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高效课堂中学生学习习惯的养成
培养学生养成良好地学习习惯
张湾镇中心小学:唐海平
二十一世纪是一个以知识,信息为主体的时代。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中,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创建高效课堂的基础。在日新月异的现实社会中,适应能力非常重要,只要有强硬的理论基础和实践能力,就能立足于社会,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在现实中生存发展。作为教育者,在课堂中要想创建高效课堂,培养学生较强的社会适应能力和实践能力非常关键。
因此我进行了一系列的研究调查,从中认识到学生在学习中,能力的培养与良好的学习习惯关系密切。通过此次调查结果显示:规范学生学习习惯势在必行。
借此将研究调查之收获总结如下:
一、青少年学习习惯现状分析
本次调查主要对象是六年级学生,因为六年级学生是处于少年转向青春期最关键的时候。此时学习习惯的养成最为关键,而且直接影响到学生今后的发展。
本次活动采用当面问询和问卷调查的方式进行,调查人数200余人,收回问卷100多份。所显示的突出问题不是怕学,而是想学却不知课堂或课余该干些什么,怎么做,也就是説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以至于在具体学习操作时陷入被动。
那么良好的学习习惯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呢?
(一)做好课前准备
养成良好学习习惯的学生,在上课前一定会为本节课做好准备,如:拿好书本、笔记本、学习用具、相关资料等等,为顺利完成本节课的学习提供方便,也有利于尽快进入状态,提高学习质量。
(二)善于听讲和做好笔记
对于一个学习努力、成绩优异、态度踏实的学生来讲,在课堂中认真听讲,做好笔记是十分重要,这样不仅可以积累知识,还可以学到方法。老师在授课中结合课堂教学所讲述的方法是很实际有效的,学生能学到相关的学习技巧。
(三)及时反馈总结
课堂教学对于老师来讲,是完成教学任务的一个过程。但对于学生来说,因能力差异不同,接受效果不可同日而论。而聪明的、有良好学习习惯的学生会紧随老师,讲出自己的疑点,寻求老师的指点,或利用下课时间回顾所学知识,以达到巩固的效果。
(四)及时完成作业
对知识的运用除课堂积极回答问题外,认真完成作业也十分重要,特别是理科,如:数学学习后的效果如何,主要表现方法是作业质量的好坏,是否解答正确?是否独立完成?是否善于思考?是否思路清晰等等。
以上是良好学习习惯的普遍表现。而调查结果分析显示,并不理想。不良习惯有哪些呢?具体情况有以下几点:
1、对课堂漫不经心
现在国家对课堂教学改革力度较大,要求气氛活跃,学生学得轻松。学生就错误地认为课堂并不重要,只要能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能完成老师的作业就可以了。没有做好课前准备,还美其名曰:“随机应变”。在课堂教学实施中,老师让讨论问题时却谈天说地,并称之为:“争取时间,搞好同学关系。”完全忽略了课堂的作用性。
2、对作业应付了事
在国家课堂教学改革中有一项重要的举措,就是为了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许多学习内容不考试,只考知识点和类似课文内容的题型。其目的是为了开发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在新的题目中运用书本中所得到的知识和技能。学生则认为,既然书上的知识不考,干嘛写作业时那么认真,又浪费时间又费力,还不如少写点作业多玩一会儿,还找借口说:节省能源少生产垃圾,有利于环保。或者应付一下,实在不行就抄一下,完成任务即可。
3、对实践缺乏热情 在新教材中,为了使学生全面发展,教育部门精心设计了许多实践性活动,其用意可想而知。对此,学生反应各不相同。少部分学生认为参与其中能体现个人素质,提高能力;有很大一部分学生则认为是出风头,爱表现,好像参与是给别人干得,认识相当偏激。
4、对自学自觉性差
为了让学生对他们所学的知识进行巩固和复习,学校在学习时间里安排自习课堂。可调查结果显示只有半数的学生能把握自己,自觉温习功课。而30%的学生在聊天,15%左右的学生在看课外书籍。也就是説近半数的学生不愿也不会合理利用这段时间来学习,只是随心所欲的想干什么就干什么。这一现象充分说明在学习中相当一部分学生自觉性不足,学习习惯较差,也不会合理安排时间。
由此上调查结果表明,现在的学生虽然生活好了,见识广了,思维活跃了,但学习态度却不够踏实、认真了。而爱美、阔气、讲义气等歪风邪气却见涨了。还总认为时代不同了,循规蹈矩的思想;一丝不苟的做法落后了,应该被淘汰
掉。要加快生活节奏,有超前意识。忽略了没有坚定地基础是无法实现自己的梦想的。
这样看来,规范学生的学习习惯必须引起师生的关注和重视,才能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二、规范学生学习习惯的重要性
要想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就必须让学生认识到它的重要性。这时候,老师的作用将充分体现出来,但在具体教育过程中也不要操之过急,要把现实与理论有机结合起来,指导学生从根本上认识到学习习惯的重要性,明白它所带来的有利之处,这样让学生进行自我约束,起到纠正坏习惯的作用。
如何让学生认识良好学习习惯的重要性呢?
1、学习习惯与自我修养
俗话说:习惯成自然。不错,正因为养成了好习惯,所以在生活、学习中,学生会根据情况本能地做出正确选择,这就是好习惯的养成造成的影响。比如说;当有学习任务时,养成良好习惯的学生会积极地、认真地完成,不管在怎样困难的阻力下,都会开动脑筋,一丝不苟地完成该做的事情。反之,则会根据任务的难易程度玩心思。容易,就完成应付;不易,或抄或躲,问题就充分地暴露出来了。
这与个人修养是紧密相连的。因此,从个人对学习任务的反应来观察,就很容易辨别出他的学习习惯怎样,也能看出他的自身素质如何。
2、学习习惯与人际交往
人际交往是用行动来联系的。在处理过程中,习惯起了非常关键的作用。例如;某次,某跨国集团在招聘职员时,有许多优秀的人参加了,当最后一位应聘者走进办公室时,见到门口有纸屑,第一反应是弯腰拾起并装入口袋中,负责人眼睛一亮,随即聘用了此人,虽然前面20多位应聘这也很优秀却未被聘用。在学习中也是一样,谁都难免会与老师、同学进行交流,而一个细微的学习习惯会让人觉得你好学、友善,当别人欣赏你,认同你时,会毫不犹豫地同你交往,和你成为朋友。
既然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无形中会助你成功,又何乐而不为呢?
