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的认识
我国宪法第六条第二款规定,国家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
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确立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所有制结构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原来单一公有制的结构已经为公有制为主体条件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所替代。根据实践的发展,党的十五大提出: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非公有制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是十五大在所有制结构问题认识上的重大突破,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确立体现了党在所有制的理论上的与时俱进。
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经济制度。江泽民同志在中共第十五次全国代表大会报告中指出:根据我国国情,中国现在处于并将长时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从建国开始特别是近二十年来的发展,我国生产力有了很大提高,各项事业有了很大进步。然而总的来说,人口多、底子薄,地区发展不平衡,生产力不发达的状况没有根本改变。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社会生产力。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尤其要把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摆在首要地位。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就是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市场经济,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这就要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公有制是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公有制经济不仅包括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还包括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使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多种分配方式,允许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带动和帮助后富,逐步走向共同富裕;坚持和完善对外开放,积极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保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人民共享经济繁荣成果。
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经济形式主要有四种
全民所有制经济。它是由国家代表全体人民占有生产资料的一种所有制形式。
劳动群众集体所有制经济。它是由集体经济组织内的劳动者共同占有生产资料的一种经济形式。
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个体经济是由城乡个体劳动者占有少量生产资料和产品,以个人及家庭成员从事劳动为基础的一种经济形式。
中外合资企业、中外合作企业和外资企业。我国基本经济制度的确定,是总结社会主义建设正反两方面经验所作出的必然选择。实践证明,我国实行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是强国富民的正确选择,也是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全面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要求,在总结社会主义建设长期实践经验,特别是总结20世纪90年代以来改革开放实践基本经验的基础上,对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的新发展。
为什么要确立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
我国宪法第六条第二款规定,国家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
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
在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这是由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和生产力发展状况所决定的。
坚持公有制为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这是坚持社会主义道路的基本要求。社会主义必须建立在生产资料公有制与按劳分配的基础上,这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和社会主义的题中应有之义。改革开放以来,邓小平多次指出:“一个公有制占主体,一个共同富裕,这是我们必须坚持的社会主义根本原则。”“社会主义两个非常重要的方面,一是以公有制为主体,二是不搞两极分化 ”。“只要我国经济中公有制占主体地位,就可以避免两极分化。” 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国情,需要在公有制为主体的条件下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我国现在正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人口多、底子薄的状况短期内很难根本改变,生产力发展水平总体上还比较低,经济发展状况和人民生活水平,还远远落后于当代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因此,我们必须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基本的实际出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是我们的根本任务。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同时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包括个体私营经济、联营经济、股份制经济、外商投资经济等等,才能加快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的步伐,才能更好地发展生产力。
再次,这是由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决定的。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一切有利于生产力发展的所有制形式都应当充分发挥其作用。根据邓小平理论,我们提出,判断各方面工作的是非得失,归根到底,要以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为判断的标准。“三个有利于”标准的核心是发展社会生产力。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发展社会主义经济时,需要发挥各种所有制形式的作用,而不能以公有制为惟一的经济形式,不能片面地追求统一的、单纯的所有制形式。
