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历史学科的美化教育
历史学科的美育渗透
关键词:历史教育艺术性、渗透。
一、历史教学的艺术性
教学作为科学,也是一门艺术。捷克斯洛伐克教育家夸美纽斯在《大教学论》中这样阐 述:教学是一种教来使人感到愉快的艺术,它不会使教师感到烦忧,或使学生发生厌恶的心情。它能使教师与学生全都得到最大的快乐;它是一种教得彻底,不肤浅、不铺张,却能使人获得真实的知识,高尚的行谊和最深刻的虔信的艺术。教学作为一门艺术,首先因为它的对象是人,涉及人的感情,甚至是内心深处的灵魂,在很大程度上要靠感情去把握。教学艺术在教学中体现了美学特征,并能给人以审美感受。教学艺术的创造者教师在备课和讲课中必须充分利用美学规律把握教学实际,使课堂教学形成一种感情和艺术气氛,创造出最佳教学效果,并从中体悟审美创造的愉悦,从而使学生在学习中始终处于积极、主动、愉快的心情,在审美享受中接受知识,并且从教学中受到潜移默化的艺术感染和熏陶。
“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会做人”----这是我们教师职业的最根本的价值取向。教师以自己的丰富才学和高尚的人格魅力采用切实可行学生易接受的艺术手段,按照教学规律,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以审美的形式传授给渴求知识的学生。从而顺利地,带着美感,成就感的喜悦心情成就每一节课,是每一个授课者时刻追求的境界。
这种境界是以下美学特征的综合体现:
对课本、课堂、人的驾驽。教学之所以成为艺术,首先因为它是科学,这的美学价值主要对教学科学规律的驾驽。孟子“教亦多术矣”要求教学讲究方法,对任何一种事物客观规律高度熟练地驾驽,都能给人以美感。教师在每一节课中的角色就是编剧、导演、演员的三位一体。加之教学内容本身具有一定的艺术成分,因此教学比其它活动的艺术价值更高,当然在讲述演示中会有许多难以预料的突发情况,对这种偶然事件的合理、科学的处理也是驽律的重要组成部分。
和谐的整体。历史学科教育中对已有历史事件,人物的讲述整理;从中归纳历史结论,历史发展规律;对事,人进行科学客观评价;采用各种合理化教学手段、途径、控制课堂气氛,课堂结构,发挥学生的主体,教师主导作用,既有教师讲述归纳、引导,又有学生看书、讨论、思考、回答、感悟、解题等。各方面恰到好处,相得益张,和谐有序。
从整体上观察分析对象,从整体上分析部分,从部分认识整体。我们对每一节课、每一问题的控制把握,每一个细节同本学科联系起来,并把历史学科与各门学科联系起来,科内、科外综合渗透,从而体现知识的整体性。我们教学中各个环节也不能脱节或者矛盾,不能顾此失彼。师生之间的教与学互动、和谐统一,使教学中师生的思维,言行保持一致,不能教师教自己的,学生学自己的。这样不协调、不统一,就会出现“冷场”的尴尬局面。
以简捷的形式解决深刻的教学内容。简洁是美,教学艺术体现出的简洁,其要素是教学思想的集中、明了和教学方法的简明、自然。教学过程中师生紧紧围绕一个中心、紧凑、集中、明确、要点突出、一切都进行得自然,水到渠成。以尽可能简明扼要的形式(包括板书、语言、演示),完成复杂的教学任务,会给人以简洁的快感。相反,繁琐、杂乱、冗长、做作就不能给人以美感,我们平时所倡导的“精讲精练”就是此道理。比如讲到十九世纪末中国“瓜分中国的狂潮”时,教师可将本节内容分作经济侵略(或资本输出)和政治瓜分(由强占租借地、划分势力范围导到美国的“门户开放”,形成宰割同盟)即可。并采用简洁的形式和词组板书出来;重点讲述“争中国债主”,“抢夺铁路修筑权”和美国的门户开放;讨论比较“大借外债和今天引进外资的不同”和讨论评价门户开放;布置“十九世末帝国主义怎样掀起对中国的瓜分狂潮?”诸如此类的对本节高度概括的作业。围绕以上主要内容,展开我们的教学,突出重、难点也兼顾了其它。有时也可采用替代手法,如讲“强占租借地,划分势力范围”时,利用漫画“时局图”替换地图和表格。
