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作文指导
作文教学经验交流
在读写交融生长中打造作文教学
——谈语文教学读写有机体的建立
龙湾区实验中学
叶仙英
现状
• 随意性(说起来是半壁江山,忙起来就得靠边站)
• 指导缺少策略,甚至完全没有指导的过程
谈语文教学读写有机体的建立
所谓读写有机体就是说读写是一体的,写既是一种目的,又是一种手段,一种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手段;有机的就是生长的,它应该有个新陈代谢,推陈出新的螺旋上升的过程。
从操作的层面上说是这样的:课时数有限的课堂教学中,我们在阅读的文本中寻找写作教学点,读写有机结合,在阅读教学的同时实践写作的指导。这样既省时又可以化写作任务于无形,养成学生经常表达的习惯,培养其写作的意识和提高他们写作的能力。
我们基于这样的考虑:
1、在新课程背景下,教师是教材的开发者。在这个名义下,写作资源积极开发的同时我们忘记了课本是最重要的资源。
2、读写结合本身就是传统语文教学的精髓。
3、分析学生的写作经验,不难发现写作需要阅读的支持,需要积极的写作态度,需要适当的写作方法指导。
徐文雅:足以令你的作品出众的是文字的内涵。提高文字内涵和吸引力的比较基本而有效的办法是阅读。在阅读之中寻求对作品的独到解读是我最喜欢的方法。把这种分析的缜密和创造力扩大到人和事,再加上比较好的心态,写作就真的如此而已了。
4、读写有机体的建立的一个小小创新是努力创造读写双赢的局面。
一、读和写应该是一体的
所谓一体的,就是说读和写不是截然分开的两个系统,它们相互补充,可以双向迁移。
我想先展示一个案例。
教学案例
一、《夸父逐日——在想象中学会想象,认识神话》
初读课文时,学生在笔记中主要有这样的疑惑:夸父长什么样?夸父怎么会渴死?真的有夸父这样的人吗?
这正是我想要的问题!于是我带着这些问题走入课堂。先带领学生多次读课文,疏通文意。后教师提问:有同学问夸父是什么样子?解决这个问题得动用想象。对于想象,我们接触过,你回忆一下。想象是通过感知记忆来反映未曾经历过的或现实中不存在的事物的形象。想象是神话之翼,你也来想象一下,夸父是什么样子?
学生回答:
眼睛大如铜铃,声如洪钟,一步迈过一座山头„„
夸父坐在一座山头,两脚踩在绕山而行的清澈的大河里,对面的山头是他的桌子。
你知道同学是怎样展开想象的吗?
学生:努力夸大
努力而不是无限止的?
学生:过头了就接受不了了
那么夸大到什么程度呢?
学生:生活中能够找得到影子的。
你说对了,夸张真是想象的左膀右臂,但想象还要建立在现实的基础上。就是你们说的找到影子。
古人也很擅长这一招哦。(出示另一夸父的文言材料;再出示绘画作品中的夸父形象。)不同的时空,不同的领域,想象是相通的。这就是想象的魅力!
这个环节我就有意识地进行写作的指导了。什么事想象
那么,夸父在你们心中是一个巨人,是一个有大气魄的英雄式人物喽。”在这样的认知的基础上我问,“这个巨人做了一件大气魄的事——逐日,抓住具体的文字,想象夸父逐日的具体情节。要求细致,生动。”当堂写段
学生1:夸父追呀追,一直追到太阳已经西斜。但夸父身上的灼热丝毫没有改变。汗顺着夸父凌乱的长发大颗大颗地落下,掉入土里却立刻不见了,只留下一圈圈漾开去的烟尘。学生2:夸父追逐着太阳跑,自己跑了多久,他已经不记得,他只知道,日头就在前方,快了,就要追上它了。他觉得自己心中燃烧着一团热焰,他就要追上了!可就在这时,他也痛苦地发现口中令人窒息的烧灼。他不得不停下来。一口喝干了大河的水——他已经很久没有喝到水了!„„这是学生对文本本身的二度创作
学生依据文章的“逐”、“渴”做了很棒的心理呈现。我顺势引导学生再关注夸父这个渴字,在渴字中获得人物形象的信息。最后让学生思考神话给夸父设置的死的悲壮结局,意图呈现怎样的内涵? “夸父是一个明知不可为而为之,为表现一个为理想敢于赴死的斗士。”“真正有理想有追求的人,是会穷其一生不懈奋斗的,就像夸父,生命不息,追日不止。”“ 许多为理想敢于赴死的人,都是夸父,我国历代都有。神话应该赞扬这样一种精神。”“与时间赛跑,可能是这个神话告诉我们的。这样的话,夸父很多。”这样的内涵就出来了。
读指导了写,写促进了读,读写不是双赢的吗?
作业:展开想象的翅膀,用现代汉语,将《夸父逐日》改写成一篇情节生动、人物形象鲜明的故事。
这节课我们利用课文做了什么事呢?认识神话;进一步认识想象,并且能在指导(方法)下展开想象(写作)。通过片段的想象写作,实现对阅读文本内涵的挖掘;懂得神话的隐喻性。
我们通过一个点——想象,展开不同形式的认知、对话和倾听,深入文本内核,即实现了阅读教学的任务,同时又呈现阅读对写作的指导意义,这就是我们所说的读写有机体。
写作需要两样东西,一是方法,二是思想。这两样东西主要来自阅读。语文教材给我们提供了最好的范本。这些选文对写作能力的影响意义不外乎
1、积淀一些文学内涵,从而内化为自己的思想;
2、实现超越文章本身的知能目标,掌握一些写作技能。教材中的选文,有它的典范性、权威性,它在思路、技巧、表达方法等方面都具有指导意义,我们在学习它时,就得充分地认识,深刻地把握,多方面多层面地领会它,并把它当作学生创新的起点。因此课文是一个引子,是一个样本,又是形成学生文学积淀的载体。但我们的学生还不懂得怎样将阅读迁移到写作中,所以我们语文老师在这里就起到重要的作用了。
我想特别强调的是,不要把“读写结合”理解为简单的“模仿”。它应该展现读和写之间的多重关系和不同时机。对于写作而言,阅读材料(范文)有的可以成为诱发因素(二度创作),有的可以成为模仿的榜样,有的则只能作为揣摩的对象(思维训练);读写有机结合,也要讲究时机,比如:
1、在学生疑惑处展开写作,比如为什么写这个?为什么在这里写这个?为什么这样写?
