是拓宽“材路”的重要途径。我们正常开展四项活动:一是游览活动。带领学生游览家乡风景名胜,如九龙口、朦胧塔、乔冠华故居、泰山庙等,让学生了解家乡的历史;带领学生参观大型企业和现代化的城镇住宅小区、农村集镇,让学生感受到扑面而来的现代文明的气息,感受到社会在发展,生活在变化。二是采访活动。让学生走近家人,了解家庭的过去与现在;让学生走近英雄模范人物,感触他们的先进业绩和高尚人格;让学生走进乡村,问一问乡情,看一看农作物,摸一摸农具,干一干农活,从而开阔眼界,陶冶情操。三是竞赛活动。配合一些节日,结合班队计划,经常性开展活动,如举行“校园文化艺术节”、“读书沙龙”、“辩论大赛”、“演讲台上展风采”、“中外名人知多少”、“带你世界游„„”培养学生在生活中参与和竞争的意识,同时获得有真情实感的写作素材。四是科技活动。如小制作、小发明、小实验、小种植、小养殖等,这些实践性强的活动不仅培养了学生的科学素养,使学生获得写作上的“源头活水”,更主要的是丰富了学生校内外生活,敞开了写作大门,拓宽了学生的写作思路。
加强学科贯通。《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强调了学科之间的融汇贯通,并大力提倡“综合实践活动。”我们认为作文教学正是实现学科间知识、技能整合的有利契机。在自然课上学习植物的根、茎、叶、花、果知识,动手做实验,观察自然现象,这些都可以“嫁接”到作文课上;美术课上的剪贴,竹刻,小制作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写作情境,略加点拨,便可成为较好的写作素材;数学课上的知识应用,丈量、测绘、统计都可走进学生的“数学日记”;社会课上,我们让学生走进社会。由此可见,作文教学与其它学科相互沟通,不仅加强学科间的联系,更重要的是让学生认识到写作素材无时不有,无处不在,只需做个有心人,你就会拥有写不完的生活素材。
在“生活作文”的实践中,我们努力追求“让生活搭建作文的舞台,在作文的舞台上展示生活的精彩”这一目标。
3、生命·作文——让作文“融进”个性飞扬的创造
生理学家强调:创造,是激发人生命活力的最有效手段。心理学家指出:小学阶段是培养学生创造精神和创新意识的最佳时机。新课程不仅有知识和技能标准,还增加了体验性目标,目的就是让学生更好地感受、认同、内化生活,从而走向创造。因此我们在“生活作文”的教改实践中,精心设计体验性情境,让学生既源于生活又超出生活,既联系生活又审视生活,既培养了作文能力,又深入体验到创造的快乐,从而使学生在作文中展示个性飞扬的生命活力。在我校的“生活作文”训练中,“联想作文”显示出勃勃的生机。
听声联想,为作文创设“空间”。凭借各种音响,激发情趣,引导想象,让学生在愉悦的境界中,重构生活,产生表达欲望。我们在指导听声作文时做到如下几点:(1)制作音响。借助录音机从自然界中,从光盘碟片中,从现实生活中采撷各种声响。通过一定的线索,将这些音响有机联系在一起,编辑成一段段“声音情境”。(2)引导畅想。先反复播放音响段落,让学生弄懂有哪些声响组成,从什么环境中发出的,这些声音在生活中哪些场面出现过,教师不加限制,让学生的想象无拘无束,在先求“大胆”的基础上,再逐步纳入“合理”。(3)由声及文。在学生根据音响重新构画出各种生活画面时,教师引导学生用笔再现这些生活情境,形成一篇完整的文字。我们先后开设过多种“听声联想”作文课。如低年级的“马路上的声音”说写课,中年级的“运动场上的‘交响曲’”的片断练习,高年级的“听音乐作文”,这些训练为学生的作文拓展了空间,让学生听得痛快,想得自由,写得舒畅。
