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抓住教育的宗旨,开启智慧之门
2009年教师读书随笔征文大赛
抓住教育的宗旨,开启智慧之门
——读《教育的目的》有感
莱阳市石河头初级中学 刘建章 liujianzhang1978@163.com *** 怀特海(Whitehead,Alfred North,1861-1947年),英国数学家、哲学家、教育家。他与罗素合著的《数学原理》标志着人类逻辑思维的空前进步,被称为永久性的伟大学术著作之一;他创立了庞大的形而上学体系,《过程与实在》、《观念的历险》等是其哲学代表作;他一生大部分时间在英国和美国的大学讲学,他那深刻而富有创见的教育思想得到了后人地广泛承认。
《教育的目的》,是怀特海有关教育的演讲论文集,比较全面地反映了他的教育观念。他主张教育应该充满生机与活力,教育只有一个主题,那就是“五彩缤纷的生活”;他主张教育的功能是对学生智力的开发和智慧的启迪,认为 “教育是有用的,因为理解生活是有用的”; 他主张知识并不等于智慧,“智慧是掌握知识的方式”,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在于开启学生的智慧; 他崇尚简约的风格,认为“风格无处不在”,“风格是智者的最高德性”,教育的境界应该是追求一种风格。总而言之,教育的主题(生活)由教育的目的决定,教育的功能(有用)为教育的目的服务,教育的境界(风格)基于教育的目的。简而言之,教育的目的是核心,而怀特海的教育目的是智慧教育。
偶拾怀特海《教育的目的》,已是我从教八年时最困惑的时候。八年的班主任工作经历,八年的思想品德教育,却让我总是为一个问题所困扰:我到底要教给学生些什么?为什么我苦口婆心地说要珍爱生命,却总有学生游戏生命;为什么我口口声声地谈要尊敬师长,却总有学生目无尊长;为什么我煞费苦心地讲要自立自强,却总有学生自暴自弃……这真让我痛心又寒心!
痛定思痛,我时常扪心自问,也曾四处求教,期望搜寻到问题的答案,可总也找不到,哪怕只是一副“苦口的良药”。终于在暑假里的一天,当我无意间在百度中敲下“教育的目的”时,怀特海《教育的目的》令我欣喜若狂。载下《教育的目的》,一口气阅读下来之后,我又将之打印并装订成册,茶前饭后,我便一遍又一遍的反复阅读、揣磨。豁然之后的我认识到——思想品德,教育的是思想,指导的是行为;教育学生,轻的是知识,重的是行动!我们教育的宗旨,是要开启学生智慧之门,是要行动上的100分,而不是向学生要知识上的100分,因为“知识不等于智慧”!
抱着这样的教育宗旨,尤其是经过了成功的教育案例之后,我成就感十足,教育起来心情轻松也舒朗多了。话说起来,这已是两年前的事了……
风筝和线在风中相遇,彼此相依。风筝飞地很高很远,线说:我要把你放开,你会飞地更高更远。风筝说:不,我飞得再高再远,也要你连着我!——这叫“牵挂”!
他还没有水平编出这样的短信,但他用转发的方式,表达了自己的心声。他是我的一名学生,一名在初
一、初二就被老师、同学判了“死刑”的学生。初三时,“不幸”的我成了“幸运”的他的班主任。
他叫栾瑞晓,名字我是早听过,但只闻过其名,未接触其人。接班之前,他一、二年级的班主任、老师就特别跟我提了醒,我对此非但没担心,反而有些兴奋:因为我正愁对怀特海教育理念的理解还未曾适用呢!
