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群体心理与行为

时间:2019-05-14 21:32:4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第十章群体心理与行为》,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第十章群体心理与行为》。

第一篇:第十章群体心理与行为

第十章

群体心理与行为

管理心理学所研究的人,不是孤立的个人,而是处于群体之中的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个人。

群体由个人所组成,群体不等于个人的简单相加,群体有自身独特的性质和心理行为,群体有着自身的功能和作用。

第一节 群体的概念、分类与作用

一、什么是群体?

1、群体的定义

关于群体的定义目前还不统一,学者们从不同的角度对群体的内涵进行阐述。

①美国组织行为学家西拉季认为:群体是“两个或更多的个人为了实现共同的工作目的和目标而形成的互相依赖和相互作用的集合体。

②杨锡山认为: 群体是具有下列情况特征的一群人所组成的集体:

其一,成员相互依存,在心理上彼此能意识到对方,意识到群体中其它个体的存在;

其二,成员之间在行为上相互作用、相互影响; 其三,各成员分别担当不同的角色,以达成共同的目标或谋求共同的利益。

③苏东水认为: 团体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个人组成的,团体内的成员在工作上互相依附,在心理上彼此意识到对方,在感情上交互影响,在行为上有共同的规范。

我对群体的定义的理解:

西拉季的定义,加上杨锡山的三个特征,再加上苏东水的“共同的规范”特征。

2、群体的组成要素

美国心理学家霍曼斯1955年在其《人类群体》一书中提出群体有四个组成要素:

①活动,即人们所从事的任务;

②相互作用,即实现任务时发生的人与人之间的行为联系;

③思想情绪,即人与群体之间的态度、感受; ④群体的规范,即成员的行为准则。

群体行为就是以上四个要素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结果。

二、群体的作用

1、群体对实现组织目标有重要作用 主要是群体有着系统的整体优势。

2、对满足成员需要有重要作用

主要是群体能满足个人心理上的需要。第二节 影响群体行为及其效果的主要因素

一、规模

1、主要是群体人数多少的问题 大多数心理学家认为,最佳的小群体应为7人。

2、群体人数研究的另一个问题是人数应为奇数和偶数的问题

有的人主张群体人数为奇数好,这样有意见分歧可采取表决方式解决。

有的人主张群体人数为偶数好,这样有意见分歧可以协商解决,单靠表决会影响相互关系。

二、组织结构

1、群体的组织结构是指群体成员的组成成分。

2、国外心理学家提出同质结构和异质结构

三、规范

1、群体规范实际上是群体成员共同的行为准则。

2、在规范的作用下,群体成员会导致一致性的心理行为。

3、什么是从众行为?

从众行为可以理解为:群体成员的行为通常具有跟从群体的倾向,当他发现自己的行为或意见与群体不一致时,他会感到一种心理紧张,促使他趋向一致,这种企求与群体中多数人相一致的现象称为从众心理或从众行为。

4、规范的评价

群体必须有规范,没有规范和对规范的一致性认同,群体就会发生混乱,不利于完成任务。

5、规范的强化与削弱问题。

四、目标

群体目标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影响群体行为:

1、目标与规范是否一致

2、群体目标与组织目标及个人目标的一致性程度

3、目标是否能达成

五、内聚力

1、内聚力是指群体成员愿意在群体内活动和他们对群体活动赞助的强烈程度。

2、影响内聚力的因素 ①领导方式和领导要求

比较“民主”、“专制”、“放任”三种领导方式,发现民主型领导方式,成员思想活跃,关系融洽,内聚力高。

领导者要求群体成员遵守组织纪律,强调团结,也会改善内聚力。②外部因素

a群体遇到外部威胁与压力,可增强内聚力。b与外界隔离的环境,也会提高群体内聚力。③群体内部的鼓励方式与目标结构 ④共同的利益

利益是影响群体内聚力与团结合作的重要因素。鬼谷子说,故相益则亲,相损者则疏,其数行也。⑤其他因素

a群体规模。规模小,成员交往机会多,内聚力高。b群体的地位。群体等级地位高,成员有自豪感,内聚力高。

c群体信息沟通。信息畅通,成员相互开放,内聚力高 d成员对群体的依赖性。能满足成员物质和精神需求的群体,内聚力高。

e成员的亲和力与纪律性。

3、内聚力的评价

内聚力在道德属性上属于中性。

①当群体目标与组织目标一致时,群体内聚力高,有利于提高组织的工作效率。

②当群体目标与组织目标相违背时,内聚力高,反而对组织有害。

六、影响群体的行为及效果的其他因素

1、领导

①多头领导,使群体无所适从,在我国党政职责不清最为典型。

②群体内部正式领导与非正式领导的分离。

③领导者的德与才。有德有才的领导者,才能够促使群体的整合。

1、外部环境(组织环境与条件)实际上是群体的既定条件,包括技术、物质条件、规章制度、管理惯例、上级领导人的管理方式,组织的奖惩等。

此外,群体的传统、价值现、信息交流等因素,都会对群体的行为及效果产生影响。第三节:信息沟通

又译“意见沟通”或“意见交流。”

一、信息沟通的含义及其构成要素

1、信息沟通的含义

①苏东水认为: 信息沟通是指人与人之间传达思想、观点和交流情报、信息的过程。

②孙彤认为: 信息沟通是指将一个人的意思和观念或者是把个人或群体的行为传递给别的人或群体的过程。

2、信息沟通的构成要素 ①信息发出者或传达者; ②信息收受者; ③传达信息的内容。

3、传达信息的工具 ①语言;

②文字、符号、数字、音像、色彩; ③姿势、行为等。

二、信息沟通的作用

1、收集资料、获得反馈、为决策服务

2、增加成员的相互了解,改善人际关系

3、它使群体中的单个人联合成为整体。

4、情报是权力的基础,是力量的源泉

孙子说:故明君贤将,所以动而胜人,成功出于众者,先知也。(用间篇)

故三军之事,莫亲于间,赏莫厚于间,事莫密于间。(用间篇)

故曰:知彼知己者,百战不殆;不知彼而知己,一胜一负;不知彼,不知己,每战必殆。(谋攻篇)

故曰,知彼知己,胜乃不殆;知天知地,胜乃无穷(亦胜乃可全)(地形篇)

美国的一些调查表明:处理信息工作是管理者的重要工作。

5、应付突发事件

三、信息沟通的途径(也叫信息沟通的渠道或种类)信息沟通途径是信息内容传递或交流的方式。

(一)信息沟通按照组织系统可分为正式沟通和非正式沟通

1、正式沟通

①正式沟通是由组织规章制度所规定的,按照组织程序所进行的沟通方式。

②正式沟通在组织内可因信息流向分为下列情况: a下行沟通。这是自上而下的信息沟通。b上行沟通。这是自下而上的信息沟通。

c平行沟通。这是同一管理层次上的机关或个人之间的信息沟通,没有隶属关系,存在合作关系。

d斜向沟通。不属同一管理层次的信息沟通,这种沟通虽然没有隶属关系,但可能有指导关系。

2、非正式沟通

①非正式沟通是正式沟通以外的信息传递和意见交流的方式。

②现代管理者大都重视非正式沟通的作用。我们常说的“小道消息”就是属于非正式沟通的内容。

戴维斯等人对小道消息产生的原因,提出了如下看法: 戴维斯认为,小道消息产生有三个原因

其一,对组织的信息不明;其二,职工中有不安全感;其三,职工有抵触情绪。(谣言是**的前兆)。

如何克服小道消息的消极影响?

