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当代文学简答题

时间:2019-05-14 21:26:3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中国当代文学简答题》,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中国当代文学简答题》。

第一篇:中国当代文学简答题

59、在人物塑造上,金庸、梁羽生和古龙小说主要有什么异同?

在人物塑造上金、梁小说多“侠客”形象,金庸小说人物性格复杂,具有一种反传统精神,小说人物亦正亦邪,危步于道德的悬索之上而不能失其坠,矛盾性格。古龙笔下多“浪子”形象,传统道德观念薄弱,注重个性的张扬,没有正邪的生硬划分,也没有“名门正派”与“旁门左道”的对峙,有的只是人物情感和性格的内在冲突,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人性。

22、同样集中于一个场景的剧作,《天下第一楼》与《茶馆》相比有什么不同?

《茶馆》通过对在“茶馆”这一具有社会性的开放场景中形形色色人物命运的描写,反映了旧中国从戊戌变法失败后清政府的腐朽黑暗、袁世凯死后的军阀混战到抗战胜利后国民党反动派统治三个时期的社会风云变幻,诅咒了给人民带来灾难的黑暗年代,为吃人的旧社会敲响了丧钟,具有深刻的思想主题。

《天》并不试图通过小场景来折射不同大时代的社会风云,它的“面”不宽,其独到之处在于“深”,即笔锋探向人的性格与内心,试图揭示一定社会历史文化条件下,人物深层的心理结构,传递出剧作家对人生内涵的悲凉感悟。

40、以《山上的小屋》为例,简要说明残雪小说的基本特征。

残雪运用了高度变形的艺术手法,制造了一个超验的、梦魇班的意象世界,这个世界完全是一个“世纪末”的生存困境。

显现出残雪小说一些基本特征,如突围生存困境的主题话语、梦魇班的结构模式、梦魇般的意象、呓语般的叙述、神经质的人格、令人作呕的生存环境、噩梦般的人际关系以及怪诞的寓言美学等。

20、简要说明《智取威虎山》双线并行的复线结构的特点。《智取威虎山》是一种双线并行的复线结构,一条是小分队乘胜追击,发动群众,准备决战;一条是杨子荣打进匪窟与敌周旋,最后双线合一,与小分队及群众里应外合端掉匪窟。特点:故事脉络分明,结构紧凑完整,剧情发展波澜不断,矛盾冲突此起彼伏,具有很强的戏剧性和观赏性。

57、简要说明梁羽生武侠小说的主要特点。梁羽生的武侠小说多写正邪两派之间的斗争,常将故事背景放在社会动荡、社会矛盾和民族矛盾尖锐的时期,并将正邪之争与当时社会生活中的政治斗争、阶级斗争、民族斗争和军事斗争联系在一起,这样,他的某些作品甚至更像是历史小说,“有着历史的真实性,讲现实主义”的写实风格,场面宏大,动人心魄,表现出强烈的政治热情和民族情绪。

13、简要说明《组织部新来的青年人》的多重思想意义。

A.在刻画林震的工作热情时,作家勾勒出三个各有特点的官僚主义者形象——专横跋扈的王清泉、回避矛盾、忙忙碌碌的韩常新和对工作缺乏热情的刘世吾,具有“政治小说”的意义。B.在官僚主义者的形象中,刘世吾的口头禅是“就那么回事”,但他并未彻底麻木,其意义超出了一般性的批判官僚主义,具有哲理意义。C.小说并不是就欣赏林震的理想主义热情,而是通过林震的经历说明生活斗争比书本更复杂,具有“成长小说”的意义。

8、李月辉与刘雨生都是《山乡巨变》中先进人物的代表,他们有什么不同?

李月辉头脑清醒,注重实效,遇事善于思考,沉着稳重,不急躁冒进,注意联系群众,为人随和宽厚,又讲究工作方法,被人们戏称为“婆婆子”。但对于农业合作化这样大是大非的问题,是清醒的,也是赞同的,却性格绵软,老是担心“性急出岔子”,“贪多嚼不烂”,主张“从容干好事”。刘雨生则是一个公而忘私的典型,为了办社,即使是家庭离异也矢志不逾,在合作化初期,“他自己心里对互助合作,也有点犹豫。也曾一度灰心丧气。

9、“亭面糊”与陈先晋都是《山乡巨变》里“中间人物”或“落后人物”的代表,他们有什么不同? 小说中的“亭面糊”(盛佑亭)出身贫农,勤劳善良,坦率天真,也乐于为公家做事;但又随遇而安,爱打小算盘,无主见,随风倒,好吹牛,爱骂人,还贪嘴,总想发威风却毫无威信。特别突出的是好虚荣。贫农陈先晋与“亭面糊”的情况十分相似,然而,他不再是一个“喜剧性”的人物,而是更多地代表了当时农民的真实思想与心态。祖上几代人都曾发狠做活,却越做越穷,直到解放后分到土地,发家梦都才有了实现的可能。他自己在犁耙功夫方面是一把好手,儿子大春和孟春、女儿雪春都是青年壮劳力,如果自家单干,肯定可以先富起来。但是,现在却号召入社,要上交土地,几代人的梦想又将成泡影。对于这位老农在精神上的痛苦给予了极大的理解和同情,充分表现了老一代恋土的农民在走向社会主义集体化道路时艰难的心路历程。

10、《创业史》在梁生宝和梁三老汉的形象塑造上,有什么经验或教训?

梁生宝是“社会主义新人”形象。在他的身上,集中了一个农村基层干部所应有的优秀品质,克己奉公又朴实憨厚。作者把他描写成过于理想化。当作者的理想与现实生活的实际状况发生矛盾时,人物性格的发展就产生了困难,同样,当作者将农村中错综复杂的各种矛盾都简单归入两条道路斗争之中,并以此作为惟一的主题时,作品所希望反映出历史宏大画卷的理想,也必然成为空想。因此,《创业史》最终没能完成,除了作家自身原因外,作品本身也存在理想与现实的冲突,以及生活认识局限性的矛盾。

11、《创业史》中的“三大能人”郭世富、姚士杰、郭振山是三个什么样的人?

郭世富:是一个富裕中农,曾靠给人家打工为生,后来因意外机遇发家,“是梁三老汉顶羡慕的人”,他也是一个“不识字的经济专家”,工于心计,处世圆滑,善于见风使舵,精于在买卖中做手脚,是最令人难琢磨的一个人。他有心与互助组较量,却时时提醒自己“不张狂”,集中表现了农民的狡猾。姚士杰:是一个富农,他继承了父亲“铁爪子”的为人之道,更仇恨共产党断送了他做地主的梦想,却主张“好汉厉害,不在脸上,在心里头”。他能干却心狠手辣。是小说中最肮脏、阴险的人物。

郭振山:曾经是一个从土改积极分子,因为斗争积极、工作认真而当上了村长,有发家资本后,便对互助组运动产生了抵触情绪,不但觉得党员难当,更是嫉妒梁生宝的成绩,最后蜕变为了“革命的局外人”。

14、简要说明王蒙小说从《组织部新来的青年人》、《布礼》、《蝴蝶》到《杂色》的风格变化。

小说集中表达了他在反思革命中的丰富思考,从坚定中不乏伤感的《布》到追问中不乏悲怜的《蝴蝶》,再到因为豁达而开朗的《杂色》又回到交织了伤感与迷惘的《相见时难》,表达了作家既无怨无悔又若有所思,既渴望多方面揭示革命“异化”为悲剧根源,又不忍挖的太深的复杂情感。

15、王蒙描写过哪些青年革命者形象和干部形象(各说出两个以上)?他们各自都有些什么特点?

《组织部新来的青年人》通过一个刚到组织部工作的青年干部林震的见闻,展现了满腔的理想主义热忱遭遇了官僚主义无情现实,进而提出“究竟是林震太幼稚还是组织部的官僚主义力量太强大”这样发人深省的问题,《蝴蝶》作品通过一个红产党员高级干部张思远在政治运动中的浮沉和家庭生活的变故,揭示了他的微妙心态。他怕失去他的领导职务,决不仅仅因为生活上的优厚条件,他怕失去党,失去战斗岗位,失去伟大队伍中重要位置。

16、为什么说80年代以来的革命叙事呈现出了众声喧哗的特色?

A.《芙蓉镇》、《古船》对居心叵测的人们利用革命以营私的无情揭露,《白鹿原》、《长恨歌》对革命其实改变不了普通人的日常生活的深长思考,B.更有《父亲是个兵》、《我是太阳》以及《英雄无语》这样缅怀革命、讴歌英雄又有所感伤、有所困惑的浪漫主义新浪潮。

C.不同的主题表明当代作家对于革命的思考已成功超越前辈作家对革命颂歌,表达出对历史与人性复杂性的深刻探讨,对于革命与日常生活、革命与农民性的独到思考。

18、《红灯记》中的“痛说革命家史”一段,讲述的是怎样的“革命家史”?

A.先以李奶奶炸雷般地对李铁梅说“爹不是你的亲爹!奶奶也不是你的亲奶奶!”开头,接着,是“十七年风雨狂怕谈以往”的思绪难平的大段唱腔进行厚重煽情的铺垫蓄势。

B.然后,长达80多句的掷地有声的大段念白,把情绪绷到了最大张力,再接一段“闹工潮”的唱段,把诉说家史之“痛”导向希望后继有人的绵绵不绝的情感渠 道。

C.最后,李铁梅顺势而进,接过红灯唱出“打不尽豺狼绝不下战场”的誓言,把观众情感推向高潮。

19、举例说明《沙家浜》中的阿庆嫂是一位什么样的女地下工作者形象?

阿庆嫂是一个圆熟机敏、口齿伶俐、智勇双全、处变不惊的女地下工作者形象。她在智斗中巧妙利用敌人明争暗斗的矛盾和自身优势占据,主动在敌人眼皮底下巧妙地送出情报,组织乡亲掩护支援受困的新四军战士,在敌人以沙奶奶的生命来要挟时,主动配合新四军一举歼灭取得胜利。

23、《暗恋桃花源》讲的是两个什么样的完全不搭调的故事?作者是怎么安排的?

“暗恋”讲的是生命垂危的江滨柳躺在病中回忆早已失散却40年不渝的恋情,优美而感伤; “桃花源”则是改编的古典名篇,活色生香的春花与无能丈夫及偷情汉子亦古亦今纠缠不清的闹剧,世俗又戏谑。既是“戏中戏”,又是互扰、互接,正是这一种看似完全不和谐的艺术构思,却将两组迥然相异的人物,两个完全无关的故事混乱搭接起来,看似无序,实则暗合了当下世人的生活体验和潜意识,达到奇妙的统一,获得一种新奇、复合、多义的审美效果。

28、路遥的《人生》和《平凡的世界》有什么共同特点?《平凡的世界》与《人生》相比,又有什么明显的变化?

两部都是描述主人公在人生奋斗的道路上经历苦难和挣扎的作品,表现出了一种震撼人心的悲剧意识和巨大的悲剧力量。《平凡的世界》全景式地表现当代城乡社会生活的长篇小说,具有更为宏大的史诗性的格局。作者在近十年间广阔背景上,通过复杂的矛盾纠葛,刻画出社会各阶层普通人劳动与爱情,挫折与追求,痛苦与欢乐,日常生活与巨大的社会冲突,纷繁地交织在一起,深刻地展示了普通人在大时代历史进程中所走过的艰难曲折的道路。

30、《古船》对现实生活复杂性的描述和对历史文化的反思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古船》是一部具有史诗品格的作品。作家以全知全能的视角纵观洼狸镇的曲折与艰难,同时又随时变化视角,以隋抱朴的眼睛默默观察这一切,让隋抱朴成为洼狸镇苦难的见证者和心灵的承受着。洼狸镇可以说是整个中国大地的缩影,几十年中国大地的风云变幻都在这个小镇汇聚。

《古船》对我国传统文化中复仇意识落后性的揭示,结合了有关民族历史进程和国民性的思考。不论是同态复仇,扩大化残忍化的复仇,都是人类复仇意识发展历程中惨剧的重演。女性自杀的“有局限性”复仇,对恶势力是一种独特的有力控诉。以理智来约束复仇冲动的人物形象,填补了《原野》中所没有的一类正面人物的空白。

33、为什么说王琦瑶似乎是上海弄堂阶层灵魂和精神的代言 王琦瑶是典型的上海弄堂的女儿,上海与女性有着天然的联系,上海为女性提供了施展的空间,女性是上海这座城市中一道最耀眼的风景,鲜活时尚,丰富多彩。王琦瑶带领读者走进了上海的民间形态,“上海的弄堂总有着一股小女儿情态,这情态的名字就叫王琦瑶。

34、简要说明作家是如何通过王琦瑶的命运展现上海近半个世纪的历史变迁的。

《长恨歌》用一种温婉舒缓的笔调,一种都市民间的视野,通过王琦瑶的命运起伏展现了上海的历史变迁。近半个世纪的上海历史就在她的一举一动、一衣一食间缓缓划过。通过王琦瑶早年选美和住进爱丽丝公寓的辉煌、中年生活窘境的落寞、晚年与年轻的老克腊的二度青春,都与上海的兴衰历程形成了不期而遇的同步。王安忆以女性的眼光考量20世纪中国最具魅力的城市—上海,用一个追求繁华而不得的女人沉浮悲欢的一生,表现了女人与城市的关系,演绎了一段远离主流社会话语的上海平民史。

37、《玫瑰门》是怎样表现司猗纹的心理扭曲的?

A.司猗纹18岁的初恋昙花一现,被囚禁在父母之命的无爱婚姻里,受尽浪荡丈夫的肆意践踏和公婆的鄙视。解放后追求妇女解放,没料到刚离了婚,新的结婚对象就暴死了。B.文革中她主动交出财产,力图重新做人,不遗余力地改变自己,最终仍是受挫,终于导致了她心理的畸变和疯狂的报复,不惜用自己的“恶”去争得生存的权利。

C.她对庄老太爷实施性侵犯,改写了不对等的家庭关系;以偷窥儿媳竹西与大旗的偷情,获得某种心理优势,控制了家庭大权;以陷害妹妹改变在政治斗争中的劣势。

39、以《冈底斯的诱惑》为例,简要说明马原小说形式创新的意义。

《冈底斯》讲述了探寻“野人”、观看“天葬”、顿珠婚姻等三个故事。三个故事彼此独立,既不完整,也没有明确的线索,往往是突如其来,又忽而去,相互之间没有任何逻辑关系。通篇的叙述主要由“自报家门”和自言自语式的独白构成,显得随意自然,完全没有传统小说的叙事秩序。这种还原的叙事方式,隐含着他对现实主义文学真实观念的颠覆意图。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冈底斯》其实是一部作家依据自我的精神真实展开的叙事实验,对当代文学中普遍存在的客观真实观和历史决定论构成了颠覆与挑战。对中国当代文学来说,明马原小说形式创新的意义就在于此。

52、简要说明金庸在新派武侠小说创作上的文学成就。

在新派武侠小说的创作上,金庸独辟蹊径,力求突破传统武侠小说那种陈旧的创作模式。他一方面把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融入新武侠小说中,摒弃旧武侠小说中存在的糟粕;一方面又借鉴“五四”新文艺和西方近代文学的写作技巧和表现手法,还灵活借鉴西方(现代电影)文化和戏剧表现手法,使小说在质量上更上一层楼,达到了雅俗共赏的理想境界。

46、为什么说方方在新写实小说的阵营中显得相当特别?

方方发表于1987奶奶的新写实小说代表作《风景》,虽然也有关于底层阴暗人生的冷峻刻画,但作家本人是更倾向于强调“生存环境的恶劣,生活地位的底下”才是导致那些底层人的心 理阴暗的社会根源。当她在关于《风景》的创作谈中指出“该责难和痛恨的是生长七哥们的土壤。”时,她其实已经站在了批判现实主义的立场上,因为批判现实主义从来就是将人的堕落认定是社会的不公所导致的。此后不久,她于1990年有发表了具有深刻反思意味的知识分子题材小说《祖父在父亲心中》,对造成两代知识分子不同命运的时代与环境因素进行了追问。她于2000年出版了长篇小说《乌泥湖年谱》也仍然是反思知识分子悲剧命运的成果。因此,方方在新写实小说的阵营中显得相当特别。

48、简要说明杨朔、秦牧与刘白羽散文的不同特点。

A.杨朔散文以诗为“神”,在当时众多散文媚上媚俗盛行的情况下,以精湛的构思、典雅的格调而“一枝独秀”,并表现出“通讯化”、“小说化”的特点。

B.秦牧散文知识信息丰富,题材广泛,平中见奇,夹叙夹议,以富有个性的语言直抒胸臆或发挥议论。也注重语言的推敲,善于运用精彩的比喻。但是他这个时期的作品由于受到意识形态的制约和影响,有些内容有粉饰之嫌。

C.浪漫主义气质和革命战争生活经历是刘白羽散文审美品格中的两大重要因素。多引用古人诗句,借诗的意象表达作者追求时代精神的强烈情感,情感也常常是汹涌奔腾、一泻千里式的浓烈,常常表现出骈散结合和抑扬顿挫的特点。但有失之抽象与直露、带有说教味道的毛病。

49、简要说明余秋雨散文中“仪式感”的审美特征。

余秋雨曾经阐释过仪式所具有的“象征性、拟态性、观赏性”等审美特征。

象征性:是指仪式中的活动,不是现实生活和精神活动中某些规定情绪的原生性再现,而是一种替代,以此物替代彼物。

拟态性:是指在于现实生活拉开距离的同时,它又在制造一种模拟和重新现实的假象,以假定性的存在作为仪式前提。

观赏性:是指仪式所进行的程序和活动中,融入某些形式感很强的城市,从而获得了形式的审美意味,让观看者和参加者在感性参与中领悟到审美活动的魅力。

50、简要说明金克木与张中行的散文风格的异同。

A他们的作品蕴涵着作家的细腻型和评论家的思辨性等元素,极大丰富和扩张了散文的题材和表现力。

B金克木的散文,思路开阔,富于,无论怀人记事抑或评事理论,都谐趣横生,洒脱自如,严肃中总是浸润着诙谐。

C张中行的散文,总体格调是古风古韵。在行文上更具文言的韵味,简洁而蕴藉,颇有文言的精粹特征。

51、简要说明余秋雨与韩少功的散文风格的异同。

A.余秋雨的散文擅长以游记的方式,发掘作家所面对的自然景物和文化遗址的人文内涵,彰显其穿越历史沧桑所积淀下来的精神启迪,具有鲜明的文化色彩,被学界誉为“文化散文”的开创者。

B.韩少功的散文风格清新自然,题材古今中外,语言恬淡优雅,无论是大自然,还是各色人等,无一例外地以本色和盘托出,没有丝毫的雕琢与修饰。

53、简要说明《笑傲江湖》的主要特点和成就。

《笑傲江湖》气势雄伟,笔力豪放,思想内容深厚,艺术表现精湛。对人性的深刻洞察是一般武侠小说难以企及的,小说的主人公令狐冲是一位具有高尚道德和博爱情怀的侠义之士。《笑傲江湖》仿佛给读者展示了一座人性的炼狱,里面既有人性的堕落,也有人性的美好,从而使我们在这个恶的世界里既感受到善的伟大也看到爱的希望。其中,令狐冲和任盈盈的美好恋情更是九曲回肠、春光无限,令世人心生羡慕。

54、为什么说《神雕侠侣》是一部爱情圣典?试结合作品的具体内容简要说明。《神雕侠侣》描述的是杨过、小龙女之间生死相许的爱情故事。还通过描写李莫愁、武三通、公孙止、裘千尺、郭芙等人的恋情,塑造了许多“情痴”形象,把各式各样的恋爱心态呈现在读者眼前,把爱情的悲苦和甜美写到了极致。《神雕侠侣》人物情爱的光彩在一定程度上盖过了小说中的“侠”和“武”,所以,它是金庸武侠小说中写情的代表作。

62、简要说明余光中诗集《白玉苦瓜》的成就和特点。

《白玉苦瓜》对中西文学的改铸、融合,首先来自西方现代哲人的启迪。随着对西方现代主义文学,尤其是对艾略特创作的接受和理解,余光中对西方现代主义文学“反叛传统”又“并不忽视传统”的双重性特质有了更深入的认识。同时,《白玉苦瓜》之所以能对现代与传统、中国与西方文学采取一种整体的观照视角,也得益于这一时期余光中对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深入理解和把握。回溯历史,余光中发现,我们祖先创造出的文学中呈现出的某些特征与西方现代主义文学有着一种内在的同构关系。他指出“在象征主义诸多特质之中,最令我们主义的两项”中的一项,便是“官能经验的交融”,而在中国古代诗人“李贺的诗中也充分表现了”这种“特质”。这证明,不仅“传统”与“现代”之间是有着汇通之处的,而且在中西文学之间也是有着明显的平等的对话的可能性的

58、为什么说《浣花洗剑录》在古龙的武侠小说创作历程具有重要的地位?

《浣花洗剑录》内容奇特,思想精妙,溶入了古龙对生活真谛的理解,表现了古龙对上乘武学的参悟。

《浣花洗剑录》思想底蕴深厚,小说语言充满诗意,故事情节曲折新奇,境界高深莫测,它显示了古龙小说创作的特色与风格,是古龙小说创作史上的一个里程碑。60、简要说明白先勇的《台北人》和《纽约客》的主要特点。

《台北人》反映了台湾上层社会的现实生活,表现了历史遗弃者的精神悲剧,也展示了个性生命的抗争,展现了“台湾各级同胞的“乡愁”以及流浪中国人的漂泊之苦和失根之痛。《纽约客》自始至终将自己的想象、记忆、梦幻和文学与“家”紧密地纠缠在一起,将人在多种身份冲突中的那种说不清、道不明、理还乱的艰难抉择演绎得格外悲壮和复杂。双重放逐的家园意识构成了当代台湾小说双重放逐的家园意识新传统。61、《台北人》是如何表现白先勇的故园离愁的?

《台北人》中,城市空间的对立不仅作为一种叙述策略,而且作为一种深层结构模式凝结着白先勇的故园离愁。首先,是城市形态空间的扩大与狭小的对立。其次,是城市经济的富裕与贫穷的对立。三是居住方面的对比。

24、“归来诗人”主要指哪些诗人?创作上有哪些共同特点?