3、学习习惯与集体关系 作为一名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不仅能使自己在集体中体现价值,就是在外面也能为集体带来荣誉。
当你走出集体大门时,你的言行不仅代表个人,也代表集体形象。如果你的表现是道德高尚又善于向他人学习,会得到这样的评价:看,某某不仅爱学习,成绩也优异,他所在的班级也一定很好。这不是良好的学习习惯带来的效益吗?
由此我们应该认识到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带来的诸多意义,同时充分体现了它的重要性。
那么,在组织课堂教学和教育学生时,规范学生学习习惯就需要采取相应措施,我认为应从以下两方面开展工作:
1、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
理想与现实虽差别很大,却也紧密相连。在教育过程中,应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正确指导学生对未来进行想象和追求。使学生对人生航向有一个准确的把握。在理想的动力驱使下,学生就会勤奋努力的学习,这样在学习中学生就会注意学习习惯的养成。只要鼓励学生坚守理想,坚定信念,并指导他们付诸行动,良好的学习习惯就会逐渐形成。
如果对人生的价值观有正确认识,并逐步从中体会了它的作用,而且受此影响不断规范自己的习惯,无形中就会严格要求自己。只要能坚持不懈地努力,学习理念和学习习惯也会更加完善。
2、培养良好的集体主义感 调查显示,许多学生都具有集体主义荣誉感。在集体主义荣誉感的带动下,他们会在任何活动中自觉地维护集体荣誉,无形中会注意别人对自己的看法,也会时刻自我检查,看自己的行为习惯是否有误,这对有利于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和改进。
因此,在工作中,教师要善于引导、调整、指导学生增强集体荣誉感,使学生意识到走出教室就有许多学生在注视着你,应该约束自己,自觉维护集体的荣誉,改善自己的学习习惯,使自己在接受考验时不断提高,不断进步。综上所述,要创建高效课堂,提高课堂效率,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养成非常关键。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它不仅表现个人修养,也代表着集体的形象;不仅在学习中获得知识,也能成为实现理想的坚实的基础。如果所有的学生能够认识它的意义,并行动起来。那么我们的教育质量定会大大地提高,我们学生的学习定会很优异,长大后能力定会很优秀,我们的祖国定会繁荣昌盛的。
第二篇:中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
中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
王冬生
世界上最可怕的力量是习惯,世界上最宝贵的财富也是习惯。一个班级, 一个企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是如此,对于人的一生,更是如此。生而为人,每个人都需要踏踏实实地做人,而良好的做人习惯正是帮助我们构建成功人生所必需的。好习惯是一个人终身的财富。习惯是一个人的资本,你有了好习惯,你一辈子都有用不完的利息,你有了坏习惯,你一辈子有偿还不了的债务。管得住自己,你是习惯的主人,管不住自己,你是习惯的奴隶,做主人还是做奴隶;全在于自己的选择。行为养成习惯,习惯形成性格,性格决定命运。可见,中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养成至关重要!
一、什么是学习习惯
所谓习惯,就是经过重复练习而巩固下来的思维模式和行为方式。学习习惯,就是在不间断的学习实践中养成的那种自自然然表现出来的学习上的习性。
学习习惯一旦养成,它便会以情不自禁、不期而至的方式持续下来,犹如物理学中的惯性力量。“良好的学习习惯是一种自觉的学习行为,因而能提高学习效率”
二、中学生必须养成哪些良好的学习习惯?
1.尊重与欣赏老师的习惯
亲其师,信其道。一个学生同时面对的各学科教师,长短不齐,在所难免。所以学生要学习好,除了我们老师努力提高能力水平,适应学生外,学生更要尊重老师,适应老师,并学会欣赏自己的老师。不同层次的老师,学生用不同的方式,眼睛向内、提高自我的方式去适应,与老师共同进步。从现在适应老师,长大了适应社会。不会稍不如意就埋怨环境。
活动策划一:说说各位老师的可爱之处,欣赏老师的优点。
活动策划二:在平时的生活中多亲近老师(大家说说如何亲近,介绍自己的经历)2.自学预习的习惯
自学是获取知识的主要途径。就学习过程而言,教师只是引路人,学生是学习的真正主体,学习中的大量问题,主要*自己去解决。
阅读是自学的一种主要形式,通过阅读教科书,可以独立领会知识,把握概念本质内涵,分析知识前后联系,反复推敲,理解教材,深化知识,形成能力。学习层次越高,自学的意义越重要,目前我国的高考为选拔有学习潜能的学生,对考生的自学能力有较高的要求。
提前预习,是培养自主学习的精神和自学能力,提高听课效率的重要途径。提前预习教材,自主查找资料,研究新知识的要点重点,发现疑难,从而可以在课堂内重点解决,掌握听课的主动权,使听课具有针对性。
培养方法一:老师告知学生下节课要学的内容,布置一些问题让学生解决,上课检查。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抛出问题让学生课外去解决,比如“拾级而上”“引吭高歌”“力能扛鼎”,也可以讲一些故事“王蓝性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世说新语》)3.专心上课、积极思考的习惯
