忆儿时的端午散文

时间:2019-05-15 12:20:5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忆儿时的端午散文》,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忆儿时的端午散文》。

第一篇:忆儿时的端午散文

又到了端午节。市面上的粽,除了糯米粽,还有红栆、豆莎、鲜肉等,总有上十样。盐蛋变不出花样,只能在包装上做文章。简装的、繁装的、俭装的、奢装的,多着呢!豪华的包装,甚至比粽还贵。至于吗?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皮蛋也挤进来了。沒人质疑,吃货们自然也喜欢。约定俗成的东西,总是因人们的接受而改变,无所谓好不好。咸、皮蛋拼装在一起,情侣盒似的,冠冕堂皇地摆在了橱柜上。新生的东西,硬要往里挤,传统的习俗是不会那么固执,拒之于门外的。其他诸如:江河上竟龙舟,宅门上挂艾条,孩儿额上点红,雄黄酒袪毒等,也是有的;只是城乡有异,各地不一罢了。端午的热闹,在刚插罢早禾、割完麦子的农事间歇的江南乡村,过节的气氛是最热闹的了。上世纪七十年代初,我在江陵务农时,见过红衣绿裤的小媳妇,背着娃儿回娘家,那可是阡陌上的一道靓丽风景。

如今的端午,名堂越来越多,名目越来越繁;节也越来越失真,不纯了。就像衣着白衬衣、蓝短裤,系着红领巾的少年,偏让衣裤上点辍点什么,弄得不伦不类的。这样一来,挑剔的人,总会感到有点别扭——至少我是这样。因此,怀念半个世纪前老汉口天声街的端午节,也就再自然不过了。

记忆中,那时粽子还是唱主角。不同的是,大多数人家是自己买粽叶,回家包粽子。当然,多为清水粽。物质稀少的年代,是沒有多余的东西让人们变着花样吃的。况且有一道紧箍咒罩在头上:动不动就用追求资产阶级生活方式吓唬人。借个胆,也不敢突破传统的习俗。

包粽子是有讲究的。我们这儿一般是用芦苇叶;米则是糯米。先将叶和米分别用清水浸泡,适时方可包扎成棱形;大小也就上十岁的孩子一握拳。系的绳子,用的是上被子的索子(粗线),愈系紧,粽子越好。包粽子的窍门主要是,将三片叶子半重叠散开,折成圆锥形;放些许湿米压实,再裹紧;一手握粽,一手系绳,包扎系紧。索子一头固定在靠背椅上(或墙上),拉紧系好后,再扯下来。许多人包不好,主要是因系扎方法不当而松弛(太松了与糯米饭无异了)。有窍门的。

儿时,看见家中的大人(有时姐姐)、或邻居在包粽子,知道端午节来了。大人们一边聊天一边包;好奇淘气的小孩,也学着大人的模样,包小粽子。但往往包不紧,松开小手后,米也顺势落入了米盆中;好玩而已。能干的家庭主妇,包得又快又好;手脚慢的,只好缓缓而作,急不得的。会过日子的人家,又喜糯食,用过的粽叶是舍不得扔掉的。重新清理洗净后,第二次继续使用,但叶的清香差多了。

吃粽子,凉热均可。白口食,行;沾点白沙糖,亦佳。那时的人,喜欢糖。有贫血或身体虚的人,为了补身子,喝红糖(古巴的红糖,粗糙得很。那时,滿街唱“美丽的哈瓦那,那里有我的家……”)水。当然,用咸菜就粽子的,也有。孩儿在上学的路上过早,就更不必说了。节一过完,想吃也吃不到了,时令性很强的。

说到咸鸭蛋,不能不提装蛋的网兜了。索子编织的袋,像过去装东西的大网兜(一般脸盆放在下面,既可多放东西,不不怕挤压)。这玩艺简单,姐妹们都会。难的也有,用几色絲线环绕在厚纸折叠的纸粽上;小的比麻将骰子还小(愈小愈好);大的则略微大一点。从小到大渐次递进,用金絲线窜起来,漂亮极了。悬挂时,随风摆动,更惹人喜爱。新时代城里的女孩,不讲女红了,但这样的小玩艺,也是可以看出心灵手巧的。绣香囊的也有,不多的。