开学第一天,安排好教室,清点好学生之后,我就布置学生打扫卫生。除此之外,如可能大多数的班主任不同,我在学生打扫卫生的整个过程,尽管一直在场,却没有再多说一句话,但我的眼睛,始终没有离开视线之内的每一个学生。我在看,看每一个学生的一举一动:谁在干,谁在耍,谁干地很卖力,谁在滥竽充数……这时,“他”跳进了我的眼球,我也将“他”深深地记在了心头。打扫完卫生回到教室之后,我做了个全面总结并任命了一个班干部。当我指着他,让他站起来做自我介绍的时候,他说他叫栾瑞晓,后面他说了些什么我都没听见,因为我着实吃了一惊,更难以想像,“他”就是我听说的那个“他”。我第一次以鼓掌的形式来表扬了一个传言中的“差生”,这一举动是受怀特海“风格是智者的最高德性”的启迪,在我的带动下,意想不到一场景发生了——满教室充满震耳的掌声。当我透过掌声去看那个“坏男孩”时,早已看不见了他羞怯的头。
他后来成了我班的卫生委员,而那之后的班级卫生工作,我根本都插不上手……
有了成功的第一步,我便不失时机的进行了第二步造人计划。你聪明不聪明,我看你的物理和化学,因为这是两门新课程,不需要基础;你努力不努力,我看的你的历史和生物,识汉字,你就该能背得过。这是我对他学习上提出的一点要求。这一要求也源于怀特海:“不管学生对你的主题有什么兴趣,必须此刻就唤起它;不管你的教学给予精神生活什么潜在价值,你必须现在就展现它。这是教育的金科玉律,也是一条很难遵守的规律。”“我极力主张的解决方法是,要根除各科目之间那种致命的分离状况,因为它扼杀了现代课程的生命力。”“教育只有一个主题,那就是五彩缤纷的生活。”尽管我对此举并没有抱有太大的希望(毕竟他的基础太差了),可是,朋友们,你们能相信,一名数学只考10几分的,总成绩倒数前十名的学生,能把物理和化学单科成绩考进班级前10名吗?我的学生栾瑞晓他做到了!
正所谓“没有教育不好的学生,只有不懂教育的教师”。怀特海《教育的目的》开启了我的智慧之门,身为一名教育者,我将用我的智慧,开启更多学生的智慧之门!
第二篇:开启智慧之门的钥匙
爱是开启智慧之门的金钥匙
八步实验小学
刘金才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说:“爱是一种伟大力量,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教育的最有效手段就是“爱的教育”。教育应该是一个温馨而又充满诗意的过程,应该是一个用爱来诠释生命成长的过程。“爱的教育,是教育力量的源泉,是教育成功的基础”。教师的爱是滴滴甘露,即使枯萎的心灵也能苏醒;教师的爱是融融的春风,即使冰冻了的感情也会消融。
一个教师有了爱,就会用平等的心态去尊重学生;就能和学生推心置腹地沟通;就会用赏识的眼光去看待学生;就能用大海般的胸怀宽容学生;就会全心奉献于教育,让教育因爱而充满生命力。任何人都希望得到别人的肯定和赏识,以此来确认自身的价值。在实行素质教育的今天,我们怎样给孩子幼小的心灵播撒爱的种子呢?想当一名学生眼里的好老师,就要用一颗理解的心来爱学生,用一颗宽容的心来包容和鼓励学生,用赏识的眼光看待学生,用微笑的面容与学生交流,因为,理解、宽容、赏识和微笑,是开启智慧的金钥匙。
一、理解是开启智慧的金钥匙
爱学生应该主要表现为对学生的真诚欣赏与宽容。爱就是心灵的倾诉与聆听,爱就是目光的注视与承递,爱就是温暖的问候与关怀。一次,班上黄杏柯同学精致的小笔盒不见了。同学们情绪激动,纷纷要求捉“贼”,我以锐利的目光扫视了一下全班,发现有一双眼睛惊惶失措地躲避着我的视线。是他?这时我想到,伤害一颗心是容易的,而振奋一颗心则需要付出百倍的努力。我尽量用缓和的语气对大家说:“我相信不会有人故意把笔盒拿走的,请大家好好想想,再仔细找找,找到后马上归还,好吗?”第二天他找我归还了笔盒,我推心置腹地对他说:“老师知道你家里有困难,但咱再穷也不能志短呀。这是老师送给你的新笔盒。”他的眼眶中噙满了亮晶晶的泪珠。我认为一个成功的教育一定是充满着爱的教育。在教育实践中我们要对学生多一份理解与关爱,给学生探索甚至尝试错误的机会,要有宽容的心态,等待的气度。