教与学应该同步,应该和谐,因此学生在课堂上要集中精神,专心听教师讲课,认真听同学发言,抓住重点、难点、疑点听,边认真听边积极思考。哪怕是你已经超前学过了,也还是要认真听,要把教师的思路、其他同学的思路与自己的思路进行对比分析,找出解决问题的最佳途径。并在这过程中,尽量多理解记忆一些东西。
方法一: 拍摄一些上课的视频,自己观察自己认不认真。叫相关的同学评论,讨论如何
改进。
4.善于提问的习惯
我们要积极鼓励学生质疑问题,带着知识疑点问老师,问同学,问家长。学问、学问,学习就要开口问,不懂装懂最终害自己,提问是主动学习的表现,能提出问题的学生是学习能力最强的学生,是具有创新精神的学生。
材料展示:学生问老师的照片,善问让你提高成绩。5.切磋琢磨的习惯
《学记》上讲“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同学之间的学习交流和思想交流是十分重要的,遇到问题要互帮互学,展开讨论。每一个人都必须努力吸取别人的优点,弥补自己的不足,象蜜蜂似的,不断吸取群芳精华,经过反复加工,酿造知识精华。
6.独立作业的习惯
作业是教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和自然延续,是学生最基本,最经常的独立学习实践活动,也是反映学生学习情况的主要方式。做作业的同时也时一种学习和积累的过程。中学的作业一般包括两大部分,一是书面的,二是看书思考或实践操作的。
做作业的目的是巩固所学的知识,是培养独立思考能力,不是为了交教师的差,或是应付家长。有的学生做作业的目的不明确,态度不端正,采取“拖、抄、代.„„等等”,会做的马马虎虎,不会做的就不动笔;有的学生好高骛远,简单的是会而不对,复杂的对而不全,这些不良习惯严重的影响了学习效果。所以我们要重视做作业,在做习题时要认真思考,总结概念、原理的运用方法、解题的思路、并且尽量多记忆一些有用的中间结论。
7.仔细审题的习惯
审题能力是学生多种能力的综合表现。要求学生仔细阅读材料内容,学会抓字眼,抓关键詞,正确理解内容,对提示语、公式、法则、定律、图示等关键内容,更要认真推敲,反复琢磨,准确把握每个知识点上的内涵与外延。
同时还要培养自己能从作业,考试中发现自己的错误,及时纠正的能力。
8.练后反思的习惯
读书和学习过程中,尤其是复习备考过程中,每个同学都进行强度较大的练习,但做完题目并非大功告成,重要的在于将知识引申、扩展、深化,因此,反思是解题之后的重要环节。
一般说来,习题做完之后,要从五个层次反思:
第一,怎样做出来的?想解题采用的方法;第二,为什么这样做?想解题依据的原理;第三,为什么想到这种方法?想解题的思路;第四,有无其它方法?哪种方法更好?想多种途径,培养求异思维;第五,能否变通一下而变成另一习题?想一题多变,促使思维发散。当然,如果发生错解,更应进行反思:错解根源是什么?解答同类试题应注意哪些事项?如何克服常犯错误?“吃一堑,长一智”,不断完善自己。
9.复习归纳的习惯
复习就是消化知识,加深理解和记忆,达到举一反三。复习也就是通过对知识,对解决问题的思路进行提炼,进行归纳整理,使零碎的知识,分散的记忆得到一个串联,从而学生的知识系统化、条理化、重点化,避免前后知识的脱离与割裂。
复习是有规律的,复习必须及时,否则超过了人的记忆极限点再去复习,将要多花几倍的时间,而且效果不好。因此必须有计划的不间断地复习。
每天尽量把当天的东西都复习一遍,每周再做总结,一章学完后再总的复习一下。对记忆性知识的复习,每一遍的用时不需多,但是反复的遍数要多,以加深印象。每章每节的知识是分散的、孤立的,要想形成知识体系,课后必须有小结归纳。
对所学知识进行概括,抓住应掌握的重点和关键。对比理解易混淆的概念。每学习一个专题,要把分散在各章中的知识点连成线、辅以面、结成网,使学到的知识系统化、规律化、结构化,这样运用起来才能联想畅通,思维活跃。
10.整理错题集的习惯
平时要把有什么疑问或是弄错的地方随手拿张纸记下,经常看看,看会了、记住了才扔掉。有价值的就用专门的本子记下,并找些可以接受的类型题、同等程度的相关知识点研究一下它们的异同,解题的技巧和办法。
方法一:展示同学们的《错题集》(为了便于观察,拍成视频)得出错题集的好处。11.客观评价的习惯
学生应养成正确对待自己和他人,正确对待成功与挫折,正确对待考试分数的好习惯。若学生能客观地评价自己和同学在学习活动中的表现, 是一种健康心理的体现。只有客观地评价自己、评价他人,才能评出自信,评出不足,从而达到正视自我,不断反思,追求进步的目的,逐步形成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观。
策划一:以一次考试为例,进行客观的自我评价,以求总结经验教训。
同学们,好的学习效果、好的学习成绩从培养良好行为习惯开始,这几乎是一个人人皆知的道理,希望同学们尽快养成好的学习、生活习惯。诺贝尔奖获得者、智利诗人米斯特拉尔说:“许多需要的东西我们可以等待;但是学生不能等,他的骨骼正在形成,血液正在生成,心智正在发育,对学生我们不能说明天——他的名字是今天!”
让我们从今天做起,从现在做起,从小事情做起,在生活和学习中培养自己一个又一个好习惯,让好习惯伴随我们终身,成为我们走向成功、走向辉煌的一个又一个五彩的阶梯!
第三篇:养成良好的课堂学习习惯
养成良好的上课习惯,提高课堂学习效率
实验中学
段英芳
课堂是学生学习的主阵地,养成良好的上课习惯,不仅有助于提高学生课堂学习效率,还有助于提高学生听、说、读、写能力,更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那么,学生应养成哪些良好的上课习惯呢?
