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民法律意识在法治建设中的重要意义

时间:2019-05-14 21:37:3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公民法律意识在法治建设中的重要意义》,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公民法律意识在法治建设中的重要意义》。

第一篇:公民法律意识在法治建设中的重要意义

法律意识在法治建设中的重要意义

从当代中国的语言实践来看,法律意识通常是指对法律的肯定的态度、心理、观点和思想。法律意识在法治建设中的意义,历来为学术界关注。经过学者和实际工作者的辛勤耕耘,这一问题的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在法理学的繁荣和指导思法实践起到了积极作用。但当从当代中国的语言实践来看,法律意识通常是指对法律的肯定的态度、心理、观点和思想。法律意识在法治建设中的意义,历来为学术界关注。经过学者和实际工作者的辛勤耕耘,这一问题的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在法理学的繁荣和指导思法实践起到了积极作用。但当我们静下心来理智思考这一问题时就会发现这一问题的研究说法或观点,很抽象而不具体。任何一种理论或科学当它不能圆满解决相关的问题时,修正或完善就在所难免。

一、法律意识在法治建设中的重要意义包括

(一)法律意识是立法的思想和心理基础

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立法是广大人民通过自己的国家机关,按照自己的要求和愿望进行的活动。具有广泛的民主性。立法是对个人行为自由与行为限制的界定。个体自然性与社会性的最优化统一。立法权是一定的国家机关依法享有的制度、修改、废止法律等规范性文件的权力,是国家权力体系中最重要的、核心的权力。享有立法权是立法的前提,立法是行使立法权的过程和表现。要想立一部法,首先要意识到立此法的作用、目的、任务。立法是一项非常严格的程序,必须经过起草、修改、表决、通过等各项程序。也就是说,要起草一部法律。必须有充分的思想和坚实的心理基础,这与一个普通的案件取证一样,取一个证据,第一要意识到取此证据与案件是否有利害关系,证据在案件中起什么作用。能够证明什么问题。国家机关的职能分工使国家之间有了分别,公共行政作为一种由行政机关这个特定的主体从事的活动从国家活动中分离出来,行政法上的这种职能分工后的公共行政具有从属性质;行政机关从属于国家权力机关,行政活动从属于法律。公共行政的从属性为行政法的产生提供了可能和基础。因为在国家职能未分工之前,根本不存在制定约束国王、皇帝及其所统属的国家机关活动的法律的机制。没有一种法律能够约束封建皇帝和国王。这就难以避免行政的专横与任性。

(二)法律意识是正确适用法律的思想保证

法律本身反映了立法者通过法律调整社会关系的愿望与方法,反映了立法者的价值追求,法的适用是实现立法者的目的。实现法律的作用的前提,是实现法的价值的必由之路。以此。有学者说:“法律的生命在于它的实行。”在人治社会下,法律的效力来源于掌权者的个人权威;是否适用法律,如何适用法律,不是依照通过民主协商制度的规则决定,而且凭少数掌权者的个人意志。这种社会没有一个保证全面。严格地实施法律的有效机制。法治国家的意义在于法律的权威高于个人的权威,是依法而治,而不是依人而治。

执法也属于法的适用范围,执法,顾名思义是指掌管法律,手持法律做事、传布、实现法律。在日常生活中,人们通常在广义与狭义两种涵义上使用这个概念。广义的执法或法的执行,是指所有国家行政机关,司法机关及其公职人员依照法定职权和程序实施法律的活动。如人们在讲到社会主义法制的基本要求是“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时,就是讲的广义的执法。狭义的执法或法的执行,则专指国家行政机关及其公职人员依法行使管理职权履行职责,实施法律的活动。人们把行政机关称为执法机关,就是在狭义上使用执法的。

(三)法律意识是公民守法的心理基础

守法即法的遵守,有广义与狭义两种涵义。广义的法的遵守,就是法的实施。狭义的法的遵守,专指公民、社会组织和国家机关以法律为自己的行为准则,依照法律行使权利,履行义务的活动。在通常人们所讲的“奉公守法”中守法的涵义,大多限于不违法,不做法律所禁止的事情。这是消极的、被动的。我们所说的守法,当然包括这种消极、被动的守法,但还包括根据授权性法律规范,积极主动的去行使自己的权利,实行法律。

守法的主体,即要求谁守法,与法律的本质,政体的性质,社会力量对比关系,历史及文化传统有着直接的关系。在中国古代,君主是制定法律者,本身不受法律约束,法律是封建统治者维护君主专制的个人工具,主要由服务于专制统治的封建官僚机器中的所有官吏来遵守。广大民从被法律所统治,当然也必须遵守法律。中国共产常第十五次全国代表大会将“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作为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体现了党在人治与法治问题上的认识飞跃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为了实现这个方略。不仅普通公民要守法,依法办事。给其他公民起模范领导带头号作用。这是因为:一方面,他们手中握有一定的公共权力。另一方面,他们的行为在人民群众的心目中具有一种示范或榜样的作用。如果他们不守法,不仅会以权谋私,以权代法,以权废法,而且会极大地破坏法律的权威,动摇人们对法治的信念;如果他们严格依法办事,就会带动广大人民群众认真守法,在全社会形成守法、用法、护法、宗尚法治的新风尚,为早日建成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创造重要条件。