那时少吃的,过端午节也不例外。家境再不济的小孩子,脖子上也会吊一个网兜装的咸蛋。上学、放学总会不时地拿在手上玩一下——轻易不会吃的。文静的小孩子,多挂一天;调皮的少挂一天——在手上摆弄,迟早会损壳的。实在不成型了,极不情愿地拿出来,吃掉。看见别人还在脖子上挂着,只有羡慕的份了。

咸蛋也不一定就只此一枚,但一般不会再有第二枚挂上脖的。计划经济时期,连火柴也要计划。记得那时吃饭,即使桌上有咸蛋,也是一分为四片的。剖开前,轻轻地碰裂蛋壳,然后切开;不然,一刀下去会走样的。那时的皮蛋,好像在计划外,我家也不知从什么地方弄来的。要剖是不用刀的,用索子慢慢拉开,不走形的。

再说艾蒿、雄黄酒。记忆中,我似乎沒有什么印象。这可能与我的外祖母有关系。我们和舅舅家住在一起,她主事,她可能不讲究这方面的事。记得她老人家吃斋饭,一年也就一天;这不能说明什么。我的父母、舅舅和舅妈,都是干部,从不过问这类的事。过夏天,小孩难免虫叮,若用过雄黄酒涂抹会记得的。我家的一个小碗柜中,有墨鱼骨头(学名海螵蛸),刮一点细粉洒在伤口上,止血效果极佳。这是很小的事,我还记得。

儿时,我只知道端午节,沒听过屈原的事,小学也沒学过。尽管不知道,但还是觉得过节很有意思。我很怀念那时无忧无忧的生活,怀念儿时有趣的端午节。

第二篇:端午琐忆散文

孩子们天生对各种节日有种热烈的期盼,端午节的种种乐趣,都深深地珍藏在记忆中。

——题记

家乡端午节的序曲是从麦梢泛黄开始的,俗谚有“大麦上场,女儿看娘”的讲究,凡是出嫁的闺女,在五月麦收前,都会提着礼品回娘家走走,看看爹娘,问问庄稼长势如何。此时,外婆和当家的女人们就开始着手为端午节做准备了。

今天从集上捎回上好的糯米、大枣,明天去集市或苇塘采买苇叶。我们村就有一方苇塘,春天满塘里紫红的、尖尖的嫩笋,挨挨挤挤地在水塘里疯长。夏初时,满塘挺拔密实的苇杆张扬着绿飘带一样又宽又长的苇叶,妇女们穿了雨靴,叽叽嘎嘎在塘里采苇叶的场景很是热闹,惊得塘里的青蛙水蛇胡窜乱蹦。五月初三四,节日的气息就扑面而来,巧手的奶奶或母亲用花花绿绿的碎角料布片,给孩子们做了形如粽子的香包,里面装着从小商贩手里买来的香料。有的香包做工别具匠心,做了各种形状的动物图案:小红猴戴绿帽,长胡子的小银鼠,红眼睛的小玉兔,胖乎乎的福猪,再在上面绣上福禄双喜、长命百岁等吉祥字,给孩子们用红丝线穿了系在脖子上或缝在胸前;再就是用五色线拧成花花绳,系在孩子的手腕、脚脖上。有的花花绳上还系着一圈小小的银铃当,孩子一走动一抬臂,那清脆的铃音煞是好听。不过洗脸的时候,那些花花绳就易掉色,弄得脖子手腕红一道绿一道的,但孩子们心里喜欢,也就不大在乎的。

