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发展观和驾驭科学发展的能力》试卷(精选五篇)

时间:2019-05-14 21:03:2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科学发展观和驾驭科学发展的能力》试卷》,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科学发展观和驾驭科学发展的能力》试卷》。

第一篇:《科学发展观和驾驭科学发展的能力》试卷

考试标题 《科学发展观和驾驭科学发展的能力》试卷 本试卷共有判断题 10 道,单选题 15 道,多选题 10 道,总分 100 分,所属课程 《科学发展观和驾驭科学发展的能力》 60 分及格。倒计时 52:16

一、判断题(10 道)

1.加强党的建设,必须放在首位的是思想建设。

正确 错误

2.实现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途径是形成区域间相互促进、优势互补的互动机制。

正确 错误

3.统筹城乡发展应贯彻的方针是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

正确 错误

4.从总体上看,我国还处于工业化的低级阶段 正确 错误

5.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以来,党中央明确提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四位一体的总体布局。

正确 错误

6.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就是要使国民经济各个领域向外资全部开放。

正确 错误

7.党的领导核心作用主要表现在总揽全局、协调各方。

正确 错误

8.正确处理效率与公平的关系,应做到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正确 错误

9.推进文化创新的方针是始终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做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相统一。

正确 错误

10.从发展视野上,科学发展观是一种具有“全球―国际”视野的科学发展理论,是人类追求科学发展的共同遵循。

正确 错误

二、单选题(15 道)

1.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的科学发展观的根本要求是()。

A.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B.坚持以人为本

C.统筹城乡、区域、经济社会、人与自然、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 D.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2.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要始终坚持以()为中心,以发展为主题。

A.政治建设 B.文化建设 C.经济建设 D.国防建设

3.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的科学发展观的主要内涵是()。

A.促进和实现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 B.坚持以人为本

C.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 D.坚持五个统筹

4.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要坚持把()同四项基本原则、改革开放统一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任何时候都决不能动摇。

A.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B.以经济发展为中心 C.以人的发展为中心 D.以文化发展为中心

5.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报告在分析当前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时,提出了“两个没有变”,一是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二是()没有变。

A.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基本矛盾 B.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基本矛盾

C.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社会主要矛盾 D.经济发展与文化发展的矛盾

6.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点是()。

A.加强教育 B.改善民生 C.反腐倡廉 D.科技强国

7.()是当代中国共产党全部理论和全部实践的中心内容。

A.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 B.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C.社会主义建设和发展 D.实现小康社会

8.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首要的基本理论问题是()。

A.“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 B.“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 C.“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D.“什么是小康社会、怎样建设小康社会”

9.科学发展观提出的根本依据是()。

A.当前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 B.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 C.当前我国社会主要矛盾 D.社会主义经济建设

10.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提出,要逐步提高()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

A.政府收入 B.居民收入 C.企业收入 D.公务员收入

11.关于发展的本质、目的、内涵和要求的总体看法和根本观点是()。

A.发展战略 B.发展道路 C.发展模式 D.发展观

12.十六届三中全会指出,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的核心是()。

A.农民 B.税费改革制度 C.土地家庭承包经营 D.农产品市场体系

1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包括()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A.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B.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C.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一系列重大战略思 D.邓小平理论、科学发展观

14.科学发展观的实质是()。

A.速度至关重要 B.以人为本

C.要实现经济社会更快更好地发展 D.全面、协调、可持续

15.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

A.科教兴国

B.要用新的发展思路实现更快更好地发展 C.发展 D.发展战略

三、多选题(10 道)

1.胡锦涛在党的十八大上的报告中指出,新世纪新阶段,党中央抓住重要战略机遇期,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推进()。

A.改革创新 B.实践创新 C.理论创新 D.制度创新

2.胡锦涛在党的十七大上的报告中指出,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国有企业和()、科技等领域改革取得重大进展。

A.金融 B.财税 C.投资 D.价格 3.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历史动力是()。

A.改革开放深化推进的需求 B.处理复杂的国内外局势的要求 C.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考验与挑战 D.大量社会问题的存在

4.我国要从大国走向强国,必须()。

A.加快经济发展 B.抢占世界发展的制高点 C.拓宽在世界发展的空间 D.用文化征服人心

5.胡锦涛在党的十八大上的报告中指出,全党一定要(),把握时代发展要求,顺应人民共同愿望,不懈探索和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规律。