会计112 陈伟

第二篇:关于公民法律意识调查报告

20111011334李黎明

关于公民法律意识调查报告

法律意识是法律规范、法律关系、法律行为以及立法、执法、司法等活动在人们头脑中的反映。法律意识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是社会主体对法律现象的主观把握方式,是人们关于法的知识、情感、评价与行为倾向的有机综合体。其中法律情感是社会主体对于法的稳定的情绪体验,如对于法的尊重、亲近、关切还是蔑视、厌恶、冷漠等。在知识、情感、评价的基础上选择守法还是违法等就是社会主体的法律行为倾向。法律意识有先进与落后之分,现代与传统之别。现代法律意识是符合社会客观规律和时代需求的法律意识,是先进的法律意识。

一、调查目的:

现在,我国已进入了法制社会的时代,公民的日常生活不仅涉及到经济,还涉及到文化和伦理道德等多方面,而所有的这些都必须用法律来调整。通过对我国公民法律意识现状的社会调查,了解现今我国公民的法律意识状况(尽管每个地区各有差异,但也可大致了解),意识也希望通过了解,能加强和增进公民的法律意识,使其树立正确的法律的观念,对我们的法律有正确的态度,真正做到知法、懂法、守法、用法。

二、调查程序:

此次调查主要用的是问卷调查调查方法。发放问卷,当场收回。

三、调查问卷结果及分析:

1.您对我国法律了解多少?

A非常多——7——15.56%

B很多——15——33.33%

C一般——17——37.78%

D少——6——13.33%

2.您认为我国法律执行状况如何?

A非常好——19——42.22%

B很好——16——35.56%

C一般——9——20%

D差——1——2.22%

3.您觉得影响我国法律有效执行主要原因是?

A 法律本身没有足够的权威——15——33.33%

B 执法机关执法不严——9——20%

C 一些领导干部不守法——17——37.78%

D 多数人对法律尊重不够——4——8.89%

4.您认为我国法律完善程度如何?

A比较完善——24——53.33%

B基本完善——17——37.78%

C不完善——3——6.67%

D很不完善——1——2.22%

5.您觉得法律能维护您的切身利益吗?

A 能,我对法律非常有信心——25——55.56%

B 不能,法律越来越成为有钱人和有权人的代表和工具——6——13.33%

C 现在还不能,但随着社会的发展,法律会逐渐完善——10——22.22%

D 说不好——4——8.89%

7.您认为法律与道德哪个重要?

A法律——23——51.11%

B道德——22——48.89%

8.您在日常生活中,会自觉遵守法律的规定吗?

A 严格遵守——25——55.56%

B 大部分遵守——14——31.11%

C 有时会——2——4.44%

D 对法律规定不了解——4——8.89%

9.当您在路上遇到一个小偷正往路人口袋里偷东西,您会

A明哲保身——10——22.22%

B及时告诉受害者——17——37.78%

C报警救援——20——44.44%

D不知道——0——0%

10.对于一个跟你关系特别好的朋友,向您借钱,答应两个月后还,您会要求他写借条给您吗?

A 关系那么好,不用写——17——37.78%

B 应当写——17——37.78%

C 写不写都无所谓——11——24.44%

D 说不清——0——0%

11.如果发现干部违反规定多收费,您通常

A忍忍算了——11——24.44%

B向上级部门反映——25——55.56%

C不交——8——17.78%

D到法院去告——1——2.22%

12.您认为打官司的行为

A值得鼓励——16——35.56%

B斤斤计较——4——8.89%

C正常——25——55.56%

13.您认为打赢官司主要靠

A金钱——9——20%

B律师——5——11.11%

C与法官关系——1——2.22%

D法律——30——66.67%

14.你最想了解哪部法律

A宪法——21——46.67%

B刑法——8——17.78%

C民法——7——15.56%

D劳动法——9——20%

15.你认为对你最有帮助的法律是

A宪法——20——44.44%

B刑法——5——11.11%

C民法——11——24.44%

D劳动法——9——20%

分析如下:

第一题从整体上评估被调查者的法律意识程度,以便迅速掌直接把握被调查者实际情况。从第一题的回答情况来看,我国公民的法律意识还是比较令人满意的,仅有13.3%的人认为自己了解的法律知识少,相反,有33.33%的人认为对我国法律了解比较多。

第二题从法律的执行程度出发,调查公民对现形法律的满意程度。从问题的答案来看,大多数人还是比较满意的,有20%、2.22%的人认为一般和差,说明我国法律执行状况还应该继续改革深化,努力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第三题延续第二题对执行状况的考察,深入研究当前我国法律执行不足的具体原因。从调查结果看来,认为“一些领导干部不守法”的人最多,占37.78%;其次是“法律本身没有足够的权威”,占33.33%;“执法机关执法不严”,占20%;“多数人对法律尊重不够”,占8.89%。就整体而言,说明我国封建法律意识残余还大量存在,“官比法大”、“情比法大”的思想依然存在,还有好多人对法律关心较少,缺少主人翁意识。

第四题调查我国公民对法律完善程度的认识,以评估其法律意识。调查中显示超过一半的人都认为我国法律比较完善,近四成认为基本完善,只有少数人认为不完善和很不完善。这同时也反应出我国立法工作做的比较令人满意。

