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知识更新培训森林气象学教学大纲与学习指导
森林气象学课程教学大纲与学习指导
参考书目:其中前2本为主要参考书。
1、《气象学》,贺庆棠主编,中国林业出版社(修订版)
2、《气象学》,贺庆棠、陆佩玲主编,中国林业出版社(第3版)
3、《气象学实验教程》,段文标、汪永英编著,东北林业大学出版社
4、《中国森林气象学》,贺庆棠主编,中国林业出版社
5、周淑珍主编,气象学与气候学,高等教育出版社
一、课程的性质和任务
《森林气象学》是为林学专业开设的一门专业基础课。是研究森林与气象或气候条件之间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的科学,是气象学与林学相互交叉、渗透与融合而形成的一门边缘科学,是应用气象学的一个分支。本课程的任务是通过森林气象学的理论教学,使学生了解森林气象学与林学等相关专业之间的相互关系;掌握与本专业相关的气象学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技能以及应用前景和发展动态认识天气和气候变化的规律性,为未来的专业课学习和从事林业生产打下牢固的基础。同时也能够将所学理论运用于森林的培育、经营以及管理实践。
二、课程基本要求
1、本门课程针对林学专业的特点而设计,注重讲授基本气象要素与林业生产实践的相互关系。
2、第1~5章基本气象要素是本门课程主要的理论部分,通过学员自学和教师的网络教学引导学员理解、消化和吸收其精髓,为天气、气候、气候资源等的学习奠定基础。通过学习,掌握大气的变化规律,预测大气的变化和发展过程,利用气象和气候资源,预报未来的天气和人工改造小气候。
3、重点之处要深入学习和领会,反复实践和运用,使学生彻底理解和掌握;难点之处,利用多媒体网络教学,讲深讲透,让学员直观接受。
4、在教师教学和学员学习的过程中,要始终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一方面要注意森林气象学的基本概念、理论、规律在林学专业中的应用,另一方面要培养学员从事本专业科研活动的兴趣,提高解决和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能够利用所学知识,并利用气象条件为林业生产提供更好的服务。
三、课程基本内容
第一章 绪论
一、教学目的和教学要求
通过本章学习,了解气象学、天气、天气学、气候、小气候、气候学和森林气象学的概
念;重点掌握气象学和森林气象学的定义;熟悉气象学与林业生产的相互关系及其应用。使学员在掌握气象学和森林气象学定义的基础上,加深对其内涵的理解。
二、教学内容和重点知识解析
1、教学内容
第一节 气象学概述
第二节 气象学在林业上的意义 第三节 环境气象预报(补充内容)
第四节 国际生物气象学协会和世界气象组织简介(补充内容)
2、主要讲授内容
气象学、天气、天气学、气候、小气候、气候学和森林气象学的概念。本章要点:掌握气象学和森林气象学的基本概念。
3、重点知识解析
(1)气象学:研究大气中所发生的物理现象(风、云、雨、雪、雾、霜、露、寒、暖、干、湿、光、电、声)和物理过程(大气的增热与冷却、蒸发与凝结、降水过程等)的科学
(2)森林气象学:研究森林与气象条件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的科学,是气象学与林学相互渗透、相互交叉形成的一门新兴的边缘科学,是应用气象学的一个分支。
第二章 大气
一、教学目的和教学要求
通过本章学习,掌握大气的组成成分、大气的垂直结构和大气的基本物理性质等内容。了解大气与森林之间的相互关系。使学员对对气象学的研究对象—大气(组成、结构和基本物理性质)有一个清晰的了解和把握。
二、教学内容和重点知识解析
1、教学内容
第一节 大气的组成 第二节 大气的结构 第三节 大气的基本物理性质
2、主要讲授内容
本章主要讲授大气的组成、温室气体和温室效应;大气的垂直结构;大气的基本物理性质等内容。
3、重点知识解析
(1)大气的组成:大气是由多种气体组成的混合气体,此外还包括水汽、一些悬浮在其中的固体杂质和液体微粒。
(2)温室气体和温室效应的定义。
(3)大气的结构:大气在垂直方向上按温度随高度的变化特征分为五层,即对流层、平
流层、中间层、热成层(或热层或暖层)和外层(或散逸层)。
(4)大气的基本物理性质:包括主要的气象要素和干空气、湿空气的状态方程(详见讲义)。
第三章 辐射能
一、教学目的和教学要求
通过本章学习,使学员掌握太阳辐射、地面辐射、大气辐射、辐射差额(或净辐射)的变化规律及相互间的关系,以及太阳辐射与森林的关系。
二、教学内容和重点知识解析
1、教学内容
第一节 辐射的基本知识
第二节 太阳辐射
第三节 地面辐射
第四节 净辐射
2、主要讲授内容
辐射的定义、表示方法;太阳常数的概念;太阳辐射在大气中减弱的原因;太阳高度角的定义及其日变化和年变化规律;昼长的定义和变化规律;太阳辐射在大气中减弱的一般规律;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能及其变化;长波辐射;净辐射;
3、重点知识解析
本章是森林气象学的学习重点和难点,涉及的基本理论和名词较多。重点掌握各种辐射的定义、表示方法、变化规律以及影响因素(详见讲义)。
第四章 空气温度和土壤温度
一、教学目的和教学要求
通过本章学习,要求学员掌握土壤和空气的热量交换方式、温度周期性变化的表示方法、土壤温度和空气温度周期性变化的规律和主要影响因素;逆温的定义和种类及其在林业生产中的运用;积温的定义和表示方法。了解温度的非周期性变化、空气的绝热过程和大气稳定度等内容。