“归来”的诗人主要指由于政治等原因自50年代以来陆续离开诗坛、又重新回来的诗人。特点:他们大多以个人的坎坷经历来印证历史的“曲折”。20余年的痛苦历程,使诗人对底层人民的生活有了更为真切的观察、体验和思考,因而其创作也变得深沉和真挚,更富于理性色彩。离乱和践踏并不能摧毁诗人对于人们和土地的热爱,这一主题在许多归来诗人的创作中,又常常表现为伤感情绪。

26、北岛为什么会被诗意地比喻为“北方的孤岛”? 北岛的诗歌常常表现一个清醒的、孤独的觉醒者的自我描绘与内心表达。北岛的孤独感以一种整体情绪意识充满、浸透在诗里。这种孤独彷徨的总体情绪自始至终萦绕在北岛心头,只是在不同的季节发出不同的变奏而已。

27、如何理解海子诗中经常出现的麦地、村庄、月亮、天空等带有原型意味的意象? 海子的创作以抒情诗为起点,他将自己童年与少年时代的乡村生活经验,凝结成一个个质朴、单纯的世界,对大自然怀有不可置疑的感恩之情。麦地、村庄、月亮、天空等,是海子诗中经常出现的、带有原型意味的意象,也是他的感恩之情的集结。

第二篇:当代文学简答题

简答题

1、简论梁三老汉的性格特征及其典型意义。

梁三老汉是《创业史》塑造得最精彩的中国老一代农民的典型。是一位善良、勤劳、耿直而又自私、狭隘、守旧的小私有者的农民典型。在旧社会他经历了发家成梦的辛酸史,解放后他凭直觉感激新社会给他带来新的希望,但这希望仅仅是做一个“三合头瓦房院的长者”。作为背负着几千年私有观念的小生产者,他倾向于个人发家致富。当梁生宝不愿听从他的安排而组织起互助组时,他便自发地反对集体事业,同妻子大吵,发泄对儿子的不满,暴露了自私、落后、狭隘、保守的小生产者意识。同时,他又具有普通农民勤劳、善良、朴实的品质。土地的获得,痛苦的回忆,以及父子之情,使他在精神和感情上接近梁生宝及其所从事的事业。如他时刻关注互助组的命运,为进山割竹子的梁生宝担心,几次偷看新法育秧,对梁大老汉和王瞎子退出互助组没有好感,等等,反映了梁三老汉一方面不满意梁生宝,一方面又希望梁生宝成功,内心深处充满矛盾,其性格具有明显的两重性,是一位动摇于集体致富与个人发家两条道路中间的人物。从这个形象的塑造中,我们才能真正体验到一个真正的中国农民性格的本质内容。梁三老汉精神世界的复杂性,是老一代中国农民的艺术写照,具有典型意义。就形象的生动性、丰富性和典型性意义来说,在十七年小说中出现的旧式农民形象系列中,梁三老汉是最为出色的艺术典型。他深刻的揭示了“严重的问题是教育农民”这个历史真理,这是小说思想深度的一个重要标志。

2、朱老忠形象分析

朱老忠是一个跨跃旧民主主义革命和新民主主义革命两个历史阶段的人物。在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里,他从父辈那里继承豪爽正直、刚毅不屈的斗争精神,传统的农民英雄的性格特点在他身上打下了深深的烙印。在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斗争实践中,他增长了斗争的才干,提高了革命的觉悟,最终成为一个具有高度的共产主义觉悟的农民英雄的典型。①不甘屈服的反抗意志和善用智谋的斗争是朱老忠性格的核心②朱老忠有一句口头禅“出水才见两腿泥”其中除了蕴有韧性精神之外,还有一种必胜的信念。③小说在表现朱老忠韧性的同时,还表现了他敢于“为朋友两肋插刀”的侠义心肠:讲义气、重团结、救危扶困、舍己为人。为了支持好友严志和的儿子江涛去保定二师读书,他不惜卖掉自己家的一头耕牛;运涛参加革命后被捕入狱,严志和家遭到灾难,朱老忠挺身而出,带领江涛千里迢迢去济南探监。

简论朱老忠的性格及其形成的原因。(论·重点)

朱老忠的形象尤为醒目。他的性格集纳了中国农民英雄的传统要质。第一,家族乃至阶级的世仇,孕育了他强烈的反抗性。朱老忠生长在慷慨悲歌的燕赵之地,少年时期亲睹了父辈与冯家的斗争,家破人亡的悲惨遭遇,使他直观地感受到沉痛的压抑,其父留下的“只要有口气,就要为我报仇!”的遗言,滋生了他出于阶级本能的反抗性。这种反抗性贯串其一生,铸成他嫉恶如仇、刚正不阿的主导性格。第二,20余年闯荡江湖的传奇经历,造就了他“为朋友两肋插刀”的侠义性。他对乡民穷人救危扶困,不惜用血汗钱给朱老明治眼病;卖掉心爱的牛犊资助江涛上学,以及替严家操办丧事,冒险探监等情节,都表现出朱老忠的粗犷豪爽、慷慨仗义。第三,不寻常的人生磨难,曲折的斗争历程,使他逐渐加深了对现实生活的认识,养成了“出水才看两腿泥”的坚韧性。他经受了大贵被抓去当兵、运涛被捕、严家丧失“宝地”等一系列打击而坚韧不拔;面对敌强我弱的局势,他没有硬拼蛮干,而是一切从长计议,抱定“大丈夫报仇,十年不晚”,讲究斗争策略,显得深谋远虑、沉着镇定。总之,朱老忠是一个生活在20世纪初叶,新旧两个时代交替时期的农民英雄的典型形象。他的身上既保留了旧时代豪侠的特征,又融入了新时代英雄的精神。他所走过的道路,既是旧时代农民自发反抗斗争的终结,又是新时代农民自觉革命的开始。自从找到共产党,参加党领导下的革命斗争,其反抗便增添了自觉性,并树立了革命理想。他的侠义性,从对少数穷人的患难救助,发展到谋求整个阶级的解放,心胸更为宽广。他的坚韧性,由仅仅依靠朱、严两家孤军奋斗,发展到盼望井冈山的烈火烧到冀中平原,从而最终成为一名农民革命斗争的英雄。其典型意义在于,朱老忠的生活道路、斗争经历和性格特征,集中概括了20世纪初期,新旧两个时代交替时期的中国农民,由草莽好汉成长为农民革命英雄的历史踪迹。朱老忠的形象如果不用所谓“英雄”来衡量,那么,他的慷慨、豪迈、讲义气、有远谋、急人所难等等农民好汉的脾气,通过点点滴滴的语言和细节还是表现得很鲜明的。

《红旗谱》的主题、人物形象和艺术风格。

(一)《红旗谱》的主题

农民问题是中国的革命的根本问题,不懂得中国的农民问题,就不懂得中国的革命。《红旗谱》从新的历史高度,深刻地概括了新民主革命时期中国农民的历史命运。小说以朱老忠、严志和两家三代人的历史和冯兰池一家两代人的历史为主线,揭示出农民阶级同反动统治阶级以及日本帝国主义的尖锐对立,农民同党领导的民主革命的关系,再现了中国农民走向革命的历程。

小说通过三代农民生活道路的深刻描绘,概括了中国农民的苦难史、斗争史、革命史,展现了大革命至抗日战争时期的历史图景。

(二)人物形象分析

朱老忠是一个融合阶级性、时代性和民族性的农民英雄典型形象。朱老忠是《红旗谱》的主人公,他生活在一个特定的历史时期。他的一生横跨新旧两个时代。因此,在他的身上既有旧时代农民英雄的叛逆血液,又有新时代无产阶级的先进革命理论和和斗争精神。他是在革命的实践中逐渐成熟起来的农民英雄,具有新时代那么英雄的鲜明性格特征。

首先,朱老忠具有强烈的阶级爱增情感和坚定的立场,具有坚韧顽强的斗争精神,且他胆略过人。朱老忠不是蛮干冒失的农民英雄,他的性格粗中有细,刚柔并济,能屈能伸。小说通过他在保定车站与严志和邂逅相逢的场面,对他的性格进行了深入的描写。苦大仇深的家世,使他具有十分鲜明的爱增感情,他具有最坚定、最勇敢的斗争意志,但这并不影响他对敌情的冷静判断。他从不急功近利、莽撞行事,而是深谋远虑、从长计议。脯红鸟事件、大贵被抓壮丁等事件,都集中表现出他处世果断成熟、有勇有谋的性格特点。“出水才看两腿泥”这句自勉的话,最恰当地概括出了他韧性的斗争精神。这种远见卓识,既坚且忍的品格是就时代农民不可能具备的。

其次,朱老忠还具有豪爽、讲义气的性格特征。这里既包含了对父辈性格的继承,同时也具有了新时代的内容。他的讲义气已不单纯是水浒式英雄的行侠仗义,而更是对阶级兄弟的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无私情怀。“为朋友两肋插刀”,是他的人生信条,在这一思想的指引下,他关心农民兄弟,当面临危急情况时,他总是走在最前面,将个人的困难和生死置之度外。

最后,朱老忠的性格是在参加革命的过程中逐渐成长并成熟起来的。他的性格发展过程是:农民自身的局限也曾使他一度陷入困惑之中,在没有找到新的斗争和方向时,他也苦恼过,也曾感叹自身力量的薄弱;而在他接受党的领导后,他坚信革命真理,不保守自闭,积极勇敢地参加革命斗争。

朱老忠的形象有力地概括了中国农民由自发反抗走向有组织斗争的历史过程,他是三十年代农民农民英雄的典型形象。

(三)《红旗谱》的民族风格

1.从主题思想和人物性格来看,《红旗谱》描写了——命斗争,他们的斗争道路、斗争方式,无不表现出鲜明的民族特色。主人公朱老忠的性格是于古代燕赵英雄的气质一脉相承的。所以,从朱老忠、严志和到运涛、江涛的身上,都可以看到民族传统的继承和新时代的影响。所有这些,都构成了小说民族风格的基本因素。

2.小说的民族风格,还表现在具有浓郁的地方色彩上。作者认为,“一本书深入地概括了一个地区的人民地区的人民生活,地方色彩就浓厚了,民族风格、民族气魄就容易形成。”《红旗谱》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幅具有鲜明地方色彩的风景画、风俗画。小说不仅自然景物具有冀中平原的特色,而且民间的风俗习惯更具有民族传统的特点。如过除夕、结婚场面、祭奠仪式等都具有浓厚的地方色彩。

3.说在艺术形式和表现手法上,梁斌采用了一种“比西洋小说略粗一些,比)中国古典小说要细一些的写法”。

(1)构布局上,小说采用了相对集中的短章节结构的手法,组织故事、安排人物,使全书的故事连贯,主干突出,层次分明。小说以朱、严两家农民和一家地主的世代斗争为主线,围绕这条主线巧妙地穿插了许多条支线,如,中国人民与日本侵略者的民族矛盾,农民中先进思想与落后思想的矛盾,青年男女争取爱情、婚姻自由与封建礼教的矛盾,等等。这样的结构布局,一方面比外国小说多线索交错发展的结构形式单纯,易为读者把握;另一方面,又比我国古典小说常见的单线结构形式丰富,生活画面显得更为广阔。

(2)在表现手法上,作者继承了中国古典小说,重于通过人物的行动描写人物性格的写法,也吸取了外国小说通过人物心理描写来刻画人物性格的长处。《红旗谱》在我国古典传统小说手法一脉相承的基础上,又有了创新。

4.从语言上看,小说的语言朴实、通俗、生动、浑厚。作者写景叙事干净利落,十分口语化;刻画人物的语言简洁有力。富有个性化。

试对两部军事题材长篇小说《红日》和《保卫延安》进行比较论述。(论·重点)

1)战争叙事共同点:在规模、气魄上都努力以宏大的结构和全景式的描写展示战争的伟力;取材于两场决定中国命运的解放战争。

《保卫延安》以陕北战场为背景,通过青化砭伏击战、蟠龙镇攻坚战、长城线上的运动战以及沙家店歼灭战等不同类型的战斗,表现各种类型战争的特点,以一个连队的军事活动为主线,从其撤出延安到返回延安的半年的战斗生活,展示延安保卫战的历程。

《红日》以山东战场为背景,以一个军的军事行动为主线,通过描写涟水战役受挫、莱芜战役大捷和孟良崮歼灭战的胜利,以艺术的形式表现了革命战争中的重大战役。2)战争叙事的差异 《红日》以宏大的现代战争场面的描绘替代了中国传统战争小说中的传奇故事。三个大的战役、一个军的行动;叙事中心是以一支“常胜英雄军”与一支王牌军之间的对立角逐展开大规模战役的描绘。

《保卫延安》追求史诗、宏大图景,其主线是周大勇连队脱离大部队之后的孤军作战,出现诸多传奇情节(沙漠迷路、打粮站等)

叙事的节奏上,《保卫延安》更强调“打”,从一个战斗转向另一个战斗,显得极其激烈,视野集中于战场。

《红日》视野比较开阔,战争叙事有张有弛,从军师团到连排班,从军队到地方,前方与后方,战场与医院,战争与和平、爱情,有较生动的结构安排。3)塑造典型英雄人物

《保卫延安》塑造了周大勇、王老虎等英雄形象——从惨烈的战争、残酷的环境和生死考验的战火中锻造出来的人物,体现了英雄主义的典型塑造原则。《红日》中的英雄人物塑造同样体现了英雄主义的典型塑造原则,基本特征、基调一致。但有更丰富的揭示——其一,从军一级指挥员到普通士兵的人物群像;其二,注意对人物的文化背景和历史身份的揭示。刘胜团长对知识分子的偏见;石东根胜利后的醉酒纵马,带着农民出身的性格弱点。

4)反面人物的描写—— 《保》反面人物<敌对人物的形象>简单化,漫画化。《红》没有采用当时流行的漫画化手法。敌74师师长张灵甫具有国民党军第一主义“天之骄子”的性格,刚愎自用、骄横狂妄,虽对孤军作战内心恐慌,危急中却又沉着干练。

5)揭示战争的决定因素,强化了当代文学的政治功能:①揭示毛泽东思想和军事路线的伟大胜利,用描写战争普及现代革命历史和中共党史; ②歌颂中国人民解放军的气概,“压倒一切敌人而不被任何敌人所压倒”,在“二元对立”的战争思维模式确立中,淡化消除了人物自我灵魂的搏斗过程。

1. “山药蛋派”、“荷花淀派”和“茶子花派”各自的主要特点是什么?各说出两位代表作家及其作品。ZY P5-6 山药蛋派:2 0世纪50年代末山西太行山一带;人物:赵树理、马烽、西戎、束为、孙谦、胡正;名称由来:乡土音调,山西籍作家,以《火花》为基地,因此又叫山西派、火花派。创作特色:坚持现实主义创作方法,注重作品社会功效,农民的立场,问题小说的特征。艺术风格:以民间文艺形式和古典小说为养料,表现出鲜明的民间色彩和浓厚的民族风格。在叙事手法、结构安排、人物刻画、语言运用都方面都形成了共同的特点。代表作品:赵树理《三里湾》、马烽《饲养员大叔》。

荷花淀派:50年代京、津、冀;人物:孙犁、刘绍棠、丛维熙、韩映山、房树民;名称由来:以孙犁作品和创作地域为名;创作特色:取材于冀中平原地区的乡村生活,以孙犁为榜样,以诗的意境和散文的笔法为主要特征,描写冀中平原清新秀美的水乡风光和民风民俗,表现人性美、人情美。艺术风格:朴素自然、清新柔美。代表作品:孙犁《荷花淀》、刘绍棠《青枝绿叶》。

茶子花派:20世纪50年代—80年代;湖南;周立波、周健明、韩少功、谢璞、孙健忠、古华、叶蔚林、彭见明等;名称由来:湖南籍作家为主及浓郁的湖南特色。创作特色:乡土化与诗意化结合,既强调对时代风云和社会变革的记录,更强调对自然风光、历史传统,特别是南方农村的婚丧嫁娶、节令习俗、迷信禁忌等民俗风情的表现。艺术风格:风俗画和田园诗风格。代表作品:周立波《铁木前传》、古华《芙蓉镇》。

2、孙犁和周立波都对自己笔下的人物充满深情厚意,但二人的表达方式又有很大的不同。以《铁木前传》和《山乡巨变》为例简要说明。(《中国当代文学专题研究》P18)周立波与孙犁等其他农村题材小说家存在着明显的区别。虽然他们都对自己笔下的人物充满深情厚意,但孙犁的爱像一盏聚光灯,主要集中在某一位年轻活泼的女孩子身上,奉献给读者的是一幅璀璨夺目的少女大特写;如孙犁小说以描绘白洋淀青年妇女的优美形象而著称,《铁木前传》以散文笔法来反映特定历史背景中的人情悲喜剧,处处洋溢着诗情画意。其中塑造的女性——小满儿,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这个漂亮不安分的个人主义者,她身上虽然存在进步的因素,但在崇拜集体主义的当代主流文化中,是不可能成为作品主角的。而周立波的爱就像漫天的春雨,无声无息在洒向家乡的每位父老乡亲,呈现在大家面前的是一幅其乐融融的全家福合影。如《山乡巨变》的基本构思和人物关系,保持了与时代精神的一致性,包括了农村的阶级斗争,甚至还写到了党内右倾路线的错误,但作者从农村实际情况出发,既没有渲染两个阶级、两条道路的斗争,也没有拔高先进农民的形象和丑化落后农民的形象,而是以真切的感情去赞美农民身上的美好品质。作品中的农民形象个个栩栩如生,鲜明生动,却又形态各异,既有先进的农村干部,如稳重亲切的乡长李月辉、大公无私的社长刘雨生,也有变化中的“中间人物”或“落后人物”,如充满喜剧色彩的“亭面糊”、恋土守旧的陈先晋、坚持单干的“菊咬筋”等,但是,作者对他们态度都是充满爱意,没有厚薄之分。

3.《三里湾》是我国第一部成功地反映农业合作化运动的长篇小说,也曾产生了较大的影响,但为什么在当时仍然受到了主流意识形态的批评?MN A.作品虽然也写到了农村中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条道路的斗争,但“这个斗争,并不是摆开阵势两边旗鼓相当地打起仗来„„”,并不你死我活的,而作品最成功的部分,是新的时代环境中农民们的日常生活。

B.作品塑造得最成功的人物,不是合作化的带头人王金生,而是热衷于个人致富的党员范登高,以及“糊涂涂”、“常有理”等有着鲜明个性特征的落后的富裕中农。在赵树理看来,所有的农民都是可以改变的。

C.文字通顺,语气流畅,逻辑清晰。

《三家巷》(欧阳山)的主题及人物形象分析。

曾经是上海左联盟员,后来在延安参加过文艺整风的欧阳山,早在1942年就有意要创作一部“反映中国革命的来龙去脉”的历史小说,初取名为《革命与反革命》,1957年正式动笔,改名为《一代风流》。1959年出版第一部《三家巷》,主要表现“一个叫周炳的打铁出身的知识分子的半生经历”。在50年代出版的现代历史题材创作中,这部作品在题材选择、人物塑造、表现方法和风格情调等方面都有着鲜明的个性特征。它以2 0年代的广州为背景,将个人的成长道路、家族的兴衰沉浮竿历史的风云变幻融为一体,通过与广州直接有关的省港大罢工(包括这期间发生的“沙基惨案”)、国民革命军北伐和广州起义等重大事件,表现了2 0年代的工人运动从幼稚到成熟的发展过程,以及第一次国共两党从合作到分裂的全过程,描绘出中国革命初期既轰轰烈烈又错综复杂的时代画卷。

《三家巷》的叙事是从《子夜》模式发展而来,书中每个人物都是某种阶级的典型。但是作家表现历史的独特的切入点和表现方法相当引人注目,他没有从正面去描写这一系列在中国现代史上有着特殊意义和鲜明特色的运动和斗争,而是通过人物的心理历程来反映革命运动,以展示社会生活风俗来表现时代政治风云,别出新裁地塑造了一个远离斗争漩涡、并不具备革命者成长要素的“典型环境”--三家巷,作为当时广州社会甚至2 0年代中国社会的缩影。作家精心编织出一个以血缘关系、婚姻关系和社会关系为主的人物关系网,通过周、陈、何三家以及他们的各种社会关系,表现革命运动对他们的影响以及他们对革命运动的态度,并通过革命运动的深化使各种阶级力量发生分化,虽然这部小说的基本构思仍然符合“阶级斗争”的时代共名,但其间的多元复杂关系,尤其是对不同阶级出身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多元复杂关系的描写,打破了一般现代历史小说把阶级关系和阶级矛盾简单化庸俗化的思维定式。

在三家巷的三家人中,周家是世代打铁的手工业劳动者,陈家是由小商人发展起来的买办资本家,而何家则是靠大荒年办赈济暴发的官僚地主,他们分别代表了广州这类大都市主要的社会阶层。但作家没有机械地用阶级观点来处理三户人家的关系,他从富有中国特色的家族-社会关系写起,放手建构作品主要人物之间的“五重亲”关系:在表亲、姻亲的基础上,又增加了换贴兄弟、邻居、同学三重关系。第八章《盟誓》、第九章《换帖》写陈文雄等五个中学毕业生,满怀青春激情,在三家巷结盟宣誓,发誓要“永远互相提携,为祖国的富强而献身”,洋溢着年轻人的单纯、自信、理想主义,写得非常感人,同时也通过他们个人的不同信仰之争,暗示了日后的分裂。这种关系写出了人的阶级性不是先验的,只有在社会实践中,特定的经济地位和社会环境才会逐渐显现出人的阶级本质。作家是经历过延安整风运动的,对描写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动摇与分化尤其注重,陈文雄与四个姐妹原来都是接受过“五四”新文化熏陶的进步青年,他们主张自由恋爱,人人平等,同情社会主义,但在严峻的阶级斗争中却一个个暴露了软弱动摇的性格。应该指出作家这样的构思仍然体现了时代共名的影响,对知识分子的革命性,以及资产阶级出身的知识分子在实际斗争中向革命转化的可能性缺乏实事求是的理解与尊重。但作家毕竟细腻地描写了这一分化的过程,给读者提供了艺术想象的余地。

周炳这位历史长卷中的主人公,在五六十年代文学人物长廊里是非常特殊的一个艺术形象,作家把他定性为:打铁出身的知识分子。打铁出身,不仅指他出身于世代打铁的家庭里,身上流着早期工人阶级的血液,而且他自己也打过铁,与一批城市手工业劳动者结成真诚的友谊,这就决定了他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革命实践中将逐渐磨练成坚强战士的阶级基础。但同时他又是个知识分子,虽然没有接受过系统完整的资产阶级教育,但从小在一批青年知识分子的哥哥姐姐的温柔爱护下,几乎是本能地接受了小资产阶级的思想感情,这也注定了他在参加严酷的阶级斗争过程中必将接受严峻、甚至痛苦的考验。作家既不把他当作英雄人物来塑造,也就没有一般作家难以甩掉的思想包袱,能够比较放手地描写人物的内心世界,敢于直言不讳地暴露人物的憨直、软弱、幼稚、温情等性格弱点和不切实际、富于幻想等性格弱点,使人物形象始终具有着独特的个性和鲜活的特征。作家笔下的周炳,是一个“长得很俊的傻孩子”,这又俊又傻的特点,构成了一个“现代的贾宝玉”式的独特个性的周炳。他既对革命胜利充满浪漫主义幻想,但又经受不了革命失败的打击,虽然作家通过他一次次在实际的革命斗争中得到锻炼,写出了他的成长和转变,却没有急于完成这个转变过程。尤其是他在国民党“清党”以后躲避乡下时一再写信给恋人陈文婷,以至暴露了地址,连累大哥周金被害。广州起义时,他已经成长为勇敢的起义战士,但其思想觉悟却仍然停留在“为区桃报仇”的革命狂热性的水平上,这体现了人物性格发展的复杂性,同时,也符合多卷本长篇小说的创作需要。

与周炳性格构成直接有关的是两个女性:区桃和陈文婷。在作品众多的女性形象中,作家对区桃的用心最深,对陈文婷的着墨最多。在区桃身上,寄托着作家对中国女性的审美理想,既美仑美奂、多才多艺,又性格温柔、纯洁善良,既甘于贫寒,又勇于革命。作家用心良苦地塑造出这样一个精致的南国美女,希望通过她香消玉殒的悲剧,来激发周炳的斗志。只是作者在这里用心太深,反倒暴露出过于明显的人工痕迹。但小说的前半部通过周炳与区桃的相恋过程里,写孩子们在七月七乞巧、除夕卖懒、人日选故后、学校演剧等等一系列的南国民俗,成为小说最迷人的篇章。作家对陈文婷的描写则放松得多,她的幼稚、热情和任性,她的“娇”、“骄”二气,都表现得淋漓尽致,是作品中写得最成功的女性形象。而在处理周炳与陈文婷这两个人物的的关系时,作者仿佛受到《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中保尔。柯察金与冬尼娅的故事的影响,较多地强调了阶级的分化逻辑,使陈文婷的性格不能得到进一步的展开,这是很可惜的。但就第一部而言,由于作家对陈文婷性格中的轻狂一面有较好的铺垫,因此她的颓废和转变还是基本令人信服的。

