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我的信息化教育故事
我的信息化教育故事
我是北坨小学的一名普通教师。
曾讲过一节名为《It’s hot and sunny today.》的公开课,现在仍记忆犹新。因为三年级的英语教材中有歌曲,诗歌部分,所以就萌发了新知识与歌曲结合的公开课。课前让学生做了充分的准备,我自己也做了大量的工作。课件也自认为做得很成功。画面精美,有配乐,有原音朗读。感觉上,应该会很成功。但是到了上课那天,还是出现了一些问题。
上课的本意是想让学生通过课件,图片,歌曲三部分,感知到本节课的知识,并能够与前一节课的知识相联系,学会如何用英语表达天气情况,并能够实际运用。上课之初,感觉很顺利。优美的图片,充满情感的原音朗读,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他们很乐意参与其中。但是由单词体会情感,学生只是对其中的某些学过的单词感兴趣,新知识的体现与巩固表达不到位。如《春夜喜雨》中的名家诵读,朗诵者对这首诗的最后一句,作了两次反复诵读处理。但是全班没有一位同学对此有疑惑:名家为何这样安排?这样读对表达情感有何作用?在教学中,我也忽略了对学生诵读方法的引导,所以,对领会诗人热爱生活这一点,学生并没有真正理解及掌握。这节课安排的内容较多,进行到第二组诗的时候,有些同学有点坐不住了。我就有意识地抓住诗中关键字词,由古典诗歌中经常出现的几个意象入手,如“大雁”,“月”,它就代表着思乡、怀人情感。因此,当PPT展示杜甫的《忆舍弟》和《月夜》时,部分学生也在我的示范作用下,发挥了他们的积极能动性,对其中的一些字词给予点评。此时的PPT很好地为学生的学习创设了情景,在感伤的配乐及名家低沉的诵读中,他们沉浸其中。
由于场地的限制,我在台上,一直忙于播放RRT,和学生的这种直接交流就少了很多,感觉游离于学生之外,学生的注意力有些分散。对于西川所作的那首诗《杜甫》,由于时间的关系,学生也没有很好地理解。我觉得以后在上课的时候,应适当安排教学内容,才能让信息教育取得更好的效果。
第二篇:我周围的信息化教育故事
“长春四十八中的成长故事”和“无声的课堂”这两篇文章给我们呈现的是:一个“信息化教育”的成功案例和一个“教育信息化”的失败案例。周校长敏锐地捕捉到计算机技术辅助教学有诸多优势的信息,大胆地走一条以教育信息化带动教学改革的创新之路,使学校面貌焕然一新,而胡老师则在没有全面深入地了解所使用的信息技术的功能,缺少教学实施的必要准备以及不能对学生学习状况进行及时调控基础上探索运用信息技术和信息资源为教学服务,其结果毋庸置疑是失败的。
参加工作十四余年,我见证了信息化给教育带来的便捷。以前教师讲公开课用到的辅助设备主要就是小黑板,还有一种是幻灯设备(需要自己在玻璃上写或画);随着学校逐步配备的486、586、三宝电脑、方正机、联想机、班班通、投影仪、电子白板;显示器也从14寸超平、17寸纯平、到19寸液晶。使用的系统从DOS、XP、到现在的WIN7系统的变化。现在平时课堂经常看到老师使用投影仪进行实物演示,教育的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第三篇:我身边的信息化教育故事
我身边的信息化教育故事
上世纪九十年代,我的高中时代,进入高中我才真正摸到了电脑,记得那时学生电脑还是386,我那时是重点高中,条件算好的,可以两个同学公用一台电脑,电脑老师的配置似乎是486吧,神圣的不得了,老师都不让我们摸。当时可不喜欢电脑了,因为上电脑课开机要开个半天,要打一大堆的httpC…什么的,对于这些我懵懵懂懂的,更因为嫌麻烦而不感兴趣,所以当时非常羡慕那些电脑通。还记得当时电脑老师对我们说了一句话:以后不用这么麻烦的输入地址了,可以一键进入页面;也可以不用学习打字了,可以手写或者语音输入,当时的我啊,就梦想着这一天早点到来。可是我又想电脑好贵呀,即使好用我也买不起啊!没曾想,信息化来得迅速,仅仅过了三年,电脑就变得不再神圣,大学时信息课人人一台电脑,我也能够自如地使用电脑了;工作第一年我自己就买了自己人生的第一台电脑,备课、写材料、查资料、都在电脑上。当时学校有一个多媒体教室,我偶尔轮到带着我的学生去里面过把瘾,多媒体课件,生动形象的画面、声音、视频让学生学英语更带劲了。
又过了四年,我所在的学校各个教室都备置了多媒体、并逐渐进入全面数字化,教师人手一台液晶电脑……信息设备的更新与发展迅速,催促着我不断学习,以跟上时代的步伐。在实践中学习,在学习中实践,将信息技术与教学紧密地结合起来,使信息技术成为教育教学的有效的、重要的辅助手段,让我的教学变得更加丰富多彩。
第四篇:讲述我周围的信息化教育故事
我们学校的的信息化教育故事
