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再论《红楼梦八十回校本》
再论《红楼梦八十回校本》
内容提要:《红楼梦八十回校本》为《红楼梦》版本史上首部以脂本为底本的集本汇校本,是王佩璋从事红学后的第一项学术研究工作。该新校本在版本史上的一大特色,是将校勘成果摘要辑录为一本近50万字的《校字记》单独印行,在《红楼梦》版本史上亦为首开先河。《校字记》客观、全面地反映了《红楼梦八十回校本》的整理校勘结果以及集本汇校的版本特色,同时揭示了各参校本之间的版本关系,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为后人的相关研究提供了较为详尽的多种版本异文参考资料与校勘理念的借鉴。
关键词:《红楼梦》; 新汇校本;王佩璋;《校字记》;版本研究
由俞平伯校订、王佩璋(出版时署名“王惜时”)参校的《红楼梦八十回校本》①(以下简称“俞校本”),为红学史上首部以脂本为底本集本汇校的《红楼梦》新校本。该新校本的一大特色,是将校勘成果摘要辑录为一本《红楼梦八十回校字记》(以下简称“《校字记》”)单独印行。这在《红楼梦》版本史上亦为首开先河,目前为止仅有此一例。笔者之前在《<红楼梦八十回校本>简论》一文中对该校本的汇校缘起、校勘原则、编排体例、出版与影响进行了综合梳理与初步探讨。但限于篇幅,对该校本校勘成果的结晶——《校字记》未能详论,难以全面反映该校本的版本特色与学术价值。本文特对《校字记》试作论析,以就教于方家。
王佩璋与《校字记》
俞校本的正文,为脂评抄本的80回,其校勘结果为单独成册的《校字记》;刻本的后40回作为附录,无校。《校字记》为该校本一套4册中的一册,封面题名为《红楼梦八十回校字记》,共692页,小五号字体,繁体竖排,每页20行(不含书眉),每行实有文字平均占三分之二,整册实有文字共约47.5万字,是该套书中页码最多、分量最重的一册(其他3册平均450页)。按《校字记》每页出18条字词校记来算,合计12500条左右。该套书前80回两册正文共927页(含目录),平均每页出13条字词校记还多,每回平均155条左右。这个数字至今可以说是空前绝后的,人文版新校本与号称“校注最详”的邓校庚辰本均无法与之相比。
这本近50万字的《校字记》,是从一百多万字的校勘记中摘要辑录出来的。而这一百多万字的校勘记,是王佩璋从北大到文学研究所工作的主要成绩之一,也是她得以成为俞平伯研红助手的主要缘由。1952年10月俞平伯正式接受人民文学出版社《红楼梦八十回校本》的整理校勘任务;几乎与此同时,俞平伯又开始着手《脂砚斋红楼梦辑评》的工作。这两项任务,可以说是新中国成立后红学研究中两项重大的开创性工作。为此,文学所领导及时为俞先生择优配备了业务能力强的年轻助手王佩璋,协助进行《红楼梦》新校本的整理校勘任务。
俞平伯对新校本的校勘高度重视,他在“序言”中说:“这儿可以提起校勘记的作用。有了校勘记,便有踪迹线索可寻,即使不幸我把这有正本‘点金成铁’,或在其他各本中‘看朱成碧’,迷于去取,读者如肯破费一些功夫,就很容易把那遗失的珠玉找回来的。”② 由此,校订者在做校勘记的时候便力求精益求精,由师徒二人分工合作,将一百多万字的校勘记做了两遍。具体步骤为:第一步先由俞平伯将各本的异文校在有正本上,然后由王佩璋写校勘记的初稿,第二步由俞平伯在初稿上斟酌改定文字,再由王佩璋依据改定后的新本子重写校勘记,两遍校勘记写下来约近三百万字。“序言”中说,因校勘记篇幅的庞大,如全部印出,校订者有两个顾虑:为学术研究作资料或许不够详备;一般的读者可能不一定要看这一百多万字的校勘记。最后决定由王佩璋将校勘记中的改字部分摘录出来单独成册,而全部的校勘记则斟酌社会需要再考虑另行排印。
难怪王佩璋当年的同事、著名红学家刘世德先生回忆:“上班以后,恰巧我又和王佩璋同志同在一间办公室。我看到她的办公桌旁堆着两摞纸,几乎和桌子一般高。问明了,方知道是平老校订的《红楼梦》的书稿,以及她所写下的‘校勘记’。”③ 在一年左右的时间里王佩璋整理的校勘记稿子就和办公桌一样高,而当时全部校勘工作只完成了不到一半。更难怪俞校本出版时王佩璋署了一个笔名:“王惜时”。这个笔名的含义恰巧暗合了其师当初立志集本校勘《红楼梦》时的话:“将来订正全书非费一番工夫不可,第一要紧是多集版本校勘。……如此人生,太苦迫促,吾辈安得不惜寸阴耶!”④ 此笔名虽然文雅,但未见得十分妥当,因校订者署名为实名,故参校者署名容易被认为也是实名而非笔名,由此“王佩璋”一名从此在她的主要工作成就俞校本上消失了。至后来《校字记》逐渐被舍弃而不再出现参校者署名后,其笔名也逐渐被遗忘。