教学中的节律美。课堂教学不能平铺直叙,总是一个章节,一种速度。要有张有弛,有展有收,有密有疏。从而形成一种音乐式的节奏美。课堂教学中,导言要精要,因为忽视了开场锣鼓必然使学生兴趣不高、意志不定,要用一、二分钟时间把学生的注意力抓住,提起兴趣,打通思路,开头以后,应趁学生方兴未艾的兴致,加大负荷,加强宽度。或讲或练,或议或辨,使兴趣的高潮持续二十多分钟,将教学的大部分内容完成于此,强化于此。大密度之后,定要继之以小段时间的舒缓,疏以润神。一节课应有长流水,不断线的“续”,也应有“五里一站,十里一驿”似的“断”。
对教材知识的形象化。教学艺术的形象性包括知识传递过程中教师表达的形象和学生思维的形象特征。中小学教材,尤其是文科,本身就具有很丰富的形象性内容。教师要通过自己的再度创造,使这些形象更活跃,更生动地展在学生面前。中学历史有很强的形象特点,教师要挖掘,运用教材的形象性材料,激发学生的想象和兴趣,决不能把形象的东西弄得枯燥、乏味。同时教师还要运用形象的表达方式,如形象性语言、幻灯,图片和教具演示等,增强教学的形象性。这可以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他们的想象力,从而培养形象思维能力。
情感引导教学。教学艺术的感情性,首先表现为教师的对学生的满腔热情,父兄一般的热爱和同志式的信任贯穿教学始终,以心呼唤心,师生互尊互敬,知识传递的过程也是感情交流的过程。其二教学过程中师生表现出对知识的浓厚兴趣和求知渴望,始终兴致勃勃,能够体验到征服困难和取得成功的审美愉悦。三是对教学内容的感情评价。历史教学中存在许多真伪,美丑、善恶等评价问题,诸如对外战争的悲壮场面,仁人志士的伟大抱负,高尚情操的感悟;对反面人物的评价而引起共鸣,感染、影响学生,使教学进入一个充满感情的艺术境界。
独特的教学风格。正如不同的艺术家创造艺术品表现不同风格一样,教学艺术也因不同教师而呈现出各自的风格。风格即人。这话一点儿不假,教学艺术的风格体现了一个教师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和不同方法的运用。人们听课,往往从教师的独特教学风格中感受到与众不同的韵味。有经验的教师总是在汲取别人长处的基础上,努力追求自己的风格。有的教师上课课堂气氛活跃,习题设计引人入胜;有的老师上课手段多样,讲课棱角分明,高潮迭起;有的教学外柔内刚,讲求的是自然,在不知不觉中达到预定的高度。
教学艺术还体现在教师教态美(仪表、表情、姿态、动作)和语言美(简洁、形象、生动、语调高低有致、情感充沛、富有节奏的音乐美等)。教师的一举一动,一个传神达意的眼神,一次恰到好处的微笑,一句诚信的赞许都会起到意想不到的作用。
二、历史教学的艺术渗透
随新经济形势的到来,国际国内形势日趋明朗,日渐缓和,以及通讯的日益发达,网络 的无孔不入,我们生活、工作、学习的领域也拓展开阔。就在人们沉缅于这些事物带给我们美好、富足、方便快捷时,这种多元化生活的副面伴生物——各类精神垃圾也在浸蚀着忙碌面看似充实的人们。青少年的思想中最易寄生这些东西。故而对青年进行一次安装杀毒软件的大行动十分必要,在教学中,对学生进行艺术渗透、熏陶日益成为学校教育的新课题。
历史学科的时空广阔性和内容的包罗万象使我们的讲评对象丰富多彩,这也使我们进行 “美化教学”的取材较其它学科广泛,形式也更是多样。
历史图片的展示。是对历史的高度浓缩和凝固,一张精美新闻图片,油画或一幅美妙绝伦,寓意深刻的漫画不仅能有效地讲述历史故事,历史人物,而且也从中展现出作者的人格志向、情趣。是进行艺术渗透教育的最简洁形式。在讲述“唐的民族关系”一节时可给学生展示,讲述《步辇图》。让学生在惊叹作者高超艺术手法的同时表述内容:唐太宗在民族政策上的宽容,雄才大略,果敢胆视;唐朝民族关系和谐融睦,从而促进了唐王朝的安定与繁荣。当讲述拿破化的统治时可向学生展示油画《时间为拿破化法典加冕》——拿破仑端坐在腾云驾雾的雄鹰身上(鹰本身就是拿破仑的象征)。凝神定气地思索并写就有关的法律条文;希腊罗马神话中的永恒时间之神Aeon(埃翁)则手持桂冠为拿破仑及其法典加冕,意在表明法典将与时间同在,传诸万世。对历史上某些重要事件,利用漫画会有出奇不意的效果,教师利用漫画的灰谐画面和生动幽默的语言,采用诱导提问方式,结合教材史事,在师生同阅共思的愉悦心态中完成教学。比如世界现代史上关于二十世纪二十年代的国际关系中赔款问题美、英法、德的三角关系就可利用书中漫画说明它们复杂的关系。