A.勇于实践 B.勇于变革 C.勇于探索 D.勇于创新

6.胡锦涛在党的十八大上的报告中指出,创新型国家建设成效显著,()、高速铁路等实现重大突破。

A.载人航天 B.探月工程 C.载人深潜 D.超级计算机

7.权力社会的导向主要是()。

A.权力配置资源 B.人民愿意做官 C.奉行官本位的价值观 D.经济资源优化

8.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的科学发展观,是指()。

A.树立全面的发展观

B.坚持以人为本,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 C.树立协调的发展观 D.树立可持续的发展观

9.从经济常识角度看,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推进西部大开发和东北地区的振兴体现了()。

A.社会主义的本质

B.我国能够实行强有力的宏观调控 C.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根本目标 D.国家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

10.要以改革的精神研究和解决党的建设面临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进一步解决好党的建设的历史性课题是提高()。

A.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 B.党的领导人的知识水平 C.党的法律意识

D.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的能力

第二篇:《科学发展观和驾驭科学发展的能力》答案

一、判断题(10 道)

1.从总体上看,我国还处于工业化的低级阶段 正确 错误

2.党的领导核心作用主要表现在总揽全局、协调各方。

正确 错误

3.实现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途径是形成区域间相互促进、优势互补的互动机制。

正确 错误

4.推进文化创新的方针是始终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做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相统一。

正确 错误

5.正确处理效率与公平的关系,应做到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

正确 错误

6.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就是要使国民经济各个领域向外资全部开放。

正确 错误

7.从发展视野上,科学发展观是一种具有“全球―国际”视野的科学发展理论,是人类追求科学发展的共同遵循。

正确 错误

8.加强党的建设,必须放在首位的是思想建设。

正确 错误

9.统筹城乡发展应贯彻的方针是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正确 错误

10.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以来,党中央明确提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四位一体的总体布局。

正确 错误

二、单选题(15 道)

1.关于发展的本质、目的、内涵和要求的总体看法和根本观点是()。

A.发展战略 B.发展道路 C.发展模式 D.发展观

2.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

A.科教兴国

B.要用新的发展思路实现更快更好地发展 C.发展 D.发展战略

3.科学发展观的实质是()。

A.速度至关重要 B.以人为本

C.要实现经济社会更快更好地发展 D.全面、协调、可持续

4.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的要树立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是()。A.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 B.坚持以人为本 C.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D.实现可持续发展

5.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点是()。

A.加强教育 B.改善民生 C.反腐倡廉 D.科技强国

6.十六届三中全会指出,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的核心是()。

A.农民 B.税费改革制度 C.土地家庭承包经营 D.农产品市场体系

7.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报告在论述文化建设方面,首次明确把文化作为()提出来。

A.国家硬实力 B.国家软实力 C.社会发展推动力 D.国家巧实力

8.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

A.发展 B.以人为本 C.全面协调可持续 D.统筹兼顾

9.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要坚持把()同四项基本原则、改革开放统一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任何时候都决不能动摇。

A.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B.以经济发展为中心 C.以人的发展为中心 D.以文化发展为中心

10.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的科学发展观的根本要求是()。

A.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B.坚持以人为本

C.统筹城乡、区域、经济社会、人与自然、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 D.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11.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要始终坚持以()为中心,以发展为主题。

A.政治建设 B.文化建设 C.经济建设 D.国防建设

12.()是当代中国共产党全部理论和全部实践的中心内容。

A.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 B.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C.社会主义建设和发展 D.实现小康社会

13.科学发展观提出的根本依据是()。

A.当前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 B.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 C.当前我国社会主要矛盾 D.社会主义经济建设

14.我党提出“立党为公”中的“公”的意思是()。

A.全体党员的利益 B.大公无私的奉献精神 C.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D.群众的利益

15.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首要的基本理论问题是()。

A.“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 B.“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 C.“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D.“什么是小康社会、怎样建设小康社会”

三、多选题(10 道)

1.胡锦涛在党的十七大上的报告中指出,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国有企业和()、科技等领域改革取得重大进展。

A.金融 B.财税 C.投资 D.价格

2.我国要从大国走向强国,必须()。

A.加快经济发展 B.抢占世界发展的制高点 C.拓宽在世界发展的空间 D.用文化征服人心

3.胡锦涛在党的十八大上的报告中指出,新世纪新阶段,党中央抓住重要战略机遇期,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推进()。A.改革创新