一、养成自主学习、独立思考的习惯
自主学习是新课程理念下的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学生养成自主学习习惯
能够唤醒沉睡的潜能,激活封存的记忆,开启幽闭的心智。语文学习是一种文化积淀,它是学习者通过对语文样本的不断接触的实践性操作,最终形成个人的一种能力,这不能依靠简单的知识堆积和短期的强化训练来达成。语文能力的形成应该是不断的经验积累以及语言逻辑习惯的养成,进而形成熟练技能,并由此构建合理的心智结构,培养出健康、丰富、敏锐的母语语感的过程。这个过程,必须要学习者全身心地投入实践操作中,要从主观的角度去认识并掌握这一描述客观存在的语言载体。那么,课堂上同学们怎样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呢?
首先,要培养自己的学习兴趣,要变“课堂”为“学堂”,变被动的“听”为主动地“学”。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浓厚的兴趣,人会自悟道、自学业、自解惑,这比光靠别人教要深刻得多。孔子有言“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之”。这就是说一个人一旦对某事物有了浓厚的兴趣,就会主动去求知、去探索、去实践,并在求知、探索、实践中产生愉快的情绪体验。只有同学们对学习内容有足够的兴趣,才会产生强烈的探索欲望和饱满的情绪状态,才会自发地调动全部感观,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语文就是一个很难学好的科目,它知识零碎,系统性不强,需记忆,创新的成分多,需具备较强的获取信息的能力,没有学习语文的兴趣,光靠老师督促、指导,一味的题海苦练是远远不够的。古人说:“学起于思,思起于源。”又说:“学贵知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可见,“疑”是打开思维大门、激发学习兴趣的“金钥匙”。每发现一个小问号,这个小问号就像一个小钩儿勾住学生的好奇心,使学习成为一种自觉自愿的心理渴望,使“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问题愈多,好奇心愈强,兴趣愈浓,注意力就愈集中,思维就愈活跃。在老师的调控引导下,学生进入一个个“研究者”、“探索者”的角色之中,探讨自己提出的问题,情绪高涨,其乐无穷。
第二,寻找恰当的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自主学习习惯。达尔文说过“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这就告诉我们,方法得当,事半功倍;方法不当,事倍功半。语文课堂上,学生要养成自读文本,自我感悟,发现问题的习惯。阅读过程是一个有生命的过程,读书如走路,要有方向。同学们可以根据学习目标,在老师的指导点拨下,寻找一些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比如根据语境揣摩语言含义、挖掘深层含义的方法;通过中心句、过渡句、总结句等理清文章思路、概括要点的方法;归纳概括文章主旨的方法等等。每接触一个新文本,要留足读书时间,通过“脑”读、求异、推演、引申等方法,通读几遍后致力于对以上问题的研究探索,并把研究探索过程中那些阻碍信息接受的一系列问题记下来,待合作交流时解决。同学们还可以根据学习目标,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比如边读边进行圈点勾画,培养读书点评的习惯;边读边思,培养读书思考的习惯;边读边悟,培养主动克服阅读困难的习惯等等。学生养成了良好的阅读习惯,就能自己去读书并有所获。良好的自主学习习惯一旦养成,便会成为个人的宝贵财富,终生受用。
二、养成合作交流,积极发言的习惯
合作交流是同学们在学习过程中对文章的内容、语言和写法等方面的问题进
行切磋、探讨、交流的过程。苏轼诗云:“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在学习过程中,由于各人的阅历、切入角度不同,同学们的见解往往见仁见智。此时展开讨论,有利于广开言路、集思广益,养成严谨治学的作风;有利于增强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有利于培养学生口语交际能力。因此,同学们应学会团结协作,主动与同伴分享自己的看法和做法,积极与小组成员、教师合作研讨。在合作学习中,每一个同学不仅自己要主动学习,还有责任帮助其他同学学习,积极参与学习过程中的讨论,参与文本、教师、同伴间的对话,敢于积极主动地发言,惯于认真思考后发言,善于清楚明白地表达,乐于吸取同伴的有益观点提高自己的认识,养成善于交流、敢于发言的习惯。很难想象,课堂上听不到激情的话语,看不到兴奋的笑脸的同学,会体会到语文学习的愉悦,会具有良好的听说的能力和习惯。
三、养成深入探究,质疑问难的习惯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质疑的过程
是积极思维的过程,质疑可使同学们改变学习中的被动地位,使自己变得积极主动,并能以较高的效率完成学习任务。学生有疑问,是主动探究的体现,学习的过程其实是学习者不断地生疑——质疑——解疑的过程。因此在学习过程中,同学们要深入到文本之中,深入到老师的讲解之中,深入到学生的回答之中,积极主动地探究,养成质疑问难的习惯。比如对重点词。进行质疑;对标点符号的运用质疑;对标题进行质疑;对文章矛盾处进行质疑;对文本的思想内涵进行质疑;对篇章中叙述顺序的变化,写作手法的运用质疑;甚至对课文插图质疑,提出自己独特的见解。这样,日久天长,同学们就会产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从而养成善于思考、勇于质疑的习惯,变不敢问为敢问,变不会问为会问。
四、养成认真听课、善于用脑的习惯
听讲是课堂上接受信息的第一道大门。这道大门通畅,信息输入就顺利;此门堵塞,信息输入就受阻。因此听讲能力强弱与否,是决定接受信息多寡的重要因素。听课的基本要求:会听,会看,会想,会说。会听,不仅要听老师的讲解,还要认真听同学们的发言,要能听出别人发言中的问题。会看,看书、看黑板等注意力集中,眼睛注视目标。会想,老师每提一问,都必须思考,准备回答。会说,发言的声音要响亮,能让所有人都听清,要完整地回答问题。.听课的方法:抓住思路、前松后紧、因文而异、以我为主。要做到眼到、耳到、手到、心到。要养成手脑并用的好习惯,做到边听边想边记,以听为主。特别注意以下几点:
一是听课时最关键的是能时刻跟上老师的进度,积极思考。上课的时候要紧跟着老师的思路,让自己的思维活跃起来,这样获得知识不仅快而且掌握牢固。要有重点地听老师讲课,尤其是当老师讲到自己不懂的地方,更要集中注意力听,边听边思考,看看老师是怎么分析这个问题的。积极思考老师提出的每一个问题,不只是盯着问题的答案。听懂之后再回过头来分析一下自己当初是怎么想的,为什么当时没有想到。这样教材上的重点和难点在听课之后就了然于心了。认真听课会帮助自己将知识构成一个有机的体系,更为重要的是,它可以弥补知识上的漏洞。其实,一般学生对初中的知识都能掌握百分之八九十。尖子生和普通同学的一个区别就在于,是否认真听课,是否能弥补知识上的漏洞。
二是上课积极回答问题是吸收知识的有效途径。上课时不仅要听老师讲思路,同时还要想一想自己的理解思路,如果自己对文本的理解和老师、同学的不一样,就应该举手告诉老师,这样上课就能够主动接受和吸收知识,把被动的听课变成了一种积极、互动的活动,有利于提高课堂学习积极性和表达能力,上课也就变成很有乐趣的学习活动了。另外,上课要专心听讲并注重与老师进行眼神和语言的交流,这样就会最大限度地利用课堂上的时间消化吸收、理解新知识,并且可以获得老师更多的反馈和关注。
五、养成学做笔记、勤于动手的习惯
一个人的记忆力再好,也难免会遗忘。在学习过程中,我们常常遇到这样的情况,有些内容在课堂上十分清晰地记住了,可过不了多久,就回忆不出来了。俗话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在课堂上做笔记是克服过快遗忘的好方法。记笔记有助于指引并稳定学生的注意力,有助于对学习内容的理解,有助于对所学知识的复习和记忆,有助于积累资料、扩充新知。会做笔记的同学可能上课时记得并不多,但很有成效;有些同学的笔记只有自己看得懂,但也很有效。相反,有的同学笔记记得很多,上课时几乎一直在记笔记,不仅效果差,甚至会影响听课效果。所以学会有效地做笔记,并养成勤做笔记的习惯对于每一个同学来说都是很重要的。
那么,怎样记笔记才能更有实效性呢?记笔记不能全盘照搬,要有重点选择地记。如果照搬照抄,会占用大量的听课的时间,而老师接下去讲的内容就没有听到,这样就会顾此失彼。记笔记的方法很多:一种是直接在课本上记下一些要点、注解。如当老师讲到某个内容对自己有启发时,或某个问题不懂、或有自己的阅读感悟时,可以在课本上或书上简要地记上几笔或画个符号,防止关键地方漏掉;第二种是记下扼要的提纲式的听课笔记。比如在讲到课文的段意时记下小标题;第三种是“关键词”记录法,如记句子的理解和感悟时,只记录几个关键词语,就能起到提示作用,这样记既省时又有效;第四种是在课后对课堂上没能来得及记的地方进行补充、修改、完善„„
记笔记应注意以下几点:第一,记笔记一定要有重点,要条理清晰。另外,要学会一些提高笔记速度的方法,以提高笔记效率。可以简化某些字词,建立一套适合自己的书写符号。只要自己以后复习,看得懂就可以。第二,整理笔记的作用不可忽视。它能够对知识进行梳理和系统化,是对笔记的“升华”。另外,要及时对笔记上的东西进行复习,这是对你自己劳动成果的利用和尊重,同时能够将笔记的价值完全地体现出来。第三,记笔记和听课是相辅相成的,听课是记笔记的前提条件,而记笔记是对听课的一种补充和巩固,二者缺一不可。你一定要协调好听课和记笔记的关系,不能只听不记,也不能只记不听。
第四篇:中学生演讲稿: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中学生演讲稿: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中学生演讲稿: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大家上午好!
作为中学生的我们要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首先要学会独立思考,没有独立思想的人注定只能随波逐流,是终究会被时间的洪流淹没,而拥有独立人格的人,才能承担起责任,才能搞好自己的学习,才能经历大风雨而不屈服。
记得有一位哲人说过这样的话,:”人是一颗会思想的芦苇“人与其他动物最大的区别就是会独立思考,有思想,所以我们应当好好利用这一点,学会独立思想才能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知识的丰富,认识的提高,情感的加深,习惯的养成,都需要天长日久的坚持,一点一滴的积累。
一滴水固然渺小,但千万滴乃至十亿凝聚成的力量却是我们不可小视的,积累并不是一件一蹴而就的事情,它就像细密的针线活,要一针一针慢慢来才能缝好。有些同学可能会厌恶考试,在考前只能拼命复习,但是要知道考试是对平时积累的经验和知识的测试,如果没有长时间的积累,光是”临时抱佛脚“根本解决不了问题的,即便是取得好成绩,那也是暂时的幸运,这就可以证明积累的重要性,积累可以养成一种良好的学习习惯,也可以离成功更近一步,也可以将生活经验将以总结,升华车的观念更高的领悟,从而更顺利的帮助我们的学习生活。
坚持养成一种良好的学习习惯我们也要有恒心、毅力、愚公之所以能移山,那是因为他的持之以恒,我们如果也能有这种毅力,那么养成一种良好的学习习惯便是一种很容易的事情了。
好心态、好性感和好习惯是人生中最宝贵的三种财富,积极的心态、完美的性格和良好的习惯,能帮助人们把握自己的命运,享受人生的快乐,登上事业的顶峰。
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是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做到的,也是我们每个学生所追求的,这需要他人的提醒,包括朋友善意的提醒,老师严厉的教育,同学友爱的帮助,陌生人对你不良习惯的纠正,虽然这些都是小事,不足挂齿,但要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必须从小事做起,从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做起。
第五篇:中学生要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中学生要养成的好的学习习惯
世界上最可怕的力量是习惯,世界上最宝贵的财富也是习惯。一个班级, 一个企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是如此,对于人的一生,更是如此。生而为人,每个人都需要踏踏实实地做人,而良好的做人习惯正是帮助我们构建成功人生所必需的。好习惯是一个人终身的财富。习惯是一个人的资本,你有了好习惯,你一辈子都有用不完的利息,你有了坏习惯,你一辈子有偿还不了的债务。
管得住自己,你是习惯的主人,管不住自己,你是习惯的奴隶.做主人还是做奴隶;全在于自己的选择.行为养成习惯,习惯形成性格,性格决定命运,可见,中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养成至关重要!