二、教学内容和重点知识解析
1、教学内容
第一节 热量交换方式和热特性 第二节 土壤热通量和土温 第三节 第三节
感热通量和气温
第四节 空气的绝热变化和大气稳定度
第五节 生物学温度、界限温度和积温
2、主要讲授内容
土壤和空气的热量交换方式和热特性;影响土壤温度的因素;土壤温度的日变化、年变化规律及其主要影响因素;土壤温度垂直变化的类型;温度周期性变化的表示方法(日较差、年较差);土壤的冻结与解冻;空气温度的日变化、年变化规律及其主要影响因素;空气温度铅直变化(或垂直变化)的表示方法及其类型;逆温的定义和种类;空气的绝热过程和大气稳定度;生物学温度、界限温度和积温(详见讲义)。
3、重点知识解析
掌握土壤和空气的热量交换方式(分子热传导、辐射、对流、平流、乱流和潜热转移);熟悉温度周期性变化的表示方法(日较差、年较差);理解土壤温度和空气温度周期性变化(日变化、年变化)规律和主要影响因素;懂得逆温的定义和种类及其在林业生产中的运用;弄清积温的定义和表示方法。
第五章 大气中的水分与水量平衡方程
一、教学目的和教学要求
通过本章学习,要求学员了解空气相对湿度的日变化、年变化规律;掌握凝结与凝华的条件;熟悉水汽凝结物的定义和类型;理解降水的一般物理过程、降水的表示方法以及降水的种类;弄清水分循环、水量平衡方程以及森林的水量平衡方程;掌握森林对降水、蒸散和地表径流的影响。
二、教学内容和重点知识解析
1、教学内容
第一节 蒸发 第二节 空气湿度 第三节 凝结与凝华
第四节 降水
第五节 水分循环和水量平衡方程
2、主要讲授内容
凝结与凝华的条件;水汽凝结物;降水的一般物理过程、降水的表示方法以及降水的种类;森林的水量平衡方程以及森林对降水、蒸散和地表径流的影响。
3、重点知识解析
掌握凝结与凝华凝结与凝华的条件,两者是是产生水汽凝结物的先决条件;理解降水的过程、表示方法及其种类;清楚水分循环、水量平衡方程以及森林的水量平衡方程;掌握森林与水分之间的相互关系。
第六章 天气与气象灾害
一、教学目的和教学要求
通过本章学习,要求学员一般了解天气学基本知识;掌握灾害性天气(台风、冰雹和龙卷风等只作一般的了解)、气象灾害的主要危害及其防御措施;了解气象与森林火灾、森林病
虫害的关系。
二、教学内容和重点知识解析
1、教学内容
第一节 天气学基础(根据学员的需要,选择学习)第二节 主要灾害性天气过程 第三节
气象灾害 第四节
气象与森林火灾
第五节
气象与森林病虫害(根据学员的需要,选择学习)
2、主要讲授内容
主要灾害性天气过程(寒潮、大风、旱涝);气象灾害(霜冻、低温冷害、日灼、冻拔、雨凇、雪害)。
3、重点知识解析
掌握以上主要讲授内容涉及到的主要灾害性天气过程和气象灾害的定义、主要危害及其预防措施。
第七章 气候与中国气候资源
一、教学目的和教学要求
通过本章学习,要求学员了解影响气候的因子(太阳辐射、大气环流、下垫面状况和人类活动等);了解季节划分的三种方法;掌握候温季节的划分方法;理解季风的定义和我国季风气候的特点;掌握大陆性气候和海洋性气候的特点;了解中国气候资源的分布;熟悉干燥度的计算公式。
二、教学内容和重点知识解析
1、教学内容
第一节
影响气候的因子 第二节
季节
第三节
气候带和气候型 第四节
中国气候的特点
2、主要讲授内容
影响气候的因子(太阳辐射、大气环流、下垫面状况和人类活动等);季节划分的方法;大陆性气候和海洋性气候的特点;季风、我国季风气候以及中国气候的特点。
3、重点知识解析
掌握以上主要讲授内容涉及到的关键问题和要点,并在实际工作中有针对性的加以应用。
初级学员作业题
(1)简述气象学的定义、研究对象及其研究内容。(2)气象学在林业生产活动的应用有哪些?
(3)阐述大气的组成、层次的划分?主要的气象要素有哪些?如果可以用数学公式表示的话,写出其数学表达式。
(4)何谓辐射?如何表示?其单位是什么?什么是太阳辐射?简述为何它在大气中被减弱?哪些主要因素影响其减弱的一般规律?到达地面的辐射主要由哪两部分组成?
(5)什么是大气辐射、地面辐射、大气逆辐射、地面有效辐射、净辐射?(6)土壤和空气热量交换方式有哪些?温度周期性变化的特征如何描述?
(7)何谓温度日较差、年较差?影响土壤温度和空气温度日较差、年较差的主要因素有哪些?在其他因素相同的情况下,纬度如何影响温度的日较差和年较差?你认为逆温在林业上有何应用?
(8)地膜覆盖技术在我国农业上的应用已经十分广泛,从蒸发的角度,你认为地膜覆盖为何能改善土壤的墒情?
(9)凝结与凝华的条件是什么?简述凝结核能够促进凝结的原因。分别采取何种措施能够促进冷云和暖云的降水?
(10)你认为森林能否增加降水?阐述你的主要观点?你认为森林为什么能够减少地表径流?
(11)影响气候的因子有哪些?主要因子是什么?季节划分有哪三种方法?候温季节是如何划分季节的?
(12)简述大陆性气候和海洋性气候的特点。中国季风气候的特点有哪些?
中高级学员作业题
(1)举例说明气象学与你所从事工作的关系。
(2)结合本单位实际情况和你的本职工作,阐述森林经营中需要注意的气象学或气候学问题。
(3)在林木引种工作中,为什么要遵循引种地区和被引种地区“气候条件或气象条件的相似性原则”?
(4)温室气体、温室效应与全球气候变暖有何联系?人类的哪些活动导致了温室效应的加剧和全球气候呈现变暖趋势?你认为通过哪些林业措施可以缓解全球气候变暖?
(5)什么是大气污染或空气污染?阐述森林在减轻大气污染或空气污染方面的作用。(6)你认为森林能否增加降水?阐述你的主要观点?你认为森林为什么能够减少地表径流?
第二篇:2012初级进中级知识更新森林气象学作业二
(1)气象学在林业生产活动的应用有哪些?