2、在教学的高潮处推动写作
3、在文本的留白处展开写作(比如我们利用了《夸父逐日》中的走和渴的留白,4在课的回味中展开写作。(可以是文章的写作特色,也可以是文章思想内涵的启发。)不一而足,只要选择恰当,大多数文章是可以整合写作的,只要时机恰当,大多数课是可以展开写作教学的。
读写是相互影响的。这里我主要说说读写有机体中读对写的几种影响,以具体说明怎样依托教材进行写作教学。下面再举几个例子,1、依托阅读课文,培养语感,提升语言的表现力。
教学案例
二、又如:《济南的冬天——传神的语言创造妙境》写作教学是这样展开的。
1、冬天给你的感受是怎样的?用一个字概括你的感受,并用一句话描绘你的感受。
S:冷:风向故意跟人做对似的,哪有缝隙就往哪里钻。
S:壮:山从葱翠变得苍凉,仿佛一个汉子,历尽沧桑却依然挺拔
评价我们同学的描述。
S讲到拟人、比喻、对比的修辞和钻等文字妙用,指出语言的生动。
引导:学习老舍的作品,你会从中发现,创造出妙境的语言不止是生动。那么还有什么呢?
2、指导阅读课文。逐渐进入语言的品析。(找出你有感觉的语句说说你的感觉)
“一个老城,有山有水,全在天底下晒着阳光,暖和安适地睡着,只等春风来把它们唤醒”
S拟人手法,有人的情态
那么“一个老城,全在天底下躺着,舒舒服服地睡着,只等春风来把它们唤醒”也是拟人呀
S怎么就少了一份安适得感觉呢!
哦,好语言除了要生动,还得让读者对上你的那种感觉,这样的语言才传神。
S这句话,让我想起了我的故乡,一个小村庄,冬日午后,要是有点太阳,也是这样的感觉!
他告诉我们好的语言要怎样?——要有感染力,要能够唤起读者的记忆获情感。
再读文章,找到这样的语言说说
课堂得出一个统一认识:传神的语言就是能够唤起联想和想象,是读者头脑中产生光、色、态的具体形象,唤起读者情感的语言。
3、情境创设,精选写作点(你的生命历程中曾有过什么季节,什么地方留给你或温情或甜蜜或恬静或凛冽的感受呢,你打算用怎样的语言来呈现它的光色态,怎样让读者感受的到你的感受?)
3、写作任务(推荐题目《冬日,老街暖暖的太阳》)
这种教学中,课文成为语言的榜样,学生必能对阅读材料进行写作的迁移。
我听到过不少老师力争提高学生语言表现力做的这样的尝试:搜罗各种好词好句,推敲总结出美化语言的几种策略:精选自此,运用修辞,善用句式等,总觉得对语言的教学没有在学生小学所学的基础上加以提升,选的例子也零碎,更不可能展示在文章具体的语境里,是的作文教学流于肤浅了。远没有巧用课文的效果。
2、依托阅读课文,渗透写作技法的指导。
教学案例
三、《夏感》
《夏感》的教学点定位是《夏感——多感官地表现事物的面貌》。
1、首先是文本阅读,在文章中找出作者对夏的整体感觉。
2、人是凭借什么感受外面的世界的?眼耳口鼻
说说本文作者动用了哪些感官来观察夏天,感受夏天
(明确:“好象一锅水„„”动用视觉。厚重的颜色里感到夏的热烈;
“蝉鸣„„”动用听觉。恼人的聒聒里有夏的热闹;
“麦浪翻滚„„”视觉,扑打中感受夏的张力;
“麦子成熟的香味„„”嗅觉,夏连气味都那么浓烈„„)
人的五脏六腑都在感受着夏的热烈急促磅礴的气势,真佩服作者把夏的感觉挥洒的淋漓尽致!那么就请你动用五官,也来感受夏的气息。(要求学生热烈地读出声来)
3、再进行写法导引(“梁衡发现的夏,别人也感受过,却未见得能够表现。为什么只有梁衡的文章能够传达出这种让人终生不忘感受?我们来一起探究梁衡在写法上的独特价值。”我引导学生探究梁衡怎么写夏的热烈?怎么写夏的急促?认识和理解多感官描写及其作用。进而,使学生真正认识到作品对夏的情感抒发都扣住了“感”,情与感合宜地呼应起来,才能形象深刻地展示自己对事物尤其是景物的独特认识。)
最后,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尝试用相似的方法展开创写活动(你眼中,春夏秋冬有怎样的独特价值,能否用梁衡的办法把这种感受写出来)
到这里大家可能发现我们的课后作文要求基本上是:自拟题目的。其实在这个自拟题目的后面还跟着三个自:自定要求,自写评语,自觉修改。的一个系列的作业常规。因为我们想,读写结合是将作文变成每天要做的事,学生作业形式也应该成为系统和习惯。
这种迁移可以是文章局部的方法也可以在全文的构思中展开。像《荷叶母亲——行文的脉络》《金色花——跳跃的童心》都是可以从全文的构思上进行写作迁移的。有好的文本引路,会让孩子流泻出内心最真实的声音!《金色花》中就展现了这一点,学生灵动的语言、纯真的爱心,让我们赞赏和感动:
3、依托阅读课文,引导学生对课文进行二读创作,拓宽写作样式,积累写作素材。
写作内容的诱发。读写结合让阅读教材成为学生写作的诱发因素,也就是从这里出发,学生联系起自己的认知和体验,从而有了新的创想。
教学案例
三、在教《理想》时,我充分利用文本哲理性的语言,引导学生联系自身生活经验,提高学生的领悟和理解。如诗中的“理想如果给你带来荣誉,那只不过是它的副产品„„”请思考这句话里的未尽之意,用“是的,这不正像„„”的方式将它的意义解读下去。教师引导学生可以联系你读过的诗文中相似的观点,也可以联系生活中的事件和人物来展开解读。学生说:“是的,这不正像行道树那样的人吗?他们远离安逸,奋战在最艰苦的环境中,也许,至今没有人能够理解和认可他们,也许有人会笑他傻,但为了正义和神圣的事业,他们依然孤独前行,奋斗对于他们就是幸福,奋斗者的快乐只有他们自己懂得。”课后我布置学生完成短文《由
(《理想》里的一句话)想到的》。
这种二度创作本身就是对诗意的揣摩,不仅加深对诗歌的理解,而且锻炼了学生的写作能力。我记得特级教师谷定珍来龙湾中学讲学,示范《中庸之道》的那节课只做了一件事情,那就是让学生在文中做出批注,大家在相互分享交流。我当时想:这就是最质朴的读写整合,你想批注中学生定会涉及思想,呈现学生的思考,涉及技法,语言,布局等等。
又比如依托文本展开情景,展开画面,展开人物描写,展开心理描写,一者可以让学生对文本加强理解,二者能让学生加强写作能力的锻炼,三者可以促进课堂教学的有序进行。比如对《天净沙秋思》进行散文化的改写,《记承天寺夜游》对承天寺月色图的扩写,《狼》一文中对屠夫回家时走在山路上的夜景的描写,《论语十则》中对孔子说话时的具体语境的想象再造,《化石吟》复原某化石当年的生活世界或以化石的口吻展示它们的心声等等,无不与课堂教学丝丝入扣,既增添了课堂的趣味性和深度,提升了学生的阅读能力,又锻炼了学生的写作能力。(《化石吟》)
4、依托阅读课文,进行文学文化的积淀,提高写作的思想高度。
读写整合可以着眼于技能技巧的移植,也可以着眼于思想认识的扩展,为提升写作内涵服务。大多数极具思想内涵的文学作品的教学都能达到这样的写作教学目的。
教学案例五:《他们》的教学设计
我是在八年级第五单元的单元写作中教学《他们》的。
这个单元有《桃花源记》《陋室铭》《爱莲说》《大道之行也》等。这些课文的写作点都是立足于人物评价。逐课完成人文精神的解读和理解后,单元写作教学就定位为“他们”。设计如下:
出示话题“他们”。
如果让你说说他们,你会选择说谁?