一、什么是学习习惯
所谓习惯,就是经过重复练习而巩固下来的思维模式和行为方式。学习习惯,就是在不间断的学习实践中养成的那种自自然然表现出来的学习上的习性。
学习习惯一旦养成,它便会以情不自禁、不期而至的方式持续下来,犹如物理学中的惯性力量。“良好的学习习惯是一种自觉的学习行为,因而能提高学习效率”。
二、中学生必须养成的良好学习习惯
1、尊重与欣赏老师的习惯
亲其师,信其道。一个学生同时面对的各学科教师,长短不齐,在所难免。所以学生要学习好,除了我们老师努力提高能力水平,适应学生外,学生更要尊重老师,适应老师,并学会欣赏自己的老师。不同层次的老师,学生用不同的方式,眼睛向内、提高自我的方式去适应,与老师共同进步。从现在适应老师,长大了适应社会。不会稍不如意就埋怨环境。
2、自学预习的习惯
自学是获取知识的主要途径。就学习过程而言,教师只是引路人,学生是学习的真正主体,学习中的大量问题,主要靠自己去解决。
阅读是自学的一种主要形式,通过阅读教科书,可以独立领会知识,把握概念本质内涵,分析知识前后联系,反复推敲,理解教材,深化知识,形成能力。学习层次越高,自学的意义越重要,目前我国的高考为选拔有学习潜能的学生,对考生的自学能力有较高的要求。
提前预习,是培养自主学习的精神和自学能力,提高听课效率的重要途径。提前预习教材,自主查找资料,研究新知识的要点重点,发现疑难,从而可以在课堂内重点解决,掌握听课的主动权,使听课具有针对性。
3、专心上课的习惯
教与学应该同步,应该和谐,因此学生在课堂上要集中精神,专心听教师讲课,认真听同学发言,抓住重点、难点、疑点听,边认真听边积极思考。哪怕是你已经超前学过了,也还是要认真听,要把教师的思路、其他同学的思路与自己的思路进行对比分析,找出解决问题的最佳途径。并在这过程中,尽量多理解记忆一些东西。
4、认真观察,积极思考的习惯
对客观事物的观察,是获取知识最基本的途径,也是认识客观事物的基本环节,因此,观察被称为学习的“门户”和打开智慧的“天窗”。每一位同学都应当学会观察,逐步养成观察意识,学会恰当的观察方法,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培养敏锐的观察能力。
“观察”这两个字有两层意思,“观”是看的意思,“察”是想的意思,看了不想,不是真正的观察,对认识客观事物毫无意义。要做到观察和思考有机结合,要善于提出问题,要积极思考在学习过程中碰到的问题,积极思考教师和同学提出的问题,通过大脑进行信息加工,总结得出事物的一般规律和特征.我们观察事物,提出问题,思考问题,回答问题,一般要求达到:有根据、有条理、符合逻辑。
5、善于提问的习惯
我们要积极质疑问题,带着知识疑点问老师,问同学,问家长。学问、学问,学习就要开口问,不懂装懂最终害自己,提问是主动学习的表现,能提出问题的学生是学习能力最强的学生,是具有创新精神的学生。
6、切磋琢磨的习惯
《学记》上讲“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同学之间的学习交流和思想交流是十分重要的,遇到 问题要互帮互学,展开讨论。每一个人都必须努力吸取别人的优点,弥补自己的不足,象蜜蜂似的,不断吸取群芳精华,经过反复加工,酿造知识精华.7、独立作业的习惯。
作业是教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和自然延续,是学生最基本,最经常的独立学习实践活动,也是反映学生学习情况的主要方式。做作业的同时也是一种学习和积累的过程。中学的作业一般包括两大部分,一是书面的,二是看书思考或实践操作的。
做作业的目的是巩固所学的知识,是培养独立思考能力,不是为了交教师的差,或是应付家长。有的学生做作业的目的不明确,态度不端正,采取“拖、抄、代.„„等等”,会做的马马虎虎,不会做的就不动笔;有的学生好高骛远,简单的是会而不对,复杂的对而不全,这些不良习惯严重的影响了学习效果。所以我们要重视做作业,在做习题时要认真思考,总结概念、原理的运用方法、解题的思路、并且尽量多记忆一些有用的中间结论。
8、仔细审题的习惯
审题能力是学生多种能力的综合表现。要求学生仔细阅读材料内容,学会抓字眼,抓关键詞,正确理解内容,对提示语、公式、法则、定律、图示等关键内容,更要认真推敲,反复琢磨,准确把握每个知识点上的内涵与外延。同时,还要培养自己能从作业、考试中发现自己的错误,及时纠正的能力。
9、练后反思的习惯
读书和学习过程中,尤其是复习备考过程中,每个同学都进行强度较大的练习,但做完题目并非大功告成,重要的在于将知识引申、扩展、深化,因此,反思是解题之后的重要环节。
一般说来,习题做完之后,要从五个层次反思:第一、怎样做出来的?想解题采用的方法;第二、为什么这样做?想解题依据的原理;第三、为什么想到这种方法?想解题的思路;第四、有无其它方法?哪种方法更好?想多种途径,培养求异思维;第五、能否变通一下而变成另一习题?想一题多变,促使思维发散。当然,如果发生错解,更应进行反思:错解根源是什么?解答同类试题应注意哪些事项?如何克服常犯错误?“吃一堑,长一智”,不断完善自己。
10、复习归纳的习惯
复习就是消化知识,加深理解和记忆,达到举一反三。复习也就是通过对知识,对解决问题的思路进行提炼,进行归纳整理,使零碎的知识,分散的记忆得到一个串联,从而学生的知识系统化、条理化、重点化,避免前后知识的脱离与割裂。复习是有规律的,复习必须及时,否则超过了人的记忆极限点再去复习,将要多花几倍的时间,而且效果不好。因此必须有计划的不间断地复习。
