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好父母好家教读书感悟
科学教子收获多
——读《好父母、好家教》有感
灯塔中学 刘国旺
最近,我认真阅读了魏书生老师的《好父母、好家教》这本书。在敬佩魏书生老师的同时,我也从书中学到了更多的家教和教育学生知识,有了很大的收获,具体来说,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不要用成人的标准要求孩子
一段时间以来,总会发现孩子这样那样的缺点,总免不了训斥几句,有一次竟然生气的骂了孩子,说了句“你咋这样笨”,看着孩子眼中委屈的泪水,我突然意识到难道是我错了?读了这本书,反思了一下自己的行为,才意识到:自己一直以成年人的标准要求孩子,违背了孩子心理成长规律。
仔细想想,孩子其实挺好的,帮我做家务,自己按时写作业、看书、练散打等,为什么看到他做错一道数学题、吃饭掉饭粒就忍无可忍呢?我反思了自己的行为,是啊,孩子毕竟是孩子,她的成长需要我们家长正确的引导和宽容、鼓励。以后这方面我要做得更好。
在身为班主任教育工作的我,也从中学到了如何引导和宽容我班的孩子,帮助这些孩子积极健康成长。
二、学习指导要科学
升入九年级的孩子,学习上不比一、二年级,该怎样正确的引导他呢?我感觉孩子做事只有三分热度,很没耐心。我家孩子和我们班的孩子都是九年级的学生,通过读这本书,我的头脑豁然开朗,于是九年级一开始,我就与自家孩子和班级的孩子制定了一个学习活动计划,并且严格按照计划执行。但孩子没耐心怎么办?学习时间一长就烦,我试着用各种办法去引导他们,如学三年级上册数学上的分数时,我用苹果等物体和我家孩子一起实验,他很高兴,轻松地学会了基本的分数问题。对于班级孩子,我经常通过在班会中放一些轻松音乐、让孩子们畅谈理想、说说你喜欢哪科老师,喜欢的原因是什么等活动,为孩子们减压,从而提高孩子们的学习兴趣。同时也使我明白了,把学习当成乐趣,引导孩子享受学习的乐趣,他们会学得轻松、愉快。
魏老师的书,每一章都充满哲理。这本书使我学到了更多的教育孩子的方法。
第二篇:好父母好家教读书感悟
科学教子收获多
这个暑假,我再一次认真阅读了魏书生老师的《好父母,好家教》这本书。在敬佩魏书生老师的同时,我也从书中学到了更多的家教知识,获得了很大的收获,具体来说,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不要用成人的标准要求孩子
一段时间以来,总会发现孩子这样那样的缺点,总免不了训斥几句,有一次竟然生气的骂了孩子,说了句“你咋这样笨”,看着孩子眼中委屈的泪水,我突然意识到难道是我错了?读了这本书,反思了一下自己的行为,才意识到:自己一直以成年人的标准要求孩子,违背了孩子心理成长规律。
仔细想想,孩子其实挺好的,帮我做家务,自己按时写作业、看书、弹琴等,为什么看到她在沙发上练跳水而把沙发弄得一团糟、吃饭掉饭粒就忍无可忍。我反思了自己的行为,是啊,孩子毕竟是孩子,她的成长需要我们家长正确的引导和宽容、鼓励。以后这方面我要做得更好。
二、学习指导要科学
即将升入三年级的孩子,学习上不比一、二年级,该怎样正确的引导她呢?我感觉孩子做事只有三分热度,很没耐心,通过读这本书,我的头脑豁然开朗,于是假期一开始,我们就制定了一个学习活动计划,并且严格按照计划执行。
但孩子没耐心怎么办?学习时间一长就烦,我试着用各种办法去引导她,如学三年级上册数学上的分数时,我用苹果等物体和她一起实验,她很高兴,有轻松地学会了基本的分数问题。学质量、长度时,我们去路上、去超市亲自体验,边玩边学,收到了预期的效果。这些,使我明白了,把学习当成乐趣,引导孩子享受学习的乐趣,她会学得轻松、愉快。
魏老师的书,每一章都充满哲理。这本书使我学到了更多的教育孩子的方法。
第三篇:《好父母好家教》读后感
《好父母好家教》读后感
最近因为公司安排,拜读了魏书生所著的《好父母好家教》一书,这本书从家教事小意义大、家教有法无定法、教育子女德为先、学习指导要科学、成才之路万千条、热点问题综合谈、防止家教进误区、名人教子面面观几个方面展开家教漫谈,为众多家长出谋划策,答疑解难,令我感触很深。
作为一名教育咨询师,在平日的咨询工作中,常听到家长抱怨:孩子不喜欢学习、孩子不服父母管教、孩子喜欢打电子游戏、孩子越来越叛逆„„我想这也是现在很多家长都曾有过许多的困惑。《好父母好家教》这本书不仅向每位家长,也向每位教育工作者提供了许多的成功教育例,他不仅告诉家长该如何教育子女、如何面对孩子出现的各种问题,而且也让我了解了应该如何面对学生的不同问题,应该如何帮助家长共同教育孩子的良方。