答:
一、培育、经营和管理森林的目的——充分发挥森林的三大效益
林业工作者主要的住务是培育和管理森林,使林木速生、优质、丰产和永续利用,为国民经济建设提供越来越多和越来越好的林、副产品,以发挥森林的巨大经济效益;同时充分发挥森林在维持和改善生态平衡、保持水土、涵养水源、调节地方气候、净化大气、美化环境、抵御水、旱、风、沙等各种自然灾害,保证农业稳产高产等多方面的巨大生态效益;以及有利于人类健康、休憩、娱乐、旅游等社会福利效益。为了科学地培育和管理好森林,必须掌握森林与外界环境条件相互作用的规律。
二、气象学是科学认识森林与外界环境条件相互关系的重要手段
(一)在城市及工矿区园林绿化工作中,要掌握城市气候特点,气象条件与大气污染的关系,以及园林绿化对净化空气、改善小气候的作用。以便合理进行绿化设计、配置好绿地和栽植行道树与环境保护林。
(二)在采种工作中,要根据气象及天气条件,预测种实成熟朋、采集期。以便及时组织采种。要依据气象及气候条件,作好种实处理和贮藏工作。
(三)在育苗工作中,要根据当地气象及气候条件,灾害性天气预报,采取恰当的耕作、栽培、管理及灾害预防措施,才能培育出高产壮苗。
(四)在造林工作中,首先要根据气候条件作好造林区划和规划.要调查当地气候和小气候特点和变化规律,在划分立地条件类型的基础上作好造林设计,确定好造林树种、造林季节、整地方式、混交类型和方式以及恰当的造林技术,以便做到适地迈树,保证造林成活率和保存率,井为以后形成稳定高产和具有良好生态效益的森林打下基础。
(五)在营造防护林时.要根据当地气候资料,确定主要害风方向,设计好林带走向、配置、宽度和树种。
(六)在森林经营工作中,要掌握森林与气候相互作用规律、森林气候的特点,才能确定较好的抚育采伐方式和强度、森林更新方式和主伐方式。
(七)在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中,要掌握气象及气候条件与病虫害发生的关系,作好预测预报,并利用适当天气条件进行防治,才能收到较好效果。
(八)在护林防火工作中,要依据当地气象资料,确定火险等级,作好森林火险预报,以减少国家和人民财产的损失。
(九)在森林采伐后输工作中;要根据天气条件决定采伐季节、木材运输或流送和做好防洪等工作。
(十)在林木良种选育工作中,要根据地方气候和小气候的特点选择良种优树、种子园地址和母树林位置以及确定经营管理措施,以保证种实优质高产。在林木引种工作中,要根据气候条件相似性和小气候特点进行工作,确定能否引种,以便扩大优良品种栽培范围或成功地引种外来树种。总之,林业生产活动与气象和气候条件关系非常密切。气象学对于林学专业的学员具有重要的作用。
(2)何谓辐射?如何表示?其单位是什么?什么是太阳辐射?简述为何它在大气中被减弱?哪些主要因素影响其减弱的一般规律?到达地面的辐射主要由哪两部分组成?
答:一切物体只要它的温度高于绝对温度零度,都能以电磁波的形式放射能量,这种过程称为辐射。
(一)辐射通量(radiation flux)
它是指单位时间通过任一表面的辐射能。单位为j/s或w。
(二)辐射通量密度(radiation flux density)
单位时间通过单位面积的辐射能。单位为w·m。
过去气象学上常用卡·平方厘米·分(cal·cm·min),两者的关系为:
1cal·cm·min=697.8w/m
1-1
2-1
-2太阳辐射:气象上所讨论的太阳辐射、地面辐射和大气辐射,其波长范围约在0.15-120μm之间。太阳辐射的主要波长范围在0.15-4μm;地面和大气辐射的主要波长范围是3-120μm。因此,将太阳辐射称为短波辐射,而把地面辐射和大气辐射称为长波辐射。
为何它在大气中被减弱:是到达大气上界的太阳辐射通量密度。当它通过大气层时,被大气中的各种气体分子和云层选择性地吸收,一部分被气体分子和悬浮的微粒散射,一部分被它们反射,所以,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显著地减少了。
太阳辐射在大气中减弱的一般规律:由于大气的吸收、散射作用以及云层的反射作用,太阳辐射通过大气层后被减弱了。太阳辐射在大气中减弱的一般规律遵循贝尔(Beer)定律。
S=S0P
m 其中,S为到达地面的与太阳光垂直面上的太阳辐射通量密度,S0为太阳常数,m为大气光学质量,P为大气透明系数。
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能,由太阳直接辐射和漫射辐射两部分组成。两者的和称为太阳总辐射,简称总辐射。
(3)土壤和空气热量交换方式有哪些?温度周期性变化的特征如何描述?
答:土壤和空气的热量交换方式:在土壤和空气中,存在着多种形式的热量过程。除分子热传导、辐射和对流这三种方式外,还存在着平流、乱流和因水的相变而引起的热量转移形式。这些过程对土壤和空气层热状况的形成起着决定性作用。
温度周期变化特征,通常以最高温度和最低温度之差(即较差)和最高温度与最低温度出现时间(即位相)来描述。
日较差:一日中最高温度与最低温度之差。年较差:一年中最热月平均温度和最冷月平均温度之差。
(4)地膜覆盖技术在我国农业上的应用已经十分广泛,从蒸发的角度,你认为地膜覆盖为何能改善土壤的墒情?