你听出来了吗,他们怎样说“谁”的?(说外貌的,说事件的,说情感的,说评价的)
你听出来了吗,他们为什么说他们?(表达目的)
如果我请你说说这个单元学到的他们呢,你想说点什么?
我可以用一个方法把你们说的几个人或几件事,几种情意融合到一篇文章里去哦,看我七十二变(展示,指导:片段组合尽显布局之美,不失立意的深度。)
出示片段组合的范例
写作要求:课外丰富你对人物的认识,把三个人都写进你的文章里。也可以用组合的方式自由写作。
圣人肩上的花
徐文雅
自古以来,文人墨客的吟诗作对便离不开“花”,只因其内蕴含着的是种绝代风华,一顾倾城。自然,诸多名流之士也会对花产生倾慕之情。
我想像陶渊明的菊一般,开在山间最清透的溪边。如菊的陶渊明有“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的才能,满腔豪情却被那个时代阻遏,被铜墙铁壁围困,当年的风发少年成了垂暮老人。他穷苦潦倒,但他却保有量自己一直呵若珍宝的节操,遗世独立,不为五斗米折腰,傲看云卷云舒,他一生坦荡无憾!
我想像周敦颐的莲一般,生在河间最积厚的泥中。如莲的周敦颐颠覆一句老话“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不论他自身处境如何,社会现况如何,他都能保持藕一样的韧性,勇敢正视现实,以自身去影响大家,他担得起“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他兼济天下,却意外地一直守护着自我灵魂的那一份高洁脱俗,是为君子者也!
我想像刘禹锡的梅一般长在村间最恶劣的角落里。如梅的刘禹锡背井离乡22年,那一贬再贬之下,留给我们的不仅是“八司马”苍凉的背影,还有伴那一袭渺渺青衫跃动的素琴声。陋室内,他兀自沉醉于自己的一方天地,不理凡尘。在欲望物流的漩涡中,他傲雪独开,香气让陋室蓬荜生辉,也令他自己沐浴在安贫乐道的生活光芒中,获得傲岸的操守。物是人非,他的信仰如昔!
我想起了两千年前的孔子,生活于春秋战国衔接之际的他,纵使他的政治理想不遂人愿,却为后世读书人留下一个梦,困厄中站立的梦,这个梦一代一代地积淀传承开来,枝繁叶茂。你看他们,盛开在孔圣人的肩膀上,传播不与浊世同流合污的馨香,引导我们看到中华民族历史长河中的乱世浊君子所具备的品格,从而继续,他们的盛开。
(坦白说看到学生写出这样的文章,我是感到欣喜的,倒不是说这篇文章如何精品,对于文雅而言这还不算什么,可是作文中呈现了我教学的痕迹,阅读和老师指导阅读带给她的写作留下的痕迹。可见我们的文本解读内化为了孩子的认知,而她的这种认知除了接受还有整合。这就是阅读教学带给她的思想的提升。)
5、依托阅读课文,关注学生的思维训练,鼓励学生进行思考和创新。
陀思妥耶夫斯基说:“„„我对思想的关注程度远甚于对完美文体的在意。”我们要让孩子有思想。有思想的办法一是增长见识,二是提高思维能力。我们的学生们整天嚷着“没东西可写呀”“不会写”。学生的没东西可写,不会写,归根结底是他们对问题缺少思考。这样看来,作文教学中我们首先要克服学生思想的浅俗和苍白要鼓励学生思想内容的创新。鼓励学生在思维形式上趋向发散。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视点、不同层面去思考同一个问题,寻找触点,即事成理。我想我们要做的是对学生的思维训练。
比如《荷叶母亲》的教学中展开的思维训练:
该文章转自[阿呆语文网]:http://www.xiexiebang.com/1004/93592.asp
第二篇:中考作文指导及优秀)
湖北省宜昌市中考作文指导及优秀范文(3篇)【中考作文】
[真题回放]
十四五岁的青少年,正处在思维最活跃,感觉最灵敏,身体最好动,想象最丰富的年龄段,让一切充满活色鲜香似乎才是我们应有的生活。但现实背景下,过快的生活节奏,过重的学业负担,过剩的营养搭配,过多的感官刺激,常常也令大家感到疲惫和厌倦,每当这种时候,如果大家能够忙里偷闲,搁下你的书本,快中求慢,减缓你的脚步;闹里取静,放松你的身体;苦中求乐,转移你的视线„„或许你会发现那课间的一次走神,那午后的一会小憩,那家中的片刻独处,甚至于一顿野蔬,一次漫步,一个凝望,„„都会让你感受到前所未有的清欢。
请以《清欢一刻》为题,写一篇600字左右的记叙文。
【写作导引】
宜昌作文题历来就注重学生的青春体验、成长经历,今年的“清欢一刻”是一道充满温情和韵味的命题作文,让人思接千载,浮想联翩。写好此题关键在于处理好审题、立意和文体三个方面。