赫尔希认为,改善的办法,主要在于使正式信息渠道畅通,用正式沟通的消息驱除小道消息。

提高工作透明度,扩大人们的知情权,有助于消除人们道听途说的消极影响。

(二)按照信息沟通当事人之间的信息流向是否可以变换来看,可以分为,单向沟通和双向沟通。

1、信息发出者和信息接收者进行思想、观念、情报等交流时,信息流向不变的是单向沟通,信息流向变换的是双向沟通。

2、单向沟通和双向沟通各有利弊

美国管理心理家莱维特曾做过一个实验。得出下列结论:

①从沟通速度来看,单向比双向快; ②从沟通内容正确性来看,双向比单向好; ③从沟通秩序来看,单向比双向安静、规矩;

④对信息接收者来说,双向比单向更能提高对信息内容正误的判断力,进而对自己的行为更有把握;

⑤对信息发生者(或传达者)来说,双向比单向的心理压力要大,因为他随时可能受到信息接收者的提问与批评。

此外,双向比单向更能培养人们的民主精神和参与意识。

四、信息沟通的网络

由信息沟通途径所组成的结构形式称为信息沟通网络。

1、信息沟通网络的种类

美国管理心理学家莱维特提出下列五种信息沟通网络: ①链式(传口令、报数)

②轮式(动员大会、新闻发布会)

③y式(主管通过第二级与第三级沟通,尼克松当总统时的副官专政)④圆式(第一级与第二级,第二级与底层,底层之间)⑤全通道式(自由沟通,没有中心,人人平等,圆桌讨论会,委员会组织)

2、五种信息沟通网络评价 各有利弊。

①要速度快、控制力、领导权威、组织稳定,链式、轮式、y式较好。

②要提高士气与沟通效果,圆式、全通道式较好。

五、信息沟通的障碍

有效的信息沟通必须具备三个条件:及时、完整、准确,缺一不可。否则,就会发生障碍,表现为:

(一)发讯者对信息表达的障碍

1、表达能力不佳,词不达意

2、语义的差异

3、表达方式不协调

4、社会环境与知识经验的局限

5、发布信息的内容不完整,有漏失。

(二)信息传递的障碍

1、信息传递不及时。

2、信息传递的漏失或错传

3、信息传递中的外界干扰

4、传播媒体故障

(三)信息接收者的障碍

1、信息接收者知觉选择性的影响

由于人们的知觉有选择性,往往习惯于接受某一部分信息,阻塞其它的信息。如前所讲:对象特征、背景反差、主体需要、兴趣等。

2、接收者对信息的“过滤”

接收者在接受信息时,有时会按自己的需要进行“过滤”,然后进行储存和传递。

3、接收者的理解差异和曲解

接收者的立场、利益、认识方法、知识储忆等,都会影响其对信息的理解。

4、信息过量

现代组织中,管理者每天与大量的信息打交道,搞得焦头烂额,因而索性把一些信息搁置起来,不予理睬。

5、接收者心理上的障碍

六、如何提高信息沟通的有效性

1、美国管理协会提出“良好沟通十诫” 是比较完整地促进有效沟通的办法。

①沟通前澄清概念,沟通内容必须事先妥善计划,信息发出者要系统地思考信息接收者可能发生的反应。

②检查问题的目的。信息发出者必须检查所发出的信息,希望收到的是什么? ③考虑沟通时的一切环境情况,包括实质的环境及人的环境等,这方面的问题常常对沟通的成败有巨大的影响。④计划沟通内容时,应尽可能听取他人的意见,与他人商议不仅可以获取更多的看法,而且能得到他人的支持。(“人往往会支持他所参与创造的事物”玛丽.凯)

⑤沟通时,既要注意内容,也应注意语调,接收者不仅受信息内容的影响,而且也受信息的表达方式的影响。⑥尽可能传达有效的信息。一般来说,一件事情对别人有利,就容易被记住。(“不能不说,也不能瞎说。”)⑦应有必要的反馈跟踪与催促。要了解对方对信息是否理解,是否愿意执行。

⑧沟通时既着眼于现在,也要着眼于未来,大多数的沟通,均求切合当前情况的需要,但是,沟通也不应忽视长远目标。⑨应该言行一致,如果上级人员说的是一套,做的又是一套,那么他就会将自己的指令推翻。通常下级人员对管理者的行为极为注意,上级一有失信,人们便将他的指令打上相应的折扣。

⑩应该成为一个“好听众”。管理人员听取他人的陈述时,应专心注意对方,才能明白对方说些什么。

2、尼柯斯认为下列十种不良习惯影响沟通效率: ①对谈话对方所谈的主题没有兴趣。

②被谈话对方的姿态所吸引,而忽略了对方所讲的内容。③当听到与自己意见不同的地方时,就过分激动,致使不愿再听下去,使其余的信息被抺杀了。④只重视事实,而不肯注意原则和推论。⑤过分重视条理,对欠条理人的讲话重视不够。⑥过多注意造作掩饰,而不重视真情实质。⑦分心于别的事情,心不在焉。⑧对较难懂的言词,不求甚解。

⑨当对方的言词带有感情时,则注意力分散。⑩在听别人讲话时,还思考别的问题,顾此失彼。

3、防止信息过量的“例外原则”和“需知原则” ①例外原则要求,下级只有在特殊的偏离指示、计划、政策的时候,才向上级报告,以便引起上级的注意。②需知原则要求,让下级只接受对他们完成任务具有关键性作用的信息。

4、领导者应尽可能多地进行双向沟通,同时还应注意以下三点:

①领导者应该采取平易近人,虚心征询意见的态度。如果领导者盛气凌人,装腔作势,那么下级就会有所顾虑,不敢畅所欲言。

②领导者不仅要容忍不同意见,而且要鼓励提供坏消息的人。否则,直到失败都会有唱颂歌的人。

③领导者对自己不懂或不喜欢的信息,不可先行否定或拒 绝。

第二篇:群体心理与管理

演讲稿 工作总结 调研报告 讲话稿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策划方案

群体心理与管理

第五章

群体心理与管理

AAA

一、单项选择题

1.处理冲突的行为意向有竞争、协作、回避、迁就和(a)。

A.折衷

B.认知

C.相容

D.协调

2.群体(a)是指群体活动的动向及其对个体行为的推动力量.A.动力

B.阻力

C.合力

D.活力

3.冲突并非全是坏事,有(d)的冲突,也有建设性的冲突.A.激化性

B.相容性

C.对抗性

D.破坏性

4.行为意向是指介于一个人的(b)、情感和外显行为之间做出采取某种特定行为的倾向.A.协调

B.认知

C.相容

D.交流

5.在处理冲突时,自我肯定并且合作的行为意向是指(b)。

A.竞争

B.协作

C.回避

D.迁就

6.在处理冲突时,合作性与自我肯定性均处于中等程度的行为意向是指(d).A.竞争

B.协作

C.回避

D.折衷

7.规范,是指群体成员共同接受、共同遵守、约定成俗的行为(b)。

A.标准

B.准则

C.习惯

D.道德

8.冲突就是两种目标的互不(c)和互相排斥激化的表现.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如需请下载!