然后是采艾草,细心的母亲在河边采回茂盛的艾草,晒干扎成束,或插在窗棂门首处,或堆在墙角熏蚊子。小时候因我们经常去野地或山里打猪草,母亲还会用泡了雄黄的酒擦抹在我们的脚踝或耳梢,以防毒虫伤了我们。一说到雄黄,大家自然想到了《白蛇传》,许仙的娘子白素贞因误喝了雄黄酒而现形的情景,自然会海吹神聊一些有关鬼狐的聊斋故事。五月初四早上,女人们就泡好了米,备好了枣、豆子等佐料,已煮好的苇叶水淋淋的,散发着清香。吃过午饭,母亲们不歇晌就包起了粽子。我们几个孩子会帮母亲捋一会叶子,一会就不耐烦了,会乘母亲不备,伺机抓一把枣子飞也似的逃了出去。我们家每次都是奶奶帮母亲包,只见奶奶拿起捋好的苇叶,双手的中指和食指轻轻旋出一个弧,掌心里就托着一个锥形的苇桶,然后右手轻轻一撩,白的米、红的豆子就麻溜地进了苇桶,捏几个蜜枣进去,右手再往回一折,苇叶的梢头就严严地盖住了米,最后用备好的丝绳拦腰一系,眨眼的工夫,一个有棱有形的粽子就出现在了眼前。巧手的人包粽子麻溜得很,手笨的可就慢多了,而且包出来的粽子,要么米露在外面,要么粽子松散臃肿,丑得没法见人。奶奶说,凡事没有坏就没有好,干嘛都得用心思,耐着性子学,方可熟能生巧。要看谁会不会包粽子,只需问她粽子有几个角,她若迟疑着说不出来,或着说有五个角,那就露了馅,就会遭人讥笑的。

吃过晚饭,母亲们就开始煮粽子了。粽子下到锅里,水的多少和火候的大小都很有讲究,水过少或火过大,会煮出夹生的粽子来。性急的孩子晚上强打着精神不去睡觉,单等着吃粽子,灶膛下烧火的奶奶总是慈爱地嗔孩子:“急猴儿,忙什么!去睡一觉粽子就出锅了。”孩子们仍不甘心地等着,最后还是斗不过瞌睡虫便睡过去了。

端午的早上,天刚麻麻亮,出锅粽子的香味就弥漫在整个村庄里,孩子们连脸都顾不上洗就站在锅台前,抓起个粽子一把扯开系索就狼吞虎咽起来。那莹白香软的糯米、甘甜如蜜的红枣和苇叶特有的清香,直勾得馋虫儿在抓挠,也就不管形象了,放开肚皮,饱餐一顿。也有一些斯文的孩子,把端午的粽子当“美女”一样来品评,他们把粽子捧在眼前左瞧右看,慢慢地吸吮那丝丝缕缕的香气儿,然后轻解丝绦,慢褪罗裙,待粽子的凝脂玉体呈现在眼前时,仍会强抑嗜欲,轻轻地嗅,慢慢地咬,一口一口细细地消受她的风味。外婆们把捞出的粽子连同给外孙买的印有“五毒”的红围兜装好,打发外公或舅舅赶紧给闺女孩子送去解馋,邻居们互相品尝着各家的粽子,品评着各家主妇的手艺,空气中弥漫着的香气香味总是挥之不去。

小时候为了能多吃一个粽子,姐妹们还比赛捡麦穗儿呢。一个个小丫头猫着腰,那一双双小手跟啄食的鸡头似的不歇气儿,看谁的小萝筐先冒尖,看谁的胳肢窝下夹抱得麦捆儿多,谁就会得到母亲的奖赏。奖品自然是多得一个粽子,吃起来也就分外的香甜。

记得四川的阿婆来陕探望大妈,她的小蛮背篓里装着端午的粽子,穿州过县坐了火车来,可那粽子咬在嘴里却令人龇牙吐舌,原来那粽子是放了花椒的五香麻辣味儿的。端午节,恰逢家乡的麦收季节和夏令水果上市,果园里或场院中那一树树金灿灿、甜津津的梅杏,那如同胭脂一般的五月鲜蜜桃和红晶晶的樱桃,让家乡的端午又溢满了果香味儿,再加上场院里麦垛儿上嘴里叼着麦秆儿编蝈蝈蚂蚱笼子的孩子和吃得肥嘟嘟的鸡崽,让人觉得端午真是一个丰收喜庆的节日。

如今给我们做香包、拧花花绳儿、包粽子的奶奶已长眠于地下,母亲的青丝也已遍染秋霜。一年一度的端午节又快要到了,我好想早早地赶回家去,帮母亲捋一些苇叶,亲手包一个浸满乡情的粽子……