添画联想,为作文装点“色彩”。给学生最基本的图形,让学生在此基础上,增加内容,涂抹色彩,再动笔写出创作意图。这种训练方式集看、思、画、评、议、演于一体,综合性强、实践性高。基本操作环节是:分组,选择基本图形——小组讨论,确定添画主题——动手添画,完成作品——展示图画,演讲图意——动笔写活动过程。这种训练形式对学生有着极大的吸引力,主要三方面因素:(1)给学生操作空间大,画什么,由学生自己商量;怎样
画,由学生自己安排;表现意愿,大家可各抒己见。(2)强调了团队精神,一幅画是集体智慧的结晶,一篇文章表现了鲜明的主题,没有合作,就没有小组的成功。(3)给了每个人展示自我的机会。在小组中,画、评、演、议各有分工,每个人都有显示自己才能的机会,每个人都有发表自己意愿的机会。我校的生活作文实验课《合作添画赛》、《商标展评会》走出了全省,走向了全国。
串物联想,为作文插上“翅膀”。小学生的想象力是随着外界事物刺激而引发的,具有无意性。根据小学生这一心理特点,我们设计了“串物联想”作文课型。基本操作环节是:“看物件——想联系——构情节——写成文”。例如在一节作文课上,一位教师出示了一条红领巾、一台电脑、一本书,让学生想象这三者之间的联系,并以此去构思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因为想象的空间较大,与生活贴得较近,学生的思维非常活跃,无论是在口头还是书面方面,参与的兴趣都很高,仿佛插上了想象的翅膀,联想到的画面和故事情节甚至让教师都叹为观止。在此基础上,我们还巧妙地将“童话作文”的思 想移植到这一课型中。例如在低年级段,我们开设了“玩玩具、讲童话”的说话课;在中年级,我们开设了“捏泥塑,编童话”的片断小练笔;在高年级,我们开设了“画插图,写童话”的写作指导课。由于坡度适中,体现年龄特征,这几种“生活作文”课型学生喜上,爱写。学生真切地感受到作文是“玩”出来的,“捏”出来的,“画”出来的,作文是有趣的,是容易的。
问题联想,为作文构筑“平台”。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创造始于问题。因此我们觉得创设问题情境,是培养学生创造生活、改善生活能力的重要途径。我们在高年级尝试构建了“问题联想”式生活作文课型,其基本操作环节是:生动形象的展示问题——合作探究,设想解决问题的途径——撰写科学创意小论文——举办研究成果发布会。例如一位教师结合“世界地球日”设计的:《让地球妈妈永远美丽》这节生活作文课就是这一方面的典型。课前教师搜集大量反映地球环境现状的图像和文字资料,通过多媒本制作成短片,放给学生看后学生感到触目惊心,于是教师趁热打铁,让学生选择地球环境遭到破坏的一个方面作为“研究专题”,通过小组合作,设想出解决这一现状的具体办法,然后把自己的设想以“小论文”的形式写下来,完稿后,教师组织大家举行“让地球妈妈更美丽”为专题的“论文发布会”。一节课,学生看、说、想、议、写,始终沉浸在创造的快乐中,不少学生的文章富有“真知灼见”,学生的“小论文”集《移植记忆的故事》被江苏省出版社出版,在全国发行。我校的“生活作文”在近两年的运行中,老师们从怀疑到欣赏,从欣赏到仿效,从仿效走向创造,最终融入到自己的教学理念、教学行为之中。