答:采用地膜覆盖时,地膜与地面之间形成微小空间,产生温室效应,能减少土壤中热量向大气中扩散,可使表土层的土壤温度提高3~5℃,能促进作物根系生长;二是保持土壤水分。进行塑料薄膜地面覆盖后,由于气密性强,因而可以有效地防止土壤水分蒸发掉,有利于保持土壤水分,使土壤墒情好;它是土壤水分以气态形式向大气中扩散的现象,它具有明显的阶段性,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
(1)第一阶段:当土壤经过降水、灌溉或下层土壤水分在毛管力作用下,不断升向土表,而使土壤表层水分保持饱和状态,此时土壤蒸发主要发生在地表,蒸发主要受气象因子影响。与同温度水面蒸发相近。减小蒸发的方法:松土切断毛细管。
(2)第二阶段:经过第一阶段蒸发,土壤表层变干,蒸发面下降,土壤内部蒸发的水汽通过干土层的孔隙进入大气,此时蒸发速度受水分从土壤下层向上转移速度的限制。减小蒸发的方法:镇压保墒,减少土表孔隙,改变土壤透气性,保持土壤水分。
(3)第三阶段:土壤含水量很低,植物开始萎蔫,此时,土壤水分的毛管力作用停止,只能以气态形式从地下通过干土层向大气扩散。此时,蒸发受水汽从下层土壤向表层扩散速度的影响,并由土粒大小和土壤孔隙度决定。减小蒸发的方法:灌溉。
土壤蒸发除受气象因子影响外,还与土壤特性和环境条件有关。
为减少土壤水分蒸发经常采取如下措施:(1)松土;(2)镇压;(3)灌溉;(4)覆盖塑料地膜;(5)营造农田防护林带(网);(6)采用抑制蒸发剂(喷洒在土壤表面上形成一层均匀膜,阻挡土壤水分进入,抑制蒸发,相对提高土壤湿度)。
(5)你认为森林能否增加降水?阐述你的主要观点?你认为森林为什么能够减少地表径流?
答:关于森林能否增加大气垂直降水的问题,近百年来,世界各国许多学者都对这个问题进行过观测和研究。目前尚未取得一致看法,我认为森林能增加大气的垂直降水。理由如下:
(1)林冠层不断向上空蒸散大量水汽,使林区的湿度大于无林地区,为降水提供了条件。(2)林区反射率小,吸收率大,为产生阵性降水提供了热量。
(3)森林的存在使气流被迫抬升,其高度可达几百米、上千米,加强了空气的垂直运动,促进林区湿空气的冷却和凝结。
(4)森林使下垫面的粗糙度增大,森林上方乱流交换作用加强,使林木蒸腾的大量水汽迅速输送到上空,促进降水。
林内降水量由直接到达林地的降水量、从树叶和大小枝条上滴下的降水量和树干迳流三部分组成。林内降水量在数值上等于林外降水量与林冠截留量之差。
林内降水量的分布是不均匀的。离树干愈远,降水量愈大,在树冠边缘处达到最大,而根际周围由于树干迳流,降水量也比较大。林内降水强度一般小于林外,但林内的降水时间较林外长。在降水期间,林冠层起着调节林内降水的作用,这种作用主要表现在使峰值降低,降水强度减小,降水时间延长,林外降水停止以后,林内还可以得到一部分降水。
森林为什么能够减少地表径流:
1、林冠使降水强度降低,雨水冲刷地面的力量减弱,因而形成的迳流较弱。
2、林地上的死地被物层能吸收大量降水,从而使地表迳流减少。死地被物吸收水分的多少随树种组成而异,一般可达自身重量的40-260%,而山杨林下的死地被物最大吸水量可达其自身重量的3.16倍,油松林下的则为2.21倍,刺槐林死地被物约1.8倍。枯枝落叶转变为腐殖质以后,吸水量可达其自身重量的2—4倍。
3、森林土壤疏松多孔,腐殖质含量高,水分容易被吸收和渗透下去。
4、地表迳流受树干、下木、活地被物的阻挡,流动缓慢,更有利于被土壤吸收和渗透下去,使地表迳流大部分转变为地下迳流。
5、春季林内融雪林内较林外晚,且一般比较缓慢,融雪后的雪水容易被土壤吸收和渗透下去,使地表迳流减少。因此,森林的存在可减少地表迳流。
(6)简述大陆性气候和海洋性气候的特点。中国季风气候的特点有哪些?
答:大陆性气候的特征:日照丰富,气温日、年较差均较大。最高温度、最低温度出现时间均较早,温度非周期变化很显著,它的春温高于秋温。年降水量集中夏季,冬季则甚干燥,降水变率比较大。
海洋性气候的特征:气温日、年较差均较小。最高温度、最低温度出现时间均较迟,秋温较春温为高。年降水量季节分配比较均匀,冬半年略多于夏半年。全年湿度高,云雾多,日照少,但风速比较强劲,西北欧气候可作代表。
我国是世界上季风现象明显的地区之一,全国大部分地区属于季风气候区。我国在季风气候的影响下,大致有以下气候特征。
第一、雨量集中 第二、降水量的变率大。
第三、云量和相对湿度全年以夏季为大。第四、冬季气温比同纬度低得多。
第三篇:2012东北林业大学森林气象学知识更新作业全2篇
作业内容:
(1)简述气象学的定义、研究对象及其研究内容。
研究大气中所发生的物理现象(风、云、雨、雪、雾、霜、露、寒、暖、干、湿、光、电、声)和物理过程(大气的增热与冷却、蒸发与凝结、降水过程等)的科学称为气象学。
气象学的研究对象:地球大气,简称为大气。
气象学的研究内容:普通气象学(绪论、大气、辐射能、温度、大气的运动、大气中的水分与水量平衡)、天气学(天气与气象灾害)、气候学(气候与气候资源)、小气候学。
(2)阐述大气的组成、层次的划分?主要的气象要素有哪些?如果可以用数学公式表示的话,写出其数学表达式。
自地球形成以来,在46亿年的漫长而又曲折的演化过程中,大气的成分和结构有了很大的变化。它经历了原始大气、还原大气和氧化大气(现代大气)这三个阶段,目前以N2、O2为主要成分的大气已经是第三代了。
主要气象要素有干洁大气、温室气体和温室效应、水汽、固体杂质和液体微粒(气溶胶粒子)、空气污染。
大气的垂直分层的方法多种多样,但应用最多、最广泛的是按大气的温度结构分层,据大气温度的垂直分布特点对大气进行分层。描述大气温度在垂直方向上的变化,采用垂直温度梯度的概念,又称气温垂直递减率(气温直减率),指在垂直方向上,高度每变化100米,气温的变化值,并以温度随高度的升高而降低为正值。通常以r表示,即r=-△t/△z。
(3)什么是大气辐射、地面辐射、大气逆辐射、地面有效辐射、净辐射? 大气向外发射出长波辐射,称为大气辐射。地面日夜不停地发射长波辐射,称为地面辐射
大气辐射朝向四面八方,其中向下的部分称为大气逆辐射
地面发射的长波辐射与地面吸收的大气逆辐射之差为地面有效辐射; 地面吸收太阳辐射而获得热量,地面有效辐射又失去热量,单位时间和单位面积的水平地表面吸收的辐射能与损失的辐射能之差,称为地面净辐射
(4)何谓温度日较差、年较差?影响土壤温度和空气温度日较差、年较差的主要因素有哪些?在其他因素相同的情况下,纬度如何影响温度的日较差和年较差?你认为逆温在林业上有何应用?