一、审题方面。审题的关键在于理解题目——“清欢”。什么是清欢呢?远离喧嚣的城市,远离官场的争斗,忘却名利欲望,走进山林,感受农家素朴的清茶淡饭生活,这就是“清欢”。“清欢”者,清淡的欢愉也,不是大欢、狂欢,更不是贪欢。当然,今天,我们提倡“清欢”,未必一定要走进山林、拒食人间烟火,而是要面对社会人生,少一些炒作的热闹,多做一些尽心的实事;少一些虚伪的笑脸,多一些坦然的真诚。得意时不“尽欢”,想到成功只是预告新一轮的开始;失意时不丧气,感受挫折也是一笔丰厚的财富。进则能廉洁自律,知足常乐;退则能不忘忧国,与民同乐。
二、立意角度。此题表面看似好写,但容易走题,写成单纯的欢乐和愉快。因为“清欢”基于生活的丰富阅历,对于十四五岁的中学生,有些深奥。但命题者也考虑周全,为考生提供了几个可供借鉴的场景,如“课间的一次走神,午后的一会儿小憩,家中的片刻独处,甚至于一顿野蔬,一次漫步,一个凝望”,并在前面的阅读题中,提供了清欢的三种不同意思,“清净,清淡,清幽”,欢是心欢,清是境清。学生可以根据现有的生活,在承受学业压力的同时,能忙里偷闲,找到一份放松心灵的地方,在课余之外,丰富人生阅历,追求个性生活和心灵的清欢。
三、文体特征。要求是写记叙文,就要注意记叙文的文体特征,比如写人要注意细节刻画,描绘出人物的性格特点,叙事要波澜起伏,学会用对比法、误会法等叙事手法。
【佳作示例一】
清欢一刻
◎宜昌一考生
2008年的盛夏,我站在凤凰的街头,看婉约的日落,体味着人生难得的清欢一刻。
凤凰的青石板印刻了岁月的凹痕,那是一种不必假装的厚重,它们静静地躺在那里,被鞋子的纹路抚摸。我又看见了那些梦里的木头房子,那些吊脚楼,它们静静地矗立在水面上,安安静静,古色古香,旧时的气息弥漫而来——淡淡的清漆的香味和木头的醇香。高出水面几米的吊脚,沾着新鲜水草的眼泪,享受着沱水的轻抚,那是城市里硬梆梆的水泥换不来的,它有着高楼大厦接不了的地气,就像你走遍了千山万水,最爱的还是家门口的那棵古老的银杏。
在夕阳西下的时候,坐在沱江的舟上。江边小路上有赤着身子的顽童在戏水,穿着裙子的小女孩子坐在台子上咧着嘴笑,风里的裙摆好看地摇曳着,听着阿哥阿妹在青山绿水间对唱着情歌,清新婉转,有时候会觉得,在这里看阳光毫不吝惜地铺洒在江面上比城市里的声色犬马更清欢。清欢就如同这洗净了尘沙的凤凰一样,清澈的欢愉跳跃在空气的每一个分子当中。看得到祥和与宁静,闻得到温馨与质朴,听得到纯粹与自然。
晚上的凤凰跳跃起现代的音符,震耳的音响一家连着一家酒吧,沱江两边人声鼎沸,酒吧里面光影穿梭。我走到河边,放下一盏刚刚买到的河灯,许着愿,看着水流把它送向远方。当凤凰的浣纱洗衣的古老模样都被残忍地打破后,在充斥着人烟的街道上,我看见清欢像影子一样越飘越远,直到无尽的宇宙。
品过了所有的茗茶或许知道有一天会发现,最喜欢的还是奶奶的搪瓷缸里常年准备着的大碗茶。清欢是熙熙攘攘的社会难得的享受,至少我是幸运的,我裁下了夕阳中的凤凰在物欲横流的世界旁,来祈求我的一颗真心保持着一刻的清欢。
【评点】
选点精巧,构思新颖。凤凰是个清秀温润的地方,小作者将“清欢一刻”和“凤凰一游”相结合来写,选点巧妙,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觉。
线索分明,详略得当。文章按时间顺序来写,详写夕阳中的古城,青石板、吊脚楼、沱水、青草、情歌„„那一刻清欢停驻;略写夜晚人声鼎沸,光影穿梭的古城,那一刻清欢逃离。前后对比,引人深思。结尾巧妙比喻,卒章显志,深化了主题。
【佳作示例二】
清欢一刻
◎宜昌一考生
学校门口那个卖报的老爷爷,已经好久不见了。
三年前,他就已经在校门口那棵大树下了,或许他的影子比这西门周边的风景还要久远。他就摆摊在学生上课的路上,一张两米来宽的旧布,压着几块树底下捡来的石头,旧布上整齐地放着一些报纸,最打眼的是《三峡晚报》,堆着很高的一摞。每天,老人都在这棵树下,靠着树坐在一把北方人叫作的“小马扎”上,有太阳时眯着眼睛,下雨时打着雨伞,一坐就是一天。
我想他应是清闲的人。总有同学在上课的路上停下脚步,去老人那里翻翻报纸,末了掏钱买下。我有一次也去看报,听着老爷爷和邻摊卖水果的阿姨聊他的小孙女,“小妞妞拿着我卖的报纸看呢,她也会看报!她爸让她读来听听,妞妞读了报纸背后打的一个广告,’穿xx鞋,长(cháng)大个子’,哈哈,多音字她不懂呢。”我不禁也被这童言逗笑了,邻摊阿姨递给老爷爷一个剥好的橘子,他们已经是摊上老邻居了。
学校的日子就像风吹云彩一样,如书页般翻过,树一直在,他也一直在。
前几日放学回家,情不自禁往树下一瞥,空荡荡的树立在那里,就像一切不曾有过。摆水果摊的阿姨还在,零零落落的生意。老人究竟去了哪里呢?