陆文夫小说的主题特点

陆文夫小说的创作特色首先在于针砭时弊的准确与深刻。他善于从历史的变迁角度考察生活,小中见大,反映出深广的社会历史内涵和思想意蕴。其次,他的作品具有浓郁的幽默感,防文夫戏称为“糖醋现实主义”。他善于从普通人带喜剧色彩的日常生活中挖掘深层的悲剧因素,轻松中见锋芒,笑声中有反省,显示出一种机智幽默的风格。显然,他吸收了苏州评弹的幽默风格与语言艺术。苏州评弹艺术讲究“理、味、越、细、技”,运用轻松风趣幽默的生活化语言叙述故事,十分细腻传神。这对于陆文夫80年代的小说创作产生影响,细腻的心理描写与机智幽默的叙述艺术获得奇妙的结合。再次,陆文夫的小说中有看深厚的文化地域特色。他不仅警力于苏州的地方风物的描摹,更关注这一地域居民的情感态度与生存境况。他的小说创作,准确传达了变化中的苏州的文化情境,成为具有代表性的地域文化小说。

《小巷深处》(陆文夫)的艺术特色

原载于1956年《萌芽》杂志,发表后引起了文坛的轰动。《小巷深处》-人物描写 《小巷深处》小说创作于新中国成立不久。那时候大多数作家主要致力于描绘战争年代的斗争生活和英雄人物,或者歌颂社会主义新中国。但初登文坛的陆文夫却有自己审视生活的独特眼光。《小巷深处》描绘了徐文霞这种惨遭旧社会蹂躏过而现在几乎被人们遗忘的小人物的精神生活,因此强烈地震撼了人们的心灵,轰动了文坛。

小说的成功首先在于它通过生动曲折的故事展示了主人公心灵世界的美,这可以称作“人性美”。徐文霞是个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小人物,曾经有过屈辱的、不光彩的过去。但她对人、对生活充满爱心,向往纯真的爱情和幸福的生活。因为过去的耻辱,她不敢接受青年们的爱情,在与张俊相爱之后,又从心底感到愧疚。这胆怯和愧疚实质上是从反面证明了她的善良与纯洁。她迫求美好、纯洁的事物,因此不愿让自己的耻辱去玷污别人。张俊也是一位纯洁、善良的青年。在得知自己热恋着的姑娘曾经做过妓女之后,他虽然产生了一定程度的犹豫和深刻的痛苦,但最终还是勇敢地去敲徐文霞的门。他失去了占有爱人贞操的权力,但他以得到爱人纯洁善良的心为自豪。他是以一个世俗意识和传统观念的勇敢挑战者的姿态出现的,因此具有崇高、悲壮的美。在展示主人公心灵美的时候,小说采用了对比的手法,主要是与那个贪婪、无耻、外貌和心灵一样丑陋的朱国魂的对比。

对主人公心灵美的展示一方面使作品具有了评价特定历史时期社会生活的意义,因为徐文霞做人的权力和尊严以及纯洁的爱情都是社会主义新中国给她的。同时,这种展示又超越了对一般社会生活的评价,而深入到探索人性与道德的层次中去。因为张俊心灵的冲突本质上是现代意识和传统观念的冲突。作品因此具有了更丰富的思想蕴含和永久的生命力。

小说的成功还在于对主人公心灵世界复杂性和痛苦的情感历程的生动展示。写徐文霞,着重写屈辱的过去在其心灵上留下的严重创伤,这创伤具体体现为她爱情生活中的种种矛盾:既向往爱情又惧怕爱情,总想告别过去而又走不出历史的阴影,热恋着张俊同时又对张俊怀有深深的负罪感,而对邪恶的朱国魂,既愤怒、又屈辱,又胆怯。写张俊,既写他对徐文霞孩子一般真纯的爱,又写他在得知徐文霞做过妓女之后那种心理、感情上的种种矛盾和痛苦,以及矛盾、痛苦之后对世俗意识和传统观念的超越。对主人公内心世界复杂性和痛苦的情感历程的生动展示,一方面使人物血肉丰满,更富于立体感,同时也使读者在对他们痛苦和矛盾的体察中加深对作品主题的感受。此外,对环境富于诗意的描绘和机智、含蓄的表达方式也增强了这篇小说的魅力。

小说开头先写秋夜里的苏州城:古老的城市安静地躺在大运河的怀抱里,像银色河床中的一条睡莲,昏暗的街灯中的白杨树,秋风中婆娑的树影,在描绘了这个大的背景之后,点出城东北角铺着石板的深深小巷里一个亮着灯光的窗口,以及桌前的姑娘。这种写法不仅使读者感受到一种凄清优美的情调,而且有力地衬托出主人公徐文霞的孤独感和寂寞感。小说最后写到张俊在心灵上战胜传统观念之后决心继续爱徐文霞,没有写二人相会的场面,而是写到张俊举起手来敲小巷深处徐文霞的门的时候便嘎然而止。这种结尾含蓄而又意蕴丰富,给读者留下了无穷的想象与回味。

刘心武小说《钟鼓楼》的结构特点。

1984年,刘心武发表长篇小说《钟鼓楼》。这部荣获第二届茅盾文学奖的作品,是刘心武80年代文学创作中的最高成就。作品在结构上颇具特色。全书以薛家的婚礼为主要线索,贯串起北京一座九户人家的四合院居民在12个小时内发生的故事。同时,作品还对许多人和事作了纵向历史回溯,从而构筑起一幅纵横交错的北京市民社会生活生态景观图。作品中叙述的许多小故事,相互之间并无必然联系,但共同体现着这一景观特色,蕴涵看作者的历史文化思考。作品描述的老、中、青三代形象,更是北京市民的现代缩影,他们的生活和文化心态的歧异,折射着时代的发展,又镌刻着北京独特历史文化的深深印记。所以,它的结构艺术,不仅具有民俗画的作用,更体现出了作者强烈的现实和文化关注特征。

独特的艺术结构和深沉的文化感与历史感,把人们带入到当代北京社会的普通居民中,领略到人物的生活、思想,体会到历史与文化的深邃奥秘,同时,还可借以观赏北京意蕴独特的地域风情。对北京地方建筑的详尽描画,对市井生活风俗风情的丰富组合,以及地道的、生动活泼的人物语言,共同营造起作品浓郁的京味特色,显示出地域文化风情画价值。

分析陈奂生形象及其意义。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农民的物质生活有了很大改善,陈奂生的“囤里有米,橱里有衣”,“肚里吃得饱,身上穿得新”,“身上有了肉,脸上有了笑”,“无忧无虑”,“满意透了”,他在“自由市场开发了”的形势下,也有了空闲去上城卖油绳。小说在真实反映农民物质生活发生重大变化的同时,极其敏锐地表现了他们的物质生活改善之后精神面貌所发生的变化,提出了新时期农民应该有着怎样的精神生活、精神状态以至性格的重要问题:在生活改善之后,陈奂生的“精神面貌和去年大不相同了”,他在精神生活方面出现了新的需求:“哪里有听的,他爱去听,鹏里有演的,他爱去看,没听没看,他就觉得没趣。”但是,作为一个没有文化的底层农民,陈奂生自然不可能向往某种更加丰富和文明的精神生活,他只希望自己。要是能碰到一件大家都不曾经过的事情,讲给大家听听就好了,就神气了”。而其和县委书记的巧遇却给了他这一资本,因此后来,“陈奂生一直很神气,做起事来,要比以前有劲多了”。在后来的几篇“陈奂生系列”小说中,作家始终特笔墨集中于刻画人物的精神、性格。就作家对陈奂生这个形象的主体姿态来看,他显然是以“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复杂情感来进行写作的。

分析高晓声小说任务塑造的特色。

在70年代末和80年代之初,高晓声的乡土题材小说以其“表现的深切和格式的特别”而独树一帜。这些小说相当真实地反映了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农民的生活历程,深刻揭示了造成他们辛酸命运的政治、经济、历史及民族性格和民族心理等深层根源,形象地显示了极“左”路线给人民造成的苦难,同时,新时期的社会变革所带来的农民性格和心理方面的变化在其小说中也有着大量细致逼真的描绘。尤其深刻的是,高晓声通过李顺大、陈奂生、刘兴大(《水东流》)等一系列典型形象的塑造,深入探讨了“左”倾错误和封建残余得以蔓延的温床(即民族的“劣根性”)。这样,他便继续了五四以来中国现代文学对于“国民性”问题的探讨。从鲁迅、赵树理而至高晓声,他们所塑造的农民形象,恰好构成了中国农民从民主革命到80年代的命运变迁和灵魂的演进史。这不仅是其现实主义成就的一个重要方面,同时,也是其小说在思想主题方面的深刻之处。

高晓声的小说创作坚持了现实主义的美学原则,以深刻的“探求者”的眼光,塑造了一大批被称为“中国农民的灵魂”的人物形象。他们有着中国农民善良、朴实、忠厚的传统美德,也有数千年的历史传统所积淀下来的民族“劣根性”。在李顺大(《李顺大造屋》)身上,我们可以发现柳青的《创业史》中粱三老汉一样的以“造屋”作为自己的最高理想并且为其奋斗终身的辛酸与苦难,在某种意义上,《李顺大造屋》正是对于柳青《创业史》的重新改写。而其笔下的陈奂生形象,则更有着鲜明生动的性格特点和深厚的历史内涵。陈奂生的形象最早出现于小说《“漏斗户”主》之中,这里的陈奂生,是一个像李顺大一样以满足一家人的基本生存即吃饱肚子作为自己最高愿望的底层农民,而其勤勉一生,却仍然食不裹腹,只是在实行了新的经济政策之后,他才摆脱了几十年的穷困与饥饿。陈奂生的性格特点在《陈奂生上城》中得到了只为集中的展示。

分析蒋子龙改革小说的艺术特色。

蒋子龙的工业改革题材小说,还关注改革中出现的现实问题,具有现实的针砭性。如中篇小说《开拓者》,就提出了经济体制的改革和干部制度的改革问题,德才兼备的车篷宽具有改革远见,对现实经济体制的缺陷有明确体察并提出改革设想,但结局却是以无奈退出政治舞台而告终。《拜年》也对现存干部体制的弊端有所揭示和抨击,从作品中可以明显看出,对权力的追求与维护已经异化了不少领导干部的心灵。此外,《一个工厂秘书的日记》也提出了干部体制改革的问题,《赤橙黄绿青蓝紫》则关注工厂青年的思想和生活,展现当代青年工人的新的风貌和思想现状,要求社会予以理解和关怀。蒋子龙的这些作品,表明蒋子龙对改革的思考具有相当的深度,也显示了他在强烈激情之下蕴含的内在理性。

1984年前后,蒋子龙的创作有所变异和发展。在创作题材上,他将描画改革的笔触深入到乡村改革上来。《燕赵悲歌》就表现了改革大潮中的乡村新貌.并塑造了武耕新这个具有现代农民气质的当代农民企业家形象。《蛇神》更是脱离了改革小说的轨迹。作品塑造了“蛇神”邵南孙这个人物形象。他有重情祟美的理想主义个性,亦有游迹于现实的人情练达,更有与白露婵的情缘、铁弓岭行医的传奇经历。“文革”前,他以善良者多情者形象出现,“文革”后,却表现出恶意报复与道德的沦丧。善与恶、美与丑的循环,交织在他的身上,使这一形象充满了悖反性,也引起了广泛的争议。‘工业改革题材小说中,1985年发表的《阴差阳错》和1986年发表的《收审记》也呈现了新的面貌。与蒋子龙以往改革小说的理想主义和着重描写改革先行者不同,这两部作品重点展示了改革中的困境,并借对这些困境造成原因的挖掘,对民族文化、民族社会心理等问题进行了深人思考。显然,这两部作品意味着蒋子龙的自我拓展,也使他的工业改革小说显得更加凝重,更富有真实性。从美学风格上来讲,蒋于龙所体现的主要是阳刚之美。他的艺术风格粗犷刚健,充满激情。在谋篇布局上,他善于高屋建瓴,俯览全局。使作品具有宏大气势和辽远视野;在叙述方法上,他一般少作细描和心理活动刻画,而是营设波澜壮阔的剧烈矛盾冲突,将人物置身于旋涡中,着重从人物行为和语言上表现人物;在语言上.他崇尚气势的雄浑和雄辩力,与工厂生活语言也较为切近。这使他的作品具有较强的艺术感染力和强烈的生活气息,但也存在着较为粗疏匆促的缺失,并且议论过多,人物类型化也是他许多作品的弊病。

简述蒋子龙的《乔厂长上任记》在当代文学史上的地位。

蒋子龙工业改革题材小说最突出的特色是其强烈的时代意识和现实关注。蒋于龙对现实工业改革具有强烈的敏感性,能够深切把握到改革的意义及其对社会生产全方位的促动。他将工业改革置于当代中国乃至国际社会的客观宏大背景中予以考察,既凸现出他的现实忧患感和对现实改革的迫切渴盼,又展示出现实社会发展的律动和人们生活文化变迁的纵深图画。深广的现实视野和对现实的热烈关切,使蒋子龙的创作充满理想和激情,表现出强烈的感染力。

典型改革人物形象的着力塑造是蒋子龙工业改革小说第二个突出的特点。1979年蒋于龙发表《乔厂长上任记》,塑造出了乔光朴这个具有典型性的工业改革家形象。乔光朴是一个中年干部,他面对“文革”所遗留下来的种种困难,迎难而上,主动请缨到某电机厂任厂长。他一上任,就表现出了高度的责任感和不屈不挠的工作精神,他采取了一系列大刀阔斧、雷厉风行的改革措施,对阻挠势力进行了坚决有力的斗争,使工厂在短时期内改变了面貌,并充满了发展的生机。乔光朴在工作上敢于开拓,在生活与爱情上也表现出了相应的性格。在作品多角度的展示下,乔光朴的正直高尚、坚韧不拔的人格精神,果敢善断、不畏艰险的性格特征和杰出的企业管理才能等得到了充分的表现,其光彩照人的形象跃然纸上。这个形象是新时期工业改革题材中较早出现的改革者形象,因其人格魅力而博得了广泛的赞誉,成为当代工业改革家的代名词,也成为后来同类形象的难以超越的一个模式。

汪曾祺的小说有何突出的艺术特色

汪曾祺的小说同时兼具散文化与诗化的特征,他认为“散文诗和小说的分界处只有一道篱笆,并无墙壁(阿左林和废名的某些小说实际上是散文诗)。我一直以为短篇小说应该有一点散文诗的成分。”他的小说读起来平和淡泊,但细细地咀嚼却意味无穷,寓人生哲理于凡人小事的叙述之中,寓真善美于平庸琐碎的事件描写之中,化神奇为平淡。他的小说里每一个人物描写都可以看作是一首诗,散发出迷人的诗情画意。他的小说处处均似闲笔,实则处处精心设计。他在“酿造‘情调’,雅化人物。让人物带上自己的文化心理从而显出丰美的氛围气上却显得谨严而功力厚重”。与好的散文一样采用传统的白描手法,寥寥数语就勾勒出一个活脱脱的人物形象来,然其人物又有诗的神韵——潜藏着真善美与假恶丑对立的底蕴。如《八千岁》中,作者随心所欲地描写离题甚远的贩马人“宋侉子”、旗人娼妓虞小兰、土匪军官“八舅太爷”,真是扑朔迷离,峰回路转,最后才写到“八千岁”,然而这些人物并不仅仅是展示他们与“八千岁”故事的因果链条关系,而是在真善美与假恶丑的对立中寻觅一种健康人性的诗意美的境界。不仅仅如此,他小说中的语言和氛围都充满着富有画意的描绘,都造成了一种诗的韵味。它们与人物的诗意相契合,为形成整个小说的总体诗境作了恰到好处的渲染和铺陈。

试析谌容小说《人到中年》主人公陆文婷的形象及其意义。

“文革”结束后,中国的一个普通社会问题就是中年问题,谌容在作品中较早地反映了这个问题,对文学创作的主题进行了开拓。这部小说的主要成就在于塑造了陆文婷和“马列主义老太太”秦波这两个艺术形象。陆文婷只是一个普通的住院大夫,在二十多年的工作中她把全部精力和心血都倾注到了病人身上,为此她甚至顾不上自己为人妻、为人母的职责和自己的身体,最后累倒在手术台旁。陆文婷是一个毫无怨言地把自己奉献给社会主义事业的典型形象。小说中作者对秦波的刻画,着墨不多却很传神,勾勒出这个人物的灵魂。这个人物满口革命词句,却是满脑子特权思想。这个人物是作者的独创,“马列主义老太太”成了社会上一部分到处打官腔、拉关系、走后门、破坏社会风气的高干夫人的代名词。

谌容是一位有首沉重的社会责任感的作家,也是当代作家中以创作题材取胜的作家之一。《人到中年》发表以后,她继续聚焦社会现实问题,揭露尖锐的社会矛盾。70年代末、80年代初,刚经“文革”洗劫的中国大地还残留着“左”倾的余毒,对“左”的清算是各行各业卸除思想包袱、轻装上阵、快速发展的首要条件。中篇小说《真真假假》、《太子村的秘密》都涉及这方面的现实问题。《真真假假》写某外国文学教研室为批评许明辉一篇文章召开了三次学习会,小说铺写了会议的全过程,主要突出了知识界对“左”倾思想干扰文学批评的焦虑;《太子村的秘密》虽然写的是农村基层干部李万举如何在政治**中既“紧跟”了形势又发展了生产的秘密,但从李万举机智地以各种方法来对付“左”的那一套荒谬做法的过程中,也揭示出了“左”倾工作作风对发展生产的阻碍作用。

马原小说叙事特色。

马原先锋小说的重要特点首先在于他在小说中频频出现“马原”的形象并以此来拆除真实与虚构之间的界线,使得小说呈现出既非虚构亦非写实的状态。在《虚构》、《拉萨生活的三种时间》和《叠纸鹤的三种方法》之中,“马原”都成为了马原的叙述对象。“马原在此不仅担负着第一叙事人的角色与职能,而且成了旁观者”。在《涂满古怪图案的墙壁》、《战争故事》和《西海的无帆船》等小说中,“马原”甚至还被其所虚构的小说人物返身叙述,这样,似乎连“马原”也成了一个被虚构出来的形象。

其次,马原所叙述的故事往往是缺乏逻辑联系的互不相关的片断,这些片断只是靠了马原的叙述“强制性”地拼合在一个小说之中。《叠纸鹤的三种方法》由叙述者的叙述(马原的自我叙述以及关于新建和罗浩的叙述)和叙述中的包述人(小桑格和刘雨)的叙述(一桩刑事案件和一个收养群狗的老太大的故事)拼合而成,而小说中的众多的故事其实毫无关联,它们的难一联系便是通过马原的手笔强行扭合在一起。另外,《旧死》拼合了海云和曲晨的故事,《游神》拼合了契米、神秘的印度莎拉以及围绕着所谓的乾隆六十一年古钱币及其铸币钢模的故事。正如有的论者所指出的:“马原的不少小说经常把几个可以完全独立的故事排列在一起,在排列中再交叉。各个故事有可能是残缺的,也可能是完整的,但他们的排列——有序或无序,如果读者想从中寻找惯常观念的联系机制,怕百分之九十的人要失望,剩下的百分之十的人完全可能作出十种不同的解答”。

再次,由于马原将小说的叙述过程与叙述方法视为其创作的最高目的,他的故事因此也丧失了传统小说故事所具备的意义,他更关心他的故事形式.更关心他如何处理这个故事,而不是想通过这个故事让人们得到故事以外的某种抽象观念。在马原的先锋小说中,叙述不仅是手段,更是目的。马原笔下的生生死死、是是非非,甚至是西藏这样一片蕴含丰厚的历史文化内涵的神秘土地均未获得某种“意义”。

3、论述《茶馆》的艺术成就:(重点)

1、具有强烈的时代感和使命感,给人以希望,立足今天,回顾过去。

2、塑造各种鲜明的人物形象。

虽然人物众多,但是个性鲜明,这不能不说是人物塑造上的一个巨大成功。在人物肖像塑造上,老舍擅长白描,他的白描总是漫画式的,加入喜剧的因子,于嬉笑怒骂的氛围中凸现人物身上的“可爱或可憎之点”。《茶馆》中的七十多个人物的性格特点大都是三言两语勾勒出来的。最典型的莫过于马五爷的形象。老舍只用了三句台词,就真切地描绘出其霸道、虚伪、狂傲的洋奴性格。当二德子在他面前撒野时,他说了句:“二德子,你威风啊!”先摆出自己的威严;接着又说:“有什么事不能好好地说,干吗动不动就讲打?”又显示了一次威风。二德子赔了不是,常四爷要他给评理,他不屑一顾:“我还有事,再见!”显示出极度的傲慢。马五爷的洋奴形象,便在这三笔两笔之中立于纸上了。

3、语言朴实凝练,具有浓郁的北京口味。

(1)人物语言的个性化。戏剧中每一句台词都是人物的语言,表达人物的思想,显示人物的性格。老舍善于根据人物的身份和性格,选取符合他们心理的个性化语言。(2)语言的幽默风格。老舍谈《茶馆》时说,作品写了“那些年代的啼笑皆非的形形色色”。他把对黑暗社会的讽刺、批判与强烈的爱国热情和对劳动人民的同情联系起来,在微笑中蕴藏着严肃和悲哀,形成了自己特有的幽默风格。

当唐铁嘴夸耀自己如何抽白面儿时,看起来滑稽可笑,但实际上却激起了人们对帝国主义侵略的仇恨,王利发问报童“有不打仗的新闻没有”,也像一句玩笑话,然而表现出的则是人民对动荡时局的不满。又如松二爷看见宋恩子和吴祥子仍穿着灰色大衫,外罩青布马褂说:“我看见您二位的灰大褂呀,就想起了前清的事儿!”。表现出松二爷的怀旧情绪,也讽刺了辛亥革命的不彻底。这种寓庄于谐的语言更能给读者以回味的思考。

(3)浓郁的北京地方色彩。

这个特点在课文中表现得很明显。老舍本人熟悉北京方言,特别是北京市民的语言。在《茶馆》中恰当地应用地道纯熟的北京方言,使作品更具地方色彩,也更真实。

老舍是著名的“语言艺术大师”,其语言风格的独特性表现在提炼口语,纯净至极,清浅俗白,雅俗共赏;创造“始则发笑,继则感动,终于愤怒”的幽默;融会多种体裁语言,并创造性地加以运用;创造地摹仿欧化语法及句式,描写简捷洗练,学习和研究这些风格,会给我们一些有益的启示.4、批判讽刺与赞美同情相结合。

4、简要说明《茶馆》新颖而独特的戏剧结构。(《中国当代文学专题研究》P50)《茶馆》巧妙地采用了“人像展览式”的戏剧结构,表现出高超的艺术概括力。

其特点在于:(1)不以故事情节为结构线索,而以人物活动为结构要素,主要人物从中年到老年贯穿全剧、次要人物两代相承;每个角色自说其事,在时代大背景下事事相连、龙套闲人根据剧情需要来去自由。(2)“人像展览式”戏剧结构的好处是主次分明,线索清晰,拓宽了所表现的生活范围,便于在纷纭变换的时代大背景下凸现出鲜明的人物个性和他们的性格命运,成功地表现了重大主题。

为什么说《车站》在艺术的探索方面比《绝对信号》走得更远?