由于太阳辐射有周期性的日变化和年变化,所以使得土壤温度和空气温度有周期性的日变化和年变化。温度周期变化特征,通常以最高温度和最低温度之差(即较差)和最高温度与最低温度出现时间(即位相)来描述。日较差:一日中最高温度与最低温度之差。
年较差:一年中最热月平均温度和最冷月平均温度之差。
影响土温日较差的因素:土壤日较差的大小,主要决定于地面热收支状况和土壤热特性。1)纬度:一般是低纬度大于高纬度。2)距离海洋的远近:内陆大于沿海。3)季节:夏季大于冬季。
4)地面状况:凹地大于平地;干土大于湿土;裸地大于有各种覆盖的地面(如植物、森林、雪覆盖等);敝塞地大于通风地等等。
5)坡向:阳坡大于阴坡。6)天气状况:晴天大于阴天。
7)土壤深度:随着深度增加,土温日较差减小,位相也逐渐落后。
影响土温年较差的因素:土温年较差的大小与纬度、季节、下垫面状况、天气条件等因子密切相关。与日较差相反,随纬度的增加年较差增大,这是因为太阳辐射的年变化是随纬度的增加而增大的。其他因子对土温年较差的影响与日较差大体相同。
在其他因素相同的情况下,气温年较差随纬度的升高而增大。这是因为随纬度的增高,太阳辐射能的年变化增大。低纬度地区气温年较差很小,高纬度地区气温年较差可达40~50℃;气温日较差随纬度的升高而减小。这是因为一天中太阳高度的变节是随纬度的增高而减小的。大陆上一般热带地区气温日较差为12℃左右;温带地区气温日较差为8.0~9.0℃;极圈内气温日较差为3.0~4.0℃。
逆温条件对某些林业生产有利。如用烟雾剂防治植物病虫害,常选择在逆温时进行。利用逆温层对烟雾剂的阻挡作用,使烟雾停留在植物周围可减少用药量,提高杀虫治病效果。
(5)凝结与凝华的条件是什么?简述凝结核能够促进凝结的原因。分别采取何种措施能够促进冷云和暖云的降水?
发生凝结和凝华需要满足两个条件,即空气中的水汽达到饱和或过饱和,同时还需要有水汽凝结核(凝华核)存在。
凝结核促进凝结的主要原因是凝结核吸附水汽分子的能力比水汽分子之间的相互碰撞合并力要强,同时,凝结核的存在使水滴半径增大,曲率减小,从而使饱和水汽压减小,易于发生凝结。对吸湿性凝结核来说,吸水后形成溶液,使饱和水汽压减小,甚至在相对湿度接近100%时,就能 发生凝结现象。
人工促进冷云降水的措施:(1)向冷云中撒播人工冰核 如碘化银(Agl)、碘化铅(Pbl)。碘化银、碘化铅等的晶体结构与冰晶相似,具有冰核作用,水汽可以在其表面上直接冻结或凝华,而形成冰晶。一克碘化银所能产生的冰晶数视温度而定,温度低,有效冰核数目多,产生的冰晶数也多。如t=-10℃,1g的Agl能产生1010~1012个冰核;t=-20℃,则能产生1016个冰核。
(2)向冷云中撒播制冷剂
如干冰(固体C02)。干冰即固体二氧化碳,是不透明的白色晶体,在一个大气压下,汽化时,其表面温度为-78.9℃,升华潜热为5.73×105 J/Kg。干冰撒入云中后,干冰升华。从周围吸取大量的热,使周围空气急剧冷却而形成高度过饱和。实验指出,当温度低于-40℃时,就有自生冰晶产生。
人工促进暖云降水的措施:
(1)在暖云中撒播吸湿物质的粉末,如氯化钠、氯化钾、氯化钙和氯化铁等。(2)直接撒播大水滴,催化暖云降水。
(6)影响气候的因子有哪些?主要因子是什么?季节划分有哪三种方法?候温季节是如何划分季节的?
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纬度位置、大气环流、海陆分布、洋流和地形是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前二者是全球性的地带性因素,后三者是非地带性因素。
季节的划分:1)天文季节、2)自然天气季节、3)温侯季节。
张宝坤先生根据一年中气温的变化,提出了用候平均气温作为划分季节的依据,其界限是:候平均气温<10℃为冬季;10℃≤候平均气温≤22℃为春季或秋季;候平均气温>22℃为夏季。
作业内容:(1)气象学在林业生产活动的应用有哪些?