每天尽量把当天的东西都复习一遍,每周再做总结,一章学完后再总的复习一下。对记忆性知识的复习,每一遍的用时不需多,但是反复的遍数要多,以加深印象。每章每节的知识是分散的、孤立的,要想形成知识体系,课后必须有小结归纳。对所学知识进行概括,抓住应掌握的重点和关键。对比理解易混淆的概念。每学习一个专题,要把分散在各章中的知识点连成线、辅以面、结成网,使学到的知识系统化、规律化、结构化,这样运用起来才能联想畅通,思维活跃。
11、整理错题集的习惯
平时要把有什么疑问或是弄错的地方随手拿张纸记下,经常看看,看会了、记住了才扔掉。有价值的就用专门的本子记下,并找些可以接受的类型题、同等程度的相关知识点研究一下它们的异同,解题的技巧和办法。
12、客观评价的习惯
学生应养成正确对待自己和他人,正确对待成功与挫折,正确对待考试分数的好习惯。若学生能客观地评价自己和同学在学习活动中的表现, 是一种健康心理的体现。只有客观地评价自己、评价他人,才能评出自信,评出不足,从而达到正视自我,不断反思,追求进步的目的,逐步形成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观。
同学们,好的学习效果、好的学习成绩从培养良好行为习惯开始,这几乎是一个人人皆知的道理,希望同学们尽快养成好的学习、生活习惯。诺贝尔奖获得者、智利诗人米斯特拉尔说:“许多需要的东西我们可以等待;但是学生不能等,他的骨骼正在形成,血液正在生成,心智正在发育,对学生我们不能说明天----他的名字是今天!”
那么,让我们从今天做起,从现在做起,从小事情做起,在生活和学习中培养自己一个又一个好习惯,让好习惯伴随我们终身,成为我们走向成功、走向辉煌的一个又一个五彩的阶梯!中学生学会学习的基本要求
教育家叶圣陶指出:“教育是什么,往简单方面说,只须一句话,就是养成良好的习惯。”“在智育方面,要养成寻求知识和熟悉技能的好习惯。”这是因为养成了好的习惯,“好的态度才能随时随地表现,好的方法才能随时随地应用,好象出于本能,一辈子受用不尽。”为帮助市属中小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从而迅速提升学习能力,真正“学会学习”,市教研室特提出市属中小学生“学会学习”具体要求,学校可结合“中小学生学习规范”认真施行。
(一)、制定计划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学生如果在学习之前能先拟定一个计划,那么成功的可能性就会更大。
1.根据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方针从自己的实际出发,合理支配时间,按学期、月、周、天制定学习计划。学期和月计划可以定纲要性的;周和天计划就要订得具体可行。2.计划中要有明确的学习要求和具体的时间安排,便于督促自己。
3.计划既要突出重点,又要防止偏废。着重学好基础学科;不能以自己的兴趣好恶偏科;应把自己学习过程中的弱门和某学科中掌握不够牢靠的部分作为主攻对象加以突出。4.计划里一定要安排锻炼身体、参加课外活动的内容和时间。5.争取得到老师的指导,根据学习的进展情况随时修订学习计划。
(二)、课前预习
学生如果能怀着强烈的探求知识的愿望做好课前预习,对将要学习的新教材有个总体了解,就可以有目的地听讲,就可以集中精力解决好新课的重点和难点,就会怀着极浓厚的兴趣去探索新知识。1.可以今天预习明天的新课,也可以提前一周预学下周的新课;还可以对新教材按章节或按单元自学一遍,然后在上新课前再自学一下即将学习的内容。
2.通过精读、细读、精读的过程,尽量弄清新教材中的新概念及其含义,掌握新课的基础内容,找出新教材的重点和难点,明确学习新课需要集中力量解决的主要问题。
3.新知识与旧知识是连续的、渗透的,新知识是建立在对旧知识深透理解的基础上的。要求能学会运用旧知识来解决新问题。课前自学中如果发现有与新知识相关而又未能牢固掌握的旧知识时,应先回头来重温旧课,并弄懂旧知识。
4.课前自学要充分利用已学知识,借助各种学习手段(包括工具书、参考资料、各类仪器等)。理科要加强必要的观察、实验和调查。
5.对于新教材的难点、疑点在自我思考之后,也可以和别人共同切磋,并要在教材上做好标记,以利于上课时更好地把握听课重点。
6.对新教材进行思考、议论、消化的过程中,要做好自学笔记,自学笔记仍要突出重点,有详有略。7.在自学教材的基础上,可以自选练习,一方面验证自己对新教材掌握的情况,另一方面还可以深入地发现新教材的难点。
预习还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第一、要逐步养成预习习惯。良好的预习习惯的养成并不是一朝一夕的努力就行的。需要坚持每天预习。
第二、预习要看、做、思结合,做到眼到、手到、心到。不能把预习仅当作任务完成,而要将它作为学习知识的一个重要环节来看待。
第三、各门课的预习要有侧重点,难度大的科目多预习一些时间,难度小的就可以少预习一些时间。对那些自己学起来吃力,又轮到讲新课的科目要进行重点预习。
第四、预习应在当天作业做完之后再进行。切不可每天学习任务还未完成就忙着预习而打乱正常的学习秩序。
(三)、专心上课
“学然后知不足”。在专心上课的过程中,会更加懂得也只有在这时,才会更欣喜地体验到做课前预学的乐趣和认真听课的重要。
