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忆儿时(初一期末记叙文阅读题)(精选)
忆儿时 林海音
①我的生活兴趣很广泛,也很平凡。我喜欢热闹,怕寂寞,从小就爱往人群里钻。记得小时候在北平的夏天晚上,搬个小板凳挤在大人群里听鬼故事,越听越怕,越怕越要听。猛一回头,看见黑黝黝的夹竹桃花盆里,小猫正在捉壁虎,不禁吓得呀呀乱叫。但是把板凳往前挪挪,仍然怂恿着大人讲下去。
②在我七八岁的时候,北平有一种穿街绕巷的“唱话匣子的”,给我留下很深的印象。也是在夏季,每天晚饭后,抹抹嘴,急忙跑到大门外去张望。先是卖晚香玉的来了。用晚香玉串成美丽的大花篮,一根长竹竿上挂着五六只,妇女们喜欢买来挂在卧室里,晚上满室生香。再过一会儿,“换电灯泡儿的”又过来了。他背着一个匣子,里面是新新旧旧的电灯泡。拿家里断了丝的旧灯泡,贴几个钱,跟他换新的。我一直不明白,他拿了旧灯泡去做什么用。然后,我最盼望的“唱话匣子的”来了!他背着“话匣子”(后来改叫留声机,现在要叫电唱机了),提着大喇叭。我看见了,就飞跑进家,一定要求母亲叫他进来。母亲搅不过我,总会依了我。只要母亲一答应,我又拔脚飞跑出去,还没跑出大门就喊:“唱话匣子的!别走!别走!”
③其实那个“唱话匣子的”,看见我跑进家去,当然就会在门口等着,不得到结果,他是不会走掉的。讲价钱的时候,门口围上一群邻居小朋友,他们都用羡慕的眼光看着。讲好价钱进来,围着的人,就会挨挨蹭蹭地跟进来,北平的土话叫做“听蹭儿”,就是不花钱听戏的意思。
④“唱话匣子的”,把那大喇叭装在话匣子上,然后摆上百代公司的唱片,把弦摇紧,唱片转动了,先是那句开场白:“百代公司特请梅兰芳老板唱《宇宙锋》。”金刚钻的针头在该退休的唱片上,磨擦出吱吱扭扭的声音,刺刺啦啦地唱起来了,有时像猫叫,有时像破锣。如果碰到新到的唱片,还要加价呢!因为是熟主顾,最后总会饶上一张《洋人大笑》的唱片,还没开转呢,大家就笑了,等到真正洋人大笑时,大伙儿笑得更凶了,乱哄哄的,唱片里,唱片外,笑成一片了。
⑤母亲时代的儿童教育和我们现在不同,比如,妈妈那时候交给张妈一块钱,叫她带我们小孩儿到“城南游艺园”去,就可以消磨一整天和一整晚。没有人说这是不合理的,因为那时候的母亲,不太注重“不要带儿童到公共场所”的说法。
⑥游艺园里面什么娱乐都有,你可以听文明戏《锯碗丁》《春阿氏》,你可以听京戏《梅玉配》《狸猫换太子》,也可以去看穿着燕尾服的魔术师“变戏法儿”,看扎着长辫子的大姑娘唱大鼓,看露天电影场正演着的《空谷兰》《火烧红莲寺》。大戏场里是男女分座的,有时观众忽然叫“好”,原来“扔手巾把儿的”,正把一束热腾腾的湿毛巾扔到楼上去,扔得美,接得准,难怪要叫“好”了。
⑦大戏总是最后散场,已经夜半,雇洋车回家,刚上车就倒在大人的膝头上睡着了。可是那时候大人真怪,总是推摇着你,不许你睡觉,而且说:“别睡!快到家了!”后来,我问母亲:“为什么不许困得要命的小孩儿睡觉?”母亲说:“一来怕着凉,二来怕睡得魂儿回不了家啊!”
⑧我所记忆的童年生活,都是热闹而幸福的,是真正的快乐,无忧无虑,不折不扣的快乐。
【概括及内容梳理】
14.按顺序概括文中所写的“我”的儿时乐事。(每件事不超过五个字)(3分)
【赏析】
15.文中第②③两段中的人物描写非常生动,试举一例进行分析。(3分)
【结合内容理解】
16.作者为小说《城南旧事》写序时,特意将本文作为序言的开头部分,下面材料是序言的结尾部分。结合本文,谈谈对下面画线句子的理解。(4分)
【材料】 收集在这里的几篇故事,是有连贯性的,读者们别问我那是真是假,我只要读者分享我一点缅怀童年的心情。每个人的童年不都是这样的愚呆而神圣吗?