(一)在城市及工矿区园林绿化工作中,要掌握城市气候特点,气象条件与大气污染的关系,以及园林绿化对净化空气、改善小气候的作用。以便合理进行绿化设计、配置好绿地和栽植行道树与环境保护林。
(二)在采种工作中,要根据气象及天气条件,预测种实成熟朋、采集期。以便及时组织采种。要依据气象及气候条件,作好种实处理和贮藏工作。
(三)在育苗工作中,要根据当地气象及气候条件,灾害性天气预报,采取恰当的耕作、栽培、管理及灾害预防措施,才能培育出高产壮苗。
(四)在造林工作中,首先要根据气候条件作好造林区划和规划.要调查当地气候和小气候特点和变化规律,在划分立地条件类型的基础上作好造林设计,确定好造林树种、造林季节、整地方式、混交类型和方式以及恰当的造林技术,以便做到适地迈树,保证造林成活率和保存率,井为以后形成稳定高产和具有良好生态效益的森林打下基础。
(五)在营造防护林时.要根据当地气候资料,确定主要害风方向,设计好林带走向、配置、宽度和树种。
(六)在森林经营工作中,要掌握森林与气候相互作用规律、森林气候的特点,才能确定较好的抚育采伐方式和强度、森林更新方式和主伐方式。
(七)在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中,要掌握气象及气候条件与病虫害发生的关系,作好预测预报,并利用适当天气条件进行防治,才能收到较好效果。
(八)在护林防火工作中,要依据当地气象资料,确定火险等级,作好森林火险预报,以减少国家和人民财产的损失。
(九)在森林采伐后输工作中;要根据天气条件决定采伐季节、木材运输或流送和做好防洪等工作。
(十)在林木良种选育工作中,要根据地方气候和小气候的特点选择良种优树、种子园地址和母树林位置以及确定经营管理措施,以保证种实优质高产。在林木引种工作中,要根据气候条件相似性和小气候特点进行工作,确定能否引种,以便扩大优良品种栽培范围或成功地引种外来树种。
总之,林业生产活动与气象和气候条件关系非常密切。气象学对于林学专业的学员具有重要的作用。
(2)何谓辐射?如何表示?其单位是什么?什么是太阳辐射?简述为何它在大气中被减弱?哪些主要因素影响其减弱的一般规律?到达地面的辐射主要由哪两部分组成?
一切物体只要它的温度高于绝对温度零度,都能以电磁波的形式放射能量,这种过程称
为辐射。用辐射能表示,单位为j/s或w。
太阳辐射的主要波长范围在0.15-4μm,因此,将太阳辐射称为短波辐射,太阳常数是到达大气上界的太阳辐射通量密度。当它通过大气层时,被大气中的各种气体分子和云层选择性地吸收,一部分被气体分子和悬浮的微粒散射,一部分被它们反射,所以,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显著地减少了。
太阳辐射在大气中减弱的一般规律遵循贝尔(Beer)定律。S=S0Pm,其中,S为到达地面的与太阳光垂直面上的太阳辐射通量密度,S0为太阳常数,m为大气光学质量,P为大气透明系数。
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能,由太阳直接辐射和漫射辐射两部分组成。两者的和称为太阳总辐射,简称总辐射。
(3)土壤和空气热量交换方式有哪些?温度周期性变化的特征如何描述?
在土壤和空气中,存在着多种形式的热量过程。除分子热传导、辐射和对流这三种方式外,还存在着平流、乱流和因水的相变而引起的热量转移形式。这些过程对土壤和空气层热状况的形成起着决定性作用。
气温除有周期性日、年变化外,往往还由于大规模冷暖平流的活动而引起气温变化,这种变化的幅度和时间没有一定的周期,视气流的冷暖性质和移动情况而定,称为气温的非周期变化。
气温的非周期变化,可以加强或减弱甚至改变气温的周期性变化。实际上一个地方气温的变化是周期性变化和非周期性变化共同作用的结果。不过,从总的趋势和大多数情况来看,气温的周期性日、年变化还是主要的。
(4)地膜覆盖技术在我国农业上的应用已经十分广泛,从蒸发的角度,你认为地膜覆盖为何能改善土壤的墒情?
地膜覆盖时,地膜与地面之间形成微小空间,产生温室效应,可以减少土壤中热量向大气中扩散,可使表层土壤温度提高3-5℃,能促进植物根系生长;二是保持土壤水分。塑料薄膜覆盖后,气密性增强,可以有效防止土壤水分蒸发,有利于保持突然墒情。
土壤蒸发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
(1)第一阶段:当土壤经过降水、灌溉或下层土壤水分在毛管力作用下,不断升向土表,而使土壤表层水分保持饱和状态,此时土壤蒸发主要发生在地表,蒸发主要受气象因子影响。与同温度水面蒸发相近。减小蒸发的方法:松土切断毛细管。
(2)第二阶段:经过第一阶段蒸发,土壤表层变干,蒸发面下降,土壤内部蒸发的水汽通过干土层的孔隙进入大气,此时蒸发速度受水分从土壤下层向上转移速度的限制。减小蒸发的方法:镇压保墒,减少土表孔隙,改变土壤透气性,保持土壤水分。
(3)第三阶段:土壤含水量很低,植物开始萎蔫,此时,土壤水分的毛管力作用停止,只能以气态形式从地下通过干土层向大气扩散。此时,蒸发受水汽从下层土壤向表层扩散速度的影响,并由土粒大小和土壤孔隙度决定。减小蒸发的方法:灌溉。
土壤蒸发除受气象因子影响外,还与土壤特性和环境条件有关。为减少土壤水分蒸发经常采取如下措施:(1)松土;(2)镇压;(3)灌溉;(4)覆盖塑料地膜;(5)营造农田防护林带;(6)采用抑制蒸发剂。
(5)你认为森林能否增加降水?阐述你的主要观点?你认为森林为什么能够减少地表径流?