部分提示:借鉴贝克特《等待戈多》的艺术形式和表现手法,又立足于本土日常生活经验之上;打破舞台与生活的界限,调动起观众的生活经验、思考和感受来参与演出,与角色一起创造出一个不可思议的艺术世界,从而揭示生活内在的矛盾性、复杂性以及荒诞感;第一次实验了多声部的戏剧语言表达方法。

5、朦胧诗的审美特征。(重点)

A.诗人抒情主体的回归和抒情主体的个性强化。

B.体现了人文主义的精神,表现对人的价值和尊严的关注,对人的心灵和生命的尊重。C.显示诗歌“向内转”的重大变化,抒情直指人的内心世界,表现内心感受和体验。D.运用象征的手法打破了真实描写现实生活的模式和直抒胸臆的抒情模式,使诗中的一系列形象获得多种解释的可能性。

以舒婷的诗歌为例谈谈朦胧诗的审美特征:(论·重点)

① 打破现实主义审美模式,由写实转向写意,由具体转到抽象,由物象转到意象,由明晰转向模糊,着重于表现多变、曲折和复杂的主体世界。② 打破过去诗歌线性因果或单向直抒的方式,以主体情感和情绪流动的内在曲线结构作品,情感呈散点辐射状态,主题的多义性和情感的多向性代替了过去的平面状态,在结构上实现了真正的“自由”。

③ 多用象征、暗示、通感等,用意象的模糊性取代形象和意旨的明确性,闪烁的意念、跳跃性的转递切换、瞬间感伤的捕捉等等,是其典型特征。

简述朦胧诗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

朦胧诗作为一种新诗潮,一开始便呈现出与传统诗歌不同的审美特征。对人的自我价值的重新确认,对人道主义和人性复归的呼唤,对人的自由心灵奥秘的探险构成了朦胧诗的思想核心。舒婷以搁浅的船概括一代人的悲剧命运(《船》),面对神女峰这千年流传的人间神话“煽动新的背叛”(《神女峰》);梁小斌以一把钥匙的丢失来象征理想的失落(《中国,我的钥匙丢了》);杨炼在大雁塔自我历史中观照人民的命运(《大雁塔》);江河把自己垒进“纪念碑”感受民族的苦难(《纪念碑》)。诗人在觉醒与叛逆、迷惘与情形、痛苦与庄严、失落与寻找、追悔与重建的感伤诗情中试图建构一个新的诗学主题。

朦胧诗对传统诗歌艺术规范的反叛和变革,为诗歌创作提供了新鲜的审美经验。意象化、象征化和立体化,是朦胧诗艺术表现上的重要特征。朦胧诗高扬主体意识,以意象化方式追求主观真实而摒弃客观再现,意象的瞬间撞击和组合、语言的变形与隐喻构成整体象征,使诗的内涵具有多义性。捕捉直觉与印象,用情感逻辑取代物理逻辑,以时空转换和蒙太奇造成诗歌情绪结构的跳跃性和立体感,使诗歌情绪内涵获得了弹性张力空间。朦胧诗意味着中国现代主义诗歌探索的再出发,意味着诗坛恢复了与世界现代诗坛的某些联系。

7、闻捷诗歌创作的艺术风格:(重点)

1、诗歌在构思上较新颖。

2、作者善于深入探索人物的内心世界,细腻充分地表现青年人感情的波动,折射出时代风俗的巨大历史变迁。

3、闻捷诗歌语言富有民族韵味的音乐美,情感基调高昂欢快,有浓重的牧歌风格和鲜明的地方色彩。

4、闻捷的爱情诗不单纯描写爱情,而是将爱情与表现新的生活内容、传达新的时代气息、高扬新的思想情操联系在一起。

8、简析《双桅船》的主题意蕴。(重点)诗歌把双桅船作为抒情的主体,借双桅船之口,描述了船与岸之间不断相聚又不断分离的特殊关系,歌颂了虽非朝夕相处,却依然心心相印的纯真的爱情。同时,也由船与岸的特殊关系出发推而广之,概括了世间许多事物中都存在的这种永远也无法改变的相互依存的天然联系。“你在我的航程上,我在你的视线里”,恰是对这种联系的高度概括。

舒婷诗歌的主要内容与艺术特色

对人的自我价值与尊严的肯定确认,对人格独立和人生理想的追求张扬,构成了舒婷全部诗歌的核心思想。她最早发表于《诗刊》1979年4月号的《致橡树》之所以能引起广泛的注目与认同,不仅仅在于宜示了一种爱情观念:“我如果爱你,/绝不像攀援的凌霄花,/借你的高枝炫耀自己,/我如果爱你./绝不学痴情的鸟儿,/为绿荫重复单调的歌曲;”更为重要的是借此表达了一种对人格独立与尊严的肯定:“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做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诗人以“木棉”和“橡树”作为象征,表达了一个更广泛更深刻的主题。正如她自己所说:“今天,人们迫切需要尊重、信任与温暖。我愿意尽可能地用诗来表现我对‘人’的一种关切”。在《神女峰》一诗中,诗人面对超越时空距离的妇女命运化身,以自己的心灵复活了千百年来那痛苦美面的梦,激荡起对人的独立价值被漠视的尖锐不满,发出了充满悲剧性的对人性复苏的深情呼喊:“与其在悬崖上展览千年/不如在爱人肩头痛哭一晚”。

舒婷诗歌以“自我”为核心构建了一个全新的抒情形象。地早期诗中的抒情形象明显地带有个人与时代双重复合的情绪特征。沉迷与苏醒、痛苦与欢欣、浪漫与感伤、勇敢与坚定,凝结为“自我”的情感冲突与对立;“从岩至岩/多么寂寞我的影;/从黄昏到夜阑/多么骄傲我的心”(《致大海》);“要有坚实的肩膀,/能靠上疲倦的头,/需要有一双手,/来支持沉重的时刻”;“道路已经选择,/没有蔷薇花,/并不曾后悔过”。但是强烈的忧患意识和历史使命感又使得诗人把个人的悲喜追求与对现实的感知结合起来,在国家与民族的历史发展中不断寻求和确定自我的位置和价值。在其后的《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会唱歌的鸢尾花》中,其抒情形象既是“迷惘的我”,又是“深思的我”和“沸腾的我”,是一个超越了诗人“自我”的具有普通概括意义的一代人形象。

10、简析舒婷诗歌的主要特征。(重点)

对人的自我价值与尊严的肯定确认,对人格独立和人生理想的追求张扬,构成了舒婷全部诗歌的核心思想。

1)不注重对客体的描摹,注重个人情感及内心冲突的抒写,带着诗人主体的感觉、印象,呈现出“内向”的特点。

2)意象丰富,意境深远,诗情与哲理结合。、3)有独特的忧伤感、痛苦感,以及对祖国、人民炽热深厚的爱。

结合具体作品,试述顾城诗歌的主要特点。

顾城的诗歌善于敏感地把握细小的感觉,从个人感触中表达对于生命的体验,比如《远与近》;“你,/一会看我,/一会看云。//我觉得你看我时很远,/你看云时很近。”诗人对于“远”、“近”的感受实际上是对生命存在的评价、对人的评价,揭示了人与人之间的隔膜、猜疑和戒备。顾城的诗歌对历史的反思是深沉的,《永别了,墓地》抒写诗人站在一片红卫兵墓地上对历史进行的重新思考,没有高声控诉,却表达了一个同龄人对于生命和历史的态度。他的诗歌因此而充满历史、现实与理想的矛盾,他的反思是对历史与现实的揭示,但是,他的寻觅显得更为执着。《我是一个任性的孩子》有这样的诗行:“我想画下早晨/画下露水所能看见的微笑/画下所有最年轻的/没有痛苦的爱情”,这种理想光辉或多或少地消解了他的诗歌可能会流露的苦闷、压抑之感,而他所寻找的往往是梦幻、童话般的纯美的生命境界,体现了独特的人文光彩,因而有人把他称为“童话诗人”。

顾城的诗歌注重意象营造。他采用的意象常常不是人们习以为常的那些意象,而是与他的生命感受相呼应的新奇意象,能够表达新鲜的感受和体验。虽然顾城也反思时代历史,但他的时代意识并不十分强烈,他对大自然有着特别的偏爱,不少作品都表达了投入大自然的美妙感受。他尊重生命,尊重自我,所以他的诗歌意象多取自具有生命内蕴的自然物象,尤其是蓝色的、开阔的“海”的意象,在他的诗歌中占有特殊的分量。顾城的诗歌想象独特,常常出人意料,在“无理”的情感逻辑中体现出艺术上的妙处,比如:“把我的幻影和梦,放在狭长的贝壳里/柳枝编成的船/还悬绕着夏蝉的长鸣/拉紧桅绳/风,吹起晨雾的帆/我开航了”(《生命幻想曲》),意象丰富而奇持,想象开阔,以生命为核心,建构了梦幻般的诗意境界。顾城的诗歌注重表达内在的生命感受,注重艺术上的创新,和其他一些出现于80年代的“朦胧诗”诗人一样,放弃高吼和说教,以自己独特的艺术探索赋予了新诗以鲜活的艺术生命。

1.以具体作品为例,分析舒婷、顾城诗歌的风格特点,并比较两人在内容选择和艺术形式上与传统诗歌的异同。

舒婷在诗歌里很少直抒胸臆,她常常用象征主义的感觉和暗示、意象的组合和跳跃来营造诗的艺术境界,这不仅使诗歌的意境得到了拓展,而且推动了诗歌语言的变化和发展。如《双桅船》由于内蕴丰厚,表达曲折,具有较丰富的美学价值,需要人们通过多层次的分析与透视才能理解与欣赏。因此,常被人们视为晦涩朦胧的“雾中之花”。

顾城被称为以一颗童心看世界的“童话诗人”。与舒婷的典雅端丽、委婉绰约、美丽忧伤相比,顾城的诗则显得纯真无瑕、扑朔迷离。但是,在顾城充满梦幻和童稚的诗中,却充溢着一股成年人的忧伤。这忧伤虽淡淡的,但又象铅一样沉重。因为这不仅是诗人个人的忧伤,而是一代人觉醒后的忧伤,是觉醒的一代人看到眼前现实而产生的忧伤。《一代人》一诗既是这一代人的自我阐释,又是这一代人不屈精神的写照。黑暗要扼杀一个人明亮的眼睛,但黑暗的扼杀却没有达到它的目的反而创造了它的对立物;黑色的眼睛;是黑暗使一代人觉醒,使一代人产生更强烈的寻找光明的愿望与毅力。正是这坚毅的寻找,才使他们看到掩盖在生活表象之下的、使人难以接受的本质。

24.“归来诗人”(或称“复出诗人”)主要指哪些诗人?他们在创作上呈现出哪些共同特点? “归来”的诗人主要指由于政治等原因自50年代以来陆续离开诗坛,现在又重新回来的诗人,故又称“复出”诗人。

主要有三类:一是在1955年胡风案中受牵连的七月派诗人,如鲁藜等;二是在1957年反右运动中被打成右派的诗人,如艾青等;三是在40年代后期与左翼诗歌保持距离的九叶派诗人,如辛笛等。

创作特点:具有历史沧桑感的归来主题,带有自叙传性质;感伤情绪;艺术风格多样。

1.郭小川诗歌的最大成就是什么?他对当代诗歌的主要贡献是什么?

A.郭小川诗歌的最大成就是在艺术上博采众长,勇于创新。诗人曾尝试过民歌体、新格律体、自由体、半自由体、楼梯式等多种新诗体裁样式,努力从中吸取营养,进而加以创新。B.“新辞赋体”是郭小川对当代诗歌的主要贡献。他既吸取楚辞、汉赋的某些特点,又融进民歌的优点,赋比兴相结合,创造了他所独有的相当格律化的诗体——“新辞赋体”,在我国诗坛上产生了广泛影响。

2.为什么可以说北岛的《回答》是他最优秀最具有代表性的作品? A.诗人以惊世骇俗的警句,高度概括了那个特定时代被扭曲、颠倒和异化的本质特征:“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B.面对暴力和是非颠倒的世界,诗人以悲愤冷峻的怀疑和毫不妥协的决绝姿态,喊出了“告诉你吧,世界/我——不——相——信”的呼声,慷慨陈情:“纵使你脚下有一千名挑战者,/那就把我算作第一千零一名”。这是觉醒者的宣言,叛逆者的抗争。

C.作为一个人道主义的诗人,北岛似乎不以“爱”的深沉和激烈为基调,而是以“恨”为基调:憎恨、仇恨、痛恨那些蔑视人道、贱踏人性的暴行。《回答》以一种变态的刺激对变态的时代进行反抗,代表了北岛诗歌情绪的一个基本特征。

26.北岛为什么会被诗意地比喻为“北方的孤岛”? 北岛的诗歌常常表现一个清醒的、孤独的觉醒者的自我描绘与内心表达,描绘孤独落寞形影相吊的情境,因此被诗意地比喻为“北方的孤岛”。他的孤独感以一种整体情绪意识充满、浸透在诗里。如《和弦》、《界限》、《岛》等诗。

27.如何理解海子诗中经常出现的麦地、村庄、月亮、天空等带有原型意味的意象?P84 海子将自己童年与少年时代的乡村生活经验,凝结成一个个质朴、单纯的世界,对大自然怀有不可质疑的感恩之情。这些意象是他感恩之情的集结。如《麦地》、《回答》等。

5、“崛起的一代”主要指哪些诗人?他们在创作上呈现出哪些共同特点?他们与“朦胧诗”是什么关系?(《中国当代文学专题研究》P72)“崛起的一代”主要指20世纪70年代末以后涌现的青年诗人,特别是以食指、北岛、舒婷、顾城为代表的在“文革”中成长的具有反叛和变革意味的“朦胧诗人”。另外,还包括一批在延续“十七年”时期诗歌主流传统的同时又重新高扬五四启蒙精神的诗人,如雷抒雁、张学梦、叶延滨和杨牧等。他们的作品都存在共性,创作上即对图解政治概念的厌烦,敢于直面当代人复杂和丰富的思想情感。

9、简析新生代诗人的创作特色。(重点)

(1)反文化意识——韩东《有关大雁塔》;西川《体验》

(2)高扬的生命意识——陆忆敏《可以死去就死去》;蓝色《圣诞节》

(3)反崇高、反优美的美学原则——尚仲敏《卡尔.马克思》;孟浪《反世界印象》;胡冬《女人》;王正云《北方》

(4)以冷抒情、叙事性、反讽为特征的表达手段。——小君《日常生活》;于坚《作品第52号》;王小龙《外科病房》;李亚伟《苏东坡和他的朋友们》、《中文系》(5)口语化和对特殊语感的审美追求。——杨黎《看水去》;韩东《山民》

1.什么叫“伤痕文学”?什么叫“反思文学”?什么叫“改革文学”?各说出两位作家及作品。(《中国当代文学专题研究》P151)“伤痕文学”: 1977年底,刘心武发表的短篇小说《班主任》在文学界乃至全社会激起了强烈的反响。《班主任》与稍后发表的卢新华的小说《伤痕》、王亚平的小说《神圣的使命》等一批作品暴露了“文革”在人们心中刻下的伤痕,史称“伤痕文学”。“伤痕文学”一扫 此前文坛上粉饰现实的文风,标志着批判现实主义精神的回归。“反思文学”:以深入反思“文革”以及历次政治运动悲剧为题材的作品。如鲁彦周的中篇小说《天云山传奇》、高晓声的短篇小说《李大造屋》、古华的长篇小说《芙蓉镇》等一这些作品显示了当代作家在深挖历次政治运动的政治、社会、文化、心理根源方面达到的思想与文学高度,具有深邃的历史感,史称“反思文学”。

“改革文学”:描绘改革风云、塑造改革英雄、记录改革艰难的作品,如蒋子龙的《乔厂长上任记》,张洁的《沉重的翅膀》,李国文的《花园街五号》等。

简要说明《组织部新来的青年人》的多重思想意义。

A.在刻画林震的工作热情时,作家勾勒出三个各有特点的官僚主义者形象——专横跋扈的王清泉、回避矛盾、忙忙碌碌的韩常新和对工作缺乏热情的刘世吾,具有“政治小说”(“官场小说”)的意义。

B.在官僚主义者的形象中,刘世吾的口头禅是“就那么回事”,但他并没有彻底麻木,其意义已经超出了一般性的批判官僚主义,而具有了深邃的哲理意义。

C.小说并没有止于欣赏林震的理想主义热情,而是通过林震的经历说明生活斗争比书本更复杂,具有“成长小说”的意义。

8、如何理解高加林的人生悲剧?(论·重点)

小说的主人公高加林是一个颇具新意和深度的人物形象,他那由社会和性格的综合作用而形成的命运际遇,折射了丰富斑驳的社会生活内容。借助这一人物形象,小说触及了城乡交叉地带的社会的、道德的、心理的各种矛盾,实现了作者“力求真实和本质地反映出作品所涉及的那部分生活内容”的目的。高加林与传统道德观念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他对爱情是相当严肃的,他对巧珍也有着真实的感情,但在变动着的现实中,在他对城乡生活的差异有了强烈的感受之后,他被实现个人愿望的可能而引起的骚动所折磨:一方面他留恋乡村的淳朴,更留恋与巧珍的感情,另一方面又厌倦农村传统落后的生活方式,向往城市文明,希望能在那里实现自己新的更大的人生价值。对他来说,这一开始就是一个甜蜜而痛苦的矛盾。由于偶然的机会,他的命运出现了转机,他对生活、对自己作了重新的估量。最后,他与刘巧珍的爱情终于被与黄亚萍的世俗爱情所替代。他与刘巧珍的分手标志着与土地和它象征着的传统乡村生活的决裂,他在坎坷不平的人生道路上终于迈出了重要的一步,这一步合法却似乎不尽合理和合情,特别是它对巧珍所带来的伤害更令人遗憾,就是他自己也难免内疚和不安,他在心里谴责自己:“你是一个混蛋!你已经不要良心了,还想良心干什么?„„”自我谴责背后是一种痛苦搏斗后的自我肯定。最终他把来自内心的良心发现和来自外部的责难全部否定,“为了远大的前程,必须作出牺牲!有时对自己也要残酷一些。”这里个人主义的排他性得到了最大限度的表现,在这一两难选择中,人生的含义终于被他误解,社会变成了一座动物化的竞技场。但高加林的选择也有其合理因素,高加林的悲剧同样给读者这样的启示:倘若古老而淳朴的乡村文化不能产生更高的物质和精神的要求,倘若刘巧珍诚挚又深沉的爱情始终不能满足高加林个人愿望中的合理部分,那么,传统生活哲学如何说服他、束缚他呢?

6、茹志鹃小说的艺术风格(重点)

1)选材特点:截取一片微澜,一朵浪花,加以精细挖掘和描绘,以小见大地反映时代风貌,是茹志鹃小说选材立意上的显著特点。

2)人物塑造上的特点:不展开对人物思想性格的广度的描写,而往往从人物性格某一突出之点深入下去,作纵深的挖掘,展开细腻的心理刻画,揭示人物的心灵奥秘。

3)构思精巧。根据自己对生活的独特感受,提炼出一两件具有象征意义的事物作媒介,展开对人物的心灵历程的描写。

《百合花》的艺术特色:(重点)①讴歌战争中的人性美和人情美

②善于运用细节的描写来表现人物的精神面貌,是这篇小说常为人称道的艺术特色。③女性视角的叙事特色

1.先锋小说大致可以分为“文化寻根”、“形式主义”和“书写个体存在”三种彼此有别又相互融合的创作类型,请简要说明每种类型的主要特点和作家作品(各说出一二即可)。A.“文化寻根”层面上的先锋小说注入了意蕴丰厚的生命哲学等主题内涵。在他们笔下,诸如象征、隐喻和精神分析等现代派手法均得到了广泛应用。如韩少功的《爸爸爸》、《归去来》和莫言的《红高粱》等。

B.“形式主义”层面上的先锋小说则在创作实践中真正实现了从“写什么”到“怎么写”的转变,将“形式”与“意义”进行了较为成功地融合,标志着先锋小说形式实验的开端。如马原的《拉萨河的女神》、《冈底斯的诱惑》、《西海无帆船》、《虚构》,余华的《现实一种》、《世事如烟》、《难逃劫数》,格非的《褐色鸟群》,苏童的《罂粟之家》、《妻妾成群》,孙甘露的《访问梦境》、《请女人猜谜》等。C.“书写个体存在”为主旨的先锋小说更为关注人物的存在境遇与价值抉择问题。如史铁生的《命若琴弦》、《原罪》、《宿命》,残雪的《山上的小屋》、《黄泥街》、《瓦缝上的雨滴》、《苍老的浮云》,余华的《现实一种》、《一九八六年》和《四月三日事件》等。

2.新写实小说的基本风格是什么?它与传统现实主义有何区别?它的代表作家主要有哪些(说出两位即可)?

A.新写实小说的基本风格是描写“原生态”、“生活流”、“零度情感”,即冷静地“关注人的生命内部奥秘,关注人的生存本体意义”。

B.它以鲜明的“欲望叙事”而不同于传统的批判现实主义,以“原生态”、“生活流”的琐细笔触而不同于传统现实主义的“典型化”原则,以“零度情感”而不同于传统现实主义重情的叙事风格。

C.新写实小说的代表作家主要有刘恒、刘震云、方方、池莉、苏童等。简述新写实小说的审美特征。

新写实小说的作者大多具有反英雄、反典型的意识,他们力图表现普通人物、下层人物的普遍卑微的生活,但拥有着原动的活泼的生命力。他们所表现的内容往往是普通人物都可能经历或遭遇的东西,柴米油盐酱醋茶、锅碗瓢盆、人情世故、喜怒哀乐、生老病死„„都在新写实小说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2 分)新写实小说与以往的写实小说的最大的一个区别是作家审美态度的客观化,追求生活的原色魅力。新写实在叙事时多以非典型的、无必然联系的“生活流”的写作方式为主,让人物、事件、场景按照生活的本来面貌自然而然的展现、于是,在新写实小说中,既无骇人听闻的事件,也无大义凛然的英雄,更无戏剧性的矛盾冲突,通常是用人物的心理体验来推动情节的发展和折射现实的存在。作家尽量将自己的倾向性和价值取向隐藏,力图避免创作主体的思想情感对生活原相的过度干预。于是,新写实小说往往不存在一个贯穿于故事始终的中心情节,而多半是由一些散落的琐碎故事拼合而成的。(5 分)

简述寻根小说的寻根指向和寻根意识。

从寻根文学作品和理论中可以发现,文化寻根有两种指向:一是寻中国文化历史之源,如楚文化、吴越文化、秦文化、晋文化等;二是寻民族文化心理之源,如儒、释、道。(3 分)而寻根意识大致包括三方面:一是对民族文化的重新认识和阐释,发掘其肯定性的文化价值(如阿城的《棋王》);二是发掘当代社会心理中存在的传统文化积淀,批判其否定性的传统文化因素(如韩少功的《爸爸爸》);三是以现代人感受世界的方式去想象历史或古代文化遗风,寻找激发生命力的精神源泉如郑万隆的《老棒子酒馆》。(4 分)

寻根小说的“根”指什么,这类小说的特点有哪些?