1963年俞校本二印时王佩璋已离开了文学研究所。俞平伯在“重订红楼梦八十回校本弁言”中说:“《校字记》原由王惜时君写,她现不在这里了;因此重校时便由我自己来改写,又增删了若干条,虽颇费力,恐怕未必能搞得好。”⑤ 俞平伯晚年在《乐知儿语说红楼》一文中重提当年校书之事时感慨:“余年齿衰暮,无缘温寻前书,同校者久归黄土,不能再勘切磋,殊可惜也。”⑥ 那承载着师徒二人繁重工作的一百多万字的校勘记,至今没有机会全部面世。随着《校字记》在整套书中的排列位置渐次后推,之后的翻印本则大部分舍弃了《校字记》。
尽管《校字记》作为该套新校本中的单独一册遭遇了冷落,但作为首部集本汇校《红楼梦》的校勘成果的结晶,是俞、王师徒二人完美合作的具体体现,也是王佩璋从事红学的开端之作与重要成绩,为她之后进行《红楼梦》版本研究积累了丰富的原始资料,打下了扎实的学术功底。
《校字记》与俞校本
《校字记》作为俞校本校勘成果的集中体现,对俞校本面世后的社会效果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当初校订者设定了两项校勘目的,即“新校本的用途”:
一、“整理出一个更接近作者原著的本子来,附有详细的校勘记,以备研究者的参考”;
二、“同时我们也希望这个本子至少不要讹字满篇,断烂残缺,可供相当范围的读者阅读”,即“我们整理本书的目的,不能简简单单只重研究者的参考,而必须兼顾一般阅读者的需要”,“不妨说它是抄本系统的普及本”。但俞平伯在“序言”中又表达了当初确定这两个目的的顾虑:“我那时怀着两个目的,所以一方面做校勘工作,另一方面又做了审定工作。这个企图也有相当的理由,但做起来就不免顾此失彼,……目的定得太大了,就不够明确切实了。”⑦
从该本面世后的反响可以看到俞平伯当初的顾虑还是相当有预见的。由于俞校本的前两册80回正文已按校勘整理后的文字印出,读者看到的是文从字顺的完整的小说原著,并不像某些新校本在正文中频繁出现古字、异体字以及各种括号和标注等。如不研究版本,或追流穷源、解惑释疑,阅读俞校本时,读者无需再去另一本书中查找某个字在某旧抄本中原为什么字。作为一般读者不仅不一定要看一百多万字的校勘记,对精选出的近50万字的《校字记》也不一定必须要看。故目前三次印刷的俞校本在旧书市场中存量最多的是单本《校字记》,且销量有限。再从后来的以俞校本为底本的翻印本,特别是普及本大多舍弃了《校字记》来看,校订者当初使新校本成为通行的普及本的目的,与有无《校字记》无必然的关系,并不影响俞校本在读者中的好评。如《红学才子俞平伯》一书认为,俞校本相对以庚辰本为底本的新校本,“从文字的通畅与优美而言,是远远胜出一筹的”。⑧ 又如笔者一位年逾九十的长辈,自延安抗大时即读《红楼梦》至今,读过的版本已记不清,却认为最好读的、最顺畅的、耐得住反复阅读的是俞校本。
供研究者参考的校勘目的在俞校本出版之初即受到关注。1961年胡适在复友人的信中,即称许俞校本“在今日还是第一善本” ;“这是一部最好的‘汇校本’,单是‘校字记’就有六百九十多页!”⑨ 大陆学者也相当重视俞校本的学术价值。如多位学者认为:此本“主要是供研究者用的”⑩,“不是通行本,却具有崇高的学术信誉”11,“如果说俞校本主要是面向研究者兼顾一般读者的话,1957人文本则是主要面向一般读者的”12等。孔夫子旧书网有书友评论:“这是红学史上第一次以脂本为底本的校本,虽然普通读者接触此书较少,但在研究者中却名声极大,有其重要而独特的价值”,并成为海外红学家的重要引文。
《校字记》在该套汇校本中的地位与作用如何,也是本文所要探讨的问题之一。俞校本1958年2月初印时,《校字记》作为正文的第三册,位列作为附录的后40回之前。至1963年6月二印(实为增订再版)时,《校字记》虽然仍位列第三册,却在总目录中作为附录一,后40回则降为附录二。1993年11月俞先生仙逝三年后,出版社又调整了该套书的编排顺序,虽然总目录的顺序未变,但版权页的书名排序却将《校字记》调为第四册,位列后40回之后;同时书号与定价也标在《校字记》封底。
1990年,香港中华书局将之前翻印的俞校本中的《校字记》舍去,同时将附录的后40回与前80回合并,更名为《红楼梦》,分上、中、下三册再版。
2000年起,人民文学出版社以俞校本为底本,先后出版了《世界文学名著文库·红楼梦》全二册精装本与《中国古代小说名著插图典藏系列·红楼梦》、《语文新课标必读丛书·红楼梦》两种全二册普及本。此三种套书的编排体例与内容均同香港中华书局的再版本,舍弃了《校字记》。值得注意的是,随着新本中《校字记》的舍弃,作为附录的后40回也摆脱了“附录”的版本地位,与前80回一同成为正文。
本世纪新版的以俞校本为底本的《红楼梦》中,唯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的《红楼梦·俞平伯评点》套书,将《校字记》随正文用红色字体印出,完整保存了下来,同时避免了原《校字记》阅读不便的缺陷。该本后40回亦作为附录,是较为忠实于俞校原本的新本。
俞校本的版本特色