影视、纪录片的录用。与历史图片的静止,浓缩相比,影视则以动态完整、更生动形象的特性成为现代网络媒体教育和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时事国情教育,艺术教育等的基本形式。在讲述高中《中国近现代史》(上、新版教社)第一章,清朝晚期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有关鸦片战争及影响的相关内容时,可给学生放映《鸦片战争》的部分片断:鸦片走私给中国军民影响;林帽徐禁烟运动中对广东各地各级官员的考核、查禁;英鸦片贩子在英议会上的演说游说;关天培等人的奋勇杀放场面;林则徐被割职发配与琦善在海边相送;以及韩肆庆请樱出战,身死杀场的情节(结合书中关于他的贪污行径进行评价)等等,以这些场面作为切入点,师生展开讨论,在跌荡起伏,悲壮慷慨的场面和师生分析辩论的过程中完成教与学。双方都会获得艺术与人格,民族精神与个人意志的深化,洗礼。对于某些局部战争,局部热点,可结合历史课中的相关章节进行讲评,并给学生播放相关的纪录片和电影;比如巴尔干问题可结合两次世界大战、二战后的冷战、社会主义阵营的形式、美苏争霸等,给学生放映科索沃问题,波黑战争。关于海湾战争、中东战争、巴以战争、越战以及中国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三大战役、开国大典等影片、纪实片都是我们进行美化教育,时事教育,历史课教学的绝好题材。当然,一味地播映是完成不了任务的,教师在给学生放映前必须孰知影片内容,结合教材找准切入点,从影片中选择可用作教学,设问,解决重、难问题的有关内容制作课件和教案。将影片内容经自己的精心准备、加工转化为教学内容。
美文资料的摘用。与影视、纪录片略有不同,诗歌,散文,戏剧和小说等文艺作品。它对读者(或传授者)的思想素质,个人阅历,文化素养,对文艺作品的理解力等各类能力提出了更高,更广泛的要求。故而教师在讲授中诱导,讲解,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显得十分必要。通
过师生的语言表达将白纸黑字导演为一部部精彩分呈,动感十足的舞剧、影视。因而教师必须注意自己的语言组织。为了不冲淡历史课教学的主体内容,教师精心选择段落安排提问的同时,还必须选择适当的时间,采用学生朗诵或课前预习准备或教师领读等各种形式,从而引入对教材的讲解。当我们讲到“台湾人民的反割台斗争”时,在结合祖国统一大业事实的基础上让一位学生(或教师)带着满腔热情朗诵台湾诗人余光中的诗歌《乡愁》。然后师生评述:此诗反映了台湾人民心系祖国、渴求统一的强烈愿望。最后教师讲述完本子目后总结:台湾回归祖国,国家统一是民心所向,大势所趋;任何割台行为,言论都会遭到人民的唾弃。这样既对学生进行了艺术赏析教育,也给学生上了一堂生动的爱国主义和国情时事教育。
表演——创造性艺术渗透。利用现有的教学仪器、手段、进行创造性教学那是再好不过了。利用现代技术教育手段搜集、整理加工历史图片、美文资料,进行专题教学。比如“抗日战争”的讲述就可采用此方式分阶段展示给学生。教师自绘漫画或其它各类图片,将所讲的部分内容和问题设计添加在上面等创造性劳动都会有相应的收获。
教师的创造性教学在历史课中还表现为教师根据课本教学实际编导,学生表演的小品形式来形象化完成某些重难点教学:比如“戊戌政变”:可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学生,分作两派(维新派和顽固派)表演维新派的思想宣传;两派论战;变法内容;戊戌政变;失败原因陈述等各片段。教师在一旁旁白、解说,使各片段有机结合,使故事趋于完整谐调;再如对“张勋复辟”可选五个学生分别表演美、日、段、黎、张五个形象,从而有效地讲清它们的复杂关系、实质。通过语言的灰谐,人物形象的滑稽,教师恰到好处的编排解说完成教学,这不也是很好吗?