寻根文学的根一是指寻中国文化历史之源,如楚文化、吴越文化、秦文化、晋文化等;二是寻民族文化心理之源,如儒、释、道。)主要作家作品有韩少功的《爸爸爸》、阿城的《棋王》、王安忆的《小鲍庄》等。寻根小说最为显著的特点在于:以现代意识观照现实和历史,反思传统文化,重铸民族灵魂,探询中国文化重建的可能性;作品题材和文化反思对象呈鲜明的地域特点;在表现手段上既有中国传统文学的手法,又运用现代派的象征、暗示、抽象等方法,丰富和加深了作品的文化意蕴。

2.余华的小说创作大体经历了“暴力化叙事”和“世俗化叙事”两个时期。请简要说明各时期的主要特点和作品(各说出一二即可)。

A.在“暴力化叙事”时期,启蒙主义成为了一个极为重要的创作主题,并主要表现为一种在暴力叙事下的历史批判。即,将历史拟人化,并对这一拟人化的历史施加暴力刑罚。主要作品有《十八岁出门远行》、《西北风呼啸的中午》、《四月三日事件》、《一九八六年》、《河边的错误》、《现实一种》、《世事如烟》、《难逃劫数》、《死亡叙述》、《古典爱情》、《鲜血梅花》等。

B.在“世俗化叙事”时期,历经了一个从先锋到世俗的巨大嬗变,从历史批判逐渐转向苦难与命运叙述,逐渐呈现出“乐生主义”的色彩,在创作方法上也愈加趋向于现实主义。如《在细雨中呼喊》、《活着》、《许三观卖血记》等。

3.王朔作品的大众文化特征主要表现在哪三个方面?

A、包含了通俗文学的诸多因素,知道什么样的作品可以成为商品。B、他的大多数作品都呈现出自我重复和批量生产的痕迹。C、善于利用大众传媒,是创造热点和现象的高手。

王蒙的“东方意识流”小说的思想艺术特点:(1)富于鲜明的社会政治反思意味。(2)不拘一格地追求“题材的多样性和手法的多样性。在各种试验中占主导地位的是以人物和故事为经,以心理描写(包括接近‘意识流’但又与西方现代派的‘意识流’全然不同的写作)为纬的作品。”(3)充满了古典的“诗情词意”。

13、张贤亮反思小说的思想艺术特点:

(1)张贤亮的小说具有强烈的哲理性。这首先突出地表现在人物形象地塑造上。此外,由于常常将哲理思辨灌注于自己的创作,张贤亮的许多小说都在严谨的现实主义画面上焕发出凝重沉实的理性主义色调。(2)其次,张贤亮小说具有浓郁的诗美,如沉郁劲健的“缺陷美”;粗犷质朴的内在美;苍凉雄浑的风情美。

市井风俗派小说 兴起原因、代表作、特点、意义和局限

兴起原因:当代作家对本土文化的亲近; 对政治意识形态的疏远,对创作个性的追寻;对既有的文学传统的延续。代表作家及代表作品: 京味风俗小说—— 邓友梅:《话说陶然亭》、《寻访画儿韩》、《那五》、《烟壶》等小说; 

陈建功:《丹凤眼》《、找乐》、《辘轳把胡同九号》等谈天说地系列小说。 津味风俗小说——冯骥才:《神鞭》、《三寸金莲》、《阴阳八卦》等怪事奇谈系列小说; 

林希:《天津闲人》、《天津胖子》等小说。 苏州小巷风俗小说—— 陆文夫:《美食家》、《小贩世家》等小巷文学系列小说;  范小青:《裤裆巷风流记》、《瑞云》等小说。

特点 :平民化的取向; 轻喜剧的风格; 小说语言的地域色彩; 注重故事性。

意义:突出了风俗文化这一文学维度;文学慢慢地回归传统; 增加了文学的知识性于趣味性。

局限 :无法超越民俗,不能深入地探索人性; 这些小说展示的是对人生的生存性关注而不是存在性关注。

4.汪曾祺小说的散文化特征主要体现在小说结构上。请简要说明这一特征,并试举一例。A. 大多按照生活的多维流动来建构,先写环境地貌,再写人,再写人的职业和生活。B. 作品中较多地穿插天文地理、风俗人情、掌故传说等,有杂家的风范。C. 写人写事,主要在写生活,而且是生活的方方面面,生活的“整个流程”。D、可以《受戒》,也可以《老鲁》或《鸡毛》等其他作品为例。

8.应该如何从文学史的角度来看待汪曾祺小说的意义?

A、散文化小说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曾有过较大的成就,在废名、沈从文、萧红之后一度中断(甚至在废名之前还可以加上郁达夫),汪曾祺的出现连续了这个被中断的遗忘的小说风格。

B、汪曾祺还以自己的创作实践和创作实绩开启了“寻根文学”风气之先,影响了一大批卓有成就的当代青年作家,如阿城、何立伟、阿成等,使散文化小说得以发扬光大。

C、汪曾祺小说的承前启后作用还表现在更新当代小说的观念,启动了当代作家的文体意识和语言感觉,使小说自身的审美功能得以回归。

简析《我与地坛》的主题意蕴。

《我与地坛》回顾了史铁生残疾后的心路历程,地坛以其生生不息的自然真意,使史铁生超越了生死,感悟了母亲的苦难与伟大,其流露出来的生命意识和超越意识净化着我们被尘世遮蔽的心灵。

2.以《一九八六》为例,简要说明余华小说对五四文学批判国民性的启蒙主题的继承。(《中国当代文学专题研究》P140-141)《一九八六》的主人公是一个中学历史教师,在“文革”期间却受到红卫兵的迫害,以致多年后,当他以疯子的形象重返故乡时,自残便成为他重演“文革”记忆的方式。

小说延续了“批判国民性”的启蒙主题。小说主人公以“疯颠”形式展开的,这种“疯颠”既是疯子的现实存在状况,也是独立与周围群众的标志。当疯子以自残的方式将历史展现在群众面前时,即对历史施加暴力刑罚。疯子其实是一个启蒙者的隐喻,他以自身肉体的毁灭为代价,展示了用暴力颠覆“文革”历史的启蒙仪式,而围观的群众,昭示了一个蒙昧群体的存在。这种“围观”现象,就是“看/被看”的场景:无论启蒙者作出何种牺牲,招来的都只是看客们心满意足的“欣赏”。

28.路遥的《人生》和《平凡的世界》有什么共同特点?《平凡的世界》与《人生》相比,又有什么明显的变化? 以城郊乡村为背景,在城市对比中表现陕北的黄土地,展现年青一代为改变自己的命运所做出的艰辛努力和坎坷道路;风格沉郁顿挫,具有苍凉感。《人生》是中篇小说,《平凡的世界》是 3卷本长篇小说,具有更为宏大的史诗格局。

12、贾平凹小说创作大体可分为几个阶段?(重点)

“伤痕文学”时期:发掘人性中美好的东西。这一时期的代表作便是《满月儿》,其风格委婉缠绵、气韵飘逸。“反思文学”阶段:注重于对被扭曲了的性格的发掘与曝光,从而暴露了人的潜意识和病态心理,作品的风格也阴郁堂奥、低徊迷蒙。有《晚唱》、《好了歌》、《二月杏》。

1983年以后:贾平凹深入商州地区,写了一组“商州系列”的中长篇小说,主要作品有:《小月前本》、《鸡窝洼人家》、《九叶树》、《腊月·正月》、《商州》、《冰炭》、《远山野情》、《古堡》、《天狗》、《浮躁》等,还有短篇《火纸》、《黑氏》、《水意》等。这一时期,作者以全方位的视角剖示了整个人文环境的变迁给人的心理世界带来的巨大变化,同时把笔触深入到人物意识深层结构中去展示思想情感的冲突。其风格是缠绵悱恻中透露出阳刚之气,悲恸抒情中力透着哲理性的思考。

29.简要描述贾平凹《废都》和《秦腔》的主要成就和不同特点。

A.《废都》表达了作家对都市生活的没落感和荒诞感。在历史悠久、文化气息浓厚的西京城里,以作家庄之蝶为首的四大文化名人,本是本土文化的传承者和弘扬者,但是,金钱和欲望的诱惑,喧嚣红尘的裹挟,让他们放弃操守,也颠覆了他们的文化追求,显示出90年代初期市场化浪潮冲击下的文化崩溃。

B.《秦腔》则是一首在外部力量冲击和内在价值瓦解夹击下的乡村生活的挽歌。作品通过清风街近20年来的演变,表现了中国社会的历史转型给农村带来的震荡和变化。农民与土地和家乡的疏离,昔日被视为血脉的乡情,也在利益化的时代被消解;在影视文化和流行文化的冲击下,曾经被视为秦人心声的传统艺术“秦腔”也日趋没落;世纪之交的乡村,正在遭遇空前的发展危机和精神危机。

试析《红高粱》的艺术特色。

《红高粱》中交织首悲剧与反讽的复合美感,即:它写的是一出悲剧,但又不同于传统的悲剧美学原则。它不是在最悲壮之处引起人们的“悲悯”、“同情”和“崇高”的美感,从而达到教化之目的。而是采用“反讽”的技巧,给人以一种新鲜的美学感受。写到最惨烈之处,作者往往笔峰一转,以轻松甚至幽默调侃的笔调将读者从本来的悲剧审美轨迹中拉出来,进入一个更为广阔的想象世界.使之富有多义的审美意蕴。在孙五剥罗汉大爷人皮时,作者用一种奇异的感觉来写这一场面:一方面是写罗汉大爷“一股焦黄的尿水从两腿间一窜一窜地龇出来”、“肚子里的肠子蠢蠢欲动,一群群葱绿的苍蝇漫天飞舞”;另一方面又写“父亲看到大爷的耳朵苍白美面,瓷盘的响声更加强烈”。前者近乎一种亵渎意识,而后看又掺杂着一种黑色幽默和调侃的意味。本来这一场面正是塑造这位“抗日英雄”的最好描写契机,然而这种对传统悲剧原则的背叛,正是为了表现那种原生状态的生命意识。有人以为:“以乐境写哀境,以鹊笑鸠舞写伤心惨目,以轻快写紧张,以洁净衬肮脏,以霁颜写狂想,把小说中的悲惨和悲壮、坚韧和祟高推到令人震骇的极境”。总之,莫言笔下的悲剧已经打破了传统的战争题材悲剧的审美观念,给人一种新鲜的、廓大的悲剧审美空间,尽管莫言是从福克纳那里借来的“反讽”的艺术技巧,但这有助于军事文学悲剧观念的演进和发展。

在现实主义精神中容纳了大量的现代派表现技巧,造成小说创作的新格局,这是莫言《红高粱》艺术上的又一成功之处。整个《红高粱》充满了象征和隐喻,森林般的红高粱本身就是中华民族精神内核的象征,而每一个人物和画面均充满着深刻的寓意。有人认为这是一种‘神话模式’,是借鉴了加西亚•马尔克斯的魔幻技巧。不管怎样;象征、隐喻、暗示、借代等手法的运用,增强了作品的表现力。正如莫言所言:没有象征和寓意的小说是清汤寡水。空灵美、朦胧美都难寓象征而存在。

2.《檀香刑》(莫言)以起自山东的义和团运动为背景,描述了占领胶东半岛的德国人在修建胶济铁路时,引发了当地民众的激烈反抗。地方戏曲“猫腔”艺人孙丙,被迫充当了反抗的头领,因此要遭受县令钱丁、刽子手赵甲施行的名为“檀香刑”的酷刑。围绕着檀香刑,刽子手赵甲、县令钱丁、艺人孙丙各自的心态如何?

A.实施檀香刑的刽子手赵甲一心想要把这难得的机会用足,要恪尽职守,向世人亮出自己的一手绝活。

B.主持檀香刑的县令钱丁则存有恻隐之心,想要做手脚,让孙丙死得快一点,少受折磨。C.而“猫腔”艺人孙丙却执意要通过接受酷刑的过程来展现自己的英雄气概,不仅不接受钱丁的善意,而且还要将这场酷刑变成生命最后的狂欢。

30.《古船》(张炜)对现实生活复杂性的描述和对历史文化的反思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P97 《古船》是一部具有史诗品格的作品。

隋、赵、李三大家族围绕一个粉丝厂展开历史与现实的斗争,展现了主要人物的相互争斗和内心搏斗,展示了土改、合作化、大跃进、三年自然灾害、文革等场景,以洼狸镇为背景,将整个中国大地加以浓缩。

为什么说80年代以来的革命叙事呈现出了众声喧哗的特色?

A.既有《芙蓉镇》和《古船》对居心叵测的人们利用革命以营私的无情揭露,也有《白鹿原》和《长恨歌》对革命其实改变不了普通人的日常生活的深长思考,B.更有《父亲是个兵》、《我是太阳》以及《英雄无语》这样缅怀革命、讴歌英雄又有所感伤、有所困惑的浪漫主义新浪潮。

C.这些不同的主题表明:当代作家对于革命的思考已经成功超越了前辈作家充满革命理想主义与革命英雄主义色彩的革命颂歌,进入了更丰富、更阔大的文学境界:既有对于历史与人性复杂性的深刻探讨,也有对于革命与日常生活、革命与农民性的独到思考。

2、简述秦牧散文的思想艺术特色

1)秦牧开创了“小百科全书”式散文的新形式,人称“小品散文”。2)秦牧散文熔知识性与思想性于一炉。

3)秦牧散文把“形散”与“神聚”结合起来,做到寓控制于放纵。4)秦牧散文富有情趣和幽默感。

5)秦牧散文语言流利酣畅、凝练生动,采用“林中散步”和“灯下谈心”的行文作风,流露出直接面对读者的亲切感和语言氛围。

结合作品,谈谈杨朔诗化散文的特点及对学界其散文“诗化”的反思。杨朔诗化散文的特点:

1、善于大处着眼,小处落笔,抓住一人一事、一景一物,生发联想和想象,使作品的思想得到寓大于小、寓远于近的艺术表现,具有诗的视角和诗的容量。

2、长于诗的意境创造。用景与物附丽的象征情韵,贯穿于作品的始终,使意境的展示虚实相生,曲折蜿蜒。思想的揭示步步开拓,层层转深,因而形成了诗美的意境。

3、讲究结构艺术。他的散文,构思精致巧妙,行文疏密有致,曲以致深。文章开篇讲究引人入胜,结尾追求翻出新意,卒章显其志。多篇采用欲扬先抑的手法,巧在开篇,奇在结尾。

4、注重锤字炼句。杨朔散文具有凝练、洒脱、优美、清婉的语言风格。他善于用动词和形容词,使文章显得更加生动、具体、形象,突出了文眼,增强了散文丰厚的意蕴。反思:

1、这一时期散文的“诗化”是一种浅层次的诗化。

2、由于“诗化”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表现既定的政治题材和主题,所以这时期的“诗化”散文带有更多的理想化成分,许多散文成了严峻人生的诗意的伪饰。散文诗意与现实的严重对立,从而导致散文自身价值的失落。

3、杨朔的“诗化”散文也一度成了散文创作的模式,这使得这一时期的散文创作呈现出千人一面的局面,散文创作虽繁荣而死寂。

简要说明杨朔、秦牧与刘白羽散文的不同特点。

A.杨朔散文以诗为“神”,在当时众多散文媚上媚俗盛行的情况下,以精湛的构思、典雅的格调而“一枝独秀”,并表现出“通讯化”、“小说化”的特点。

B.秦牧散文知识信息丰富,题材广泛,平中见奇,夹叙夹议,以富有个性的语言直抒胸臆或发挥议论。也注重语言的推敲,善于运用精彩的比喻。但是他这个时期的作品由于受到意识形态的制约和影响,有些内容有粉饰之嫌。

C.浪漫主义气质和革命战争生活经历是刘白羽散文审美品格中的两大重要因素。多引用古人诗句,借诗的意象表达作者追求时代精神的强烈情感,情感也常常是汹涌奔腾、一泻千里式的浓烈,常常表现出骈散结合和抑扬顿挫的特点。但有失之抽象与直露、带有说教味道的毛病。

试析巴金《随想录》的问题价值。

《随想录》具有文体价值。散文一体,祟尚真实。优秀的散文是作者真诚的人格与真实的文格化合的产物。《随想录》找回散文曾经在很多人那里失落的真诚品格,引领散文创作由虚空伪饰走向求真务实。

巴金称《随想录》是一部讲真话的书。巴金所说的真话就是“自己想什么就讲什么,自己怎么想就怎么说——这就是真话。”在《随想录》中我们分明感受到作者有一颗真诚的文心在跃动。《随想录》不是无病呻吟、无中生有的装腔作势之作。作者有感而发,敢于说出自己心里的真话。其间有真人、真事、真情、真理、真性灵。《随想录》作为现当代散文史上“里程碑”式的作品,它标志着散文开始告别一个浮夸、说谎的阶段,而进人一个能说真话、敢说真话的时代,标志着作者开始告别一个自我粉饰的阶段,而进入到一个自我反思省察的时代。王西彦认为:“真诚”在巴金“五本《随想录》里是最突出的。他是拿心与读者交换心。”,正是这种以心换心式的真诚,为肋年代散文创作提供了某种可贵的借鉴的范式。

散文创作的题材原是“海阔天空”的。但有一个时期题材趋于革命化、政治化。叙写个人生活,儿女情长成为散文创作的“禁区”。《随想录》题材泛化,既有对社会生活、历史场景、国际交往等大题材的摄取,更有对个人心迹的袒露,友人亲人间真情的表现,凡人俗事的叙写。在题材开拓方面,充分展示散文文体的优势。于1979年2月首发于香港《大公报》的《怀念萧珊》,它所具有的文体价值在于,在新时期较早地将个人生活引入了散文创作天地,写自我故事,抒自我情愫,由此而被散文家再次认同。《怀念萧珊》在质朴凄婉的叙写中,涌动着作者湍急的情感之流。在这篇记写夫妻生活故事与情爱的作品中,既再现伉俪患难与共、相濡以沫的生活情景,又直抒悼念、自责自悔之情,如泣如诉,感人至深。此外《随想录》的话语方式在当代散文史上也具有某种“转型”意义。当代散文创作中,曾有将散文当作诗写的主张。作为这种主张的实践,散文表达景观过多地“人造化”。许多“诗意”散文是被“做”出来的。巴金认为: “艺术的最高境界是真实,是自然,是无技巧。”他的《随想录》或叙或议或抒情,随意运笔,杂体相生,天然自成,不拘一格,全然不是做作之物,较好地展现散文随意生姿的审美风范。《随想录》是巴金丰厚的精神存在的自然流露。

2.简要说明余秋雨与韩少功的散文风格的异同。

A.余秋雨的散文擅长以游记的方式,发掘作家所面对的自然景物和文化遗址的人文内涵,彰显其穿越历史沧桑所积淀下来的精神启迪,具有鲜明的文化色彩,被学界誉为“文化散文”的开创者。B.韩少功的散文风格清新自然,题材古今中外,语言恬淡优雅,无论是大自然,还是各色人等,无一例外地以本色和盘托出,没有丝毫的雕琢与修饰。

以《文化苦旅》为例,简析余秋雨文化散文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

余秋雨散文的独特之处在于,其突破了传统游记散文移步换形、借游说理的简单套路,而是将游历过程退居为某种断续的、或隐或显的情节框架或开启情感闸门的触点,凭借山水风物以探求和透视民族文化底蕴、传统文化精神及人生真谛,反省民族文化和古代知识分子的人格构成。因此,他笔下的山水并不仅仅是自然山水,更是人文山水。比如《道士塔》、《阳关雪》。在其笔下,许多风景名胜或镌刻着历史名人印迹的文化场所,作为一种文化象征符号,成为承载厚重的文化内涵的物象。在艺术技法上,其散文的一个突出特点便是理性思考的深厚凝重与艺术想象的诗性激情的有机交融,体现出一种大散文的风范。

试析余秋雨的散文创作

余秋雨始终保持着探究文化底蕴和历史的兴趣、信心与笔力,这让人们感受到他的深刻与力量。这种深刻与力量不是大而无当或大而化之的,它常常是细微的精深的。他对文化底蕴和心灵深处的把握,往往使我们感受到他是在用全部身心与学养去和历史精魂对话,他的行文在洒脱中扩散着心理张力,这也是阅读余秋雨散文会有思想的紧张与疲劳的原因所在。这是和他个人的精神深度联系在一起的。在莫高窟,余秋雨跟前出现的是两个长廊与两个景深:艺术的长廊和观看者的心灵长廊,历史的景深与民族心理的景深。

面对文明的断裂和文人的落魄,余秋雨的体验带着悲哀、无奈与苍凉。在岳麓书院的庭院里,他每次都嗅到一股透骨的凉气。这凉气来自那个“怪圈”,“本来岳麓书院可以以它千年的流泽告诉我们,教育是一种世代性的积累,改变民族素质是一种历时久远的磨砺,但这种积累和磨砺是不是都往前走的呢?如果不是,那么,漫长的岁月不就组接成了一种让人痛心疾首的悲哀?”既然挣脱不了这个怪圈,那么,人类历史上许多躁热的过程、顽强的奋斗最终仍会组接成一种整体性的无奈和悲哀。于是作者引我们去寻思那个“不知怎么回事”的问题:我们这个文明古国有一种近乎天然的消解文明的机制,三下二下,琅琅书声沉寂了,代之以官场寒暄、市井嘈杂和小人哄闹。对中国文化人格结构中的盲点,余秋雨也充满了不安和忧虑。他认为“安贫乐道的达观修养,成了中国文化人格结构中一个宽大的地窖,尽管有浓重的霉味,却是安全而宁静”,但是“宽大的地窖”使得“群体性的文化人格日趋黯淡”,“春去秋来,梅凋鹤光。文化成了一种无目的浪费,封闭式的道德完善成了总体上的不道德。文明的突进,也因此被取消,剩下一维梅瓣、鹤羽,像书签一般,夹在民族精神的史册上。”

在苍凉与悲哀的情境中,余就雨散文隐潜藏一个重要的主题:围困/突围成为文人生存的基本冲突。围困是有差异的,一是被围,二是自围,也即作茧自缚;而围困又有有形与无形之分,当然,无形比有形的围困更为可怕。突围作为一种抗争与完善,从来就是艰难与悲壮的。《苏东坡突围》具有围困/突围这一主题的全部的复杂性与深刻性。

余秋雨在追寻文明的星光与文人的足迹时,充满了激情与理性。就文化人格而言,余秋雨是学者与诗人的统一,诗人的激情与才气在他笔端涌动。他的创作洋溢着理想主义者的精神气息,学者的理性保持了他思想的厚度,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住激情的夸张和倾斜。显然,余秋雨已让人们熟悉。这当中包含着在一个不变的模式中激情与理性都会疲倦。所有的关怀都应当与生命的原创力联系在一起。

2.在《红灯记》中,是怎样描写李奶奶向李铁梅“痛说革命家史”的? A.先以李奶奶炸雷般地对李铁梅说“爹不是你的亲爹!奶奶也不是你的亲奶奶!”开头,接着,是“十七年风雨狂怕谈以往”的思绪难平的大段唱腔进行厚重煽情的铺垫蓄势。B.然后,是作为全剧核心的长达80多句的掷地有声的大段念白,把情绪绷到了最大张力,再接一段“闹工潮”的唱段,把诉说家史之“痛”导向希望后继有人的绵绵不绝的情感渠道。C.最后,李铁梅顺势而进,接过红灯唱出“打不尽豺狼绝不下战场”的誓言,把观众情感推向高潮。

以林白和陈染小说为例,试论九十年代女性主义小说的精神和艺术特征。(1)反抗男权话语。(2)凸现女性意识。(3)探寻女性困境的出路。(4)私人化写作。(5)身体写作。(6)要求联系陈染和林白的小说创作来谈。