并且逐步向外辐射和延伸,不断形成新的效益:从学生这个层面看,学生由怕写作文变成了乐写作文,善写作文。学生写作有了自主性,可以看到什么写什么,听到什么写什么,想什么写什么,做什么写什么。题目可自拟,形式可自定,内容可自选,不受课本要求限制,不被老师指定左右,用自己的自由之笔,写自己的自得之见,抒自己的自然之情,显自己的自在之趣,写作成了他们生活的需要,成为他们传情达意的工具。2003年,我校学生在全国各级各类报刊上发表的习作就 有五百多篇,在各类作文比赛中获奖作文就达一百余篇,全校有五十多名学生自费编印自己的习作专集,学校出刊《生活作文报》,每星期一期,为学生的习作提供了交流展示的平台,这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写作热情。从教师这个层面看,搭建了成长的舞台,锤炼了一大批骨干教师。2003年,我校在各种活动中,共开设二十多节生活作文观摩课,还举行了“生活作文”优质课大赛,这给广大语文教师搭建了成长的舞台。袁悦华老师代表盐城市参加了江苏省首届习作优质课观摩,以《水果拼盘》一课给了与会者耳目一新之感,课上赢得了阵阵掌声。吴勇老师在中央教科所的“十五”重点课题观摩研讨会上,所做的“生活作文”实 验课《商标展评会》,以其新颖的设计、精彩的课堂教学获得了全国优秀探索课一等奖。课题主持人、特级教师金加锦受中国教育学会的邀请在江阴为来自全国的与会代表做了“生活
作文”的专题讲座,讲座期间台上与台下形成了互动,取得了轰动效果。从学校这个层面看,“生活作文”的研究提升了学校的办学品位。2002年12月,《江苏教育》“独家策划”栏目以《让作文充满生活的阳光》为题进行了上万字的专题报道,使“生活作文教育研究”课题形成广泛的社会效益。2003年,《人民教育》、《小学语文研究》对生活作文研究也进行了专题报道。
注:《小滂生活作文教育研究》为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五”规划立项课题。主持人:金加锦。此文为课题研究阶段成果。
第三篇:志愿创造新生活 微笑服务感人(本站推荐)
志愿创造新生活 微笑服务感人 2010年广州亚运会是继2008年北京奥运会之后,我国承办的重大的国际体育赛事。志愿服务是确保大型赛会成功举办的重要保证,更是展现提升城市文明水平的重要平台和有效载体。亚运筹备工作启动以来,亚组委志愿者部、共青团广州市委积极响应“迎接亚运会、创造新生活”的号召,紧紧围绕提供“国际化、有特色、高水平、全方位”的志愿服务目标任务,以“当好亚运东道主、志愿创造新生活”为主题,唱响“一起来、更精彩”的亚运会志愿者口号,学习借鉴北京奥运会、上海世博会和国内外城市开展志愿服务的做法,结合亚运会和广东广州实际,突出具有岭南特色的亚运志愿服务文化内涵,坚持组织化动员、社会化运作、时尚化引领、市民化参与、国际化合作,探索实践具有岭南特色的大型赛会志愿服务工作模式,推动志愿服务事业的新发展。截至2010年7月31日,申请做亚运会、亚残运会志愿者的报名人数已超过92万人,参与亚运志愿服务的青少年和市民群众超过500万人次,特别是张广宁、万庆良等省市领导带头参加志愿行动,亲自推动志愿者服务工作,形成了做志愿者、戴志愿彩、行志愿礼、记志愿时、唱志愿歌的文明时尚和浓厚氛围。在竞争激烈的比赛场外我们不妨看到这样感人的微笑服务。安保细致到位