【参考答案】 忆儿时
30.①听鬼故事 ②听“唱话匣子” ③逛游艺园 评分:共3分。每空1分。31. 示例:“抹抹嘴”“张望”“拔脚飞跑”等一系列动作描写,写出了“我”盼望“听话匣子”的急切心情,表现出“听话匣子”带给我童年的快乐。评分:共3分。
32.①天真而无忧无虑的童年,在成年人看来,显得幼稚可笑,②那种纯真的快乐又是无可替代的,③作者用反问的语气突出了对童年生活的留恋、珍惜,同时也引发读者的强烈共鸣。
带套袖的孙犁先生
①我产生要当作家的妄想是在初中阶段。为了验证我成为作家的可能性,父亲还领我拜会了《小兵张嘎》的作者徐光耀老师。记得有一次徐光耀老师对我说: “在中国作家里你应该读一读孙犁。”我立即大言不惭地答曰:“孙犁的书我都读过。”他又问:“你读过《铁木前传》吗?”我说:“我差不多可以背诵。”
②一九七九年,我从插队的乡村回到城市,在一家杂志社作小说编辑,业余也写小说。秋天,百花文艺出 版社准备为我出版第一本小说集,我被李克明、顾传箐二位编辑热情请去天津面谈出版的 事。行前已故作家韩映山嘱我带封信给孙犁先生。
③一九七九年秋日的一个下午,由李克明同志陪同,终于走进了孙犁先生的“高墙大院”。这是一座早已失却规矩和章法的大院,孙犁先生曾在文章里多次提及,并详细描述过它的衰败经过。如今各种凹凸不平的土堆、土坑在院里自由地起伏着,稍显平整的一块地,一户人家还种了一小片黄豆。那天黄豆刚刚收过,一位老人正蹲在拔了豆秸的地里聚精会神地捡豆子。我看到他的侧面,已猜出那是谁。看见来人,他站起来,把手里的黄豆亮给我们,微笑着说:“别人收了豆子,剩下几粒不要了。我捡起来,可以给花施肥。丢了怪可惜的。”
④他身材很高,面容温厚,语调洪亮,夹杂着淡淡的乡音。说话时眼睛很少朝你直视,你却时时能感觉到他的关注或说观察。他穿一身普通的灰色衣裤,当他腾出手来和我握手时,我发现他戴着一副青色棉布套袖。接着他引我们进屋,高声询问我的写作、工作情况。我很快就如释重负。我相信戴套袖的作家是不会不苟言笑的,戴着套袖的作家给了我一种亲近感。
⑤其后不久,我写了一篇名叫《灶火的故事》的短篇小说,篇幅却不短,大约一万五千字,自己挺看重,拿给省内几位老师看,不料有看过的长者好心劝我不要这样写了,说“路子”有问题。我心中偷偷地不服,又斗胆将它寄给孙犁先生,想不到他立即在《天津日报》的《文艺》增刊上发了出来,《小说月报》也很快作了转载。
⑥我再次见到孙犁先生是次年初冬。那天很冷,刮着大风。他刚裁出一沓沓粉连纸,和保姆准备糊窗缝。见我进屋,孙犁先生迎过来第一句话就说:“铁凝,你看我是不是很见老?我这两年老得特别快。”当时我说:“您是见老。”也许是门外的风、房间的清冷和那沓糊窗缝用的粉连纸加强了我这种印象,但我说完很后悔,我不该迎合老人去证实他的衰老感。接着我便发现,孙犁先生两只袄袖上,仍旧套着一副干净的青色套袖,看上去人就洋溢着一种干练的活力,一种不愿停下手、时刻准备工作的情绪。这样的 状态,是不能被称作衰老的。
⑦我第三次见到孙犁先生,是和几位同行一道。那天他没捡豆粒,也没糊窗缝,他坐在写字台前,桌面摊开着纸和笔,大约是在写作。看见我们,他立刻停下工作,招呼客人就坐。我特别注意了一下他的袖子,又看见了那副套袖。记得那天他很高兴,随便地和大家聊着天,并没有摘去套袖的意思。这时我才意识到,戴套袖并不是孙犁先生的临时“武装”。
⑧多年之后,有一次我把友人赠我的几函宣纸精印的华笺寄给孙犁先生时,收到他这样的回信,他说 :“同时收到你的来信和惠赠的华笺,我十分喜欢。”但又说:“我一向珍惜纸张,平日写稿写信,用纸亦极不讲究。每遇好纸,笔墨就要拘束,深恐把纸糟蹋了„„”如果我不曾见过习惯戴套袖的孙犁先生,或许我会猜测这是一个名作家的“矫情”,但是我见过的戴着套袖的孙犁,见过了他写给我的所有信件,那信纸不是《天津日报》那种微黄且脆硬的稿纸就是邮局出售的明信片,信封则永远是印有红色“天津日报”字样的那种。21世纪教育网
⑨我相信他对纸张有着和对棉布、对衣服同样的珍惜之情。他更加珍重的是劳动的尊严与德行、人生的质朴和美丽。
(摘自《从梦想出发》,原文略有改动)
15.“我”三次见到孙犁先生时的情形如何?三次相见,他分别给了“我”什么印象?(6分)
16.作者借助“套袖”想要表达什么?(2分)
17.第①段作者为什么用“妄想”“大言不惭”这两个词?(4分)
18.第③段画线句优美的原因是什么?(4分)