试述新时期“女性小说”。

在90年代女性作家的多元构成中,首先值得提到的是那些穿越80年代的女作家。她们在90年代的风采依旧和初显大家风范,也可谓是90年代女性写作渐入佳境的一个重要标志。在这些作家中,王安亿是当然代表。她是一个能不断突破、超越自己的作家。从《荒山之恋》、《小城之恋》、《锦绣谷之恋》到《小鲍庄》,再到《岗上的世纪》,王安忆不仅极少庸作,而且几乎每一部作品都能获得较大的反响。她从来也没有在理论上张扬过某种新潮旗帜,然而她不断的文体探索、风格转型和自我重塑却总是天然地吻合着新时期小说的潮汐,并在每一个小说潮头中占据一个不容替代的位置。到了90年代,她的创作更是在对世界感受的深度上、在对小说叙事现代性的探索上进入了一个新的境界。《叔叔的故事》、《纪实与虚构》、《长恨歌》,部部都可算是大气之作。东北作家迟子建在90年代也一度呈现出劲健之势,《树下》、《日落碗窑》、《白银那》等小说以很快的频率接二连三地冲击着中国文坛,叙事老练、流畅,对世界和世道人心的把握举重若轻。只可惜,她的这种势头没有能很好地保持下去。此外,池莉、铁凝是另两位保持着80年代小说创作的良好势头的作家。池莉以《烦恼人生》、《太阳出世》等作品成为“新写实”的代表作家,对于生活本源状态的细致捕捉和对于平凡人生琐碎本质的真实体格是其特长,但艺术感觉的相对迟钝和作品形态的略显粗糙也限制了其作品的艺术成就。90年代以来,作家一方面保持着难能可贵的高产状态,另一面在对生活的整体观照能力和艺术提炼能力上也有了进步。《霍乱之乱》等小说尽管仍存在着这样那样的艺术局限,但作家在艺术构思和谋篇布局上所下的功夫还是很有成效的,至少它代表了一个勤奋而高产的作家在艺术上向上攀升的一种姿态。铁凝则似乎正好构成了对于池莉的互补,她没有池莉高产,但却有着池莉所缺乏的那种可贵的艺术的感觉。在90年代的写作中,铁凝一直坚持着其《哦,香雪》等早期小说中所表现出来的那种对于艺术完美性的高度敏感,并在《孕妇和牛》这样的小说中升华到了一种比较纯净的境界。而与此同时,铁凝也没有放弃对自己艺术创作多维性的探索和尝试,发表于肋年代末的长篇小说《玫瑰门》可谓是其文学生涯的颠峰之作。作品从主题上看似乎有张爱玲《金锁记》的明显烙印,而小说对于中国妇女畸型的人格生存和变态的命运逻辑的揭示,确实有着相当的艺术深度和思想力量,艺术格调图快、高洁。这是一部思想性和艺术性结合得较好的小说,也是卯年代初中国文坛上屈指可数的几部优秀长篇小说之一。构成90年代女性写作另一极的,是90年代崛起成名的女作家群。她们是陈染、林白、徐小斌、斯妤、徐坤、海男、张欣、毕淑敏、张梅等。这些作家体现为两种不同的创作倾向。一是以陈染、林白为代表的具有典型女性主义特征的私语化倾向;二是以徐坤、斯妤为代表的解构性女性写作倾向。

35.铁凝的创作大致可以分为三个时期,每个时期的代表作是什么? 第一个时期:1975-1985,代表作《哦,香雪》、《没有纽扣的红衬衫》。风格清纯、灵动、柔曼。

第二个时期:1986-1990,代表作《麦秸垛》、《玫瑰门》。风格冷峻、厚重、成熟。第三个时期:1991至今。代表作《孕妇和牛》、《永远有多远》、《大浴女》、《笨花》。风格深沉、明朗、温润。

6、小说《玫瑰门》中“玫瑰门”有什么隐喻?(《中国当代文学专题研究》P118)“玫瑰门”即生命之门,也是女性之门。门内是女人的本能天性和精神欲求,门外是风云变幻的历史更替和社会动荡。作家借“门”的隐喻,展示了女性在历史中的尴尬处境。小说中表现了两性与同性之间的精神较量和战争,展现了一群有血有肉、有情有欲,却压抑苦闷,心灵变异,痛苦不堪的女性。她们空守着一片精神的荒园,像玫瑰一样经历风吹雨打,几番挣扎,却难道枯萎凋残的命运。

7、《玫瑰门》是怎样表现司猗纹的心理扭曲的?

《玫瑰门》以三代女性的命运对女性负面人性及其复杂性的影响进行了多方位的观照和穿透,是一部拷问社会、反省自我、解读中国当代女性史的典范文本。

作品主要通过小姑娘苏眉的视角进入外婆司猗纹的世界:司猗纹18岁的初恋昙花一现,无爱婚姻,离婚后新的结婚对象暴死,文革中主动交出财产,力图重新做人。她一生都在适应社会,改变自我,与外界抗争。然而不断受挫导致了她心理的畸变和疯狂的报复:性侵犯、偷窥、陷害等,一切神圣、崇高的价值都被她粉碎。使她痛苦的是不但得不到异性的爱,而且无法确认她的家庭角色和社会角色。她是又一个“曹七巧”,心理扭曲,人性丑恶。

王安忆的小说创作可以分为几个主要阶段?(或:王安忆小说取材与叙事视点变迁过程。)

王安忆是新时期一位重量级的女作家。在其20 多年的写作生涯中,她不断地探索小说作为叙事艺术的最大可能的空间,将她对生活、人生、艺术的追求渗透于其中。在新时期文学的每一发展阶段,她始终是一位有活力的探索者。

“青春自叙传”时期。这一时期王安忆的小说以优美的抒情笔调,细腻地表现年轻人对理想和爱情的真诚追求.执着地表现生活中的美,这是王安忆小说创作的第一个阶段。这一阶段的作品主要有被合称为“重要系列”的《雨,沙沙沙》、《命运》、《广阔天地的一角》、《幻影》和《一个少女的烦恼》、《当长笛solo的时候》等其他小说。“雯雯系列”较为真切地表现了女知青雯雯在插队的农村及返城以后的经历与心理、情感方面的变化,构筑了一个纯真、美丽的艺术世界,作品中的更要纯朴、文静、好思、内秀,寄托了作家最为美好的情感与祝愿。由于王安忆这一时期的创作真切细致地表现了青春女性的情绪天地,而且在雯雯身上不难发现作家自身的经历,因此,这一时期亦被称为作家的“青春自叙传”时期。

1981年以后,王安忆的创作走出了望要们单纯、狭小的艺术天地而进入了较为广阔的现实世界,这是其小说创作的第二个阶段。这一阶段,王安忆先后发表了《本次列车终点》、《墙基》、《庸常之辈》等短篇小说和《尾声》、《命运交响曲》、《归去来兮》、《流逝》等中篇小说。

1984年以后,王安忆的小说创作进人了一个新的境界,她开始以较为深邃的历史眼光和更加深刻的文化哲学视角观照社会历史、人的命运与情感变迁,往往站在中西文化冲突的高度来思考民族文化的历史命运及其制约下的民间生存。这些作品主要有《大刘庄》、《小鲍庄》等本土文化小说、《一千零一弄》、《好婆与李同志》、《鸠雀一战》、《悲场之地》等都市文化小说,《荒山之恋》、《小城之恋》、《锦绣谷之恋》、《岗上的世纪》等性爱文化小说及《逐鹿中街》、《神圣祭坛》和《弟兄们》等女性主义小说。

90年代之后,王安忆又发表了《叔叔的故事》、《乌托邦诗篇》、《伤心太平洋》、《我爱比尔》、《文工团》、《天仙配》等中篇小说及《纪实与虚构》、《长恨歌》等产生较大反响的长篇小说。其中《长恨歌》、《富萍》以都市文化为背景,展现了在社会挤压下一些人物的世俗生活,以及在时代大变局中无常的命运,以一种“苍凉”的心态和眼光,写出了对时间、历史、和生命的深入体验,被有的评者认为是继张爱玲之后将上海这一摩登城市写活写透的一位新海派作家。总之,这些作品标志着作家的创作取得了新的突破。

以《雨,沙沙沙》、《小鲍庄》、“三恋”、《叔叔的故事》和《长恨歌》为例,简要说明王安忆小说创作的变化。

A.80年代初期,王安忆以雯雯为主人公的《雨,沙沙沙》、《本次列车终点站》系列小说,憧憬着理想的爱情和美好的新生活,风格单纯,感情细腻,是一个自我抒发的青春女孩的情绪天地。《小鲍庄》是寻根文学的佼佼之作,也是她创作风格转变的标志之作。放弃了雯雯的单纯与感性,转向了理性的审视,反思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内在矛盾。

B.1986年以后,《荒山之恋》、《小城之恋》、《锦绣谷之恋》“三恋”是一次成功的尝试,它使人们把眼光投向人性、人情,不再局限在强大的政治话语当中,为90年代女性文学的私人化写作、个性化写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C.《叔叔的故事》对右派一代的反思充满理性的批判精神,是王安忆叙事艺术发生巨大转变的一篇挑战自我之作,也是她使用先锋小说游戏策略的一次勇敢实践。《长恨歌》用一个追求繁华而不得的一个女人沉浮悲欢的一生,表现了女人与城市的关系,演绎了一座远离主流社会话语的都市民间史或说上海平民史。

33.为什么说王琦瑶(《长恨歌》)似乎就是上海弄堂阶层的灵魂和精神的代言? 王琦瑶是典型的上海弄堂的女儿,她代表着上海女人的一种类型,而上海与女性有着天然的联系以,上海为女性提供了施展的空间,女性是上海这座城市中一道最耀眼的风景,女性和上海一样鲜活时尚,丰富多彩。王琦瑶带领读者走进了上海的民间形态,“上海的弄堂总有着一股小女儿情态,这情态的名字就叫王琦瑶”。

40.以《山上的小屋》为例,简要说明残雪小说的基本特征。P135 要点提示:突围生存困境的主题话语,梦境般的结构模式,梦魇般的意象、呓语般的叙述、神经质的人格、令人作呕的生存环境、噩梦般的人际关系以及怪诞的寓言美学„„

1.从《台北人》(白先勇)对季节类型的选择上看,作家尤其偏爱的是对冬天与秋天的描写。请简要说明其原因。

A.冬秋季是万物衰亡的季节。在《台北人》中,冬秋季高频率的出现与作者抒发悲伤情感的用意是密切相关,充分凸现了《台北人》中的主人公们由辉煌逐步走向毁灭的悲剧意识。B.冬秋季的叙述又是为了表达时光飞逝的生命感怀。面对这种凉风乍起,凉意袭人的季候,小说中的夫人们自然会触景悲怀,推物及己,痛惋自己花残红褪,好景不长,生发出春光难久,人之迟暮的惜时叹逝感。

C.冬秋季的叙述也是为了表达对英雄暮年的无限感慨。《台北人》中的许多主人公在年轻时也都干出过轰轰烈烈的事业,属于叱咤风云的人物。然而,随着时间的流逝与环境的变化,这些过去的风云人物也已春光不再、惆怅不已。

张承志的《心灵史》的艺术特色。

小说叙述了哲合忍耶教从清代乾隆年间开始至今200多年的苦难史。全书按哲合忍耶教秘密抄本的体例分为七门(章)。每一门叙述一位哲合忍耶教领袖的故事。书中穿插了大量的历史资料、民间秘藏和典籍文献,涉及到众多真实的宗教人物和宗教事件,具有浓重的史诗品格,是一部“熔宗教、历史、文学于一炉”的“心灵史”。

艺术特色:

1、现实叙述与历史叙述的交叉。在叙述方式上采用现实访问和历史叙述相结合的方法。让历史人物与现实人生紧密勾连;对哲合忍耶教长期被歪曲、丑化的历史予以真实的还原,对哲合忍耶教的悲剧命运和灾难予以严厉叩问。

2、对圣徒精神人格的塑造。作品的叙述重心落在圣徒事迹和圣徒人格的描述上,因此小说对于人物灵魂的逼视和拷问传达出了深刻的精神内涵和人性内涵。无论是一代圣徒马明心,还是五代圣徒马化龙,抑或七代圣徒马元章,无不具有博大的人格;他们的坚定信仰、顽强意志、献身精神给人以强烈的心灵震颤。

3、强烈的抒情色彩。表现在作者将强烈的现实忧愤,深切的人情关怀和对丑恶的鞭挞化为一种情绪,作为构筑小说的框架,同时以诗化的语言予以表达。

《北方的河》的思想艺术特色。

张承志的小说洋溢着浓郁的理想主义的光彩。一方面,他把对祖国和人民命运的关注作为自己创作的母题与基调,另一方面,他的作品还渗透着凝重的历史感和浪漫主义精神,给人以深邃的思考和热烈的情思。《北方的河》就是以几条北方的河作为抒情描写的客体来抒发一代人青春奔放流逝的悲壮过程。整个作品是一个完整的象征对应:一边是无定河、黄河、湟水和追忆中的额尔齐斯河与黑龙江,一边是那个充满着青春活力的“他”的青春足迹;一个作为抒情描写的客体,一个作为作家的主体和人物的主体。两者相互构成一个有机艺术整体,从外在的描写到人物内心世界的描写,构成了整个作品和谐统一的旋律。北方的河流作为作者描写的容体,它既是具体的又是抽象的:说它是具体的.就是作者把河作为一个个自然景观来进行具体细致的描绘,给人以视觉美的感受;说它是抽象的,就是作者把对河的整个描写作为一种象征和隐喻,处处将其与人物的经历和心灵世界的变化轨迹相契合对应,乃至把河的描写抽象成一种内在的气质和精神,给人以一种形而上的知觉美的感受,从而达到其浪漫主义的抒情目的和对理想主义的弘扬。他笔下的河最终是一种民族精神相时代精神的汇合,它象征着祖国和人民的文化和人格力量永住直前、奔腾不息的历史必然,象征着充满理想的人的生命流程的价值和意义。作品的主人公“他”是一个伟岸的充满着青春活力的人物,在“他”的生命流程中,充满了对理想的执著追求、对事业的诚挚和热爱、对爱情的忠贞不渝以及对大自然的征服欲。在“他”高速运转的生活节奏中,凭着一颗对祖国和人民的赤子之心,为了中华民族科学事业的崛起,他拼命地追回被历史耽误而流逝的青春,以加倍的努力工作着。从“他”身上可以看到一代知识青年在逆境中成长的事实,同时也可以感受到动荡的生活铸就了这一代人的勤奋的特质和向上的理想,使“他”们自觉地把个人的命运和祖国与人民的命运维系在一起。相信未来,执着地追求理想,成为这一代青年的生活准则和生命的全部意义。正如作者在小说开头写的那样;“我相信,会有一个公正而深刻的认识来为我们总结的:那时,我们这一代独有的奋斗、思索、烙印和选择才会显露其意义。” 《北方的河》与张承志的许多小说一样,呈现出一种诗化小说的倾向。除上文提到的象征、隐喻的结构框架以外.他的小说还内蕴着强烈的节奏感。有人认为张承志的小说非常突出地运用了诗的表述方式,以诗的精神来结构小说,从而达到了诗的境界。他也讲述故事,也描写和叙述,但他是把广阔的纷纭万象的世界吸收到他的自我里去,以深刻丰富的内心体验,让这个世界充满观照和感受的活力,把这个世界带到意识的光辉里。虽然他也塑造人物、描摹事物、组织情节.但他以哲学家的抽象思辨、历史学家的宏观视野赋予它们以深刻的“暗示”内涵。从而使小说达到形而上的层面,具有崇高的、悲剧性的、神圣的审美效果。张承志的诗化小说对新时期小说文体的变革是起了一定做作用的。从风格上来看,《北方的河》具有雄浑壮观、激越奔放的阳刚之美,小说正像黄河之水,充满着壮美的气势,文笔酣畅,一泻千里,给人以激情和美感。

进入90年代之后,张承志的小说存在着一定的宗教倾向,对此,文坛上存在着一定的争议。但是,他的长篇小说《金牧场》和《心灵史》却是浪漫主义文学的佳作,其深刻的影响是久远的,文学史将会证明它们非凡的生命力。

56.1966年,梁羽生曾化名“佟硕之”写了一篇《金庸梁羽生合论》的文章,在这篇文章中,他是如何谈他们两人的不同的?MN A.在风格上,梁羽生受中国传统文化(包括诗词、小说、历史等等)的影响较深,名士气味甚浓;而金庸接受西方文艺(包括电影)的影响较重,是现代的“洋才子”。(3分)B.在人物上,梁羽生写名士风流比较有一手,但写邪派怎么样写都不够精彩;而金庸写恶人、坏人比写好人成功,写邪派比写正派成功,《书剑恩仇录》写四大恶人,一个比一个精彩,但写好人君子,段誉啊,不够精彩。(3分)

C.在艺术上,梁羽生擅长写文采风流、豪迈脱俗、纵性任情、笑傲公卿的名士型侠客,他们形象鲜明,个性突出,情操高洁,深受读者喜爱。(3分)D.文字通顺,语气流畅,逻辑清晰。(1分)

8、《鹿鼎记》和金庸以前的武侠小说的主要差别是什么?(《中国当代文学专题研究》P195-196)《鹿鼎记》不同于以前武侠小说中的“武侠”主旨,没有武功高强、义薄云天的武林侠客,没有出神入化、高深莫测的奇妙武功,没有令人眼花缭乱的武打场面,武侠意味非常淡薄。《鹿鼎记》塑造了一个非侠客型的奇人韦小宝,圆滑无赖、追求享乐、阿谀奉承的性格,却能神使鬼差的左右逢源、游刃有余。

《鹿鼎记》语言幽默诙谐,富有喜剧情节。

第三篇:中国当代文学专题综合练习题三简答题、分析题

中国当代文学专题综合练习题三简答题、分析题

要求:内容切题,文字通顺,语气流畅,逻辑清晰。1. “山药蛋派”、“荷花淀派”和“茶子花派”各自的主要特点是什么?各说出两位代表作家及其作品。

2.为什么说赵树理的小说表现出一种极具个性的“细节的现实主义”特点? 3.《三里湾》是我国第一部成功地反映农业合作化运动的长篇小说,也曾产生了较大的影响,但为什么在当时仍然受到了主流意识形态的批评?

4.为什么说孙犁的创作变化不是以“建国”或“解放”为界,而是“文革”为界的? 5.《铁木前传》中的小满儿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 6.简要说明《暴风骤雨》和《山乡巨变》的异同。

7.孙犁和周立波都对自己笔下的人物充满深情厚意,但二人的表达方式又有很大的不同。以《铁木前传》和《山乡巨变》为例简要说明。

8.李月辉与刘雨生都是《山乡巨变》中先进人物的代表,他们有什么不同?

9.“亭面糊”与陈先晋都是《山乡巨变》里“中间人物”或“落后人物”的代表,他们有什么不同?

10.《创业史》在梁生宝和梁三老汉的形象塑造上,有什么经验或教训? 11.《创业史》中的“三大能人”郭世富、姚士杰、郭振山是三个什么样的人? 12.《布礼》是怎样表现“革命无悔”的主题的?

13.简要说明《组织部新来的青年人》的多重思想意义。

14.简要说明王蒙小说从《组织部新来的青年人》、《布礼》、《蝴蝶》到《杂色》的风格变化。

15.王蒙描写过哪些青年革命者形象和干部形象(各说出两个以上)?他们各自都有些什么特点?

16.为什么说80年代以来的革命叙事呈现出了众声喧哗的特色? 17.简要说明《茶馆》新颖而独特的戏剧结构。18.《红灯记》中的“痛说革命家史”一段,讲述的是怎样的“革命家史”? 19.举例说明《沙家浜》中的阿庆嫂是一位什么样的女地下工作者形象? 20.简要说明《智取威虎山》双线并行的复线结构的特点。

21.为什么说《车站》在艺术的探索方面比《绝对信号》走得更远? 22.同样集中于一个场景的剧作,《天下第一楼》与《茶馆》相比有什么不同? 23.《暗恋桃花源》讲的是两个什么样的完全不搭调的故事?作者是怎么安排的? 24.“归来诗人”(或称“复出诗人”)主要指哪些诗人?他们在创作上呈现出哪些共同特点?

25.“崛起的一代”主要指哪些诗人?他们在创作上呈现出哪些共同特点?他们与“朦胧诗”是什么关系?

26.北岛为什么会被诗意地比喻为“北方的孤岛”?

27.如何理解海子诗中经常出现的麦地、村庄、月亮、天空等带有原型意味的意象? 28.路遥的《人生》和《平凡的世界》有什么共同特点?《平凡的世界》与《人生》相比,又有什么明显的变化?

29.简要描述贾平凹《浮躁》、《废都》和《秦腔》的主要成就。30.《古船》对现实生活复杂性的描述和对历史文化的反思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31.为什么说《白鹿原》是将日常的乡村生活场景与宏阔的时代风云水乳交融的典范? 32.《檀香刑》以起自山东的义和团运动为背景,描述了占领胶东半岛的德国人在修建胶济铁路时,引发了与当地民众的激烈冲突,地方戏曲“猫腔”艺人孙丙,被迫充当了反抗的头领,因此要遭受县令钱丁、刽子手赵甲施行的名为“檀香刑”的酷刑。围绕着檀香刑,作品是如何表现他们各自的计划的?

33.为什么说王琦瑶似乎就是上海弄堂阶层的灵魂和精神的代言?

34.简要说明作家是如何通过王琦瑶的命运展现上海近半个世纪的历史变迁的。35.铁凝的创作大致可以分为三个时期,每个时期的代表作是什么? 36.小说《玫瑰门》中“玫瑰门”有什么隐喻? 37.《玫瑰门》是怎样表现司猗纹的心理扭曲的?

38.先锋小说先后经历了初创期(1985-1986)与鼎盛期(1987-1988)两个阶段。请以具体作家作品为例,简要描述其变化过程。

39.以《冈底斯的诱惑》为例,简要说明马原小说形式创新的意义。40.以《山上的小屋》为例,简要说明残雪小说的基本特征。41.以《一九八六》为例,简要说明余华小说对五四文学批判国民性的启蒙主题的继承。42.先锋小说大致可以分为哪三种彼此有别又相互融合的创作类型?每种类型说出两位作家及作品。

43.在余华的小说创作中存在着哪三种叙事策略?每种策略各说出一篇小说。

44.什么叫“伤痕文学”?什么叫“反思文学”?什么叫“改革文学”?各说出两位作家及作品。

45.结合“原生态”、“生活流”、“零度情感”等关键词,说明新写实小说的主要特点和发展变化。

46.为什么说方方在新写实小说的阵营中显得相当特别? 47.简要说明刘恒与苏童小说“欲望叙事”的异同。48.简要说明杨朔、秦牧与刘白羽散文的不同特点。49.简要说明余秋雨散文中“仪式感”的审美特征。50.简要说明金克木与张中行的散文风格的异同。51.简要说明余秋雨与韩少功的散文风格的异同。

52.简要说明金庸在新派武侠小说创作上的文学成就。

53.简要说明《笑傲江湖》的主要特点和成就。

54.为什么说《神雕侠侣》是一部爱情圣典?试结合作品的具体内容简要说明。55.《鹿鼎记》和金庸以前的武侠小说的主要差别是什么?

56.1966年,梁羽生曾化名“佟硕之”写了一篇《金庸梁羽生合论》的文章,在这篇文章中,他是如何谈他们两人的不同的?

57.简要说明梁羽生武侠小说的主要特点。

58.为什么说《浣花洗剑录》在古龙的武侠小说创作历程具有重要的地位? 59.在人物塑造上,金庸、梁羽生和古龙小说主要有什么异同? 60.简要说明白先勇的《台北人》和《纽约客》的主要特点。61.《台北人》是如何表现白先勇的故园离愁的?

62.简要说明余光中诗集《白玉苦瓜》的成就和特点。

中国当代文学专题综合练习题之分析题

要求:该题按小论文要求,答案不得少于1000字。在答题时应做到:论述清晰明确,举例具体恰当,文字优美流畅,逻辑清楚明了,不能完全照抄教材中的观点和内容,必须有自己的体会和见解。

1.《茶馆》既没有一以贯之的矛盾冲突,也没有首尾相连的完整故事,它是如何通过三幕相对独立的戏表现“葬送三个时代”的主题的?试结合作品主人公王利发的形象塑造加以说明。

2.王利发、常四爷和秦仲义,是《茶馆》中仅有的三个贯穿始终的人物,他们各自有什么不同的身份和性格特点?在作品中的作用又是什么?