二、赏识是开启智慧的金钥匙
我们知道每个人都有自尊,包括我们的学生,好的学生如果只是一味地表扬、夸奖,会导致他们骄傲自大,脱离班集体。我曾经有这样一名学生,他是班长,学习成绩在班里名列前茅,组织能力很强,老师们都很喜欢他。渐渐地这个学生在班里趾高气扬,对同学发号施令,稍不如意就大加训斥。同学们意见很大,但当时我认为要支持班干部的工作,对他的错误做法没有及时指出,使这个学生变得更加得意洋洋,我行我素,以致在一次值日中因一件小事与同学发生口角,之后大打出手,事后还拒不认错,觉得他是班长,向同学认错有失尊严,并且认为他打同学是为了班级工作,根本就没有错。这件事很引起了我的深思,一个好学生为什么会变成这样?我思索了很久,最后结论是赏识要用得恰到好处,应该讲求方法和艺术,否则对有些好学生来讲,我们的赏识教育只会满足他们的虚荣心,膨胀他 们的私欲。无原则的赏识就是骄纵,是教育中的大忌。事后,我跟他讲一些故事借此机会教育他,指出他处理问题不当之处,让他明白班干更应以身作则,事事起到模范带头的作用,后来他对待他人的态度慢慢开始改变。赏识也不是不能批评,只是赏识教育的主旨是发现人的闪光点,发现人的潜在力,从而树立他们的信心,促进他们进取,而对人的弱点,我们当然不能赏识,否则赏识便失去了它的原则性。
对于后进生,如果只是一味地训斥,他们会产生逆反心理,或是破罐破摔,长期以往,后果很难想象,作为一名班主任,我们要尽量去挖掘学生的“闪光点”加以肯定,应该让他们感受到自身的价值。我班有个学生学习很差,上课不注意听讲,作业经常不交,课上、课下纪律不能保证,是典型的后进生。对于这样的孩子如果只是批评、指责,他的自信心肯定会越来越少,甚至还会自暴自弃。我发现他的篮球打得不错,于是就鼓励他,如果你在学习上能像打篮球那么专注,你的学习成绩一定会取得大进步。对于他身上的每一点进步,我都及时发现,并且及时予以鼓励,培养他的自信心。对于后进生,我动员学习好的同学帮助他们,带动他们把学习成绩提高上去,组成一帮一学习互助小组。经过大家的共同努力,成绩真的进步不少。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更离不开所有人的赏识。孩子因为赏识而快乐、进步。是啊,每个学生都有可能是未来极具天赋的艺术家,一流的音乐家,才华横溢的作家或出色的运动员……谁也说不清楚,不能放弃任何一个人才。因而我们要经常以赏识的眼光,去发现他们的闪光点,使每个学生心中都有个小小的太阳,并让它放光发热。
每一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优点,作为班主任应该善于捕捉每一个学生身 上的闪光点,虽然可能只是一个小小的闪光点,但很有可能你通过这个小小的闪光点可以挖掘出埋藏在他心里头的大金矿。前苏联著名的教育家马卡连科曾经有这样一句话:“用放大镜看学生的优点,用缩小镜看学生的缺点”,只要我们用赏识的眼光去看人看事,就会宽以待人。宽以待人,不仅给他人留有余地,也给自己赢得一方空间。
三、宽容是开启智慧的金钥匙
宽容是一种生活艺术,也是教育艺术。教师的宽容,可以缓和师生之间的紧张局面,使学生逆反心理转变,防止学生产生抵触情绪,使“严”收到最佳的效果;教师的赏识,可以让学生产生自信,防止学生一味的陷入自卑的泥泞里不能自拔。教师建立起一种全新的观念:像对待上帝一样对待孩子;把自己的全部生命都投入到教育中,用生命的激情去创造另一个美好的生命!