历届综合运动会,安保都是重头戏。
本届广州亚运会的安保,可说是把社会力量动员到了极致,共有83.3万安保志愿者上街服务。在天河体育中心附近,统一佩戴红袖标的亚运安保志愿者随处可见。就像演电影一样,刚才还在工作的环卫工人、正在收钱的报刊亭摊主,红袖标一套,瞬间“变脸”成了志愿安保人员,他们都是广州亚运会83万安保志愿者中的一员。在大街小巷,每隔300到500米便有一名社会安保人员值班,他们每天早晨5点就开始上岗,之前都经过专业培训。
另外,在全市街道上穿行的2.7万余辆公交车、出租车的5万多名司机,也是守护亚运安全的“流动岗哨”。置身广州,感觉安全、踏实。
体验微笑服务
本届亚运会的志愿者服务,是从你“落地”开始,贯穿全程的。无论在机场还是车站,在你需要的时候,志愿者总会微笑着出现在你身边,给你无微不至的帮助。他们多是在校大学生,共有60万人,分布在街头、酒店、公交车站,毫不夸张地说,只要有人的地方就有志愿者。
在机场亚运会记者证的激活点,一个女孩带着记者扫描、贴标签、挂丝带,整个激活证件的过程只花了一分钟。女孩介绍,在白云机场,一共有十几个这样的证件激活点,志愿者每天24小时在此服务。
从机场去媒体村,乘坐的是组委会准备的媒体车,驾车的是广州白云机场空港快线运输公司的杨师傅。杨师傅说,只要有一位记者来,不管多晚,都会有专车接。杨师傅说:“每一位亚运志愿者起的不仅仅是螺丝钉的作用,他们更是东道主,微笑发自内心,不会累。”
享受记者之家
到达媒体村,记者们迫不及待地进入亚运会历史上规模最大的新闻中心。广州亚运会主新闻中心(MPC),现代而充满中国韵味。一进门就能嗅到“新闻大战”的硝烟味。忙碌的记者们,多是手拿资料,一路小跑,或是电脑前低头冥思,埋头写稿。
在主要工作区的记者工作间,有580个文字记者和130个摄影记者工作台,设施非常齐全,服务更是周到。这里不仅有紧张的工作氛围,更有生活的乐趣。记者可以通过出口处的互动触屏,像玩IPHONE手机一样,多点触控,玩游戏,查信息。还可以在工作间门口,与穿着旗袍的美女对坐闲谈,尝尝她泡的功夫茶,这颇受外国记者的喜爱。
这里邮局、通信、银行、旅行社等各类服务一应俱全。媒体餐厅,提供24小时的自助餐服务。东道主细致的安排,让人感到舒心。
第四篇:第四单元 创造形象 诗文有别 阅读[定稿]
第四单元 创造形象 诗文有别
方山子传 苏轼
方山子,光、黄间隐人也。少时慕朱家、郭解为人,闾里之侠皆宗之。稍壮,折节读书,欲以此驰骋当世,然终不遇。晚乃遁于光、黄间,曰岐亭。庵居蔬食,不与世相闻;弃车马,毁冠服,徒步往来山中,人莫识也。见其所著帽,方耸而高,曰:“此岂古方山冠之遗像乎?”因谓之方山子。
余谪居于黄,过岐亭,适见焉。曰:“呜呼!此吾故人陈慥季常也,何为而在此?”方山子亦矍然,问余所以至此者,余告之故。俯而不答,仰而笑,呼余宿其家。环堵萧然,而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
余既耸然异之独念方山子少时使酒好剑用财如粪土。前十有九年,余在岐山,见方山子从两骑,挟二矢,游西山。鹊起于前,使骑逐而射之,不获。方山子怒马独出,一发得之。因与余马上论用兵及古今成败,自谓一世豪士。今几日耳,精悍之色,犹见于眉间,而岂山中之人哉?
然方山子世有勋阀,当得官。使从事于其间,今已显闻。而其家在洛阳,园宅壮丽,与公侯等。河北有田,岁得帛千匹,亦足以富乐。皆弃不取,独来穷山中,此岂无得而然哉?