实践已证明,公有制以外的其他所有制形式,在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条件下,对于生产力的发展是不可缺少的,是推动生产力发展的动力之一。
划清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同私有化和单一公有制的界限 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是相对于非公有制经济的重要地位而言。单一公有制是把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变为一统地位,排斥非公有制等多种所有制经济,如前苏联和改革开放前的我国就曾追求所有制结构上的“一大二公三纯”的经济制度,这种所有制结构束缚了生产力的发展,限制了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而私有化,包括全盘私有化的过程、结果和形式,都是否定公有制为主体地位,其目标是建立起以私有制经济为主体的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尽管有些热衷于私有化的人口头上声称坚持公有制主体地位和公有经济主导地位,但其性质上是口是心非的伪装。我们看到,当代资本主义国家某些经济部门也存在国有制经济。然而,对资本主义国家来说,发展国有经济是对生产社会化的一种默认和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一种不得不进行的调整,无疑是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一种方式。但是,国有制经济在性质上从来都是由国家政权的性质所决定的,而国家政权的性质则取决于占统治地位的生产方式的性质。在私人资本继续成为资本主义社会 我国宪法第六条第二款规定,国家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
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
经济基础的条件下,国有经济虽然也有某些与私人资本不同的特点,但从实质上看,它是为资产阶级利益服务的,因而国有经济不管在多大范围内发展,都只能是为向社会主义过渡准备条件,而不会发生根本性质的变化。显然,资本主义国家的国有经济与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中的公有制经济在规模、性质、任务上都有着本质的区别。
从平等竞争的发展关系上划清界限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所有制结构中,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是按照发展社会主义开放市场经济的要求和强国富民目标,通过国内外市场竞争来实现的。
在公平的市场竞争中,公有制经济与非公经济一样,都面临着两种命运选择:要么适应市场竞争,以自身的优势在竞争中不断发展壮大;要么不适应市场竞争,逐渐被市场所淘汰。公有制经济只有在竞争中不断增强其活力,与此同时,还应发挥控制力和影响力,只有这样,才能在与其他各种经济成分的共同发展中,真正坚持其主体地位。
发展非公有制经济,目的在于适应生产力发展要求、调整和优化所有制结构、为公有制发展提供多种有效的实现形式、促进市场竞争、引进吸收先进技术与管理经验、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方便人民生活、扩大就业、维护社会稳定等,但其前提是坚持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方向和承担的历史任务由社会主义制度的根本性质所决定,服从于社会主义公有制的控制力,与资本主义私有制经济本质上属于两种不同范畴。它们的存在与发展,不但不会影响社会主义经济的性质,反而有利于市场的充分交换和平等竞争,有利于公有制经济内部产生激励机制和活力,有利于国民经济整体实力的增强,有利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繁荣,有利于促进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利用,从而有利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因此,私有制经济的发展是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国民经济的全盘私有化不同于单体企业的私有化,是在承包、租赁、出售、入股等过程中低估和贱卖公有资产,全面、持久、大幅度地降低公有制经济比重,建立起以私有制经济为基础的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彻底否定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从而否定社会主义经济基础,否定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单一公有制则是通过对非国有制经济的不断升级过渡,将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加以消灭,将小集体经济变为大集体经济,将大集体经济变为地方国有经济,将地方国有经济提升为以国家为代表的全民所有制经济,最终建立起“一大二公三纯”的以社会主义国家为代表的全民所有制一元结构经济。这种做法显然是高度集中、行政统一的计划经济产物,是超出现实生产力而把马克思所设想的共产主义社会的全社会所有制“提早”付诸实施了。
从比较实践的效果检验上划清界限改革开放30年来的实践证明,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确立和发展,极大地促进了我国生产力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如果我们回到过去那种单一公有制的发展道路上,就会葬送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历史经验表明,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搞单一公有制是不成功的,单一公有制的局面只会丧失活力、发展落后。改革开放以来,我们打破了公有制一统天下的局面,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不但没的削弱和动摇公有制经济的主导地位,反而巩固和发展了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增强了国有经济的控制力。我国宪法第六条第二款规定,国家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
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
第二篇: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分配制度的内涵和依据
姓名:牛冰班级:金融1111专业:金融学学号:1102110148
基本经济制度含义: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的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
内涵: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是一个有机结合的统一体。既包括作为社会主义经济基础的公有制经济,也包括非社会主义性质的其他所有制经济。没有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就不能确保我国社会的社会主义性质,不能坚持社会主义方向和道路。没有其他所有制经济,就会脱离当代中国的基本国情,脱离初级阶段的实际。因此,既不能因为公有制以外的其他经济成分不属于社会主义性质的经济而将它们排除在基本经济制度以外,也不能因为它们属于基本经济制度而认为也是社会主义经济。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确立,能够把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和初级阶段的现实要求有机统一起来,这在社会主义所有制理论上重大一个是的突破和创新,更加有利于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有利于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依据: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是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区别于资本主义的本质特征,是劳动人民当家作主的经济基础,也是社会化大生产的客观要求;我国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还不发达,生产社会化的程度还不高,发展还很不平衡,需要公有制为主体的条件下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以适应生产力的要求;一切符合“三个有利于”标准的所有制形式,都可以而且应该用来为发展社会主义服务。