第五题将法律与公民实际生活联系起来,从切身利益出发,调查公民对法律信心度的认识。结果显示,大部分受调查者对法律充满了信心。当然也有13.33%的受调查者认为法律不能不能维护自己的切身利益,法律越来越成为有钱人和有权人的代表和工具,这说明了我国法律在现阶段确实还是存在一定问题的,还有很多值得有关部门需要注意的地方。

第六题调查公民法律意识的来源。调查结果显示,来自学校和家庭所占比重最大,都占到28.89%。来自社会和其他来自家庭和社会的分别占22.22%和20%。说明家庭和学校是我国公民获得法律知识的重要来源,社会及其他方式也占一定的比例。这要求我国应继续加大在家庭学校的宣传力度,同时,拓宽现有方式,积极寻求新方式向公民普及法律知识。

第七题研究道德和法律的重要性。其结果显示认为法律重要的占51.11%认为道德重要的占48.89%。可见结果不容乐观。法律的地位受到了严峻的挑战,道德在我国公民的心中还是占有重要地位的,传统的法律意识在我国公民心中还根深蒂固。

第八题从公民生活出发调查公民在实际生活中面对法律时的反应。在日常生活中,严格遵守法律的占55.56%,大部分遵守占31.11%有时会占4.44%,对法律规定不了解占8.89%。虽然严格遵守的占大部分,但不遵守的和不了解的也大有人在。

第九题主要调查当公民面对紧急情况时做出的反应。此项结果不容乐观,明哲保身者占了22.22%,说明我国公民“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传统小农思想仍有一席之地。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麻木思想愈演愈烈。

第十题主要调查公民的契约意识程度。当朋友向自己借钱时认为应当写的不足四成,大多数人都有不用写和无所谓的思想。就此问题而言,我国公民契约意识不强,相对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还相距甚远,这对我国日益发展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利。

第十一题主要调查当发现领导干部违法时,我国公民的反应情况。此项调查结果也不容乐观。只有一半的人能向上级领导举报,利用法律渠道去法院起诉的仅占2.22%,而有24.44%的受调查者采取“忍忍算了”的消极心理。我国公民对的法律意识比较消极。

第十二题直接从诉讼出发,通过调查公民对诉讼的态度以间接判断公民的法律意识。结果显示有过半的人认为打官司正常,35.56%的受调查者认为打官司值得鼓励,然而有8.89%的受调查者认为打官司是斤斤计较,虽然比重不算大,但同样能反映出我国公民的法律意识还亟待提高。

第十三题继续深入研究十二题中关于法律诉讼的问题,调查公民心中打官司胜利的重要条件。其中66.67%的受调查者认为法律是打赢官司的重要条件,其次便是认为金钱是打赢官司的重要条件,占20%的比重,认为律师和与法官关系是打赢官司重要条件的分别占11.11%和2.22%。这也体现出了现在社会上还大量存在着不和谐的因素,我国还并没有真正做到依法治国、依法行政。

第十四题调查公民最想了解的法律。结果显示想了解宪法的受调查者占

46.67%,居于首位,其次是劳动法占20%,刑法占17.78%,民法15.56%。说明我国公民对宪法了解的兴趣较弄,但同时也呈现出需求多元化的特点。

第十五题延续第十四题的研究,调查公民心中认为最有帮助的法律。结果依然是宪法居首位,占44.44%,体现了宪法是我国根本大法的地位,其次是民法占24.44%,劳动法占20%,刑法占11.11%。我国应继续加大法律宣传力度,面对普通公民,投其所好,多样化宣传。

四、总结:

总的来说,法律,现代文明社会必不可少的工具,可我国是一个传统法律意识极浓的国家,在传统的法律意识里,法律的地位并不高,作用十分有限,权利意识非常淡薄。主要表现在:

(1)传统的习惯根深蒂固,传统观念与现代意识交织

(2)积极态度与消极态度并存

(3)法律权利意识弱于法律应用意识

针对以上的现象,我觉得可以尝试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以此来提高广大公民法律意识:

1、营造一个大家都积极参与的学法守法的舆论氛围

2、应让有关部门编写出通俗易懂的普法宣传教材

3、建立一支专业的普法队伍

4、有关部门在普法教育上还应适当投入

5、一些领导机关、司法机关应做好表率工作

第三篇:公民法律意识调查报告

少数民族地区公民法律意识现状及成因分析

[摘要]:法律意识是人们关于法和法律的现象的思想、观点、知识和心理的总称,是社会法律现实的组成因素。它包括人们对法律和法律现象的本质及作用的理论观点,对法律和法律制度的要求及态度,对现行法律和法律制度的评价和解释,也包括人们对法律和法律制度的认识、愿望和情绪等。生活中人们通常所说的“法律观念”、“法制观念”等与法律意识近义。社会主义法律意识是正确的守法和执法的思想保证,普法教育活动的重要目标之一,就是要普遍增强公民的社会主义法律意识。

[关键词]:法律意识少数民族地区依法治国法制建设

[正文]:法律意识是人们关于法和法律的现象的思想、观点、知识和心理的总称,是社会法律现实的组成因素。它包括人们对法律和法律现象的本质及作用的理论观点,对法律和法律制度的要求及态度,对现行法律和法律制度的评价和解释,也包括人们对法律和法律制度的认识、愿望和情绪等。生活中人们通常所说的“法律观念”、“法制观念”等与法律意识近义。社会主义法律意识是正确的守法和执法的思想保证,普法教育活动的重要目标之一,就是要普遍增强公民的社会主义法律意识。

对于我国公民法律意识现状加以分析,将有助于从我国 1

法律意识现状出发,有针对性地搞好普法教育活动。公民的法律意识是作为独立主体的社会成员在生活工作实践中所形成的关于法和法律现象的心态、观念、知识和思想体系的总称。那么,如何加强公民的法律意识、培养和增强公民的社会主义法律意识呢?