19.第⑨段画线句的含义是什么?(4分)
20.徐光耀老师为什么先让“我”读孙犁而非他的作品?并谈谈你的感悟。(4分)
第二篇:《忆儿时》读后感(通用)
《忆儿时》读后感(通用5篇)
当品味完一本著作后,大家一定都收获不少,这时候,最关键的读后感怎么能落下!你想知道读后感怎么写吗?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忆儿时》读后感(通用5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忆儿时》读后感1丰子恺先生的文学作品就如同他的画一样,质朴,简洁,让人可以洞悉一切。《忆儿时》选自《丰子恺作品精选》,是一篇很真实无华,却异常感人的文章。丰子恺回忆儿时,说有三件事不能忘却,一是养蚕,二是中秋赏月,三是钓鱼。养蚕主要为了纪念祖母,这是一个良辰佳节,祖母将“养蚕”也大规模地举行,作者看着祖母、诸姐······后来祖母去世了,养蚕也不再继续;中秋赏月是跟着父亲、姐姐一起吃蟹,父亲最爱吃蟹,再配上一壶酒就更不错了,我和姐姐也很享受这一晚的宁静;钓鱼是好朋友王囡囡教“我”的两个小伙伴在一起互相关照,很开心。三件事都让作者难以忘怀。然而,在文章结尾他说:“我的黄金时代很短,可怀念的又只有这三件事。不幸而都是杀生取乐,都使我永远忏悔。”作者很有爱心,对动物有怜悯之情,他也很淳朴,很善良,和小伙伴很友好。
不过,对于作者“杀生取乐”的看法,确实也有一些争议的地方。人们和动物共生共存,人类离不开动物,动物也离不开人。大自然的生生不息,有些动植物之间的因果关系确实也不是三言两语可以说得清道得明的,在我看来,我是绝对不敢杀生的,也不敢看别人杀生,但在品尝美食的时候,我也并不会联想到这些鲜血淋漓的场面。所以,有些事情不用太过在意,更不用忏悔。站在人类的角度,食各种生物是生命得以延续的保证,而站在动物们的角度思考问题,或许这也是动物对于人类的一种回报方式吧。当然,对于一些时时相伴的动物,因朝夕相处与人类产生了感情,那么消灭它们将是一种残忍的行径,此时,动物与人类的关系也已升级到了朋友的关系,彼此依靠、相互依存才是最好的结果。
《忆儿时》读后感2童年,宛若星空,又蓝又美;童趣,宛若星辰,照亮了星空,使原本漆黑的星空透出点点亮光。每当听到这句话时,我的脑海里不由得浮现出《忆儿时》这本书。
让我回味无穷的就是《忆儿时》这篇,写了作者在无限憧憬童年快乐的同时,又深深的忏悔。我也有过养蝉的经历,但那段记忆已经模糊了,作者却记忆犹新,那时的他才五六岁,他的祖母喜欢养蝉,正因如此,他喜欢蝉落地铺,每当蝉落地铺时,他便和诸姐去吃桑葚,吃饱后,他就以跳板为戏乐,压死了许多蚕宝宝。这举动,在“我”看来是十分残忍的,伤害了许多生灵。的确如此,作者在最后也写了他深深的忏悔。
赏月是中华民族的传统,作者也喜欢赏月,而对他来说,赏月之乐的中心却在于吃蟹,非常特别。他的父亲喜欢吃蟹,所以中秋节丰盛的晚宴中少不了蟹,而我和祖母却相反,喜欢吃肉,真是因为父亲喜欢吃蟹的缘故,我和妈妈也吃了,吃蟹的方法都是吃些专家——父亲教给我们的。然而在品尝美味时,又一次杀虐了生灵。“我”的心里仍不是滋味。
瞧!童年,是一幅迷人的画,勾勒出动人有趣的故事;童年,是一首婉转悠扬的短笛,奏出了纯洁美好的幻想;童年,是一束绚丽的茉莉,儿时的欢笑像茉莉散发出醉人的芳香,朵朵洁白的花瓣就仿佛是一件件回忆。可是,时光老人是公平的,给予每个人的时间都是平等的。
那宽广的`草原,湛蓝的天空,絮絮白云永远定格于我的脑海里,对童年的故事永远也说不完!时间的流逝,童年的生活仿佛成了一个梦,一个遥远而又飘渺的梦!是我们永远也不能忘怀。
《忆儿时》读后感3我读了一本书,叫《忆儿时》,是由丰子恺写的。内容写的是丰子恺与他童年最好的朋友——王囡囡。他们家与作者有十分深切的交谊。王囡囡的祖母经常拿自产的豆腐干和豆腐衣给丰子恺的父亲送酒。还有,王囡囡经常跟丰子恺玩……
作者主要讲的是钓鱼。起先,丰子恺不会钓鱼,然后,由他最好的好朋友——王囡囡来教他。王囡囡买了两幅钓竿。一副送了丰子恺,一副给自己用。后来,丰子恺慢慢“上手”了。慢慢,就学会钓了。
我以前也是一样,有一个很好的朋友,叫安琪。以前在广州我们两家是邻居。我爸爸跟这家主人是很好的朋友。我有什么不懂的,安琪第一时间就“出手”,马上就来帮助我。
看来,最好的朋友一定能在你迷糊的时候,马上就能帮助你啊!