记得我刚做班主任的时候火气是比较大的,很容易在课堂上发脾气批评学生,有时弄得自己也很难堪下不了台,而且我发现这种方法批评学生,即使他表面上服气了但实际上他只是摄于你做班主任的威严而心里不服气。后来在做班主任的过程中不断的反思和探索,摸索出一些行之有效的方法。赏识和宽容应体现在民主平等地对待学生,即在教育活动中教师和学生以平等的身份共同参与,形成平等与友好、理解与尊重、信任与接纳、关心与帮助的师生观。我们班有个男生小黄,性格比较反叛,具体表现可以用两句话来总结概括:班主任说什么他都不乐意,班干部做什么他都认为不对!但是这个学生有一个爱好爱踢足球,口才和反应能力都很不错,出黑板报也是个人才,有一次我们班与兄弟班踢足球,结果我们班以3: 2胜了,其中有两个球是他进的,那么我当时立即把握住这个大好时机就找他出来谈话,首先我先赞扬他今天在足球场上表现如何积极英勇,关键时刻连下两城,力挽狂澜,为班级的胜利奠下了坚实的基础,获得了同学们一浪接一浪的掌声,然后我又大力表扬他出的黑板报如何的别具一格,赞扬完后我发现他已经变成了欢乐的海洋,这个时候我看准时机话题突然一转:“但是你有没有好好想过,你在班上那么有才干却没有一个人选你当班干部,你有没有冷静的思考过为什么?”然后我跟他一一分析原因,开始的时候他还只是点点头,到了后来他自己主动表态。过了一段时间我又跟他出来长谈了一次,慢慢的我发现这个学生在学习态度及与同学相处方面有了很大的改观,期中考试后的成绩有了很大的进步,进入了全级前十名。
四、微笑是开启智慧的金钥匙。
面对一个小小的过失,常常一个淡淡的微笑,一句轻轻的歉语,带来包涵谅解,这是宽容。很多人在提到教师时,总会与“严肃”、“不苟言笑”联系在一起。其实,“微笑”的力量才是无穷的。每天给学生灿烂的微笑,会让学生的身心感到愉快,智能得到发展。孩子的心田是一块奇怪的土地,你播下思想的种子,就会获得行为的收获;你播下习惯的种子,就会获得品德的收获;你播下品德的种子,就会获得命运的收获。我们班有个学生,刚开始每天的作业总是爱拖着不做,因此考试成绩总是不如人意。怎么办呢?训一通吧,不行!我试着寻找他的优点,结果发现他这个人还真有不少优点:比如,爱劳动,每次他总是自告奋勇地去挑最苦最累的差事做。另外他非常懂礼貌,每次见了老师总会笑嘻嘻地打招呼。于是只要一发现 他做了好事,我便在课上表扬他,然后在课后再悄悄地微笑着问他:“作业好了吗?要抓紧一点哟!”他总是边红着脸边搔着头对我说:“还有一点点了。”我还是笑着对他说:“等一下我可是要来检查的。”他从我的目光里读到了鼓励,久而久之,找到了自身的价值,后来还变得在课上敢于发言,在考试中取得了好成绩。在学生取得成功时,我会用微笑送去欣赏;在学生感到失落时,我会用微笑送去鼓励;在学生犯错时,我会用微笑送去宽容。因此,我用微笑赢得了学生的尊重和爱戴。我想说:微笑,是一把闪闪发光的金钥匙,能开启教育成功的大门,帮助学生们茁壮成长。
一个没有爱心的老师不是一个好老师,一个没有爱心的班主任不是一个合格的班主任,这一点我深信不疑。不仅要关爱好学生,而且要关爱差生,只要你多关爱他们,学生才能喜欢你,信任你,跟你说真心话,为你出谋划策。当我们心中有爱,当我们眼中有爱,当我们为迷失方向的学生点起一盏心灯,他们便能够爬出心灵的沼泽,重拾勇气和信心,扬起理想的风帆。
人际之间的交往在于理解,师生之间亦是如此。在相互理解中得到宽容和谅解;在宽容中学会赏识,在赏识学生的过程,学会微笑;所有的一切,都需要我们要有一颗爱的心。
第三篇:开启智慧之门的钥匙
开启智慧之门的钥匙——课堂提问艺术
《装满昆虫的衣袋》观课报告
学起于思,思起于疑,疑解于问。教学是一门艺术,而课堂提问是组织课堂教学的中心环节。精彩的提问是诱发学生思维的发动机,能开启学生思维的大门,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师生情感的交流,优化课堂教学。
在研修第五专题中,我不止一次地仔细观看了李蓓蓓老师执教的五年级《装满昆虫的衣袋》示范课和李老师的课堂实录,发现李老师的课堂各种提问超过了20次(仅第一节课),还不包括引导学生提出的问题(实际上学生在教师启发引导下提出的有价值的问题也是教师所要提出的,而这比教师直接提出更有效)。属于思考、启发、想象性的问题占多数,如“看到这个课题,你有哪些疑问呢?想知道些什么?”“你能联系上下文来说一说“纵横”是什么意思吗?”“文中的小法布尔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你能从文中找个词来说一说吗?”“学习第一件事情的时候,用了哪种阅读方法呀?”等等,这类问题超过了提问数量的百分之九十!(我个人数了数认为有18个之多)。李老师的课课堂教学效果显著,学生思维活跃,思考的问题有深度,对问题的解答有力度,这与课堂提问的质量是分不开的。