B.实践创新 C.理论创新 D.制度创新

4.权力社会的导向主要是()。

A.权力配置资源 B.人民愿意做官 C.奉行官本位的价值观 D.经济资源优化

5.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历史动力是()。

A.改革开放深化推进的需求 B.处理复杂的国内外局势的要求 C.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考验与挑战 D.大量社会问题的存在

6.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的科学发展观,是指()。

A.树立全面的发展观

B.坚持以人为本,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 C.树立协调的发展观 D.树立可持续的发展观

7.要以改革的精神研究和解决党的建设面临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进一步解决好党的建设的历史性课题是提高()。

A.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 B.党的领导人的知识水平 C.党的法律意识

D.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的能力

8.胡锦涛在党的十八大上的报告中指出,创新型国家建设成效显著,()、高速铁路等实现重大突破。

A.载人航天 B.探月工程 C.载人深潜 D.超级计算机

9.从经济常识角度看,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推进西部大开发和东北地区的振兴体现了()。

A.社会主义的本质

B.我国能够实行强有力的宏观调控 C.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根本目标 D.国家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

10.胡锦涛在党的十八大上的报告中指出,全党一定要(),把握时代发展要求,顺应人民共同愿望,不懈探索和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规律。

A.勇于实践 B.勇于变革 C.勇于探索 D.勇于创新

第三篇:践行科学发展观与个体科学发展

践行科学发展观与个体科学发展

孙英涛

摘要:“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作为科学发展观的价值取向和本质要求,以人为本的核心理念把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统一起来,并把前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实践作为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途径,是当代中国对马克思主义的全面发展理论的创新应用和发展。因此,实现社会个体的全面发展应该的科学发展观的应有之义。反过来讲,作为社会的每个个体,也可以并应该主动行为,通过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来追求和实现自身的科学发展。

科学发展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最新成果,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科学发展观内涵丰富,涉及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发展各个领域,其影响所及包括国家政党、企业以及个人等诸多主体。“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作为科学发展观的价值取向和本质要求,以人为本的核心理念把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统一起来,并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实践作为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途径,是当代中国对马克思主义的全面发展理论的创新应用和发展。因此,实现社会个体的全面发展应该是科学发展观的应有之义。反过来讲,作为社会的每个个体,也可以并应该主动行为,通过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来追求和实现自身的科学发展。

一、个体之科学发展以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为价值 目标

人的发展的理论,在马克思主义学说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一定意义上讲,整个马克思主义理论就是关于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及其相互关系,并由此出发去科学地认识人、人的本质、人的方针等一系列根本性问题的理论。马克思关于个人全面发展理论的最大意义,在于它为人的全面发展的人是与现实中正在发展而尚未全面发展的人相对照的。总的来说,马克思关于全面发展的人的规定是从三方面展开的:首先,全面发展的人是劳动能力高度发展的人劳动是人与动物相区别的本质特征,因此人的方针实质上是指人的劳动力的发展,主要是人的体力和 脑力的发展。其次,全面发展的人是在前面的社会的发展过程具有一定的选择性,这种选择性是指社会主体以一定的方式在可能性空间中有意识、有目的地指向确定对象的创造性活动。由于社会内部的基本矛盾与外部各种因素、条件的相互作用,使一个民族的发展表现为由多种可能性构成的“可能性空间”,哪种可能性实现,取决于主体的自觉选择。但是,在社会发展过程中,主体的选择性并不否定社会发展的决定性,两者是内在统一的。这是因为,主体选择的对象只能存在于可能性空间中,可能性空间是选择活动的前提,而这个可能性空间是由人们不能自由选择的生产力和其他既定条件所决定的,而不是由社会历史过程中的多种随机现象构成的,更不是体现了历史发展中偶然因素或必然因素的重要作用。也就是说,社会关系实际上决定着一个个体能够发展到什么程度,以及对人的发展的要求。因此,人的全面发展应该成为未来社会人发展的理想和价值目标。第三,全面发展的人是能力得到多方面发展的人。在马克思看来,人的发展的实质是人的能力的发展,它既包括一个人所拥有的自然力,也包括作为主体的人在实践活动中通过锻炼、培养与学习而形成并积淀的知识、经验、情感意志等精神因素。实际上,在当今社会,面对稀缺的社会资源和个体的即期需求,很多人在个体发展上往往是狭隘的、片面的,其更多的是重视个人当前生存和发展的需要,而不能以宽阔的视野、以历史的眼光审视个人发展。