在以上艺术渗透形式的基础上,也可适时适量地添加音乐题材,这样效果会更好。适时、适量、科学合理地利用各类艺术形式,借助现代化手段,既能顺利完成历史教学任务,也能美化我们的教学手段,教学进程;美化师生关系,使两者和谐共进;也能美化师生人格情趣,使学生人生观,价值观升华美化;促进学生是非,善恶标准,良好道德、意志品质的形成,进而促使他们日常行为的规范化,致使各类能力、技能、成绩良性循环发展。
参考文献:
1、《大教学论》夸美纽斯。
2、《中学历史教学》2000〃7,2001〃3。
3、《教育美学》杨明森著1989〃12。
第二篇:历史学科
历史学科“考前60天”教学复习基本要求
1.强化阅读对提升成绩的作用
(1)提高阅读速度和阅读质量。原则上每节课安排15分钟左右时间用于阅读,每天安排30分钟左右时间用于课外阅读;阅读内容主要选自“高频考点”中新颖的历史材料和问题。
(2)现代文、文言文、译文的不同要求:根据考纲要求,上述三类材料安排适当的比例,三类材料单位阅读时间应有阅读量的差异。
阅读:每分钟500字符/分钟,图片按100字符计;
审题:按阅读时间3倍计算;
书写:50字符/分钟,答卷书写时间可按正常所需时间的2倍计算。
2.强化历史学科“四项能力”基础能力的培养
强化历史学科“四项能力”(“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描述和阐述事物的能力”、“论证和探讨问题的能力”)的培养,在“四项能力”中,要强化“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基础性作用。该项能力占高考能力考查的50%左右,又是其他三项能力的基础。
“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主要体现在学生阅读与提取有效信息上。阅读能力成为历史学科的基础能力。
3.检查落实
(1)学科教师要对学生“阅读”情况进行量化统计,查找影响阅读质量的因素,寻求解决的途径。
(2)将通过听课、教(学)案检查、学生调查等检查落实情况。
考前60天历史学科需要做的工作很多,上述两项要求主要针对历史学科薄弱环节而提出,它制约学生成绩的提升,亟需解决。其他方面的问题,由于学校间差异较大,不做统一要求。
第三篇:历史学科工作计划
2013--2014第一学期历史学科教研计划
一、指导思想;
以《历史课程标准》为准则,把历史课程内容与学习方法紧密联系起来,加强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着重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根据这一主题,我制定措施如下:
二、工作目标:创建有特色的学科组
三、具体措施:
1、认真学习新课标,认真教研、认真备课、认真上好每一节课。
2、切实做好集体备课工作,负责到人,一课一备一查。
3、做好地理小课题的研究,突出地理学科特色。
4、切实做好师徒结对、双语“一帮一”工作。
5、听好每一节课,做好每一节课的评价。
四:目标:
通过一学期的努力,争取把教学效果有大幅度的提高,尤其提高优生和差生的成绩。在教学过程中,将知识讲活、讲深、讲透,点拔学生思维,提高学生的能力,引导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通过联系实际,逐步培养学生运用历史知识分析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正确认识现实的能力。
第四篇:历史学科稿件
历史教师再创佳绩
继2014年3月24日实验中学韩宝明老师获得山东省初中历史优质课一等奖后,4月23日章丘中学韩登连老师又喜获山东省高中历史优质课一等奖。
2014年山东省高中历史优质课评选活动于4月20日至24日,在济宁市邹城实验中学举行。经过层层选拔,来自全省17地市的35名选手参加了最后的决赛,评选出10名一等奖。本次活动济南市共有两位教师进入决赛,我市章丘章丘中学历史教师韩登连老师代表济南市参加决赛并荣获一等奖。韩老师的课得到评委和听课教师的一致好评,以下是评委及听课老师对韩老师及其课堂教学的评价:立意新颖,构思巧妙;教学基本功扎实,课堂驾驭能力强;方式方法灵活有效;学生主体地位意识强;有真正的历史课的味道;课标领悟到位,真正读懂了课本;平实质朴,平实中有新意,质朴中有深刻;课堂教学充满了人性关怀„„。