1.应使自己的学习情绪在整堂课中处于稳定的兴奋状态并激发自己的学习欲望,用自己坚强的意志使自己的思维始终紧跟老师的教学过程,只有这样才能保持注意力的高度集中,才能提高学习质量和思维的品质。2.把自己自学的心得和老师对新教材的阐述加以对照比较,加深或更正自己的认识,不断提高自己的自学能力,若有疑问,可以及时提出或课后探讨。
3.课堂上要积极思考,勤于发问,争取当堂理解和消化新知识。
4.认真做好课堂笔记。不必逐字逐句地把老师说的、写的都记下,应在理解的基础上将老师讲的重点内容、典型事例、疑难分析、思维方法及解决问题的方法精华要记下,并尽可能条理化。
5.实验课、音、体、美、劳、计算机课等活动和操作型课程,要特别注重观察、遵守规程,积极动手,注意安全。
(四)、及时复习
如果在课后马上动手做作业,这是不科学的。在没有全部解决新课程中应解决的问题、没有取得对新课条理化的认识之前就动手做作业,是很容易出差错的。即使做完了作业,在头脑里对新知识也不可能形成一个系统的更高层次的认识,而且往往是事倍功半。如果课后能够及时复习,在加深和巩固对新知识的理解、记忆使其系统化的基础上再去做作业,就能达到灵活运用和牢固掌握旧知识的目的。1.在阅读材料的时候,应检查新课中遗留下的知识障碍,通过独立思考,查阅资料,向老师、同学请教,就会使课堂教学中未曾弄懂的问题得到解决。
2.抓住新教材的主要问题,对照课本和听课笔记,把所学的新知识与相关的旧知识联系起来,进行分析比较,使所学的知识条理化,进一步加深巩固对新教材的理解。
3.在消化新课的基础上,要下功夫对一些必须记住的基础知识和基本事实加以理解记忆。4.一边复习,一边将你的复习心得写在复习笔记上,还可以在课本上批注。
5.每晚睡前,对当天所学知识象放电影一样回顾一遍,可以提高当天的学习效果。在复习时还要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复习要及时。要想获得良好的复习效果,就必须抢在遗忘之前及时复习。当天复习效果最好。
第二、要重视初次复习。初次复习的效果越好,以后再复习时节省的时间就越多。
第三、复习要突出重点。有重点的复习指重点学科复习和重点内容复习。哪一门功课薄弱,就集中力量进行复习,哪一方面内容是弱点,就多下功夫。
第四、要注意系统复习。单元结束后要及时进行系统复习,使知识条理化、结构化,达到查漏补缺、融会贯通、强化记忆的目的。系统复习时要特别注重中间部分知识即最容易忘记部分知识的复习。
第五、要重视学习方法的回顾和总结。通过学习方法的不断总结和完善,就可以不断提高学习能力。
(五)、独立作业
独立作业,并不是被动地完成任务,而是经过独立思考,主动地、带有创造性地完成作业。
什么叫创造性地完成作业呢?就是能在充分理解的基础上灵活运用新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1.各种作业都应独立完成,养成独立思考、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
2.作业应当精练,不是做得越多越好。所谓精练,就是选一些有代表性的习题达到举一反
三、触类旁通的目的,提高运用新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根据自己的知识水平,也可以根据教材,搞清概念,弥补知识缺陷加以解决;如果属于马虎、不认真等方面的问题,就应在培养自己的学习作风上下功夫。
4.把做错了的作业重新做一遍。着重分析自己做错的原因,在时间允许时,还可再选做一些同类型的题目,以加深对新知识的深刻理解。
5.对那些经过反复思考仍然不能纠正的错误,就要请教老师、同学或家长等,直到弄懂为止。
(六)、系统小结
学习规则表明,系统小结非常重要。它能使学生把所学到的零散知识整体化、结构化和条理化,以便找到知识的内在规律性。
1.小结一般可按单元小结(或按章小结)和阶段小结(按月、季、学期小结)进行。
2.小结时,要学会运用科学的思维方法,找出教材中的内在联系,通过对这一联系的重新认识,使这一单元或阶段的知识系统化。
3.要注意发现知识的薄弱环节,加强对重点知识部分的深入理解。
4.小结时,可用表格、提纲、提要等形式加以提炼,用准确的语言把所学的知识归纳表达出来。5.小结时,也可以根据自己对教材的理解和体会,写一些小论文或做一些科技设计和试验。6.通过小结,可以“薄化”教科书。这样,在迎接各种考试时,便会心中有数,镇定自若;由于小结把知识梳理得有条不紊。所以在参加考试时能做到得心应手。
(七)、课外学习
课外学习活动是课内学习的必要补充。它能开阔学生视野,丰富文化科学知识,加深巩固对课本知识的掌握;它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满足和发展学生的兴趣爱好,培养独立学习和工作的能力。1.课外学习的内容要健康有益,涉及面可以尽可能地广泛些。2.课外学习的时间安排要以不影响课堂学习和身体健康为原则。
3.要争取得到内行者(专家学者、科任教师、家长等)的指导,努力提高课外学习的效果。
4.要重视社会实践活动。主动承担义务劳动、公益服务等社会工作,自觉参加参观,访问、调查研究等社会活动,广泛获取有益知识,培养为人民服务的思想情感。在实践中锻炼工作能力,增长才干。5.积极参加课外文娱体育活动,不断提高文化素养。陶冶情操,增强体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