关于森林能否增加大气垂直降水的问题,近百年来,世界各国许多学者都对这个问题进行过观测和研究。根据林区降水量较邻近无林地区大这一观测事实,认为森林能增加大气的
垂直降水。理由如下:
(1)林冠层不断向上空蒸散大量水汽,使林区的湿度大于无林地区,为降水提供了条件。(2)林区反射率小,吸收率大,为产生阵性降水提供了热量。
(3)森林的存在使气流被迫抬升,其高度可达几百米、上千米,加强了空气的垂直运动,促进林区湿空气的冷却和凝结。
(4)森林使下垫面的粗糙度增大,森林上方乱流交换作用加强,使林木蒸腾的大量水汽迅速输送到上空,促进降水。
森林可以减少地表迳流:
1、林冠使降水强度降低,雨水冲刷地面的力量减弱,因而形成的迳流较弱。
2、林地上的死地被物层能吸收大量降水,从而使地表迳流减少。死地被物吸收水分的多少随树种组成而异,一般可达自身重量的40-260%,而山杨林下的死地被物最大吸水量可达其自身重量的3.16倍,油松林下的则为2.21倍,刺槐林死地被物约1.8倍。枯枝落叶转变为腐殖质以后,吸水量可达其自身重量的2—4倍。
3、森林土壤疏松多孔,腐殖质含量高,水分容易被吸收和渗透下去。
4、地表迳流受树干、下木、活地被物的阻挡,流动缓慢,更有利于被土壤吸收和渗透下去,使地表迳流大部分转变为地下迳流。
5、春季林内融雪林内较林外晚,且一般比较缓慢,融雪后的雪水容易被土壤吸收和渗透下去,使地表迳流减少。因此,森林的存在可减少地表迳流。
(6)简述大陆性气候和海洋性气候的特点。中国季风气候的特点有哪些?
海洋性气候的特征:气温日、年较差均较小。最高温度、最低温度出现时间均较迟,秋温较春温为高。年降水量季节分配比较均匀,冬半年略多于夏半年。全年湿度高,云雾多,日照少,但风速比较强劲,西北欧气候可作代表。
大陆性气候的特征:日照丰富,气温日、年较差均较大。最高温度、最低温度出现时间均较早,温度非周期变化很显著,它的春温高于秋温。年降水量集中夏季,冬季则甚干燥,降水变率比较大。
我国季风气候的热点有:
(1)雨量集中。我国多数地区的雨季都在夏季风盛行的6~8月。夏季降水量占全年的一半或一半以上,愈往北,雨量集中愈明显;
(2)降水量的变率大。夏季风进退日期具有年际变化。对某一地区来说,有些年份夏季风强,有些年份则比较弱,夏季风强弱不同的年份,降水量的差异很大;
(3)云量和相对湿度全年以夏季为大。夏季时,温度高,饱和水汽压大;
(4)冬季气温比同纬度低得多。我国冬季风强盛,或者说冷空气侵袭频繁,所以与同纬度的欧洲相比,我国冬季气温低得多
第四篇:关于知识更新培训的学习总结
关于知识更新培训的学习总结
这学期,我有幸参加了进修校组织的中小学班主任远程培训。它是由国家教育部全面实施的“中小学教师国家级培训计划”的一个项目,是提高中小学教师特别是农村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的重要举措。
这次培训是以网络为平台,视听专家讲座,学习专家成功经验,并以论坛的方式进行交流学习。内容涉及到有关班主任的经验交流等方面的内容。这次培训对于我们年轻教师而言,不仅是业务理论的学习,也是一次思想认识的提升。使我对班主任工作有了更深的认识,教育思路开阔了很多,对今后的教育教学以及构建和谐班级都有了新的目标和方向,对我以后教师生涯会起到更大的作用。
一、对班主任工作的再认识
这次培训中既有教育专家们睿智的教育思想、前沿的教育理念,又有专家们亲身经历的成功案例,还有来自同行们宝贵而精彩的经验交流,以及专家们对教师的网上视频答疑,一个个鲜活的成功案例,让我不但掌握了心理学知识、班级管理技能,更给我以启迪和思考,让我重新审视了自己,发现了自己教育工作上的盲点,理清了我内心的迷茫与困惑,感受到教育的美妙,领悟到教育的真谛。
通过培训,我对班主任工作有了新的认识,更加明确它在学校教育中的重要地位:班主任不仅仅是班级各项工作的管理者、协调者,更是学生成长的引路人和激励者,是学生学习效仿的榜样。而且中学班主任工作还面临着许多新的问题、新的挑战。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素质教育的实施、中学生成长的新情况、新特点,对中学班主任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并保障和鼓励班主任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了解学生、分析学生学习、生活和成长的情况,以真挚的爱心和科学的方法教育、引导和帮助学生的成长及进步。我还认识到,班主任的角色也由传统的权威型向对话型转换。传统教育的显著特征之一便是教师为中心。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拥有绝对的权威,学生对班主任必须绝对服从。权威型班主任培养出来的学生固然守纪、顺从,但他们亦步亦趋,依赖性强,独立性差,缺乏主动性、创造性,更谈不上具备时代所要求的创新精神。时代呼唤一种新型的、民主平等的、和谐的师生关系,这就要求班主任抛弃原来绝对权威的角色形象,代之以“对话者”、“引导者”角色,提高学生在德育过程中的自主性与参与程度。
二、班级管理思想的一次洗礼和升华
从几位教育大师那里,我学习到了很多的班级管理的知识。比如魏书生老师的“松静匀乐”的四字体操、关于民主和科学的班级管理模式,尤其是魏老师让学生收书费的事件和成立班级法院的成功案例,都值得我们学习。林丹华老师的“中小学生心理行为问题及其教育”,林崇德老师的“班主任与心理健康教育”,对我们在学生心理教育方面都给予了极有力的指导。同时,在学习过程中的班级案例,既是接近学生生活的实际的案例,也使我们在学习班级管理上便于学习和操作。接下来的时间就是要把这些通过培训学到的知识应用到新学期的班级管理之中。希望我能在下学期的班级管理方面取得更大的进步。使师生之间的关系更和谐,班级学习气氛更浓,学生的学习兴趣得到更好的培养,班级凝聚力得到更好的发扬!
通过本次的学习,使我认识到只有从读书学习和在工作实践中勤于探究、及时反思、善于总结,才能更好地教书育人!