为了了解当前社会基层少数民族地区各阶层人士的法律意识现状,我利用寒假时间对东乡族自治县公民的法律意识和权利意识进行了一次较为广泛的调查,因受文化水平的影响,此次问卷调查主要面向机关单位的干部职工和工人阶层,发出问卷50份,收回50份,有效问卷50份。通过对问卷调查结果和访谈记录分析,东乡族自治县公民的法律意识和权利意识呈现以下一些特点:

一、许多公民对法律的权威性认识不够,对法律基础知识的了解程度令人惊叹。调查结果显示:在回答第二题“宪法是我国的什么法律”时,五十名调查者中,只有12人认为宪法是我国的根本法,占受调查人数的24%,有66%的人认为宪法是我国的基本法。在回答第三题“我国现行宪法是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于哪一年通过的”时,只有38%的人选择1982年。

二、公民的权利意识淡漠,在回答第十题“你知道自己有哪些权利义务”时,被调查者中只有44%的人大体了解自己享有的权利和所应履行的义务,以此来确定自己的行为;

剩下56%的被调查者甚至都不了解自身的权利与义务,完全只是单纯的以道德来规范自己的行为。

三、相对于道德规范而言,公众对法律的运用并不普遍。调查数据显示:有高达68%的被调查者很少注重通过运用法律手段进行维权,在自身权益遭到侵害时只有52%的被调查者愿意请律师通过正当的法律程序解决,剩下48%的被调查者首先想到的是找关系解决或是听天由命。许多人把上访看成是最重要的解决问题的途径,愿意通过频频上访、越级上访的方式解决问题。

四、公众对法制建设环境评价较差,对执法机关缺乏信任。执法机关的执法不严和部分领导干部的不守法行为,以及地方政府和领导干部的干预司法行为,使得法律的权威性受到了挑战,调查结果显示:在回答第十一题“你认为法律能否维护你的切身利益”时,有高达46%的受调查者对法律没有足够的信心,认为法律越来越成为钱权的代表。

五、法律素质的不均衡性表现得十分明显,此次调查对象主要面向干部和工人阶层,但从问卷的填写情况发现,干部、公务员的法律素质普遍低下,对法律知识的了解程度远远没有达到自身情况所应达到的高度。

从整体上看,东乡县公民的法律意识和权利意识状况并不乐观。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经济因素:市场经济是法治形成的基础。法治往

往伴随着市场经济的产生而形成,并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而不断完善。市场经济欠发达的状况和社会生产力水平的低下成为影响东乡县公民法律意识和权利意识的决定性因素。

(二)社会历史环境因素。我国社会主义法制建设起步晚,法制体系设计本身存在一些缺陷。致使一些群众对法律的公平正义产生怀疑;我国较之西方发达国家,文化教育相对落后。尤其在农村,文盲比重较大,农民对法律出现“说不清”情况比较普遍。

(三)思想意识因素。“贵贱有等、长幼有序”的儒家正统思想至今还对人们的法制观念产生深刻影响,人们习惯于“德主刑辅”,把诉讼看作不光彩的事情或是不得已而为之;加上官本位思想和“人治”思想的影响,地方政府、部分领导干部和宗教界人士的干预司法行为,以及执法人员的暴力执法,使得人们对“依法行政”、“依法办事”缺乏足够的依赖。

(四)宗教因素。东乡族自治县是以东乡族为主要聚居人口的少数民族自治地方,大多信奉伊斯兰教,人民群众多以宗教教义和教规作为规范自身行为的主要标准,这也使得法律的约束力大大降低,人们对于法律的重要性认识不够。

培养和提高公民的法律意识和权利意识,是时代的呼唤和历史的责任,也是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建设的基础性工作。结合调研,我认为东乡县公民法律意识的提高主要应做好以下几点:

一、大力优化法律意识形成与发展的环境。要大力发展本地区的市场经济,因为现代法律意识是商品经济充分发展的产物。要大力推进政治体制的民主化、政治活动程序和政治观念的科学化。因为法制是民主的法制,法律意识是在民主意识的基础上产生的。要大力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因为法律意识的完善和提高也有赖于整个社会精神文明的完善发展。

二、深化普法教育,内容和形式并重。在内容上,要大力宣传群众希望了解的法律法规,还要宣传群众掌握不足而又必须了解的法律内容,尤其是刑法、民法、诉讼法等方面的知识,并和宗教教义教规中有利于社会发展的部分有机结合起来,深化人民群众对法律重要性的认识。在形式上应以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为主,开展面对面的交流、互动。

三、抓住普法工作的重点和关键。一是要重视领导干部及其他公务员法律素质的提高。二是要重视青少年法制教育和农民的普法教育。法制教育应从小抓起,让青少年初步了解自身的权利和义务,树立基本的法律意识。当前,农民的法律意识和权利意识相当薄弱,但涉法投诉纠纷却不少,农村普法工作任务艰巨。