余闻光、黄间多异人,往往阳狂垢污,不可得而见,方山子傥见之欤? 注释:
①〔朱家、郭解〕西汉著名游侠,《史记·游侠列传》详载二人事迹。
②〔方山冠〕古代的一种帽子。汉时为祭祀宗庙时乐工舞女所戴。唐宋时隐士多戴这种形状的帽子。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闾里之侠皆宗之
宗:尊奉 B.折节读书
折:改变 C.方山子亦矍然
矍然:欣喜的样子 D.往往阳狂垢污
阳:通“佯”,假装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欲以此驰骋当世
乃分其骑以为四队 B犹见于眉间
多于周身之帛缕 C而其家在洛阳
与其骑会为三处 D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
是何楚人之多也
3.下列用“/”给文中画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余既耸然/异之独念/方山子少时/使酒好剑用财如粪土。B.余既耸然异之/独念方山子少时/使酒好剑/用财如粪土。C.余既耸然/异之独念方山子/少时使酒好剑/用财如粪土。D.余既耸然异之/独念方山子/少时使酒好剑/用财如粪土。4.下列各项对文章的分析阐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方山子出身微贱,自幼苦读,意欲以此驰骋当世,但终不得意;晚年放弃了富贵生活,隐逸光州、黄州一带,自得其乐。
B.传记主人公少年时血气方刚,一身侠气;晚年时安贫乐道,心境恬淡。作者有意识选择这两种具有对比性的表现来丰富其形象。
C.尾段作者问方山子能否见到那些“阳狂垢污”的“异人”,可见作者对“异人”的仰慕,也隐含有对方山子超脱世俗、淡泊自守的赞扬之意。
D.结合苏轼被贬黄州的处境可知,作者写方山子,实际上是悲己之“不遇”,本文可以视为作者当时心态的一种形象的折射。
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⑴ 环堵萧然,而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
⑵ 因与余马上论用兵及古今成败,自谓一世豪士。
⑶ 皆弃不取,独来穷山中,此岂无得而然哉。
大铁椎传 魏禧
大铁椎,不知何许人,北平陈子灿省兄河南,与遇宋将军家。宋,怀庆青华镇人,工技击,七省好事者皆来学,人以其雄健,呼宋将军云。宋弟子高信之,亦怀庆人,多力善射,长子灿七岁,少同学,故尝与过宋将军。
时座上有健啖客,貌甚寝,右胁夹大铁椎,重四五十斤,饮食拱揖不暂去。柄铁折迭环复,如锁上练,引之长丈许。与人罕言语,语类楚声。扣其乡及姓字,皆不答。
既同寝,夜半,客曰:“吾去矣!”言讫不见。子灿见窗户皆闭,惊问信之。信之曰:“客初至,不冠不袜,以蓝手井裹头,足缠白布,大铁椎外,一物无所持,而腰多白金。吾与将军俱不敢问也。”子灿寐而醒,客则鼾睡炕上矣。
一日,辞宋将军曰:“吾始闻汝名,以为豪,然皆不足用。吾去矣!”将军强留之,乃曰:“吾数击杀响马贼,夺其物,故仇我。久居,祸且及汝。今夜半,方期我决斗某所。”宋将军欣然曰:“吾骑马挟矢以助战。”客曰:“止!贼能且众,吾欲护汝,则不快吾意。”宋将军故自负,且欲观客所为,力请客。客不得已,与偕行。将至斗处,送将军登空堡上,曰:“但观之,慎弗声,令贼知也。”
时鸡鸣月落,星光照旷野,百步见人。客驰下,吹觱篥数声。顷之,贼二十余骑四面集,步行负弓矢从者百许人。一贼提刀突奔客,客人呼挥椎,贼应声落马,马首裂。众贼环而进,客奋椎左右击,人马仆地,杀三十许人。宋将军屏息观之,股栗欲堕。忽闻客大呼曰:“吾去矣。”尘滚滚东向驰去。后遂不复至。6.下列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A.故尝与过宋将军
过:访问 B.时座上有健啖客
啖:谈 C.扣其乡及姓字
扣:询问 D.引之长丈许
引:拉开
7.下列加点的词语,古今异义相同的一项是()A.子灿见窗户皆闭
B.吾始闻汝名,以为豪 .... C.宋将军故自负
D.且欲观客所为,力请客 ....8.下列各句中句式不同于其它三句的是()A.客不得已,与偕行
B.与遇宋将军家 C.步行负弓矢从者百许人 D.扣其乡及姓字
9.下列句子编为四组,全都表现大铁椎蔑视豪贼的一项是()①时鸡鸣月落,星光照旷野,百步见人。②既同寝,夜半,客曰:“吾去矣!”