《忆儿时》读后感4今天,我读了丰子凯先生的《忆儿时》,这篇文章主要讲述了丰子凯先生小时候与隔壁家的王囡囡一起度过的美好的童年时光。
文中,王囡囡的一举一动十分引我注目。他是一个十分友善的人,他对作者很友好,他比作者大,也比作者壮,生活经验也比作者要丰富,所以处处帮着作者。有一次,他找作者去钓鱼,作者见他拿着一盒捕杀的苍蝇,十分不解,他耐心地对作者说:“鱼儿十分喜欢吃苍蝇。”这次,他们一起捕了一桶鱼。到家的时候,王囡囡把一桶鱼全部给了作者。从中可以看出,他们家虽然不富裕,可是,他还是特别讲朋友义气,把鱼全给了作者。
中国人钓鱼,可以说是钓出了大名堂,如姜太公钓鱼,钓出来的是一个兴盛的王朝,可是作者钓鱼,钓出来的是纯真的友谊和快乐。
童年的友谊是稚嫩的,它可能会随着岁月的流逝而慢慢地淡化了,但是,它仍然藏在心底的某个角落,时常勾起我对童年的回忆。
《忆儿时》读后感5一幅妙趣横生的漫画、一篇情景交融的散文,这似乎便是丰子恺生活的全部,简单而又清雅,如“一清二白”的小葱拌豆腐,是人间至味,忘不掉的清欢。
他的文字是如此的恬淡,像一条缓缓在山涧流淌的小溪,将人生哲理娓娓道来,以致于不觉得丝毫的枯糙,反而蕴含着无尽的意境于深情。在他所有的随笔之中,我最喜的还是《亿儿时》了。
这是一篇回忆性散文,就像它的名字一样。作者回忆了童年三件难忘的事,养蚕、吃蟹和钓鱼。都是些再平常不过的事,但从丰子恺的笔端流淌出来,却仿佛有着一种特殊的魔力,让人欲罢不能。在干涸世道中粗粝的心灵都会被滋润如水,像久玩成玉的手串,细腻又令人心安。事情虽微小,可仍能从中窥见丰子恺的的善良之心、童趣之心。若无童趣,他的笔触绝不能如此活泼,读文之时便可见小时候的丰子恺在跳板上的行走,一家人围坐在一起赏月、吃蟹的那幅其乐融融的场景了。若无善良,那么文末三处的愧疚又从何谈起呢?
甚是不解为何丰子恺能写出这么令人温暖与感动的文字?在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在国仇家恨面前,大多数人选择了以笔做枪、以墨做箭,痛斥外虏,讦骂国贼,可他却选了一条截然不同的路,一条在当时并不能为人接受甚至遭到白眼与嘲笑的路,一条非大毅力、大智慧者不能为之的路,可丰子恺却顺利地走完了,也走出了自己的光芒。他用并不华丽甚至于平淡的文字抚慰人们受伤的心灵,用并不夸张但温柔的漫画使创伤结疤。他将在战争中难得一见的美与自然毫无保留地展现在人们面前,使他们忘了悲伤与愤恨,给他们最好的希望,向最纯正的美奔去。
在我眼中,丰子恺是最有儒者风度的作家,亦是人间不可多得的“**”,这一切都源于他内心的真、内心的纯。
第三篇:忆儿时读后感
细细品味一本名著以后,想必你有不少可以分享的东西,是时候抽出时间写写读后感了。那么读后感到底应该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忆儿时读后感,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忆儿时读后感1
童年,宛若星空,又蓝又美;童趣,宛若星辰,照亮了星空,使原本漆黑的星空透出点点亮光。每当听到这句话时,我的脑海里不由得浮现出《忆儿时》这本书。
让我回味无穷的就是《忆儿时》这篇,写了作者在无限憧憬童年快乐的同时,又深深的忏悔。我也有过养蝉的经历,但那段记忆已经模糊了,作者却记忆犹新,那时的他才五六岁,他的祖母喜欢养蝉,正因如此,他喜欢蝉落地铺,每当蝉落地铺时,他便和诸姐去吃桑葚,吃饱后,他就以跳板为戏乐,压死了许多蚕宝宝。,这举动,在“我”看来是十分残忍的,伤害了许多生灵。的确如此,作者在最后也写了他深深的忏悔。
赏月是中华民族的传统,作者也喜欢赏月,而对他来说,赏月之乐的中心却在于吃蟹,非常特别。他的父亲喜欢吃蟹,所以中秋节丰盛的晚宴中少不了蟹,而我和祖母却相反,喜欢吃肉,真是因为父亲喜欢吃蟹的缘故,我和妈妈也吃了,吃蟹的方法都是吃些专家——父亲教给我们的。然而在品尝美味时,又一次杀虐了生灵。“我”的心里仍不是滋味。
瞧!童年,是一幅迷人的画,勾勒出动人有趣的故事;童年,是一首婉转悠扬的短笛,奏出了纯洁美好的幻想;童年,是一束绚丽的茉莉,儿时的欢笑像茉莉散发出醉人的芳香,朵朵洁白的花瓣就仿佛是一件件回忆。可是,时光老人是公平的,给予每个人的时间都是平等的。
那宽广的草原,湛蓝的天空,絮絮白云永远定格于我的脑海里,对童年的故事永远也说不完!时间的流逝,童年的生活仿佛成了一个梦,一个遥远而又飘渺的梦!是我们永远也不能忘怀。
忆儿时读后感2一幅妙趣横生的漫画、一篇情景交融的散文,这似乎便是丰子恺生活的全部,简单而又清雅,如“一清二白”的小葱拌豆腐,是人间至味,忘不掉的清欢。
他的文字是如此的恬淡,像一条缓缓在山涧流淌的小溪,将人生哲理娓娓道来,以致于不觉得丝毫的枯糙,反而蕴含着无尽的意境于深情。在他所有的随笔之中,我最喜的还是《亿儿时》了。
这是一篇回忆性散文,就像它的名字一样。作者回忆了童年三件难忘的事,养蚕、吃蟹和钓鱼。都是些再平常不过的事,但从丰子恺的笔端流淌出来,却仿佛有着一种特殊的魔力,让人欲罢不能。在干涸世道中粗粝的心灵都会被滋润如水,像久玩成玉的手串,细腻又令人心安。事情虽微小,可仍能从中窥见丰子恺的的善良之心、童趣之心。若无童趣,他的笔触绝不能如此活泼,读文之时便可见小时候的丰子恺在跳板上的行走,一家人围坐在一起赏月、吃蟹的那幅其乐融融的场景了。若无善良,那么文末三处的愧疚又从何谈起呢?