自1791年程高排印120回《红楼梦》至新中国成立,一百多年来经过汇校的本子并不少,其中较重要的可以首推程高本、王评本与亚东本,其底本均为程本系统。亚东本的底本选择则经历了从程甲本系统的道光壬辰双清仙馆本到胡适所藏萃文书屋程乙本的过程。建国后的作家版与人文版普及本底本亦为程本系统,其中作家版因名为程乙实为亚东而招致批评。至1957年人文社以程乙本为底本的普及本《红楼梦》出版,红学史上的新汇校本底本均为程本系统,读者仍无缘得见脂本系统的普及本。由此可见新校本底本选择的重要性与复杂性。
作为《红楼梦》版本史上第一部以脂本为底本集本汇校的新校本,俞校本底本的选择也非一帆风顺,校订者是经过一个反复思考与取舍过程的。最终选定有正本为校勘底本,并非俞平伯的最理想选择。他在“重订红楼梦八十回校本弁言”中谈到:“用庚辰本或用戚本(即有正本)来做校勘的底本,当初原很踌躇,后决定用了有正本,大半为工作的方便起见。决定以后,甚至校完以后,我仍不免疑惑,是否还应当用庚辰本作底本呢?是否错了呢?”13此踌躇与疑惑由来已久,俞平伯在1921年与胡适、顾颉刚的通信中便多次谈到:“近日略翻有正本《红楼梦》,……这个抄本大体讲来是不很高明”“我偶翻有正本《红楼梦》,觉其可以校订刻本者固亦有,但大谬之处颇多,将来订正全书非费一番工夫不可”。14俞校本“序言”中说:“有正本虽是脂本的系统,……拿它跟通行的坊本比来,不见得好,或反而不如,至少也是各有短长。”15俞平伯早年对有正本的看法并非偏见,最终在《校字记》中得到了印证。但限于当时的客观条件,只能以戚本为底本,以脂庚本为主要校本,定为新本;而以其他各抄本参校之,不得已则参考刻本。
这种底本、主要校本、参校本的选择与相互关系,决定了俞校本的版本特色:即用主要校本庚辰本来校订底本戚序本的不同异文;校勘后的本子距离戚序原文已很远,而是基本上以庚辰本文字为主的新校本。这一版本特色具体体现在《校字记》中。
《校字记》的取舍
底本与参校本确定后,改字的原则为“其用法的区别大致如下:对主要的校本(笔者注:指庚辰本)引录得比较详细,多用作改字的根据;对参考校本引得比较粗略,除掉个别的以外,一般不用作改字的根据。”16 由此,凡戚序本与庚辰本不同的文字,绝大部分都进入了《校字记》。现仅以《校字记》的回目部分为例进行论析。17
由于戚序本是一个经过后人系统整理的本子,其回目出现了近10例整体文字或结构不同于甲戌、己庚本的例句。其中又分几种情况,一、第3、5、7、8回是前40回中回目异文最多、最集中的几回。异文基本可以分为三个系列:甲戌本独为一系;己、庚为一系;戚序除第3回外(与列藏、甲辰、舒序同)也独为一系。《校字记》的取舍为:除第3回外其他均从庚辰,无一例从甲戌。如此处理无疑错过了甲戌本独有的、保存作者原意的、优秀的回目,特别是第5回。
二、第41与49回的回目只有庚辰与戚序两种异文,戚序的异文并非像上述几回一样另起炉灶,只是改变了词序与部分用词,而《校字记》采用了两种不同的处理方法:第41回保存戚序本原貌(仅将“老妪”改为“姥姥”);第49回改从庚辰。
三、第65与67回的回目也是只有庚辰与戚序两种异文,不同的是第65回戚序是完全另起炉灶,第67回戚序异文的情况同“二”,《校字记》却统一处理为从庚辰。细析戚序本第65回独有的回目“膏粱子惧内偷娶妾,淫奔女改行自择夫”,虽然文词欠雅,却包涵了较多的正文信息量。如庚辰本为“贾二舍偷娶尤二姨”,文词较雅且与下联对仗,却不含贾琏“惧内”的情节;戚序本下联“淫奔女改行自择夫”,突出反映了早期抄本中尤三姐形象的版本依据,较庚辰本回目“尤三姐思嫁柳二郞”更具版本考证研究价值。笔者浅见,如果是选定庚辰本为底本,不从戚序也说得过去(如红研所校本);既然底本选定了戚序本,对戚本较优的回目异文不妨保留。
四、第80回己、庚无回目,其他版本的回目共有两个系列的异文:戚序与梦稿一系,作“懦弱迎春肠回九曲,姣怯香菱病入膏肓”(梦稿每联少一字);甲辰与程甲一系,作“美香菱屈受贪夫棒,王(甲辰为“丑”)道士胡诌妒妇方”,而《校字记》则选择了程甲本。如此一来,第80回中迎春的情节就在回目中消失了。该回中间一小段与结尾一大段均为迎春的情节,关涉到书中主要人物之一迎春的命运。以上所举戚序本9个整体回目的异文,《校字记》保留了2个,7个从己、庚或他本。
俞校本的校勘重点为校字,兼指改字、增字、删字、钩乙字句而言,共有三项标准:“
(一)择善,(二)从同,(三)存真。主要的是择善,从同存真只是附带的。”18 在此原则下,《校字记》的取舍仍然绝大部分从己、庚,有甲戌本的回中则兼顾甲戌。现仍以《校字记》的回目部分为例进行论析。