二、科学发展观是现实条件下促进个体科学发展的重要规定性

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科学发展观这三方面的内涵,决定了其对于个体发展的规定性。

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体现了历史唯物主义关于生产力是人类社会发展基础的基本观点。人类要生存繁衍,要追求美好生活,要获得自身的解放和发展,要保持自身的先进性,发展是基础、是根本。同样,一个个体要立足社会,要使自身不断适应变化了的现实情况,确保自身不被社会所淘汰,就只有不断发展自己,不断提升自身的素质和能力。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体现了历史唯物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和人民群众是历史发展主体的基本观点。马克思主义哲学关于人的全面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以人为本”的理论基础。以人为本是对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创新发展。以人为本的重要取向是把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统一起来。人的全面发展和 经济社会发展是相互协调、相互促进的。坚持以人为本,一方面就要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最终目的,既着眼于人民现实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又着眼于促进人民素质人提高,另一方面,通过社会个体整体素质的提高,反作用于经济社会的全面和谐发展。

全面协调可持续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这一基本要求体现了唯物辩证法关于事物之间普遍联系、辩证统一的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哲学关于事物普遍联系的原理,要求人们在谋划发展的时候,善于分析事物的具体联系,确立整体性、开放性思维,从动态中考察事物的普遍联系。这就要求人们正确认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的相互关系,从自我做起,通过处理好上述三种关系,促进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也就是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以及人与人的和谐。

三、微观层面上个体科学发展的实现

个体之科学发展,其基本含义是指个体作为社会活动主体,其自身的理想信念、思想观念、道德品质、能力素质、实践活动、个体需要等诸多方面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从微观着眼,从一个个体出发,实现自身的科学发展,亦即要使自己的理想信念更为坚定,使自己的理想信念更为突出,使自己的道德品质更为高尚,使自己的能力素质更为突出,使自己的行动更有益社会大局。总之,个体的科学发展就是把个体的一切放到整个社会大环境中去考量,科学谋划自己人生道路,志存高远,追求卓越,增强责任,增强本领,做一个无愧于社会、无愧于时代的人。

在科学发展观规定和指导下,社会个体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实现自身的科学发展。

(一)坚定的理想信念支撑个体的精神世界 远大的理想和坚定的信念,是推动整个社会进步的强大动力,也是社会个体迎难而上、走向成功的主要精神支柱。每一个社会个体,都应该牢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自觉把给他的理想信念同国家的前途命运紧密结合起来,把给他的追求同人民群众的需要紧密联系起来。具体而言,一是要坚定理想信念。理想信念是人们安身立命的东西,在于理想信念的定向、动力和支撑作用。没有决定的理想信念人的精神大夏就将坍塌,无异于行尸走肉。二是要不断加强道德修养。要严格自律,时刻注意自我改造和自我完善,严守社会公德修养,严把做人的底线。三是要发扬艰苦奋斗的良好作风。要有崇尚节俭的生产和生活作风,要有不畏艰苦、奋发向上的思想品格,要有锐意进取、开拓创新的精神状态,要有百折不挠,一往无前的坚强意志,要有自强不息、任劳任怨的精神风貌。四是要辩证看待人生际遇。客观对待人情冷暖和人生挫折,少抱怨。多实干,不论遇到怎样的艰辛,都始终勇往直前,决不因遭受困难而彷徨失措,决不因遭受挫折而消沉失望,决不因遭受不公而随波逐流。

(二)以积极的学习思考提升个体的综合素质

面对纷繁复杂的社会变迁,每个个体唯有克服惰性,增强悟性,勤学多思,博学善思,才能开阔视野,增长见识,提升自身素质,满足新形势任务的要求,才能立足不败之地。

古人云:“立身以立学为先,立学以读书为本”。“君子之学必日新,日新者进也。不日新者必日退,未有不进而退者”。正所谓“无情岁月增中减,有味诗书苦后甜”。在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今天,学习尤为重要。要把学习作为一种精神追求和生活方式,作为能力之源、立身之本。要多学、多看,坚持向书本、向实践学、向同志学、向群众学。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勤学、多学尚需多思、善思,要养成勤于思考、善于思考的良好习惯。工作中要着力改变过去那种浮于表面、浅学辄止、不愿费心的坏毛病。要开动脑筋,多钻研,多深究,要虚心听取方方面面的意见,学会从不同角度、从不同的充满去观察、思考和解决问题,以求洞悉事物,通晓事理,明确努力方向,丰富生活思路。