家庭是孩子的第一课堂,父母是孩子的终生老师,家庭教育成功的关键在于,所有家庭都应在孩子的成长阶段有个正确的引导,给孩子提供一个优良和谐的成长环境,作为孩子的父母,不但“养”,还要“教”,更要“育”,而“教”“育”是一门学问。世上从来没有不犯错误的孩子,父母常常从不考虑孩子的自尊心,或者没有把孩子看成一个独立的人,为了一点过错,或是唠叨不止,或是大声数落,甚至不分场合,不分时宜,随意骂人,动手动脚,全然不顾孩子是否能承受得了。而实质上这样的批评教育不但收效甚微,还会对孩子脆弱的心灵带来伤害,造成孩子不自信,心里压抑,或者久而久之,父母如此“教育”,会被孩子默默排斥,无声反抗,反而激起逆反心理,适得其反,失去了批评的效力,因此,“平时,采用轻声细语的批评方式,体现出一种父母对孩子友好商量的姿态,这种姿态的结果是让孩子感到最终做出的决定是自己思考的结果,并不是父母强加于他的”,从孩子的角度出发,设身处地去为孩子着想,那么父母与孩子之间则不再是针锋麦芒,而是平等的沟通了。
家庭教育如此,学校教育更是这样。虽然说这是一本家庭教育的书,但从书中的每一个教育事例中,我们都可以看到魏书生老师教育学生的方法:做学生的朋友、从学生的角度、朋友的角度去教育、帮助学生。我想,我们每位老师都应该像魏书生老师一样,善待自己的学生,与学生做朋友,引导学生正视自己的错误与失败,这样才能成为学生心目中喜欢、尊敬的老师。
作为一名刚从学生身份转变过来的老师,在阅读过程中,我不仅从老师、家长的角度进行思考,也常常通过自己学生时代的心路历程来感悟魏书生老师的教育精髓,使自己的教育理念能有个较高的提升。当然,日后我也会多下苦功,多调查,多思考,找到适合不同学生的不同教育方法,努力实现自己成为一名优秀教育咨询师的目标。
第四篇:《好父母好朋友》读书心得
《好父母好朋友》读书心得
《好父母好朋友》每个章节都能介绍优良的教子经验,从心理学、教育学以及很细微处,告诉父母教育孩子的过程中要注意的事情。我最近特别关注的很多困惑在这里得到了答案。我可以冷静理智的对待孩子的青春期,并且引领女儿顺利走入青春期,与她共同经历特殊时期的一些问题。《好父母好朋友》教我智慧地帮助女儿处理新鲜事儿、麻烦事。如女儿回来告诉我说:有男生跟她开玩笑说男生女生如何如何,甚至有男生口吐秽语,让女儿很生气。我没有把这件事当做一个道德问题看待,以青春期问题看待更有道理。于是我先安抚女儿,不要理这些男生,这是青春期现象,他们想要明白一些成长期的问题,或者对性别问题怀有兴趣,所以才那样说的。幸好女儿是一个大度的孩子,经常与男生玩耍,有些男孩性格。但是我还是觉得应该与班主任老师沟通一下。班主任老师也觉得奇怪,说真没发现这些男生会这样,希望以后保持联络。老师也及时了解了事情的经过,告诉那个男同学要正确对待男女同学之间的说话方式。终于,我们的努力得到了效果。
第五篇:《好的孤独》读书感悟
读《好的孤独》有感
华龙区黄河路小学
看完陈果老师的《好的孤独》,有很多感触,便记录下来。
刚看到这本书,首先对陈果这个人很好奇,便在百度里搜索有关陈果的资料。
陈果,正职复旦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学生送外号思修女神、复旦北区三宝之一。副职:微博热搜屠榜女王,高级心灵教主。她主讲思修,被学生奉为灵魂导师,抢她的选修课比双十一秒杀还难。她低调神秘,但课堂上却频频被学生偷拍,一次次被动送上微博热搜榜。大神7年低调不现身,这次露面,却耿直地把“老底”都交代了,她带来了新书—— 《好的孤独》 《好的孤独》集陈果10年教学心得整理而成,囊括了她的思想精髓。她用哲学的方式告诉你,孤独的自己有多强大。
书中提到:最成熟的,不过是“天真”。
我们很多人常觉得“成熟”在某种程度上意味着为人“世故圆滑”、处事“世俗中庸”,这就要我们磨去真性情、丢弃“纯真”。我的身边不乏一些年过半百的老者,待人接物、言行举止无不透露着行云流水的自如、动静皆宜的舒展,我无可抑制地被这样的成熟练达、世事洞明所折服。但有趣的是,这样的“成熟”固然是经年累月之修养,却总给人清澈澄明之清新,不但不杂、不乱、不浑浊,相反还很单纯、恬淡、沉静。
我觉得,一个真正成熟的人,应该留有“天真”。有句话说:世界上只有一种英雄主义,那就是在看透了生活的本质之后依旧热爱生活。
比如关于“朋友无用论”,就有了更直击心灵的回答——
朋友无用论
对“朋友”一词的滥用,恐怕仅次于“爱情”。正因为频繁遭到误用,人们对它自然而然也就产生了误解,“朋友”一词也因此掉价不少。