费了一番功夫,昨天我找到老爷爷的住处,带着很多的担心,带着说不清的复杂心情,敲开了那扇门。老人院子里的槐花正香,小孙女——唤作小妞妞的小女孩,坐在老槐树下的秋千上,嘴里塞满了糖果,朝我咯咯笑。
老人原是陪着小孙女呢。他的笑容揉进了深深的皱纹。这一时刻像是诗句里才有的。
我想起曾经看过苏轼的那一首《浣溪沙》的词,和着此时老人的心情正好,“人间有味是清欢”,许是经历岁月的人,才能懂得。不是悠闲,也不是苦涩,恰是人生滋味里的欢悦。此时,在这清欢的一刻中,我为着这份从容和淡然,默然欢喜。
【评点】
构思新颖,立意深刻。“清欢”是不是一定要远离生活、逃离红尘呢?未必如此,此文告诉我们:清欢就是一种历经岁月后悠闲的心境,从容的态度,清欢就是一种生活状态。
画面感强,平中见奇。作者选取了一组生活化的镜头,通过描述一个学校门口卖报爷爷的生活经历,来阐释什么是“清欢”。作为一篇考场作文,这篇文字的构思更是令人拍案叫绝。文章的语言也可以用“平中见奇”来概括,质朴的话语表达的是最真实的情感和最深刻的思想。
【佳作示例三】
清欢一刻
◎宜昌一考生
终于放假了,目的地是江边的一家小吃店,店面不大,生意很好,来来往往的人甚至在这里排队等候着,我们也不例外。沿江的灯光扑朔迷离,烧烤的小贩面前冒起缕缕炊烟。没多久我们便等到了一张干净的餐桌,大家亲密地围坐成一圈,一边寒暄着一边享受着盛宴的犒劳。狭小的空间里闷闷的,邻桌的大人嘴里烟雾缭绕,烟头落寞地散落一地;前桌的几个小青年裸露着臂膀,几个硕大的图腾在灯光的反射下无比刺眼;某个角落里不知是谁喝醉了依依呀呀不知所云„„小小的空间里各种味道和声音混杂成一块巨大的幕布,将我一层一层地包围,不留一点缝隙。
天很暗了,偶尔可以看见远处的天空上点缀着些许繁星,柏油马路也孤单地空旷着,人们渐渐散去了,留下满地浅浅的足迹。索性走到江边,凉爽的江风扑面而来,丝丝萦绕着身体的每一个角落,拨弄着每一根发丝都随其而舞。情不自禁地放下了局促不安的心,慢慢地深呼吸,空气中夹杂着些许潮湿的味道,清新且令人沉醉,身畔的草地里弥漫着淡淡的青草和泥土的芬芳,给人身心的愉悦。抬头远眺,江面上倒映着的月牙的光斑,在水面的波动下如一只雪白的蝴蝶翩翩起舞。在江的中心,指明灯温暖而柔和,在岸的那一头,有晚睡的人家依旧闪烁的灯火,温馨而动人。不由得闭上眼睛,耳边传来浪拍打着江面的声音以及风摩挲树叶的沙沙声,还有远处若隐若现的船鸣,一切都那么美好安宁。就这样想起了林清玄所说的“清欢”,或许我逃离那个浑浊狭小的空间,到江边吹吹风也算体会到了人间的清欢一刻吧。
“细雨斜风作晓寒,淡烟疏柳媚晴滩”,这是苏轼笔下的清欢一刻,此刻,没有细雨,只有微风;没有淡烟疏柳,却有明月长江,水光接天!这也是难得的享受!
【评点】
选材清新,流畅生动。我们常常为写作找不到好的素材而苦恼,绞尽脑汁写许多自己不熟悉的事情。这篇文章写得清新自然,流畅生动,选择的素材是自己熟悉的生活。
情感细腻,贴近生活。作文需要真实的生活体验,“以我手写我心”,让感触细腻些,让情感质朴些,让语言灵动些,自然能写出好文章。
第三篇:优秀作文写作指导
优秀作文写作指导:理清思路 合理结构
知识要点:
1、结构是文章的骨骼。
2、一篇文章要写的条理清楚,层次分明,前后一致,就必须妥善安排结构。
3、合理安排内容的先后和详略。
考试说明:
组织材料,安排结构,一般要注意以下几点:
1、详写和略写
确定材料的主次和详略是结构的重要问题,它对表现中心思想起保证作用。详写,就是把与中心思想关系大的材料写得具体些、详尽些;略写,就是把与中心思想关系不太大的材料写得概括些、简略些。详略得当,能使文章中心明确,重点突出,结构紧凑。详略不当,势必造成文章主次不明,使读者无法把握中心。
处理详写和略写,首先要根据表现中心思想的需要。文章的中心事件或中心议题要详写,其他事件和问题要略写;有典型意义的材料要详写,一般性材料则略写。例如鲁迅的《故乡》是以“我”回乡的见闻为线索来展开故事情节的,可写的人物和事件很多,但作品只选取了闰土和杨二嫂两个人的事来写。这两个人中,又分了主次。杨二嫂的故事,只是在一个场面里,用几句精彩的话,展示了她的性格。写闰土就不同了。作者以细腻的抒情笔调描写了少年闰土活泼英俊的形象,娓娓动人地叙述“我”和闰土三十年前的一段交往。接着作者又精细地刻画了阔别三十年后的闰土的面貌、衣着、动作和性格的巨大变化,诉说闰土所遭受的种种苦难和不幸,抒写了“我”的感慨和希望。这样处理,完全是由“它揭露在三座大山压迫下,农村凋敝,民不聊生的黑暗现实,证明农村需要来个变革,为下一代开辟一条新出路”这一中心思想所决定的。
其次,要根据文体性质决定详略。说理的文章,重在阐明主要论点的论证部分,因此,说理部分要详写,引证事例则略写。例如《纪念白求恩》介绍白求恩的光辉事迹,开头只用了七十四个字,接着便详尽地阐述白求恩的国际主义精神,指出我们应向他学习的地方。
2、段落和层次
写作时,为了把文章的中心有层次地表现出来,一定要分段。划分段落要根据中心的需要和内容的多少而定。既要注意一个段落只说明一层意思,又要注意不要分得太细,同学们习作常出现两种情况:有时段落包含的内容太多,本来好几层意思,硬挤在一起,弄得层次不清;有时段落又分得太细,本来只有一层意思,硬分成几段,搞得支离破碎。