甚是不解为何丰子恺能写出这么令人温暖与感动的文字?在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在国仇家恨面前,大多数人选择了以笔做枪、以墨做箭,痛斥外虏,讦骂国贼,可他却选了一条截然不同的路,一条在当时并不能为人接受甚至遭到白眼与嘲笑的路,一条非大毅力、大智慧者不能为之的路,可丰子恺却顺利地走完了,也走出了自己的光芒。他用并不华丽甚至于平淡的文字抚慰人们受伤的心灵,用并不夸张但温柔的漫画使创伤结疤。他将在战争中难得一见的美与自然毫无保留地展现在人们面前,使他们忘了悲伤与愤恨,给他们最好的希望,向最纯正的美奔去。
在我眼中,丰子恺是最有儒者风度的作家,亦是人间不可多得的“**”,这一切都源于他内心的真、内心的纯。
忆儿时读后感3这篇散文是丰子恺写的,选自《丰子恺作品精逊,是一篇很质朴,很感人的文章。丰子恺回忆儿时,说有三件事不能忘却,一是养蚕,二是中秋赏月,三是钓鱼。养蚕主要为了纪念祖母,这是一个良辰佳节,祖母将“养蚕”也大规模地举行,作者看着祖母、诸姐······后来祖母去世了,养蚕也不再继续;中秋赏月是跟着父亲、姐姐一起吃蟹,父亲最爱吃蟹,再配上一壶酒就更不错了,我和姐姐也很享受这一晚的宁静;钓鱼是好朋友王囡囡教“我”的'两个小伙伴在一起互相关照,很开心。三件事都让作者难以忘怀。然而,在文章结尾他说:“我的黄金时代很短,可怀念的又只有这三件事。不幸而都是杀生取乐,都使我永远忏悔。”作者很有爱心,对动物有怜悯之情,他也很淳朴,很善良,和小伙伴很友好。
感悟:在《忆儿时》一文中我们看到了一个充满童真而温润有情的童年丰子恺。也看到了一个敦厚、仁爱、有一颗恙悲心的丰子恺。文章中透射出他关于生命关于世界的看法:生命是平等的,生死是自然的,孩子是最纯真的。以一颗孩童般的心。真诚的对待世间万物,把名利置于身外,用一颗平常心,淡然的面对人生。生命的意义就在于发现自己原来可以像孩童般快乐的活着,不必因生活中的琐事自寻烦恼。
忆儿时读后感4这篇散文是丰子恺写的,选自《丰子恺作品精选》,是一篇很质朴,很感人的文章。丰子恺回忆儿时,说有三件事不能忘却,一是养蚕,二是中秋赏月,三是钓鱼。养蚕主要为了纪念祖母,这是一个良辰佳节,祖母将“养蚕”也大规模地举行,作者看着祖母、诸姐······后来祖母去世了,养蚕也不再继续;中秋赏月是跟着父亲、姐姐一起吃蟹,父亲最爱吃蟹,再配上一壶酒就更不错了,我和姐姐也很享受这一晚的宁静;钓鱼是好朋友王囡囡教“我”的两个小伙伴在一起互相关照,很开心。三件事都让作者难以忘怀。然而,在文章结尾他说:“我的黄金时代很短,可怀念的又只有这三件事。不幸而都是杀生取乐,都使我永远忏悔。”作者很有爱心,对动物有怜悯之情,他也很淳朴,很善良,和小伙伴很友好。(.)
现在,我就对于作者“杀生取乐”谈谈自己的看法。人们和动物共生共存,人类离不开动物,动物也离不开人。我认为作者不应该忏悔。举个例子:你家养蟹,把蟹养得很在,必然是要卖出去杀了吃的,不杀它们对它们来说也没什么意义,蟹、蚕、鱼、虾······都是一样的,到时候不吃它们,它们也会死,死了的东西还能吃吗?那何不趁“最佳时期”“造福人类”呢?不用忏悔。站在动物们的角度思考问题,人类把它们养那么好,善待它们,作为动物,给予人回报的方式只能是牺牲自己,把自己的身体献给人类。人们也应当接受这种回报的方式。
当然,乱杀乱斩动物,是要受处罚的。动物是人类的朋友,人类应当爱护动物。在动物没有侵害我们的情况下,我们
也不应该伤害它们,如果一味地残害动物,最终受损的只能是我们人类,因为我们的力量远远不及动物。
忆儿时读后感5我读了一本书,叫《忆儿时》,是由丰子恺写的。内容写的是丰子恺与他童年最好的朋友——王囡囡。他们家与作者有十分深切的交谊。王囡囡的祖母经常拿自产的豆腐干和豆腐衣给丰子恺的父亲送酒。还有,王囡囡经常跟丰子恺玩……
作者主要讲的是钓鱼。起先,丰子恺不会钓鱼,然后,由他最好的好朋友——王囡囡来教他。王囡囡买了两幅钓竿。一副送了丰子恺,一副给自己用。后来,丰子恺慢慢“上手”了。慢慢,就学会钓了。
我以前也是一样,有一个很好的朋友,叫安琪。以前在广州我们两家是邻居。我爸爸跟这家主人是很好的朋友。我有什么不懂的,安琪第一时间就“出手”,马上就来帮助我。
看来,最好的朋友一定能在你迷糊的时候,马上就能帮助你啊!