(三)以无私的社会劳动打造个体的人生价值

历史唯物主义告诉我们,人既是个体的存在同时又是社会的存在物。也就是说,社会是由人组成的,没有个体就无所谓社会;而社会又是各个个体之间的一切社会关系构成的有机整体。人作为一种个体的存在物,每个个体都有维持自己生存和发展的需要。同时,人作为一个社会成员的存在物,每个个体又有维持社会共同体的存在和发展的需要。个体与社会的相互作用的关系反应了这样一个基本的历史事实:个体的全面发展需要借助集体提供的平台,社会的进步必须由全体社会成员的共同参与和积极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同样需要社会公众的力量,需要每一个社会成员付出一分力。同时,劳动、创造和奉献是人生价值的基本标志。个体按照一定的要求,尽到自己的责任,付出自己的劳动,就是对社会作出了贡献。劳动在满足人的物质利益需要的同时,彰显了其协调人与人关系的道德动机,以及成为人们表现自己的体力与智力的手段,不断地实现着其物质利益动机、道德动机和创造动机的有机统一,而且劳动的道德动机和创造动机越来越增强,使劳动变成一种自我价值实现的需要。个体的人生价值,是在为 社会事业积极奋斗中实现的。个体之科学发展是一个动态的永恒追求过程,没有终点。个体要实现自身科学发展,惟有依靠学习、依靠实践,需要学习学习再学习,实践实践再实践。通过学习坚定自己的理想信念,通过学习提高自己的道德品质,通过学习提升自己的能力素质,通过学习指导实践,并通过实践检验学习成果,查找自身不足,弥补自身缺陷,以达到不断完善自我的目的。

第四篇:学习科学发展观演讲稿:坚定科学发展信念历练挑战危机能力

学习科学发展观演讲稿:坚定科学发展信念历练挑战危机能力

XX年是包钢稀土产业业绩骄人的一年。在这一年,整个产业资产运作纵横捭阖、项目建设此起彼伏、技术改造热火朝天、科研工作佳绩迭出。XX年,包钢稀土生产稀土产品折合氧化物5万吨,实现销售收入33亿元,生产经营创下历史新高。

面对这样一种局面,很多人可能会想:包钢稀土真是赶上了好时候。然而,真是这样吗?事实上,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对稀土行业的冲击远比对钢铁行业来得早、来得猛!还是在XX年底,有市场晴雨表之称的镨钕价格就开始下跌,到今天跌幅已近60%。现在的人们喜欢说,世界经济正面临寒流的考验,但是,在稀土界,专家们的说法却是:中国稀土行业正进入新一轮“冬眠期”。

那么,在如此严酷的经济环境下,包钢稀土产业何以生机勃勃的发展?原因应该有两点,一是有着坚定的科学发展的信念;另一个则是有着顽强的应对挑战的能力。

中国稀土行业发展的艰辛曲折早为外界所熟知。但是,无论是在市场回暖时期,还是在行业低迷期,包钢稀土产业始终把科学发展奉为自己的天职,始终没有放弃做大做强的理想。

15年前,为了肩负起稀土行业源头治乱的重任,为了支持包钢稀土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在包钢(集团)公司的领导和支持下,包钢稀土产业果断制定实施了“五统一”政策。为此,整个产业付出了巨大代价。包钢内部多家稀选厂关停,稀土高科3个稀选车间限产停产。但是,就是在这样一种情况下,包钢稀土依然咬紧牙关,把省下来的钱投入到技术改造和资产运作中去。经过艰苦卓绝的努力,在上一个市场低谷期,包钢稀土产业不但完成了冶炼分离能力的第一次提升,而且将众多稀土企业收归旗下,一举奠定整个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大好局面。