演讲稿 工作总结 调研报告 讲话稿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策划方案

A.联系

B.交流

C.相容

D.协调

9.凝聚力是群体使其成员在群体内积极活动并拒绝离开群体的(c)力.A.协作

B.竞争

C.吸引

D.破坏

10.在组织内部可能发生的群体冲突有三种:职工、权力、大小都相同的群体之间的冲突;权力、地位不同的群体之间的冲突;(a)。

A.附属群体对抗大群体的冲突

B.个人与群体之间的冲突..C.管理者与被管理者之间的冲突

D.个人与个人的冲突

11.在处理冲突时,自我否定并且不合作的行为意向是(c).A.竞争

B.协作

C.回避

D.迁就

12.在处理冲突时,自我肯定,但不合作的行为意向是(a).A.竞争

B.协作

C.回避

D.迁就

13.确定处理冲突的行为意向的维度有:其一是(c)程度;其二是肯定程度.A.认知

B.相容

C.合作

D.协调

14.凡是双方目标一致,只是手段不同所产生的冲突,大都属于(a)冲突.A.建设性

B.对抗性

C.激化性

D.破坏性

BBB

二、多项选择题

1.影响从众行为的群体因素有(ABCDE)。

A.群体的性质

B.群体的成员

C.群体的气氛

D.群体的凝聚力

E.群体的一致性

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如需请下载!

演讲稿 工作总结 调研报告 讲话稿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策划方案

2.美国管理心理学家莱维特发现,当一个群体开会讨论出现不同意见分歧时,会经历(ABCD).A.合理辩论阶段

B.劝解说服阶段

C.攻击阶段

D.心理上的隔离阶段

E.和好阶段

3.“群体规范”的类型有(ABCD).A.正式规范

B.非正式规范

C.社会认可的规范

nD.反社会规范

E.道德规范

4.在阿希的实验之后,一些心理学家进一步分析产生顺从现象的原因.他们询问被试者产生错误的反应,归纳出的类型有(ABC).A.出于知觉的歪曲

B.出于判断的歪曲

C.出于行为的歪曲

D.出于听觉的歪曲

E.出于幻觉的歪曲

5.当个体对群体压力不予接受时叫做不从众,可分为(ABC)情况.A.反从众

B.独立

C.集体主义自决

D.抵制

E.对抗

6.企业内部的冲突,从性质上可分为(CE).A.调解性冲突

B.妥协性冲突

C.建设性冲突

D.破坏性冲突

E.对抗性冲突

7.建设性冲突在发展过程中的特点有(ABDE).A.双方对实现共同的目标都十分关心

B.彼此乐意了解对方的观点、意见。

C.双方对赢得自己观点的胜利都十分关心

D.大家以争论问题为中心

E.互相交换情况不断增加

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如需请下载!

演讲稿 工作总结 调研报告 讲话稿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策划方案

8.冲突源概括为(BCD).A.素质

B.沟通

C.结构

D.个人因素

E.反馈

9.(ABCDE)等都可以是群体的规范.A.法律

B.纪律

C.道德标准

D.风俗

E.习惯

10.冲突的过程划分为(ABCDE)阶段.A.潜在的对立或不一致

B.认知和个性化

C.行为意向

D.行为

E.结果

11.对抗性冲突的特点是(ABCE).A.双方对赢得自己观点的胜利都十分关心

B.不愿听取对方的观点、意见。

C.由问题的争论,转为人身攻击。

D.双方对实现共同的目标都十分关心

E.互相交换情况不断减少,以致完全停止

12.从众行为的管理对策是(ABCD)。

A.要充分利用从众行为的积极作用

B.要警惕和防止从众心理、从众行为的消极作用

C.领导者要防止在“表面一致”的情况下,匆忙地作出决策

D.重视并善于倾听不同的及反面的意见

E.由问题的争论,转为不发表意见

13.美国管理心理学家莱维特发现,当一个群体开会讨论有关问题

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如需请下载!

演讲稿 工作总结 调研报告 讲话稿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策划方案

而出现不同意见分歧时,会经历(ABCD)过程。

A.合理辩论阶段

B.劝解说服阶段

C.攻击阶段

D.心理上的隔离阶段

E.激烈争论阶段

14.顺从行为有其表面和内心两个方面,这内外两方面的反应,并不都是协调一致的.它包括(ABCD).A.心服口服

B.口服心不服

C.心服口不服

D.口心都不服

E.内心接纳

15.群体规范的形成,一部分是群体本身由于特殊需要而正式规定的,另一部分来源于(ABC)等心理的一致性.A.模仿

B.暗示

C.顺从

D.隐含

E.引导

CCC[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A

2.A

3.D

4.B

5.B

6.D

7.B

8.C

9.C

10.A

11.C

12.A

13.C

14.A

二、多项选择题

1.ABCDE

2.ABCD

3.ABCD

4.ABC

5.ABC

6.CE

7.ABDE

8.BCD

9.ABCDE

10.ABCDE

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如需请下载!

演讲稿 工作总结 调研报告 讲话稿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策划方案

11.ABCE

12.ABCD

13.ABCD

14.ABCD

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如需请下载!15.ABC

第三篇:论当代大学生消费群体心理与行为分析

论当代大学生消费群体心理与行为姓名:学号:班级:连锁学院:保定分析

** ** **班 **

当代大学生消费群体心理与行为分析

论文摘要:当今的大学生作为社会特殊的消费群体,他们的生活消费有一定的科学合理性,但是部分消费行为 和消费心理也表现出了非理性的倾向。当代大学生的消费行为既有其合理性和特殊性,同时又明显存在着消费行为和消费心理上的误区,需要来自学校、家庭以及社会各方面的引导和帮助。

一、导言

大学生不仅是当前社会的消费主体之一,在一定程度上还是未来消费的主力和消费潮流的引导者。他们的消费方式将可能深刻地影响到整个社会的消费方式。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他们的消费观念的塑造和培养更为突出而直接地影响其世界观的形成与发展,进而影响到社会风气和思想。因此分析其消费行为和方式,有助于认识青年一代乃至整个社会未来的消费趋势。