基本分配制度含义: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内涵:坚持按劳分配的主体地位对于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的性质具有重要意义。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公有制在分配方面的体现,只有坚持按劳分配的主体地位,才能体现公有制主体地位的最终实现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社会主义性质,才能保证人们相互之间在平等经济关系基础上建立和谐经济利益关系,才能保证向共同富裕这一目标前进。当然,也只有坚持公有制主体地位,才能保证按劳分配的主体地位的实现。
依据: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的分配原则;坚持按劳分配的主体地位,体现在按劳分配是全社会分配领域的主体分配原则,也体现在它是公有制经济内部主体的分配原则。
第三篇:谈谈你对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认识
谈谈你对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认识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所有制结构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原来单一公有制的结构已经为公有制为主体条件下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所替代。根据实践的发展,党的十五大明确提出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确立,体现了党在所有制理论上的与时俱进。
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应该建立怎样的所有制结构,确立什么样的基本经济制度我们党的认识有一个逐步深化的过程。这里的根本问题是如何正确认识非公有制经济在我国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党的十五大在深刻总结改革开放以来所有制结构改革经验的基础上,第一次明确提出,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非公有制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标志着我们党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认识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确立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其基本根据是:
第一、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是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区别于资本主义的本质特征,是劳动人民当家作主的经济基础也是社会化大生产的客观要求。
第二、我国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离开了多种所有制经济,就背离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就会重蹈超越阶段、违背国情的覆辙。而且现在看来,我国即使实现了现代化,仍然需要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第三、一切符合“三个有利于”标准的所有制形式,都可以而且应该用来为发展社会主义服务。那种认为在社会主义社会不能发展非公有制经济的主张,已被实践证明是不符合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际的。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既包括作为社会主义经济基础的公有制经济,也包括不是社会主义经济基础的非公有制经济。
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是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必须遵循的一条基本原则。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必须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公有制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支柱和国家进行宏观调控的主要物质基础,是社会主义经济性质的根本体现。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对于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具有关键性作用。
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二是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
国有经济起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控制力上。只要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在经济中的控制力和竞争力得到增强,在这个前提下,国有经济比重减少一些,不会影响我国的社会主义性质。
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是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必须遵循的又一条基本原则。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生产力水平和发展的不平衡性,给非公有制经济留下了广阔的空间。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对于充分调动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促进经济增长、扩大就业、活跃市场和满足人们多样化的需要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还因为它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加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促使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既要对它们鼓励和支持,又要对它们进行引导。一方面要放宽市场准入,允许非公有资本进入法律法规未禁入的基础设施、公用事业及其他行业和领域;非公有制企业在投融资、税收、土地使用和对外贸易等方面,与其他企业享受同等待遇,坚持平等保护物权,形成各种所有制经济平等竞争、相互促进新格局;支持非公有制中小企业的发展,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做强做大,完善保护私人财产的法律制度,为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另一方面要依法加强监督和管理,引导它们依法经营、照章纳税、诚实守信、保障职工合法权益。要改进对非公有制企业的服务和监管,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