在波澜壮阔的发展历程中,在与困难和考验较量的过程中,包钢稀土早已历炼出处乱不惊、借势发展的“好功夫”。如今,这种能力已经成为包钢稀土产业应对各种危机的强大武器。

想必大家还记得两年前发生在稀土冶炼厂的那场大火吧。一场大火毁掉了企业多年的生产积累。面对累累废墟,很多人流下了痛心的眼泪。然而包钢稀土并没有就此趴下。他们痛定思痛,将灾后重建转化成为了一次脱胎换骨的机遇!用了短短不到百天的时间,他们不但建起了新的生产线,而且优化了生产配置,提升了生产技术,完成了产品升级,完成了生产能力的第二次提升。现在,他们生产的产品质量、数量已经大大超过了灾前。当今,全球经济寒风瑟瑟。但是,作为包钢受冲击最大的板块,稀土产业发展的信心并没有动摇,发展步伐也没有减慢。他们化危为机、巧渡难关!经济萎靡,包钢稀土将它看成低成本扩张的绝好机会;市场疲软,包钢稀土将它转化成为技术改造、完善管理的大好时机;价格下滑,包钢稀土把它当成延伸产业链条的强大动力。XX年,借助“五统一”政策威力,包钢稀土完成了对和发稀土的控股收购;携手南方稀土进行“限产保价”;组建稀土国贸公司;牵头成立稀土产业创新联盟;完成冶炼厂、稀选厂配套扩能改造;承担了23项国家级科研课题……在这一年,包钢稀土的发展步伐走得格外扎实!

有必胜之心,才有谋胜之道,谋略于前才能取胜于后,这是兵家信奉的原则,这也是企业的经营秘籍。正是拥有了这样一个信心,正是拥有了这样一种能力,十几年来,包钢稀土产业穿过形势聚变的惊涛骇浪,经历市场冷暖的跌宕起伏,一步步走向了实力强大,一步步走向了发展规范。现在,包钢稀土已经从“中华稀土第一股”成为名副其实的“中国稀土第一位”。

稀土是包钢的优势,稀土是包钢的骄傲。然而优势和骄傲不是天赋神权。包钢稀土产业的发展经验让我们明白了一个道理:面对危机,只有那些坚信胜利、敢打硬仗的企业,只有那些准备充分、行动高效的企业才能成为最后的赢家!

第五篇:以科学发展观推动司法行政事业科学发展

以科学发展观推动司法行政事业科学发展

黄南州司法局 谢忠兴

司法行政工作是政府软实力的体现,是政府运用柔性机制管理社会事务的重要方面,在推动经济社会科学发展和维护社会政治稳定中具有综合性、前导性、治本性、基础性等特征和独特的职能优势,在经济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各个方面日益发挥着广泛而深刻的影响。近年来,青海司法行政工作在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和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紧紧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为建设“平安青海”、推进依法治理和构建和谐社会做出了积极贡献。主要表现在: “五五”普法工作深入开展,“法律七进”活动成效显著;人民调解的职能优势得到发挥,人民调解、司法调解、行政调解“三位一体”的大调解格局初步形成,预防和化解基层社会矛盾纠纷的能力不断增强;法律服务、法律援助业务不断拓展,社会影响逐步扩大;司法所规范化建设快速推进,司法行政工作的基础逐步夯实;司法行政工作机制逐渐趋于健全,干警队伍精神状态得到较大改观。但在司法行政事业的发展中也面临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如一些干部群众对司法行政工作在认识上存有误区,相当一部分群众法治观念淡薄,司法行政工作机制尚不完善,基层基础薄弱,法律服务功能发挥不充分,干警队伍政治思想素质和业务能力还不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这些都是我们在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中要突破的重点和难点。针对这些问题,我们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 以人为本,立足于转变观念、创新思路、完善机制、强化基础、服务群众,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实现司法行政工作的新发展、新突破。笔者就这方面谈点粗浅的认识。

一、转变思想观念,在创新司法行政理念上求突破。转变传统的思维模式和思想观念,树立全新的司法行政理念,是实现司法行政事业科学发展的前提。按照这一要求,当前重点应教育引导司法行政干部充分认识司法行政工作在维护稳定、促进社会和谐方面的重要作用,从建设法制社会、提升政府软实力的高度来认识和对待司法行政工作,明确司法部门的基本性质、工作职能、工作重点,树立大局意识、服务意识、群众意识、大司法意识和依法治理意识,大胆探索适应形势发展要求的新的司法行政理念、模式、方法、载体、机制、体制,切实提高推动司法行政事业科学发展的能力和水平。