忆儿时读后感6今天,我读了丰子凯先生的《忆儿时》,这篇文章主要讲述了丰子凯先生小时候与隔壁家的王囡囡一起度过的美好的童年时光。
文中,王囡囡的一举一动十分引我注目。他是一个十分友善的人,他对作者很友好,他比作者大,也比作者壮,生活经验也比作者要丰富,所以处处帮着作者。有一次,他找作者去钓鱼,作者见他拿着一盒捕杀的苍蝇,十分不解,他耐心地对作者说:“鱼儿十分喜欢吃苍蝇。”这次,他们一起捕了一桶鱼。到家的时候,王囡囡把一桶鱼全部给了作者。从中可以看出,他们家虽然不富裕,可是,他还是特别讲朋友义气,把鱼全给了作者。
中国人钓鱼,可以说是钓出了大名堂,如姜太公钓鱼,钓出来的是一个兴盛的王朝,可是作者钓鱼,钓出来的是纯真的友谊和快乐。
童年的友谊是稚嫩的,它可能会随着岁月的流逝而慢慢地淡化了,但是,它仍然藏在心底的某个角落,时常勾起我对童年的回忆。
忆儿时读后感7看完《忆儿时》最吸引我。虽然这三件童年趣事充满杀戮,但作者却以天真的“我”来反映了三件事的乐趣。第一件事是“我”的外祖母养蚕。里面说道“我”经常一不小心摔了下来,压死软绵绵的蚕宝宝。尽管处祖母连忙叫蒋王伯把我抱起来,但“我”却好象什么也没发生过一样,依旧嘻嘻哈哈、又蹦又跳的,还不劳而获地吃了桑葚、软糕,一个天真、顽皮、淘气的“我”跃然纸上。第二件事是吃蟹。讲述的是“我”和众姐弟在过年过节学父亲一同做一件风雅的事吃蟹。“我”和众姐弟学父亲把蟹肉干净地掏出,然后聪明的“我”只用半蟹斗的肉就吃下两碗饭还有余,这不仅赢得了父亲的称赞,还使“我”白口吃下剩下所有的蟹肉,读到这,不禁令我垂涎三尺。第三件事是钓鱼。钓鱼是“我”小时候隔壁豆腐店店主的独生子囡囡教的,聪明的“我”没几天便学会了。从此,暑假中热心钓鱼的“我”倒是给母亲省了不少蔬菜钱,我何时才能学会钓鱼,享受钓鱼乐趣呢!相比之下,丰子恺的儿时是多么自由,多么快乐啊!而我的童年是淹没在作业的海洋里的,唉,我真羡慕他!爸爸却说,你是失去了一些玩的时间,但你却获得了知识,你已经知道并联、串联;水分子、氧原子;火星、土星……,要知道,得到的终究比失去的多!
忆儿时读后感8丰子恺先生的文学作品就如同他的画一样,质朴,简洁,让人可以洞悉一切。《忆儿时》选自《丰子恺作品精选》,是一篇很真实无华,却异常感人的文章。丰子恺回忆儿时,说有三件事不能忘却,一是养蚕,二是中秋赏月,三是钓鱼。养蚕主要为了纪念祖母,这是一个良辰佳节,祖母将“养蚕”也大规模地举行,作者看着祖母、诸姐······后来祖母去世了,养蚕也不再继续;中秋赏月是跟着父亲、姐姐一起吃蟹,父亲最爱吃蟹,再配上一壶酒就更不错了,我和姐姐也很享受这一晚的宁静;钓鱼是好朋友王囡囡教“我”的两个小伙伴在一起互相关照,很开心。三件事都让作者难以忘怀。然而,在文章结尾他说:“我的黄金时代很短,可怀念的又只有这三件事。不幸而都是杀生取乐,都使我永远忏悔。”作者很有爱心,对动物有怜悯之情,他也很淳朴,很善良,和小伙伴很友好。
不过,对于作者“杀生取乐”的看法,确实也有一些争议的地方。人们和动物共生共存,人类离不开动物,动物也离不开人。大自然的生生不息,有些动植物之间的因果关系确实也不是三言两语可以说得清道得明的,在我看来,我是绝对不敢杀生的,也不敢看别人杀生,但在品尝美食的时候,我也并不会联想到这些鲜血淋漓的场面。所以,有些事情不用太过在意,更不用忏悔。站在人类的角度,食各种生物是生命得以延续的保证,而站在动物们的角度思考问题,或许这也是动物对于人类的一种回报方式吧。当然,对于一些时时相伴的动物,因朝夕相处与人类产生了感情,那么消灭它们将是一种残忍的行径,此时,动物与人类的关系也已升级到了朋友的关系,彼此依靠、相互依存才是最好的结果。
【忆儿时读后感】相关文章:
1.忆儿时读后感作文
2.清明忆儿时作文
3.忆儿时之事感人故事
4.忆儿时散文
5.忆儿时年味作文
6.忆儿时阅读答案
7.忆儿时作文800字
8.《忆儿时》阅读答案
9.忆儿时过年随笔
第四篇:忆儿时过年随笔
我的儿时在30年前,怕是有点遥远了。但那时的年味,至今回想以来,还是那么醇香,让我难以忘怀。
儿时,农村还没有电。自然没有春晚,没有手机,更不可能摇一摇,咻一咻,发发微信拜个年。有的,是看着父母操劳,享受父母的舐犊情深。