戚序本的回目中独有的以及与他本共有的字词异文有几种情况:误抄或错别字、习惯用语、实质性的异文。第一项不在分析之例。其习惯用语主要为人称代词,如“外孙”称“外甥”、“刘姥姥”称“刘老妪”等,也不在分析之例,本文主要分析第三项。第15回庚本上联“王凤姐弄权铁槛寺”,戚本为“王熙凤弄权铁槛寺”,《校字记》改为从庚,实则甲戌本即为“王熙凤”。第25、26回戚序全同庚辰,《校字记》却将两回的上联均改为从甲戌,将“姐弟”改为“叔嫂”;将“传心事”改为“传密意”。第30回戚序将庚辰的“椿灵”改为“龄官”,被保留。第47回戚序出现了独有的异文“遭毒打”,《校字记》改为从庚“遭苦打”。第56、57回回目联对人物的一字定评,戚本均异于庚本。《校字记》采用了两种处理办法:保留了第56回戚本的“识宝钗”,未从庚本的“时宝钗”;将戚本的“试宝玉”改从庚本的“试忙玉”,这是两个很特别的例子。第61回也是一个特例,戚本原为“投鼠忌器宝玉情赃,判冤决狱平儿徇私”,庚本为“投鼠忌器宝玉情赃,判冤决狱平儿情权”,只有两个字的异文。《校字记》却将戚本改为从程甲本“投鼠忌器宝玉瞒赃,判冤决狱平儿行权”,舍弃了庚本与戚本的“情”字(应该还有甲戌本)。第68、74回,《校字记》将戚本独有的异文“闹翻宁国府”和“避嫌隙”均改为从庚辰的“大闹宁国府”和“矢孤介”。第76回,《校字记》保留了戚本的上联“凸碧堂品笛感凄清”,舍弃了庚本的“感凄情”。
再看第17、18回的分回情况。《校字记》处理为从己、庚回目,不分回,与红研所新校本的处理可谓“英雄所见略同”。对此笔者亦有浅见:如果选定的底本是庚辰本,不分回也罢;既然选定了戚序本为底本,对戚序本分回的整理成果就应予以考虑。况且己卯、庚辰二抄本均有另纸批语“此回宜分二回方妥”,己卯本正文中并有分回的标志,且之后的抄本大部分已分回。作为一部校订整理的新校本,应力求完整、规范与便于阅读。在如何分回的处理方面,新校本尽可以发挥校勘整理的作用。
《校字记》的庞大还有一个原因是甲辰本的录入。俞校本“序言”说,“比较重要的还推甲辰本。虽也是八十回,从脂本出来,却改动的很多”。19 甲辰本与戚本和庚本的大量异文,增加了《校字记》的工作量与难度。但在具体取舍时,《校字记》仍然以甲戌、己卯、庚辰本为主。
综上,俞校本的一万多条字词校记,汇集了戚序、庚辰两本的绝大部分版本异文,由此在戚序原本的基础上校订出了一部以庚辰本文字为主的新校本。这一新校本实现了胡适早年在《跋乾隆庚辰本脂砚斋重评石头记钞本》中的一个愿望:“我盼望将来有人肯费点功夫,用石印戚本作底子,把这本的异文完全校记出来。”20
小结
作为《红楼梦》版本史上首部以脂本为底本集本汇校本中的一册,《校字记》不仅是俞、王师徒合作的典范,同时客观、全面、详尽地反映了《红楼梦八十回校本》的整理校勘结果以及集本汇校的宗旨与版本特色,同时揭示了各参校本之间的版本关系,特别是己、庚系列与蒙、戚系列的版本异文资料,具有重要的学术研究价值。《校字记》以择善、从同、存真三者并用的校勘原则,奠定了俞校本择字定词的基本风格,受到学界与读者的赞许,并为后人整理校勘新校本提供了较详尽的参考资料与校勘理念的可贵借鉴。
注释:
①(清)曹雪芹著,俞平伯校订、王惜时参校:《红楼梦八十回校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一版一印、1963年二印、1993年三印。
②(清)曹雪芹著,俞平伯校订、王惜时参校:《红楼梦八十回校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版,“序言”第25页。下引该校本均为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版,只标注引文页码。
③刘世德:《文章千古事,品德万人钦》,《文学遗产》 1991年第一期。另见《红学探索——刘世德论红楼梦》,文化艺术出版社2006年版,第445页。
④《俞平伯和顾颉刚讨论〈红楼梦〉的通信》,《红楼梦学刊》1981年第3辑,第228页。
⑤(清)曹雪芹著,俞平伯校订、王惜时参校:《红楼梦八十回校本》,“重订红楼梦八十回校本弁言”第5页。⑥俞平伯:《乐知儿语说红楼》,见《红楼梦研究》,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版,第230页。
⑦(清)曹雪芹著,俞平伯校订、王惜时参校:《红楼梦八十回校本》,“序言”第13、17、28页。
⑧王湜华:《红学才子俞平伯》,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112页。
⑨宋广波编校注释:《胡适红学研究资料全编》,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5年版,第480、482页。
⑩吕启祥:《〈红楼梦〉新校本校读记》,《红楼梦学刊》1983年第3辑,第241页:“国家出版社虽然也排印过脂评系统的本子,如俞平伯先生据戚序本所校的八十回校本,但主要是供研究者用的,印数不多。” 沈治钧:《俞平伯校书史事钩沉》,见《红楼七宗案》,第377页。宋丹:《试论〈红楼梦〉日译本的底本选择模式》,《红楼梦学刊》2015年第3辑,第323页。13(清)曹雪芹著,俞平伯校订、王惜时参校:《红楼梦八十回校本》,“重订红楼梦八十回校本弁言”第4页。14《俞平伯和顾颉刚讨论〈红楼梦〉的通信》,第227、228页。