第三篇:忆儿时过年随笔

我的儿时在30年前,怕是有点遥远了。但那时的年味,至今回想以来,还是那么醇香,让我难以忘怀。

儿时,农村还没有电。自然没有春晚,没有手机,更不可能摇一摇,咻一咻,发发微信拜个年。有的,是看着父母操劳,享受父母的舐犊情深。

除夕前两天,母亲看着天气好便会蒸酒(我们叫“熬酒”,就是将酒糟蒸出米酒来),我们孩子的任务是烧火。父母会就着熬酒水将蚊帐、床单、被套清洗,说是熬酒水洗衣物特别干净。

除夕当天,我终于闻到了年味。上午,有一桌豆腐是为自家留的。小时候家里穷,父亲为改变窘境,做起了卖油豆腐的营生。因为父亲的厚道和好手艺,自制的豆腐往往供不应求。每天早上五六点,父母开始炸豆腐,急着当天要豆腐的人会在厨房等待,一边聊天,一边烧火。贤惠的妈妈总会给买豆腐的人倒点米酒。我和弟弟醒来,满屋子香气四溢,豆腐已差不多被别人提走。我们吃不到,只能使劲吞口水,在豆腐盒子旁认真寻找破碎的边角。找到一点,迅速地丢进口里,那种酥脆鲜香让人迷醉,以至于后来我都觉得吃不到真正的豆腐。我算是懂事的孩子,知道豆腐换成钱要给我们姐弟俩缴学费,另一方面,也是实在很馋,总会在父母不注意时,弄碎几块水豆腐,我们知道这些不方正的别人是不要的。父母看透了我们的伎俩也不责骂,便在炸完豆腐后,将一个新鲜红薯切片放油里炸,这种方法也很是让我解馋。到后来,我们会主动在父母完工的时候,帮忙洗红薯。只有过年了,这一桌豆腐终于是留给自己的啦!

下午,父母还是很忙碌。将房屋里里外外打扫干净,连家门前的小路也不放过。小路两侧的水沟也清理彻底。路过的人都说父亲是个执固人。我想,我在很多方面都继承了父亲的衣钵,譬如,讲卫生、讲原则。

吃过晚餐,父亲总会在灶膛添上一个大树墩,我和弟弟乖乖地坐在火炉旁。历史的经验告诉我们,这个晚上有压岁钱。我们很有耐心的等待,可是父母总是有忙不完的事情。等到母亲炖上萝卜,大家围在一起烤火时,那个极富意义的时刻即将到来。可是父母开始细数一年的收成,期盼来年的愿景。父亲总会说:“希望明年人兴财旺,五谷丰登,六畜兴旺。”父母还会教导我们,新年第一天要做哪些事情,不能说哪些话,从初二起要去何处拜年,要注意哪些礼节,客人到家来我们该如何做……一桩桩,一件件,直到说得我们迷迷糊糊才罢。最终,我们会揣着几毛钱安然入睡。

有一两回,我在睡梦中听到悉悉索索的声音,揉揉惺忪的双眼,父母还在煤油灯下包纸包,那是明后天要外出拜年用的礼物。有红枣,有白糖,父亲用称称好,白糖1斤一包,红枣大致只有4两。父亲嫌弃母亲包得不够好看,硬要自己亲自来。在纸包的正上方放上一块长方形的红纸条,再用一种叫“席草”(音)的系好。

大年初一,是个很讲究的日子。曾经因为嫌弃收音机里的歌不好听,随意说了一句“鬼一样的叫”,被父亲痛斥了一回。因父亲不随意责骂孩子,所以那次经历很让我上心。每逢重要日子,说话、做事便会小心很多。