第四篇: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
第八章
一、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
主要明确两点:
1.什么是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
2.为什么要懂得:这一制度的确立,是由我国社会主义性质和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决定的。其原因在于:
第一,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必须坚持以公有制作为国家经济制度的基础;
第二,我国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需要在公有制为主体的条件下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
第三,一切符合“三个有利于”的所有制形式都可以而且应该用来为社会主义服务。
二、公有制经济的范围、主体地位和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
1.公有制经济的范围
党的十五大报告指出:公有制经济不仅包括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还包括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
2.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
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主要体现在: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
社会主义公有制的主体地位是由公有制的性质以及它在国民经济中的作用决定的。
3.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
在公有制经济中,国有经济控制着国民经济命脉,起着主导作用。
党的十五大报告指出: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控制力上。
三、非公有制经济的范围和地位
四、我国的现行分配制度与原则
1.我国的现行分配制度与分配方式
我国目前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个人收入分配制度。
所谓多种分配方式,是指除按劳分配外,还存在其他的收入分配方式,如:按劳分配以外的劳动收入;按劳动力价值分配的收入;经营收入;按资分配的收入,等等。
从根本上说,实施上述分配制度是由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所有制结构所决定的。
2.我国的现行分配原则
第一,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经济的分配原则。
第二,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原则。
第三,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
效率与公平之间存在辩证关系:
一方面,效率是实现公平的物质基础,只有通过提高效率创造越来越多的物质财富,才有可能实现分配的公平;
另一方面,公平又是提高效率的前提,只有收入分配公平合理,才能激发劳动者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才能尽快增加物质财富。
效率优先,即公平应当服从效率。
坚持效率优先是由我国的国情决定的。
在经济发展过程中,效率与公平相比,必须把效率原则摆在首位。
但是效率优先又应以兼顾公平为条件。
贯彻“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要处理好的几个问题:第一,必须克服平均主义;第二,必须处理好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与共同富裕的关系;第三,必须防止两极分化。
五、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
1.什么是社会保障
2.社会保障的构成、作用和必要性
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的原因、主要内容与基本特征
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的原因
要懂得: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既是我国改革实践的经验总结,也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对于解放和发展我国的社会生产力有着十分重大的作用。其原因两点:
第一,是发展现代经济,优化资源配置的需要;是我国经济和世界经济接轨的需要;
第二,是实现跨世纪经济发展战略的需要。
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主要内容
包括五个方面的内容。
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具有现代市场经济的共同特征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反映现代市场经济的一般规定性,具有市场经济的共同特征。包括:经济活动市场化;企业行为自主化;宏观调控间接化;经营管理法制化;社会保障制度化。共五个方面。
4.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同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特点
主要表现在:运行的财产基础不同;运行的收益分配方式不同;运行的目的不同;反映的利益关系不同;宏观调控的质量不同。总之,有着由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决定的种种优越性。
学习第九章
一、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就没有社会主义现代化
1.“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就没有社会主义现代化”是一个科学论断
这个命题是邓小平与1979年3月在党的理论工作务虚会议上提出来的。
我们要从三个方面理解和把握为什么这样提。
第一,民主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内在属性。
第二,民主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政治保证。
第三,民主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内容。
总之,民主同社会主义不可分,同社会主义现代化不可分。“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就没有社会主义的现代化”这一科学论断,深刻揭示了民主与社会主义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关系,是邓小平社会主义民主建设理论的核心内容。
2.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民主法制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三者之间的关系
三者之间:
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是中心,它为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提供物质基础;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为经济建设和民主法制建设提供精神动力、智力支持和思想保证;
社会主义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都要靠继续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来保证和支持。
二、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中国共产党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
1.社会主义政治文明与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之间的关系
社会主义三大文明之间的关系主要表现在:
一定的政治文明建设以一定的物质文明为基础,以一定的精神文明为条件,同时又影响和决定着一定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发展方向和进程。
3.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
建设政治文明涉及政治思想、政治制度、行政管理、法制建设等方面,是一个内容广泛的系统工程。在当代中国,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最根本的是要把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起来。
党的领导是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要求,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党的十六大为我们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进一步指明了方向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的基本特征及其与资本主义民主的区别
社会主义民主同资本主义民主之间存在着某种继承或借鉴的关系,但它与资本主义民主有本质的区别。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的基本特征也就是其与资本主义民主的本质区别。
第一,它是建立在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主体的基本经济制度基础上的、供绝大多数人享有的民主。
第二,它有十分广泛的内容,其核心是无产阶级和人民群众享有管理国家的权力,实行民主集中制。
第三,它有光明的发展前景和强劲的发展动力。
四、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基本方略
1.施行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第一,是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基本保证;
第二,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需要。
第三,是维护社会稳定和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证。
2.依法治国的主要任务
第一,努力建立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法律体系。这是依法治国的基础和前提。
第二,加强法制宣传教育,增强全民的法律意识。党员和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要成为遵守宪法和法律的模范。
第三,加强对执法活动的监督,推进司法体制改革。
3.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的关系
2001年1月,江泽民在全国宣传部长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依法治国的同时,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以德治国。
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的关系表现在三个方面:
第一,从历史发展看,二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不可偏废。
第二,从所属的领域看,法治以其权威性和强制手段规范社会成员的行为,德治以其说服力和劝导力提高社会成员的思想认识和道德觉悟。前者属于政治建设,属于政治文明;后者属于思想建设,属于精神文明。但二者的地位和功能都非常重要。
第三,从实践看,只有把这两个方面的工作都抓好,并使它们在实际生活中紧密配合,才能保证社会的良好秩序,保证国家的长治久安。
五、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必要性、改革的目标和任务、基本方针和方法
1.政治体制改革的必要性
2.政治体制改革的目标和任务
3.政治体制改革的基本方针和方法
进行政治体制改革,必须采取正确的方针和方法。根据邓小平的有关论述,我们应着重强调以下几点:
第一,必须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即坚持社会主义方向。
第二,必须从我国的具体实际出发,走自己的路。
第三,必须要有领导、有步骤、有秩序地进行,必须确保国家的安定团结。
学习第十章
一、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战略地位和意义
主要把握三个方面:
1.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性
表现在三个方面。
2.发展当代中国先进文化的方向和特点
在当代中国,发展先进文化,就是发展
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 科学的 大众的 社会主义文化。
这“三个面向”、三个特点既是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也就是中国先进文化的特点。
3.社会主义社会经济、政治和思想文化的关系
在任何社会形态中,经济、政治和思想文化 三者都是一个统一体。
其中,经济是基础,是最终起决定作用的因素,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思想文化是一定经济和政治的反映,并给予经济和政治以巨大的影响。这三个方面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推动人类社会不断地发展和进步。
二、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指导思想和基本方针
1.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指导思想
发展繁荣社会主义文化,必须牢牢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基本要求,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统领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这是建设先进文化的根本思想保证。
2.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基本方针
第一,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坚持“两为方向”,是新时期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基本方针。代表了社会主义文化事业的正确发展方向。
第二,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双百”方针。这是我们党繁荣和促进社会主义文化事业发展的基本方针。