关于知识更新培训的学习总结
兰西八中
嵇晓宇
历时两个月的小学班主任国家级远程培训转眼间结束了。回顾两个月以来的网上培训学习,收获的确很大。
名师名家的专业理论知识讲座,系统而又完整,指点了我们多年工作中的迷津,尤其是浓郁的时代气息,创造性的多维思路,赋予了现代班集体管理更深更精的内涵;助学导师悉心导航,一道道讨论题犹如方向盘,统领着班主任学习的方向,同行们有的放矢,根据自己的理论学习有效结合工作实践,发表的评论有理有据,直到把研究主题剖析得拨云见日;一线班主任畅谈心声,不管是年长的前辈,还是刚上岗的新兵,都愿把自己工作中的疑点、难点、亮点拿出来与大家一起分享。每每一个疑难问题帖子发表后,总会有好多的老师各抒己见,言之凿凿。我欣赏到了他们开阔的胸襟,吸收到了原滋原味的丰富营养。具体收获和体会有如下几个方面:
第一、通过培训学习使我的思想观念发生了很大转变。以前的班务管理中,我遵循着老思想,认为班主任的话就是圣旨,学生必须服从。通过这次班主任培训,我领会到班级管理必须公平、公正、民主、和谐,班主任要多角度、多层次地为学生着想,班主任应该是学生的良师益友、知心人,班主任要急学生所急,想学生所想,学生的方方面面、点点滴滴,班主任都必须放到心上。所以我把班级的40人进行分类,不同类别的学生各有一个组长,而且具有不同的目标,这样对学生有的放矢地进行管理,效果还真不错。
第二、做个用心的班主任。每个学生都有闪光点,班主任要善于发现,多表扬鼓励,让学生增强自信心。充分利用学生的特长组织的各项活动,让他们参与班级的建设,培养他们的主人翁的责任感。以此来调动学生的自信,让他们找到自身的价值。这样班主任就要全面的了解每个学生,不仅发现他们好的方面,还要发现学生存在的问题。发挥他们的优点,杜绝他们的缺点,因式利导的处理问题。让每个学生意识到自己是班级的一分子,班级的的容荣誉重于一切,不能做有损班级荣誉的事情。这样整个班级就呈现出一种积极向上的局面。
第三、做个有进取心的班主任。以前对于学校对班级的评比工作,只要求学生尽心就行,通过研修知道,只靠学生不会做的最好,班主任要有积极的态度,给他们信心。这就要努力提高自己管理班级艺术水平,进一步完善自我,多参加学习,提高自身的素质和能力,多向有经验的教师请教班级管理方法,向优秀班级学习管理经验。班主任有了不甘落后的心态,同样会感染学生,这样学生就会积极向上,努力奋进,凡是力争做的最好。
班主任远程培训教育虽然要结束了,但我们的学习永远不会结束。这次班主任培训让我学到了太多太多,让我看到了自己的差距,让我学到更好的班级管理方法,班主任工作任重而道远,我将在以后的工作中继续努力,积极探索,不断学习。充分运用这次培训中学习到的知识、理念,争取把班主任工作做得更好,使我的班主任专业水平越来越高,力争自己在班级管理工作中取得优异成绩。
第五篇:更新知识培训学习心得
参加全省基层人员更新知识培训感悟
——陈昌玲
2011年7月3日至22日,我有幸参加了全省国税系统基层人员更新知识培训,学习了《税务管理团队建设与团队管理》、《中国税制改革和税收政策的调整税》、《“十二五”规划解读》、《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税务信息管理与操作能力提升》、《税务人员心理健康与心理偏差调适》、《国税干部的人格修养》、《行政执法能力的开发与提升》、《公务员职业道德建设》、《税务工作中的公共管理操作技术》、《税务信息安全与防范》、《国学专题》、《税务公文写作》、《党风廉政专题》课程,让我觉得受益良多,特在此谈谈学后感悟。
一、机会难得
虽然只有短短的二十天时间,但从排的满满当当的课程表上,就能看出组织上的良苦用心和殷切希望,面对税收工作新的形势和任务,对于一个基层税务干部人员来说这次培训真是一场及时雨。我们十分珍惜这次难得的更新知识培训机会,学员们都能全神贯注地认真聆听和记录,及时完成作业,如饥似渴地接受新鲜的理念。学习气氛十分浓厚,仿佛又回到了学生时代。
二、讲座全面系统
老师的讲课就象是一顿丰盛的大餐,精美地呈现在我的面前,真是“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各位老师毫无保留的把自己在学习和工作中的经验拿出来与大家分享,讲解深入浅出,可谓是异彩纷呈。我们不仅了解了全省税收工作的现状,同时,对税制改革也有了新的认识,也对如何做好本职工作对税收工作的重要性有了更深的认识。
三、更新观念,树立信心。
在课程学习中,我从授课老师滔滔不绝、挥洒自如的讲解中,心中十分佩服他们长期从事教育工作所积累的经验,佩服他们的自信,佩服他们的敏锐,佩服他们知识的渊博。课后我真切的感到知识改变命运、知识让人充实,自己也感到了压力的存在。要做到对专业知识熟悉掌握还有待于今后不断地学习和积累,绝非一朝一夕的事,更需要持之以恒。自己要以这次培训为契机,增强信心,认真学习专业知识,掌握工作技巧,不断提高工作能力,努力做好本职工作。
四、学以致用,提高自己
这次培训老师通过具体事例来讲解税务信息安全与防范及WORD与EXCEL基本知识与应用等理论知识,把一个个孤立的抽象的理论知识与业务相联系,深入浅出,生动活泼,让我感受到将学习与实践融会贯通的重要性。只有将学到的知识消化吸收,转化为解决问题的能力,才能真正做到游刃有余。要实现这一目标,就需要我们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学以致用,带着问题去学习,有意识地将所学的基础知识加以运用,更为重要的是要做到在实践中灵活运用,这样才能使自己的业务能力日益进增。
通过这二十几天的基层人员更新知识培训,让我知道做好本职工作任重道远,对税务干部人员要求也不断提高,在以后的工作中必将有更重的学习和工作任务。思想在自己的头脑中,工作在自己的手中,坐而言,不如起而行!路虽远,行则将至;事虽难,做则必成。我一定借此次学习培训的东风,牢固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进一步提高自己的工作能力,为全县经济和税收事业的发展做出更大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