二、个性心理特征

个性心理特征,就是个体在社会活动中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成分,包括能力、气质和性格。

能力是使人能成功完成某项活动所必须具备的心理特征,它必须通过活动才能体现出来。大学生的感知和鉴别能力是比较强的,因为大学生对自己的需要有充分的认识。而且大学生的分析评价能力也比较高,他们有着比较高的知识文化水平。不过其购买决策能力有待提高,大学生大多属于纯消费体,经济能力有限,所以购买时格外慎重,表现出犹豫不决的现象。

气质是个人生来就具有的心理活动的动力特征,可以指个人的性情或脾气,也可以指个人心情随情境变化而随之改变的倾向,亦即个体的反映倾向。大学生中多为多血质和黏液质,而胆汁质和抑郁质只占一小部分。

性格是个人对现实的稳定的态度和习惯化了的行为方式。例如,一个人在任何场合都表现出对人热情、与人为善,这种对人对事的稳定的态度和习惯化的行为方式表现出的心理特征就是性格。大学生由于刚刚开始步入社会,其消费经验有限,所以容易受情绪的影响,多属于情绪型消费者。大学生要做到不受广告影响是比较困难的,所以这个消费群体中属意志型消费者的较少。大多数大学生是理性的,也属于理智型消费者。

三、当代大学生消费行为特点

(一)理性消费,实用,当代大学生消费的基本特点

1.合理计划。大部分的大学生在消费时都是精打细算,消费的盲目性并不能够用来形容大学生整体,当前社会上普遍关注 的大学生超前消费只是大学生群体中的少数现象。2.理性消费。在购买商品时,大学生们首先考虑的因素是价格和质量。当代大学生普遍比较重视商品的使用价值和自己的经济承受能力,可见大学生的消费方式主流是理性的。由于消费能力有限,学生们在花钱时往往十分谨慎,力求“花得值”,他们会尽量选择那些价廉物美的商品。无论是在校内还是在校外,当今大学生的各种社会活动都较以前增多,加上城市生活氛围、开始谈恋爱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他们不会考虑那些尽管价廉但不美的商品,相反,他们比较注重自己的形象,追求品位和档次,虽然不一定买名牌,但质量显然是他们非常关注的内容。

(二)追求潮流和品牌

当代大学生大多是20岁左右的年轻人,喜欢站在时代前沿,追新求异,把握时尚,唯恐落后于潮流。而且大学生已经具有明显的品牌偏好。其充分体现了大学生对追求高品质、高品牌、高品位生活的需要。

(三)导向性较强,即前卫,时尚的选择

大学生对新事物的接受能力强,其中也包括新的消费方式。很多商家都将大学生作为重要的目标顾客进行市场销售,学生思想活跃,对新事物有强烈的求知欲,喜欢追求新潮,并敢于创新,消费的趋附性强,娱乐消费占全部消费额的比重很大。最突出的消费就是使用手机。当代大 学生们的消费中普遍增加了手机的消费项目。其次是发型、服装、饰物、生活用品,大学校园中都不乏这些追“新”族。同样,金融机构也逐渐将业务延伸到大学校园,以大学生的消费行为作为新业务的推动,逐步拓宽市场。国内首张专门面向大学生的双币信 用卡——Young卡的推出及使用情况,也证实了大学生对于信贷消费这种区别于传统的新型消费方式的认可和接受。以上都说明了导向性的重要性。

四、大学生消费状况存在的问题

(一)所处消费层次与消费水平的矛盾

大学生是消费群落的一个特殊构成部分,他们不参与生产,是纯粹的消费者。大学生消费基本来源于父母资助、奖学金和助学贷款,个人兼职收入等。其中大部分人的经济来源仍然是依赖于父母、家庭。这种依赖性,使大学生的消费水平与家庭经济状况直接挂钩。我国大学生每年的平均消费支出已经在一万元以上。大学生们既没有任何收入来源,却享受着高档次的生活,且消费水平和质量往往超过了经济发展的实际水平,呈现出不合理的畸形消费现象。这个特殊消费群体的消费能力与他们所处的消费层次不甚协调。

(二)消费结构存在不合理因素,两极分化分明

大学生的消费,基本可以分为三大部分:生活消费,如吃饭、购置一些日常生活必需品;休闲消费,如娱乐、购物及其他;学习消费,如购 买与专业相关的工具或书籍等。在这三个部分中,第一和第三部分的水平都比较平均,比如吃饭,大多数同学每月都用200元至300元左右。饮食支出与生活费月支出大约占总支出的31.9%,这说明大学生们的消费趋向已经不再满足于基本的生活消费。学生之间比较消费落差较大的,是第二部分,即休闲消费部分,这些高消费包括电子产品、穿着打扮、交朋会友、文化消费等等。旅游、电脑、手机、恋爱被称为大学生的四大消费。对于能体现社会年轻人时尚、前卫等特征的高消费,如通信、旅游等,高收入家庭的大学生较之低收入家庭的大学生体现的更明显。追求品位、高 雅、时尚、情调的文化消费,是大学生的又一特点。与这些新出现的消费热点增长迅速相比,学习消费所占比重要小得多。

(三)消费心理易受外界影响走进消费误区

追求高消费、炫耀消费、享乐主义和超前消 费诠释了后现代性的消费主义消费方式,也极大的影响着大学生的消费行为。追求时尚、潮流和 高消费已渐成大学生的消费趋势。虽然在前面关于大学生消费的理性化分析中我们看到,大学生普遍持有理性的消费方式,但消费品的品牌和时尚特质仍然普遍受到大学生的重视。当代大学生现有的消费误区具体表现有:庸俗性消费,突出表现是人情消费;超前消费,消费远远脱离了实际;炫耀消费和攀比消费,以追求高档、名贵商品为荣。大学生群体虽然由于经济来源的限制,在校阶段的现实消费方式是理性的、有计划性的,但在他们心中所期望的仍然是一种消费主义的消费方式,而一旦时机成熟,这种对高消费的诉求就将导致他们的消费理性的颠覆和解构。

五、如何引导大学生向着健康、良好的消费观念去发展 据此分析我们发现,大学生群体拥有较高的文化素质和较宽阔的文化视野以及对新事物敏锐的反应能力,所以其消费行为和消费心理都存在着相对独立性和特殊性。我们应该肯定其合理的一面,也不能忽略消费行为和消费心理中存在的问题。我们应该充分发挥社会、学校、家长、大学生本人等各方面的力量与作用,针对大学生的消费心理特征,采取必要的、合理的、科学 的措施,引导他们正确处理消费与金钱、精力之间的关系,树立理性的消费生活观和科学的消费方式。引导在校大学生客观、冷静、正确地审视自己的消费现状,树立积极、健康的消费观念。在这里对大学生消费的引导提出几点建议:

第一,加强对大学生消费心理和行为的调查研究。希望老师在思想理论教学中,使用调查研究与理论教学相结合的科学方法,使理论教学真正摆脱空洞无物的说教。今后老师应当重视和加强对大学生消费状况的关注,注重研究大学生的消费心理与行为,从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帮助大学生养成健康消费心理,形成正确的消费观。家长应该教育正在读书的大学生子女明确自己的消费定位,不能过于纵容。父母应正确指导自己的孩子。同时社会舆论对大学生的关注不能只是一味的批评和指责,尤其是针对当代大学生的逆反心理比较突出,单纯的说教效果不甚明显,对其应采用结合现状的引导,用事实来帮助大学生建立自己合理的消费定位,摆正消费心态。

第二,培养和加强大学生的财商。所谓财商,指的是一个人在财务方面的智力,即对钱财的理性认识与运用。专家指出,财商的概念是与智商、情商并列的现代社会三大不可缺少的素质,也是现代教育不可忽略不宜回避的话题。可以这样理解,智商反映人作为一般生物的生存能力,情商反映人作为社会生物的生存能力,财商反映人作为经济人在经济社会里的生存能力。财商主要包括两方面的内容:其一,正确认识金钱及金钱规律的能力;其二,正 确运用金钱及金钱规律的能力。建议培养大学生合理的消费观,可以围绕这两方面的内容,在教学活动中设计具体操作型的教学形式以达到教育目的。

第三,通过良好的校风建设和学风建设来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合理的价值观和消费观。大学生的思想、消费观和消费行为很容易受到校园内各种观念和行为的影响。对此,学校应该通过校园文化和校风的建设诱导学生主动调整和修正自己的消费行为。因此,学校应该把大学生良好消费心理和行为的培养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校园文化建设中设计有关大学生健康消费理念的活动专题,以大学生良好的消费心理和行为促进良好生活作风的形成,与优良学风和校风建设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第四篇:群体心理教案

(章节目录用幻灯)

第五章 宣传教育对象的群体心理

第一节 群体概述

一、群体的定义。群体也称社会团体,是人们在社会生活实践活动过程中彼此相互作用而形成的共同体,是人们社会生活的具体单位。(图示----要以一定的社会关系结合起来)(P133)

二、群体的主要特征

1、有共同的目标;

2、有其成员必须遵守的规范和规则;

3、有一定的组织结构;

4、每个成员都意识到其它成员的存在,也意识到自己是群体的一分子。

(识别一群人是否能构成一个群体,主要通过以上四条来分析,关键的是看成员之间是否具有较稳定的社会联系[直接联系和间接联系]。临时集合起来的人群,一般不能叫作群体,但如果按照一定的秩序组织起来,具有了共同的心理需要和共同的目的,也可以算作是一个临时性群体,随着任务的完成而解散。)

三、群体的分类

(见书上P134页图示,苏联社会心理学家安德列耶娃对群体作的分类)

初级群体和次级群体。

所谓初级群体,是指具有亲密的面对面交往与合作关系的群体。这样的群体中的成员相互比较熟悉、了解。如家庭、邻里、儿童游戏群体等,军队中如老乡群体、同年兵群体等。

次级群体指的是人们有目的(为了某种特定的目标)、有组织的按照一定的社会契约(明确的社会制度)建立起来的社会群体。人们最为熟悉的次级群体是社会组织,比如军队本身就是一个较大的次级群体。

四、群体的规模与心理结构

研究目的是:什么样的群体更稳固,办事效率更高一些。通常与群体的规模和心理结构有关。

1、规模来看,一个小的群体由多少人组成最佳;国外研究3-9人,有的是2-7人,一种 20-30、40人。(有争议,2人的 具有一致性、亲切感,主张三人的认为,当2人之间发生冲突时,要有第三者来进行仲裁。)我国心理学家徐联仓、卢盛忠认为,应根据群体的性质、承担的任务来确定群体的上限和下限。(弹性)

说到群体规模,有一个有趣的问题:我们应该几个人住一屋?

比如住集体宿舍

最小的群体是二人群体,即两个人住一个房间。在二人群体中,每个人都有种特殊的责任,最大程度地提供了潜在可能的亲蜜关系。然而二人的规模也可能是一种紧张之源,可能会由于两个群体成员间的亲密无间而防碍个人的隐私。

三个人一个房间。最常见的一个问题是,如果成员中某两个成员的意见经常是一致的,则有可能将第三个人晾在一边,使这个人感到受欺侮、被拒绝。

有研究表明,一个小群体的最合适的规模是五个人。人太少了,经常面对面,会显得紧张,而太多了,超过了5个人,每个人扮演的角色又太有限了。5个人有以下几个优点:

1、奇数成员数目可形成犄角之势——一个较平衡的结构。

2、这样的群体倾向于分裂成一个三人的多数派和一个两人的少数派,因此没有人完全感到被抛弃。

3、这样的群体大小足可以使其成员轻易地从一种角色转到另一种角色。如领导者或者是协调者。

2、心理结构,同质和异质。例如内向和外向,女排。

第二节 军人集体

一、定义:军人集体是由军人组成的一种特殊的群体。

二、特征(P138-140)

1、具有共同的目标和信念;

2、具有共同的军事技能;

3、集体成员彼此情感认同;(战友之歌)

4、具有严格的集体行为准则;

5、集体成员具有特殊的心理品质;

6、军人集体具有自己的传统。

三、军人非正式群体

(一)非正式群体及其特征。

军人集体----

1、正式群体:班、排、连、营„(组织上明确的)

2、非正式群体:老乡、同兵„(无固定的组织形式)现在值得研究,还有一个值得注意的是——消极非正式群体,如小集团,邦派,团伙。

(二)军人非正式群体的类型(P141)

1、按照形成的原因分:地域型;军龄型;个性型;爱好型;利益型。

2、按照作用的性质:非正式群体对正式群体所起的作用如何分为积极型、中间型、消极型。

(三)对军人非正式群体的教育引导

原则:正确对待,趋利避害。不能简单地或者草率行事。

第三节 群体心理、群体凝聚力与士气

一、群体心理及其对个体的作用

群体心理是指人们在群体生活和活动中,由于相互影响、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群体意识、群体情感、群体价值观、群体道德规范等,是群体成员个体心理的共同特征的综合和概括。(143)

群体心理对个体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P144)

1、群体归属感

2、群体认同感

3、群体的促进和干扰作用。

二、群体的凝聚力

1、所谓群体凝聚力就是群体对成员、成员对成员的吸引力。

2、群体凝聚力与工作效率的关系。(P146—幻灯)凝聚力是效率的必要条件。影响工作效率的更重要因素,就是对群体的诱导。

三、士气

1、涵义。

《军语》中指出,战斗士气是“部队意志和战斗精神” 战斗士气是战斗力的重要因素之一。高技术条件下,决定战争胜负的决定因素仍然是人而不是物。如上次社科院研究员做报告时谈到的,关键还是要看人心的向背,这就涉及到士气的问题。