四、强化对法律执行的监督,真正做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强化对法律执行的监督就是要充分重视人民群众主人翁的地位,认真听取群众的意见和建议,赋予群

众更多的知情权和监督权。同时相关部门要制定严格的责任制度,对执法人员尤其是领导干部的违法乱纪行为要给予严肃查处,保证司法机关独立行使司法权,保障司法的公正和公平。

第四篇:民主集中制在领导班子建设中的重要意义

民主集中制在领导班子建设中的重要意义

摘要:民主集中制是党和国家的根本组织制度和领导制度,我们必须坚持以民主集中制为指导,提高领导班子决策水平和领导艺术,协调统一班子内部关系,培养选好接班人,党和国家的事业才能兴旺发达。

关键词:民主集中制;指导;领导班子建设

当前中国社会加快发展,对外开放日益扩大,各种思想相互激荡,世界观、价值观出现多元化趋势。在这种复杂的社会背景下,加强领导班子建设,建立一个强有力的领导班子关系着国家决策能否顺利实施,社会事业能否顺利推进,社会主义建设事业能否取得成功。尤其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党和国家面临复杂的国际国内环境,我们只有坚持以民主集中制为指导,大力加强领导班子建设,使领导班子成为一个强有力的战斗集体,党才能在复杂多变的国际国内形势中砥柱中流,把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事业推向前进。

一、坚持民主集中制是加强领导班子建设的必然要求

我国宪法第一条就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宪法还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这就决定了民主是我国的基本制度,也是社会主义的本质。在社会主义的各项事业中,包括领导组织建设中,都要发扬民主。领导组织怎样组织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在社会管理决策中,怎样集思广益,发挥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在发扬民主的基础上,还要集中。我国宪法第三条指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家机构实行民主集中制的原则。”

民主集中制是党和国家的根本组织制度。《中国共产党章程》指出,民主集中制是党的根本组织制度。党的建设必须坚持民主集中制,它既是党的根本组织原则和组织制度,也是群众路线在党的生活中的实际运用。纵观无产阶级政党,之所以具有比其他一切政党更严密的组织和更强大的战斗力,就在于它是按照民主集中制的原则组织起来的。江泽民在十五大报告中指出,所有党员和党组织都要“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按照民主集中制组成统一整体,为实现共同的目标而奋斗,这是巨大的组织优势。”过去我们按照民主集中制建立强大的党组织,领导中国革命取得了胜利和社会主义建设的重大进步;今天,我们只有坚持民主集中制,以民主集中制指导包括领导班子建设在内的党的各项建设,才能把党建设成为现代化事业的坚强核心。

民主集中制是在民主基础上的集中和集中指导下的民主相结合。民主集中制是科学、高效的领导制度和工作制度。它的科学性,在于它完全符合无产阶级政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党的群众观点中“一切向群众负责、虚心向群众学习”都要求我们要深入群众中去,调查研究,集思广益,反映多数人的意见,这是民主的基本要求。民主集中制的操作过程也与党的群众路线相一致。群众路线是党在长期斗争中形成的优良传统,“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就是将群众中分散的意见集中起来,经过研究成为集中的统一的意见,再到群众中去作宣传,化为群众的意志和行动,并以实践结果检验其正确与否。群众路线中的“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过程,就是发扬民主和进行集中的过程。同时,民主集中制也和马克思主义认识论高度一致。马克思主义认为,人们的认识是“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辩证发展的过程,民主集中制的操作程序就是对这一认识过程的实践过程。

坚持民主集中制是加强领导班子建设的必然要求。我们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民主集中制是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运用于无产阶级政党组织建设的产物,是中国共产党群众路线在党内生活方面的创造性运用,从而使民主集中制具有科学、合理、高效的优点,这是我们党和国家根本组织制度和领导制度的鲜明特色。民主集中制这一特点和优点也就充分决定了加强领导班子建设必须坚持民主集中制,只有始终坚持民主集中制,领导班子建设才能保证其正确方向。领导班子建设只有建立在民主集中制的基础上才能真正克服封建主义和资产主义思想,防止个人专断及各自为政,使领导班子建设收到实效;才能规范领导班子的行为,使其领导和管理活动更加符合无产阶级事业的规律,保证党的事业健康发展。

二、充分认识民主集中制的实质,提高决策水平和领导艺术

民主集中制是我国根本的领导制度,是民主基础上的集中和集中指导下的民主相结合的制度。毛泽东认为领导干部的主要任务是出主意、用干部。按毛泽东的说法,要“多召集几个会议商量,然后才能有断,所断便是善断”。所谓出主意就是指决策,因此提高决策水平是加强领导班子建设的极其重要内容。要搞好领导班子建设,提高领导艺术和决策水平,就必须充分认识民主集中制的这一实质,以民主集中制为指导。