第三,坚持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文化生产要在 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的前提下讲求经济效益,这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关系到文化事业生存和发展的重要问题。
第四,坚持社会主义文化重在建设的方针。这是在总结历史经验的基础上,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出发提出的一个重要指导方针。
三、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基本任务
主要是四条:
1.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形成全社会共同的理想和精神支柱,是建设先进文化极为重要的任务。
有关第一条的内容,注意两点:
第一,明确什么是中华民族精神(内涵)。
第二,明确怎样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方法)。
2.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建立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努力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和任务。
3.发展科学技术,坚持教育为本
有关第三条内容,要明确:
第一,教育和科学是文化建设的基础工程。
第二,新世纪教育的历史使命和奋斗目标。
4.繁荣哲学社会科学,发展各项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
有关第四条内容,主要明确:
繁荣哲学社会科学,发展各项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重要意义。
四、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目标
1.推进素质教育,培育“四有”新人
要知道什么是“四有”。即: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
培养“四有”公民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目标,也是对国民素质的具体要求。
2.推进人的全面发展与社会的全面进步
首先要知道什么是“人的全面发展”。
所谓人的全面发展,是指由自然和社会长期发展所赋予人的一切潜能的最充分、最自由、最全面的开发调动。
人的全面发展是一个不断提高、不断完善的漫长历史过程,是与社会经济发展相统一的过程。
第二要知道“人的全面发展与社会的全面进步”的关系
推进人的全面发展,同推进经济、文化的发展和改善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是互为前提和基础的。
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发展是辩证统一的关系。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社会主义文化是个内涵广泛的大范畴。我们只要重点记住课本中提到的内容即可。像: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基本任务———主要是四条:
1.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形成全社会共同的理想和精神支柱,是建设先进文化极为重要的任务。
2.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建立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努力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和任务。
3.发展科学技术,坚持教育为本。
4.繁荣哲学社会科学,发展各项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
第五篇: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
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
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经济制度。江泽民同志在中共第十五次全国代表大会报告中指出:根据我国国情,中国现在处于并将长时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从建国开始特别是近二十年来的发展,我国生产力有了很大提高,各项事业有了很大进步。然而总的来说,人口多、底子薄,地区发展不平衡,生产力不发达的状况没有根本改变。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社会生产力。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尤其要把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摆在首要地位。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就是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市场经济,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这就要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公有制是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公有制经济不仅包括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还包括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使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多种分配方式,允许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带动和帮助后富,逐步走向共同富裕;坚持和完善对外开放,积极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保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人民共享经济繁荣成果。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特征和建立的客观依据
(1)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必须加强公有制的主体地位,改革公有制的实现形式,非公有制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坚持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2)同是多种经济成分并存,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与过渡时期是不同的,两者的根本区别在于,公有制经济在多种经济成分并存中是否占主体地位。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多种经济成分并存,是社会主义公有制占主体条件下的并存,而过渡时期则是以私有制占绝对优势条件下的并存。
(3)坚持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客观依据:第一,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也是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本质特征。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在本质上符合社会化大生产的要求,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支柱,是国家对社会经济运行进行宏观调控的主要物质基础。第二,我国的生产力水平是多层次、不平衡的,要求有多种所有制与之相适应。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公有制经济本身的发展也是不成熟的,这也要求我们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来促进社会主义经济的发展。第三,一切符合“三个有利于”的所有制形式,都可以而且应该用来为社会主义经济发展服务。