15(清)曹雪芹著,俞平伯校订、王惜时参校:《红楼梦八十回校本》,“序言”第21页。
16(清)曹雪芹著,俞平伯校订、王惜时参校:《红楼梦八十回校本》,“序言”第21页。
17以下例句均见《红楼梦八十回校字记》第1—3页。
18(清)曹雪芹著,俞平伯校订、王惜时参校:《红楼梦八十回校本》,“序言”第21页。
19(清)曹雪芹著,俞平伯校订、王惜时参校:《红楼梦八十回校本》,“序言”第15页。胡适:《跋乾隆庚辰本脂砚斋重评石头记钞本》,见宋广波编校注释《胡适红学研究资料全编》,第280页。
说明:
2016年1月1日在中国古代小说网所发为原稿,并非发表时的定稿,特向读者诸君致歉。现将发表时的定稿重发,请以此次刊出者为准。
第二篇:《红楼梦》二十九回
红楼梦(节选)
教学目标:
1.了解古典名著《红楼梦》的作者及其故事情节大意。
2.体会本文人物出场的特点和重要人物的性格特征。
3.通过文章环境,把握作品的主题。
4.认识封建大家族的腐朽没落,理解贾宝玉追求个性自由反封建的精神。教学重点:
1.训练学生通过揣摩人物语言、动作及细节描写把握人物性格的能力。
2.掌握《红楼梦》人物语言含蓄美的特点。
教学方法:
1.诵读教学法。品读揭示人物性格的语言,得到一种感性认识。
2.讨论分析法。通过讨论分析强化认识人物的出场反映的人物的身份和地位,了解作者构思的独具匠心。
教学课时:
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简介作者和《红楼梦》
1.作者曹雪芹,名霑,字梦阮,号雪芹。他祖先原是汉人,但很早成了正白旗内务府的“包衣”(满语奴隶之意),入了满籍。从他曾祖曹玺开始,三代世龚江宁织造的官职。祖父曹寅做过康熙的“侍读”,两个女儿都被入选为王妃。康熙皇帝六次巡南就有四次以江宁织造署为行宫。由此可见曹家的显赫以及与皇室的密切关系。曹家是非常显赫的贵族世家。雍正即位后,曹雪芹的父亲因与皇家派别斗争有牵连,以及在江宁织造任期内财款亏空等原因,被罢官,抄家,家道从此衰落。作者的一生恰好经历了曹家由盛而衰的过程,由“锦衣纨裤”的贵公子,降为落魄的“寒士”。当他著书时,已过着“蓬牖茅椽,绳床瓦灶”和“举家食粥酒常赊”的贫困生活。这种天壤之别的生活变化,促使他对过去的经历作一番深刻而痛苦的回忆。这就为他能对社会上种种黑暗抱有不满和批判的态度,1
写出反映封建统治阶级、封建制度没落衰败的《红楼梦》,准备了良好基础。《红楼梦》是我国18世纪中期出现的一部古典小说。它高度的艺术性,在我国及世界文学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红楼梦》原名《石头记》,是我国古代小说中最杰出的现实主义作品。它产生于清代所谓:“河清海晏”的“乾隆盛世”。当时随着经济的恢复和发展,资本主义的因素也有了增长。这股新的力量与严重束缚它的封建主义体系不可避免地产生冲突。这种冲突反映在上层建筑领域便是处于萌芽状态却蓬勃而有朝气的初步的民主主义思想与腐朽的趋向最后崩溃的但又居于统治地位的封建宗法思想、传统制度之间的矛盾斗争。在这样的时代,《红楼梦》以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兴衰为背景,以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悲剧为主线,真实而艺术地反映了我国封建社会走向衰亡的历史趋势。曹雪芹写作《红楼梦》的具体年月已无从知晓,我们只能根据第一回中知道他“于悼红轩中披阅十载,增删五次”。据专家考证,《红楼梦》共110回,前80回在曹雪芹去世前10年左右就已经传抄问世,后30回作者已基本上完成,只是由于某种原因未能传抄于世,后来终于失落,这是不可挽回的损失。到了18世纪末,高鹗续写了后40回,补成了现行的120回本。
2.着重介绍《红楼梦》前两回、第五回和二十九回的内容和课文内容。第一回,开篇,用“女娲补天”“木石前盟”两个神话故事作楔子,为塑造贾宝玉和林黛玉的恋爱故事,染上一层浪漫主义色彩。
“女娲补天”:作者描写一块“无材补天,幻形入世”的顽石,这便是随宝玉一起降生,又为宝玉随身佩带的“通灵宝玉”,它对贾宝玉的叛逆性格有隐喻的作用:一方面暗示他无“补天”之材,是个不符合封建社会要求的“蠢物”,另一方面暗示他与封建主义相对立的思想性格,具有像从天而降的顽石一样的“顽劣”性,难以为世俗改变。
“木石前盟”交代这块顽石与绛珠仙草的关系。这顽石投胎入世之前,曾变为神瑛侍者以甘露灌溉了一棵“绛珠仙草”,使其得以久延岁月,脱去草木之态,幻化人形,修成女体。所以顽石下凡,她为报灌溉之恩,也同走一遭,把一生的眼泪还他。这绛珠仙草就是林黛玉的前身。正因为这一段姻缘,他们初见时,林黛玉有“好生奇怪,倒像在那里见过一般”的感觉,贾宝玉也觉得“这个妹妹我曾见过的”“看着面善,心里就算是旧相识,今日只作远别重逢”。