除夕前两天,母亲看着天气好便会蒸酒(我们叫“熬酒”,就是将酒糟蒸出米酒来),我们孩子的任务是烧火。父母会就着熬酒水将蚊帐、床单、被套清洗,说是熬酒水洗衣物特别干净。
除夕当天,我终于闻到了年味。上午,有一桌豆腐是为自家留的。小时候家里穷,父亲为改变窘境,做起了卖油豆腐的营生。因为父亲的厚道和好手艺,自制的豆腐往往供不应求。每天早上五六点,父母开始炸豆腐,急着当天要豆腐的人会在厨房等待,一边聊天,一边烧火。贤惠的妈妈总会给买豆腐的人倒点米酒。我和弟弟醒来,满屋子香气四溢,豆腐已差不多被别人提走。我们吃不到,只能使劲吞口水,在豆腐盒子旁认真寻找破碎的边角。找到一点,迅速地丢进口里,那种酥脆鲜香让人迷醉,以至于后来我都觉得吃不到真正的豆腐。我算是懂事的孩子,知道豆腐换成钱要给我们姐弟俩缴学费,另一方面,也是实在很馋,总会在父母不注意时,弄碎几块水豆腐,我们知道这些不方正的别人是不要的。父母看透了我们的伎俩也不责骂,便在炸完豆腐后,将一个新鲜红薯切片放油里炸,这种方法也很是让我解馋。到后来,我们会主动在父母完工的时候,帮忙洗红薯。只有过年了,这一桌豆腐终于是留给自己的啦!
下午,父母还是很忙碌。将房屋里里外外打扫干净,连家门前的小路也不放过。小路两侧的水沟也清理彻底。路过的人都说父亲是个执固人。我想,我在很多方面都继承了父亲的衣钵,譬如,讲卫生、讲原则。
吃过晚餐,父亲总会在灶膛添上一个大树墩,我和弟弟乖乖地坐在火炉旁。历史的经验告诉我们,这个晚上有压岁钱。我们很有耐心的等待,可是父母总是有忙不完的事情。等到母亲炖上萝卜,大家围在一起烤火时,那个极富意义的时刻即将到来。可是父母开始细数一年的收成,期盼来年的愿景。父亲总会说:“希望明年人兴财旺,五谷丰登,六畜兴旺。”父母还会教导我们,新年第一天要做哪些事情,不能说哪些话,从初二起要去何处拜年,要注意哪些礼节,客人到家来我们该如何做……一桩桩,一件件,直到说得我们迷迷糊糊才罢。最终,我们会揣着几毛钱安然入睡。
有一两回,我在睡梦中听到悉悉索索的声音,揉揉惺忪的双眼,父母还在煤油灯下包纸包,那是明后天要外出拜年用的礼物。有红枣,有白糖,父亲用称称好,白糖1斤一包,红枣大致只有4两。父亲嫌弃母亲包得不够好看,硬要自己亲自来。在纸包的正上方放上一块长方形的红纸条,再用一种叫“席草”(音)的系好。
大年初一,是个很讲究的日子。曾经因为嫌弃收音机里的歌不好听,随意说了一句“鬼一样的叫”,被父亲痛斥了一回。因父亲不随意责骂孩子,所以那次经历很让我上心。每逢重要日子,说话、做事便会小心很多。
父亲在天蒙蒙亮时开门放鞭炮,意为开门红。吃过丰盛的早餐,父亲要带我们去拜祖坟。有时我们觉得父亲迷信,他喜欢拜祖坟时去的比别人早,喜欢碰到当面人(和别人面对面),喜欢提前规划路线,不喜欢打转也不喜欢丢三落四。我和弟弟在初一这天腿脚特别麻利,因为拜完祖坟,母亲会像招待贵客一样的端出“茶食盒子”,有茶,有让我们垂涎的零食。我们知道,在随后的半个月里,只有等所有的客人全部招待完毕之后我们才会有零食吃了。所以,这一天,我们格外期待。倒是父亲,我发现他这一天是沉默寡言的。终于有一天,我问出了我的疑惑,父亲只是说:“你爷爷奶奶死早了,没享到一日福。”我似乎听不太懂。父亲继而说:“以后你们一定要好好待你们的娘,做娘的最辛苦。”若干年后,我终于明白了“子欲养而亲不待”的痛楚,也时刻谨记并实现要孝敬娘亲的诺言。
每到初二,父亲便会挑上一担去十二里外的衡山新桥拜年,那里有外婆家、叔外婆家和阿姨、舅舅家,怕是有十几户亲戚要走动。记忆中,每到一家,便会带上几个纸包包和一块肉。主家也会打发,那块肉是一定会退回的。所以,换来换去,有的纸包都破损了,肉也变色了。待我懂事点时,我开始劝说父亲,与其辛辛苦苦提来提去肉都变味了,不如轻轻松松走动走动便是。那一次,父亲也是责骂了我的,说我没有人情味。但也是从那一年起,父母同辈之间形成约定,姊妹间只是走动走动下,长辈那是照旧。
时光如白驹过隙,昔日的孩子也有了自己的孩子。如今过年,我们物质丰厚精神富足。每一年过年,我都在效仿着父母,传承父辈的勤奋与善良。
第五篇:忆儿时阅读答案