一位很欣赏和赞同她的“朋友论”,真挚的“朋友”即是“挚友”。他们不是玩伴,不是酒友,不是寂寞时的慰藉者,不是精神的避难所,也不是基于利益牵扯或实用效果的“人脉”,更不是在场面上随口说说的套话或社交辞令。
“朋友”往往不是哄来哄去的一个群体,也不是扎堆出现的一个圈子; “朋友”不是对你的主意或见解都抱以赞同、迎合的人,也不是对你事 事妥协、盲目跟从的人。
“朋友”不是跟班,不是附庸,也不是陪衬人,而是在人格和精神上彼此对等的人。
“朋友”很少是一见如故者,因为心灵的亲近、精神的契合往往需要在时间中的“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如果我们以为“朋友”就是自己的精神避难所,我们可以不假思索地将自己无力担当的哀怨情绪一股脑地向他宣泄,也不管他是否愿意、生活处境如何,都要他与我们分担我们的烦恼,至少是倾听我们的满腹牢骚,那我们作为“朋友”恐怕显得过于自私了。我们这样做,对我们的朋友不好。或许我们应当意识到,此时的我们是在借“朋友”的名义将他当作我们的情绪宣泄对象、语言垃圾桶,我们毫无节制地让无辜者承受了本应由我们自己消化的怨气冲天——这是一种对友情的滥用、对朋友的损耗,我们实际上在这样喋喋不休的抱怨中浪费了与朋友在一起的宝贵时间。
朋友之间分担“苦”却不分担“怨”,因为“苦”是心灵的受难,“怨”是情绪的毒气;朋友之苦往往也是我们的苦,而一个人绝不会忍心用自己情绪的毒雾笼罩朋友的生活,使其遭受污染。
关于《朋友是“无用”的。》这个观点,听了她的讲解有了新的认识: 我们之所以交朋友、之所以需要朋友、之所以爱我们的朋友,不是因为他们“有用”。朋友不是为了“利用”,不是为了找一个安全的情绪宣泄渠道,不是为了索取安慰,不是为了陪衬自己的优越,不是为了多一个“帮手”或“同谋”......而是为了奉献我们的爱与关怀,为了与之分享心灵的丰富和生活的美好,为了那种相互理解所带来的默契,为了“不时常想起,却无处不在”的空气般的同在感和信赖感。
与朋友在一起,我们不期待得到任何东西,仅那份彼此无需设防的内心松弛、不刻意的流畅自如,已然使我们心满意足。
我的一个同性朋友是这样描述朋友之间的心领神会的,“执手相看无语,却心事了然”。确实如此,她一句不经意的“我还不知道你吗”常能让我心生感动、备感幸运—— 你知道我,正如我知道你知道我,无需太多解释,因为你懂。在出现实际的困难时,我们反倒不找朋友帮忙,不向朋友借钱,不要求朋友为我们找工作,不愿意让朋友出面为我们捋平麻烦。
在这一点上,友情与爱情十分相似,纯洁、美丽、近乎神圣,那是一种建立在心心相印基础上的情感关系。
你不希望因为自己的个人原因而使自己的soul mate(灵魂伴侣)承担太多现实的功利之用,因为你爱你的朋友,爱他所以不愿轻易增添他的烦恼,也不希望你们质朴的友情因为掺入了任何非友情的因素而变得复杂纠结。
常说“君子之交淡如水”,我们更愿意让朋友就这样无用着、闲置着,也不舍得将这清水搅浑。
有时,因为这清水太明澈见底,竟会给不知情的旁人造成一种幻象,以为“无水”,以为这两人不是朋友,就像一块明净透亮的大玻璃常常使人意识不到它的存在而眼睁睁地一头撞上去。
我们并不常谈及我们的朋友,也不在外人面前炫耀我们深情厚谊的友爱,我们甚至并不与朋友本人频繁地见面、时时沟通,以至于有很多人或许都不知道我们与朋友之间有着日久年深的交情,但即使再长时间不见,一旦相逢交流,仍一如既往的默契,仿佛从未分开过。朋友即是soul mate,也就是在灵魂中相连,是精神的一体共生。在友情中,我们担当的不是彼此的琐事,而是对方的灵魂。朋友不是实用之物,而是奢侈品。他不符合实用性的标准,却使生命华丽。“人生得一知己足矣”,拥有朋友本身已然是一种幸福。所以,如果你所谓的“朋友”是可供你想用时用他一下的工具的话,你就没有脱离实用及功利层面,美好的友情与功利无关。
我的感悟:当我看了,听了陈果老师关于孤独寂寞和朋友的一些阐述,我有了深刻的感受:这么有思想深度的女人,相必是我一辈子可望而不可及的。能够这么客观地看待孤独和寂寞,我想这样的人无论在哪里内心都是充实的,能给身边的人带来巨大力量的。孤独和寂寞是二回事,孤独者可以和朋友坐在一起,无论何种环境都不影响他独处之快感,寂寞的人是需要社交,社交实际上是廉价的,是有功利性的目的,是被人利用的工具,再多的寂寞者群体结合在一起也是逃不出寂寞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