父亲在天蒙蒙亮时开门放鞭炮,意为开门红。吃过丰盛的早餐,父亲要带我们去拜祖坟。有时我们觉得父亲迷信,他喜欢拜祖坟时去的比别人早,喜欢碰到当面人(和别人面对面),喜欢提前规划路线,不喜欢打转也不喜欢丢三落四。我和弟弟在初一这天腿脚特别麻利,因为拜完祖坟,母亲会像招待贵客一样的端出“茶食盒子”,有茶,有让我们垂涎的零食。我们知道,在随后的半个月里,只有等所有的客人全部招待完毕之后我们才会有零食吃了。所以,这一天,我们格外期待。倒是父亲,我发现他这一天是沉默寡言的。终于有一天,我问出了我的疑惑,父亲只是说:“你爷爷奶奶死早了,没享到一日福。”我似乎听不太懂。父亲继而说:“以后你们一定要好好待你们的娘,做娘的最辛苦。”若干年后,我终于明白了“子欲养而亲不待”的痛楚,也时刻谨记并实现要孝敬娘亲的诺言。

每到初二,父亲便会挑上一担去十二里外的衡山新桥拜年,那里有外婆家、叔外婆家和阿姨、舅舅家,怕是有十几户亲戚要走动。记忆中,每到一家,便会带上几个纸包包和一块肉。主家也会打发,那块肉是一定会退回的。所以,换来换去,有的纸包都破损了,肉也变色了。待我懂事点时,我开始劝说父亲,与其辛辛苦苦提来提去肉都变味了,不如轻轻松松走动走动便是。那一次,父亲也是责骂了我的,说我没有人情味。但也是从那一年起,父母同辈之间形成约定,姊妹间只是走动走动下,长辈那是照旧。

时光如白驹过隙,昔日的孩子也有了自己的孩子。如今过年,我们物质丰厚精神富足。每一年过年,我都在效仿着父母,传承父辈的勤奋与善良。

第四篇:又到端午,想起儿时的棕子的散文

每年农历五月初五的五月节(即端午节)前几天,母亲都早早地准备好各种包粽子的东西:自己家的粘高梁米,粘小米,集上买的粘大米、粽叶等等。对于这些粘米,有时候会笼统地叫做粘米,因为做出饭来有粘性,如果拌上糖吃会特别的香甜。有的叫“饿儿米”——ne第一声,小时候以为是饿字,因为一闻到它的香味口水就流出来了,立马感觉饿了,想吃。后来才知道应该写作“糯米”。还有的称作叫江米,产于江南水乡的粘米,形状和大米差不多,但个更长一些,更白。包粽子的棕叶,小时候天真的以为只有南方才有,所以才有那股清香,水草的清香味。长大后才知道我们这苇塘也长有这种植物,只不过有些叶子小一些而已。每一次,母亲都要在集市上仔细挑选粽叶,要看大小,开关,色泽,然后还要讲上大半天的价格。小时往往心里埋怨母亲,认为母亲真的有些烦人,看好了就买呗,干嘛要耗上大半天的时间,在拥护的大集上,又热又饿。长大后才明白母亲的苦心,贫困的家境,让母亲不得不精打细算,分分计较。但她又想利用难得的节日让孩子们吃得更好一些,让生活更好一些。

小时候,对于节日的感觉,应该说更多的就是吃,能吃到更多好吃的,能吃得更饱一些。而对于课本上写的节日怎么来的,纪念的谁,才不关心那些东西呢。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悲伤,一代人有一代人特别有的回忆,如果拿这些记忆与话题与现在孩子们交流,他们一定不会理解,因为他们没有这些切身的经历,又怎会体验到我们的感慨与当时的兴奋、忧伤?也许,这就是“代沟”。

母亲会提前几天把挑好的粽叶用水泡上备用,再把各种米用盆子泡好,然后在先一天早早摆在堂屋的炕桌上,一盆里炮着粽叶,另外几个盆子里泡着各种米。包粽子的时候,对门的二奶常常来帮忙,看着她们熟练地从水里捞起二到四张粽叶,先一张一张铺在桌上摆好,然后一齐拿起来,一手拿一边,在中间部打个回旋,形成那种漏斗状的锥体,接着用一只手捏住接合部位,另一只手则挥起泡好的米添到漏斗里,一边放水,一边还要用手撩上来些,利用水来把米沉淀得更结实一些。待米和边缘一平了,再把棕叶折回来,上面捏出三个角,用准备好的线绳系结实。母亲和二奶边聊边包,我在旁边只看见她们的双手灵巧地上下左右拿着棕叶飞舞,不一会一个就包好了。我也学着捞出粽叶,但笨拙的双手连两三片粽叶都铺不好,拿起来时不是合不到一起,就是上面的圈太大,粽叶脱了节;加上米后,米放得少,包起来却常常漏;最后虽然胡乱系上了,但个头小,样子丑;但看着自己亲手做成的劳动成果,还是别有一番乐趣。