公有制经济的涵义和多种实现形式
(1)在我国,公有制经济包括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还包括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公有制的不同形式,不存在高级形式和低级形式之分。无论是国有经济、集体经济,还是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都是公有制经济,共同构成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
(2)所有制与所有制实现形式既联系又区别:所有制是指生产过程中人与人在生产资料占有方面的关系,包括人们对生产资料的所有、占有、支配、使用等经济关系。所有制实现形式是这些经济关系借以实现的具体形式,主要是指资产的组织形式和经营方式。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公有制实现形式可以而且应该多样化。一切反映社会化大生产规律的经营方式和组织形式都可以大胆利用。要努力寻找能够极大地促进生产力发展的公有制实现形式。公有制在组织形式上可以采取独资企业、股份合作制、合作社、股份公司等形式;在经营方式上可以实行租赁经营或承包经营等方式。公有制实现形式的多样化,有利于强化产权约束,有利于提高企业和资本的运作效率,有利于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促进生产力发展。
(3)股份制是公有制的一种主要形式,是现代企业的一种资本组织形式。股份制有利于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有利于提高企业和资本的运作效率,资本主义可以用,社会主义也可以用。股份制不存在姓“社”姓“资”的问题,其性质关键看控股权掌握在谁手中。由国家和集体控股,具有明显的公有性,有利于扩大公有制经济的支配范围,增强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
(4)股份合作制是兼有股份制和合作制特点的一种公有制实现形式。它是以劳动者的劳动联合和劳动者的资本联合为主的集体经济。股份合作制企业中的职工既是劳动者,又是投资者,使劳动者与企业利益结为一体。要支持和鼓励股份合作制经济的发展。
坚持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
(1)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主要体现在:第一,公有资产在社会资产中占优势;第二,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
(2)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是由社会主义的性质以及它在国民经济中的作用所决定的,具体体现在:第一,公有制是与社会化大生产相适应的,是同社会发展的方向相一致的。第二,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只有依靠公有制经济的力量,社会主义国家才能有充分的经济实力引导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和外资经济沿着社会主义的方向发展。第三,公有制控制着国民经济的命脉,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主要支柱,国家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和国家实行宏观调控的主要物质基础。第四,公有制是满足社会成员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实现劳动人民经济上、政治上的主人地位和全体社会成员共同富裕的物质保证。
(3)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根本原则,是我们进行所有制结构调整的基本前提,也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标志。
只有坚持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才能保证国民经济的发展沿着社会主义方向前进,才能防止两极分化、最终实现共同富裕,才能保证社会主义制度的巩固和发展。
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
(1)非公有制经济包括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和外资经济。非公有制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有其客观必然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是靠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来实现的,必须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
(2)个体经济是指劳动者个人占有生产资料,从事个体劳动和个体经营的私有制经济。既是劳动者,又是私有者,这是个体经济的显著特点。在个体经济中,劳动者与自己所有的生产资料直接结合,劳动产品归自己所有,不具有剥削性质。
个体经济存在于各个社会形态之中。个体经济之所以能长期存在,根本原因在于:第一,个体经济是以简单工具和手工劳动为基础,同较低的生产力发展水平相联系的;第二,个体经济具有分散性、经营多样性和灵活性等特点,是其他经济形式所不能替代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个体经济作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组成部分,发挥着其他经济成分所不能替代的作用。在积极发展个体经济的同时,必须加强对它的管理和引导,使其走上规范化发展的轨道。
(3)私营经济是以生产资料私人占有和雇佣劳动为基础,以获取利润为目的的私有制经济。私营经济在性质上属于存在剥削与被剥削关系的资本主义经济。
私营经济的出现是由我国生产力发展状况所决定的。现阶段我国发展私营经济,有利于增加劳动者就业,有利于实现劳动力向非农产业的转移,有利于充分利用人力、物力、财力,搞活经济,发展生产等。在私营经济的发展过程中,要加强管理和引导,依法保护其合法权益,充分发挥它的积极作用,限制它的消极作用,使之健康发展。
(4)外资经济包括中外合资企业、中外合作经营企业中外商投资部分以及外商独资企业。中外合资企业,是指我国同外商共同投资、共同经营、共负盈亏、共担风险的企业;中外合作经营企业,一般是指由外商出资金、设备,我方出土地、劳力合作经营的企业;外商独资企业,是指外商经我国批准,在我国境内租赁土地、独自投资、独自管理、自负盈亏的企业。
中外合资、合作经营企业和外商独资企业中所吸收的外资,绝大多数是实行资本主义制度的国家和地区的投资。这些企业有资本主义经济的成分,但在我国社会主义国家的管理和调节下,它们已不是一般的资本主义经济,而是我们能够加以限制、能够规定其范围的国家资本主义经济。
外资经济的存在和发展有重要意义:第一,有利于引进先进技术设备,推动我国国民经济的技术改造;第二,有利于吸收和利用国外资金,弥补我国建设资金的不足;第三,有利于学习和借鉴国外先进的管理方法,提高我国企业管理的水平;第四,有利于开辟我国与国际市场的联系,促进外贸发展;第五,有利于增加国内就业人口,培养技术人才和经营管理人才。发展外资经济,既要为外资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切实保护他们的合法权益,也要加强对外资的管理,最大限度地发挥外资经济的积极作用,尽可能地限制其对我国经济发展的消极作用。初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