【原文】
忆儿时
林海音
①我的生活兴趣很广泛,也很平凡。我喜欢热闹,怕寂寞,从小就爱往人群里钻。记得小时候在北平的夏天晚上,搬个小板凳挤在大人群里听鬼故事,越听越怕,越怕越要听。猛一回头,看见黑黝黝的夹竹桃花盆里,小猫正在捉壁虎,不禁吓得呀呀乱叫。但是把板凳往前挪挪,仍然怂恿着大人讲下去。
②在我七八岁的时候,北平有一种穿街绕巷的“唱话匣子的”,给我留下很深的印象。也是在夏季,每天晚饭后,抹抹嘴,急忙跑到大门外去张望。先是卖晚香玉的来了。用晚香玉串成美丽的大花篮,一根长竹竿上挂着五六只,妇女们喜欢买来挂在卧室里,晚上满室生香。再过一会儿,“换电灯泡儿的”又过来了。他背着一个匣子,里面是新新旧旧的电灯泡。拿家里断了丝的旧灯泡,贴几个钱,跟他换新的。我一直不明白,他拿了旧灯泡去做什么用。然后,我最盼望的“唱话匣子的”来了!他背着“话匣子”(后来改叫留声机,现在要叫电唱机了),提着大喇叭。我看见了,就飞跑进家,一定要求母亲叫他进来。母亲搅不过我,总会依了我。只要母亲一答应,我又拔脚飞跑出去,还没跑出大门就喊:“唱话匣子的!别走!别走!”
③其实那个“唱话匣子的”,看见我跑进家去,当然就会在门口等着,不得到结果,他是不会走掉的。讲价钱的时候,门口围上一群邻居小朋友,他们都用羡慕的眼光看着。讲好价钱进来,围着的人,就会挨挨蹭蹭地跟进来,北平的土话叫做“听蹭儿”,就是不花钱听戏的意思。
④“唱话匣子的”,把那大喇叭装在话匣子上,然后摆上百代公司的唱片,把弦摇紧,唱片转动了,先是那句开场白:“百代公司特请梅兰芳老板唱《宇宙锋》。”金刚钻的针头在该退休的唱片上,磨擦出吱吱扭扭的声音,刺刺啦啦地唱起来了,有时像猫叫,有时像破锣。如果碰到新到的唱片,还要加价呢!因为是熟主顾,最后总会饶上一张《洋人大笑》的唱片,还没开转呢,大家就笑了,等到真正洋人大笑时,大伙儿笑得更凶了,乱哄哄的,唱片里,唱片外,笑成一片了。
⑤母亲时代的儿童教育和我们现在不同,比如,妈妈那时候交给张妈一块钱,叫她带我们小孩儿到“城南游艺园”去,就可以消磨一整天和一整晚。没有人说这是不合理的,因为那时候的母亲,不太注重“不要带儿童到公共场所”的说法。
⑥游艺园里面什么娱乐都有,你可以听文明戏《锯碗丁》《春阿氏》,你可以听京戏《梅玉配》《狸猫换太子》,也可以去看穿着燕尾服的魔术师“变戏法儿”,看扎着长辫子的大姑娘唱大鼓,看露天电影场正演着的《空谷兰》《火烧红莲寺》。大戏场里是男女分座的,有时观众忽然叫“好”,原来“扔手巾把儿的”,正把一束热腾腾的湿毛巾扔到楼上去,扔得美,接得准,难怪要叫“好”了。
⑦大戏总是最后散场,已经夜半,雇洋车回家,刚上车就倒在大人的膝头上睡着了。可是那时候大人真怪,总是推摇着你,不许你睡觉,而且说:“别睡!快到家了!”后来,我问母亲:“为什么不许困得要命的小孩儿睡觉?”母亲说:“一来怕着凉,二来怕睡得魂儿回不了家啊!”
⑧我所记忆的童年生活,都是热闹而幸福的,是真正的快乐,无忧无虑,不折不扣的快乐。
【问题】
14.按顺序概括文中所写的“我”的儿时乐事。(每件事不超过五个字)(3分)
15.文中第②③两段中的人物描写非常生动,试举一例进行分析。(3分)
16.作者为小说《城南旧事》写序时,特意将本文作为序言的开头部分,下面材料是序言的结尾部分。结合本文,谈谈对下面画线句子的理解。(4分)
【材料】
收集在这里的几篇故事,是有连贯性的,读者们别问我那是真是假,我只要读者分享我一点缅怀童年的心情。【每个人的童年不都是这样的愚呆而神圣吗?】
【参考答案】
14.①听鬼故事
②听“唱话匣子”
③逛游艺园
评分:共3分。每空1分。
15.示例:“抹抹嘴”“张望”“拔脚飞跑”等一系列动作描写,写出了“我”盼望“听话匣子”的急切心情,表现出“听话匣子”带给我童年的快乐。
评分:共3分。
16.①天真而无忧无虑的童年,在成年人看来,显得幼稚可笑,②那种纯真的快乐又是无可替代的,③作者用反问的语气突出了对童年生活的留恋、珍惜,同时也引发读者的强烈共鸣。
评分:共4分。每个要点1分,语言表述1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