母亲常常把粽子一个一个系成一大串,然后一圈圈地在大锅里摆好,加满水,父亲则在锅底架起劈柴(我们这里的方言,指那些树根、树干,用刀、镐劈成一块块、一条条的用来烧火。劈柴火特别硬,旺,一般过年过节、办事情使用),随着水慢慢升温,粽叶那特有的清香味也不断散发出来。粘米比较不容易熟,一锅的粽子,往往要烧上一晚上,经常我们馋得转着父母问:“啥时候好啊?”父亲则催促我们快去睡觉:“睡一觉儿明天早晨就能吃了。”于是,伴着哈拉子和无限的期待,我们极不情愿地睡觉了。

一觉醒来,当然粽子可以吃了。小时候家里生活困难,不像现在各种零食这么多。能吃上粽子,那是天边的美味!母亲包的粽子,个特别大,而那时刚刚十多岁的我,一次就能吃五六个,父母经常一边爱怜地看见我狼吞虎吞,一边说:“另着急,粽子多着呢,别吃得太多,这粘米不好消化!”

第五篇:儿时过年散文

写过好多文字,或诗歌,或随笔,也曾填词赋诗,临摹过了唐风宋雨。多少心情与人生感悟尽释其中,多少离愁别绪或是痛楚氤氲于纸,墨泪成殇,笺里宿醉。也有过清欢,如网海邂逅,如心与心地碰触,又如际遇,就那么一见如故,并不是风光雪月般惟吾德馨,彼此的感动,也不因前世五百年缘份,善良与感恩最是让人心动,不相逢,就这么隔着山水两两相望,相守无涯,文字的对话,产生共鸣,胜却任何甜言蜜语……

一一题记

如今,我重新执笔,用青涩的文字描述过年,或悲或喜,亦或清浅浮躁,素墨如心,不为显著,只为浮生的记忆作一次回顾:

儿时过年

儿时的年很美好,美好到单纯,没有半点奢望,但年味浓郁,幸福也很羞涩,一身新衣,一挂鞭炮,一盏花灯,一脸稚嫩的微笑……

记得当时过年情节,每到腊月初七,就开始编织着过年的氛围,并付诸于行动。把糖精放到开水中溶解,搅匀,放凉,等晚上放在屋外,冻成腊八冰。奶奶和母亲同样忙碌着,挑红豆,(把有虫的豆和沙粒去掉)洗米,(小米,洗净,滤沙)把红豆用开水泡好。

腊八粥。是温馨的,美味的,也是祥和的。因为,是年的初始,象征家庭的美好吧!做粥,必须要早,腊八粥最早出锅,预示一家人勤奋,若,太阳爬上来时吃粥,要红眼的(大概红眼病的人就没早吃腊八粥)。粥出锅,先挟一块供窗外,供神,祈愿安康。菜,是干菠菜,土豆条。(有连年有余之说。)做菜不用肉,不用荤素搭配,年的第一餐是素食,麻油爆锅,素炒,加水煮。所以,妈妈和奶奶每到腊八,四点就起床了,勤俭以养德,并不为过吧……

腊八冰,是我们的美味小吃,如冰棒一样甜。冰棍是奢侈品,我们兄妹很少尝到,腊八冰无疑是最能解馋的替代品。而且,腊八早上吃冰,祈求无灾无病,一年不肚子疼,多美好的幻想呵,也乐在其中。

过年很忙碌

一入腊月,奶奶最先为过年做准备。记得那个时侯,家里很贫困,过年的衣服,每一件都是奶奶亲手缝制。奶奶为主,母亲为辅。一家人千层底的鞋,都是奶奶一针一线的暖意。自从我有记忆时,过年的新裤子,是到公销社扯上白洋布,买好黑膏,烧好水,把黑膏放锅里,然后放进白洋布,煮到色泽均匀为止,捞出,晾半干时,用烙铁烫平整,奶奶才裁剪,母亲来缝。一件衣服要好多工序,可想而知,一家人的过年新衣,无不是奶奶和母亲的心,青油灯下,连夜赶制。至今,想起来都满含热泪。