3、过渡和照应
过渡是文章段落之间的桥梁,在文章中,前后相邻的两层意思之间,不仅要有内在的联系,而且在相连的地方要彼此衔接,语气贯通,让读者思路能够顺利地从前者过渡到后者,而不致发生间隙或阻隔。过渡常用承上启下的段、句子或关联词语。例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在“百草园”和“三味书屋”两大部分之间,有一个承上启下的段落,就是以段过渡的一个范例。
照应是说写文章要瞻前顾后,前后应衬,首尾呼应。例如《一件小事》,文章的开头写道:“但有一件小事,却于我有意义,将我从坏脾气里拖开,使我至今忘记不得。”文章的结尾写道:“独有这一件小事,却总是浮在我的眼前,有时反更分明,教我惭愧,催我自新,并增长我的勇气和希望。”这是开头和结尾相照应。为了显示文章的脉络,在文章的中间也要有必要的照应。例如,《反对自由主义》的第二部分,开头说:“自由主义有各种表现。”以下十一个小段,分别列举了自由主义的十一种表现,而后又写了两个小段,以便跟前后相呼应:“还可以举出一些。主要的有这十一种。”“所有这些,都是自由主义的表现。”在这两段之后,很自然地转到自由主义的分析批判上去了。
4、开头和结尾
开头和结尾是文章的有机组成部分,要根据文章的不同而变化。开头的方法很多,但可以大致地将其概括为两大类:一类是“开门见山”的写法,或“落笔入题”,说明写作缘由;或“开宗明义”,揭示全文主题;或“言归正传”,即速开讲故事;或“单刀直入”,挑明论敌谬说。另一类是“形象化”的写法,或描写环境,以引出人物;或抒发感情,以渲染气氛;或先叙委婉故事,以引出深刻道理;或借诗词谣谚,以为叙事的开端。好的开头,新颖生动,引人入胜。结尾的方法也很多,或总结全文,以揭示主旨;或展示未来,以鼓舞斗志;或抒发情怀,以增强文章感染力;或造语含蓄,使读者掩卷而思仍遐想不已。好的结尾,余味无穷,发人深思。
[5—1] 听妈妈讲那过去的事情
要求:①写成一篇以记叙为主的文章;②篇幅在600字左右。
导思:妈妈经常给你讲过去的事情,在这些故事中哪一个故事最能触动你的心灵?给了你怎样的人生启迪?把这些写下来,就是好文章。
1、写本文时要注意叙述的角度。可以***口吻直接叙述,也可以用写作者的口气转述,还可以二者兼用。2、要选择好人称。写作本文最好运用第一人称,可以给人以真实可信之感,从而增加文章的感染力,以引起读者情感的共鸣。
3、要安排好记叙的顺叙。可用顺叙,也可用倒叙,中间还可以用插叙,都要注意过渡自然,首尾呼应。
[5—2]
请以“挫折”为题,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记叙文或议论文。
导思:同学们正处在花季的年龄,有许多美好簇拥着你们。然而,生活的道路并非总是铺满鲜花,生命的里程中会出现许许多多和你“过不去”的事情。一次不理想的考试成绩,一回做好事后被人误解;或是个人抱负受到障碍,家长、老师的批评与指责;或者是独自外出办事时走迷了路,家庭成员发生了突然变故„„对花季人生都是一次小小的挫折。
1、“挫折”决定了文章的内容,题目限制仅此一点,体裁是记叙文、议论文均可。这个题目,给学生留的选材余地是极宽的。
2、在人生道路上,一帆风顺是我们的美好愿望,但人的一生谁能不经受挫折?挫折有大有小,对于初中生来说,学习可能遇到困难,生活中可能遇到麻烦,这都是很好的素材。遭受挫折不要紧。挫折总会过去,要学会正视挫折,重新上路。这一主题可以通过叙事表现,也可作为论点,展开论证。选择哪一种文体,请考生根据自己的特长来定。
3、关于结构,记叙文要注意自然。每一件事都有前因后果,有它的发生、发展过程。考生必须正确合理地布局谋篇,使文章内容有条理。议论文要注意严谨,根据论证的需要,采用恰当的方式,如:因果式、递进式、总分式等,总之,你的论证思路要在结构上明显体现出来,让读者一目了然。
第四篇:作文指导
习作 指 导
——《一件令人感动的事》 教学目标:
1.在口语交际课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学会在生活中寻找感人的材料,逐步培养留心观察生活的习惯。
2.学习课文表达方法,引导学生把事情的经过写具体,写得打动人心,把语句写通顺。
3.通过教师示范、生生互改等形式学习评改习作,培养认真修改习作的习惯。
教学重点:学会把事情的经过写写具体,把语句写通顺,运用细节描写突出感动的情节。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把感受最深的部分写具体,写通顺,感动自己,打动别人。教学过程
一、体会感动 触动心灵 学习表达
师:同学们,这节课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组图片,(播放图片)看完这组图片后你们有什么感受?(学生谈感受)
师:说起感动,我想大家并不陌生。同学们在学过的课文中,在电视上、报纸上、书籍中,一定看到过许多令你感动的故事或事情,谁来说一说?