第二回,交代贾府人物。通过“冷子兴演说荣国府”,简要介绍了贾府中的人物关系。
第五回,全书总纲。通过贾宝玉梦游太虚幻境,利用画册、判词及歌曲的形式,隐喻含蓄地将《红楼梦》众多主要人物和次要人物的发展和结局交代出来。《红楼梦》只流传下80回,遗失了结尾。因此,对《红楼梦》中人物的命运,基本上是依据这些隐喻揣摩出来的。《红楼梦》的后四十回为清人高鹗所续。研究者一般认为高鹗在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故事上以悲剧结束,还是遵循曹雪芹原旨的,但写贾府的结局为“兰桂齐芳”,家道复初,却违背了曹雪芹的原意。
第二十九回,贾母到清虚观打醮看戏去,贾府女眷同往。张道士趁看宝玉之机奉承了许多宝贝,包括金麒麟,因湘云有一个小一些的金麒麟,宝玉便也选了麒麟,黛玉很不高兴。张道士借机给宝玉提亲,让宝玉甚是不爽。宝、黛为张道士提亲事闹别扭。宝玉砸玉。黛玉剪穗。薛蟠生日,宝、黛、贾母等未去。宝玉对月长吁,黛玉临风洒泪。终以宝玉的道歉而和好。
二、理清课文的情节并讨论宝黛的感情:
1、复述故事情节
2、宝黛的情感(相互爱恋)
3、选段如何表达宝黛的感情(心理描写和语言描写,举例说明)
4、二人既然相恋为何不表白反而吵架呢?(时代不允许直接表白,相互试探终致误会;爱之深,恨之切,因为爱情所以更敏感)
三、赏析林黛玉和贾宝玉的人物形象。
(一)林黛玉:体弱多病,心态复杂,伶牙俐齿、敏感多情。
在《林黛玉进贾府》我们便知“因此步步留心,时时在意,不肯轻易多说一句话,多行一步路,惟恐被人耻笑了他去。”尽管外祖母“心肝儿肉”地疼她,宝贝儿似的待她,但总有寄人篱下之感,待人处事始终是“步步留心,时时在意”。
例如在邢夫人处,邢夫人“苦留”她吃晚饭,她婉言谢绝了:“舅母爱惜赐饭,原不应辞,只是还要过去拜见二舅舅,恐领了赐去不恭„„”一席话既表明了她对邢夫人的尊敬与感激,又表明了自己顾全大局的礼节,说明她待人接物是处处留心的。
再如,在王夫人房中,王夫人坐在西边下首,见黛玉来了,便往东让,而黛
玉料定那是贾政之位,绝不肯坐,便向挨炕的椅上坐了。可见,黛玉连坐在哪里,都非常细心,绝不轻易从事。
在贾母房中吃饭时,更是如此。贾母正面榻上独坐,两边四张空椅,当王熙凤拉黛玉入座时,黛玉也十分推让了一番,直到贾母作了解释后,方才告了座,坐了。
黛玉这种“步步留心,时时在意”的谨慎态度,是她寄人篱下感情的反映,也是贯穿整部小说的性格。
从批判宝玉可知黛玉伶牙俐齿。通过语言描写和心理描写看出黛玉的敏感多思。说得话口不应心。
(二)贾宝玉:忠于爱情、怜香惜玉、宽容大度
贾宝玉是封建贵族的叛逆者,具有反抗封建束缚、要求自由平等的思想。他蔑视世俗、卓然独立的种种表现,反映了他对封建礼教和封建道德的反抗。
这些贬斥说明贾宝玉所作所为与封建正统观念相抵触,与世俗常情格格不入,他是封建阶级的“叛逆”。但由于他是贾府核心人物王夫人唯一的儿子,自幼受“老太太疼爱”,所以在贾府居于“无人敢管”的特殊地位。
两首《西江月》假托封建卫道者的口吻,对宝玉的似嘲实赞,巧妙地歌颂了宝玉反封建的叛逆性格,暗示了小说为宝玉安排的悲剧结局。赞赏宝玉对封建主义采取的玩世不恭的态度,歌颂他不向世俗屈服,勇于反抗的精神。他在专制压迫和禁锢中寻求新的生活和理想,而又找不到出路,而时常陷于失望和迷惘。
他牵挂黛玉而寝食难安,看见黛玉边哭边吐,很是心疼。主动向黛玉道歉,不管是谁的错,都是宝玉先道歉,这就是爱情。
四、作业:写一段读后感,不少于200字。
第三篇:《红楼梦》60-90回
姓名座号班级分数
1兴儿向尤二姐的“诨名是‘二木头’,戳一针也不知哎呦一声的人是黛玉《》一诗触动宝玉及众姐妹,大家相约重改诗社,改“”为“”,黛玉为社主。3晴雯死后,宝玉作了一篇《》以示祭奠。4检抄大观园中,自恃是邢夫人陪房,大胆掀探衣服,被打了一记响亮的耳光。5黛玉偶然听得雪雁说了,万念俱灭,立定心意只求一死。6贾府渐渐遭遇经济上的捉襟见肘时,有哪些事件能表现?
姓名座号班级分数
1兴儿向尤二姐的“诨名是‘二木头’,戳一针也不知哎呦一声的人是黛玉《》一诗触动宝玉及众姐妹,大家相约重改诗社,改“”为“”,黛玉为社主。3晴雯死后,宝玉作了一篇《》以示祭奠。4检抄大观园中,自恃是邢夫人陪房,大胆掀探衣服,被打了一记响亮的耳光。5黛玉偶然听得雪雁说了,万念俱灭,立定心意只求一死。6贾府渐渐遭遇经济上的捉襟见肘时,有哪些事件能表现?
姓名座号班级分数
1兴儿向尤二姐的“诨名是‘二木头’,戳一针也不知哎呦一声的人是黛玉《》一诗触动宝玉及众姐妹,大家相约重改诗社,改“”为“”,黛玉为社主。3晴雯死后,宝玉作了一篇《》以示祭奠。4检抄大观园中,自恃是邢夫人陪房,大胆掀探衣服,被打了一记响亮的耳光。5黛玉偶然听得雪雁说了,万念俱灭,立定心意只求一死。6贾府渐渐遭遇经济上的捉襟见肘时,有哪些事件能表现?