充分重视民主,扩大决策的群众基础。所谓民主(这里着重谈领导班子内部的民主)就是要充分尊重领导班子成员的意见,发挥他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群策群力,集思广益,扩大决策的群众基础,做到决策民主化。首先,要广泛深入进行调查研究。班子成员要带着决策议题深入群众,深入实际,努力扩大调查面,就新议题大量获取信息,不能走马观花、浅尝辄止,要实事求是、务求实效。班子成员要对调查意见进行思考,形成思路,班长要注意和成员个别交换意见,把握他们的调查情况,对每个人的想法做到心中有底。其次,对决策议题要提前通知,使大家对决策的问题有充分思考和分析、提出议案的时间;尤其是决策重大问题,要提前告诉大家,使他们明确思考的重点,使调查研究有针对性,避免匆忙上阵,匆忙决策。再次,充分讨论,民主决策。通过调查和个别酝酿后,领导班子应集体讨论。集体研讨时提倡群言堂,反对一言堂,应允许组织成员充分表达自己的意见,畅所欲言,而不应设框框,定调子。只有充分发扬民主的基础上,然后综合各方意见,进行集中,才能做出最佳方案。只有体现民主,才能保证决策的科学性。

要坚持少数服从多数,把握正确决策方向。决策方向的正确与否是衡量领导班子水平高低的首要标志,方向正确主要是指作出的决策符合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群众的根本利益,符合全局和长远利益。认识论告诉我们,正确的认识来源于实践,而且是群众的实践,是多数人的实践。个人的实践总是有限的,因为个人的知识、经验、能力的限制,他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就具有局限性,个人作出的决策也就难免出错。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就是领导班子就重大问题进行决策时必须坚持多数人的意见决策,多数人的方向就是决策的方向,不能把开会当形式,讨论走过场,搞“一言堂”,“家长制”。

要坚持正确的集中,把握决策时机。把握好决策的最佳时机是提高决策水平的重要环节。民主集中制的实质是民主,但是不能搞极端民主化;个人专断是错误的,极端民主化也是错误的。因此,我们既要发扬民主,又要坚持集中,“班长”既要平等参与,营造民主讨论氛围,又要善于引导,适时做出决策。对于意见不一,而又需要马上决定的重大问题,班长要勇于担当,难以统一的地方可以在实践中逐步检验和纠正。如果因意见难以统一而总是讨论不休,悬而不决不仅不利于问题的解决,而且容易错过良机,丧失发展的机遇。

三、正确认识民主集中制,妥善处理班子内部矛盾

加强领导班子建设是党在新时期干部队伍建设的重点,而正确处理班子内部矛盾关系又是班子建设的重要问题。正确认识民主集中制,保证班子内部团结统一,才能发挥班子的整体效能。具体说来,应该处理好下列关系:

首先,处理好成员之间的关系是发扬民主的客观基础。一个班子的成员由于经历不同,思维方式和行事风格不同,成员之间必然存在一定的差异,这是客观必然的。如果各个成员都秉承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坚持为了人民的根本利益的理念,班子成员就能做到求大同存小异,多信任少猜疑,互相信任,互相支持,减少摩擦,减少内耗,这个领导班子就能成为一个团结和谐的整体,具有凝聚力和能打胜仗的集体。相反,如果班子成员互相拆台,相互猜忌,造成内讧,势必影响班子团结,影响工作效率。作为班长,既要善于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又要善于集中,运用自己的人格魅力和领导艺术把各方面力量统筹起来,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做到心往一处想,力往一处使,把班子的最大效能激发出来,充分发挥民主的力量。

其次,处理好班长和班子成员之间的关系是民主集中的前提。班长和成员是平等关系,没有高低贵贱之分,这是民主的本质内涵。班长只有做到与班子成员平等相处,合作共事,才能真正发扬民主,群策群力;集中决策才能令人信服,才能有威信,才具有科学性和可操作性。班长不能凌驾于成员之上,更不能变成孤家寡人,否则集体就难以团结,班子就缺乏活力。成员也应该尊重班长,支持班长工作,而不能搞个人主义,山头主义,否则民主的优势就得不到发挥。

最后,处理好班子和个人之间的关系是发挥民主集中制优势的保障。邓小平说过“考虑任何问题都要着眼于长远,着眼于大局。”集体是大局,团结是大局,每个成员都应有大局意识、集体意识,个人利益要服从整体利益。同时,在处理班子和成员之间的关系时,要增强成员的归属感和使命感,使每个成员积极融身于整个班子集体之中,积极奉献,勇于担当,具有宗旨意识和责任意识,这样才能增强班子的战斗力和凝聚力。班子集体作出的决议,既使自己有不同意见,也要在意见保留的基础上坚决执行。

总之,领导班子内部团结一致,和谐协调统一是评价领导班子建设状况的一项重要指标,加强领导班子建设必须充分领悟民主集中制的精神实质,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理顺班子内部关系,使班子成为一个有力的战斗集体。

四、切实执行民主集中制,培养选拔领导干部

领导班子的实质是领导权问题,党和国家各级领导班子担负着各级领导重任,负责着党和国家方针、政策、路线的制订和实施。领导班子是否是有忠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人组成,直接关系到党和国家的兴衰存亡。建设社会主义是一个伟大而艰巨的社会工程,要有许多代人持续不断的艰苦奋斗,因此培养党和国家的领导干部,关系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成败和国家的长治久安。当前,加强党的建设,化解西方“分化”“西化”的攻势,优秀领导干部的培养问题就显得更为重要了。

首先,努力扩大民主,推进领导干部选拔民主化。选拔领导干部,配备领导班子必须要走群众路线,走民主化道路,实行领导干部选拔民主化。谁进领导班子不能以上级领导少数人的意志为转移,坚决抵制跑官、要官、买官的不良风气,要推选出群众公认的、有能力、敢担当、服众望的人选进领导班子。正如十四届四中全会指出:“对那些在改革和现代化建设中政绩突出,群众信任的优秀干部,特别是年轻干部要大胆提拔,委一重任。”要真正做到选拔民主化,首先要更新观念,创造有利于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社会机制。