生1:读课文《金色的鱼钩》时,我被老班长为了照顾生病的小战士过草地,嚼草根、吃战士们剩下的鱼骨头,最后光荣牺牲的感人事迹
所感动。
生2:在小说《桥》中,老支部书记在洪水袭来的时候,为了村民的逃生,不徇私情,沉着指挥,最后和儿子一起被洪水吞没。这个故事让我难忘,让我感动。
生3:我从一本书中读过一篇叫《藏羚羊的跪拜》的文章,文章的大意是:一只藏羚羊流着泪跪在了猎人的枪口前,可猎人还是扣动了扳机,在猎人剖开这只藏羚羊的肚子时,却发现了一只就要出生的小羊。我读这篇文章时被伟大的母爱感动,我流泪了。„„
师:是啊,感动无处不在。有些时候,感动是轰轰烈烈的;而有些时候,感动却是我们生活中一些细小的事情。那么我们生活中的感动是什么呢?下面老师想请同学们来听一则故事,我们一起来感受一下——生活中的感动是什么。(课件出示故事、教师配乐朗读)
被 角
小时候,我的身体虚弱,可是又很淘气,白天疯跑完了,夜里睡觉常常做恶梦——我一下子掉进河里,四周都是冰,冰水透进衣服里。我冷,却喊不出。这时一双粗糙却温暖的手把我从水里捞出来。原来是姥姥掖紧了我的被角。我翻过身,黑暗中听见姥姥轻轻地说:“好孩子,睡吧,有姥姥在这儿呢„„”说完了又掖了掖我的被角,我被温暖抱在怀里又睡了。
我刚升入六年级,姥姥就得了半身不遂,先是左半身,后来是右半身。经过几个月的住院治疗,右手微微能抬起,这足以使我们全家
感到欣喜了。在姥姥出院后的一个晚上,大人们都疲惫地睡去了,姥姥也发出了均匀的鼾声。我拉了一床被子和衣躺在她身边,却怎么也睡不着,想着姥姥身上的褥疮都烂到深处,可是姥姥从不吭一声。换药时,我们默默地哭,姥姥也默默地流泪。病人与护理者都是一身的大汗,那简直就是一场流泪不流血的战争。想到这儿,我不禁翻了个身,轻轻叹了口气。
这时我觉得后背痒痒的,有人在拽我的衣服,我转过头去:“姥姥,您有事儿吗?”那只勉强能动的手还在摸索着。猛地,她拽住了我的被角,吃力地拉着,像以前一样,给我掖被角。那手是那么无力,根本没把被弄好,但她的意思我知道,她还是怕我睡凉了,再做恶梦。我哭了,我抱着她僵直的胳膊哭了。姥姥想说什么,却说不清楚,只见嘴唇微微颤动着,接着两行老泪流了下来。
不久,姥姥就去世了,当她铺金盖银要上车的时候,我挣脱掉大人拉着我的手,冲到担架前为她掖了掖那薄薄的被子,哭着说:“姥姥,天冷,别凉了„„ ”
师:老师看到你们一张张表情凝重的脸;看到很多同学湿润的眼睛。这个故事中最令你感动的是什么?或者说最令你动情的是什么? 生1:在姥姥去世后,文中的“我”冲到担架前为姥姥掖被子的情景最让我感动。
生2:姥姥身体不能动弹了,还用那只勉强能动的手为作者掖被角的情节太让我感动了。
师:这种能触动我们心灵,牵动我们情思的情节或内容,叫做“动情
点”。(板书:动情点)这个故事之所以感人,正是因为捕捉到了这一个个“动情点”,(板书:捕捉)所以才深深地打动了我们的心。师:(走到一个学生面前)这位同学,刚才老师看到你在听故事时,努力眨着眼睛不让眼泪流下来,你能有感情地读一读触动你心灵的那几句话吗?
生:(动情地朗读)这时我觉得后背痒痒的,有人在拽我的衣服„„ 师:(到另一个学生面前)这位同学,刚才老师看到了你在听故事中,轻轻地擦去了腮边的泪水,你能饱含深情地读一读触动你心灵的那一段文字吗?
生:(饱含深情地朗读)不久,姥姥就去世了„„
师:和同学们一样,这两处语言也深深地触动着老师的心。此外,还有一处也触动着我的心,那就是:“姥姥想说什么,却说不清楚,只见嘴唇微微颤动着,接着两行老泪流了下来”。
师:这些描写,就像一张张照片出现在我们眼前,我们仿佛看到了“姥姥用那只勉强能动的手吃力地为我掖被角”的画面(课件出示);仿佛看到了“姥姥想说什么,却说不清楚,嘴唇微微颤动着,两行老泪流了下来”的画面(课件出示);仿佛看到了“姥姥去世时,“我”为她老人家也掖了掖那薄薄的被子”的画面。(课件出示)你们知道这种细致的描写叫什么描写吗? 生:细节描写。
师:看来,写好文章,不仅要选择好动情点,还要注意用细节描写来说话。(板书:细描写)这样,文章才会打动别人,才会变得深刻。
二、认识感动 捕捉生活 凝练表述
师:通过听这个故事,相信同学们已对生活中的感动有了初步的理解。对于生活中的感动是什么?老师写了这样几句话,和同学们一起分享。(课件出示,朗读)感动是什么?
感动是姥姥为我掖被角时那颤抖的手; 感动是妈妈为我准备的可口的早餐; 感动是朋友在我失去信心时鼓励的眼神„„
师:其实,这(手指屏幕)每一句话的背后都有一个感人的故事。我想同学们在生活中也一定看到、听到或亲身经历过令你们特别感动,难以忘怀的事情。结合你们的生活体验,请认真想一想:哪一件事曾经令你深深地感动?请你把这件事凝练成一句话,完成下面的填空:感动是 师:(指名逐个读)感动是——
生1:感动是我在灯下埋头苦读时,妈妈为我端来的一杯香浓的牛奶。生2:感动是在我被冷风吹得瑟瑟发抖时,奶奶为我披上的一件温暖的棉衣。
生3:感动是在我右手骨折时,同学送来的一篇字迹工整的笔记。师:听着同学们的朗读,我觉得你们对“感动”有了更深的理解。同学们能写出如此精彩的句子,老师也为你们感到高兴。
三、表达感动 探究写法 打动他人
师:此时此刻,我想大家和我的想法一样,都想听一听同学们所写的
这些饱含真情的句子后面那一个个感人的故事。现在就请大家和着这轻柔的音乐,闭上眼睛,让那件事情清晰地出现在你们的眼前。待会儿把你的故事讲述给大家听时,争取能让人动情。
生:在一个天寒地冻的冬天,(师插话:先交代时间和环境,很好)吃完早饭的时候,妈妈拿着一件棉衣给我披上,说:“孩子,今天天冷,把它穿上。”我说:“不用穿了。”然后妈妈说:“乖孩子,穿上吧!今天外面天冷。”(师插话:可以不说“然后”)我望着妈妈那慈爱的脸庞,眼睛湿润了„„(师插话:这句话说得生动)师:当时你为什么不想穿呢?
生:我想:家里很暖和,外面一定也不冷,所以不穿。师:在你执意不穿时,妈妈是怎样说的?怎样做的?
生:妈妈并没有着急,而是牵着我的手,一起来到阳台上。这时一阵刺骨的寒风吹过来,我不禁打了一个寒战„„妈妈还告诉我:每天早晨,她都会在我起床前,站在阳台上先感受一下气温,然后安排我穿衣的多和少。(师插话:多么细心的妈妈。真是“可怜天下父母心”啊)回到客厅,妈妈亲手给我穿上棉衣,还为我拉好拉链,整理好衣领„„(师插话:这个细节说得太好了)
师:穿上妈妈给你准备好的棉衣,走在冰冷的街道上,你除了感到温暖,还有什么感受?