3.《茶馆》既没有一以贯之的矛盾冲突,也没有首尾相连的完整故事,它是如何表现“葬送三个时代”的主题的?试结合王利发、常四爷和秦仲义这三个贯穿始终的人物形象的塑造加以说明。

4.说明“样板戏”与“京剧现代戏”的辩证关系,并结合《沙家浜》的样板化过程,谈谈你对样板戏艺术价值的看法。

5.为什么阿庆嫂能够周旋于胡传魁和刁德一之间,见招拆招,滴水不漏?试结合“智斗”一场的具体台词和唱词,分析阿庆嫂的形象。

6.《车站》在艺术形式上有哪些新的尝试,在内容上又融入了作家对当时社会问题的什么看法?你是如何评价这部作品的?

7.白嘉轩是白鹿村的族长。既仁义忠厚,又冷酷无情,这个人物的复杂性,也体现了儒家文化的复杂性。试结合作品的具体内容和你自己的看法,分析白嘉轩的形象。

8.白嘉轩在村人眼中是白鹿原上“头一个仁义忠厚之人”,笃守农耕为本的传统,修身,齐家,治村,为祈雨忍痛自残,在残酷的政治斗争中以德报怨,宽宥仇家。可是,他却不能容忍黑娃和田小娥这两个被侮辱与被损害者的结合,利用族长的权力,把他们打入另册,使他们成为村子里的“贱民”。直至小娥死后,他仍置众人的生死于不顾,掘墓焚骨,继续对小娥加以迫害。对此,你是怎么看的?

9.教材认为,陈忠实将诸多的故事,都归结到朱先生身上,然而,对人物的偏爱,也产生了负面的作用。对此,你是如何看的,试通过作品中的具体事例加以说明。

10.小娥是《白鹿原》中被侮辱与被损害者的代表,甚至死后仍遭到迫害。但在她一生中,却先后爱过三个男人,你如何看待她对黑娃、鹿子霖和白孝文的爱?

11.通过《红高粱》讲述的“我爷爷”余占鳌和“我奶奶”戴凤莲的故事,从爱情和战争两个方面说明“红高粱精神”的含义,并谈谈你是如何理解作者从中发掘出的“种的退化”的命题的?

12.莫言是否可以确定为本色的、原生态的农民作家?试通过他自身的经历和他与其他乡土作家的比较加以说明。

13.你是如何看待莫言作品中独特的儿童视角和“高密东北乡”?这对于他小说的独特性有多大作用?是否也妨碍了他创作的创新?

14.所谓的“马原体”小说,其核心就放逐意义,重视叙述本身。你认为马原这种侧重形式的实验对于中国当代文学的发展有何意义?

15.什么叫“先锋小说”?为什么它在经历了初创期(1985-1986)与鼎盛期(1987-1988)两个阶段后,作为一种文**流就逐渐淡出历史舞台?

16.余华的小说在“暴力化叙事”时期是否也有一个变化过程?试以《十八岁出门远行》与《一九八六年》为例加以分析说明。

17.以《一九八六年》为例,说明余华是如何在暴力叙述下实现批判历史的启蒙意图? 18.从《一九八六年》到《活着》,余华小说发生了一个什么样的变化?你认为其变化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19.什么叫“新写实小说”?以具体作品为例说明新写实小说与现实主义小说的区别。20.以《烦恼人生》为例,说明池莉的作品不同于许多新写实小说的主要原因。21.以《烦恼人生》和《塔铺》为例,说明池莉小说与刘震云小说的主要区别。22.与刘恒、苏童的“欲望叙事”相比,刘震云的《一地鸡毛》、池莉的《烦恼人生》等“生活流”小说主要有什么变化?

23.与苏童的《妻妾成群》等“欲望叙事”相比,刘震云的《一地鸡毛》等“生活流”小说主要有什么变化?

24.《手机》和《我叫刘跃进》是否回归了批判现实主义的传统?其回归的意义是什么?对此,你是怎么看的?

中国当代文学专题摹拟试题

2010年1月

说明:本试卷总分为100分,占考核总成绩的80%,其余20%为两次平时作业的得分。

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20分)要求:书写规范,不得有错别字。

1.以赵树理、孙犁、周立波为代表的“山药蛋派”、“___________”和“茶子花派”等都具有鲜明地域文化特点。

2.《___________》从马有翼、范灵芝和王玉梅在扫盲班的微妙关系开始,以三对新人结婚作为结束。

3.记录现代革命历史的小说主要有杜鹏程的《保卫延安》、___________的《红旗谱》、吴强的《红日》、知侠的《铁道游击队》、杨沫的《青春之歌》、曲波的《林海雪原》、孙犁的《风云初记》、欧阳山的《三家巷》等。

4.王蒙笔下的青年革命者形象主要有《组织部新来的青年人》中的___________、《布礼》中的钟亦成、“季节系列”中的钱文等。

5.1957年“反右”扩大化之后,许多作家都转向了历史题材的创作,其主要收获有郭沫若的《蔡文姬》、田汉的《关汉卿》、老舍的《茶馆》、___________的《胆剑篇》等。

6.第一批八个“革命样板戏”是京剧《红灯记》、《沙家浜》、《智取威虎山》、《奇袭白虎团》、《海港》,现代芭蕾舞剧《白毛女》、《红色娘子军》,交响音乐《___________》。

7.___________的组诗《致青年公民》、贺敬之的《放声歌唱》为当代政治抒情诗开了一代诗风。

8.朦胧诗论争中出现的“三个崛起”,是指谢冕的《在新的崛起面前》、孙绍振的《新的美学原则在崛起》、___________的《崛起的诗群》。

9.莫言对小说艺术创新的惨淡经营,《___________》以人间的酷刑作结,《生死疲劳》则以地狱的酷刑开场。

10.王安忆的“三恋”是《___________》、《小城之恋》和《锦绣谷之恋》。11.在新时期初期的“意识流”小说创作中,王蒙的“老六篇”即《蝴蝶》、《布礼》、《春之声》、《夜的眼》、《海的梦》和《___________》最为典型。

12.“反思文学”的主要作品有___________的《天云山传奇》、高晓声的《李顺大造屋》、周克芹的《许茂和他的女儿们》、王蒙的《蝴蝶》、古华的《芙蓉镇》等。

13.最能代表___________散文成就的是散文集《北极星》中的《记一辆纺车》、《菜园小记》、《歌声》、《窑洞风景》等一组回忆延安生活的作品。

14.周涛是以诗歌创作步入文坛的,是“___________诗”的倡导者和实践者。80年代中期以后,他转入散文创作,出版有《稀世之鸟》、《秋风旧雨集》、《游牧长城》等散文集。

15.60年代后,___________小说进入台湾时,因当局的限制,只好以“司马翎”的名义出版。

16.___________第一部武侠小说是1960年发表的《苍穹神剑》。17.在当代台湾小说中,___________的《台北人》、《纽约客》、钟肇政的《台湾人三部曲》、陈映真的《将军族》、李昂的《杀夫》等被视为经典性作品。18.《饥饿》出版于1986年,是___________最具魔幻现实主义风格的代表性作品。19.蓝星诗社的发起人主要有覃子豪、钟鼎文和___________。20.在___________的诗作中,《石室之死亡》不仅是洛夫前期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也是现代中国诗坛上“超现实性”表现最为突出的作品。

二、单项选择题(每题1分,共10分)

要求: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括号内。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错选或多选均不得分。

1.《创业史》中“中间人物”的代表是()。A.“糊涂涂”

B.梁三老汉 C.“亭面糊”

D.陈先晋

2.李云龙的形象出自长篇小说()。A.《英雄无语》

B.《亮剑》 C.《历史的天空》

D.《激情燃烧的岁月》

3.高行健与刘会远合作实验话剧是()。A.《绝对信号》

B.《车站》 C.《现代折子戏》

D.《野人》

4.20世纪50年代中期大胆突破“禁区”的诗歌主要有流沙河的()等。A.《望星空》

B.《养花人的梦》 C.《草木篇》

D.《迟开的玫瑰》

5.2008年在第七届“茅盾文学奖”的四部获奖作品中,只有一部作品不是以乡村的现状和历史为主题的,这部作品是()。

A.麦家的《暗算》

B.周大新的《湖光山色》

C.贾平凹的《秦腔》

D.迟子建的《额尔古纳河右岸》

6.张洁的关于女性身体和心灵的史诗是写于20世纪末的长卷小说()。A.《方舟》

B.《爱,是不能忘记的》 C.《无字》

D.《祖母绿》

7.1984年,马原发表了一篇标志着先锋小说形式实验开端的小说()。A.《冈底斯的诱惑》

B.《虚构》

C.《拉萨河的女神》

D.《西海无帆船》

8.在“文化寻根”的浪潮中,阿城的名篇是()。A.《烟壶》

B.《美食家》 C.《棋王》

D.《黑骏马》

9.奠定金庸武侠小说大宗师地位的小说是()。A.《倚天屠龙记》

B.《天龙八部》 C.《书剑恩仇录》

D.《射雕英雄传》

10.现代诗社成立于1956年1月,领袖人物是()。A.余光中

B.纪弦 C.郑愁予

D.洛夫

三、多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

要求: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括号内。每题有1-4个正确答案,多选、少选或错选均不给分。

1.“白洋淀派”的主要作家有()等。A.从维熙

B.刘绍棠 C.房树民

D.韩映山

2.“反思文学”的主要作品有()等。

A.古华的《芙蓉镇》

B.高晓声的《李顺大造屋》 C.张炜的《古船》

D.黎汝清的《皖南事变》

3.第一批八个“革命样板戏”中的现代芭蕾舞剧是()。A.《白毛女》

B.《智取威虎山》 C.《沙家浜》

D.《红色娘子军》

4.海子深受一些西方存在主义哲学家的影响,他们是()等。A.雅斯贝斯

B.尼采 C.荷尔德林

D.海德格尔

5.20世纪50年代优秀的女作家主要有()等。A.宗璞

B.茹志鹃 C.杨沫

D.王安忆

6.方方小说的主要作品有()等。A.《风景》

B.《祖父在父亲心中》 C.《手机》

D.《乌泥湖年谱》

7.余秋雨的散文集主要有()等。A.《文化苦旅》

B.《风雨天一阁》 C.《山居笔记》

D.《文明的碎片》

8.“新派武侠小说”的武侠三大家为()。A.梁羽生

B.金庸 C.卧龙生

D.古龙

9.台湾50年代的乡土小说主要有()等。A.林海音的《城南旧事》

B.钟肇政的《鲁冰花》 C.钟理和的《笠山农场》

D.廖清秀的《恩仇血泪记》

10.20世纪50年代中期以后,台湾诗坛上的现代主义文学社团主要有()等。A.现代诗社

B.创世纪诗社 C.蓝星诗社

D.后现代诗社

四、简答题(每题10分,共20分)

要求:内容切题,文字通顺,语气流畅,逻辑清晰。

1.《三里湾》是我国第一部成功地反映农业合作化运动的长篇小说,也曾产生了较大的影响,但为什么在当时仍然受到了主流意识形态的批评?

2.1966年,梁羽生曾化名“佟硕之”写了一篇《金庸梁羽生合论》的文章,在这篇文章中,他是如何谈他们两人的不同的?

五、分析题(30分)

要求:在以下两题中任选一题,该题按小论文要求,答案不得少于1000字。在答题时应做到:论述清晰明确,举例具体恰当,文字优美流畅,逻辑清楚明了,不能完全照抄教材中的观点和内容,必须有自己的体会和见解。

1.白嘉轩在村人眼中是白鹿原上“头一个仁义忠厚之人”,笃守农耕为本的传统,修身,齐家,治村,为祈雨忍痛自残,在残酷的政治斗争中以德报怨,宽宥仇家。可是,他却不能容忍黑娃和田小娥这两个被侮辱与被损害者的结合,利用族长的权力,把他们打入另册,使他们成为村子里的“贱民”。直至小娥死后,他仍置众人的生死于不顾,掘墓焚骨,继续对小娥加以迫害。对此,你是怎么看的?

2.与刘恒、苏童的“欲望叙事”相比,刘震云的《一地鸡毛》、池莉的《烦恼人生》等“生活流”小说主要有什么变化?

答案及评分标准(供参考)2010年1月

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20分)

说明:答案中凡出现错别字均不给分。

(1)荷花淀派

(2)三里湾

(3)梁斌

(4)林震

(5)曹禺

(6)沙家浜

(7)郭小川(8)徐敬亚(9)檀香刑(10)荒山之恋(11)风筝飘带(12)鲁彦周(13)吴伯箫(14)新边塞(15)金庸(16)古龙(17)白先勇(18)张大春(19)余光中(20)洛夫

二、单项选择题(每题1分,共10分)

说明: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括号内。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错选或多选均不得分。

1.B 2.B

3.A

4. C 5.A

6.C 7.C

8.C

9.D

10.D

三、多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

说明: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括号内。选对一个得1分,全对得2分,多选不得分。

1.ABCD 2.ABC

3.AD

4.ABD

5.ABC

6.ABD

7.ACD

8.ABD

9.BCD

10.ABC

四、简答题(每题10分,共20分)

说明:内容切题,文字通顺,语气流畅,逻辑清晰。

1.《三里湾》是我国第一部成功地反映农业合作化运动的长篇小说,也曾产生了较大的影响,但为什么在当时仍然受到了主流意识形态的批评?

A.作品虽然也写到了农村中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条道路的斗争,但“这个斗争,并不是摆开阵势两边旗鼓相当地打起仗来„„”,并不你死我活的,而作品最成功的部分,是新的时代环境中农民们的日常生活。(5分)

B.作品塑造得最成功的人物,不是合作化的带头人王金生,而是热衷于个人致富的党员范登高,以及“糊涂涂”、“常有理”等有着鲜明个性特征的落后的富裕中农。在赵树理看来,所有的农民都是可以改变的。(4分)

C.文字通顺,语气流畅,逻辑清晰。(1分)

2.1966年,梁羽生曾化名“佟硕之”写了一篇《金庸梁羽生合论》的文章,在这篇文章中,他是如何谈他们两人的不同的?

A.在风格上,梁羽生受中国传统文化(包括诗词、小说、历史等等)的影响较深,名士气味甚浓;而金庸接受西方文艺(包括电影)的影响较重,是现代的“洋才子”。(3分)B.在人物上,梁羽生写名士风流比较有一手,但写邪派怎么样写都不够精彩;而金庸写恶人、坏人比写好人成功,写邪派比写正派成功,《书剑恩仇录》写四大恶人,一个比一个精彩,但写好人君子,段誉啊,不够精彩。(3分)

C.在艺术上,梁羽生擅长写文采风流、豪迈脱俗、纵性任情、笑傲公卿的名士型侠客,他们形象鲜明,个性突出,情操高洁,深受读者喜爱。(3分)

D.文字通顺,语气流畅,逻辑清晰。(1分)

五、分析题(30分)

说明:在以下两题中任选一题。该题按小论文要求,答案不得少于1000字。在答题时应做到:论述清晰明确,举例具体恰当,文字优美流畅,逻辑清楚明了,不能完全照抄教材中的观点和内容,必须有自己的体会和见解。

1.白嘉轩在村人眼中是白鹿原上“头一个仁义忠厚之人”,笃守农耕为本的传统,修身,齐家,治村,为祈雨忍痛自残,在残酷的政治斗争中以德报怨,宽宥仇家。可是,他却不能容忍黑娃和田小娥这两个被侮辱与被损害者的结合,利用族长的权力,把他们打入另册,使他们成为村子里的“贱民”。直至小娥死后,他仍置众人的生死于不顾,掘墓焚骨,继续对小娥加以迫害。对此,你是怎么看的?

2.与刘恒、苏童的“欲望叙事”相比,刘震云的《一地鸡毛》、池莉的《烦恼人生》等“生活流”小说主要有什么变化?

[评分标准]

A.完全照抄教材中的观点和内容。(扣5-10分)

B.论述不清晰或不明确。(扣5-10分)

C.举例不具体或不恰当。(扣3分)

D.文字欠优美或不流畅。(扣3分)

E.有错别字或病句。(扣1分,最多扣分不超过2分)

第四篇:中国当代文学

中国当代文学

一、填空题

1、诗歌默写(10首)郑愁予《错误》

我打江南走过

那等在季节里的容颜如莲花开落

东风不来,三月的柳絮不飞 你的心如小小寂寞的城 恰若青石的街道向晚 跫音不响,三月的春帷不揭 你的心是小小的窗扉紧掩

我达达的马蹄是美丽的错误 我不是归人,是个过客„„

郑愁予《如雾起时》

我从海上来,带回航海的二十二颗星 你问我航海的事儿,我仰天笑了„„ 如雾起时,敲叮叮的耳环在浓密的发丛找航路;用最细最细的嘘息,吹开睫毛引灯塔的光 赤道是一痕润红的线,你笑时不见 子午线是一串暗蓝的珍珠

当你思念时即为时间的分隔而滴落 我从海上来,你有海上的珍奇太多了„„ 迎人的编贝,嗔人的晚云

和使我不敢轻易近航的珊瑚的礁区 余光中《乡愁》 小时候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我在这头 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

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 我在这头 新娘在那头

后来啊 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 我在外头 母亲在里头

而现在

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 我在这头 大陆在那头

余光中《等你在雨中》

等你,在雨中,在造虹的雨中

蝉声沉落,蛙声升起

一池的红莲如红焰,在雨中

你来不来都一样,竟感觉

每朵莲都像你

尤其隔着黄昏,隔着这样的细雨

永恒,刹那,刹那,永恒

等你,在时间之内,在时间之外,等你,在刹那,在永恒

如果你的手在我的手里,此刻

如果你的清芬

在我的鼻孔,我会说,小情人

诺,这只手应该采莲,在吴宫

这只手应该

摇一柄桂桨,在木兰舟中

一颗星悬在科学馆的飞檐

耳坠子一般的悬着

瑞士表说都七点了

忽然你走来

步雨后的红莲,翩翩,你走来

像一首小令

从一则爱情的典故里你走来

从姜白石的词里,有韵地,你走来 食指《相信未来》前三节 当蜘蛛网无情地查封了我的炉台 当灰烬的余烟叹息着贫穷的悲哀 我依然固执地铺平失望的灰烬 用美丽的雪花写下:相信未来

当我的紫葡萄化为深秋的露水 当我的鲜花依偎在别人的情怀 我依然固执地用凝霜的枯藤 在凄凉的大地上写下:相信未来

我要用手指那通向天边的排浪 我要用手掌那托住太阳的大海 摇曳着曙光那枝温暖漂亮的笔杆 用孩子的笔体写下:相信未来 食指《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 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一片手的海洋翻动; 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一声雄伟的汽笛长鸣。

北京车站高大的建筑,突然一阵剧烈的抖动。我双眼吃惊地望着窗外,不知发生了什么事情。

我的心骤然一阵疼痛,一定是 妈妈缀扣子的针线穿透了心胸。这时,我的心变成了一只风筝,风筝的线绳就在妈妈手中。

线绳绷得太紧了,就要扯断了,我不得不把头探出车厢的窗棂。直到这时,直到这时候,我才明白发生了什么事情。

--一阵阵告别的声浪,就要卷走车站; 北京在我的脚下,已经缓缓地移动。

我再次向北京挥动手臂,想一把抓住他的衣领,然后对她大声地叫喊: 永远记着我,妈妈啊,北京!

终于抓住了什么东西,管他是谁的手,不能松,因为这是我的北京,这是我的最后的北京。1968年12月20日 北岛《回答》前四节

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看吧,在那镀金的天空中,飘满了死者弯曲的倒影。

冰川纪过去了,为什么到处都是冰凌? 好望角发现了,为什么死海里千帆相竞?

我来到这个世界上,只带着纸、绳索和身影,为了在审判前,宣读那些被判决的声音。

告诉你吧,世界 我--不--相--信!

纵使你脚下有一千名挑战者,那就把我算作第一千零一名。舒婷《神女峰》

在向你挥舞的各色手帕中

是谁的手突然收回

紧紧捂住了自己的眼睛

当人们四散离去,谁

还站在船尾

衣裙漫飞,如翻涌不息的云

江涛

高一声

低一声

美丽的梦留下美丽的忧伤

人间天上,代代相传

但是,心

真能变成石头吗

沿着江岸

金光菊和女贞子的洪流

正煽动新的背叛

与其在悬崖上展览千年

不如在爱人肩头痛哭一晚

海子《月光》

不要说死亡的烛光何须倾倒 生命依然生长在忧愁的河水上 月光照着月光月光普照 今夜美丽的月光合在一起流淌 海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从明天起做个幸福的人 喂马劈柴周游世界

从明天起关心粮食和蔬菜 我有一所房子

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从明天起和每一个亲人通信

告诉他们我的幸福 那幸福的闪电告诉我的我将告诉每一个人

给每一条河每一座山取个温暖的名字 陌生人我也为你祝福 愿你有一个灿烂前程

给每一条河每一座山取个温暖的名字 愿你有情人终成眷属 愿你在尘世获得幸福

我只愿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2、作品、出版时间、人物(20空-20分)A、诗歌方面

郭小川(1919-1976)《致大海》《望星空》(1959、4、10,为人民大会堂落成而作)《白雪的赞歌》《深深的山谷》《一个和八个》《甘蔗林青纱帐》《向困难进军》 贺敬之(1924-)一是抒情短诗:《桂林山水诗》《回延安》;

二是政治抒情诗《放声歌唱》《十年歌颂》《雷锋之歌》

海子(1964-1989)《亚洲铜》《秋》《答复》《春天,十个海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月光》 韩东《有关大雁塔》《你的手》 北岛(1949-)《无题》《回答》《古寺》

舒婷(1952-)《这也是一切》《馈赠》《四月的黄昏》《致橡树》《神女峰》《双桅船》《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

顾城(1956-1993)《远和近》 你,一会儿看我,一会儿看云,我觉得,你看我时很远,你看云

时很近。

《一代人》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

《弧线》鸟儿在疾风中,迅速转向,少年去捡拾,一枚分币,葡萄腾因幻想,而延伸的触须,海浪因退缩,而耸起的脊背。

《生命幻想曲》(15岁)《墓床》《我是一个任性的孩子》

B、小说方面(主要作家、主要作品、主要人物---红色经典、80年代、90年代)a、建国后的相关作品

问题小说:(社会转折)萧也牧《我们夫妇之间》(1951年出版)内容概要:知识分子丈夫和农民妻子进城后的矛盾和和解的过程。

战地爱情:路翎《洼地上的战役》(1951年出版)内容概要:志愿军战士王应洪与朝鲜姑娘金圣姬无法实现的爱情。

干预现实小说:王蒙《组织部新来的青年人》(1957、5、8)(原名:组织部来了个年轻)内容概要:小学教师林震调到组织部不适应组织部环境,作品塑造了林震鲁莽、热情而幼稚的性格;副部长刘世吾的能力才干高,但冷漠的性格缺陷;工长建党组组长韩常新官僚主义“比领导干部还像领导干部 ”的形象。

爱情题材:宗璞《红豆》(1957年出版)内容概要:作品通过大学生江枚和齐虹的爱情悲剧,讲诉的事一个在时代巨变面前知识分子选择自己人生道路的故事。b、革命历史题材(三红一创,青山保林)

杜鹏程《保卫延安》1954年6月出版,内容概要:以1947、3-9月延安包围战为背景,我军一个英雄连所参加的青化砭、蟠龙镇、榆林、沙家店等战役为主线,连长周大勇的英雄事迹为中心,塑造了当地文学中最早的政工部形象团政委李诚的事迹。