第四篇:红楼梦一二三回读后感
红楼梦一二三回读后感
细细品味一本名著后,想必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心得,需要写一篇读后感好好地作记录了。但是读后感有什么要求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红楼梦一二三回读后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读罢红楼,心里酸酸的。不知是为了什么。是为了荣宁二府的家破人亡?红粉丽人的香消玉殒?还是投机分子的欺世盗名?好像每种都有一点。但总是觉得那不是全部。
红楼梦里的爱情故事还真是数不胜数。首先力推的,就是宝黛的红粉痴恋。在红楼梦里要数这两个人的爱情最纯洁了。从两小无猜,青梅出马,到长大后的坠入爱河。曹公简直就是顺水推舟,让读者感到,世间又一份千古流芳的爱情故事诞生了。
它的出现是那么的自然,几乎没有人怀疑过,它的出现是那么纯洁,纤尘不染。但是生不逢时的爱情就是痛苦的代名词。黛玉性格里独有的叛逆和孤僻,以及对世俗的不屑一顾,令她处处显得特立独行,卓尔不群。花前痴读西厢,毫无避讳;不喜巧言令色,言随心至;崇尚真情真意,淡泊名利……种.种这般,都使得她象一朵幽然独放的荷花,始终执著着自己的那份清纯,质本洁来还洁去,一如碧玉般盈澈。
用一个普通人的眼光看她,最欣赏的还是黛玉的诗情画意,灵秀慧黠。黛玉每每与姐妹们饮酒赏花吟诗作对,总是才气逼人,艺压群芳。
无论是少年听雨歌楼上的诗情,清寒入骨我欲仙的画意;还是草木黄落雁南归的凄凉,花气温柔能解语的'幽情;无不体现出她娟雅脱俗的诗人气质。最叹息的是黛玉的多愁善感,红颜薄命。黛玉的身世,注定了她的孤独无依,而她的性格,又注定了她的寥落忧伤。纵使大观园里人来人往好不热闹,可是这里没有她可以依靠的亲人,没有她可以倾诉的知己,只有风流多情的宝玉让她芳心暗许,却又总是患得患失。于是她无奈着.“天尽头,何处有香丘”,悲哀着“三月香巢已垒成,梁间燕子套无情”,伤感着“花谢花飞飞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终落得“一缕香魂随风散,三更不曾入梦来”的凄凉结局。
与其说林黛玉在贾府的地位和自身的懦弱是悲剧的起因,还不如把责任归到万恶的封建社会,以元春为首的封建集团无情的扼杀了宝玉和黛玉之间的爱情。如果红楼梦真的是曹雪芹亲身经历的描述,那么我可以感受到一个失去至爱的男人的痛苦。地狱的烈火在身边燃烧,苦不堪言,使我的思想静止不前,这不是切肤之痛,却是切肤之爱。当血泪撒尽的曹公转身面对不堪回首的历史怎能不发出“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的感叹!
第五篇:《红楼梦》练习51-60回
《红楼梦》分回练习
51-60回
一、选择题
1.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两项是()()
A.薛宝琴是个非常有才气的姑娘。芦雪庭联句,宝琴与湘云、黛玉争胜,三人联句最多;众人称赏红梅,邢岫烟、李纹及宝琴三人最先成诗,三人中又以宝琴的最好;宝琴作怀古诗十首,咏古迹,怀往事,又暗隐十件俗物,让众人“都称奇道妙”,不过黛玉认为后两首怀古诗史鉴无考,要求另作,宝钗、李纨反对。
B.平儿是个有原则的大善人。小说第五十二回写到,平儿的镯子被宝玉房中的小丫鬟坠儿偷去,平儿明知底里而不愿意声张,为的是一来体谅宝玉在女儿身上的良苦用心,二是怕招的老太太、太太生气;三是为了顾全宝玉房中大丫鬟们的体面,更怕病中的晴雯生气发作。其用心之良苦,令宝玉大为感叹。
C.芳官是十二女伶中描写最多的一个,特别是她进入怡红院,深得宝玉的喜爱,也就经常成为聚光灯下的人物。发生在芳官身上的事大多与“闹”有关。第一次是芳官的干娘掌管着她的月钱,却让芳官用她女儿的剩水洗头,引起芳官的不满,二人大闹;第二次是芳官不想将蕊官所赠的蔷薇硝转送给贾环,便拿了一包茉莉粉给她。赵姨娘知道后不甘心受辱,便怒气冲冲地来找芳官算账,两人打成一团。
D.贾母会享受,喜热闹。小说第五十回,贾宝玉及大观园的众女儿都到芦雪庭赏雪作诗,贾母得知后,便带着王夫人和凤姐赶来凑热闹。看见梅花,先笑道:“好俊的梅花!你们也会乐,我来着了。”
E.贾母喜欢说笑话、听笑话,并能与年轻人打成一片。小说第五十二回写到,贾母说王熙凤“太伶俐也不是好事。”凤姐拍着马屁反驳了几句,并说“我活一千岁后,等老祖宗归了西,我才死呢”。贾母听后,虽然高兴,但却笑道:“众人都死了,单剩下咱们两个老妖精,有什么意思。”说的众人都笑了。
2.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两项是()()
A.贾府有一个辉煌繁荣的归去,赫赫扬扬已历百载,而现在几乎只剩下一个空架子。贾府的许多奢侈浮华的排场是在入不敷出的情况下勉强支撑起来的。它的主要经济来源是收取地租。可是,濒临破产的农村经济已不能填满贾府这种无底洞似的欲壑。如第五十三回写宁府的庄头乌进孝来交租,贾珍原想至少也有五千两,但乌进孝只交来二千五百两。于是贾珍皱眉说:“这够作什么的!”