在日常课堂教学中,抓住契机提问题,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抓住突破口,把它转化成学生感兴趣的问题;迂回设问,环环相扣,引导学生深入分析;注重提问的层次和角度,拓宽思维空间,培养学生的纵向思维和发散性思维;注重答问的点评,并补充、梳理、归纳。纵观李老师的课,提问都具有日常教学提问艺术,说明课前教学设计中对教学的预设也很充分,对学情把握也很准确,并通过提问来提高学生的思辩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能否提出高质量的问题,并达到预期目的,是评价一名教师教学水平高低的标准之一。这都是我们语文老师应该好好学习并掌握的教学技能。
宋代著名教育家朱熹说:“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课堂提问就是教学生有疑而达到无疑,从而得到长进。它是教学过程中常用的一种富有艺术生命力的教学方法,是启发式教学的一种重要形式,是推动学生实现目标的重要控制手段,是一把开启智慧之门的钥匙。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就要不断地探索课堂提问的规律,掌握课堂提问的艺术从而精心设计好各种类型的提问,形成有自己特色、适合学生口味的提问艺术风格,达到最佳教学效果。
第四篇:顿悟开启智慧之门的金钥匙
顿悟开启智慧之门的金钥匙
学习者的接受能力和感知领悟能力的差异造成了学习上的差距。我们应该正视这样一个问题,孩子们的智力水平是大体相当的。但由于出生后所接触的人和事物,所处的环境上以及成长经历的不同铸就了孩子们在接受能力和感知领悟能力上的差异。当然这要排除天生的基因问题诱发的智力上的或生理上的残缺。所以作为老师请不要千篇一律的要求每位学生都达同一级别的水平。
我们要学会理解宽容,更需要我们积极的引导。记得这个学期的期末复习过程中,我把很多试题的解答过程都讲得很全面细致只是希望那些平时基础不牢固的学生能从中获得启示,没想到效果挺好的。有次一位家长咨询学生近况,这位家长说的令我记忆犹新——这位女生平时学习数学不是很显眼,但在期末复习中非常的认真。一次做作业时长叹一声,告诉家长说我终于明白这样的题怎么做了。这一声长叹,叹出了学生对待学习的求知欲,叹出了我的一些教学启示:说明这位学生真的是对题有了深刻的认识,相信在遇到同样类型的题目时,她都会迎刃而解。这样的现象我想称之为顿悟。
学生能够顿悟是需要一个长期的积累和反复思考的过程。我想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尝试着留出更多的时间空间让学生来自学,因为只有真正的领悟了知识才永远是自己的东西。不管是同学说的还是老师讲的都不是学习者自己的东西,只有让学生自己总结反思中达到顿悟才会真正的完全解答每一个学习中的困惑。长此以往,学生在顿悟中的学习将会达到一种飞跃,那就是学会了思考,开启了智慧之门。
给学生更多自学的机会,让学生在学习中探寻,在顿悟中开启智慧的大门。
第五篇:真情——开启智慧之门的钥匙
真情——开启智慧之门的钥匙
——对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实
施情感教育的相关思考
重庆第七中学校
王治
提要:在知识经济、信息时代到来的世纪之交,我国于2001年9月正式启动了第八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对方兴未艾的素质教育又一次有益的推进。在这这一轮基础教育改革的大潮中,一个中学语文教师应如何在新课标下的语文教学中积极融入情感教育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对此,通过对自己粗浅的教学经验的总结,我尝试着探索出一条在中学语文教学中能较好融入情感教育的小路,以待各位专家同行悉心指正。
关键词:新课标
人文性
情感教育
(一)前言