我是重庆市两江职业教育中心的一名德育教师,我从1995年调入学校到现在已经有17年的时间了。在这17年中,我经历了我校的一系列信息化进程。
记得刚进入学校的时候,我们学校是以计算机专业为主的职业高中,但学校的机房都是配置黑白版的苹果机,教学用的幻灯机还不普及,老师们上课还都拎着小黑板。往往因为小黑板不够用,很多教研组的老师偷偷把自己班级的小黑板藏起来,怕被其他老师拿去用了就不归还,这样的教学日子一直持续到1999年。1999年以后,我们学校的教学用计算机得到了了很大的改善,3个机房有配置386的计算机,学生上课也不用在对着呆板的黑白屏了。学校还专门为我们每一个教研组配备了当时最先进的计算机,老师在自己的办公室备课了,也可以在网上查阅各种教育资料了。学校还专门建设了一个多媒体教室,幻灯机和计算机教学就可以用于每一个学科的教学了,这时候我们老是感觉真好,教学的过程也成为了老师享受成果,和学生交流思想的平台。大家都觉得上课方便多了,课堂容量明显增大,提高了教学效率,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2002年,学校安装了闭路电视系统,在课堂上,学生可以看到各种录像资料,丰富了课堂内容,开阔了学生的视野。
2011年,学校进行了校园网络化改造,每个班都配备了电子白板,每个教室可以上因特网,每位教师一台笔记本电脑,这样我们终于把信息化的硬件都配备齐全了。配备了电子白板,在这样的教室上课,可以随时把课堂实况录下来,便于教师开展集体备课研讨活动,为提高老师的教学水平提供了物质保障,为可以把每节课录下来放到学校资源库中,方便学生回家随时学习。我想以后每个教室都可以有这样一整套系统,这样方便家长了解学生在校的表现,可以实现家校联动。
当然,在推进信息化的过程中还存在一些困难。比如说,设备的损坏维修、赔偿等问题,需要制订一系列的规章制度,不但要与教师讨论,还要与家长讨论,这样才能保证硬件的正常运行。我们教师还要不断学习信息技术方面的新知识,运用到课堂教学中,更好地实现学科与信息技术的整合。
经过多年的努力,我校信息化教育发展已经有了可喜的成果。我相信,在未来,我们的信息化教育水平会越来越高。
第五篇:研讨1:我周围的教育信息化故事
多媒体技术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现代信息技术的使用与教育手段的相结合是新课程目标的重要内容之一。教学中将新课程标准的教育理念和现代化的多媒体技术相结合,利用多媒体技术对文本、声音、图形、图像、动画等的综合处理及其巨大交互式特点,编制的系列教学辅助课件,能充分创造出一个图文并茂、有声有色、生动逼真的教学环境,为教师教学的顺利实施提供形象的表达工具,能有效地减轻学生课业负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真正地改变传统教育单调模式,使乐学落到实处。
数学本身是枯燥无味的,很多学生怕上数学课就是因为数学课太单调,而新课程中的数学例题一般都有情境图,利用多媒体技术后,把我们的这些情境图变成“图、文、声、像”融为一体的生动画面,使原本枯燥的数学课堂变得丰富多彩,极大地引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我在教学“6加几”时,运用多媒体软件设计制作了这样的故事情境——小猴自夸是数学小天才,什么数学题都难不倒它。小兔一听,立即出题目考考它。这时屏幕呈现了一个有10个格子的空盒子,接着画面变成盒子里放有6支钢笔,盒子外有5支钢笔,小兔随即提出了问题:“一共有几支钢笔?怎样列式?得数是多少?”前两个问题难不倒小猴,而后一个问题却把小猴给难住了,引出了新课的内容。猴子遇到难题,学生们希望自己能帮助它解决问题,产生了学习的愿望,也就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教学“和、差、倍、分”的问题上,小猴有50个苹果,比小熊的2倍还多10个,问小熊有多少个?我利用闪烁的线段图表示,同学们很容易读懂其中的数量关系,在小学阶段这是比较难理解的倍数问题,但利用多媒体教学则大多数同学都能解决相关问题了。
多媒体技术与小学数学教学相结合,是数学教学改革中的一种新型教学手段,它的最大成功之处在于化学习由被动为主动,化抽象为具体,由于其视听结合,手眼并用的特点及其模拟、反馈、个别指导和游戏的内在感染力。通过带娱乐性的操作演示,所以具有极大的吸引力,能使学生轻松学习知识,从而切实激发学生发自内心的学习兴趣,真正做到“减负提质”之目的,我坚信只要我们大家共同为之努力,去开发、去研究,数学教学的明天会更加辉煌,更加灿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