二、创新工作思路,在提升司法行政创造力上求突破。根据司法行政工作特点和规律,及时总结以往好的经验、好的做法,用创新的思路引领、指导和推动工作。在“法律七进”中,结合青海实际,当前要突出“法律三进”,即进农牧区、进寺院、进学校。在法律进农牧区中要增强针对性、实用性、趣味性和持续性。所谓“针对性”,就是要按照以人为本的要求,体现人文与民本精神,重视农牧民的个性特征,针对农牧民文化程度低、农牧区生产季节性强等特点,编写通俗易懂的普法读本,把握好时间和空间,适时利用农闲时间开展普法教育。所谓“实用性”,就是以满足农牧区、农牧民的需求为立足点,及时了解农牧民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思考什么、关注什么、需要什么,紧跟形势,围绕热点,做到应时应景。在宣传内容上注意选择与农牧民生产生活相关的法律法规,使普法宣传贴近农牧区实际、贴近农牧民生产生活,使农牧民能够学以致用。所谓“趣味性”,就是要创新普法手段,运用丰富多彩、生动活泼、喜闻乐见、寓教于乐的形式,培养农牧民学习法律的兴趣,对法律知识、法律文化、法律思维的探索愿望。在具体方式上,逐步从以往的以集中式、灌输式和填鸭式为主的教育方式向互动式、交流式、熏陶式、感染式为主的方式转变,使农牧民在潜移默化中理解法治精神,接受法治思想熏陶,从而使普法宣传有机地融入到农牧区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中,使农牧区普法在广度、深度和力度上不断有新的突破。所谓“持续性”,就是要研究探索法制宣传教育的长效机制,在继续搞好法制教育培训班、举办法制讲座的同时,重点培养一批农牧区法律明白人,由他们适时给农牧民宣法讲法,促使农牧区法制宣传教育从集中培训为主向经常性教育为主转变。在推动法律进寺院方面,针对部分僧侣有抵触情绪、缺乏长效机制、方法单一等问题,着力解决“能进去、能入脑、能持久”的问题。所谓“能进去”就是要针对僧侣的思想实际,循序渐进,逐浅入深,潜移默化,收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按照这一要求,在选择学法的内容时应首先向僧侣讲清作为公民享有的权利,讲清近年来僧侣同其他公民一样所享受到的各项惠民政策,在此基础上讲清公民应尽的义务和责任,使广大僧侣充分认识到寺院不是世外桃源,僧侣不是特殊公民,僧侣应该同其他公民一样知法、懂法、用法、守法,使其从“要我学法”向“我要学法”转变。所谓“能入脑”,就是要拓宽法制宣传教育的渠道和载体,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刊、网络等平台,开展丰富多彩的法制宣传教育,增强法制宣传的实效性和渗透力。所谓“能持久”,就是建立寺院学法制度,将学经与学法结合起来,将发放僧侣证书与发放法制培训合格证书结合起来,促进僧侣学法经常化、制度化。在法律进校园方面,重点解决当前存在的“无计划、无教材、无专业教师”的“三无”问题,将法律进校园、进课堂纳入教学计划,根据学生的文化程度、心理特点编写适用教材,抓好法制课教师培训工作,有计划、有步骤、有选择、分层次、分阶段地实施法制课教学,推进法律教学规范化、系统化、制度化。

三、创新工作机制,在建立司法行政工作长效机制上求突破。推进司法行政事业科学发展需要各种机制作保障。结合当前工作实际,应着力构建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并把重点放到建立长效机 制上。首先是工作运行机制。在继续协调落实好“党委领导、政府实施、人大监督、全社会参与”的司法行政运行机制的基础上,按照构建大司法格局的理念,充分利用好社会各类资源,调动各方面有利因素,推动社会各种力量协调联动,举社会各界之力共同做好司法工作。其次是组织保障机制。通过积极汇报协调,进一步建全完善各级司法行政内设机构,配齐配强领导班子,健全司法组织网络,整合基层维稳力量,加强司法队伍建设,为司法行政工作提供强有力的组织保障。第三是经费保障机制。重点建立完善社区矫正、帮教安置、法制宣传、法律援助、人民调解、基层司法所工作经费和基层人民调解员、法制宣传员报酬保障体系,确保司法行政工作正常开展,调动基层司法工作人员的积极性。第四是制度保障机制。坚持用制度管人管事,针对“法律七进”、法律服务和单位内部存在的突出问题,在进一步完善和落实好以往行之有效的制度的同时,着眼于新情况、新问题,加大制度建设力度,特别是注重将工作中的一些好经验、好做法上升为制度,推动司法行政工作和单位内部管理制度化、规范化。第五是责任考评机制。司法行政工作能否落到实处,关键是能否建立起一套行之有效的责任考评机制。建立责任考评机制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瞄准目标,科学设计,量化指标,注重公平,加强督查,改进方法,注重实效。通过建立严格的责任考评机制,从根本上解决司法行政队伍中存 在的缺乏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的问题,从而达到增强活力、激发潜力、推动司法工作良性发展的目的。