1.生产资料所有制结构的内涵:是指各种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在一定社会经济形成中所处的地位、所占的比重及其相互关系。实行何种所有制结构,由生产力发展的状况决定。
2.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所有制结构:党的十五大明确了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
3.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所有制结构的必然性:(1)所有制结构是各种不同的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在社会经济中所处的地位、所占的比重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2)任何社会发展阶段上的所有制结构,都不是由人们的主观愿望决定的,而是由生产力发展的状况决定的。(3)我国现阶段实行的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所有制结构,是由于我国生产力总体水平比较低、社会化程度不平衡、经济发展多层次决定的。(4)与这种生产力水平低、不平衡、多层次相适应,只能实行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的所有制结构。它们是全民所有制、集体所有制、私营经济、个体经济、外资经济、混合经济等。
4.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与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的关系:(1)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是一个有机统一体,它既包括了作为我国经济主体的公有制经济,又包括了作为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的非公有制经济。(2)没有公有制经济,公有制经济不处于主体地位,社会主义就将丧失其自身的经济基础,就不能确保我国社会的社会主义性质,不能坚持社会主义的方向和道路。(3)没有其它所有制经济,就会脱离当代中国国情,脱离初级阶段的实际,重蹈超越阶段的覆辙,同样不利于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4)党的十五大把“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用“制度”固定下来,更具有稳定性、可靠性。
为什么要坚持和完善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为
第一,必须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社会主义建设的目的是实现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因此公有制经济的比重比一般市场经济国家高一些是理所当然的。公有制经济是国家引导、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本力量,是实现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和共同富裕的重要保证。发展壮大国有经济,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在经济发展中起主导作用。我们的国有经济不能不断发展壮大起来,反而日益减弱甚至给搞没有了,那我们在这个世界上,在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竞争中,就会失去我们的竞争优势,就没有我们的有利地位。对此,全党同志必须保持清醒的头脑。公有制为主体,既要保持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更要增强素质和活力。要继续寻找能够极大促进生产力发展的公有制的实现形式,使公有制和市场经济很好结合。股份制,股份合作制,一些共同基金如养老基金,职工持股会等,都是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公有制形式,要支持其健康发展。集体经济是公有制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增加就业、实现共同富裕有重要作用,要继续支持和帮助多种形式的集体经济的发展。
第二,必须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我国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需要在公有制为主体的条件下大力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个体、私营等各种形式的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增强国民经济活力,充分调动人民群众和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创造性,加快生产力发展和扩大就业具有重要作用。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在党的方针政策引导下,我国个体经济从小到大,私营经济从无到有,它们在国民经济中所占比例不断增大,上个世纪从80年代初的“拾遗补缺”发展成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力量,目前已成为新的重要经济增长点,扩大就业的主渠道,活跃市场、方便人民群众生活的生力军。
随着我国进一步调整和完善所有制结构,特别是在国有经济继续向关系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集中的同时,从一般竞争性行业逐步退出,国有经济在经济总量中的比重继续缩减,个体、私营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是不可避免的。今后,要完善政策法规,进一步鼓励和支持个体、私营经济发展。放宽国内民间资本的市场准入领域,在投融资、税收、土地使用、人才招聘和对外贸易等方面采取措施,实现公平竞争。依法加强监督和管理,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完善保护私人财产的法律制度,防止某些私营企业主因对政策的误解而把资金抽走到国外境外。个体劳动者和私营企业主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要得到社会应有的尊重。
第三,坚持公有制为主体,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统一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不能把这两者对立起来。改革开放以来许多地方的实践充分证明,各种所有制经济完全可以在市场竞争中发挥各自优势,相互促进,共同发展。这是对基本经济制度认识的重大发展。一般认为,公有制经济特别是国有经济在投资大、建设周期长、回收较慢、规模效益比较显著的基础设施、某些高精尖领域有优势,而非公有制经济则在市场进入门槛低、竞争比较充分、生产经营灵活性强的一般竞争性领域有优势。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国有经济和非国有经济,都有自己用武和大显身手之地。这几年像浙江、江苏、广东等省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很快,给国有企业带来了好的市场竞争环境,并为国有企业改革创造了有利条件,推动了国有经济的改革和发展,提高了国有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整个社会经济也获得了迅速发展,说明国有经济和非国有经济发展的互补性和互动性。这些经验对今年进一步完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有重要的启示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