第一,人才评价观念要更新。评价人才最基本的要求就是要客观、公正,全面,破除形而上学的世界观。看人要看他的责任感和历史担当,而不是狭隘的利益及守成不变;要看他的宗旨意识和公仆观念,而不是他的帮派势力和山头主义;要看他是否为人民服务,而不是为领导服务;要看他眼睛是向上看还是向下看。只有坚持正确的评价标准,才能选出优秀的领导干部。

第二,用人观念要更新。必须破除论资排辈的思想障碍,只要德才兼备就要大胆地、不拘一格地提拔人才。对于干部选拔要适度公开,便于扩大选拔人才的范围,也便于公正选拔,民主监督,防止选拔的腐败行为。

第三,选拔方式要更新。要破除过去单一的委任制,实行选任、考任、聘任等多种形式,搞组织推荐和群众推荐相结合,考试和考察相结合,营造一个良好的人才选拔氛围。

第四,要民主讨论。领导班子成员要有责任意识,选什么人进领导班子,班子成员应在充分了解情况的条件下进行民主讨论,坚持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来决定选拔人。切实杜绝“一言堂”的专断,坚决突破“圈子意识”。

其次要坚持集体领导和个人分工负责制,培养合格接班人。毛泽东在民主革命时期就指出培养合格接班人是党的一项重要任务,年轻干部的成长不是自发的,既需要个人的努力,也需要组织的培养,否则干部成才的概率就会大大降低,成熟的时间就会大大延长。要培养好领导干部,就需要我们贯彻集体领导和个人分工负责制。在实际工作中,我们要在工作分工中给年轻人压担子,使他们大胆地工作,在干中施展才华,在干中锻炼自己,要让他们在各种重大的斗争中经受风险和考验。实践证明,早压担子早成才,不压担子难成才。在个人分工的的同时,又要加强集体领导。通过集体领导,可以给个人以指导,这样既可以把握方向,控制大局,保证不出乱子,又可以有利于年轻人取长补短,快速成长。

发扬民主,可以激发领导班子的活力;坚持集中,有利于保证领导班子工作的效力和效能。加强领导班子建设,必须坚定不移地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

第五篇:暑假调查报告—公民法律意识

公民法律意识调查报告

——农民法律意识调查

法律是人类伟大的发明,它使人类学会了驾驭自己。因此,法律应有至高的权威;法律应有至尊的地位;法律应有至贵的价值;法律应有至诚的信仰。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全社会范围内开展了普及法律常识工作,法律对于中国公众来说已经由远而近,由陌生到熟悉。但中国社会的主体还是八亿农民,他们法律意识才真是广大公民法律意识的代表,可以说没有中国农村的法治化就没有整个中国的法治化。

我做为一名科大机电专业的在读大学生,带着法律在广大农民中究竟是什么地位这个疑问在暑假放假期间对我的家乡叶县120多名农民,个体户(拥有农田)进行了一次调查。调查人:***

调查时间:7.8——8.20

调查范围:叶县各乡村

调查对象:120名农民和个体户(拥有土地)

调查过程:本调查采用问卷调查的形式。问卷中设计了如下三个问题,以人身权为视角考察了村民们对自身权利的认知程度,回答情况见表1:

问题 选项 人数 百分比

您认为法律没有规定的事,那么公民 可以做 74 49.4

不可以做 35 23.3

不清楚 41 27.3

在婚姻大事上父母与子女发生激烈争执,应当是 听子女的 27 18

听父母的 82 54.7

看谁有道理 41 27.3

您认为在家庭状况仅允许一个孩子上学情况,儿子与女儿哪个优先 儿子优先 78 52女儿优先 3 2

一样的 34 22.7

各家情况不一样 35 23.3

第一个问题要求较高,它考察村民们是否意识到了“法无明文规定即可为”。完全意识到这一点的人数为约40%,对这一点比较模糊的也有约40%,有20%村民的理解与这条现代法治基本原则的内容恰好相反。看来村民权利意识不段提高的同时,还留有“义务法”传统的烙印。

第二个问题中,只有1%的村民选择了“听父母的”,这表明几乎所有人已经意识到当事人拥有婚姻自主权,父母再也不能包办子女的婚姻了。但66%的“看谁有道理”的答案也告诉我们:人情──这个传统社会遗留的伦理因素在相当大的范围内还影响着人们的思维方式。第三个问题表明绝大部分村民赞同“男女是平等的”。但约16%“各家情况不一样”的答案又一次提醒我们“人情”这个因素的重要。虽然“人情”不必然与“国法”相冲突,但不能排除冲突的可能性。

当权利与权利发生冲突时,农民们会毫不犹豫的保卫自己的权利。那么,当权利与权力发生冲突时呢?我们的问卷中还有这样的问题,表2是村民们给出的回答:

问题 选项 人数 百分比

你们家里的田上种什么谁说了算 干部 13 8.7

农民自己 125 83.3

农技站 12 8

您认为承包合同是 村里说了算 23 15.3

与村里商量的结果 108 72

不清楚 19 12.7

交了税以后,村里、乡里还应不应再向你们收钱 不应该 45 30

应该 16 10.7

看情况,如果这些钱确实是用在老百姓身上就可以收 89 59.3

您认为农村土地应当是谁的 国家 36 24

集体 25 16.7

个人 68 45.3

家庭 21 14

上面的分析告诉我们农民的政治权利意识总体较底,存在着不容忽视的问题。我们的问卷中有这样的问题,表3是回答情况:

当一位八十岁的老太婆被歹徒杀害,这个歹徒的家属找到受害人的儿子请求花钱“私了”,儿子想反正人死了,也到年纪了,就同意了。您认为 这样做是可以的 8 5.3这样做不可以 129 86

看给多少钱 13 8.7

亲朋借钱,是否需要立字据 不好意思提出这一要求 32 21.3

需要,以后可以查证 42 28

从没想过要立字据 76 56.7

表7

从表中可以看,在农村“钱是万能”仍然行得通,人身权利相比金钱有时还是次要的。只有48.1%的人认为亲友之间借钱需要写欠条,这表明村民们保留证据的意识还有待进一步加强。

此外,通过调查还发现在遇到纠纷或麻烦时,农民们首先想到的解决方式一般不会用法律来解决,法律方式往往是他们迫不得已的最后一招。他们经常选择的解决方式往往是找家族内或是村内有威望的人调解。如果纠纷再大一些,就会去找村干部解决。在遇到纠纷时选择通过民间调解方式和通过行政方式解决的农民远远多于选择通过法律来解决的。用法律来保护自己,来维护自身的权利不受侵害在农民的意识中仍然是一片陌生的领域。总之,不到万不得已,农民们一般不会直接选择通过法律方式来解决纠纷。相较法律而言,它们似乎更相信人的力量,只要通过人与人之间的协调可以解决的事情就没有必要去通过法律解决。而且他们相不相信法律还另当别论。

目前,农村接受法律知识的渠道还较单一,法律知识面还较窄,主动学习法律知识的人还较少,而其中中年人居多,而年轻人、老年人占较低的比例,农村普法的形式还停留在集市上的宣传单。

农民法律知识的欠缺是导致农民法律意识水平低下的首要原因。正是由于缺乏相应的法律知识,所以农民们才会对法律有很多的不解与迷惑。也导致了他们不信法、不用法。如此一来,便形成了很严重的恶性循环:由于不懂法而不用法,越不用法则更加导致了农民不去学法,不去了解法。因此加强农民的普法工作才是重中之重。

通过此次调查发现农民的普遍法律意识虽然有提高,但程度不大,仍然处于较低水平,由于农民不懂法,所以有时在自己权利受到侵害时不会用法律去保护自己,甚至做出很多荒谬的行为。

因此我认为为了切实贯彻普法工作,早日实现全民法律意识的提高,必须多管齐下,既要政府主动安排,还要民间的积极组织,既要农民主动去学,还要以案说法,通过多种形式使农民有更多的机会接触到与自己息息相关的法律知识,用法律知识武装大脑,既要使农民养成维护其自身合法权益的意识,又要使其形成人人遵守法律的公共意识。因此,我们不仅要

大力实施普法下村,还要使其成为一项制度加以落实。

下载公民法律意识在法治建设中的重要意义word格式文档
下载公民法律意识在法治建设中的重要意义.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如何培养和加强公民的法律意识(汇编)

    第一,普及民众法律常识、提高民众法律意识乃依法治国之基础。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村人口占到了总人口的70%左右,这群人的法律意识得不到提高,其他30%左右的人口和法律工作者的......

    公民法律意识调查问卷

    公民法律意识调查问卷 您好! 为了解现代社会各阶层人士的法律意识现状,广泛宣传自我保护的法律意识,促进人们通过法律手段对自身利益进行维护。本小组特此进行本次问卷调查活动......

    关于公民法律意识的调查报告

    关于公民法律意识的调查报告 法律是人类伟大的发明,它使人类学会了驾驭自己。因此,法律应有至高的权威;法律应有至尊的地位;法律应有至贵的价值;法律应有至诚的信仰。随着近年来......

    关于公民法律意识的调查报告

    关于公民法律意识的调查报告.txt蜜蜂整日忙碌,受到赞扬;蚊子不停奔波,人见人打。多么忙不重要,为什么忙才重要。关于公民法律意识的调查报告2008-10-12 19:27:52|分类: 默认分类......

    加强公民法律意识的现实意义

    加强公民法律意识的现实意义 加强公民的法律意识,提高司法、执法水平和公民自觉遵纪守法、参与法律监督的积极性,是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实现依法治国的前提。第一,法律意识在完善......

    警营文化建设在队伍建设中的重要意义

    警营文化建设在队伍建设中的重要意义警营文化是公安机关在长期的警务工作中形成的为本单位民警认同的共同的价值观念和习惯行为。他是具有独特群体性特征的一种文化,是经过长......

    关于社区公民法律意识的调查报告

    关于社区公民法律意识的调查报告 山东大学法学院 2006级 法英双学位班学号:20060401014 姓名:邓华调查目的:通过调查,收集数据,从而了解现今公民的法律意识情况,为开展公民的普法......

    如何提高公民的法律意识(最终版)

    如何提高公民的法律意识 老师们、同学们大家好,刚才各位同学的演讲可谓是丰富多彩!可是在我演讲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如果某天你在超市购物,超市多收你5元钱,你是会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