2、基本构成要素:政治信仰(决定人的意识和行为方向)、对战争性质的认识(正义战争)、必胜信念(恐高症)、具有鲜明倾向性的情感体验(民族感情,战前动员)。

四、群体凝聚力与士气的关系。二者是一致的,正相关,群体的凝聚力越大,士气越高涨。

五、影响群体凝聚力、士气的因素

1、群体的领导方式。

2、群体成员目标、信念和态度的一致性。(如拨河比赛)

3、外部压力。(外界压力和威胁是引起群体内聚的重要因素,尤其当群体成员的生存威胁时,由此所产生的压力就成为保持一个群体高度内聚的必要条件。为什么面临进攻的军队会有更强烈的内聚力?一个原因就是由于群体成员共同面临着面部威胁,使得成员之间为达到胜利这一共同目标而相互吸引,相互配合。)

4、群体内部的奖励方式

5、群体的规模。

6、群体成员需要的满足情况。

六、军人士气的培养和激发。

战前(动员,思想教育)、战中(鼓动,用标语、口号;鼓励,火线入党、立功,精神上的奖励多一些)(P152-153)

第四节 群体中的个体行为

个人在群体中同时担负着两种角色—观察学习者(主动方)和被观察者或伙伴(被动方)---反之亦然。

一、观察学习者

个体在群体中会自觉地观察他人,并从中学习相关的知识和行为。

(一)模仿

模仿是在行上受他人影响而仿效他人的行为。可以分为两类:有意识模仿和无意识模仿。

(择善而从)(下意识的动作)例子:(P156-157)

(二)从众(从众实验)是否看到行人?

模仿是在行为上受他人影响而是仿效他人。从众则是除行为以外,在知觉、观点、判断上也受他人或众人影响而与人们保持一致的心理倾向。

影响从众的因素

1、群体因素

A、群体的一致性。B、群体的规模 C、群体的专长

E、群体中的“意见领袖”。

F、群体中多数人的地位。(兼听则明,偏听则暗)G、群体中类似成员的影响。比如新到一个单位,往往和同龄的人先熟悉,受到其影响。

2、个体因素

A、个人心理特点。(独立性强不强)B、寻求信息。(不明情况,好奇心)C、恐惧偏离。(枪打出头鸟,辩证地看)D、性别差异。(P166表5-1)(幻灯)

E、个体的民族和文化差异。一般是由于不同的民族和文化背景下,人们的心理具有不同的特点,一般中国人比较内向,沉稳的多一些,西方人外向的多一些,但也不尽然)

F、理想、信念。

总体来说,群体压力和人们的从众倾都是客观存在的,其因素是多方面的。宣传教育者应善于用群体对个人的影响以达到宣传教育的目的。一般来说,应避免采取群体压力的方式压制群体成员的独创精神。(注意发扬民主,善纳群言)

二、被观察者和伙伴

个人在群体中,不仅是观察他人的“观察学习者”,同时他人的观察对象—被观察者以及与他人共事的伙伴。

群体心理对被观察者个体行为有两种作用:“社会助长”作用。(积极的)“社会干扰作用”(消极的)通常有三种效应。

1、观众效应。

在他人不参与工作,只是在场外观看的情况下,当事人的工作效率会受到不同的影响。(例如在组织训练时)

2、结伴效应。

在有些情况下,群体成员合伙从事某项工作,效率会比某成员单干要高得多。

3、竞赛效应。评比竞赛是部队训练、管理中经常采用的方法。

分析以上三种效应,影响其是积极效应还是消极效应的因素有那些?

1、从客观方面看

A、有、无观众(P171)

B、观众的身份和人数。(P172)

2、从主观方面看

A、内驱力唤起——竞争意识与评价期待。B、注意力分散。旁观者有时成为干扰因素。C、对他人的认知。比如是否知道旁观者的身份。D、个性品质。内向还是外向,喜不喜欢交往。

第五节 群体行为

一、参与决定。要求群体做一件事情,群体中的成员是否参与进来很重要,(例如179页的例子)比如教育中多采取讨论、以及自我教育等。能不同程度地增强教育对象的主动性。

二、责任分散。见死不救的问题。(180页的例子),中国的一个谚语:“一个和尚挑水喝,两个和尚抬水喝,三个和尚没水喝。”

这种行为其实是一种在群体中偷懒的行为。20年代早期,德国心理学家林格尔曼(Ringelmann),做了一个实验,他让参加实验的人尽其所能去拉一根绳子。这个实验分两次做,第一次是让这些被试单独一个人去拉一根绳子,而后算出平均数,结果是每个人有的力达63公斤。第二次是把这些被试分成二人一组、三人一组、八人一组,分别去拉一根绳子,结果是,组队去拉这根绳子时,每个人的平均用力都下降了,八人一组的下降的最多,八个人的总拉力只有248公斤。

从深层次看,责任分散涉及到一个群体是内聚还是内耗的问题。“人心齐,泰山移”,成员之间团结,群体内聚力就强。相反,如果成员之间“窝里斗”,必然会使群体发生内耗,成为“一盘散沙”。防止内耗,增强内聚,关键是处理好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的关系,个人服从组织,才能实现1+1>2的整体效果。

三、非个性化(风险转移)

一般群体决策时,风险承担者不再是个人,而是作出一致的群体决策的群体,这一现象叫非个性化。

1、群体成员的匿名性。

2、群体成员的责任分散(法不责重,集体违规)辩证地看非个性化的作用。有时候,因为人们在群体中进行集体决策比个人单独决策承担了更少的个人责任,群体可以作出更大的决策;也有一些情况下,群体决策比个人决策更慎重。

四、彼此相依。比如课堂回答问题,讨论发言时,谁先的问题。

介绍三个有关集群行为、大众行为的名词。

**,是指成员从感情上倾暴力行动并实际从事或时刻准备从事暴力活动的人群。从事**行动的暴民通常都有自己的领袖,他们一心想着自己的进犯目标,并强烈要求共成员保持一致行动。和暴动不同,尽管从事**行动的暴民的行为具有某种组织性,但一般来说它是暂时的和不稳定的,并且也是难以把握的。

骚乱,是一种暴力的和破坏欲的集体爆发。骚乱的产生常常是因为环境的突然刺激及愤怒、惊恐或其他基本冲动的驱使所致骚乱的程度常因环境刺激的性质及阴碍人们愿望满足的状况而定。如果刺激深切或环境状态严重,有可能发展成为**。

时尚,是在大众内部产生的一种非常规的行为方式的流行现象。具体地说,时尚是指一个时期内相当多的人对特定的趣味、语言、思想和行为等各种模型或标本的随从和追求。时尚得以出现是以社会的物质生活条件丰裕或相对丰裕为基础的,生活中的相对闲暇也有关系。时尚心理机制,对领潮者而言,为了树异于人,对赶潮者而言,则是为了求同于人。追求时尚有积极和消极之分,如雷锋精神成为时尚,对社会是有益的,而大款成为时尚,挥霍成为时尚,比如有的为比阔,看谁撕的钱多。还有的人打趣说,温州人比坟,广东人比楼,福建人比车,而北京人比的是名牌。