生:我感到妈妈的爱就像这件棉衣一样包裹着我,是那么温暖,那么厚实。
师:你捕捉到了最动情的情节,讲得十分动情。打动了老师和同学们。
谁还愿意交流?
师:(深情地)你的故事打动了在座的每一位同学。(面向全体)同学们,你们发现了吗?他在叙述事件的同时,还道出了自己的心情和感受。先是埋怨,然后是难受,最后是感到幸福。所以在捕捉到动情点,进行细致描写之后,我们还要道出自己的真实感受,这样更能感动他人。(板书:道出真感受更感人)
师:同学们,如果你有一份感动,我有一份感动,我们把感动交换,我们就拥有两份感动。继续交换的话,我们会获得许多的感动。现在请同桌两个同学互相讲一讲,分享我们的感动。同桌听过后,要说一说:他的故事感动你了吗?并提出相应的建议。(学生交流,教师再次巡视指导)
四、书写感动 交流品析 情感升华
师:同学们,刚才我们一起理解了“感动”,大家也讲述了自己最感动的故事„„我相信,现在同学们已经能够用我们的笔写好最令你感动的那个故事。我们不用写故事的开头、结尾,只写最令你感动的那个镜头就可以。注意“捕捉动情点,道出真感受”。(学生写作,教师第三次巡视指导,大约15分钟)
生:(宣读)我的故事叫《三角糖》。在我很小的时候,一直住在姥爷家。那时我很喜欢吃糖,姥爷怕我长蛀牙,就把一种很大的片状的糖切成一个个精致的三角形给我吃,还告诉我:这种糖的名字叫“三角糖”。每次他都会问我甜不甜?当我回答“甜”的时候,他就会开心地笑。不久,姥爷得了脑出血,右半边的身体不能动,而且不能说话。
那一段时间,我的心里特别难受。(哽咽)有一次,我去看望他。没坐一会,他好像想起了什么,回身拿了什么东西,就拖着那条不能动的腿一瘸一拐地走进了厨房。(师插话:这几句话写得十分细致,让我们仿佛看到了姥爷一瘸一拐,艰难走路的样子)我出于好奇,跟了过去。只见姥爷艰难地把刀拿出来,用他那布满皱纹的左手,颤抖着一刀一刀地切着那种片状的糖。我当时强忍着不让自己哭出来。(拭泪,说不下去)我看得出,姥爷努力想把糖切成像以前一样的精致的三角形,但不管他如何努力,糖还是切的有大有小,形状不一。姥爷从中挑选了一些稍微好一些的“三角糖”,放在小盘子里,回头送到我面前,示意让我吃。我再也控制不住自己的情感,忍不住哭出了声。(眼泪像断了线的珠子一样滚落下来)我把糖放入口中,感觉到了这糖比小时候吃的还要甜一百倍。我擦去腮边的泪水,忽然发现姥爷正用期盼的目光看着我,我一下子明白过来,姥爷还是想得到我的称赞,于是连忙哽咽着说:“这糖——真甜!”我又看到了姥爷那熟悉的笑容。(师插话:那熟悉的开心的笑容)我抽泣着一下子扑过去,紧紧地抱住了姥爷。
师:这节课,我们在感人的故事中感受感动,在感人的故事中提升认识,在感人的故事中学会表达。同学们对感动都有了较为深刻的理解。下面,老师想把著名作家冯骥才所说的一句话送给大家,或许你们会对感动产生新的、更为深刻的认识。(出示课件,朗读)
人间最美好的是感动,这感动,不只是别人做了好事感动了你,更重
要的是你做了好事感动别人,你看见别人受感动的脸,那是人间最好的感动。——冯骥才 师:今天的作业是请同学们给文章片段加上开头和结尾,完成习作后,请读给熟悉的人听,并请他们给你提出修改建议。板书设计
一件令人感动的事 捕捉动情点 细节描写 道出真感受更感人
第五篇:如何指导小学生写出优秀作文
如何指导小学生写出优秀作文
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由此可见,教师首先要明确小学写作教学的目标,做好习作入门的教学,由浅入深,循序渐进才行呀,故而,我觉得应该遵循这3步走:
1:培养兴趣,让学生有的写
作文要早起步,晚约束,“兴趣是第一位老师”,确实,学生尝到了写作的趣味,甜味,像刚学步一样走好了写话(甚至一二年级就开始拼音写话)这一关,话不在乎多,长则七八句,短则两三句,只要激发学生的写作欲望,引导学生学着去写观察到的事物,用心写出自己想到的感觉,学生会觉得想写,有的写了,这写作的大门就已经向学生打开了。以后,写作教学就能一路好走。
2:热爱生活,让学生大胆写
名人就说过:生活即作文,作文来源于生活。因而,我很注重平时在学生面前快乐生活,全身心地同学生一起寻找生活的滋味,不论是“酸辣菜”,还是“甜美汤”,只要是真实的就是最好的,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会生活,品尝生活,热爱生活,让学生大胆写。能大胆地写清楚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把生活中的场景写细写活就了不起了。教师要当好伯乐,尽力发现每位学生,每篇作品的“亮点”、“闪光处”,大力表扬,相信在教师欣赏的目光里,每位学生都是千里马。
写作有了兴趣,学生就有了动笔的欲望;写作有了生活,就等于文笔有了源泉。扎实走好前两步,学生有的写,就能写“大胆文”。我觉得学生会心里怎么想就怎么写,平时怎么说就怎么写了,这就是作文,不要把小学生的作文当作品,而是要牢牢记住:小学生的作文叫习作,是处在练笔的过程呀,因而,走好前两步是打好了写作的扎实的基本功。有人说:小学生应该快快乐乐做事,认认真真做人,简简单单做文。看来还真是这个理呀!
3:方法入手,让学生小心写
我们知道,有了方法,能使一件事做得更轻松,做得更完美。学会一些方法对小学生的启蒙学习非常重要。所以,我要说,在写作教学中遵循方法入手,让学生从大胆写到小心写,由“大胆文”过渡到写“小心文”,掌握一些切实可行的方法是五六年级的学生写好作文的关键!
多写,多练,多思考,是一条可行有效的好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