中学语文教学长期以来备受争议甚至受到多方非难已经是不容争辩的事实,中学语文教学可谓正经历着一个新旧交替的阵痛期,在一切都还处于尝试的时候,难免会无所适从、手足无措,因而在新课标正式颁布之前,中学语文教学领域也存在诸如工具性和文学性谁占主导、语言教学与文字教学如何配套、理论化与实践性如何协调等问题的争论。但随着新课标的颁布,我们可以清晰地发现,新课标对语文的性质的界定为“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人文性”成了语文学科区别于其他学科最显著的特点,所强调的不再只是语文的工具性。应该说这是中学语文学科认识的一个重大转变,可以预料,这一对于当前的中学语文教育突破困境,迈入坦途具有举足轻重的指导意义。
如何在当前时代背景下体现语文学科的“人文性”特点呢?我认为,重视对直接参与课程的教学主体——学生和教师——内在感情挖掘,在语文教学过程中积极融入情感教育因素,特别是积极引导和培养学生的情感,促使其形成健康、健全的人格,应该是当前中学语文教学改革的当务之急。
(二)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实施情感教育的点滴经验浅谈
语文新课标的出现,为语文教师转变根本的教学观提供了理论依据和行动指南。在我近期的语文教学中尝试着体现新课标的新理念,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和教师两方面的情感因素予以重新整合,使语文课堂的情感教育由理念转化为现实。
1、实施情感教育应立足于教育理念的更新
在中学语文教学中想要成功融入情感教育,教师首先必须更新对基础教育的传统观念,树立起培养学生的整体素质的教育观。
语文不应被当作单纯传授语文知识、培养语文技能的工具,按照教育现代化对人的培养目标的确定,教育应以以培养人的素质为核心,这就要求教育必须立足于对学生群体及每个个体整体素质的全面提高,充分体现出语文学科得天独厚的“人文”特性和优势,这在“新课标”中被描述为“关注学生、以学生发展为本”,学生及学生的发展被置于前所未有的突出地位,大大改观了传统的语文学科的“教—学”单向教学模式,教学重点也因此转移到了对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上,使学生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不仅学到相关的语文知识、形成相应的语文技能,而且也通过学习为人处世,与人合作共处,而不仅仅是考试机器甚至应试教育的牺牲品。
2、实施情感教育应以引导学生情感为本位
像先哲曾向我们告知的那样: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叶子。对学生的教育必须要注意到接受学生的个别差异,注重学生个性发展。这在语文教学中必须体现为一种宽容,允许学生述说真话,抒发真情,探寻真理,对他们独特的情感充分尊重又积极引导。
譬如,在教学《屈原列传》的时候,就有学生质疑屈原选择死亡是不是勇者的举动。如果这时教师简单地予以否定或肯定,都可能难以让学生心悦诚服。面对这样的两难境地,在教学中顺势引导学生展开了对“生存与死亡”“屈辱与尊严”的相关讨论,学生的情绪和思考因这些有趣的论题而被带动起来,通过热烈的探讨和辩论,使学生在各抒己见、各言其情的过程中较充分地体会到了语文学习的乐趣,也由此对屈原的自杀、生命的意义、尊严的可贵等一系列有价值的人生问题有了更深入的认识和体验。本课的教学从而也没有变为简单的认字识词、学习语法的文言文教学。
这让我深深感到融入情感教育必须建立在新型的平等、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基础之上。
3、实施情感教育应以改良方法为必要手段
当然,单有教学的正确观念,还必须改良教学的方法,新课标要求在语文教学中教师的教法、学生的学法都应有所改变。教师应在教学中淡化强制与约束,运用启发、引导、激励的相关机制,用“心”施教,动“情”施教;而学生则应在教师的指导下展开主动的、富有个性的学习,特别是运用新《课程标准》第三条明确提出的“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种转变不是简单的教学方式的量变,而是渗入了师生双方真实情感体验的结晶。