韩登连老师参赛课题是人教版必修【Ⅱ】经济成长历程第20课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
以下是韩老师的课堂构思:
第一篇章:向往春天——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细节1:难忘1918
细节2:背口袋的人
细节3: 从“立战功”到“调枪口”
第二篇章:春天来了——新经济政策
细节1:勇敢的调整
细节2:远方的客人
细节3:那年的春天
第三篇章:春天还在吗——斯大林体制
细节1:一个特别的模式
细节2:一个惊人的奇迹
细节3:一个不可回避的问题
第五篇:历史学科工作总结
2013-2014学年第一学期历史学科工作总结
2013—2014学年第一学期,在校领导正确领导之下,历史学科组全面贯彻学校教科处的“高效教学,道德课堂”的理念,积极研习学校的“四五四”课堂模式,重点培养青年教师,顺利地完成了本学期的教育教学工作。回顾本学期的工作,现总结如下:
一、研讨历史学科组本学科的工作计划。学期伊始,召开学科组工作会议,每个教研组组长对本年级的工作计划做了说明,其他的老师对于工作计划提出了指导性的意见和建议;高二面临会考,周伟云老师全面安排高二的会考复习工作;为了进一步的提高复习效率,全体老师对于高三的高考复发表了自己的建设性建议;杜立伟老师的加入,为学科组增添了有生力量,各位老师希望杜立伟老师刚进入工作岗位,能谦虚学习,积极钻研,力争一年站稳讲台,三年成为骨干。
二、高度重视高考复习工作。在学科组活动当中,耿春霄老师结合上一轮的高考复习工作经验,对本届高三的复习工作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并且强调在以后的教育教学中应该结合学校的实际,积极主动地学习贯彻“高效教学,道德课堂”理念,充分应用“四五四”教学法,贯彻新课程的理念,将课堂交给学生,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三、积极贯彻学校“四—五—四”高效教学,道德课堂模式。做到先预习后听课,先复习后做作业,先做难题后做易题,先独立思考后请教别人。“四先四后”的学习方法,极大的培养了自学能力、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同学们学习的被动局面有了较大改变,学习成绩不断上升。这些教学方法,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果。
四、创新工作方法,积极探索实践“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课堂教学模式,调动学生的自主学习积极性,真正的将课堂交给学生,让学生在讨论中寻找突破口,发表自己的真知灼见,从而提高知识运用能力和思维能力。
五、高度重视新教师培训工作。在10月底新老师杜立伟阶段性汇报课准备过程中,耿春霄老师根据课程进程,确定所讲内容为必修一第八课,并且对于本课的特点,重难点进行了分析,对杜立伟老师的备课工作提出指导性的要求。之后在学科组活动中杜立伟老师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方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等方面对本节课进行了说明,学科组老师进行了评价分析,并提出出了指导性的建议和意见。紧接着第九周杜立伟老师在高一(12)班讲授本课内容,上课结束之后学科组每一位老师立即对本课进行了评价,收到了良好的效果。为了配合教科处认真的开展新老师汇报课的准备工作。学科组集全体之力进行了精心的准备。耿老师在课前,从课程内容的选取,重难点分析,教学设计等方面进行了指导。正式上课前,耿老师进入课堂,指导性的听课,听完课之后,耿老师对本课每一个环节提出了建设性的建议,并指导杜立伟老师进行反复的修改,累计指导时间达到五六个小时。最终,杜立伟老师的汇报课取得了了很大的成功,获得了学校领导,各位老师的一致认可。
总结人:耿春霄 2013年12月2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