B.贾府生活奢侈浮华,“儿孙一代不如一代”,后继无人,这注定了贾府要以衰微破败的悲剧结局。小说里多处写到贾府的衰败,如第五十三至五十四回描写贾府过年的情景,“除夕祭宗祠”仍颇为隆重,但到“元宵开夜宴”时,族人来者却寥寥无几。
C.贾母对孙儿孙女等等年轻人都很爱惜,可是若发现了年轻人有入违反纲常礼教的危险时,她就立刻板起封建正统的脸来。有一次她和众人听外面叫进来的女先生说书,说一段“凤求鸾”的故事,刚刚听了一个开头,贾母就忙叫停,还批评那些要求恋爱自由的青年男女,都是“鬼不成鬼,贼不成贼”的。
D.宁国府的当家人是贾珍。《红楼梦》一开卷,冷子兴就这样说:“这珍爷那里干正事?只一味高乐不了,把那宁国府竟翻了过来,也没有敢来管他的人。” 作者对贾珍这种角色,用诙谐的笔法讽刺他的板起脸来充老子,装正经。如过年的时候贾珍发放年物给侄子们,看管家庙的贾芸也来领取,于是贾珍便训斥他“夜夜招聚匪类赌钱,养老婆小子。”言外之意是,我“州官”是可以放火的,你“县官”们也不是不可以放火,只不要放的比我州官还凶就行了。E.袭人归省母病,凤姐派晴雯和秋纹负责宝玉的饮食起居。这天夜里,秋纹出去,晴雯跟着出去吓唬她,因天寒穿得又少,第二天一早就感冒了。宝玉派人去请了个大夫,结果竟是个庸医。
二、填空题
1.贾母带领刘姥姥等人来栊翠庵。亲自烹茶,给贾母端上一盏用雨水煮的老君眉。然后拉黛钗至耳房,拿出两只珍贵的杯子给她俩用,却将自己平日用的绿玉斗给。
2.薛蟠走后,宝钗央求母亲,把带到园子里和她做伴。在园子里住下以后,黛玉自愿给她当老师教其写诗。由于第一、二首诗做得不太好,更是疯魔了一般,竟然在梦中得了八句诗。
3.由于人多热闹,又赶上冬天第一场雪,大伙决定在芦雪庵另起诗社。大雪纷飞,除
外,众人都穿了一色的大红猩猩毡与羽毛缎的斗篷,好不齐整。
4.芦雪庵争联即景诗时,凤姐虽一向不太识字,却以“”句开了个好头。评判结果,自然又是落第,李纨于是罚其到栊翠庵向妙玉求一枝红梅来。果然不负众望,取来一大枝梅花。
5.芦雪庵另起诗社,湘云和宝玉别出心裁,竟拿来生鹿肉烤着吃。也有幸加入,但她褪掉的镯子奇怪地少了一只。
三、简答题
1.探春有才干,有眼光,敢作敢为,是一个关注家族命运,富有忧患意识的大观园中的女“政治家”。《红楼梦》中写探春故事最动人的还是她的“理家”及其在“抄检大观园”中的表现。请简叙“探春理家”的情景。
2.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王大夫拿了宝玉的手诊了一回,起身说道:“世兄这症乃是急痛迷心……不过一时壅蔽,较别的似轻。”请问宝玉为何急痛迷心?
3.《红楼梦》第五十二回“勇晴雯病补雀金裘”,晴雯这种精神唯“勇”可形容,请简述晴雯病补雀金裘的情节。
4.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坠儿只得往前凑。晴雯便冷不防欠身一把将她的手抓住……口内骂道:“要这爪子做什么?拈不得针,拿不动线,只会偷嘴。眼皮子又浅,爪子又轻,大嘴现世的,不如戳烂了!”
请问晴雯为什么骂坠儿?后来怎样了?这件事可以看出晴雯怎样的性格?
《红楼梦》分回练习答案
51-60回
一、选择题
1.AD(A宝钗认为后两首作得不好;D贾母瞒着王夫人和凤姐赶来凑热闹)
2.DE(D“贾芸”改为“贾芹”;E“秋纹”改为“麝月”)
二、填空题
1.妙玉宝玉2.香菱香菱
3.岫烟4.一夜北风紧宝玉宝玉5.平儿
三、简答题
1.凤姐小产,探春协助理家,亲娘舅死了,探春按制度行事,依例“赏银”。母女大闹一场。探春着手改革的第二步,是废除不必要的开支,精简节约,取消宝玉、贾环、贾兰等人上学的点心、纸、笔的费用和每个姑娘每月的头油脂粉费,并委派园中服役的婆子、媳妇分别承包起各项事物。“探春理家”得到许多人的肯定与支持。(第56回)
2.紫鹃试玉:紫鹃为宝、黛的爱情操心、担心,就对宝玉撒谎说“林妹妹要回自己家里去了”,以此来试探宝玉是否真心,结果宝玉听了,如五雷轰顶,呆呆地回到怡红院,后来失去了知觉,直到见到了紫鹃才哭了出来,而且他抓住紫鹃,死也不放手。后来听到一个“林”字,便满床闹起来说:“林家的人接他们来了,快打出去罢!”一眼看见了十锦格子上陈设的一只金西洋自行船,便要过来掖在被中道:“可去不成了!”(第57回)
3.病补雀金裘:贾母赐宝玉孔雀裘,宝玉穿着却不留神让后襟子被烧了指顶大一块。差人送给织补匠修补却又无人会补,而宝玉又着急第二天即舅舅生日要穿。病榻中的晴雯见宝玉着急,忍着病痛替宝玉补裘,无奈头晕眼花,只能补会歇会,终于在四更天的时候将其补好,自己却体力不支倒了。
4.坠儿偷了平儿的手镯,宝玉知道后告诉了晴雯,晴雯大怒,气得“蛾眉倒蹙,凤眼圆睁”,怒骂坠儿。后来晴雯叫宋嬷嬷领走偷镯的坠儿,和麝月把坠儿娘训了一顿,将坠儿赶出了贾府。这件事可以看出晴雯的“爆碳脾气”,说明晴雯爱憎分明、直爽的性格。(第52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