在一次课外阅读课上引导学生鉴赏汤显祖的《牡丹亭》,学生们因为剧情设置的离奇荒诞而怀疑文章的可信度和主人公杜丽娘与柳梦梅爱情的真实性。学生能提出自己独特的真实感受,一方面可以感觉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情感和思维的积极参与,另一方面又可以感觉到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情感认知的错位。如果不对这一极有价值的问题予以答复,学生势必会长久地心存疑虑,进而直接影响对《牡丹亭》鉴赏的深入。基于对《牡丹亭》的情感认知,向学生们介绍了汤显祖戏剧创作的基本理念——“真情说”,汤显祖写作此剧目的恰恰在于以“情”反“理”,张扬人之“情”的能动性及其超越生死的创造性力量。并以他在本戏的《题词》为例:“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生而不可与死,死而不可复生者,皆非情之至也„„人世之事,非人世所可尽。自非通人,恒以理相格耳,第云理之所必无,安知情之所必有邪!”学生们在自主合作,积极探究的过程中认识逐步深化,不由对作者的苦心孤诣由衷赞叹。这次成功的情感教学不仅使学生们的情感得到了陶冶,更深刻地体验到惊心动魄的爱情,也体会到了思维的乐趣,对语文学习的方式方法也有了更明确的认识。
试想,如果教师对《牡丹亭》知之甚少,或是在方法上对学生简单灌输,学生也就无从积极自主地开展合作探究。教师无“情”,学生也无“情”,没有真情的教师不会是一位好的语文教师,情感不丰富的语文课也培养不出具有真情的学生:可谓是语文教学中“理之必然”、“情”之必然。
4、情感教育的深化必须加大教学中的情感体验的分量和权重 我国著名美学家王朝文曾说过:“只有诉诸感觉的东西,才能引起强烈的感动。”如果综合考察入选中学语文教材的文本,可以清晰感觉到一个鲜明的特征——“情者,文之经”,中学语文教材所选之诗文大都辞真意切、饱含深情,不少是经受住了时间检验的经典名篇,文辞优美、声情并茂,如《背影》里的父子情,《我与地坛》《游子吟》里的母子情,《孔雀东南飞》《氓》《关雎》里的爱情,《藤野老师》《我的老师》里的师生之情,《故都的秋》《再别康桥》里的思念之情,《黄鹂》里的对自然的热爱,《离骚》里对祖国的眷恋„„无不在抒写人间的诸般情感,无不体现出对情之真、情之善和情之美的热情讴歌与赞美。
但这些活生生的情感因素在以往的语文教学中却常常被教师忽视、冷淡,语文教学成了索然无味的文章解剖,成了生硬空洞的道德说教,对一个个字词的反复生硬揣测抢夺了对情感的真切感悟和体验的时空,对字词篇章布局安排的枯燥划分大大妨碍了至真、至善、至美之情对学生的熏陶和感染,一个个鲜活的人物被解读得支离破碎,一个个精彩的情节被消解的无影无踪。即使面对饱含深情的诗文,学生们大多表情漠然、无动于衷,完全成了语文学习毫无快乐的奴隶,富有感情文本在他们心中毫无美感,当然更不会使他们产生多少对语文学习的快感了。这种对文本情感因素漠视的现象不仅体现在课堂教学中,也体现在对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估和考察中。要使情感教育得到切实的深化,就必须加大在教学中的对情感体验的分量,并在对教学效果的权重中得到落实。
扪心自问,如果不是为了应付考试,真怀疑还有多少学生还会倾心学习并热爱语文这一学科。这不能不说是语文教师所能感到的最大悲哀——面对最宝贵、最丰富的情感资源却困顿得难以维系教学中最微薄的快感„„
痛定思痛,这不能不说是因语文教学长期重视工具性、忽视人文性而结下的苦果。
(三)小结
现实让我们深刻意识到,要彻底改变这样被动的语文教学现状,担任语文教学的教师必须尽快完善自身的专业知识教学应变能力、教育教学的科学研讨能力、在新形势下运用计算机多媒体信息工具开展教育教学的实践能力和锐意进取、推陈出新的创新能力。唯有如此,才可能在语文教学中更好地融入情感教育,不至于在困境中徘徊而不能自拔。
在文章的最后,对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实施情感教育的心得体会在于:要使中学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富有实效、卓有成效,必须建立在新型的民主师生关系的基础上,教师不断强化自身的从教素质,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开展合作和探讨,以“情”为主导因素来调整教法和学法,将“情”贯穿于教学的始终,使情感教育在语文教学中发挥应有的积极作用。
参考书目:
①《教育研究的理论和方法》
主编
杨小微 刘卫华
湖北教育出版社
②《现代教育科研
原理·方法·案例》 主编
王坦 张志勇
青岛海洋大学出版社 ③《中小学教育科研实用教程》
武汉市教育科学研究所编
武汉出版社 ④《语文教育行为论》
刘永慧
青岛海洋大学出版社 ⑤《语文教育行为论》
曹明海
四川教育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