千层底的鞋

奶奶剪鞋样,母亲照鞋样打衬纸,(也就是在麻纸上,把平时积攒的碎布头,用浆糊一层一层粘贴,用板压干,为干的快,压炕头上)用鞋样比划好裁剪,面,是黑灯芯绒布,密密地缝针,为结实,黑布沿边,鞋邦就做好了。千层底,自不必说,能想象的到,一层层,都是祖辈,父辈的心血。

剪窗花

剪窗花是母亲的拿手戏,她剪窗花精细,自己会花样,窗花上,年年有余,字在旁,鱼在中央,那鲤鱼,剪的活灵活现,有生气,活蹦乱跳。母亲的巧妙,是邻里都羡慕的!

忙碌中,眨眼到腊月二十三,小年。

小年杀鸡,增加年味,贫穷的日子,有鸡肉吃,实在是人间美味。一只鸡,全家七口人,上有祖父,祖母,父亲,母亲,还有我们仨兄妹。若说,每人半碗,是我们祖孙仨,奶奶,母亲,妹妹两个,只有俩三块鸡肉,半碗鸡汤。小年吃黄糕,就是栗子碾米,磨成面,蒸糕,说蒸黄糕,寓意蒸蒸日上。(因为平时没有黄糕吃,都是红高梁糕)母亲舍不得吃鸡肉,二妹从小体弱多病,母亲把碗里的鸡肉夹给她两块,母亲只吃一块,用鸡汤就着吃糕。奶奶也舍不得吃,亲孙孙,命根根的思想作祟,先分给我,她和母亲一样的,含辛茹苦。至今想起来,暖暖的溺爱,心愧着,常常辜负。

灯笼

灯笼,喜庆的氛围。最初,是父亲扎灯笼,我蹲着细瞅,学习着,揣摩着,很想自己扎一个灯笼。在父亲的熏陶下,潜移默化中,我的灯笼终于扎好,西瓜灯。西瓜灯做法简单,也要细密筹划,五个圈,用竹条做成,三大,两小,必须把三个大圈先扎成三角形,顶部,底部的小圈才有尺码,竹骨扎成,用纸糊三大圈红纸,顶部下部用绿纸,小圈不用糊,上部冒烟,下部通风,然后用墨画瓜皮,瓜瓤,一个西瓜灯就成功了。高兴劲也不甭提了,一个字,美。

春联

当时的春联,说家乡话,叫对子。

写对子,必须的有才,穷乡僻壤的村子,能写对子的文化人真不多,父亲拿着裁好的红纸,去找文化人写对子,还排队,早排早写,写好了给盒烟,官厅。(官厅,水库名,位于河北省张家口地区,张市制烟厂出,取名官厅)

除夕

除夕是年味最浓的。辞旧迎新,洒水,扫院,贴对子,忙得不亦乐乎。贴完对子放鞭炮,噼噼啪啪的响声,夹杂着儿时的欢呼雀跃,开心的笑容,彰显脸上,过年,真好。

年夜饭

除夕下午,就把猪头早早下锅,煮猪头。虽然穷,年年有猪头吃,母亲说:有猪头,才是年的味道!那,扑鼻的肉香,是年,原滋原味。年夜饭,是饺子,大队部领白面,每人二斤。省吃俭用,也要吃好年夜饭,是奶奶的持家有道,母亲也延续着这样的持家之道,一直未变。

守岁

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年。这句古诗写的恰到好处。守岁,守着今年的美好,想着来年的幸福!而我,先在村子里的场上看电影,《小花》。唐国强,刘晓庆,陈冲……妹妹找哥泪花流,不见哥哥心忧愁……战争年代,亲情,亲人,乃至爱情,相聚多么不易!回家守岁,一家人,团圆年,是幸福的,幸运的,亦是先烈用鲜活的生命换来的。