四、狠抓基层建设,在增强司法行政承载力上求突破。基层司法所在基层维稳中发挥着主渠道作用。要坚持工作重心下移,加快推进基层司法所规范化建设,积极探索适应形势要求的司法所运行机制,理顺司法所管理体制,配齐配强基层司法助理员,进一步活跃基层司法行政工作,不断提升基层维稳的能力和水平。人民调解组织是基层维稳的第一道防线,在排查化解基层矛盾纠纷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当前要重点解决对人民调解重要性认识不足、调解不规范、人民调解人员素质偏低、工作无经费、调解员无报酬等问题。在建立完善矛盾纠纷排查调处长效机制的同时,进一步转换矛盾调处工作思路,按照构建和谐社会的总体要求,坚持调解优先的原则,注意多采用非对抗、非诉讼的方式,少运用强制性、对抗性和诉讼的方式来处理矛盾纠纷问题,尽可能以柔性机制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积极推进人民调解与行政调解、司法调解、行政仲裁的衔接配合,探索建立乡镇政府、社区、人民调解机构与法院和法庭联系制度,形成全方位、多层次的大调解工作格局,使人民调解工作向法制化、正规化方向发展。逐步探索建立由驻乡(镇)司法助理员担任乡镇首席人民调解员制度,在社区可将本辖区内有一定法律专业知识、热爱调解工作的退休法官、检察官、律师、法 律工作者选聘为首席人民调解员,不断提高人民调解工作质量和效率。社区矫正工作是新形势下创新刑罚执行的重要举措。在探索安置帮教、社区矫正工作的有效管理机制中,通过加强与社区、公安、法院的衔接,促进资源共享,做到减刑、假释、刑(期)满出狱各个环节及时沟通协调,大力提高改造质量,减少脱管漏管,预防重新犯罪,维护社会稳定。

五、落实为民服务措施,在提高群众满意度上求突破。为民服务是司法行政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要进一步拓展法律服务领域,规范法律服务市场,实现法律服务的规范化、诚信化和法律服务市场管理的法制化。法律服务要向经济社会建设前移,向基层延伸,在服务人民群众中拓展业务,在服务经济建设中求得发展,具体做好以下五个结合:一是将法律服务与普法工作相结合,把法律服务的过程转化为法制宣传教育的过程;二是将法律服务与信访工作相结合,主动关心、听取信访群众诉求,从法律和政策上做好疏导解释工作;三是将法律服务与突发群体性事件的处置相结合,把对突发群体性事件的善后处置纳入法律服务工作的重要内容,促使突发群体事件得到依法、有序化解;四是将法律服务工作与人民调解工作相结合,对于当事人的申请,在立案前有调解可能的,在征得双方当事人同意的前提下,先行调解或会同有关调解组织进行调解;五是将法律服务与司法救助相结合,加强与人民法院的协调配合,实现法律援助与司法救 助在目标、途径上的和谐统一。法律援助是司法部门为民办实事的重要平台,当前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拓展服务:一是建立完善法律援助网络体系。从纵向上讲,将法律援助的触角延伸到基层,在省、地(州)、县建立法律援助接待大厅,在乡镇、社区建立法律援助工作站,在各村建立法律援助工作点。从横向上讲,推进法律援助机构与老龄委、残联、工会、妇联、团委、民政等单位联合共建,使特殊群体的法律援助更加顺畅有力。二是抓好便民服务。逐步推行上门服务、持卡服务,对行动不便的申请人由法律援助中心指派人员上门服务,对持卡的特殊困难群体简化审批程序,快立快办,及时将党委、政府的关怀传递给受援群众。三是放宽法律援助界限,扩大法律援助覆盖面,使更多的困难群众得到法律援助,为群众发展生产、脱贫致富和解决就业、就学、就医、社会保障等民生问题提供优质高效的法律服务。

(作者系黄南州司法局局长)

下载《科学发展观和驾驭科学发展的能力》试卷(精选五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科学发展观和驾驭科学发展的能力》试卷(精选五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