恐慌,是分散的人群中的一种集群行为,是公众乃至一般大众在危机状态下,面对现现实的或想象的威胁做出的不合作和不合理的心理与行为反应。如在洪水等自然灾害面前,金融危机时。

流言,或者是谣言,是指在社会大众中相互传播的关于人或事的不确切的信息。其特征是信息的不确切性。还有一个特性是开始容易,停止难。有的流言其实是在传播过程中信息失真造成的。

例子:美国在1910年一次部队命令传递中出现了这样的情况:

营长对值班军官说:“明晚大约9点钟左右,哈雷慧星将可能在这个地区看到,这种慧星每隔76年才能看见一次。命令所有士兵着野战服在操场上集合,我将向他们解释这一罕见的现象。如果下雨的话,就在礼堂集合,我将炎他们放一部有关慧星的影片。”

值班军官对连长:“根据营长的命令,明晚8点哈雷慧星将在操场上空出现,如果下雨的话,就让士兵们穿着野战服列队前往礼堂,这76年才有一次的现象将在那里出现。”

连长对排长:“根据营长命令,明晚8点,非凡的哈雷慧星将军身穿野战礼堂中出现。如果操场上下雨的话,营长将下达另一个命令,这种命令每隔76年才会出现一次。”

排长对班长:“明晚8点,营长将带着哈雷慧星在礼堂中出现,这是每隔76年才会有的事如果下雨的话,营长将命令慧星穿上野战服到操场上去。”

班长对士兵:“明晚8点下雨的时候,著名的76岁的哈雷将军将在营长的陪同下,身穿野战服开着他那辆‘慧星’牌汽车经过操场前往礼堂。”

小结:

群体心理 群体中的个体行为

群体概述--军人群体--心理角度--群体凝聚力--行为角度--士气 群体行为(幻灯)

结语:

一个人总是要生活在特定的群体中,会不时遇到各种各样的群体,也会不断地从一个群体转换到新的群体,学习有关群体心理的知识将有助于我们较快、较好地适应新的群体,使自已的才智得到更好的发挥,在群体中生活得更加愉快。如果要深入研究有关群体心理的问题,可以参考有关管理心理理学、社会心理学方面的资料。

第五篇:消费心理与行为

姓名:常祖聪

班级:广告11-1

社会角色心理与行为浅析

消费行为受角色心理的影响。下面选取了十个对象,进行简单的分析。

一、当代大学生、独生子女小学生 A、当代大学生的角色心理与消费行为

当代大学生的主要收入来源于家庭给予,每个家庭的收入不一样,但是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家庭对教育的支出比重有所上升。虽然这一差异化明显,但是在学校这样的环境中,大多数学生的消费心理与行为还是有很多相同与相似特征的。

1、从众心理引发的消费行为。心理上出于群体归属的需要,大学生渴望得到大家的认可和尊重,希望自己能融入集体。

所谓的从众行为,是指在群体的影响下和压力下,在知觉、判断以及行为倾向与群体中的多数人一致的现象。在一定意义上,消费过程不但是满足人的基本需求的过程,也是社会表现和社会交流的过程。随着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家长对子女的特别关爱,无节制的满足子女需求,在一定程度上纵容了大学生的这种从众消费行为。例如,大学校园内出现的“生日热”、“旅游热”、“考试热”、“追星热”等从众消费行为。

2、炫耀心理引发的消费行为。心理上出于对自尊的需要,过分的注重自身的形象,过分的表现自己的需要。从而通过购买名牌,奢侈品、贵重商品来宣传自己,炫耀资本。例如,购买名牌箱包,手机,电脑等。

3、攀比心理引发的消费行为。在群体活动中,总是想超过他人的一种心理状态,其消费行为主要表现在追风赶潮相互攀比,过分塑造外表形象而不注重个人人格培养。例如“拿了奖学金要请客吃饭”、“交了个新女朋友,为庆祝脱单请客吃饭”等人情往来的消费行为。

4、时尚超前心理。不顾家庭实际收入,追求消费品的高档次、好品牌当自己的经济能力支撑不了 急速膨胀的消费时,就会出现借钱消费这一现象。例如“借钱买一款自己喜欢的手机”等的超前消费行为。

5、重实惠、求舒适的心理引发的消费行为。在商品折扣期间购买一些可有可无,甚至是当前用不到的商品,例如“双十一期间的疯狂购物”。舒适心理引发的消费有对饮食要求挡次高;不满足于学校宿舍住宿,自己在外租房子等消费行为。

6、求新心理引发的消费行为。大学生这个年龄阶段,好奇心重。例如“附近刚开了一家餐馆,不管好吃不好吃,都想尝试一下”。

尽管大学生在消费方面存在很多的问题,但是大学生群体中也不乏理性消费者。而且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的消费行为会越来越理性。B、独生子女小学生的角色心理与消费行为

作为独生子女的小学生而言,家长对其投入比较大,溺爱现象明显。

1、天真好奇心理。好奇心理容易导致盲目性和随意性的消费现象。

2、从众心理。个人的观念与行为受群体直接或间接的引导或压力导向,从而产生于他人一样的消费行为。如小孩子比较害怕被孤立,所以很容易产生从众的消费行为。

3、攀比心理。刻意的与他人进行比较,并寻求一种超越他人的心理状态。所以在购买商品时,不甘落后,想胜过他人,来显示自己的优越。

4、被他人主导的心理。不能认可自己的购买行为,对自己购买的商品没有信心,要别人的帮助参谋才能心里踏实,不果断,通常容易受广告、销售员、父母、同学的影响。

5、虚荣心理。独生子女的小学生特别是女生,虚荣心理特别强,不肯丢面子,打肿脸充胖子,甚至还会出现撒谎等现象。

6、直观心理。少年儿童对外界事物的认识主要是直观表象的形式,缺乏逻辑思维,所以在消费商品时,多是注意包装,很少会对品牌性能等做出判断。

7、模仿心理。少年儿童处在人生重要的阶段,具有很强的模仿能力,所以也会模仿大人的消费行为,买一些并不适用的商品。

这两者之间在消费心理上有很多的相同点,都容易从众、虚荣、攀比、炫耀。但是由于知识构成,阅历等的不同,在消费行为上有很大的差异,大学生独断能力强,明白自己的需求,相对理性。而独生子女的小学生,虽然物质方面相对优越,但在消费行为上,还是具有盲目性的。