初一,拜年

不禁想起二人传,大年初一头一天,和我五哥哥来拜年,一进门,把腰弯,左手拉,右手搀,哪呼咦哟嗨……

当时拜年,为赚压岁钱。后来才懂,拜年,是礼节,尊敬长辈,因为压岁钱,却很少去亲戚家拜年,给祖父母拜,给父母拜,最高的礼遇,尊敬。

十五,元宵节

吃元宵,闹花灯,看社火,踩高跷,扭秧歌,划旱船,看烟火……过年快接近尾声,更显隆重,火树银花,烟花灿烂,花样层出不穷。把一年的美好,在隆重的节日气氛中,希冀,盼望,畅想,渴求……

儿时过年的美好,至今,记忆犹新。今天是小年,想起亲人,已经物是人非,泪光莹莹中,爷爷,奶奶,父亲,你们在另一个世界过的还

好吗不禁,心碎,泪飞。

我,还奔波在外,客乡的思念,夜不能寐。好想母亲,过小年了,我还没有从乡下接她到小城,我的家。养儿为防老,可是我为人父,亦为人子,心中好愧疚。在世俗中,劳累。在烟火中,打拼。为了钱,那所谓的物欲攀比,为了下一代的生活美好,婚姻幸福,我又责无旁贷。对母亲,尽不到一个做儿子的责任,及孝心。子欲孝时,亲不待。树欲静而风不止。

你脆弱的身体,两鬓如霜,所有辛劳都刻在饱经沧桑的脸上,每一道皱纹,是每一次痛楚,岁月重复着春夏秋冬的变迁,而我的母亲,我为你祈福,祈祷吧!在您有生之年,好让儿多陪你几年,把亲情的份额悉数重演,鸟懂返哺,我尽薄心,孝行天下。

下载忆儿时的端午散文word格式文档
下载忆儿时的端午散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忆儿时读书报告5篇

    《忆儿时》读后感对于我来说,读散文是很乏味的,尤其是在心境很浮躁的情况下,但是读丰子恺的文章却很少会有这样的感觉。首先,他的每篇散文篇幅都很简短,文中的每句话都是经过精简......

    忆儿时阅读答案(合集)

    【原文】忆儿时林海音①我的生活兴趣很广泛,也很平凡。我喜欢热闹,怕寂寞,从小就爱往人群里钻。记得小时候在北平的夏天晚上,搬个小板凳挤在大人群里听鬼故事,越听越怕,越怕越要听......

    话端午 忆屈原

    话端午 忆屈原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了解端午节的知识,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端午节前,局文明办、团委联合林业小学开展了“忆屈原 做有道德的人”主题活动。 活动中,他们组织学生......

    儿时的冬天散文

    秋色已尽,今年的第一场雪,标志着冬天的到来。这使我想起了儿时的冬天,那才是名副其实的冬天,不但漫长寒冷,而且充满冬趣。入冬直至隆冬,北方常见的雪,便接踵而至,一场又一场,一层盖过......

    寂忆散文

    夕阳下的余晖,枫树飘落了最后一片叶!伸出双手接住了那最后的树叶。在我拥抱那最后一叶时,我的泪也流了下来,顺着枫叶的叶脉消失在了心田之中当春风吹过,杨柳土丝,小草伸展腰身时。......

    忆亲散文

    偶然翻了一下相册,一张儿时的照片勾起了我对爷爷的思念。照片里,我只有三岁,爷爷穿着白色衬衫,黑色西裤、皮鞋,头上带着一顶黑色礼帽。我不禁笑了,还真是个时髦的老头。爷爷离开我......

    忆雪散文

    清晨起来,像往常一样出门前拉开窗帘,准备给房间来个日光浴——大同自耿艳波后空气质量就很好——不想窗外白茫茫的,一时间我倒惊了一下没反应过来。出了单元门,先拿出手机拍了第......

    端午颂散文

    碧青的苇叶包裹着皎洁的糯米相约而来。红白黄绿蓝缠绵起一缕斑斓的吉祥,为这素淡的生活增添了一份艳丽的希冀。艾草的芬芳将驱散掉今后岁月里所有不幸的偷袭。我沉浸在这个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