③时座上有健啖客,貌甚寝,右胁大铁椎,重四五十斤,饮食拱揖不暂去。④“吾始闻汝名,以为豪,然皆不足用。吾去矣!” ⑤贼能且众,吾欲护汝,则不快吾意。⑥忽闻客大呼曰:“吾去矣。”
A.①②③ B.①③⑤ C.②④⑥ D.②④⑤ 10.下列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在开头部分,有意设置一个又一个的迷魂阵,简笔勾勒出主人公大铁椎“异”的种种表现。目的是要读者疑团满腹之后才去将疑团一一揭开,让读者将“异人”的庐山真面目看个清清楚楚,真真切切。
B.作者先通过人物的简单对话揭示其性格特征,将其光彩照人的形象刻画的淋漓尽致,感人肺腑。
C.作者先以“时鸡鸣月落,星光照旷野,百步见人”的阴森环境渲染肃杀的气氛,烘托大铁锤从容上阵、沉着应战的姿态,再以豪贼人员之众,来势之凶从侧面反衬大铁椎的非凡气概和势不可挡的神威。
D.作者神化大铁椎,美化大铁椎,以极大的赞赏热情淋漓尽致地刻画大铁椎胆识过人,豪放坦诚,威武深沉的形象,而宋将军这个形象在文章中其实没什么特定的作用,可删除。
11.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吾始闻汝名,以为豪,然皆不足用
②止!贼能且众,吾欲护汝,则不快吾意
③与人罕言语,语类楚声。扣其乡及姓字,皆不答
④吾数击杀响马贼,夺其物,故仇我⑤顷之,贼二十余骑四面集,步行负弓矢从者百许人
第五篇:“争当志愿者,创造新生活”演讲比赛策划书
“争当志愿者,创造新生活”演讲比赛策划书
为迎接亚运盛会,展示华商职院学生的青春风采,增强同学们的自信心、自豪感和荣誉感,促进思想交流,提高综合素质,丰富校园文化生活。院团委将举办“争当志愿者,创造新生活”主题演讲比赛。
一、比赛主题:“争当志愿者,创造新生活”演讲比赛
二、主办单位:团委、新锐文学社
三、比赛时间:2010年5月15日—30日(初定)
四、比赛对象:华商职院全体学生
五、工作原则是:比赛公开化、公平化、公正化。
六、活动安排计划:
1、5月12日上午由社宣传部张贴海报,悬挂横幅,向各班级发放宣传单和报名表格,并指定由各班班长负责协助宣传和回收报名表格。2、5月13日下午由宣传部向各班班长收齐报名表格。3、5月17日上午正式公布参赛选手名单及编号。
六、参赛选手要求:
1、面向华商职院的全体学生,报名人数不限。
2、内容以“争当志愿者,创造新生活”为演讲主题,题目自拟。
3、评分规则:评委明确给出每部分评分(评分为整数),由工作人员进行最后加总,去掉最高分与最低分,取平均分为选手比赛成绩,按成绩排名评出一等奖(1名)、二等奖(2名)、三等奖(3名),最佳口才奖(1名)和最形象奖(1名)由评委票选得出(如票数相同则得分高者获奖)
七、比赛流程:
1、先由主持人至开场词,介绍评委名单,以及比赛的要求。
2、选手按编号依次上场,演讲内容以“争当志愿者,创造新生活”为准。(演讲稿要求选手自行准备,演讲时间控制在4分钟内,要求所有选手务必脱稿演讲)
3、评分标准:(满分100分)
●仪表形象:(20)
1)着装整齐,大方得体。(10分)
2)姿态自然,动作适度。(10分)
●演讲内容:(50)
3)主题鲜明,符合主题内容。(25分)
4)内容充实,事例动人,贴近生活,富有鲜明的时代感。(15分)
5)行文流畅,用词精练,详略得当。(10分)
●语言艺术:(30分)
6)发音标准,流利。(10分)
7)节奏处理得当,技巧运用自如。(10分)
8)表现力、应变能力强,能活跃气氛,引起高潮。(10分)经费预算:
横幅一条、矿泉水3箱
奖品:一支钢笔、八本软皮笔记本、八份荣誉证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