罗广斌、杨益言《红岩》,1962年出版,内容概要:描写重庆解放前夕残酷的地下斗争,特别是狱中战争为主要内容,它的基本情节以“中美合作所”集中营(包括渣滓洞和白公馆)内的敌我斗争为中心,交错地展开了我地下党领导的城市的地下斗争、学生运动、工人运动、狱中斗争以及华蓥山区的武装斗争,集中描写了革命者为迎接解放、挫败敌人的垂死挣扎而进行的最后决战,歌颂了革命者在酷刑考验下的坚贞节操,塑造了许云峰(许建业)、江姐(江竹筠)、成岗(陈然)、刘思扬(刘国志)、余新江(余祖胜)等众多可歌可泣,令人难忘的革命英雄形象,深刻展示了革命者的崇高精神境界和思想光辉。

吴强《红日》1957年出版,内容概要:以陈毅、粟裕率领的华东野战军全歼整编74师的史实为依据。以儒将沈振新的挫折到胜利的战斗历程(涟水、莱芜、孟良崮)为主线。同时塑造了敌军张灵甫的骄横狂横刚烈沉着干练。

梁斌《红旗谱》1957年版,内容概要:三代农民与地主的矛盾,在20世纪前半期的历史中,朱、严两家三代农民一不同的方式与地主冯老兰两代人展开了不屈不挠的斗争。第一代农民朱老巩为了捍卫锁井镇的48亩公田与地主冯老兰发生冲突,失败后吐血身亡。第二代农民朱老巩的儿子朱老忠被迫远走他乡,若干年后回乡复仇。二代和江涛、运涛、大贵、二贵等第三代结识了共产党,在共产党的教育下,两代人一起成长为光荣的无产阶级战士。

杨沫《青春之歌》1958年出版,内容概要:文学史上第一部描写党领导下的学生运动的长篇小说。塑造了一个从追求个性解放到献身社会解放的青年知识分子林道静的形象。经历三段爱情,也可以说是革命,第一个自由主义知识分子:余永泽;第二个理论马克思主义者:卢嘉川;第三个中国化的共产党人:江华。c、通俗题材小说

曲波《林海雪原》1957年出版,是革命英雄传奇小说,内容概要:1946年,内战在东北一触即发,同年冬天,东北民主联军一支小分队,在团参谋长少剑波(儒将)的率领下,深入林海雪原执行剿匪任务的过程。着重描写侦察英雄杨子荣(豪侠)与威虎山座山雕匪帮斗智斗勇的传奇故事。塑造了佳人、战士白茹的形象,及男匪许大马棒和女匪蝴蝶迷的形象。d、农村题材小说

柳青《创业史》1960年出版,内容概要:陕西渭南地区下堡乡“蛤蟆滩”的农民梁三老汉和养子梁生宝两代人创业观念上的冲突和变迁,以及土地改革到农业合作化转变的艰难历程。e、80年代的少说

伤痕文学:刘心武《班主任》1977年出版,班主任张石俊,不良少年宋宝绮,团支书谢惠敏

卢新华《伤痕》1978、8、11信奉革命真理的女孩晓华和与有历史问题的母亲

反思文学:张贤亮《绿化树》1984年出版,张永麟与马缨花;《男人的一半是女人》2000年出版

王蒙《蝴蝶》高级干部张思远,初恋秋文,第一任妻子海文,第二任妻子美兰《春之声》《杂色》《海的梦》《相见时难》《布礼》

改革文学:蒋子龙(1941-)《机电局长的一天》(1976、1人民文学)《乔长长上任记》(1979年人民文学)厂长乔光朴

路遥(1949-)《平凡的世界》孙少安、孙少平两兄弟对苦难的人生态度《人生》(发表于1982年)高中生高加林、农村姑娘刘巧珍、城市姑娘黄亚萍 高晓松《陈奂生上城》《李大顺造屋》

知青文学:梁晓声《这是一片神奇的土地》 池莉《烦恼人生》《不谈爱情》《太阳出世》

张抗抗《无法抚慰的岁月》 张承志《北方的河》《十月》

寻根问学:韩少功《爸爸爸》主人公丙崽

阿城《棋王》 莫言《红高粱》高密先人余占鳌、戴凤莲 《透明的红萝卜》 汪曾棋《受戒》《大淖记事》《异秉》《职业》

先锋小说:孙甘露《信使之函》马原《虚构》残雪《山上的小屋》

余华《现实一种》《十八岁出门远行》

新写实小说:刘恒《狗日的粮食》杨天宽和妻子瘿袋

《伏羲伏羲》

池莉《烦恼人生》 方方《风景》刘震云《一地鸡毛》

f、90年代的小说

陈忠实《白鹿原》贾平凹《废都》 王朔《动物凶猛》 王小波《黄金时代》《青铜时代》 韩少功《马桥词典》 林白《一个人的战争》 陈染《私人生活》 阎连科《年月日》《日光流年》 毕飞宇《青衣》《玉米》

C、话剧

老舍《茶馆》 田汉《关汉卿》 高行健《车站》《绝对信号》

样板戏:(首批)京剧:《红灯记》《智取威虎山》《海港》《沙家浜》《奇袭白虎团》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白毛女》交响音乐《沙家浜》

D、散文:

刘白羽(1916-2005)《日出》《长江三日》《红玛瑙集》 杨朔《香山红叶》《雪浪花》《茶花赋》《荔枝蜜》

秦牧《土地》《社稷坛抒情》《古战场春晓》《花城》《艺海拾贝》 余秋雨《文化苦旅》

二、名词解释or解答

延安文艺座谈会:1942年5月2日-5月23日中国共产党党中央在延安召开的文艺座谈会,毛泽东主持并发表讲话(《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讲话的目的:文学的社会政治效用是毛泽东思想的核心。讲话内容:一核心问题:“文艺为什么人服务”以及“如何服务”;二服务对象:工农兵和小资产阶级;三文学的性质:政治第一,艺术第二,艺术服从于政治;四如何服务:文学创作的源流:人民生活是文学艺术唯一的源泉;普及与提高,主要是普及;歌颂与暴露;知识分子要思想改造,因为工人农民更干净,思想改造必须与工农兵结合。讲话的影响:一是该讲话是马克思文艺理论中国化的产物,是共产党指定文艺政策的权威性方针。建国后它所代表的实用主义的工农兵文艺路线逐渐取代了五四新文学的启蒙传统。二是强调生活对于文艺创作的重要性,创作了一大批具有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具有民族形式,为群喜闻乐见的产品。三是讲话具有时代、地域的局限性。工农兵文艺缺乏开放性和丰富性。时间讲话精神的作品:赵树理《小二黑结婚》《李有才板话》《李家庄的变迁》。

第一次文代会:1949年7月2日-19日,第一次全国文代会(全称:中华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在北平召开。毛泽东到会讲话,郭沫若做了报告总结。大会通过了中华全国文学艺术联合会章程,成立了全国文艺界联合会,简称全国文联;选取郭沫若为主席。第一次文代会是全国文艺工作者大会师、大团结的会议。大会把毛泽东的文艺思想作为新文艺的基本方针,号召文艺工作者为建设新中国的人民文艺而奋斗。大会标志着中国现代文学阶段的终结,也是中国当代文学的开端。

五六十年代中心作家的文化性格:(文化程度,地域)中心作家指解放区和四五十年代之交开始写作的作家群。

一是作家出身的地域和重心转变:地域由东南到西北、中原;重心由重视知识分子和才情的城市到重视作家经验和工农兵农村经验、生活的农村。

二是文学观念的转变:文学位置有文学独立到革命事业;作品基调由悖谬复杂到简单乐观。三是文化素养内忧外患,一本书主义:内忧指中心作家自身学历不高,素养低,文学写作上的准备不足,思想和艺术借鉴的范围狭窄。外患指写作上传统性的那些“难题”。

四是收入来源:稿费加工资。

五是作家地位较高,是政治职务,文学机构行政化。六七十年代: 杨朔的散文特点:

一是情景结合,诗意盎然。好的散文就是一首诗。二是讴歌时代,赞美人民。

三是“开头设悬念,卒章显其志”,园林风格的行文模式。如:雪浪花-渔民老泰山-老泰山是时代大浪潮中的一朵浪花,正在勤勤恳恳塑造着人民的江山。局限:一是景志结合,升华主题,牵强附会。二是斧凿痕迹太重,缺少平淡自然的风韵。三是主题结构雷同而单一。

四是粉饰现实而缺乏对生活的审视和批判。

第五篇:中国当代文学

当代文学

第一次全国文代会:1949年7月2日在北平召开的中华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第一次代表大会,揭开了新中国文学发展史的第一页。我国文艺队伍的新的团结和统一,我国文艺运动的方针和任务的进一步明确,是这次大会的主要收获。

第二次文代会:1953年9月23日至10月7日在北京举行。周恩来作了《为总路线而奋斗的文艺工作者的任务》的报告。周扬、茅盾、邵荃麟分别作了报告。文艺论争:(1)1951年对电影《武训传》的讨论与批判,是建国以后文艺界反对所谓“资产阶级唯心主义”的第一次大规模的艺术运动和文艺思想斗争。(2)1954年对《红楼梦》研究中主观唯心论的批判俞平伯——蓝翎、李希凡对《红楼梦》研究中主观唯心论的批判,是新中国成立后第二次大规模的文艺运动和文艺思想斗争。

(3)1955年对胡风“主观战斗精神”文艺思想的批判《三十万言书》(4)《我的夫妇之间》(短篇)“知识分子眼光看工农干部”。当代文学中第一篇被批判的小说。

双百方针:1956年5月2日,毛泽东在最高国务会议上提出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

情感的多样性:路翎的《洼地上的“战役”》(王应洪、金圣姬)、宗璞的《红豆》(江玫、齐虹)、邓友梅《在悬崖上》(我、加里亚)、茹志娟的《百合花》(我、通讯员、新媳妇)

回避现实的企图:一些边缘性的写作:陈翔鹤《陶渊明写挽歌》 孙犁《铁木前传》 周而复《上海的早晨》

戏剧:海默《洞箫横吹》 杨履方《布谷鸟又叫了》 岳野《同甘共苦》

诗歌:公木《据说,开会就是工作,工作就是开会》 邵燕祥《贾桂香》 流沙河《草木篇》

报告文学:刘宾雁《在桥梁工地上》 《本报内部消息》

文学批评:巴人《论人情》 钱谷融《论文学是人学》 何直(秦兆阳)《现实主义——广阔的道路》 周勃《论现实主义及其在社会主义时代的发展》 钟惦棐《电影的锣鼓》 陈涌《关于社会主义的现实主义》 文艺界的反右斗争:1957年下半年—1958年2月全党开展整风运动和反右斗争。文艺界是反右的重灾区

新民歌运动:1958年春成都的最高国务会议上要求“要搜集民歌” 八个样板戏现代京剧:《红灯记》 《沙家浜》 《海港》 《智取威虎山》 《奇袭白虎团》现代舞剧:《红色娘子军》 《白毛女》交响音乐:《沙家浜》 阴谋文学:八个样板戏

夹缝文学:黎汝清《万山红遍》李心田《闪闪的红星》等。地下文学:张扬《第二次握手》、食指《相信未来》、郭小川《秋歌》、舒婷《赠》 “两结合”革命的现实主义和革命的浪漫主义相结合。谢铁骊、丛深 《千万不要忘记》

反映解放战争的:长篇小说:杜鹏程《保卫延安》、吴强《红日》、曲波《林海雪原》、罗广斌、杨益言《红岩》短篇小说:峻青《黎明的河边》、茹志鹃《百合花》 反映20、30年代革命斗争的:孙犁《风云初记》 知侠《铁道游击队》 冯志《敌后武工队》 冯德英《苦菜花》 高云览《小城春秋》 杨沫《青春之歌》 欧阳山《三家巷》 梁斌《红旗谱》 李英儒《野火春风斗古城》短篇小说:孙犁《山地回忆》 王愿坚《七根火柴》《党费》等

当代文学

写抗美援朝的:长篇小说:杨朔《三千里江山》 陆柱国《上甘岭》短篇小说:路翎《洼地上的“战役”》

写古代历史的:陈翔鹤《陶渊明写“挽歌”》 姚雪垠《李自成》(第一部)写土改后农民观念变化:赵树理《登记》 谷峪《新事新办》 写农业合作化运动:短篇:李准《不能走那条路》 秦兆阳《农村散记》 康濯《春种秋收》长篇:赵树理《三里湾》 周立波《山乡巨变》 柳青《创业史》 柳青主要作品:长篇:《种谷记》 《铜墙铁壁》 《创业史》中篇:《恨透铁》散文集:《皇甫村的三年》

梁斌《红旗谱》 :被誉为三十年代中国北方农民革命斗争的壮丽史诗。《创业史》 :这是一部探索中国农民历史命运和生活道路的长篇小说。杨沫:《青春之歌》(建国后第一部描写党领导学生运动作品)作品还有中篇小说《苇塘纪事》,短篇小说选《红红的山丹花》,《杨沫散文选》,长篇小说《东方欲晓》、《芳菲之歌》、《英华之歌》,长篇报告文学《不是日记的日记》、《自白——我的日记》,以及《杨沫文集》等。老鬼:《血色黄昏》 李准:《黄河东流去》获第二届茅盾文学奖。王蒙:《夜的眼》《春之声》《蝴蝶》《风筝飘带》东方意识流。

50-60年代新诗:胡风的《时间开始了》 田间的《祖国颂》 艾青的《国旗》 臧克家的《有的人》 冯至的《我的感谢》 胡风的《时间开始了》 郭小川的《致青年公民》 贺敬之的《放声歌唱》 公刘《西盟的早晨》 郭小川(马铁钉):抒情诗《望星空》 贺敬之:时代的颂歌 闻捷:《动荡的年代》 《叛乱的草原》和《觉醒的人们》被称为“大跃进运动的战鼓”。《天山牧歌》《复仇的火焰》被称为“劳动和爱情的赞歌” 当代的戏曲改革:戏曲改革是贯穿整个当代戏曲史的一根红线。

1953-1957:独幕剧创作数量可观:孙芋《妇女代表》 崔德志《刘莲英》 1958——1962年:郭沫若《蔡文姬》、《武则天》 田汉《关汉卿》 《文成公主》 老舍《神拳》 曹禺《胆剑篇》 朱祖贻《甲午海战》 1957年:《茶馆》“人像展览式”的结构。主要人物王利发、常四爷、秦仲义 《关汉卿》 :“戏中戏”的结构,话剧加唱 散文三大家:杨朔、秦牧、刘白羽

杂文:邓拓《燕山夜话》 吴南星《三家村札记》 唐弢《长短录》

刘白羽:长篇小说《第二个太阳》获第三届茅盾文学奖和1986-1994炎黄杯人民文学奖。魏巍:《东方》获首届茅盾文学奖。

“文革”时期的地下诗坛最先的探索者——食指诗作:《相信未来》《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愤怒》《还是干脆忘掉她吧》《疯狗》等。黄祥:《野兽》 “白洋淀诗群”(地下诗群):芒克、多多、根子、方舍、林莽、宋海泉,北岛、严力、江河、郑义、陈凯歌。

手抄本小说:张扬的《第二次握手》

第四次文代会:1979.10.30-11.16 北京,标志着文艺界全面解冻,对新时期文学的恢复与繁荣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人性、人情、人道的讨论(规模最大,最深刻):《苦恋》(白桦),《人啊人》(戴

当代文学

厚英)。

1985-1986:方法年,观念年。“知青作家”(知青文学):韩少功、张承志、史铁生、贾平凹、王安忆、郑义等。梁晓声《这一片神奇的土地》。“伤痕文学”:卢新华《伤痕》王蒙《最宝贵的》、张贤亮《邢老汉和狗的故事》、郑义《枫》、宗璞《我是谁》、从维熙《大墙下的红玉兰》等。“反思文学”:茹志鹃的短篇小说《剪辑错了的故事》王蒙《布礼》、鲁彦周《天云山传奇》、高晓声《李顺大造屋》、古华《芙蓉镇》。

“改革文学”:蒋子龙《乔厂长上任记》(乔光朴)张洁《沉重的翅膀》李国文的《花园街五号》、张贤亮的《男人的风格》、柯云路的《新星》、贾平凹的《腊月·正月》。贾平凹的《浮躁》,张炜的《古船》。“寻根”小说:贾平凹《商州初录》、张承志《北方的河》、阿城《棋王》、王安忆《小鲍庄》、李杭育《沙灶遗风》韩少功《文学的“根”》。

李杭育“葛川江系列” 中“最后一个”的形象:最后一个渔佬——福奎《最后一个渔佬》,最后一个画师——耀鑫《沙灶遗风》等。阿城《棋王》:王一生。道家文化传统是中国人应付乱世的有效工具。乌热尔图《七岔犄角的公鹿》 :鄂温克族猎人。

郑万隆的“异乡异闻”系列:硬汉形象《老棒子酒馆》 陈三脚。现代主义小说:1985年刘索拉《你别无选择》,被有的评论家称为“真正的现代派小说”。徐星《无主题变奏》莫言《红高粱》 残雪《苍老的浮云》、《山上的小屋》等也是现代派小说的代表。“先锋小说”:马原《冈底斯的诱惑》、洪峰《极地之侧》、格非《迷舟》、苏童《飞越我的枫杨树故乡》、孙甘露《访问梦境》、余华《现实一种》等。“新写实小说”:刘震云《一地鸡毛》、池莉《烦恼人生》、方方《风景》、叶兆言《艳歌》、刘恒《贫嘴张大民的幸福生活》《伏羲伏羲》《黑的雪》。刘心武:《钟鼓楼》获茅盾文学奖。“集束手榴弹”:中篇小说:《布礼》、《蝴蝶》短篇小说:《春之声》、《夜的眼》、《海的梦》、《风筝飘带》之一可以说,这集束手榴弹就是王蒙最早集中使用意识流技法的代表之作。

《美食家》陆文夫:朱自治 高晓声:“中西合璧”。蒋子龙改革系列小说:《乔厂长上任记》、《开拓者》、《人事厂长》、《一个工厂秘书的日记》、《锅碗瓢盆交响曲》、《燕赵悲歌》等。“改革者家族”:乔光朴、车蓬宽、高盛

五、武耕新等。

张洁:长篇小说《沉重的翅膀》获第二届茅盾文学奖,长篇小说《无字》获第六届茅盾文学奖,2005年。张洁:《方舟》(中篇)《祖母绿》(中篇)谌容:《人到中年》(陆文婷)知识分子问题。汪曾祺:《受戒》《八月骄阳》。“三部曲”:《故里杂记》(李

三、榆树、鱼)、《晚饭花》(珠子灯、晚饭花、三姊妹出嫁)、《钓人的孩子》(钓人的孩子、拾金子、航空奖券)、《小说三篇》(求雨、迷路、卖蚯蚓的人)、《故里三陈》(陈小手、陈

四、陈泥鳅)、《桥边小说三篇》(詹大胖子、幽冥钟、茶干)等。

邓友梅:第一阶段以《在悬崖上》为代表;第二阶段以《追赶队伍的女兵们》为代表;第三阶段以《那五》、《烟壶》为代表。

当代文学

冯骥才:《三寸金莲》、《神箯》。张贤亮:中篇小说:《灵与肉》《邢老汉和狗的故事》《肖尔布拉克》《男人的一半是女人》《初吻》《绿化树》。贾平凹:《腊月正月》(韩玄子)《天狗》《废都》(庄之蝶)《白夜》《浮躁》《商州初录》。王安忆:“雯雯系列” 《小鲍庄》 《长恨歌》(王琦瑶)。张承志:《骑手为什么歌唱母亲》长篇小说《心灵史》(一个流行时代的异端)。母性:《黑骏马》《金草地》父性:《大坂》《北方的河》。韩少功:《西望茅草地》(张种田),《马桥词典》。徐怀中:《西线轶事》(刘毛妹)莫言:《红高粱》(余占鳌、戴凤莲)先锋小说:马原;《拉萨河女神》 《冈底斯的诱惑》(滥觞之作)、《西海无帆船》 《风》。洪峰;《极地之侧》 《瀚海》(三个家系三代人的悲剧命运)。余华;《星星》《十八岁出门远行》《河边的错误》《现实一种》。格非;《迷舟》(“叙述空缺”)《追忆鸟攸先生》《褐色鸟群》。苏童;我的帝王生涯》。北村;“者说系列”《施洗的河》(“神性写作”)《周渔的喊叫》。归来(复出)诗人:“右派”的诗人,“七月派”诗人,“九叶诗人”。艾青 诗集《归来的歌》。

朦胧诗:地下诗歌—《今天》杂志—79年公开发表。《新时期文学六年》谢冕《在新的崛起面前》、孙绍振《新的美学原则在崛起》、徐敬亚《崛起的诗群》。雷抒雁:《小草在歌唱》。顾城:《一代人》 《我是一个任性的孩子》 《生命幻想曲》 《远和近》。杨炼:杨炼的史诗意识。韩东(新古典主义)、于坚、伊沙、刘漫流。沙叶新:《陈毅市长》(“冰糖葫芦式”)。高行健:《绝对信号》《车站》《野人》。河北的“三驾马车”:谈歌、何申、关仁山。代表作品:《大厂》(谈歌)、《大雪无乡》(关仁山)、《信访办主任》(何申)等。王朔:《空中小姐》、《浮出海面》、《一半是火焰,一半是海水》、《永失我爱》《橡皮人》《顽主》。陈染:《嘴唇里的阳光》《私人生活》。林白:《回廊之椅》《一个人的战争》。

下载中国当代文学简答题word格式文档
下载中国当代文学简答题.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中国当代文学专题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 分,共 10 分) 要求: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写在答题纸上。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错选或多选均不得分。 1.在"十七年时期",最具传统文人意味,受西方文学影响最深......

    中国当代文学专题

    《中国当代文学专题》期末复习题及答案 专题七 一、单项选择题 1.从1979到1980年间开始的‚意识流‛小说尝试创作中,《我是谁》的作者是(B)。 A.王蒙 B.宗璞 C.张洁 D.茹志娟 2.1984......

    中国当代文学

    一、单项选择题1、长篇小说《红旗谱》主要运用手法塑造人物。A、象征B、对比C、隐喻D、白描2、陆文夫的中篇小说《》为当代中国文学的人物画廊增添了一个具有相当高的审美价......

    中国当代文学

    中国当代文学教学大纲: 绪 论 第一章当代文学总论 第一节中国当代文学的时代特征贴近政治 一. 中国当代文学是中国现代文学的继承和发展。 二. 从“文艺为政治、为工农兵服务......

    中国当代文学专题 [★]

    单选: 、单项选择题 要求: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括号内。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错选或多选均不得分。 1.《三里湾》中走社会主义集体化道路的代表是( B )。 A.刘雨生 B.梁生宝 C.王金......

    中国当代文学

    (2013.05.18)古代诗歌散文专题重点疑难解析(文本) 隋慧娟:欢迎大家参加今天的教学活动! 在今天的教学活动时间里,我们将为大家介绍教材《第三章古诗》至《第七章唐宋慢词》的主要内......

    中国当代文学复习提纲

    中国当代文学复习提纲 第一课 绪论 一、概念: •当代文学是相对于“现代文学”而言的,指新中国成立以来,迄今仍处在继续发展过程中的文学。 •分期: •1、十七年时期(1949年——1......

    中国当代文学试题

    中国当代文学试题 一、填空题 1、1949年,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国文学新的纪元的开始,一般称为当代文学。 2、从50年代初期起,以赵树理的《三里湾》、柳青的《创业史》等为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