二、明星家庭主妇、城市普通家庭主妇

家庭主妇在家庭消费中的位置比较重要,很多的消费决策都由她们制定与执行。A、明星家庭主妇的角色心理与消费行为

1、品质心理。用钱买生活、美酒佳肴、豪宅名车、境外旅游等的消费行为。

2、奢侈心理。方兴未艾的顶级私人服务、高级定制的消费行为。

3、浮躁的消费心理。狂热的追求奢侈品,满足个人欲望。

4、个性心理。有的家庭主妇偏好某种家居形式,就算不怎么符合其身份,但是也会选择购买的个性消费行为。

5、求美心理。在消费时更重视商品的外观与艺术价值,而把实际功能放在次要地位。B、城市普通家庭主妇的角色心理与消费行为

1、经济性消费心理。这种心理比较普遍,花较少的钱,买到更好的商品。例如“货比三家”这种消费行为。

2、实用性消费心理。一般的家庭主妇对商品外观的要求不是很强烈,但比较注重商品的实用性。选购商品时,要选结实耐用的,例如“购买多功能耐用的电饭煲”等消费行为。

3、从众性消费心理。家庭主妇之间的交流,容易形成口碑相传的广告作用。特别是商品折扣优惠时期,更容易引起从众消费的行为。

4、舒适心理。虽然受经济能力的限制,但是她们还是会在选购商品时,尽量把家布置的更舒适。

这两者之间,虽然都是家庭主妇,但是在消费能力上的差异,决定了这两者之间在消费行为上有很大的不同。

三、大学教师、城市小学教师 A、大学教师的心理与行为

1、危机意识心理。所以很多老师会选择储蓄以备不时之需,在消费时,则相对保守,显得更理性一些。

2、节约心理。在消费行为上的表现是省吃省喝。

3、投资心理。增加额外收入,使其能在消费上更加宽裕。

4、求实心理。购买商品时重视商品的使用价值,购买家电等商品时,还是会把功能放在第一位。

5、精神培养意识心理。消费书籍等的文化产品。观光旅游,充实精神生活。

6、求名心理。在消费时,不只是讲求商品价格便宜,也会注意到品牌对自身生活品味的体现,所以还是会选择符合自身消费能力范围内的名牌。B、城市小学教师的心理与行为

1、求廉心理。工资相对较低,在消费时力求物美价廉。

2、求新心理。年轻的小学老师更追求时尚,喜欢新事物,所以会购买一些新产品。

3、求实心理。购买商品时重视商品的实际价值。

4、危机意识心理。固定的储蓄,这样就会在消费行为上有限制。出现节衣缩食的现象。这两者之间比较的话,大学教师比小学教师的工资水平高,平台好,所以在消费行为上比小学教师更放得开。两者的相同点是都求实消费,节约,有危机意识。但在精神产品的消费上,小学教师很少会有很大的花费。

四、省公务员、乡镇公务员 A、省公务员的角色心理与行为

1、优势心理引发的消费行为。一些官员为了显示自己的优越,消费一些高档奢侈品的消费行为。

2、投资心理。他们的钱不只是存起来,还有用于投资,像购买债券、股票等消费投资行为。

3、从众心理。圈子里的小社会,别人买什么也会跟着买什么的消费行为。

4、腐败心理。职务消费报销,所以胡乱消费现象严重。

5、品质心理。追求生活的品质,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并存,消费美食,名牌服装、定制穿着,旅游观光等。

B、乡镇公务员的角色心理与行为

1、求廉、求实心理。收入低,在消费时考虑更多的就是商品的价格与商品的质量问题。

2、炫耀心理。好歹自己也有个职位,拿点工资,比一般的民众有优越感,在消费行为上还是会买一些一般民众不敢涉及的商品,来显示自己的权威。

都是公务员,但是由于级别、待遇等的不同,省公务员经济能力远远超过了乡镇公务员的,在消费时表现自然有较大的差别。

五、国企职员、私企普通职员 A、国企普通职员的角色心理与行为

1、腐败心理。职务消费报销,但是由于其职位不高,报销额度不大,所以消费时还是理性一些。

2、优势心理。单位福利好,消费时可以不那么谨慎,购买商品时还是可以选择自己喜欢但价格又能接受的。

3、求实心理。工资不是特别高,所以在消费时还是会更看重商品的使用价值。

4、享受心理。利用假期出去旅游消费,但消费的额度不大。B、私企普通职员的角色与行为

1、求实、求廉心理。收入限制,在消费时更看中商品的功能与价格。

2、自我提升的心理。消费一些学习用品,参加一些教育学习型的学习班,提升自我的能力!其实这两者之间有很多的相同点,收入都不高,但是国企普通职员较私企普通职员工作的稳定性强,工资,福利方面有保障。所以消费时相对大胆,开放。

面子心理引发的面子消费涉及人群广泛,以上人群基本都会有面子心理,所以单独列出。选取的这十个对象,总体的特征是经济能力强一点儿的,心理相对复杂,消费行为也多变。经济能力相对低的,角色心理相对简单,消费行为也就单调。

受角色心理的影响,人们往往会消费一些符合其身份、地位、文化以及特定圈子内的商品。

下载第十章群体心理与行为word格式文档
下载第十章群体心理与行为.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消费者心理与行为》复习资料

    《消费者心理与行为》复习资料 1)消费:指人们为了满足自身需要,而对各种物质生活资料、劳务和精神产品的消耗。 2)消费者:指对某种商品或服务有现实需求,并实际从事商品购买或使用......

    消费者心理与行为(5篇可选)

    消费者大致有四种消费心理,分别是:从众,求异,攀比,求实。 从众心理特点:具有仿效性盲目性 评价:消费是否该从众,要具体分析。盲目从众不可取 求异心理特点:追求标新立异与众不同。 评......

    浅论说谎心理及行为

    湖南农业大学课程论文学 院: 经济学院班 级:金融4班 姓 名:张森学 号:201041632223 课程论文题目:浅论说谎心理及行为 课程名称:心理学基础 评阅成绩: 评阅意见:成绩评定教师签名: 日......

    心理与行为研究_投稿须知

    《心理与行为研究》作者须知 1 征稿范围 心理学各领域(包括认知与实验心理、发展与教育心理、生理与医学心理、企业管理与社会心理、心理测验、心理学史与基本理论、研究方法......

    消费者心理与行为模拟题(开卷)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继续教育学院2014年03课程考试 《消费者心理与行为》模拟题(开卷)一.单项选择题 1.记忆可根据记忆内容或映像的性质分,其中不属于此类分法的一项是(B) A.形象记忆B......

    心理、行为与文化考试答案

    陕西科技大学网络通识课考试(心理、行为与文化) 选择题(70分) 1、美国人爱打官司主要体现出: (2.00分) A.美国人际关系重视人情 B.美国人自私 C.美国人重视条文规定 D.美国人相......

    心理与行为训练指导教案

    心理与行为训练指导教案 一、本次训练的简单介绍 1、心理与行为训练的注意事项 心理与行为训练针对大学新生的适应问题可以命名为“破冰之旅”这样的名称,对学生有一定的吸引......

    领导心理与行为管理案例

    领导心理与行为管理案例 两个厂长,两种做法 返 回 某市拥有4000多名职工的第三棉纺厂王厂长办事果断,敢罚敢管。他刚刚接管这个厂时,劳动纪律涣散、生产秩序混乱,连年亏损。他上......